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5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唐-慧苑 (CBETA)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八本末合盡第十迴向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二。先明位行。後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位果。前
[008-0689c]
中三。初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或為下。依
徵廣釋。三佛子是為下。依釋結名。


初中。名者。前本分內列名。與此不同。前名入一切平
等善根。此云隨順堅固一切善根。晉本云隨順一切
堅固善根。按隨順是前入義。堅固是前平等義。謂所
脩事行。皆順入堅固平等法性故。若依此釋。前本分
中名。及晉譯名。皆須更迴向此安置。以一切之言屬
善根故。若取義使。亦應云迴向一切善根隨順堅固。
釋名謂隨順入。是能隨順入也。堅固平等善根。是所
隨順入也。即所脩事行。莫不順入平等堅固法性。此
則順入堅等之善根。順入堅等善根之迴向。皆依主
釋也。本業經釋云。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
順平等一切善根迴向。


第三依徵廣釋中二。先明行所依身。後具足下。明依
身起行。前中二。先辨類。後威德下讚德。前中云或為
帝王等者。謂菩薩行檀之身。不唯一種隨機所宜。故
置或言。問若爾何不舉餘。


答由三義故。先舉帝王。
一此身具有堪施物故。二舉勝可以策劣故。三舉一
類餘故。後讚德中十句。一威稱廣遠。二凡諸下正化
等覆。一蓋有二義。一以十善法為蓋。蔭蓋羣品故。如
下施蓋中云。為令眾生得自在蓋。能持一切諸善法
故。又云為令眾生能一一蓋普覆一切等云云。二以
慈心蓋。於諸眾生。普心蔭覆故。如施蓋中願云。為令
眾生得平等心。覆眾生故。為令一切以諸善根普覆
[008-0690a]
一切故。為令眾生得大迴向普覆一切眾生故。又如
下文第六十六中。大先王謂善財言。我唯知此大慈
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為高蓋慈
心普蔭諸眾生故。乃至廣說。三以離垢下表尊第一。
四於法下十善導物。五以四下四攝攝生。六菩薩下
一句。是結德之言。其文宜安離業障下。七有大下感
難壞眷屬。八離眾下體相嚴脩。九獲那羅下身堅力
大。十得清淨下無惡業障。並顯可知。


第二依身起行中三。一隨相迴向行。二佛子菩薩摩
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身口下。離相迴向行。三
以何義故說名迴向下。釋此迴向名。


初中二。先略標列迴向因緣。後佛子菩薩摩訶薩隨
所下。依標廣顯迴向因緣。


前中三。一列施者并所施物。二其中下。辨所施田。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下。巧攝施行成迴向行。



中二。先一句總標。後或施下別列。列中除施身王位
妻子等。重說之外。有七十五門。若分園與林。別則有
七十六種。謂飲。食。上味。車乘。衣服。華。鬘。雜香。塗香。床
座。房舍。住處。燈明。湯藥。寶器。寶車。象。馬。座蓋二十傘。幢。
幡。寶物嚴具。寶冠。髻珠。王位。身及妻子財贖獄囚繫
閇。身代囚死三十連膚頂髮。眼。耳。鼻。舌。牙齒。頭。頂。手。足
四十血。肉。骨。髓。心。腎。肝。肺。大腸五十小腸。厚皮。薄皮。手指。
足指。連肉爪甲。求法入火。護法受苦。求法捨海內所
有。以法導化六十斷害男形。佛興示令見。施大地。僮僕。
[008-0690b]
施身與佛及眾生供養給事。施城邑。聚落。宮殿。七十
林。妻。子。一切資生。設大施會。七十五二辨田色類中三。
初一句標總多類。次或從下別顯。後等皆下總結普
施。初後可知。別顯中有七句。初五五對十類。後二各
多類七十。一來處異。二量行異。三儀觀異。四男女異。
五趣異。六心性異。七求覓異。並顯可知。三巧攝施行
成迴向行者。謂將顯脩行隨順堅固善根迴向故。先
標列一切善根隨順堅固迴向之相。所以者何。前所
引施者及物并田顯所。今隨順堅固迴向之心行。今
此善攝十句。顯能令隨順堅固迴向故。云如是施時
發善攝心悉以迴向。謂色即如故。攝施行所有色物迴
向色如。乃至迴向識如。當知亦爾。何豈不所迴善根
先已稱性。答今正顯此以稱法性善根。迴向法性。方
名隨順堅固善根迴向。如下釋名中說。此第六迴向
名。從此文立。應知後廣顯中。一一迴向行。皆依此脩。
文中十句分三。初句總標。次所謂下別顯。後善攝慧
施下一句總結。初中二。先牒前施行。後發善下正顯
可知。次別顯中八句。初五句總明受者五蘊。於中。雖
漏無漏別。皆蘊名収。次一句明能施者五蘊。攝及顯
位。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尊卑次第故。次一句明所施
有情具五蘊攝。次一句顯所施外物非情故唯色蘊
攝。後一句總結者。謂總結前八句不攝施行迴向故
後廣顯迴向行因緣中二。先料簡。後釋文。


前中略
以四門分別。一前後差別。二內外分別。三三施。四三
[008-0690c]
科。初中。謂以後廣顯。望前略標。互有無別。即施傘施
頂護法受苦等三。前有後無也。前救獄囚中無施法。
必顯有也。前施城邑中。無門防輸稅。後顯有也。前為
求法捨海內所有。即是略攝。後顯國城人民等多類
也。前中以法化導。即後顯中禁殺令住戒也。餘皆大
同。


後廣顯中。都門總有六十。若單數色類。中間除重。則
有一百七種。若巨細而論。乃有無量。謂於八十七中。
類中復有異類。如末香有多種。蓮華有多種等。又如
施國土中一切諸物故。資生中一切資生故。又云隨
所施物。無量無邊故。又云菩薩隨諸眾生一切所須。
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為給施故。准此諸文。色類甚
廣。且麤相言之。不可刻定一百七等。昔光統律師。將
前標顯之文。總為一百二十門施。一一行具十迴向。
一一各具十善七施等。相乘添成八萬四千施行。七
施行。謂心三。時喜即為三。事有三。謂施者受者財物。
入理有一。謂照三事空一寂之理。按此安立。雖欲廣
其施門。翻乃狹其行相。所以者何。如前所引五處文
故。二內外者有二種。一自身為內。他身為外。謂菩薩
捨身救囚。代死。求法。護法。或割身宍。或作僮僕。或施
力供事。皆名內施。若施妻子眷屬僮使乃至象馬。皆
名外施。二有情為內。非情為外。即前內外皆名內。所
餘之物皆名為外。三三施者。導示佛出興皆是法施。
救囚代死斷殺救毀男形等皆無畏施。所餘皆是財
[008-0691a]
施。或施衣食。令離飢寒等怖。或為說法。令其脩行離
惡道惡等怖。皆無畏施攝。四三科中三。初五蘊。次十
二處。後十八界。初五蘊者。謂施自身妻子內宮眷屬
僮僕乃至象馬等。皆是施五蘊故。所餘施物非情數
者。皆色蘊攝。法施中能詮名句字行蘊攝。聲色蘊收。
所詮義理非蘊所攝。是無為故。次十二處者。施自他
身具內六根故。施外物中。華香音樂飲食衣服。及法
施中能所詮等。是外六塵。或一物施中。具二三四等。
如衣食中具色聲香味觸等。自餘一切。思准知之。後
十八界者。且內外十二界准處可知。中間六界。依內
根故。隨根布施。然此十八有暫施用。有永施體。如理
應思後釋文中三。一總明以諸施行成迴向行。二所
謂下。別明以諸施行成迴向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
隨諸眾生下。總結前諸施行成迴向行所為。初中二。
先總舉所施物。後以彼下牒前起後。然此文。應移安
後具足行施下。或通總別兩用。望總屬前。望別屬後。
二別明中。都有六十門者。第一施食中三。一明施行。
二願一切下明迴向行。三是為下雙結二行。前中四。
一所施物勝。二施眾生明所施田。三其心下明能施
心。於中五句分三。初一句總明心淨。次三句別顯淨
相。一無貪思相應。二三輪淨。三無慳思相應。後具足
下一句。結施行圓。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此文
應在前。已如前說。後正迴向行中十願。一食能資神
故。願得智。智資法身故。名智食。二食資心力。用則無
[008-0691b]
礙。八識不礙。即第一義故。三耳香味觸變壞方資食。
性非有故。四知食性空。貪不起故。五於無所有。歡喜
愛樂。得出離故。六食能充虗。願彼智滿。七食非久住。
翻願彼得堅法。八食資能有成辨。願彼能有攝善。九
食資身心能遊能思。願彼得二身周遍法界。十願彼
得化身應世作受供田。後雙結二行可知。依涅槃第
十五末十六初。亦說施食飲車乘衣華香床敷舍宅
燈明等。一一發願迴向。與此各有同異。應引彼此說。
第二施飲中三。一略舉施行。二以此下明迴向行。後
是為下雙結二行。初後可知。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後可知。後正顯。顯中十願。一法解濁愛故。二水恒涓
消。雖小成大故。三水多具辨故令渴愛息。四故五佛
智離世貪愛水故。六法喜樂性是離染愛故。七證法
性水成法身故。八定水調心故。九證圓滿智海故。十
現法界身雲應法雨故。


第三施上味中四。一明施行。二以此下明迴向行。三
是為雙結二行。四為令下迴向意。初中二。先總舉施
味可知。後所謂下顯所施物。於中三。一辨味具足。二
潤下明體細膩。三能令下顯功能。十三句可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
願。一佛凡所食得味中上。此是三十二相中上味相。
佛大牙後。有甘露泉故。二了法利生智故。三了味寶。
性證會處名法城。四身雲周遍說法調化。五智解法
味喜遍身心。六於世味得無貪相應思。勤習佛法味。
[008-0691c]
七得平等無性味。八法味資智不退。九證佛平等法
智所化根真俗無礙。十於法味漸深主究竟無礙。三
結四意。並易了。


第四施車乘中三。一略舉施行。二以諸下明迴向行。
三是為下結。初後可知。勘梵本中。通呼車乘之名。云
野囊。野音作余我反。若別呼車。云奢羯吒。若呼車輅。
云遏邏他。如後第十六施車中辨。就迴向行中二。先
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初總餘別。別無
異體。皆即是總。但約異義立別名爾。一唯至大菩提。
二非小。三非如㩲小等初立後廢。迴入此故。四獨尊。
五無劣。六慧深。七悲廣。八備福海。九超有漏。十普運。
非一方一有情故。


第五施衣中。文三同前。就迴向中。正顯內六句。一慚
愧外著如衣覆身。二不行無慚故。離倮形法。三衣嚴
蓋資故。令得顏色潤。四妙衣細觸故。令得彼細膚耎。
五妙衣細觸故。令得上樂。六鮮潔衣施故。令得無垢
智。


第六施華中四。一明施行。二布施之時下明迴向行。
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迴向意。初中二。先列所施
物。後以如是等下。明所施田。前中二。先標。後所謂下
明物色類。有十可知。後所施田。其類有十。自身為田
者。此有二義。一由自身是福田故。如為菩提求食以
資身。獲菩提故。二由自他平等故。謂若心不等者。則
要以他為田等者。不爾自亦田故。餘文易了。二迴向
[008-0692a]
行中。依華十義。起十願。一開敷。謂依金剛喻定。智普
照境界。開敷實性故。二見喜無厭義。三見皆順愜義。
願彼得。凡有所見觀察。皆順實性。不取幻相。四離染
著義。五令見者專注愛樂不捨義。六見皆喜令瞋不
起義。七大願華令行果滿義。八大智發行如日開華。
涅槃第十云。譬如蓮華為日所照。無不開敷。此赤蓮
也。九大悲起行。如日開華。涅槃第二十云。譬如日光
能令一切優鉢羅華開敷鮮明。此青蓮也。十善知識
如華。見必成行。歡喜如入寶州。既蓋且喜。三結四意
並可知。


第七施鬘中三。一略牒起施行。二以諸下明迴向行。
是為下雙結二行。初後可知。就迴向行中二。先牒前
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以鬘飾為用。有十義故。起
十願。願眾生得佛菩薩身。謂人樂見欽欲親善愛樂
渴仰除憂生喜。離惡者離嫌惡心故。得近佛者。與佛
為侍如鬘飾故。清淨者鬘體珠華淨故。樂見興愛樂。
見未見時別故。除憂與生喜。有憂無憂別故。離惡興
清淨。惡無惡別故。


第八施香中四。前三同前。四為令下顯迴向意。餘門
可知。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
中十二願。前十一願因行成就。後一願結因成果。前
中。初一總。後十別。總云具足者。即得十也。此言香者。
無破惑臭氣故。有清淨梵行氣故。令聞氣者鼻根淨
故。人樂聞故。不嫌惡故。別中初一得字。貫下九句。不
[008-0692b]
缺者持三聚。或如護浮囊故。二即前所持離外道惑
故。三離染心故。四離二乘惑故。五離中退失故。謂設
誤起深懷慚愧。況其故犯數犯不生慚愧。深愛著犯
見是福犯耶。六離惑業苦故。七常持如初故。八離斷
常見故。九離我相持故。十成彼岸因故。後結因成果
中。云五分法身。此有兩說。一云此應唯願成佛戒身。
今但言總意別故。一云菩薩戒性不同二乘。具五蘊
故。法性戒蘊得法性五分。融無礙故。故後迴向意中
云。為令眾生悉得圓滿無礙戒蘊是也。問蘊是擔累
義。積聚義。佛法性色。既非積聚。鎔融無礙。何得名蘊。
答實非是蘊。但假名爾。


第九施塗香中三。一牒起施行。二以諸下明迴向行。
三是為下雙結二行。初後可知。就迴向行中二。先牒
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即十度行。前六句
可知。後四。一巧方便法。二大願功德。三菩提心力。四
白淨智法。謂無漏智。能斷惑故。十行皆有熏發資長
辟除之義。離蔽障故。熏發資長菩提心故。


第十施牀座中四。一略牒起施行。二以諸下迴向行。
三是為下雙結二行。四為令下迴向意。初中牀座者。
梵本中云設祁。祁音余何處反。此云臥具。縱牀字無
違。而座字令爽所坐之座。非臥具故。晉本云牀敷。深
為稱順也。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
中十願。一得與諸佛同生解脫牀。名得諸天牀。涅槃
第二中。名佛為天中天故。二菩提心牀。賢聖共依故。
[008-0692c]
三大菩提果牀。此對凡夫牀。息疲苦以得樂故。四通
力自在樂為牀。此翻凡夫睡眠之牀身心不自在為
樂故。五平等說法牀。為眾生熏脩所依故。六出世淨
業牀。是最勝果所依故。七涅槃。是究竟安隱牀故。八
真如牀佛智所依故。九善知識牀信解行等所依故。
十佛是人中師子。臥常右脇。顯有為法依順無生本
不起故。今願得佛牀。意令成佛故。三結四意並易了
第十一施房舍中。文四同前。初一後二。並可知。迴向
行中文二同前。正顯中十願。一嚴飾以施故。二勤力
嚴飾故。三居中攝散故。四施時捨著故。五淨三輪施
故。六施者捨生死。受者住菩提故。七常無功用。調化
眾生故。恒正安住聖天梵住。聖謂無相等。謂四靜慮。
梵謂四無量。八住菩提因。九住法性相應善根。十有
二義。一即前第七表遮說異故。二住大寂室法界故。
初願中。願一切眾生五字。貫下諸願。應知餘如前釋
第十二施住處中文四同前。初牒起施行可知。二迴
向行中二。亦同前。後正顯中十一願。初一總。餘十別。
別中一簡依邪師。涅槃第七云。依法者即是如來大
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
常住不變。乃至云不知法性。不應依止。其願一切眾
生五字。貫下諸願。二簡依妄識。三簡依惡友。四簡依
不了義經。應依了義大乘實教。涅槃第六云。是大乘
經名為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勝。五簡不善無記行
故。六七同簡邪濟故。八簡有漏行故。九簡生死心。恒
[008-0693a]
住深直悲心故。十簡二乘道。三結可知。四顯迴向意
中。十句易了。


第十三施燈中五。一明施行。二以此善根下明迴向
行。三菩薩如是下明施燈意。四是為下雙結二行。五
如是迴向下顯迴向意。初中二。先列所施物。略標十
種。可知。後施如是等下明施所為。於中。略顯利益攝
受。理實多門。並可知。二迴向行二中。先牒前起後。後
所謂下正顯。於中十願。一照教法智。二了佛現世色
身智。三了生空智。四身光照物身。五照所詮智。六遍
處無㝵。七一多無㝵。八遍時無㝵。九摧魔外道智。十
神力相應智。三明施意中二。先略標利安二門。義如
上說。後以此下十句。廣顯其相。可知。四雙結。五迴向。
並易了。


第十四施湯藥中三。初略牒起施行。二以諸下明迴
向行。三菩薩摩訶薩下雙辨二行所為。初門可解。二
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十願。一
藥遣疾故。蓋纏者。蓋即五蓋。謂覆真實義故。能令善
品不顯了故名也。五者貪。恚。疑。惛沈睡眠。惡作掉舉。
初三以根本惑中三法為體。次一以四不定中染汙
性者為體。後一以隨惑為性。初二障戒蘊。次一鄣解
脫及知見蘊。次一鄣慧蘊。後一鄣定蘊。具顯如章。纏
謂十種纏。於現行心等纏繞。令不自在故。即無慚。無
愧。惛沈。惡作。慳。嫉。掉舉。睡眠。忿。覆也。無慚愧慳嫉忿
覆等六。以隨惑為性。餘四同前蓋說。諸門分別具如
[008-0693b]
別章。二令身離病強健故。三疲愈者復能救物故。四
施行不息故。五藥能令彼身命故。故得佛身。身即是
藥也。六教病服藥故。故得四近三慧也。七施最勝藥。
服除病源故。八施心悉治一切病患故。九用思善候
病藥故。十為救物檢尋方法故。三雙結二行意中三。
謂標釋結。釋中十句。內前六易了。七云得金剛等者。
如下佛不思議法品說。十種廣大力大那羅延幢勇
健法中第一云。一切諸魔。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緊那。摩睺。人非人。毗舍。羅剎等。盡力雨大金剛
如須彌山。遍三千界一時下。佛無驚怖。乃至云。假使
不制縱雨終不為損。若佛所持及佛所便。尚不可害。
況如來身。釋曰准此願彼得佛身也。八得堅力等者。
亦是前法十力中一力故。彼文云。廣大力。最上力。乃
至。七名堅固力。具顯如彼。九謂佛所受樂。無能遮奪
故。十亦如前十種廣大力那羅延法中第一所說故。
彼云一切諸佛身不可壞。命不可斷。世間毒藥所不
能中。一切世界水火風灾。皆於佛身不為害也。


第十五施器中四。一施行。二摩訶下迴向行。三是為
下雙結。四為欲下迴向意。初中三。一施物略列十類。
二或施諸佛下明田及施心所因。亦十種。三如是施
時下明行體。並可知。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
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器貯物不散失故。二施淨
器故。三寶器亦容持故。四廣大器亦納受故。五最勝
寶器故。六淨器成光寶施故。七器納受光明寶故。八
[008-0693c]
施堅牢器常置光寶故。九細密器堪持醍醐等故。十
施廣大器故。得遍法界會中上首身。能讚請說法主。
及領受所說法故。三結四意並可解。


第十六施車中二。先總標列所施物田。後佛菩薩摩
訶薩以如是等下。約五類田。別明施等二行。前中二。
先牒起章門。後車施下別顯。前中准梵本。呼車為遏
邏地。即同此方呼車輅之車。是故與前施車乘別也。
後別顯中二。先明所施田。後菩薩是時下顯施行。前
中二。先標田類有九種。若并取後願中塔廟僧眾。則
有十一類。或但十類。以貧與獨一悲境故。後此諸下
辨田來由。有六種。可知。後顯施行中十種。易了。上來
三段。文家存略。實各多類。問准瑜伽四十九中云。若
有眾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之物。不
應施與。況令此中乃施采女美色。令引貪愛不善行
耶。亦不可說菩薩但自行施。餘事不知。所以者何。違
前所引瑜伽說故。彼論又云。施妻子時。不應施與怨
家惡人藥叉羅剎凶暴業者。施王位時。若知乞者擬
得位已損害有情。不應施與。又無性攝論第八卷云。
菩薩雖得財位自在。見諸遺乏財位有情。有五因緣
菩薩不施。一者見彼於財位有重業障故。二見彼有
情。若施與財位。障生善法故。三見彼有情。若乏財位。
厭離現前故。四見彼有情。若與財位。則能積集不善
因故。五見彼有情。若與財位。則便作餘無量有情損
惱因故。是故菩薩不施於彼。此有頌云。見業障現前。
[008-0694a]
積集損惱故。現見諸有情。不感菩薩施。


答能施有
二人。一者的知乞人得所施物擬損眾生。則菩薩不
施。亦無違犯。若不的知。菩薩但作利安之心。施亦無
咎。況此采女等。皆是菩薩同行主伴。施彼。定知有益
無損。或先順後化。誓願力故。問菩薩持戒不惱眾生。
如何自為行檀。乃將男女等施他。


答此所施男女
等。通有二類。一者先與菩薩同結志佛。互為主伴。今
得將施。乃遂本期。喜得行成。豈復憂惱。設說悲苦。皆
示現爾。二者延發誓願。志力尚微。雖將施地。再三本
問。故瑜伽四十九云。施妻子時。先當曉喻令喜。然後
將施。終不強逼令其憂惱。又不施與怨家惡人藥叉
羅剎凶暴業者。釋曰。此教即是為初根設也。


後約五類田。別明施等行中。即分為五。


一施佛及塔廟迴向。於中四。初牒前。二以此下正顯。
三是為下總結。四為令下明迴向意。


初中三。一牒
前施物。二田。三善根因。辨應起塔人及塔表位。次長
阿含云。四種人應起塔。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羅漢。四
輪王。依真諦三藏。引十二因緣經云。八種人應起塔。
一者佛。其露盤八層已上。二菩薩。露盤七層。三緣覺
六盤。四阿羅漢五盤。五阿那含四盤。六斯陀含三盤。
七須陀洹二盤。八輪王一盤。若人見一盤塔。不應禮
拜。非聖人塔故。依僧祇律。有四種比丘。得起塔。然不
得安露盤。一持律。二法師。三營事。四望德。異諸道俗。
有為先已師僧起塔。應審尋此所引聖教。
[008-0694b]


二正迴向中有二十願。初中二義。一解脩因。二信福。
廣如般涅槃。一說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乃至世尊
得福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二中二義。一專
向佛。二過淨田。三中二義。一是離世間品中十種清
淨施果故。彼云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清淨
廣大施。二是彼後文十種捨無量果故。彼云若菩薩
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清淨捨。四中三義。一
非劣願。二得佛解脫。三得正後二智。或唯後得。五中
三義。一能無盡施。二入佛福智。六證佛智有二義。一
超劣。二自在。七得佛通。八得無限智契實教理。九中
利物與作生佛智緣二堪為勝田。十中。一愛佛。二勤
善。三樂佛智。十一中。一無功用遊剎。二違疾遊剎。十
二中。一分身通。二事佛。十三中。一得勝身。二遍遊無
倦。十四中。一得大身。二速至。三任意往。四無退。十五
中。一得佛威。二速通現化。十六中。行安樂行。順菩薩
道。如法華安樂行品說。安樂行有四種。一者菩薩行
處親近處。行處謂住忍辱柔和善順不卒卒暴。亦不
驚。於法無所行觀法實相等。於親近處。謂不近國王
大臣等外道文筆兇戲不律儀求聲聞四眾。不問訊。
不與小女等語。不近五不男。不畜年少弟子等。二者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乃至云。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三者於末法中。欲說是經。住
安樂行。不說人乃經過。不輕餘法師。不說他長短。不
讚毀聲聞人。不生怨嫌。有問難不以小乘答。但以大
[008-0694c]
乘令得一切種智。受持讀誦此經。莫懷嫉妬諂誑。勿
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勿惱令疑悔。於一切眾生
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
為多說。四者於末世持是經者。於在家人中。生大慈
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念言是人失如來方便。
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乃至不解是經。我得阿耨菩提
時。隨在何地。引之令住是法。具說如彼。十七中。一得
普賢行。少功力疾得菩提故。二十力圓。三智慧滿。四
神通具。十八證平等法乘。十九中。一普行究竟。二成
佛。二十證佛所證法性。法性是所乘。智能乘故。



結。


四意。並可知。


二施菩薩知識中四。一牒前。二以諸下釋。三是為下
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三同前可知。


二釋中
二十願。一憶持所聞教。二中。一同善善友義利。謂現
當益。世出世益。離惡攝善。福德智慧。或此四對並同
善友。或除世益。由菩薩於唯世益或不作故。如瑜伽
菩薩地說。二攝取眾生共同善根。三中。於善友四事。
一親近。二尊重。三供養。四凡所為皆隨發心。四中。一
得樂欲善。二身不離善友。五中。一常值善友。二順善
友教。六中。於善友心有四事。一愛樂不離。二相續。三
不更樂惡友。四不曾錯誤妄失。七中二種。一捨身事。
二順命事。亦忘已見事。八中三。一為友攝。二脩慈。三
離惡。九中聽聞善友正法。十中三種。一與友同善行
果。二與諸菩薩同行願。三成佛十力。十一中二種。一
[008-0695a]
受持友說。二得友定用智通。十二中二種。一受持正
法。二脩說行滿。十三中一願令乘二乘人及乘權大
乘者同乘實教大乘故。由三權是積漸行無別實果。
實果唯在實乘有故。言無障礙者。願彼假名菩薩等。
速同乘一無㝵乘。而離行布趣寂等稽滯之礙故。一
切智道者。梵本云鉢也縛娑囊。此云究竟成就一切
智性。其兩箇乘字。梵本中。前云阿[鞥-合+白-日+田]魯囉。後云衍那。
准此方語法。前是平聲。後是去聲。昔來以兩字俱用
平聲呼者。由所乘理從能乘顯故。上下文中同此者。
並准知之。二願令成滿果。梵本云鉢也嚩娑囊。此
云究竟成就一切智性。性即是體。謂成佛智體。經本
云道者。譯家謬也。十四中。一乘佛所乘。二至佛所佛。
三無有中退。十五中。一解稱理行。二隨聞永記。十六
中。一諸佛攝受。二得佛智。三達法源。十七中。一通用
不失。二隨乘處速到。十八中。一化物自在。二化令住
大。十九中。一令得不空三乘。二乘昔所乘。三至佛令
所至。二十令得果乘。如仁王云。佛乘薩婆若乘。來化
三界故。


三結。


四意。並可知。


三施僧迴向中四。一明施行。二以諸下迴向行。三是
為下雙結。四為令下顯迴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施
物及田可知。後起學下明施行之行。於中起十種心。
起字通下諸句。一無餘施心。十種施中一切施行。如
十藏品說。二無漏施心。三除障施心。四順無貪思。五
貴重田。六至信田。七依教行施。八生難遭欲。九無限
[008-0695b]
大心。十於檀教堅信。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
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約物田。田通大小。有十九
願。勘梵本。二十願足。所欠者是第十五。後如次顯。一
約入車坐者。為車住持故。二約昇車免灾。三約昇車
巡遊適性。四車是尊貴者所乘。尊貴者言。人多信服。
五約田和合了法一性無差別故。六約田無乖一切
同證一法生證法性互為主伴故。七約田聖眾離染
故。八約菩薩僧田故。九同菩薩僧具智福故。十約車
運轉不住著義。軸在眾輻之中轉動無㝵。是自在義
故。云如王在眾中自在也。十一法輪如車輪轉動義
故。十二乘者不履而至所詣處故。十三以車中虗得
受用故。此願初准梵本。有得字。謂令眾生得神通之
身。此顯伐灾等流故。智無㝵者。車迅疾故。十四車中
虗得入坐為二義。一入遍空佛會。二成真空行。十五。
梵本云。願一切眾生得大神通自在波羅蜜。不移本
處。其身普現一切世界。此約乘車者不起而遍至一
切處故。十六車載彼身。彼身安隱故。願令得十智身。
或八地已上無功用智身。謂變易輕舉故。十七車既
令人不動而往故。願得無功用神足。如水中月。不往
遍應。欲懃心慧變現所依。如身依足故。十八車以不
住。轉動為能故。願得無依住身。有感則應。如鏡中影。
有質斯現故。十九施車之心無限。乘之者隨所欲往
皆至故。願得多自在通。隨化即應故。二十入車虗無
㝵故。願證入亦然。乘車不倦而遊故。願得速至十方。
[008-0695c]


三結。


四迴向意。並可知。


四施聲聞獨覺寶車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施車下。
明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前二行。四為令下明迴向意。


初中二。先牒前施物及田。可知。後所謂福田下。明
施之心。理實無量。說十表多十句。皆帶起字。後九句
皆依初句。第五句顯二乘為無為德皆從佛生。第六
句顯脩此行無厭足時。八九十句。皆顯不與慳及有
所得相應。前二句變顯。後一句順釋。餘並可知。



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
有二十願。多分翻劣就勝。及用共名行不共行。於中。
一劣信劣田行故。二中三。一翻不傳教但遮無益語。
二處諠常寂。三普觀一性。後二用共名行不共行故。
三翻田及劣利他。四翻識智及利物少故。五翻劣行
田故。六用共名行不共行。及翻於法見有體用故。七
翻劣田及少福故。八翻共化業名成不共化業。及攝
物多故。九翻劣田劣益物故。十有二義。一先標能為
勝田。後釋勝田所生二。先明利他勝田。後明自利勝
果。皆亦翻劣就勝。十一願得滅罪法等者。此翻聲聞
不勘堪聞受大乘難思消殃滅障之教。又彼教中
未曾聞故。如佛名經說。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
罪。又涅槃第六云。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
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
墮惡道。又云。若有眾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乃能信
是大乘經典。信已受持。其餘亦生有樂法者。若能廣
[008-0696a]
為解說此經。其人聞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作惡
業。皆悉除滅。第九云。譬如日出眾霧悉除。此大涅槃
微妙經典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除滅
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又第十云。若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及諸外道。有能受持如是經典。讀誦通
利。後為他人分別廣說。若自書寫。令他書寫。斯等皆
為菩提因緣。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為邪鬼毒惡所
持。聞是經典。所有諸惡悉皆消滅。又三十一文云。見
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恭敬乃至四事供養。讚
歎尊重。稱說其善不說其短。乃至云。是人能令地獄
重報現世輕受。釋曰。准經受持讀誦等。皆依解心中
作。然能供讚者。當轉重苦。況所供者自有重苦。極重
尚轉況輕苦耶。如是等文。大乘經中處處皆有。不可
繁引。


問受持小乘經律。得滅罪不。


答非不能滅。
但其力微。大乘教中。有毀無讚也。十二翻獨覺不聽
受教。聲聞雖在法界會不聞不受。雖聞不解無益空
過故。十三翻二乘不廣利物。餘多同前。十四翻二乘
外道。外道無正信等。二乘無深信等故。十五翻劣善
根。十六以共名。取不共信樂。十七以共見聞之名。取
不共見聞之業。十八翻二乘不能以䇷別實護實人。
十九翻獨覺不依聞教持誦思演故。二十翻二乘於
實教不能生解故。亦不能敬養故。


三結。


四迴向
意。並可知。


五施貧等諸田迴向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下明迴
[008-0696b]
向行。三是為下總結前二。四為令下明迴向意。



中二。先牒前田物。可知。後隨其下正顯施行。於中三。
初明行施時安布三業。語業中云。仍向彼人白悔責
言。勘梵本云。於彼人所。愧謝而言也。餘並同。次或時
下重標施物。此中有少異。前都列故。更別顯。後佛子
下總結。並易了。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可知。
後所謂下正顯。顯中。有二十一願。一貧難成功。多諸
障礙。為事狹劣故。翻彼為願。二施童女故。願彼以白
淨法智。修行無退。或翻一切女施。三貧無所有。於願
彼了諸法無所有故。貧無物可執捉故。無分別執著
也。智道道字。梵本性字。四女人多分諂誑。不正直。及
不自在故。翻彼為願。五施車。願彼得住佛智所乘法
界。施伎女。得佛法相娛樂。六翻所施女人故乘淨行。
乘車有運出自境至他境故。願得十到彼岸出離之
因。乘車身安樂故。願得定樂。七唯就施物故。願彼乘
四輪乘第一好國土者。四事易求故。國主善治。無諸
障癘故。有同或見故。無諠閙故。第二依善人者。有多
聞者故。有見諦者故。有巧說法者故。有為慈說非為
利說故。說無退倦故。第三集勝福德者。善法為緣故。
善聚福智故。善脩心觀故。巧說法不求利故。善敬法
脩行故。第四發大誓願者。可樂故。無難故。無病三昧
故。智慧故。具顯如章。八翻貧田。願彼得富法財十力
智。九由乘車者。達所住處故。十中藏乘也。翻施貧田
願令得難思眾福。又乘車處處。巡遊於平正之路故。
[008-0696c]
十一中。大施者。檀度具故。無慳相應故。心等故。普遍
故。捨於難捨男女等故。稱法性故。故名大也。十二或
度由前檀度。或得淨故。十三忍度。由行施時。彼與男
女妻妾。既無嫌恨。唯生歡喜故。十四勤度。謂施心常
堅。無暫懈退。十五禪度。謂施淨三輪。專注不散。十六
智度。由慧擇力。施成淨故。十七車載灌頂王子施故。
車是人王車故。法王車類願故。十八車行不住。終不
離地。智乘遍化亦然。十九中而不失等者。梵本云。而
於大乘無有失壞。其道字無。謂法乘類車。所施男女
是同願行伴。非惱眾生失壞大乘悲行。二十法王乘
類人王車最上。滿因行類滿乞者意。


三結。


四迴
向意。並可知。


第十七施象馬中四。初明施行。二以此下明迴向行。
三是為下總結。四為令下明迴向意。施中四。


初別
列施物。二菩薩以此下雙牒象馬。三或奉下通顯施
田。四其心下通辨施心。初中二。先明象德及相。於中
云猶如蓮華者。梵本云如鉢特怔華。此云赤蓮華。今
譯人真白蓮華。華有多色。是何華也。後或復下明馬
德相。及餘文並可知。


二迴向行中亦通象馬。於中
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依象等十
義。起於調順性象馬十願。一施得無漏調順智。二象
馬有慧性。能擇路故。得巧智。三象馬調柔。知主意信
住使令。四乘者由象馬得有所進趣故。五由施心平
等故。六象馬是王七寶數。亦以寶嚴故。無漏智可貴
[008-0697a]
故名寶。七三昧華類。乘此寶象馬。令身心調暢適悅。
行嚴類寶嚴。八多劫精勤。由施迅疾乘故。九契性無
違智名調順類。性調順乘。十實教大乘。望餘最高。但
含識者運載。類所施大象馬故。


三結。


四意。並可
知。


第十八施座者。勘梵本中云。施王賢座。彼方訓釋云
賢好也。舊云賢王者。乃是直本末迴向文爾。文中四。
一明施行。二以此下迴向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
下迴向意。


初中三。一明座德相嚴等。二灌頂下居
座者德相嚴等。三時轉輪下明所施田。初中二。先牒
起前標。後或施下依牒別顯。此座望前第十門。前是
牀敷臥處。譯家之謬。具如前說。今此正是朝會群臣
大衙殿高座。餘文可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依座十義。起二十願。一由施
佛故。二施輪王座故。三同第二。前約權威。此約尊勝。
四施王寶嚴座故。五由是王座最勝故。願彼佛座三
世間中最殊勝故。三世間者。辨法師云。地前願樂世
間。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八地至等覺。名無功用
世間。衍法師云。三灾名三世間。本疏云。三世名三世
間。今按西域相傳。眾生界中有三世間。一地下世間。
龍脩羅等。二人中世間。三天上世間。此座於彼三世
間座中。最為勝故。六施座供佛法法界身故。七同第
六。約能所異爾。八隨乞者意施故。九由施佛菩薩聲
聞緣覺神通者故。十眾寶。十一眾香。十二眾華。十三
[008-0697b]
衣。十四眾鬘。十五眾摩尼。十六眾瑠璃。十七等者。等
餘車渠等。一一獨成座故。十八多座。十九清淨嚴。二
十金剛。上來十一種座同一願令於如是等座上現
成正覺。


三結。


四迴向意。並可知。


第十九施蓋中四。一明施行二。以此下明迴向行三。是
為下總結前二。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於中。先
牒起章門。可知。後此蓋下別顯。顯中三。初明所施物。
二以清下能施心。三於佛下所施田。初中二。先總顯
勝。於中三。一受用者貴。二貴寶嚴眾蓋中最後眾寶。
下別辨莊嚴。可知。二施心中清淨三輪故。三所施田
中有十五類。塔安舍利。廟置形像。僧寶有二種。一菩
薩。通在家出家得道果者。二聲聞。或局出家得道果
者。或通在家。見諦已去有理和故。一切佛法者。謂依
佛法中。修福慧行者。皆是勝田。謂十法行。及造寺齊
會等。師僧謂或師及受業等。尊宿謂在家出家中年
耆德艾者故。種種眾生謂外道闡提神天鬼等故。已
上田中或有一身但應一田。或有一身應二三四等。
思之可見。餘文易了。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
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初中二。覆蔭故佛田故。二
蔭覆故變顯離或覆心故。三中三。覆蔭故辟塵故遮
執故。四中三。物及心勝故。由內心善友言善令他見
面愛樂故。由蓋覆身令淨潔令見者愛樂故。五中由
定持心蔭覆不失壞一性故。六中觀身無生忍為蓋。
辟除有所得故。七佛田所致故。八蓋辟塵故。九堪為
[008-0697c]
蔭覆眾生者故。十佛智蔭覆更無上故。


三結前二
行可知。


四迴向意中有三十種。一由施輪王自在
行十善者蓋故。願令得佛自在智蓋。住持善法。令見
者皆得此。亦專持善法。如持蓋者用心也。二中以蓋
處處為佛事故。三以蓋處處為嚴。為供故。四中并幢
幡處處同供佛故。五莊殊勝處處蔭覆供養。六廣大
蔭覆令發心故。七多蓋供多佛故。八得佛所用蓋。供
諸佛故。九得摩尼等六種蓋。普覆一切佛故。十得佛
無障礙智者。謂一切佛。同以此智為身故。云為蓋覆
諸佛也。十一物第一故。十二嚴勝故。十三施心欲願
淨故。十四約因。則大寶嚴蓋。此寶亦名心王寶蓋。是
尊人所用。即是自在所有。依主可名自在。約果則佛
智是寶王。可貴故。自在故。方便善巧無有限量故。云
無量無邊。十五團圓之相。是滿足義。自在如前。十六
善根利物故。十七所施最勝故。十八辨施持蓋者力
故。十九稱法性施故。二十所施物。是行十善法輪王
之蓋故。此中自在是自在者物施故。并有前義故。二
十一施行發自輪王心故。威德者故。蓋顯尊威故。二
十二隨覆不離。令身安淨。智有此能故。二十三隨用
一期蔭身安淨。福有此能故。二十四庇身安樂。福有
此能故。二十五普心施故。二十六等心之施。智有此
能故。二十七願令如巧迴向故。二十八所施不為己
故。二十九願令皆得大菩提故。三十皆令願得迴向
果故。
[008-0698a]


第二十施幢幡中四。一明施行。二以此下明迴向行。
三是為下雙結二行。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先
列所施物。後菩薩摩訶薩下正辨施相。前中按幢與
幡。幡是幢上嚴具故。文云眾寶為竿。寶繒為幡。乃至
廣說諸嚴具等。准此即非二事合說。詳後願中亦但
說幢。文云隨諸世界等者。菩薩隨願生處。所感依果。
種種異故。遍大地等者。不但於一世界行施利生故。


後施相中二。先明能施之心。謂於十田生淨信勝
解。定無疑故。後或施下列十類田。可知。


二明迴向
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明迴向。依幢
等十義。起十種願。一植如金剛福。以不可壞義故名
幢。二修行佛法。以尊重等四行建立得自在故名幢。
三於佛所說菩薩藏法。書寫護持故名幢。四高幢置
明珠寶施故。五幢能摧伏義故。六幢能不為他壞。如
智度論二十一說帝釋幢及二侍者幢故。七幢上有
光明寶。相續照曜故。八高幢珠寶光遠及故。九嚴事
多故。供心廣故。十能摧伏他故名幢。佛能摧邪故佛
即是幢。言九十六種外道者。餘處有說九十五種。如
涅槃十一及藥師等。但有都數而無別名。若依九十
五種外道防難經。雖列別名。但有九十二種。初名裸
形。最後名愍陀旃陀利。其經亦名九十五種耶道神
呪目錄疑偽。又有別本云。佛臨涅槃時。梵忘須䟦陀
羅問佛。佛為說其名字。與前令異。其數具足。初名時
呪術。乃至第九十五名多誦外書種種方術求解脫。
[008-0698b]
具如別錄。恐繁不載。問何故此文言九十六耶。



由有聖教說二乘人同外道故。寶性論第二云。犢子
等見身中有我。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
彼人無異外道。又七卷楞伽第一云。大慧。云何為外
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
見無。而起言說。釋曰。二乘人既取心外法有實自性。
不信唯心。即外道也。又彼第二云。復有說言。見一切
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
無我故。此是聲聞及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
懃脩習捨此惡見。


三結。


四迴向意。並准可知。


第二十一開藏施寶中。文四同前。


初明施行中三。
一出眾寶。二施多田。三心無恡。如文可知。


二以諸
此下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
依佛法等十種。皆有可貴希難得義。俱名為寶。約施
因緣。起十種願。一寶有光照使離闇不迷故。二寶有
光照令成守護故。三寶能雨物周給。如輪王珠寶故。
四施寶心重堅信故。五施心稱理決定故。六施寶及
照用故。七同前體用及迴向故。八施寶照用及心稱
理不亂。言十六智寶者。古來三釋。一云此即見道十
六心。始從觀欲界四諦境苦法忍為首。終至無色界
四諦道類智為後。莫不皆是出世之心。可貴難得稱
為寶也。二辨法師云。地前明得明增真義一分無間。
地上大乘光明集福德王賢首健行等八定。各有自
分勝進。依此十六定所友生智為十六也。三本疏云。
[008-0698c]
佛地四智。智各有四。為十六也。雖有三說。初解稍勝。
然助一釋。菩薩初地相見道時。有十六觀智。謂八觀
真如。八觀正智。此十六智雖皆擬真見道立。然是無
漏究竟智體故。此文云究竟成滿等。前十六心依觀
下上諦境別立法類。今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
六種心如成唯識及雜集各第九卷說。九供佛因故。
或於餘田翻顯說故。十所施寶。是眾寶中尊。故有光
明。顯現於物故。


三雙結。


四迴向意。並易知。


第二十二施莊嚴具中四。一明施行。二行布施時下
明迴向行。是為下雙結二行。四為令下明迴向意。


初中四。一總標施名。二所謂下別顯嚴具。三菩薩下
明施意。四以如是下總結行施。並顯可知。


三迴向
行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迴向中十願。一
妙寶嚴具有光照用故。二磨瑩鮮明施故。三嚴身同
於身相故。言百福相者。其因諸說不同。肇法師法華
疏云。十善為本。一善以九善莊嚴故。瑜伽決擇分說
百福行者。謂十善業道。少分離煞。乃至少分離耶見。
是名初十行。若多分離煞。乃至多離耶見。是名第二
十行。若全離煞。乃至全離耶見。名第三十行。若少時
離煞乃至少時離耶見。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煞。乃
至多時離耶見。名第五十行。若盡壽離煞。乃至盡壽
離耶見。名第六十行。若自離煞。乃至自離耶見。名第
七十行。若勸他不煞。乃至勸他不耶見。名第八十行。
若稱揚讚述不煞。乃至稱揚述不耶見。名第九十行。
[008-0699a]
若見離煞慶喜大悅。乃至見離耶見慶喜大悅。名第
十十行。以此百行。成百福相。又涅槃經第二十四云。
菩薩修不煞或。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
正見亦復如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足決定。成五十
心。是名滿足。如是百心名為百福德。具足百福。成於
一相。乃至具足三十二相。釋曰。若依第十一說。三十
二相其因各別。又此且約化身相說。若依此經相海
品等說。佛有十華藏剎海塵數相。一一相以一剎塵
數福成。非但百福成一相。相有三十二相。此約十身
相說故。上文妙嚴品普興雲幢主水神頌云。清淨慈
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
見者無厭足。四施心應理不亂故。稱身所宜施故。皆
新妙故。五施耎言慰安屈辱來取慚謝等故。六施時
讚彼。不憚己勞。成我檀行故。七施時隨應為說正法
故。八施時照三輪淨心不亂故。九施時心攝一切波
羅蜜故。十施時明照法界故。


三結。


四意。並可知
第二十三施寶冠及髻珠中四。一施行。二以彼下迴
向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可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
顯中十願。皆云智慧者。以髻珠有光明照見義故。二
中云具足頂髻等者。梵本中云。得佛螺髻成第一智。
餘同八中。寶海等者。佛智尊貴稱寶深廣如海。第九
中云至大地頂者。菩薩地盡處故。餘文約頂及冠成
就最勝等。思之可見。


三結。


四意。並可知。
[008-0699b]


第二十四施妻子財寶及身救獄囚中四。一施行。二
佛子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
三。一無畏施。二既救下財施。三然後下法施。無畏施
中二。先明所救者受苦。可知。後菩薩見已下明救苦。
救中三。一捨難捨物。二於牢下救難救苦。三如大悲
下引例證成。初中三。一財寶。二妻子。三自身。引古中。
此行菩薩雖多。略舉一俗一道為首。亦顯菩薩通達
道俗化故。已下並准此知。餘文並可知。


二迴向行
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救脫
撿繫身故。二救死令生願證不生死智故。三救脫地
牢闇心憂惱苦故。四救脫繫閇等故。五救脫繫縛憂
惱不自在故。六救脫禁時憂惶萬計起故。七救遂不
樂禁繫心故。八救遂樂出獄心及法施故。九救遂厭
惡禁閇不得自在故。十入獄法施及脫苦故。


三結。


四意可知。


第二十五捨身代死囚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迴向
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四。一明所
救者受苦。二菩薩見下作念捨身代彼。三如何逸下
引例證成如前說。四菩薩爾時下正明捨身救苦。於
中四。一陳救意。二顯不救失。三徵四釋並相顯。



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
一救脫命斷逸夭灾故。二依菩薩力得預不死者數
故。三救脫死怖畏故。四救脫不令命不死故。令得證
無死智境界。五菩薩攝護免死難故。六救脫造惡行
[008-0699c]
刀劒死故。七救脫死怖因及令得降四魔故。八無畏
施時亦法施故。因及令得淨信離大眾畏決定說法。
九救脫繫閇身心不自在故。十救脫死畏苦故。



結。


四意可知。


第二十六施連膚頂髻中四。一明施行。二菩薩摩訶
薩下明迴向行。三是為下總結。四為令下顯意。



中二。先牒起章門。後如寶髻下正顯。顯中二。先明寶
髻等諸菩薩同修此行。後是故我應下明此同彼一
切菩薩隨其施行。前中二。先標修行者。於中亦二。先
略顯別名。後及下通結多數。其無量兩字。梵本中。但
是諸色顯其多故。後菩薩是時下明所修行相。文中
二。先明行前方便。後便執下正明行相。前中四。一見
者喜。以彼與己成檀行故。二而語之下明喜心不易。
無恡以畏苦等故。三不念下明無畏救。謂不希現
在名利報當來貪樂及二乘果。四明正所求中二。
先明涅槃。後釋精勤下明求菩提。後正明行相中十
種行施。一忍苦。二恭敬。三仰念尊德。亦此行故。四歡
喜。五勝志樂。六月開解故。七於苦受心不著。八知五
受無體。九知五受受本不起。十知五受從因緣起。亦
皆變異為行所遷後己亦應同。一切菩薩修此行中
二。先總謂同三世菩薩修此施行。後別中五。一發深
信。二染樂。三求一切智。四勤勇。五悟無師理。


二迴
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
得正見等者。謂令得出世因果二位中勝相。一佛果
[008-0700a]
無見頂相。二菩薩如塔髮相。此通二義。一菩薩髮髻
盤環層級如塔形。故二其髮堪受人天供養。得如供
塔福故。若准梵本。應云得菩薩髻為世間塔無能見
頂。二中色紺德剛體細耎。德剛者。非相遷不可壞
故。此但標三事。即是願令作佛也。下八願中所願者。
皆是佛髮。應知。三中准梵本。應云願一切眾生得潤
澤髮。稱於髻額。頭面圓滿。如補那伽吒。此云滿瓶。其
瓶肚圓。今但取肚之圓相。不取瓶頂及底也。四中可
解。五中准梵本。令得二相髮。謂室利[革*未]瑳相髮。塞嚩
悉底加相髮。此以如音義中釋。六中得佛相髮者。梵
本云。得難提迦勿多相髮。餘文同。七八願中可知。九
中梵本云得堪為友提應供頂髮。餘文同。釋曰。堪安
支提。堪為應供。即是佛髮。安佛舍利髮爪等。名支提
故。十中可知。


三雙結。


四迴向意中三益。一定。二
持。三佛十力智。


第二十七施眼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迴向行。三是
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起章門。後如歡
喜下正顯中二。先引例證成。後菩薩摩訶薩下正明
行相。於中三。一於行起治瑩心。二於其乞者下明行
所為。三佛子菩薩下。於乞者起益己心。初中二。先標
人。後起請下明用心。用心有七。一淨三輪相。二不取
相。三依教生解光明。破不解闇故。四中道字。按梵本
云。菩提謂觀菩提現前見故。五迴向佛智。六與一切
菩薩同施故。七於佛無㝵眼信心難壞故。二行所為
[008-0700b]
中三。初總標。次為究竟下別顯所為。後於如下總結。
別中五句。並易可了。三於乞者起益己心中十句。初
一總。餘九別。別中。一以愛樂益己為設會。二以愛為
法故增行法。三以愛是無緣捨世愛見。四以不起世
愛捨放逸。五以法愛除欲縛。六為成行而愛即是修
菩提。七以遂物心為自安。八令意充足。前句隨何物。
此句隨幾除。九順無差別施。


二迴向中二。先牒前
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五十願。所令得眼皆是佛
眼。與此下離世間品說十眼。但一二別。餘多相似。文
顯可知。


三結。


四意亦易了。


第二十八施耳鼻中三。一通顯施行。二佛子下別明
迴向行。三是為下通結二行。初中三。一牒起二章。二
如勝行下引例證成。三菩薩如是下正顯行相。初中
可知。二引例中二。先列名數。後布施之時下明彼行
相。前中二。先列。後通可知。後行相中十五句。初一總。
餘皆別。於中具佛種性者。十解已上也。生如來家者。
初地已去也。其清淨兩字。配諸根及功德并智慧。餘
文並可解。三正顯行中十一句。初一句總牒前起後。
後十句正別顯。入大施海者。即是此迴向中所說八
十七門。或盡人間所有一切情非情類金輪王所管
內物。或云無量無邊。或云隨眾生所須。阿僧祇等色
類之物也。餘文易了。


二別明迴向行中二。先施耳
迴向。後佛子菩薩下施鼻迴向。前中四。一牒前起後。
二所謂下正顯。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初中可
[008-0700c]
知。二正顯中十願。初二及七。皆名無㝵耳者。准梵本。
初名無著耳。二名無㝵耳。七名無所住耳。四中云不
因耳處生分別心者。謂不因耳能聞聲即執耳有體
性。執有體是分別心耳。是十二處中耳處故。由離分
別。名清淨也。五中今蒙昧識畢竟不生者。使明利耳
常現行故。八云無壞耳者。梵本中。名無斷耳。善知諸
論。無能斷者。九十云廣大清淨為諸耳王者。謂於諸
能遠聞耳及離分別耳中。無㝵自在最勝故。十中梵
本云。願一切眾生具足天耳。得成佛耳。餘願及結意
等可知。


後施鼻迴向中四。一牒前起後。二所謂下
正顯。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初可知。二正顯中
有二十願。前十正願。後十相從願。何故施鼻願中說
面者。謂鼻於面最為中樞。好醜由生故。此施鼻發願
得面也。就前十願中。二云得隨好鼻者。八十種好中
云鼻兩孔不現故。三云善相者。謂有大人相故。如下
相海云。如來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道智慧雲。清淨
妙寶以為莊嚴。眾寶色光彌覆其上。於中出現無量
化佛。坐寶蓮華。往諸世界。為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演
不思議諸佛法海。六云隨順所宜現。非定一故。八云
伏怨者。魔見婦伏故。九善見者。見必發善心故。餘願
可知。後十中二云一切法面者。面是正向義。謂心正
向諸法性故。善見隨順。同前鼻說。餘願及結可知。四
顯意中有十門。謂鼻香所入故。攝受香故。了知香持
香氣住故。覺香氣如眼見色故。合中知如觸證故。於
[008-0701a]
香辨了。即是有所成就故。根照識了故。香為供養嚴
潔等故。五分法身皆名香故。


三通結可知。


第二十九施牙齒者。以此二物業果相似。故合說也。
文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雙
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三。一標起章門。言安住堅
固自在地中者。智度第十四云。如象王牙齒是法身
菩薩故。二猶如下引例證成。言六牙象王菩薩者。十
輪第四云。乃往過去有迦奢國。王名梵授。敕旃荼羅。
有大象王。名青蓮目。六牙具足住雪山邊。汝可往彼
拔取牙來。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無活義。乃至云。時
大象王。即自拔牙。施旃荼羅。廣說如彼。三菩薩摩訶
薩下正顯施行。於中二。先標。後所謂下明起得心希
有難得。有十二種。一無竟期。二畢竟無碍。三永無悔。
四貪瞋癡不起。五無餘恡。六為大菩提。七利有情。八
有二種。一上大。二無上大。上大亦名無等。謂於諸施。
餘無與等。無上亦名無等等。謂於諸無等施中。互相
齊等故。九於諸施中最故。十亦名妙。以自在智施為
勝故。十一亦名極妙。謂離一切煩惱。自在施為最勝
故。十二𨷂己濟物。喜過濟己故。


二明迴向行中二。
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願得佛牙齒。
以堪起塔受供故。二願得佛三十二相中齊平相齒。
三舉心取智。言總意別。或依主。或隣近也。智能調柔。
或柔則善趣彼岸之行。而牙能調食。食熟則堪充資
身力之用。四是佛三十二相中白淨相齒。五如相海
[008-0701b]
品說。右輔上下牙及齒相。皆有眾寶香華光明等莊
嚴及現佛神力說法等。悉是可憶念事故。六是佛三
十二相中四十齒相。七梵本云願一切眾生得牙齒。
文理如勝蓮華。塞縛悉底迦相難提迦物多相。皆悉
成就。八及十亦多分同前所引相海品說。九易了。


三雙結。


四顯可知。


第三十施舌中四。一施行菩薩。二爾時以諸下迴向
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三。一標能施
者。二若有下引例證成。三佛子菩薩下正顯行相。初
可知。二引古中二。先明安布其心。後猶如下正引。三
正顯中二。先明能施者趣中逢乞者。後菩薩爾時下
明施時三業。初明意業十種心。二兩膝下明身業。慈
心耎語下語業。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
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同下相海品廣長舌遍覆一
切世界。乃至云。佛放光中現佛演法。遍一切剎。三亦
同前引相海品說所緣願。并。


三結。


四意並可知
第三十一施頭中文四。同前。


初施行中三。一牒起
章門。二如最勝下引例證成。又如報恩第五云。過去
阿僧祇劫。波羅奈國王名大光。施婆羅門頭。云云。三
佛子菩薩下正顯行相。初可知。二引例中二。先舉名
數。後為欲下明施行所為。為中十種。三是佛一切智。
六是佛地地位智也。七是佛一切智智。十堅固智。智
為前導故。同首也。後正顯行相中二。先總辨。後於諸
下別顯。前中云安住是法者。住此迴向法故。入諸佛
[008-0701c]
種性者。成就道種性。餘文易了。後別中十種。一信佛
長善。二施喜。三離相。四度彼。五照法。六發心。七往捨。
八自悅。九善欲。十好施。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如來頭者。此初句總
相故。二無見頂相。三無能映。四得上首淨土。亦於淨
土聖眾中上首。五准梵本云。頭如本那伽吒相。髮如
難提迦物多相。光淨潤澤。六卍字嚴飾。准梵本中是
第八云室利[革*未]瑳相嚴飾。七世所希有。八具足佛首
者。同三世佛具足無缺故。九成就智首。一切世間最
第一首者。梵本中。但云最第一。無復首字。十為具足
首。已上總是一願。梵本云具足清淨首智圓滿成熟
故。為坐道場之言。譯家謬置。以其同一曼荼聲故。


三結。


四顯可知。


第三十二施手足中三。一施行。二佛子菩薩下迴向
行。三是為下結。


初中二。先牒起章門。後如常下正
顯。顯中四。一引例證成。二於諸下略明施行。三願得
下明行所為。四佛子菩薩下明施時用心。初中可知。
二略明施行中二。先明施處。後以信下正顯修行。三
明行所為中八句。一以願力得雨寶之手施之。二施
必契菩薩道。三不曾暫恡。按西域方儀。呼舒手為不
慳。縮手為慳。其擬將廣慧四字。勘梵本。云恒作施心。
四不怖難捨。五無少疑心。六不擬休歇。七慈悲心施
故。惡道苦滅也。八智慧心施故。菩提因成也。四施時
用心中二。初總。後別。別中十句。應一一皆帶總句。一
[008-0702a]
為與眾生開解脫方便故。二為證佛深廣智故。七為
法身無斷故。八為智身無壞故。此義云何客塵隔斷
法身故。愚癡損壞智身故。十為與古今諸菩薩同此
行。如前引例是也。餘文易了。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
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大位十願。細分有三十
四願。謂初中四。二中五。三中十一。四中三。謂往諸佛
土。摩諸界。持彼眾。五中二。謂妙相施光。六中三。謂覆
護眾。成佛。鋼手銅爪。七中三。謂覆生。求菩提。生功德。
八九十各一。其二中云自然神通者。報得神通足故。
三中無邊無量者。如何僧祗品所說數。普是無盡。九
是證佛所證。十是供佛成主伴善根。餘文及第三雙
結並可知。


第三十三壞身出血施中三。一明施行。二以諸下明
迴向行。三是名下結。


初中三。一牒起章門。二引例
證成。三於諸下正辨施行。起十二種心。文顯可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
願。二無功用故。三非有為色故。四有機斯應故。五出
世相嚴故。六證法性而生離一切故。七身如寶光故。
八身是智之藏。佛界是常。名不死界。於彼示無常。名
為自在故。九見無不益。身如出寶之海。十身如虗空。
世苦不及。三雙結二行中。以十種心。成施行。用迴向。
欣悅是加行。慶幸是正施。歡喜是施後。餘文顯可知
第三十四施身髓肉中四一。施行。二佛子菩薩下迴
向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顯迴向意。


初中二。
[008-0702b]
先標章略顯。後如饒下依標廣釋。前略可知。後廣中
三。一引例證成。二於諸下正顯行相。三佛子菩薩下
施時運心。初引可知。二行相中二。先明施處。後歡喜
下正辨行施中。有十四句。十云審觀等者。有諸法從
緣耶。無體可緣耶。從緣與無緣體前後耶。十四平等
行不感差別果故。餘文易了。三運心中十種。一一皆
有標釋。其文顯不煩解解。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
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三中云意生身者。此
有兩釋。一依成唯識第八解云。隨意願生故名意生。
二依七卷楞伽第二解云。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
生身。然此身類有其三種。一三昧樂。二覺法自性。三
種類俱生。無行作。若廣分別如別行章。四中以百福
成一相。計三千二百福。成三十二相故。帶說百福。已
如前解三十二相。及後五中八十種好。並如別章。八
中如下出現品說。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其義
如十色藥相作十佛配十方等。廣說云云。十是三世
間身。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三十五以心施中四。一施行。二以諸下迴向行。三
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門。後
如無悔下明修行。行中三。一引例證成。二學自下正
顯起行。三菩薩摩訶薩下明行所為。初引可知。二正
顯中作十種心行施。一不為慳所礙故。三於波羅蜜
慣習。四中成就是圓滿亦究竟。七於一切施慣習。八
無儔伴施。餘文可知。三所為中二。先總。後為度下別。
[008-0702c]
應知總句配別六句。文顯。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
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二十願。初二中。有願一切
眾生五字。餘並略無。於中。一藏是堅義。其猶樹藏。金
剛亦堅。即是地智。此智非世法能壞。如下佛不思議
法品中說十種廣大力大那羅延幢勇猛法。第一中
云。一切諸魔天龍八部等。盡力雨大金剛。如須彌山
及鐵圍山。遍三千界一時俱下。佛無驚怖等。廣如彼
說。二中卍字相者。准梵本。應云室利[革*未]瑳相。次云莊
嚴金剛界心者。十地品說。第十地菩薩。受智職位。坐
大寶蓮華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
德相中。出大光明等云云。佛不思議法品十種大力
大那羅延幢勇猛法第六中云。一切諸佛皆以德相。
莊嚴[曷-曰/月]臆。猶若金剛不可損壞等云云。離世間品說
十種心中。第十名[王-十+巾]字相。金剛堅固勝藏莊嚴心。一
切眾生數等魔來。乃至不能動一毛等云云。釋曰。界
是性義。金剛之名。從心智立。謂佛心智。體性堅固不
可損壞。然能損壞難壞惑障。其室利[革*未]瑳相。莊嚴胷
臆。近心所依處故。從隣近名莊嚴金剛界心。第九迴
向中說金剛界根金剛焰根者。義亦同此。所以者何。
清淨心王。於無分智等。有所依增上義故。如在因位
八識名根。謂同境分別染汙通依等。離世間品說十
種根。於中。亦有金剛焰等二種根名同前會釋三四
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五二十。此後十一心與
前第一心。大同小異。具檢下文。皆有其相。又六云大
[008-0703a]
勇猛幢者。下文七十八中云。菩提心者如猛將幢降
伏一切諸魔軍故。七云得如那羅延堅固幢者。三十
涅槃一云。菩薩修於定慧。如帝釋幢。不可移轉。釋曰。
不可移動是堅固義。第十六云。被金剛甲冑者。是大
誓願心。餘心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三十六施腸腎肝肺中四。一施行。二佛子菩薩下
迴向行。三是為下結二行。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
三。一牒起略顯。二如善施下引例證成。三行此下廣
釋。前二可知。廣釋中二。先總。後以愛眼下別。別中四。
一為菩提施。二不中悔施。三觀不堅施。四觀穢汙施。
梵本中從作是觀下與漢經少異。彼云作是觀時。知
身穢汙畢竟無常。如是思惟。知法體已。見乞者來。心
生歡喜。起善知識想。謂欲易我不堅固身與堅固身。
下同。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願一切下正顯中十
願。初智藏者。此願佛身。佛身所攝無非皆智故。二亦
願佛身。謂無漏福資無漏慧得此身故。任持義也。三
五六七是因位。四八九十是佛果。然六七是八地已
上。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三十七施支節諸骨中四。一施行。二菩薩摩下迴
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先牒
章略顯。後如法下廣釋。釋中二。先引例證成。後施其
下正明施行。行中二。先總標。後生愛下別顯。別有九
心。可知。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上。後二所謂下正顯
中有二十願。一佛所化人本非骨肉故。二三四五十
[008-0703b]
一是佛身。八十四十七十九通三賢位。二十唯初地。
生佛家故。餘皆八地已上。三中云無繫界生者。佛果
非界繫等生故。生字為異二乘。從無生忍淨法界生
故。六中無散壞者。非分段故。八中具那羅延支節者。
諸支節頭。鈎鎻相支結故。九十相續不斷絕者。變易
無定限故。十一不空三業故。十三中有感則形。無別
自住故。又亦不依內外中間根境識故。十六中有二
義。一說法之身故。二如鏡面現諸法故。餘文及三結。
四意可知。


第三十八施身皮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
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先明
修行。後猶如下引例證成。前中二。先標章。後心生下
正顯。顯中四。一歡喜施。先法後喻。二逢迎下恭敬施。
三而作下難遇施。四歡喜下慰安施。引例中金脇鹿
王者。菩薩本緣集經第四云。菩薩住世墮畜生中。而
為鹿身。兩脇金色。背似瑠璃。餘處雜廁。種種難名。髀
如車渠。角如金精。其身莊嚴。如七寶藏。身色光焰如
日初出。為諸群鹿而作饒益。於大暴河見人欲溺。投
身救之。其人得濟。後遂背恩。告王將兵欲煞鹿取皮。
將王及兵至鹿指示。兩臂俱落。王知背恩。發心禮鹿。
謝過而去。廣說如彼。


二迴向。行中二。同前。後所謂
下正顯。顯中十願。皆是佛果所得。文顯。三結。四意並
可知。


第三十九施手足指中四。一施行。佛子下迴向行。三
[008-0703c]
是為下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門。
後如堅下廣釋。釋中二。先引例證成。後菩薩爾時下
正顯。顯中十句。一慰乞者心故。二不退轉故。三不起
見故。十唯趣向大菩提故。餘。文可知。


二迴向行中
二。先牒前起後。後願一切下正顯。顯中十願。皆是願
得佛指。五中隨好者。十指端皆千輻輪相也。十力者
十種大力也。七中。梵本云。願一切眾生得十指端。裏
面皆有千輻輪相。所餘節中。裏面皆有本那伽吒及
以塞嚩悉底迦相。相間莊嚴。八中。梵本云。願一切眾
生得如大蓮華難提迦物多相指十力業報相好莊
嚴。釋曰。十力業報者。身手營為。皆十指力。施指為因。
得十大力大那羅延幢勇猛法。相好莊嚴者。好謂赤
銅爪甲相。即細湧指間。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四十為求法施連肉爪甲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
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三。
先顯行相。次如求下引例證成。後為求下明施所為。
初中二。先明施緣。後若有下正顯施行。次引例。後所
為求。文顯可知。


二迴向行。文二同上。後所謂下正
顯中十願。皆是佛爪。一中云赤銅相者。相是小相。以
赤銅是好故。二云隨好者。即赤銅光潤故。五中云。於
世無染著者。有二種。一佛爪赤色非染成故。二約智
爪於境無所取故。八入一切等者。亦智爪故。九云得
善生爪者。善生之言。西域語方儀語法。語之端正也。
餘文及三結。四意可知。
[008-0704a]


第四十一求法入火坑文中四。一求法入火行。二菩
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先標章略顯。後有能下正明行相。相中二。先
問答顯行。輕身重法。後如求下引例同修。並文顯可
知。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上。後所謂下正顯中十願。
初及第九緣求法願。餘八皆緣入火願故。云離惑苦
險難恐怖得樂等。中間文及三結。四意並顯可知。


第四十二為眾生求法受眾苦中四。一求法受苦行。
二以此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欲下迴向意。


初中二。先舉能修行人。後為求下明所修行。修行中
三。一明修行所為中十一句。初句總。次九句別。後一
句結為受苦。總中為字。貫別九句。文並相顯。二如求
下引例證成。三為求下正顯行相中三。初標受苦所
因。次乃至下明代惡人受苦。舉重顯輕故云乃至也。
三以求下結受苦所以。並可知。


二迴向行中文二
同上。後所謂下正顯中十願。三云得照現身者。梵本
中云。鉢攞底婆鄔簸忙。此云得如影像身。言
恒受安樂者。謂八地已上得如鏡像身。隨機照現。益
物為樂故。四超苦獄者。出三界故。成智行者。佛因滿
故。餘文及結并意可知。


第四十三處王住求正法。能捨海內一切所有中四。
一求法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
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三。一明求法行。二能悉下明
施行。三如大勢下引例證成。初中三。一處王位有三
[008-0704b]
義一高可勵下故。二具施物故。三顯法尊故。二求法
時下顯非餘為故。言乃至等者。舉少況多故。三生難
一句。明重法極故。按諸經說此行菩薩乃有眾多。今
略顯少分。一如菩薩本行經說。處闍那伽梨王為求
一偈。剜身千燈。二如大品說。薩陀波崙菩薩。往曇無
竭菩薩所。求法割身肉賣。三如法華提婆達多品說。
有王求法。於阿私陀仙。捨身為奴僕牀座。四涅槃二
十二云。佛昔為菩薩時。為於佛所聞如來證涅槃一
偈。賣身割肉。日取三兩。滿足一月。其瘡苦痛。以佛神
力平復如故。三十三說。菩薩為求正法。身釘千釘。五
如薩埵王子。為求半偈。高嚴捨命。六如慈力王。於五
夜叉邊求法。任就身上食熱宍血。七下文入法界品
中。普賢謂善財言。我法海中。無有一文一句非是捨
轉輪王位乃至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如此等文。廣如
別錄。恐繁不具也。三能悉下正顯行施。可知。二施行
所為中。云一切智道者。道字梵本中是菩提也。三引
說證成中二。先舉人。後勤求下顯行。行中十一句。初
一總。餘十九別。九云離世戲論者。戲論有二種。一四
謗中第四句。二但法隨言詮。即為戲論。餘並相顯。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
願。初二唯施行願。三六七兼求法行願。餘並唯求法
行願。九云菩提光明者。謂無師智光照性成行故。餘
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四十四辨為王斷屠煞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明
[008-0704c]
迴向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二。
先總。後別。總中三。一行所依身。謂王身施法令自在
故。二普行下明無畏施。三普施一句結後。別中九句。
一不恃自在欺陵奪命。二廣修大行。三御物以慈。四
不恃勢侵惱。五令眾生安。如如意寶。六志願菩提。七
自住三聚戒。八令他住三聚戒。九令不能持三聚戒
者令住五戒。防初最切。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
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於中。皆有等流願。願壽
命長。而差別者。由施無畏離惶怖失念故。初及第十
中願得智慧也。由施無畏令彼歡喜故。第二第八中
願得供養恭敬佛。由施無畏。令彼不恐怖斷命顏色
不衰變不受苦命盡故。第三第四第十中願修及得
不老病死。由施無畏。令彼不恐怖故。第三中願離灾
毒。由隨彼意。再得壽命故。第四中願得壽命自在。然
隨意住。并第七中願得成滿大願。由依王教命。得存
歡喜故。第九中願得學佛學得法喜。由王教。於斷命
畏。得無畏故。第十中願得勇猛精進。第六中云壽命
門者。即此施無畏。為壽命之方便故。即從此施。長佛
善根。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准可知。


第四十五救損男形中四。一明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
向。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迴向意。


初中三。一唯無
畏施。二菩薩爾時下以財法施成無畏施。三復以下
唯法施成無畏施。初中三。一見所救境。二見是下明
能救心。三令閻浮下正成救行。並可知。二中三。一珍
[008-0705a]
財施成無畏施。二汝之下法施成無畏。三作是語下
正財施成無畏施。文並易了。三唯法施成無畏施中
二。先標。後所謂下釋。前說法令悅等慈俱救故。後釋
中二。先釋為說妙法。後彼人下釋令歡悅。前中三。一
示苦因果。令畏苦斷集。能息流轉。名寂靜法。二脩行
淨業一句。示果令修道。名淨業。三互起下勸改前心。
翻怨成親。後釋令悅中。法既稱悅。如說行故。捨罪惡
也。此是菩薩善巧救生慈悲平等。不爾但救被損見
苦。不救損他當苦。菩薩行於眾生。何愛增也。今令歡
悅者。即聞法解怨。非王勢抑。又捨惡業苦果。此彼親
和。菩薩自行復立。展轉相因。共成道伴。擬行菩薩道
者說之。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
顯中十願。一一中。皆有與前行等流之願。文顯可知。
而差別者。初願中令得成佛故。云得馬陰藏相。二中
以想不具者心怯弱故。不成修持梵行故。故云發勇
猛等。救行既令免彼怯等故。迴向還令得似彼所免。
三中具丈夫智。可為主導。餘同前。四中離欲。同前梵
行。五中善男子法同前修梵行。有智亦如前說。六中
根不具者。身力心志多不能堅強。故云具大人力等。
七中翻彼無志力不能堅脩故。非世所有之物智故。
八中同前脩梵行。九即是佛智能伏物。令宗信故。十
望於九。是因位丈夫故。


三結可知。


四迴向意中。十一句分三。初一總。次九別。後一結意。
總中云具丈夫形者。此有二義。一具男子根故。二具
[008-0705b]
丈夫根故。二根何別。謂男子但異女人。丈夫兼顯道
德。今意取後故云丈夫。不言男子也。涅槃十八云。一
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正
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又二十三云。若有人能
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脩治善法。所言誠實
無有欺誑。能忍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言守護等
者。由護眾生。不令壞男形。是故迴向令能守護。行丈
夫行者。使其不退生佛菩薩家等。次別中。一令自脩
丈夫行成。二脩丈夫勝行者。即此章中救苦施無畏
行也。三有丈夫者。即此功能顯示七丈夫道也。道字。
勘梵本云。揭底。底音丁夷反。此云業。七丈夫者。古來
三說。一云是七賢聖也。一隨信行人。在脩行地中。由
他得廣隨他而行故。從方便時為名。二隨法行人。在
因時。以依法隨法而行。從本為名。三信解脫人。由信
根而得度故。四見到人。由慧根而得度故。五身證人。
滅定無心。由身尅證第八解脫故。六慧解脫人。但離
無明等諸煩惱障。慧得解脫故。七俱解脫人。離煩惱
及定二障。得慧解脫及滅盡定故。此七人。初二在見
道。三四五在脩道。六七在無學道。此七人。梵本名補
路沙。此云丈夫。舊翻為人。問何故迴向為令眾生成
小果耶。


答此但願令成七人事業。由此事業。是丈
夫行故。非是願令得彼小果。一云此依七地分別名
七丈夫。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意樂地。四行正
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中初二
[008-0705c]
地前。次一初地。次一從二地至七地。次一八地。次一
九地。後一十地及佛地。一云依本業經。分因果位地。
亦有七類丈夫。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迴向。五
十地。六等覺。七妙覺。上三說中。若據名順。則初釋為
勝。若約理當。則後二為勝。四具足等者。種字。梵本中
是形字。謂如師子王身故。五教令嚴笈故。六三時不
惜身命故。七代眾生受阿鼻獄苦。雖無邊劫。無蹔退
故。八善決斷決釋故。九淨治惑障故。後一總結意可
知。


第四十六歎佛出世中四。一法施行。二佛子菩薩下
迴向行。三是為下雙結二行。四為令下顯迴向意。


初中三。一見佛興說法。二以大音聲下法施益生。三
以無數下結所作業。初中可知。二法施益生中六。一
令聞佛名離我慢益。二復更下勸速見成六種行益。
三復為下說佛難遇令得淨信等四益。四復於下令
得聞諸佛名等四益。五爾時下令得清淨等二益。六
彼諸下令彼得愧恩益。三結所作業。及前文並顯可
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
中十願。一以勸往行令得不待勸往。二以勸見佛令
得自常樂見。三以聞法令得智慧受持等。四令聞法
脩行迴向。五令憶念佛及觀察佛迴向。六令速見佛
迴向。七同前觀察。然差別者。乃佛遍空界。無在無不
在故。八令感起相應迴向。九令遇佛聞法迴向。十以
歎佛出興迴向。


三結。


四意可知。
[008-0706a]


第四十七布施大地中四。一施行。二菩薩摩訶下迴
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三。一總顯
所施地可。二或施諸佛下別辨施處。約田有十四類。
謂佛菩薩善知識眾僧父母別人聲聞獨覺貧孤四
眾塔廟。此或十七種。謂四眾即為四故。別人謂自有
資財者。如不思議境界經說。菩薩通一切故。善知識
局是益我者故。問准此文。及施蓋車僮僕等中田類
除重。總有二十五種。謂此有十七。施蓋中名聞法師
一切佛法種種眾生師僧尊宿初發菩提心者。施僮
僕中。病苦正法等。其一切佛法之言。通備十法行者。
種種眾生之言。通神天鬼等。若施食飲等中。通有畜
生故。後總結諸施行中。云種種趣生皆來集會。若約
迴向施善根田。則遍通法界。一切聖凡數類難量。問
且如上諸田。望三種田。如何配攝。答此有二門。一正。
二兼。若唯正攝。則佛法菩薩聲聞獨覺塔廟眾僧四
聚眾名聞法師一切佛法尊宿師僧初發心等皆是
敬田。父母恩田。貧孤病畜是悲田。若約兼攝。有八句。
一是敬非恩悲。謂聲聞獨覺合四眾僧一分。二是恩
非敬悲。謂父母俗善友。三是悲非恩敬。謂貧孤病。四
是悲敬非恩。謂前初句有病者。五是恩敬非悲。謂父
母入道及出家善友。六是恩悲非敬。謂前第二句有
病者。七是敬亦恩悲。謂出家菩薩貧病。八非敬非恩
悲。謂別人自有資財。或外道故。問諸田相望。勝劣云
何。答此事繁廣不可備載。如別記說。三於如是下。
[008-0706b]
明施好處地及施處中營具所須。按此中迴文。稍異
梵本。梵本中云。於如是等所施之處。感備資生。令隨
意用。其處悉是安隱無畏。無諸怨賊毛竪等怖。菩薩
下同漢本。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
正顯。顯中十願。地有多義。謂生成住持。不能分別等。
一是生成義。喻無分別佛智生成人天二乘菩薩行
果故。二三是持義。四無中分別義。五中持成義。六七
八九是住持義。十是生成義。


三結。


四意可知。


第四十八施僮僕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
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總顯。
後供養下別辨。別辨中三。一明所施田。二以百千下
所施物。三又皆下明感因。初中可知。次物中二。先明
數量。後其諸下顯三業德能。文易。後感因中二。先辨
其因是淨業。謂同行菩薩道以願力迴向諸善根所
得。非是竊盜罪業所感故。後才雖明德能。然欲顯是
淨業所感方有此能故。從感因判文。


二迴向行中
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約所施僮
僕性調順。順主教命善事順宜等。於中。初願約性調
順作益事。二約順主以事受持故命。三約一向歸主。
四約勤順行事。五約勤事。六約受教不忘亦無違拒。
七約於主信樂敬護。八約淨業所感施時不戀。亦約
亡相。九約一向樂主無背捨心。十約信順教命行事。


三結。


四意可知。問以僮僕施他。還令作僮僕。何
如放之從良善根迴向益。


菩薩行海。無善不修。此
[008-0706c]
二善根。皆須脩習。但放從良。有三義關。一行海不具。
二彼僮僕本願不滿。三佛果𨷂此應機之德。


第四十九施自身為給侍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
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
標所施身。後布施之時下明能施之心。前中准梵本。
應云以身布施為給侍時。其能施心中。梵本云布施
之時生謙下心。生地敷心。生大地心。悉能忍受一切
諸苦。不取自在生。給侍眾生下同依現。文中三。初布
施之時一句總。次生謙下六句別。後安住下結。並可
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
中四十願總分為三。身是總相。願通多種。准釋易知。
初十願中三。云義利者。現當益故。世出世益故。離惡
稱善故。福慧故。五中了菩薩行一法性故。六在三賢
數故。七言必契真故。八令自他具信。他中得淨佛法
者。淨即信也。餘文可解。次文此下十願欠一。於中前
八別明願。後一總結。謂一供佛。二解法。三受。四持。五
讀。六誦。其不忘等釋上持字。七自調行。八不調下調
他行。後結可知。後又以下十願。一塔者。具云窣堵波。
此曰歸宗之所。今此願云令與眾生作歸依。尊崇田
中第一故。五云第一好施處者。如好地少種多收故。
十中證得第十法界無量迴向行。如風行空。無所障
礙。證字取契會相應之義。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五十聞法喜悅身供佛中四。一聞法以身供佛行。
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008-0707a]


初中二。先明以身施佛。後佛子菩薩下結前重顯。
前中二。先聞法施身行。後心常憶下法施利他行。前
中二。先明施身。後欣樂下聞法自利。前中二。先施身
所因。謂聞法喜信故。後能以下正顯施行。後聞法自
利中十種。一聞法欣。二樂。三信。四解。五尊敬說者。六
讀。七誦。八受。九持。十行。謂由脩行。普入諸法善根方
便故。此句亦是總結。上九種各多善根。悉能趣求獲
得。故云善入。後法施利他中三。一同佛敷演。二說佛
果乘。三利物根熟。後結善重顯中三。一結前聞信善。
二安住下結前聞法自利。三亦令下結前法施利他。
於中八。一斷疑。二心悅。三福具。四利物心恒。五成十
地智。六近佛。七修淨土行。八供佛行。


二迴向行中。
文二同前。後正顯中十一願。多分依前四行發。一由
聞法。二法施。三施身。四供佛。初二願但依三四行。第
三願通四行。第四願依一二四行。第五願依一二三
行。謂聞說此義。施身。復為他說此義。所聞何義。謂聞
佛身應現。常一常多。非一非多。機見無來。機謝無去。
如水鏡中影。悉能分身。梵本云悉能普現。第七願同
第六。然無功用。第八願依三四二行。謂但有佛身處。
即隨往生。在佛眾會。第九願同第六。然三忍中諦察
力大。依此為因。故不可壞。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
第五十一以身施一切眾生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
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欲下顯意。


初中二。
先明施身。後為不欲下明所為中二。先為眾生所得
[008-0707b]
有二。謂一為令修善圓滿。二為令脩善不忘。後菩薩
摩訶下為自身所作有十種。一能法燈照。二法樂攝。
三法藏持。四法光覺。五隨應現。梵本云為世影像。六
為行增上緣。七為解增上緣。八行平等慈。九行無緣
悲。十普隨所應各令獲益。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
正顯中十願。既捨身與眾生。而願中乃多分屬佛者。
翻劣成勝故。初中施身與眾生。即是近他屬他家。今
翻彼故近佛。入佛地下翻准。此二翻順愚拒施行。三
翻處凡家不調慳。四翻不依教行施。五翻迷教理不
得涅槃。六知足是佛。今施身具知足者之行。故生佛
家。七捨受身癡欲。得樂佛身之淨欲。八施身是生勝
善。九害慳身賊。十依教施身。是護持行法。


三結。


四意可知。


第五十二施身給侍佛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
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欲下顯意。


初中二。先標
施行。可知。後於諸下釋所為。所為十句。三云護佛菩
提者。謂為紹繼佛所得法故。餘文可知。


二迴向行
中。文二同前。正顯中十願。初二約侍佛用心。三約近
佛。八翻勝劣之差及劣不自在故。餘文及結。并迴向
意中十二句。並可知。


第五十三施國中一切物及王位中。文四同前。



施行中二。先總標施物。可知。於後於諸下顯施所為。
於中十一句。初一句總。餘十句別。總中云於世事自
在是標。無繫下釋。標中世事者即王德等。釋中無繫
[008-0707c]
者。心不繫住。無縛者。為彼所捨物縛心故。無戀者。愛
心不起故。無著者。不取其相故。別中。一但為益生。不
為惡業。二為了業果無實。三為不樂世富貴等。四不
貪上二界勝生等。五但為利生處。非為自身故。云非
此處生。梵本云雖住世間而無所依。六不執蘊等實
有自體可得故。無依住如前所引智度論說。七可解。
八未曾之言。於所為不便。應同常不遠離九。十兩句易
知。


二迴向行中文二迴向同前。正顯中十。此既施
王位。王復法令自在故。皆願成法王轉法輪等。二中
梵本與三中同。佛王於覺中最自在故。又王降賊故。
五中王子繼紹王位故。六中成就菩薩。亦准五說。七
中及國土施故。八九亦准七說。餘文及結意等可知。
問若有人與他人有怨。從王乞其王位。若得擬害彼
怨菩薩施不。


答瑜伽四十九云。若有上品逼惱眾
生行暴惡業者。來求王位。終不施與。


第五十四施王都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迴向行。三
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標所施物。後
心無下顯能施心。初中可知。後能施心中三。一明施
所依心。二發心下明施所為。三而行布施一句。通前
兩伴心。初所依心中五句。若分慈悲則有六句。二所
為心中。前十一句。三於智求證據能證說故。四淨脩
者。一一離相對治故。八自然覺者契無師故。餘文可
知。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正顯中十願。王京都嚴
飾是勝住處故。喧𠅈故。願中初及第十。依勝處也。二
[008-0708a]
三四願。翻喧𠅈處也。五七兩願。但施得捨也。六八兩
願。約住處愛著也。九約京都中無邊塞山野等灾怖
也。


三結。


四意可知。


第五十五施內宮眷屬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
迴向行。三是為下雙結二行。四為欲下顯迴向意。


初中二。先明所施物。後菩薩爾時下明施行所為。前
中二。先明施物勝。後而於下辨畜物心。有十種。七云
無分別無簡報故。餘文易了。後所為中十句。其迴向
兩句。皆應安為欲下。謂修此善根。為將迴向欲令眾
生得出離等故。迴文者不曉此文。將謂是後迴向行
語。又此亦能令人謬解。謂是釋迴向所由。解文可知。


二迴向行中十願。皆云得三昧者。謂翻美色妾樂。
得禪悅故。釋文及結可知。四迴向意中有十五種。初
不壞者。不為他人所離間故。三云滿足佛法者。有眷
屬是圓滿義故。四准三說。五得無上智者。施有材能
女故。八具福智者。施中有福智故。九清淨。翻施女是
染著相故。十一淨法身者。翻施以女故。十二辨才等
者。施能談哭歌詠女故。如理翻彼無記談等。十三捨
等滿善成無漏行故。十四同前滿足義釋。十五以法
得明為嚴。翻彼眷屬嚴故。


第五十六施妻子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迴向行。三
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三。一明所施物。二猶
如下引例證成。三菩薩爾時下明能施心。初中可知。
二引例中。具如須達拏太子經說。現莊嚴王者如大
[008-0708b]
王莊嚴經說。三施心中二。先施所依心。後菩薩摩訶
下施所為心。前中九句。初一總。餘八別。總中行一切
施四字。通下八句。應知。後所為心中二。先結前生後。
後自觀下正顯。顯中十二句。一觀身緣成無有適主。
況有妻子。二中四。法喻合結。三作第一婦處。四同一
子想。五除惑熱。六與樂。七誓與一切智。八為成無上
田願。願字應在末。九以守護生。為自利。十解法智光
照世。十一十二可解。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正顯
中十一願。一妻子是己所有。同於起變化多身故。二
由於我身能捨故。又同前故。三由施於妻子不愛貪。
於乞不憎恚故。四約施子願。五妻子被施如自開許。
無違皆故。六同五說。七妻子比王是未極自在。翻彼
為願故。八離愛貪惑故。九妻子施劣。法施願成勝故。
十妻子被施心無違背。決相順故。十一同初等說。


三結。


四意可知。


等五十七施宅舍等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
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先標所施
物。可知。後行布施法下明能施心。心有十二種。一不
取著家宅之相而施。文中句例。梵本云。如理行施。於
家無著。二不起尋伺。云是我家宅。餘並可知。


二迴
向行中文二同前。正顯中十願。一自施舍宅而願他
捨妻子者。依假說真故。繫縛家在妻子故。二云入非
家者。道門無縛。非是家故。六云得無㝵法者。觀如幻
故。七得自在位。示生三界故。八善說不離家之過。盡
[008-0708c]
化誘令離故。九十兩句。同前七說。餘文及三結。四意
可知。


第五十八施園林等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迴向行。
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標所施物。
可知。復作是念言下明施行所為。於中二。先辨施所
為心。復佛子下明廣菩提心。前中二句。一作善友園
林令得可愛善行華果。故云好也。離世間品云。示現
一切菩薩威力自在神通。是菩薩園林。以大神力。轉
正法輪。調伏眾生。無休息故。此總句。下兼並從此開
顯。第十慈父者。常覆護故。十一施資具者。令得成佛
道具故。餘文可知。後明廣菩提心中二。先牒前起後。
後於惡下正顯。顯中十句。一本為惡眾生。發心修行。
今何疲歇。二悞尚無況有故也。三本不求彼恩。彼不
知何恨。四雖不求彼恩。然求彼苦滅。五心如虗空。香
臭不能熏。毀讚俱不著。六觀法無性。七誓滅物苦。八
志願廣大。九滅身邊等見。十普為物修故。諸樂菩薩
道者。思此十句。二迴向行中十願。一心園林中無間
生善草木等。二園林是遊戲散亂處。今翻彼令得定
心故見佛。三得遊法園五樂。四得定心見佛神足遊
戲化生之樂。五得佛智真俗非即離境大菩提樂。六
得菩薩神通足。遊戲往佛剎會。七以轉變自在。化生
多。劫不厭生。死八以多佛為園林住中瞻仰故。九以
園林之遊戲令得遍往佛剎。十園林是遊戲快樂莊
嚴之處。令翻彼無記不善故。云願得善慾等。


三結。
[008-0709a]


四意並可知。


第五十九大施會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
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標所施
會。後普令下明施行所為。前中二。先舉會廣大數量。
後一切下舉會營緣如法。後所為中十五句。一離惡。
二成智。三開施門。安置清淨福田。七三時決定印持
無相。餘文可解。


二迴向行二同前。正顯中十四願。
一亡二我為眾生故。二中九施。初是總句。謂即大會
施時自但有物竭盡施故。不選田故。勝物施故。無過
故。起超下故。與超下者手齊故。離我我所故。即前之
施稱佛心故。三中云第一諦主乃至證自境智者。謂
法施令脫苦。乃至令得證無智外之境故。四由施所
要。彼心安靜。或施食得命。施乘得通。或為說法得慧
地等。十中云應時者。隨時隨欲故。十一佛是施行之
果故。諸願中多云到彼岸者。各隨所應。皆究竟故。餘
文及結意等並可知。


六施資生中二。先明施行。後佛子下迴向行。前中三。
一標所施物。二心無下施所依心。三為欲下施所為。
二中五句。三中一句。並相顯可知。後四向行中十願。
資具多種故願亦多。此中略顯。隨事准知。一施沐浴
調身資具願。二施掃拭資具願。三施舟船願。四施造
食資具願。五施成就損補二藥資願。六施車乘資具
願。七說法時資具願。八施修行者道具。九施具解行
者資具願。十亦施法師資具願。
[008-0709b]


上來第二別明以諸善根成迴向行竟。然其六十門
內。第十林座但一床敷無二物也。施車中并有駿馬
象師子座采女百千丈夫十萬幢幡所愛男女女寶
伎女童女太子十五類。施象馬中二種。施幢幡中二
種。施冠中及髻珠二事。救囚中并財寶妻子眷屬自
身七事。施耳中及鼻二事。施牙中并齒二事。施手中
并足二事。施體中并宍二事。施腹腎肝肺中四事。施
手足指中二事。施為法中施國土城邑人民庫藏園
池屋宅樹林華菓珍奇妙物宮殿樓閣妻子眷屬王
位二十一事。施大地中并造精舍塔廟什物等五事。
施國土中一切諸物乃至王位中物類無量不可知
數。且總相為二種。施京都中城闕防輸稅四事。施內
宮眷屬中伎女侍女二事。施妻子中二事。施宅舍資
具中二事。施園林臺榭中二事。施大會中色類甚多。
且為一事。施資生中既云一切資生。其類難名。亦且
為一。此上除重已外麤相。且有一百七類。為據施國
土中一切物及大會施并一切資生中。一一名數。則
無量無邊也。


第三總結前諸施行。成迴向行所為中二。先總結前
施行所為。彼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為欲下。總
結前迴向行所為。


前中三。一結前施所為。二時十方下結前所施田。三
菩薩見已普下結前能施心。


初中二。先總。二牒前
施物種數。後為令下正顯所為。前中言阿僧祇者。總
[008-0709c]
相之稱。非尅定量。即如上說。施國土中一切資生等
是也。後所為中十句。前七句通令自他得如是。後三
句。唯令他眾生得如是。文相易了。


二結田中。迴文
不次。應云種種趣生形類福田求索。以趣中辨生。生
中辨等故。


三結心中三。一正明能施心。有八可知。
二時諸下明受施者心中。謂大慶傳讚遠近歸。三菩
薩見已歡喜下明施者心喜中二。先假說比況。後菩
薩摩訶薩見乞下明由喜獲益。前中三。初標喜。次假
使下正況。後悉不下結勝。初可知。正比況中始從帝
釋於百千那由他劫受樂。乃至淨居天受不可說劫
樂。此則舉九三所受決樂。皆不如此菩薩見乞者受
施稱心歡喜時其心慶悅。此中色天排次。闕第二禪
少光天等。又依阿僧祇品。從那由他數。直越其末後
十大數中。闕不可量排次。正當第二禪王。此應梵文
欠脫也。問何不以不可說轉不可說轉數配無色界
天受樂耶。


答此迴向菩薩慶樂之心。猶未究竟故。
無色攝報。非顯現故。本業上卷。配攝報果。亦到淨居。
問四禪已上。捨受相應。如何此說彼地有樂。


答此
有兩說。一云彼地無報樂。有禪樂故。禪定必有調暢
適悅故。一云此但假設非實有樂故。問金輪王。但王
一四天下。何故此云王三千樂。


答此亦兩說。一云
此假使言。非有實金輪王王三千界故。梵本云。假使
轉輪王受用三千界中人間一切資具快樂。經不稱
劫。一云准本業經上卷。輪王有十五種。謂從十住菩
[008-0710a]
薩作銅輪王。乃至第十五佛果為千輻輪相。此中是
第十四覺德光相輪。作三界王。當等覺菩薩也。後明
由喜獲益中。有十種。文顯可知。


二總結前諸迴向行所為中十句。一利益。二安樂。三
中義字是利益。利字是安樂。此三句相望。但總別爾。
更無別相。具如上釋。餘文可知。上來隨相迴向了。


第二離相迴向者。前正隨相時。即作此離相。同時成
就。然以言不並彰。依發教之施設故。致此前後爾。文
中五。一廣顯三輪相離。二何以故徵。三無有下釋。四
菩薩如是下會違。五佛子此菩薩下結。


初中二。先標二章。後無眾生下別釋。前中。一三業解
脫。二三業無著。三三業無繫。繫即縛也。身口二業。與
縛著相應者。此俱離故。別釋中准標分三。一顯於施
者受者及施物中一分。假者我差別相。心無縛著。二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下。明於前假者所依蘊及施
物一分非情色法心無著。三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
下。明於蘊等不著故亦無縛。初中二。先明於成成差
別相無縛著。後如是下顯其成行。前中有十八句。謂
菩薩行施及迴向時。於施受及物一分有情謂妻子
等上。一一不起此諸見故。若施自身時。離二事縛著。
釋我差別相。具如別章。後顯成行中五對十句。初如
是兩字。貫下諸句。如是等者。牒前無眾生等離我差
別相。謂前云無者。即是於眾生等。了無縛解等。由此
故成迴向行也。初二句。了生等性離而不縛。故亦不
[008-0710b]
解。次二句了其因果。亦本無實。次二句。能了之心。非
一向見故。次二句。施及迴向。無貪思并行後思。皆與
法性相應故。後二句。與前相應思心王。亦同思准。二
於假者所依蘊及施物一分非情色法相離中二。先
總牒修行時心。後不著內外下別顯。顯中八對十六
句。初兩句約自他身。或情與非情中一分說。次兩句
約心境說。次兩句約因果法體。次兩句約真俗或俗
真。謂以有生滅事行。迴向無生滅時。俱不著故。次兩
句迴向業思及思離相。次約色蘊。三句成對。謂法體
及生滅。後約心蘊。三句成對亦爾。此皆通前施物中
說。三由於蘊等無著故亦無縛中二。先牒前起後。後
則不下正顯。顯中二。先明不縛。後若能下顯不解。前
中五蘊各三。謂體及生滅。文顯可知。縛著何別者。久
染曰著。久著名縛。謂於施行及迴向行中三事人法
蘊體及生滅等。離彼縛著等故。後顯不解中兩句。初
句牒前了法本無生滅故云不縛。後句正顯。謂了本
無縛故亦無解。


二徵意云。聖教現說從業生果。心為能著。境為所取。
何以此云無業果。能緣所緣等故。


三釋中二。先總顯。後非一下別釋。前中二。先別釋。後
一切下總結。前中三。一以法無性故。三世推不得。言
無少法者。如沙中少油亦無故。二以法無性故境無
可取。三以法無性故。心無能著。後總結中二。先結前
無生等體相。後無有下顯前無性義。言無有自性者。
[008-0710c]
謂諸法從緣有。此有即不有。故云無自性。性即體也。
言自性離者。謂有此性成性即離故。後別辨中十對
二十句。第九句是勝義世俗法故。餘文可知。


四會違者。前徵云聖教自說有業果能所生等。何以
今乃皆說無故。故此會云。聖教說有。約隨俗說故。今
說無者。約勝義說。各據一義不相違也。文中三。初法
說。次了知下喻顯。後解一切下總結。初中二。先明菩
薩依勝義諦觀。說諸法空。後言語下明教隨世俗說
業果不失。前中云一切法非法者。諸法當相離故。後
隨俗中二。先總顯之。非法為法者。謂於離名言法。以
名言說故。後不斷下別釋中二。一不斷壞世諦因果。
二不退捨出世因果。文顯可知。次喻顯中二。先喻顯
勝義。後而亦下法說隨俗。前中四喻。一業緣感果。雖
歷然不失。然如夢所見。覺已都無。二說法音聲雖利
物成用。然應緣如響音。竟無作者。三眾生果相。從因
所起。如影起質。自體非真。四諸有為法。如約緣成本
來無實。後法說隨俗中二。先明勝義時不乖世俗。後
了知下明非直了真不乖於俗。亦乃由了此故知業
廣大。亦可由此了故方是廣大。了知業用。以了業實
體故。三總結者。上來約真俗會違。顯非即離。非約各
別說也。此中初句云一切諸法皆無所作者。此顯真
不離俗故。正起作時相盡離作非不作。名無作也。後
句云行無作等者。此顯俗不離真故。正起作相盡時
不滅壞起作之相故。乃至云未曾蹔廢。言行無作道
[008-0711a]
者。道行也。


五大段總結者。總結上來所有迴向心。皆安住離相
中三。一明能迴向心安住離相。二若處下明所有善
根。皆向佛果處者。謂與無漏心相應修故。非處者。有
漏心修及二乘心修故。三於一切下明所有迴向皆
悉離相。言不退轉者。離相心常現前故。


第三釋此迴向名中二。先總徵名。後永度下依徵別
釋。前中可知。


後釋中三。一釋迴向二字。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
向時則為隨順下。釋隨順二字。三佛子菩薩摩訶薩
如是迴向時則為了達下。釋堅固一切善根六字。初
中十釋。一迴可破壞虗偽因。向不可壞無虗偽果故。
此總句。後皆別依總建立。二迴有擔累因。向無擔累
果。三迴依語言因。向離言果。四迴取相心因。向離取
相心果。五迴有身見因。向無身見果。六迴有所依因。
向無所依果。七迴有有功用因。向無功用果。八迴有
漏善根因。向無漏善根果。九迴向有所取著因。向無
取著果。十迴世所有諸法因。向出世所有應生諸法
果。彼岸之名。是究竟義故。贊以果名。釋以因言。前所迴
施行也。二釋隨順中二。先標。後釋。釋有十義。皆准迴
向所說。謂若如前迴向之所向。則具十義故。一順佛
果。二順教法。三順正智。四順圓智所證真俗非即離
境。五順教所詮隨機分別。六順三世佛迴向方便。七
順所為境。八順道諦。九順真如。十順斷障。皆云住者。
[008-0711b]
一一依彼修行故。三釋堅固一切善根中十句。分二。
初四句總標。後六句別釋。前中一由能隨順迴向故。
則已了達理教行果真俗諦法。二由能隨順迴向故。
則已承事一切佛故。三事一切佛故。上二何別者。前
但隨順迴向則當事佛。後實承事。故別顯示。四供理
教等法。後六別釋者。別釋前初了達之言。如何了達。
一了無滅壞以本不生故。二了無乖違。如性無異故。
三了好法好無。故無可貪。四了惡法無惡。故無可顯。
五了內外法有少滅壞。違因緣道。不壞俗諦故。大法
力等者。真諦常存故。上來第二大段依徵廣釋竟。


自下第三大段依釋結名。可知。上來第一大段。明位
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明位果中。明得十種堅固不退。初一
總。餘九別。別依總故。於中四能順教及所詮。八凡所
生處即具此迴向修行緣。九云一切金剛等者。准梵
本。應云堅如金剛。一切不能壞。謂喻此中迴向志願
也。十於五欲境。不為貪愛等所縛著。故云自在。餘文
中可知。上來第一大段長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偈頌中二。先明說頌因緣。後菩薩現
身下正顯偈頌。前中四。一標說偈者名。二觀察下說
頌儀式。三入於下說頌所為。四承佛下說頌所依。初
中可知。二儀式中三。一顯無漏心故。二彰說稱根。三
表說順理。三說頌所為中九。一為依教契理。二為修
大心。三為悲覆世。四為長佛種性。五為所修行與佛
[008-0711c]
功德冥契無二。六為成佛自在力身。七為知所化欲
樂。八為隨機善根而成就。九為現法性之色身。四顯
頌有憑可知。


後正顯偈頌中。總四十一頌分二。先
三十五頌半。頌前位行。後隨順思惟下五頌半。頌前
位果。前中二。先五頌。頌前行所依身。後飲食下三十
頌半。頌前依身起行。前中可知。後依身起行中二。初
一十九頌。頌隨相迴向。後菩薩觀察下十一頌半。頌
離相迴向。其中第七頌云諦觀等者。梵本中云諦觀
己身十八界六根六塵及五蘊。釋曰。准梵本。文義無
乖殊。若依漢經。乃違大意。此中大意。頌前隨相迴向
中施身時。觀身蘊處界體性非有。豈曾觀外及自身
耶。又十二處言為起滿七字。而云十二種處者。此潤
文之因也。讀漢經者。將梵本中有此種字。不敢輙論。
今見乃知。餘文准釋。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
中二。先明位行。後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下明位果。


前中三。一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薩下依徵廣釋。三
佛子是為下依釋結名。


初中云等隨順一切眾生者。等是平等。能隨順心。一
切眾生是所隨順境。謂於一切時處。以一切物。施一
眾生。如是一一眾生所施亦爾。此即等之隨順。依主
釋也。若依本業釋云。以觀善惡父母無二一相一合
相故。釋曰。善父母者親也。惡父母者怨也。謂觀怨親
平等。俱生法身。故皆父母。依此釋者。應名平等隨順
[008-0712a]
迴向一切眾生。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一施行。二佛子摩訶薩以所積
集下明迴向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下明
行所成益。


初中二。先明積集過現善根。後佛子摩
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下。明以願積集未來善根。


前中三。一列所積集善根名字。二佛子菩薩摩訶薩
於此下。明前善根積集成德。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
得下。明積集堅固集前諸善根。


初中有三十一句。
晉本有四十句。光統法師判云。初十是行出自中。次
十起從緣發。後十功成在己。本疏云。初十直說善根
體。次十約境以明善根。後十約度以明善根。今謂此
文布列前後猶依梵本未迴文也。若迴應以初十一
句為第三段。次佛境界等十句。依定為第二段。後勤
修一切下十句。為第一段。所以者何。十度即明善根
體故。須先說也。佛境界等。是生善緣故。次應列也。小
善根等。是前善根分齊數量。故宜後也。若不爾者。十
度等善應無。小大等善應別有體。佛法僧等應不能
作善根緣故。如是一一廣說。應知排次。雖爾釋。且依
文。初段中前四及第六句。約分量說。餘七約數量說。
前中初云小者。謂如施行中施麤物少物輕心簡田
劣田等。或中五。或一分二分等。餘行准知。二大者。翻
前可知。三廣者。普為眾生平等施故。或等准知。四多
者。所施未至無量已來。皆名為多。五名無量者。阿僧
祇轉阿僧祇轉也。六種種者色類眾故。微塵數者一
[008-0712b]
三千界塵數也。阿僧祇者至至也。無邊際者。無量轉
無量轉也。不可思者。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也。不可量
者。不可思轉也。此中數名。准阿僧祇品。不令次第。應
知中十句皆名境界者。凡所屬齊若親若疎。但此攝
者。則此境界。七云心者通八識。所以者何。末那不令
違方成似無漏。賴耶不受熏善根無種故。八九內外
者想塵故也。餘文及後十句。准釋可知。


二明前善
根積集成德中二。先明修時所起方便。後得堪下正
辨積集成德。前中十種。初一總可知。餘九別。一正修
時住作意。二加行。三修成攝屬。四收攝眷屬相因起
者。五修善根時辨諸緣具。六聽法得解。七修時亡相。
八說法勸發他心時此十方便不唯局在修一菩提。
乃至總相述一切也。後正辨積集成德中三十七句
分二。前二十二句明自利。後於虗下十五句。明利他。
前中初云得堪忍心者。成諦察法忍故。十云長佛善
根者。增長成佛之善根故。二十二云住究竟道者。梵
本云具道資粮。利他中云嚴淨大道者。梵本云淨治
佛道。餘文易了。


三明積集堅固前善相中二。先牒
前可知。復作是念言下正顯。顯中十句。初一標起念
所在。次五善根所從。次三善根所為。復作是念時下
一句結念成益。


後明以願積集未來善根中二。先總標願心。後願令
下依標別顯。前中謂以願攝持前諸善根。盡未來劫
所感依正。令與施行為資及以迴向故。後別顯中二。
[008-0712c]
先明外施願。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為下。
明內施願。前中四。一別所願施施物。略列十種。皆阿
僧祇世界施滿者。顯廣大施故。二假使下明無限施。
有三種。一時無限盡未來故。二心無限未曾厭倦故。
三乞者無限一切眾生故。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
下。明施心行相。略顯十種。前五離過。後五順理。可知。
四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下。結前無限。後明內施者。
內謂有情。簡外非情故。王位。依有情內身故內攝也。
文中四。一列願所施物。二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明
無限施。三大悲普下結前六種無限施行。四菩薩摩
訶薩如是施時下。明施心行相。初中略列十種施。一
眾生。二無限施。有六無限。一物無限。如經以如是等
種種諸物故。十顯無盡故。二時無限。如經盡未來劫
故。三心無限。如經安住廣大一切施心故。四乞者無
限。如經如施一眾生盡眾生界一切眾生皆如是故。
五隨求無限。如經如是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故。
六施處無限。如經如於一世界於盡虗空遍法界一
切世界中悉亦如是故。三結前六種無限施行中文
即為六。一處無限故。大悲普覆。二時無限故。終無間
息。三乞者無限故。普加哀愍。四隨求無限故。隨其所
須供給供養。五物無限故。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亦心
無限故。乃至不於一彈頃生疲倦心。准此內施有六
無限。前外施中當知亦爾。略故不說。或應文通。四施
心行相中二。先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
[008-0713a]
有十九心。一不染施因。或此行不為心著。二不繫施
緣。或不為緣緣縛。三前二俱離。四施行不可令退壞。
五與法性相應。六巧施攝生。七不與二執相應。八於
能施者。不見現在存活之相。或不見有接後之相。九
巧治我所。十與定相應。十一不起身命之計。十二梵
本云。具種種寶性心。具是獲得在己義。種種者。諸菩
薩種種知解心可貴如寶。即此可貴心成種性故。云
性心也。十三施不望報。或不見當果有實自性。十四
明教法。十五具如此品上下文說。十六違所詮。十七
令得佛正體智。十八以教法照機。十九令得佛後得
智。


第二明迴向行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佛子菩薩摩
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下。明離相迴向。前中二。先明
自以善根迴向眾生。後又勸眾生下。明令他以善根
迴向眾生。


前中二。先正明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
時發歡喜下。明迴向所為。


前中二。先牒前中二先
牒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句。皆約前所
施內外物等流迴向。一約前施財貨及寶。二約前施
善根所感依正果報。悉施眾生。及以善根迴向。乃至
六種無限施。是無盡功德藏。三約前施牀座。准梵本
中。具臥具牀數。四約前施行皆為眾生。是順菩薩道
業。五約前施物皆殊勝皆離相。六約前施象馬寶。七
約前施象馬迅速巡遊四天下故。八約前施伎女及
[008-0713b]
男女。翻顯染情及恩愛故。九約前施心平等無簡擇
故。十約前施身頭眼血宍骨髓奴婢作使等難處。有
苦不自在。施身肉忍苦。奴等不自在。願眾生得生無
苦之處。自在無礙故。


後明迴向所為中二。先正顯
所為。後佛子菩薩如是悲愍下結前所為。前中二。先
牒前起後。謂牒前迴向時智所迴善根眾生定得故
發生歡喜。後為令下正顯。顯中有一百一十句。依本
疏。科分為六段。一從初有二十三句。為令修善趣賢
首位行。於中第十一句。云無悔者。施已慶喜故。無惱
者。自樂施故。第十三云住隨順施心者。隨乞者所須。
滿其意故。第十四云住攝取施心者。以施攝生故。第
十九云住如金剛極大力施心者。施心堅固不可破
壞故。第二十云住如日光明施心者。慧光破慳蔽障
故。二十一淨三輪智成佛智故。二十二有二義。一以
眾多善根為眷屬故。二以具多善根者為眷屬故。二
十三巧能生長善根之智慧。相續現行故。餘文易了。
二從得不可壞淨心圓滿下。有八句。令成種性中修
行。初句約令得信究竟故。三從成滿菩薩無量清淨
神通。下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句無量心者。
四無量也。廣大心者。無限量也。最勝心者。無加過也。
悉清淨者。皆與無我相應也。餘文可知。四從成就清
淨等施心下。有八句。令成十地位中修行十度等行。
第七句令得成就純淨無漏無邊體事。此是理事理
事無㝵法界。餘文可知。五從住平等行積集善法悉
[008-0713c]
圓滿下。有十句。令於等覺位修行。第九句令證得巧
生功德之智。第十句令成同體大悲所生善根。乘薩
婆若。來化有情。是一切智乘。餘文易了。六從嚴淨一
切諸佛國土普圓滿下。有五十一句。令成佛果行。第
四句云。令得六十種音聲。發言誠諦皆可信受。百千
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量功德妙音悉圓滿者。下文
佛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皆悉具足六十種音聲。一
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無量百千清淨之音。以為
嚴好。是也。大莊嚴論第六云。如來有六十種不可思
議音聲。如佛祕密經中說云。寂靜慧如來具足六十
種聲語。所謂潤澤柔軟可言言樂清淨等。如是廣說。
此中潤澤者。眾生善根能攝持故。乃至第六十名宣
諸德音。釋曰。祕密經者。即密跡力士經也。論文但五
十八種。經中數足。具顯如章。第六句明佛無盡辨逗
機說法。第八句眾生一聞說法。不墮二乘中故。第十
句應時佛物修利他行故。第十一句中等字是皆義。
第十二句云於一莊嚴無量莊嚴者。佛依正二果中
一一皆爾嚴故。第十三句等入等者。皆令入三世佛
境界盡故。第十七句云行不動業得無㝵果者。其因
有四。一就機法施。二無障碍願。三悲心亡已。為物受
生。四修法性鎔融行。感三業無功用。盡眾生界。同時
普應。無所障礙。第十八句諸根者眼等根也。第十九
句云一相者謂無相也。知一切法皆無相故。第二十
五句云大力田者如出現品說。於如來所。種少善根。
[008-0714a]
能壞一切有為煩惱。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故。第
二十六句云堅固第一等者。悲願決定不可破壞故。
第三十二句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行願。三十八云以
一心知一切心。四十三云於一處出興。一切處出興。
四十四云嚴淨一眾會。一切眾會皆嚴淨。四十五云
於一佛土。普見一切佛土等者。皆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故也。四十九云得非一等者。此有二義。一修因。謂
觀有為無為非一異故。修諸善根。二得果。謂由前因
得法性相應神通轉變一切染淨體事相即相作等
非一非異自在無礙。此依業用門說。上來且約一相
分。此六段。理實不然。所以者何。第六段令成佛果位
中。第三十一四五六等句內。方說令得修菩薩行遇
善知識等故。故知諸句一一各別迴向所為。不必依
位排次而說故。不可科段配位也。後結前所為中二
十句。初一句總牒前能為心。後咸令下正結前所為。
將此一十九句。屬前一百一十句。流類可知。恐繁不
述。


後明令他以善根迴向眾生中三。一略明迴向之善
根。二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下。明迴向所為。三又
以諸下正顯迴向。問何故明菩薩自以善根迴向中。
則先明迴向。後辨所為。今此令他以善根迴向中。
則先明所為。後迴向。


答理實不別。為異自他。故作
是說。言不別者。如言為此事故迴向。或云迴向為此
事故。此但語言異勢義無別也。就初略明善根中三。
[008-0714b]
又勸下八字。標簡前文教他非自。次普為下明修善
根。後方便下八字。顯所修善。為將迴向。初後可知。修
善根中有二。先八字是大悲伐苦行。後以大下是大
智觀察行。可知。二明所為中有六句。初句令住佛果
果位德海。皆是殊勝純無漏故。二中性體也義用也。
功能也。餘文易了。三正顯迴向中二。先牒前起後。後
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初云安隱者。非相遷故。三云
安樂者。適悅故。餘文可知。


後明離相迴向中二。先正明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
薩如是迴向時以此下。明以迴向善根復將迴向。前
中二。先牒前隨相。後不著下正明離相。前中何故牒
前者。以正隨相時有此離相故。後正離相中十句。一
離施因。二離施果。三離內施。四離外施。五於起行處
離。六於起行方所離。七於足者離常。八於乞者離斷。
九於所施物及行等離有見。十於前句境離無見。後
明以離相迴向善根復將迴向中二。先明牒前善根
將施。後願一切下明以施善根迴向眾生。於中六。一
果智圓。二惑障盡。三智明。四定心。五離緣縛。六成佛
種。


第三明行成利益中二。先正顯利益。佛子菩薩摩訶
薩如是修習下校量顯勝。前中二。先牒前。後超出下
正顯。顯中十一種。一超世間。二普修下修下修普行。
三悉能下見多剎無障。於中二。先詣後見。四又能下
見多剎菩薩修行。五以善下巧說深法。於中二。先義
[008-0714c]
辨。後得陀羅下無斷辨。六念念於下供多剎佛。七念
念嚴下嚴多剎。於中二。先果嚴。後修行下因嚴。八念
念令下清淨成就多剎眾生。九於彼下。多剎中勤修
諸度。攝眾生。成淨業。十得無礙耳下。聞多剎佛轉法
輪。不生厭心。十一住無所得下住菩薩無所得神通。
於中二。先辨名。後於下顯用。言與諸菩薩等同一見
者。因一無所得無依無作著見故。後校量顯勝中二。
先正顯校量。後一切佛剎下逐難重釋。前中二。先舉
劣。後況復下顯勝可知。後逐難重釋者。謂前舉劣中。
云尚能成就無量不可說清淨功德之言。恐餘未解
故重別顯。文中分三。一明得法門。二如是迴向時眾
生不違下。明成就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
時得業下。明觀利益。初中二。先別說。後佛子菩薩摩
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下。總結。前中十句。各約同
類法互望一性無差別故。皆云清淨平等。餘文及結
可知。二成觀行中有十五對。分三。初六對明異類事
事互望無㝵。次法性下兩對。明同類理事互望無㝵。
後剎平等下七對。明異類事理四句無㝵。初中。一依
正。二二業果。約引業說。三王所。四二能所緣。五滿業
果。六業道是業所依因。即五六識中造引滿相應思。
由思能造業。業依思故。晉本云業不違跡跡今道也。
本疏云。決定思是身口業所遊履處。名為業跡。又初
剎那思為道。引發第二剎那思。為業體。道即跡也。又
思體為業。熏在本識。成種子。為業跡。又思為業。業有
[008-0715a]
感諸道果報功能為業道。道即跡也。隋遠法師云。解
惑等心起業所依。名為業跡。辨法師云。方便造作名
業。根本業道名跡。次兩對理事無㝵中。前一性相互
融。後一生無生互融。後七對事理四句互融者。謂如
初對中。一剎望眾生。為兩事相對。二兩事各有平等。
為一理相對。三剎望剎平等。為理事相對。四眾生望
眾生平等。亦為理事相對。分相雖此句四。互融觀中。
一一句即具餘句。無所障礙。其離欲際句。亦是單理
事無㝵中攝。餘文准可知。三明觀剎益中二十句文
易可知。


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後明位中果中二先。牒前迴向行成。可知。後則能下
正顯。顯中一十九句。一以勝解力摧四魔。一摧伏煩
惱。二慈心增上摧天魔。三了蘊實性不能為障道。四
深解不生非死能繫。二貪欲為刺。欲傷戒足無漏菩
提路。三得成初地歡喜因故。四住中道實性故。五敬
福漸增故。六悲心深厚故。七攝福自在故。八現通自
在故。九遊剎無礙故。十勝解契入即事理故。十一以
一切身修行故。十二隨願所修皆成故。十三了教法。
十四為供事佛至一切佛土。勘梵本中。雖但云悉能
遍一切佛剎。然其遍字之下往至之義。十五十六可
知。十七凡所緣皆生善根。十八心常平等。十九得一
性體。此與第四。體同。方便異行。總結可知。


第二偈頌中二。先經家長行標舉。後菩薩所作下正
[008-0715b]
顯。顯中二十一頌分三。初一頌通顯一切善根悉以
迴向。末後一頌通結上來迴向之意。中間十九得正
頌前文。於中分三。初三頌。頌前施行。二菩薩為度下
四頌。頌前迴向行。三菩薩迴向到彼下十二頌。頌前
行成利益。


第八真如相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明
位行。後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初徵起
名字。二佛子此菩薩下依徵廣釋。三佛子是為下依
釋結名。


初中云真如相迴向者。謂以所迴善根。願同真如體
相業用。多分說相故偏為名。此即真如之相。真如相
之迴向。依主釋。勘梵本中。名真如相自在性迴向。謂
相是德相。性即體性。然性與相非即非離。故雙舉也。
本業經釋云。常照有無二諦。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
相迴向。


第二依徵廣釋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佛子菩薩摩
訶薩以此善根下。明離相迴向。


前中二。先明觀察
先修善根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樂下。明觀
現境發願善根迴向。


前中三初明善根成就本末。二以諸善根下正明迴
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以下。明迴向所為。


初中
二。先明善根行相。後菩薩爾時下明觀察善根。前中
有十四對。一念堅明。二無染修。三無功用業跡。四堅
趣佛果。五勇求大法。六二利行。七超凡小。八悲智行。
[008-0715c]
九憶持佛法。十堅信樂十行。十一成多無漏善。十二
對行福慧。十三調物生善。十四功巧能迴向。後觀察
善根中三。初總辨。次其諸下別顯。後其中下總結。別
顯中二。先明修時眾生緣。後如是下明眾緣中復各
多種。可知。後總結中三。一皆依向佛乘心成。二皆已
迴向佛果。三皆悉一性。


二正明迴向中二。先明迴
向自身。後如為己身下明迴向眾生。前中三。初總標。
次所謂別顯。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下總結。別顯
中二十願。初身業應機無㝵。二語業隨樂無㝵。三意
業住無我我所。四不與四惑相應故無㝵。六得教法
明智演說無㝵。七達智境照悲境是菩提心。八常念
法界性唯心現前。十二厚悲化物。久而不疲。惡而不
厭。十三有二義。一三慧性中無量善巧思慧方便以
修菩薩道。二得尋何體性思慧體性為說法方便。雖
有兩說。前釋為勝。十六智契諸法本淨性。見世相即
常住。十七得見利平等智一多無㝵。十九諸剎各同
示即理之事法界。此上或有約德相。或有約業用。詳
之可見。餘文可知。後總結中略舉三願。攝前二十願。
謂初一嚴剎願。攝前第十一十二二十。次一遍剎願。
攝前第十五十八十九。後一智慧願。攝餘十四願。其
身口二願。以隨智轉。云清淨也。後迴向眾生中二。先
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問此文既云先迴向自身。
後迴向眾生者。與此經上下文及涅槃經說如何會
通。故第八難得行云。我於眾生。無所適莫。乃至云。盡
[008-0716a]
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欲度脫一切
眾生。第一迴向中云。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
一切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又云我為救度一切
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涅槃二十一云。
佛告瑠璃光言。若聞法已當生敬信。乃至云亦莫生
念。我聽法已。先自度身。然後度人。乃至云應生常樂
我淨之想。先為他人。然後為身。


答此中先迴向己
身。後以迴向一切眾生者。此亦無違。所以者何。迴向
自身亦為眾生迴向。亦為眾生。既俱為眾生。何先何
後。後正顯中八願除八難業。五得佛無垢智光照機。
六三慧中得了如思慧。八展轉示智斷果處。餘文可
解。


三明迴向所為中二。先結前可知。後為令下正
顯。顯中十句。初二逢佛。三心即是藏。藏即名堅。入此
堅菩提心藏。自護不退故。六得水月鏡像身。應現無
㝵。故云自在。八不起分別。名無動搖。餘文易了。


第二觀現境發願善根迴向中三。一觀現境隨應發
願。二菩薩爾時下正明迴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修
習下。明迴向利益。


初中二。先明觀現見種種境界。
後見是事已下明隨應發願。前中見種種境者。如淨
行品說。後發願中二。先牒前起後。後為諸下正顯。前
中牒前可知。起後中以方便等。即如淨行品中隨境
發等流願出生勝妙功德。亦如彼品云。能得一切勝
妙功德。是也。後正顯中十句。一勤求善。二不造罪。三
廣集善。四以善覆生。五作生善依。六離相迴向。七示
[008-0716b]
善令修。八智觀機。九心境生善境。十常修等如迴向。


二正迴向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正迴
向。顯中三十一願。一得佛平等見。六得受樂見善知
識眼。七見三性境皆成菩薩道緣。八寶愛證如智。九
證智增照。十能捨施心是可愛。十四善觀真俗不合
不散。十七於無差別法隨根說差別。是方便也。二十
無漏聞熏成金剛種。二十三有堪化機處是可愛樂
剎。二十五得知諸法無本之方便。二十六知諸法無
二。即是離欲除無能所之斷故。即是斷障。二十七同
前門。但無斷障。二十八有二義。一於諸法。無非有非
無之戲論。二但於法無所分別。即為無戲論。令取後
義。二十九金剛藏者堅固義也。智道者佛因也。三十
法性相應善根是無礙善。餘文並可知。


三明迴向
益中二。先牒前修迴向時。可知。後得智慧下正顯。顯
中十句。一得智明。二善友攝。三佛慧照心。四滅癡。五
策勤。六修學入十地智。七由迴向離相故布善滿法
界。八由迴向離相故。能盡因行源。應知以智迴向四
字通上下句。九智契善巧迴向海。十成廣大福慧。


第二明離迴向相中三。明初迴向時離相。二譬如真
如下正顯迴向。三佛子等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
切下。明迴向益。初中有三十六句。一不著器世間。二
不取眾生世間。三心無所依。四離分別見。五不捨智
慧。六順三世佛迴向門。七順無差別法。八不壞佛真
相。九觀三世眾生等無相。十行順佛所行道。十一巧
[008-0716c]
說。十二解義。十三證他智。十四悟真理。十五智圓。十
六信堅於業性權實雙行。十七了法如幻化。十八知
法無自性。十九觀境及行隨世言無著。二十餘執。二
十一知如實理。二十二觀法性寂滅。二十三了諸法
一實相二十四知諸法相不相違。二十五與諸菩薩
同出。二十六修道攝生。二十七入三世菩薩迴向門。
二十八聞佛深法心不驚怖。二十九以四無量心令
眾生淨。三十不起我我所執。三十一不分別世間。三
十二不染著諸境。三十三勤修出世行。三十四了世
法無性。故云無依。無依故無可執取。又無依。謂不依
根塵識和合有故。三十五於深理正見堅。三十六離
妄了真。


二正顯迴向中。有一百門。古來諸德。莫裕意炬等法
師。並科此文。作十段。配屬位地。然復各殊。遠法師判
為二分。初十門配地前。餘屬地上。本疏云。今謂諸門
各是一法。並收真如體相用盡。不可相從。科為分段。
今按諸說科分段者。說無聖教。文非明白。不可詳用
但依本疏。不科為定。所以者何。此略顯真如無量德
相中。始一百門。得即將配地位耶。若爾者百外所餘
德相。更配何處。益蓋知不也。然今諸門多辨如相。少
論體用。相是德相。如起信論云。真如相大者。具足無
量性功德故。此中且顯百也。又此一一相中。文有三
句。一標所同之如。如經。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
際故。二舉能同迴向善根。如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008-0717a]
故。三合所同如相。如經。遍一切處無有邊際故。或總
作兩句。謂束後二句為一句故。下諸門並准此知。其
初句云譬如者。勘梵本中。但應云如。非譬如也。所以
者何。梵本只云曳他。不言烏簸忙故。曳他即是指前
准後之詞。是曳他之下。必對怛他之語。此謂亦然。若
不對曳他。則是如也。此門顯示善根迴向願同如之
德相遍處無限。二迴向了諸法實性。三隨緣之不變。
六證如之智不退轉。八即智之如為即如之智證會
故。云離境界等。九十皆是隨緣真如。十七如有大智
光明義遍法界義。二十二法性力故。一切行法皆向
菩提故。同明眼也。二十三無分別故。二十四無倦故。
二十五如曾不以一法有性而為性故。二十六諸法
相即無相是如體性故。非出現。三十四非有相心行
無相行。三十六隨緣即不變故。本來不取作。五十一
如能內熏令起厭求。問此百門中亦說如體及用。何
故都名真如相耶。


答真如尚與一切諸法。同其體
性。不相捨離。無所不在。況於相中。無體用耶。是故無
㝵也。七十了有無無性同如在有無中七十一無㝵
故明無餘惑故潔也。七十九四無㝵解智全如為性。
九十五云捨離諸漏者。勘梵本云。阿那含薩攞嚩。此
云無有諸漏。九十七云過去非始等者。晉本云過去
非同未來非故現在非異。古德於此。盡妙思。沈研鑽
極。


範法師云。此破小乘三世之執。謂彼執過去為
有。若是有者。便同現在。今既滅無。故云非同。言未來
[008-0717b]
非故者。小乘亦執未來有法流至現在。若爾應是故
法。今既未來緣未至故。畢竟無法。故云非故。現在非
異者。彼執現在決定是有。今明待緣假合。推之則無
故。不異過未之無。故云非異。


裕法師云。過去非同
者。集起而無集起。未來非故者。轉變而非轉變。現在
非異者。相別而非相別。發起新新稱過去也。除滅生
死者。同未來也。清淨生者。似非異也。


遠法師云。過
法無常。同歸盡滅。於理本無。故曰非同。來法新生非
本有性。故曰非故。現法皆空故曰非異。名此三非。以
之為如。


炬法師云。過去非同者。明如體離。雖在過
去。而非遷滅。不同於無。未來非故者。雖復集起而無
起相。明已起之處非故。現在非異。雖在現在。而無形
處。不異過未。


莫法師云。過去滅法與如相似。名之
為同。今明依如起新行願不同彼無。故曰非同。微塵
故業當報方受。名之為故。今明證如捨彼故業。故云
非故。現在業結不同過未。名之為異。今觀業結。本無
造起。畢竟清淨。故云非異。發起新新等釋過去也。除
滅等釋未來也。清淨等釋現在也。本疏云。汎論三世
法有二門。一性空門。二成有門。性空門者。謂過去已
滅故空。未來未生故空。現在不住故空。今此文內約
成有門。謂前念法是過去滅。以能引起後念法生。是
故過去非同一往唯斷滅也。後念是前念家未來。雖
由前念滅令此後念生。然無前念法可傳至後念。故
云未來非故。是故前念中舊法今無彼也。現在法望
[008-0717c]
前念同未來。望後念同過去故。故云非異。是故前念
謝滅。雖非同盡。然無法至後。後念續前。雖依前現。然
法新非故。是故迴向中發起新新菩提心者。以前念
非同。令後念續起。令菩提心不斷也。由後念非故。所
以念新。念新令菩提心不常也。除死淨生。顯心作業。
又現在念念成正覺者。了達現在亦平等故。見理名
覺。晉本此中錯翻後門入此門內。故有九十九今此
勘出故一百足也。古德不知此謬。又以同故之言難
曉。雖各盡巧思。不符元旨。今此新譯文既顯露。舊缺
復令不待彽徊居然可了。言過去非始等者。謂真如
之性無彼三世初中後相。然不礙三世初中後相。是
故過去非始。然不礙過去為始。乃至現在非異亦然。
現是始末之中望前後立故。名為異也。迴向云為一
切等者。謂菩提之體。非去來今。然不礙念念中起菩
提行。故曰新新也。九十八迴向同始於三世平等。九
十九諸佛菩薩皆證如為體。一百如不與惑俱。餘文
思准可知。


三明迴向益中十句。一嚴剎。二為物轉法。三與諸菩
薩同智願。四觀佛體。五知不變如。六解世語無性。七
善皆迴向。八勸善無間。九照漏無漏善一性。十等順
物現。通此十句。皆有標釋。文易可知。


第三大段。依釋結名可解。


第二大段明位果中三。初總標。次能為下別顯。後佛
子是為下總結。初中云證得無量。而別顯中只列十
[008-0718a]
者。是略舉爾。次別顯中十句。一得決定說辨。二得巧
化辨。三得一多無礙身。四得一多無㝵音。五小得正
報中容廣依力。六得小依報中容廣多正報通。七得
一凡正中容多聖正報解脫。八得一多無㝵定三昧。
九得一句即無盡辨。十得遍法界示成佛化物神力。
後結可知。


第二大段偈頌中二。先長行標舉可知。後菩薩志樂
下正顯。顯中二十九頌分四。初六頌。頌前隨相迴向。
二以妙下九頌。頌前離相迴向。三如是聰慧下九頌。
頌位果。四若能下却頌迴向益。第二十九頌云菩薩
觀心等者。梵本云。菩薩觀心不在內。於外亦復不可
得。了知心體無所有。由分別有離即無。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
二。先明位行。後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位果。前中三。
初牒名總徵。二佛子是菩薩下依徵別顯。三佛子是
為下依別顯以結名。


初中云無著無縛解脫迴向者。總徵十種無著縛解
脫。非別別徵故。不云心等釋名者。此菩薩於心等十
法。作無著縛解脫。觀行所生善根迴向願。成普賢所
有三業等法。謂觀察時不隨相縛見著故。無著縛即
是解脫故。十願無盡。非只十法。此則無著縛解脫是
能觀。十法是所觀。若據都徵名釋。無著縛即解脫。無
著縛解脫即迴向。皆持業釋。若據別顯名釋。則能所
觀合說。應云無著無縛之心迴向。乃至云智迴向。通
[008-0718b]
持業依主也。本業釋云。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
平等三世一合相故。名無縛解脫迴向。


二廣釋中三。一明所迴善根。二以諸善根下正明迴
向。三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如三世下。明行成利
益。


初中二。先明尊重諸善根。後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彼
下。明尊重善根益。前中三。初總標尊重諸善。二所謂
下別顯所尊諸善。後於如是下總結尊重。初中何故
一切皆尊重者。以其悉是菩提因故。若𨷂一。則佛功
德海不滿足故。別顯中九句文顯。及結並可知。



尊重得益中二。先牒前。後究竟下正顯。顯中一於諸
善根歡喜愛樂永無休息。二於諸善根勝解不可壞。
三能自修行。四亦令他行。五離相修。六積集純就。七
意樂殊勝。八心住真俗鎔融境。九善根力增時。十悉
了種種善根因緣。准梵本中。初一句總。餘九句別故。
彼云隨順忍可時。究竟欣樂依正彼善根時。堅彼善
根時。運致自身於彼善根時。於彼善根安立威德大
心時。於彼善根心無著時。於彼善根能積集施得自
在時。於彼善根成勝志樂無滅壞時。令彼善根安住
如來境時。普見彼善根得勢力增長時。以彼善根。如
是迴向。下同。


第二正明迴向中。有十門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一心。
二身。三口。四業。五根。六世間。七佛剎。八眾生。九法。十
智。於中。初一門廣攝。餘九門准同然。初門中二。先牒
[008-0718c]
前起後可知。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二。先明隨相迴向。
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不分
別下。明離相迴向。


前中有六十一願。但依文相別分為十段。初有三願。
迴向前諸善根。願成普賢身口意業。二有一願。願能
起普賢勤行。三有四願。願得普賢總持。四有十二願。
願成普賢自在力用。五有十八願。願成普賢行。六有
一願。願成普賢法門。七有三願。願成普賢方便。八有
三願。願修成普賢行。九有三佛。願修成普賢智。十有
一願。住菩薩行。十一有一願。願修賢賢智。十二有十
一願。亦願修成普賢行。


初中三。願如次身口意業皆即之事法界果因故。


二中一願。顯任運無間勤故。


三中四願。願得總持。一可知。二諸佛常現前。三了他
言同他言。四普遍時處修行。


四中十二願。願得自在力。一遍時及眾生身中修行。
二普現身佛會。三成十身中因果無㝵力用。於一門
者。隨於一化方便中現故。此純門也。四雜門方便。餘
同前。五令眾生住十力者。自在力加持故。六於眾生
身中現佛通。并令住行。七令一切言中各作一切言。
皆令住佛地。八令一一身容一切身。自謂是佛。餘四
願可知。


五中十八願。成普賢行內。第五云不違等者。有六句。
顯能說法不違能詮詞無㝵樂說無礙等。六云入一
[008-0719a]
等者。一即一切即故智契於一時。即契一切。言放光
者。智照教法故。七有五句。到於等者。謂說法時。皆以
四無㝵解智。觀察演說。名莊嚴到岸。九得法光明等
者。得諸菩薩行法智。十得智一切方便中二。先總標
可知。後所謂下別顯十句。初二知數量。次二知果因。
次一知根。次一知法。次一應時。次一巧說。次一廣說
不畏盡。後一說皆了義。十一有五句。身業稱機現故。
十二有三句。文顯。十三有八句。廣大眾生等者。根器
廣大。堪為說廣大教故。廣大莊嚴圓滿等者。實教修
多羅藏。顯理無缺故。十四有十句。境界等者。智即是
印。印佛境故。十五有總別。總云諸根等者。根謂二十
二根中。除男女外。所餘皆通。別中十四句。一慧。二定。
三四亦慧。於教自在故。解法無盡義故。五勤。六慧。七
勤。八慧。謂妙觀察智相應意識。識即是根。如前第六
迴向中說。釋界及金剛。並如前說。此句唯就照理而
說故。云金剛界根。了知一切佛法故。離世間品解十
根中。云如金剛根。證知一切諸法性故。九釋根名一
同前。說境異前。了法性。此照佛智。故云金剛焰根。光
照一切如來智慧故。離世間品云金剛光焰根普照
一切佛境界故。前第六迴向施心中云金剛界心。與
此相類。釋曰。此上兩句。願得普賢與法性及諸佛智
非即離之智慧。十知根無礙智。十一調化方便智。十
二稱法界器。十三因極。十四障垢盡。十六有標列。列
中十種神力。於中第八定無功用示現。第九依性觀。
[008-0719b]
餘可解。十七有總別。別中五。一一身速入多土。二多
土在一身。三嚴土智。四觀土智。五絕小心。十八有總
別。別中六。第六了即理之事。餘可知。


六中一願。成淨法門。此即不思議解脫法門。依業用
說。文顯可知。


七中成普賢方便。內有三願。一一念心中現一切眾
生多劫心念。二以遍法界身一一納一切眾生身。三
捨三倒。常見一切佛身相。嚴口說法令機受持了悟。


八中修普賢行有三願。初有總別。別中二。先明剎相
入。後而亦下明本相如故。前中明一念中十種入剎。
前六辨一剎入多剎。後四顯多剎入一剎。十中初二
可知。三四二句。共明一層中三重展轉遞相繞如網
之剎。五當一剎種上二十層內諸剎。由此剎種在華
藏剎海內。如天帝網。次第行布故。從此所依攝處。而
云以因陀羅網分別方便。謂以帝網布列喻。方便顯
示故。六盡剎海中所有剎故。云普分別一切法界。七
眾雜類剎。入一剎。入多入一。九盡法界剎入一剎。十
盡空界剎入一剎。後本相如故十對應度者現之。故
云悉令見。二有二。先明知諸想。後斷一切下明知想
益。前中三。初總明知想所因。次所謂下別顯想名。後
如是等下結知行相。初中謂願成普行得灌頂。乃至
能了知諸想。次別顯有五十二相。後結能知行相中
二。先結知速。後而離下明離取相。二明知益中八句。
文顯可解。三有三。初顯修行得他心智。次於一一下
[008-0719c]
別顯。隨彼何心智。皆能智有七類心可知。後種種下
總結知之行相。


九中成普賢智有三願。一於一切處中。各知多處。二
於一切業中。各知無量業。三於一切法中知多法。多
法中知一法。


十中住菩薩行有一願。於一切言音中。各知多言音。
十一中修普賢智有一願。文中三。一因智成行。二由
行住位。三依位說法。說法中七。一一一法中各說多
法。二多法中一一各多差別。三一一法攝化多相應
機。四攝化多時。五相應有四。一欲。二解。三根。四時宜。
六由欲等令多眾喜。七一切佛眾各滿法界令得益。
文家且顯一佛。餘略不說。得益有七。一立勝志。二生
廣慧。三了諸行。四住普賢位。五證所說。六剎那增長
多智。至盡未來。七一切剎中修行成滿。


十二中修普賢行。有十一願。初中有總別。別中三。一
一一根知多根。二了多欲樂。三生多行有二。先明得
細境之智。後而心下顯能知行相。亦是了知之益。前
中三。初總標。次得色下別顯。顯十細境智。後如是等
下結能知速。別顯中云微細者。准無性攝論釋。微細
名由難知故。後能知行相中。云不恐怖者。境雖微細。
不怖難知故。餘文准釋。三有三。初總標。次能知下別
列十細境。後如是等下結。能知下別顯境智。後如是
等下結能所知。


別顯中有二十一門。前十一門。明
細智。後菩薩見前境下明細智。前境中。初九名智者。
[008-0720a]
亦是境故。勘梵本餘文易了。五有二。先明細境。後成就
下明了知之益。前中三。初總標。次悉知下別顯細境。
中間有云智者。亦是所智境故。後如是等下總結能
知。就前顯中。四十一門分二。前三十門約因。後十一
門約果。前中三。初十明一生菩薩身智行位等事。次
十明補處菩薩在天宮事。後十明最後身菩薩降生
人間事。中間文及結。並可知。後了知益中。有二十四
句。一於世現身。八數見道緣。九修行巧無障。十一得
因位極。十四十九。凡修行一一無盡。同法性故。二十
於一念間。知一切眾生生滅心。心法即如藏。如藏即
生滅。心心法為無為非即離如幻現如通示。二十四
能示四業用。一眾生。二劫數。三隨妄心立語言。四依
願起通。餘文易了。六有二。先明細境之智。後廣攝下
明知境利物。前中三。初總標。所謂下別顯。別顯中。九
智可知。後如是等下結能知。能知中。一知速。二稱境。
後利物中五。一法施攝。二示法愛語攝。三利行攝。四
同事攝。五令悟攝五勘梵本七有二。先明細境之智。後如
是了知下明能知利益。前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
顯。顯中二十一向分二。前九句約所化處。後十二句
約能化人法。前九中五云無比者。最勝妙故。如勝蓮
剎密嚴土等。餘文可知。後能化十二句中。一總顯知
佛出。二知說法。三現身業。四放光。五等通。六一音即
多。七入會。八多作一。九一作多。餘三知理性。後能知
益中十三句。二云入普賢行等者。謂智行通行。九十
[008-0720b]
十一。亦皆云想者。是決定心。非取境之想。餘文可解。
八有二。先明所知境。後於法自在下顯能知行相。前
中二。先總。後演說下別。此中皆約即理之事。名法界。
別中二。先列所知。後如是下縛能知攝境知。故云如
實。餘並可解。後能知中十句。一云普行令攝脩。二於
能所詮離取捨。三出生一相智。四於為無為。離存壞。
五不染世。六墮世言。七開示真寂。八不依住境。九見
法界相。十了諸法無性。九有二。先明境智。後得諸下
明知益。前中先總。後別。別中先列十智。九云非劫者。
謂日月歲時不名劫故。餘文及結能所知並可解。後
知益中得十種心。一云行王者中行最尊貴故。五云
世界網者。眷屬剎故。餘文可知。十有二。先明境智。後
得入下明能知成益。前中二。先總。後別。別中二。先列
十智。後如是等結能所知。前中。八云非法者。諸法無
性故非法也。九云無法者。以無性理有諸法故。餘文
可了。後結中云與彼同等智稱境知故。後能知益中
十種。一入即理之事諸法界一一中定心不散起行。
二眼等皆具佛智。三得佛善權。四得佛廣大善根。五
入佛身。六現身業。上兩句或共一義。謂能入佛身中。
現菩薩身業。七順時處語說法。八得佛力加意業。九
生善巧慧。十以佛智釋法。上三句或共一義。謂佛力
加得一切智善巧。簡釋諸法。十一有二。先明境智。後
生如影下辨知益。前中二。先總。後別。別中二。先列。後
修菩薩下結稱知境。故云文義皆如實知。前中十一
[008-0720c]
種。末後中如來道等三箇道字。今勘梵本。皆是道路
之道。此亦義言意取所行故。後知益中。得十智可解
第二明離相迴向中。有十對不分別。三中云出離道
者。道是能修智。行是智所修成。梁攝論云。不見菩薩
所行行及能行道。此之謂也。上來別顯十種無縛中。
初一無著縛心訖。從此下應辨餘九。准例同故。但列
名爾。初雖已說。相從故同列也。


第三彰行成利益中十句。分四。初三同行法。次一同
教法。次一同理法。後五同果所有法。就初三中。一總
顯行同類。故云如也。二古行應學。未行當成。現行正
住。住即是行。住其修行故。三於行恒修同三世故。云
安住不捨隨順等。安住亦行也。次一同教法中。同昔
說勤行。同未說當成。同現說了知。次一同理法中。同
昔佛證理圓。同當佛證理當成。同現佛證理正住。後
五同三世佛果所有法中。一佛果應機體德業用。唯
佛自境。於昔已得令行彼因。當佛未得今同住彼行。
今佛現行得齊其所因。或齊所得。就一體說故。二得
善根。三具種性。四住所行。謂無礙行。無有住處。普為
眾示所行等。廣如出現品說。五順境界。謂非境界境
界等。亦如出現品說。


第三依別釋結名者。上來但別釋。初一無著縛心迴
向故云心也。


第二大段。明位果中十二句。初二及七准身業。三六
八准意業。權魔業是摧自造四魔因故。四九十一十
[008-0721a]
二通三業。依十通說。具三業故。五唯語業。並可知。上
來長行了。


第二大段偈頌中二。先標舉說大。後正顯。正顯中五
十一頌分二。先四十九頌。頌位行。後二頌頌位果。前
中三。初三頌頌所迴善根。二所修下四十四頌頌迴
向行。三過去下二頌頌行成利益。初中第二頌內云
不為自己及他人者。此有二義。一不以情私為自他
故。二不見自他有所為故。二正頌迴向行中初一頌。
頌普賢因位究竟。餘頌因圓滿。果滿中初一頌。頌知
世間後細智。次一頌頌知眾生趣微細智。次一頌頌
知世界智。次一頌頌知心智。次一頌頌知根欲性。次
二頌知業。次二頌入劫智及知心行。次十方世界一
切佛下二十七頌。頌菩薩所住成滿大用。於中。初一
總頌。次一頌住兜率天。次一頌入胎是微細故。胎中
具八相也。次二頌初生。次四頌行咲吼成佛各一頌。
次一頌在宮及出家。次五頌坐道場降魔成佛正覺。
次五頌說法。次三頌餘趣現自在。次一結此菩薩善
根迴向。次三頌迴向大果之行儀。次有數無數下四
頌。頌入劫及剎菩薩所行行。次二頌出生無餘智。於
中。前頌第四句。梵本云住行力已皆了知。謂住普賢
行之力故。次一頌眾生性微細智。後二頌行成益。又
後二頌位果。並可知。


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
先明位行。後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下。明位果。前中
[008-0721b]
三。一牒名徵起。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下。依
徵廣釋。三佛子是為下。依釋結名。


初中云等法界無量者。等是能等迴向行。法界無量
是所等事。謂盡十方虗空所攝事法界無可限量。今
逈法施等善根。令成無漏體德用。願彼所得數量等
彼事法界故。准後十六門迴向中。或願能起等法界
無量行。或願成等法界無量德。或願感等法界無量
果。此皆是等彼之法界無量。從所等為名。依主釋。若
總言之。即等法界無量之迴向。亦依主釋。本業云。覺
一相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名
法界無量迴向。


二依徵廣釋中三。初明所迴向善根。二以此善根下
明用前善根成迴向行。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
向時安住下。明迴所成德。


就初中三。一行所依身。二廣行下依身起行。三佛子
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下。依行所成善根。


初中住
法師位者。如第十地菩薩得離垢三昧。受智職位。由
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以白繒繫頂。繒名離垢。
從喻稱爾。


二依身起行中十二句。一法施。二起二
大心。三令他住大心。四以出世利利物。五大心養善
根。六調生示正因。七破迷真實義愚之智。八等心利
物。九心心所淨離見縛修行故名自在。十導眾正道。
十一導眾法行。十二作眾真友。


三依行所成善根
中。略舉六善根。此六於前十二種行。或通遍。或別屬。
[008-0721c]
通遍可知。別屬者。一由前初行故。發生自他清淨無
漏善也。三由前第三行故。得攝受眾生趣向佛智之
心善根。三由前二五八九行故。得勝願堅固善根。四
由前第四行故。得增益威德善根。五由前第十二行
故。得於善友心無諂誑善根。六由前六七十十一行
故。得觀察一切智無邊境界善根。謂佛果所有應眾
生法。無邊限故。名無邊境界。餘文可知。雖有通別兩
判。約通為勝。


二用前善根。成就迴向行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佛
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以住法
界下。明離相迴向。前中二。先正顯迴向。後佛子菩薩
摩訶薩以法施等所集下。明大段迴向所為。


前中有十六門迴向。


就施初門中有七願。一於大
菩提無礙智願修成增廣。此如下迴向所為中云。為
令一切眾生皆得無限量大菩提。周遍法界無所障
㝵。是也。二願於教法得授持說。三願得於多佛之憶
念因行。四願得修彼多。五願得用前憶念佛善根施
眾生成行。六願常見佛及善友。七願修行佛菩薩所
說梵行。於中二。先明為己修梵行。後佛子菩薩摩訶
薩若能下。明為眾生修梵行。准次後文。前是自修。後
令他修。且依前判。前中二。先總標所行。後所謂下別
顯行類。別中有二十八行。一離增上纏。二合具。三不
雜見。四不雜愛。五不悞犯。六離障。七順教。八緣離。九
果離。十對治離。十一同佛因修。十二稱法性。十三離
[008-0722a]
取。十四離彼我。十五了不生。十六離危。十七超下乘。
十八堅力任運之義。十九寂靜。二十忍力所成。後為
眾生修行中六。一牒前起後。二令一切下正顯。三何
以故徵。四菩薩摩訶薩自於下釋。五何以故重徵。六
菩薩摩訶薩住無下重釋。初中二。先牒前。後則能下
起後。謂一一皆通為己及物故。云若能等。二正顯。顯
中十二句。並約梵行清淨義為眾生。可知。三徵。意云
菩薩先應化物利行。何以先自利行耶。四釋。意云若
不先自住行。則不可令他住行故。文中十句可知。五
重徵。云軌物為導。雖爾大悲齊物。云何故云何以故。
六重釋。意云菩薩但身住無倒行。口說無倒行。三業
說無倒清淨則俱不違也。文中二。先總標。後菩薩摩
訶薩下別顯。總意可知。別中十句五對。一得淨心。二
修和忍。三離疑悔。四得淨信。五住正法。並顯可知。


第二迴向願得於無盡法門海分別演說。文中二。先
明用前善根迴向願得法門以施。後作是念言下迴
向願得等法界身業等。前中二願。一願得無盡法門
稱機說法摧異道。二願得三世佛法海為物演說。於
中二。先明演說。後為欲下明說所為。前中二。先明所
說教。後悉得下明能說辨。前中十相。一說法海時
於一一法。先生起其端。後方正說。二所詮。三能詮。四
立前後。五正說。六顯意。七趣入前方便。八正悟入。九
觀意。此應在第七。七應在八。八應在九。十起盡法喻
主客等分段各別故。後能說中。先明心。於彼一一中。
[008-0722b]
悉得法無盡。後獲無畏下明辨說無窮。後說所為中
四。可知。後迴向願得等法界身等中十種。初二云遍
法界。餘八云等。從多分說。此第十迴向名。亦從此立。
於中。六云住者所依住。此有二義。一外依住處。二內
所住位。如十住等。十云入者。趣入迴向門。亦隨順義。
餘文易了。


第三迴向願得見等法界無量佛十種及得十種平
等文中二。先明用前善根迴向之所為。有九句。此第
十迴向名。亦依此立。可知。後又願下正顯迴向。於中
二。先願得十種平等。後如我下以己所得願普同等。
前中願得與佛無異。故名平等。


第四迴向願得如法界無量智慧中二。先牒前起後。
後所謂下正顯迴向。有十願。皆約真如法界為願。一
得智。二見佛。三諸剎。四修行。五住佛智。六與眾生同
一智性。七令眾生永淨。八令眾生順普行。九令眾生
以普行為嚴。十令諸菩薩不失淨行。文並易了。


第五迴向願得事一切佛皆令喜等中二。先牒前起
後。後所謂下正顯迴向。有十四願。文顯可知。


第六迴向願善根同真如法界無起性正等中二。先
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亦得真如法界
為願。一不變如。二隨緣如。三諸法無性。四緣相離。五
九世法一念顯現故。六空無煩故。七本來寂故。八不
住方所故。九常堅故。十平等故。


第七迴向願眾生成法師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
[008-0722c]
下正顯。顯中有二十願。一從菩提心發言佛必護念
故。二令眾生得佛智故。四令得了教理智故。五從無
分別智中出巧辨說故。七令得現證之辨。如眼識現
量緣境。非如意識待五識引故。若據梵本。乃云為眼
法師非是如也。謂為眾生眼。令見正道故。八得念持
力。不違佛說句義故。九無相之相是妙相故。十一說
實教大乘。是建無勝幢。十二巧說法彼諸疑闇故。十
三智於法藏。顯出義理。自在無㝵故。十九以無我我
所心。傳法攝生故。二十菩薩說法皆願迴向安世間
故。餘不釋者。並准知。


第八迴向願得離諸取著修迴向行文中二。先牒前
起後。後所謂下正顯中十句。於業等皆不以取著而
為迴向。可知。


第九迴向願得為成一切智不為世間故迴向文中
二。同前。正顯中二十八句分二。前十七句。變顯。後但
為教化下順釋。前中二。初二於六塵不躭。四不求。五
不著。八不求樂。十一不求樂緣令和合。餘文可知。後
順釋中。七證無生極故。八眾行海嚴種性現成果故。
九求明教法無㝵智故。餘文可知。


第十迴向本性平等心等文中二同前。正顯中三十
句分二。前十句明能迴向心。後又為下二十句。明迴
向所為。前中一了諸法緣成來即無差別。二了諸法
無自體。四無諍者無此彼故。五了諸法不生。六了不
失因果分位十地智心。餘文可知。後所為中。七云入
[008-0723a]
十力輪者。證佛十力智。摧魔。如聖王輪摧敵故。八清
淨行法之願。十四無畏菩提心者。其心勇猛。不畏生
死拘礙違順動搖。不畏菩提難成眾生難度苦行難
行故。餘文易了。


第十一迴向願得正念清淨迴向等文中四。一牒前
所迴向善根。二正念下明迴向所為。三佛子菩薩摩
訶薩如是迴向時不應下。明迴向不應為。四佛子菩
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淨下。明迴向利益。初中有
二十二種。初三皆應有為字。略故不說。十云離二著
者。謂人法二執。或我我所著。十一思惟緣起故。有緣
起故無。有無無礙。非即非離。如是觀察。如是演說。十
二云勇猛者。入生死海。運度眾生。不畏諸難。如帝釋
幢降怨勇猛。十三幢。即帝幢。怨不能勝。為建立十地
智幢。更無能勝。藏是堅義。餘文可知。三不應為中三。
一標。謂不應貪有等迴向。二何以故徵。徵意云。菩薩
大悲願常處三有。何以不迴向耶。三菩薩摩訶薩下
釋。釋意云。若貪著五欲迴向。非大悲也。是故應以無
貪等而為迴向。文中九句。可知。四將迴向利益中十
句。一得淨信。二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三修淨大菩提
道。文云大菩薩道者。恐是寫人誤錯。四具佛種。五佛
得智。六捨惡。七離魔業。八近善友。九已成大願。十請
與眾生設會。


第十二迴向音聲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
顯中。願令眾生得四十四種音聲。第十四十五十六
[008-0723b]
十七。加智字者。依智發聲故云智。意亦在聲。二十七
總持金剛句音。謂此句音中。攝持多法門。而能壞灾
危。不為天人魔梵等音所制持故。二十八於其聲中
演出多字句。故名智藏。餘文可了知。


第十三迴向願眾生得離過惡身等十法文中二。先
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七願令得了信等善
巧智。八信解者勝解也。信中深忍是勝解故。餘文可
知。


第十四迴向願自得十種身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
所謂下正顯。顯中三。一列所願得願身。二於一切下
明依身現三業化。三菩薩摩訶薩下總結現身利益。
初中有十身。一全體是光。二不闇昧。三水不沾汙。四
性自清淨。五淨中之極。六不為塵坌。七極微亦不著。
八常無垢穢。九具相可愛。十有機斯應無限近遠。二
依身現三業化中二。先總顯示。諸眾生大菩提下別
辨。前中二。先約處彰現。後如何明下明所現任運。前
中三。一剎中現身業。二世間現語業。三宮殿中現意
業善巧安立諸事。後任運現中。各隨所應。不待作意。
稱其現故。後別辨三業化中。有十種分三。初六語業。
次三身業。後一意業。三總結現身利益中。皆令得佛
身。


第十五迴向自得不空身等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
願身下正顯。顯中二。先明願得道器三業。後入一切
眾生下明契語諸法。前中十種。一不空身業。二無厭
[008-0723c]
修。三大悲廣。四恒契說。五常念發。六念佛常現前。七
實心修善。八置物於道。九得教法智用。十得廣受持
修。後契悟諸法中二。先明所契悟。後於此下一句。結
依十入以修行。前中十句。一悟物實性。七悟菩薩能
生眾生善根智。八悟菩薩觀法性智。餘句可知。


第十六迴向淨土中二。先牒前起後。後願一切佛剎
下正顯。顯中二。先總顯。後其一一下別辨。前中七。一
剎淨。二剎嚴。三剎量。四純善。五淨光。六佛現。七諸剎
淨境中各互現諸剎。後別辨中二。先明寶等十二種。
外物各九十四阿僧祇嚴。及無限量菩薩人寶為嚴。
如法華云。大寶莊嚴剎。以菩薩為大寶故。後次第乃
至下明前寶等十二種各九千四百阿僧祇嚴及無
限量人寶為嚴。前中二。先廣說寶嚴具嚴及人寶為
嚴。後如寶莊嚴下略列餘十一種嚴物名字。前中三。
初總標等法界寶嚴。二所謂下別顯九十四阿僧祇
外物寶及人寶嚴剎。三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下。總
結善根迴向成。二寶嚴剎。初標云悉以者。同用如此
數量寶嚴故。等法界者。其嚴具難量故。以事法界數
為其量故。二別顯中二。先外寶嚴。後佛子菩薩摩訶
薩於彼下。明菩薩人寶嚴。前中二。先十五阿僧祇別
結讚勝。言寶樓閣廣博崇麗延袤遠近者。梵云寶樓
閣廣博嚴麗見者悅意諸佛遊往。次後第四云寶多
羅形如半月眾寶集成者。梵本云寶多羅樹半月形
寶為葉莊嚴。後七十九阿僧祇多分各別結讚。中間
[008-0724a]
有顯具三業等者。以其皆從人法理事無㝵觀修善
根感故。後人寶嚴中二。先明一剎中數量。後如一佛
剎下。結通盡虗空界剎中乃至一毛頭處數量。三總
結寶嚴。可知。後略列餘十一種嚴物名字。文顯易了。
後總明寶等十二種各九千四百阿僧祇嚴。亦易了
第二明迴向大段所為文中。通此十六及前十五段。
於中有三十七門分二。先二十三門明為眾生。後十
四門明自為成就佛事。前中第四為令信心不壞故。
十云眼者智也。十一是宿住智相應念。十三形對二
乘菩提有限量故。十四得與一切佛及大地菩薩同
體善根。如上第一卷讚菩薩德中云。皆從如來善根
海生。是此義也。十七同體淨剎。如上文云。普賢身依
如住。是也。後為自成就佛事中。先種。後顯。文易可知。
上來第一明隨相迴向了。


自下第二明離相迴向。於中二。先牒前標舉。後所謂
下正顯。顯中二十九句。此中云法界者。皆理事無㝵
法界也。初云無量住者。智依無量行法住故。五云色
平者。以其即事之理故。皆准此。十內十一外者。情非
情故。十二發起者。方便令起行故。十四善根方便。二
十二教法。二十八事法界。上來第一明用前善根成
迴向行了。


自下第三明迴向行所成德文中二。先牒前。後安住
下正顯。顯中十句。皆言安住者。能得故。法界無量者。
事法界數量多故。平等會相歸性故。九云能以等者。
[008-0724b]
得佛圓音故。十住於等者。得佛力無畏等功德故。


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自下第二大段。位果中二。先牒前標起。後成滿下正
顯。顯中三。一總標。二於念念下別顯。三如是等下總
結在己。


初中二。先兩句。自利果。謂成多行願。嚴多
佛剎。後令一切下兩句。利他果。謂前句。同前得二利。
後成就下一句。了多法智。


二別顯中二。先總標。後
所謂下別顯。總中兩句可知。別顯中二。先見佛自在
力。後又得下明得佛清淨。前中有十四句。一遍法界。
二離相。三任志。四事事無㝵。五淨其惑障。六現剎。七
隨應言。八隨時通。九任通智。十說窮法界。十一法界
眼照用。十二問持耳。十三稱法界身。十四證法圓智。
後得清淨中二。先總。標後所謂下別列。別中十句。言
清淨者。智照於境。明淨無障故。三一切處遍智知者。
一切至處道智也。餘並可知。


三總結在己中十句。
一圓滿。二辨已。三淨已。四於前諸境。無自在不自在
清淨不清淨故。五如對面。六審了。七證契。八簡擇。九
明自。十究竟。上來明第十迴向中長行了。


自下第六大段。瑞應分中二。先動地。後佛神力故下
明興供。前中三。一動因。如經。爾時佛神力故。故二動
處。如經。十方各百萬佛剎塵數世界故。此望住行勝
故。云百萬也。三動相。有二。先總標。如經。六種震動故。
後別顯如經。所謂動遍等。具顯如前世主品末說。後
興供中二。先明供因。有二種。如經。佛神力故。法如是
[008-0724c]
故。後明供事。有二。一空中雨華香幡蓋等外事供。二
阿僧祇下雨諸天三業供。謂語讚等音。身敬禮作樂
放光現化身等供。心希佛功德等供。文顯可知。


第七大段。結通十方中二。先牒前。後用遍下結通此
文。或結前瑞應分。勘梵本


第八大段證成分中八。一證因。如經。爾時復以佛神
力故。二證來處。如經。十方各過百萬等故。此望住行
勝故。以百萬表之爾。三來眾數。如經。各有百萬佛剎
塵數等故。四讚說迴向。如經。咸作是言等故。五述己
及彼佛同名并來處剎名。如經。佛子我等皆同等故。
六述本剎中說法同此。如經。彼諸世界等故。七述己
來意。如經。我等皆承等故。八結通十方。如經。如我來
此等故。此上瑞應結通證成三分。皆應在偈頌後安。
所以者何。有五因故。一瑞應等三分。通十迴向。而後
偈頌。唯局第十迴向故。二未說第十偈頌。則是經猶
未了。不應預瑞豫證故。三瑞證本為說經。既瑞證長
行。而不瑞偈頌。則應偈頌非經故。四證不應云彼諸
世界以佛神力悉說是法。文詞句義。皆亦如是。無增
減故。五若許二分合在頌前。即應頌中頌此二分。借
使梵本如此安置。即合譯者迴文。文說不迴。致令文
有殊誤。此譯人之謬。非結集之過。上來長行了。


自下第二大段偈頌分中二。先敘說偈意。後菩薩成
就下正顯。前中二。先總標有二。謂一顯無我慢。如經
承佛力故。二顯無偏心。如經觀察十方等故。後善知
[008-0725a]
下別顯。於中十句。一為善知文義。乃至第十為現清
淨妙色身。並顯可知。


後正頌中有四十七頌分五。
初九頌。頌前所迴善根。二隨所下兩說頌。通頌前十
六門迴向。三十方佛剎下二十三頌。前別頌前大段
迴向所為。四過去未來下十一頌。讚勝勸修。五一切
眾生下兩頌校量功德。頌迴向所為中分七。其頌不
次。應知。初一頌。頌為嚴淨一切佛剎。二有一頌。頌為
令眾生皆成滿清淨一切智。三有一頌。頌獲一切法
大神通智。四有一頌。頌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同於普
賢行。五有一頌。頌為一切眾生皆得無能過清淨功
德。六有兩頌。頌普入一切眾會道場。七有十六頌。頌
欲於一切眾會道場親近供養為一切眾生演一切
法咸令歡喜。餘文並可知。


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