KR4h0168 全唐文-清-周紹良 (master)


欽定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0761-01a]


鄭涯



涯。太和朝官司勳員外郎。


武宗祔廟議



會昌六年五月。禮儀使奏。武宗昭肅皇帝祔廟。并合祧遷
者。伏以自敬宗文宗武宗兄弟相及。已歷三朝。昭穆之位。
與承前不同。所可疑者。其事有四。一者兄弟昭穆同位。不
相為後。二者已祧之主。復入舊廟。三者廟數有限。無後之
主。則宜出置別廟。四者兄弟既不相為後。昭為父道。穆為
[0761-01b]
子道。則昭穆同班。不合異位。據春秋。文公二年躋僖公。何
休云。躋升也。謂西上也。惠公與莊公。當同南面西上。隱桓
與閔僖。當同北面西上。孔穎達亦引此義釋經文。賀循云。
殷之盤庚。不序陽甲。漢之光武。上繼元帝。晉元帝文皆用
此義。蓋以昭穆位同。不可兼毀二廟故也。尚書云。七世之
廟。可以觀德。且殷家兄弟相及。有至四帝不及祖禰。何容
更言七代。於理無疑矣。二者今以兄弟相及。同為一代。矯
前之失。則合復祔代宗神宗於太廟。或疑已祧之主。不合
更入太廟者。案晉代元明之時。已遷豫章潁川矣。及
[0761-02a]
文即位。乃元帝之子。故復豫章潁川二神主於廟。又國朝
中宗已祔太廟。至開元四年。乃出置別廟。至十年置九廟。
而中宗神主復祔太廟。則巳遷復入。亦可無疑。三者廟有
定數。無後之主。出置別廟者。按魏晉之初多同廟。葢取上
古清廟一宮。尊遠神祗之義。自後晉武所立之廟。雖有七
主。而實六代。蓋景文同廟故也。又按魯立姜嫄文王之廟。
不計昭穆。以尊尚功德也。晉元帝上繼武帝。而惠懷愍三
帝。時賀循等諸儒議。以別為主廟。親遠義疎。都邑遷異。於
理無嫌也。今以文宗棄代纔六七年。武宗甫爾復土。遽移
[0761-02b]
別廟。不齒宗祖。在於有司。非所宜議。四者添置廟之室。案
禮論。晉太常賀循云。廟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故晉武帝
時。廟有七主六代。至元帝明帝。廟皆十室。及康穆二帝。皆
至十一室。自後雖遷故祔新。大抵以七代為準。而不限室
數。伏以江左名儒。通賾覩奧。事有明據。固可施行。今若不
行是議。更以迭毀為制。則當上不及高曾未盡之親。下有
忍臣子恩義之道。今備討古今。參校經史。上請復代宗神
主於太廟。以存高曾之親。下以敬宗文宗武宗同為一代。
於太廟東閒置兩室。定為九代十一室之制。以全臣子恩
[0761-03a]
敬之義。庶協大順之宜。得變禮之正。折古今之紛互。立㣥
疑之杓指。因心廣孝。永燭於皇明。昭德事神。無虧於聖代。


武宗祔廟合祧遷議



夫禮經垂則。莫重於嚴配。必參損益之道。則合典禮之文。
况有明徵。是資折衷。伏自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嗣位皆以
兄弟。考之前代。理有顯據。今謹詳禮院所奏。並上稽古文。
旁摭史氏。協於通變。允謂得宜。臣等商議。請依禮官所議。


鄭處誨



處誨字廷美。贈僕射澣子。太和八年進士。累遷工部刑部
[0761-03b]
侍郎。出為浙東觀察使檢校刑部尚書宣武軍節度使。


授鄭薰禮部侍郎制



勅。儀曹劇任。中臺慎擇。總百郡之俊造。考五禮之異同。必
求上才。以允僉屬。中散大夫尚書工部侍郎鄭薰。高陽茂
族。通德盛門。秉莊氏之遺風。蘊名卿之品業。文諧騷雅。鼓
吹前言。譽洽搢紳。領袖時輩。操守必修其謙柄。進退常踐
於德藩。㬪中詞科。亟升清貫。持橐列金華之侍。揮毫擅紫
闥之工。貳職冬官。克揚休問。是用俾司貢籍。以振儒風。朕
以化天下者。莫尚於人文。序多士者。以備乎時選。育材之
[0761-04a]
本。惟善是從。搴拔既尚於幽貞。聳勸勿遺於曹緒。無求冠
玉。無採雕蟲。當思取實之方。必有酌中之道。爾其盡慮。以
率至公。可守禮部侍郎。


邠州節度使廳記



邠為古國。其俗質而厚。其人樸而易理。業尚播種畜擾。有
后稷公劉之遺風。始皇并天下。地屬右輔。後漢析為新平
郡。後魏改置豳州。國朝因之。開元中。詔以豳幽為疑。因改
為邠。天寶已前。太平歲久。西通伊涼。萬里而遠。邠實為近
郡。申王薛王以親賢之責居之。太尉房公以盛德之重居
[0761-04b]
之。洎逆胡勃起幽朔。西戎塵坌蕩湧。乘艱難際。盜據河右。
蕃兵去王城。不及五百里。邠由是為邊郡斥候。近郊鎮要
害。大歷中。尚父汾陽王始以朔方軍壯其威容。後益選武
勇驍健有膽決奇謀者繼之。今天子三年。西戎款關。獻河
湟數州故地。西鄙益拓。邠為近蕃。上念兵戎方息。邊備愈
遠。始詔司空白公。由丞相府持節來鎮。丞相功成繼命。文
雅忠恕之風。煦然而起。邊人若寢寤拭目。心意蘇醒。始知
禮讓文化之為急務。廷議以我季父尚書公前為夏帥。夷
甿乂安。寇盜弭息。儲廩果實。兵械果完。懋賞休績。遷鎮是
[0761-05a]
軍。季父又以理夏之政。移之於邠。邠人嬉嬉。薰為太和。嘗
覩屋壁。志前帥是軍者之名氏。因曰。曩之帥此者。豈不知
是耶。始務公車。而角材堅壘。未暇及此爾。吾既承數君子
大理之後。敢不勤督吾之未至者。况今戎醜既夷。不宜獨
以鳴鼓鼙教擊刺為事。因命疏自開元以來。刺是郡帥是
軍者。追書於屋壁。季父尚書公曰。吾思將有以警於吾前
警於吾後者。邠之土實。婦人無桑績。不能自衣。朔方之軍
雄。男子勇於公戰。無他業以自厚。故郡之人以耕稼為事。
軍之卒以勇敢得賞。後之撫於人者。宜勉農畝。時其徵調。
[0761-05b]
人不擾而完富矣。帥於軍者。宜嚴其刑賞。時其衣食。卒不
驕而勇敢矣。人既完富。卒既勇敢。生聚之。訓練之。吾知青
海之西。不數年為內郡矣。命處誨記其始終。序於前後。處
誨謹以季父之言志於後。將允於後之人俾無怠。大中二
年三月二十日記。




。華州刺史宿孫。舉進士。官兵部尚書。


請改定百官班位奏



伏以班位等差。本係品秩。近者官兼臺省。立位稍遷。頗紊
[0761-06a]
彞制。理亦未通。今據臺司重舉元和元年所奉勅。常參官
兼大夫中丞者。准檢校官立在左右丞之上者。承前列曹
侍郎兼大夫者至少。准京兆尹往往帶此官。其京兆尹是
從三品。至今班位只在本品同類官從三品卿監之上。在
太常宗正卿三品之下。其尚書左丞是正四品上。戶部侍
郎是正四品下。今戶部侍郎兼大夫只合在本品同類官
正四品下諸曹侍郎之上。不合在正四品丞郎之上。與京
兆尹在正三品卿監之下無異。又據尚書右丞是正四品
下。吏部侍郎是正四品上。今吏部侍郎班位在右丞之下。
[0761-06b]
蓋以右丞官居省轄。職在糾繩。吏部侍郎品秩雖高。猶居
在下。推此言之。則左丞品秩既高。又處綱轄之地。戶部侍
郎雖兼大夫。豈可驟居其上。今據散官自將仕郎上至開
府特進。每品從上下名級各異。則從上下又不得謂之同
品。今取於理近者。用以比方。今京兆河南司錄及諸州錄
事參軍。皆操紀律。糾正諸曹。與尚書省左右丞紀綱六典
畧同。設使諸曹掾因其功勞。朝廷就加臺省官。立位豈得
使在司錄及錄事參軍之上。施於州縣。尚謂非宜。况在朝
廷。實為倒置。且尚書左丞自置此官。職業至重。按六典得
[0761-07a]
彈射八座。主省內禁令及宗廟祠祭之事。御史糾刻不當。
得彈奏之。豈可不究是非。輕為措施。今臺司所奏。但言往
例。曾不揣摩。事若循理。雖無往例。亦合遵行。事若非宜。雖
有往例。便合改正。今據元和元年臺司所奏勅。戶部侍郎
兼大夫。班位合在兵部侍郎之上。在左右丞吏部侍郎之
下。今若因循往例不改正。遣戶部侍郎兼大夫位在左右
丞之上。則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班位合在太常宗正卿之
上。不惟有紊典章。實恐重違元勅。謹具貞元二年以後勅
旨如前。伏乞重賜參詳。庶合事理。


[0761-07b]


奏置本錢狀



准赦書節文。量縣大小。各置本錢。逐月四分收利。供給不
乘驛前觀察使刺史前任臺省官等。晉慈隰三州各置本
錢訖。得絳州申稱。無錢置本。令使司量貸錢二百貫充置
本。以當州合送使錢充。


李愬高崇文配享次序議



伏以蜀蔡之功。實皆超卓。勳力雖等。艱危則殊。高崇文憲
宗御宇之初。朝廷討叛之始。雷霆斯赫。物力方全。劉闢起
參佐而為凶魁。行惡者勢同烏合。崇文統百萬而命㣥帥。


[0761-08a]


起行者理足鷹揚。所以嚴道雖深。劒門不能恃其固。汚俗
未久。刀州莫與結其恩。大勳誠集於忠勞。作孽本無其根
據。此崇文所以不辱專征之寄。克成定蜀之勳。至於李愬
之所立。適當伐蔡累年。旁有包荒數鎮。元濟襲父業而成
邪計。凶黨皆為其致命。同惡懼齒寒而為陰援。軍須必從
以有資。是故垤窟益深。毒爛不誅。愬於此時。獨能善貸行
權。竄謀沈斷。跳驅閒道。乘凌堅壁。不俟拔幟而坐失金湯。
未暇請纓而已纍俘虜。斯實軍鋒之冠。萬夫之將。由是言
[0761-08b]
之。伐蜀當專征之始。衆銳且同於楚金。攻蔡承連兵之餘。
㣥疑頗同於魯縞。及成功而雖一。在出奇而尤高。昔者光
武比耿弇於韓信。優之獨收勍寇。今陛下令臣等挍崇文
與李愬之功。迥出等夷。儻聖慈以格言所著。德宜有鄰。武
功之中。功皆難掩。則愬居第一。崇文次之。庶盡公言。上符
詔旨。


憲宗廟配享功臣議



伏以憲宗皇帝元德英猷。邁越千古。神機睿算。恢復四方。
始者既戮惠琳。連誅闢錡。睿求良輔。果集大勳。乃覆淮蔡
之妖巢。大芟河朔之餘孽。皇威震耀。寰宇和寧。偃武修文。


[0761-09a]


幾無遺事。陛下崇嚴享禮。爰軫孝思。將舉元勳。以顯丕績。
臣等伏思故司徒兼中書令贈太師裴度。天縱忠公。道施
康濟。始處司言之任。屢陳憂國之誠。常因別召。深得聖旨。
乃貳邦憲。使於藩方。處嫌疑者。悉付心誠。懷顧慮者。必得
要領。俄登相位。專任大事。遂乃擒元濟。梟師道。承宗効順。
劉總叩頭。程權來朝。同捷就戮。蓋憲宗有知人之明。而度
盡致君之道也。於是息瘡痍。培根本。宇內無獷悍之俗。元
和為盛明之代。薰灼天下。將明帝圖。古往今來。善無與讓。
[0761-09b]
即祇配聖德。光揚大勳。詳考功行。無先於度。


狄中立



中立。會昌初官華州下邳縣尉武陵軍事判官。


桃源觀山界記



桃源山洞開顯。廡宇興剏。神仙異境。具武陵經。今有言者。
道士朱法虔以狀來曰。有觀在山。有戶在疆。圖籍且久。事
不能辯。農人曰。斧某林。田某墟。而養侵競。未能以遵清淨
之化。公賢其辭。實疑漁蠹之未弭。迺詢故實。刻石定所至
而明白之。滎陽公之臨武陵。實開成五年也。桃源觀在州
西。水路去州城一百四十里。陸路八十里。准天寶七年五
[0761-10a]
月十三日制。取近山三十戶。蠲免租賦。永充灑埽。守備山
林。此觀山四至。准建中二年所定山界。東西濶七里。南北
長九里。周迴三二里。東至厮羅溪五里。西至大江二里。南
至障山四里。北至大江五里。障山在祠堂南四里。以山嶺
分水為界。直南屏蔽如障。故以名。八跡壇在祠堂北一百
八步。瞿童上昇處。足印八跡。後人思之。立壇於其所。因以
為名。今奉勅醮祭。皆在斯壇。秦人洞在障山中峯之陰。厥
狀如門。巨石屏蔽。靈跡猶存。有水自中。涓涓不絕。竹樹陰
森。雖盛夏炎熾。凜然若秋。又多奇花奇木。禽獸非凡。信仙
[0761-10b]
境也。朱老師閣在觀西一百步。老師名靈䛒。於此朝禮。常
聞異香仙樂。既終。後人莫敢居。年久摧毀。厥址尚存。今有
杉木十餘株。枝幹盤屈若龍蛇之形。凌冬不凋。有松柏之
操。桃源洞在祠堂北。大江南岸漁人黃道真見桃花處。備
於陶淵明伍安貧記云。會昌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軍事
判官前華州下邳縣尉狄中立記。


褚藏言



藏言。江西人。


竇常傳



[0761-11a]


府君諱常。字中行。扶風平陵人也。祖亶。同昌郡司馬。贈水
部郎中。皇考叔向。仕至左拾遺。贈尚書右僕射。當代宗皇
帝朝。善五言詩。名冠流輩。時屬貞懿皇后山陵。上注意哀
挽。即時進三章。內考首出。傳諸人口者。有禮遜生前貴。恩
追歿後榮。又命婦羞蘋葉。都人插㮈花。又禁兵環素帟。宮
女哭寒雲。備在文集。故刑部侍郎包佶製序。府君同氣五
人。各載首序。府君大歷十四年舉進士。與故吏部侍郎奚
陟商州牧卞俛祕校獨孤授同年上第。迨拾遺下世。力養
[0761-11b]
繼親。家無舊產。百口漂寓。繇是棄高科於盛時。就泉府之
少職。邅迴者十年。厥後載罹家禍。因卜居廣陵之柳楊西
偏。流泉種竹隱几著書者又十載。繇擢第至釋褐。凡二十
年。洎貞元十四年秋。成德軍節度使太尉王公命從事御
史盧泚貺五百金。辟為掌記。不就。其年。淮南節度左僕射
霸陵杜公奏為參謀。授祕書省校書郎。厥後歷泉府從事。
繇協律郎遷監察御史裏行。居無何。湘東倅戎。轉殿中侍
御史。賜緋魚袋。元和六年。繇侍御史入為水部員外郎。亦
既二歲。㛰嫁未畢。求牧守之官。出為朗州刺史。轉固陵潯
陽臨川三郡。既罷秩。東歸舊業。時宰嘉招。固辭衰疾。因除
[0761-12a]
國子祭酒致仕。寶歷元年秋。寢疾告終於廣陵之白沙別
業。卒時年七十。其年詔贈越州都督。會昌元年。武宗即位。
恩覃中外。嗣子宏餘。任黃州刺史。准赦改贈太子少保。有
文一十八卷。西江逸民褚藏言製序。


竇牟傳



府君諱牟。字貽周。家世所傳。載於首序。府君貞元二年舉
進士。與從父弟故相贈司徒易直故相贈少師李公夷故
兵部侍郎張公賈故工部侍郎張公正甫同年上第。府君
初授祕校東都留守巡官。歷河陽昭義從事。累轉協律郎
[0761-12b]
評事監察御史裏行。府罷。復為留守判官。轉殿中侍御史。
尋為昭義節度判官。累遷檢校水部員外。轉本司郎中兼
御史。賜緋魚袋。後為留守判官檢校尚書都官郎中。出為
澤州刺史。改國子祭酒。長慶二年春。寢疾告終於宣平里
之私第。享年七十四。嗣子周餘。任祕書監。今上即位。恩覃
內外。准赦文。大中四年贈給事中。府君和粹積中。文華發
外。惟琴與酒。克儉於家。時人以為有前古風韻。世為五言
詩。加以筆述。文集十卷。未暇編錄。


竇㣥傳



[0761-13a]


府君諱㣥。字丹列。家世所傳。載於首序。府君由弱冠不樂
進士之科。便於著書。耕墾墳籍。既孤。以蔬素自適。著書於
毘陵之西偏。給長兄之俸。而與諸季安於膝下者十稔。洎
再罹內艱。殆盡而復前者數四。厥後郡守給事中京兆韋
公夏卿知公。以為江左文雅。無出其右。適貞元十年詔徵
天下隱居邱園不求聞達之士。韋公遂薦焉。與桂山處士
劉明素同表。公之言云。受天清氣。與道逍遙。時人以為孔
北海拔禰衡之文。不之過也。其時天下慰薦九人。公獨不
[0761-13b]
除授。其後韋公移牧吳郡。又以公所著史記名臣疏三十
四卷進入。皆寢而不報。人皆異之。公自以為通塞繫於命。
靜而俟之。厥後韋公入為天官侍郎。改京兆命。中謝之日。
德宗與之緒言。韋進曰。臣忝居達官。而竊負其位。上曰。卿
有何負。奏曰。臣守毘陵日。薦處士竇㣥。於時獨蒙不錄。後
臣在蘇州。又進竇㣥所著名臣疏。又蒙不答。臣以為以人
而廢。在臣則當然。言㣥則屈。上乃驚曰。卿之知人。固無疑。
卒不問者。乃宰執之失也。便宣即令召對。此貞元十八年
也。公即日起於衡泌。白衣召見。上謂公曰。夏卿知卿。卿有
何蘊蓄。得以盡言。公從容對曰。臣無蘊蓄。第讀書俟時。夫
[0761-14a]
蘊蓄者。迹在近班。進有所不納。諫有所不聽。臣即蘊蓄。如
臣處於草茅。但仰元化而已。實無蘊蓄。上甚奇其對。便宣
令付中書。即除諫官。釋褐授右拾遺。居無何。祕監張公薦
和蕃。請公為判官。因改侍御史。其後有故不行。請復本列。
上不許。遂守侍御史。俄兼領雜務。德宗晏駕。改膳部員外
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出為唐州刺史。司空于公鎮漢南。奏
公為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中丞。加金紫。居無何。除
吏部郎中。遷御史中丞。以舉職太過。出為黔州觀察使。後
以十洞擾亂。准詔用兵翦伐。事平。公坐貶開州刺史。亦既
[0761-14b]
周歲。除容管經畧使。憲宗以公守官無隱。思欲大用。因急
詔追入。中途遘疾。終於衡州旅館。享年五十。贈左散騎常
侍。公有子曰謙餘審餘。偕孝敬相率。審餘應進士。公天授
和粹。亮直孤峻。著書俟用。隱於衡泌。未嘗以名利枉其所
守。時論以公有公輔之望。卒無所伸。文集散落。未暇編錄。


竇庠傳



府君諱庠。字冑卿。家世所傳。載於首序府君初應進士。感
於知己一言。遂從事於商洛。授國子主簿。未幾而罷。後吏
部侍郎韓公出鎮武昌。美公之才。辟為節度副使。遷監察
[0761-15a]
御史。俄而昌黎移鎮京口。用為節度副使。改殿中侍御史。
昌黎却入。公至輦下。遷澤州刺史。秩滿。時光祿卿范公由
吳郡領宛陵。奏公試太子中允兼侍御史。為團練副使。加
章服。府罷。除奏天縣令。遷登州刺史。昌黎公留守東都。又
奏授公為汝州防禦判官。改檢校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後遷信州刺史。三載轉婺州。亦既二載。遘疾告終於東陽
之官舍。享年六十有三。公天授倜儻。氣在物表。一言而合。
期於歲寒。為五字詩。頗得其妙。嗣子匡餘。疾沒世。次曰繇。
晉州司法。次曰載。國子監直講。皆克荷素風。聿修官業。詩
[0761-15b]
筆散落。編錄未遑。


竇鞏傳



府君諱鞏。字友封。家世所傳。載於首序。府君元和二年舉
進士。與今東都留守左僕射孫公故吏部侍郎興元節度
使王公源中中書舍人崔公咸制誥李公正封同年上第。
府君世傳五言詩。頗得其妙。故相淮陽公鎮滑臺。辟為從
事。釋褐授祕校。淮陽移鎮渚宮。遷峴首。改協律郎。二府專
掌奏記。淮陽下世。司空辥公平鎮青社。辟公為掌書記。又
改節度判官副使。累遷至大理評事監察御史裏行殿
[0761-16a]
中侍御史檢校祠部員外郎。加章服。後辥公入為民籍。府
君除侍御史。轉司勳員外郎。遷刑部郎中。文昌故事文酒
之為。由公復振也。故相左轄元稹觀察浙東。固請公副戎。
分實舊交。辭不能免。遂除祕書少監兼中丞。加金紫。無何。
元公下世。公亦北歸。道途遘疾。迨至輦下。告終於崇德里
之私第。享年六十。有子六人。長曰景餘。疾歿世。次師裕。見
任晉陽令。俱力學修文。孝敬相率。公溫仁華茂。風韻峭逸。
遇境必言詩。言之必破的。佳句不泯。傳於人閒。文集散落。
未暇編錄。


[0761-16b]


曹確



確字剛中。河南人。開成二年登第。累拜兵部侍郎。咸通五
年以本官同平章事。進中書侍郎。加右僕射。罷為鎮海節
度使。加太子太師。徙河中卒。


請令場監錢絹直納延資庫奏



戶部每年合納當使三月九月兩限絹二十一萬四千一
百疋。錢五萬貫。自大中八年已後至咸通四年。積欠五十
萬五千七百餘貫疋。前使杜悰申奏。請起咸通五年正月
已後。於諸道州府場監院合送戶部八十文除陌錢內割
[0761-17a]
十五文。當時收管。以填積欠。續據戶部牒稱。州府除陌錢。
有折色零碎。請起咸通五年。所合送延資庫錢絹。逐年兩
限須足。其餘陌十五文當司仍舊收管。前使夏侯孜具事
由申奏。且請以戶部論請期限。其咸通五年錢絹。戶部已
送納。自六年至八年。其錢絹依前不旋送納。又積欠三十
六萬五千五百七十貫文者。伏以所置延資庫。初以備邊
為名。至大中三年始改今號。若財物不充。則名額虛設。當
置制之時。所令三司逐年分改減送當使收管。元勅只有
錢數。但令本司減割送庫。不定色目。以此因循。漸隳舊制。
[0761-17b]
年月既久。積欠轉多。既無計以徵收。乃指色以取濟。稍稱
備邊。名號得遵。元勅指揮乃割戶部除陌八十文內十五
文收管。及戶部請逐年送庫具票。從今既積欠又多。終慮
不及期限。臣今酌量請諸道州府場監院合送戶部錢絹
內分配。令勒留下合送納延資庫數目。令本處別為綱運。
與戶部綱同送上都。直納延資庫。則戶部免有逋懸。不至
累年積欠。


諫用伶官李可及為威衞將軍疏



臣覽貞觀故事。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
[0761-18a]
員。顧謂房元齡曰。朕設此官員。以待賢士。工商雜色之流。
假令術踰儕類。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
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太和中。文宗欲以樂官尉遲璋
為王府率。拾遺竇洵直極諫。乃改授光州長史。伏乞以兩
朝故事。別授可及之官。


李貺



貺。吏部侍郎漢之子。登進士第。


連山燕喜亭後記



余自幼伏覽外王父昌黎文公燕喜亭記。則知連州山水
[0761-18b]
之殊。亭之稱。因記為天下所嘉。連為郡。既遠且秀。亦因亭
而高。時談山水可娛者較數連矣。中州人既以連遐遠不
可得與遊。皆依記以圖。為館宇飾。味山水者。莫不目登心
到焉。如此則亭豈可荒。記豈可仆乎。三年冬。余侍行承詔
於連。水陸南馳。幽無所攄。志無所用。乃縱業於山水。以資
養志。况又外祖所記亭在是耶。昔聞今見必矣。踵於郛則
訪焉。耆老曰。無矣。吁。昔奚寵遇而讚詠之如彼。今遭何人
廢棄之如此。豈亭之屯耶。竊歎數月。得刺史武公至。歡之
尤甚。且曰。不修。則過及余矣。遽揮徒而窮尋之。冒翳履淖。


[0761-19a]


抵巇擘蔓。得餘址焉。級磚缺擲。棟榱垣瓦。寸折片碎。蓊汗
其甚。石記斷僵。莓昧其字。公整而修之。徵記本於余家。易
石而琢之。不旬就矣。於舊不移不損。煥而為新。命余記其
跡。余辭小子豈敢措筆。以並前記。公曰。不與記實。此則又
毀。後人知子至而不顧。子過矣。余何別不修者乎。余曰諾。
時會昌五年十一月五日。連州刺史武興宗書。


李濆



濆。武宗朝官洛陽令。遷滁州刺史。


[0761-19b]


荇溪新亭記



上臨御明年。濆自洛陽令之太守。詔牧滁民之三月。得古
溪郡之東北十里。按地圖志。在皇道山之右。昔始皇途經
是山。因以名焉。其下西永陽嶺。迸流於荇溪。此溪是也。不
濬川。導廣泉。演漾潭島。影溢江漢。埇中流。袤平壇。四浪滉
朗。雙派委輸。襟帶一川。斜界千畝。無茭苗蘋萍之雜。其淼
練如也。有廢亭占勝之地。其狀依然也。照晴而空水相鮮。
澄遠而霽山瀉色。趨向奇狀。不可窮竟。訪郡之長老。考亭
之廢興。皆曰三十甲子二周星。而不知其所由來矣。驗圖
籍。亦昧其始興之歲也。秋七月。前河中監察汝南公况前
[0761-20a]
武寧軍殿中隴西公拱州遷客司馬宏農公紹復咸以勝
概為宴之須。乃卜於亭。是咨是謀。遂古創今。僉曰惟允。不
越月。他工具。洎六旬有六日。新亭就。楹不茀茀。昭其儉也。
甍不仡仡。示無僭也。內不重門。曠其景也。外不崇墉。達其
望也。繇是四時之氣。成象不絕。春木秀容。夏雲奇峯。秋天
爽空。冬日暖濃。觸類有景。與溪無窮。雖羊公峴溪。曷足以
加其勝矣。於戲。物之廢興時也。苟非其時。聖人微言。矧其
蒙者乎。時會昌二年正月八日建。


蔣儇



[0761-20b]


儇。武宗時人。


石壁院記



縣城西郛七十里。有東漢春穀縣之遺址。後因以名鄉。鄉
之北鄙。抵於大山之峯巖。秀異於他山。山之林巒。溫潤於
他木。議者以為下有泉洞故爾。洞門如圭。勢實天鑿。四面
來束。兩崖相撐。腹內周圓。似刳而成。仰視嵌空。怪狀非一。
若羽若鱗。若動若植。不知所以然者。蓋疑山川陰陽。有吐
納蓄洩之道。下有流泉。淺深未測。洞門右擁。復穿石竇。達
於洞外。注為澄潭。下灌良田。功侔造化。若乃松韻秋景。鳥
[0761-21a]
鳴春林。野花爭芳。吐火噴雪。不可得而名也。洞之西偏。有
石壁屹立。高三十餘仞。廣袤等夷。有類丹青。元黃錯雜。垂
蘿引蔓。布列纓緌。石壁之下。復有名園。流泉繞其兩面。巖
翠環其四隅。先是故吏部常選樂安蔣公諱誦有之。未遑
經始。而傳於故明州司功參軍蔣公諱珵。司功之季年。顧
命其子係曰。是地也。鄰接靈境。不樹藝桑麻。可請名僧。崇
建蘭若。依託寺宇。而根固焉。是以君子韙之。係既免喪。於
太和七年。有禪僧超覺。自金陵杖錫而至。曰。我尋山水者。
度量宏博。珠融月圓。係乃以前竟見託。忻然而受。覺公乃
[0761-21b]
經丈尺。具畚挶。芟治繁蕪。鑿石夷壤。建置方丈。而景象旋
生矣。於戲。天作靈奇。而覺公潤色之。以合天地之心。開成
二年。請附屬於隱靜寺。時上座僧文度寺主僧道琮都維
那僧文昱皆道門樞轄。釋氏師長。迺曰。此地斯來。符西徵
矣。貞元中。故工部尚書博陵崔公字斯邑也。曾遊茲洞。崔
公佳之。有紀行之什。自洞迴驂。親翰於寺之壁。事既契叶。
不其休哉。遂兼以公之作聞於官司。因隸於隱靜寺焉。覺
公欲刊石為記。使後人知其所由來。乃有處士南陽左歡。
實邱明之遐裔。亦當今之俊選。好逑錢媛。始契宜家。惜夭
[0761-22a]
桃之芳晨。痛梧桐之先落。鳳琴罷響。魚目常開。捨其服翫
粧奩。獨致豐碑之用。昔羊公遺愛。墮淚於峴山。今左氏思
賢。凄凉於石壁。儇固不才。詎識文章之紀律。以宗室之休
美。輒受命而為記。蔣秀士前序其事。即會昌二年九月二
十七日。樹碑慶讚。悉皆周備。至五年天下廢寺。遂被隨例
廢毀。今逢明代。精舍重興。左公恐絕其靈跡。盡忠竭誠。又
出數緡。再留後紀。資其存歿。福壽無疆。永為不朽。


崔于



于。會昌三年官庫部郎中。知制誥。


[0761-22b]


請御史大夫中丞在尚書左丞上奏



伏以御史大夫中丞。掌邦國憲法。朝廷紀綱。兼此官者。皆
以所領務重。特為寵異。近來諸行侍郎兼御史大夫者。並
在左右丞之上。相承不改。行之已久。况今使下監察御史
裏行。朝謝時列在左右司郎中之上。以此參彼。足可辨明。
况奉去年十月二十八日勅。御史大夫進為正三品。中丞
進為正四品。郎官望等。尤為重任。酌從宜之文。定可久之
法。合崇憲職。式叶朝章。請准前例。諸行侍郎兼御史大夫
中丞者。在尚書左右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