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57 佛國暦象編-日本-圓通 (master)




% BR3.1a
[003-01a]
佛國暦象編卷之三
平安東森隱士無外子釋圓通 撰
雲陽      空谷子釋智轂 校
地形第三之二 凡十六條
論後世地動之説應佛懸記
西洋新説奇兒尼通骨百耳尼得逸骨等諸人皆主
張地動謂地球一旋是爲一晝夜轉三百六十是名
一年即一周天也其説最奇(西洋古説家亦不肯取之如暦象考成所排)
而其新説亦不一凖或曰太陽是天之最中或曰地
球是中心異説沸騰支泒益濫使人無所止焉按地
% BR3.1b
[003-01b]
動之説不獨今日漢末亦已有之考靈耀曰地有四
遊冬至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里
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
行而人不覺雖如西説不甚奇人猶不取之要秖不
出臆譚故也今西儒所立地動之説而詭異更甚近
人好奇溺而不自知也而夫佛陀者天眼窮三際將
來之事早已知之豫爲防之以垂之慈悲立世阿毘
曇一云有諸外道作如是説是大地恆去不息是言
應答此事不然若實爾者如向上擲應不全地又諸
外道作如是説日月星辰恆住不移大地自轉疑是
% BR3.2a
%[003-02a]
天迴是言應答此事不然若如是者射不至堋又諸
外道作如是説大地恆浮隨風來去應如是答此事
不然若實爾者地恆併動若不爾者地作何相地住
不動佛懸知邪説之起豫記如是新説地動家種種
奇説皆不能出此三説範圍也(佛之懸記其類甚多果有厥徴皆如地動
可見通明不徒然)
據佛記立現量以駮新説地動及太陰爲地之副
星之非
西儒新説曰水金火木土五星與地球合爲六大曜
又名六惑星(言此六曜恆動其居而無所在焉使人惑故名)各旋轉不齊如
% BR3.2b
[003-02b]
地球轉一周是爲一晝夜轉三百六十五回是名一
歳如土星轉一萬零七百五十九回餘是爲一周天
餘之四星凖之又歳星周圍有小星四鎭星周圍有
小星五以望遠鏡測之並有虧盈是以並之大陰名
爲副惑十星原其説所由據以望遠鏡窺得土木二
星傍有小星而時陵犯遽以爲太陰之於地球猶如
是遂搆造此一大詭異以煽惑人今請凖佛説立現
量以辨其非彼曰地轉一周爲一晝夜夫地球九萬
里一晝一夜而一周地則其行非速於箭大凡二十
四倍則不能也豈有此理哉(試測箭行量人息一呼箭行幾不過五十歩一
% BR3.3a
%[003-03a]
吸亦然凡人息一晝夜而一萬三千五百故呼吸合成二萬七千故知箭行一晝夜而得百三十五萬歩
乗以二十四恰成三千二百四十萬歩九萬里則亦三千二百四十萬歩故得兩數正適當故云速於箭
凡二十四倍)若爾則如人向東射者其箭當後於堋二十
四倍蓋箭在於空而人與堋着地箭行遲於地旋而
地旋速於箭則當比箭及百歩人與堋隨地倶轉先
於箭凡二千四百歩也論所謂射不至堋是已如其
向東射者終必不得至侯如其向西射者箭離弦未
過於空倐爾及侯而如其南北射者亦終不得中侯
也飛鳥行雲皆類之其違現量如此且也太極分爲
兩儀萬物以化醇生生之理確乎不可秡也在天則
% BR3.3b
[003-03b]
爲日月在地則爲水火在人則爲男女是其昭乎若
觀火無可以疑者也況其餘億萬無數之物皆莫不
係兩儀作用者 皇國神敎支那印度聖藉皆不外
於此而今外藩奇説使地轉速於電光以爲一大惑
星以太陰爲小惑星抱地旋轉愚弄三國神聖以縱
其狂黠吾曹焉得不務闢斯邪説哉若果使之横行
方域之内則東方君子之風掃地而銷歇蠻夷姦險
之俗必浸瑤民心豈非大可懼乎有心之人其思之
論印度所説天地體状及其輿地與西儒所言五
大洲大略脗合且西儒所言印度地界與聖敎
% BR3.4a
%[003-04a]
等所載大不同是不蹈其地而妄推者
印度所説天地者大異西洋之説所言天者乃是果
報依處而非謂如卵■碧瓈者所謂六欲天色無色 =士÷冖÷卵+殳
等諸天是也此事甚廣雖非可盡於此今且略言之
若其詳見于倶舎婆娑等諸論所謂地者倶舎世品
曰諸有情業増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虚空有風輪生
廣無數厚十六億由旬(由旬新曰踰繕那此云合謂法合應爾由旬有大小或八
十里或四十里或十六里也)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
健那神(乃大金剛神也此云露形神)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
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増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
% BR3.4b
[003-04b]
上滴如車輪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
一億二萬由旬間如何水輪不傍流散答有餘師説
一切有情業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飲食未熟變時
終不流移堕於熟藏有餘師説由風力持令不流散
如篅持穀(竹圜盛穀曰篅)有情業力風別風起搏擊此水上
結成金如熟乳停止凝成瞙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
餘轉成金輪厚三億二萬二輪廣量其數是同謂徑
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周圍其邊數成三倍謂周圍量
成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是名風水金三
輪也三輪上又有地輪地輪有九山八海以爲六趣
% BR3.5a
%[003-05a]
依止處也倶舎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梵云
須彌)處中而住餘八周匝遶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
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周匝如輪
圍一世界持雙等七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寶爲體
謂如次四靣北東南西金銀吠瑠璃頗胝迦寶隨寶
威德色顯於空故瞻浮洲空似吠瑠璃色如是寶等
從何而生亦諸有情業増上力復大雲起雨金輪上
滴如車軸積水奔濤其水即爲衆寶種藏由具威德
猛風鑽擊變生衆寶類等如是變生金寶等已復由
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
% BR3.5b
[003-05b]
甘鹹令別成立内海外海如九山住金輪上入水量
皆等八萬踰繕那蘇迷盧山(舊曰須彌此云妙高)出水亦爾餘
八出水半半漸卑謂初持雙山出水四萬乃至最後
鐵論圍山出水三百一十半如是九山一一廣量各
各自與出水量同天龍神鬼等八部種族人非人等
地居有情皆依於此而住也次八海者倶舎曰妙高
爲初輪圍爲後中間有八海前七名爲内七中皆具
八功德水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持雙山内邊周圍
量於其四靣數各三倍謂各成二億四萬喩繕那(乃二
十四萬由旬也)其餘六海量半半狹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
% BR3.6a
%[003-06a]
至第七量廣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説周圍量者以
煩多故第八名外鹹水盈滿量廣三十二萬二千踰
繕那次四大洲是乃人趣所居也倶舎曰於外海中
大洲有四謂於四靣對妙高山南瞻浮洲北廣南狹
三邊量等其相如車南邊唯廣三踰繕那半三邊各
有二千踰繕那東勝身洲東狹西廣三邊量等形如
半月東三百五十其三邊各二千西牛貨洲圓如滿
月徑二千五百周圍七千半北倶盧洲形如方座四
邊量等靣各二千復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屬謂四大
洲側各有二中洲瞻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未羅洲
% BR3.6b
[003-06b]
此云猫牛二筏羅遮末羅此云勝猫牛婆娑一百七
十二云此八中洲一一復有五百小洲以爲眷屬於
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立世阿毘曇云爾
時佛告比丘迦樓羅鳥所住四洲其東弗毘提南閻
浮提二洲中間有迦樓羅洲南閻浮提西瞿耶尼二
洲中間有迦樓羅洲西瞿耶尼北鬱單越二洲中間
有迦樓羅洲是鳥洲者圍一千由旬洲形團圓一切
皆是深浮留林迦樓羅鳥住在林中洲外水下並龍
住處龍居此地按西人齎來地球圖亞細亞歐邏巴
亞弗利加三州者乃印度所言瞻部洲是也彼分壃
% BR3.7a
%[003-07a]
以爲三大洲者甚廣大故也印度總爲一大洲者一
壤地故也而今西洋地球圖與聖敎所言甚合倶舎
曰瞻部州北廣南狹其相如車(印度車者前狹後廣形近三角)三邊
各二千由旬(一邊之葇當八萬里)南邊唯廣三由旬半(即百四十里)
形頗三角彼之地球所圖亞細亞等之三大洲元一
壤地而其形東西北三邊廣葇大約各等獨南邊狹
而甚尖與諸經論所説其象大合蓋西人所傳賈舶
杬海所親見者故亦如此伹西圖則其形斜三角聖
説則似正三角蓋西圖則雖親見而圖廣遠之境目
力之所不及亦唯取其全形於臆想中非如天眼所
% BR3.7b
[003-07b]
照獨可信者也又聖敎所明二中洲遮末羅者即墨
瓦臘泥加其筏羅遮末羅者亞墨利加是也此二中
洲西人曰近世有人始知海内有此地故用其人名
以名其國然聖敎具明其國則天眼所覩徴信如白
日可知吾黨非逞偏執也又倶舎曰此八中洲皆人
所住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西域記曰南海那羅稽
羅洲人卑小長餘三尺又梁書諸夷傳倭其南有侏
儒國人長三四尺又唐書南蠻傳云室利佛逝國咸
亨至開元遣使又獻侏儒僧祗女各二並皆出於南
海是乃似倶舎及婆娑所言遮末羅人即當南方墨
% BR3.8a
%[003-08a]
瓦羅泥加又倶舎曰此二中洲又各有五百小洲屬
焉今之所引那羅稽羅及侏儒國等蓋皆亦其小洲
耳利瑪竇所著萬國圖並近年蘭人將來地球圖三
四種其所註甚多杜撰又其所圖多不合諸典籍如
靈鷲山置於南海普陀落圖於東洋又如須達長者
之居趾在於暹羅非一讀印度之書者之所可信按
其錫蘭嶌者(彼謬爲靈鷲山)恐是楞伽山又彼地球所圖五
印度之壃多不合西域記慈恩傳南海傳及所有大
藏之説西域記云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里三埀大
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千餘
% BR3.8b
[003-08b]
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丘陵潟滷東
則川野沃潤疇壟膏膄南方草木榮荗西方土地磽
确斯大概也然彼地球所圖廣葇倶不過三十度約
之鳥道則東西爲七千五百里南北亦爾按地理志
支那之廣約鳥道經緯並三千里支那尚爾況五印
度則在崑崙之南閻浮中心而沃野萬里天府之地
也經説閻浮提十六大國皆在印度玄弉三藏西域
記曰周九萬餘里義淨三藏南海傳所言粗亦同蓋
此二師躬自歴覽所記及當時王玄策等數千人身
至其地而所聞見西域南海豈叙記虚誕以自欺欺
% BR3.9a
%[003-09a]
人耶由是觀之則彼地球所圖但擧大概者而不必
精選也且歸化西儒所著職方外記萬國管窺等亦
不能無疑大約目所未見語多矛盾例如六朝已後
歴代諸史明一統志清廣輿記等記吾皇國之事不
堪捧腹者甚多蓋皆是記其傳聞者而與玄弉義淨
等三藏久住彼土記所親聞見者大異者斷可知也
辨北地有夜極短之國
有人疑曰若實有須彌山而日月繞其半腰則萬國
晝夜自當齊同無甚長短之差也然歴史綱鑑二十
云骨利幹於鐵勒諸部爲最遠晝長夜短日没後天
% BR3.9b
[003-09b]
色正曛煮羊髀適熟日已復出矣又唐書天文志云
鐵勒回訖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師六千九百里其北
又有骨利幹居澣海之北北距大海晝長而夜短既
如曛不暝夕胹羊髀纔熟而曙蓋近口出没之所今
按此事甚易曉蓋以其地高也泰山日觀峯鷄鳴日
既昇可知骨利澣則高於泰嶺矣朱子語類曰唐太
宗用兵至極北處夜亦不曽太暗少頃即天明謂在
地尖處去天地上下不相遠掩日光甚不得蓋詳日
行有高卑須彌及七山有廣狹高卑瞻浮洲地有高
低差降是故受日光不侔致令處處晝夜有長短按
% BR3.10a
%[003-10a]
元史天文志四海測騐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夏
至晷景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十刻唐書天文
志曰北至鐵勒之地挍其里數已在回紇(又曰回回)之北
又南距洛陽九千八百一十五里則極長之晝其夕
常明然則骨利幹猶在其南矣(元史曰鐵勒夏至夜三十刻似與唐書所
言不合而鐵勒廣數千里山嶽嶮峻而高低極甚故測騐當隨地而多差例始泰山山上山下日出大有
遲速)可知其地愈高其夜愈短其地益卑其夜益長晝
之長短反之是無他北邊金山有高卑故障於日光
亦有差降南洲地亦以有高低故其日光射照■有  =至+攴
早晩也耳
% BR3.10b
[003-10b]
證北極下有一年爲一晝夜國竺漢古昔已有其

西説北極左右各二十五度之地半年爲夜半年爲
晝晝亦不甚明猶正帯地申時日傍地平而繞是名
夜國界此説非肇西説先聖既已言之周髀筭經云
春分夜以至秋分夜極下常有日光秋分夜以至春
分夜極下常無日光又云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
暮獲趙君卿註云北極之下從春分至秋分爲晝從
秋分至春分爲夜物有朝生暮獲者亦有春芻而秋
熟又曰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氷(左右者指璿璣二十萬里之外)古
% BR3.11a
%[003-11a]
昔遠西未通於支那聖人唯由理以推之於數千歳
之下果有徴信豈不偉哉又涅槃經曰日月光明不
至處之衆生因佛光所照迭初得相見又立世阿毘
曇論曰時有一人曰長脛生有神境通因欲見閻浮
樹徃問佛佛敎以方處長脛從敎踰於六大山登第
七金邊山頂轉靣向北聳身遠望唯見黒暗怖畏而
反閻浮樹者在于閻浮提極北(此洲因有此樹故名閻浮提)而此
所言長脛之見黒暗者其時蓋當極下之夜間也何
者長脛如遇極下之晝則必見此樹而不見其黒暗
矣而其夜國亦非常夜也半年爲晝半年爲夜而從
% BR3.11b
[003-11b]
其夜得名也所以是地然者大陽毎從春分向赤道
北日漸高于北近于北及夏至北至是極而高亦極
焉太陽自此還向南行日卑日遠至秋分復在赤道
此限百有八十日日照恆及於北極下乃是夜國之
晝也故周髀云春分以至秋分晝之象註曰北極下
見日光也日永主物生故象晝也自秋分太陽向赤
道南日漸卑于南及冬至南至是極而卑亦極焉(最卑
與冬至時有小差今且從大約)太陽自此還向北行日高日近至春
分復在赤道此限百有八十日恆不見日光者周髀
云秋分夜以至春分日外遠極故日光不及也
% BR3.12a
%[003-12a]
論須彌半腰所以下礙日光之理
夜國半年爲晝半年爲夜之義已粗得聞之然若據
印度説則此義似最難曉何者及日繞坎位須彌遮
日光故不得日日無夜人皆苦其難會謂是自不達
耳立世阿毘曇云從閻浮路内至鬱單越内路相去
四億八萬八百由旬周迴十四億四萬二千四百由
旬其外路者相去四億八萬一千三百八十由旬周
迴十四億四萬四千四百四十由旬而其日月迴照
輪者徑四億八萬一千九十由旬周迴十四億四萬
三千二百七十由旬(此中皆以十萬爲億)以晝夜百刻除之一
% BR3.12b
[003-12b]
刻日行正當一萬四千四百三十二由旬七分(即一由旬
十分之七)則須彌半腰二萬由旬之障日光者纔當一刻
三十八分五十七秒四微據暦法黎明旭暉先發日
出前二刻半餘暉照日没後二刻半而須彌半腰障
日不見日體僅可一刻強而其前後旭暉餘暉相挾
照故雖其少障間猶齊月中桂影而其山腰亦極遠
人不能見也是姑凖人間土石之山以爲言而況須
彌是勝果天寶非人間所有也經曰由須彌寶光四
天下虚空各異厥色及日既没於南洲而中西洲有
時空色如紅者須彌西靣赤頗底迦寶光映虚空餘
% BR3.13a
%[003-13a]
暉延及我南洲之所爲也又閻浮提虚空常靑色者
以須彌南靣瑠璃寶光映於虚空故也(起世經云須彌山王北靣
天金所成照鬱單越洲乃至南靣天靑瑠璃所成照閻浮提洲)如西域記曰獅子國
佛牙塔上寶珠光明如明炬懸燭隔二萬餘里而猶
能見于烏荼國嘗聞其寶者即頗底迦也則太陽過
於須彌時寶光必大助日光矣自夜國至于須彌凡
二十萬由旬而寶光助日光則其必無翳障可知也
(又金光明一歎佛身金色之光明曰金色晃曜猶如須彌又証寶山光明者立世二曰北邊有山名曰修
槃那般娑此譯云金邊山秋月天晴不雨最放光明有人至大黒山頂仰觀北面遥見彼山光明照曜因
相謂曰是須彌山我今已見天上是金邊山閻浮北邊寶山光明尚已如是況須彌是天寶其光明何啻
% BR3.13b
[003-13b]
金邊之類乎哉)
辨日光不及夜國限分
須彌半腰不甚礙日光故自春分至秋分日光及於
夜國則不俟辨可知而自秋分至春分日光不及夜
國者其南邊之障有二縁謂由太陽卑行與閻浮地
形其北邊之障亦有二縁謂由太陽高行與須彌掩
蔽今詳北邊日障者謂南洲冬至則北洲夏至南洲
夏至則北洲冬至故日躔高卑亦互易時彼最高則
此最卑彼最卑則此最高是以秋分後南邊日躔益
卑且爲地頂所礙其照不及焉其北邊則斯時日躔
% BR3.14a
%[003-14a]
益高而須彌上半礙之其照不至焉起世經云須彌
山王上出海水八萬四千由旬下狹上濶漸漸寛大
端正殊特蓋南洲秋分則北洲春分而北洲日躔日
日高故日光爲須彌山頂寛廣處(横八萬四千由旬)所礙而
其左右(此東西日道在中䂓已下)又爲諸高嶽所含其照不能及
夜國也次審其南邊日障者謂秋分後日在北天則
最高行在南天則最卑行而漸遠於北漸下於南是
故日光爲地頂所障地頂者崑崙是也地頂高凡二
萬五千九百餘里(地頂者詳之下篇)加之北邊地勢嶮而甚
祟且修槃那雞羅婆等北邊峻嶽重疉隱蔽以阻南
% BR3.14b
[003-14b]
天日光若日出東下䂓時東海高嶽礙日照若日没
西下䂓時西海峻嶺掩日光正法念經身念處品説
閻浮提西方山海曰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此大海
過五分已有大輪山眞金所成高千由旬廣五百由
旬復過輪山已見大海有大山名曰白山多有林樹
其色白淨水沫圍繞高一千由旬縱廣五百由旬復
過此山已見有大山名曰善雲高百由旬廣六十四
由旬空無人住過此山已有玻瓈山高三千由旬廣
千由旬乃至須彌西靣名曰没山日至此山閻浮提
人謂之日没故名没山又同經説東方山海曰海中
% BR3.15a
%[003-15a]
有山名光明鬘高一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白銀所
成復見大波海北有一大山名阿奴摩那廣十四由
旬白銀莊嚴復見有大山名曰善慧一切閻浮檀金
廣千由旬高五百由旬是名閻浮提東方山海(經説四大
洲山海文甚廣故今畧擧東西之一二耳)又同經觀天品曰須彌山持諸
世間處于六萬衆山之中六萬衆山以爲圍遶高峻
廣大峻嶽藩圍其東西可以見是故秋分已後日道
以距北日遠且卑故南爲地頂所礙東西爲衆峯所
掩日光不能及極北之地也春分已後日道日高且
日近于北故日光踰越三邊地頂高峯直得照臨夜
% BR3.15b
[003-15b]
% BR3.16a
%[003-16a]
以一萬由旬爲一分九厘五毛法之□圖
% BR3.16b
[003-16b]
% BR3.17a
%[003-17a]
須彌七金山及四大洲半靣略圖
% BR3.17b
[003-17b]
% BR3.18a
%[003-18a]
南閻浮洲圖
% BR3.18b
[003-18b]
國也雖然自非詳七金山之體状及閻浮提之地形
深撿晝夜之暦理等不勝分曉疑難故別廣考廣證
以附編後請徃而撿焉今纔圖少分以彰焉耳
論日光經度
閻須彌及與地頂等開掩日光之所爲則既得聞之
然周髀爲日光所及左右各十六萬七千里今佛説
爲日光自北洲及於南洲北極下則理非甚乖乎曰
不然也自北洲迴照輪至於南洲北極下徑度恰當
四十八萬零五百四十五由旬據立世阿毘曇迴照
輪徑度四十八萬一千零九十由旬也是故其照尚
% BR3.19a
%[003-19a]
能及極之南五百四十五由旬所謂泰山峯鷄鳴日
既昇其言足信矣(泰山者距北極凡三百十二由旬餘)問立世阿毘曇
曰日光經度七十二萬一千二百由旬是合左右數
也折半之則三十六萬零六百由旬故知日光從北
天不可及南方之極下也曰所言日光經度則折半
日行内路數而日光方及三洲之量也是就常照三
洲平陸以立限者而其義與今異也若爾者何由得
知日光及四十八萬一千九百由旬耶曰日光恆由
開覆月宮故令月虧盈而日若在北方外路而月在
南天外路則相距幾及四十八萬一千三百八十由
% BR3.19b
[003-19b]
旬(日光開覆月宮日日三由旬三分三十三秒)今之所據是也然今以理
推之夜國從其坎位受日光者甚幽渺而可類自高
峯纔見夕日日雖在午之時猶當類此方申時況日
在子位乎
論閻浮提地形
問前篇徃徃言日光爲閻浮提地頂所礙故其照不
及極下地而未明其理請聞其詳答欲知此義者須
先知地頂有三處其一朱子語類曰唐太宗用兵至
極北處夜亦不曽太暗少頃即天明謂在地尖處去
天地不相遠掩日光不甚得周髀曰北極下人所居
% BR3.20a
%[003-20a]
高六萬里西域聞見録載回疆風土曰一日則見月
如線而鈎地勢高星光燦爛如埀(回回其地近於極北)愽物志
曰北太行(山名)而北去不知山所限極處亦如東海不
知所窮盡蓋地勢漸高於北故云爾也是此諸文並
皆以極下爲地頂也想閻浮提地勢凖須彌及七金
山漸高於北漸下於南也如皇國壤地雖不甚大北
方多嶮南方漸平即四州皆中心須彌而凖之勢也
理豈不然乎其二崑崙是也理學類編云大抵地形
如饅頭其撚尖則崑崙也(朱子語類據周髀以極北爲地尖而類編則又崑崙
爲地頂其言矛盾何從乎自崑崙至極下相距數萬里)山海經云崑崙之墟方
% BR3.20b
[003-20b]
八百里高萬仭(郭璞註曰皆謂墟基高輪高庳耳自此已上二千五百里去嵩高五萬里
蓋天地之中也)禹本紀言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
相避隱爲光明也(凖上註是墟基已上之里數也)河圖括地象曰地
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廣大者
有崑崙山廣萬里高一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
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
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
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愽雅曰崑崙墟
有三山閬風板桐玄圃其高萬一千一百十里餘水
經曰崑崙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高萬一
% BR3.21a
%[003-21a]
千里(水經括地象等書其所言遽見則雖似誕深撿則皆有徴信是必神聖之遺傳矣今如西説遽
見則雖似是再撿則其義多與實乖不可不擇也)樓炭經曰崑崙山者閻浮
提地之中心也起世經曰雪山(此云崑崙)高五百由旬(即二
萬里也)闊厚亦爾其山殊妙四寶所成其四靣有四金
峯挺出山外各高二十由旬復有高峯衆寶間雜逈
然秀出高百由旬(即四千里)於山頂上有池名曰阿耨達
多(此云無熱池)其池縱廣五十由旬從無熱池流出四河
以注四維興起行經曰崑崙者則閻浮提地之中心
也山皆寶石周帀有五百窟窟皆黄金常有五百羅
漢居之印度支那崑崙爲地之中其義並同矣按從
% BR3.21b
[003-21b]
閻浮南際金地國迄于崑崙麓凡十一萬六千里凖
導水六十分一之法(出於崑崙水經金地國而入南海故)度之崑崙之
麓從南海高大約可一千九百三十三里餘而崑崙
高二萬里其中峯高四千里故對之南海而言則崑
崙高都當二萬五千九百三十餘里由是觀之北極
下之地高當不及崑崙而其地勢廻連續崑崙之北
陸地尚嶮峻況崇山峻嶺乎故諸文以北極下爲地
頂者多矣今據佛説以義斷三之地頂則閻浮提地
縱廣二千由旬而其北極以南七百六十由旬是此
人之所住其分限之其北極以北千二百四十由旬
% BR3.22a
%[003-22a]
則皆神仙龍鬼之所住也若就人之所住而言則崑
崙是地之最高處而且地之中也若就南方一天下
閻浮一洲而言則北極下地是地之中心而周髀所
言是也須彌是四天下之中央而人天八部之依處
也其義散蔓大藏中故不煩辨
論佛説與周髀有異同
問周髀以北極爲天地中心故與佛敎齟齬懸矣如
何會之曰是甚有由致蓋周髀者定天地高廣皆測
晷景所得於圭表非偶然者又非毫出臆斷者也如
理法自然者何則北辰位於南方之處中而赤道以
% BR3.22b
[003-22b]
北之衆星悉皆拱之恰如蓋笠適于閻浮之最中而
輪環焉迴照輪以北衆星者秪轉南洲一天之上不
通四洲也如日東平安城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則左
右合七十二度如蓋笠而繞見晝夜無没也若北極
出地五十五度之地則左右合百十度其見界晝夜
無没是分位之衆星豈有轉四洲乎其轉四洲者翅
所麗廻照輪内外衆星曜宿等也由是觀之周髀以
北極爲天地之中心者是亦出乎理自然也且周髀
則如非啻測得南洲一天下又髣髴摸象得四天下
者既測地高爲六萬里不如是則三光隱映理不當
% BR3.23a
%[003-23a]
故也然崑崙高尚不過二萬五千九百餘里況極下
之地高猶不及崑崙焉當六萬里之高若爾者周髀
所測抑將寄何地若欲由是捨之而是元所得圭表
質測而聖智之所推非徒然何得爲之不是哉但以
北極爲中心故似獨測南洲一天下者支那聖敎惟
言人趣而不言有天趣等是故理不可謂一天下之
外也而其至測地高則日月雖邈遠有晷景無所遁
者遂由三光隱映之理以測地高爲六萬里聖智之
所推幾稱其實豈可不瞻仰乎而周髀中心北極而
外立四極佛説四天下各立北極又各立南極是爲
% BR3.23b
[003-23b]
異已夫爲天眼之用也上極非想下徹阿鼻其至論
天地則以須彌四天下是名依報談天人龍鬼等八
部以爲正報是猶天眼見之萬一耳至其廣論三有
二十五有高遠愽大非可盡於此吾家猶名之小乗
藏況其大乗藏乎問印度亦有南極之説耶曰如南
印度幾逼赤道下故恆親見南極也南海傳云若欲
取正方冝於夜揆北辰直望南極定其邪正的辨禺
中可見直正對二極以植表而質晷景之邪正(傳言持律
者質時非時非爲天文等設也)是佗邦所不可得而企也仍如詳之
下文
% BR3.24a
%[003-24a]
論定北辰之所處
漢西並皆以極星爲天之最中雖學佛徒間亦有謂
極星爲須彌頂者然皇明通紀云成祖四月次長清
塞夜南望北斗明志云成祖北征出塞三千餘里南
望北斗想自非頂北極不得南望北斗若由是言北
辰非天最中者衆星何樞北辰以拱之蓋是一大節
目不可不審詳今據經論撿北極之所處赤道以南
百四十五由旬是名外路即當二十三度半赤道以
北亦百四十五由旬名曰内路一度則當六由旬十
七分零二一三一度爲二百五十里則一由旬恰當
% BR3.24b
[003-24b]
四十里零五一七一五故自日月迴照輪(此曰赤道)至于
北極當五百五十五由旬三十一分九一七即二萬
二千五百里而與九十度適當經説爲閻浮提南北
廣二千由旬從閻浮提地南際至北極相距七百六
十由旬零三十一分九一七須知閻浮提北際過北
極下之北尚有千二百三十九由旬二十八分零八
三由是觀之明成祖北征出塞三千里南望北斗亦
不足爲異閻浮提之地赤道以南縱廣二百五由旬
(即八千三百零六里零一五七五)赤道以北縱廣一千七百九十五
由旬也(即七萬二千七百一十八里二八四二五)攷西洋萬國圖亞弗利
% BR3.25a
%[003-25a]
加南際過于赤道三十五度乃是八千七百五十里
經説爲二百五由旬乃八千三百里餘則兩數依稀
相近又萬國圖爲亞弗利加之地際過冬至界十度
奇(即二千五百里奇)經説爲六十由旬(乃二千四百三十一里奇)亦兩數
髣髴相類至言其極北則荒蕩孟浪無所憑蓋南邊
則西舶能得親到故其所言合實如極下之地人得
而到者少矣況如極下之北則非凡人得而所踵暗
算妄推何庶幾其實哉雖然今古以北辰爲天地之
中亦甚有所以也是適於閻浮之最中故也人之所
測焉出此外哉是所以稱其自然也與印度之天仙
% BR3.25b
[003-25b]
及佛陀廣明三有二十五趣者豈全同哉
辨由旬量
由旬新譯家曰踰繕那西域記云自古聖王一日軍
行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
敎所載唯十六里新舊異説不易辨然舊譯皆以由
旬爲四十里如長阿含樓炭等經日宮之量直爲二
千四十里閻浮樹高爲四千里類西域記曰聖敎所
載唯十六里何從乎今幸得厥據天文家測赤道南
北緯度以爲四十七度一度則當二百五十里是測
北極之高低而得故最足爲據也(以皇國里法則一度當二十八里四
% BR3.26a
%[003-26a]
百二十歩)立世阿毘曇曰從極南路至極北路二百九十
由旬日月於是中行無有減長置四十七度乗二百
五十則得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以如二百九十由
旬而一得四十里零百八十六歩奇(零里已下得五一七二四以里
法三百六十乗之得百八十六歩奇)是即一由旬之量也舊譯所言與
佛説適合(論者即是佛直説故)舊譯師皆非聊爾人必當有所
稟𣴎而有百八十六歩之餘分者必是度量之差矣
詳閻浮提北邊有七林七河
原夫閻浮提地出北極下之北尚過其半蓋自古無
人能到極下是以未曽有詳極北之事者然周髀等
% BR3.26b
[003-26b]
並皆北極爲天地之中固無異説若爾者極北有萬
里之地亦奚疑矣而與西洋地球以亞墨利加爲在
北極之北者義大別是編處處散説可知也極北之
地則皆神仙之居而非庸流之境也立世阿毘曇曰
是閻浮樹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圍繞此樹其内有林
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乃至是二林廣五十由旬東
西達海其南復有七林七河相間其最北林名曰菴
羅次名閻浮三名婆羅四名多羅五名人林六名石
榴林七名劫畢多林其一一林河廣五十由旬東西
達海林河相次互相間錯閻浮地林河所覆七百由
% BR3.27a
%[003-27a]
旬其劫畢多林南有六大國其最南國曰高流次曰
倶臈婆三名毗提訶四名摩訶毘提訶五名鬱多羅
曼陀六名捨喜摩羅是六大國人皆貞善又經開是
七林爲三十其七中五林各開四以爲二十林其二
林各開五以爲十林都成三十重林起世經一云於
大海北有大樹王名曰閻浮樹身周圍有七由旬根
下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乃至枝葉四靣垂覆
五十由旬邊有空地靑草徧布○次有菴婆羅樹林
閻浮樹林多羅樹林那多樹林亦各縱廣五十由旬
間有空地生諸靑草○次有男名樹林女名樹林刪
% BR3.27b
[003-27b]
陀那林眞陀那林亦各縱廣五十由旬邊有空地靑
草彌覆○次有訶黎勒果林鞞酼勒果林阿摩勒果
林菴婆羅多迦果林亦各縱廣五十由旬邊有空地
靑草彌覆○次有可殊羅樹林毘羅果林婆那娑果
林石榴果林亦各縱廣五十由旬邊有空地靑草彌
覆○次有烏勃樹林柰樹林甘蔗林細竹林大竹林
亦各縱廣五十五由旬邊有空地靑草彌覆○次有
萩林葦林割羅林大割羅林迦奢文陀林亦各縱廣
五十由旬邊有空地靑草彌覆○次有阿提目多迦
蕐林瞻波蕐林波吒羅蕐林薔薇蕐林亦各縱廣五
% BR3.28a
%[003-28a]
十由旬邊有空地靑草徧覆復有諸池優鉢羅蕐鉢
頭摩蕐拘牟陀蕐奔荼利迦蕐等彌覆池上復有諸
池毒蛇充滿亦各縱廣五十由旬間有空地靑草徧
覆次復有海名烏禪那迦闊十二由旬其水清冷味
甚甘美輕輭澄淨此海中有轉輪聖王所行之道亦
闊十二由旬閻浮提中轉輪聖王出現世時此中海
道自然涌現與水齊平(此經閻浮提爲七千由旬蓋從小由旬量又小林三十□
各五十由旬及諸池各五十由旬七池合三百五十由旬及烏禪那迦海等通計近二千由旬亦從小由
旬也又經文畧説七河曰諸池各五十由旬以河爲池隨譯人意樂也)經與論互有影
略相映可以詳焉論曰七林七河所覆七百由旬(林河
% BR3.28b
[003-28b]
廣各五十由旬故林河合七百由旬也)又閻浮樹外有二林圍繞此樹
其内林名呵黎勒外名阿摩勒二林圍繞閻浮樹廣
各五十由旬故前後合成二百由旬閻浮樹枝葉所
蔭覆百由旬其墟基高八百里其地凖前後概論之
廣可三百二十八由旬誰知極北之外有如是神仙
廣大之境
閻浮提日行緯度及林河等量(附氷海所處)
六十由旬(從閻浮提地南際至日行外路)○百四十五由旬(從外路至赤道)
○百四十五由旬(從赤道至内路)○四百一十由旬(從日行内路至
北極下)○七百由旬(七林七河之地)○合百由旬(閻浮樹南邊二林廣各五
% BR3.29a
%[003-29a]
十由旬)○三百二十八由旬(閻浮樹墟基之廣也)○合百由旬(閻浮
樹北邊二林廣各五十由旬)○十二由旬(烏禪那迦海此一者凖起世經)
閻浮提地南北廣總計二千由旬
西洋萬國圖所言氷海者即是劫畢多河也此河南
北二千里東西八萬里直達海其所以常凍之理非
止由在寒帯之地非純潮故也(又北地氷山之事見樓炭經等又見補正
記之二及資持記等)論所謂六大國者不知指何國未得詳之
今西洋書雖言萬國者多此外未相知者甚多此之
蕐嚴大集月藏等諸經所説之國數猶不足其十⼀一

% BR3.29b
[003-29b]
南閻浮洲圖
% BR3.30a
%[003-30a]
論南北二極異義
西儒謂天者以南北極爲環轉之樞故名爲極如輪
之轂如麿之臍天之最中有不轉之地以爲之樞非
星也蓋指其近極之星而名耳印度説者爲曜宿心
於須彌而繞焉若爾者二極不動似難通曉然印度
漢西厥義固不同何可以此䂓彼耶夫森羅曜宿其
行不同者多豈可概而齊乎赫赫二曜既異其行五
星運轉伏退參差不定或轉一洲或轉四洲或一年
一周或數年一周既有種種之動何異二之不動正
法念經云風輪所持北方衆星輪轉不没既日輪轉
% BR3.30b
[003-30b]
不没則其處中如輪轂麿臍可知也南極亦可凖知
而渾天家及西儒等爲天有尅實之質而二極則環
轉之樞者理甚不然曜宿之行既不全齊一軸之所
環轉如何能得一時應順逆遲疾耶若天果有質者
體是何也其不可知必矣西洋新説天爲靜地爲動
則彼猶不取樞軸可以知其無必然之理也
辨西儒地球不同支那渾天
西洋舊説以南北二極爲天樞軸而地爲正圓令日
月轉於地下與支那渾天相似而不同也(其義詳于前)漢
立渾天之稱者蓋天地爲體内地而水裏之天圍其
% BR3.31a
%[003-31a]
外水地合一渾渾然状象鷄卵故曰渾天如西説固
非渾亦非蓋也歸化西儒附順支那以西説天地枉
亦名渾天者影傍以誘時人耳古者豈有使人倒立
地下説哉彼謂大地圓球而所戴皆天所覆皆地無
有常之地頂地下是殆非也今觀天南北二極其位
常定矣而衆星拱之天既有常位地豈無定位耶厥
説使天地傾於南北如將僵仆者夫寥廓天地大氣
載而安立焉有何所礙使之欹側耶莫非所謂頭觸
不周之山拆天柱絶地維之類據大藏經及周髀之
説天地至正無毫欹側之理況有人着地下之義邪
% BR3.31b
[003-31b]
請深思旃
暦法第四之一  凡六條
論梵暦大概
漢西二暦者多有其書而存焉今之所不論也獨梵
暦無有傳於世者是吾黨之闕典也梵暦之名見於
史冊者其別五其四出前其一名孝威見舊唐書並
當時秘在臺閣故其書一不落世間故不傳也今取
散在經論者以擧梗概學者由是修之則推知梵暦
亦不甚難且漢西二暦原出梵暦故其綱領不甚異
以末推本參考彼此則亦非難通曉況厥節目出於
% BR3.32a
%[003-32a]
經論乎又明史所載回回暦是即梵暦之一也又都
利聿斯經五卷出宗叡請來録未得之是西印度之
暦書而書目載唐宋史志又梵天火羅(一行之撰)引用之
夫暦術者以交食爲喉緊騐其暦與天合不合者偏
唯係之也然回西支那並皆傳其術於印度則彼土
暦法備而久可知矣如迦葉氏其先感靈龜負圖而
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荊溪曰如此方河圖此族世
善天文故有迦葉氏暦婆羅門種也(是印度四姓之一也彼土執政
大臣並皆出於此姓)此姓専業學經典及天文星暦陰陽讖緯
又刹利種(是四姓中之王種也)亦能學天文星暦等故有瞿曇
% BR3.32b
[003-32b]
氏暦(瞿曇氏亦曰釋氏)是以其學大盛於佗那又彼土沙懣
如善星比丘善星暦者多矣且三明倶解之人莫不
皆該明之律有厥制者禁邪命故非制爲法者也大
藏中徃徃説天文星暦是豈徒■者哉又西域記曰  =方+色
外道雜居處處研窮天文暦術其學熾可知也
今考梵暦凡造暦者必求起算之端謂之暦元立元
有二其一遠溯上古求七曜齊元之甲子以爲暦元
謂古昔當甲子日有七曜同度如連珠謂之齊元之
甲子自漢太初至金大明暦皆遵用之其一直立表
測晷揆元即今不用積年日法授時暦是也然遠求
% BR3.33a
%[003-33a]
億萬之演積者不若近斷取目前也回西並皆驗氣
栽元而不取推求演紀上元甲子而其不用演積者
梵暦爲之魁唐書曰九執暦者斷取近距以開元二
年二月朔爲暦首其不用積年可見高僧傳慧嚴曰
天竺者討覈分至顧歩光影其法甚詳是言直測驗
於天以取元也大集月藏摩登伽經等詳明測影印
度立暦元本於驗氣昭著矣今從皇國節氣而造梵
暦則如今歳文化六年之春分距冬至日數九十四
日二百九十二分九十五秒二十四微七十二纎三
十一忽也(若爲日周一萬之法則九十四日三千二百五十八分七十四秒五十二微也)乃
% BR3.33b
[003-33b]
當二月八日辰初三刻四二零七是日梵暦正月第
一日(回疆以是日爲歳首正旦)日躔在白羊宮是太陽年節氣之
一日也二十四節七十二候從而可得也以六十分
爲一度以六十秒爲一分遞拆之以至微亦以九百
羅婆爲一日(如此方刻)按印度之疆壤地渺邈故暦亦不
一且時改易經論所載立法多異而梵暦亦必古疎
後密胡梵諸暦法雖有出入以子丑等屬紀年以十
二宮配月以七曜二十八宿紀日等西域諸國其揆
一也蓋梵暦雖多大概不出四種一大陽暦二太陰
暦三陰陽合暦四恆星暦而推五星羅計者諸暦並
% BR3.34a
%[003-34a]
同其陰陽二暦者如回暦恆星暦者如西洋暦(暦算全書
雖以恆星年爲西洋之創法是法原本梵暦如前辨之)陰陽合暦者合太陰太
陽之二暦以閏月定四時而紀年則從月節氣則從
日者是也大藏中多言月閏由是觀之昔在所行于
印度暦者乃陰陽合暦而全無異日東及與支那也
回回諸部紀年則用太陰暦節氣則用太陽暦以分
用二暦故不立閏月也暦學疑問補云今回暦之太
陽年既以春分爲歳首則是以仲春之後半月爲正
旦而割其前半个月以益孟春共四十五日奇遂一
併移之歳終孟春之前半改爲十一月之後半孟春
% BR3.34b
[003-34b]
之後半合仲春之前半共三十日改爲十二月故遂
借白羊等十二宮以名其太陽年之月宿曜經曰上
古二月白愽叉二月春分朔于時曜躔婁宿道齊景
正月中氣和庶物漸榮梵天命爲暦元景風註云天
竺以二月爲歳首以其道齊景正日夜停分拆爲暦
元又曰天竺建卯爲歳首回疆暦日其所由出可以
見經曰梵天命爲故梵暦其來尚矣今經曰春分朔
曜躔婁是乃太陽暦而主日行緯度也又日藏經宿
曜經並以二十八宿紀日是主月行經度即太陰暦
也又地度合攷一云按西洋法以白羊宮初度爲測
% BR3.35a
%[003-35a]
算之端而紀月又首麿竭是知西洋暦術起算則取
白羊宮初度紀月則首麿竭以太陽躔斗四度爲麿
羯宮初度又爲歳首正旦等一皆本印度宿曜經云
斗三足女四足虚二足鎭星位焉其神如麿羯故名
麿羯宮(足猶度也西洋亦有呼度爲足者)其所從而來可見斗第二
足當其四度如上已辨之其麿羯宮爲歳首者倶舎
寶疏曰印度以建子爲正可見西洋始與印度同暦
日按不空三藏譯出宿曜經在唐乾元二年寶法師
當大宗貞觀中而名於世其間可百二十年而寶師
云印度建子爲正不空譯曰建卯爲正并梵天命爲
% BR3.35b
[003-35b]
暦元又隋譯日藏經亦同宿曜經蓋五印度境壤廣
故別當有建子爲正之國猶如支那有三統建正之
異義推寶師所言必是當西印度暦廣輿記曰西洋
皆用麻哈馬之經典暦數等故也而測周歳之晷影
推晨前宿度夜半中星歩太陰宿度求日躔定氣五
星叚目詳十二宮及十二辰之主儅等日藏經及摩
登伽經等粗説其梗概推以求之則其法亦非難知
爲遮那業人別將考梵暦以遺後學非可悉於此焉
又印度別有一法歩月離推宿度經論多以昴爲先
首即秋分月値昴之辰故日藏經言宿度皆昴爲首
% BR3.36a
%[003-36a]
(日藏經八曰月合諸星起昴終胃月行宿訖一月將滿八月黒初月合在胃如是輪轉不息)又宿
曜經序宿直所生品摩登伽經星圖品等以昴爲首
謂此宿吉祥而東門第一宿故也(配當與支那小異)其義出
日藏經季秋月値昴滿所以印度以是月名昴月(自此
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印度俗以此辰祭祀昴宿以祈吉祥
暦算全書曰回回俗以九月節人各相賀如此方歳
首一倣印度可見又顧歩日影有自秋分至秋分者
如日藏經時非時經春秋二分則日至赤道正中故
冝爲測影之端又有自夏至至夏至者如摩登伽經
明時品中印度至夏至日午無影亦便取端而起節
% BR3.36b
[003-36b]
氣立暦首者春分爲最摩登伽經曰月朔起初月一
日其月起於二月一日節氣起春(出明時品)宿曜經同之
日東正月十六日則彼正月第一日也
探大藏中出梵暦立法不同者十二
若夫印度之境畫野區分七千餘國而歴世最久故
暦法改易豈止什佰哉況五印度時異暦者多乎是
故經論説暦法者多不同是由説經之地不同或所
傳之人異故也今探經論言暦法者略擇立法不同
者十二立世阿毘曇云若世間中三十牟休多(此翻曰時)
决定恆爲一日夜其一牟休多有三十分是一一分
% BR3.37a
%[003-37a]
名曰羅婆(羅婆猶刻)日若増時日一羅婆日若減時亦一
羅婆若日最長十八牟休多是時最短十二牟休多
若夜最長十八牟休多是時日最短十二牟休多若
日夜等時(春秋二分)日十五牟休多夜十五牟休多又曰
日夜等分並十五牟休多其六牟休多恆動二十四
牟休多不動印度俗以一晝夜爲六時即晝夜各三
而又分一晝夜以爲三十時其二十四時恆不動謂
日極短不過十二時夜短亦爾而晝増極六時夜増
極六時故曰六時恆動而分一時爲三十刻故六時
乃有百八十刻自冬至至夏至日増一刻故成百八
% BR3.37b
[003-37b]
十刻又自夏至至冬至日減一刻夜増一刻晝夜増
減各百八十刻是故一月而積三十刻合爲一時之
差六月而成六時之増減其法甚著明○復次日藏
經云一千六百刹那一迦羅(迦羅猶刻)六十迦羅名摸
呼律多(義翻曰時)三十摸呼律多爲一晝夜此經所説辰
法同前而刻法益一倍也其法粗同前而分一時爲
六十刻故恆動六時總爲三百六十刻則日夜加減
退亦二刻進亦二刻其法䆮精已○復次摩登伽經
曰婦人紡線得長一尋是則名爲刹那時也六十刹
那名一羅婆(刹那如秒羅婆猶刻)三十羅婆名爲一時此一時
% BR3.38a
%[003-38a]
者日一分也凡三十分爲一日夜此三十分各有名
字日初出分名曰四用二月一日(是節氣之一日也)日初出
時人影長於九十六尋第二影長六十尋第三名富
影長十二尋第四名星影長六十尋五名大富影長
五尋六名三圍影長四尋七名對靣影長三尋第八
名共於日正中影共人等第九名尺影長三尋第十
名勢影長四尋十一名勝影長五尋十二大堅影長
六尋十三婆修影十二尋十四端正影六十尋十五
凶惡九十六尋此是一日十五分名日没名惡二名
星現三名収攝四名安穩五名無邊第六名忽七名
% BR3.38b
[003-38b]
羅利第八名眠第九名梵第十名地提十一鳥鳴十
二名才十三名大十四影足十五丘聚此是晝夜三
十分名此經説刹那量(此方微忽也)與日藏不同刻法亦
與前異矣以三十羅婆爲一時故三十時則當九百
刻而其恆動六時恰百八十刻故日夜増減各一刻
而微秒之布算二經大不同日藏經則以一千六百
刹那爲一迦羅六十迦羅爲一時故三十時有二百
八十八萬刹那摩登伽經則一晝夜爲九百刻故有
五萬四千刹那是布算有精粗可知也日藏之刹那
猶如此方微纎摩登伽之刹那猶如此方分秒授時
% BR3.39a
%[003-39a]
暦之小餘多止秒故一晝夜百刻則有百萬秒若西
暦則歩小餘至纎忽故一晝夜九十六刻而有九十
六億忽其究精細如是○復次大毘婆娑百三十六
云此中擧麤以顯細以細難知不可顯故謂百二十
刹那(刹那者猶秒)成一怛刹那(是猶分)六十怛刹那成一臘
婆(是猶刻)此有七千二百刹那三十臘婆成一牟呼栗
多(此云時)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即二十一萬六千也)三十牟
呼栗多成一晝夜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千五百千刹
那(即六百四十八萬也)是亦立法與前稍異矣(婆娑次下云一晝夜六百四十
八萬刹那此麤非刹那量如我義者如壯士一彈指頃經六十五刹那尚説刹那量文甚廣徃撿余嘗見
% BR3.39b
[003-39b]
經中有如是説以爲是唯示無常迅速之理耳今考暦數天度恆如是豈不慼慼乎仁王經云一念中有
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較之天度敢非虚設也西暦既歩一晝夜以爲
九十六億忽若歩忽下系毫則理實如仁王婆娑所言)○復次舎頭諌經云十
五瞬名曰卒(瞬猶秒卒猶分)二十卒則爲一時(時猶刻)三十時
名曰須曳(須曳猶時)三十須曳爲晝夜是立法時與刻不
異日藏等而分秒之積不同故知暦法異前三十須
曳爲一晝夜一須曳爲三十時故恆動六須曳則有
百八十時晝夜増減以一時爲進退冬至已後晝進
一時夜退一時至夏至晝長百八十時其増方極焉
夏至已後夜進一時晝退一時至冬至夜長百八十
% BR3.40a
%[003-40a]
時其増減亦方極焉此立法同立世阿毘曇等而十
五瞬爲一卒二十卒爲一時則一時有三百瞬三十
時有九千瞬三十時爲一須曳三十須曳爲一晝夜
則一晝夜有二十七萬瞬故積數既異于前其暦別
可知○復次西域記云百二十刹那爲一咀刹那六
十咀刹那爲一臘縛三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五牟
呼栗多爲一時六時合爲一日一夜(夜三晝三)此中刹那
猶微咀刹那猶秒臘婆猶分牟呼栗多猶刻是故一
咀殺那有百二十微一臘縛有七千二百微一牟呼
栗多有二十一萬六千微一時有百八萬微六時則
% BR3.40b
[003-40b]
有六百四十八萬微辰刻等法粗同日藏等而微秒
積稍異于前暦法不同可知○復次舎頭諫經曰問
何所是節何所是限何所是須曳摩登王曰譬如有
人切三尺縷不長不短是號爲節(節猶刹那)計六十節名
之曰限(節猶分限猶刻)二十限名須曳如斯計之晝夜流過
有三十須曳此布算則恆動六須曳有百二十限分
配六月則一月有二十限二十限有千二百節分配
三十日以増減晝夜進亦四十節退亦四十節○復
次摩訶僧祗律十七云二十念(念猶微)名一瞬(瞬猶秒)二
十瞬名一彈指(彈指猶分)二十彈指名一羅豫(羅豫猶刻)二十
% BR3.41a
%[003-41a]
羅豫名一須曳日極長有十八須曳夜極短時有十
二須曳夜極長時有十八須曳日極短時有十二須
曳此暦法雖稍同始積法不同恆動六須曳有百二
十羅豫(羅豫猶刻)以配六月則晝夜増減毎月一須曳一
須曳有二十羅豫二十羅豫有四百彈指四百彈指
有八千瞬八千瞬有十六萬念以配一月則分四百
彈指為三十分故日日増十三彈指六瞬六念奇日
日減亦然此日周分似法月平行約分可謂甚奇○
復次一晝夜爲二十四時毎時爲六十分乃合二十
四時爲日周分一千四百四十分又分一晝夜爲九
% BR3.41b
[003-41b]
十六刻毎刻十五分命時起午正(初四刻屬前日)是回回暦
法而原取法於瞿曇氏暦(其義如後辨之)○復次出曜經曰
百二十時謂之一晝夜是亦一種暦法以一晝夜爲
百二十刻幾類此方十二時之法○復次大方廣文
殊儀䡄經十云今説時分之量自一彈指至一百彈
指爲一初分時四初分時爲一中分時四中分時爲
一移分四移分時爲一日倍此爲一晝夜分此暦日
亦是一種之別法也○復次同經次下云我今復説
時分之量入滅眴息最爲疾速以十入息爲一滅分
十滅爲一刹那十刹那爲一須曳分一百須曳爲一
% BR3.42a
%[003-42a]
晝夜此暦法與授時暦日周分幾相類即一晝夜百
刻之法也如上暦法不同者十二大藏中所擧之暦
法豈止是哉今纔出近所聞見耳又印度與支那相
去五萬八千里里差亦不少故大毘婆娑百三十六
云一歳有十二月晝夜増減爲二時由減及増(日北
行爲一時日南行爲一時)各六月故然晝與夜増減相違雖各二
時而立四位(二至二分之四象限也)晝夜増減各一臘縛(日増百八
十臘婆夜減亦爾夜増百八十臘縛日減亦爾)月則各一牟呼栗多(牟呼栗多者乃
時也三十日而差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於中晝夜
多少四類不同(指四象限也)増位極長不過十八減位極
% BR3.42b
[003-42b]
短惟有十二晝夜停位各有十五羯栗底迦月白半
第八日晝夜各十五牟呼栗多從此以後晝減夜増
各一臘縛(羯栗底迦月者從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至末伽始羅月
(從九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晝
十四至報沙月(自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白半第八日(即上絃也)
夜有十七晝有十三至摩伽月白半第八日夜十八
晝十二從此已後夜減晝増各一臘縛至頗勒寠那
月白半第八日夜(自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夜十七晝十三
至制怛羅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晝十四至吠舎
佉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即是春分)從此以後夜減
% BR3.43a
%[003-43a]
晝増各一臘縛至誓瑟搋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
晝十六至阿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十三晝十七至
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自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即是夏至)從此
以後晝減夜増各一臘縛至婆達羅鉢陀月白半第
八日(自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夜有十三晝十七至阿濕縛廋
闍月白半第八日(自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夜有十四晝十六
如是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停等是名
略説時之分齊由此觀則似印度之境與支那及日
本節氣差七日此方冬夏等皆在其月中氣印度則
冬至夏至等並在上弦故也倶舎寶疏擧婆娑今文
% BR3.43b
[003-43b]
釋曰晝夜増減月日亦是節氣月日非是月生月盡
之月日此月生月盡晝夜増減不定故凖輪圍山徑
一百二十萬八百七十五踰繕那略計西洲南洲相
去三十萬踰繕那南洲節氣不同計有九十日異(立世
亦同之)此國(支那)去彼國(印度)五萬里節氣七日不同(按寶師之
説恐不是若凖四天下節氣差九十日義則閻浮提春分即西瞿耶尼冬至若據此義印度者自支那西
南去五萬餘里故比支那則節氣當遲七日而節氣反疾七日故知寶師之説恐非節氣則關太陽緯度
殆近赤道故寒暑與此方大不同故似節氣與支那差七日余又別有考)按立世阿毘曇
始説日躔定氣以二至二分皆配中氣十五日是全
同支那而次標有別時以二至二分配白半第九日
% BR3.44a
%[003-44a]
而出閏月法須知五印度之境藩國最多是以時有
不同暦國是故魏晉已後隋唐之間言印度歳首者
見有三別曰建辰曰建卯曰建子其中十而九皆言
建卯爲歳首而建子爲正者必是西印度之地矣其
義如前出之
辨暦之啓閉起於印度
支那日本陰陽家所用啓閉亦起於印度其説出於
七佛所説神咒經第四曰建者生氣萠芽陰陽亦長
除者代謝移易之體滿者神祗受供無復盈平者陽
氣凝澍無増減定者鬼神交會悪氣不行執者陰氣
% BR3.44b
[003-44b]
偏多陽氣少破者陰陽交解説破之義危者天窓開
地戸閉成者陽氣足陰氣并故名成収者陽氣流陰
氣平萠芽生故言収開者陰性開陽氣出故名開閉
者天窓地戸儼然閉塞萬神不行故名閉是皇和之
俗稱中叚者也支那回回俗遵用之同於皇國彼經
翻譯附東晉録故知啓閉之義由來亦久矣
論十二支獸之本據
紀暦所専用十二支亦名爲十二支獸其説亦起印
度十二縁生祥瑞經下云若復有人審諦觀察十二
縁生了達善惡憂喜得失應画轉輪圖冩分別謂從
% BR3.45a
%[003-45a]
無明乃至老死月日分位次第羅列鼠牛虎兎龍蛇
馬羊猴雞犬豕十二相状本形轉輪凡如來敎法託
事顯眞是出世本旨以十二辰諭十二縁生可謂事
理冥合者也又月藏經星宿攝受品演七曜列宿已
復説十二辰云所言辰者有十二種一名彌沙二名
毘利沙三名彌偸那四名羯迦吒迦五名■阿六名 =糸+台÷木
迦若七名兜羅八名毘梨支迦九名檀尼毘十名摩
伽羅十一名鳩槃十二名彌那又大集經虚空目分
淨目品第五説行化賢聖爲十二獸住四天下海中
曰東方海中有瑠璃山名曰潮其山有三窟一名種
% BR3.45b
[003-45b]
種色二名無死三名善住處廣各一由旬高各六由
旬有一毒虵住于第一窟有一馬住于第二窟有一
羊住于第三窟各皆修聲聞慈又南海中有玻瓈山
亦有三窟(各有名號又説其高廣下例知)有三獸而住有一獼猴住
第一窟有一雞住第二窟有一犬住第三窟亦各修
聲聞慈又西海中有銀山又有三窟有三獸而住有
一猪住第一窟有一鼠住第二窟有一牛住第三窟
又北倶盧洲海中有金山名功德相有三窟有一獅
子住第一窟有一兎住第二窟有一龍住第三窟各
修聲聞慈是十二獸常行閻浮提内發深重願一日
% BR3.46a
%[003-46a]
一夜常令一獸遊行敎化餘十一獸安住修慈周而
復始七月一日鼠初遊行以聲聞乘敎化鼠身衆生
令離惡業勸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復還行
如是乃至盡十二月至十二歳亦復如是(文廣故畧出以十二
獸名紀日紀月紀歳今日盡十二月至十二歳豈非其義乎)七佛所説神咒經十
二獸名體與支那全同此經有獅子而無虎雖然義
全合十二支故其一獸是傳聞之異耳不惟以十二
支紀年月日紀時亦與此方同故大方廣文殊儀䡄
經云若木星直日卯時生者及得日月星宿於晝夜
分合其本位乃是賢聖生處故知彼土亦有以十二
% BR3.46b
[003-46b]
支名十二時義回回暦亦用十二支見彼暦而用十
干唯限支那梵書中未曽見用十干者余竊疑支那
古昔雅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而無有十二支獸之
義按以是爲十二獸者似佛敎東漸之後漢人以其
數適相合遵用之者若不爾者十二獸名義何由得
彼此■合耶例如二十八宿雖其義相合星象不同 =月+忽
故十二支字字皆與獸名異非可以知乎事物紀原
云事始曰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
獸屬之是無其據非出漢明已前書不足深論矣嘉
祥仁王疏由并擧子丑寅卯等與鼠牛虎兔等觀則
% BR3.47a
%[003-47a]
用十二支獸在陣隋已前其始必是魏晉之間矣又
以七曜紀日以月合列宿紀日並起印度而回回支
那神洲等咸遵用之其法詳出日藏經及宿曜經等
論皇國暦首三鏡及八將神等本梵暦
皇國暦首掲歳德八將神等者原本印度故梵天火
羅九曜及七曜攘災訣並羅睺名黄幡計都名豹尾
安倍晴明撰述簠簋内傳専述天竺傳來之興起殊
摽三鏡於暦首以顯吾顯密之深致可謂深信大士
簠簋五卷章章該羅佛乗包括支那陰陽運氣雅貫
攝神道亡論今詳國暦用梵暦過半且簠簋内傳元
% BR3.47b
[003-47b]
因註宣明暦以輨轄吾内傳而宣明暦者純本大衍
暦嵩陽深窮梵暦而參之易大衍數以造之故名大
衍今暦則七曜推歩交食節氣並據西法其述精妙
堪可嘆稱而其原由咸莫非同根矣近聞有言簠簋
内傳蓋偽書而非安氏眞撰者甚爲忘説若果然者
今時所頒行暦首出三鏡及歳德八將神金神等復
其紀日用十二支獸及與啓閉等是爲從何處傳耶
況時暦則國家大典若有載誣妄以奏者則縣官豈
敢茫然頒布諸天下甘以受其欺哉顧從安公奏暦
已來率由舊章千載不改者復何所疑矣且也簠簋
% BR3.48a
%[003-48a]
内傳貫三國所傳之深旨朝野巨益公私明鑑非出
庸人之手者安公之撰明矣謂之爲偽撰者亦何所
考棄玉爲瓦礫豈不惜哉
辨印度辰法
印度者分一歳以爲六時或爲四時或爲三時西域
記曰分一歳以爲六時謂然熱(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熱
(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時(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荗時(七月十六日至九月
十五日)漸寒(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也
如來聖敎歳爲三時謂熱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時(五月
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時(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或爲四時春夏秋
% BR3.48b
[003-48b]
冬也又最勝王經除病品曰三月是春時三月名爲
夏三月名秋分三月謂冬時此據一年中三三別説
(言四時各有孟仲季故云三三)二二爲一節便成歳六時初二是蕐
時三四名熱際五六名兩際七八謂秋時九十是寒
時後二名冰雪又提謂經明八王日謂立春春分立
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謂八王日天地諸神
陰陽交代故名八王日又金光明經喜祥疏曰六時
者正月二月是木王現時四月五月是火王現時七
八月是金王現時十月十一月是水王現時十二月
三月是陽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陰土寄王王名爲現
% BR3.49a
%[003-49a]
又見同經天台䟽等文廣故姑置之
佛國暦象編卷之三終
% BR3.49b
[003-4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