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30 法華經玄贊要集-唐-栖復 (K)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五
鏡水寺沙門 抄


言隨應有等者。色無色薀。下二界具有。意言地法有
處則喻。無處不喻也。


言由此三義等者。因此三義。顯得空性。即是苦空無
常無我不淨也。


言奪衣作褫者。古云。奪衣謂擺也。即斗藪也。今從奪。
易云。鍚之以盤帶。終朝三褫之。鍚由賜也。盤帶即腰
帶也。一日之內三遍被脫。紫袍金帶三遍。却論得如
此之衣服。論得亦不貴也。褫即剝色義也。


言今應作陁者。同說文也。據功作陊也[毤-八+ㄙ-毛+ㄆ]徒活反與奪
[025-0702b]
強取也。言木理者。文理順也。


言覆苫等者。彼生年少時。皮膚光彩生。名覆苫。年老
巳後。皮一片片落。以麥趃相似。名亂墜。


言白盖等者。與合同音。胡臈反。郭注白茅草也。即是
編函白茅。以覆屋為之苫廬。禮云。[穴/侵]苫。枕孝之所居
草屋。


言桷端木者。桷者椽之異名。爾雅謂欀也。注言屋椽。
今言桷端木。即今連檐。合為連棉正。


言今謂[少/隹]梠者。是[少/隹]㸑之所栖宿寄住處。曰梠。與旅
同。法中骨節如椽。[月*貞]脉如梠。若其老去[月*介]。即無力骨
節差脫也。


言瑜伽第十九等者。問有何聖教。說五薀為舍宅耶。
答疏言瑜伽等。文在第十九為正。十七非也。引意者。
緣上三句。別配色身無常。恐義無由。故引此教證也。
埿塗等三句經。彼既以心城喻身。今此以身比宅。是
以引之。下結故。以肉為埿塗也。


言引經頌言者。即解脫經也。


言墉者。墻也。餘鍾反。表也。筋肉血塗餝骨城。向上將
筋肉血塗飾。如州府城。墻上著石[厂@火]埿餝也。


言城謂八識者。相云。城是所依。禦攝之義。內庶物外
御𦙄。攝內不出。御外不入。攝內貪等四法。令其不出。
御外信解等善。令其不入。故喻城也。第八識喻子城。
內能執持五。防令不壞故。若前七識喻外羅城。能著
險道。善防於身。令第八識不斷絕。故云骨充㙛石。喻
[025-0702c]
上說累塼石作城。即喻人身中骨也。


言繩絍者。切汝鴆反。由城有繩絍。即連持於城。若筋
即連持於身也。


言形骸等者。攬眾多法也。骸是色身之總名。墉者是
城之異稱。若准涅槃經等。多取身為城。今取八識城
也。心王為城。此四種法。是心王家所持之法。


言三寶往化者。佛往化名佛寶。僧往化名僧寶。口中
說法名法寶也。


言二種心城者。第八識為內子城。前七識為外羅城
故。言二種心城。心即是城。入者解義。無始時來。上不
能解了二種心城體性。顛倒虗妄。而何能求取佛法。
修唯識果。而為巳有。此解順前城。謂八識然不順。下
解四法文。攝云三解。第一在家起貪嗔名一。出家起
慢覆名二。此二種體非心城。住心城故。亦名心城。二
云。一善說法。二毗奈耶。名二種心城也。與心為城。故
名心城。三云。善說法毗奈耶名二種。與此二種相應
之心。心即是城。故名心城。攝云。第三解最親。即是心
與境為城也。若准諸中意耶。能說法人心。心是能緣
二境心。緣二境心。為境。與心為城。名二種心城也。能
聽之人出家在家。於此二種心城生解。名入心城。問
善說法同於何義。答善說法是經。阿毗達摩是論。毗
奈耶是律。若爾合言三種心城。何但二耶。答初二合
之。故言二也。攝彼論藏。入善說法經藏中。故唯二也。
對彼出家在家二類別故。經論二學勸誨俗人。律藏
[025-0703a]
為出家者。修多對法。通在家。出家人修故唯合二。不
開為三也。


言況能取等者。意言彼在家出家二種心城。尚不能
入解了觀察。況能趣向。以為巳有。佛說善法。上不能
攝為巳有。豈能自起說法之心。由如有美食。尚不能
喫肯。更能為人辦之者哉。大論十九說。善說法。謂諸
沙門。惡說法。即諸外道也。


言樓櫓者。即是却歒上可有之物。名樓櫓。能防護彼
城。喻人手足。能防護身。


言目為竅孔者。口予反。切云穿也。向外看也。


言頭為殿者。頭最尊故。猶如城內殿堂。其心王即在
殿堂中住也。諸經尚自以骨為城。何妨法華骨為椽
梠。


言周障屈等者。此喻無我。意說若宅中有我。即有有
自在隨意可作。而無障隔。屈曲所作不得自在。多有
障隔屈曲。明知無我也。


言三十六物者。頌云。外相三四醜。身器二六成。中含
十二穢。九竅惡霑形。三四者。髮毛爪齒。脂淚涕唾。垢
汗便利。二六者。皮膚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腦膜。上曰
肪。下曰膏。十二穢者。脾腎心肺。肝膽腹胃。赤白淡陰。
生熟二藏也。


言此三義者。一無常。二無我。三不淨。故成空。


言有二十九頌者。長行喻有三句經文。長行合云。愚
癡暗蔽三毒之火二句經也。偈述二十九頌。廣略不
[025-0703b]
同也。


言結上難等者。經云。其宅如是可怖畏。毒害火灾眾
難非一。此都結二十九頌也。


言長行灾起准火等者。問長行火起燒宅。偈中更加
虫鬼。意在於何。答被言長行等。


言如言三毒等者。謂貪嗔癡。亦云三株杭。亦名三燒
燃。亦云三不善根。追求諸染境。名愛。焚燒善根。名火。
傷害善身。名虵。纏遠福林。名蔓。心恒求境。名濁。障出
生死。名網。汗諸功德。名毒。潤生無盡。名水。漂沒有情。
名河。竪通三界。名縱。橫攝四生。名廣。利害善身。名針。
連持生死。名縷。


言後一頌半通結此二者。即是五鈍使五利使為二
也。經云。夜叉餓鬼諸惡鳥獸飢急四向窺牕牖等。


言半偈結之者。經云。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此結前六
偈也。


言此中配屬無等者。經教中無說處。行相相應。即義
相配。八鳥喻貪。十虫配嗔。行相相應也順古且然者。
順古人章被且默。論本不釋者。法華論盡不解。未必
則是。義符順故者。必總不。豈疏主意中總有識薀配
宅。餘四薀是堂舍也。生老病死作四面。五道種子況
五百人。三乘無漏種子喻三十子。自餘煩惱更無分
配處。只合是虫鬼也。


言貪愛有四等者。一現有愛。簡要。云謂愛現在五薀
之身。種種裝餝。配更藏閇好處徒人見。二後有愛者。
[025-0703c]
希後世還得。此身堂堂六尺。語聲似鍾。或天身光潔
自在。於後身。後身起愛。三貪喜俱行愛。謂於現在得
五塵境。貪著保玩。起貪起喜。故名俱行。四彼彼喜樂
愛者。謂於未得五塵境。心生貪著。得巳更貪。未得則
不一。故名彼彼。四中初二緣身起。後二緣境起。


言皆據別行等者。若論貪物。物皆有。今依別行相。且
配四種愛。以現可見故。問何名現可見。答疏路云。指
八鳥身上貪之行相。不然。但是四愛向上現有巳得
未得境。即是現可見境。


言鷲梟等者。疏中配。與經文不次也。四愛中分上下
品。上品四愛。愛即貪。上品四愛配四大鳥。下品四愛
配四小鳥也。且上品四愛者。一鷲。說文云。鷲鳥黑色多
子。師曠云。南方有鳥。名曰鷲。黃頭赤咽。五色皆備。西域
多此鳥。蒼自赤。唯貪死人。常在山間。藏隱護身。採取
養活自身。如現有愛。愛自體故。二梟。夜後作聲。現恠
知後不祥。准擬人拋物與喫。如後有愛。愛後苦果。即
是不祥。名後愛三鵄。於現得物上起愛。撮得老最貪
愛。喜歡。樹上作聲。如貪喜俱行愛。於現前巳得物上
生貪。貪巳生喜。四鵰。於未得虫兔。向上起愛。為力大
故。性多傷煞。於物物上。起愛擬煞。名彼彼貪。得一物。
轉轉望多。如彼彼喜樂愛。於未得可愛物上。起希望
上解順疏違經次第。依經次第。配四愛者。一鵄。但資當日之
身。更不望後。如現有愛。愛自身故。二梟。白日不出。思
於夜求食。如後有愛。愛彼有身及未得物。三鵰。有力
[025-0704a]
故隨現所有物。得巳不捨。即能食啖。生貪生喜。如貪
喜俱行。巳得物不捨故。四鷲。知人死長思未來人。死
食之。如彼彼喜樂愛。愛未得之物。物既不一。名為彼
彼喜樂愛也。


言烏鵲等者。配下品四愛。一烏。於現身上起愛。盜他
男女。餧自家身。若向他人家。拾得食喫。易驚難打。纔
擬打他早起也。如現有愛。愛護現身。如現有愛故。二
鵲。鵲多諂詐。向人家許作喜聲。准擬人家向後拋物
與喫。名後有愛。三鳩。鳩性多耎無硬強。拾得一顆糓
麥嘆舍資。作聲喜歡。只於巳得物物起貪愛。名貪喜
俱行愛。四鴒。鴒性多婬。婬心不足。故於未得物上起
愛。起愛不一。名彼彼喜樂愛乎。問貪分其上下。兩品
可然。八鳥何因亦分上下。答前之四鳥。梟能食母。現
恠義強。餘三力用人故。故分上品。此八鳥但約力。用
大小分上下品。不約性利鈍分也。


言或鈍等者。第二依經配也。性鈍貪者。喻老鵄性鈍
也。毛多小肉。不能捉兔。檎獐但向糞。塠頭拾死老。最小
兒手裏。脫羊腹阿師。不食處趁。眾生食飢。來向街中
覓物。飽則向空裏敖朔。如世間擎檐客負人。又如挑
撥查。名性鈍貪。二現恠貪者。喻梟。梟夜後作聲。人謂
不祥。即喻所由等愛。夜後向人家門前說道理。現恠
覔錢用。亦如師婆說。他家內有鬼恠。而求錢物。三大
力貪者。喻鵰。鵰有大力。能擒獐抱鹿。煞其狐兔等。如
鄭注云。徒千貫萬貫。亦如作官人麤枷大棒打人。取
[025-0704b]
錢。四動身貪者。喻鷲。鷲取欲求食。先須空中迴翔盤
轉三五匝。運動其身。夜後山中藏。白日向王城中。覓食
喫諸鳥。悉無乃敢求食。商人經紀。亦薄張俗講法師
外處覔講等。五非法貪者烏。烏求食時多非法。求取
他[少/隹]兒。以引巳命。如縣官等麤枷大棒打人。及盜劫
取錢。六發語貪者。鵲。先發聲意。徒人家新婦女郎。呪
[厂@既-旡-日+口*頁]鵲女。好霄好息。拋物與喫。如亦世間人行諂人求
名利。亦客遊措大事。當言語大奇灼然安隱好在。又
如下噬牙郎等。用巧言令色。覔錢物用。七卑下貪者。
喻鳩。鳩求食不能取大假物。但拾遺落糓米。隨得三
顆五顆。映舍資作聲故。故喚阿姑。如世間出坑除糞
漢等。事雖下劣。亦復生貪。八多婬貪者。如鴿。鴿性多
媱。如崇仁平康。風聲女兒。亦如人家不肖子弟。放一
捉二。鈎三攬四。柢手不却。不簡好惡也。


言依遺教者。問引遺教經中黑短虵。為復證上。黑虵
為證。黑短虵答下文解遺教經中黑短虵。兩解不定。
所以此開兩勢雙證也。


言漢書玄虵者。此上玄應法師意取黑蚖。不取蚖字。
所以廣引漢書解蚖。並不是毒虵。二人解漢書。韋照
解。玄者黑色也。蚖者蚚蝎也。崔豹解。玄者虵醫也。有
說蚖被人傷。此虵吐水。點著即差。故號虵醫。大者長
三尺。其色玄紺。玄者黑色。紺者即亦黑色。善魅人者。
能作變現。或亂於人。如野狐等魅人也就[少/隹]豹解中
有六。一解虵醫。大者長三尺等。二列四名。蠑蚖下。三
[025-0704c]
結。玉篇云虵醫下。四解別名。在舍為守害下。五玄應
法師重成前義。准此遺教下六。疏云解疏言。今解蚖
有二下。


言准此遺教經等。玄應法師解義。出取蚖字。所以此
師意韋照[少/隹]豹等解黑蚖。既能醫蚖。又言魅。又言魅
人不言傷煞。不是毒虫。漢書黑蚖不是毒虫。遺教經
中應取毒虫為喻。應合是黑蚖。錯為虵字。


言今解蚖有二等者。疏主解中。甚有深意。意緣兩个
黑蚖。第一者無毒。而有多名。第二者有毒。唯名為異
虵。更無別號。疏主此間簡取有毒者。餘一个無毒者
不取。今取與不取。總名黑蚖。至引文之時。不可兩个
黑蚖總引。所以不取者。舉別名以簡之。即是蜥蜴。第
一漢書中。黑蚖無毒也。次言黑短虵。正當取者。自有
毒虵。名為黑蚖。非是韋照等所解之類也。准疏主
意。黑短虵即與遺教經同也。玄應法師見漢書中蚖
無毒。遂作蚖字解。與疏主意別。疏意但名黑蚖。非蚖
音。


言故遺教經等者。疏主結自義。黑短虵是毒虵。故不
應錯。彼經云。煩惱毒虵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
睡。當以持戒之鈎。早屏除之。睡虵既出。乃可安眠。


言但名黑蚖等。此唯獨名。愚袁反。此是水虫等者。只
是黃虵箭。檊虵凡常之虵等。問於解虵之中。此虵與
前黑虵與後蝮虵何別。答蚖虵即是黑禿尾。虵蝮即
報怨。凡虵即餘一切虵。
[025-0705a]


言三蝮等者。切芳福反蝮𧈤也。


言爾雅等者。愽者。闊也廣也。首者頭也。擘者。如人擘
指。廣雅云。擘謂分手也。


言有針者。毒㓨也。


言綾綬者。牟云。今綬帶其文。交洛五色之通號也。


言有[髟/鼠-臼+ㄇ@企-止]者良涉反毛也。螫手直斷手者。切云。虫行毒也。此
虵咬著人手。須臾間毒入心即死。若被咬巳。便斫却
手。即得活。脚亦然也。


言四蜴者。時人呼闥剌如母指。大虵毒在頭。蝎毒在
尾也。


言蜈蚣者。蝍蛆者蜈蚣之異名。比虫若喫虵。直人腹
喫却心肝。或食腦髓。蝍蛆子余反。爾雅云。蝍蛆似蝗虫。
大腹長角。食虵腦髓也。


言六蜒蚰者。問蜈蚣蜒蚰何別。答青身黃足者即蚰
蜒。緣身赤足者即蜈蚣。赤足堪作藥。黃者不堪也。


言七守宮者。黃帝將遣守宮如疏。問此黑蚖既是通
名。何故不說今取蠑蚖為通名。答所望。別故。蠑蚖是
三中之通名。黑蚖是四中之通名。亦不相違。


言百足者。時人見他足。多呼為百足。亦是言實有百
个足。


言九鼬者。鼦彫音性音石音即立鼠也。田中有孔。見人
奄手。書云。石鼠有識。人之無識。名死也相鼠有禮人而無禮


言蒿者。縣名。在建平郡也。


言郭璞等者。郭璞註山海經。故引也。
[025-0705b]


言應作貍者。意言無大傍作者。


言春秋等者。春秋記魯國事。每至郊天之時。准禮皆
先養飼牛羊等。名牲。特祭天時。取以繒綵。飼以粳粮
等。若少有損傷。即便不堪用。然祭天之中。其角大如
蠒粟。相似巳上。不堪則取其正嬾。名曰郊牛也。鼪鼠
好食其角。


言至盡不知者。如蜂食青虫也。


言嗔之別相等者。解嗔。取十一之所以也。如食有八。
以配四貪。有上下品也。


言巳身有。觸惱巳身。便即生嗔。或可自知不是。便即
生嗔。二所愛者。謂妻子等。有說要欺陵罵辱。便即生
嗔。或可嗔。比所愛有情。三非愛者。先與此人。有於嫌
恨。聞說其好。便即生嗔。四過去者。謂與人有大怨酬。
彼巳巳沒。聞其好惡。便生嗔。或是父母過巳後。聞人
說惡。便即生嗔。未來現在准比。


言七不可意者。所愛五欲是可意者。即生喜。不可意
即生嗔。或即緣非情起。如呵風罵雨等。八嫉妬者。害
賢曰疾。害色。曰妬。於賢於色曰嗔。九宿習者。謂於多
生結怨不捨。今相遇雖不憶識見。即生嗔。


言十他見者。他人見解。其實理長。巳身見解。道理全
無。見不如他。即生嗔也。如爭義唱賤等。


言隨惱等者。問何名諸惡虫輩交橫等。答疏言隨煩
惱等。謂忿恨惱嫉害五也。


言猛利者。如斫營突圍等。蚖性不嗔則巳。若嗔藥王
[025-0705c]
木而不可救。如難犯人。犯方嗔起。節度使三軍皆煞。


言被惱者。虵性自住。行人若觸惱。方行毒害。如快性
人。不忍人犯。著即損。不得則休。


言報者。如蝮。今年被損。來初即不報。後不簡遠近必
報讎。如結怨不捨地獄等。


言現相者。蝎行氣尾行現嗔相。


言害毒者。如縣官打煞賊等。虵等巳毒。被蜈蚣能害。


言不能斷者。一遍違齊死不妄。常恨云。巳後共你鐵
把相斸等。蚰蜒身分一一皆斷時。分分皆動。名斷嗔
也。


言嫉妬者。妬元載妻截婢手等。守害之血塗臂不落。
則是妬他嫉他也。


言煩惋者。如鈍漁被妻惱。便自侔頭性等。百足行時。
以輕觸著。便為一團。而自嗔也。


言私切者。如新婦被翁婆罵。詐為歡喜輩。後房中嗔
夫聟等。鼬捕時潛身孔邊。自氣尾詐為喜相。而行捕
撮。嗔心在內。名私切嗔也。


言損煞者。如獵師公行損煞。亦如干戈鬪時。公行是
事也。


言潛計者。如陰謀人。心中最毒。心中嗔。面即笑。心恨
貌恭。鼷鼠心中毒。食諸鳥獸至盡。不覺不知。亦名甘
口。鼠食郊牛角亦不痛。名潛計嗔也。


言交橫等。此解與前逢緣生起別。彼配隨惑。此但是
結也。
[025-0706a]


言起七九等者。謂於三際各有上下二別。即為亦總。
復為一總。別合論即成七也。若三世各三。謂上中下
合而言之。即成九也。今言七九者。兩重配釋。各據一
義。若准瑜伽論第九說。合言十九種愚。言七九者誤
也。即十九中合為七類。一世愚。二事愚。三輪轉愚。四
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言九種者。
准抄釋取十九種。大論第九云。一前際無知。謂我於
過去。為曾有耶。為無耶。二現在前際無知。為有為無
耶。三未來亦爾。四於內無知。謂於各別諸行。起不如
理作意。謂之為我。五於外無知。謂為諸行為我所故
六於內外無知。為於相續諸行。起不如理作意。分別
為怨親。於內外所有無知。七於業無知。謂於諸業中
為有作意者等。八於異熟無知。九於業及異熟即前
二。十於佛無知。不思惟或思惟。十一法。十二僧。十三
於苦無知。十四集。十五滅。十六道。於此三寶四諦無
知。或不思惟。或雖思惟。或由無知。或由放逸。或由毀
謗。十七於因無知。為計無因。或自在。或計丈夫不平
等因。十八於因所生諸行無知行相同上。十九於觸處通
達無知。謂增上慢者。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有無上明
十九十七下九。世愚有三。謂愚前際中際後際。即愚三世。名

世愚。二事愚有三。一愚於內。二愚於外。三愚於內外。
名事愚。三移轉愚。愚有二。一異熟無知愚。二業異熟
無知愚。此二名輪轉愚。四最勝愚有三。謂愚佛法僧
五真實愚。謂愚四諦即為四種。六染淨愚有三。一愚
[025-0706b]
因。二愚果。三通愚因果。七增上慢愚。唯一即六觸。是
於中初三分內全。次五一分。及苦集正順經文屎及
虫。餘不相違也。


言三德者。問何但說三。不增減耶。答被言有二德等。
一狐色多黃。黃中方之色中勝餘色。是一德。二若於
野行時。小者在前。大者居後。若爾。不順何名為德。答
如母引子。令子先行。却成恩德。三將死之時。必能迴
首於本丘墓。必不忘本。故名為德戒。□為守字誤也。
側呂反亦阻音鋤呂反音語非含嚼義。唶子夜反齧也。噍木笑反
[哎-乂+一/坐]時制反嚼也。茹人麤反飯也。


言斷筋等者。此段疏文三處違妨。若准此文。嚌深而
齧淺。次云多噬名齧。至齒名嚌。即齧深而嚌淺。復云。
疑苦集之淺法。如嚌甞至齒。疑滅道之堅法。如齧傷
皮肉故。又似嚌深而齧淺。答金云。苦集是有漏行相
易知。猶如軟物甞至齒時。即斷筋肉。滅道是無漏行
相難知。由如硬物縱然多噬。但傷皮肉。牟詳此解。甚
善。猶未盡理。且准字書解。甞入口名啐七內反。甞入口也。今
甞至齒名嚌。准此即淺取名嚌。既斷筋骨。即失嚌義。
云何以斷後得名嚌。又復苦集行相易知。合疑少。云
何却斷筋骨。滅道行相難知。即合疑多。云何但傷皮
肉。牟解雖至齒名嚌。然於其中淺。二重齒□主借彼
淺至齒名。顯此深至齒義故。斷筋壞骨而名為嚌。然
疑苦集而名嚌者。此中不以疑多名深。疑少名淺。疑
心是一。然苦集二諦現可見。故疑行相多。易為疑。故
[025-0706c]
名折骨斷筋。滅道二諦不見。故疑行相少。難為疑。故
傷皮肉。如人欲擬羅織。平人鈍漢易設計。強者難設
計。若擬羅織之心。是一不妨前[敲-高+嫡-女]有弱。又苦集疑淺
者如俗書義。滅道多者如經論義。以心研究。多如斷
筋骨。


言應作𪘨者卓皆反若取嚌齧。即嚌深齧淺。若取𪘨齧。
即齧深𪘨淺。既言𪘨深即齧淺。亦通深淺也。


言𪘨發於口者。法合也。經言。䶩死屍者。潞云。准經義
勢。真於屍上而嚌齧之。疏釋寧配於四諦也。答今助
解者。死屍但喻苦集二諦。疑苦諦等之顯法。如嚌死
屍。疑滅道之隱法。如齧死。抄主詳。不爾。喻上說死屍
二字。方咀嚼轉由咀死屍等。所以骨肉狼藉也。法中
說。口疑之咀嚼。心疑之踐踏。即於滅道之上齧。並於
死現身之中。而起此疑。法喻雙舉。問滅道何名生死。
答滅道是苦諦集諦收。意說滅道二諦在此生死身。
故言生死。又有漏心變皆苦諦收。由疑故。生死之屍
不斷也。有何乖違也。


言疑苦集等者。此中苦集雖言至齒是淺。巳斷一切
肝骨。故說言深。齧言深難取故名淺。問此三獸有何
行相而喻於疑。答狐行水上。聽水聲流。不聞水聲。方
遇狼從窟。求食時以前脚抱頭而立。隨身倒處。而便
求食。野干巢於危巖。善能緣木。把著一枝。方一枝即
下傍。上配三狩也。問三狩配三寶。三寶三世三界可
爾。如何配四諦。答諦是境。又解苦集三界中收。滅道
[025-0707a]
三寶中攝。


言一頌半者。名慢。答慳犳。犳多慳故。護舍之相。可知。


言七九者。唯識論云。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於三品
我德處生。且七者。一慢。於下品中品起於劣。計巳勝
於巳等。二過慢。於中品上品起於中品。上品起於巳
等。計巳勝計巳等。三慢過慢者。於上品起於勝計巳
勝。四我慢。總緣五蘊為我。於中起慢。五卑慢。於上品
起。謂他多分勝巳。少分不如。六增上慢。及第七邪慢
於德處起。邪即全無。謂有增上慢。少分得謂多得。九
慢者。大乘經中不見有文。俱舍十九云。如是九慢。從
前七慢。三品中雖出也。所謂我勝我等。我等我劣。有
勝有劣。無勝無劣。無等無劣。一一皆言慢類。過慢卑
慢。如次說初三。卑慢慢過慢如次說中三。慢過慢卑
慢如次說後三。過慢於等計勝。於勝計等。即中上卑
慢於等計等中也。卑慢上下中下。過慢中中。慢過慢
中中。慢過中下中上。卑慢上下。


言多因疑起者。問唯識六云。慢陵定境。不與疑俱。如
何此處慢因疑起。答前後而生。不違論說也。


言搏擊等者。問群狗有搏撮等事。答如狗向前咬向
後據。亦名搏撮也。


言與四圭者。潞云。十粒謂之圭。十圭曰撮。又云。十四
粟為圭。十圭為撮。今言四者。更問。


言䶧玉篇咳音亦女交及車者反列懷也來哿反列也鋤加反


言不知喍者。切韻六个字。喍天也齒不正也積也
[025-0707b]
蓮車瘦也


經言處處皆有等者。三句經文。喻邪見體也。撥無因
果。如食人肉。空起貪嗔癡卑過罪。況更謗無三寶四
諦。如食人肉。


言老物精等者。謂多年老野狐老狗老鼠老野狸等。
能作變恠也。


言山澤等者。即山澤中現恠。恠物名魑魅。


言山神虎形者。第二解。魑與別山神虎形。即取山神
鬼。作虎形也。


言木石等者。即取多年華表木掃帚等。


言添夜叉與惡鬼。為二。


言總有有五類者。一魑。二魅。三魍魎。四夜叉。五惡鬼。
能喻有五。所喻亦五也。


言緣撥五門者。謂四諦及修道。俱舍云。五部邪見。緣
之為境。誹撥為無。不信也。


言五法者。一心。二心所有等。等取色法不相應無為
也。前四有為。第五無為。皆撥不信也。


言有五行相者。對法云。謗因者。一無施。二無愛樂。三
祠祀。四無妙行。五惡行。安國云。施等是五因。而言無
等者。即謗是謗也。問施與愛樂祠祀三種何別。答施
與是悲田。愛樂是恩敬田。有此差別。謂有外道依世
間諸靜慮故。觀見一生恒行妙之者。死墮惡趣。或有
行惡行之者。却得生天。作念言。定無施與。愛樂祠祀。
妙行惡行。二謗果者。謂無妙行。惡所招異熟果。勝妙
[025-0707c]
異熟果。非撥無果體。但言非彼所招。三謗作用者。無
此世間。無彼無間。無父母。無化生有情等。言無彼世
間者。謂有外道得宿住通。觀三世有情。過去是畜。現
在是人。未來天。便作是念。故知無有彼此世間。從於
過去。於現在亦無現在。生於未來世間。即有情世間
也。言無父母作用者。不信此身從父母生。父有六種
之功。母有持胎之德。見母命終而為其女。見女命終
為其母。父終為子子終為父。言無化生有情者。或復
見人身懷命終。生無想或生無色。或人涅槃。求彼生
處不能得。見作是思。決定無有化生有情。以彼色身
及心想了不可得故。四謗實事者。謗無實阿羅漢智
斷之功。非謗無有情之體。此因自得果。趣如冥聞比
丘命終之時。中有身中起如是謗。世間無有真阿羅
漢。言及非邊見見取戒禁取等四見。所不攝者。皆第
五邪見所收。見不正故。總名邪見。為計自在天世主
釋梵及餘物類。常恒不易等言明由邪見生鈍等者。
即由前處處皆有等一唱經文。生得此第二毒虫之
屬一唱文也。牟云。由邪見生鈍煩惱。此明利使。而經
言毒五等者。乃是鈍惑。故作此科。意言由前一頌。邪
見自體生得嗔恚貪等鈍惑也。如執煞馬以為大勝
佛法弟子。勸他即便嗔也。等即初二句經。是所生惑。
第三句經正明能生。第四句經復由鈍惑。劫生邪見。
由前外道既生嗔巳。復起邪見。堅執自宗。秘惜不行。
名為藏護。依疏後解。喻上即毒虫藏護。法中說自嗔
[025-0708a]
恚。起得增長邪見也。


言信也者。即母伏卵時。側聽中唶卵聲。其母應時即
啄。卵破子即出。若聞其聲不即[口*豕]破。其子即悶死。有
此之應。謂為信也。其孚乳產生之言。通邪見孚乳生
諸鈍。諸鈍或復生邪見利惑也。


言卵化者。金云。子出卵聲。名為化也。非為化孚。即是
化生有五孚。一毳字。如鷄附卵。卒啄同時。二者土孚。
螻蟻之類。依土生卵。若撥其土。卵即不成。三思孚。魚
鱉等子。在岸上母若思之。子即不死。不思即不死。不
思即卒。四者影孚。竈單龜之類。五聲孚。蜂之類。捉得
青虫。剪頭置其窠中。咒云似我似我。


言平去二者。孚字平聲。乳字通上去音。


言生產者。今俗呼產婦為生去呼


言因物造等者。因父母生。名造。因母伏卵。名變。


言由邪見故等者。意云邪見生諸鈍。或名自藏護。


言撥五門至煩惱者。意說邪見體性緣撥五門。諸煩
惱貪瞋癡等。與彼邪見相應俱起者。名緣撥五門邪
見之煩惱。毒虫是前嗔癡二也。禽獸是前貪癡慢三
也。


言別別生者。起彼貪等。煩惱發護義。資養義。


言此諸煩惱者。第二解也。初釋由邪見生諸鈍。或名
自發護。此解復由鈍。或於邪見名自藏。前解即母護
於子。後解即子護於母也。與前別也。


言明由邪見生等者。牟云。諸惡見。即二無因論。四有
[025-0708b]
邊。四不死矯亂。五現涅槃。此等皆是邪見差別。名諸
惡見。金云。餘生四見者不然。前解邪見既取夜叉。即
邪見之差別相。二無因也。所以疏言諸惡鬼業如夜
叉。


言因起煩惱便生。即起惡見。後更生起貪嗔等鈍使
煩惱。然後又起身見等惡行。若不言起惡見。後更起
貪等。云何夜叉取毒虫等而食之。因起煩惱。方生惡
行。即是毒虫增。夜叉惡行。即是惡見所起之行。行亦
不離夜叉也。


言惡身行滿者。惡行滿於身中。或成就煞盜婬。名惡
行滿。牟云。如計五現涅槃。即此惡見遂生貪著。於此
惡見後。起鈍煩惱。由貪著故。三業並興苦行。名彼行
滿也。三業者。食之既飽。是身業。惡心轉熾。是意業
惡行。鬪諍之聲。是語業惡行。此三業行。皆由邪見
之所增長。相云。唯識云。邪見癡增上。故偏依不善
所發業說。若據三性。通所發業。說思為能發。疏依別
說。


言非由邪見者。通難。問總發業者。即是無明。云何今
言邪見起三惡行。答疏非由等。謂癡能發業。愛能潤
生。故說貪癡起三惡業。若望邪見親生三惡行者。猶
隔貪癡。一重遠故。但名疎生。而非親生。乃是遠。不是
近生。意在於此也。


經言鳩盤荼鬼等者。形似冬瓜。名冬苽鬼。此喻戒取。
與今解同。古人云。執彼戒禁。持之不犯。得生欲界。人
[025-0708c]
天中離三惡道。妙高於地。名云埵。欲界人天非是究
意安穩處。猶如蹲踞。修上界禪。斷欲界染。得生色界。
如離地一尺。又修四空定。生無色界。如離二尺。生上
二界名往退。生下界名為返。周行三界。名曰遊行。戒
取放蕩。以暢凡情。不能尅獲無漏聖道。如縱逸嬉戲
等。


言重執隨等者。糅云。戒取從於邪見生。是一重。又執
此戒為勝為因。又是一重。此解非也。牟云。先於事明。
且宅中平地。如諸見土埵。如隨順諸見之戒禁。此戒
禁取彼諸見。戒禁生如鬼依土埵也。名為重執。依戒
起取戒取。如依土埵有此鬼也。若空執有。即說名單
今又執戒。故云重也。見戒二取別者。若依小乘。非道
計道。是見取。非因計因。是戒取。總是大乘滅諦下煩
惱。大乘二取。皆須具二種執。執見為勝為因。名見取。
執戒為勝為因。是戒取。相云。身邊邪見為土埵。戒取
所依故。三見為依。方持戒故。若爾。見等無別。以何為
平地。今即四見如平地。戒禁為土埵。取是見故。


言不緣餘法者。餘法即是諸見。即唯緣戒緣彼起取。
屬見取故。


言有作垛者。此乃體垛字。亦有疏本作堆也。


言執戒之禁者。性戒名戒。遮戒名禁。合此所執戒禁。
二上各有能取心。名一尺二尺。攝云。亦如內諸弟子
有性戒名戒。遮戒名禁。


言戒取必須等者。意說戒取。先執為勝。勝餘戒。復執
[025-0709a]
為因。能得五現涅槃果。故具此二相。方名戒取。若唯
執為勝。不執為因。即是邪見。若唯執為因。不執為勝。
亦是邪見。何以如此。以隨偏一。非即戒取。當知即是
邪見所收。故前邪見撥五門中。云及非四見。諸餘邪
者即是。此中偏執者是。故知身見等四。所不攝者。皆
邪見收。邪見即寬。餘四見即狹。


言不爾等者。若戒取不雙取勝因。不爾者。即單執勝。
是滅諦下邪見妄計邪見解脫為勝解脫故。是單執
為因。能得清淨。是道諦下邪見妄執。非道為真道故。
由此要具勝淨二義。方名戒取也。


言不須別配者。古人二解。一欲界戒取名一尺。上界
戒取名二尺。二云。執修禪定脫欲為道。名戒取。計四
禪為道。如離地一尺。是戒取。計四空為道。如離地二
尺。是一戒取。今者疏主不取此。不取此義故。言不須
等。


言不說等者。即指前經文。意言前諸虫鬼不言配上。
何因戒取獨配上耶。此中總明虫鬼。交加十煩惱。意
說皆是欲界惑相。據相增而說。下別明虫鬼藂雜中
方始別明三界惑。亦據相增而說也。


言離執忻來等者。解經往返遊行。謂有外道。猒下苦
麤障。為生死。忻上淨妙慮。為涅槃。得生無想天。名往。


言虗功者。亦有疏言。虗勞字。草書勞字似功字。勞字
稍勝。


言遊行者。如人所至處。若有功即不虗行。若所往無
[025-0709b]
功即虗行。佛弟子斷障證理。名不虗行。外道猒下欣
上。輪轉三界。名虗行。無利益行。名遊行。


言乖背正等者。如車行路。軌轍不移。若奔逸時。即乖
正道。落道行名縱逸。染著生死。名嬉戲也。


言外道所求者。外道所計。上界有漏生死。名涅槃。佛
法毀責。名獨。無想無涅槃。即喻狗身也。足者因義也。
辨云。恐疑狗足用。加鬼頸故。作是說。古師解同晉本。
捉其兩足。交加鬼頸。義亦同也。


言得彼戒禁者。即是戒禁為因。證涅槃一果。如狗之
兩脚。用心狗之一頸相似。戒為一足。執禁為二足也。


言或執為勝。名一足。或執戒為因。名二。足或合戒禁。
一處著執為勝名一足。為因名二足。


言堅著者。堅持戒禁。如捉狗足也。


言執行順巳者。執戒禁。以為是即說彼行。名順巳。情
狗因樸而方失聲。行順巳而方讚說。執似樸。順似倒。
本來樸只徒順巳情。朴淳也。意言因戒禁及涅槃起。
如聲從狗出也。


言失聲者。外道說法非真正言教。名失聲。又無思而
起名失。


言加狗之頸者。脚在頸下。其頸在上。今修欲界戒禁
二法。求上之涅槃。如以狗之下足狗之上頸。戒禁為
因。彼天涅槃為果。因能得果。如以狗之兩足用加狗
之一頸。


言怖弄於狗者。喻上說鬼弄狗令怖。而自取樂法中。
[025-0709c]
論執戒禁等。諸餘苦行以之為樂。如樸狗而取樂。


言以娛巳情等者。謂外道涅槃實為可惡。實亦可怖。
名為怖。狗彼雖實苦。妄計為樂。以娛巳情。名為自樂。
如飛鷹走。犬煞害無窮。自樂巳身不知他。苦此亦如
是。因果俱苦。妄執為樂。以娛巳情。


言俱生身見者。謂身見有二。若與第八識應起者。即
從無始。乃至未來。隨其相所應。於自地中。與第九品
煩惱。同時斷滅。若與第七識相應者。三界九地各有
九品煩惱。九九便成八十一品。其第八十一品者。即
非非想地。下下品惑。此之一品微細難斷。須以上上
品智方能斷之。即金剛定心為能斷。所斷煩惱身見
等法。以為所斷。此一品方成佛身。即從無始至金剛
心。方能除斷故。此身見名為長大。第七識者常無間
斷。第六識者雖有間斷。但能任運自得現行。不藉外
緣邪師教等。由斯並說無始常行也。


言分別起者。不著衣裳。無羞耻故。如祼形黑瘦也。


言無明所覆者。二執必與無明俱故。故名黑瘦。黑瘦
即空。有皮無肉。外道執我。發言空有。言教如空。有皮
教下無正理。如無肉故瘦。


言堅執五薀者。問此之身見為是第六俱者。為是第
七俱者。若第六俱者。何得言曾不蹔輟有時善。第七
俱者。何言堅執五薀。唯緣識薀故。答此俱泛明一切
身見。疏中依總隨應說之。得定准也。


言諸煩惱因之而起者。論云。由我法執二障具生。
[025-0710a]


言我語取者。由彼外道執我是實。為論說故。名為我
語取。能取是欲貪。所取是我語。能所合說。名我語取。
又云。執我此語。以為定量。名我語取。此之四取。皆我
見生。名因此而生。問四取皆因身見而生。何故唯說
生我語取。不說餘三。答欲取謂貪欲境名欲取者。執
戒生取。名戒取。如前巳說見取者。執自見是不受他
見。名見取。次後當說我語取。前後皆無故。此說言我
語取也。


言發大惡聲等者。牟云。此鬼身長大。食難充腹。故常
黑瘦。所以處處邇飲食也。如人求物。處處皆營觸事
我生資長生死。如常求食也。


言喻見取者。執自見解。為勝為因而生取。名見取。


經言其咽如針者。或咽喉孔大小如針。或咽喉麤細
如針也。


言其頭如山者。外道執自見解。廣大如山。二云。或礭
執見解。不可移動如山。通此兩說。自見解為勝。執自
見解為因。故如山。餘人見解悉皆不是自是他。非不
遍他見解。如不受食故。智論云。或有餘鬼。形如燒樹。
咽如針孔。若令飲水千年不足。即是其義也。


言首如牛頭者。喻上說牛頭。是一角有二个。法中論
邊見。是一如牛頭。於此邊見中。執斷名一角。執常如
二角。


言常斷必依我等者。第二解。此解即取我見為牛頭。
常斷二見為二角。問若依二解。頭喻我見。角喻斷常。
[025-0710b]
問如何前解唯說邊見。不取我見。答據實。斷常實依
我見上起。經家喻意唯取兩角。不取身頭。所以前解
就一邊見解中。分斷常故。後解從根本而論我見本
有。喻頭。斷常後起如角。頭即常存。二角即時有。有無
不定法中。論我見常存。執斷常即不定也。


言或常食人肉等者。斷見撥無。全不修善。過失多故。
如食人肉。常見容有。善生損害淺。故如噉狗也。


言生六十二見中四十七見如髮蓬亂也。即四遍常。
四一分常。有想十六二十四。無想俱非各有四十七斷
四十七。無明羅剎經言。以六十二見為髮亂故。今此
唯明邊見故。但外四十七。此鬼食啖人肉。早不令人
憙見。更頭髮蓬亂。叫喚馳走。甚令人見怖。外道之人
亦復如是。執斷常罪過重。更互相非斥。外發於聲。


言如殘害等者。互相非斥也。一般外道執斷。師及弟
子宗自相違。一即言生有想。二即言生無相。一即言
有色。一即言無色。非但與佛相違。亦乃自宗違背。


言無正教。無正教食。故飢。無正理水以資長。故渴。


言此通結成等者。今當第三段一偈半。通結前六頌
恠鳥毒虫十頌靈神異鬼也。都結十六頌。


經言夜叉餓鬼一句。結前五利使也。諸惡鳥獸結前
五鈍使也。諸惡鳥結前狐狼等。飢急四向通結二。即
諸鳥諸惡獸。喻上說鬼與鳥獸。向火宅中互相殘害。
或飢渴所逼四面走。法中論在家俗人。向生老病死
四位。起五鈍使煩惱四面走。出家外道生老病死四
[025-0710c]
位起。五利使煩惱四面走。


言外道不得者。偏結外道邪見。


言如是諸難恐等者。通結也。


言略說苦諸難者。或是煩惱逼迫。苦即苦果五薀。四
相遷流苦。二種名諸難。略說煩惱苦果。尚爾。若更將
煩惱所起之業。變名改字說。即理喻無窮。理即道理。
是法喻。即此喻也。此呪也。


經言其人近出等者。疏中但解出。不解近。問今言入
滅。為約報身。為約化身。若說報身常住。入滅義無。若
約化身。又未入滅。何言近出。答但約佛前。佛前化身
示入涅槃。名出。即取次前生。名近。四句分別。一近非
出。即今生。二出非近。報身。三亦近亦出。即隣前生。四
但非。今身。若約於所燒門。安穩得出。二說報身。非此
中義。


言屬音者。問佛將三界宅。屬託何人。答經言。是朽故
宅。屬于一人等。第八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名為朽
故也。屬音之欲反與燭同音。正合作屬切市玉反付也類也。問佛
與菩薩何言一人。答大乘人故。或因位菩薩。果位如
來。即一人也。


言屬謂由屬者。解屬字義。屬者由也。或云是也。屬謂
屬託也。欲付也之也合也。問佛將三界火宅。屬託諸
佛。是何意。答佛若長住世間。自教化眾生。喻主在灾
無。若佛入涅槃。主無灾有。所以屬託於人也。何時屬
託。答如第十六王子入涅槃。將三根聲聞。屬託向後
[025-0711a]
出世佛也。


言亦由等者。破處自修免至崩壞。


言勗勵等者。約束灾慎火燭。免燒屋宇。問法中何是
勗勵子息處。答一切有為法。如水沫泡焰。汝等咸應
當疾生猒離心。又初夜後夜云云。又汝等莫得樂往。
三界火宅勿貪云云。又莫輕小罪云云。又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主在無災也。


言主若離家者。問離家緣何事。答以有事緣。遠至
他國。又言。是時親友官事當行。教化眾生。名官事。問
他國句當官事多小時不歸。答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因何却歸來。答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云云
聞他道行人。及東西隣舍。說大通佛子十六王子所
養得兒。今入灾宅。譬頑愚之戲糞壞狀。癡駭之墮炎
爐。未以塵坌為羞。豈以火燒為痛者也。所以如來驚
入火宅。方宜救濟云云。又言。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言屬于一人者。問佛菩薩是二人。何言一人。答疏言。
不由外道等。


言屬音者時燭反。此朽故宅攝。屬於佛。不屬菩薩也。宅
離無量。主人是一。如來三界宅主。一切眾生皆如來
子。


言三界皆是佛者。下合今此三界。皆是我有云云。又
言。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云云


言其人近出入火起者。十六王子亦入涅槃他方
[025-0711b]
化。名近出。或前前世迦葉佛入涅槃。亦名近出。正法
之中有教有行有尅果者。至像法中有教行無得果
者。亦名火漸起。至末法中唯有教無行無果。眾生造
德。名為未久之間欻然火起。


言四面一時者。生老病死四位。皆起煩惱。名四面火
起。問諸抄云。生老病死四位。起煩惱前後各別。何名
一時。答約四位。煩惱相接續著色一時生位。起煩惱
接續著老位。老位起煩惱續著病位。如似東行。舍上
火起。續著南行。南行火起。續著西行舍云云。二者。約
一位起。煩惱遍五薀起。名一時。三者。約生住異滅四
位。煩惱與彼四相。同生同滅。名四面一時火起。


言因此發生者。身三。口四。意三。夜造惡名。其焰俱熾。
即是小火與大火而並盛也。業因煩惱。煩惱焰因火
起。猛焰隨生也。


言喻生苦者。孤子體耎。初生出母胎。被風所吹。如百
萬刀錐銳判其身。不覺失聲。妄失前生。而所生事業
名生苦也。


言[焊-干+恭]音者博教反與豹同


言玉篇捕角剝駿音蒲角璞電音


言亦有嚗者。此三反亦為豹音也。


言二形同者。同形聲字也。


言驚擗之義也。金云。應作霹字。乃是霹[靂-秝+林]。是震驚之
義。若言擗者。乃擗心。非震驚也。不然。如人間忽聞不
意之事。遂即撫心。豈不是警擗之義。何須為霹[靂-秝+林]字
[025-0711c]
是驚也。


言或振字者。此是驚義。非動義。


言於三薀後者。色受行想薀之前四相者。欲明生老
病死。遍五薀有故。不同古師。前來將生老病。唯有色
薀故。


言上來受色等者。問何故唯說四薀。不說五薀耶。答
疏言上來受至識宅有等。


言前文巳明者。前文云。是朽故宅。即識宅也。


言問宅中灾者。問意云。宅中煩惱既名為火。何故更
說虫鬼耶。答疏言燒迫等。意言其煩惱亦名為火燒。
迫身心故。其煩惱亦名虫鬼。無知損害故。故立種種
異名也。


言識為所依者。識宅煩惱別。問識宅與煩惱虫鬼何
別。答疏言識為所依等。識為所依。譬如於宅。煩惱是
能依。即喻虫鬼故。識與煩惱虫鬼別也。


言四薀俱是等者。第八識為所依。餘四薀為能依。受
想行色如依地而有。能依之中煩惱與四薀。但是能
依。能依四薀與煩惱不同。故雖俱是能依。煩惱之火
能燒四薀舍。所以疏言四薀至落也。


言不同虫鬼亦依等者。古人解。生老病死為火。煩惱
為虫鬼。古人見經文言。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
火。遂執此文。便計受想等。與虫鬼體各別。生老病死
依五薀身有。即火為所依。虫鬼為能依。因此見解。遂
生諸難也。疏主義。火與虫鬼。俱是煩惱。性不別。俱是
[025-0712a]
能依。破古師云。若爾。火是所依。虫鬼是能依者。則合
經中說虫鬼於火裏遊。既若經中只說虫鬼於宅內
遊。不說虫鬼亦復於火裏遊。明知煩惱火與虫鬼俱
是能依也。二云。煩惱與四薀性不同。故火能燒於四
薀。古人若火與虫鬼性各別者。則令火燒於虫鬼。經
中既不說火燒虫鬼。明知煩惱與虫鬼性不別。虫鬼
望火。或體同。不可將火燒。同體無知義故。損惱義故。
種種變名。智者應悉。


經言諸鬼神等者。鬼神喻五利使等。言等。取五鈍使
也。


言喻欲界等者。此中解三界惑相中。五利使五鈍使
與前來解全別。來將五利使喻惡鬼。五鈍使喻虫獸。
今此間疏主解。五利使煩惱喻欲界出家外道身。五
鈍使喻欲界在家俗人。此出家人眾苦所逼故。揚聲
大叫。即是生老病死也。


言十地論云者。問爭知揚聲大叫。是苦逼耶。答疏言
十地等。被苦逼故。不覺口中唱苦嗟嘆之聲大叫。


言又在家起貪等者。在家俗人起嗔。為錢物鬪諍故。
揚聲大叫。出家外道起諸邪見。互相非斥故。揚聲大
叫。此總句了。


言由起貪等者。將鳥配貪。將鬼配見也。


言雖苦所逼者。解揚聲大叫。意言總能嗟嘆。皆能猒
苦。交離即不肯。雖逢苦逼出聲。終自無能脫此苦。但
周流驚怖惶懼而巳如著角打狗也
[025-0712b]


言周障者。一是忩忙義。二是驚懼義也。


言下有惶怖者。若心邊作章。與下惶怖者。義不別。同
句中有重失。


言應為周章者。單作章字。即周流義。


言此應為慞者。問不過五行經。又言周章悶走。章字
亦是單作。二皆周流周遍義。如何避重言。答疏言應
此為慞等。以慞字是懼義。故恐重言。却取慞字。只是
義重。文不重也。問惡分疎。答疏主與譯家。分疎二處。
單章文義俱重。更無別詮表。恐人疑譯經人不善文
字。故與分疎也。


言此依初揚者。謂出家外道在俗之人。生老病死苦
逼。雖揚大叫。所以周障怖。不能自出也。


言後解者。在家出家。皆起煩惱。不能自設。能自出無
方法覓出也。


經言惡獸毒等。喻俗人外道。俱生彼界。惡獸毒虫。況
在家俗人。毗舍闍鬼。此云狂亂鬼。喻外道。此頌有兩
類人。一出家外道。二在家俗人。緣此兩類人。被欲界
生老等八苦交煎。將為上界。無便作六行伏惑。猒下苦
麤障。忻淨妙離。伏却欲界染。此有二類。一身在欲界。
得色界定。二身生色界。得色界定。及至到彼。得初禪
根本定。起初禪煩惱。得二禪根本定。起二禪煩惱。外
道起利惑。在家俗人起鈍惑。除嗔一法。餘惑皆起也。


言色界定深者。聖說得色界定。如室有光。得無色定。
如露地坐。有光孔穴也。三乘聖眾起無漏智。如鵬飛
[025-0712c]
空。在家俗人得彼定。如虫竄之。


言外道鬼生者。一云。在家俗人既上定。出家外道亦
生其中。二云。雖猒欲界煩惱求生上界定。上界定中
亦有煩惱。名亦復住其中也。問若取彼地煩惱者。色
界無瞋。云何得有毒虫。答准彼在俗生彼。如虫竄之。
即欲界在家多起鈍惑故。以惡獸為喻。意自欲界人
也。


經言薄福德故等者。無前五度名薄福。無第六度名
薄德。有云。觀此唱經及後唱。但是身在欲界。得上界
定也。問何以得知不是身在上界。答以經言共相殘
害。上界無此事也。執見生取細。故如飲血。執戒生取
麤。故如噉肉。


言雖有淨定等者。即簡味相應也。帶染不能伏。故淨
定。復有漏無漏凡夫得者。唯是有漏。聖人得者。通漏
無漏。今所說者。有漏淨定也。


言折伏還起者。謂生上界。以定折伏欲界煩惱。不生
現行。色界當地煩惱還起也。在定不起。出定即生。折
伏之言。即是顯有覆性。意說雖有定折伏。成有覆性。
出定還起故。彼凡夫外道雖有淨定緣。是有漏定也。
未得無漏。故云無真福慧也。


言薄之一字表是有漏。意言雖伏下地惑。上地惑還
生也。


言互相殘害者。准經文。即是此飲噉彼血肉。即似大
者喫小者。強者喫弱者。名為在相。云何疏言執自勝
[025-0713a]
道。如飲血。執自禁戒。如噉肉。即似喫自家血肉。答經
意不得望一人。諸但知死屍。是宅中本來而有惡鬼
相集。宅中喫死屍。法中論見戒兩法如死屍。既執自
見戒。非喻上明互相殘害即為爭。於血肉。外道相非
斥即為諍。執自見戒。血肉通自他。故今取於自。牟云。
亦有飲彼血肉之義。如論義者。答有三解。一雖得無
色界定。第八識中有彼嗔種子故。將蜈蚣等為喻。二
云。無色界惑。是彼欲界嗔之種願故。將蜈蚣為喻。三
云。諸佛如來為喻。法不定。種種變名。不同前來說欲
界煩惱處。將此毒虫喻嗔。說著無色煩惱處。將毒虫
喻無色界貪癡等。或用比於人。今為令眾生生猒怖
故。種種變名。智者應悉。攝取第三解抄。今解三界惑
相不出二途。一身在欲界。引得彼定。名生。二往彼名
生。身在即指在家往彼。即約在家生彼也。


言喻彼凡夫者。被色界惑火所燒。求生無色。如走出
穴。若從欲界生色界。得四禪定。如入孔穴。若從欲界
生色界。得四禪定。如入孔穴。被色界火燒。急生無色
界下三天。如走出穴也。


言鳩盤茶喻上說蜈蚣與毒虵等。被穴中火燒。爭走
出穴。亦得出穴。被鳩茶鬼旋旋拾喫却。法中外道凡
夫被色界煩燒。求生色界。得彼無色界定。外道與在
家俗人一種。得彼下三處。凡夫到彼不作涅槃想。外
道到彼不作想。外道到彼計為涅槃。便作是念。我則
巳得涅槃。汝則雖生此天。不得涅槃。不解執為殊勝。
[025-0713b]
作此見解時。煩惱隨生。資長邪見。因凡起惑。名隨取
而食。食者資長義。


言撥諸凡夫者。有云。無色有情既無身。互不相見。云
何撥。故知身在下地修得者。見彼凡夫猒下欣上。不
計以為涅槃。遂起慢等。言不如我。名因凡夫起也。由
如說二乘。不知所行。是一乘也。又云。若生彼者。自得
定。而作是思。言下界凡夫不知無色。是涅槃故而不
求證此。亦名為撥諸凡夫。何必身在上地。如言不知
俗家之快活。如俗人以五欲為樂。言師僧不如我快
活。遂起慢心。


言因凡起惑等者。在俗凡夫生上二界。但猒下欣上。
亦不作涅槃想。外道不爾。俗人生彼起惑。如外道如
鬼見。諸凡夫既不作想解。今我現得涅槃寂靜。即起
慢心。彼不如我。即此慢心。因凡而起。故言因凡起。或
如鬼見虫。虫是在家。鬼即外道。


經言又諸餓鬼等。喻無色界中外道也。生彼有頂地
起煩惱。如上火燃。足未離於下火。頭以遭於上火熱。
無正教食故如飢。無正理水故如渴。悶走。喻上說悶
即不辨東西。法中論外道凡夫等。帶煩惱業。不覺不
知名悶走。


言彼外道者。前喻邪見。以況外道。是變名。何故言蜈
蚣喻嗔即定也。


言還汎五趣等者。無色界雖不造新先欲界中後報
業招。故沈惡道。問悶走五趣輪迴。但走何名悶。答喻
[025-0713c]
上說頭上有火。故悶法中帶惑而行。故名悶。菩薩六
道垂形。走而不悶。三業皆隨智慧行。若爾三途可然。
人天何悶。冷水醒悟。說人天教。如何通會。答無明所
覆。感天人業。亦名悶走。脫三途重苦。且名為醒。望義
不同。對三途說人天果。如醒悟。今對三乘聖行。說如
悶走。問感人天業是善。何故能發無明亦不善。不說
無明通善性故。答迷真實義。過失稍深。所發雖善。能
發之惑即不善也。


言結成上難者。前經言其舍恐怖。變狀如是。結貪等
五鈍使。次夜叉餓鬼等結五見利。利使此中經其定
如是。通結前二。即六頌鈍惑。十頌利惑。故言結成上
難也。


言初二偈偈見苦者。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
起。此二句見苦也。


言後一頌頌悲生。長行云。即大驚怖一句。是悲生也。
長行中初明悲生。後明悲事。頌文中悲事不別顯行
相與見苦。經文合一處述。既如此則先頌悲事。後述
悲生。具悲事者。長行悲事科文為一段。今偈文分出
兩个名目。初兩句喻佛出三界。後一頌半聞眾生處
難也。


言主者親也者。親者主持義。四个宰相中。若个親親
事。即主持義也。此解疎也。二云。上者主也。居其上。如
言主典主顧也。主領巳下人。首者頭也。如人一身頭
為主也。三界眾生。佛為其主也。
[025-0714a]


言佛住果中者。解門外。問何名為門外。答果出因門。
理逾教分。名外。問佛住果中。理出教外。可然。一切理
教詮不著。總是門外。凡身。理亦是外理。何唯佛位。答
雖然凡夫身中執佛種子。真如理雖出教門外。不得
名門外理。且緣五薀身。未出門外。又未曾證理事須
是出宅人所證得菩提涅槃。對因名門外。對能詮教。
名門外也。


言立有四義者。解經門外立。簡要問何故前言而生
三界。此言門外立耶。答前據他身穢土。似垂濟名為
入。今談報體。久在淨土教言外也。


言起成者。一起義。二成義。眾生在生死。如坐。佛出生
死。如起。起者成佛也。二成者成立義。修行果滿。圓成
道滿。名成也。


經言聞有人言等者。安國云。即是釋迦過去二萬佛
時。聞二萬佛說。諸子入宅。名聞。有人言。紀國云。於三
七日思惟時。聞十方佛時。即是聞有人言也。方便品
經言。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云云。今
言聞有人言。即是釋迦為護明菩薩時。或菩提樹下
明聞。向外十方佛言。昔時十六王子時。所教諸子。今
却入宅也。


言前長行云等者。問何故前長行言。見是大火。方便
品言。我以佛眼觀。今此唱言聞有言。何不同耶。


言有二義者。疏答也。一自他影。長行言見。則約自見。
偈中言聞。約從他聞。長行自見之時。影取從他聞。偈
[025-0714b]
從他聞影長行自見也。問過未是無。如何言聞。答疏
言傳說。何妨言過未也。


言親疎等者。見則親。聞則疎。此處言聞。顯彼處亦聞。
彼處言見。顯此處亦見。見即唯約自見。聞即從他傳
聞也。


言眼覩苦生者。佛眼親見眾生有苦。便起悲心。救度
名親。若為他說法。事須待根熟。方與說法。為停留故。
却疎也。問阿難聞豈是疎。答聞通親疎。見唯親。若爾。
傳聞即疎。傳見豈親。答設聞他見。如是等事。亦即傳
聞。即是前人曾聞。可使令此聞。前人曾見。不可使此
而令見。故親疎別也。


言無始巳來等者。解三四句經文。經言先因等。問諸
子元來在宅。何言入宅。答如龜魚等。本來在水。亦名
入宅。意說集為因。是能入。苦為宅。是所入。生生如此
也。


言起分別煩惱者。但是煩惱。皆名分別。別即是遊戲
之相則解。問本來何處去來。今言來入。答有多說。
一相國云。諸三根子等。於大通時。發大乘心。後二萬
佛時。持法華修大乘行。求種智車。娛樂巳情。故名遊
戲。遊戲者。即是求牛車。經言。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
夜劫數。常得遊戲。只緣因此遊戲。後即却大乘心。却
求人天妙境。故名先因遊戲。來入此宅。因者因由之
義。二云。約無始時來最初一念來有情時。身中法爾
有無漏種子有漏種子。當時初發菩提心時修行。即
[025-0714c]
得無漏種子。為因也。只緣當初一念。背教違理。有漏
種子生現行。只此有漏種子。名先因。起惑造業。名遊
戲。背正違真。名來入此宅也。巳後無漏種子。初地門
中生起現行。有端現行。不名遊戲。遊戲者閑行也。三
云。彼若修解脫分善。即名為出宅。若更不修。即名為
入宅。即是十六王子所發大乘心。名解脫分。如舍利
弗。至第六住。退流生死。名名為不修退也。有道士陳
後難荷恩云。釋迦先成道。却化眾生。名來入。眾生元
來在宅中。何得名來入。答報身先成道。却起化身。名
來入。眾生修解脫分善。中間却退。名來入正用此義也


言三乘種性等者。有云。三乘種性於十六王子所發
大菩提心。名稚。二萬佛所修大乘行。善根劣修。遇緣
而退。名小放逸。六情即六識。根屬有情。即五義中。如
根義也。


言悲生喻長者。長行經言。即大驚怖。紀國云。驚入火
宅。身業起福。方宜救濟。欲陳八苦之言。令無燒害。便
絕五燒之痛。問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如何有驚。答
佛見眾生有苦。起悲心救濟名驚。驚即悲也。即同方
便品。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即如來報身上。大圓
鏡智。擊成所作智。起化身。託質摩耶夫人。右脇而誕。
名驚入火宅。


言循環者。如來巳出生死。却入宅。名循環。成道轉法
輪。名起救也。


言應時濟者。正是眾生根熟時。便是如來說法時。即
[025-0715a]
趣波羅奈等。


言五頌喻示大不怖者。長行有四。一思大乘果化。二
念大乘因化。三隨示大乘行化。四無希取大之化。此
頌中不述第三隨示大乘行化。唯述第二念大乘因
化。第四無希取大化。且第二念大乘因化中。長行分
三。初念不能依大教行。經言。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
門。第二若起誹謗。沈縈惡道。經言。諸子幼稚。未有所
識等。第三念示眾苦。密說大乘。唯述此第三段文。不
述初二段文。今且述第三段經也。


經言告喻諸子者。曉喻。非譬喻也。說眾患難。此上總
句也。


言惡鬼者。外道。經言。處處皆有魑魅[魅-ㄙ-未+网-ㄨ]魎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孚乳產生臰蹲踞土埵鬼。其身長大鬼。裸
形黑瘦鬼。首如牛頭鬼。


言毒虫者。白衣蚖虵蝮蝎蜈蚣蚰蜒云云


言灾火連綿等者。即是集能招苦。苦後生集。集為苦
因。苦為集果。如薪能生火。火復燒薪。宅內能生火。火
復燒舍。問如何是密說大乘。答喻上說長者所說宅
中種種過患。欲令諸子出宅。名之為密。法中論諸佛
欲令眾生出三界苦。求菩提涅槃樂。為說種種煩惱
生死過患。不形於言。勸交出宅。取牛車。故言密也。遠
則十六王子二萬佛時。直到今生法華經會前。說大
般若及無量義經。皆是密說也。


言二皆去聲。去聲為正也。
[025-0715b]


言因宅生火等者。依身起煩惱。因有五薀身。向起惑
造業。名為灾火蔓莚。因火壞宅。名眾苦。次第相續不
絕。由因煩惱令五薀身成苦無常性等。


言此意顯示因成等者。此約惑業能生苦。苦能生惑
業。十二支中。無明是惑。行支全有支一分是業。識等
生老死支。是苦也。


言因苦生惑者。即是無明行招識等五支。是苦也。因
苦向上更生煩惱。即是愛取水潤。轉成於有。有支後
有生老死支。如火壞宅也。緣長者宅。是引火物也。故
生死相續不絕也。


言夜叉等者。問疏主前來將夜叉喻邪見。今言惡業
者。以彼身三口四意三惡業。因邪見後起。約隣近說。
夜叉是惡業。非即惡業。便惡業是夜叉。即是食之既
飽。惡心轉熾。鬪諍之聲等。既有邪見煩惱。煩惱即須
有惡業。亦同疏言。因勢遠生。故作是說。亦是種種變
名。智者應悉。


言覩其惑相。解經中此苦難處下二句經也。第一解。
奴干反。平意處昌與反。杵意說覩其惑相。惑相即是煩惱體。
早極惡處。所以名此苦難處。早以不可愛樂。況復大
火。大火因即是煩惱體也。大火因家所招感果。即是
五薀身。五薀身上三苦八苦即苦體。苦體不是大火。
從大火為之所招感。果從因稱。亦得大火之名。全取
他名有財釋也。此苦難處。煩惱因也。況復大火。所招感五
薀身。
[025-0715c]


言或復等。苦難奴旦反處所也。意說覩其惑相體是惡
鬼。惡鬼於中居止惡虫鬼體。早是惡相苦難之所不
可愛。況此起作用。損害眾生。名況復大火。大火即是
煩惱作用。第二解唯喚煩惱體。名此苦難處。喚煩惱
作用名虫。況損害眾生名大火。


言何所差別者。前解因果別。後解體用別。所以疏言。
不作此解。如前二釋。鬼虫與火俱。是煩惱。有何差別
也。


言莫我遑處者。證第一解。處字杵音莫由不也。遑由暇
也。謂無閑暇可安處也。若去聲呼。即處所也。證後解
也。


言無悕取大者。長行合云。所以者是諸眾生未免生
老病死。至佛之智慧。頌合可知也。


言思方拔濟者。長行合云。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
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等。經言。益我愁惱
者。如來悲心義同愁惱。孩子不啼。母即不抱。眾生無
苦。佛亦不愁。愁即如是悲云云。又如兒行千里母心
於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若病云云。四十年前
聲聞不迴心。如來眉頭不展。法華會上方歡喜。經云。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問如何有愁惱。答只是悲心。唯
是眾生苦多。如來心悲轉濃。於悲心向上。假說愁
惱。


言躭等者。妉媅躭此三丁含反切。無女傍作者訓樂。疏言
爰即生樂也。
[025-0716a]


言無兗反等者。草書必字似無字。應言愛。唐切彌善
反。䤄愛酒[口*蓍]著也


經言將為火害者。為由被也。


言三頌正說三乘者。長行喻中分二。初知根。經言父
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至情必樂著。後正說。正說分
三。初總告令取。二別示三車。三正勸出。與此中唯述。
正說中三段不述知根也。長行合中亦唯合正說。不
合知根。長行合云。經云。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
界火宅云云


言此初也者。總告令取也。問前唱經言。見子在宅設
方便。設得何種方便。答但得出宅。與他玩好之具。問
玩好之具。色因是何物耶。答長行偈總告許車。經云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後必憂悔。偈言。告諸子
等我有等也。


言陳車在外也者。問長者許與車。今在何處長者。答
曰。閇門打車。出門合轍。打得不可向。樻裏鎮著。只在
門外也。長行經言。如此種種羊車鹿車至出來。瑩云。
只在在三界內。非三界所繫。名之為外。為是無漏。名
之為外。問二乘智體是有漏。如何出門外。答二解。一
二乘智體雖是有漏。向上莊嚴。具足無漏。亦得名無
漏出宅。二者。二乘無學煩惱永盡。即名無漏。無漏人
身所有有漏智體。亦得名無漏。出於門外也。


言果出於因等者。意說果在因外。理出教外。此理果
體。是無漏不繫之法。名外。
[025-0716b]


言若離三界者。古人以貪愛為三界門。貪愛盡處。名
為出門。三車即在三界外。三界門外別有立車處。疏
主破云。此理不然。若離三界。無別眾生。眾生在三界
內。若車在三界外。應成無因。問八地菩薩純無漏。三
界不繫。應非所說化。答八地全離三界五八有漏。第
七間生。猶界繫故。疏言。離三界者。即不繫屬義。非出
三界外方離也。猶如王子入獄等。有云。如西方淨土
等。皆出三界處。豈彼不是施化處也。此只不達之甚。
淨穢二相非即非離。隨根所宜應之不同。若不爾者。
何名淨土不毀等。而眾見燒盡等。有云。因教為門。門
者遊履無擁義。開合之由。然三乘之果。各經因業。經。


爾時修行因行。名遊履七方及三賢十聖之路。進不
退名為無擁修行。退失是閇門。證自乘果。即名出門。
能詮名等依聲顯彼之理。於言詮下顯現可得。即是
無擁遊履之義。廢詮談旨。即是閇門。諸法自相言詮
不及。名出門外。潞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如何通會。
答今談三車。對於三子。以名施設。化淨土中。無淨土
中。唯有純一大乘之化。與此不同。不應為例。


言佛住宅外等者。長行有四解。彼云。即化佛住生死。
是以勸前入。談真佛在果。故言速出來。


言說車所從者。問車從何處來。答經言。吾為造作此
車。即是所從也。


言涅槃所無為等者。疏主解云。寶所先有。不言作車。
是有為故。言作門主。爭知牛車造作。便是有為。寶所
[025-0716c]
無為。不言造作。答經上既言。是車車以運動為用。所
以知是有為造作也。寶所向上無運動義。知是無為
造作也。問羊鹿與牛車。俱是有為。總得名作。作義何
別。答牛車從教行生。佛種從緣起故。言作羊鹿。言中
施設故。言作一種。是作牛車。名體俱作。羊鹿作名不
作體。有此差別也。


言教行生者。正內行行而生種智。若疎遠而言。亦通
教也。長者本意若雲山舍中。但轉教車。如賜明珠。賜
名非體也。問牛車言作。可爾。如何化城亦言作。答車
是修生。故言作。化城是化作。故亦名作。化城羊鹿作
名不作體。問涅槃是本有。本有不名作。四智法爾成。
亦應非是作。答四智雖本有。生長名造作。涅槃生長
無。是故不言作。問牛車寶所豈不是言中施設。答據
實總合。是言中施設。牛車經文目言作寶所。經中自
不言作也。


言雖並是作者。問牛車有自體生長。言其作。羊鹿體。
唐捐。如何亦言作。答疏言雖並等。意言牛車有實體
名體。俱言作。羊鹿言施設。但作名非體也。上來三頌。
一頌總告許車。同前總告令取。次一頌陳車在外。同
前別示三車。後一頌說車所從。同前正勸出與。


言此初也者。長行合云。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
從佛世尊。至為求牛車。出於火宅。經言。諸子聞說知
此諸車者。諸子在火宅內。聞長者門外設三車也。


言即時奔等。長者一邊修五停心觀。一邊修別相念
[025-0717a]
觀。一邊總相念觀。言互相等者。語業精進勸意業。意
業精進勸身業。三業爭修名奔競也。


言隨其所應者。二乘無學全離煩惱障業報障。到生
空地。菩薩人離三障。到二空理地。二乘無學無煩惱
故。離煩惱障。無八難身故。離報障。如抵債人一切不
受離業障。大乘菩薩智增者。初地離三障。悲增者八
地離三障。


言無復生等者。惡果名苦。惡因名難。果即異熟果。因
通惑業。總束三障。合名苦難。


言一頌半見巳者。與紀音同。


言四衢者。牟云。衢者。開通遊履之義。此四衢諦理。是
彼正智遊履之處。智了達彼。即得開通。


言師子座者。師子無畏義也。


言即是昔者。關難。問父出宅。假說門外立。經言。是時
長者在門外立。此中子出。心安故坐。長者坐立。並在
何時。答疏言。即是昔等者。糅云。此解立坐二字。意說
釋迦化相身。初樹下得菩提時。其三根聲聞等。猶在
因中。樂出火宅。即於後時說。欲擬垂濟。彼時由知。將
行救待於子。所以言立。今時三根既得無學。巳出於
火。即無行待。所以稱坐也。


言得菩提後者。有二說。一得自受用身菩提後。二或
前前世成化身菩提。乃至今時初成道。後生由在因。
即是聲聞前前世在因也。前言立者。即約諸子在因。
今此言坐見子在果。
[025-0717b]


言明諸子昔等。此三乘諸子並出宅了。


言善根難起等者。初發大心。名生育難。造惡即易造
善難者。在十六王子時。八萬四千歲廣說法華經。方
發大心。中間遇緣。遂令退屈。四十年示大不希。即名
難育。即善根難起。謨意者。望如來本心。雖說二乘。意
歸一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同等觸牛車。齊
霑髮吉寶。即以四智本有種子未長。名為育難。雜薰
未起。名為生難。不爾。云何以智為子。問涌出品云。爾
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諸善男子。如
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眾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云
何今言善根難起。答彼自釋言。所以者何。是眾生生
巳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
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少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於佛慧。准此前將頓悟菩薩性人。言易度。後約不
定性人迴心。亦名易度。後據靈山會下。此約昔而論。
故善根名為難育。


言無明長蔽善根者。有二義名小。一本來大乘善根
不生長。名小。二約曾發菩提心。却退多時。名小。此中
經意言。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同前先因遊戲來入此
宅。稚小無知歡悟樂著。


言逢緣即生等者。於生老病死位中起煩惱。在家俗
人起多諸毒虫等五鈍使煩惱。出家外道起魑魅可
畏等五利使煩惱。生老病死四位起煩惱。名四面俱
[025-0717c]
起。又云。疏有逢緣字。即心法四緣生。名四面也。


經言是故諸人者。佛菩薩也。


言復告他人等者。此科云。喜極告化。問自家救得子
即休。何用告他人。衣裏破不變。以示於人。何用告他
人。答緣前來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
宅。我所以驚入宅。入宅救子。今既救得子。却報化親
情。經言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
。又我昔教汝者。願佛道云云


言五十三者。上來有四。初半偈偈三界佛有喻。次三
十二頌半述五趣危巳喻。次十四頌見設權方喻。後
六偈依言免難喻。總五十三半頌昔權了。


言前後不同者。准長行科文。初諸子索三。二文但與
一。三釋成父志四越子本心。頌中第一諸子索三。第
二釋成父志。第三文但與二。後一行偈越子本心。長
行頌文前後不同。


言牒先父許者。問此牒何文。答牒正說。三乘喻中而
告之言。總告令取等。二文也。長行喻中諸子索三段
文。頌中。疏中分為標釋兩段也。


言當根學者。解經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言言唯等者。唯者上聲呼。或可經文應為惟字思也。
思願得之。晉本經云。願垂給與。


言長者大富者。有為無漏。如庫。無為真如。為藏。有為
無漏。即報身。塵沙萬德也。無為即法身。無為塵沙萬
德。問長者有多少寶物車。又即金銀珍寶造。若十二
[025-0718a]
十三十个。子各與所造寶車。莫長者財物用不足。答
疏言。長者大富等。我緣寶物多。所以用珍寶造。給與
諸子上明五句經了


言教之修者。解造諸大車。車體即是教之修習。正是
造車。即因行車乘。此寶乘等。


言果滿者。即是造車便成。是得車。即果中所生得德
也。


言總而言之者。牟云。此含兩意。如來後得四智圓明。
無漏五蘊又全得。故十地菩薩五八有漏成事圓鏡。
猶未相應妙平二智。七地巳前而有間斷。五地巳前
依證真位。即無車體。有車差別。故言總也。


言無漏五蘊者。取種智相應五薀。非取本智相應五
蘊。彼名牛故。良云。前但言種智。智兼取佛身五蘊。是
第八識處所故。在菩薩位。即平等妙觀察二智。後得
為車體。在佛果位。即總四智五蘊。為車體也。


言捨無常色者。牟云。偏約果中智為論。若因行果未
得。捨無常色等。雖諸菩薩亦分得車。無漏五蘊非常
得故。五八有漏故。長行云。其車高廣眾寶等。疏解喻
佛種智出過三界也。


言若說真如等者。難。車體是有為修生。可名作。寶所
是無為凝然。故非作。云何言作者。四句分別。一化非
城。如餘化事。二有城非化。定性二乘人。三亦化亦城。
不定性二乘有餘涅槃。四非化非城。大乘涅槃無上。


言化城教設等者。古人問寶所是無為。無為不合作。
[025-0718b]
化城是無為。如何亦言作。答化城設名上。可言其作。
若論體無為。亦是非造作。問若約無為體。城所皆非
作者。若約名教詮。彼此俱是作。答中路設化城建立。
可名作寶所。非施設不化故非作。此對不定性人言
化。若對定性。非此所論。不對寶所故。彼不取大故。


言第三段有者。長行文有四。初標有車。二明嚴飾。嚴
飾有十。三顯牛相。四彰儐從。頌中亦有四段。與長行
前後不同也。第一嚴飾中。頌與長行有無不同。其車
高廣一句經。長行。有頌文無。有無不同也。長行十段。
偈文唯九。


言總嚴者。即前第二嚴儐也。二欄楯前第三攝御。三珮鐸
問長行第四。四交絡長行第七。五幰蓋即長行第五高覆。六華瓔前第八垂


言七雜嚴者即長行六文眾瑩。八茵蓐者即長行第九重敷宛莚。九覆
葩者即同長行第十安枕


言茵蓐等者。切蓐鞇車中所坐。車底板重鋪也。


言切韻云等者。問何茵蓐二字。皆草下作。答二說。一
蓐作草之華文。如綾絹上瑞草文。二或以草為蓐。胎
中著草。外以繒裹之。故言茵蓐。或如茵蓐團席之類。
人作裀衣身也。


言有作鞇者。以虎皮有華。故作蓐也。此是車所坐有
文綵。文綵即虎有華文。


言相連著者。意顯是車中所鋪設。物與車箱。相連著
也。
[025-0718c]


言三蒼者。頡倉。埤蒼脾音。廣倉。


言九覆癿替丹者。長行[紵-丁+死]綖。向上安置丹枕。偈文茵
蓐向上著覆癿蓋。著喻上說。覆癿遍在。茵蓐向上有
之。法中論後得智上方便善巧智。用遍三業。淨命向
上有也。章敬云。離五邪命。名淨命也。淨名云。四靜慮
為床。淨命為茵蓐也。欲擬安置丹枕。故須敷設白疊。
如世尊置枕必有枕檀也。有善巧方便為白疊。滅盡
定為丹枕。滅定必依善巧方便智。故善符經旨也。


言所望別者。意言一向入滅定。非利他行。故須善巧
智相。故喻之覆癿。長行與偈。互相影顯也。故言不相
違也。


言微密等者。二乘無故。名難知。


言三積功者。三大劫修行累行。


言逈過者。出過二乘。名逈過。


言五自性者。自體無漏名澄皎。准理解。初地巳去。因
行之車攝。問此經雖言造車。而不配法。及簡真如。疏
依何配。答大集經第十六言。大乘者。以正住四攝為
輪。以真淨十善為輻。以淨功德資粮為穀。以堅固純
志為輨轄釘鑷。以諸禪三昧為轅。以四無量心為善
調牛。以善知識為御者。以知時非為發動。以無常苦
空等為駈䇿。以七覺寶繩為鞦鞅。以端直大悲為萬
幢。以八聖道為直途。以無礙慧為幰蓋等。彼乘既爾。
此車亦然。但是有為。非真如也。


言牛相有四德者。長行有七。今頌唯有四。一白牛。二
[025-0719a]
肥壯。三筋力。四端美。餘三段色得。行步平正。其疾如
風。


言出接賓等者。切云。上曰接。下曰儐。禮歒曰商相。如
今女𦕓親事之時。有儐相等也。若人情呼為儐相。亦
可名僮僕。導者引導於人也。


言或作檳者。此是斥義。非此用。


言對長行者。若據長行。標與車最初。明今偈中居最
後。前後不同也。


經言乘是寶車等者。問真法巳詮。離乎能所。無住無
出。以何方便。言乘出等。答大般若四百九十二說。雖
觀諸法。皆無所有。都不可得。畢竟淨。故無乘大乘而
出住者。然無所得而為方便乘。於大乘從三界生死
中。出過一切智。智住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無斷無盡。
故言乘。是寶車故。無過矣。


言得智覺等者。意言遊戲之相源乎動。如智。有生長
動義。快樂相隱安和。如滅。理凝寂故。


言或自在有十者。此然十種十地中。六度所感也。一
財施故得財。二心由無畏施。感得心無所畏。三壽由
持戒。故感長壽。四業由持律儀故。不害他命。由持攝
善法戒故。感得未來。常作善業。五生由持饒益有情
戒故。於未來世。五能隨類受生。六勝解由行忍故。即
得勝解隨彼。能變大地為金山。七願由精進故。能發
大願。八神力由定故。起神通力。九法由般若故。得法。
法謂教法。十智即本後二智也。此十自在。以後智為
[025-0719b]
體。或智自在。通真俗二境。以二智為體。


言餘處者。即是普門品中說也。


言復有四自在者。一相。八地巳去能變大地。如金山
等。二土。能現清淨國土。十八圓滿等。三智。九地得四
無礙解。名智自在。四業自在。身語意業用自在故也。
其四自在據八地巳上至十地。不通七地巳前。十自
在通於十地。不通地前也。


言今皆獲得者。此亦得名教也。如明珠也。當定得故。
入地分證。差位全得也。


言同前文長行者。牟云。但與前三界佛。有等四種科。
問名若據述前喻合二父。即不同前長。合中有五。一
處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二
家主。經言之父。三資產。於諸怖畏。襄惱憂患。至智慧
波羅。四老小。大慈大悲。至恒求善事。五宅相。利益一
切。而生三界攝故。火宅若據本喻有六。一處所。二家
主。三老少。四資產。五宅相。六戶牖。長行合五段。不合
戶牖本喻。經言。譬如長者。有一大宅。今合中唯合處
所家主兩文也。經言世間之父二字合處所。父字合
家主也。


言三頌合五趣危亡者。長行合中有四。一人眾甚多。
為度眾生。二宅字危朽。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三諸方
灾起。愚癡暗蔽三毒之火。四合眾子遊居。教化令得
阿耨菩提等。今頌中四段文。是故合作三段。述合眾
子遊居。人眾甚多一處述也。長行本喻。經云。多諸人
[025-0719c]
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眾子遊居。即長
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宅中。長行合中為度
眾生一句。合人眾甚多也。生老病死合宅字危朽。


言一頌合人眾甚多者。即經言一切眾生。即是多人
眾也。經言皆是吾子者。即合眾子遊居也。長行分親
兒乞養兒有五百。即凡夫及無種性人也。親兒有三
十个也。不分親疎。一切眾生皆如來子也。如來等示
現一切冤家。如羅睺羅。皆如來子也。故將人眾多與
眾子。一處迷也。


言深著世樂等者。三界總名世樂。問四禪巳去樂受
全無文。三界中皆名為苦。云何言世樂得通三界。答
不是受之樂。此於三界因果向上。躭玩染著。順於巳
情。故名世樂。又聖人親三界。實無有樂。由同於牢獄。
有漏皆苦故。凡夫為妄情。今隨凡夫妄情。名言施設。
有說樂受。


言通三界者。有情隨於何地樂著於境名者。世樂非
是樂受相應。方名為言。亦有本者。即唯欲界上界不
通。今取初解。通三界為正。


言無有慧者。無善意也。不修善行。名先慧心。


言宅宇危朽者。喻云。堂閣朽故。墻壁隤落。至樑棟傾
危。合云。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言五薀俱者。遍五薀有三界門中論。即欲界具足八
苦。色界有壞行。無色唯行苦。二界二字解宅字。遍三
界有下二句。解危朽也。
[025-0720a]


言諸方灾起者。喻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合云。
愚癡暗蔽三毒之火。偈云。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四相
也。緣下二句。如是等者。火熾燃不息。古人解言。云如
是等生老病死相。即火能燒五薀宅。疏言。此是生住
異滅四相。四相苦遍三界有也。不是火。火是煩惱。與
苦別也。苦合是所燒。火是能燒。生老病死是起火處
也。


言初三頌合見苦等者。喻云。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
起。長行合云。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
燒煑云云


言證涅槃故等者。明自出宅。同長行我雖能於所燒
之門安隱得出也。如來巳離三界煩惱生死喧囂。證
涅槃。名寂然。若眾生是有漏。與無漏別。如何世尊與
有漏宅為主。答若約涅槃。大智為宅主。若約眾生論。
大悲是有漏宅主。問前來如來以離三界火宅。後唱
何故言宅屬於我。答如家屬於宅主。宅主不離家。三
界屬如來。寧言離三界。若然者。佛應不出三界。答報
身離三界。界屬如來獄官。官人不在獄。如來出三界。
不妨三界屬如來。官人不在獄。不妨官人管得獄也。


言一頌合示大悕者。長行喻有四。一思大乘果化。舍
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下合
云。舍利弗。佛見此巳。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
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二念大乘因化。喻云。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云舍
[025-0720b]
利弗。如來復作是念。我若但以神力。及知慧力。捨於
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
以是得度。三隨示大乘行化。喻云。作是念巳。如所惟。
其告諸子。汝等速出。合中無第三隨示大乘行化。四
元希取大之化。經言。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
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
智慧。今此偈中唯合第四無希取大之化。經云。雖復
教詔等一頌。正述於火宅內樂著戲嬉。不肯信受。意
顯如來自引訓不信受也。


言合正說三乘者。本喻有二。初知根。經言。父知諸子
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後正說
三乘。經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珍。希難得。汝若不
取。後必憂悔。長行合中不合知根合。正說有四。初勸
猒三界。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
蔽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二勸取三乘
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三引巳為
證。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汝等但當懃精進。
如巳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四讚乘勝德。復是作言。
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繫至快
樂。今一頌半。初二段勸猒三界。勸取三。


言依言免難者。喻中有二。初子免灾難。經云。是時諸
子聞父所說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排競。
駈走爭出火宅。後父遂心安。經云。是時長者見諸子
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障礙。長行
[025-0720c]
合中。唯合子免灾難。不合父遂心安。經云。舍利弗若
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至為求
羊車出火宅。今偈中唯合子免灾難也。所以經言。是
諸子等一行半。是初一行聲聞。次一句緣覺。後一句
菩薩。


言心快定者。初果人也。


言餘二果者。意道緣覺之人。亦於見道中。證四諦理。
心中決定。得三明。六通者。故名二果可知。


言初兩偈文等者。長行喻中有四。標與車。明嚴飾。顯
牛相。彰儐從。長行合中。唯合標與車明嚴飾。不合牛
相儐從。長行合標與車明嚴飾中分二。初明車體。


經言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
樂之具。後明車德。經言。皆是一相一種。至能生淨妙
第一之樂。


言歎乘勝德。涅槃菩提深勝。約涅槃所證深故。最勝
清淨故。


言不但佛說者。亦得佛讚嘆。只緣得所說。可一切眾
生所應稱歎。將語業稱歎。身業供養禮拜。意業不說
自成也。


言若二乘者。問菩薩人一大阿僧祇劫滿。便入初地
上牛車。二乘人迴心向大。如何地前登牛車。答疏言。
若二乘者等。入初初地巳去。方得二空無漏種智牛
車體。問二乘人迴心巳後本來生空智在身中。地前
一大劫修行等十來生空。便為牛車體否。答二乘生
[025-0721a]
空種智。無來是羊鹿車。不可改羊鹿作牛車。雖然迴
心。不是牛車體。故不可。問何故前來出一乘體中。能
成佛德。皆名一乘。答傍舍來為乘因則得。若親為體。
別不可也。


言乘無漏教者。即是迴心巳後乘牛車教。名無漏教。
約如來本質教說也。即是王解髻中明珠與之也。二
乘之人影像教。即是有漏。菩薩所起三業亦爾也。


言及有漏乘者。牟云。二乘迴心巳去。為求大乘。所修
有漏諸功德。皆名大乘也。


言日夜劫數者。解經遊戲也。前來經言。先因遊戲者。
起惑造戲者。無漏車生長功德。名遊戲。


言三種意。解與諸菩薩二句經文。但有菩薩聲聞。無
獨覺義。舉大小二。以攝中也。


言乘此無漏者。但舉至道場。即是所證一乘。能生眾
生第一之樂。此初解。


言道場者。涅槃菩提。是薀生無量萬億之處。名道場。
菩薩生一切有為涅槃。生一切無法。


言或乘種智者。此第二解。乘種智因。得果中三事涅
槃。名為道場。約乘而至果乘也。


言或至佛果者。此第三解。乘彼因理。得果法身。名道
場。初地巳上理為因。潞云。疏三解何別。答初約理智。
次依三事。後唯法性。初一能生功德名道場。後二趣
求得處名道場。


言當知諸佛等者。結前鶖子請。鶖子請云。願為四眾。
[025-0721b]
說其因緣。合離疑悔。爾時佛告舍利弗。先不言諸佛
世尊以種種因緣說種種譬說種種方便說。必若欲
得。更說道理。與前更不別。世尊遂與鶖子說。說了都
結歸前。意言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
三。今此一偈述前長行結文。以是因緣十方諦求者。
真實義。十方世界中真求唯有一大乘。更無餘二乘
極果。故更無餘乘。問疏主會二歸一。如何言無三極
果。即同古師也。答總有二意。一疑。疏本錯為三字。二
且順。古人言。無三極果也。疏言。除說其因方便有三
也。


言父子情深者。如世人男女遭枷落獄。父母救得乎
善還家。特地敘昔時艱辛之事。汝知否。我大憐汝。敘
父子情深也。


經言皆吾子等者。問但言皆是子即得。何須更言我
則是父。答若親子父。不假此言。今約如說。故須雙舉。
佛大欲親於眾生。眾生豈能事父。仲尼言。間也親予
猶父。予不得親猶子也。論語云。顏淵門人欲厚葬之。
顏淵處貧。彼門人大欲厚葬也。子曰。不可禮。貧宜不
可葬。門人厚葬之。曰回也親父予猶父也。予不得親
猶子也。意言回也雖欲父事於我。而不得育於彼。豈
合門人非禮原葬也。大法皷經下卷云。佛告伽葉。若
人言無此經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師。下文亦言。此實
我子。實其父。言我雖先說等者。舊云梵語涅槃。此言
滅度。肇公云。謂大悲不滅超度四流。故言滅度。經言。
[025-0721c]
但盡生死者。二乘之人但盡得分段生死也。而實不
滅者。雖得分段在死盡。得有餘涅槃也。問下文但離
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言其變易者。問二乘之人未盡變易生死。如何說盡
生死。答疏言其變易等。一者。無別業招故。二者。不障
無學入無餘故。經中隱而不說。但障大果。并大乘無
餘涅槃也。


言性為法身者。問上言不得滅度。經何故經言唯佛
智慧。答疏言性為等。意言大涅槃中通理智故。


經言若菩薩等者。初一偈能被大乘教。後偈所被根。
二偈俱是漸悟也。此是世尊意徒聲聞歡喜。安置菩
薩名字也。


經言若人小智者。聲聞人也。深著等者。或貪欲名惑。
全界煩惱名欲。


言所愛內等者。內身即異熟果。三苦所欲外境。即增
上果。環苦苦具故。皆名苦諦也。


言初偈說苦等者。只緣小智人深著愛欲。所以為說
苦諦是意也。


言不棄世諦者。集諦中或能發業。業能招集諦。斷却
苦諦。留著此苦諦身修行。修行事須得此苦身。悲增
菩薩尚自故意留身。即是不棄也。諦而入真諦也。二
云。凡夫觀苦諦時。若不知是若。忘計為樂。聖人觀苦
諦時。若實是彼真實故。便是真諦攝。既達證此理。即
是不棄世諦。而入真諦。不可離却世諦。別觀真諦。
[025-0722a]


言得未當有者。所得法初證苦諦下事理如也。昔為
凡夫曾得聞。今日得聞。及證諦理。所以觀喜。經文倒
應言。為此等故說苦諦。佛說苦諦。真實無異。眾生心
喜。得未曾有。意言佛說苦諦。既實是苦。證說不異。根
法相符。


言遺教經言者。日可冷。月則可令熱。


經言若眾生不知等者。苦諦身也。本即集諦也。眾生
眼見世間苦身。不知此身從集諦中來。不知苦因是
果家之本。不知此貪等是苦身之本。更向上起貪色
聲香味觸也。


言道者因義者。解方便說。道者因義說。煩惱是苦因。
說名道也。意言經中道字有二意。一者說彼集諦名
道。道者因義故。二者能斷。斷集諦無漏聖智。名道。道
諦也。勸道諦斷却集諦。名說道也。疏本多作即體者。
錯。應言是體即集諦。


經言諸苦所因者。問十二支中無明最初。何言貪欲
為本。答起惑造業。雖假無明。苦果生時。要須愛同。故
言貪起。欲為本也。


言所依止者。二解。一牟云。苦諦身為所依止。貪欲等
煩惱為能依止。由依苦諦身能起惑造業。招感未來生
死果無窮。由證得滅。未來生死不續。即是滅盡諸苦
也。令貪等集諦煩惱。無所依止。二云。章云。集諦為所
依止。苦諦為能依止。由證滅諦。斷却貪欲。向上苦果
無所依止。
[025-0722b]


言由道證滅者。前既說第三諦必有能證道也。若依
因果次第。滅諦居第四。若依觀行次第。即滅諦居第
三也。


經言是人於何等一行者。如人被禁。夢見得出。及到
天明。還在獄中。是虗妄。又如被杻兩手。但放不妨此
一手還在獄中。雖然一手得放。餘之一手還被繫。即
經言。但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言有作四聖諦者。問滅道二諦可言聖諦。苦集二諦
亦何言聖。答二解。一云。聖正也。實知此四諦之法。亦
名。聖二者或可聖人所知之四諦。皆名聖諦。若爾。遍
計聖亦緣之。應亦名聖諦。答三性攝在四諦之中。亦
名為聖。如有漏緣滅道。是苦諦中收。


言如是八諦者。問無作四聖諦。二乘可言不知。有作
四聖諦二乘何故亦言不知。答有作四諦。若總相即
知。若別行相。分別四諦。各無量相。非二乘所知。境既
不盡。亦名不知也。


經言佛說是人者。二乘人也。未實滅度。二乘有餘涅
槃也。斯人未得等者。未得佛果中三事大涅槃也。我
意不欲等者。不欲令取二乘無餘依涅槃也。


言不欲令二乘者。約不定性說。若定性者。此中不論。
對彼不名為權也。


經言我為法王等者。疏解我識根品。所以能說。王者
自在義。四十年前根未熟。於一乘道。隨宜說三。四十
年後根性熟。即合三乘為一乘。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025-0722c]
等。


言通識藥等者。煩惱障是病。有作四諦是藥。所知障
是病。無作四諦是藥也。世尊一一能說法藥能治之。
若是二乘不能如此。經言。我此法印至故說者是顯
義周圓句。利益與世間一處讀。若是集法滿是句。利
益字屬上句。世間字下向。


言一乘妙理者。將一乘妙理。印大乘教。令於教上生
信心。名法印也。將二空理。印著能詮教。定微妙故。理
得印名。即初周云。我以相嚴身光明照十方無量眾
所尊。為說實相印也。


言令決定者。解印義。如國家符印決定必行。莫敢違
拒。若詮真理。我法必空。更無移改。故名為印也。


經言若有聞者。問前唱既勿妄宣傳。莫等閑為人說
也。逢著何種性人與說耶。答經言若有聞者等。當是
人為說也。


言心生隨喜者。解隨憙頂受也。隨喜。即心生隨喜。即
心隨喜也。頂受者。即通身心二業也。身業恭敬。身頂
受。心能專住。心頂受也。又身頂即禮拜。心頂受即生
信。


言敬而信之者。敬即解身。信即解心也。


經言若人有能等者。信汝所說見法寶。則為見佛寶。
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見僧寶。


言三寶無異者。相云。所詮名曰法身。法身無異。名同
體。問如何信法華經。便見同體三寶。答疏言。三寶無
[025-0723a]
異。法華經教下法身理。是覺性。名佛寶。有軌生物解
義。名法寶。有和合義。名僧寶。汝所說法教下所詮真
理。與佛所證理。若別。信汝所說之時。則為見我。亦名
見三寶無異。問何名三寶無異。答現在法華經便有
見同體三寶也。


言若別體者。此有真寶住持。今約真實。真實中大小
乘別。今論大乘。即以三身佛為佛寶。大乘教等四為
法寶。三賢十聖為僧寶。


言見之因故者。問若別體者。佛巳入滅。菩薩隱沒。如
何得見耶。答疏言。見之因故等。由信汝所說法。是佛
僧所作師故。所以當來淨土之中。見佛聞法見僧。良
由今生聞法。為見三寶因。因受果名。亦名見也。


言我等皆欲者。解經。信汝所說也。意者何不言信我
言。信汝意言。彼此所說。理無異。我之與汝。並欲令彼
聞法華經。眾生若不違。我得見同體三寶。何以故。答
理無別故。


言謂愚凡夫者。一愚。是定性聲聞也。凡夫。是無種性
人。二解。以後唱一行。是定性聲聞。所以前行却取。愚
即凡夫。無種性人。不堪為說也。


言乖本心者。意言二乘之人求自自免苦。若聞二利
歷劫修行。故乖本心。此唯性有二類。一愚法者智力
不及。不愚法者修行力不及。


經言汝舍利弗等者。此二偈不定性聲聞也。世尊曰。
汝舍利弗。第一聰明。上根之人尚信佛語。然後入解。
[025-0723b]
尚初且信。後方漸入。尚自不同菩薩。自思擇入。菩薩
自思擇入也巳上三句經鶖子自身


經言況餘聲聞者。即中下二根不以信解。豈能頓悟
耶。其餘聲聞亦是中下二根。若先由信佛語故。後方
便隨順此經。即是自家智分。若不先從佛邊生信。自
發意順此經。即非巳智分也。未能悟解。名非巳智分
也。


言方順生信者。即信忍可不疑。順即趣向。由定性不
愚法人不好信受。而不能隨順也。


言能思性決擇也。意言菩薩能自入解此經。即巳智
分也。決擇是智故。


言庶幾者。庶者冀也。幾者幸也且也。冀幸於善道也。


言脫其為說者。功忉云。脫者返也。意言不說即順情。
說即違意。即返彼意也。若有七惡人不應與說。即是
順逆道理。若有七惡人而與說者。即名返也。故有如
是惡因果相名返。即以應相對名返也。不以順情。返
名順也。脫字別說者。順情違巳。乃屬相宜。


言憍者。論云。何名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慠為性。
能障不憍。染依為業。恃族姓崔盧柳郁等。色者容色
端政。力者盛壯。聰叡者皆[石*白-日+田/廾]覆碁之徒。財富者石崇
等。


言二慢者。云何為慢。恃巳凌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
生苦為業。若少得謂多得。多增上慢也。


言三懈怠者。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墮為能障。精進
[025-0723c]
增染為業。


言四我見者。於五取薀。執我我所。一切見取所依為
業也。


言若深猒生者。飜前四惡不堪為說。四惡者。應為說
之。一深猒生死。忻求速出世者。此二分飜前憍。憍即
愛染生死有漏之法。恃彼族姓色力。不能信解此經。
若深猒生死。欣求出世。方信此經。翻前憍。二云。自卑
尊人下心愛法此二句。飜前慢。即陵他有情。能不下
心求法。不信此經。若自身卑下。尊重於人及有德者。
下心求法。方信此經。三云。翹懃不縱逸者。此一句翻
前懈怠。懈怠之人不能信受此經。若不懈怠。能信此
經四或觀無我者。此句配前我見。我見徒不能信此
經。觀無我者。方能信受。


言下皆准知者。此唱有四惡。翻此四惡。方堪為說。後
唱有三惡。翻後三惡。堪亦為說。名下皆准知也。


言識淺者。即世智辨聰者。二深著五欲者。具重煩惱
凡夫。三聞不能解者。初二是無種性人。後一是愚法
定性。二乘皆不堪為說此經。


經言若人不信一行等者。二解。一云。若不信法華經。
斷兩般種。一世間種。二佛種。二云。斷一切世間之佛
種。以佛種子。寄在有情身中。是名世間之佛種。此方
第二唯斷種。不斷世間種也。


言滅有漏因等者。章云。一斷世間有漏種。二斷無漏
佛種。世間種有二。一斷識等五支種子。二斷有漏業。
[025-0724a]
種斷有二。一斷本有。二斷新薰。


言有漏自者。是有漏無漏種。


言由信此經等者。即是有漏世間種。若是識等五支
種子。第八識中本來而有。由聞法華經。薰善業種。招
感彼識等五支。生人天身。現行依彼。人天聞薰習。資
無漏種。漸漸增長。今謗法華經。不肯聽受。識等五支
種子。向上生人天現行功德總無。名斷世間種二者
業種。由聞法華經。薰善業種。若欲界身上聞修行薰
福業。若色界身上聞經修行薰不動業種。今謗法華
經。不肯聞經。人天業種無。由業種前五支種子唯斷。
用此業種。兼斷體也。


言資長無漏法爾者。此斷佛種也。若是本有無漏種
子。在第八識中。無始時來法爾而有。由聞薰習。次彼
識中本有種子功能增長。今不信大乘經。心生謗毀。
不肯聽聞。本有無漏種子不熏令長。名斷佛種。二者。
新薰種子由聞薰習。初地門中生起現行。若不聞經。
亦無熏習。兼不到初地。此乃新熏種子不薰令生。名
斷佛種子也。斷一切世間種。即有種子斷。佛即無漏
種子也。


言若自不信毀謗等。法華是一切眾生慧眼。今既謗
毀不斷。便是挑壞人天眼目。


言或斷一切世間等者。此唯斷佛種。不斷人天種。


言世間者。通於五趣。總名世間。今唯取人天身。名世
間。勝故偏說。修行人聖。事須人天身中本有新熏無
[025-0724b]
漏種子。名斷世間之佛種也。


言損破無漏等者。斷滅之義。亦同斷善根義也。


言由此經說等者。出舊華嚴經十三卷云。若有勸發
菩薩心。佛種不斷故。菩提心即信等五根種子。生長
資彼無漏本有種子。入初地。見道門中初一剎那本
有種生。以前本有無漏起故。第二剎那巳後即有新
薰。纔生現行。即薰種故。即本新合用義也。問無漏初
生起而界地。答顯揚云。極慼非惡趣。忻極非上二。唯
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故發菩提心。佛種不斷也。


言數數者。只令作頻。頻者數數義也。作嚬者拔義。從
□者非䠞負。作[痺-〦+止-白-日+田+日*頁][病-〦+止-丙+果*頁]字非也。


言此中應言者。問但將此一偈。入後段中為頭。即得
何必須段。答疏主意於人於法二種別。前二頌於法
有三惡業。若入後偈中。前文即闕語業。故須正之也
經言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者。行因必能感果。感果必
藉因。生種却爾。許惡因收。多少惡果。故言聽說上於法不
信也


言一讀二誦者。問曰讀誦上下句持經何別。答讀誦
唯在只持。兼通心中持也。


言略說此四等者。問如何空說讀誦等者。不說諸餘
等罪耶。答此中不說謗經人罪。又不說見持經人。打
罵繫縛罪。只說輕賤持經之人。此人罪報。汝今須聽。
且舉輕罪。重者略而不說。


經言至無數劫者。問不輕品云得大勢。彼時四眾比
[025-0724c]
丘比丘尼以嗔恚。意輕賤我故。二百憶劫常不值佛。
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彼行打罵。
千劫受殃。此業既輕。寧言無數。答約悔不悔。論增長
不增長說故。彼經言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至夷輕
賤。是人為作賤。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大善寂
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順。即是悔也。彼既悔其打罵。
故罪輕也。


言別歷三趣受者。三趣。即地獄謗生惡人三也。問何
名異熟。答因果性別名異趣。酬田名熟也。總歷四趣
者。地獄畜生餓鬼人趣也。


言受增上等流等者。於生不障。總名增上。等流有二。
一真。二假。一真等流。種子生現。生親辨自體。名真等
流。二假等流。雖因果相似義說。然性各殊。前生儲經。
今生育聾。自不聞法。名相似等流。問若論從業。所感
五趣總合名異熟果。何故疏主偏約三趣說問。別歷
三趣說。答之中惡人身果。准諸經論。說人趣名等流
者。偏約假等流說。疏主意以彼不是真等流故。不說
不趣。名等流果。後總歷四趣中說有等流者。偏約人
趣中真等流說。問天人趣報中必是善招。云何惡人
身酬彼儲經義。儲經義是不善故。答人趣總報是善
業招。何妨盲聾等。酬別報不善業。名為異熟。何所相
違。總別報中別報異熟也。


言不說餓鬼等者。二十三頌中不說餓鬼。餓鬼多由
貪發。墮餓鬼中。不信此經。生貪者少略而不說。以謗
[025-0725a]
經者。多以嗔癡二煩惱發故。事不相當不說也。


言下文亦有者。即下經言。在餘惡道。如巳舍宅等。是
言前第一者。經第一卷。疏即第二卷解。六趣眾生六
門分別。前巳解三門訖。今第六疏。更解三門。化度攝
云疏中雖言三。若子細而言。合有四門。一處所。二果
相。三壽量作。四義方周。


言捺落迦有三者。一根本。八熱地獄。二八寒地獄。此
為根本也。八寒則無遊增十六。八熱則有遊增。為眷
屬地獄。以處所定故根本。二者近邊。近根本邊。名近
邊地獄。問十六地獄近根本。名近邊。根本還近遊增。
根本亦合名近處。若如此者。由造業者。先受根本苦。
後受近處苦。約前後說。前者根本。後名近邊。


言三孤獨者。人間有也。謂有情業力所致。處所不定。
即一境解乘差共中之不苦也。或有菩薩。現地獄相。
令發心故。瑜伽三十云。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
現捺落迦等諸趣苦報。令諸有情。猒離忻善。方便引
令入佛道故。勸喜信樂。生希有心。勸修正行。


言胞者。即胞胎字。今講者相傳彭教反切中無此音。此
音有二个字。面瘡作靤。治皮作鞄。喝居遏反卓禮反
卓咸反曜音此第三四五皆受罪聲。初二後三皆是罪
人形色列名反


言此下過三萬二千等者。問餘三州有大地獄否。答
攝云無也。故瑜伽云。大位作是說。又娑瞻部州下有
大地獄。亦有邊及孤獨。北州無大地獄。近邊孤獨全
[025-0725b]
無。此地面巳下過三萬二千由旬。至等活地獄。墻頭
不入墻裏。從等活下面四千由旬。至黑繩地獄上面
也。


言如是以下者。路云。合言七那落迦也。既有七个地
獄。不合言六者。答若據數則有七个。若取兩楹相去
從黑繩向下數只有六空處。空處相去。從黑繩向下
數只有六个空處。空處相去。各二千由旬。


言其八寒地獄。小於熱地獄者。此寒地獄不說上下
量。但橫論闊狹。既不說上下。故知小於熱地獄。初寒
與等活相對。小於等活。乃至七个相對皆爾。故言皆
小。


言有義地獄上下重者。重引瑜伽中第一師不正義。
此通前總。是不正義。後人解釋。分作兩段。安立有義
之言。言重疊疊字。相似相重也。略計十二萬八千由
旬者。初地面平下三萬二千。方到等活等。活巳下四
千由旬許。三萬六千至黑繩。黑繩巳下有六个中間
空處。相去各二千由旬許。一萬二千由旬八个地獄
量。一一高下十千由旬。復成八萬。總而計之。有十二
萬八千由旬。


言此釋不然者。疏主破也。上從平地。下至金輪。但有
八萬。即剩四萬八千。名定不可爾。聖教只說妙高。水
下只說有八萬由旬。更不說剩。據此所說。深於須彌
山。透入金輪。四萬八千由旬間。設爾何失。答一者。有
透金輪過。決定不可透過。二者。業力所置過亦不妨。
[025-0725c]
且如洪爐𦦨極熱之中火鼠等。向上居止。如中陰身。
七金山等皆等透。過金輪不可透。業力便之。然必若
透金輪。還當由業力。三者尺度大小不同也。雖有此
理。疏主且不許。故言定不可爾。定取八萬。更不可過。
故云不可爾也。


言故有釋言者。引瑜伽師第二正義解也。有餘七熱
地獄。餘傍相當。無間居中。餘六四邊圍繞。恰似著等
活善。餘七个地獄似食床頭排疊。子細單蓋著相似。
非上下重疊。


言初寒與等活者。初寒上面。與等活齊。初寒下面二
千由旬。有餘七寒。七寒亦傍相。當非上下重疊。


言其八地獄者。第二師引文。雙證八寒八熱。疏言。其
八地獄下證八寒也。瑜伽但言。此下三萬等證八熱。


言此下二千有餘寒等。有餘寒那落迦。那落迦廣闊
十千不別說。一一地獄上下十千由旬。雖然不別說。
理合上下。與橫闊等。問若寒熱地獄上下齊等。如何
疏皆小於熱地獄等。答章云。疏主但隨他初師不正
義說。


言婆沙二有等者。此是瑜伽中引婆沙中兩解。章云。
十二卷有三說。一云。無間地獄底者。此地平四萬由
旬。無間深二萬由旬。餘有二萬由旬。內萬九千安餘
七地獄。餘有一千。內五百是自墠。五百是泥。即到地
面。二云。無間地獄深二萬由旬。餘有二萬由旬。內一
萬五千由旬安餘七地獄。餘有五千由旬。內一千青
[025-0726a]
土。一千黃土。一千白土。次五百白墠。五百是泥。三云。
此下過三萬二千由旬。至等活上面。見無間在中。餘
七圍繞。皆傍相。當非上下也。此師與大乘分。問疏何
言二說。合前二說為第一解。將第三解為第二解。故
言有二說。謨云。前解約上下。後解約傍布。婆沙有二
說。外方論俱舍。但責俱舍。不責婆沙。又俱舍中有二
解。一云。此下過二萬由旬。至無間上面。無間深二萬
由旬。便是底。底去地面四萬由旬。故俱舍頌云。此下
過二萬。無間深廣同。二云。此下過二萬。至無間底。疏
主責云。極為淺近。一見解淺。二處所近上明根本了


言近邊者。近彼根本地獄。名近邊。即是八熱門外。面
各四門。俱舍說為十六增也。四門者。章云。面各四圍。
門唯有一。只是根本地獄。一面只有一門。四門者。面
者四面。面各一門。面四相共有四門。名面各四門。唯
約根本說。不說近邊也。問何名十六遊增。答相國云。
增者從彼根本地獄。向上增出十六。故名遊增也。又
說有情從地獄出。重遭此苦。故名增也。與根本地獄
受罪挍輕巳上解總名了


言謂煻煨等者。解別名也。問十六遊增苦。唯約八熱。
為復兼說八寒。則云。大小二論所陳增相。唯依八熱。
不說八寒也。十六增。謂煻煨。屍糞。鋒劍。烈河。故彼頌
云。此下過二萬。無間深廣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
六。謂煻煨屍糞。鋒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


言孤獨者。不與根本共。故名孤獨。前根本近邊。唯在
[025-0726b]
地下。此孤獨。山間人總有或多。故言孤獨。不是唯有
一个。名孤獨也。如無𦕓女人。十个二十个一處。總名
孤獨。處謂處所也。


言傍生之類者。劫初時未有人養畜生。畜生本居大
海。後時被人駈使。漸漸流向人間也。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