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90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遼-志福 (T)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卷第四
大遼醫巫閭山崇祿大夫守司徒通
圓慈行大師賜紫沙門 志福 撰


論卷第六自此等者巳上釋前立義分云是心生滅因緣
相竟自下釋彼自體相用故次前章有此文來問何
不釋彼摩訶衍耶答良由眾生不能直入故我世尊
依法假說生滅因緣相自體相用門欲令文文悟入
[004-0151a]
法矣是故一門通顯彼法深經皆爾不可別明有釋
不釋厥在茲焉此如第一文中廣說本真如自體相
者斯則牒上立義分云自體相用然言真如約義標
也亦可近牒次上文云真如薰習義有二種一者自
體相薰習等此全同也雖牒彼文而亦釋前立義分
中自體相用然上論中文散義隱今撮一處照然顯
說故科名云分明顯示。


從本巳來至如來法身者此中有二初總標後所謂
下別釋於中有二初有名功德後無數功德望下第
三別釋廣說闕此總標餘章同爾然釋論科文但判
大意今此委細曲分差別故彼此文無所違矣。


乃至滿足等者準下釋云從具縛地乃至大覺地結
縛解脫之二位中無所不具等由此須立藏身二名
也。


真如自體無有增減等者此五對義非五人中後後
增大有中去也前前減小無邊來也亦可非前前者
捨去後後者新來故云亦無去來。


言一自成一者此對五數故得一名。


同自作同者此對人異或雙待五人故立同名斯則
待前五人故立一同之名二無濫也演奧抄云猒異
者著妄猒真故成六道殊異而性不異也捨別者捨
源逐派故三乘有別而性無別故云唯一真故。


自然常住至又真實故者此之六句應作超間兩次
讀之一云自然常住三際不動寂滅又寂滅此即據
[004-0151b]
時次一約處如上因緣殊勝中說亦可六句各是一
義一時二處三則三世四則四相五揀起動六揀虗
妄若爾如何科名云時不轉不言處耶答曰但就本
論顯文故爾或可約處而顯時也所謂六種性義功
德并次引經並云性義者意云性上本具差別假義
故立德名第四德中經云本有即前自然本有非得
他力釋本自性又云明白即上遠離塵累釋本清淨
又云離邊中中即上契中實故釋本心字。


言本始二覺等者此通四覺皆具性德以論總言本
始二覺不別揀故然染淨始覺而具二義一離性成
染復有二義一與清淨始覺不一則成情有二與不
異亦斷理無二離性斷染唯據情有不就理無以被
染誑今方起故今準此德及次不變自餘諸德各具
四覺細詳論意似其四覺各具三大下論說脩染淨
始覺順彼本覺三大義云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
通名隨順法性上問下答為欲顯示法性虗空其體性廣
大圓滿無有邊際其相用無礙自在無有始終脩彼
四門一切行者亦復如是隨順如如其阿世耶廣大
圓滿無分際故釋曰露滴天池尚具百川之味況始
合本寧無三大之功由此而知故具三大餘之三覺
各具三大如彼二相及四鏡等多文說之。


言四障者準無上依經等說一方便生死無明二因緣
生死無漏業上二變易因緣下二變易果報三有有生死四無有生死
此四變易因果能障法身四德寶性論說無明住地
[004-0151c]
為緣能起變易雜染故除斷時顯性淨德無漏分別
業能與變易為因有變易即非自在故除斷因中劣
無漏時即顯自在真我之德變易名意生身有細四
相即是行苦既有行苦即非安樂故除此身時即顯
樂德變易之身終歸壞滅故除此壞相即顯真常如
經廣說今此淨義對別障說前清淨義望通障說故
二不同。


其炎幻者即上四障也。


不脩行者即上自然也。


言清涼不變者上之三字清淨本覺下一變字染淨
本覺自在之言通其二覺清涼即不故為一焉故下
對翻唯云熱惱。


言譬如明鏡等者應配隨染清淨二種本覺名隨違
故隨染本覺隨所薰染順成染緣起如鏡之南即是
面也此喻隨質而能現像清淨本覺不隨所薰染成
淨緣起如鏡之北即是背也此喻違質而不現像。


如是三數別相云何者此問三本不同因由下答有
二據文唯出初本就意反顯後二最後一義佛經所
為根利不迷一者上流轉變等者應是隨染本覺具
二上即隨所薰染漸向上位名上流轉變如上說云
本有因果薰令起信等是也下即隨所治染漸往下
位名下流轉變如上文說本覺斷惑自上向下同於
此也若爾性常斷惑下文何故言令不作乎答曰謂
不顯故也又上文云發起業時佛性善根漸漸損滅
斯良證也或上流是菩薩等下流是聲聞等以次下
[004-0152a]
論釋衰變云破滅變德令不作故是故衰變今準彼
文此下流變不可同常下轉之義若須同者此正隨
緣成下轉染云何得言破滅變德令不作耶是故非
彼下轉之義。


言八不者中觀論云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
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是也。


以何等者上則消本此下徵釋亦可兼上通為問詞
有體相耶者體則性也即次初句答之相則義也即
次後句答之次所以下徵釋後義。


自性自性等者自即淨也他即染也第一論云自謂
一切清淨品法他謂一切不善品法是也謂德不一
故云自性自性若與惑俱可是除遣之法今無惑染
故是不斷之德。


終異自者準鈔引論於終字下有一不字謂相不異
體也。


不能作一者謂體不異相也問此不異義與前不離
二義何別答親疎別故若依現本一則體大自則相
大自異相大作一體大故云自作一也此望不離全
無濫故。


名為如來藏者即在纏之稱隱覆名藏即上釋云從
具縛地乃至是也。


亦名如來法身者即出纏之稱依止名身即上釋云
無上大覺智地是也。


自宗正理者其無念心是佛境界故為自宗。
[004-0152b]


非道邪行者其有念心是魔境界故名非道智度論
云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別憶
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分別是即為法印如上不生
不滅與生滅和合處釋。


本上之諸無明地故者即是本末二無明也以末而
在根本上故。


明以之為對者謂本覺智明對彼翻之下皆準此。


離轉見者轉則起也即上所翻云起等也。


二種自在無故者即是人法二種實我無也。


如本熱惱衰變等者準上論釋衰滅變德名為衰變
能所異故。


而本性德等者此釋本論如是等文若準賢首釋者
上則妄心外求求之不足此則淨法性滿何假外求
同上文云如是諸德從無始來自然本有非假緣力
而建立故亦可體大猶如一室塵沙相大譬若千光
每一一光圓滿一室隨一一相圓滿一體故云如是
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體於一法界其量等故所對
妄法猶如水火不能一一圓滿一室不能各各圓滿
一體故云能見之心所見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德
則不圓滿圓者周也徧也滿者盈也足也。


阿尸多遮那尸帝樹者此云無邊一從樹也。


舉喻合法等者一喻有名數量功德二喻無名過量
功德三喻妄大而德亦大妄小而德亦小四同白色
故者準下信成就發心中摩尼色黃外鑛亦黃喻內
[004-0152c]
有本覺外有了別識五喻智嗅同為五分法身香故
六喻慧甞同成一種解脫味故七即肇云道遠乎哉
觸事而真故八即同依一心出故九即真妄法爾有
故十即終歸摩訶衍故云爾也。


功德黑闇等者涅槃經云功德女是姉隨所至處能
作吉祥黑闇女是妹隨姉至處能作灾禍二不相離
彼文廣說真似功德妄如黑耳二不相離故說此喻
本所謂諸佛如來者是上果海。


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者是上塵劫。


實實假假之二理者實實假假四字如次而配四身
謂法身自受用身實實他受用身變化身假假也本論四
身開顯分明釋論四身說二含二謂舉法身含自受
用說變化身含他受用故無相現應門隨見麤細門
分明說也言二理者是法智二人所顯二法亦是他
化二人所得二法故云二理或合為假實總名二理
法從人以得名是實等之二理依主釋也論中之言
隔法之詞又上實屬人下實目法上假目人下假屬
法是實之實是假之假言二理者假實二也攝用歸
體實等即二理持業釋也論中之言助語之詞又法
相云真如是實虗空是假法性同爾謂清淨染淨二
種真如故云實實虗空亦二故云假假真空二理同
前開合本文唯言真如者影取虗空攝假歸實也此
亦持業準上可知。


以此義故等者即以此上拂迹義故謂脩行者心無
[004-0153a]
所得一二有無諸迹皆離自他雙絕功行齊忘即是
冥契自然本有具足功德不假他力以非觀待偽妄
法故故清涼云真本不可以功成要妄功而本就深
源不可以行得必行盡而源成是也據此用大亦通
本覺。


同同同者即此人法等三種平等也上三異字反此
可知。


非消融體者消即盡也融謂和也非是消盡融和染
淨而歸一體此上總是觀待假說次如兩下即明絕
待真實之事如猶若也觀即待也若兩真妄空空絕
迹是為非待虗偽之法。


權作等者此說巳上證前述理三平等義而今巳下
證前以一體下都絕妙祥三問巳酬初一所指廣文
應答餘二。


如本以有等者此九句論具用帖前三種平等謂初
三句智第四句理即智理等上四句體次三句用則
體用等前七句人後二句法即人法等此後二句亦
應貫上二等讀之以顯彼二平等義故。


唯阿作唯阿者準千山本無下唯字聖記亦然彼云
阿謂自然也更無文釋意言上阿屬真身即無相是
也下阿屬應化即現應是也如珠出寶二皆自然以
無心故亦可上屬本論法身下屬智身以體作用皆
自然故此解順文有亦可通意言但自然作但自然
故上釋上節次所以下釋何以等後而諸下釋但隨
[004-0153b]
等。


唯自自身者上自屬本法身下自屬本智身故云自
自。


無他身故者無他受用變化身也文云無有世諦境
界離於施作耳。


無有關故者意云如影實通水月二處而現今偏據
水故亦得云本月體中無關而巳如離生無佛故云
但隨眾生次下問答決疑門說偏據本月故亦得云
本影無二以離本月無別影故如離真無應故云色
心不二若據前後文下之意實通二現影喻可了良
以佛生全用上說不生不滅四種無為作自實體細
推此二毫𨤲不差雜華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又云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淨名云觀身實相觀
佛亦然但以悟心上轉來時假號諸佛虗妄迷心下
轉去時假稱眾生今亦假談通二現也如疏廣明。


不能了達至甚深宗故者此釋本論以不知轉識現
故問佛是現識所現境界云何而言轉識現故答現
識必依轉識起故一心即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阿梨耶中四種無為心也若無猒求惑業厚重生滅
增強無為羸劣隱而不現名不見佛若起猒求貪瞋
微薄生滅羸劣不生不滅漸漸顯現云佛出世今此
凡小不了是自轉識心中不生不滅顯現名佛謂是
此外別佛來耳然事識即在轉識之上但是一體義
分麤細非同相宗離八有六二識見佛定各別故。
[004-0153c]


本又凡夫所見等者報應二身不問權教既賢巳上
具四十重他報之身故十信前并諸二乘不分小化
隨類之殊但名應身故此但云凡夫不言二乘。


如其次第轉勝等者問云何餘教伹說十重今言四
十答今據實義餘就偏勝故不相違。


遮伽梨娑那提衣者此云玉光耀羅衣即是帝釋莊
嚴衣名也。


鍵尸多陀摩宮者此云安樂變轉此衣及宮伹為化
生強假說之亦表慈悲為室忍辱為衣故清涼云諸
佛唯一無障礙身但隨根教異耳。


隨識麤細等者麤細如鏡垢報化如鏡明心垢若麤
佛明須微心垢漸細佛明必著斯則微著之相並由
心與垢也不由佛與明也又如油水影現明昧故也
以智性等者如波攝水即可名水若不攝水豈得水
名以水在於波中存故化攝法身即名法身當知亦
爾然前智身攝彼色身色身盡故如波即水波相虗
故波不存故故上文云色體無形後無此句明知前
後雖二互收而前所攝亡後所攝存良以波虗而水
實故疏意同耳又別記云心者據體大也智者約相
大也法身通體相也應云色者就用大也以融攝故隨說皆得
由與用為本故能現色也。


徧一切眾生界等者即五無量界初一所化次二化
處次一化歸後一能化。


言如本徧一切處者此即五界所現之色無有分際者名同
[004-0154a]
隨心能示至各各差別者即純純等皆無分際者名目而不
相妨者此即無礙


唯各立一者良以真門理唯自理照體獨立擬心即
差故但單立不同生滅對智稱理差別多端故三齊
立如體真如是體大不空真如是相大隨順得入是
用大若爾亦是雙立何言獨耶答曰伹是假詮故說
三異據實唯是照體獨立也亦可即是前生滅門所
有三大至此門中但據同理舉一全收故唯說一不
說餘二此即同相如微塵故生滅門中唯據差別故三齊時此即
異相如瓦器故故云如是三種等即知是上所說三大非就

真如別說三也故真如名大總相門生滅名相待門
餘種種相等者即指下云以何義故四門結中皆悉
通名隨順法性上問下答為欲顯示法性虗空其體性廣
大圓滿無有邊際其相用無礙自在無有始終脩彼
四門一切行者亦復如是隨順如如其阿世耶廣大
圓滿無分際故。


門亦所入與本量等者上來所說真生二門是即不
異中而不一人迷此意故執定異便見門法廣狹勝
劣故云對治此執著故今既生滅全入真如而真如
門與法無異故此二門皆所入法便除廣狹勝劣之
執故七異中體相異云真如與本量等生滅與本別
故亦可由無所待生滅故無能待真如二門不立俱
是所入故云門亦所入與本量等故上偈云平等平
等一皆無有別異各攝諸法故即此二門非異義故然終不雜
[004-0154b]
即前二門非一義故前後對明義得照著此一後三四復次
義並顯從生入真之由矣。


本所謂推求至無念者清涼所述五蘊觀云問凡夫
之人欲求解脫當云何脩答曰當脩二觀二觀者何
一人空觀二法空觀夫生死之本莫過人法二執迷
身心總相故執人我為實有迷五蘊自相故計法我
為實有計人我者用初觀照之知五蘊和合假名為
人一一諦觀但見五蘊求人我相終不可得云何名
為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云何觀之身則色蘊所謂地
水火風是其相如何堅則地潤則水煖則火動則風
觀心則四蘊所謂受想行識是其相如何領納為受
取相為想造作為行了別為識若能依此身心相諦
觀分明於一切處但見五蘊求人我相終不可得名
人空觀乘此觀行出分段生死永處涅槃名二乘解
脫計法我者用後觀照之知一一蘊皆從緣生都無
自性求蘊相不可得則五蘊皆空名法空觀若二觀
雙照了人我法我畢竟空無所有離諸怖畏度一切
苦厄出變易生死名究竟解脫問夫求解脫祇是了
妄證真但能契真如理寂然無念則便離縛何假興
心觀蘊方求解脫豈不乖理哉答離蘊真妄約何而
立且五蘊者身心之異名行人若不識身心真妄何
能懸契不達真妄之本諸行徒施故經云若於虗空
終不能成斯之謂也且計人我者凡夫之執也計法
我者二乘之滯也故令脩二觀方能了妄證真豈可
[004-0154c]
離也。


以心無形相至不可得故者此文準釋總有四解若
據前二後一此言心無形相屬本覺心即真如門若
依第三義乃有二一云上屬所空蘊此空能空智故
云心無形相等二云亦同前後唯屬真心若爾何者
是其能空智耶答曰正是推求兼在畢竟無念文中
意云能空所空俱無念故。


為欲顯示本覺般若等者以東喻日出西喻日沒故
論云爾。


本對治邪執等者龍論釋此三處不同前本趣中指
通三聚八因第二唯言邪定今但二聚。


三文自說出沒互異者謂彼二執而通麤細及說斷
人而有兼正本趣據通及就菩薩兼斷法執故說三
聚以文通指不別屬彼菩薩二乘各別斷故餘約唯
麤及就菩薩正斷人執故說二聚或但說一今言凡
夫亦通三義一約本趣直該三賢是正定故而斷細
也二約此中可通十信是不定故而斷麤也三約因
緣唯局長流是邪定故而斷又麤也斯則就義包含
據文兼正故前後論互說不同。


人我見者計有總相主宰法我見者計一切法各有
體性問次下五種既並於真如法上計云何說為人
我執耶答此有二釋一云此是初學凡夫有人我者
作此妄執故云人我執也斯則妄我二由如來藏中有二
義一是本覺義即當是人於上妄計故云人執二是
[004-0155a]
理實義當所觀法今據初義故說人執斯則真人


巳釋第一根本總相門次釋第二人執對治門於中
有五初二於空謬執後三於有倒知前二皆言不知
破著後三但云不解故者佛說真空為遣滯有而迷
世尊本說之意則謂豁虗無物之空後三但迷說其
妙有則謂確實情有之有五種各三初執緣次執相
後對治於此五中一一者下妄執事空以為法體三
一舉起執緣二以不下正明執相以眾生執佛色身
之礙相故說法身如虗空迷說意故執同大虗三云
何下辨對治相一虗空妄非真一立文二一至
妄法立情有也二體無不實立理無也二釋亦二一
以對下釋情有也二以一下釋理無也三結亦二一
所謂下結情有也二若心下結理無也二此謂下法
身真非妄也簡法異喻謂是如來本覺性智豈同太
虗妄法也。


二二者下妄執法體唯是空無一執緣如大品云
若當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後之二段
可以意得。


三三者下執性德同色心初二可了三對治中至
說故者二之不二也因至別故者不二之二也如上
文云以依業識生滅相示等。


四四者下執法性本有染初一可了二執相中以
不解其隨緣之義則謂自性有染三對治中二初云
何下奪破後若如下縱破初中三節一以如下明淨
[004-0155b]
德妙有二以過下明妄染理無三從無下明妄不入
真。


五五者下執染淨有始終於緣執治三中各二謂生死涅槃一執緣
二以不下執相由聞依真有妄便謂真先妄後故起
有始見也既眾生有始依真故證得涅槃者還作眾
生成有始之義也三對治一云何下明法體離始
則顯生死無初若說等者仁王經云若說三界外別
有一眾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說也釋
曰即勝論師兩兩合生第三子等也二又如下明法
體離終則顯涅槃無盡。


三法見對治門三節同前謂執生死及執涅槃故云
二也。


四俱非絕離門於中有二一約法明治中二一約法
總顯相待無相法體本爾非由悟後方始其然二是
故下舉廣類求非智非識顯上非心也非有非無顯
上非色也。


二而有下會釋伏疑中三一正會伏疑潛伏疑云聖
者了知諸法離性不可說相云何乃有種種言說故
牒外難云有言說者下正會云當知等也假言巧引
意不在言二其旨下辨定聖意三以念下反以釋成
前對治離是生滅門能所染淨各各差別猶未究竟
異相門故服藥治病身猶未安今究竟離是真如門
惑智雙忘染淨齊離一一無得纖瑕都盡同相門故
藥盡病𡀍身泰心安若非真門必無此理
[004-0155c]


論卷第七。本分別發趣道相者準天台意發心有二種一
者偏偽二者真正今初彼云道有通別今亦揀之略
有其十若心念念專貪瞋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
增月甚起上品十惡此發地獄心行火塗道一若心
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此
發畜生心行血塗道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
八方稱揚頌詠內無實德虗似賢聖起下品十惡此
發鬼心行刀塗道若其心念念欲勝於彼不耐下
人輕他珍巳如鵄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理智信起
下品十善心行阿脩羅道若其心念念忻世間樂
安其臭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
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
天上樂閇六根不出六塵不人此上品善心行於天
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
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若其心念念欲得
利智辨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顒此發世智
心行尼乾道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
禪樂如石泉其樂內薰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
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凡夫躭湎賢聖所呵破惡由
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如渴
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舉
十耳結也清凉釋云前九為偽後一為偏後真正發菩
提心云既深識不思議境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
惑躭湎乃至云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
[004-0156a]
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雖知眾生
如虗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
所有之煩惱上二即空觀雖知眾生甚多而度多多之眾
生雖知煩惱無邊底而斷無邊空之煩惱假觀雖知眾
生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眾生雖知煩惱如實相而斷
如實相之煩惱中觀何者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雜
毒故須觀空若偏觀空則不見眾生可度是名著空
者諸佛所不化若偏見眾生見度即隨愛見大悲非
解脫道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
名為正如鳥飛空終不住空雖不住空跡不可尋雖
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誓與虗空共𨷖故名真正發
菩提心從何者下徵釋須三觀之因由如天三光闕一不可又識不思議心一
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如執
瓦礫謂如意珠妄指螢光呼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
大悲興兩誓願謂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
成雖知法門永寂如空誓願脩行永寂雖知菩提無
所有無所有中吾故求之上即空觀雖知法門如空無所
有而有誓願𦘕繢莊嚴虗空雖知佛道非成所成如
空中種樹便得華菓假觀雖知法門及佛果非脩非不
脩非證得非不證得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中觀是名
非偽非毒名之為真非空非愛見名之為正如是慈
悲誓願與不思議境智非前非後同時俱起慈悲即
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
然與樂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是名真正發
[004-0156b]
菩提心然今此論三種發心明說真正舉劣顯勝意
揀偏偽耳。


解行發心中二一總標歎勝前位信滿入解今此行
滿入向更深發心故也故云轉勝二顯其勝相中二
一時勝位隣初地故云將欲滿故二行勝中二一總
論云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者解也次云所脩離相
者行也下六度中皆明此二二別論云以知法性體
無慳貪故者顯上解也次云隨順脩行檀波羅蜜者
顯上行也下五一一準知謂離三輪等相。


證發心中三一通明發心體中三一標地依從初至
所謂真如是也二明行體根本以依等者境界即是現
識必依轉相起故而此等者然本智正證之時實無
能所豈可得說以為境界今但約後得智中業識未
盡故轉現猶存假就此識說正證中定有真如為所
證境也以後得智返緣正證亦有現似境故說轉識
現也唯真等者而實真證能所平等三明勝用中四
後得一是菩薩下攝法上首德二或示下隨根延促德
三而實菩薩下實行不殊德此中有四初句因等次
句行等次句證等次無有下時等四伹隨眾生下應
根殊行德。


二明發心相論云又是至起滅故者謂此菩薩前二
能依根後之智後一所依梨耶之識則成三心但二
智起時有微細生滅之累不同佛地純淨之德是故
合為發心之相。
[004-0156c]


三成滿德論云又是等者一因位窮也故地論云一
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於色等者二果位彰也故地
論云二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也何故他受
用身在此天者一云以寄十王顯別十地然第十地
寄當此天即於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餘如別說
上總下別謂一念始覺至心源時契於本覺故云相
應又清凉云始本無二名一念相應又無明盡故顯
照諸法故云種智上本智成也下後智顯也故云自
然等一問中二初且陳疑後若無明下正設難次問
凖此二答意云只由內盡妄想心故外能廣知也如
鏡內盡垢穢塵故外能廣現也鏡有垢而莫現生有
妄而焉知於中有三一立正理以一切鏡等六字貫
下兩次讀之謂貫一心及離於想念也由一切境具
二義故一者唯真二者無妄佛具此二何不能了疏
云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既證心源何不能了即心之
境離於妄念故盡想念方始能知二舉非顯失亦二
初以字下翻前唯真後以字下翻上無妄三舉是彰
得亦二初從諸佛至不徧三句次第翻上初以字下
三句後從心真至妄法三句次第翻上後以字下三
句疏云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者佛心離妄體一
心源無始覺之異故名真實然此本覺在生滅門中
為妄法之體故云諸法之性也一切妄法並是本覺
佛心之相現於自體之上以體照相有何難了而不
了知也故上文中辨佛報化之用則在於眾生心中
[004-0157a]
今辨眾生妄法則在於佛心之上良以心源無二故
得然也華嚴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
生是三無差別此之謂也次以同體大智起勝方便
攝化眾生故云有大智用等今人乍聞萬法皆空則
謂豁虗無物之空便生疑云何成觀心何假脩作真
覺師云豁達空撥因果茫茫蕩蕩招災禍棄有著空
病亦然譬如避溺而投火即㡿此執然以此論自體
顯照一切妄法答彼迷人謂雖妄空而真照故也以
隨情有照了妄法若理無義無惑可照巳上所說多用賢首


一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等者有二初且陳疑後云
何下設難因言自然不思議業生起世人不見之疑
意云既自然現云何世人多不得見故科名云因論
生論不同前難直疑種智耳故彼結難云何能了名
一切種智非如今結云何世間多不能見二答曰下
有法喻合且釋法云以佛法身普徧眾生心中伹有
猒求根感即顯麤細之用非由功用也次眾生下喻
相易知後如是下合云明無感佛之緣非謂煩惱現
行以善星等煩惱心中得見佛故斯則無緣如鏡有
垢也問不生不滅四種無為是佛真體但由生滅五
種有為之所覆故隱而不現隨彼猒求勝劣之心佛
現麤細報化之用云何今說煩惱心中佛能現耶答
由或虗幻佛力自在有緣心中分明顯現若或實有
云何現哉次法身能現報化之用今據根本而言故
云法身不現。
[004-0157b]


為欲顯示等者此或依上生滅門脩復次為欲下此
或依上真如門脩。


本趣向義故者此則以義釋上標中相之一字相者
義相也。


云何為六等者初一答初問次二答第二次一答第
三後二答後問故云隨問次第答釋門。


常恒薰習者此句應迴佛字下安上皆釋本有薰習
力。


其眾生善根令增長故者釋本善根由惑淺薄內薰
有力令善增多故次文說能生忻猒等此則全同上
文所說真如內薰能令妄心猒苦欣樂等以此對後
根劣之人惡重善少等文相易了。


十愛樂心者第一論釋信十義中十者愛樂義能令
成就慈悲心故。


父母天地等者意言信如父母天地能生一切諸善
法故故華嚴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復言地者即是位也。


其思極樂者至極信樂也。


非遠非近等者所遣遠近等相並通始終二教能遣
非字之性唯局頓教以此唯屬頓教信故。


應審思擇者第七八十四三經為圓根故。


十剎那者表圓及無盡故初剎那者以初攝後故念
劫圓融故。


十信攝一切者正當別教事事無礙故隨舉一位收
一切位故今正說信故且舉信收一切也問此通圓
[004-0157c]
教前何不許耶答本論明信正用瓔珞釋論兼會餘
經說信所會多經而具多教然非本論自具圓教故
無違也第十三經為頓根故餘並終教皆非始教以
彼說信在資粮位今並位前故知非也。


得解行者者解屬十住異名解位故意言獲得十解
脩行之人故名行者。


言巳入聖胎故者謂從信位創入初初如初入胎三
賢如住胎登地如出胎以無漏現起故。


言名住如來種中等者正當第三名也謂住習種性
位行順內薰之因故云正因相應斯則內薰為正因
也緣薰順彼名相應也則是正因之相應故依主釋
也又此位巳去所作萬行定當得果故名正因復順
彼果亦名相應舉體就用持業釋也揀邪名正通二
義故待緣稱因則初義也對果名因則後義也。


舉劣顯勝者所謂本說信滿發心而今却說未滿等
者即是舉彼劣發顯此勝發故也若前後對明文則
照然如云善根微少對前有善根力煩惱深厚對前
有薰習力意言前人煩惱淺薄本薰有力令善根增
故能忻猒脩十信等此人惑重善根微少故起小善
等餘文相望準可知矣。


舉劣顯劣者即科本云若有眾生乃至深厚斯則舉
彼能起緣劣自雖值下乃至種子斯則顯示所起行
劣故云舉劣顯劣。


舉勝顯勝者亦科本論而有二句上句即舉所求之
[004-0158a]
勝境下句即顯能求之勝心故云舉勝顯勝此二子
門若對前文信滿發心並名舉劣故大科云舉劣顯
勝今於劣中但自相望復有勝劣故子科云舉劣顯
劣等。


怳怱者肇論註云言無所定如有如無也。


或極極遠者即前第九三祗。


或極極近者即前第八一念中間可了。


如本或有等者此或字中含上多義謂或則是不定
義故次下二門或通十四經之大意多分俱名不定
聚故。


造作別釋者對前總明故云別釋謂上論云於中過
緣亦有發心是也。


隨他兼心者或是兼帶兼將之心詳之此之四緣望
上並劣前之三緣對此俱勝矣。


及總結前等者謂伹結上舉勝顯勝非是結彼巳前
門故。


言逆遠者見開泰本則是違字亦可對上當字即相
當義今即遠離義。


本言或者不定之義謂不定唯墮二乘地亦入凡夫
及惡道故又不定退故云或也。


言有作者是脩作也意言初住有脩行心與後登地
無脩作智而為加行故云有作方便證發心云一者
真如無分別故。


言有住者是住相也謂今凡位有住相心與後聖位
[004-0158b]
無住相福而為加行故云爾也如金剛云無住相布
施福如虗空等又清凉釋深通二義一契理義二厚
重義今取契理則是深心安住真理故立住名今此
三門初後二門並依主釋正智之方便安樂之成就
中間一門則持業釋福德即具足亦通依主同餘二
也又依清凉菩提心戒儀八門中第六示其體相云。


佛子此菩提心雖復具含眾德包攝難思然其所發
要唯三心謂大願大悲及與大智起信論中明信成
就亦發此三故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
二者深心樂脩一切諸善行故即是大願三者大悲
心救拔一切苦眾生故故慈氏菩薩以二百二十一
句為於善財歎菩提心中有一喻云如燈以大悲為
油大願為炷大智為光今當略示此三心相。


言大願為炷者即如次下發五大願四弘願是此四
弘願攝一切願無行不脩即是深心二大悲者凡所
脩行要為眾生三大智者略有二意一者智了真性
導上悲願令願無所願悲稱無緣方稱大悲及與大
願二者凡欲發心先當皆慧觀察此心何者是於菩
提心體即知自心等諸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
是心體即是菩提心故我此心定無一相萬德本具
體絕百非如淨月輪當十五日圓滿無缺浮雲若翳
不見月輪長風卷雲皎然明白心亦如是本來圓淨
徧照法界即是菩提體無生滅即是圓寂惑雲所覆
無所覺知方便慈風拂除妄惑真心本淨非是新生
[004-0158c]
不發諸心真智心矣即以此智了物同體慨物同迷
而起悲救物依體起用無悲之悲用不離體無緣湛
寂心雖本淨久翳塵勞廣起大願發脩萬行行願相
資如車二輪如鳥二翼翔空致遠必假相資故經云
如龍布密雲必當霔大雨菩薩發大願決定脩諸行
以大願故悲智常行則無住萬行自然成就故以大
願而為其主又悲智相導即無住行以此對願即行
願相扶故此三心無德不攝始於十信終至菩提若
果若因不離三矣然此三心要無分限是菩提心故
四弘願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等若有分限非菩提心
故云三心也。


言寶喻至寶者總珠喻也如是至黃石者所在喻也
如是至黃色者色㒵也其身至短故者形猒也大小
至又故者分量也如是至摩尼者周徧也其止至石
體者次第也此摩尼至一切處者難思喻也於彼至
色黃者同色喻也上來寶喻則有九重而後三喻行
相可了次合說門釋文亦四馬鳴唯有後一云如是
眾生龍樹影出前三故具四種。


蚊龍等小大身者香山云龍身長大設使捷鳥一扇
千里雖經年載猶不見其首尾所有何况餘鳥受苦
無量右脇著地迴左脇傾經賢劫中千佛出世故云
大身。


善巧方便者方法便宣善巧義也故以善巧釋本方
便。
[004-0159a]


恭敬供養者清凉疏明手出廣供三昧門云由於昔
時以手持供供佛施人稱周法界故今真流供具等
諸佛之難思彼鈔釋云法界巳上此出因也約其施
行稱周法界約其施心入深觀故故今巳下顯今果
也真流供具顯出供時心以稱法界手出供具故等
諸佛之難思者穪田境也田雖尊勝心不稱境非真
供養由稱真之因感稱真之果能供真佛之境。


體性廣大等者準此上言隨順法性並通三大非唯
理體餘云稱性並例此文故清凉云不有大虗曷展
無涯之照不有真界豈淨除等空之心此應是前明
三大後所指文云餘種種相結總持决擇分中理當
自明謂此少文總能攝持前多結故又前四結各一
少文總能含攝正說多故故云結總持也。


無繫縛等者謂此菩薩以大願力留惑潤生受分段
身非同巳前仍有業繫苦相故也若爾云何說彼十
信位中斷滅相耶答曰是漸非頓謂至信滿方能斷
盡故說信位斷也勿為十信入住心中巳盡無餘故
云初住無繫業等。


未得證智等者謂若緣真如不名為退若緣事相即
名為退故云頗梨隨轉不同地上恒緣真理故名不
退思之。


為欲顯示佛法大海等者案論法喻兼而釋之如人
越海四處有退一是此岸乍爾發離顧此難捨多却
退還三界妄樂猶如此岸初發信心遊涉法海未獲
[004-0159b]
法喜返顧却還離岸巳遙必不復退脩信巳熟不退
亦爾故云節退中間不退次二準知二越渡巳至迮
此岸洲如至信滿初登正定生疎多退如乍離洲返
顧退耳三越度巳至近彼岸山如至賢滿初顧聖位
乍習聖行生疎思退如初離山返顧却還若去山遙
必不却迴久脩亦爾四是彼岸岸高而難仰其上海
深而難見其底然巳至此難昇易退法海淵深難捨
難離果岸孤絕難昇難涉故思退之故佛稱嘆不可
思議。


果德巳滿等者此通二義一是終教初住成佛故雜
華云若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
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菩提等二是圓教寄
同終教亦說初住即得成佛故普經云以是發心即
是佛故大疏判云前則終教見性齊故後則圓教約
法圓融故釋曰終未究竟如初盞燈雖徧一室而後
燈來其明轉增初心見性雖徧法界後後而見轉轉
分明但所見同故云見性齊也圓巳究竟更無所遺
以是圓融始終即耳。


一劫等者問前說十千今何言一至十劫耶答準演
奧鈔云有四句一鈍根精進二鈍根懈怠三利根精
進四利根懈怠前據初一此據後二故不相違


論卷第八。謂攝二聚之眾生故者問此論不為正定人耶
答謂信滿入住巳上之位却依前文發趣道相故被
正定如上因緣分中巳釋。
[004-0159c]


故有五門故故有五門者上五門言屬本文也下五
門言屬釋論也意由本文分明開說五門名字故今
釋論亦開五門更不自立科目之名而全依本故勸
應察良以不同前後之例自別標列科名故也其三
故字並所以義初則由上建立門故廣答有五亦可
事也出切韻中意云事有五門次則由本文有五門
後則所以釋文有五科云財主者兼前科田即俱舍
云由主財田異故施果差別主即施心財則無畏并
法通名財故。


隨應施者即賢首云無畏施也又龍樹似寬以名應
故。


防轉戒者防謂遮防即本不義轉者起也即本煞等
意以防轉釋不煞等也如下舉師母戒佛眼精戒並
隨本論而建名號今此亦是順本立耳若準賢首勒
成三聚合中二門為攝善法戒又從小罪下明護戒
心餘之二門為餘二聚。


伏我等者然伏我無我之二門謂或影互各說。



亦可前則但忍怨害故是伏我不必無我後則八風
不動心念故須無我非是伏我以彼伏我不永無故
若準賢首初門即為不饒益忍後門則為安受苦忍
財榮潤巳損耗侵[麩-夾+土/八-夫+欠]故云利衰越過以毀越德而歎
故名毀譽依實德讚名稱依實過論名譏逼迫侵形
名苦心神適悅名樂若準玉溪而具三忍二種同上
言等法者即為第三諦察法忍謂印諸法皆平等故
[004-0160a]
進門若準賢首於初通示門中開二一至懈退為勒
勇精進二至怯弱為難壞精進三至眾苦為無足精
進此一即是無障脩行精進門次下大同。


八風不標者字統云標者擊也。


次說脩行止觀門者賢首品疏云定慧雖多不出二
種一事二理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即遺教經彼經
前文廣明心過故後誠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當勤折伏其心能觀心性契理不

動理定門也即涅槃經意也明達法相事觀也成唯識云於所緣境觀察
為性善了無生理觀也即七地經云了法無生各般若此上先總辨為三巳下明用二
不同云諸經論中或單說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觀亦爾

或歒體理事止觀相對或以事觀對於理定如起信
論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為止而觀因緣生滅為
觀或以理觀對於事定下經云一心不動入諸禪了
境無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云禪定持心常
一緣智慧了境同三味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
即觀之定但名為定如觀心性名止定是也或即定
之觀伹名為觀如以無分別智觀名般若是也若說
雙運謂即寂之照是也此上並是顯其類別巳下總示得失所以局見
之者隨矚一文互相非撥偏脩之者隨入一門皆有
剋證然非圓暢今當事觀對於理定此是菩薩微妙
行門觸目對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顧留神故云
次說脩行止觀門。


定標陀阿羅觀義者聖師記曰標陀者翻云主也阿
羅者翻云伴也即此處中定主觀伴應審觀察意以
[004-0160b]
加行觀慧為伴根本止定為主預脩加行隨順根本
故本文云隨順等也然非無智心自[厂@火]耳。


觀標陀阿羅觀義故者即以加行觀慧順根本觀慧
故本文云隨順等也。


謂定隨時彼觀即順等者意云前據初學或單順止
或單順觀今據久習即一心中雙順二故謂脩隨順
止時即脩隨順觀等故云定隨時彼觀即順等故賢
首云漸漸脩習等者顯能隨之方便雙現前者明所
隨之止觀或異賢首前唯單脩今此雙脩並是方便
非根本故。


有覺輪故者覺名尋也今古翻異即是三種或八惡
覺謂親里尋國土尋等此惡尋思能摧善止故云覺
輪上準前二故作此釋亦可屬彼東西兩方有覺智
故謂之覺也摧乱心故謂之輪也故云覺輪。


伽摩伊陀耶者翻云合集婆尼羅者翻云散離合集
者即是粘食散離者即是粮食。


言唯用自中者自猶從也中即日中意言自從日中
巳前隨應無定同諸教說不過中食。


俱盧舍者此云淨穢中間謂五百弓之量也。


羅羅等者準彼義淨三藏傳云呪藏梵本有十萬頌
唐譯可成三百卷現今求覓多失小全而大聖沒後
唯龍樹菩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號難陀聰明愽
識漬意斯典在西印土經二十年專心持呪遂便感
應每至食時食從空下又誦呪求如意瓶不久便獲
[004-0160c]
乃於瓶中得經歡喜不以呪結其瓶遂去於是難陀
法師恐呪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頌成一家之
言每於一頌之內離合呪即之文雖復言同字同實
乃義別用別自非口相傳授而實解悟無因今論前
後皆同於彼。


品重事等者類也別也故云品耳此說總處具十重
故下說門壁各十重故。


坐像者即今禪牀也。


兩膝末等者斯則全跏之相非半跏坐也。


唯用等者應此二時求齋粥故。


存心決定等者古師偈曰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
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云云又二袒白達磨曰我心未
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故云存心等也。


不著身體門等者清凉云夫禪定虗凝湛猶停海高
攀聖境尚曰妄情馳想五塵豈當為道色如熱金丸
執之則燒聲如毒塗鼓聞之必死香如弊龍氣齅之
則病味如沸熱蜜䑛之爛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嚙
此五欲者得之無猒如火益薪亡國敗家世世為害
過於怨賊故不應著況菩薩體此即如復何所著況
達身空為誰所著故云不著身等。


如本乃至等者別記云先除有想後亦遣除想者除
無想也以有無念俱是想故釋曰境界有二一有二
空緣有境心謂之有想緣無境心謂之無想故云爾
[004-0161a]
也。


如本以一等者此有三節初之二句體相無故華嚴
云諸法無體性亦無有作用次之二句生滅無故淨
名云法本不生今亦無滅後之二句心境無故華嚴
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
得思量法既性空何得更有隨心緣外境之義也其
上以一切法本來六字流下三節三次讀之本一行
者行則相也相則體也故云同體一相法界一相斯
則真如法身異名也


論卷第九。即此門中自有二門等者準此及下第三業用
門今一唱論有兩番科初二文科大分為二一略說
略示總持門二廣說廣示散剖門此一虗科消文不用故初略
說門分五子段一眾生勝劣不同門二能作障礙假
人門巳下三門并後廣說門皆屬虛科消文不用故三顯示所作業用門四
顯示對治行法門五因治之力得益門後廣說門應
分八段例下三文科第三業用中別業用內分八門
云一者出現人相令信門等是此八子段即上注云此一虗科以彼一中
開此八故上來二文科竟自下三文科者應大分三一者

眾生勝劣不同門二者能作障礙假人門上二虗科不用消文
三者顯示所作業用門就此門中即有二種一者

是總於中有二一總相所作業用門即前二文科內
初文五子段中第三顯示所作業用門也但今為對
下別故有總相之言二通達對治行法門即是合前
五子段中後二科故今言通達者亦為形後別故二
[004-0161b]
者是別於中有八一出現人相令信門等文相易了
不消文處初依二文科至初門內五子文中第三而
便依三文科據此閑了二文科中大段第二子門後
三三文科中前二故並註云虗科是也若爾一番足
矣何繁須二答曰謂本文中前後影顯若唯依初番
則於後段廣中闕能作障礙假人門及闕第三業用
總別若唯依後番闕於初略後廣及闕第五因治之
力得益門故用兩番其理方周。


作無無境者巳滅諸事皆存在故。


作應時境者十
二時中隨應現故上鬼神中賢首大師廣明後一[耜-耒+工/木]
愓鬼精媚神矣。


[○@內-入+人]隱天反於阿反[水/仚]弗八反[旲-一+王*王]去言反伊入反阿含反只因
伊允反斯皆聖記切之。


彼外道人當有何利等者意言若談邪惡令他學惡
可自得利今說六度順他所脩自何益哉。


若離善知識等者如上真如門中巳引首楞嚴說因
脩正定用心倒錯起十異執等是也。


諸邪道故者即本鬼神也然上標云三者出道者而
含二義一出外道二出邪道故云出道亦可外道屬
人邪道屬人所用術法以彼皆是鬼神法故如高僧
傳說道流用鬼神法吹眾僧衣飛颺無住尋將稠禪
師衣鉢來而不能動由前第二怖魔德中巳有惡鬼
惡鬼名中亦攝神故但云怖魔者雙兼二故。


如其次第至之波者結指十德並是止息行人心海
[004-0161c]
之散動故次勸勿令率爾麤心不見深意故云應審
思擇


論卷第十。嚤鍵訶尸者此云氣盛瓦爐阿那毗提者此云
風病婆多阿彌尸者此云無根上並聖記一切有為
之清淨法等者以本論中所觀有二一世間二有為
其上一切下之法等貫上通下兩次讀之今此先釋
有為通具二義一云唯屬不覺以彼覺義是無為故
就善不善名為清淨不清淨故一云始覺為清淨法
故大鈔云始覺新起義同有為不覺即是不清淨法
此之二法更相變壞後復次下却釋世間此通不覺
與覺一義故前十異有世間門具足世間是覺具備
功德故妾想世間是不覺三界虗偽故以妄薰真成
諸染相以真薰妄成諸淨業二互相破又門名生滅
本云變壞真如門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又龍樹云如覺般若被彼染誑如今方起不名為正
又無上依經等說為四障變易生死如雜鑛金故是
苦也又俱舍云故諸愚夫於無間獄生苦怖心不如
眾聖於有頂蘊以有頂蘊是行苦故釋曰但自遷流
尚生大怖況相破壞理當大苦然凡受苦苦不覺壞
苦除佛巳外無非是苦況餘一切何可戀耶玉溪判
云伹約可破壞義以明此苦非唯樂壞。


一自作一者意言依生滅門脩觀為門趣入三自大
乘之法故上十異中第十名一心有二一體大乘名
一心從所作名一三自大乘名一心從能作名一故
[004-0162a]
云一自作一。


一切心行等者俱舍頌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
若置眼睛上為損極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
智者如眼睛緣極生猒怖。


本以是故若者通結上二壞行二故。


譬如彼夢等者古師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
無大千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王薀浮
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虗出沒如次釋今夢電雲耳。


緣種種身等者阿含經云昔有國王嗜慾無猒有一
比丘以偈諫曰目為眵淚窟鼻是穢涕囊口為涎涶
器腹是屎尿倉但王無慧目為色所躭芒貧道見之
污出家脩道場故云乃至遠離貪故。


又之又之者之猶往也。


立大誓願起十方等者若準本論願字具二今兩次
讀之。


譬如闕翼鳥等者然此伽陀四喻八句二二成一唯
初譬如及中無有并後功字貫下通上四次讀之其
法合中初之一偈并後功故二字亦應通下貫上四
次讀之然此四中前二闕觀同彼二乘趣寂愚法故
初一唯脩止定屬如理智異名根本同彼二乘墜墮
長空無餘涅槃故若具脩觀屬如量智亦名後得故
不墮於涅槃性空今此意云二翼雙點可翔太虗兩
智齊運可遊性空由無後智達俗涉有唯脩止輪證
真落空耳後一亦同二乘愚法不了故此上二種初
[004-0162b]
即必墮趣寂後即不成種智後二闕止同彼凡夫不
能遊真路不能離妄坑故。


言不墮惡趣功者玉溪引論功是坑字亦可通矣不
及功字通上四焉。


言不到墮功故者鈔引論云不倒墮坑故而開泰本
亦是倒字。


終不可捨離者問明品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又法華云定慧力莊嚴以
此度眾生又清凉云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
以深其照又天台止觀經論云云皆斯意也由是圓
正離彼偏邪之頓悟漸脩大要門故止即頓悟觀即
漸脩念念頓悟念念漸脩二不相離故七祖云頓悟
漸脩為圓妙也斯則所脩大節故須雙行余沗上答
天佑皇帝心觀第三玄微門中有二初直述後通難
今初清凉云夫欲運心脩行先須信解真正信解不
正所脩一切皆邪縱使精勤徒為勞苦今則頓信本
有真界本無無明生死本出涅槃本成彌滿清淨中不
容他照體獨立擬心即差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名為真
正真者揀妄則不同迷倒凡夫但依妄念八識行施戒
等以為脩行不了施等本從真起斯則見有實惑可斷
當果可證以未了達𦦨水本乾空華無果故是妄也
正者揀邪則不同執見小乘及諸外道下證真信故三聖
觀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則是邪下證真解又略䇿云惑本
無從迷真忽起迷而不返瀾漫無涯若纖雲覆空其
[004-0162c]
來無所須臾彌滿六合黯然長風忽來倏然皆盡千
里無點萬像歷然方便風生照惑無本性空顯現眾
德本圓八萬塵勞皆波羅蜜恒沙惑障盡是真如眼
翳不除空華亂起但淨法眼何惑不消滯執堅牢居
然多劫又古師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
債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謂脩行無是結業故須彌
頂偈讚品云不能了自心本來清淨自性真心非是緣慮諸識妄心若是八識
妄心權宗菩薩亦了何云不了耶彼由不了真心伹依生滅心修故所成萬行盡屬生滅如依木成器器器皆
木若實教人依真心修故所成行盡屬真心如依金成器器器皆金若非頓了妄心本空真心本淨寧得如斯
故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迷所脩之直路由不了心故清凉云不知萬行令了自心
一生驅驅伹數他寶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一切萬善俱從種生將害頓悟
從真而起故名顛倒惡也又出現品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萬

億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羅蜜脩習種種菩提分法若
真界剎那證而無遺既云一念契家一朝等佛一念全契若非頓了妄本自空真本
自淨寧具斯德若不直就此經頓悟但依餘教作觀折伏終不可得一念如斯不爾彼人巳經多劫脩行云何
一念一朝耶即知伹據現今見聞此經之流若能頓悟豈非佛耶何假多劫耶何須更脩四禪八定耶巳上立
實自下揀權相宗多云先且漸脩切成後自頓悟證入下引
實教若華嚴諸會皆先頓悟同於佛果後方漸脩菩薩

因行故梵行品云若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
未聞此經或聞巳不信解悟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此即權根若聞此經信解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此即實根
上來兩節略引經文彼疏判云良以有作之脩多劫
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又小疏云失其
旨也徒脩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彼鈔
[004-0163a]
釋云一念失則全乖真界曠劫脩而無益一念得則全
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
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即頓悟
經復說三賢十聖歷位脩行此即漸脩上但略引非謂悟
時未脩悟心即巳脩故非謂脩時無悟須在悟心中
脩故念念悟是果念念脩是因此二同時故得因果
交徹但文不累書故編之作次耳。


上直述竟下通難者謂有難云若是頓悟本成佛巳
何須更要歷位脩行答凡脩行者要須頓了八識六
境本來是無非推之始無真淨功德本來具有非脩
之新有如人迷東謂為是西西相本無非悟後始無
東元本東非悟後新東雖實如是不那由多劫數習
貪瞋任運而起難以頓盡故須強假寄託所悟真性
漸脩勝行以漸除遣本無之妄即體起用無脩之假
脩但瑩摸內之金容剖塵中之經卷故教化甚深疏
云幻人化幻即無化他也又圓覺云脩如幻行遣如
幻惑又古師云脩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
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此皆於不可脩理中強假
脩故故云如幻夢等伹曉自心本是真體洞照靈明
了了真知則自然一切皆如幻夢並非真實若如斯
脩一禮一誦一香一華乃至下救一蚊一蝄一蟻一
[歹*尹]功德無邊故智論云脩習一念契真如此是真報
佛恩故又清凉云一毫之善空界盡而無窮皆此意
也又如訴良頓成禮樂漸備如高貴子孫於小亂時沒落為奴從生巳來自
[004-0163b]
不知貴至時清時父母認得當日全是貴人此如頓悟即身是佛而行迹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脩棄於凡賤
之習學於聖良之儀


止觀一體等者清凉云法界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
觀又云即體而用自知觀也即用而體自寂止也如即燈
而照即照而燈故無異體。


大過失故者即是本云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
之道故成大失。


永離惡名者謂淨土中無實惡道之名況當身受此
即舉況釋本文云永離惡道。


從定不動者意言從此决定不退動故。


發决定心等者然此四心如次配上亦不疑畏等四
種之過。


受持讀等者中邊論說講說聽聞讀誦書寫供養轉
施思惟受持脩習十種法行各差別故今論文略但
陳四行意含十種無所闕焉十中隨一即具斯德如
後頌中分明說故。


此不二法等者意以此殊勝之果分形彼微劣之因
分故云諸佛。


大本華嚴等者還源觀釋云廣脩萬行稱實成德普
周法界而證菩提如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
今則託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嚴者行成果剋契理
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良以
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此
則真該妄末無行不脩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故曰華
[004-0163c]
嚴也。


圓圓海者同上文云性德圓滿海焉上圓屬因分下
圓屬果分是圓之圓故云圓圓是故上云圓滿海焉
不言圓圓但屬下圓是正取故亦可圓之又圓如玄
之又玄謂顯果分至極獨尊故又上圓通因果二分
下圓唯取於果分意言則是圓中之圓也。


而攝不攝故者意言遮那是因圓海是果其三世間
有同十地因果二分其果分則圓海中攝其因分則
遮那中攝今遮那佛而但攝彼圓海家不攝之因分
故大部支流二無違也義分齊云若別教一乘此釋
迦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以顯無盡然彼十佛境界
所依有二一國二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上證果分下證因分
二世界海有三一蓮華藏世界海當是十佛等境界
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一世界性二世界海等
當是萬子巳上輪王境界三無量雜類世界皆徧法
界如樹形等世界皆徧虗空法界互不相礙此上三
位並是盧遮那十身攝化之處仍此三位圓融無礙
隨一世界即約麤細有此二故當知與三乘全別不
同也此是第九明攝化分齊中文也。


譬如等者如次三喻顯彼三法如地平等故同海廣
大故似空明了故三相小異無相濫矣。


始入無者入則證也故清凉云入者了達證悟之名
無則空也意屬理性空無相故謂登初地創證無相
唯識頌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
[004-0164a]
二取相故斯之謂也又迴文未盡應迴僧上即是梵
語阿僧祇也。


毛頭者即十信位逢緣進退如毛端在地隨風東西
故。


三角者即三賢位永定無退能與惑風角其力故。


四根者即加行位謂生見道七覺華故。


明鏡等者清涼云聖教為明鏡照見自心自心為智
燈照經幽旨。


臨七識等者謂本論文不說第七意雖含具文上不
言故今唯云臨七識等臨者照也。


伊字等者謂梵書伊字兩點在上一點在下圓成一
伊三身菩提圓成佛果。


如入達池具出生者應是流出四種大河如於此論
出四涅槃。


我從四王自在處者鈔引論云我從四王自住處二
本皆通住字文顯謂須彌脚下有難陀龍所居宮殿
一代時教龍收在彼故今論師至四王天尋須彌山
下至龍宮故論云爾。


若自口經誦本分者鈔引論云若自口誦論本分。


何況等者此段二句不繁重者上句則當聞慧觀察
下句則當思慧思惟故二懸殊。


是人往罪等者謂此謗法之人巳往之愆更無處所
可能除滅意明罪大莫大於謗法故般若經說徧歷
十方三塗數返聞之[石*?/水]忉慎勿謗也。
[004-0164b]


是故等者今此一頌結上信謗上半結勸前信下半
結止前謗故云爾也。


當願等者上句則窮無盡之時下句則徧無盡之處
方顯悲願始無涯矣故清涼云盡眾生之願門時也
塵塵行滿處也


頌曰。


「 因分略說竟
 果分莫能宣
 普願聖凡流
 沒同彼果海」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