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MING)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七


問名為隨語地繫。為隨補特伽羅地繫耶。
有說。名隨語地繫。彼作是說。生欲界者。
[015-0072a]
若作欲界語。彼欲界身。欲界語。欲界名。所
說義或三界繫或不繫。若作初靜慮語。彼欲
界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
生初靜慮者。若作初靜慮語彼初靜慮身。
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
欲界語彼初靜慮身。欲界語欲界名。所說義
如前說。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若作欲
界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欲界語欲界
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初靜慮語。彼第二
第三第四靜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
說義如前說。問若爾者。上三靜慮為有名
不。有說。無。有說。有。而不可說。評曰。彼不
應作是說。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
以無用故。有說。名隨補特伽羅地繫。彼作
是說。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語。彼欲界身欲
界語欲界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初靜慮
語。彼欲界身初靜慮語。欲界名。所說義如
前說。生初靜慮者。若作初靜慮語。彼初靜
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
若作欲界語。彼初靜慮身欲界語初靜慮名。
所說義如前說。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
若作欲界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欲
界語。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名。所說義如前
說。若作初靜慮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
初靜慮語。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名。所說義
如前說。問若爾者。無色界為有名不。有說。
無。有說。有。而不可說。評曰彼不應作是
說。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以無用
故。如說名。文句亦爾。
[015-0072b]


問名等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耶。答是
有情數。問名等為有執受。為無執受耶。答
無執受。問名等為是長養。為是等流。為是
異熟生耶。答是等流。非長養非異熟生。問
若名等非異熟生。契經云何通。如說。佛告
阿難。我亦說。名從業生是業果。答名亦是業
增上果故作如是說。謂作好業亦得好名。
然非異熟。問名等為善。為不善。為無記
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
種。


問誰成就名等。為能說者為所說耶。設爾
何失。若能說者則阿羅漢。應成就染污法。
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法。異生應成就聖
法。斷善根者應成就善法。以阿羅漢等亦
說染污等法故。若所說者。則外事及無為亦
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說法故。答惟能
說者成就名等。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云何
通。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污等名。而不成
就染污等法。以染污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
故。


問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字
耶。答佛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
字。聲聞獨覺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
不能說一字。彼說𧙃時必經多剎那故。由
此唯佛。其言捷利聲韻無過詞辯第一。問三
世諸法一一各有三世名耶。答有。過去諸法
有過去名者。如過去佛。以如是名。說過
去法過去諸法。有未來名者。如未來佛。以
如是名。說過去法過去諸法。有現在名者。
[015-0072c]
如現在佛。以如是名。說過去法未來現在
法。廣說亦爾問一切名皆能顯義耶。答一切
名皆能顯義。問若以此名顯斷常。第二頭
第三手第六蘊。第十三處第十九界等。此
名何所顯耶。答此名即顯斷常等想。問若
以此名顯諸法無我。此名何所不顯耶。
答有說。除其自性及俱有法。餘悉能顯。有
說。唯除自性餘悉能顯。有說。唯除四字
餘悉能顯有說。一切悉顯。謂於此中薩能
顯婆。婆能顯薩。達能顯磨。磨能顯達。是故
此中。雖顯一切而無自性顯自性失。問名
之與義何者多耶。答義多名少。所以者何。義
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四蘊
一蘊少分。名攝一界一處一蘊少分。有說。
名多義少。所以者何。以一一義有多名故。
如古所制尼犍荼書。一一義有千名。次後
略之。於一一義唯留百名。今一一義唯留
十名。又說法者以無量名說一義故。如是
說者義多名少。所以者何。名亦義故。設名非
義義猶為多。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乃至
廣說。況名亦是義。是餘名所顯故。是則義
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名但攝一界一處一
蘊少分。問若名亦是義者。名義有何差別。
答能顯是名所顯是義。復次名是非色。義
通色非色。名唯無見。義通有見無見。名唯
無對。義通有對無對。名唯有漏。義通有漏
無漏。名唯有為。義通有為無為。復次名唯
無記。義通善不善無記。名唯墮三世。義
通墮三世及離世。名唯欲色界繫。義通三
[015-0073a]
界繫及不繫。名唯非學非無學。義通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名唯修所斷。義通見修所斷
及不斷。復次名唯不染污。義通染污不染污。
如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有覆無覆是退非
退。黑法白法亦爾。復次名無異熟。義通有
異熟無異熟。名非異熟。義通異熟非異熟。
名不相應。義通相應不相應。如相應不相
應。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有行相無
行相。有警覺無警覺亦爾。復次名唯苦集諦
攝。義通四諦及非諦攝。由如是等。名義差
別。問義為可說。為不可說耶。設爾何失。若
可說者。說火應燒舌。說刀應割舌。說不
淨應污舌。說飲應除渴。說食應除飢。
如是等。若不可說者。云何所索不顛倒耶。
如索象應得馬。索馬應得象。如是等。契
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我所說法初中後
善。文義巧妙。答義不可說。問若爾前難善
通。云何所索不顛倒耶。答劫初時人。共於象
等假立名想。展轉傳來。故令所索而不顛
倒。有說。語能起名名能顯義。語雖不能
親說得義而依展轉。如子孫法故於象等
所索無倒。問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我
於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尊者世友作
是釋言。語能起文文能顯義。故作是說。復
作是言。為異外道故作是說。謂諸外道所
說法。或少義或無義。世尊所說有義多義。是
故說言。我所說法文義巧妙。復作是說。外
道所說文義相違。世尊所說文義相順。欲
顯異彼故作是說。
[015-0073b]


問名句文身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何故佛說
四蘊名名。答佛於有為總立二分。謂色非
色。色是色蘊。非色即是受等四蘊。非色聚中。
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說為名。
有說。色法麁顯即說為色。非色微隱。由名
顯故說之為名。然實名等唯不相應行蘊所
攝。名有六種。一功德名。二生類名。三時分
名。四隨欲名。五業生名。六標相名。功德名
者謂依功德立名。如解。或誦素怛纜者名
為經師。若解或誦毘奈耶者名為律師。若
解。或誦阿毘達磨者名為論師。得預流果
名為預流。乃至得阿羅漢果名阿羅漢。如
是等。生類名者。謂依生類立名。如城市生
者名城市人。村野生者名村野人。剎帝利種
中生者名剎帝利。乃至戍達羅種中生者。名
戍達羅。如是等。時分名者。謂依時分立名。
如童稚時名為童子。乃至衰老時名為老
人。如是等。隨欲名者。謂隨樂欲立名。如
初生時。或父母等。或沙門等。為其立名。如
是等。業生名者。謂依作業立名。如善畫者
名為畫師。鍛金鐵者名金鐵師。如是等。
標相名者。謂依標相立名。如執杖者名
執杖人。執蓋者名執蓋人。如是等。復次名
有四種。一假想名。二隨用名。三彼益名。四從
略名。假想名者。如貧賤者名為富貴。如是
等。隨用名者。如腹行者名腹行蟲。如是等。
彼益名者。如天神邊求得者名為天授。因
祠祀而得者名為祠授。如是等。從略名者。
如具五功德者名為五德。繫屬王者名曰
[015-0073c]
王人。如是等。復次名有二種。一生名。二作
名。生名者。如剎帝利婆羅門等。作名者。如
父母等所為立名。有說。生名者謂初生時父
母等所立名。作名者。謂於後時親友知識所
為立名。復次名有二種。一有相名。二無相
名。有相名者。如無常苦空無我等。無相名
者。如我人有情意生等。若佛出世則有相名
多無相名少。若不出世則無相名多有相名
少。問火名為是有相。為是無相。答若云
尸棄是有相名。云阿耆尼。是無相名。
復次名有二種。一共名。二不共名。不共名
者。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共名者。謂餘世間共
所立名。有餘師說。無不共名。以一法可
立一切名。一切法可立一名故。名皆是共
如共不共名。曾未曾名亦爾。復次名有二
種。一定名。二不定名。定名者。如蘇迷盧大
海洲渚等。不定名者。謂餘世間隨共立名。
有餘師說。無決定名。所以者何。蘇迷盧等。
邊方亦為作種種名。此方文頌亦作餘名。
如是說者蘇迷盧等有決定名。劫初成時蘇
迷盧等名已定故。問前劫壞時一時失壞。
今劫成已誰傳彼名。答有諸仙人得宿住
智。憶前劫事復傳彼名。或劫初人由法爾
力。心想欻有彼名現前。問諸所有名。為
皆先有展轉傳說為新立耶。答蘇迷盧等諸
名先有。餘名不定。或有新立。復次名有二
種。一者詮體。二者詮用。詮體名者。如盆中
果舍中人等。詮用名者。如刈者誦者等。
有說。詮體名者。如堅濕煖動等。詮用名者。
[015-0074a]
如持攝熟長等。有說。詮體名者謂諸惡等。
詮用名者。謂莫作等。問名為有邊際不。有
作是說。名無邊際法無邊故。於一一法有
多名故。復有說者。名有邊際。唯佛能知餘
無知者。以佛能知名邊際故名一切智。有
說。佛及獨覺知名邊際。餘不能知。有說。
佛及獨覺到彼岸聲聞知名邊際。餘不能
知。評曰。初說為善。唯佛能知名之邊際。
餘皆無有一切智故。問有佛無佛世間恒
有名句文身。何故經言。如來出世。便有
種種多名身等出現世間。答依不共名故
作是說。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唯佛出世方。
有此名。有作是說。唯佛出世。有順解脫順
空無我。違生死苦違我我所。斷諸見生覺
意。背煩惱向出要。止愚癡生智慧。斷猶
豫生決定。厭生死樂涅槃。毀外道讚正
法。諸如是等。名句文身出現於世。餘時
不爾故作是說。如契經說。有三種言依。無
第四第五。云何為三。謂依過去說曾諸法。
依未來說當諸法。依現在說今諸法。問言
依以何為自性。答品類足說言。依十八界
十二處五蘊所攝。


問言即是語彼依是名。但應一界一處一蘊
所攝。何故言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耶。答
彼論應說。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而言十
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者。依展轉因故作是
說。謂語依名轉名依義轉。義是言展轉依義
中。具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故。說者聽者皆
為於義。是故彼論依展轉因。說言依自性。
[015-0074b]
有說言依是名及所說義。是故具有十八界
等。以言依名及義轉故。問何故但依三世
法說三言依。不依無為法說言依耶。答
亦應說無為法是言依。而不說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說。無為攝在現在品中。以現在
法得無為故。有說。言多分依有為法轉
故。無為法不說言依。有說。為止有情增上
愚故說三言依。於有為法所起無明多增
上故。有說。有情多於三世猶豫故。佛為說
三種言依。有說。為止外道執有我故說三
言依。謂外道言若無我者。我言何依故。佛為
說三種言依。我言但依三世起故。有說為
止撥無去來二世。并止現在是無為執說
三言依。依是有體有用法故無必無體。無為
無用故非言依。有說有為法麁多信是有。
易起言說故立言依。無為法細少信是有
難起言說。故非言依。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有為無為分為二聚。若彼聚中三事可得。
謂語名義立為言依。無為聚中雖得有義。
而無餘二故非言依。大德說曰。若法有用
取果與果可立言依。無為無用是故不說。
脇尊者言。有為諸法與言可有俱時轉義
故立言依。無為不然是故不說。問若依
過去說未來現在法。依未來說過去現在
法。依現在說過去未來法。彼是何等言依
攝耶。有作是說彼不攝在三言依中。復有
說者。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即攝在過
去中。乃至若依現在說過去未來。即攝在
現在中。有餘師說。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
[015-0074c]
未來者攝在未來。現在者攝在現在乃至。
若依現在說過去未來。過去者攝在過去
未來者。攝在未來前言說依義為體故。問
若於一時頓說二世。或復三世何言依攝。
有作是說彼不攝在三言依中。復有說
者隨能顯名。在何世攝。即說攝在彼世言
依。有餘師說。隨所顯義在何世攝。即說攝
在彼世言依。前說言依義為體故。問契經
但說有三種言依於義已足。何故復說無
第四第五。答無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執
有第四世故。無第五者遮無為法。恐執
無為是言依故。有說二言鄭重遮止。欲令
所說義決定故。契經依世建立言依故。說
有三無四無五。若依如理作意建立言依。
應說有一無第二第三。無第二者遮有
第二如理作意。無第三者遮如理作意所
不攝法。若依止觀建立言依。應說有二
無第三第四義如前說。若依三解脫門建
立言依。應言有三無第四第五義如前說。
若依四聖諦建立言依。應說有四無第五
第六義如前說。若依五蘊建立言依。應說
有五無第六第七義如前說。若依六隨念
建立言依。應說有六無第七第八義如前
說。若依七等覺支建立言依。應說有七無
第八第九義如前說。若依八聖道支建立
言依。應說有八無第九第十義如前說。若
依九次第定建立言依。應說有九無第十
第十一義如前說。若依如來十力建立言
依。應說有十無第十一第十二義如前說。
[015-0075a]
如是若依餘法建立言依應如理說。此經
依世建立言依。故但說三無四無五。即此
經中作如是說。應以四事觀察補特伽羅。
知彼具壽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
四。一者處非處。二者智論。三者分別。四者
道跡。若於此四善安住者。彼可與語。與此
相違不可與語。問如是四事有何差別。答不
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是處非處。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智及爾焰。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世俗勝義。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趣苦集行及
趣苦滅行。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
如實知眼色為緣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
生意識是處耳等為緣生眼識。乃至眼等
為緣生意識非處。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
如實知十智差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
實知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不善安住道跡者。
謂不如實知四種行跡。有說不善安住處非
處者。謂不如實知有理無理。不善安住智論
者。謂不如實知聖者正論。不善安住分別
者。謂不如實知假設言論。不善安住道跡
者。謂不如實知他言句義。前中後別而輒酬
對。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能如實
立所立宗。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能堪受
他所問難。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善了知詭
誑真實。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成辦增上
覺慧。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自宗他
宗。不善安住而有所說。不善安住智論者。
謂不了知他以量為先有所結難。不善
[015-0075b]
安住分別者。謂不了知他前後次第相應言
論。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滿足所求勝
事。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善了知
現非現量。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先所聞
堅執不捨。不欲觀察前後得失。不善安住
分別者。謂於他正說心懷猶豫。如不能決
是餅是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了知
現比至教為先問難。脇尊者言。不善安住處
非處者。謂於所知境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
論者。謂於能知智不善了知。不善安住分
別者。謂於邪正教不善了知。不善安住道
跡者。謂於邪正行不善了知。尊者僧伽筏
蘇說曰。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多界經
中所說。處非處義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
論者。謂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事不善了
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雜染清淨不善
了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於趣色滅行乃
至趣識滅行不善了知。與上相違名善安
住。


即此經中復作是說。應以四事觀察補特
伽羅。知彼具壽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
何為四。一者應一向記問。二者應分別記
問。三者應反詰記問。四者應捨置記問。
若於此四如應記者彼可與語。與此相違不
可與語。云何名應一向記問。此問應以一向
記故。謂有問言如來應正等覺耶。法善說
耶僧妙行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
耶。涅槃寂靜耶。應一向記此皆如是。問
何故此問應一向記。答此問能引義利能
[015-0075c]
引善法。隨順梵行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
故此問應一向記。云何名應分別記問。此
問應以分別記故。謂有請言為我說法。應
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未來有現
在。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有欲界繫有色
界繫有無色界繫。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
無學。有見所斷有修所斷。有不斷欲說
何者。云何名應反詰記問。此問應以反詰
記故。謂有問言為我說法。應反詰言法
有眾多。汝問何者眾多法者。謂過去等如
前廣說。問應分別記論。應反詰記論有何差
別。答答意雖無差別而問意有異。謂彼問
者有為知解故問。有為觸惱故問。若為知
解故問。應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
未來有現在廣說乃至。有見所斷有修所
斷有不斷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
法。應告彼言過去法亦有多種。有善有
不善有無記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善
法。應告彼言善法亦有多種。有色有受
想行識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色法。應
告彼言色法亦有多種。有離殺生乃至有
離雜穢語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離殺
生。應告彼言離殺生有三種。謂從無貪
生。從無瞋生。從無癡生。欲說何者。若言
為我說從無貪生。應告彼言無貪生者復
有二種。謂表無表欲說何者。若為知解
故發問者。則應如是分別而答。若為觸
惱故問。應反詰言法有眾多汝問何者
不。應為說有過去乃至有不斷。若言
[015-0076a]
為我說過去法。應反詰言過去法多汝
問何者不。應為說善不善無記。若言為
我說善法。應反詰言善法亦多汝問何
者不。應為說色乃至識。若言為我說色
法。應反詰言色法亦多汝問何者不。應
為說離殺生乃至離雜穢語。若言為我說
離殺生。應反詰言離殺生亦多汝問何
者不。應為說從無貪生乃至從無癡生。
若言為我說從無貪生應反詰言從無貪
生亦有眾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表及無
表。若為觸惱故發問者。則應如是總相反
詰。令彼問盡或令自答。如有為知解故
問。有為觸惱故問。如是有為求善故問。
有為試他覺慧淺深故問。有為求義故
問。有為摧他故問。有質直故問。有諂曲故
問。有柔和故問。有憍傲故問應知亦爾。
如是名為分別反詰。二論差別。云何名應
捨置記問。此問應以捨置記故。謂有外道
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世間常耶乃至
廣說。四句世間有邊耶乃至廣說四句。世尊
告曰。皆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
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世間。來詣佛所
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
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答言常或無
常等。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常無
常等。如有問他此石女兒。恭敬孝順及愛
語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若答言無彼當
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恭敬孝順
及愛語者。便不應理石女無兒。如何可說
[015-0076b]
有恭敬等。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真非實
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
所。白佛言喬答摩。命者即身為異身耶。世
尊告曰。俱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
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命者。來詣佛
所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
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
即身。或異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
與身一異。如有問他兔角牛角為相似不。
彼作是念兔角本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
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相似或不相似。
便不應理。兔角本無。如何可說與牛角
相似不相似耶。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真
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
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如來死後為有
為無乃至四句。世尊告曰。皆不應記。問
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
我名為如來。彼執此我本無。而有問。佛死
後為有為無乃至廣說。佛作是念。如是本
無今有。實我畢竟無體。若答此我今尚是
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今有無。若我答言
死後有等便不應理。如是實我今尚是無。
如何可說死後有等。所問非有非真非實。
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
所白佛言。喬答摩。自作自受耶。世尊告曰
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
外道執有實我自作自受。佛說無我故不
應答義如前說。彼復問言他作他受耶。世
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
[015-0076c]
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自在天等。彼能作
我受果。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彼
復問言自他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
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
實我名為自他。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
前說。彼復問言非自他作無因而生。無作
無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
不答此問。答世尊常說果從因生。自作自
受故不應答。問何故於彼外道諸問應捨
置耶。答彼問不引義利不引善法。不順
梵行不發覺慧不得涅槃。是故彼問皆應
捨置。問前三有答可名為記。第四無答云
何名記。答佛雖告言此不應記。而實已
與答理相應。是根本答故亦名記。令彼問
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於理得勝。況酬
彼問而非記耶。昔有外道名扇帙略。聰
明廣學。是大論師為論議故。來入迦濕彌
羅國。爾時此國有阿羅漢名筏素羅。三明
六通具八解脫。學窮內外恒住波利質呾
羅林中。時扇帙略為捔論故。來詣其所
共相問訊。種種慰勞在一面坐。白言苾芻。
欲相捔論。尊者與我誰先立宗。筏素羅言
我是舊住應先立宗。但汝遠來稍當疲倦
隨意先立。時扇帙略便立宗言。一切立論
皆有報答。覺慧若盡其論乃窮。時筏素羅
默然而住。彼扇帙略與諸弟子歡喜而起
唱如是言。今此苾芻已墮負處。時筏素羅
告彼弟子。汝師若是扇帙略者。不久當
悟誰墮負處。彼諸弟子聞之嗤笑隨逐其
[015-0077a]
師。從林而出。時扇帙略尋即思惟。何故沙門
作如是說乃便自悟。我立論言一切立論皆
有報答。苾芻默然是我墮負深生慚𧹞。告
弟子言吾所立論今已墮負。可與汝等馳
還懺謝。弟子白言何名墮負。時扇帙略具為
述之。弟子報言。已對大眾得勝而來。何須
復往懺謝取辱。其師報言。我寧於智者邊。
受劣不能於愚者邊取勝。即與弟子還
入林中。到尊者所頂禮雙足。作如是言
尊者得勝。我已墮負尊者是師我是弟子。從
今以後請常教誨。如是默然於理得勝。況
酬彼問而不名答。是故四種皆名為記。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