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57 佛國暦象編-日本-圓通 (master)




% BR2.1a
[002-01a]
佛國暦象編卷之二
平安東森隱士無外子釋圓通 撰
雲陽   空谷子釋智轂 校
天體第二 凡八條
問西洋舊説曰天體渾圓透映如碧瓈半見地上半
隱地下其兩端曰南北極周旋無端名曰渾天其新
説曰太陽常在天之中心運轉地球即以太陽爲中
心而旋環其外與大藏經所説大反通之如何答天
地之義高遠愽大豈可容易測定乎故自古議者紛
紛競起端緒以探虚遠甚難折衷今當擧諸家異説
% BR2.1b
[002-01b]
而後示大藏之明説以覈論之
論支那古來所傳天體三家四説之異
在昔支那言天者三家後世更有四説三家者曰葢
天曰宣夜曰渾天是也葢天即周髀之説也其本起
乎庖■氏(周髀算經云古者庖■立周天暦度)周公受之商高(商高殷大夫見  =忄+義
周髀)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得之股表之謂也)其言曰天
似葢笠地法覆槃天地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爲天地
之中其地最高滂沱四隤三光隱映以爲晝夜天中
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高於外
衡下地亦六萬里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
% BR2.2a
%[002-02a]
隆高相從(北極下地則地頂也外衡下地則地之最卑處也故云天地隆高相從又周髀云天
離地八萬里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里故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星辰乃得行列
是故秋分以徃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遠此陰陽之性自然也)日距地常八萬
里麗天而平轉分冬夏之間日前行道以爲七衡六
間毎衡周徑里數各依算術用勾股里差推晷影極
游以爲遠近之數皆得於表股者也是髀之名之所
由出也又晉宋暦志論葢天並與之同夫葢天之爲
説較諸佛氏之須彌則事之精粗量之廣■雖非無  =阝+医
小異而其相状髣髴大同乃信聖智所測被此冥契
非凡見之所能企及矣佛氏所説須彌卓立地心其
% BR2.2b
[002-02b]
高八萬由旬而日月衆星上下以遶其半腰焉周髀
曰北極下地穹隆而高六萬里三光隱映以爲晝夜
可見其相大同周髀又曰日月運行四極之道(四極猶如
須彌四洲)故日運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
東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西西方日中東方夜
半凡此四方晝夜易處起世經十曰若南洲日正中
時東洲日則始没西洲日則初出北洲正當夜半若
西洲日正中時此南洲日則始没北洲日則初出東
洲正當夜半若北洲日正中時西洲日則始没東洲
日則初出南洲正當夜半若東洲日正中時北洲日
% BR2.3a
%[002-03a]
則始没南洲日則初出西洲正當夜半(畧出文)立世阿
毘曇倶舎論等並皆同之印度支那聖説暗符大體
既合故至于節氣推歩分至籌運等其法亦皆相類
豈可不奉信哉今爲蒙士因其圖以詳焉周髀算經
曰凡日月運行四極之道故日光外所照徑八十一
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以日光外所及之際爲四
極外衡之外日光所及十六萬七千里衡外所照左
右合爲三十三萬四千里合外衡日道徑四十七萬
六千里四極之徑都爲八十一萬里是皆測影而所
得於表股之數也
% BR2.3b
[002-03b]
% BR2.4a
%[002-04a]
% BR2.4b
[002-04b]
七衡六間圖
% BR2.5a
%[002-05a]
周髀曰七衡周而六間以當六月節六月爲百八十
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東井極内衡日冬至
在牽牛(堯時冬至日在虚周公時在牛今在箕)極外衡也衡復更終冬
至一歳一内極一外極月則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
而一外極一内極又曰人望所見遠近冝如日光所
照君卿註曰近我一十六萬七千里之内及我我自
見日故爲日出日遠我十六萬七千里之外日則不
見我我亦不見日故爲日入是爲日與目見於十六
萬七千里之中故曰遠近冝如日光之所照葢天之
説梗概如是若欲悉知者當就本書而研論語曰譬
% BR2.5b
[002-05b]
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若夫渾天則不可言衆
星拱之由之觀之宣尼葢亦從葢天嘗見參宿出没
夕出東方其兩肩正向北辰至半夜則在于正南兩
肩亦正向北至曉則自正西亦却向北以是觀之衆
% BR2.6a
%[002-06a]
星拱于北辰之象甚著矣元史天文志一四海測騐
曰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晝七十刻夜三十刻北
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若
到北極出地六十五度之地則極之左右合而百三
十度常見不没如傘葢爾周髀曰凡北極之左右物
有朝生暮獲註曰北極之下從春分至秋分爲晝從
秋分至春分爲夜又曰北辰之下六月見日六月不
見日一歳者即北辰之下一晝一夜如此則北極下
地者其見界左右合百八十餘度衆星常見不隱其
半歳則太陽常繞而不没則葢天之象皎然見焉若
% BR2.6b
[002-06b]
在此地則雖欲不葢天得哉古者楊雄鄭玄蔡邕葛
洪之徒自執渾天而不信周髀聖説反爲之僻難其
説曰天如雞子地如中黄孤居於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裏有水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之度中
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天之出入行於水中爲
必然矣而引之證曰易晉卦坤下離上以證日出於
地也又明夷之卦離下坤上以證日入於地也又需
卦乾下坎上此亦天入水中象也(見隋書等)按是説甚妄
豈有天入水中日月行地中之理哉惑之甚也今得
萬國交通粗知寰宇形状故聞極下有日月半歳不
% BR2.7a
%[002-07a]
没之地而不復疑周髀所言始徴矣倘使楊雄葛洪
起於九原則何顔得對今日之人哉周髀曰或知者
或疑其可知或疑其難知此言上聖不學而知之趙
君卿註云上聖者智無不至明無不見是豈君卿虚
搆哉周髀算經今幸存焉請詳研之昔在三代能言
天文者甘石巫咸竝皆從葢天隋書天文志曰三國
時呉太史令陳卓始列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宦著
於圖録又曰參校周齊梁陳及祖■孫僧化宦私舊  =日+恆
圖刊其大小正其疎密依凖三家星位以爲葢圖三
家既如此况周公孔子論天以爲葢天後世孰有得
% BR2.7b
[002-07b]
而尚焉者哉梁武帝會諸儒於長春殿審測天體撰
天地義隋書曰其文全同周髀(又出涅槃經疏等)惜哉不傳
又漢王仲任深排渾天而述葢天詳于其所著論衡
中(隋書十九載王生駁渾儀説云舊説天轉從地下過今堀地一丈輙有水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
然也◯按西學渾天大與之異見于後今不贅)漢季諸儒多駮王仲任而張
渾文皆騁胸臆於視聽之外夫渾葢之異聖凡眞僞
相隔何啻霄壤而猶千歳不辨者獨何也嗟乎紫朱
淆亂維昔而然豈止天文乎哉至于近世天下皆信
日月乾象不當行於水中王生之後千七百有餘年
渾葢之金鍮至于今日灼乎始分葢事之隱顯亦有
% BR2.8a
%[002-08a]
時然也
宣夜者宋書隋書及爾雅釋天疏竝曰其學絶無師
法唯晉書天文志云宣夜之書云惟漢秘書郎郄萠
記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
精絶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黄山而皆靑俯
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黒夫靑非眞色而黒非有體也
日月衆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正皆須氣焉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
由乎無所根繋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
不與衆星西没也攝提塡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
% BR2.8b
[002-08b]
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繋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
不可爾也由此言觀之其梗概可見其言天固無體
行止須氣者最是確論勝夫言天體如碧瓈以爲有
堅實之體者遠矣又以曰虞喜安天本因宣夜考之
宣夜亦以日月衆星爲平轉者也據安天説曰地深
測於不測今文曰日月衆星浮生虚空行止皆須氣
宣夜之爲横旋可以知矣如其曰天無尅實之體唯
氣之須者粗與吾聖敎之説合葢此説亦非出凡見
者與後世言天者大不同
渾天者晉書天文志丹陽葛洪曰渾天儀註云天如
% BR2.9a
%[002-09a]
鷄子地如中黄孤居於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
水天地各乗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
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渾儀註當是鄭玄之説)
又曰呉時中常侍王蕃傳劉洪乾象暦依其法而制
渾儀立論考度曰前儒舊説(指鄭玄張衡等)天地體状如鳥
卵天包地外猶■之裏黄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 =士÷冖÷卵+殳
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
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謂之南極
北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
% BR2.9b
[002-09b]
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疆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
不隱謂之上䂓繞南極七十二度謂之下䂓赤道帯
天之紘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疆黄道日之所行也
(文廣徃撿上䂓下䂓者隨地各異是葢從陽城者乎)宋書天文志曰御史中丞
何𣴎天論渾象體曰詳尋前説因觀渾儀研求其意
有以悟天形正圓而水周其下言四方者東暘谷日
之所出西至濛汜日之所入莊子又云北溟之魚化
而爲鳥將徒於南溟斯亦古遺記四方皆水證也四
方皆水謂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水生於金是故百川
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歸注於海日爲陽精光曜
% BR2.10a
%[002-10a]
炎熾一夜入水所經焦竭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
不爲减浸不爲益隋書天文志葛洪釋王生之難渾
儀文曰日隨天而入地若天果如渾者則天之出入
行於水中爲必然矣故黄帝書曰天在地外水在天
外水浮天而載地者也又易曰時乗六龍夫陽爻稱
龍龍者居水之物以喩天天陽物也又出入水中與
龍相似故比以龍也又晉需二卦(如前引)此亦天入水
中之象也然則天之出入水中無復疑矣先儒多據
渾天而斥葢天搆造傳會惑亂時人以今觀之殆不
堪捧腹又按西漢已後始有渾天之器而無渾天之
% BR2.10b
[002-10b]
書宋書天文志云天之正體經無前説宣夜則絶無
師法周髀術數具存天状多所違失(惑渾天以斥葢天祗是妄爲失
耳)惟渾天僅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
也官有器而無本書前史亦闕而不論(是蔡邕上書之文今節畧
之)蔡沈書經集傳云渾儀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滅
明史暦算全書等亦徃徃遁事秦火晉書天文志云
其巫咸甘石之説後代所宗奉暴秦燔書六經殘滅
而天官星占存而不毀可見滅於秦火之言其造辭
也夫漢去三代不遠而馬書班志竝不論渾天以蔡
邕之愽而曰渾天官有器而無本書六經諸子亦不
% BR2.11a
%[002-11a]
見其説則知渾天其非聖説出後人之手也而其制
作亦諸説紛紜葢前漢武帝大初中落下閎始經營
渾儀鮮于妄人量度之然素法未備後曁宣帝世耿
壽昌鑄銅始造圓儀以考歴度又至東漢和帝時賈
逵繋作更加黄道又曁順帝時張衡制渾象具内外
䂓南北極黄赤道列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星官
及日月五緯以漏水轉之殿上室内星宿出没與天
相應衡所浩渾儀或爲衡創制或爲古器由亂亡失
衡復之厥説紛紜難决呉陸績亦造渾象王蕃又依
劉洪乾象暦之法以制之立論考度晉末五胡滑夏
% BR2.11b
[002-11b]
于戈糜沸陸王舊器散落銷亡宋高祖平長安得衡
舊器儀状雖擧不綴經星七曜文帝(宋第三主)詔太史錢
樂之更鑄渾儀徑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
分少地在天内立黄赤二道南北二極䂓二十八宿
北斗極星五分爲一度置日月五星於黄道之上立
漏刻以水轉儀昬明中星與天相應(以上抄取晉宋隋等暦史及書
經集傳之意)由此觀之則渾儀之制所出非一或存或亡
或増修或改作而今之所傳葢是劉宋渾儀耳舊渾
儀者欲其貴則曰是乃書所謂璇璣玉衡也此説本
起於鄭玄宋書天文志曰鄭玄説動運爲璣持正爲
% BR2.12a
%[002-12a]
衡皆以玉爲之視其行度觀受禪是非也渾儀和氏
之舊器歴代相傳謂之璣衡是以璣衡爲器名也王
蕃未深考遽據其説曰渾天遭秦之亂師徒喪絶而
失其文惟渾天儀尚在候臺然張衡傳則云張作渾
天儀考歩陰陽最爲詳密據此則自衡以前未有斯
儀焉得爲和氏舊器又爲在秦候臺乎宋徐爰立義
以駮鄭玄之説云夫候審七曜當以運行爲體(言應從先
儒以璣衡爲七星之義不可以爲器名也)設器擬象焉得定其盈縮推斯
而言未爲通論設使唐虞之世已有渾儀渉歴三代
以爲定準後世聿遵孰敢非革夫琁玉貴義之稱璣
% BR2.12b
[002-12b]
衡詳細之目所以先儒爲北斗七星天綱運轉聖人
仰觀俯察以審時變焉史臣案設器象定其恆度合
之則吉失之則凶以之占察有何不可渾文癈絶徐
爰此説甚有至理况尚古物皆質素何以璣玉造乎
此器其非益見焉史記天官書曰北斗七星所謂旋
璣玉衡以齊七政説苑辨物篇曰夫天文地理則聖
智之府古者聖王定律暦考天文登靈臺以望氣氛
故堯曰咨爾舜天之歴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書曰在
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璿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也以其
魁杓之所指二十八宿爲吉凶禍福盈縮之占各以
% BR2.13a
%[002-13a]
類爲驗馬班及劉向去古竝未遠而三氏咸善天文
顧必有所傳又周髀算經云欲知北極樞璿璣周四
極常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游所極冬至夜半時北
游所極冬至日加酉之時西游所極夏至日加卯之
時東游所極此北極璿璣四游又曰璿璣徑二萬三
千里周六萬九千里又定太陽行度爲七衡六間極
辰之所在謂之内衡三氏之言與周髀甚相近必是
古之遺傳矣葢聖人法象天地以審時變直當就於
天象以論之安得以爲器之名哉
後世四家者安穹昕平四天是也安天者晉成帝咸
% BR2.13b
[002-13b]
庚中會稽虞喜因宣夜之説作安天論以爲天高窮
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
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倶方圓則倶圓
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曜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
之有朝汐萬品之有行藏也(晉書天文志)是以三光爲平
轉其説粗同蓋天
穹天者虞族祖河間太守聳之所立其論云天形穹
隆如雞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譬
如覆奩以抑水而不没者氣充其中故也日繞辰極
没西而還東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極猶蓋之有斗也
% BR2.14a
%[002-14a]
天北方下於地三十度極之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
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餘萬里故斗極之下不爲地
中當對天地卯酉之位耳日行黄道繞極極北去黄
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黄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舎以
爲長短也(出晉書天文志)是亦三光平轉與蓋天不甚異
昕天者呉太常姚信所造其言云人爲靈蟲形最似
天今人頥前多臨胸而項不能覆背近取諸身故知
天之體南低入地北則偏高又冬至極低而運近南
故日去人遠而斗去人近北天氣至故氷寒也夏至
極起而天運近北而斗去人遠日去人近南天氣至
% BR2.14b
[002-14b]
故蒸熱也極之立時日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高
故晝長也極之低時日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
淺故晝短也(出晉宋天文志昕音軒)此説尤爲詭異
平天者其形體事義未見所出隋書天文志云渾蓋
及宣夜三説竝驅平昕安穹四天騰沸至當不二理
唯一揆豈容天體七種殊説王充論衡云天平正與
地無異然而日出上日入下者隨天轉運視天若覆
盆之状故視日上下然似若出入地中矣然則日之
出近也其入遠不復見故謂之入運見於東方近故
謂之出諸史皆曰王仲任據蓋天之説以駁渾儀今
% BR2.15a
%[002-15a]
按文意仲任雖率據蓋天而與蓋儀不全同仲任意
謂人目不及遠故見四邊垂下如覆盆其實則天平
正與地無異故論衡曰夫視天之居近者則高遠則
下焉實者平正四方中央高下皆同今望天之四邊
若下者非也遠也非徒下若合矣又曰天不若倚蓋
之状日之出入不隨天高下明矣由是觀之平天者
似指仲任之説以上諸説皆好奇狥異可謂自任之
甚德非聖人才非天授強騁無稽之談于視聽之所
不及非君子闕疑之義也今姑擧其説以廣異聞耳
  總論七説
% BR2.15b
[002-15b]
今古殊説雖紫朱混今也眞已有騐僞自見焉是故
如後世四説不復煩論而古之三家宣夜不傳惟渾
蓋傳迄于今也而渾蓋亦相矛盾故王仲任駁渾天
云舊説天轉從地下過今堀地一丈輙有水天何得
從水中行乎日隨天而轉非入地夫人目所望不過
十里天地合矣實非合也遠使然耳今視日入非入
也亦遠耳當日入西方時其下之人亦將謂之爲中
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爲出遠者爲入矣今試使
一人把大炬火夜半行於平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
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 BR2.16a
%[002-16a]
(出晉書天文志等)此論専據蓋天而立焉而今立西洋地球
者亦不能易斯説也仲任之後梁武勅學士撰天地
義以通蓋駁渾又有渾蓋雙用而取厥衷者故唐書
天文志云蓋天之説李淳風以爲天地中高而四隤
日月相隱蔽以爲晝夜遶北極常見者謂之上䂓南
極常隱者謂之下䂓赤道横絡者謂之中䂓淳風又
別註周髀以通之又嵩陽雙用渾蓋以兩審焉師奉
玄宗勅制渾天儀圓天之象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
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周外絡二輪
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毎天西旋一周日東行一度月
% BR2.16b
[002-16b]
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
三百六十五轉而日周轉以木櫃爲地平令儀半在
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凖立木人二于地平上其一
前置皷以候刻至一刻則自擊之其一前置鐘以候
辰至一辰亦自撞之皆于櫃中各■輪軸鉤鍵關鏁  =方+色
交錯(出唐書及師諸傳)其奇巧可見非深體渾天者何能至
于此也其鋭意於蓋天亦甚至矣唐書天文志云及
一行考月行出入黄道爲圖三十六究九道之増損
而蓋天之状見焉削篾爲度徑一分其厚半之長與
圖等穴其正中植鍼爲樞令可環運自中樞之外均
% BR2.17a
%[002-17a]
刻百四十七度全度之末旋爲外䂓䂓外太半度再
旋爲重䂓以均賦周天度分又去極樞九十一度少
半旋爲赤道帯天之紘距極三十五度旋爲内䂓乃
歩冬至日躔所在以正辰次之中以立宿距按渾儀
所測甘石巫咸衆星明者皆以篾横考入宿距縱考
去極度而後圖之其赤道外衆星疏密之状與仰視
小殊者由渾儀去南極漸近其度益狹而蓋圖漸遠
其度益廣雖然若考其去極入宿度數移之于渾天
則一也余竊惟至當不二天體曷煩二説嵩陽雙用
蓋渾必有微意蓋師體眞出俗無造次乖法其造暦
% BR2.17b
[002-17b]
運數意莫非宣通佛乗何必縁飾俗見以淆亂眞理
哉閲師之大毗廬遮那經疏而可知也按渾蓋二儀
葢爲測暦象設之而不爲明天地體状而二儀之於
測量各有冝於形驗者苟有其所冝則何不取耶若
夫偏論天地體状則吾家有専説在渾蓋豈足盡之
乎又舊唐書十五云凡日晷差冬夏不同南北亦異
而先儒一以里數齊之喪其事實沙門一行因脩大
衍圖更爲覆矩圖自丹穴以曁幽都之地凡爲圖二
十四以考日蝕之分數知夜漏之短長今載諸州測
景尺寸覆矩想亦應是蓋圖之類師之於天文殫其
% BR2.18a
%[002-18a]
精微無復倫匹(唐書天文志一行尤稱精愽後世未能過也)雖然師之所
爲只是姑充時情而已其實則猶綽乎有餘裕也師
如論其實則必應當造須彌儀葢師在世才不惑故
不及於此而止豈不惜哉又自宋已後曁于明周髀
之書人皆與山海經十洲記等諸書同類竝觀聊備
奇聞耳明末西儒入于支那而齎萬國圖籍人見之
果知有極下以一歳爲一晝夜之國而西洋寒煖五
帯之説亦與周髀七衡脗合又赤道下有二穫之言
今皆徴矣於是人始信此書周公之眞撰而知乎先
聖制作之精神千載不可易是故清儒梅勿菴謂今
% BR2.18b
[002-18b]
有甌邏巴實測之算與之相應然後知所述周公受
學商高其説亦非無本而自苦周髀西説不合則遂
搆造私意以謂蓋天即渾天曰天體渾圓故惟渾天
儀適爲能肖然欲詳求其測算之事冩記平靣是爲
蓋天故渾天如塑像蓋天如繪像總一天也吁梅子
何不自思之甚也夫漢王仲任葛洪已下曁于李唐
諸大家論渾蓋是非其義紛紜未决漢去古不甚遠
而群賢富於聞見其猶病諸葢是坐渾蓋之異故也
楊雄鄭玄蔡邕葛洪等豈不能辨其同異者哉況周
髀之與渾天齟齬懸絶後世何由得輙言渾蓋是一
% BR2.19a
%[002-19a]
明史及暦算全書見周髀有徴信以爲支那渾蓋之
義徃古流傳西土也今印度西洋之天説是其遺意
耳矣何其誣之甚廣讀異方之書者自知之矣
須彌蓋天異同
渾天儀雖於測量最便而及立厥天説一無聖典可
徴況如日月轉於地下出入水中等之説鹵莽殊甚
周髀一經今幸存焉其書雖殘缺梗概殆備支那古
昔天説可觀者獨存此書與大藏中之説大概合符
夫厥義千載不可易而萬里之外與千聖所言所測
冥契與努誇奇創朝夕遞易者豈可同床而論哉今
% BR2.19b
[002-19b]
畧竺漢對映則周髀曰地之中穹嶐漸高六萬里滂
沲四隤三光隱映以爲晝夜是全同説須彌在地中
央巍巍乎高八萬由旬其佗三光隱映而四洲易晝
夜異節氣等大率相似獨有九山八海大小精粗以
爲異耳即是理之當然當同而同當異而異者也夫
大荒之外寥廓天壤有日月衆星可以法有四時節
氣可以考是以仰觀俯察測晷影推籌運遂騐天地
之體状創䂓矩勾股之術定七衡六間之數審三光
之度以垂法於萬世是唯聖者之所能知而凡愚之
所不可企及也夫百世不刊之典而千載不能易謂
% BR2.20a
%[002-20a]
之常理常理則數之本然者也印度天説亦不出理
數之外而千載不易非常理而何也所謂當同而同
者蓋是也其九山八海等體状非可任數而測者非
可推理以闚者是支那聖人所闕而不言而印度聖
賢能言之所謂當異而異者也夫支那聖人闕而不
言而印度聖賢何以能言之是無他彼土聖者依禪
定力能起天眼通及世間諸淨行梵志能起勝加行
以得通果故雖説理百端而於須彌器界毫不疑夫
太古聖人佛出世前已垂敎以取五通法天眼即其
一也天眼也者能徹視遠境不爲山嶽壁障等所礙
% BR2.20b
[002-20b]
其得之淺者或能視千里或至萬里依未到禪而修
者能得之若得其深者徹見數億萬里之外乃至無
邊之境其見遠境猶■掌中菴摩羅菓依根本禪而  =目+示
修者能得之不止能視障外遠境以能視至微矣故
婆娑一百三十六日七極微成一微塵七微塵成一
銅塵七銅塵成一水塵其最細色者此惟三眼能得
見之一天眼二轉輪王眼三住後有菩薩眼凡印度
聖者諸佛子得天眼者不遑論之支那僧伽得其淺
處者不爲不多如玄高使僧印見十方無極世界則
甚深境界能及於他且佛圖澄單道開佛調耆域等
% BR2.21a
%[002-21a]
諸士大權示化者固亡論其餘自玄暢曇諦等僧傳
所載逮得天眼者甚多雖然不知者疑知之者未見
者疑見之者人情自古爾如漢武不信弦膠魏人不
信火布葢是類矣屈見者忽聞天眼之説輙處之荒
唐不經豈非不信弦膠火布者哉又西域聞見録云
阿拉克控喝爾西北一大國也人多巧思冬能使之
炎熱夏能使之飛霜以金木製爲人形爲之服役然
非邪詭之術皆人力爲之古者行令變候吹律回陽
物之感爲然則何疑彼夏霜冬炎出於巧思耶夫天
眼者人人天性之固有修力之所發而非巧思之所
% BR2.21b
[002-21b]
能得非奇伎之所能爲鬼神弗能與之人又其本具
雖毫不減神聖不依其法修習則其用不獨顯譬如
荊璞雖本自具連乗之明不假追琢則不異頑石如
人惟知有肉眼而不知自具天眼嗟乎安得無卞氏
之歎哉佛出世己前印度修梵行者甚衆得天眼者
既已不尠而九山八海等固無異説佛出世後得天
眼者最多其説天地者亦全同而終無異論近世元
之帝師發思巴(印度人也)著彰所知論明九山八海等全
同倶舎等説因循不易其説可謂知所守非如支那
西洋談天有種種異説夫人情所嚮徃大率皆同豈
% BR2.22a
%[002-22a]
印度獨賢而其他皆愚哉而印度不變其恆者何也
是無他葢有天眼之法故也天眼者直見實境以定
其事是故無異説也若夫由數而測者唯止知於其
數而已豈得以尋常人事所爲決察宇宙之外以詳
其體状乎是印度之所以獨有九山八海之説也西
學者曰其邦巧製望遠鏡以測其體故無纎毫違其
實而不知遠鏡亦不足依憑何者近視西儒十有餘
家各以遠鏡測定太陽等皆差天隔一無有定凖遠
鏡豈足憑哉如詳諸後
西洋舊説
% BR2.22b
[002-22b]
西洋談天者甚多異説彼土初専依印度之法以用
梵暦當元明之間彼土天學滋興豪傑竝出異説沸
騰爭奇競巧各張一家各互詆排湯若望羅雅谷利
瑪實艾儒畧等説曰天體渾圓恆運旋而以裏地地
如彈丸永靜不動適于天中而四靣人居焉以天或
爲十重或爲十二重最上一層名之常靜天爲諸天
主宰其次爲宗動天帯轉下諸重天也此天之運依
南北二極從東而西左旋十二時歴一周其各天皆
爲此一動所製而運焉其次爲恆星天此天之本動
也南北一近一距之動七千年而行一周東西正行
% BR2.23a
%[002-23a]
約二萬五千餘年而行一周其次土星天二十九年
一百五十五日零二十五刻行一周其次木星天約
十一年三百十三日七十刻行一周其次火星天約
一年三百二十一日九十三刻行一周其次大陽天
照映世界萬象取光故在七曜之中也約三百六十
五日二十三刻五分行一周其次金水二星之天皆
從大陽天行其次大陰天最近地是其舊説大概也
明熊壇石游子六等諸家竝皆依之與支那所談渾
天儀状頗同而但其言地形者更殊西説不言三光
行水中支那不言地徑三萬里又無常靜宗動等説
% BR2.23b
[002-23b]
此其異也
西洋新説
西洋新説亦有數家其古説者天爲動地爲靜新法
者反之其義益巧益奇暦象新書曰其學原起歐邏
巴比太古剌私者傳之於亜弗利加州然而時人不
信之故其學不傳(是當元太宗時)其後西洋熱爾馬泥亜國
人古伯爾喜須者深窮天學専通彼新法(是當明憲宗時)尼
通氏奇兒氏等大家繼興竝述此説時人咸服從(奇兒
全書行于時當皇國元文五年至今僅七十年)古伯爾之説云日在天中心
而運旋焉月則地爲心而旋地之與月一旋大陽爲
% BR2.24a
%[002-24a]
之一晝夜金水二星日爲心而旋火木土三星如次
三天重疉而日地爲心而旋焉又土木火金水五星
加地球是爲六星名之大惑星此外木星周圍有小
星四又繞於土星有小星五合有九星加太陰爲十
是名十惑星也又得逸骨説云月則地爲心旋之日
則地與月爲心旋之金水二星日爲心旋之火木土
三星如次三天重疉日及地球爲内繞于其外而以
謂太陰五星等皆是人居而與此地球無異矣若從
太陰等覩此地球則海水由爲太陽所照故光明遠
照無異星月奇説百端不知其所止駮之如第五卷
% BR2.24b
[002-24b]
古伯爾之説
% BR2.25a
%[002-25a]
得逸骨之説
% BR2.25b
[002-25b]
又黄石齋云地在天中而地動天靜其地轉天運者
猶舟行岸移非岸移矣實舟行也耳又一説云地在
天之中心從西而東一旋轉以爲晝夜月一日旋轉
十三度有奇大陽一日旋轉一度竝皆右旋異説紛
紜終無一定暦學疑問云西人象數之學各有授受
師説故其法亦多不同此兩歳差之天利西泰言之
徐文定公作暦書時湯羅及諸西士棄不復用厥後
穆氏(宇尼閣西洋之人也)著天歩眞原北海薜氏本之著天學
會通則又用之(見西説無一定)故知其授受非一家也梅氏
唯就西洋古義而言之尚見其授受非一況新法益
% BR2.26a
%[002-26a]
多異説爭巧競端是非遞起故游子六非地動之説
云舟行千里人乃寝食不安矣地之一周旋轉不經
九萬里則不爲晝夜倘如此則人焉能安寝食哉必
天動於外而旋地靜於内乃確然也又暦學疑問云
問五星天皆以日爲心然乎西人舊説以七政天各
重相裏厥後測得金星有弦望之形故新圖皆以日
爲心但上三星輪大而能包地金水輪小不能包地
故有經天不經天之殊然以實數考之惟金水抱日
爲輪確然可信(今謂是亦何得必乎)若木火土亦以日爲心者
乃其次輪上星行距日之跡非眞形也互不相容如
% BR2.26b
[002-26b]
此夫仰觀俯察窮厥無窮測厥不測以達天地之情
是唯聖者所得能而非凡庸之所得闚定也
論西學偏縱臆度顛倒常理
近世西學士矜其測器之巧恃其籌運之精偏謂天
體可憑器而闚大塊可任數而測故縱其臆度或爲
動或爲靜忽以天爲地(諸星悉爲人界是也)忽以地天(大地爲星
是也)人人百計惟情是度不知聖庸之分耶抑定不測
之事於大荒之外孰能信其無徴聖者不言無徴良
有以也
論西洋精器不足憑
% BR2.27a
%[002-27a]
西學者云吾天學非敢臆譚有象限儀百游儀地平
儀弩儀天環天球紀限儀渾蓋簡平儀黄赤全儀等
妙器及其餘種種精巧奇絶具審測量精測算且諸
器之中遠鏡最妙而頗察其實誠非荒唐之言揣摩
之見今此言多足見厥謬何者大陽離地利西泰之
取測得一千六百零五萬五千六百九十里餘(天經或問
一之四十九号)又飛把救數之所測日大於地球(取半中徑以爲積)
一千五百八十倍得逸骨之所測一千六百八十二
倍古伯爾所測一千七百七十九倍聞迭而立牛數
之所測一萬四千九百零五倍迭剌飛列之所測三
% BR2.27b
[002-27b]
萬四千九百九十六倍其異大抵如是自餘數家煩
故略之得逸骨迭剌飛列兩家之違天淵匪比(出大陽窮
理了解説)必竟戯論何精算之有又天經或問云彗孛皆
火也火氣從下挾土上升不遇陰雲不成雷電凌空
直突至于火際結聚不散附于晶宇即成彗孛游藝
搆造巧辭瞞盱當時彼託言遠鏡以爲實測人惑爲
信然西洋新法竝皆謂彗星是一經星也和蘭名之
數佗耳鐸數蹋耳■此譯尻尾星其説曰此星惟透  =扌+四÷方
體而受日光於厥表白影現於厥後(亦是巧説何足爲凖)其説
紛紛其誰是憑天經或問即曰各有測算之法測量
% BR2.28a
%[002-28a]
之器實非荒唐揣摩之謂直是一毫不爽者而人人
測量乖違不啻空壤世未曽聞推數有數百萬是違
而猶尚稱精者也荒唐莫甚焉夫經常也百世不能
得而易之謂也游藝今題其書稱天經或間而其書
今悉爲人所易者何也且夫言新法者焉能保百年
不爲人所易其義耶今設百州有百豪傑而更論天
象則其説必皆不齊何者以尋常之智測不測之事
於視聽之表誰得而知其正故聖門之徒闕不言寔
有由也經曰日有食之不曰月食日内其辭者聖者
述其所見而闕其所不見是所以立言正大而萬世
% BR2.28b
[002-28b]
不能易之也若有言則必有所稽而果徴矣故爲萬
世所法如周髀是也近所將來西洋新法之天學厥
義益新奇如以宿曜悉爲世界以地爲星臆斷不經
無有底極然而其書篇篇新聞事事極巧故泥者甚
衆矣夫釋氏之道則慈悲爲根實相爲體以達萬法
之元而極流轉還源之本末也孔門則仁義爲宗天
理爲極葢眞則闡迷情俗則維彛倫竝務厥急好奇
務愽君子之所不取也況無己智分求事於大荒之
外豈賢哲之所爲哉
印度天説
% BR2.29a
%[002-29a]
印度天説大異漢西兩土印度從大古至于佛世大
仙出興相繼不絶各有所説竝得深禪而發五通天
眼不昧故上極非想下至阿鼻其於考覈暦象推歩
薄触等術精而詳矣發宿命通粗知三有之因果以
天眼神境審二十五類之依正所以與漢西兩土偏
就人趣説於天地者異也人能味之則足知彼此之
説各其所以然之理也印度所説之天者乃是果報
依處而非謂如卵■碧瓈者也所謂六欲天色無色 =士÷冖÷卵+殳
等諸天是也六欲中初二天在於須彌中諸曜宿名
空居天竝屬初天亡關今所論故畧之倶舎婆娑等
% BR2.29b
[002-29b]
諸論詳具其説夫印度内外經典竝皆分器界爲三
諸天隨爲三部所謂欲色無色是也如是者法爾自
然而不可不然之理也其知所以然者必由修禪是
名九次第禪也蓋修習禪定者必先發欲界定此定
有麁住細住之淺深可以知欲界六天果報差別於
是加行進修者發根本四禪乃色界淨妙四大(地水火風
也)直入此身定中發種種妙觸此四禪一一有重重
麁妙於是識得色天有十八差別發天眼等六通必
依此定而修之故名之依地復進修無色四禪其言
廣在經論非可盡於此也則印度之明器界非任數
% BR2.30a
%[002-30a]
推理以言之者也按彼地在於上世如得四禪等者
纔是世禪之一分人無稱之者其爲世所知識者皆
優游深禪莫不自在五神通等印度經論所載不遑
枚擧支那亦至漢已後及唐宋發四禪及深禪者比
比見于僧傳吾皇國得道者不甚多而如神變泰澄
法道等深淺難測者亦不一而足也若得九次第禪
者欲色及無色諸天自現定中皎然如對明鏡天地
之相無復可疑非啻不疑之當此時豁然洞了天地
吾人元是一識一精明今時澆季雖無得深境者然
日月麗焉星辰列焉豈修之而無應哉輿薪之不見
% BR2.30b
[002-30b]
一羽之不擧其責果將誰歸若其發欲界及未到等
淺定者未能得天眼而於其法無毫所疑譬如臨渤
海者未渡而不疑深廣瞻泰山者未登而信高廣如
得深禪者直徹視盡天地獨自明了與夫器測籌運
之所摸索不可同日而論也
地形第三之一 凡八條
辨地體有三曰支那曰西洋曰印度支那又有諸説
今畧明渾蓋之二渾天家曰天地如鳥卵天包地外
猶■之裏黄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天表 =士÷冖÷卵+殳
裏有水兩儀轉運各乗氣而浮載水而行(晉宋魏等歴史大抵
% BR2.31a
%[002-31a]
若同)如此説則天如卵之■而地其黄海即其清故言 =士÷冖÷卵+殳
日月轉地下出入海中實鹵奔之甚何足深議馬融
鄭玄揚雄等強立理引證排葢張渾時人服其愽而
不疑今世誰亦肯之豈可不謂不經哉論周髀大概
則謂地法覆槃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爲天地之中其
地穹隆而高六萬里滂■四隤三光隱映以爲晝夜 =汔-乙+巴
其義髣髴不異須彌聖者所測其義冥契誰不俯信
葢周髀者實支那天文暦數之祖法也後世雖多異
説皆莫不私依倣之自非上聖其孰埀法於萬世也
哉故如周髀所言七衡六間日道之高卑等率與印
% BR2.31b
[002-31b]
度西洋之説合夜國等之義數千載之下果見厥徴
信與渾天使日月行於水中者豈同日而論之耶又
如西説或爲地如彈丸或地爲星或星爲地或使天
地無動靜在可謂不經之甚矣與周髀之萬世不能
易之者其將孰取其佗虞喜姚信等異説紛紛何足
勞筆哉知地之高六萬里者蓋以三光隱映而爲晝
夜故也其他大抵前已具之故今畧之若欲詳知者
周髀算經幸見行于世可就以撿然近人據暦算全
書加註牽強渾蓋以混之妄作圖解画蛇添足見者
請勿惑誤焉
% BR2.32a
%[002-32a]
周髀大地圖
% BR2.32b
[002-32b]
論西洋所説地體
西洋説者湯若望羅雅谷利瑪竇艾儒畧等數人所
論而名之古説明末始入于支那者也其説謂水地
合一圓球而在天之最中天虚而恆旋于外地實而
永靜于内而四靣窪者爲河海突者爲山嶽平者爲
原田而地球之量周圍九萬里直徑二萬八千六百
四十七里一百五十九丈七尺一寸何由知然曰隨
地有極星高低故暦學疑問一云地之正圓無疑也
是故南行二百五十里則南星多見一度而北極低
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高一度而南星少見
% BR2.33a
%[002-33a]
一度若地非正圓何以能然至於水之爲物其性就
下四靣皆天則地居中央爲㝡下水以海爲壑而以
地爲根水之附地又何疑焉所疑者地既渾圓則人
居地上不能平立也然吾以近事徴之江南北極高
三十二度浙江高三十度相去二度則其所戴之天
頂即差二度各以所居之方爲正則遥看異地皆成
斜立又況京師極高四十度瓊海極高二十度若自
京師而觀瓊海其人立處皆當傾跌而今不然豈非
首戴皆天足履皆地初無欹側不憂環立歟然則南
行而過赤道之表北遊而至戴極之下亦若是已矣
% BR2.33b
[002-33b]
按地球之説原元西域(指回回)札馬魯丁所造元史天
文志云昔來亦阿子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爲圓
毬七分爲水其色緑三分爲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
海脈絡貫串於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計幅圓之廣袤
道里之遠近今地球是也西儒蓋又從加精耳而確
執以爲天地體状彼以隨地有二極高低爲地圓之
證是大不然二極有高低者由其遠近故爾非由地
圓而有高低也請以近事諭之今樹兩表南北相距
十有八里(擬百八十度)其崇三丈六尺(擬三十六度)置大炬火
于兩表之端(擬南北二極)而人立兩表之中間以視炬火
% BR2.34a
%[002-34a]
其炬當如委地(擬見南北二極於赤道下)人行少北則北則北炬少高
而南炬少低益北則北炬益高南炬愈卑而其窮竟
失矣非失遠而令然也其南行亦復如是二極之從
地高低隱顯何因地圓之有哉
論西洋所定地球經緯之里數甚非
西洋定地球經緯之里數法曰測北極高低二百五
十里而南北倶差一度故二百五十乗三百六十則
得九萬里也是既實測非揣摩之説然是此測騐未
可遽以爲的證也何則以二極高低測南北緯度者
唯可得知二極距離之度而不可得知周地之度也
% BR2.34b
[002-34b]
況於因是以定東西周地之度耶是固執二極出没
全因地高低遂以爲標凖以定經緯而限周地爲九
萬里也噫寰宇之内豈如是小隘者乎其於周髀説
四極周圍二百四十三萬里殊爲天淵而於印度之
説則不當其萬一遂令人懷疑於佛敎是不可不辨
也廣輿記二十四云西洋古里國去中國十萬里又
云祖法兒自古里西北海行十晝夜而可至是亦必
不下數千里而亜墨利加者遠於此爲益遥要之從
吾皇國迄亜墨利加西海其道程依稀將二十萬里
假令水陸曲折减其半猶當不下十萬里若使地周
% BR2.35a
%[002-35a]
九萬里則亜墨利加洲當在何地翻譯名義集云成
光子曰中天竺國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南至金地
國西至阿拘遮國北至小香山阿耨達亦各五萬八
千里夫自香山至南海十一萬六千里而自香山至
于北海過十餘萬里則閻浮南北亦將當二十餘萬
里平陸有土之地既如此況復溟海倍蓯之者乎是
知今所行地球圖與諸載籍不合者多按西域記云
烏茶國東南境臨大海濵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里
靜天遥望見彼國佛牙窣堵婆上寳珠光明離離然
如明炬懸燭烏茶南印度之境而直過海上二萬餘
% BR2.35b
[002-35b]
里北距香山當十四萬餘里況對之北際之地則殆
近二十五萬里又云僧伽羅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
羅稽羅州州人卑少長餘三尺則其益遠亦更加矣
南海傳室利佛逝國日中人立竝皆無影正是赤道
下之地也據玄弉義淨傳僧伽羅去室利佛逝不及
二萬里是猶非極南之地而北鉄勒等之地亦非極
北之境而其路程幾已將二十五萬里焉彼之所謂
地球全徑不足今所引之半徑者何也果知地球九
萬里之説謬妄不足據也
論支那西洋以北辰爲天最中其義多所塞
% BR2.36a
%[002-36a]
支那西洋竝以北辰爲天之最中厥義者難通者皇
明通紀云永樂八年四月成祖北征次長清塞夜南
望北斗五雜爼亦云成祖北征出塞三千餘里南望
北斗成祖北征之地者韃靼清水源是也出一統志
第九十廣輿記外譯余嘗聞但州估舶曰至于北海
大洋中見北辰在天頂當時甚疑之後■通紀始知  =門 免
有此理通紀所云雖與元史所記四海測騐甚不合
然六軍所倶視豈其全妄哉則不知北斗正中之地
果在何地若據印度之説則北辰當于閻浮提中央
與通紀所言其義適合又西域聞見録云京師望北
% BR2.36b
[002-36b]
斗偏直北西域望北斗轉少北而偏西若西説則此
義難通何者若地形圓球而北極當乎其正頂則從
地球四靣望紫微垣内外當無有偏直不同譬如百
尺竿頭懸大炬火人圓繞而望之因人遠近成炬之
高卑則有之然必無有偏直不同之理茲知地球之
説其非也若據印度之説則聞見録所言甚易知紫
微垣者當閻浮提之正中而由厥地中邊望之故如
是耳
論地球周九萬里之説理甚非
地球之説甚不合現量若夫地周九萬里則從地平
% BR2.37a
%[002-37a]
至地頂其道二萬二千五百里(地周四分之一)以地平對於
地頂高一萬四千三百二十四里弱(地周之半徑)若斯則
姑十分之以計之則二千二百五十里而其高低千
四百三十二里百二十歩亦百分之二里九十歩而
其高低一里百五十五歩半強如此則從地平至于
地頂如登嶮崖從地頂至于地平急於下斷峯若海
上則其水之落幾當如瀑布今觀大洋一目瞭然萬
里平坦宛如碧盤其違於現見如是誰其許之曰地
靣閻勾故不可如所論甚急曰殆非也今從其閻勾
所算猶如此若從其絃則其急又益甚矣夫從地平
% BR2.37b
[002-37b]
至于地頂其絃二萬零二百五十六里二百二十三
歩弱而其高低一萬四千三百二十四里弱勾之與
絃差二千二百四十三里餘則其急更如何哉曰泰
西所立非如子之所論地體圑圓人因其所居以爲
上下之謂耳故隨處皆地頂隨處皆地平而無常地
頂常地平上下亦從而然則何有如登崕下峰哉曰
不然請試徴其非從崑崙出四大河其一者支那黄
河(印度名司陀河司陀豈支那之轉)從崑崙無熱池流五萬八千餘
里入于東海其二名曰恆伽河同出無熱池流十萬
餘里而澍東南海其三名曰辛頭河流亦五萬八千
% BR2.38a
%[002-38a]
餘里漸于西海其四名曰縛蒭河流五萬八千餘里
而入西北海(出婆裟等諸論)此四大河源出閻浮最中最高
之處各流數萬里而漸四維之海地若無常高下則
四大河何各自四方流乎若凖西説以言之則赤道
下高於崑崙當乎萬餘里(言若從居赤道下人言之則崑崙殆近地平故也)
然反恆伽河從崑崙流殆至赤道下者何也水豈使
得逆流哉其違於現量如此朱子曰大抵地形如饅
頭此言甚得之又西域聞見録曰回疆地勢高星光
燦爛如埀又朱子語類曰骨利幹其地天地相距不
甚遠是故夜甚短而不亦太暗可見地非無常最高
% BR2.38b
[002-38b]
處豈得謂隨處爲地頂耶今且當以小擬大物倘有
如此高低則物奚得安立其上哉地球可隨而知耳
地球一分千里之圖
% BR2.39a
%[002-39a]
西域記云自南印度烏茶國海濵靜夜遙望見僧伽
羅國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離離然如明炬懸燭也而
其相距已二萬餘里則僧伽羅卑於烏茶當一萬四
千里若彼西説理當如臨淵底星影安得望之離離
然如明炬懸燭哉且晉書天文志云凡候氣之法氣
初出時若雲非雲若霧非霧髣髴若可見初出時森
森然若桑楡上五六尺者是千五百里平睨則千里
擧目望即五百里仰瞻中天即百里内平望桑楡間
二千里登高而望下屬地者三千里既曰高瞻中天
者阻三千里則登高望下屬地況其遠二萬餘里非
% BR2.39b
[002-39b]
彼塔大高於我則理必不可見而反下於我殆一萬
四千里則安得望之離離其非灼乎明矣
論西儒謂物附地不墜大氣壓之義違現量
西儒謂地球正圓元無上下人自爲上下之謂耳物
着地不墜者大氣壓之故也而其意亦有不充於是
故近別搆造新意謂物皆有引力重力其所以着地
而不墜者由地球心力能引之令不墜故也西人測
游氣力以造氣舩載人行空功智即如是然而遂酖
瑤厥術恢張險僻蒙騙天下之人令壤地運轉令人
倒立詭異玩弄無所不至是因以地爲圓隨爲臆斷
% BR2.40a
%[002-40a]
不知所止耳今謂大氣壓故令物不墜則物皆悉可
爾然能壓磐石河海之重而不能壓雲煙埃霧之輕
者何也且専辨諸力以解物附地之理而有甚自塞
既曰地轉一晝夜一周然則一周九萬里疾過電光
其旋運之勢當飛盤石逆河海岑嶺飛騰五嶽反覆
而寰宇體状大不然風息太虚則寂寂寥寥雲煙飛
鳥卷舒無心東西隨情且未見晨靄夕霧騰空而爲
動氣所引其紕繆可見耳
論日月轉於地下之説違現量
如西儒説地圓而日月轉於地下則有甚難會者造
% BR2.40b
[002-40b]
化論云泰山有日觀峯鷄鳴日既昇又唐書天文志
云十三年南至岱宗禮畢自上傳呼萬歳聲聞于下
時山下夜漏未盡自日觀東望日已漸高又登皇國
富士者曰於山頂寅初刻既覩日方昇若日昇於地
下則不問地之高下日未踰地平其光當不照地上
由地平障之故其光不能及我雖曰高山爲地平所
障同平地則山上山下日出不可有如是甚不同今
以比例喩之西儒云月在地影之上日在地球之下
日光不能照之故失其光而謂之食漸出地影之外
日能照之則漸復元光食悉由地影之蔽又西儒測
% BR2.41a
%[002-41a]
曰月離地心四十八萬二千五百二十里餘而月之
大地球之三十八分一弱夫以三十八分之大與數
十萬里之高而尚或有爲地影所掩殆及二時者(約皆
既之食以言之)泰山雖大不足月量萬分之一富士雖高孰
與月之高夫渺茫之高萬里之大猶爲地影所掩不
受日光十有餘刻然今以地上之卑與孤峯之小(泰山
猶對月以爲小)日未踰地平反先蒙日光者何也故知爲日
月轉於地下則不合現量就圖而以撿焉
今且從西儒月蝕之理以比例之若日在地下
則日光不得及地上踰於地平而始及地上圖
% BR2.41b
[002-41b]
月入暗虚而食圖
論日月横旋能合現量
渾葢是非聚訟久矣何徴决之如北極下地半歳日
常不没曜宿輪環若傘葢然是即蓋天之明據烏得
% BR2.42a
%[002-42a]
非之若言地定正圓故從極下左右之地則爲葢天
固亡論若從赤道前後之地則謂渾天而日月轉於
地下亦可是亦不然今見騐日月不繞於地下夫天
將曉雲氣靉靆宛如横■布帛極目千里延漫敷濩  =方+色
豈非横旋之徴哉凡雲煙爲象氣爲之宰雲元輕虚
内無制其動者太陽横旋之氣射之以成是象太虚
無物惟有大氣存耳曜宿之運載也職由之若夫曜
宿出人地下則曉雲之象恰當如噴於下然未曽一
見其象如是唯常覩陣雲千里如■布已豈非横旋  =方+色
之象確乎而明哉登于高峯而見日出甚蚤者以雖
% BR2.42b
[002-42b]
極遠横旋而不在地下也今登高瞻望則目力能及
乎遠可以驗耳又夏至前後日將出時發於寅位雲
氣横疉如曳尾暾暉遠映滾轉北指子位日没後霞
彩明赩挾帯餘暉横沈北天屢騐恆爾横旋之象豈
不明哉若凖極北半年日常不没地則日月横旋固
亡論若爾者横旋則見有其徴竪旋則無一有其徴
誰有捨有其徴而從無其徴者哉雖西儒搆造地圓
之説而言從正帯之地則日月竪轉於地下地圓者
非所共許人焉取汝之家醜今復徴地圓之非廣輿
記一統志等並曰泰山其峯曰日觀鷄鳴日既昇泰
% BR2.43a
%[002-43a]
先照高山圖
% BR2.43b
[002-43b]
山在濟南厥平陸北極出地不過三十七八度然山
頭觀日已於四更則日出理在丑位(何由知然日之出没若卯酉若
寅戌則行度與時刻不合故也)日没亦應當於亥位日出已甚蚤則
日没亦甚晩出没理均故也如是則十分而已見九
分圓繞雖其餘一分理當不止觀日體而餘暉在於
子位所謂正帯地猶見日月横旋(見日已然則月亦可凖知)已如
是則天下爲蓋天皎如白日又極北之地極短夜則
少頃而天明日觀峯亦粗同是倶因地之高故也耳
非因地圓日行有横豎灼然明也
佛國暦象編卷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