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89 楞嚴經圓通疏-元-惟則 (J)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九
師子林沙門 惟則 會解
天台山沙門 傳燈圓通疏


「○二色界二初別明四初明初禪分二初正釋三初梵眾天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
[009-0914a]
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
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觧】溫陵曰前明六天雖出塵擾而未能絕欲故通
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
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為巳離欲染也。通號四
禪為巳離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
感生。然特有漏禪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
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
惑超世間道也。不假禪那等者言雖非正修真三
摩地無真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
留欲界麤惑不染淨報現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
眾則眾庶而巳。次名梵輔乃大梵宰輔。而終於大
梵其進有序。


【疏】天台曰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
欲者。此揀但有事戒不能生大乘定慧也。意顯世
間戒同小乘但執身無犯。非同大乘身心俱斷。如
斯大戒能生大定。大定能生大慧。破煩惱出三界
罔不由斯。然此猶作次第而說。若圓頓教人發軫
即修大定。依此定而修戒修施修忍修進廣大智
慧一以妙定而為之指南。溫陵師釋此初天凡有
三義以受三名。一離欲染尚有色質故通名色界。
巳離欲染故通名梵世。巳離散動故通號四禪。言
六行者俱舍論頌曰世無間解脫如次緣下上作
麤苦障行及淨妙離三。論曰世俗無間及解脫道。
[009-0914b]
如此能緣下地上地為麤苦障及淨妙離。謂無間
道緣自次下諸有漏法作麤苦障三行相中隨一
行相。非寂靜故麤非美妙故苦非出離故障。淨妙
離三翻此應知。謂若精進作此六行斷結之道伏
却下地煩惱命終即受上二界生。又六行欣厭各
三。若所欣厭體則隨何地各各不同。如欲惡不善
為初禪所厭。尋伺為二禪所厭。乃至無所有寂然
而住為有頂所厭。如次欣上亦例可知。又初禪為
下未至地心所欣為淨妙離。為他二禪近分地心
所厭為麤苦障。則欲界法惟是所厭非欣。有頂地
法惟是所欣非厭。中間地法通可厭可欣。天台曰
欣厭者出塵之初門學道之捷逕。苟微此法則煩
惱生死何由可離。菩提涅槃何因可證。亦求其所
厭之苦麤障所欣之淨妙離何如耳。若約其至極
者言之。則等覺菩薩猶有一分微細煩惱變易生
死苦麤障者之可厭。妙覺如來菩提涅槃淨妙離
者之可欣。惟圓人以乎等無欣厭者為欣厭。不二
而二。二而不二。即以元明為淨妙離是可欣。識精
能生諸緣為苦麤障是可厭。則六行觀非首楞嚴
王之助道乎。】


「○二梵輔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
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觧】溫陵曰初天但能執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
以順律儀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應名定共戒。
[009-0914c]


【疏】天台曰溫陵師謂此天又得定共戒者。夫戒以
防非止惡為義。初天但能執身伏欲猶有勉然防
止之事。今則欲習既除離欲心現。心現則初禪成
就心無邪動。非不防而自息惡不止而自無。此之
淨戒與定俱發謂之定共戒。故得於諸律儀心愛
樂而體隨順也。】


「○三大梵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
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觧】溫陵曰由前淨心威儀戒行而進至於妙圓清
淨。又加以明悟超達則盛德之至故為梵王。孤山
曰上三天不顯言修禪惟言持戒者。蓋此經扶律
以勵未來故也。資中曰大梵天劫末後去劫成先
來。外道不測故執為常也。


【疏】天台曰身心妙圓威儀不缺結上義也。清淨禁
戒加以明悟正釋此天也。定共禁戒故曰清淨。】


「○二結示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觧】溫陵曰巳離欲界八苦故曰苦惱不逼。巳離散
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俱舍云此名離生喜樂地。
謂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也。孤山曰禪有四類。
一有漏禪即今四禪也。二無漏禪謂九想八背等。
三亦有漏亦無漏禪謂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
無漏禪即今經首楞嚴王中道理定。今云雖非正
修真三摩地此以第一簡非第四。清淨心中正指
[009-0915a]
初禪也。


【疏】吳興曰初禪修五法離五蓋成五支具八觸十
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進定慧一心。五蓋者貪欲
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八觸者
動痒涼暖輕重澁滑。復有八觸掉猗冷熱浮沉堅
軟。此八雖與前觸大同。若約分別不無小異。合而
言之名十六觸。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
悅五樂六善心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
現前十心調柔軟。前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
旬。次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今大梵天王
壽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
黃金衣禪悅為食與前二天感報略同。】


「○二明二禪二初正釋三初少光天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
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觧】溫陵曰此躡大梵之行升進。資中曰二禪巳上
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光有勝劣分其高下。


【疏】天台曰其次二字為少光天之發辭。梵天下逆
指初禪之尊者統攝梵人之梵行既圓則澄心不
動而寂湛生光。澄心不動猶是梵天之行。至於寂
湛生光方是二禪功德。蓋此天以光之多少而分
等級。其光尚少故名少光天。圓滿梵行有二。一正
行即初根本禪。二加行即四無量心。交光謂寂湛
生光如水澄成暎而靜極發照用也。又設問曰此
與菩薩寂照何殊。答曰人法二執毫髮未動。但以
[009-0915b]
離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巳此其別也。不知文中但
云寂湛生光何曾云生照。即使生照又何必以菩
薩為妨。即使為妨又何必以二執動未動為解。要
知寂照功夫邪正凡聖小大偏圓皆有之。亦但問
其理之何如解之進不爾。至如圓人初修大定。人
法俱未伏斷不得言寂照乎。鸚鵡強學人語。隔簾
幙以誑嚇無知。三尺家僮亦知其謬。】


「○二無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暎十方界徧成琉璃如是一
類名無量光天。」


【【觧】溫陵曰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發徧成琉
璃。真際曰暎十方界者約其定光隨所受用東西
等言之。非徧十方世界也。


【疏】長水曰從前少光更發多光。光相轉增名光光
相然。】


「○三光音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
類名光音天。」


【【觧】溫陵曰此天以圓光成音而發宣化法故名光
音。


【疏】真際曰教體即言詮也。以光為音表了無盡故
云發化清淨等。長水曰以二禪界地無有五識。小
乘及凡夫若在定時俱不能起前五了境。但用光
明以為表詮。以光為音名光音天。孤山云舊解云
擥慧光之應用為表詮之教體以代言詮故名光
音發化清淨者十四變化心也智欲圓光也。】
[009-0915c]


「○二結示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淨心中麤漏巳伏名為二禪。」


【【觧】溫陵曰二禪離憂得極喜樂故云憂懸不逼。初
禪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巳伏麤漏則業
漸劣行漸勝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樂地。謂有定
水潤業憂懸不逼也。吳興曰地持論目第二禪名
喜俱禪。此定生時與喜俱發故今說云一切憂懸
所不能逼。懸或作愁字之誤也。


【疏】吳興又設問曰初禪五支巳具於喜。何以二禪
方名喜俱。答初禪有覺有觀猶帶憂懸。今覺觀俱
盡故別受斯稱。又熏聞記曰此有四支謂內淨喜
樂一心。此禪發時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
其心豁然明亮。八觸十功德亦同初禪。但從內淨
俱發為異。天台曰前少光天壽二大劫身二由旬。
無量光天壽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天壽八大劫
身八由旬。】


「○三明三禪二初正釋二初少淨天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
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觧】溫陵曰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
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泊寂
靜名寂滅樂。而淨猶劣則能通而巳未能成也。以
猶劣故名少淨也。


【疏】雲間補遺曰如是二句牒前也。披音露妙下正
明三禪也。披去光音之教跡露出妙性之正定。良
[009-0916a]
以二禪有內喜之染。今則去之所以名淨耳。進修
二禪故發成精行。證得少淨故通寂滅樂。發成精
行者純淨之定也。通寂滅樂者一心支也。】


「○二無量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
類名無量淨天。」


【【觧】溫陵曰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
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恊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
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也。吳興曰望上未
徧望下則多故名無量。


【疏】天台曰準吳興疏具足應云既得少淨空相現
前復以定力引發少相令無邊際。望上未徧望下
則多故名無量。】


「○三徧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
樂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觧】溫陵曰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
成就則性樂歸託於是矣。以一切圓淨故名徧淨。
吳興曰上身心輕安且言其內。今世界等者總攝
於外。


【疏】天台曰世界指前淨空為言。即圓光成音身通
寂滅樂之少淨。此言其外也。身心指前身心輕安
成寂滅之無量淨。此言其內也。今則合是內外二
法而融通之則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此之淨德既
巳成就。而吾之勝託者現前則三禪寂滅之樂有
所歸矣。】
[009-0916b]


「○二結示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
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觧】溫陵曰具精行性樂名大隨順故安隱無量也。
歡喜畢具者此名離喜妙樂地。謂心雖離喜而喜
樂自具也。吳興曰地持論目第三禪為樂俱禪。此
定功德與徧身樂俱發故。前二禪雖有樂支為喜
支所障。今滅喜純樂故得其名。而云歡喜畢具者
名同體異。不以文害意。


【疏】天台曰此天具有五支功德謂捨念慧樂一心。
前有捨念慧。而後一心故身心安隱得無量樂。世
稱樂之至者為如受三禪天之樂以此。少淨天壽
十六大劫身十六由旬。無量淨天壽三十二大劫
身三十二由旬。徧淨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
由旬。】


「○四明四禪二初四根本二初正明四初福生天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巳盡樂非常住久
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
是一類名福生天。」


【【觧】吳興曰復次下結三禪之德。樂非下顯三禪之
過。苦樂下正示福生也。三禪無下界苦因雖名為
樂。樂久必壞壞亦成苦。今既捨樂苦則不生。地持
名此為捨俱禪其義同矣。溫陵曰以捨苦樂名麤
重相滅。捨念清淨故淨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
禪凡有九天。然四禪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
第三廣果別開皆凡夫報境。此四之上有五不還
[009-0916c]
天。乃聖賢別修靜慮與凡夫不同。


【疏】吳興熏聞記又曰淨福性生性謂體性亦約內
說。此禪與微妙捨受俱發故名捨俱禪。具有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二捨支三清淨支四一心支。福生
餘經或名無雲天。第二福愛名福生天。無雲者。下
雖空居依雲而住。此無雲首特號無雲。業疏云第
四禪上雲居輕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雲密合。】


「○三福愛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
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觧】溫陵曰苦樂二忘故捨心圓融。心無所累故勝
解清淨。由是福無遮礙而得妙隨順。吳興曰得妙
隨順即隨順下文二岐路也。由此淨福體性無遮
愛樂修習勝妙之法。是則福資二路非止當天故
云窮未來際。


【疏】雲間曰前福生天以捨樂為福。今捨心轉勝愛
樂此福故名福愛。與前福生深淺之別。】


「○三廣果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
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觧】溫陵曰從福愛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廣果。一
迂僻道趣無想。資中曰此廣果天以四無量心熏
禪福德離下地染廣福所感名廣果天。】


「○四無想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
道身心俱滅心慮[厂@火]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
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
[009-0917a]
類名無想天。」


【【觧】溫陵曰先心雖能伏惑修禪而涉妄帶異。以有
心為生滅以無想為涅槃。於是雙厭苦樂專研捨
心以趣無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捨名圓
窮捨道。心慮[厂@火]凝即無想定也。以是感報生無想
天壽五百劫。俱舍說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半劫
始無。及報將盡復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資中曰
是人不了妄性體空乃執生滅以為勞累。厭此生
滅永不生滅非真不生也。但見第六識不行如冰
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


【疏】吳興熏聞記曰百法論名為無想報屬不相應
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亦云無
想異熟。此有三義一變異而熟要因成熟方能招
果。二異時而熟過去造因今現得果。三異類而熟
由善惡因感無記果。擕李曰然此四禪總報別業
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無想天秪是廣果天中別
報。凡夫境界上極於此。後五不還亦是聖人雜修
靜慮資廣果天業令五品殊勝生彼受樂。與凡夫
不同。】


「○二結示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
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觧】溫陵曰四禪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
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
此巳純熟矣。
[009-0917b]


【疏】天台曰四禪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支二
捨支三念清淨支四一心支。福生天壽百二十五
大劫身百二十五由旬。福愛天壽二百五十大劫。
身二百五十由旬。無想天廣果天壽皆五百大劫
身五百由旬。】


「○二五不還三初總示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
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
立居處。」


【【觧】溫陵曰第三果人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即生此
天不復欲界受生故曰不還。亦名五淨居謂離欲
淨身所居也。習氣惑也。與現行皆滅故曰俱盡。此
指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忘兼指四禪巳下無
續業也。故云下無卜居。此五天自四禪別立通名
捨念清淨地故曰捨心同分。資中曰俱舍云雜修
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淨居。雜修者以有漏無
漏間雜而修也。靜慮者定慧均等之謂也。五品者
下中上上勝上極也。


【疏】集註曰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亦名不來。俱舍
論色界有五種那含。
○頌曰此中生有行無行般
涅槃上流若雜修能至色究竟。言五種者一中般
謂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謂生色界
巳不久便般涅槃。三有行般謂生色界巳長時加
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四無行般謂生色界
巳經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而般涅槃。此有二種
[009-0917c]
由因與果異故。因異者有雜修無雜修也。果異者
至色究竟及有頂也。前是觀行後是止行樂慧樂
行不同故。今五不還天即樂慧者所生也。初二三
禪皆有九品修惑俱名為染。
○頌曰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
淨居唯五。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
居。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云云
道歡曰五淨居者正理論云離欲諸聖以聖道永
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
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
淨居。或此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五品者
謂以有漏無漏雜資廣果故業。令其殊勝轉生五
淨居天故有五品。然何故須雜耶。謂五淨居無別
引業。一切有情法爾第四禪中秪有三品總報引
業生彼三天。聖人既無煩惱故須雜下三天故業
生五屬也。然所資故業是一。由能資因行相有五
故感五天五品之義下文五天更當引釋。】


「○二明別五初無煩天阿難苦樂兩滅鬬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二無熱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觧】溫陵曰前於苦樂有捨有厭則心與境鬬不能
無煩。惟心境兩釋煩惱斯斷。盛熱曰煩微煩曰熱。
上雖鬬心不交疑若猶有交地。方滅麤相得無煩
而巳。此復增勝心機無對研交無地能滅緣影故
得無熱也。
[009-0918a]


【疏】天台曰初無煩天即下品心資也。謂行人先入
四禪定巳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
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
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
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滿一念有
漏一念無漏至此名為根本成滿。由此有漏無漏
間雜修故名為雜修。亦名夾熏禪。以用無漏夾熏
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故業故從廣果
沒便生無煩天也。稍離定障名為無煩。煩即是障
也。障即苦樂兩鬬也。次無熱天即中品有六心用。
前下品三心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無漏有漏無
漏為根本資其故業。從廣果沒能超無煩生於無
熱天。蓋前鬬心雖不交於苦樂猶有苦樂之境在。
雖曰無煩不能無熱。今則機括獨行研交者無地
則其熱亦無。】


「○三善見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
類名善見天。


四善現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
現天。」


【【觧】資中曰塵象沉垢即定慧之障也。定慧精明融
鍊自在故云陶鑄無礙。


【疏】天台曰三善見即雜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
為加行更起三心為根本資故業故。從廣果沒生
善見天。無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見
圓澄名善見天。蓋前天雖無熱然而猶有機括獨
[009-0918b]
行者在。不得稱為善見。今則獨行機括亦無。十方
世界惟一妙見故名善見天也。四善現即上勝品
有十二心。用前九心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
於故業超三生四。蓋前雖善見現前未能轉變自
在。今既無塵象沉垢。若陶家師著少泥於輪上一
撥便轉大小器具隨行施設無適而不可。能起十
四變化自在故名善現天。】


「○五色究竟天究竟羣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
竟天。」


【【觧】吳興曰究竟研窮之義也。幾者動之微也。研窮
多念至於一念故曰究竟羣幾。以雜修五品初用
多念無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後用一念無漏熏
一念有漏名上極品。故俱舍云成由一念雜是也。
窮色性性者窮亦究竟變其文耳。心既熏多至少。
色亦窮麤至微。麤細不同故曰性性。入無邊際即
色界與無色界二邊之交際也。俱舍云從此向上
無復所居。此處最高名色究竟。


【疏】天台曰五色究竟天。即上極品有十五心。用前
十二心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於故業能超
四天生色究竟。無煩天壽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
無熱天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見天壽四千
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現天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
旬。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
化樂他化二天所著衣服隨心大小輕重。色界天
[009-0918c]
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如著天冠。無男女
相形惟一種。巳上壽量身量出起世因本經。】


「○三結示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
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
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觧】溫陵曰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麤
細有異故不能見。】


「○二總結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巳還名
為色界。」


【【觧】孤山曰獨行無交俱無情欲故。未盡形累尚有
色質故。】


「○三無色界二初正明二初明感報二初簡迴心不入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
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
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觧】溫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色邊
際四禪皆依捨念修定。此言捨心指有頂因心也。
吳興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鈍故分二路。
其利根者發無漏智斷盡修惑即出三界。其鈍根
者復由定心欣上厭下生無色界。應知慧光圓通
且約盡無生智圓滿而言。入菩薩乘正約出三界
後勝進而說。斯亦今經破定性之明文也。名為回
心者圓師指同涅槃五人發心之義。今謂不爾。彼
是界外發心即入初住。此是界內迴心方成四果。
安得五人為同年邪。
[009-0919a]


【疏】天台曰有頂色邊際中即色界第四禪天為三
種人之所住處。一修凡夫禪即廣果。二修外道禪
即無想。三修出世間禪即五那含。今云二種岐路
一往不以聖凡為分但以厭色不厭色為異。不厭
色者即若於捨心發明智慧等乃回心大阿羅漢。
厭色有三種一鈍根那含二凡夫三外道。觀今現
文似但指聖人利鈍以分岐路。其實厭色不厭色
約義應有四人。今且明聖人根分利鈍有二義。一
覺身礙不礙二立心回不回。若覺身不礙即色究
竟天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此不礙之利
根也。子縛既斷則自利巳竟便於此世回心向大
入菩薩乘從空入假導利羣生此回心之利根也。
若覺身為礙銷色入空等。待子果俱盡方出塵界
此色礙之鈍根也。既出塵界如焦芽敗種不復堪
用此不回之鈍根也。須知回心有二義。一先小後
大二始終皆大。先小後大復有二義。一宿種成熟
故二教令發心故。始終皆大亦有二義。一先求自
利回巳向他故。二假理現前欣赴夙心故。經之明
意亦有二義。一為大乘豎出三界者寄此以明道
不躐等故。一為小乘豎出三界者寄之策發令發
大心故。】


「○二明生者類殊二初別明四天四初空處天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
類名為空處。」


【【觧】溫陵曰自此而下明無色界四天也。無色者無
[009-0919b]
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
聞所居。或捨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也。
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
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
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
道者也。今此初天厭巳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
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長水
曰捨心有二。一者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
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於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
空即凡夫外道也。


【疏】天台曰長水師言無漏道即聖種觀。觀五陰如
病如癕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有漏道即六行
觀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也。】


「○二識處天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
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觧】溫陵曰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於色。無礙之無
亦滅則不依於空。惟留阿賴末那即厭空依識者
也。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賴耶第八識。末那第七
識也。而末那所緣色空識三。此位厭色空而依識。
則色空麤緣巳無故惟全半分微細也。


【疏】天台曰三界惟心一切惟識。二十五有罔匪八
識之所變造。所造之三界盡則能造之八識現。故
知六道眾生雖終日用八識而未甞見八識。然其
所用八識特為其主而巳。若其用者則七識為之
[009-0919c]
使。故第七謂之傳送識。此識內緣第八即緣心而
為分別者。外緣第六即緣塵而為分別者。雖曰能
緣要由所緣之境在。境在則能緣之識存。境亡則
能緣之識滅。然緣境本由乎六識。要由七識之所
使。雖分能所皆一體而異名異用而同體也。今者
色空既盡則六識無用而七無所使故去末那半
分麤浮者。而阿賴耶識既全在故全於半分微細
也。云惟留者正以三界之識三其所去者半而留
者亦半。非曰此天巳見第八也。然此天有三人。約
那含言之則前半此巳斷盡。約凡夫與外道言之
但可言伏而不得言斷也。】


「○三無所有處天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如是一
類名無所有處。」


【【觧】溫陵曰前位雖亡空色而未滅識心。此則都滅
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以寂無攸往故名無所有。
然此雖亡識心未亡識性。今之行人見性不深多
滯於此。雖能洞了色空[厂@火]滅心慮逮無所有。而終
於識性幽幽綿綿不能自脫。生死窟穴實存乎此。】


「○四非非想處天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
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觧】溫陵曰識性者識心幽本也。不動者寂無攸往
也。既能不動復研窮使滅。然依識滅之竟非真滅。
是強於無盡中發宣盡性。所以似存不存似盡不
盡。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此
[009-0920a]
又幽幽綿綿至微之相也。】


「○二總辨二類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
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
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觧】吳興曰此等窮空通指凡聖欣厭未盡故云不
盡空理。縱是聖人修八聖種觀亦有四陰細惑未
亡。以未得滅受想定故。從不還天下明聖人有生
此處者是鈍根那含耳。言羅漢者約後為名也。若
從無想下明外道有不生此處者。謂窮空不歸也。
外道窮空凡有二種。一窮至四禪以無想為極。二
窮至無色以非想為極。今既入無想則迷於有漏
無聞四空。故五百劫滿自當輪轉。有解此文作外
道從無想天來者非也。請觀不歸二字。歸猶來也。
豈非無想窮空不來乎。高麗麻谷普幻師曰。其那
含天除其利根迴心羅漢。其餘鈍根貪寂定者修
空增勝入四空處。其凡夫禪次第修者成四禪後
次從廣果入四空處。然則根本天中第三廣果能
攝無想及五那含。今云有頂色邊際者通指廣果
聖凡雜地也。天如補註曰觀長水前解捨心有二
及吳興所解窮空不歸等。與麻谷之說略同。今參
而言之鈍根那含廣果凡夫皆能趣入四空。而外
道亦有入者惟除無想之外道耳。


【疏】天台曰此等窮空謂既以空而滅色復以識而
滅空。又以無所有而滅識以非想非非想以滅無
[009-0920b]
所有。則於無色界之空可謂窮矣。此揚德也。不盡
空理抑過也。空理有二但空不但空。不但空此空
即有。能盡此理者即前迴心大阿羅漢從空以出
假矣。但空者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是等既以空滅
色乃至非想非非想。於無盡中發宣盡性豈能盡
其空理哉。前義可破聖人窮者。後義可破外道窮
者。窮空不歸者。歸復也。眾生始從涅槃之空以出
有。聖人則從生死之有以還空。今之凡夫與外道
雖能窮空而不能歸空故曰窮空不歸。前云厭色
不厭色應有四人。不厭色一人。於色邊際巳出塵
界迴心向大。厭色三人。一窮空歸者即鈍根那含。
一窮空不歸即若從無想諸外道天來者。一修凡
夫四禪八定為世間禪。不知修出世間滅受想定。
心因則以非想非非想為極則。報果則亦以非想
非非想處為究竟。經雖不言約義須有。】


「○二辨王民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
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
向聖倫所修行路。」


【【觧】溫陵曰通指欲色無色天也。其眾乃隨業感報
未出輪迴。其王乃隨行權應寄位升進。華嚴謂初
地菩薩多作閻浮提王。二地輪王乃至六欲三梵
天王是也。此竪論巳終故通結指。


【疏】天台曰溫陵師引華嚴經初地作人間王等者
以其皆法身大士故也。論圓教初住巳證法身。華
[009-0920c]
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
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應以何身說法即皆應之。
則初住多作閻浮提王矣。今云初地豈華嚴兼別
之言乎。孤山曰遊三摩提者以菩薩善入出住百
千三昧。故住此定而為天主。九次第定名善入師
子奮迅名善出超越名善住。一一皆能深達實相
號首楞嚴。】


「○二結示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
此逮終名無色界。


二總結虗妄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
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觧】溫陵曰身心滅盡者無色蘊及麤識也。孤山曰
無業果色者顯有定果色也。補特伽羅此云數取
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隨諸趣受生也。天如補註
曰定果色者顯揚論名定自在所生色。謂由勝定
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變起五塵境也。數
取趣者能取當來諸趣即中有也。涅槃云中有五
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


【疏】天台曰成論明極善極惡皆不經中陰如䂎矛
離手故也。今七趣中三途則屬極惡天僊則屬極
善。善惡相雜惟人與修羅耳。今既總結虗妄其可
以中陰以釋數取趣乎。應是取其義相明眾生七
趣往來數數捨此生彼通名補特伽羅也。】


「○七修羅趣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
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
[009-0921a]
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
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
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
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
水穴口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
生趣攝。」


【【觧】溫陵曰修羅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無天行為
多瞋故也。隨業輕重而有四生之異。水穴即尾閭
也。吳興曰俱舍四生頌但云鬼通胎化二。今卵生
修羅鬼趣所攝。則世親之言似未詳矣。問法華所
列四種修羅與今四種為同為異。答資中云同。今
謂彼四只可攝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屬其類。
荊溪師云法華四種皆與帝釋鬬戰。一往觀之但
同今經第三類耳。問此四修羅既為四趣所攝應
無別報同分之處耶。答雖屬四趣非無別報。今云
卜居鄰於日月等即同分之處也。又長阿含云南
洲有金剛山中有修羅宮。所治六千由旬欄楯行
樹等。然一日一夜三時受苦。苦具自來入其宮中。
是知此趣且取一分善報謂之人天。若論受苦實
在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經惟以鬼畜二種收之良
由於此。


【疏】孤山曰若依七趣優劣則修羅在人趣之下。今
為攝屬不定故在其後。天台曰六道攝屬各有定
處惟修羅攝屬四趣者。經意不特顯果報四種屬
[009-0921b]
乎四趣。將是每一種中亦雜具四因。惟觀其何因
為多以墮其趣。如中品十惡為鬼道因。下品十惡
為畜道因。下品十善為人道因。上品十善為天道
因。若善惡之業純則隨之以受四生之報。其或倐
焉而為善矣倐焉而又為惡。倐焉而上矣倚焉而
又為其下。或善惡交戰於一生或上下交攻於一
念。況心懷猜忌事欲勝他。故垂終受報強者先牽。
或為鬼道而卵生以至或為畜道而濕生。如雖為
鬼道矣而又能乘通入空。雖為畜道矣而又能旦
遊虗空。非兼人天之福乎。至於人天二趣所攝者
雖居鄰日月力洞無畏日夜苦具三時自來。非兼
鬼畜之罪乎。故諸天與修羅戰時每以人間善惡
多少為勝負卜。善多則天勝不善多則修羅勝。一
日方相戰而天帝乍勝乍負者再。正緣世有一人
欲為善而忽為惡念間之。欲為惡而又為善念間
之。持疑未決間故令天帝如此。每見今之為行者
是非美惡雜糅神襟。猜忌之念不無。好勝之心常
在亦當以是而為戒焉。】


「○二結示勸斷二初結示迷妄二初迷真有相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僊天洎修羅精
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
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虗妄更
無根緒。


二隨妄輪迴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
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
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
[009-0921c]
迴性。


二舉悟勸斷二初明真修無著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
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觧】溫陵曰前問妙心徧圓何有獄鬼人天等道。故
此結示由殺盜婬三為根本。有是業則名鬼倫言
必墜也。無是業則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無殺盜
婬即天趣也。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也。因有而墜
因無而升故曰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正定則
妙性常寂無復輪迴矣。有無二無言相傾業斷。無
二亦滅言分別情忘也。業斷情忘則三種妄本名
迹雙泯矣。故欲斷妄輪須修正定也。孤山曰有無
二無無生死之俗也。無二亦滅滅涅槃之真也。尚
無於善況隨於惡。亦應云尚無無二云何隨二。中
道無著其旨惟明。天如補註曰有無相傾者鬼趣
業盡或修善而升。天趣報衰或轉惡而墜。此名相
傾起輪迴性也。


【疏】荊公曰有對則有代有執則有釋。執有以為樂
則與苦對其釋也苦代之故人樂終於壞。執無以
為淨則與染對其釋也染代之故天淨終於墮墮
則所無更有壞則所有更無。】


「○二舉三業勸斷三初明妄因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


二牒答前總問因各各私眾私同分
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觧】溫陵曰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
業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業即殺盜婬也。


【疏】天台曰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者明別業也。因各
[009-0922a]
各私眾私同分者業雖各別不妨別業而同報。雖
然同報而各有元由。故曰非無定處。】


「○三勸修行斷除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
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
妄倍如虗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
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觧】溫陵曰殺盛婬為惑業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諸
趣戒備失錯。而終於勸斷三業勸除三惑乃戒備
真要也。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詳辨魔境深
防邪誤也。魔即魔羅此云殺者。亦云奪者。能殺慧
命奪善法。開之有五。曰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
鬼魔。合之惟陰魔天魔而巳。陰魔即生死煩惱依
五陰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
發心者常與隨順則無寇敵。惟正修者違而不順
偏致惱害故須辨識也。】


「○六無問自說預明禪境二初正明發相三初結前生後二初結前正修二初經家敘事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迴紫金
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二如來正告汝等有學緣覺
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巳說真修
行法。


二生後發相二初述意許宣二初述意二初總明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
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二別示或汝陰魔
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
天報巳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二許宣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二時眾佇誨阿難起立并其
[009-0922b]
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觧】溫陵曰前法既終當機無問故將罷法座。而又
攬寶几迴金容無問自說者。真止觀中微細魔事
非一切智莫能辨識。能隳寶覺破法王家故須特
告。乃最後深慈也。四禪無聞者比丘無多聞慧但
勤小行得生四禪便謂巳證阿羅漢。及乎天報將
畢見有生處。遂謗佛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因此
墜墮。乃邪誤之咎也。


【疏】天台曰洗心有二義。一凡修禪定先須洗滌先
心從前所有邪惡知見悉從懺斷淨盡無餘。如前
淨器除去毒蜜復以[厂@火]香蕩滌習氣後貯甘露。一
有不盡便為致魔入魔之端。二者所修三止皆是
洗惑之慧水。如體真洗見思方便洗塵沙禪那洗
無明。一不合法便為洗心非正是故即落魔道。魔
境現前者摩訶止觀廣明十境。一陰入二煩惱三
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
乘十菩薩。惟初陰入是初心常所觀境。餘之九境
待發方觀不發不觀。又初心所觀先須揀却界入。
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如去丈
就尺去尺就寸。亦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
病自然銷殞。此與今經前文廣約三科七大以開
解。次約二十五門以明行。佛命文殊揀擇惟取耳
門為所觀境同。今明五十重境雖總名陰境。若觀
現文與下別開惟少病患與菩薩兩境。蓋病境易
[009-0922c]
知故略不言。偏教菩薩亦可合於二乘境中。餘之
六境若尋文配合。如想陰中為魔所附發貪嗔癡
是煩惱境。慢過慢及增上慢是上慢境。總為魔事
境。總示中云得少為足四禪無聞是禪定境。行陰
所發俱是邪見境。又復示以當處禪那豈非待發
方觀止觀工夫乎。】


「○二總別開示二初總述意三初明魔動因由二初生佛理同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
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二明迷悟事別二初迷真起妄由汝
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
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
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
清裏況諸世界在虗空耶。


二悟理動魔二初明歸元妄滅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
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觧】溫陵曰覺圓心體所謂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
立妄成有漏界為魔所依。化迷者隨迷轉變也。空
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喻片雲以明世界虗幻
微芒易以銷殞也。惟真元之體本自廓然而虗空
國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若汝等一人發真不迷
則無安立者故自殞裂也。此并下文皆敘魔所起。
蓋有漏空界為魔所依今若殞裂則魔不安矣。或
曰有漏空界乃眾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銷殞。矧
古今發真者眾而空界依然。安在其銷殞耶。曰同
業所感不離晦昧。發真返明故可銷殞。然眾生不
可盡世界不可盡。故雖一人發真而眾復感結所
[009-0923a]
以依然。使同業之人同能發真則山河器界應念
化成無上知覺而為淨妙佛土矣。天如補註曰迷
則轉覺體為虗空。悟則全虗空是覺體。故一人發
真歸元則一人所見虗空悉皆銷殞而為覺體矣。
即所謂心精通㳷當處湛然。彼之未見消殞者是
其未能發真歸元也。吳興曰前微塵國土且約同
居而說。究論歸元振裂之義須通三土。若發偏真
歸小涅槃之元則同居振裂。若發圓真歸大涅槃
之元則方便實報振裂。今巳開小顯大則真元之
理無非寂光。但有相似分極之異耳。


【疏】天台曰此下明為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
皆銷殞大地振坼為致魔之由。欲明發真歸元是
以先明從真起妄。是故以生佛體同而為理本。次
明迷悟事別以為魔因。初迷真起妄喻中。太清者
猶虗空也。前以海喻覺心之大以漚喻虗空之小。
故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今則以太清喻本
覺之不動以片雲喻頑空之易銷。故曰當知虗空
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於虗
空若浮雲之末其易銷殞從可知也。次悟理動魔
中言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銷殞。正
猶慧風一扇而殊雲自消惟一真空逈無所有。或
曰國土有相而云銷殞可也。虗空無作不聞爛壞
其銷殞何在哉。對曰迷時則化覺為空悟時則復
空為覺。復空為覺則惟覺無空。虗空銷殞理固然
[009-0923b]
矣。矧虗空猶揑目之狂華世界為狂華之非相。易
可銷殞又可知也。】


「○二明將歸動魔二初明聖凡通㳷以釋伏難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
漢心精通㳷當處湛然。


二明凡魔不同以顯魔覺二初示魔天見動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
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拆水陸飛騰無不
驚慴。


二明餘趣不覺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二明魔惱本意二初因悟動魔二初正明彼等咸得五種神通
惟除漏盡。


二反顯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二正為留難是故
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觧】溫陵曰魔以晦昧為依。今修禪飾定妙心精明
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惱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吳
興曰飾猶莊嚴也。謂修禪定功德莊嚴本有真三
摩地。以修飾故彼菩薩羅漢所證心性通同㳷合。
此動魔之由。由三摩地將出其境故魔等宮殿自
然崩裂。斯亦歸元之前相也。問大地無情水陸異
類何以同魔亦皆振慴。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議。如
大樹緊那羅王絃歌一動聲震大千。須彌山王為
之踊沒。況菩薩首楞嚴力豈以情無情異而為責
邪。凡夫昏暗不覺遷訛者此釋伏疑也。恐疑者曰
魔及諸天既見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覺知。故此釋
云。】


「○三明指益勸誡二初示悟者唯益二初引喻廣明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
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
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
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二結勸降伏當處禪那覺悟
[009-0923c]
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
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二示不悟致損二初不悟同魔
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二校量勸悟二初明彼唯毀汝一戒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
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二明此則隳汝全身此乃隳汝寶覺全
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觧】溫陵曰五陰主人真心也。陰消入明指發真者。
登伽眇劣只毀戒體。諸魔熾惡能隳寶覺固宜深
防也。宰臣籍沒喻幾於覺位而淪惡趣。孤山曰以
婬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
舉劣況勝勗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無犯故
云心清淨等。籍沒漢書云除其屬籍是也。


【疏】天台曰次示悟者惟益中有三喻。初如風吹光
乃以不動而勝動。次如刀斷水乃以柔而勝剛。共
喻妙覺照而常寂之體。方魔境現前果能寂然不
動其奈我何哉。故曰了不相觸。第三喻汝如沸湯
彼如堅氷乃以陽而勝陰。喻妙定寂而常照之力。
下文云彼等羣魔咸受幽氣。明能破暗故曰煖氣
漸鄰不日銷殞。當處禪那二義。一任彼魔來現怪
我心寂爾如空。然魔有強軟。強來以寂軟來以照。
若慈雲之讚智者華頂降魔云強軟消磨寂照功
是也。又如首楞三昧經云觀魔界如佛界如。若魔
界如即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則魔界無所捨佛界
無所取。不取不捨所謂當處禪那也。
[009-0924a]


漢書云除其屬籍。應邵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
年紀名字物色。】


「○二別顯相五初色陰二初結前生後二初結前正行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
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二生後發相二初示二相二初不盡相當住此處入三
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
名為色陰區宇。」


【【觧】天如補註曰離念精明心未發光等色陰未破
之相也。孤山謂在名字位中。則似抑之太低。溫陵
謂得元明覺無生滅性。則似升之太高。當依吳興
指屬觀行。此蓋禪那得力之處塵勢暫息之時也。
定力雖爾而色陰未破。故如明目處幽暗。陰以覆
蔽為義。區局性真故名區宇。


【疏】天台曰銷者銷鎔。銷而後落故云銷落。今經妙
定於染不滯於淨不著。一切結惑擬之即銷。即為
無為亡情絕解如大火𦦨不可凑泊故喻之如銷。
亦妙玄云譬如冶鐵意在成器。器雖未成而麤垢
先落。今修禪定志在成佛。將破色陰而銷落諸念。
喻實似之。其念若盡即圓伏五住也。離念精明即
觀行現前也。觀行現前之人居靜固無所移。涉動
亦無所失。忘之而觀智明明。憶之而寂體了了。故
曰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此正寂滅道場之先容真
阿練若之前陣。當住此處入三摩地。繇斯而往則
直道無雍。第為色陰區局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故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五受陰皆云區宇者。區者寰
[009-0924b]
區宇者宇宙。人居屋舍皆取象於人身。人身又取
象於寰宇。故人心妙明一自晦昧為空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來。為識為行為想
為受為色。其區局者而有是五重。各以一妄想而
為其本。色陰堅固妄想而為五妄想之末。其區局
之相最為麤重。居生死長夜之方沉。故取喻如明
目人處大幽暗也。】


「○二盡相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
能超越劫濁。


二顯妄源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觧】溫陵曰五陰盡相非滅身歸無。乃觀力洞照不
為迷礙而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開也。色陰始
因父母巳三妄倫交結故曰堅固妄想為本。五種
妄本經末自釋。天如補註曰前解五濁云劫濁依
於色陰。故今色盡則能超之餘四例此。


【疏】天台曰為色陰區局真性故如明目人處大幽
暗。色陰若盡故若目明朗十方洞開。劫濁以無記
為性。根塵相對之間未生分別不起緣塵進非見
性退非六識。觀其所由父母巳三妄倫交結堅固
妄想以為其本。是以欲破此妄要以不落緣塵不
墮無記見見聞聞冥乎止觀之道乃能破之。破此
妄想則色陰之本亡。色陰盡則此濁超。此濁超則
無記之區宇揭。如獄出重辟幽囚雖未解脫逍遙
其明爽輕清亦可樂也。】


「○二正明發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身能出礙二初指相搖源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
[009-0924c]
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
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溫陵曰此中者定中也。妙體本融由妄質成礙。
故精窮妙明則四大不織而身能出礙也。然此特
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暫而不常故非聖證。孤山
曰凡諸境發雖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惡相若不
取著邪亦成正。以境隨心轉故。


【疏】天台曰當在此中者。離念精明動靜不移憶忘
如一寂照現前五住初伏之中也。更加止觀精研
此之寂照妙明之體於色陰將破未破之間而堅
固妄想欲解其體。故能使四大不織。蓋人之託胎
因父母巳三妄倫交結。如組織為錦而堅不可解。
今也精研妙明則堅固妄想寂而色陰之經緯離。
故能使四大不織。此之四大非獨正報而巳凡為
根塵皆其事也。惟其不織故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出礙者言墻壁由之直度也。巳上明其定中境界
也。此名精明流溢前境者出其功能也。言特不過
性之妙明者為止觀精研之力使其流溢前境而
身能出礙也。斯但下指其功過。言此之境界有功
用有聖證。聖證如前所明色陰巳盡之相。若今之
出礙但功用而巳。聖證則一證永階不退。功用不
過暫得如是。此境現前如將入海預見初平之相
則色陰破在不久故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
解則狂愚由之以生羣邪因之以受矣。】
[009-0925a]


「○二拾出蛔蟯二初指相推源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
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
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溫陵曰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則外無所隔。流溢
形體則內無所障。故能身內拾出蟯蛔此亦暫爾。


【疏】天台曰前則其身外徹乎色陰故身能出礙。今
則其身內徹於色陰故拾出蟯蛔。然考其所由莫
不因精研妙明使精而明者流溢於內外使之然
也。始則身能出礙而無所隔。次則拾出蟯蛔而無
所傷。有以見色陰虗妄猶如空華相雖似有而其
體本虗也。】


「○三空中聞法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
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音或聞十
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
是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
羣邪。」


【【觧】吳興曰除執受身餘皆涉入謂除其色身而內
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互為賓主者餘五入魂則
魂為主五為賓。乃至入神則神為主餘為賓也。遞
相離合即精離本位而合於魄。或魄離本位而合
於精等。溫陵曰前之精研初能外虗次能內徹。此
復內外精研俱虗徹故。其魂魄等皆失故常迭互
相涉。故夙昔聞熏自能發揮而忽有所聞也。今夫
[009-0925b]
刻意凝神討論之極則奇文麗藻未甞經意者往
往煥然得於夢寐。則精研激發神者偶現類可知
也。


【疏】天台曰始則精研乎外。次則精研乎內。今則內
外而俱研。正以今經止觀以陰入而為所觀境。達
境惟心觸事而觀初無定謂。以能了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矧耳根為境圓洞十虗。眼見為觀普窮三
際。恒遍而局恒局而遍也。意志者言其體也。精神
者言其氣也。魂魄者言其用也。共是六處識心之
異名五種妄想之光影。互為賓主遞相離合者。謂
我為主則彼五為賓各離本位而合於我。我為賓
則五為主我離本位而合於彼。如列國將亡未亡
之間或合從以為一或離從以為諸。與首楞嚴王
爭為勝負之時成之敗之職由乎人。成之則為善
種敗之即受羣邪故也。言忽於空中聞說法音或
聞十方同敷密義者。乃色陰中耳根與聲塵所現
之相。即無情說法之先兆。亦耳根三昧之昧之遺
勳也。】


「○四見佛踞臺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𨶒浮檀
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
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
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
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溫陵曰淨穢之境常隨心感。故澄徹之極則心
[009-0925c]
魂染於靈悟佛境現於心光。資中曰若修念佛三
昧斯境現前與修多羅合者名為正相。若修餘觀
設見佛形亦不為正。以心境不相應故。況觀真如
不取諸相而有所著豈非魔邪。


【疏】天台曰澄露皎徹者謂以止而澄之以觀而露
之使此心皎潔清徹。以是之故而內光發明。十方
遍作閻浮檀色者依報淨也。一切種類化為如來
者正報淨也。于時忽見報佛踞臺出現者見華藏
世界也。或問此為巳力所至乎佛力所至乎魔力
所至乎。對曰巳力所至也。蓋此娑婆原居華藏。則
一土一石莫非浮幢。一種一類莫非覺體。良為色
陰之所弊餘陰之所封故盲無所見。今也澄露皎
徹內光發明為心魂靈悟之所染。心光研明照諸
世界使之發現如此。比前功用似為更勝。若不受
不著則色陰盡在不久也。熏聞記曰毗盧遮那此
翻遍一切處。斯是法身。若見踞天光臺是合盧舍
那報身之相以唐時譯經法報不分故也。】


「○五空成寶色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
越於時忽然十方虗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
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
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
聖解即受羣邪。」


【【觧】吳興曰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應對四分煩惱。或
如下文排四大性。此名等從略而結也。溫陵曰精
[009-0926a]
研妙明抑伏雜想。制心勝託力用過越。故妙明逼
極煥散而現也。


【疏】天台曰抑按制止者止也。降伏超越者觀也。謂
精研妙明時以止觀法門觀察不停功力過分故
忽然見十方虗空成七寶色等。此亦於一顯色將
化頑空為寶覺真空故現如斯。只不作聖心即善
境界也。】


「○六暗室見物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
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
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
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溫陵曰人固有不明自發暗不能昏者。惟微細
定心澄使不亂而後能見。暗物不除。言皆實境不
隨定變也。


【疏】天台曰夫精真妙明光逾日月豈假白晝而能
顯遇黑月而能弊乎。惟人者一為色陰所局精真
者隱而晦昧者得其所。非假之光明則冥然長夜。
今也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彼妙明者將啟其竇而
有未然之兆故居夜不昏舊物不除也。】


「○七燒斫無礙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圓入虗融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
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
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
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溫陵曰定力虗融則五塵併消四大排遣純覺
[009-0926b]
遺身故無傷觸。定力所持故火不燒也。世之端居
喪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厂@火]。況真定之力哉。


【疏】天台曰色陰以五妄想為體四大為相。見聞覺
知雍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此陰若破則各
各返元。如人之垂終必先四大分離。人之成道亦
四大復本。今圓入虗融能併排四大使之一向入
純。非惟各歸其根抑且以無化有。以無化有則其
體虗融先得其兆故燒之斫之曾無所覺也。】


「○八徧觀諸界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
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
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
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
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溫陵曰厭麤濁之質礙欣妙淨之虗融名成就
清淨。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觀得無障礙也。


【疏】天台曰論此經圓修以中道而為觀體深達一
切諸法無非佛法又何淨之可欣垢之可厭。然而
以之融心可也。以之慕道而初學將有以理為情
之失。則三界之家何由而出涅槃之家何路而歸
乎。第雖欣厭又非捨穢以求淨乃即惑以成智。是
以凝想日深想久化成。故曰忽見大地十方山河
皆成佛國。此即穢而淨以彰乎不垢不淨又可見
也。】


「○九夜見遠方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
[009-0926c]
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
見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
羣邪。」


【【觧】溫陵曰研心窮遠逼迫精神。遺身而出冥有所
至。故能見聞遠方事也。上皆未離色陰。徒因定力
而能出礙見聞遠及。若色陰盡則十方洞開無復
幽暗。六通縱任無為山壁由之直度固無疑矣。


【疏】天台曰多隔能見性體遍也。多隔不見妄體局
也。性體之見果位方彰。今未登聖而遽然能多隔
見。乃由真修迫之飛出是故然也。或問曰心無去
來何為迫出。對曰無去來者體也。有去來者用也。
如下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非
用有去來乎。然是即體之用雖去來而無去來。如
全海為漚漚還匝海。如此會得斯可言道。】


「○十知識遷變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
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
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聖心魔事
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觧】資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
來。此則非善境界純是魔嬈。不同前九皆稱善境
起心作證方乃成魔者。溫陵曰所見知識乃魔變
現也。前九但明定力。獨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
不能動魔。研究精極乃漸發魔事也。故下文魔事
愈甚。
[009-0927a]


【疏】天台曰夫邪道與正道常相反真心與妄心常
互違。前之九境雖非親證其現也正。以境而驗其
心必真。後之一境變幻無端其現也邪。以境而驗
其心必妄。祖師云佛之與魔相去幾何。邪之與正
有何欠剩。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羣
邪是知成之敗之職由乎人。】


「○二結過勸示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
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
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
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
無上道。」


【【觧】吳興曰用心交互者。用禪那心與色陰堅固妄
想交互故現斯事。乃至識陰例此明之。何則。以五
妄想各於本陰區宇之中為禪所觀。將破未破。如
燈欲滅其光復熾。乃與定力交戰其功。故成之敗
之則魔佛之道於是乎辯。孤山曰大妄語成墮無
間獄此約名字位中修禪定者及五品觀行位中
不能安忍俱有墮義。以俱未得位不退故。然五陰
盡相不同。在色陰未盡之中即名字位也。色陰盡
者猶居觀行。受陰盡則在相似初二兩信。想陰盡
則在三四兩信。行陰盡則在五六兩信。識陰盡則
諸根互用。此在相似七信巳去。正是麤垢先落六
根清淨位也。而其五陰各為十魔種子所依共五
十重。皆在觀行初心所發故有退墮。若入相似墮
[009-0927b]
義不成。故佛次第細辯相狀令初心識其所發氣
分。譬如色陰未破之中或現天魔此即想陰氣分
之所發也。問受陰盡時既入相似何故想等中復
發十種魔境邪。答若論陰破豈應發魔。但文中說
相似巳前觀行心中所發耳。令知所依故歷五陰
次第說之。又只作相似位中發境亦應可耳。何者。
魔尚能惱深位豈不能惱相似淺位邪。但相似位
人發之終不將為聖解。又如阿羅漢人迴心入大
按位雖當相似進入即破無明故不為所動也。若
名字觀行位人觀智強者則寂爾如空亦不將為
聖解。觀力弱者則為所惑墮落魔道更受輪迴。若
相似位或生法愛則名頂墮菩薩。


【疏】天台曰孤山師明五陰盡相并為五十魔種所
依。其所發明可謂詳矣。然有橫豎二義。約五陰盡
相其義則豎。故曰在色陰未盡之中即名字位。色
陰盡者猶居觀行。乃至識陰盡此在七信巳去。約
魔種所發成墮其義則橫。故曰皆在觀行初心所
發故有退墮。又曰如來次第細辯相狀令初心識
其所發氣分云云。蓋言五十重陰境皆在觀行中
發。驗是何等相狀。何為色陰氣分。何為受陰氣分。
乃至何為識陰氣分。一一了知分明無謬。猶如將
發其藥先知其病。知病識藥應病與藥然後服行。
或問病巳知矣藥將云何。對曰境雖五十大約為
言不出強軟。強則寂爾如空軟則照之叵得。慧風
[009-0927c]
既扇定水又澄。千魔將褫魄於無何有之鄉。百病
將潛踪於不萌枝之地矣。又問五陰盡相既深該
乎十信。五陰發相獨淺在於觀行。橫豎之相其義
云何。對曰圓修行人三止於一心中修三諦於一
境中照則三惑於一念中伏。雖一念中伏。而當情
者又有乎次第。則見思麤惑適居其首。而見惑九
十八使并欲界前六品思惑正為魔種所依。破此
二惑則魔羅不得其便。而五種妄想為見思之異
稱者正在觀行中互相對壘。故五十種氣分為正
為奇為顯為伏。出沒無恒勝負不定。取决於一時
尅功於當念也。】


「○二受陰二初結前生後二初結前正行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
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二生後發相二初示二相二初不盡相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觧】溫陵曰受以領納前境為義。巳破色陰內外虗
融故見諸佛心如鏡現像。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
也。如鏡現像謂清淨虗凝了非形礙也。雖具妙體
而未能運用蓋為受所覆。故如魘寐人支體宛具
六根明了而不能運動。此受陰之相也。


【疏】天台曰夫受以領納為義。但受不自受由色故
而為受。然色亦不自色由受故而為色。二相為偶
其來久矣。前色陰既破則受巳喪其偶。然而不能
無機栝獨行者以有受陰在也。故色陰盡相取譬
[009-0928a]
明鏡顯現其像。謂如古鏡重磨巳去一番麤垢。見
諸佛心如顯現其像矣。惟其猶有受陰在似有所
得而未能用。蓋為受陰區宇之所掩弊。故又取喻
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
動。手足宛然見聞不惑此以喻釋喻。即如明鏡中
顯現其像也。心觸客邪而不能動即若有所得而
未能用也。然此二喻似各喻一陰。以明鏡現像喻
色盡。以魘人心觸客邪而不能動喻受在。若通喻
者皆可取像于色去受存之相也。】


「○二盡相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
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二顯妄源觀其所由虗明
妄想以為其本。」


【【觧】溫陵曰色陰盡者巳離形礙。然為受所魘而未
能用。故受陰消歇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也。因
違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則受陰無體虗有所
明故名虗明妄想。


【疏】天台曰心之不能去住自由者外為色陰之所
礙內為受陰之所留。二陰既盡故能其心離身反
觀其面也。前五濁文以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
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以為見濁。正以見聞摶
色色雜見聞情與無情和合以生妄受。故受陰盡
即能超之。】


「○二虗明發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見物生悲二初指相推源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
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蝱猶
[009-0928b]
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
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既破色陰無復幽黯故得大光耀。知受
陰為咎故內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過失於慈柔。
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吳興曰其心發明即下
文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也。有以狂慧釋之者非。


【疏】天台曰夫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乃菩薩益物之
隹懷如來度人之盛事。然亦取其中道而巳矣。故
為其說者而有三焉。曰假慈空慈中慈。三者闕一
而不可。今因內抑以生悲。與而言之屬於生緣。奪
而言之落於愛見。生緣假諦之悲固不可無。苟無
法緣空心以制之無緣中道以統之鮮不落於愛
見也。愛見屬貪分煩惱所攝。故悲魔乘便入其心
腑。】


「○二勇智齊結二初指相推源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
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
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
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色盡受現為定之勝相。因喜成功故感
激勇動。以為佛果可齊功行易致。陵率之過故狂
[009-0928c]
魔附焉。今夫以少為足驕狂犯分自視無前者皆
陵率之過也。吳興曰陵率謂勇心高率也。


【疏】天台曰前因內抑過分以生悲。病在止多而墮
乎愚。今因感激過分以生勇。病在觀多而墮乎狂。
一落愛見之悲一成我慢之種。大師云狂愚之過
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此之謂也。然而勇
猛精進居六度之首。以之詣道則無道而不前。因
之成狂斯為過矣。志齊諸佛為萬行之先。以之堅
誓則無誓而不圓。因之生慢斯為過矣。契經有調
絃之喻。祖誥有御馬之箴。苟得其從容中道魔羅
其如予何。】


「○三渴心沉憶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
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逈無所見心中忽
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
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
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
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凡修觀行須定慧等持乃能無失。今此
定強智微而受陰未盡故進無新證。色陰巳消故
退失故居。進退之間杳無所依名中隳地。以無依
無見故枯渴沉憶而憶魔附焉。憶心妄系故如有
撮懸也。


【疏】天台曰夫修心以慧解而為之主。若導師之明
慧聰達善知險難惡道通塞之相。應去者去之應
[009-0929a]
度者度之。如今也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亦一時之險難惡
道也。苟以慧解而臨之若淮陰之陣於背水。歸幸
失其故居畏死地而不退。前雖無乎新證臨險道
而思危。冐毒矢而無前被金創而不畏。則受陰破
在不久又何必以區區枯渴沉憶而為事哉。】


「○四疑是舍那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慧力過
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巳疑是盧舍
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於知見。


二用心邪正悟則
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
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
淪墜。」


【【觧】溫陵曰前以定強智微此又慧力過定。皆互有
所失故欲等持也。長水曰定力微故亡失恒審。慧
力過故溺於知見。


【疏】天台曰今經當機雖以多聞小慧為自咎楞嚴
大定為啟請。而定體圓融止即是觀。故結位中云
奢摩他毗婆舍那。必須止觀以雙修定慧以均等
方能證入深位。今也慧力過定則失於猛利。謂巳
均聖得少為足。豈非定少慧多之過乎。如來為行
人斥指其過云亡失恒番失於知見。蓋修禪貴乎
知見知見功在恒審恒審又積在博聞。如輔行云
昔有禪僧居阿蘭若。久修禪定不得悟徹。忽於中
夜出外經行仰覩明星豁然大悟。身心輕快萬慮
[009-0929b]
氷消。便謂證跡相同巳成佛道。第俟其明相出時
梵王帝釋請轉法輪。及至其時寂無見聞。即自思
惟以事而驗惟羅漢果。爾後入城乞食遇違境而
生嗔逢順情而興貪。展轉取印再謂三果再謂二
果。洎邪解僻興知其未證初果。由是慚愧自悔修
進如初。此即不亡恒審不溺知見不受魔入不從
淪墜之功德也。】


「○五生無盡憂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新證未
獲故心巳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
憂如坐鐵牀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
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
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
刀劒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
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進退失守故心生艱險。以成邪憂自致
患害也。


【疏】天台曰破陰轉深則陰現轉僻。所謂道高一尺
則魔高一丈是也。前之四境猶近乎正。今則歷覽
艱險忽然生憂以求捨命為解脫。然此境狀即佛
世亦自有之。彼以不淨觀成生大厭離以求速死
為快。魔因附人而殺之。此以歷覽二際自生艱險
以求取盡為樂。魔因入心而自害之。愚事雖同愚
心稍異也。】


「○六生無限喜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淨
[009-0929c]
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
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
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服見人則笑於衢
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巳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
淪墜。」


【【觧】吳興曰輕安七覺支中其體屬定。定若兼慧正
道可通。今所發者既無慧自持。則定翻成散魔得
其便喜樂附焉。


【疏】天台曰此名輕安無慧自禁者。謂入道之方要
以智慧調停得所也。蓋禪病有沉浮而法藥有止
觀。如七種菩提之分不外乎止之與觀。若心沉將
墮於愚則以念擇進喜四覺支以起之。心浮將墮
於狂則以輕安定捨三覺支以伏之。能如是以慧
自禁則病無不除而藥無不效矣。然其中亦有似
是而非以病為藥者則藥反為病矣。如曰心安隱
後非輕安支乎。忽然自有無限喜生非喜支乎。輕
安屬於定而喜支屬於慧豈不定慧調均止觀得
所乎。然而有無限喜生。喜多則又屬於浮。應以定
捨而止之則不失其正。乃曰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豈非無慧自禁而為墮狂之階乎。故悟則無咎不
悟則魔入心肺畢竟淪於大狂而不可挽也。】


「○七起大我相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巳
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
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
[009-0930a]
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二用心邪正悟則
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
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
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
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
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慢名有七。恃巳凌他名我慢。同德相傲
但名曰慢。於同爭勝名過慢。於勝爭勝名慢過慢。
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禮塔
廟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禮不誦皆慢魔也。


【疏】孤山云夫假像知真因言體道。於是嚴其像以
生其敬。寫其言以悟其心。住持三寶理在於茲也。
苟生邪見豈達中庸。惟自敬身輕毀經像。邪風一
扇愚者悅隨。昔衛元嵩諫周武帝。不造曲見伽藍
以四海為延平大寺。和夫妻為聖眾。即皇帝是如
來。樹令德為綱維。尊耆年為上座。而周武惑其言
遂滅佛法。凡此說者將非天魔外道入佛法中肆
其姦謀傾毀我教耶。天台曰夫心之受道以虗為
滿。非如器之受物以滿為滿也。故曰入於如來妙
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夫圓滿菩提固為滿
矣而曰歸無所得何甞以滿為滿乎。故道之在人
以滿為滿者則慢人。以虗為滿者則敬人。故曰滄
海能為百谷王者以其能下之也。矧入於妙莊嚴
海乎。矧以未滿而為滿乎。矧慢至於七乎。大我慢
[009-0930b]
魔入其心肺宜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非不幸也。】


「○八輕安自在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精明
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巳言成
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
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
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
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以色消為精明以精明為圓悟。遂以為
得大隨順輕清自在。皆得少為足無聞之儔也。吳
興曰輕安者名雖同前其義則異。以云因慧獲諸
輕清故。此由受陰於諸塵境無重濁之惑便言成
聖得大自在也。


【疏】天台曰此經歷詆多聞宜以無聞為是矣。然而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者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
墮無間獄豈以無聞為是哉。然則何為而斯可。要
亦不失其正而巳矣。若以多聞為功住之而不前
斯無功矣。其若聞教觀心離指見月多聞為道助
不可無也。】


「○九撥無因果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明悟
中得虗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
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二用心邪正悟則無咎非為
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
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
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
[009-0930c]
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
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因得虗明誤執斷空成諸邪咎。凡為此
者皆空魔也。資中曰此從邪見種生引此空魔入
其心腑。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歸依魔
黨如膠如漆。斷手截臂不以為難。


【疏】天台曰於明悟中得虗明性虗明固正受也。於
虗明中歸向永滅巳不得其正矣。又因之而撥無
因果因之而一向入空生長斷滅解。由是空魔得
便入其心腑以邪空一槩平等為所宗。以飲酒噉
肉等廣行婬穢等。甚至屎尿與酒肉等。謂之一種
俱空。斯人於解則空於行則不空焉能獲果報空。
故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也。孤
山云嗟乎叔世。尊合雜為大道排持操為小乘。戒
律軌儀棄為他物。畫魑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風。
及夫陰陽拘忌流俗妄說一皆信受畏若嚴刑。未
審戒律之教與陰陽之書孰愈。流俗之說與如來
之談孰優。背正向邪顛亂之甚。懷道大士一為思
之。或為宗師願以訓眾。斯乃震法雷於迷蟄耀慧
燈於永夜。夫如是則涅槃之囑斯經之誡得其人
而其道舉矣。又何待於四依出世乎。戰國策云畫
鬼神易為巧圖狗馬難為工。今以排去律檢妄譚
無礙如畫鬼神耳。】


「○十愛極發狂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味其虗
[009-0931a]
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
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二用心邪正悟則
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
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
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
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
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
正受當從淪墜。」


【【觧】溫陵曰愛心多因順起故定境順心即邪愛成
咎。吳興曰此如天台止觀煩惱境欲發之相。智者
云生來欲色抑制可停。今所發者其惑熾盛。若見
外境心狂眼暗。如睡師子觸之哮吼。若不識者則
能牽人作大重罪。今文既云魔入其心。則是煩惱
與魔二境俱發。


【疏】天台曰虗則靜明則照。照則虗明以昭然。靜則
纖情而不立。尚何虗明之足味。惟其虗明。各不得
其正而即生味著。味為愛之根。內味虗明而不覺
其非而外巳成乎貪愛。愛心一萌則深入心骨。因
之而無限愛生。因之而愛極發狂。因之而便為貪
欲。又豈止自行而巳哉。因之而說欲為菩提。因之
化人而行婬。總根之於味其虗明。復資之以魔入
心肺。今之白衣假白蓮為社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婬者名為法子。皆魔羅之所使然。欲化其弟
子悉為魔屬故也。】
[009-0931b]


「○二結過勸示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
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
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
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
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觧】溫陵曰諸陰結文皆云保持覆護等。即深防邪
誤助道之意也。】


「○三想陰二初結前生後二初結前受盡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
離其形如鳥出籠巳能成就。


二生後想相二初示相二初不盡相從是凡身上歷菩薩
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巳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
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觧】孤山曰始三漸次終乎妙覺其間有賢有聖。皆
是三世諸佛所歷之位故通稱聖位。今受陰既破
即入相似聖位故云得意生身也。意生者喻如意
去速疾無礙。而有三種。一入三昧樂意生身謂心
寂不動。即相似初信至七信入空位也。二覺法自
性意生身。謂普入佛剎以法為自性。即相似八信
出假位也。三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謂了佛所證
法。即九信十信修中位也。長水曰未破想陰故如
熟寐寱言也。有成聖位分故如音韻倫次也。令不
寐者咸悟其語。如證聖人則知彼有聖位之分。故
般若云如來悉知悉見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


【疏】天台曰夫人之致煩惱生死而莫大於識。即𦿔
[009-0931c]
菩提涅槃與神通妙用亦莫大於識。然識無行不
立行無想不成想無受不全。故三陰者以受而為
致妄之本也。是以教門之設於檀而特云不受。於
三昧而特云正受。果能於法無所受而歸乎正受
則想無所施其巧。行無所用其力。而識亦無所致
其功矣。然而受必依根根必對境。故色陰者為受
陰之苑囿。受陰者色陰之園主也。今色陰早巳先
破則受亦無所依。受既次忘則想亦無所用。故受
陰盡者生死煩惱巳外決其藩籬。獨有內之根本
者在。將不久而乾枯其生死煩惱之根本。今則受
破而心無所弊故雖未得無漏心能離其形如鳥
出籠。巳能決定成就從凡入聖淺深階位得意生
身隨往無礙也。前色陰盡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
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蓋取喻受陰未破其
生死長夜之昏寐也重。今想陰現前譬如有人熟
寐寱言等。蓋取喻受陰巳破其生死長夜之昏寐
也輕。亦一番譬喻之照映也。】


「○二盡相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
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二顯妄源觀其
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觧】孤山曰覺明如鏡浮想如塵。想盡心明猶居相
似首尾猶始終也。若悟真常無始終生死之異故
云圓照。溫陵曰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如
想酢梅能通質礙故名融通妄想。
[009-0932a]


【疏】天台曰前色陰盡立喻如鏡。受陰在立喻如寐。
今則受盡立喻如寱。想陰盡取象乎於覺明心如
去塵垢。若以法對喻亦如古鏡更去一番塵垢重
發一番明淨矣。】


「○二正明發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貪求善巧二初虗受定明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
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
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
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
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
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
言灾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
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恠鬼年老成
魔。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
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觧】溫陵曰得受陰盡曰虗妙。巳無受魔曰不遭。圓
定等者想陰定中也。愛圓明求善巧者因其虗妙
生愛思於圓明之體以發漚和之用也。天魔變現
教化者是漚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
人也。彼人是人皆指修定人也。想陰十段皆初舉
天魔次明鬼魔而舊科不分。今按經分之。前總敘
云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後總
結曰是十種魔或附人體或自現形魔師婬婬相
傳邪精魅其心腑。如受陰中舉悲等十魔即陰魔
[009-0932b]
也。想陰初舉十類即天魔也。文云潛行貪欲即魔
師婬婬相傳也。次舉口中好言等即鬼神魑魅兼
附之。所謂邪精魅其心腑也。恠鬼魃鬼皆前所舉
者。吳與曰飛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修定
習慧者耳。弟子與師即求巧之子說法之師。下皆
例此。


【疏】天台曰夫善巧漚和之妙用也。苟能圓修定慧
破去五陰麤垢先落。更進八九十信。假理現前而
漚和之用自彰。何故中途因依銳精思而貪求善
巧。不知貪心一萌而天魔候得其便竟附人以善
巧之事惑之令行人竟入其彀。不至於陷王難入
輪迴墮無間獄而不巳。魔之害人若此而行者可
不慎其念哉。】


「○二貪求經歷二初虗受定明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
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
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
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
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
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
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
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
興種智消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
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
[009-0932c]
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疏】天台曰夫經歷非今之所謂遊方乎。古人以道
眼未明雖八十猶事行脚。第出處各有其時。今於
百日坐禪安心於定慧。苟尅期未果則誓不起坐。
若遽焉而心愛遊蕩貪求經歷天魔得以乘其間
矣。如曰某人是某佛化身來此非魔以欲鈎牽其
經歷以參承乎。】


「○三貪求契合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綿㳷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魔候
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
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
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
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
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
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
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
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
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
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觧】溫陵曰愛綿㳷者欲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
與開悟。自開悟下皆密契之事也。資中曰夫亡機
寂照理自玄會。若希求契合擬心即差。於是天魔
得其便也。
[009-0933a]


【疏】天台曰綿密也。㳷合也。即前心精通㳷之㳷。夫
我之因覺湛然。能與諸佛果覺㳷合亦求其任運
而巳。若心愛綿㳷澄精思而貪契合天魔得其便
矣。令聞法者心自開悟至於他心宿命。皆以契合
之事而應之也。長水曰男女佛者貴引行人行貪
欲事無妨成佛。約教固有偏圓之殊。而本同末異
豈果有小大乎。邪人灼然謂之大小。如來本迹豈
易知之。邪人輒判某在先而某在後。又乃恣其不
遜有真偽之分何其愚哉。洗滌本心者反以邪見
除去正見也。】


「○四貪求辯析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
辯析。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
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
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
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
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
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
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
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
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
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009-0933b]


【【觧】溫陵曰愛窮萬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辯析。將佛
涅槃等者以肉身為果德。以幻生為常住。而撥無
淨土報體皆因其辯析化元而妄為混融之說也。
以穢染為真淨。亦意引媟欲也。吳興曰夫性海圓
澄森羅自現。苟偏求俗理翻益漏心。違本禪那邪
鬼斯入。


【疏】天台曰物化性之終始即五卷如來發明世出
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知雨滴之頭數松棘
之曲直鵠烏之白玄皆了緣由是也。然此由佛之
假智法眼鑒物宜然功至自至。又何必預為之計
愛根本覽化元貪辯析哉。魔王乘便以遂心之法
而囿之令人淪於猥褻而後巳也。】


「○五貪求冥感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魔候
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
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
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
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
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
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
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
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
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
無知者信是虗誑遺失本心此名癘鬼年老成魔。



[009-0933c]
三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觧】吳興曰懸應在聖冥感在巳。於未證理前求其
休驗也。


【疏】天台曰夫感應之道有二說焉。一以始覺為感
本覺應之。修首楞大定者之事也。一以誠求為感
身通為應。修念佛法門者之事也。然此二者行布
則分門。玄會則一體。未有始覺無功而他佛能應
之者也。今於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始覺未有其功
也。周流精研貪求冥感出於有心而求。安能契合
無緣之應天魔是以得乘其隙而懸應之矣。】


「○六貪求靜謐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深入尅巳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
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
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
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
今未死巳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
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巳知其肇佛
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
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
大力鬼年老成魔。


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
知墮無間獄。」


【【觧】溫陵曰愛深入幽靜以澄養通力也。邪定能具
[009-0934a]
五通。本業宿業也。畜生後報也。此二宿命通也。知
肇他心通也。訐露眼耳通也。發人私事曰訐露。


【疏】天台曰夫悟淨圓覺取靜為行非靜謐乎。遡流
者必造其源非深入乎。是亦求其若空華如幻化
而巳。若以有心愛其深入尅巳辛勤樂處陰寂。一
涉貪求則修心不得其正。雖小乘偏空猶不能得
矧真空乎。以有心冀空法境智相違天魔得便非
不幸也。】


「○七貪求宿命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魔候
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
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
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
銜其珠及雜珍寶簡策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
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
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䬸一
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
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
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
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
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
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觧】溫陵曰好知潛匿異事及宿命也。珠寶簡䇿皆
[009-0934b]
潛匿異事。吳興曰宿命者六通之一也。小乘修成
大乘發得。今進不待發退不從修。作念求之故招
魔事。


【疏】天台曰宿命能知見過去之事為六通之一。此
亦功至自至不可強求。若有強求之心巳非真實
之因況心愛乎貪求乎。又加之以勤苦研求惟以
是為念天魔豈不候其便耶。】


「○八貪求神力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
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
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
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
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
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
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惟於刀兵不
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
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
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
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
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
壽終僊再活為魅或僊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
恠所附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
知墮無間獄。」
[009-0934c]


【【觧】溫陵曰化元萬化之本也。欲乘之以發神變。以
愛神變故現撮火履水等事。若真神變則不懼刀
兵。


【疏】天台曰夫神力用也。道果體也。未嘗見有無體
之用亦未嘗見有無用之體。是則欲求其神力之
用者當務乎道果之體。即道果之體亦須其功至
自至。今也以心愛而研究化元貪求而冀乎神力。
遽興魔念所以致魔。】


「○九貪求深空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魔候
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
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
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虗空突然而出存
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氣或
大小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
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
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
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鴳-女+隹]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
生國土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
知墮無間獄。」


【【觧】溫陵曰欲入滅定以趣空寂也。從空出沒等因
其好空故依空詃惑。口中常說下皆乘其空見而
發也。近世邪宗。妄謂參須實參見須實見。遂以因
[009-0935a]
果後身天堂地獄非親見者一皆撥無。故得其說
者咸謂善惡渺茫浮生不再。於是忘戒檢恣婬樂
飲噉昏荒以自斷送。僥倖顯處掊尅侵虐。真謂無
天堂地獄矣。愚每痛之。因箋釋及此感發奮筆。冀
悟魔說無自陷溺也。日月薄蝕精氣流注能為金
玉之類。孤山曰薄蝕者經史皆作食。韋昭云氣往
迫之曰薄虧毀曰食。


【疏】天台曰此中入滅深空與前陰寂靜謐同。所以
異者彼以靜謐為之主其求也淺。此以入滅為之
宗其求也深。故著之以入滅以深空此之所以不
同也。夫入滅深空要以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為之
本。今也心愛而貪求之非魔邪而何哉。以魔召魔
非不幸也。】


「○十貪求變易二初虗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二想心發相三初由心貪三摩
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
變易細相常住。


二致魔附二初魔來顯異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
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
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
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
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
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
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
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
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虗明食彼精氣或
[009-0935b]
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
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
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巳枯死。



二魔去招殃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三勸先覺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
知墮無間獄。」


【【觧】孤山曰變易者斷見思盡生法性土故受變易。
今頓欲變麤身為細質易短壽為長齡從此分段
延入彼土也。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別有魔王
居處亦他化自在天攝。溫陵曰萬里瞬息乃得變
易者之事也。陀羅尼經有遮文茶天。毗舍童子即
毗舍遮鬼隷四天王。巳發心則護人未發心則害
人。以彼定力虗明為利故食其精氣。或不因師者
不因魔附之師而親見魔現也。口兼獨言間出異
語也。


【疏】天台曰夫分段變易三界內外麤細之果報也。
分段則由不淨種子之所生。變易則由清淨業因
之所感。雖皆生死苦樂天淵。亦求其瓜熟蒂懸而
巳。今也心愛長壽頓希變易。豈惟壽者之相未空
抑且邪見之宗尚熾。此則純涉異宗毫無正念。今
之帶異修禪者欲先求僊道後入空宗。稱為性命
雙修僊佛兼事。是以貪生之士翕然從之。習以成
風至死不改。豈天魔遣使徧於人間化佛民為道
民變道民成魔民乎。】


「○二廣略結勸二初廣結勸二初結過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
[009-0935c]
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巳成正徧知覺讚歎婬
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
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
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徧知墮無間獄。」


【【觧】溫陵曰涅槃經云末世魔屬現比丘羅漢等像
混壞正法非毀戒律。其意同此也。


【疏】天台曰巳上十種禪那現境皆依想陰而立。退
比受境其相則細。進比行境其相則麤。故此十境
想在則有。想空則無。是知毫有希冀皆屬想心。盡
此想心然後十類天魔不得其便。豈非想陰者為
召天魔之本乎。若夫受陰雖云魔著但云悲魔狂
魔等。是亦雜處人間鬼魔而巳。然而有陰魔天魔
等之分者。要知召魔一以陰魔為之主。但眾生自
有色身巳來常依陰魔而住。今修禪那將破陰境。
室主見去故作留難。豈不於三昧時多方設計將
留連之不力伸救於十四有之欲王乎。】


「○二勸示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
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
見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二略結勸二初重示迷因阿難
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二再勗流布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
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
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009-0936a]


【【觧】溫陵曰始以阿難起教終復囑令弘宣。足知大
教源流浚發遐被無非阿難之力。則示遭魔事徵
心辯見皆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著魔得正知見
也。當知昔雖四派示滅。今之法化常存與夫在處
影響無非留願之身也。


【疏】天台曰凡菩薩弘法度生如大舟航。全以願舵
為之撥正。然有淺深不同。居深位者隨機應化無
所施而不可。若淺位者要以願力留此身心在於
末世流通正法。但道力之心易留而生死之身難
𩣪。非有大神通力安能於分段界中易短壽以為
長齡。如南嶽之願為五通僊人不過欲假身通延
壽弘法。然又有身可留而緣不可留者。如阿難尊
者之聞法句偈而遽云僊化。非雖有通力而緣不
我留。此與南嶽事多相類。今云縱得無學留願度
生。蓋言巳得無學而身固可忘。還當以願力持之
使其智雖滅而身不可[厂@火]。留之以救末劫諸沉淪
爾。溫陵師云昔雖四派示滅今之法化常存與夫
在處影響無非留願之身。正以生緣可盡而願力
不可盡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九
[009-09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