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68 全唐文-清-周紹良 (master)


欽定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


[0482-01a]


黎逢



逢。大歷十二年進士。


象魏賦以雙闕似雲浮為韻




王者施令。善人為邦。法制惟明。伊典章而有六。象魏攸設。
信高闕之以雙。故其政坦蕩。其教敦龎。亦既懸之。四方取
則。及乎瞻也。㣥心自降。觀夫立如建標。旁異懸钀。俯明庭
之若砥。夾馳道其如髮。將欲朝百蠻之酋帥。集九命之簪
[0482-01b]
笏。豈徒競崑閬之瑤臺。象河宮之貝闕。高齊嵩華。勢比恒
碣。聚北斗之瑞雲。挂西山之落月。令者政之端。春者歲之
始。非遒人之徇路。陋秦伯之懸市。取象則金牓為奢。指字
則銀鈎可似。建中於下。無或不美。六官有成。萬姓允理。惟
精惟一。道深黃帝之書。不削不刊。義合素王之史。客有鄒
魯之徒。為之頌曰。巖巖雙闕。上干青雲。明於著令。煥乎成
文。萬人承式。九有來君。彼駟牧與露寢。曾何足以稱云。夫
象者制法之流。魏者大名之尤。合二美以成德。懸千古而
為儔。四門穆焉。少正之誅何有。大道行矣。仲尼之嘆焉求。
豈唯興禮讓息澆浮而已哉。


[0482-02a]


貢士謁文宣王賦以題為韻




聖人沒而教在。明王興而道宣。命上公以陳信。展大禮以
登賢。觴酒豆肉。金鏞筦懸。致克禋以如在。當質明而不愆。
祁祁諸生。必恭敬止。廓廣庭以容眾。峩高冠以修已。臨奠
獻之筵。肅造秀之士。階間儼以成列。槐陰布以如市。將備
禮於先師。遂儲精於祝史。於以致君。恢復王化。宏闡人文。
磬音繼於夜杵。燭影迎於朝雲。見曲暢於和易。知具歆於
[0482-02b]
苾芬。肅肅階戺。陰陰門闕。喬木棲於暮煙。前軒滿於行月。
㣥士沓而歲至。庶工齊而曉謁。上元酒以清滌。間朱絃而
疎越。齊百王於建號。歷千古而未歇。蓋以教侔天地而不
朽。功格宇宙而不伐。不朽故可貴。不伐故彌彰。仰而不及。
融然有光。實橫被於歷代。獨崇輝於帝唐。德教不輟。王猷
有昌。日尊師於廟。歲求士於鄉。教之於右塾。登之於上庠。
知本末之可務。亦師師而不忘。將歷試於宗伯。必先謁於
素王。古先哲君。任土以作貢。洪惟我后。嘉善而容眾。猶冀
獲師於卜。獲相於夢。時哉康哉。宜阿閣之巢鳳。


貢舉人見於含元殿賦以題中字為韻




國家開文學之科。旁求英彥。爰將貢於禮闈。命先叅於秘
[0482-03a]
殿。欲使懷才抱器。自此鷹揚。當令較伎逞能。從茲豹變。是
以儒風益振。睿澤惟新。設薦舉為教化之本。致朝見為榮
貴之因。庶使八紘碧嶂。絕臥雲之士。遂令萬歲彤庭。觀獻
賦之人。莫不張文柄以旁羅。詔諸侯而上貢。俾離邦去里。
若攀龍附鳳。或稟間生之瑞。出則驚人。或懷希代之珍。來
皆動眾。期美祿必取。期殊科必中。莫不遠湊天闕。爭趨帝
閽。曹劉[:#AS-8F62:⿱鹿君]至。賈馬雲屯。當仲冬月。候丹禁門。於時銅壺尚
滴。粉壁猶昏。驪駒波躍。蠟炬星繁。俄而鐘斷長樂。殿啟含
元。中使森而鶴立。諸生凜以駿奔。進抑退揚。儼裦衣而設
[0482-03b]
禮。左旋右折。俯丹陛以陳言。曰臣等才非可升。德非可舉。
幸以辭乎海上。達彼君所。今則凝神注目。無非繡戶金鋪。
接踵比肩。盡是鴻儔鶴侶。歡聲數四。周覽再三。散漫而龍
池霧起。叅差而宮樹烟含。既而中貴遙宣。勞卿遠見。咸精
筆陣。勉赴文戰。時康俗泰。終有待於英髦。擇善搜賢。本無
遺於寒賤。諸生乃退行列。整簪裾。瞻鳳扆。獻玉除。俟青春
而變化有望。當聖意而光輝有餘。集鴻都而固難比矣。會
虎觀而未可加歟。則唐之盛也。堯舜不如。


人不學不知道賦以學然後知不足為韻




[0482-04a]


君子之為道也。敦詩書。說禮樂。俾其潤身而浴德。克巳而
志學。亦猶嘉肴在器。良玉抱璞。肴之知味。既因於嘗。玉之
成功。必由於琢。物既肖旃。士亦宜然。知此道者。必勤學焉。
若夫即其講肆。齒以冑筵。儒風是習。素業斯傳。以三墳五
典為本。以八索九邱為先。存乎博奧。究其精研。漁獵乎六
籍之內。牢籠乎百氏之前。得用而行。將陳力於休明之代。
自彊不息。必苦節於少壯之年。於是慎擇其師。審取其友。
師之嚴則尊敬而靡懈。友之直則切磋而可久。志有所立。
[0482-04b]
言無所苟。講道德必探其本原。進禮樂必盡其先後。故業
就而青紫可拾。器成而瑚璉自負。


觀風臺賦以曾構重屋以觀八風為韻




我天子德廣虞夏。業傳高曾。展義之心攸克。觀風之禮必
登。故臺之用也斯建。臺之名也是宏。然後度材比德。奢而
不盈。興功俾役。儉而不陋。萬物是集。百工是湊。從繩罔愆。
運斤以鬬。歘以山立。揭焉雲構。豈不謂鴻休叶贊。元德時
雍。錯綜之典不革。經始之道克從。闢以九戶。聳以千重。接
祥光於溫液。納瑞氣於驪峰。觀乎大厦耽耽。飛檐穆穆。殊
形詭制。㣥品異族。或霞駮而電開。或龍蟠而獸伏。皓飾彰
[0482-05a]
盛。洞文潛蓄。既藻井以垂珠。亦丹墀而布玉。晴天反照。垂
螮蝀於雕梁。霽色澄明。挂蟾光於重屋。混合元麗。巍峩特
起。入窈窱兮不知其所之。視[:#AS-9061:⿰王褱]譎兮不知其所以。及夫西
成罷務。北陸將寒。霜封原隰。雲蔽峰巒。金輿斯御。綵仗初
攢。寧侈心以攸往。必風俗之所觀。設教陳詩。事必彰於禮
備。承天統物。政本在於人安。至如庭宴薰薰。衣冠察察。其
樂將萬。其儀用八。奏金石兮匪疾匪徐。命鼓琴兮載擊載
戛。既而若登仙景。若奪神功。度宏規兮其外。動變態乎其
中。傍眺六合。遠視八風。吐元和而納純懿。詠仁洽而歌道
[0482-05b]
豐。則魏之所造。漢之所崇。伊制作而靡及。豈古今而遽同。
客有觀乎順動。審彼始終。因厥誠兮受慶。宜永永兮無窮。


測景臺賦以設在天中端景垂則為韻




瞻彼古臺。揆日爰設。載徵經始之旨。將測運行之節。天地
之心可見。風雨之交既別。玉律匪先。土圭是揭。以徵陰陽
之短長。以察浮驂之晷轍。不然者。焉可以酌其數於高空。
建天中而有截。詳厥周典。詢諸日官。以寒暑為候。以陰陽
為端。且俯接神州。迥當嵩嶺。憑累土之增構。運孤標之直
影。矧因高以垂範。異尋虛而捕景。分至有度。知王者之迎
[0482-06a]
長。盈縮不[:#AS-8FBB:●]。念志士之思永。山[:#AS-FBED:●]蹇嵼峭聳。昭明有融。九
層一驗。萬㝢攸同。彰宣精而示下。表無私而得中。況復圭
植於臺。日生於海。當呈象以委照。必澄霞而賦彩。兩童之
辨猶惑。太史之占斯在。上千里而是馳。下寸晷而未改。嗟
夫。悠也久也。元之又元。昇大明而赫矣。顧崇址而巋然。是
以分北陸。識南[:#AS-8479:⿰足⿸厂墨]。審以作程。定此而會期率土。中以舉正。
因茲而仰辨均天。惟彼元德。我后是則。普觀端景。知立表
於天中。潛測末光。思勞躬於日昃。至若視朔興紀。書雲立
規。浮箭司辰。且於室內。建木滅影。或在天垂。豈比夫茲臺
[0482-06b]
之特立。平四氣而正兩儀。


石硯賦以山水輝映墨妙筆精為韻




有子墨客卿。從事於筆硯之間。學舊史之暇日。得美石於
他山。琢而磨之。其滑如砥。欲精研而染墨。在虛中而貯水。
水隨暈而環周。墨浮光而黛起。明而未融。是以為用。久而
不渝。故以為美。器成上吉。徵闕里之素王。匠法增華。叅會
稽之內史。且王言惟一。道心惟微。於以幽贊。由之發揮。從
人之欲。委質莫違。代若遐棄。文將疇依。肅觀光而霧集。賴
設色而煙霏。實將振文而為邦。豈惟韞玉而山輝者哉。君
[0482-07a]
無謂一拳之石取其堅。君無謂一勺之水取其淨。君其遂
取。我有成性。苟有輔於敷閱。固無辭於蘊映。惟聖人有大
寶。昊天有成命。莫不因我以載形。以我而施令。志前王之
事業。作後人之龜鏡。夫物遷其常。天運不息。水有涸兮石
有泐。代貴其不磷。我則愛其白。代貴其不染。我則愛其黑。
象山下之泉。為天下之式。因碌碌於俗間。類栖栖於孔墨。
嗚呼。辭尚體要。文當絕妙。雖濡翰其不疲。無繁文以取誚。
爰貢君子。以其勁質。或升之堂。或入之室。對此大匠。厠諸
鴻筆。見珍於殺青之辰。為用於草元之日。夫氣結為石。物
[0482-07b]
之至精。攻之為硯。因用為名。事若可久。代將作程。斯器也。
不獨堅之為貴。諒於人之有成。


水化為鹽賦以天之美利變化無窮為韻




翕然乎造化。能變而窮。且其為水也。有上善之稱。其化為
鹽也。有美玉之崇。豈其清泠之水。動變若神。為代之寶。致
邦之豐。伊昔煑海為鹽。以稟乎天。君以和羹之用。商以賈
賣而遷。是知水化之利可貴。哲匠之謀可研。若也代人所
貴。此貴為美。恒濟古今。應乎遐邇。求之者豈倦乎疲勞。功
崇者可不由乎此致。夫以水同君子。有流通之利。或涓涓
[0482-08a]
乎而處於藪泉。或浩浩乎而徧乎淮泗。或在河而則淡。或
混海而則鹹。國有鹽而且榮。家有鹽而不匱。條山一竇。萬
邑之滋。使[:#AS-FD72:●]
[:#AS-FBED:●]⻏成者將貢於玉闕。俾
犖碌者使我域求之。東西負重。南北奔馳。豈不因潤下作
鹹。在乎一變。鼎爼既徹。長筵美饌。五味廢之而忘餐。廣座
得之為珍膳。況水為柔德。能乎神化。皎皎如霜。依依照夜。
莫不因水而生。遇水而吒。恨久處於冰泉。思工人之一假。
且天然此物。成化特殊。匠之所變。絕代稱無。豈伊水因匠。
是乃能窮乎變化。況乎人得媒。寧肯守乎一途。或金門獻
[0482-08b]
策。或積代英儒。感物而賦。在乎覬覦。仰鹽梅之美用。思窮
達於高衢。


通天臺賦以洪臺獨存浮景在下為韻




行人徘徊。登秦原而遊目。見漢右之荒臺。清風穆其尚在。
翠華歸而不迴。對古情至。臨高思來。拔蔓草以遐想。覩離
宮而興哀。試問薪者。乃秦人也。云漢之興。茲臺之下。馳道
通乎中禁。周牆繞於平野。經逝川而不息。撫環堵而殊寡。
昔漢皇帝。幸甘泉宮。肆目將遠。築臺其中。高居物外。若與
天通。祈列仙之戾止。致聖壽之延洪。繹繹憑雲。蹲蹲捧日。
干元氣以直上。倚長空而迴出。危檻岧嶢。迴塗鬱律。植承
[0482-09a]
露之盤。開肅神之室。將以接上元。朝太一。乘大君之登降。
訪總真之摭實。於戲。郊祀之義。志而可採。鴻紛之狀。望而
已改。哀壯麗之都失。想威靈其如在。徒野鳥之飛來。何真
人之可待。且白日可以精貫。元珠難乎力求。雖崇臺。山[:#AS-FBED:●]
蹇嵼。磴道周流。泰畤乎西面。齊宮乎上頭。仰通蒼昊。俯瞰
皇州。寧不死之可致。諒其生也若浮。我國家立太平。尚清
靜。儼宸居以自整。絕仙臺之望幸。雖丹檻栖於列宿。飛梁
歷於倒景。有唐虞之允恭。無漢武之遊騁。化由其衷。居慎
其獨。有儀可象。無思不服。自然為域中之大。獲天下之福。
[0482-09b]
等南山之不騫。何高臺之是築。


許季同



季同。贈太子少保孟容弟。始拜監察御史。再遷兵部郎中。
徙京兆少尹。終宣歙觀察使。


白鹿夾輈賦以行春布和瑞獸來格為韻




政洽於下。物惟表神。彼奔走之絕類。忽馴擾而歸仁。爾來
於輈。豈陳力以効感。我行其野。將勸農以務春。眷芳林之
躍躍。偶大車之轔轔。觀其煩足高步。迴還左顧。叅熊軾而
左右分光。望隼旟而疾徐有度。惟德是擇。惟賢是輔。觀皓
[0482-10a]
影之來儀。諒和風之克布。暠皛真明。霜濃雪輕。標玉質。貫
金精。始呦呦而雙止。終麌麌而偕行。載馳載驅。軼輕塵於
後乘。乍騰乍倚。驚逸騖於前旌。映丹帷之輝煥。陪露冕之
光榮。懷仁於衛君之轂。忘味於食野之苹。則福履攸綏。神
休是格。翼戴高駕。徜徉廣陌。不驚不懼。彰爾性之閒和。克
皎克明。契我躬之潔白。躑躅徘徊。飲化而來。政言可矣。人
詠康哉。表靈慶而有同神鳳。狎馴養而不異龍媒。懿彼僊
都。誕茲靈獸。勁角昭勇。鮮光挺秀。行而擇地。恒町疃於道
塗。出或以明。靡棲息於園囿。老之御徒迷。王母之乘何陋。
[0482-10b]
剪去煩苛。敷陳惠和。蝗出境而奚爾。珠還浦而其何。曷若
茲鹿。擾於明義。覈其理而莫窮。求其類而罕譬。無心而應
感。不言而表瑞。豈止其効於賤微。樂馳驅於仁智而已。


林蘊



蘊字復夢。泉州莆田人。累遷禮部員外郎。出為邵州刺史。
坐杖人死流儋州。卒。


上安邑李相公安邊書



愚嘗十分天下之事。知其弊者大半。二年冬。輒獻書。思相
公正而行之。嗟乎。無位而言輕。相公猶未為行其切者。國
[0482-11a]
家有西土。猶右臂也。臂之附體。豈不固歟。臂之不存。體將
安舒。愚以此輒敢重陳利病。思相公念而行之。當昔漢室。
彼為內府。囊賝走馬。曾不虛日。咫尺萬里。烟塵不動。是以
司馬遷班固得弄刀筆。夸大漢功德。炳然與三代同風。洎
房杜佐太宗文皇帝。剗革凶孽。天下廓清。姚宋佐元宗明
皇帝。聲明文物。照耀殊俗。後之輔弼。不能嗣守。故我疆我
理。陷於犬羊。嗚呼。今所踐者。惟北抵豳郊。西極汧隴。不數
百里。則為外域。可不痛哉。可不惜哉。且馭馬者。必右執策。
左執綏。恐其有非常之患也。儻若臂不勝力。體不安坐。則
[0482-11b]
踶齧立至。豈惟泛駕乎。此事雖小。可以喻大。相公得不念
之乎。愚嘗出國。西抵於涇原。歷鳳翔。過邠寧。此三鎮得不
為右臂之大藩乎。自畫藩維擁旄鉞者。殆數十百人。惟故
李司空抱玉曾封章上聞。請復河湟。事亦旋寢。功竟不立。
爾來因循。誰復尸之。故朝受命而夕寢行。日貴富而月驕
慢。跨廣衢而羅甲第。指長河而固允嗣。士卒窮年不離饑
寒。以月繫時。力供主將。死則已矣。賞終不及。如棄鳥獸。附
於藪壤。故死者飲恨於地下。生者吞聲於邊上。五十餘年
無收尺土之功者。豈朝廷不以為慮乎。命將不得其人乎。


[0482-12a]


愚以此竊知不惟土地未可復。且慮犬戎馳突。不一日二
日。則彼三鎮。強者閉壘自守。弱者棄壁而逸。豈暇為國家
以郤戎虜乎。愚所謂臂之不存。體將安舒。今刁斗不聞。烟
塵不飛。蓋宗社之靈也。豈禦守者之有功乎。且食租則可
以備饑。衣稅則可以禦寒。衣食足然後可以教攻戰。朝廷
既切念邊軍不遑。終夕飛芻輓粟。常恐後期。然而荷戈負
㦸者。終歲而餓。其來已久。時莫能更。雖度支有兼知之名。
節度有營田之目。皆以貨利相誘。彼[:#AS-8DFD:●]公之賓寮。悉皆和
[0482-12b]
糴斗粟。必欺於丈素一言可致。其籝金如此。則士卒不得
不饑寒。將帥不得不奢侈。欲其攻戰。其可得乎。此所謂借
寇兵而齎盜糧也。其可謂之禦戎乎。伏料相公亦已垂意
矣。愚竊謂為弊既久矣。可革而化之。化之之術。在相公暫
迴頃刻之慮思之。思之得人。則如班超之儔。不難得也。相
公必命將取其封錫已榮者。則封錫已榮矣。彼復何求。以
此戰不[:#AS-8864:⿺克寸]。攻不得。何莫不由斯人之徒歟。因此言之。則又
不唯安邊之未得人也。相公必以為人不易知。儻斷然有
一介之士。敢露肺肝。相公復能特達獎拔。俾為千夫之長。
得以自置於秦隴之外。接彼犬戎之域。三歲考績。能則優
[0482-13a]
獎。否則孥戮已乎。此賈生終童感激於前跡。其慷慨不為
不至。蓋時之不見信也。不知相公以愚此言為率爾乎。以
其斷然一介之士。亦能成功立事乎。且天下巖居谷隱之
人。悉皆有心。但用與不用耳。假如登奉常之第者。未必盡
能文章。為牙門之將者。未必盡能威敵。況漢之為漢。多有
異材。豈唐之為唐。獨無奇士也。伏惟圖之。


上宰相元衡宏靖論兵書



陸賈有言。天下有事屬在將。天下無事屬在相。伏惟相公
兼將相之重任。執生殺之大柄。蘊以竊被教化。忝在陶鈞
[0482-13b]
之內。四海安平。某則與歌虞贊魯之人為儔。苟有妖孽。某
安敢不隳裂肝膽。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伏願相公少賜採擇焉。道路云云。以為淮西兇黨。侵犯疆
鄙。某伏料相公制置。如在諸掌矣。然則舜有天下。闢四門。
明四目。達四聰。欲天下之誠畢見矣。平津侯開東閣以延
天下士。欲天下之美惡畢知之矣。伏惟相公抱赫赫濟時
之略。佐明明聖上之朝。某切願相公以平津之德。致聖上
廣帝舜之道。使天下之事可重而實諸掌。則淮西之寇。不
足為患矣。某幼讀書。不求甚解。但見古人之有建功立事
[0482-14a]
者。心則慕之。以是十試藝於春闈。竟不成名。今為河朔一
從事耳。苟不自言。其誰為言於相公乎。且人生天地之間。
必合達天地之性。苟違天地之性者。是天地之棄物也。今
淮西兇黨。是天地已棄之物。相公誠順天而誅。可不偉歟。
某竊聆議者謂淮西兵強。不與恒鄆兩軍犄角相應。此皆
腐儒䜿子之言。不足與相公計大事。何者。自兵興已來。僅
六十年。人皆尚武。各思功業。彼或有逆。此則有順。以順討
逆。往無不[:#AS-8864:⿺克寸]。爰自國初。垂二百年。時有悖逆。孰為存者。今
天下藩鎮六十。甲士百萬。雖有依違未盡化者。不四三所
[0482-14b]
耳。議者若以為申說。言淮蔡必強。則陳許安得而弱乎。況
以人敵人。彼亦人也。以兵刃敵兵刃。彼亦兵刃也。或示其
弱。則過不在士卒。伏計此事已經相公心矣。某請徵四年
冬出師討恒陽之事明之。初王承宗阻兵。盧從史潛應。天
兵欲進。賊必知之。況內邱與臨城祗二十里。北為賊境。南
是天兵。兩處傍山。俱置死地。堯山與高邑共據一川。若盧
從史必議引兵直進。則趙州高邑。立可屠之。此既不備。彼
又得計。豈得賊勢彊而天兵弱邪。德宗朝韓全義統師。自
取退恧。蓋緣淄青諸道悉會用兵。所謂闇齎盜糧。不得不
[0482-15a]
敗。且兵以售死為效。國以厚錫為誠。某竊知比者行營。師
徒苦役。錫賚納於將帥。饑寒加於士卒。欲其破虜。其可得
乎。又朝廷獎用。多藉舊人。蓋取官崇。或言望重。殊不料彼
已崇重。更復何求。以此取人。往往皆失。某輒賀相公昨者
制置已得其人。則陳許李光顏安州李聽唐州田秀誠切
忠的立。某亦素諳。伏願相公任之不疑。各委兵柄。但絕
常鄆兩處。莫許知聞。其餘連城。惟在感激。人一其性。豈不
易圖。如此則相公之功。不後郭尚父李令公之功也。豈佐
商輔周之德。獨專美於前歟。議者若以為恒冀強梁。相公
[0482-15b]
則有魏博澤潞制之矣。淄青暴慢。相公則有梁宋徐泗制
之矣。以天下無限之勇士。破淮西有數之兇賊。孰謂不可。
然則某又切願相公用其勇敢之士。分巡諸道。將帥有不
用命者。許以軍法按之。士卒有被饑寒者。以其赤子保之。
如此則忠勇奮起。姦謀自殄。倒戈脫劍。不日可期。某久歷
險難。多見成敗。比被劉闢欲殺。無人薦論。本使程僕射入
朝之時。再三邀請。某以謂已出萬死。故求一伸。窮困蹉跎。
竟無知者。程僕射禮惠逾厚。某又愛彼功名。至元和十六
年方受奏請。既奉恩詔。兼授憲官。心期佐戎。必擬立事。自
[0482-16a]
到河北。首末四年。㣥情所難。某意獨易。蓋以朝廷興法。率
而行之。道路皆知。無不驚駭。況留家口。並不將去。今年八
月內。蒙程僕射薦歸闕庭。幾欲半年。未蒙公論。伏以西南
東北兩處從軍。自執庸愚。不失誠節。今當相公舉直之日。
是某幸得盡言之秋。仰望陶鈞。置諸倫品。柔遠之道。此為
事先。不宣。某再拜。


路隨



隨字南式。陽平人。舉明經。累轉司勛員外郎。穆宗朝拜諫
議大夫。敬宗立。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大和二年拜
[0482-16b]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冊拜太子太師。出為
鎮海軍節度使。卒年六十。贈太保。諡曰貞。


上憲宗實錄表



臣聞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遠自
軒皇。近惟列聖。其間睿哲文明之德。格天濟物之功。實賴
記述。傳諸不朽。伏以憲宗皇帝承十一葉之基運。盪六十
年之妖氛。神功燀於無外。元化光於有截。語儉德則漸澣
濯以垂訓。言憂勤則躬日昃而忘倦。廣聰明則惟恐其不
聞。納忠諫則咸許其自達。㣥臣荷裕之德。黔首飽慈惠
[0482-17a]
之仁。今之舉盛烈者。貞觀開元元和而已。誠宜垂諸簡牒。
煥彼縑緗。長慶二年。詔監修宰臣杜元㯋。命翰林侍講學
士臣處厚臣趙暨史官沈傳師鄭瀚宇文籍等分年編次
實錄。屬中外多故。筆削未遑。或職秩遽移。判綴莫就。陛下
丕承鴻緒。思宏祖德。前詔處厚。繼命臣隨。比因奏對。促令
纂勒。臣今採處厚等所錄。又與見在史官蘇景裔等博訪
遺逸。精加研覈。以畢其功。逮茲周歲。錯綜方就。謹撰憲宗
皇帝實錄為四十卷。目錄一卷。謹隨表奉獻。雖刓精極思。
徒効其勤勞。而測海窺天。豈知其萬一。無任悚惕兢慙之
[0482-17b]
至。謹詣光順門奉進以聞。


修定順宗實錄錯誤奏



臣昨面奉聖旨。以順宗實錄頗非詳實。委臣等重加刊正。
畢日聞奏。臣自奉宣旨。尋取史本。欲加筆削。近伏見衛尉
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史官蘇景允
等各上章疏。具陳刊改。非甚便宜。又聞班行如此議論頗
眾。臣伏以史冊之作。勸誡所存。事有當書。理宜歸實。匹夫
美惡。尚不可誣。人君得失。無容虛載。聖旨以前件實錄記
貞元末數事。稍非摭實。蓋出傳聞。審知差舛。便令刊正。頃
[0482-18a]
因坐日。屢形聖言。通計前後。至於數四。臣及宗閔僧孺亦
以永貞以來。歲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難詳知。陛下所
言。皆是接於耳目。既聞乖謬。因述古今。引前史直不疑盜
嫂之言。及第五倫撾婦公之說。皆多此比類。難盡信書。所
冀睿鑒詳於聽言。深宮慎於行事。持此比類。上開聰明。特
蒙降察。稍恕前謬。由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臣等伏以貞
觀已來累朝實錄。有經重撰。不敢固辭。但欲粗刪深悞。亦
固盡存諸說。宗閔僧孺相與商量。緣此書成於韓愈。今史
官李漢蔣係皆愈之子壻。若遣叅撰。或致私嫌。以臣既職
[0482-18b]
監修。盍令詳正。及經奏請。事遂施行。今者庶僚競言。不知
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臣雖至昧。容非自請。既迫㣥議。
輒冒上聞。縱臣果獲修成。必懼終為時累。且韓愈所書。亦
非已出。元和之後。已是相循。縱其密親。豈害公理。使歸本
職。實謂正名。其實錄伏望條示舊記最錯誤者。宣付史官。
委之修定。則冀聖祖垂休。永無慚於傳信。下臣非據。獲減
戾於侵官。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義。流言自弭。
時論攸宜。


不載元韶事迹議



[0482-19a]


凡功臣不足以垂後。而善惡不足以為誡者。雖富貴人。第
書其卒而已。陶青劉舍許昌薛澤莊青翟趙周皆為漢相。
爵列通侯。而良史以為齷齪廉謹。備員而已。無能發明功
名者。皆不立傳。伯夷叔齊莊周墨翟魯連王符徐稚郭泰
皆終身匹夫。或讓國立節。或養德著書。或出奇排難。或守
道避禍。而傳與周邵管晏同列。故富貴者有所屈。貧賤者
有所伸。孔子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人無得而稱焉。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人到於今稱之。然則志士之欲
[0482-19b]
以光耀於後者。何待於爵位哉。富貴之人。排肩而立。卒不
能自垂於後者。德不修而輕義重利故也。自古及今。可勝
數乎。


裴虬



虬字深原。天寶中官永嘉尉。終諫議大夫。


怡亭銘



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陽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銘之曰。
崢嶸怡亭。磐礡江汀。勢壓西塞。氣涵東溟。風雲自生。日月
所經。眾木成幄。㣥山作屏。顧余逃世。於此忘形。


韋宏景



[0482-20a]


宏景。京兆人。貞元中進士。為汴州浙東從事。元和時累拜
給事中。穆宗朝拜尚書左丞。遷禮部尚書東都留守。大和
五年卒。年六十六。贈左僕射。


封還劉士涇授太僕卿詔疏



臣等伏觀制書。授前件太僕卿者。伏以司僕正卿。位居九
列。在周之命。伯冏其人。所以惟月膺名。象河稱重。漢朝亦
以石慶之謹愿。陳萬年之行潔。皆踐斯職。謂之大僚。今士
涇戚里常人。班叙散秩。徒以父任將帥。家富貲財。聲名不
[0482-20b]
在於士林。行義無聞於朝野。忽長卿寺。有瀆官常。況以親
則人物未賢。以勳則寵待常厚。今更顯任。誠謂謬官。傳曰。
唯名與器。不可假人。蓋士涇之謂。臣等職司違失。實在守
官。其劉士涇新除太僕卿敕。不敢行下。謹隨狀封進。


韓方明



方明。貞元時人。與褚長文俱受書法於清河崔邈。


授筆要說



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於東海徐公璹。十
七年授法於清河崔公邈。由來遠矣。自伯英以前。未有真
行草書之法。姚思廉奉詔論書云。王僧虔答竟陵王書云。


[0482-21a]


張芝韋誕鍾會索靖二衞。並得名書。古今無以辨其優劣。
惟見筆力驚絕耳。時有羅暉趙襲。並善書。與張芝冋著名。
而張矜巧自許。眾頗惑之。嘗與大僕朱寬書云。上比崔杜
不足。下方羅趙有餘。今言自古能書。皆云鍾張。按張自矜
巧為眾所惑。今言筆法。亦不言自張芝。芝自云比崔杜不
足。即可信乎筆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雖云傳筆
法於張旭長史。世之所傳得長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
次有五執筆。已下並未之有前聞者乎。方明傳之於清河
[0482-21b]
公。問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歷鍾王以下。傳授
至於永禪師。而至張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
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夫把筆有
五種。大凡筆管長不過五六寸。貴用易便也。第一執管。夫
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
指虛掌。鉤擫衂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世俗
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每作一畫點。雖有解
法。亦當使用不成。曰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第
二[:#AS-FEEF:●]
[:#AS-FBED:●]族管。亦名拙管。謂五指
共[:#AS-FEEF:●]
[:#AS-FBED:●]族其管末。弔筆急疾。無
體之書。或起藳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AS-FEEF:●]
[:#AS-FBED:●]族管書。則全無筋骨。


[0482-22a]


慎不可効也。第三撮管。謂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書或
書圖障用之。亦與拙管同也。第四握管。謂捻拳握管於掌
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或云起自諸葛誕倚柱書。時雷霹
柱裂。書亦不輟。當用壯氣。率以此握管書之。非書家流所
用也。後王僧虔用此法。蓋以異於人。故非本為也。近有張
從申郎中拙然而為。實為世笑也。第五搦管。謂從頭指至
小指。以管於第一二指節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異所為。
有好異之輩。竊為流俗書圖障用之。或以示凡淺時。提轉
[0482-22b]
甚為恠異。此又非書家之事也。東海公璹曰。置筆於大指。
中節前居。動轉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
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筆當節。
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況執之愈急。愈滯不通。縱
用之規矩。無以施為也。又云。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
健。故輕則須沈。便則須[:#AS-8DBB:⿰⺡⿱止⿰]。謂藏鋒也。不[:#AS-8DBB:⿰⺡⿱止⿰]則儉勁之狀無
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故每點畫。
須依筆法。然後書同古人之迹而合於作者。又曰。欲書當
先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
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意在
[0482-23a]
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
布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可臨時無法。
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