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68 全唐文-清-周紹良 (master)


欽定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0336-01a]


顏真卿




真卿字清臣。琅琊臨沂人。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累官
武部員外郎。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
城守具備。加戶部侍郎。肅宗幸靈武。授工部尚書兼御史
大夫河北採訪招討使。代宗朝封魯郡公。為刑部尚書。加
改太子太師。盧惡之。奏使諭李希烈。希烈脅之。不屈。遂縊
殺之。年七十七。贈司徒。諡曰文忠。


[0336-01b]


象魏賦以象懸國章道崇政理為韻




曰有唐之建都兮。葢法天而立象。濬重門於北極。聳雙闕
以南敞。夾黃道而嶷峙。干青雲之直上。豈一人之是憑。抑
萬國之攸仰。洎乎青陽戒節。玉紀迴天。萬戶聞漏以傳響。
百僚執贄而獻年。遒人之木鐸既徇。天子之金章是懸。觀
乎渙發大號。孚崇聖德。澤如春流。義若泉塞。公卿翼翼而
仰化。黎庶欣欣而無忒。自皇明而播九重。由京師而降萬
國。美哉真盛代之聖明也。爾其闕之為用也。叶古典。布新
章。積非煙之疊疊。羃佳氣之蒼蒼。扣峻墉以龍峙。屹中天
而鳳翔。伯玉過而必肅。子牟懷而不忘。若乃盤礡國門。巍
[0336-02a]
峩穹昊。覆瑤草於輦路。接青槐於馳道。亘玉斗而彌永。半
金城以處好。既悅功於子來。抑有符於靈造。及夫霜天肅
霽。曙景涵風。對巖廊而隱轔。映玉樹以玲瓏。既岌岌以嶪
嶪。亦穹穹而崇崇。縱黃金與紫貝。孰並美而傳功。童子何
知。謬膺邦政。徒欲竭其鄙思。諒難酬於嘉命。且賦頌之作。
本乎情性。雖杼軸而屢空。聊高歌以為詠。亂曰。巍巍雙闕
兮。岳立雲峙。政令因斯以[:#AS-92F9:⿰帛⿱丿糸]有兮。黎元賴此以獲理。敢頌
美於一時。庶流芳於千祀。


皇帝即位賀上皇表



[0336-02b]


臣真卿言。六月二十七日。伏承賊陷潼關。駕幸蜀郡。李光
弻郭子儀等正圍博陵郡。收兵入土門。王師既還。百姓震
恐。憂惶危懼。若無所歸。臣不勝悲憤之深。遂遣腳力人張
雲子間道上表。猶恐不達。又差招討判官信都郡武邑縣
主簿李銑相繼間行。銑及雲子前後並到靈武郡。奉皇帝
七月十二日敕。伏承陛下命皇太子踐祚改元。皇帝上陛
下尊號曰上皇天帝。臣及官吏僧道耆壽百姓等。蹈舞抃
躍。不勝感咽。其張雲子回。皇帝授臣工部尚書兼御史大
夫。其李銑回。又授臣銀青光祿大夫。顧以庸微。頻叨寵命。


[0336-03a]


道路隔絕。辭讓無由。進退失圖。伏增惶懼。竊以逆賊安祿
山。孤負聖恩。憑陵㝢縣。禍盈惡稔。尚稽天誅。今皇帝撫軍。
蒼生賈勇。豐鎬河洛。指期可平。伏願陛下垂拱頤神。以覩
廓清之慶。臣官守有限。不獲隨例闕庭。無任懇款悲戀之
至。


讓憲部尚書表



臣真卿言。臣聞無功受賞。為善不勸。有罪不罰。為惡罔辨。
陛下[:#AS-8864:⿺克寸]復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賞罰二柄。事在必行。苟或
[0336-03b]
不明。於何取則。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屬逆賊安祿山背叛
聖恩。擾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開土門。臣與
河北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戶部
侍郎兼知招討採訪等使。已失人望。緣賊未滅。遂不敢辭。
又令李光弻郭子儀賀蘭進明等與臣計會。同討凶逆。三
數月間。河北向定。屬潼關失守。大駕西巡。光弻等卻入土
門。諸郡危逼。陛下御極。又錄臣無功。寵以非次。常伯亞相。
一時猥集。兄允南弟允臧等。連榮臺省。一男三姪。皆授好
官。在臣一門。叨幸斯極。殞身碎首。無以上報。臣常使判官
鉅鹿郡南和縣丞賈載姪男永王府典軍廣成及行官鄧
[0336-04a]
昌珍楊神功裴法成等十餘人。將綵物絹帛。相繼渡海。與
劉正臣計會。共和兩蕃。正臣等[:#AS-8864:⿺克寸]期南來。行已有日。屬逆
賊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諸郡無援。相次
陷沒。皆由臣孱懦無謀。致此顛沛。誠合殉命危難。死守孤
城。以為歸罪闕庭。愈於受擒賊手。所以僶俛偷生過河。緣
劉正臣使楊神功將牒與臣。索兵馬及盤瓶錦帳。令應接
奚契丹等。不與其勾當。伏恐陛下貽憂。又恩敕先超授吳
郡司士鄭毓樂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兩道度僧道。取錢
與臣召募士馬。令應接河北。臣由此未獲即赴行在。遂至
[0336-04b]
廣陵丹陽等郡。各與採訪使計會。竟不得兵馬。即累奉聖
旨。許臣入奏。行至武當郡。又奉恩命。除臣憲部尚書。兼令
使者送告身與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懼。陛下縱含宏善貸。
不忍明刑。在臣靦冒至深。胡顏自處。臣忝為大臣。繫國休
戚。損臣益國。臣受其益。損國益臣。臣受其損。若受任失守。
還朝屢遷。示國無刑。於臣大損。非敢外飾。實披至誠。又臣
名節雖微。任位頗重。為政之體。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罰當
從上。今罪一人。則萬人懼。若怙於寵。四海何瞻。伏願陛下
重貶臣一官。以示天憲。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則知有必
[0336-05a]
賞之令。寵榮過於尚書遠矣。無任懇悃之至。


謝兼御史大夫表



臣真卿言。伏奉今日制書。以臣兼御史大夫本官如故。恩
榮累及。成命曲臨。捧戴殊私。慙惶靡據。中謝。臣孱微有素。
抗直無聞。比守平原。困於凶賊。不能死節。負義歸朝。斧鉞
之誅。甘心待命。崇高之位。不次頻叨。孟夏之中。始操刑柄。
數旬之內。兼總憲司。撫已缺如。負乘斯甚。將何以明刑天
下。振舉朝綱。臣聞秦漢之時。凡有制詔。皆下丞相御史府。
人到於今。稱為副相。東方朔舉自古聖賢以次百官。乃以
[0336-05b]
孔某為御史大夫。則知其官何可妄授。况列曹尚書。古之
常伯。如天之有斗。豈易其人。昨以表辭。非敢矯舉。恐煩天
聽。僶俛就班。候隙請間。方擬牢讓。不圖榮寵。又集微軀。聖
恩頻繁。固令即上。陳請莫遂。惶懼益深。又臣竊見近日朝
列之內。或有身兼數官。苟貪利權。多致顛覆。害政非一。妨
賢實多。臣嘗忿之。其忍自冒。無任懇迫屏營之至。謹詣閣
門陳謝以聞。倘天聰聽卑。猶冀少迴恩命。停臣一職。別授
忠賢。則雖死猶生。期於畢力。臣某云云。


謝吏部侍郎表



[0336-06a]


臣真卿言。伏奉某月日恩制。以臣為吏部侍郎。又奉某月
日恩制。加臣銀青光祿大夫。浹辰之間。殊澤洊至。恭承寵
命。戴荷交馳。中謝。竊以國之所急。必在官人。銓綜之司。非
賢弗授。伏揆虛薄。祗懼實深。常恐上塵則哲之明。下負竊
位之責。未酬萬一。再沐恩私。寵命忽臨。舊階旋復。叨榮既
甚。宥過何深。佩玉腰金。實懼在梁之刺。忘軀拜賜。惟懷粉
骨之誠。施重力微。罔知攸措。無任荷戴屏營之至。


同州刺史謝上表



[0336-06b]


臣真卿言。伏奉某月日恩制。除臣同州刺史。以某日至郡
上訖。受命祗懼。伏增戰越。中謝。臣自失守平原。萬里歸命。
甘心斧鉞。用儆敗亡。陛下錄纖芥之誠。捨邱山之罪。超司
秋典。再長憲臺。宗伯亞相。一時猥集。在臣叨幸。何以克堪。
誓當粉骨碎身。少酬萬一。而力微任重。福過災生。涓塵莫
效。咎愆仍積。上負聖明之恩。下慚魯衞之士。槃水加劒。未
塞深尤。禦魅投荒。乃為殊造。陛下識其睂目。矜其要領。待
罪猶忝於左馮。黜官不離於本秩。感念恩德。淪於心髓。木
石知變。況在微臣。伏惟陛下察其戇愚。收其後效。臣雖萬
死。實荷所天。竊以此郡破亡。再陷凶逆。生靈塗炭。邑室空
[0336-07a]
虛。殺傷者雖或葢藏。逃亡者尚未歸復。謹當勵精悉力。宣
諭皇明。旬月之間。望有所校。伏惟陛下減省聖慮。不以此
郡為憂。則臣之愚忠。生死萬足。其戶口實數。并利害切急
者。伏望容臣括責。續狀奏聞。無任感戀之至。


蒲州刺史謝上表



臣真卿言。臣今月十一日。伏奉五日恩制。除臣使持節蒲
州諸軍事蒲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臣緣同州先無佐官。
蒲州書魚未到。遲迴累日。不敢赴上。中使張抱誠至。奉宣
恩命。令臣與將軍趙瑣計會。遊奕兵馬。昨以十八日至州
[0336-07b]
上訖。祗承寵命。伏增感惕。中謝。臣竊以此州之地。堯舜所
都。表裏山河。古稱天險。餘凶未殄。防禦是先。況扼秦晉之
喉。撫幽并之背。既號股肱之郡。實資心膂之賢。伏惟光天
文武大聖孝感皇帝陛下道冠生人。恩涵墜履。方建非常
之業。不遺易忘之臣。特委大邦。俾之集事。戴荷殊獎。無忘
寢食。但臣愚駑有素。智勇缺然。將以鎮遏艱虞。導揚德澤。
拜命之日。以榮為憂。唯君知臣。教其不及。勤恤人隱。動必
以聞。陛下不以為煩。則臣死而獲考矣。無任感戴屏營之
至。


[0336-08a]


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



臣真卿言。臣聞帝王之德。莫大於生成。臣子之心。敢忘於
讚述。臣去年冬任昇州刺史日。屬左驍衞左郎將史元琮
中使張庭玉等奉宣恩命。於天下州縣臨江帶郭處。各置
放生池。始於洋州興道。迄於昇州江寧秦淮太平橋。凡八
十一所。恩沾動植。澤及昆蟲。發自皇心。徧於天下。歷選列
辟。未之前聞。海隅蒼生。孰不欣喜。臣時不揆愚昧。輒述天
下放生池碑銘一章。又以俸錢於當州採石。兼力拙自書。
[0336-08b]
葢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獲廣昔
賢善頌之義。遂絹寫一本。附史元琮奉進。兼乞御書題額。
以光揚不朽。緣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
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庶以竭臣下慺慺之誠。特乞聖
恩俯遂前請。則天下幸甚。豈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
李斯邪諂之臣。猶刻金石。垂於後代。魏文帝外禪之主。鍾
繇偏方之佐。亦於繁昌。立表頌德。況陛下以巍巍功業。而
無紀述。則臣竊恥之。謹昧死以聞。伏增戰越。臣真卿誠惶
誠恐頓首謹言。


謝浙西節度使表



[0336-09a]


臣真卿言。伏奉六月九日恩制。以臣為昇州刺史充浙西
節度使兼江寧軍使。聖德含宏。不遺簪履。捨其罪戾。假以
麾幢。感戴恩榮。死生知報。臣某中謝。臣以為全吳舊國。分
閫重權。煮東海以自資。塹西河而作固。九州天險之地。六
代帝王之都。是以魏文興嗟。甘從南北之限。苻堅恃衆。爰
喪百萬之師。豈不以形勝是先。腹心斯切。親賢重寄。鎮遏
攸難。矧在庸微。寧堪及此。是以拜命之日。以榮為憂。制書
以今月四日至饒州。臣以今日發赴本道。取都統節度觀
[0336-09b]
察使李峘處分訖。即赴昇州。即當繕修甲兵。撫循將士。觀
察要害。以備不虞。假陛下英武之威。遵陛下平明之理。一
心戮力。上答天慈。伏惟陛下察臣愚忠。則死且不朽。無任
感戴屏營之至。


謝戶部侍郎表



臣真卿言。伏奉某月日恩命。以臣為戶部侍郎。榮寵自天。
感戴交集。中謝。臣聞地官之任。邦教是資。侍郎之職。非賢
不授。況臣資性愚蒙。行能無取。頻以疎拙。獲罪朝廷。五年
之間。三貶官次。先朝皇極。猶佐藩條。官階勳封。盡蒙黜削。
待罪三年。分從遐棄。屬陛下以聰明睿哲。嗣聖登庸。恩宥
[0336-10a]
廣覃。授臣利州刺史。詔書始下。纔涉旬朔。不遺易忘之臣。
忽奉待詔之命。生死骨肉。受賜已深。對見之辰。又蒙假以
章服。小臣懷惠。寤寐無寧。聖澤頻繁。叨戴斯授。循涯省分。
盈量則多。粉骨糜軀。罔知攸答。無任感戴惶懼之至。


謝荊南節度使表



臣真卿言。伏奉二十七日恩制。除臣江陵尹兼御史大夫
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使。寵命自天。戰荷無地。中謝。竊以
荊南巨鎮。江漢上游。右控巴蜀。左聯吳越。南通五嶺。北走
上都。寇賊雖平。襟帶尤切。雖叔子仁德。元凱智囊。居之猶
[0336-10b]
或病諸。過此豈宜濫據。祗承睿顧。伏深慙惕。無任感戴屏
營之至。


謝贈官表



臣真卿言。伏奉二月十七日恩制。臣亡祖故曹王屬曹王
晉王侍讀先臣昭甫。特蒙聖恩。超贈使持節華州諸軍事
華州刺史。天慈錫類。泉壤疏榮。捧戴殊私。闔門感慶。中謝。
竊以臣亡祖伏膺文儒。克篤前烈。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
邱。特為伯父故祕書監先臣師古之所賞愛。師古每有注
釋。未嘗不參預焉。又與學士令狐德棻等同侍天皇。得備
[0336-11a]
顧問。有時無命。夭閼盛年。臣亡父故嶭王友先臣惟貞亡
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並襁褓苴麻。孩提未識。養於
舅氏殷仲容。以至成立。臣堂兄故衞尉卿兼御史中丞杲
卿。即元孫之子。及臣兄弟等。幸承貽厥之訓。遭遇明聖之
朝。各以微誠。皆蒙殊獎。杲卿雖死。為不朽矣。臣亦何人。屢
叨榮祿。夙夜祇懼。慚戴已深。不謂霈澤曲霑。裦贈俯及。特
蒙加等之禮。實為非常之恩。感戴屏營。萬死非報。無任戰
荷之至。謹因中使內謁者監張抱誠冒死陳謝以聞。


請除禫服奏



[0336-11b]


哀號在疚。開闢所無。誠懇尚違。庶僚增懼。伏見百辟。並已
釋除。事既合權。禮無獨異。不可以吉凶兼制。臣子殊儀。伏
乞奉顧命之文。節因心之孝。順時即吉。屈已臨朝。則萬姓
心安。四方事集。臣典司儀注。不敢輕移。冒犯宸嚴。無任懇
迫。


請除素練聽政奏



孝德動天。事踰前古。德音俯降。感咽載深。臣伏守遺詔。禮
從易月。祥禫變除。儀注皆備。若陛下未忍即吉。更服練巾。
則遺詔不得奉行。㣥僚無以覲見。伏乞俯順人望。仰遵先
[0336-12a]
旨。實大孝不虧。萬方幸甚。臣職在典禮。愚守如前。無任懇
迫之至。


論百官論事疏



御史中丞李進等傳宰相語。稱奉進止。緣諸司官奏事頗
多。朕不憚省覽。但所奏多挾私讒毀。自今論事者。諸司官
皆須先白長官。長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後奏聞者。臣
自聞此語已來。朝野囂然。人心亦多衰退。何則。諸司長官。
皆達官也。言皆專達於天子也。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
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無巨細得失。皆令訪察。迴日奏
[0336-12b]
聞。所以明四目。達四聰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聰明。
則天下何述焉。詩云。營營青蠅。止于棘。讒言罔極。交亂四
國。以其能變白為黑。變黑為白也。詩人深惡之。故曰取彼
讒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有北。則夏之伯明。楚之無極。
漢之江充。皆讒人也。孰不惡之。陛下惡之。深得君人之體
矣。陛下何不深迴聽察。其言虛誣者。則讒人也。因誅殛之。
其言不虛者。則正人也。因獎勵之。陛下舍此不為。使衆人
皆謂陛下不能明察。而倦於聽覽。以此為辭。拒其諫諍。臣
竊為陛下痛惜之。臣聞太宗勤於聽覽。庶政以理。故著
[0336-13a]
司門式云。其有無門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監門司與仗家
引對。不許關礙。所以防壅蔽也。并置立仗馬二匹。須有乘
騎便往。所以平治天下。正用此道也。天寶已後。李林甫威
權日盛。㣥臣不先諮宰相輒奏事者。仍託以他故中傷之。
不敢明約百官。令先白宰相。又閹官袁思藝日宣詔至中
書。元宗動靜。必告林甫。林甫得以先意奏請。元宗驚喜若
神。以此權柄恩寵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
達。所以漸致潼關之禍。皆權臣誤主。不遵太宗之法故也。
淩夷至於今日。天下之弊。盡萃於聖躬。豈陛下招致之乎。
[0336-13b]
葢其所從來者漸矣。自艱難之初。百姓尚未凋弊。太平之
理。立可便致。屬李輔國當權。宰相專政。遞相姑息。莫肯直
言。大開三司。不安反側。逆賊散落將士。北走党項。合集土
賊。至今為患。偽將更相驚恐。因思明危懼。扇動卻反。又今
相州敗散。東都陷沒。先帝由此憂勤。至於損壽。臣每思之。
痛切心骨。今天下兵戈未戢。瘡痏未平。陛下豈得不博聞
讜言。以廣視聽。而欲頓隔忠讜之路乎。臣竊聞陛下在陝
州時。奏事者不限貴賤。務廣聞見。乃堯舜之事也。凡百臣
庶。以為太宗之理。可翹足而待也。臣又聞君子難進易退。


[0336-14a]


由此言之。朝廷開不諱之路。猶恐不言。況懷厭怠。令宰相
宣進止。使御史臺作條目。不令直進。從此人人不敢奏事。
則陛下聞見。只在三數人耳。天下之士。方鉗口結舌。陛下
後見無人奏事。必謂朝廷無事可論。豈知懼不敢進。即林
甫國忠復起矣。凡百臣庶。以為危殆之期。又翹足而至也。
如今日之事。曠古未有。雖李林甫楊國忠。猶不敢公然如
此。今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後縱悔之。無及矣。臣實知
忤大臣者。罪在不測。不忍孤負陛下。無任懇迫之至。


[0336-14b]


請復七聖諡號狀



謹按禮記曰。先王諡以尊名。節以一惠。故行出於己。而名
生於人。使夫善者勸而惡者懼也。而虞夏之質。殷周之文
至矣。而禹湯文武之君。咸以一字為諡。言文則不稱武。言
武則不稱文。豈聖德所不優乎。葢㣥臣稱其至者。是以子
不得議父。臣不得議君。天子崩。則臣下制諡於南郊。明受
之於天也。諸侯薨。則太子赴告於天子。明受之於君也。至
於周室卑。大樸散。諡始以兩字為重。人或以虛美為榮。漢
承戰國餘烈。參而用之。君臣易名。事歸至當。少不以為貶。
多不以為裦。雖美衆所歸。可一言而盡矣。魏晉以降。葢不
[0336-15a]
足徵。聖唐欽明。憲章周漢。爰初創業。順考古道。高祖諡大
武。用漢制。太宗諡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順。垂之無窮。上
元中。政在宮壼。亂名改作。始建神堯文武大聖之號。葢非
高宗之所獲已。臮元宗之末。奸臣竊柄。析言而亂舊法。輕
議以改鴻名。遂廣累聖之諡。有加至十一字者。皇帝則悉
有大聖之號。皇后則皆有順聖之名。使言之者惑於今。行
之者異於古。非舊制也。其後劒門下罪已之詔。敘高祖以
下累聖悉用舊諡。則元宗悔既往之失。亦已明矣。寶應中。
二聖山陵。有司請諡。事不師古。變而行權。去古質而尚浮
[0336-15b]
華。捨舊名而廣新諡。謂一名不足以節惠。迺十倍於古焉。
而累聖諡名。悉以字多者為定。是廢高祖太宗之令。豈曰
愛君。今制諡非古。人皆知之。有司因循其事。而無敢言者。
假使當今守之而不改。後人議之以為非。然所失豈不大
哉。何者。臣子之於君父。莫不欲廣其美稱。先王制禮。不敢
過也。故至敬無文。至文尚質。質之數極於一。堯舜之美。足
以彰矣。文之數極於二。孝文孝景之德。亦已明矣。質則近
古。文則近今。此高祖太宗所以更用其法。後王所宜守之
法也。非天下之至聖。其孰能定之。此天皇所以興聖主而
[0336-16a]
正鴻名。太宗所以待孝孫而修廢典。微臣所以守經義而
崇聖朝。陛下宜奉天心。繼先太宗之志。使子孫蒙其法。而
萬代守之。此天下之能事也。臣愚以為高祖以下累聖諡
號。悉宜取初諡為定。謹按舊制。宜上高祖為武皇帝。太宗
為文皇帝。高宗為天皇大帝。中宗為孝和皇帝。睿宗為聖
真皇帝。其二聖諡名。字數太廣。有逾古制。臣愚請擇其美
稱而正之。謹按諡法。秉德不回曰孝。照臨四方曰明。宜上
元宗為孝明皇帝。又按諡法。聖善周聞曰宣。宜上肅宗為
孝宣皇帝。仍準漢魏及國朝故事。於尚書省議定奏御。夫
[0336-16b]
文敝則救之以質。至敬也。名惑而反之於正。至明也。祖作
之而孫述之。至孝也。三者備矣。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正
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業。能事畢矣。伏惟皇帝陛下詳
擇。


論元皇帝祧遷狀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又禮器云。有
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又伊尹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此
經典之明證也。七廟之外。則曰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故歷
代儒者制迭毀之禮。皆親盡宜毀。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代
[0336-17a]
之祖。高祖神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太祖景皇帝受
命於天。始封於唐。元本皆在不毀之典。代祖元皇帝地非
開統。親在七廟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禮
合祧遷。或議者以祖宗之名。難於迭毀。昔漢朝近古。不敢
以私滅公。故前漢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後漢漸違
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光武已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
名。莫不建也。安帝信讒。害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宗之奏。
後自建武以來無毀者。因以陵號稱宗。至桓帝失德。尚有
宗號。故初平中。左中郎蔡邕以和帝以下功德無殊。而有
[0336-17b]
過差。不應為宗。及餘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毀之。是知祖
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義。非其人不居。葢三代立禮之本
也。自東漢已來。則此道喪矣。魏明帝自稱烈祖。論者以為
逆自稱祖宗。故近代此名悉為廟號。未有子孫踐祚。而不
祖宗先王者。以此明之。則不得獨據兩字而為不祧遷之
證。假令傳祚百代。豈可上崇百代。以為孝乎。請依三昭三
穆之義。永為通典。寶應二年升祔元宗肅宗。則獻祖懿祖
已從迭毀。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卒哭而祔。則合上遷一
室。元皇帝代數已遠。其神主準禮當祧。至禘祫之時。然後
[0336-18a]
饗祀。


廟享議



議者或云。獻祖懿祖。親遠廟遷。不當祫享。宜永閟於西夾
室。又議者云。二祖宜同祫享。與太祖並列昭穆。而空太祖
東向之位。又議者云。二祖若同祫享。即太祖之位永不得
正。宜奉遷二祖神主祔藏於德明皇帝廟。臣伏以三議俱
未為允。且禮經殘缺。既無明據。儒者能比方義類。斟酌取
中。則可舉而行之。葢叶於正也。伏惟太祖景皇帝以受命
始封之君。處百代不遷之廟。配天崇享。是極尊嚴。且至禘
[0336-18b]
祫之時。暫居昭穆之位。屈已伸孝。敬奉祖宗。緣齒族之禮。
廣尊先之道。此實太祖明神烝烝之本意。亦所以化被天
下。率循孝悌也。請依晉蔡謨等議。至五年十月祫享之日。
奉獻祖神主居東向之位。懿祖太祖臮諸祖宗。遵左昭右
穆之列。此有以彰國家重本尚順之明義。足為萬代不易
之令典也。又議者請奉遷二祖神主於德明皇帝廟。行祫
祭之禮。夫祫合也。故公羊傳曰。大事者何。祫也。若祫祭不
陳於太廟。而享於德明廟。是乃分食也。豈謂合食乎。名實
相乖。深失禮意。固不可行。


[0336-19a]


朝會有故去樂議



周禮大司樂職云。諸侯薨。令去樂。大臣死。令弛懸。鄭註云。
去謂藏之。弛謂釋下也。是知哀輕者則釋。哀重者則藏。又
按庾蔚之禮論云。晉元后秋崩。武帝咸寧元年享萬國。不
設樂。永嘉元年冬。惠帝三年喪制未終。司徒左長史江統
議。二年正會不宜作樂。又章皇后哀限未終。后主已入廟。
博士徐乾議曰。周景王有后嫡子之喪。既葬除服。叔向猶
議其宴。今不宜懸。宋書禮志云。晉武帝已來。國有大喪。廢
[0336-19b]
樂三年。又按江都集禮說。晉博士孔恢。朝廷遏密。懸而不
作。恢以為宜都去懸。設樂為作。不作則不宜懸。孟獻子禫。
懸而不樂。自是應作耳。故夫子曰。獻子加於人一等矣。非
謂不應作而猶懸也。國喪尚近。謂金石不可陳於庭。又徐
廣晉史曰。聞樂不怡。故申情於遏密。諒闇奪服。慮政事之
荒廢。是故秉權通以變常。量輕重以降差。臣以周禮去樂
之文。宋志終喪之證。徐廣之論寧戚。孔恢之說禫懸。理既
可憑。事又故實。伏請三年未畢。都不設懸。如有齊衰喪。及
遇大臣薨歿。則量輕重。懸而不作。


駁吏部尚書韋陟諡忠孝議



[0336-20a]


出處事殊。忠孝不並。已為孝子。不得為忠臣。已為忠臣。不
得為孝子。故求忠於孝。豈先親而後君。移孝於忠。則出身
而事主。所以叱馭而進。不憚危險。故王尊為忠臣。思全而
歸。恐有毀傷。故王陽為孝子。則知晝之與夜。本不相隨。春
之與秋。豈宜同日。且以為尚書志業高遠。羽儀前朝。百行
之中。能事甚衆。議行稱諡。固多美名。何必忠孝兩施。然後
表德。歷考前史。恐無此事。敢率愚見。請更商量。



[0336-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