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SHENG)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義納息第七之四


云何難滿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042-0215c]
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難滿有難
養。契經雖作此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
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
論。云何難滿。答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
大噉。非少能濟是謂難滿。諸重食等名雖
有異而體無別。皆為顯示難滿義故。云何
難養。答諸饕極饕餮極餮。耽極耽嗜極嗜。好
咀嚼。好甞啜。選擇而食。選擇而噉。非趣能
濟是謂難養。饕極饕等名雖有異而體無
別。皆為顯示難養義故。難滿難養有何差
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
似。見難滿者世人共言此是難養。見難養
者世人共言此是難滿。或有生疑此二是一。
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義各別
故作斯論。謂即前說重食噉等非少能濟是
難滿饕極饕等。非趣能濟是難養。復次多欲
是難滿希多食故。不喜足是難養。選擇而食
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說。應知衣等亦有二
義。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中不問
差別。答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次答不異前故不復問。非如多欲不喜足。
答異前故。


云何易滿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易滿有
易養。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
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復
次前說難滿難養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故
作斯論。云何易滿。答諸不重食。不重噉。
[042-0216a]
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濟是
謂易滿。不重食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別。皆
為顯示易滿義故。云何易養。答諸不饕不
極饕。不餮不極餮。不耽不極耽。不嗜不極嗜。
不好咀嚼。不好嘗啜。不選擇而食。不選擇
而噉。趣得便濟是謂易養。諸不饕等名雖有
異而體無別。皆為顯示易養義故。易滿易
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問何故
復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
法展轉相似。見易滿者世人共言此是易養。
見易養者世人共言此是易滿。或有生疑
此二是一。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
其義各別故作斯論。謂即前說不重食等少
便能濟是易滿。諸不饕等趣得便濟是易養。
復次少欲是易滿。不希食故喜足。是易養。不
選擇而食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說。應知衣等
亦有二義。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
中不問差別。答應問而不問者應知此義
有餘。復次答不異前故不復問。非如少欲
喜足答異前故應知此中有少食者而名
難滿。如食一團即得充濟而食二團等。有
多食者而名易滿。如食一斛方得充濟。但
食爾所更不多食。昔有牝象名曰磨荼。
從外方載佛馱都來入迦濕彌羅國。乘斯
福力命終生此得丈夫身。出家修道成阿
羅漢。宿習力故日食一斛乃得充濟。將般
涅槃集曾供覲苾芻尼曰。當為汝等說我
勝法。尼眾誚言。尊既易滿。誠有勝法。阿羅
漢曰。汝勿相輕吾實易滿。苾芻尼言。日食
[042-0216b]
一斛如何易滿。阿羅漢曰。汝等不知我此生
前曾為牝象載佛馱都來入此國。由斯善
業今得為人出家修道成阿羅漢。餘習力
故日應食飯一斛五斗。恒自節量。但食一
斛如斯易滿非我而誰。時苾芻尼頂禮悔
謝。又勝軍王福德力故日能食飯飲甘蔗漿
各兩大斛。此漿及飯因一莖蔗一枝稻生。然
自節量各食一斛。此等多食而名易滿。有
選擇食名為難養。如食麁食足得充濟
而饕餮故選擇食之。有選擇食而名易養。
如食麁食不得支身。選擇食之方可充
濟。而於美食心不耽嗜。或有貪多而食少。
如烏鵄等。或有食多而貪少。如象馬等。或
有貪食俱多。如猫犬等。或有貪食俱少。如
龜蟹等。難滿難養俱是欲界。通於六識。貪不
善根。易滿易養俱是三界繫及不繫。通於六
識。無貪善根。如契經說。有四聖種皆以喜
足為其自性。此四廣如定蘊不還納息中
說。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之一



云何思。云何慮。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
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
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思慮是心。如譬喻者
彼說思慮是心差別。無別有體。為遮彼執
顯思與慮是心所法別有自體。或復有執。
思之與慮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如聲論者
彼說思慮音韻雖別而無異體。為遮彼執。
顯此二種自體亦別故作斯論。云何思。答
謂思等思增思思性思類心行意業是謂思。
[042-0216c]
此本論師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以種種名
顯示思體。文雖有異而體無別。問此中思
者說何等思。有作是說。此說牽引眾同分
思。有餘師說。此說圓滿眾同分思。評曰。應
作是說。此中總說一切意業。若能牽引眾
同分者。若能圓滿眾同分者。若有漏者。若無
漏者。若在意地。若在五識。皆說名思。一切
皆有造作相故。云何慮答諸慮等慮增慮稱
量籌度觀察是謂慮。此本論師於異名義得
善巧故。以種種名顯示慮體。文雖有異而
體無別。問此中慮者說何等慮。有作是說。
此說通達四聖諦慮。謂見道等如實觀察四
聖諦故。有餘師說。此中正說修所成慮。謂
燸頂忍世第一法。或有說者。此中正說思所
成慮。謂不淨觀持息念等。乃至念住。復有說
者。此中正說聞所成慮。謂分別諸法自相共
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除物體愚及所緣
愚。於諸法中不增不減。或復有說。此中正
說生所得慮。謂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評曰。應作是說。此中總說一切般
若。若生所得。若聞所成。若思所成。若修所成。
若通達諦。若有漏者。若無漏者。若在意地
若在五識。皆說名慮。一切皆有觀察相故
思慮何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令
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多
思者世人共言。此人多慮。見多慮者世人
共言。此人多思。或有生疑此二是一。為令
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體各別故作
斯論。思慮何差別。答思者業。慮者慧。是謂
[042-0217a]
差別。復次思是造作相。慮是觀察相。復次能
分別愛非愛果令無雜亂是思相。能分別
諸法自相共相令無疑惑是慮相。問一切
不善善有漏法皆能感愛非愛異熟果。何故
但說思能分別愛非愛果非餘法耶。答思
最勝故作如是說。謂思能感愛非愛果勢
力最勝。是故偏說。如偈書染雖有餘緣
以人勝故人得其名此亦如是。問分別諸
法自相共相餘心心所亦有此能。何故說此
是慧非餘。答慧最勝故作如是說。謂慧分
別諸法自相共相最勝。是故偏說。引喻如前
問何等慧能分別諸法自相。何等慧能分
別諸法共相耶。答分別一物相者。是分別
自相。分別多物相者。是分別共相。復次分
別一一蘊等者。是分別自相。分別二蘊三
蘊等者。是分別共相。復次聞思所成慧多
分別自相。修所成慧多分別共相。復次十六
行相所不攝慧多分別自相。十六行相所
攝慧唯分別共相。復次行諦時慧多分別
自相。現觀時慧唯分別共相。復次別觀諸
諦慧名分別自相。總觀諸諦慧名分別共相。
問此二種慧如何應知。答如種種物近帝青
寶。自相不現皆同彼色。分別共相慧應知
亦爾。如種種物遠帝青寶。青黃等色各別顯
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日出時
光明遍照眾闇頓遣。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
如日出已漸照眾物。牆壁竅隙山巖幽藪。皆
悉顯現。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人
持燈初入闇室頓破諸闇。分別共相慧應
[042-0217b]
知亦爾。如燈入已漸照瓶衣器篋諸物。分別
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鏡遠照別相不
顯。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鏡近照別相明
了。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復次如人遠觀
山林等物。分別共相慧應知亦爾。如人近
觀山林等物。分別自相慧應知亦爾。問此中
所說聞思修所成慧其相云何。有作是說。若
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名。聞
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
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金鑛生
金依金生金剛。此能摧壞山石等物。評曰。
應作是說。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
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
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
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種生芽。依芽生
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復次依聞生者名
聞所成慧。依思生者名思所成慧。依修生
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聞所引者名聞所成慧。
思所引者名思所成慧。修所引者名修所成
慧。復次緣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因力起者。
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他
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力起者。名思所成
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資糧力起者。
名聞所成慧。自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
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外力起者。名聞
所成慧。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
修所成慧。復次教力起者。名聞所成慧。義力
起者。名思所成慧。定力起者。名修所成慧
問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聞所成慧。於一
[042-0217c]
切時依名了義。彼作是念。素怛纜。毘奈
耶。阿毘達磨所說有何義耶。親教軌範同
梵行者所說有何義耶。諸餘論等所說有
何義耶。隨其所念皆能解了。思所成慧。
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依名而了義。修
所成慧。於一切時不依名而了義。如有
三人入池洗浴。一未學浮。二學未善。三
學已善。未學浮者。於一切時攀岸草等
然後洗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學未善者或
攀不攀而能洗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學
已善者於一切時無所攀附自在洗浴。修
所成慧應知亦爾。復次聞所成慧為三慧因。
思所成慧唯思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
非修慧因彼異界故。修所成慧唯修慧因
非聞慧因。彼是劣故非思慧因。彼亦劣故。
及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唯聞慧果非餘二
果彼是勝故。思所成慧是二慧果非修慧果。
彼是勝故。及異界故。修所成慧是二慧果非
思慧果。彼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現在前時
唯修聞慧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思慧。
修所成慧現在前時能修三慧。問何故二慧
現在前時唯修自類。修所成慧能修三種。
答聞思二慧不依定生。勢力下劣現在前時
唯修自類。即習修故說名為修。不修未來
自類他類。修所成慧依定而生。勢力增勝現
在前時能修自類及修他類。修自類者。現
在習修未來得修。修他類者唯未來修復
次聞思所成慧初剎那現在前時唯成就
現在。第二剎那已後現在前時成就過去現
[042-0218a]
在。後不起時唯成就過去。修所成慧未曾
得者。初剎那現在前時成就未來。現在第二
剎那以後成就三世。後不起時唯成就過
去未來。有餘師說。聞思二慧串習勝者現在
前時。亦修未來自類善法。彼說成就非如
前說。


如是三慧。界者。欲界有二。謂聞所成慧。思所
成慧。色界有二。謂聞所成慧。修所成慧。無色
界唯有修所成慧。問何故欲界無修所成
慧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
若欲修時墮思中故。問何故色無色界無
思所成慧耶。答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
離染地。若欲思時墮修中故。問何故無色
界無聞所成慧耶。答彼無耳根聽聞法故。
聞所成慧要因耳根聽聞法已展轉能引現
在前故。有作是說。欲界具有三慧。色無色
界如前說。欲界修所成慧者。如現觀邊世俗
智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俱。及盡智
時所修欲界善根相應。然極少故諸處不說。
有餘師說。欲色二界皆具三慧。無色界唯
有修所成慧。或有說者。欲色二界皆具三
慧。無色界有二種。謂思修所成慧。復有說
者。三界皆具有三慧。評曰。應知此中初說
為善。地者。聞所成慧在五地。謂欲界四靜
慮。有說。在六地。謂前五及靜慮中間。有說。
在七地。謂前六及未至地。思所成慧唯在
一地謂欲界。修所成慧有漏者在十七地。謂
四靜慮四近分靜慮中間四無色四近分。無
漏者在九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下三無色。
[042-0218b]
所依者。聞所成慧依欲色界身。思所成慧依
欲界身。修所成慧依三界身。行相者。有作
是說。聞思所成慧非十六行相有漏故。修所
成慧十六行相。或餘行相。評曰。應作是說。
三慧皆通十六行相及餘行相。以十六行相
通有漏無漏故。問若三慧皆通十六行相及
餘行相者。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如前已
說種種差別。然聞思所成慧自力故無未來
修。他力故有未來修。修所成慧自力故有未
來修。是謂差別。所緣者三慧皆緣一切法。
念住者。三慧皆通四念住。智者聞思所成慧。
唯世俗智。修所成慧通十智。根相應者。聞
修所成慧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思所成慧二
根相應。謂喜及捨。三摩地俱者聞思所成慧。
非三摩地俱有漏故。修所成慧三三摩地俱
及不俱。過去未來現在者。此三慧皆墮三世。
緣三世及離世。善不善無記者。此三慧皆是
善。緣三種繫不繫者。聞所成慧欲色界繫。
思所成慧唯欲界繫。修所成慧色無色界繫
及不繫。三慧皆緣三界繫及不繫。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者。聞思所成慧唯非學非無學。修
所成慧通三種。三慧皆緣三種。見所斷修所
斷不斷者。聞思所成慧唯修所斷。修所成慧
通修所斷及不斷。三慧皆緣三種。緣名緣
義者。此三慧皆緣名義。緣自相續他相續
非相續者。此三慧皆緣三種。在意地在五
識身者。唯在意地。以五識中無加行善
故。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此三慧皆通加行
得離染得。非生得。聞思所成慧離染得者。
[042-0218c]
離有頂染時得故。有說。三慧雖加行得而
亦可言生得。從上地沒生下地時亦有得
故。有餘師說。聞所成慧。在欲界者唯加行
得。在色界者可言是加行得。可言是生
得。可言是加行得者。謂在欲界加行修習
聞所成慧。觀察諸法自相共相。極純熟者從
欲界沒生色界時乃可得故。可言是生得
者。雖在欲界加行修習聞所成慧。觀察諸
法自相共相。若未生彼猶未能得。要生色
界方得彼故。思所成慧唯加行得。修所成
慧通三得。加行離染生時得故。問如是三慧
聲聞獨覺如來具幾。答如來雖具三慧。然
是修所成慧所顯。所以者何。自然覺悟具力
無畏及大悲等修功德故。獨覺雖具三慧。而
是思所成慧所顯。所以者何。彼雖自然覺悟。
而無力無畏等諸修功德。由多思慮而入道
故。聲聞雖具三慧。而是聞所成慧所顯。所
以者何。彼聞法音而入道故。復次如是三
慧皆可名為聞所成慧。如說。多聞能知法
等。皆可名為思所成慧。如此中說慮即是
慧慮。似思故亦名為思。皆可名修所成慧
如說。云何應修法。謂善有為法。又契經說。
有三種慧。一言說究竟慧。即是此中聞所成
慧。二思慮究竟慧。即是此中思所成慧。三出
離究竟慧。即是此中修所成慧。一切加行善
心心所皆入如是三慧品攝。云何尋乃至廣
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
故。謂或有執。尋伺即心。如譬喻者為遮彼
執顯尋與伺是心所法。或復有執。尋伺是
[042-0219a]
假。為遮彼執顯此二種是實有法。故作斯
論。云何尋。答諸心尋求辨了顯示推度搆畫
分別性分別類是謂尋。諸心尋求等名雖有
異而體無差別。皆為顯了尋自性故。云何
伺。答諸心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是謂伺。
諸心伺察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差別。皆為
顯了伺自性故。尋伺何差別。答心麁性名
尋。心細性名伺。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
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
相似。見多尋者世人共言。此是多伺。見多
伺者世人共言。此是多尋。或有生疑此二
體一。欲令彼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自體
各別故作斯論。問此中所說心麁細性顯何
義耶。有作是說。此則顯心麁性細性若
作是說。尋伺應以心為自性。亦不相應一
物麁細不俱有故。有餘師說。此顯心麁時
有尋性。心細時有伺性。若作是說。應顯尋
伺非一心俱。心麁細時剎那別故。評曰。應
作是說。此中顯示即一心中麁性名尋。細
性名伺若作是說。顯一心中有尋有伺。尋
令心麁伺令心細。問云何一心麁細二法互
不相違。答所作異故。尋性猛利。伺性遲鈍。
共助一心故。雖麁細而不相違。問尋伺麁
細其相如何。答如針鳥翮和束𢳇。身生受利
鈍。尋伺亦爾。又如酢水等分相和置於口
中。生識利鈍。尋伺亦爾。又如鹽[麩-夫+少]等分相
和置於口中。生識利鈍。尋伺亦爾。施設論
說。如叩鍾鈴銅鐵器等。其聲發運。前麁後
細。尋伺亦爾。法蘊論說。如天震雷人吹貝
[042-0219b]
等。初大後微。尋伺亦爾。又作是說。如鳥飛
空鼓翼翔翥。前麁後細尋伺亦爾。彼說皆顯
尋伺不俱作用增時有前後故。有作是說。
如以熟酥置冷水上。日光照觸由水日
故非釋非凝。如是一心有尋有伺。二力任
持非麁非細。是故尋伺互得相應。尋令心
麁伺令心細此中略有三種分別。一自性
分別。謂尋伺。二隨念分別。謂意識相應念。三
推度分別。謂意地不定。慧欲界五識身唯
有一種自性分別。雖亦有念而非隨念分
別。不能憶念故。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
別不能推度故。欲界意地具三分別初靜
慮三識身唯有一種自性分別。雖有念慧
非二分別。義如前說。初靜慮意地。若不定
者具三分別。若在定者有二分別。謂自性
及隨念。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別。若推度
時便出定故。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心。若不定
者有二分別。謂隨念及推度。除自性彼無
尋伺故。若在定者唯有一種隨念分別。無
色界心。若不定者有二分別。除自性。若在
定者唯有一種隨念分別。諸無漏心隨地
不定有。但有分別者。謂除推度有。唯有
一分別者。謂隨念。無具三者無不定故。
云何掉舉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掉舉心亂無
有別體。為遮彼執欲顯此二其體各別故
作斯論。云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
躁動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不寂靜等名
雖有異而體無差別。皆為顯了掉舉自性
[042-0219c]
故。云何心亂。答諸心散亂流蕩不住非一境
性。是謂心亂。心散亂等名雖有異而體無
差別。皆為顯了心亂自性故。掉舉心亂有
何差別。答不寂靜相名掉舉。非一境相名
心亂。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為令
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見掉
舉者世人共言。此是心亂。見心亂者世人共
言。此是掉舉。或有生疑此二是一。欲令此
疑得決定故。顯此二種其體各別故作斯
論。不寂靜相者。謂令心躁動障礙五支四支
定故。非一境相者。謂令心流蕩於外色聲
香味觸故。問掉舉心亂其相如何。答如人
坐床一挽令起掉舉亦爾。發動心故。一策
令行心亂亦爾。令心於境數移轉故。又如
令水從泉眼出。掉舉亦爾。令心躁動故。
令水出已流滿諸池。心亂亦爾。令心流散
故。問心亂以何為自性。答以染污三摩地
為自性。有作是說。有別心所名為心亂。
非三摩地。評曰。應作是說。前說為善。即三
摩地煩惱相應。令心於境數數移轉名心
亂故掉舉心亂雖恒相應然約用增。應作
四句。有心名有掉舉非有心亂。謂於一
境三摩地極躁動時。有心名有心亂非有
掉舉。謂於多境三摩地不極躁動時。有心
名有掉舉亦有心亂。謂於多境三摩地極
躁動時。有心不名有掉舉亦非有心亂。
謂於一境三摩地不極躁動時。大德說曰。
若心名有心亂亦名有掉舉。有心名有掉
舉非有心亂。謂於一境三摩地極躁動時。
[042-0220a]
如行一路馳走不息。


復次此中因說心所。應說大地等法。謂
大地法有十種。一受。二想。三思。四觸。五
欲。六作意。七勝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
大煩惱地法亦有十種。一不信。二懈怠。三
放逸。四掉舉。五無明。六忘念。七不正知。
八心亂。九非理作意。十邪勝解。此二種大
地法。名雖二十體唯十五。謂大地法中
受想思觸欲。名五體亦五。大煩惱地法中
不信懈怠放逸掉舉無明。亦名五體亦五。
所餘十法名雖有十體唯有五。謂大煩惱
地法中忘念即大地法中念。不正知即彼慧。
心亂即彼三摩地。非理作意即彼作意。邪勝
解即彼勝解。然大地法通染污不染污。大煩
惱地法唯染污。念等五法順善品勝。多建立
在諸善品中。或有生疑唯不染污故。復說
在煩惱地中。有說。此五順染亦勝。是故重
說。惛沈順定餘不遍染。故不立在此地法
中。然於此中應作四句。有是大地法非
大煩惱地法。謂受想思觸欲。有是大煩惱地
法非大地法。謂不信懈怠放逸掉舉無明。有
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謂忘念不正知心
亂非理作意邪勝解。有非大地法亦非大煩
惱地法。謂除前相。諸有欲令心亂非三摩
地者。彼說此二種大地法。名有二十體有
十六。所作四句與前有異。謂第一句有六
法。即前五種及三摩地。第二句亦有六法。謂
前五及心亂。第三句有四法。謂前五中除心
亂。第四句如前說。評曰。此中前說為善。小
[042-0220b]
煩惱地法有十種。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
諂。六誑。七憍。八慳。九嫉。十害。大善地法有
十種。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
瞋。七輕安。八捨。九不放逸。十不害。大不善
地法有五種。一無明。二惛沈。三掉舉。四無
慚。五無愧。大有覆無記地法有三種。一無
明。二惛沈。三掉舉。大無覆無記地法有十
種。即前大地受等十法。問大地法等有何義
耶。答若法一切心中可得名大地法。謂若染
污不染污。若有漏無漏。若善不善無記。若三
界繫不繫。若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
修所斷不斷。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心中
皆可得故名大地法。若法一切染污心中可
得。名大煩惱地法。謂若不善。若無記。若欲
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見所斷。若修
所斷。若在意地。若五識身。煩惱起時皆可
得故。名大煩惱地法。應知此中不信等五。
唯與一切染污心俱故。立大煩惱地法。忘
念等五如前已說。若法少分染污心中可得
名小煩惱地法。謂忿等七。唯不善諂誑憍。
或不善。或無記。又忿等七。唯欲界繫。諂誑欲
界初靜慮繫。憍三界繫。又此十種唯修所斷。
唯在意地。若一起時必無第二互相違故。
名小煩惱地法。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
名大善地法。謂若有漏。若無漏。若生得善。若
加行善。若三界繫。若不繫。若學若無學。若非
學非無學。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善心皆
可得故。名大善地法。若法一切不善心中
可得。名大不善地法。謂若見苦所斷。若見集
[042-0220c]
所斷。若見滅所斷。若見道所斷。若修所斷。若
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不善心中皆可得故。
名大不善地法。應知此中無慚無愧。唯在
一切不善心中可得故。名大不善地法。惛
沈掉舉煩惱纏攝。通與一切不善心相應。又
障止觀勢用強故。復建立在不善地中。無
明一種隨眠所攝。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故。
復立在不善地中。所餘隨眠及隨煩惱無如
是義。若法一切有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有
覆無記地法。謂若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
應心。若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心。若在意
地。若五識身。一切有覆無記心中皆可得故。
名大有覆無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
唯是有覆無記性攝。唯有無明惛沈掉舉
是煩惱纏。障止觀勝。或是隨眠遍在一切有
覆無記心中可得故。立有覆無記地中。若
法一切無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無覆無記
地法。謂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
在意地。若五識身。若異熟生。若威儀路。若
工巧處。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無覆無
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唯是無覆無
記性攝。即受等十遍在一切無覆無記心中
可得故。立無覆無記地中。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二
[042-02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