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68 全唐文-清-周紹良 (master)


欽定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七


[0547-01a]


韓愈




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憲宗朝累官刑部
侍郎。貶潮州刺史。移袁州。徵為國子祭酒。遷京兆尹兼御
史大夫。拜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
諡曰文。


感二鳥賦并序




[0547-01b]


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東歸。癸酉。自潼關出息於河之
陰。時始去京師。有不遇時之歎。見行有籠白烏白鸜鵒而
西者。號於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進於天子。東西行
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竊自悲。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
人之遺業。不識干戈耒耜攻守耕穫之勤。讀書著文。自七
歲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於道。其閒居思念
前古當今之故。亦僅志其一二大者焉。選舉於有司。與百
十人偕進退。曾不得名薦書。齒下士於朝。以仰望天子之
光明。今是鳥也。惟以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承顧問贊
教化者。乃反得蒙採擢薦進。光耀如此。故為賦以自悼。且
明夫遭時者。雖小善必達。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其辭
[0547-02a]
曰。


吾何歸乎。吾將既行而後思。誠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從
之。出國門而東騖。觸白日之隆景。時返顧以流涕。念西路
之羌永。過潼關而坐息。窺黃流之奔猛。感二鳥之無知。方
蒙恩而入幸。惟進退之殊異。增余懷之耿耿。彼中心之何
嘉。徒外飾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鳥之不如。汨東西
與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飽食其有數。况策名於薦書。時
所好之為賢。庸有謂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弻於宵
寐。孰左右者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時運之未來。或兩
[0547-02b]
求而莫致。雖家到而戶說。祗以招尤而速累。蓋上天之生
余。亦有期於下地。盍求配於古人。獨怊悵於無位。惟得之
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戲。幸年歲之未暮。庶無羨於斯類。


復志賦并序




愈既從隴西公平汴州。其明年七月。有負薪之疾。退休於
居。作復志賦。其辭曰。


居悒悒之無解兮。獨長思而永歎。豈朝食之不飽兮。寧冬
裘之不完。昔余之既有知兮。誠坎軻而艱難。當歲行之未
復兮。從伯氏以南遷。凌大江之驚波兮。過洞庭之漫漫。至
[0547-03a]
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紀之連山。嗟日月其幾何兮。攜孤嫠
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將就食於江之南。始專專於講
習兮。非古訓為無所用其心。窺前靈之逸迹兮。超孤舉而
幽尋。既識路又疾驅兮。孰知余力之不任。考古人之所佩
兮。閱時俗之所服。忽忘身之不肖兮。謂青紫其可拾。自知
者為明兮。故吾之所以為惑。擇吉日余西征兮。亦既造夫
京師。君之門不可逕而入兮。遂從試於有司。惟名利之都
府兮。羌眾人之所馳。競乘時而附勢兮。紛變化其難推。全
純愚以靖處兮。將與彼而異宜。欲奔走以及事兮。顧初心
[0547-03b]
而自非。朝騁騖乎書林兮。夕翺翔乎藝苑。諒却步以圖前
兮。不浸近而逾遠。哀白日之不與吾謀兮。至今十年其猶
初。豈不登名於一科兮。曾不補其遺餘。進既不獲其志願
兮。退將遁而窮居。排國門而東出兮。慨余行之舒舒。時憑
高以迴顧兮。涕泣下之交如。戾洛師而悵望兮。聊浮游以
躊蹰。假大龜以視兆兮。求幽貞之所廬。甘潛伏以老死兮。
不顯著其名譽。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為乎浚之都。小人
之懷惠兮。猶知獻其至愚。固余異於牛馬兮。寧止乎飲水
而求芻。伏門下而默默兮。竟歲年以康娛。時乘閒以獲進
[0547-04a]
兮。顏垂歡而愉愉。仰盛德以安窮兮。又何忠之能輸。昔余
之約吾心兮。誰無施而有獲。疾貪佞之洿濁兮。曰吾其既
勞而後食。懲此志之不修兮。愛此言之不可忘。情怊悵以
自失兮。心無歸之茫茫。苟不內得其如斯兮。孰與不食而
高翔。抱關之阨陋兮。有肆志之揚揚。伊尹之樂於[:#AS-FB55:●]
[:#AS-FBED:●]犬畝兮。焉富貴之能當。
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訟以成章。往者不可復兮。冀來今
之可望。


閔已賦



余悲不及古之人兮。伊時勢而則然。獨閔閔其曷已兮。憑
[0547-04b]
文章以自宣。昔顏氏之庶幾兮。在隱約而平寬。固哲人之
細事兮。夫子乃嗟歎其賢。惡飲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頤神
而保年。有至聖而為之依歸兮。又何不自得於艱難。曰余
昏昏其無類兮。望夫人其已遠。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
大水之漫漫。勤祖先之所貽兮。勉汲汲於前修之言。雖舉
足以蹈道兮。哀與我者為誰。眾皆捨而已用兮。忽自惑其
是非。下土茫茫其廣大兮。余壹不知其可懷。就水草以休
息兮。恒未安而既危。久拳拳其何故兮。亦天命之本宜。惟
否泰之相極兮。咸一得而一違。君子有失其所兮。小人有
[0547-05a]
得其時。聊固守以靜俟兮。誠不及古之人兮其焉悲。


別知賦送楊儀之




余取友於天下。將歲行之兩周。下何深之不即。上何高之
不求。紛擾擾其既多。咸喜能而好修。寧安顯而獨裕。顧阨
窮而共愁。惟知心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歲癸未而遷逐。
侶蟲蛇於海陬。遇夫人之來使。闢公館而羅羞。索微言於
亂志。發孤笑於㣥憂。物何深而不鏡。理何隱而不抽。始參
差以異序。卒爛漫而同流。何此歡之不可恃。遂駕馬而迴
[0547-05b]
輈。山磝磝其相軋。樹蓊蓊其相摎。雨浪浪其不止。雲浩浩
其常浮。知來者之不可以數。哀去此而無由。倚郭郛而掩
涕。空盡日以遲留。


明水賦以元化無宰至精感通為韻




古者聖人之制祭祀也。必主忠敬。崇吉蠲。不貴其豐。乃或
薦之以水。不可以黷。斯用致之於天。其事信美。其義惟元。
月實水精。故求其本也。明為君德。因取以名焉。於是命烜
氏。候清夜。或將祀圓丘於元冬。或將祭方澤於朱夏。持鑑
而精氣旁射。照月而陰靈潛下。視而不見。謂合道於希夷。
挹之則盈。方同功於造化。應於有。生於無。形象未分。徒騁
[0547-06a]
離婁之目。光華暗至。如還合浦之珠。既齊芳於酒醴。詎比
賤於潢汚。明德惟馨。元功不宰。於以表誠潔。於以戒荒怠。
苟失其道。殺牛之祭何為。如得其宜。明水之薦斯在。不引
而自致。不行而善至。雖辭麴糵之名。實處[:#AS-82F9:⿰罇]罍之器。降於
圓魄。殊匪金莖之露。出自方諸。乍似鮫人之淚。將以贊於
陰德。配夫陽燧。夜寂天清。煙消氣明。桂華吐耀。兔影騰精。
聊設監以取水。伊不注而能盈。霏然而象。的爾而呈。始漠
漠而霜積。漸微微而浪生。豈不以德協於坎。同類則感。形
藏在空。氣應則通。鶴鳴在陰之理不謬。武嘯於谷之義可
[0547-06b]
崇。足以驗聖賢之無黨。知天地之至公。竊比太羹之遺味。
幸希薦於廟中。


伯夷頌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
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
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
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
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


[0547-07a]


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
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
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
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
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
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聖人而自
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
獨行。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
[0547-07b]
接跡於後世矣。


子產不毀鄉校頌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游於鄉之校。
眾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
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我於此
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既鄉校不毀。
而鄭國以理。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
敗之迹。昭哉可觀。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
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
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0547-08a]


河中府連理木頌



司空咸寧王尹蒲之七年。木連理生於河之東邑。野夫來
告。且曰。吾不知古。殆氣之交暢也。維吾王之德。交暢者有
五。是其應乎。訓戎奮威。蕩戮凶回。舉政宣和。人則寧嘉。入
踐台階。庶尹克司。來帥熊羆。四方作儀。閔仁鰥寡。不寧燕
息。人樂王德。祝年萬億。府有㣥吏。王有從事。異體同心。歸
民於理。天子是嘉。俾錫勞王。王拜稽首。天子之光。庶德昭
融。神斯降祥。殊本連理之柯。同榮異壟之禾。吾徯之產茲
[0547-08b]
土也久矣。今欲明於大君。紀於策書。王抑余也。冶金伐石。
垂耀無極。王余抑也。奮肆姁媮。不知所如。願托頌詞。長言
之於康衢。頌曰。


木何為兮此祥。洵厥美兮在吾王。願封植兮永固。俾斯人
兮不忘。


除崔㣥戶部侍郎制



勅。地官之職。邦教是先。必選國華。以從人望。具官崔㣥。體
道履仁。外和內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從容禮樂之閒。特
達珪璋之表。比參密命。宏益既多。及貳儀曹。升擢惟允。邁
茲令德。藹然休聲。選賢與能。於今雖重。擇才均賦。自古尤
[0547-09a]
難。往慎乃司。以服嘉命。


進士策問十三首



問。書稱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以至於庶人。龜
筮考其從違。以審吉凶。則是聖人之舉事興為。無不與人
共之者也。於易則又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
事不密。則害成。而春秋亦有譏漏言之詞。如是則又似不
與人共之而獨運者。書與易春秋經也。聖人於是乎盡其
心焉耳矣。今其文相戾悖如此。欲人之無疑。不可得已。是
二說者。其信有是非乎。抑所指各殊。而學者不之能察也。
[0547-09b]
諒非深考古訓。讀聖人之書者。其何能辨之。此固吾子之
所宜無讓者。願承教焉。


問。古之人有云。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文。
是三者。相循環終始。若五行之與四時焉。原其所以為心。
皆非故立殊而求異也。各適於時。救其弊而已矣。夏殷之
書存者可見矣。至周之典籍咸在。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
相遠然。焉所謂三者之異云乎。抑其道深微。不可究歟。將
其詞隱而難知也。不然。則是說為謬矣。周之後秦漢蜀吳
魏晉之興與霸。亦有尚乎無也。觀其所為。其亦有意云爾。


[0547-10a]


循環之說安在。吾子其無所隱焉。


問。夫子之序帝王之書。而繫以秦魯。及次列國之風。而宋
魯獨稱頌焉。秦穆之德。不踰於二霸。宋魯之君。不賢乎齊
晉。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舍如是之相遠。亦將有由乎。願
聞所以辨之之說。


問。夫子既沒。聖人之道不明。蓋有楊墨者。始侵而亂之。其
時天下咸化而從焉。孟子辭而闢之。則既廓如也。今其書
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
[0547-10b]
於道者幾何。孟子之所以辭而闢之者何說。今之學者。有
學於彼者乎。有近於彼者乎。其已無傳乎。其無乃化而不
自知乎。其無傳也則善矣。如其尚在。將何以救之乎。諸生
學聖人之道。必有能言是者。其無所為讓。


問。所貴乎道者。不以其便於人而得於己乎。當周之衰。管
夷吾以其君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戎狄以微。京師以尊。
四海之內。無不受其賜者。天下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
而誰與為敵。此豈非便於人而得於已乎。秦用商君之法。
人以富。國以強。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為秦。使天下
為秦者。商君也。而後代之稱道者。咸羞言管商氏。何哉。庸
[0547-11a]
非求其名而不責其實歟。願與諸生論之。無惑於舊說。


問。夫子之言。盍各言爾志。又曰。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爾。則何以哉。今之舉者。不本於鄉。不序於庠。一朝而㣥至
乎有司。有司之不之知也宜矣。今將自州縣始。請各誦所
懷。聊以觀諸生之志。死者可作。其誰與歸。事其大夫之賢
者。友其士之仁者。敢問諸生之所事而友者為誰乎。所謂
賢而仁者。其事如何哉。言及之而不言。亦君子之所不為
也。


問。春秋之時。百有餘國。皆有大夫士。詳於傳者。無國無賢
[0547-11b]
人焉。其餘皆足以充其位。不聞有無其人而闕其官者。春
秋之後。其書尤詳。以至於吳蜀魏。下及晉氏之亂。國分如
錙銖。讀其書。亦皆有人焉。今天下九州四海。其為土地大
矣。國家之舉士。內有明經進士。外有方維大臣之薦。其餘
以門地勳力進者。又有倍於是。其為門戶多矣。而自御史
臺尚書省。以至於中書門下省。咸不足其官。豈今之人不
及於古之人邪。何求而不得也。夫子之言曰。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如某者焉。誠得忠信如聖人者。而委之以大臣宰
相之事。有不可乎。况於百執事之微者哉。古之十室。必有
[0547-12a]
任宰相大臣者。今之天下。而不足士大夫於朝。其亦有說
乎。


問。夫子曰。潔淨精微。易教也。今習其書。不識四者之所謂。
盍舉其義而陳其數焉。


問。易之說曰。乾健也。今考乾之爻。在初者曰潛龍勿用。在
三者曰夕惕若厲無咎。在四者亦曰無咎。在上曰有悔。卦
六位。一勿用。二苟得無咎。一有悔。安在其為健乎。又曰乾
以易知。坤以能。乾之四位。既不為易矣。坤之爻。又曰龍戰
於野。戰之於事。其足為乎。易六經也。學者之所宜用心。願
[0547-12b]
施其詞。陳其義焉。


問。人之仰而生者穀帛。穀帛豐。無饑寒之患。然後可以行
之於仁義之途。措之於安平之地。此愚智所同識也。今天
下穀愈多。而帛愈賤。人愈困者。何也。耕者不多而穀有餘。
蠶者不多而帛有餘。有餘宜足。而反不足。此其故又何也。
將以救之。其說如何。


問。夫子言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曰無為而理者。其舜
也歟。書之說堯曰親九族。又曰平章百姓。又曰協和萬邦。
又曰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又曰洪水懷山襄陵。下人
[0547-13a]
其咨。夫親九族。平百姓。和萬邦。則天道。授人時。愁水禍。非
無事也。而其言曰垂衣裳而天下理者。何也。於舜則曰慎
五典。又曰敘百揆。又曰賓四門。又曰齊七政。又曰類上帝。
禋六宗。望山川。徧㣥神。又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
載一巡狩。又曰分十二州。封山濬川。恤五刑。典三禮。彰施
五色。出納五言。於虖。其何勤且煩如是。而其言曰無為而
理者。何也。將亦有深辭隱義不可曉邪。抑其年代已遠。失
其傳邪。二三子其辯焉。


問。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通其業。成就其道德者也。由漢
[0547-13b]
氏已來。師道日微。然猶時有授經傳業者。及於今。則無聞
矣。德行若顏回。言語若子貢。政事若子路。文學若子游。猶
且有師。非獨如此。雖孔子亦有師。問禮於老耼。問樂於萇
宏是也。今之人不及孔子顏回遠矣。而且無師。然其不聞
有業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也。


問。食粟衣帛。服仁行義。以竢死者。二帝三王之所守。聖人
未之有改焉者也。今之說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
衣帛。薄仁義以為不足為。是誠何道邪。聖人之於人。猶父
母之於子。有其道而不以教之。不仁。其道雖有而未之知。


[0547-14a]


不智。仁與智且不能。又烏足為聖人乎。不然。則說神仙者
妄矣。


為韋相公讓官表



臣某言。伏奉今日制命。以臣為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非常之寵。忽降於上天。不次之恩。遽屬於庸品。承命
震駭。心神靡寧。顧已慚靦。手足失措。臣某誠惶誠恐頓首
頓首。臣本非長才。又乏敏識。學不能通達經訓。文不足緣
飾吏事。徒知立志廉謹。絕朋勢之交。處官恪恭。免請託之
[0547-14b]
累。因緣資序。驟歷臺閣。蒙生成於天地。無裨補於涓塵。忝
冒以居。涯分遂極。常以盈滿自誡。方思退處里閭。何意恩
澤益深。猥令超參鼎鉉。竊自惟度。實不堪任。臣某誠惶誠
恐頓首頓首。臣聞宰相者。上熙陛下覆幬之恩。下遂㣥生
性命之理。以正百度。以和四時。澄其源而清其流。統於一
而應於萬。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誤。或遺患於
歷年。固宜旁求隱士。必得能者。然後授之。不可輕以付臣。
使人失望。上累聖主知人之哲。下乖微臣量已之義。無補
於理。有妨於賢。况今俊乂至多。耆碩咸在。苟以登用。皆踰
於臣。伏乞特迴所授。以示至公之道。天下幸甚。


[0547-15a]


為宰相賀雪表



臣某言。臣伏以去歲冬閒。雨雪頗少。今年春首。宿麥未滋。
陛下深念黎甿。屢形詞旨。神監昭達。皇情感通。春雲始繁。
時雪遂降。實豐穰之嘉瑞。銷癘疫於新年。東作可期。南畝
有望。此皆陛下與天合德。視人如傷。每發聖言。則獲靈貺。
見天人之相應。知朝野之同歡。臣等職在爕和。慚無效用。
覩斯慶澤。實荷鴻休。


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二首



[0547-15b]


臣愈言。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不可口傳。必憑諸
史。自雖二帝三王之盛。若不存紀錄。則名氏年代。不聞於
茲。功德事業。無可稱道焉。順宗皇帝以上聖之姿。早處儲
副。晨昏進見。必有所陳。二十餘年。未嘗懈倦。陰功隱德。利
及四海。及嗣守大位。行其所聞。順天從人。傳授聖嗣。陛下
欽承先志。紹致太平。原大推功。實資撰次。去八年十一月。
臣在史職。監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韋處厚所撰先帝
實錄三卷。云未周悉。令臣重修。臣與修撰左拾遺沈傳師
直館京兆府咸陽縣尉宇文籍等。共加採訪。并尋檢詔勅。
修成順宗皇帝實錄五卷。削去常事。著其繫於政者。比之
[0547-16a]
舊錄。十益六七。忠良姦佞。莫不備書。苟關於時。無所不錄。
吉甫慎重其事。欲更研討。比及身沒。尚未加功。臣於吉甫
宅取得舊本。自冬及夏。刊正方畢。文字鄙陋。實懼塵玷。謹
隨表獻上。臣愈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右。臣去月二十九日。進前件實錄。今月四日。宰臣宣進止。
其閒有錯誤。令臣改畢。却進舊本者。臣當修撰之時。史官
沈傳師等。採事得於傳聞。詮次不精。致有差誤。聖明所鑒。
毫髮無遺。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並添改訖。其奉天功烈。
更加尋訪。已據所聞。載於首卷。儻所論著。尚未周詳。臣所
[0547-16b]
未知。乞賜宣示。庶獲編錄。永傳無窮。謹錄奏聞。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