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68 全唐文-清-周紹良 (master)


欽定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0514-01a]


崔從



從字子乂。贈衞州刺史融曾孫。第進士。憲宗朝累官尚書
右丞。寶歷初檢校尚書左僕射淮南節度副大使。大和六
年卒。年七十二。贈司空。諡曰貞。


請定舉放官私錢事宜狀



京城百司諸軍諸使及諸道應差所由并召人捉本錢。前
件捉錢人等。比緣皆以私錢添雜官本。所防耗所裨補官
利。近日訪聞商販富人。投身要司。依託官本。廣求私利。可
[0514-01b]
徵索者。自充家產。或逋欠者。證是官錢。非理逼迫。為弊非
一。今請許捉錢戶添放私本。不得過官本錢。勘責有剩。並
請設官。仍量輕重科處。其所放官本。并許添私本。每舉放
數足。仰錢戶具所舉人姓名錢數。狀報本司。仰本司收連
入案。三官同押。排科印記。仍各隨錢人牒知。如他時因有
論競。勘案歷不同。不在與徵理之限。庶官利不失。私家獲
安。


顧少連



少連字夷仲。蘇州吳人。大歷五年進士。官監察御史。德宗
[0514-02a]
朝授翰林學士。累遷吏部尚書。封本縣男。徙兵部。為東都
留守。卒年六十二。贈尚書右僕射。諡曰敬。


嵩嶽少林寺新造廚庫記



啟迪真乘。無相之門寂。發揮象教。有為之功大。非無不可
以臻極。非有不可以化凡。亦由瞻影求形。見煙知火。通如
來誘善之路。為㣥暗嚮明之階。沿淺詣深。其實一也。自漢
明帝夢金人履殿。訊之於庭。采傅毅的然之詞。得竺乾惟
肖之像。精廬始構。塔廟繼興。大抵三教之行。各有其屬。尊
嚴所奉。齊壹厥心。若遊息不殊。則其道閒雜。若散漫無守。
[0514-02b]
則其風寂寥。是以從其先師。皆致室處。故孔徒有庠序。道
士有樓居。而釋流謂之寺。此聖人所以崇其教也。少林寺
者。蓋權輿於太和。中廢於承光。更名於大象。錫田於開皇。
若乃應天順人。擒盜助信。摧魔軍於充斥。保淨土於昬霾。
此又昭彰於我唐也。其神異之尤。若跋陀之經始靈塔。劫
火不焚。指盼泉流。使之西注。稠公揮杖而二獸解鬬。惠可
割臂而三業息塵。荃蘭藂植於緇林。鸞鶴連翔於法界。則
有惠光曇隱。播芳烈於前。元素明遵。嗣徽音於後。戾止者
皆同一姓。來儀者無復二乘。蓋釋氏之淹中。西方之別館
[0514-03a]
也。况其上圭表正。風雨所均。嵩高峻極。山嶽之秀。交艮兌
之清氣。積靈仙之祕蹤。故其志道之人。好奇之士。繫塵籠
者屢至。求宴坐者永棲。菩薩色身。未能忘食。苾芻老病。斯
用依仁。而庫舍不營。坊廚偪陋。每王城信士。供施所儲。柏
谷上田。穫斂所入。雖真如之性。不假多藏。而大道之行。惡
其棄地。釋法真聿來從學。雅尚住持。永言創立。志在宏濟。
乃誓於僧眾。陳於上官。願因農隙。以果營建。河南尹杜公
黃裳。多歷勝因。素崇淨業。聆風響應。如契夙心。於是躬主
辦之勤。假清白之俸。復次都人白仙鶴李秀孫光杜珍等。
[0514-03b]
共殖嘉苗。用滋景福。脫鄙吝之韁鎖。成智惠之舟航。錢刀
無翼而自飛。寒暑不期而繼至。單貧展效。富有匱財。神龍
施珠。香象均力。加以寺半崖巘。路躡凌兢。伐松柏於山巔。
治瓴甓於巖下。佛教善誘。人忘其勞。爰始爰謀。是啟是辟。
平其坎窞。相其廣輪。梓人作程。郢匠施巧。積榦如阜。運斤
成風。真公杖錫指麾。語言深缺一字先饑以班食。伺渴而饋
漿。酬以壯傭。任以老事。期不揆日。工無廢時。為欂為櫨。為
桴為桷。洪纖合度。尋尺中規。鑿枘靡乖。樸斲惟稱。板榦既
具。牆垣以興。支橕得其宜。締搆取諸壯。以周饎爨。用固扄
[0514-04a]
鐍。風雨攸除。塵泥莫侵。若乃曲突以舒煙。疏竇以流惡。陳
其鼒鬲。扄其釜鬵。釋之蒸之。惟精惟潔。俾其潘汁有所注。
氣焰有所通。香風時來。蕩滌煩燠。斯乃廚之制也。深中以
虛受。闔扉以制出。陳其椽杙。施其緘縢。取之用之。不費不
約。必使公供無所耗。歲計惟其明。元關載施。成我密固。此
又庫之宜也。乃崇佛宇。欄楯孔嚴。乃飾僧堂。屋壁增煥。新
亭宏敞。閱香積之飯。危樓聳擢。俯耆闍之山。每至華鐘大
鳴。旭日三舍。緇徒總集。就食於堂。莫不永歎表誠。肅容膜
拜。先推尊像。次及有情。洎蒲牢之吼餘。海潮之音畢。五鹽
[0514-04b]
七菜。重秬香秔。來自中廚。列於廣榭。咸造勿褻。已事而竣。
勤求者無次第之勞。暮齒者有終焉之託。不僭於素。克壯
其猶。檢校上座僧淨業寺主靈湊都維那智寰典座道悟
維清老宿圓濟僧如空惟陟等。虔奉矢謀。式昭畢務。故得
莊嚴寶地。豐潔中飧。纂紹前規。招延後學。以是功德。侯其
禕而。夫教不自宏。因人而大。有以法從中得。默契真空。有
以事假外緣。用扶正諦。總是二者。其惟真公。真公俗姓張。
杭州鹽官人也。歷劫勤道。髫年出家。雖冥心於此山。蓋授
記於前牒。不然者。安得宏誓既發。㣥心悅隨。興立招提。如
[0514-05a]
此其盛。大歷之季。少連嘗吏登封。暇日之遊。竹園伊邇。次
宗之依惠遠。鑿齒之慕道安。塵俗之人。幸不遐棄。一行入
仕。二紀於茲。前年典選洛師。邂逅相遇。名山在目。道友依
然。願言從之。王事拘我。於是得其軌躅。作廚庫記云。時貞
元戊寅歲。皇帝纘服之廿載也。


請以口問經義錄於紙上以便依經疏對奏



伏以取士之科。以明經為首。教人之本。則義理為先。至於
帖書。及以對策。皆形文字。并易考尋。試義之時。獨令口問。
對荅之失。覆視無憑。黜退之中。流議遂起。伏請准建中二
[0514-05b]
年十二月敕。以所問錄於紙上。各令直書其義。不假文言。
仍請依經疏對奏。


趙昌



昌字洪祚。天水人。累官國子祭酒。拜安南都護。憲宗朝遷
工部尚書兼大理卿。拜太子少保。元和九年卒。年八十五。
贈揚州大都督。諡曰成。


蒙異牟尋請降奏狀



蠻王蒙異牟尋。積代唐臣。徧霑皇化。天寶年中。其祖閣羅
鳳。被邊將張乾陁讒搆。部落驚懼。遂違聖化。北向歸投吐
[0514-06a]
蕃贊普。以贊普年少。信任讒佞。欲併其國。蒙尋遠懷聖化。
北向請命。故遣和使。乞釋前罪。願與部落。竭誠歸附。緣道
遐阻伏。恐和使不達。故三道遣。一道出石山。從戎州路入。
一道出牂牁。從黔府路入。一道出夷獠。從安南路入。其楊
傅盛等。今年四月十九日從蠻王蒙異牟尋所理大和城
發。六月十八日到安南府。其和使楊傳盛。年老染瘴瘧。未
得進發。臣見醫療。候獲稍損。即差專使。領赴闕庭。其使云。
異牟尋自祖父久背國恩。今者願棄豺狼之思。歸聖人之
德。此皆陛下雨露之澤及外夷。故蠻徼遐荒。願為內屬。臣
[0514-06b]
忝領蕃鎮。目覩昇平。踴躍欣歡。倍常萬幸。有蠻王與臣書
及金鏤合子等。謹差十將李茂等隨表奉進。謹奏。


李約



約字存博。司徒汧國公勉子。官兵部郎中。


道德真經新注序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於其中。人為萬物之主。故與
天地為三才焉。老君在西周之日。故秉道德以救時俗。道
者清淨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謂之德
也。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謂域中四大焉。蓋王者
[0514-07a]
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
安。故謂之德。凡言人。屬者耳。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言法上三大之自然理也。其義云。法地地如地
之無私載。法天天如天之無私覆。法道道如道之無私生
成而已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例也。後之學者。不得
聖人之旨。謬妄相傳。凡二十家注義。皆云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矣。與經文乖謬。而失教之
意也。豈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義理疎遠矣。源流既撓。支派遂昬。或宗
[0514-07b]
之為神仙書。或語之以虛無學。論者非云先黃老而後六
經。乃淺俗之談也。殊不知六經乃黃老之枝葉爾。余少得
旨要。故辯而釋之。蓋清心養氣安家保國之術也。


壁書飛白蕭字贊



梁侍中蕭子雲書。祖述鍾王。備該眾體。始變蔡張二王飛
白古法。妙絕冠時。雖名存傳記。而迹絕素。惟建鄴古壁餘
此蕭字焉。韓晉公鑒古擅書。聞之嗟異。遷之於南徐。置於
海榴堂座右之壁。余後獲之。載以入洛。書之故實。事之本
末。中書舍人張公崔監察備撰記詳焉。余少好圖書。耽
[0514-08a]
嗜奇古。雖志業不工。而性莫能遷。非不干求爵祿。心懵時
事。自與名疎。非欲乖異時尚。養痾守獨。所見遂僻。僻則僻
矣。與夫酣湎聲色。奔走權利者。俱亡羊也。亡則孰多。余每
閱翫古迹。而圖書之光。如逢古人。似得良友。加以琴酒靜
暢。書齋晝閒。榮富賤貧。是日何在。至若尋翰墨輕濃之勢。
窮點畫分布之能。與日彌深。隨見愈妙。嗟夫。昔賢垂不朽
之書。如傳寶於後世。後人覩絕妙之迹。見得意於當時。名
齊日月。情契古今。傳曰遊於藝。藝可已乎。知者相賀。比獲
蘭亭之書。世情觀之。未若野人之塊。不闕於世。在世為無
[0514-08b]
用之物。苟適於意。於余則有用已多。乃作贊曰。


昔創飛白。蔡氏所得。起於堊帚。播於翰墨。張王繼作。子雲
精極。壁昏蜃素。墨古池色。翻飛露白。乍輕乍濃。翠箔映雪。
羅衣從風。崩雲委地。遊霧縈空。鱍剌勢動。蟉蟠氣雄。昆池
駭鯨。禹門鬬龍。攢毫謺札。或橫或縱。層層陣雲。森森古松。
君子況德。高人比蹤。抱素自潔。含章內融。逸擬方外。縱在
矩中。密而不雜。疎而有容。藝通造化。比象無窮。子雲臣梁。
蕭字愈貴。點畫均豐。姿形端異。巧絕蠒素。名空傳記。明徵
裦貶。惟此一字。


[0514-09a]


殷亮



亮。永寧尉寅子。歷給事中。終杭州刺史。


顏魯公行狀



公姓顏。名真卿。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長安
人也。顏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昔帝軒氏生昌意。昌意
生顓帝。顓帝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
子。一曰昆吾。其國衞也。二曰參胡。其國韓也。三曰彭祖。其
國徐也。四曰會人。其國鄭也。五曰曹姓。其國邾也。六曰季
[0514-09b]
連。其國楚也。曹姓國於邾。春秋邾武公為魯之附庸國。武
公名儀甫。字顏公。故公羊傳云。顏公有功於齊。齊威公命
為小邾子。子孫以王父字為姓氏。以其附庸於魯。故代代
事魯為卿大夫。故先賢傳孔子弟子。達者七十二人。顏氏
有其八。則顏氏之儒學可知也。若顏無繇字路。顏回字子
淵。顏辛字子柳。顏高字子驕。顏祖字襄顏。噲字子聲。顏之
僕字叔并。顏何字冉是也。至公之十六代祖魏青徐二州
刺史諱盛。字魯國。居瑯琊。葬臨沂縣西七里。十二代祖晉
侍中諱含。自瑯琊居丹陽。五代祖北齊黃門侍郎諱之推。
自丹陽居京兆長安。高祖秦王府記室參軍諱思魯。曾祖
[0514-10a]
蔣王文學著作郎諱勤禮。祖曹王侍讀諱昭甫。父薛王友
贈太子少保諱惟貞。即祕書監師古之曾姪孫也。公以家
本清貧。少好儒學。恭孝自立。貧乏紙筆。以黃土埽牆。習學
書字。攻楷書絕妙。詞翰超倫。年弱冠。開元二十二年進士
及第登甲科。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授朝散郎祕書
省著作局校書郎。天寶元年秋。扶風郡太守崔琇舉博學
文詞秀逸。元宗御勤政樓。策試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醴
泉縣尉。黜陟使戶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聞。授通直郎長
安尉。六載遷監察御史。制云。文學擅於登科。器幹彰於適
[0514-10b]
用。宜先汗之職。俾佇埋輪之效。尋充河東朔方軍試覆屯
交兵使。凡閱舉糺士伍舒慘之情。事理無不必當。七載又
充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五原郡有寃獄不決。公理
之。時方久旱。而甘澤立應。郡人呼為御史雨。八載又充河
東朔方軍試覆屯交兵。使有滎陽鄭氏兄弟三人。或居令
長。或尉京畿劇任。往年母亡。殯於太原佛寺空園之內。經
二十九載未葬。公乃劾奏之。敕三人放歸田里。終身勿齒。
左金吾將軍李延業。素承恩渥。曾召蕃客內宴。引駕仗不
報臺。公責之。延業憑恃權勢。於朝堂喧憤。公奏之。出為
[0514-11a]
濟南太守。朝廷憚焉。不敢不肅。八月遷殿中侍御史。時中
丞宋渾。以私怨為御史吉溫崔珪所誣告。謫賀州。公謂珪
溫曰。奈何以一時之忿。而欲危宋璟裔乎。由是與二人不
平。宰相楊國忠初黨於溫。亦怒公之不附已。令吉溫諷中
丞蔣冽奏公為東京畿採訪判官。九載十二月轉侍御史。
百餘日轉武部員外郎。判南曹。提綱目。鋤苛細。武調者多
感而懷之。十二載。國忠以前事銜之。謬稱精擇。乃遂出公
為平原太守。其實去之也。公至郡。訪孝義名節之士。皆旌
其門閭。或蠲其戶役。安陵處士張鎬。多才博識隱居。公詣
[0514-11b]
其居。與之抗禮。因廉使巡察。乃薦焉。其後鎬官至中書侍
郎同平章事。安祿山鎮幽州十餘載。末年反跡頗著。人不
敢言。公亦陰備之。因歲終式修城。乃浚濠增堵。壞土[:#AS-FBED:●]睘
垣。立植木。內為禦敵之計。外託勝遊之資。及兵興。果賴其
固而城得全。十四載。祿山禍謀將發。公遣子至范陽啟祿
山。以今年冬合當入計。祿山猜之。不許。公既不得離郡。乃
遣親客前漢中長史蹇昂奏其狀。狀留禁中不報。十一月。
祿山反於范陽。眾號十五萬。長驅自趙定而南。趨洛陽。散
牓諸郡。莫敢枝梧。祿山乃牓公。令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
防河。


[0514-12a]


以博平太守張獻直為副。公登時使平原司兵參軍李平
乘駟奏之。平至東京。見封常清。云吾得上旨。凡四方奏事
者。許開函而再封之。平聽焉。常清遂倚帳操筆。寄書於公。
論國家之事。詞意甚切。並附募捕逆賊牒數十封至平原。
令堅相待。公從之。使親表及門客密送於諸郡。因此多有。
而常清乃尋自敗績焉。有敕賜死於陝州。竟不接聲。平之
未至京師也。元宗歎曰。河北二十四郡。無一人向國乎。及
聞平至。遣中使五六輩迎之。兼敕平奔馬直至寢殿門。然
[0514-12b]
後令下。奏事畢。元宗大喜。顧謂左右曰。顏真卿何如人。朕
兼未曾識。而所為乃爾。祿山之發范陽也。時平原郡有靜
塞。屯平盧鎮兵三千五百人。並已發赴鎮。在路未達。公悉
追迴。更追諸縣武舉及獵射人。兼召募精勇。旬日至萬餘
人。遣宗子平原郡錄事李擇交統之。驍勇之士刁萬歲和
琳徐浩馬相如高抗等分押營伍。皆千夫之長。樂以義舉。
腹心無阻。而為其將帥焉。聚兵後數十日。公大饗將士於
子城四門之外。辦吏四人主酒食所約五十萬。厮役之流。
無不飽飫。公躬自撫巡。舉酒下淚。言國家之恩。戮力死節。
無以上報。眾皆激憤勇。思致命焉。時饒陽太守盧全誠與
[0514-13a]
司馬李正舉兵據其城。河閒司法參軍李奐殺祿山所置
長史王忠於濟南。月餘日。清河義兵復歸本郡。濟南太守
李隨下遊奕將訾嗣賢渡河。得博平偽太守馬[:#AS-FEDD:●]
[:#AS-FBEC:●]異。據其郡。各有眾數千。
或至萬人。相次於平原。共推公為盟主。公三辭後聽焉。諸
郡諮稟指揮。告敗剋日數十至。信都郡武邑縣尉李銑來
投。本縣令龎宣遠拘劉銑母。公以私錢十萬募人劫迎之。
故士眾歎感。無不願效者。果遂㣥意。兼斬龎宣遠首而攜
迴。十二月。祿山陷東京。害留守尚書李憕御史中丞盧奕
判官鞏縣尉蔣清等。因使以三人之首來徇河北。且以脅
[0514-13b]
降諸郡。逆使者段子光至。初拽入門。子光大呼曰。僕射十
三日入東京。遠近盡降。聞河北諸郡不從。故令我告之。公
若損我。悔有日在。遂歷指三首。各言其人。公識其是。恐搖
人心。乃謬謂諸將曰。我審此三人。皆非也。遂命腰斬子光。
潛令收藏三首。誌其處。數日稍定。取憕奕等首澡潔。仍縛
蒲為身棺殮。發哀致祭。城外殯之。哭三日。舉聲下淚。受文
武弔慰。左右無不出泣涕者。自此義合歸者益多矣。斬段
子光之日。滄州清河縣步五千攻常山。太原節度使王承
業擁兵最近。不時出救。常山遂陷。諸郡頗有
[0514-14a]
貳者。元宗乃以公為戶部侍郎。依前平原太守充本郡防
禦使。仍與節度使李光弻計會招討。公以景城長史李暉
為副。李銑賈載前侍御史沈震為判官。是月。又詔公為河
北採訪處置使。公又以前咸陽尉王延昌為判官。張澹為
支使。時清河郡寄客李華。後因獻封事睿宗有敕改名為郡人來乞師
於公曰。竊聞公高義首唱。河朔歸順之人皆依倚。以為聲
氣洪贍。人心可用。若不倦於聽。則僕請言之。公曰。何如。華
曰。國家舊制。江淮郡租布貯於清河。以備北軍費用。為日
久矣。相傳為天下北庫。今所貯者有江東布三百餘萬疋。
[0514-14b]
河北租調絹七十餘萬。當郡綵綾十餘萬。累年稅錢三十
餘萬。倉糧三十萬。時討默啜。甲仗藏於庫內五十餘萬。編
戶七十萬。見丁十餘萬。計其實。足以三平原之富。料其卒。
足以二平原之彊。若因撫而有之。以兩郡為腹心脣齒。其
餘乃四支耳。安敢有不從者哉。彼要僕為行人。以造公之
壘。僕明見其可同心也。取命於屏㦸之外。惟公圖之。公曰。
所合之眾。未曾知戰。自死且急。安有恤鄰之暇哉。雖然。諾
足下之請。則可為乎。華對曰。清河遣僕致命於公者。蓋欲
稟義闕一字大賢以濟謀。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師。以當強寇
[0514-15a]
也。瞻仰高意。未有决詞定色。與濟清河也。安敢言為哉。時
華纔年二十餘。皆沮云。必動眾無成。惟公奇之。迫於眾情。
闕一字許耳。華乃就館操書。以達其意。意者畧言清河去
逆就順。以全實之資。上公之軍。而承公之命。時不納而疑
之。即僕迴轅之後。清河必有所託。系與他人。與公為西面
之難。無什日之期耳。公及噬臍乎。公覽而驚之。遂排㣥議。
獨仗其决。借兵六千人。兵既出平原。次於竟上。華將把公
手而歸。公曰。兵既行矣。可以言吾子之意否。華曰。近聞朝
廷遣程千里統精兵十萬。自太行東下。擬詣口。助河北諸
[0514-15b]
軍討滅叛逆。而口為賊所守。千里兵不得東出。須先伐魏
郡袁知泰。泰祿山所署偽太守納舊太守司馬垂。使為西南主。分開
口。出千里之軍。因令討鄴郡以北。直至幽府已來未順城
邑。平原清河率同盟諸將。以十萬人直指河陽。分效兵巡
河。而悉制其奔衝之路。計王師東討洛邑。必不減二十萬。
河南諸郡義師。西向臨之。亦不減十萬。公當表請堅壁勿
戰。不旬月而賊有潰敗相圖之勢矣。公然之。遂移牒清河
等諸郡。並遣大將宗子李擇交副將平原縣令范馥偏裨
和琳徐浩等十餘人。促兵清河合勢。以便宜從事。


[0514-16a]


華復命於清河。因兵合之際。修永濟渠。引水遶州。城上大
修守戰之具。旬日而畢。又以清河四千兵。與平原連蹤而
西。時博平亦義兵千人來合。於是三郡之師。屯於博平郡
堂邑縣西南十里。袁知泰遣其麾下將白嗣深乙舒蒙等。
率二萬人來拒戰。三郡之兵。盡日苦鬬。遂大敗之。斬首萬
餘級。生擒一千餘人。馬一千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其日。
魏郡城東南面女牆一百五十步。無故而崩。去郡邑百里
戰日而崩所以為異知泰走投汲郡。於是自魏郡以東。至堂邑百

[0514-16b]
餘里。莫不攜壺漿於道側。以候官軍。公聲益震。境內稍安。
初平原之師。既西合清河。時賊將史思明圍饒陽。恐平原
救之。仍遣遊弈兵來拒。前鋒去舊縣十里。公懼不敵。乃遣
驍將刁萬歲以三千兵逆之。堅壁不戰。又以書過河。招北
海太守賀蘭進明。統馬步兵五千來助。公陳兵而迎之。相
揖哭於馬上。悽慟三軍。宴犒甚厚。進明遂屯平原城南。息
養士馬。公每事咨謀之。自是兵威之重。稍移於進明矣。而
公不以為嫌。進明未有所之。李擇交兵入清河。尋又破於
堂邑。而因公以有功。禮遜於進明。加河北招討使。擇交馥
各徵進官級。其清河博平有功。不錄一人。時論進明必有
後敗。未
[0514-17a]
期果失律於信都城下。有詔抵罪。公縱之使赴行在。進明
以全。乃公護之也。君子曰。竊人之財。猶為之賊。况竊人之
功乎。進明之不死幸也。然公亦過於寬厚矣。三月。河北節
度使李光弻。以朔方馬軍三千。步軍五千。初出土門。將討
定河朔。公乃抽兵歸。并放博平清河等軍各歸本郡。斂戢
以待光弻之命。俄而光弻拔平山郡。敕改常山為平山續有詔遣
郭子儀以萬軍助之。兩進兵又拔趙郡。史思明方守博陵
以自固。仍將兵來拒。於是兩軍與思明三萬人對陣於嘉
山大戰。思明敗績。徒跣走入博陵城。兩軍斬首萬餘。虜獲
[0514-17b]
不可勝計。時平山趙郡已拔。劉正臣本名客奴歸順於平原。平
盧等十七郡。公先據之。於是橫截賊路。人往來幽府。皆以
精騎偷路。又多被官軍殺之。其賊將士父母妻子。及曳落
河種族。並質在范陽。絕懷震恐。時方盛暑。公知光弻子儀
禁斷侵掠。將士少衣服。乃送十五萬帛。為三萬人[:#AS-88E3:●]以遣。
人至饒陽。屬潼關不守。兩軍却入土門。遂留不行。然河北
諸郡。公始復指麾征討之事。肅宗之在靈武也。公前後遣
判官李銑及馬步軍張雲子。以蠟為彈丸。以帛書表。實於
彈丸之內。潛至靈武奏事。有詔以公為工部尚書兼御史
[0514-18a]
大夫。依前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又於丸內奉敕書。及即
位改年赦書至平原。散下諸郡宣奉焉。又令前監察御史
鄭昱奉赦書。宣布河南江淮。所在郡邑。風從不疑。而王命
遂通。則公之力也。而河北諸郡。稟公之命。粗為安肅。公以
兵興半年。軍用已竭。思所以贍濟之。未得其畧。先是清河
行人李華。自堂邑戰勝後。又覩公辭權而不有之。遂藏於
人閒不及見。公再三盟約。號令諸郡。及以文牒求之曰。清
河郡屬崔審交應賊之後。吏不安。行人李華乃崇墉浚隍。
鍛甲矯翦。乞師破敵。和眾以安人。靜言其功。須有甄賞。仍
[0514-18b]
牒之於路以求焉。華於是復詣平原。與公相見。公因問以
足用之計。華遂與公數日參議定。以錢收景城郡鹽。沿河
置場。令諸郡畧定一價。節級相輸。而軍用遂贍。時北海郡
錄事參軍第五琦。隨刺史賀蘭進明招討於河北。覩其事。
遂竊其法。乃奏肅宗於鳳翔。至今用之不絕。然猶未得公
本策之妙旨焉。是年秋。祿山遣其將史思明尹子奇等。並
力攻河北諸郡。前後百餘日。饒陽河閒景城樂安。相次而
陷。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然人心潰叛。不可復制。
公乃將麾下騎數百。棄平原渡河。由淮南山南取路。朝肅
[0514-19a]
宗於鳳翔行在。初公之將過河也。乃謂判官穆寧張澹曰。
賊勢死爾。若委命待擒。必為其快心。辱國之命也。今將徑
赴行在。公以為何如。若朝廷必誅敗軍之罪。以勵天下。則
王綱可振。死亦何恨。如復從事。以責後效。則業不朽矣。寧
澹與諸將皆贊之。策馬發至。朝廷除公為憲部尚書。初劉
客奴以漁陽歸順。時史思明與光弻子儀相持於趙定之
閒。客奴遣使越海。與公計會。公使判官賈載將男頗為質
信。泛海以軍糧及戰士衣服遺之。時頗始年十歲餘。公更
無子息。三軍懇請留之。不從。及載等迴。公乃與漁陽聲勢
[0514-19b]
相連。尋又使人迎其軍。比至。公已棄平原。歸於行在。竟不
及事。然自肅宗已來。河南及諸道立功大將。如王元忠田
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許杲卿等。初皆是公自北海迎
致之者。終無私謁焉。至二年正月。又除御史大夫。未幾。因
忤聖旨。貶馮翊太守。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
防禦使。封丹陽縣開國子。食邑一千戶。是年為酷吏唐旻
所誣。貶饒州刺史。二年六月拜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節
度使兼宋亳都防禦使。劉展反狀已露。公慮其侵軼江南。
乃選將訓卒。緝器械為水陸戰備。都統使李峘以公為太
[0514-20a]
早計。因密奏之。肅宗詔追。未至京。拜刑部侍郎。及劉展舉
兵渡淮。峘敗績奔江西。淮南遂陷於展。議者皆多公而怨
峘焉。上元元年秋。時御史中丞敬羽。狙詐險慘。班列皆避
之。公曾與之語及政事。遂遭誣貶蓬州長史。公樂道自怡。
不以介懷。寶應元年八月。代宗有詔除利州刺史。十二月
拜戶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廣德元年又加金
紫光祿大夫。充荊南節度使觀察處置使。遲留未行。為密
近所誣。遂罷前命。代宗幸陝。公扈從至行在。除尚書右丞。
宰相元載與公不叶。公亦面數之。不為之屈。及鑾駕還宮。
[0514-20b]
公曾建議先謁廟。然後即安宮闕。事竟不行。時載方在於
立班。更顧公曰。所見雖美。其如不合事宜。公怒而進曰。用
捨在相公耳。言者何罪乎。然朝廷紀綱。豈堪相公再破除
也。載自此銜之而不忘。二年正月除檢校刑部尚書兼御
史大夫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載又疑公因使奏
對必言短。尋罷前命。惟知刑部尚書事。三月晉封魯郡開
國公。食邑三千戶。載自與公有隙。常俟公闕。公亦獻書直
奏其奸狀。代宗俱容。不罪之也。永泰二年春。差公攝職謁
太廟。公以祭器不修。言之於朝。載譖公以為訕謗時政。貶
[0514-21a]
峽州別駕。代宗為罰過其罪。尋換吉州別駕。公與往來詞
客。詩酒講論。為樂甚。有所著。編為廬陵集十卷。於大歷三
年遷撫州刺史。在州四年。以約身減事為政。然而接遇才
人。耽嗜文卷。未曾暫廢焉。因命在州秀才左輔元。編次所
賦。為臨川集十卷。七年九月拜湖州刺史。公以時相未忘
舊怨。乃加勤於政。而以杭州富陽丞李㟧為本州防禦副
使。蘇州寓客校書郎權器遊客前大理司直楊昱為判官。
委墾草闢田之務於㟧。委閱簿檢吏接詞政之務於器昱
等。而境內宴然。公初在平原。未有兵革之日。著韻海鏡源。
[0514-21b]
成一家之作。始創條目。遂遇祿山之亂。寢而不修者二十
餘年。及至湖州。以俸錢為紙筆之費。延江東文士蕭存陸
士修裴澄陸漸顏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
書吳士湯涉等十餘人。筆削舊章。該搜㣥籍。撰定為三百
六十卷。大凡據法言切韻次其字。按經史及諸子語。據音
韻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類編。又按倉雅及說文玉篇
等。其義各注其下。謂之字脚。韻海者。以牢籠經史之語。依
韻次之。其多如海。鏡源者。八體之本。究形聲之義。故曰鏡
源。綿亘數載。其功乃畢。表奏上之。有詔付所司藏之於書
[0514-22a]
府。大抵求經史撰集篇賦。利於後學焉。此外餞別之文。及
詞客唱和之作。又為吳興集十卷。今檢校國子祭酒楊昱。
自御史中丞京畿採訪使除為漢州刺史。轉湖州刺史。以
舊府之恩。乘州人之請。紀公遺事。刊石立去思碑於州門
之外。即今都官郎中陸長源之詞也。十二載。元載伏誅。召
公為刑部尚書經年。公以前後頻典刑憲。密啟辭焉。乃上
選舉利害事宜數十條。代宗善之。人莫知也。遂改吏部尚
書。今上諒闇之際。詔公為禮儀使。先自元宗以來。此禮儀
注廢闕。臨事徐創。實資博古練達古今之旨。所以朝廷篤
[0514-22b]
於訕疾者。不乏於班列。多是非公之為。公不介情。惟搜禮
經。執直道而行已。今上察而委之。山陵畢。授光祿大夫。遷
太子少師。依前為禮儀使。前後所制儀注。令門生左輔元
編為禮儀十卷。今存焉。三年八月遷太子太師。四年。淮寧
節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襲陷汝州。執刺史李元平歸
蔡州。朝廷詔公為淮寧軍宣慰使。公乘驛駟至東京。河南
尹鄭叔則勸公曰。反狀已然。去必陷禍。且須後命。不亦善
乎。公曰。君命也。焉避之。至許州。與希烈相見。宣傳詔意未
畢。逆賊使其大將軍王玢周曾。詬公以醜詞。劫公以白刃。


[0514-23a]


又令鄰境同惡所遣使者四人。於希烈之前拜舞。伏稱誣
訴國家之事。勃慢凶豪。詞所不忍聽也。又令親兵五千人。
號為希烈養子。人各持一刀。逼脅於公。如欲剸食之勢。公
位不移定。色不撓懼。希烈覩公辭色不變。謬為驚駭。以身
蔽公。兵人既退。方揖公就館。前後詐為公表奏。自說其強
盛以請汴州者數十。今上知而寢之。希烈雖窮凶極惡。然
亦感公文義。大陳設燕會。將欲送公於朝廷。先為賊所擒
汝州刺史李元平時在座。公指引叱責之。元平羞慙而起。
[0514-23b]
書其奸意。坐上潛通。希烈意變。罷宴後。遂拘公於官舍。令
甲卒十人守之。仍穿一阬於廳之前以脅公。公乃直言指
希烈云。死生有定。何足多端相侮哉。但以一劒見與。公即
必覩快事。無多為也。希烈慚謝焉。自後不敢無禮於公也。
居數月。賊於安州城下破官軍。得獲將士。以頭連誇示於
公。公大聲叫呼。自牀投地。憤絕良久乃蘇。從此更不復與
人言語。及哥舒曜收復汝州。擒檢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
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領二萬人。來襲哥舒於汝州。曾
秀林行至襄城。乃謀翻兵殺希烈。奉公為節度使以歸順。
希烈押衙姚澹亦為內應。先期一日事洩。希烈乃遣騾子
[0514-24a]
軍三千。奄至襄城。殺周曾等。收其期兵而回。因送公於蔡
州龍興寺居焉。公度不得全。自撰墓誌。以見其心。又就希
烈請數人之饌。希烈不知而給之。自陳設之。因為文祭周
曾已下為賊所害者。無不欷歔。其十二月。希烈陷汴州。僣
逆稱號。為慘酷之具以逼公。意欲其屈禮。公憤然而無求
生之意。賊以止焉。貞元元年。河南王師復振。賊慮蔡州有
變。乃使其將辛景臻。於龍興寺積薪。以油灌。既縱火。乃傳
希烈之命。若不能屈節。自即裁之。公應聲投地。臻等驚慚。
扶公而退。希烈審不為已用。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
[0514-24b]
臻等害於龍興寺幽辱之所。凡享年七十七。明年三月。希
烈為麾下將陳仙奇所殺。淮西平。仙奇遣軍將營送公神
櫬於京師。嗣子櫟陽縣尉頵次子祕書省正字碩迎喪至
汝州襄城縣。乃葬焉。攀號屢絕。毀裂過不自勝。以其年十
一月三日。祔葬萬年縣鳳棲原之先塋。有詔贈司徒。諡曰
文忠。賻錢五十萬。粟二百碩。中使弔祭。儀仗送於墓所。朝
野莫不哀傷。公蹈忠節之苦。古今無類焉。公平居之日自
卑。有井介之操。而能容眾。有潔已之方。不以疵物。與道合
歲寒者。終始無渝變。况君臣大義。名教大節。而得造次焉
[0514-25a]
可奪求生而害仁者。於戲。淮寧之難。豈止天不憗遺。蓋亦
有無良之人。以怨報德。投之於無存之地也。悲夫。初遭難
後。江西節度嗣曹王臯上表曰。臣見蔡州歸順脚力張希
璨王仕禺等說。去年八月二十四日。蔡州城中見封有鄰
兒不得名字云。希烈令偽皇城使辛景臻右軍安華於龍
興寺殺顏真卿。埋於羅城西道南里。并立碑。臣聽之未畢。
涕泗交流。三軍對臣。亦苦嗚咽。且臣死王事。子復父讐。人
倫常經。不足裦異。所悲去古日遠。澆風蕩浮。多苟偷生。曾
不顧節。使忠孝寂寞。人倫憔悴。昨段秀實奮身擊泚首。今
[0514-25b]
顏真卿伏縊烈庭。皆啟明君臣。發揮教訓。近冠青史。遠紹
前賢。夫日月麗天。幽明向燭。忠烈曜世。回邪革心。伏請陛
下降議百寮。遐布九有。刻石頌德。告廟圖形。使元壤感恩。
皇風澤物。公之密親懿友。動相規用。以成其務者。即今給
事中殷公亮吏部員外郎柳公冕。採其謀猷。分以休戚者。
今吉州刺史李公㟧。重其器。悅其能者。今檢校國子祭酒
楊公昱故戶部員外郎權公器。其餘顧盻曾假吹噓成名。
布於詞場及內外之列者。不可勝紀。李公㟧吉州以小子
久趨於欄㦸。定以使言。將存刊刻。用防逸墜。尚實去飾。庶
[0514-26a]
無愧焉。其故同事之人。先後存亡。錄之於左。謹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