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CBETA)



第三十四之十一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一 遵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
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薩以大悲下安
住地分中三初總明安住二所謂下別顯
安住三佛子菩薩以成就下總結安住今
初文有三句一大悲為首是安住因菩薩
所行皆為眾生悲為行本故言為首二廣
大志樂無能沮壞是安住觀論云煩惱小
乘不能壞此觀故謂契理深心為大故煩
惱不能壞悲化兼物為廣故小乘不能壞
也三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
住行此望初句是智導悲望第二句是行
[034-0001b]
填願此所修善即下三十句顯示。】


「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
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慙
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
故。」


【第二別顯安住即顯前第三勤修善根云
何勤修此有三十句顯三種成就一信心
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廻向成就信為行始
次依信起行後廻行成德以為行修次第
今初信心十句初總餘別總云信增上者
隨所有事謂下所列諦寶等境深信決定
名為增上謂下所列等者諦即實事理寶即三寶等等取世出世善之功
能皆所信境別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後三信

增成欲信增成欲欲即信果前中初二自利後四利
他自利中一敬信增上謂徧信三寶名多
[034-0002a]
淨信二淨信增上自證真淨智解故上二
皆云清淨是信之性三決定信增上分別
令他證淨智故即利他之行四悲五慈六
無疲厭此三增上皆利他心慈悲明心大
無厭明心常一敬信即於德信也二淨信即於寶信也離疑濁故名淨
即經解清淨句上二皆云等者上皆唯識並如前句引三決定信增上即經信決定
故今取經為名準論云以信分別故便名分別信增上令他證淨智故故今䟽以分
別字為其釋文此三增上下通釋然今經云發起悲愍論經云起悲愍心論釋云起
者轉復現前謂地前修習入地即現今在地中云轉復現後三中七慚

愧信增上是所成行體謂有慚愧故治慳
等蔽不著世間成檀等度故八柔和信增
上是得等侶於同法者不惱亂故九敬法
信增上於所入法益敬信故七慚愧者論云樂修何等
行波羅蜜行故以崇重賢善為慚故成檀等諸度輕拒暴惡為愧故治於慳等諸蔽
輕拒暴惡即不著世間無惡有善故曰莊嚴故遺教經云以慚愧服而自莊嚴是得
[034-0002b]
等侶亦即行緣論云僧為等侶同事安樂九敬法者即行所依論云入何法中謂諸
佛教則亦行所詣是所入故。】


「日夜修習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
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
察故心無依著故不耽著利養名聞恭敬故
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生如實心無厭足故。」


【第二日夜下修行成就中九句初總餘別
總云無厭足者即無間修別有八集前七
教行後一證行前中初二攝法方便一親
近集近善友意在不忘諸法故二樂法集
於問答中論義解釋心喜樂故第二日夜修中有二
先依論釋一親近集又是求法方便二正聞法時直諮為問直酬為答設難為論義
通難為解釋後五句次第修行於中前三內觀

順理之行一多聞集斯即聞慧二正觀集
即是思慧三不著集即是修慧於三昧中
[034-0003a]
無依著故後二隨緣離著行謂六不貪集
是知足行已得不貪故七不求集是少欲
行未得不求故後五句次第五句即為次第又先明內觀後辨隨緣
亦是次第八如寶心集即證行圓明常現前故

又難得無垢勢力莊嚴殊勝不改證心同
此具六義故上依論釋竟又難得下舉世寶六義顯證法
六義一地前所無故云難得二已斷分別故云無垢三能為二利故云勢力四能嚴
法身故曰莊嚴五等同法界故云殊勝六一得不失故云不改亦與六決定義同

其第六七集更有一理謂第六心是遠離
修修對治心離三過故諸說法者有三種
過一著利養求四事故少欲知足則能治
之二取名聞為勝他故正念定慧則能治
之三為他屬過愛敬事故遠離精進則能
治之此中能治即大人覺其第七句是觀
過修八種不淨是謂資生一切不求見不
[034-0003b]
淨故此比論釋通局有殊此中能治者文中具有但遠離
一種攝於二事一攝寂靜二攝無戲論此二俱治不遠離故言八覺者一少欲二知
足三寂靜四精進五正意(即止念是)六正定七正慧八無戲論八種不淨者即涅槃第六
邪正品經文廣列而不分數若案善生優婆塞經具列一畜田宅二種植根栽三貯
聚穀栗居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屬羣畜六畜金銀錢寶七畜象牙金銀刻
鏤諸寶大牀綿褥氍氀八畜銅鐵釜鑊。】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
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離諸謟誑故如說能
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汙如來家故不捨菩薩
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不捨一切
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
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


【第三求一切智下廻向成就謂求一切智
是廻向菩提有十二句初總餘別總即所
求之事名之為家一切智地是求處故總即
[034-0004a]
所求之事者論有十一句初總餘別若隨行要分別乃為三節一求一切智地是家
二求力無畏不共法為依家三餘句明無障求故論別列十一求竟總云於中求何
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云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
法故此三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釋曰今䟽別摘配釋並不違論故今總句即是
家也言總即所求之事者此中正明求佛故一切智即所求等事故論上云求何等
事名之為家者即上論此三求中是家家是三中之一此即以事為家從一切智地
是求處者以經釋論為家之言處即家故別即能求之因有十

一求初一顯能求之觀名為依家於前家
中分別觀察具足十力無畏等故別即能求之因
者從總開出皆明求義雖有三節後二皆因因中分二初一為觀即論云以何觀求
名為依家者即前論三求中依家二字於前家中下䟽釋觀義其十力無畏即一切
智地依彼成觀故名依家餘十能求之行并總都有三

求於求行中又分總別總名無障求謂求
諸度無著法故能除蔽障餘十能求之者即上論云云何
求即三求中無障求也皆治蔽障故下九句別別治諸障故

[034-0004b]
初二對治檀中二垢一者離求治於謟曲
見乞求者詐現方便一向無心與故。


二如說能行求治不隨先言許而不與或
許多勝與少劣故又前是謟後則是妄或許
多勝等者兼上有三一許不與二許多與少三許勝與劣三者護求治

戒一垢謂不護實語違本所受犯已覆藏
故。


四不汙求治忍一垢謂惱亂他業是汙如
來利益家故。


五不捨求治進一垢謂菩薩戒法無量不
可具持劫數長遠不可常持戒法精妙難
持難行不可善持生退轉心今不捨菩薩
戒具能持之不捨律儀故能持難持不捨
三聚能行難行也進䇿萬行而偏就戒辨
者有三義故一戒為三學之首故二戒具
[034-0005a]
三聚故三戒通事理難行易敗故寄以䇿
五不捨求中二先釋文戒法無量者戒有三聚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劫數長
遠者一受不捨至成佛故戒法精妙者防於意地起心動念即毀犯律儀論於止作
故說為持三聚進善利生故云行也後進䇿下釋過妨難難行易敗者不同定慧證
法之樂堅固難失六不動求治禪二垢一者亂心

外攀如山治之二者不能調伏憶想分別
一切智心治之。


下之三句治般若三垢即三通障謂七不
捨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謂無善巧方便
一向涅槃現不捨世間治之一向世間現
成就出世治之異於凡小成不住道。


八者集求治障助道垢。


九者常求求治障證道垢於上勝妙證法
之中願欲心薄故。
上來廻向成就竟。】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
[034-0005b]
薩歡喜地。」


【第三總結者上三十句廣於勤行具足成
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
信謂忍受決定欲謂希求趣彼行故初十
句中前七是信後三是欲次十是精進對
行造修後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
地說分中安住故云成就如是淨治地法
名為安住後三是欲者故上文云後三信增成欲次十是精進者即修行
成就後十是方便者即迴向成就能以少善成無量果故云方便亦不滯寂故

依論辨更有別理上多淨信已能永斷闡
提不信障發生悲愍尊重教法等亦能永
斷凡夫著我障日夜勤修無有疲倦又能
永斷聲聞畏苦障求一切智乃至常求上
上勝道亦能永斷緣覺捨悲心障故云淨
治地法上依論辨下更示別理離四障故亦是攝論第六斷除四處障也而
[034-0006a]
有開合後二即彼第一離二乘作意初一即第二諸疑二即彼第三離聞慧我我所
執兼第四斷除分別緣法

安住地分竟。


大文第四校量勝分謂住此地中勝二乘
故論主既云住此地中勝者明知願等初
住地分已有但文不累安故居安住之後
非是地滿方有願也謂住此地下文前有二先釋總名兼彰分
齊通一地故問經云初發已為天人師勝出聲

聞及緣覺故沙彌發心羅漢推敬如何至
此方辨勝耶答然其勝義乃有眾多統而
[冰-水+〡*ㄆ]之不出三種謂願行智此三歷位故有
眾多畧明十位一初發心勝通於一切凡
夫如沙彌等此通三心二信勝亦通三心
三解勝四行勝五願勝此三即三賢別歷
三心六證入勝齊證三心雙證二空是為
智勝起十大願即是願勝備修諸行即是
[034-0006b]
行勝下辨果勝亦三心果此中行智由願
導故所以最勝依行布說七地已上智方
自勝故下經云從初地來彼悉超過但以
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此
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論主
立願為校量勝憑此明文雖歷諸地戒定
道品等地地超勝亦不出三心故七從第
七地去名權實自智勝八無功起行勝九
上等諸佛勝十究竟勝所謂諸佛三心果
滿問經云下先問引涅槃三十八迦葉菩薩讚佛云憐愍世間大醫王身及智慧
俱寂靜無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禮無上尊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
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已為天人師勝出聲聞及緣覺如是發心過
三界是故得名為最上故沙彌發心者即智論文昔有羅漢領一沙彌攜持衣鉢沙
彌忽發大菩提心羅漢心知便取衣鉢令其前行前行之次見諸細蟲思眾生多難
可化度便退大心羅漢即令却持衣鉢令在後行沙彌問師師具答云汝發大心即
[034-0007a]
是羅漢所歸敬處故推於前汝後既退菩提之心故是凡夫不合居我聖人之前如
何下結難二信勝者既於大乘決定解故依深觀解起行願故云具三心如問明是
智淨行品中兼明行願二解勝者習種已去於深法界如實解故四行勝者性種已
上具依種智一切行故五願勝迴向大願向三處故此即三賢別歷三心者從增勝
說通亦具三如十住品下辨果勝者調柔是行果發趣是智果願智通二果攝報通
三果雖歷諸地下會異說謂遠公有十七過十義同䟽二地淨業過戒清淨故三地
定自在過四地不捨眾生修道品過五地不住道行過六地甚深解行過七地寂用
雙行過八地利他功用過九地辨說行過十地成就微細智過兼初地中復有兩重
一證過如前二求勝過謂地滿求證無足故此有十一唯存其證後至七地功用滿
故八地已上無功用故故云雖歷諸地不離三心於十一中存三除八䟽中前五後
一是同己同其九加第九等覺故唯十過問若有十重今但對地前辨勝便是何甲
對於二乘答良以小乘是大乘所對凡欲辨勝多皆對之乃至佛果亦對彼耳下經
非一法華亦云諸佛智慧甚深難解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今此正

明願行勝也文分為三一願勝謂標志遐
廣二修行勝依願造修三果利益勝即位
[034-0007b]
行成就今初二義故勝二乘一常勤修習
無量行故二與一切眾生同行故同行即
是十無盡句文分為三下正釋經文所以三者即行修始終也
此願勝先以五門分別一名體二修證三
行位四因果五立意圓融五各二義則有
十門。


初中先名後體名中先總後別總云願者
是希求義故下論云發諸大願者隨心求
義故而言大者下論云光明善根轉勝增
廣故謂教證二光與行願善根轉勝地前
廣彌法界故十願中皆云廣大如法界也
瑜伽四十五云菩薩所修正願畧有五種
一者發心願二受生願三所行願四者正
願五者大願初求菩提次攝生處生三無
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四願當
[034-0008a]
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故名正願大願即
從正願所出此復有十全同今經今揀異
前四故云大願兼取所從即後二願別別
大相至文當知後顯別名瑜伽三十五及
諸攝論皆有明文並如下文當願自釋今
且依梁論畧列一供養願二受持願三轉
法輪願四修行二利願五成熟眾生願六
承事願七淨土願八不離願九利益願十
成正覺願後體性者尅性即以欲勝解信
三為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導即後得智
以為願體若并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
功德為性故論云光明善根者光明即後
得智善根即信等及行故下論云者以論先廣釋十願意後
方以義收束今先為義門故言下論凡有下論之言皆準此知而言大下釋此大字
有通有別別指在文通有三初正釋先舉論文光明善根此舉大體轉勝增廣此示
[034-0008b]
大相謂教證下䟽釋論文兼取所從者正願但約攝受菩薩善法異於凡小大願即
顯行相深廣故二不同則正通大則正未必大大必是正故兼二也即以欲勝解信
等者欲及勝解別境中攝信即是善並如前釋今希求即欲要印持前境方忍樂欲
而心淨故二修證者先約修行初七修始次二

修熟後一修成得果後約證者地前已發
今此十願齊證。


三行位者先約於行初二自利次五利他
一以何身謂攝法上首而為利他轉法之
身二以何心謂即令他修行之心三何者
眾生四眾生住處五自在身住何處能化
眾生上三可知後三不定一即八是自利
滿九是利他滿十是二利得果或俱自利
論云後三顯自身故或俱利他論云此三
示現如實教化眾生故若約通論十皆二
利故論云校量勝有二一行無量行即是
[034-0009a]
自利二與眾生同即是利他後約位者通
則十皆初地所得別則前七明行已如上
辨後三明位下論云一得地校量勝初地
至九地二得菩薩地盡校量勝即第十地
三得一切地盡究竟故即如來地一以何身者此
中五句論自徵下即䟽答義屬經文如一以何身論也謂攝法下是䟽囑經下四皆
然而但釋前二後三易故四眾生住處者即第六承事願有其二義今取土中有生
往化之義後三不定者自有三釋初一是古䟽意次二即論後三明位下從初地來
證論如同聖故至九地不離諸菩薩會等二十地方得三業不空三如來可知

約因果者若就言顯前九求因後一求果
若約具攝七亦求果是依果故十是正果
餘皆是因。


五立意圓融者先立意所以但說十者已
攝二嚴二利因果行位無不周故又為表
此無盡願故故下云一一皆攝阿僧祇願
[034-0009b]
而為眷屬言圓融者以稱性故一願之中
具一切願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圓融
正在此文已知大意已攝二嚴等者初一福嚴次二智嚴四通
二嚴五六福嚴七八通二九福滿十智圓因果行位已如向辨。】


「佛子菩薩住比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
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次正釋文文分為二初正顯十願彰自勤
行後明十盡句與眾生共今初分四一總
標二所謂下別列三佛子菩薩住歡喜地
下總結四以此十願門為首下明攝眷屬
今初初句明成願之位是歡喜地次能成
就下正明總願能成就言該下三句一始
起要期云如是大誓願隨心求義故二方
便起行云如是大勇猛謂成彼一一願中
所作方便皆勇猛故三願遂行成云如是
[034-0010a]
大作用謂如供佛願便能供故餘例此知
論云菩薩住此地漸次久習起此三行非
一時故是知此願亦即是行稱願行故非
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總言能成就也以
總該別十願皆有此三一始起要期下釋此三句論在後結
中釋今將來此論經二句不同二云大方便二云大行然一一句皆有三[暇-日-己-乳-孚+几]如初句
云始起要期是䟽出意二云如是大誓願是牒經證三隨心求義故是論釋下二皆
然是知此願等者論言起此三行故二別列中十願不同即

為十[暇-日-己-乳-孚+几]一一願中文各有四皆初四字總
標起願次顯願行相三廣大下彰願德能
四一切劫數下明願分齊初後二[暇-日-己-乳-孚+几]文通
義局第二行相文義俱局第三德能文義
俱通十願無別故。】


「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
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
[034-0010b]


【今初供養願準論願供養勝田師及法主
此則通供經從勝故但云供佛文中闕於
總標以近前總如是大願故二三兩[暇-日-己-乳-孚+几]各
有三義通成六大顯初供養大願之義今
初行相之中三大義者一心大即經生廣
大清淨決定解謂增上敬重深稱佛境故
云廣大廻向菩提決定信故名清淨決定
解清淨解言信因果故此上論意局在初
願若以義求通餘九願皆為菩提廣大無
限無疑淨信而起願故二以一切供養之
具即供具大此是行緣三恭敬下福田大
於中令無有餘是總相無餘有三一一切
佛無餘即是行境二一切供養無餘三一
切恭敬無餘此二行體由上二義成上敬
田上三皆云一切者佛即三身亦兼十身
[034-0011a]
供養有三一衣等利養二香等敬養三戒
等行供養恭敬亦三一給侍恭敬二迎送
恭敬三修行恭敬即敬順佛故上三各三
豎論一切若橫論一切則佛該十方無盡
等餘三準思清淨解言者因即解字勝解即於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
為業即唯識論深忍之義清淨是果若唯唯識樂欲是果今望上因心淨即果。】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二彰願德能言三大者一攝功德大如經
廣大如法界一切餘善根中勝故二因大
即究竟如虛空無常愛果無量因故三時
大即盡未來際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一攝功德
大者此下三大即是初地六決定中之二初一即勝善決定中義云一切餘善根中
勝故意取勝等不取決定二三即因善決定開之為二。】


「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三明願分齊十願文同所作各異此應盡
[034-0011b]
未來際行供養故。】


「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
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


【第二受持願亦名護法願瑜伽雙云攝受
防護願行相之中文有四句皆通二利然
若約能受等說受謂受領攝謂攝屬故勝
鬘云攝受正法護謂防護持即任持故勝
鬘云護持正法若約所受初教次果三行
四理而受等言文雖互舉義實互通亦初
教次證三云護教而判為行者論經云一
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論云謂修行
法於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即攝
護自行救濟於他亦初教次證上約教理行果以釋經文而論經
但有三句初句明教次句明證三云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故此即用前教
證以化眾生故名為行論下釋中教謂修多羅等此釋法輪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為
[034-0012a]
他演說故此釋受字釋次句云攝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謂證三種佛菩提法攝受此
證法教化轉受故釋第三句如今三云護教下所引論文上䟽順四故為此配若配
教證亦可後二護初教法持上證法上約始修願名受攝等

若約終成名四成就故上總云成就如是
大誓願也一者法輪不斷成就二者證智
成就三修行成就四入理成就上約始修下明成就
義行德相應總名成就論亦三成就四是義加順四法故論釋第三云三者修行乃
至如實修行正覺成就故者即修上證也上論三種菩提者而論自釋即三乘菩提
此有二意一明菩薩菩提包含二將隨宜化物。】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於世。」


【第三轉法輪願亦名攝法上首願先攝後
轉故。


行相中四一轉法處即一切世界佛應處
[034-0012b]
故。】


「從兜率天宮沒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
法示現涅槃。」


【二從兜率下轉法時謂現八相時八相之
義離世間品廣釋離世間者今經具列彼各有十然亦有佛不具
八者如天王佛白衣成道故若以離俗為出家則亦具矣須扇多佛無生可化則不
具轉法輪留一化佛半劫化人是則亦具然論釋一切處云順眾生見故下料揀何
故不處色無色界恐眾生云此難處來不為成故二何故不處他化等而生兜率令
眾生知捨彼勝樂念眾生故三何故下生人中捨於天樂為愍我故四何故處胎示
現同生增長力故五何故自成正覺示非餘佛教化顯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
故六何故入涅槃為令懈怠眾生懃心修道故此等畧舉示八相中一義而已下離
世間各具十義故䟽全指。】


「皆悉徃詣親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


【三皆悉下攝法方便於中初集功德方便
後為眾上首下集智慧方便以此二種助
[034-0013a]
菩提法故云方便。】


「於一切處一時而轉。」


【四於一切下明轉法頓周。】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
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
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
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


【第四修行二利願若約成益名心增長論
從此義故先標云第四大願心得增長以
何等行令心增長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
切令其受行心增長故文中亦四第二行
相中分二初明能增長行後明所增長心
前中分四一明行相論名種種二行體三
[034-0013b]
行業四行方便以此四種教化眾生令其
受行初行相者世出世間各有多異故云
種種於中廣大無量是世間行意明俗智
之行廣從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
者八地已上不壞不雜是出世行法無我
平等觀出世間智故謂不雜世間有漏法
故不壞者冥同真性故若瑜伽通論云地
前名廣雖行一切但得名廣一一行故非
大無量地上名大一一各以一切成故不
動已上乃名無量一切行中具一切故不
壞者於前六地各得成一不可破壞論主
意明此地中之願故不取地前之行義不
異前世出世間者謂明世出世畧有二義一約位謂地前為世地上為出二隨
義教道為世證道為出今下廣大無量即是教道故云世間不壞不雜即是證道為
出世間故云種種下直至八地已上上三行䟽文意明俗智之行是䟽餘皆論文法
[034-0014a]
無我下即是論釋謂不雜下是䟽釋論文有三[暇-日-己-乳-孚+几]一釋經二若依下會異釋三論主
下會通二論言義不異前者即廣大無量不壞皆同故瑜伽便當釋論廣大等義


二攝諸波羅蜜即是行體廣大等相但辨
此故。


三淨治諸地即是行業以十度行淨十地
蔽助真如觀淨十障故。


四總相已下明行方便然有二種一自行
方便謂以六相圓融巧相集成一具一切
仍不壞相故名方便六相之義廣如別章
畧如前釋二皆如實下即化他方便不違
實道而化物故。


二心得增長者即所增長心化他受行他
心增長化他成自自心增長。】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一
[034-0014b]


音釋




都含切樂也
沮壞
沮慈吕切遏也壞古聵切毀也
謟誑
諂丑琰切
[佞-二+〦]言也誑居况切欺也


津夷切問也

直吕切積也

即豆切雕
刻也


而欲切裀褥也
氍毹
氍音瞿毹春朱切氍毹毛席也

扶雨切
鍑屬


厥縛切大鉏也
𢹂
奚圭切提𢹂也
兜率
梵語也此云知足兜當侯

[034-0015a]


第三十四之十二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二 遵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人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
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
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


【第五成熟眾生願成熟亦名教化就行相
中文分二別初明所化眾生後如是等下
彰化所為今初初句為總有色下別別有
六種差別一麤細差別此明報相下二界
有色為麤無色界為細於有色中有想天
為麤無想天為細就無色中非有想為細
謂第四空非無想為麤謂下三天此經文
[034-0015b]
略論經云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謂非無想
是麤餘即是細彰化所為者論云何義故化無想云為細者色界十
八天唯除無想皆名有想無想天與廣果天同處外道取為究竟涅槃修無想定生
於彼天得五百劫無心果根佛之弟子不生彼中二卵生下生依

止差別謂報之所依託故餘二可依化生
依何依業染生故然四生攝盡六趣而通
局有異化生通六趣胎生不通地獄諸天
濕卵唯局人畜又以六趣不攝中有化生
故寬陿有異餘如別章化生依何者論但云業生依於因故
染字即俱舍世間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濕生染香化生染處然四生
等者亦俱舍意彼偈云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今䟽說
勢小別義理皆問人具四者卵生如毗舍佉夫人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兒般遮羅
王有妃生五百卵卵各一子胎生如今人是濕生如頂生王從頂皰而生故化生唯
劫初起傍生具四此類可知化生如龍迦樓羅等鬼通胎化二者如餓鬼白目連言
我夜生五百子隨生皆自食𥁞生五百亦然雖盡而無飽即胎生也鬼化可知無而
[034-0016a]
忽有故又以六趣等者即寬狹門故雜心論云為生攝趣為趣攝生論自釋云謂生
攝趣非趣攝生何者中陰是其化生趣不攝故三三界所繫名淨

不淨處差別欲界不淨上二界淨就果以
明故名為處就因以說故名為繫。


四入於六趣是苦樂差別受種種身故亦
名受生差別麤相而說三塗為苦上天為
樂人及修羅兼於苦樂。


五一切生處是自業差別此以因釋果由
業異故生處不同謂於一趣中有多不同
如於人中有中有邊貴賤家異等故。


六名色所攝是自體差別有體唯名謂無
色界彼處有色非業果故有體唯色謂無
想天彼所有想不可知故有體具二謂除
前二六名色所攝下名色之義六地當說。】


「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
[034-0016b]
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二化所為中初句結前生後令入已下別
明所為所為有三一為未信入者令信入
佛法二已信入者令其離惡為涅槃因世
間趣者謂業惑苦三令修菩提道道通因
果。】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


【第六承事願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敬
事聽受故瑜伽云願於一切世界中示現
意明化生今經但云知見者知生佛住處
故瑜伽云下辨其異名今經已下會釋知生佛住處者知生住處徃化知佛住
處徃供事故新經中承事之言其義甚顯偈云於一毛端微塵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羣有究竟佛事
[034-0017a]
示涅槃我皆徃詣而親近釋曰前偈即一切相及真實義無量相後偈正明承事嚴
剎亦兼化生。】


「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
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
不同。」


【就行相中分二初明所知後辨能知前中
初句為總廣大下別別有三種相一一切
相二真實義相三無量相。


今初界相不同故云一切於中又三初明
分量謂小中大千如次為廣大無量二麤
細者明體質麤妙謂應報等殊論云細者
隨何等世界意識身故麤者隨何等世界
意識色身故者謂隨能依色心麤細世界
麤細麤者云色三亂住下安立不同亂則
不依行伍倒即覆剎五即仰剎若入若行
[034-0017b]
若去論無此文文含二意一成前安立謂
前三類世界道路往來二者順後入即攝
他入己去即為他所攝行即往來不住故
如帝網正喻於此一切相者一切相是土相二真實義相是土體
及性相相融世界實爾云真實義然其分量約三千者且約權實同用耳應如世界
成就品等故下第三辨無量相麤者云色義當無色界為細下二界為麤以釋廣等
既約三千麤細亦且就三界耳餘義皆如初會二如帝網差別即

真實義相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
如彼帝珠故名真實論云如業幻作故者
轉以喻顯如世幻者火處見水大處見小
等業所作土亦同於幻故得涉入重重無
盡。


三十方下無量相謂前二相周徧十方又
上說不盡故結云無量大菩薩藏經說虛
空中世界重數多於大千所有微塵但由
[034-0018a]
業異不相障礙一處重重尚爾況復橫周。】


「智皆明了現前知見。」


【第二智皆明了下辨其能知若真實義相
唯智能知餘一切相可現眼見。】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


【第七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
修行眾生故願清淨下䟽文有三初總顯立意畧具三淨攝於淨土一
清淨自土即是相淨如第三淨二安立正法即法門流布淨如第七淨三及修行眾
生即住處眾生淨如第五淨顯斯三淨即淨土意自他受用及變化土皆悉具矣。】


「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
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具以為莊嚴離
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
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眾生心而為示
[034-0018b]
現皆令歡喜。」


【於行相中總有七淨一同體淨以同法性
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一同體淨有二意初明報應淨土皆以法
性土而為其體即事理無礙故令一多由相即性以性融相令報應等及染淨土互
相即入二無量佛土普皆清淨者即自在淨

如摩尼珠美惡斯現淨穢圓通故云普皆
清淨二無量即自在淨然淨土畧有二種一者相淨即第三淨二自在淨即是
今文如摩尼下喻自在相隨機現故如身子螺髻各見不同而言普皆清淨者就佛
言之無不淨也故淨名云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即以自在圓通而為淨也如第八地


三光明眾具以為莊嚴者名莊嚴淨即相
淨也。


四離一切下明受用淨謂受用此土離過
成德故初句成斷德後句成行德如受用
香飯身諸惑滅入正位等如受用香飯下引淨名證身諸
惑滅證離過斷德入正位等證成行德等者等於淨名餘經前教體中已明至法界
[034-0019a]
品更顯五無量智慧下住處眾生淨謂具德

人居今略語智慧謂具德今居者亦名人寶莊嚴亦同淨名不諂
眾生來生其國等六普入下因淨淨因有二一者

生因謂施戒等如淨名說二者依因此復
有二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二後智通慧
為依如下第十地入佛國土體性三昧現
淨土等此二皆是諸佛境界因淨如世界品七隨
眾生下果淨因既有二果亦二種一所生
果即前相淨二所示現果即臨機示現一所
生果者即生因招臨機示現即依因招即後智通慧故論結云顯智神力等故

依此義上七淨中前四當相明土次一就
人顯勝後二舉因顯果就前四中初二土
體第三土相後一土用就土體中初彰體
同後明體淨故有七淨淨土義周。】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034-0019b]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天願。」


【第八不離願願於一切生處恒不離佛菩
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
故故論云第八大願不念餘乘故。】


「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
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
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
來境界威力智慧。」


【行相中有十二句初總後結中十別明菩
薩行今初同志一乘同修萬行故次無有
怨嫉下別於中前五修行同後五德用同
前中初二自分二嚴一福善同集二智觀
齊均後常共下三句勝進於中初一攝法
方便謂聚集解說論佛法故後二依法起
[034-0020a]
行初一利他故隨意現身也後一自利謂
忘緣照境不由他教云任自心智契法身
名知佛境威力外用智慧內明則兼報化
分齊境也一福善同集者善根是福無有怨嫉即心同相二智觀齊均亦
如故同三諦故隨意現身者通他受用及變化也不由他下然經云任其自心能知
一切如來境界即是證道威力智慧是菩薩教道此就能知若約所知威力是佛教
道之用智慧是佛證道之德就菩薩中證知佛境境即真如是所知境威力智慧是
佛所有為分齊境。】


「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
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
薩行。」


【後五德用中一明通體如意所成無能退
屈餘四通業於中前三如意通業一本身
往餘世界二現多異身於一切佛會三示
同類生名一切生處後一法智通業三修
[034-0020b]
菩薩行一句總結上十。】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


【第九利益願願於一切時恒作利益眾生
事無有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瑜伽云願
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


「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


【行相中二先總明謂乘念不退圓滿教輪
三業皆益又三業皆不唐捐即是不退摧
障圓德所以名輪先總明下釋業不退輪有我二義前義三業不
空是輪之用後義三業不空是輪之體。】


「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開音聲則得實智
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


【後若蹔下別顯有二不空一作業必定不
[034-0021a]
空三業能安樂故謂見身行行知佛法真
實故云必定聞口說法能生智慧念意實
德諸惑不生此從增勝故說三業成益不
同實則互有實則互有者謂見身亦得實智及斷惑聞聲必定斷惑信
意决定得智。】


「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行一切
菩薩行。」


【二得如大藥下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
故一切眾生有二種苦一種種諸苦謂逼
迫等藥樹王身以為能治二貧窮苦如意
寶身以為能拔種種義兼身心若麤若細
貧窮通於世財法財論主對前安樂此為
利益故作此釋實則前喻喻三業捨惡離
苦後喻喻三業進善得樂也一種種苦者藥王樹枝葉
華果名除病故論主對前下即䟽別意於中先出論意言對前安樂者即佛地論中
[034-0021b]
利樂之文總有四對如光明覺品此中用斷惡為利益進善為安樂然前作業就行
體立名三業所為故取其成益乃是安樂今此即就行益立名實則下正顯䟽意意
云前之三業通有利益安樂故今二喻各喻一能藥能治病故喻捨惡等即利益也
寶滿人意故喻進善等即安樂也故上所喻三業之中影畧已顯利益安樂生信决
定即是進善永離煩惱即是除惡釋云互通三皆兼二。】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又發大願。」


【第十成正覺願願與一切眾生同時得無
上菩提恒作佛事故文四同前而論總顯
願相云第十大願起大乘行者是果乘故
雖得佛道不捨菩薩利益名起大行故。】


「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行相中分為二別初成菩提體即自運
已圓後不離下菩提作業即運他不息今
[034-0022a]
初菩提亦是總相一切世界即得菩提處
謂徧於十方同類異類一切諸剎真則稱
性應則隨機故無不在今初菩提者此有三對前約自他對
乘運故二者體用故云菩提體菩提作業三者總別別依於總總攝別故方順經宗
真則稱性者約體用二利此唯是自利之體但有此句謂若有妄念身智有分有在
不在今妄盡故真故無在無不在云於一切處而得菩提若依總別總既含別故有
下句應則隨機感而即形故無不在廣如出現菩提章說。】


「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初
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


【後菩提作業中有七種業一從不離至入
涅槃是示正覺業一切毛端是成佛處上
來平漫徧於十方云一切世界今明徧法
界中一一毛端極小量處皆於其中八相
成道以彼皆有可化眾生故故離世間品
云於一毛端量處有多眾生況於法界然
[034-0022b]
復不離一毛端處而於一切毛端處示現
則不動而徧一多自在示正覺業者揀上真成而即體之應
故一多自在此別示菩提而具八相二三四業皆轉法輪相而初一說實通於諸乘
二唯說一實三一音隨類頓具諸法故論云種種。】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隨一切眾生
心示現成佛令得寂滅。」


【二得佛境界下說實諦業謂說四真諦令
悟實故初明能說謂智慧力力兼二義謂
神通力論經具之此二力用唯是佛境後
顯力用以神通力念念成佛以智慧力隨
樂為說令得寂滅是說之益謂能斷集修
道則得若滅證於滅理論釋成佛云除諸
難處彼彼勝處生者以佛生處必非五難
處亦無佛前後難故云除諸難處說實諦業下四
諦之義如其本品上求佛智亦說知斷證修故知為通不可局小論經具之者彼經
[034-0023a]
云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是也今經神通屬下故亦義兼以神通力念念成佛猶
屬前業此為說法所依之身故舉之耳以佛生處者必非三塗北洲長壽故前後雖
是約時亦約必無餘二容有非是處故言彼彼勝處者除難處境於三洲中唯取閻
浮閻浮為勝堪受化故百億非一故云彼彼。】


「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


【三以一三菩提下證教化業以一極無二
之菩提契差別之性淨涅槃則不復更滅
說此證法令物生信名教化業以一極者三者正也
菩提云覺此是能證其一極無二釋經一字揀異二乘故名為一揀異菩薩故復云
極出現品菩提章云菩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復云菩提無相
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所以䟽云一極之菩提契差別等者性淨涅槃即是所證二無
我理本寂滅故名為涅槃言差別者釋經一切法界謂即是差別而性淨故經云即
涅槃相即相之性方為淨性契通能所能所契合其菩提故則不復更滅者暗引淨
名彌勒章中證成上義故彼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在義可知出現品
中更當廣說上即是證說此證下躡上釋教化唯將佛證教化亦同法華佛自住大
[034-0023b]
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也即佛教證。】


「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


【四以一音下種種說法業一音稱機故以一
音下此業一音頓演故名種種一音之義前䟽已明下復廣說言稱機故者釋經令
歡喜言稱機故喜。】


「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


【五示入下不斷佛種業涅槃常住動寂無
二雙林應盡增物戀情故云示入既非永
滅常作佛事故佛種不斷此亦得果不捨
因也不斷佛種業者化化不絕故此業廣如出現涅槃章。】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六示大智下明法輪復住業大智慧地唯
一事實即是佛智能生萬物終歸於此故
名為地示物同歸而智慧門隨機萬差名
安立一切明法輪復住業者䟽文有三初正釋經大智慧即唯一事實者
[034-0024a]
法華經云究竟至於一切智地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即是佛智者出體經
云佛說智慧故諸佛出於世能生下釋智地義地有二義一者能生於一佛乘分別
說三故二者終歸究竟至於一切智地故開示眾生如來知見故曰同歸即法華方
便品初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而智慧門下即是法華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彼經云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
說諸法即隨機無量也廣如法華開示悟入之文前即涅槃能建

大事此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前即涅槃下第二雙
結五六意顯此經包含三對實施權故名復住對實下第
三釋名以復住字難了故謂教法住持名之為住實則常住對實施權故有復言。】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
法界。」


【七以法智下自在業於中初顯自在所依
所謂三通法智通者觀一切法無性相故
神足通者自身現生住滅修短隨心自在
故幻通者轉變外事無不隨意此後二通
[034-0024b]
但內外為異由法智通見理捨相故不住
世間由後二通有自在事用故不住涅槃
成無住道又依智論說有四通前三同前
四以聖自在種種變化通謂十八變三輪
化等取此則自在下當第四通七以法智下䟽文有
三先顯自在所依者即是三通則知經云自在變化下正顯自在之用於中先顯三
通以含自在之意由法智通下方釋自在東其三通成無住道可知又依智論釋則
以自在亦是一通但有通名已含作用十八變義法界品辨。】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
數無有休息。」


【上來別顯十願竟。】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
勇猛如是大作用。」


【第三佛子下總結十願不異前標。】


「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
[034-0025a]


【第四以此下明攝眷屬若觀經文似此十
之類有於百萬等依論釋云此十大願一
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以為眷屬
則此十願攝無不盡如成正覺則攝藥師
十二上願如淨土願則攝彌陀四十八願
等故此經他經所有諸願不出此十非唯
攝願亦攝一切菩提分法如第七地辨上
明十願彰自勤行竟則攝藥師十二彌陀四十八願者並如彼
經恐繁不引亦攝一切者彼因說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解脫月
便問唯此地滿諸地亦滿金剛藏答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七地最勝下說
諸地滿相云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即其文也彰自勤
行者結也故論云一常勤修習無量行故常辨無間無量辨橫廣可知。】


「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


【第二佛子此大願下以十盡句與眾生共
謂前十願皆為眾生由十無盡成前大願
[034-0025b]
皆無盡也文分為二初總標舉後何等下
徵以別顯今初𣈆經名為不可盡法下釋
亦云皆不可盡今言十盡句者窮彼無盡
皆無有餘故名為盡斯則盡無盡之眾生
等也故下論云盡者示現不斷盡非念念
盡由此故令前之十願得大願名故云此
大誓願而得成就故下論云盡者示現不斷盡者不斷是無盡統
攝無盡之法令無有餘名為盡耳。】


「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
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
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
轉智轉界盡。」


【二徵顯中先顯上十盡後若眾生界下顯
前大願成就今初先徵後顯顯中十句初
句為總十願皆是為眾生故餘九句別別
[034-0026a]
皆集成度眾生義故初句為總者此叚畧有三門一總別分別
門二廣畧分別門畧以三轉攝前九故三五無量界分別門即為三叚今總別畧有
三義一者語總如十地十度等二者法總諸法因體互相集成即六相中總三者意
總如此中說意為眾生故一眾生於何處住所謂世界

故二世界依何謂盡虛空界故三說何法
化謂法界故四隨所化生安置何處謂涅
槃故五涅槃何用謂佛出現故六以何方
便巧化如來智故七此智何知謂知心所
緣故八此心所緣令隨何境謂佛智所入
境故即是真性後三轉盡略攝前九義含
總別云何攝九謂世間轉攝前眾生界世
界虛空界其法轉攝前法界涅槃界佛出
現界其智轉者攝前如來智下三界而言
轉者世法及智展轉攝前無窮盡故轉亦
是無盡義耳後三轉下即廣畧門以世界是眾生依報虛空是世界所
[034-0026b]
依故合為世間法界是法可知涅槃即所證法佛出現即教化法如出現品以無量
緣方出現故故三皆法其如來智是智亦可知心所緣者意通能所緣佛智所入成
上能入之智故皆智轉而言轉者別釋轉字以畧攝廣名展轉者可知而言轉亦無
盡者所攝之九復能攝故故轉生無盡又十中前四為四種

無量界後六皆調伏方便無量界十皆云
盡者無斷盡故又十中前四下五無量界所攝門然依瑜伽五界者
一眾生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調伏界五調伏加行界無虛空界今者虛空合後二界
是智論意若依瑜伽既除虛空即以心所緣界攝調伏界餘四調伏加行即方便也
化生法者名調伏界度生法者名調伏方便界。】


「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
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
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
願善根無有窮盡。」


【第二顯大願成就中先反顯後而眾生界
下順明無盡所以十願同此十者前之十
[034-0027a]
願不出此十盡句增上力故諸佛以此力
常為眾生作利益事我願同然上來願校
量竟先反顯者假設界盡願盡故順明下正明界無盡故成願無盡於中二意
先別出同之所以後諸佛以此下以論成前前中言前之十願不出此者且總相明
一一願皆云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等若別說者眾生即第五所度世界即第六
所知第七所淨二虛空即前第六中十方無量此四界皆第十願中三法界即知一
切法界既為化生法亦即第二第三願四涅槃界即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五
佛出現界不離一毛端處示成正覺六如來智即約佛境界大智慧力是大智慧地
等七心所緣界即第八願平等一緣八佛智所入即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
槃相亦是第四二利六相為所入故此十句下全是論文由生界等無有盡故諸佛
以願利益不休。】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
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
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第二佛子下修行勝即行校量有十種行
[034-0027b]
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淨信下顯
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薩如是下結十名體
今初由先大願熏心故則得利益等十心
為起行依於後十行起作自在然有二意
十心通為十行之依隨釋易了二以十心
別一以對十行以治十障文皆次第唯信
行最初而不濁居末者以與釋文相接故
十心為起行依者論經但有二心謂調順心柔軟心論云調順心者彼諸善根
中得自在勝故謂欲起即起故名自在論云柔軟心者得勝樂行故謂內證適神心
無剛強故今有十心故對下十行治瑜伽十障與論小異一利益心者

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損害障能成
悲行二與樂柔輭即是慈心治瞋恚獷強
障三隨順所求即是施心治於身命財生
顧戀障四寂靜無求方能求而無厭故是
無疲厭心治希求報恩貪著利養不寂靜
[034-0028a]
障五三學調伏是知經論心以經詮於定
論詮於慧經兼於律復是調伏治無善巧
求加行障有則調伏故六雖行世間妄惑
不生故云寂滅是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
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不寂滅障七高崇
賢善拒惡不增故名謙下是慚愧心治於
放逸之高舉障八能修出離以法潤澤即
堅固莊嚴治於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
大苦生怯弱障九能如說行故心不動即
供養佛行治於大師所猶豫疑惑障十不
濁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淨為性離不信
濁故此治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
障由治十障故經名淨治地法地法通於
教證此所治障具如瑜伽四十九說。


第二別顯所成行相略啟七門一釋名先
[034-0028b]
列後釋列者一信行二悲三慈四施五無
疲厭六知經論七了世法八慚愧莊嚴九
堅固力十供養佛釋名隨文可見。


二辨體多同十藏二辨體者十行望藏有名同者謂信施慚愧餘
多義同六即聞藏摽章云聞說多知故五同於念九同於持十供養中財供同施法
供同辯七了世法即多聞中義慈悲二行亦是聞中知緣起義既言多同有不同者
不會無失亦餘處經已出體竟故取信等多同亦不取全同也三明得處

信位即修故信進念等大同於此三賢漸
熟故十藏品有信等藏初地證得以淨治
地障故此偏明下論云此信等十行盡是
障地淨法故前將一行以對一障下論云等者以
論先釋十行後方始[冰-水+〡*ㄆ]束料揀故云下論言盡是障地淨法者下文當釋今且畧明
謂盡能治地障故故以一行對治一障四約修分別十行分

二前三是行意樂故名為心後七加行造
修故名為行故論云此十種行顯二種勝
[034-0029a]
成就一深心成就謂信悲慈二修行成就
謂餘七故瑜伽地持皆同此說前三等者先釋義後
引論證亦是下論然就通論十皆是心亦名皆行故此十種名行校量於中分別前
三是行方便心論云深心故䟽以意樂釋心言地持同此者彼云前三名為心淨後
七名行方便淨五約二利前七別顯二利信及無

疲是自利行餘五利他後三通約二利攝
護前七故於中前二護前七謂慚愧治障
護令離惡能令信等成無著行由堅固力
護令住善能令信等成不可動後一攝前
七一攝令成行二攝令得果思之可知五約
二利者就行分別言信及無疲等者論至次第釋前七云於中依自利行謂信能信
菩薩行及諸佛法求必能得故依利他行所謂慈悲能安隱他與樂心故捨者以財
攝他行故不疲倦者自攝法行故知諸經論善解世法者攝他行故釋曰以論文雖
顯次第相參故䟽摘出二行以為自利餘為利他後三者問直爾信等自能離過何
用慚愧護令離惡答若無慚愧終不起信斷於不信如是一切故說慚愧以為能護
[034-0029b]
由離障故七皆不著後一攝前七者攝有二義如䟽所辨言攝令成行者為行供養
攝令起信等故論云三者供養彼垢清淨依止行供養諸佛攝信等善根故二由供
養得二種身故令信等得二身果故論云是中有二種供養故得二種身一者上妙
身所可見者心生敬重利益不空故二者調柔心自性善根成就樂行法故釋曰久
修今熟故曰性成即論自性善六明次第者先自證信因

果既自證信愍傷妄苦誓與真樂為救他
故捨而無恡求法無倦便能了知經論籌
量世法止惡慚愧進善堅固能真供佛。】


「成淨信者有信功用。」


【七釋文者十行分九慈悲合故今初信行
分二一攝德成人。】


「能信如來本行所入。」


【二能信下正顯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別
初句總信因果次九別明因果後一結略
顯廣今初如來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
[034-0030a]
果因果皆有證入義故。】


「信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
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
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
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


【一信成就下別明因果中前二句因初句
行體後句行能餘七是果句雖有七攝為
五勝合初三故并結有六五皆佛德故名
為勝五中前四智德後一斷德智中一對
冶勝即寄對顯勝謂十力降魔無畏制外
不共過小故云對治而經云不壞者為對
二乘非究竟故次三當相顯勝二即不思
議神通力上勝所現絕圖度故三不雜染
勝謂證真生智無中邊雜是佛之境故以
即邊而中故無有邊二邊既無中云何有
[034-0030b]
四一切種智勝證真了俗故云隨入無量
差別是種智境五離勝一切煩惱習常遠
離故經但云果而論判為斷德以前四皆
果今復云果明是果果故當涅槃并結有六者結
文是䟽科經論主不科但云此菩提所攝本行入有六種勝是故信勝今依䟽前科
則釋中唯五故云并結有六所以論取結者結中有果同前五故若爾結中有因何
不對之初立三因答以被中間五果隔越故然皆信為句首䟽以易見故不牒經三
不雜者論唯標名下便以經帖合謂證真下䟽先通釋後以即邊下別釋無中邊言
遠公釋有二義一約染淨事法辨二約有無法理辨今初然論經云無中邊此公云
生死此邊涅槃彼邊聖道為中今觀生死本性不有即無此邊涅槃如故亦無彼邊
兩邊既無聖道亦寂無有中間二約有無法理辨云有為此邊無為彼邊非有非無
說以為中有即非有故無此邊無即非無故無彼邊兩邊盡泯中間亦亡故無中間
然此二釋約法小異義旨皆同二邊中道三法皆立以為所遣以性空遣二邊相待
遣中道今之所釋畧有二異一者中邊語通則有無染淨一異斷常生死涅槃若離
若合皆是二邊中隨二邊亦有多義二者以中遣邊以邊遣中待絕雙亡故皆本無
[034-0031a]
餘如前說。】


「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
力故。」


【三舉要下舉略顯廣故總信一切因果智
地是證說即是教力通上二或謂威力亦
是三輪化益亦是三輪化益者智地意業說即口業力即身業身威力
。】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二


音釋




普教切
螺髻
螺落戈切髻吉詣切
[034-0031b]


第三十四之十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三 遵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


【第二雙辨慈悲二行中二先明三觀為方
便後菩薩見諸眾生下明所起之行相前
中三觀即為三[暇-日-己-乳-孚+几]第一遠離最上第一義
樂觀第二而諸凡夫下具足諸苦觀三然
諸眾生下彼二顛倒觀但失真樂已為可
愍況加妄苦況復雙迷反本何日由初觀
故起慈由次起悲由後雙起今初觀者性
淨深寂名第一義不動為樂隨妄則離文
中先總標起念前中三觀下䟽文有二先明三觀即是唯識真樂本
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於三叚中初即真樂本有二即妄苦本空三即不
覺不知然其初一即性淨涅槃下釋云三祗方得者方始契故故得宜言證涅槃之
[034-0032a]
樂樂中精極故云最上殊勝無加故曰第一有大義利故名為義今䟽下文約所證
釋但失真樂下明為方便於中有二初立理顯過言已為可愍者則顯後後則深於
前前但失樂而可慈愍之方更具苦故須拯拔況復雙迷於彼二法迷謬顛倒苦處
計樂樂處計苦故增妄苦難反真樂云反本無期後由初觀故下別明所起可知先
總標起念者菩薩乘前信解佛法故念法甚深以甚深故眾生失之以失深樂故可
憐愍。】


「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
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
量如是廣大。」


【後諸佛下顯所離樂於中九句初總餘別
總云佛法者唯佛教證所能顯故具下諸
義所以甚深別有九種甚深今經闕論第
九難得一寂靜甚深謂法體離於妄計實
有故名寂靜自是妄計於中正取非本不
寂中論云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此一
[034-0032b]
約遮詮二寂滅甚深此約表詮論云法義
定故謂一心體寂故云法定二門亦寂即
是義定一寂靜甚深者然論一時列其九名後方重釋初云寂靜者離妄計
實有故妄計正取故䟽離二句釋之以初句為順釋寂靜從自是妄計下以下句反
釋寂靜下引中論證上二義即第二卷第十三行品初山乘有問論主答云如佛經
所說虗誑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虗誑謂第一實者即是涅槃虗誑妄計即是
虗妄之相何得言一切皆空故龍樹以此偈答上半正答既無所取即是空義下半
為釋前偈佛說虗誑妄取正是說空若不空者不名妄取應名真實故今但用上半
證今論中妄計正取此一遮詮顯二是表又第一離妄第二顯法體是故論云法義
定故謂一心等者即起信意彼論立義分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一者法二者義故
今䟽云法義定故彼論釋法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釋曰今䟽云一心即總攝二門言體寂者正取前是心真
如相即是摩訶衍體順經寂滅故言二門亦寂者二門即是解釋分中然此立義分
中向所引法已有二門則真如門示一心體生滅門中總示三大然彼論中釋云所
[034-0033a]
言義者即體大相大用大今欲明於立義分中已具二門故說二門已為義也是總
心中之所以故故明三大但是生滅門義二門之義義則寬矣三大二門前來頻引

次三甚深對治三障而成三解脫門觀謂
三治妄分別障四治有相障五治取真捨
妄障三治妄分別障等者此三釋有多門如下六地遠公云分別即是妄想心
體相即分別所起事相取捨即依分別取捨順境貪求故願取違境猒背故願捨亦
可約三性說分別即遍計所執古譯為分別性故相即依他起取捨即取圓成之真
今治三性之執成三無性故為三解脫門略無甚深之言三云空甚深四無相甚深
五無願甚深六明離雜染觀謂真方便道此治證道
障即得真證道六窮終妄想緣智名為離染真智殊彼故名為離以無所得而為方
便名真方便亦兼顯方便道及後不住即為四道七不可算數思

量生善根觀故即是助道八依自利利他
增上智觀故云廣大即不住道即不住道者自利大
心不住生死利他廣心不住涅槃論經但云如是無上而論釋義即是今䟽

論云難得甚深三僧祗劫證智觀故即是
[034-0033b]
證道證性淨信故今廣大攝之大稱體故
與證義同前二直就法體後七約智顯深
故皆云觀。】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


【第二具足諸苦觀約十二緣明之然十二
緣具業惑苦但云苦觀者業惑苦因故又
二流動當相即苦動即有苦故文分為二
先別明緣相後如是眾生下結成妄苦前
中分二初明前際三支後於三界田下顯
中後九支故論主分前三支一處解釋後
十及結一處解釋欲顯前三是因因是倒
惑邪見義同故識支約種是因義故亦顯
前二前三與次七次八許異世故約果結
苦苦義顯故然十二緣下問答顯意問意可知從業惑苦因下答有二
意此是以因從果名苦故六地中盡屬苦樹又二流動下業惑是行行是五陰體即
[034-0034a]
苦故動即有苦引起信證即三細之初云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
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釋曰今䟽意云細中之細尚當相是苦何況麤
者遠公亦云苦過重故偏舉前中分二下䟽文有三初科為二故論主下引證為二
三欲顯前三下出為二所以曲有二意一依因果分前三為因識有二義為因屬前
為果屬後故前三竟猶言後十者識為果故亦顯下二復是一意亦通妨故來謂有
問言前三是因因在一處後十之中愛取有因那與果同故有此意為揀唯識唯識
論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前七次三或同或異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二即生死三即
愛等七即前七今前二三屬於過去次七及八屬於現在即前七支不定同世故云
許異世故若遠公通愛等為因云以能增長未來苦果故與果同若爾前三何不從
後說為苦耶答云過去已起因果定故雖有此通故今䟽云非獨因果要分為二欲
顯前七可分二故約果結苦者此釋論主明其結過與後十支同處解釋通意可知


今初三支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邪見
者前明正法理本無偏今迷彼實義理外
謬取皆名邪見通於業惑非獨撥無因果
涅槃亦云一切煩惱邪見攝盡總云邪見下初正明
[034-0034b]
邪見文中有二一麤二細麤則撥無因果細則理外推求麤亦名別細亦名通通則
通諸煩惱今是通是細非別非麤涅槃亦云下第二引證即三十五迦葉菩薩品因
說隨自意等三種語故文云善男子如來或是為一法故說無量法如經中說一切
梵行因善知識則已攝盡如我所說一切惡行邪見為因一切惡行因雖無量若說
邪見則已攝盡釋曰惡行通於一切業惑故云一切煩惱邪見攝盡本在其

中云何言墮此有二義一約始起一分名
之為墮二約迷真隨妄義說為墮非有始
也真雖本有迷亦無初相依無性故名為
真若定有真真還成妄若爾真應同妄互
相依故妄必可斷真必可顯斯則不同不
空之真非由妄故但空妄執自見真源本在
其中下二釋心墯言亦通妨難上即難詞煩惱無始何有初墯若有初墯則有未墯
邪見之時此有二義下答有二義初易義了謂於一身身心澄靜念慮瞥生即名為
墯二約迷真下正通無煩惱之難真是所迷妄是能迷既有能迷義如墯耳故妄與
真皆無始也言相依無性者雙遣真妄言相依者依真起妄因妄說真若無能迷所
[034-0035a]
迷不立安得有真依真有妄故妄無性依妄說真真豈定有故云相依無性則能所
俱空若定有真下反成真義離妄說真定性有故事外真故若爾已下躡迹起難難
上相依無性之義同妄無性應可斷故妄必可斷下答上約不異難令可斷今約不
一若真臣斷如波與濕雖互相依波則可滅而其濕性不一不異真妄俱成此是一
意不空之真下復是一意上依空真則同於妄不空真性非對妄論即此空有非一
非異方為微妙之真恐難無窮故下結云但空妄執自見真源分別不亡皆成妄惑
謂如復禮法師有遣問云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許妄從真生此妄安可止無初
則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有終長懷懵斯理願為開秘密析之出生死今䟽末句
正示秘密故應總酬其問云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則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從
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知妄本自真方是常恒理分別心未亡何由出生死然䟽文
中理已具矣但云無始而有終長懷懵斯理者則法相事而例難之今云有妄即真
則同無終始若分別說應有四句真理則無終無始妄念則無始有終真智則無終
有始瞥起妄念有終有始若約圓融同無終始既無終始亦復無有無始無終唯亡
言絕想可會斯玄。】


「無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愛網中行諂誑
[034-0035b]
稠林不能自出心與慳嫉相應不捨恒造諸
趣受生因緣。」


【後無明覆翳下別有九種邪見初五無明
次三是行後一識支業及識種亦名邪見
者義如前說又邪見俱故邪見引故所以
無明具多句者一切煩惱謝徃過故總名
無明故今委說又顯一切煩惱皆能發潤
而發業位無明力增故名無明今初五中
有二初三根本迷法義過後二為末追求
時過今初前一迷法後二迷義故論總云
此三依法義妄計如是次第斯則妄計之
言通上法義亦可妄計別對第三愛念邪
故論總云下上取義總科此下第二引論為證然論前別列九邪見竟重復牒
釋云是中蔽意邪見憍慢邪見愛念邪見此三邪見依法義妄計如是次第是故䟽
言論總云也斯則下䟽釋論乃有二義初義意云法上妄計故有蔽意義上妄計故
[034-0036a]
有後二即為次第亦可下是第二意則以一法二義三妄計而為次第下䟽偏用初
意消文故云次二迷義初一句是蔽意邪見此依迷

法謂無明住地迷覆法體所言法者謂眾
生心名為蔽意故此無明迷真之初妄惑
之本次二迷義者通四住惑由前礙故迷
覆因緣無我之義妄立諸法所迷諸法有
內有外謂第二憍慢邪見此依迷內妄立
我法自高陵物故經云立憍慢高幢二入
渴愛網中即愛念邪見此依迷外妄謂我
所及外境界而生貪愛如渴鹿馳焰魚為
網纏如今愛支初一句等者䟽文有五一指經立名經云無明覆翳
二此迷法者即論總示其體三謂無明下䟽雙釋經論之意四所言下引起信論釋
蔽意言以論經云無明癡暗蔽其意識故五此無明下結成根本無明故諸經論皆
言無明無因老死無果唯有無明橫從空起不可復源六地經云不了第一義諦故
名無明若依起信即是根本不覺亦是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有其染心也次二
[034-0036b]
迷義者一見一切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上無明住地即當
第五一五通三界二三四即如次欲色無色此上總是惑體由前癡下釋迷義因緣
生法離我我所今由有我故立我所我所即法即愛念邪見者未得悕欲說之為念
已得深著說之為愛其渴鹿喻未得悕欲其網魚喻已得之愛而言如今之愛支者
過去無明亦有如今之愛取故四行諂誑下二種邪見追

求時過如今之取支故俱舍云徧馳求名
取由上內計有我外見我所以我對所便
生三過一初句於可得處起諂誑邪見諂
誑屈曲虛而似實故喻稠林不能自出二
於不可得處則生忌嫉三於已得處則生
慳恡上二即第五慳嫉邪見經云心與慳
嫉相應不捨由嫉他身故生卑賤中形貌
鄙陋由慳財故資生不足故云恒造諸趣
受生因緣由上內計下躡前生起論經無慳則唯二過今加一慳故第二
中有二過合成三過一初句下釋第四邪見諂謂為罔冐於他矯設異儀險曲為性
[034-0037a]
能障不諂教誨為業謂諂曲者為罔冐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己失
不任師友正教誨故誑謂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矯邪命為業謂矯
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釋曰以上論文明知此二皆虗似實然此二惑
俱以貪癡一分為體由嫉他身下釋經恒造諸趣受生因緣然論經無慳而云常懷
嫉妬而作後身生處因緣論釋云妬者於身起邪行故嫉者嫉於資財等是故生生
之處墮卑則中形貌鄙陋資生不足釋曰今但以慳對嫉以嫉對妬配屬分明然嫉
與妬有通有局若玉篇云忌賢曰嫉忌色為妬忌色即是身過今嫉於財却參慳義
故案經釋然論釋意此二招於別報故經云後身生處因緣今言諸趣受生因緣言
含總報。】


「貪恚愚癡積集諸業日夜增長以忿恨風吹
心識火熾然不息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


【次三明行中初貪恚下集業邪見由前追
求增長煩惱起業行過次三明行䟽文有十二此句總標初
貪下別出三中初句經至積集諸業日夜增長由前下躡前追求總釋三句

句總明由惑造業故六地云不正思惟起
[034-0037b]
於妄行亦是行俱無明正發業故諸業非
一是為橫集日夜增長復顯豎集然集業
因由於三毒故云貪恚愚癡三毒緣於三
受故論云受諸受時愛憎彼二顛倒境界
故謂樂受生愛苦受生瞋癡從中容故云
彼二顛倒之言通於上三皆由無違順中
妄謂有故此句下別舉初句故六地下引例釋由惑起業然彼但躡無明
今通貪等通別有異亦是行俱無明者再釋貪等前釋舉於𤼵業無明有於行前今
與正𤼵業時所有諸惑皆名無明覆蔽於業不知過故諸業非一下釋餘經文然集
業下牒論解釋於中有三初躡經文生起論意謂經云三毒起業而論云受諸受時
者因受生毒故次故論下正引論文後謂樂受下䟽釋論意然愚癡無

明行相何別愚即遲鈍多所封著癡者迷
闇不別是非皆對現境不緣三世緣三世
境而不了達乃名無明不見未來發現業
故通義可知然愚癡下揀法同異次二別明行支中
[034-0038a]
初句明吹心識火熾然邪見即內心思業
為煩惱風動謂於怨恨時互相追念名為
忿恨此思之始欲起報惡業故云熾然不
息此思之終思通諸惡而殺業在初故偏
云忿恨下加害亦然次二別明即內心思業等者此略釋經然
經云心通相而說亦是舉於所依心王今云思業別舉業體以論經云吹罪心火故
舉思業謂於怨恨下論釋其中此思之始及此思之終是䟽釋論餘皆論文

起業邪見即兼動身口故云凡所作業論
云於作惡時迭相加害故由倒造業業不
離倒故曰相應。】


「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意識種子。」


【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識邪見明所引識支
以其識支通因果故經欲具明故具顯因
果論欲分析故先明識種明所引識支等䟽文有三初摽
名示體此依能所引生明之如十藏品及六地廣說以其識支下二出經論意通因
[034-0038b]
果義次下當明今取前三為因故取識種心意識三名有通別

已如前釋今此文中義含通別別謂心是
識種意識通餘四種種子之言揀異現行
謂五果種心意識三下三釋文於中有四一釋心意識名言如前釋者即
問明品言意識通餘四種者識即前六識是六處種六識必含於觸受是觸受種除
上四外皆名色種故云通四誰能起此謂善惡業無記

非因故此不論善業云何復生苦種以與
欲等四流相應今施戒等皆是有漏非無
念智無有斷期若爾何不名為起業種子
理實俱通望苦樂報業為正種望生心體
識為正種以就本性一切生死皆心起故
如芽肥瘦由於水土而生芽者正在穀子
故諸經論互說二種誰能起下二釋起字無記非因者但招別
報不招總報故如九地說後理實下答因法有喻並如六地所明諸經論者總指唯
識論具二以業種為增上緣識種為親因緣今此經中即說識識受六道身為種如
[034-0039a]
中論云眾生癡所覆為後造三行以有此行故識受六道身即以業為因耳


明前際三支竟。】


「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所謂名色共生不離
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生觸觸
故生受因受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
生有。」


【第二明中後九支第二明中後九支者亦可言十義如前說隱現
行識即言九耳下當廣明然論兼結文總分三[暇-日-己-乳-孚+几]初明

自相二有生故下同相三是中皆空下顛
倒相然論兼結文者其結一文即䟽科經即前具足諸苦觀初以約十二緣明
苦故總科云文分為二先別明緣相後如是眾生下結成妄苦就前方開為二初明
前際三支後辨中後九支今論乃於中後九中籠取結文分為三[暇-日-己-乳-孚+几]若直就文此下
兼第三彼二顛倒觀總應分四一示九支緣相二如是眾生下結成妄苦三是中皆
空下明緣體空四取彼二顛倒經文結成迷惑其第四[暇-日-己-乳-孚+几]是第三觀今為順經就前
三[暇-日-己-乳-孚+几]開初一半為二合後半及第二為一以第三為一故亦有三就䟽之中分三[暇-日-己-乳-孚+几]
[034-0039b]
初列三名言自相者現在名色等支體狀別故

言同相者釋有二義一未來二支亦同現
在有名色等故二約果相顯緣起過患通
徧果位故名為同猶如色等礙等為自相
苦等為共相共即同也是則現在亦有同
相未來非無自相但隱顯耳此釋順論論
云二同相謂生老病死等過故三顛倒者
緣體是空執有是倒釋有二義者初即遠公義二即今䟽正意
猶如下二引例釋尋常自相共相證成則自相全同同相寬狹不等此唯約因緣故
狹彼通有為故寬然緣起過患即同無常等是則現在下三結成隱顯未來隱自相
顯同相者今猒當果絕現因故今初自相復有三種一者

報相二不離二字是因相三此名色下彼
果次第相言報相者即初受生異熟識體
共名色生故論云報相者名色共阿賴耶
識生此含識支一半名色支全故攝論云
[034-0040a]
本識有三相一自相謂本識自體二因相
謂種子識三界相謂異熟識此意明為因
義邊名種子識即前約因識支為果義邊
名義熟識即此報相名色所依若不望因
果直語自體名為自相今論因相却是彼
中果相立名雖殊並通因果言報相下別釋初相䟽文
分五一正釋報義異熟是三界報體故共名色生明是果報故論云下引證異熟識
是報相義攝論云下四引證三相於中有三初引論列名即第二論所知依品第二
論曰如是已說阿頼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云何可見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
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初謂依一切雜染法所有熏習為彼生因
由能攝持種子相應二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頼耶相與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
法現前為因三謂即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頼耶識相續而生釋論中
言分析此識自相應相以為二種因果異故釋曰初謂依一切下論自釋相即今䟽
文此論意明下二釋彼論意撮略言耳若不望因果者識之自體雙含因果分出因
果即是二相不分因果即是自相故上釋論云分析此識自相應相以為二種因果
[034-0040b]
異故是則自相為總因果為別耳今論因相下第三會釋二論問因果相殊云何此
因而是彼果答今以果識為名色因非以種子為現識因是故名殊而體一也故此
中三相而初二皆是攝論果相此論果相自是名色之果相耳立名雖殊者明引彼
三相非證此三但明此識通於果耳因如前叚經云於三界田中

者是所生處下六地中約因位說以業為
田以識為種今約果位故以三界為田生
前識種後生苦芽者標所生報前三支因
必依苦果而起今更生苦所以稱後此顯
展轉無窮之義。


所謂已下出苦芽體相論云名色共生者
名色共彼生故謂名色共彼本識生也恐
人謬取名與色共故有此言名謂非色四
蘊色謂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
二束蘆更互為緣恒時而轉不相捨離所謂
名色下出苦芽體者文三一牒經總標經云所謂名色共生謂名色共彼下䟽釋論
[034-0041a]
論中彼字即頼耶故於中有三初總顯論意此二與識下顯共生義束蘆之義六地
當釋即前所引攝論次文云阿頼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
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束蘆互相依持同時不倒釋曰燈炷生焰燈焰燒
炷互為因果正是果識為名色因義二不離是因相者即顯

本識為名色因謂是名色不離彼本識依
彼本識故既依此釋定知此[暇-日-己-乳-孚+几]具於二支
謂識及名色二不離是因相者牒經標名即顯本識為名色因者䟽釋
因言謂是名色下論釋其相言名色不離彼本識者論主釋經不離之言非是不離
名色有六處也顯上句中共生為不離耳依彼本識故者論主自釋因相言也既依
此釋下䟽家案定明此自相因相中有識支及名色支不同古釋唯取同名色支識
支在前邪見中故名色依起者依彼本識因生耳三彼果相者是

彼報相名色之果由名色增長成餘八支
非別有體初成六處者名增成意處色增
成餘五次六處增長成觸言於中者於六
處中有根境故餘因緣義廣如六地三彼果相
[034-0041b]
有即此名色增長下經前已科出故此略無牒經䟽中但釋彼果揀非報相而為果
體今取六處等是報相名色果耳上言次第者名色生六處六處生觸等次第不亂
故恐繁指後。】


「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
苦聚。」


【二同相中生及老死正顯同相二同相中論主易故
不釋䟽文亦顯然六地中名為苦樹廣有其相如是已下總結成

苦何處是苦此有三重一論將入同相中
則以生老死憂悲苦惱明於苦聚文義顯
故二近結於果名色共生此明苦生餘八
苦長三遠結十二前二支半為能生長後
九支半為所生長文義顯者文即此中有憂悲苦等唯識論云老
死位中多無樂故此是他文言義顯者生死是苦憂悲之苦最明顯故故為同相。】


「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
草木石壁亦如影像。」
[034-0042a]


【三顛倒相中言是中者是前十二緣中皆
空已下明倒所以由空謂有所以明倒此
有四重一緣成無性所以言空二離我我
所釋成空義離我人空離所法空三無知
下釋無我所以四以外事釋無知覺三中
四句通外及小。


初約外道外道雖眾不出僧佉及與衛世
僧佉說覺以為神相衛世說知以為神相
今無知覺成上自體本無有我作受二句
通於能所能作能受故是於我所作所受
即是我所在因名作在果名受今但緣成
故無作受僧佉說覺者即百論破神品第二中外曰實有神如僧佉經中
說覺相是神次論復云優樓迦弟子誦衛世師經言知與神異是故神不墯無常中
亦不無知何以故神知合故如有牛人注云譬如人與牛合人名有牛如是神知情
塵意合故神有知生以神合故神名有知釋曰上即論立今但二無不說無之所以
[034-0042b]
所以廣如前後今當略說論破僧佉二內曰神覺為一耶為異耶外曰神覺一也內
曰覺若神相神無常故釋論云譬如熱是火相熱無常故火亦無常今覺實無常相
各異故屬因緣故本無今有故已有還無故外曰不生故常意明神不生故內曰若
爾覺非神相意云覺無常神常無常不應與常為相故彼䟽總釋云此二相違凡有
三對一神常覺無常二神遍覺不遍三神一覺眾此初[暇-日-己-乳-孚+几]中正就二對生過神一覺
眾在第三重中方破就初對中有四種過一以神從覺神則無常二以覺從神覺應
是常三若不相從體即不一四必欲令覺是神神則二種常無常也亦言覺不覺也
今結四過之中經文有一二是破覺不應有之三四略無餘如彼論二破衛世先破
其喻云內曰牛相牛中住故非有牛中釋曰有牛是人人與牛合牛不是人神與知
合知不是神何得為相次破其法云汝言神情塵意合故知生是知知色等是故但
知能知非神知譬如火能燒非有火人燒斯則知為神相義不成矣今云無知

約小乘就五蘊說就受蘊名三蘊名知若約
小乘等者受蘊名覺覺苦樂等三蘊名知想取於像行有欲勝解等皆是知義識義
更明色非此二約六根說身識名覺餘五名知五

陰造業故名作者當陰招報名為受者今
[034-0043a]
並遣之約六根說者若約別明眼見二聞鼻舌身三名覺意根曰知今取觸
塵對之為覺餘五說知現有知覺云何言無隨俗故

有約真故無又心法有四一事二法三理
四實謂隨境分別見聞覺知名之為事論
體唯是生滅法數故名為法窮之空寂說
以為理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故
名為實此四重中說初即說知覺等名若
就後三即無知等現有知覺下通外難先難隨俗故下答即中論
意又心法有四下亦答上難於中有二先舉法相此四即同唯識第九四種勝義一
世間勝義謂蘊界處等二道理勝義謂苦集等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
義謂一真法界廣如玄中今文先列名次謂隨境下釋相此四重中下二結酬其問
汝現見有但是初門今約後三故言無也又以第二破其初一則事非事矣若以第
一破具前二前二俱無若以第四拂其空相空亦不立方名為實又三以空遣有四
以實遣空空實無礙知即無知然破我與法廣如於前諸會經文四如草

下以彼外事喻釋無知覺等以諸眾生現
[034-0043b]
見有於動止語言云何說言無知覺等故
以外物動不動事示無知覺草木則動石
壁不動皆無知覺故內動止豈當有之淨
名云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言亦如影像
者顯從緣有似而非真即雙喻二諦若凖
論經無影像喻而有如響可喻言聲而無
知覺可喻言聲者此喻亦是遮救無知謂無情之物動與不動故無知覺眾生
是有安無知覺故引響喻因心𤼵聲和谷發響響無知覺情發亦然。】


「然諸眾生不覺不知。」


【第三然諸下彼二顛倒觀妄苦本空得而
不覺真樂本有失而不知而遠樂就苦名
彼二顛倒彼二等者有三意一迷真隨妄即是顛倒二由迷真故於樂計
苦由隨妄故於苦計樂三不識真故遠之不知妄故隨之故論經云不覺不知而受
苦惱雖有三重其旨一也故䟽文中前後互出

上來三觀為方便
竟。】
[034-0044a]


「菩薩見諸眾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
即生大悲智慧復作是念此諸眾生我應救
[托-七+友]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
智。」


【第二菩薩見下正起慈悲初明興悲謂見
苦應[托-七+友]後復作下興慈謂無樂應與既言
具苦必知無樂故既言具苦者此遮妨難恐有問言慈是與樂經
中但言見生有苦何言興慈故通云爾然經慈悲二觀影略悲中覩境却無拔濟之
言慈中闕於覩境却兼拔濟之語二觀同緣有苦故生慈下重舉前境以明拔濟成
上之悲置安樂處生下之慈義皆足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
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悋惜求佛大
智修行大捨。」


【第四施行文三初總明施行二別顯施物
三總結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
[034-0044b]
以見有苦無樂故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
此地檀度得圓滿故契理曰深不捨悲願
為重此心住地故能滿檀三於一切下明
施體相四求佛大智願施所為五修行大
捨結施行名一明施所依者即經隨順如是大悲大慈則能拔其苦能
與其樂若別說者財施拔現貧苦與現富樂法施拔其當苦與出世樂無畏拔現恐
怖與安隱樂文中就初多明於財而言大捨又云凡是所有則兼具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三


音釋


慳嫉
慳苦閑切悋也嫉秦悉切垢也
忿恨
忿扶粉切怒也恨胡
恨切怨也


逵眷切疲勞也

匹蔑切過目也

莫亘切
[034-0045a]


第三十四之十四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四 遵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
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
嚴身之具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
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
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無所
惜。」


【二凡是所有下別明施物偏顯上文一切
無恡於中初總後所謂下別別顯一切畧
有二種一者外財二者內財謂頭目等文
顯可知二者內財者諸會已廣易故不釋論文甚廣今當具出論釋總句凡
是所有一切能捨云一切物者畧有二種一外二內次釋所謂下別中先釋外後釋
內外中更分總別釋總句云外者復有二種一所用二貯積如經所謂一切財穀庫
[034-0045b]
藏等故如是次第釋曰此中財穀是所用庫藏是貯積經從金銀下別論釋云於中
廣有八種從金銀乃至一切所愛之事一切所愛之事即今經及餘所有珍玩之具
兼取後內以為第九釋云是外事捨中初捨為總餘九為別依此二種喜一藏攝喜
二利益喜藏攝喜者謂金銀等利益喜者復有八種釋曰欲兼下內共成二喜故標
云外事有九不釋別中第八即是於內然八中次第異今今依此經之次一嚴飾利
益喜謂珍寶瓔珞二者代步利益喜謂象馬車乘三者代苦利益喜謂奴婢人民論
當第四四者自在利益喜謂城邑聚落論當第五五者戲樂利益喜謂園林臺觀論
當第三六者眷屬利益喜謂妻妾男子內外眷屬七者堅著利益喜謂及餘所有珍
玩之具八者稱意利益喜謂頭目手足等後三同彼論次。】


「為求諸佛廣大智慧。」


【三為求下總結行成初結所為。】


「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


【後是名下正結行成然初地中應具三施
從增勝說但舉於財故般若論二三地中
方行無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
[034-0046a]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
眾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
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


【第五無疲厭行中分三初牒前起後二轉
更下正顯行相三即得下結其行成下五
行中唯除第十顯相即是結名餘皆具三
文處可見。】


「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
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


【第六得無疲厭下成經論智。】


「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
一切眾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
故菩薩得成世智。」


【第七獲是智下成世智行言隨應者隨機
所應宜以何法隨力者隨己智力所能隨
[034-0046b]
他智力所堪隨其所習者約機現作論釋
隨宜言如論說者即瑜伽菩薩地菩提分
品也隨機所應者經有三句此句是總下二句別云何所宜隨力宜隨現習宜
現習宜者如浣衣之子應令修習不淨觀等。】


「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慙愧莊嚴勤修自利
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慙愧莊嚴。」


【第八成世智已下明慚愧行知時已下正
顯行相時有三種一者念時如是時中宜
修定等剎那不間故二日夜時晝則存心
初中後夜皆勿廢故三所作得必不斷時
此即智量謂量力所能亦愛亦䇿勿令過
分後休廢故以此三時修前八科二利之
行煩惱睡蛇晝夜不雜為慚愧服而自莊
知時已下行相三句知時知量合為一故開時有三第三時即知量義言如是
時中宜修定等即涅槃經上已引竟晝則存心等者即遺教經經云汝等比丘晝則
[034-0047a]
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
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
以持戒之鉤早併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
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無得蹔替若離慚恥則
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釋曰但觀所引䟽文
易了謂量力所能者即涅槃經已如上引亦如教首樓那調琴之法言後便休廢者
起信論修行信心分彼約為魔感故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今使勿令過分則非卒
起亦不休廢然䟽三時當相以釋亦可此三為初中後初但明記次日夜勤修後方
不斷。】


「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


【第九於此行中下成堅固力謂此即前慚
愧二利行中欲早求度應當精勤不退自
分不轉勝進謂此等者釋經於此行中以後三行攝護前慚愧中已𠬧
前七門二利之行今之二利即前七也而是慚愧所護行中修堅固也欲早求度下
[034-0047b]
正顯行相之文此句總明堅固之體即前遺教之文不退自分下別釋堅固之相前
經已引彌勒問經。】


「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第十得堅固下明供養行利養正行具二
供養利養正行下上願校量中有三供養一利養供養二恭敬供養三正行供
養今以恭敬通上二故但分財法。】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
悲慈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慙愧
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第三佛子下結十名體用先結體用所謂
下結名言體用者此十即是淨諸地法以
治十障故障如前說第三佛子下䟽文有二先釋文然安
住地分有三十句亦明信慈悲等與此何
異論云前是清淨地法今盡是障地淨法
者前句文畧若具應云前是清淨此地法
[034-0048a]
以局初地故今盡是障地淨法者謂不局
初地故云盡是盡淨諸地障故故經云淨
諸地法瑜伽亦云此十種法於一切地能
淨修治故下諸地中皆云信等皆轉淨等
然安住下二揀法亦致復重之問文中有二先問前句文畧下是䟽釋論中無問而
但有揀具足論云前所說三十句從信增上等乃至常求上上勝道是清淨地法今
此十句從信乃至供養諸佛盡是障地淨法是名修行校量勝而遠公云前是所淨
此是能淨意云前地滿故能淨此法故為所淨此中十行若無此十地不窮滿故為
能淨末為得意不順於論及瑜伽故第三佛子菩薩住此歡

喜下果利益校量勝有四種果一調柔果
二發趣果三攝報果四願智果釋此四果
畧啟四門。


第二釋名通釋果者地中滿足故別言調
柔者謂調鍊柔熟以供養攝化等為能調
鍊信等十行為所調鍊由行供等令信等
[034-0048b]
調柔隨意堪用故名調柔下鍊金喻其義
甚顯二發謂發進趣謂趣向於地滿中更
求明解為能發趣發自此地趣向後後為
所發趣下啇人喻義甚相似三王位之身
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為攝四內證願
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
故稱願智。


三明分齊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後二是其
報行純熟行修唯在地滿報行該於始終
從初住地乃至地滿所受王身說為攝報
所有作用說為願智又初二後一此地定
有攝報一果有無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
作而定能作故亦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
法初行次解是所修故後之二果唯果非
法初體後用非所修故是以經於二果畧
[034-0049a]
之後便有結文云說初地法門不得此意
則似論家謬取法門濫為果稱三明分齊等者䟽文
有四初總標分齊即修非修分別以修以報各為分齊行修唯在下二約當地初後
相望論其分齊即上二義遍不遍故又初二下三約有無論分齊又初二果下四約
法果論分齊此意正為論主通妨謂安國法師以見二果之後有結文故便以前二
果唯是地法後二方果法即出心故今為通前二通法通果為法易見後有結故為
果難見故論判屬果不得此意下結彈安國四辨通局發趣文

局初地以最在初故義通十地通解十地
故餘三義局初地報等殊故文通十地地
地皆有故。】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
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
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
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
百千億那由他佛。」
[034-0049b]


【第五釋文四果即為四別今初調柔分三
謂法喻合法中分四一見佛為鍊行緣二
悉以下所鍊行體三以前二下別地行相
四是菩薩隨所下鍊行成熟前中先總明
後所謂下別顯總中以大願力是見佛因
力兼神力故瑜伽住品有二因見佛一願
二力論經具二論云以勝通力見色身佛
以正願力見法身佛瑜伽正願得生受用
土中常得見佛今云法身即功德法身今云
法身者佛地一切智名法身以約證如十德勝故見功德身又約末證如未窮極故
真實法身非見相故別中云見多百佛等者論云方

便善巧示現多佛故此善巧有二一不直
云無量而巧歷百千等數為方便顯多二
言多百者是多箇百多千等亦然是為一
數之中已攝於多故名善巧理實入華藏
[034-0050a]
剎海見法界身雲也理實入下上約寄位此下顯實即願智果
中意也。】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
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
一切眾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佛
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眾生法。」


【二所鍊行體中以行入行故名為鍊如金
入火然有三種入即分為三一入功德即
供佛行去薄福垢亦兼供僧二以此善下
入無上果即回向行去下劣垢論當第三
意明通迴二行三佛子此菩薩下入大悲
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亦兼供僧者已親證如真供養故又
此鍊行真是修行法供養故故畧無耳其供佛中經文易故䟽畧不釋論云供養者
有其三種一恭敬供養謂讚歎等顯佛功德二尊重供養謂禮拜等三奉施供養謂
華香等即衣服下文其大心深心即能供養心謂為求佛故云大心心殷重故名為
[034-0050b]
深心䟽以同上願校量中供養願故故皆畧無去下劣者論經是第二論釋即當第
。】


「以前二攝攝取眾生謂布施愛語後二攝法
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
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
隨力隨分。」


【三別地行相中先約四攝然四攝望前猶
是利眾生法望後為別地行相以因利生
之便故於此明下二地中乃在鍊行成後
四攝雖不足全別十地為是化生之法故
用之耳愛語是法施初地檀滿故說二增
二約十度然證相難分寄十度等以顯差
別各說一增若不爾者何不二地言二度
增檀度初地先已增故乃至九地應言九
增九地尚云餘非不修隨力隨分顯寄明
[034-0051a]
矣是以具論諸地所行畧有五義一為別
地各說一增如今文是二辨勝過前初地
檀勝二地二度勝故二地文云遠離慳嫉
破戒垢故乃至十地十度皆勝是則後後
皆勝前前三論其實行地地具修四證理
平等非多非一五約圓融一具一切是以具下
總明義類以成前理其五約圓融一具一切更有三義一約相資檀義攝六等二約
相應一念具修三約理融稱性一多互相攝故。】


「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以
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
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四所鍊行成中總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
以為能鍊信等淨法以為所鍊後舉前回
向能鍊令信等淨也言轉轉者此之信等
於初地中有三節淨謂初住地時證前緣
[034-0051b]
修令成真修已是一淨二行校量中對除
障法復一度淨今此地後更歷三修故云
轉轉總𠬧等者此所鍊淨有始有終初但明鍊即是其始後舉廻向能鍊令淨
即是其終故前論立以廻向居二行之後先明自利利他後廻向勝進故言信等淨
法為所鍊者即下論云信等善法猶如真金數數入火故。】


「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
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第二喻中金師喻菩薩金喻信等火喻供
等三行三行非一名數數入調柔成就喻
鍊行成金性本有從緣始顯信等修生云
何同喻信等有二一未證真前但約緣修
為對治行妄識為體二證真之後乃知信
等非是今有即如來藏中恒沙佛法真心
為體真心為體即是理性信等相殊說為
行性此二不二並可喻金雖假供等緣修
[034-0052a]
以成真德德由真起後成嚴具亦不異金
既了於真真非妄外故全妄識即是真心
寄相顯真故分能所信等有二下解釋釋開二門地前之信則
不喻金證如之信乃將喻金如來藏中為惑所覆如在鑛中地初一淨即已出鑛地
中地滿皆是入火此二不二者謂真心為體與信等不殊更無有二以真心上離不
信濁故名為信二三無有違害即是慈悲四無慳為施五無懈六無愚七無不重賢
八無不怖罪惡九無有危脆十無違佛教故是十行但一真心而為二義故無二體
並為本有故可喻金雖假緣修者然第一義自有兩義一約所顯性德二約能顯緣
修成德如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今成檀德尅實分別則初一義
可以喻火對治行故所顯喻金成德如嚴具今且融後二以喻於金以德因真起故
同所顯故云後成嚴具亦不異金嚴具喻於後地廣如前說金例皆金既了於真下
復融初義亦不異金以初妄識為體今真妄交徹故妄由真生真該妄末真非妄外
即妄徹真源若爾則無能練所練故云寄相顯真故分能所。】


「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
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
[034-0052b]
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第三法合準喻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
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
有厭足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應從諸佛菩
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
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
求請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
第十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
地法故。」


【第二發趣果中二初正明發趣果後佛子
是名下總結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
合四結法中亦四一問二知三行四到知
是名解正能發趣然由問故知所以先問
知意在行行必能到今初問中具問諸地
[034-0053a]
初地已滿而更問者一問勝進非問自分
二者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故問
所攝容許未知於中云相及得果者相即
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故謂諸地
能所觀相皆別十地故得者即正證出世
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世間出世間智
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果即後得後得
緣俗故名世間無分別故復名出世又此
三者即是三道初是無間與惑相翻二是
解脫正證無為三是勝進後智進修不說
加行者地前加行非地攝故地上加行勝
進收故言為欲成就此地法者當地法也
後云彼地法者後地法也若準論意成就
地法即是信等一問勝進者勝進雖向二地修在初地亦得名為問
初地也相及得果者是所得法相即方便智下䟽出其體即同如來加請中三漸次
[034-0053b]
也言能所觀相者有其二義一相差別故二能到地實故名為相即觀漸次觀即舉
障顯治相則能所皆相二得即證漸次三果即修行漸次又此三下三再顯法體開
根本智以成二道故不取加行地上加行者如欲入第二起十種心此即加行而是
初地之勝進故意云勝進既是後得故非方便若凖論意者今䟽意明隨地智差別
地法而論云成就諸地法者所謂信等故。】


「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
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
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
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
至轉入如來地。」


【第二是菩薩善知下明知由問故知知不
異問經展問中相及得果以為十句。


論攝十句為五方便言方便者行修善巧
也第一觀方便觀謂觀解攝初二句一諸
地障對治者以能治觀解治十種障立十
[034-0054a]
地別本文具之此約所斷明觀二地成壞
者攬行成位集故名成諸行各住散故名
壞此約所知明觀行修善巧者下論云成壞善巧增長善巧非詺
能知為方便也此五方便地地皆具而其隨相分別初一在於解行位中得在初地
增上在於二地已上不退在於八地已上盡至十地第二得方便得

謂證入攝次三句曲有三種方便一相果
者即欲入方便是方便智帶相觀終故名
相果二得修者已入方便即根本智顯是
證修非緣修故三勝進方便即後得智謂
信等成地之法離障清淨故。


第三增上方便進修後位故名增上亦攝
三句一地地轉行者依前起後地背相捨
故二二執名非處二空為住處亦是相應
不相應也三以後勝前增長善巧名殊勝
第三增上方便亦成德殊勝故行修不頓初中後別故有三句餘句可知
[034-0054b]
四不退轉方便唯第九句前三方便無退
息故。


第五𥁞至方便即第十句淨治菩薩地盡
轉至佛智地故。


若以相等攝五方便初一是相二具於三
如次三句配相得果第三唯果第四總明
三事不退五通明三因窮入果若攝十句
初三為相第四是得次四是果後二具三。】


「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
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由此諸地
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


【第三佛子下行第四由此下到並可知。】


「佛子譬如啇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啇人往詣
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
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
[034-0055a]
子彼大啇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
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
無乏少將諸啇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
眾人悉免憂患。」


【第二喻中初喻前問有二方便一不迷方
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
曰安危二資具方便具資糧故不迷多約
利他資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下喻知
三善以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行中語畧
故云乃至。】


「佛子菩薩啇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
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
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
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
及眾生不經患難。」
[034-0055b]


【第三合中初合知然後下合行安隱下合
到喻中畧行此中畧問欲影顯耳。】


「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
至趣入如來智地。」


【第四是故菩薩下結勸可知。】


「佛子是名畧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
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第二佛子下總結地相行修已竟故於此
結前說分齊深故說其一分此中廣故說
所不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
豪貴自在常護正法。」


【第三攝報果利益勝中分二先明在家果
後是菩薩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復二初上
勝身顯其報勝後能以大施下明上勝果
[034-0056a]
顯其行勝今初閻浮提王者即鐵輪王然
瓔珞仁王地前四位已配四輪今在初地
方作鐵輪正明皆寄不可定執常護正法
應是行勝如何論主將屬身勝護法有二
一護國正法則賞罰以宜二護佛正法教
理等興建擯斥論依初義。】


「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
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二上勝果者依前王報起於勝行是身之
果於中二初行後願前中亦二一大悲利
他謂若施若攝初行後願者行亦自分願亦勝進謂若施者布施本
通二利今從利他邊說問四攝之初已有布施何須別說答有四意故一布施本是
自利今菩薩行令物倣之以捨慳貪故是利他攝中布施一向利他二布施自論布
施四攝中施乃是攝緣三布施通於三施四攝唯約則施法施乃屬愛語中故四此
地正是布施位故所以別說經中先明遍施後常行下常施。】

[034-0056b]


「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
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
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
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
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二如是一切下不失自利正作利他業時
即不離念佛等故謂利他事中迴向菩提
故成大恭敬事不生分別故除諸妄想順
理合體故云不離謂利他下二引論釋論云言不離者示現不離
自利益故如是諸念事中行已成大恭敬除諸妄想釋曰以論難了故以䟽間釋成
大恭敬即所念佛等除諸妄想正是念義是則前明自利之施令物除慳今明利他
之行不失自利是為菩薩修行善巧所念有十一論分為四

一初三是上念三寶在已上故不離三輪
故次一是同法念次三功德念一自身他
身菩薩行二度行自體三諸地轉勝故後
[034-0057a]
四求義念佛以力等是真實究竟義故己
所求故所念有十下第三釋文此之十念亦即六念初三念同四亦念僧菩
薩僧故次三功德念即是施戒六念中畧但舉其二今文廣故備於諸度後四求義
念即是念天第一義天故。】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
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
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二復作下明願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後四
攝化前中此云殊勝論經名大餘名並同
首唯是總謂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別
勝大亦總亦別故首有二種一勝首光明
功德故二殊勝首獨無二故勝亦二種一
妙智自在勝故二微妙離一切煩惱自在
勝故殊勝亦二一上無與等故二無上無
能過故後四中初一約教謂導者於阿含
[034-0057b]
中分別法義正說故餘三顯證將者令他
得證義滅諸煩惱故此約斷德後二約智
前因後果帥者教令入正道故後句以大
菩提而教化故光明功德者行體清淨離垢障故分別法義者以詞
及辯分別法義二無礙也。】


「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
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


【第二出家果中二初捨俗出家。】


「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
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
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
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
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
為眷屬。」


【後既出家下修行剋證禪定勝業有二一
[034-0058a]
者三昧勝即勝定體二三昧所作勝謂因
三昧得見佛等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分為
三對初六句橫論二利初二自利一見百
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瑜伽住品能於
種種國見百如來寄位顯百理實如前見
多佛也二知神力論意取神力所加說法
菩薩於上二處修習智慧次四利他初一
有信機者動剎現通次三有悟機者往剎
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豎論二利一自
攝勝生瑜伽云若欲留命能住百劫二二
明窮照示物善惡後三句一對明二利速
疾一為增長自智思惟種種法門二分身
速疾作多利益故修行尅證者謂依四禪及四空定𤼵百三昧故
論云一念百三昧者得三昧自在力故論意等者論云以得三昧故於十方諸佛及
佛所加諸菩薩所修習智慧故釋曰如金剛藏菩薩為諸菩薩說十地等次三有悟
[034-0058b]
機者一徃剎二光照三正授以法。】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
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
數知。」


【第四願智果正願久積以智內證故其自
在示現難可窮究則顯上來百數彰地階
差非定爾也今行合法界是圓融實德故
云過此是圓融實德者釋經復過是數是數即前出家果中百三昧等論經
此中文廣經云菩薩願力示現過於諸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
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不可數知論釋云於中身者是一切菩薩行根本所依故依彼身故有光明及神通
依光明有天眼以有天眼見前境界一切眼有五種應知依神通有音聲及行莊嚴
加等音聲者應彼言說故行是遍至十方故莊嚴者作種種應現故加者神力加被
故信者依三昧門現神通力隨眾生信利益成就故業者依慧眼所攝陀羅尼門現
說法故論後結云畧說諸地各有因體果相

[034-0059a]
者以此地中相及得果類後九地也因即
是相體即是得果名不殊應知此三通於
下九所以於此結者顯上廣說不出此故
畧說一切諸地各有因體果相應知釋曰後總結因體果相䟽已具釋以前經論並
皆易見例前百身百三昧等故䟽不顯。】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若人集眾善具足白淨法供養天人尊隨順
慈悲道信解極廣大志樂亦清淨為求佛智
慧發此無上心。」


【第二應頌四十六偈半分為二別初正頌
前後二結說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頌初住
分於中四初二頌依何身。】


「淨一切智力及以無所畏成就諸佛法救攝
群生眾為得大慈悲及轉勝法輪嚴淨佛國
土發此最勝心一念知三世而無有分別種
[034-0059b]
種時不同以示於世間畧說求諸佛一切勝
功德發生廣大心量等虛空界。」


【次四頌為何義。】


「悲先慧為主方便共相應信解清淨心如來
無量力無礙智現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
來發此最勝心。」


【次二頌以何因。】


「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
所行處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
等決成無上覺纔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
樂不可動譬如大山王。」


【後三頌有何相。】


「多喜多愛樂亦復多淨信極大勇猛心及以
慶躍心遠離於𨷖諍惱害及瞋恚慙敬而質
直善守護詣根救世無等者所有眾智慧。」
[034-0060a]


【第二五偈頌釋名分初二偈半頌喜相。】


「此處我當得憶念生歡喜。」


【餘頌喜因於中先半偈頌念當得。】


「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惡名惡趣
眾威德以不貪著我及以於我所是諸佛子
等遠離諸怖畏。」


【後二頌念現得。】


「常行大慈愍恒有信恭敬慙愧功德備日夜
增善法樂法真實利不愛受諸欲。」


【第三有六頌頌安住地分初一頌半頌信
心成就。】


「思惟所聞法遠離取著行不貪於利養唯樂
佛菩提一心求佛智專精無異念。」


【次一頌半修行成就。】


「修行波羅蜜遠離諂虛誑如說而修行安住
[034-0060b]
實語中不汙諸佛家不捨菩薩戒不樂於世
事常利益世間修善無厭足轉求增勝道如
是好樂法功德義相應。」


【後三頌迴向成就。】


「恒起大願心願見於諸佛護持諸佛法攝取
大仙道常生如是願修行最勝行成熟諸群
生嚴淨佛國土一切諸佛剎佛子悉充滿平
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一切毛端處一時成
正覺如是等大願無量無邊際虛空與眾生
法界及涅槃世間佛出興佛智心境界如來
智所入及以三轉盡彼諸若有盡我願方始
盡如彼無盡期我願亦復然。」


【第四恒起下二十二偈半頌校量勝分於
中三初六頌半頌願校量。】


「如是發大願心柔軟調順能信佛功德觀察
[034-0061a]
於眾生知從因緣起則興慈念心如是苦眾
生我今應救脫為是眾生故而行種種施土
位及珍寶乃至象馬車頭目與手足乃至身
血肉一切皆能捨心得無憂悔求種種經書
其心無厭倦善解其義趣能隨世所行慙愧
自莊嚴修行轉堅固供養無量佛恭敬而尊
重。」


【次六頌行校量。】


「如是常修習日夜無懈倦善根轉明淨如火
鍊真金菩薩住於此淨修於十地所作無障
礙具足不斷絕。」


【後十頌果校量於中初二調柔果。】


「譬如大商主為利諸商眾問知道險易安隱
至大城菩薩住初地應知亦如是勇猛無障
礙到於第十地。」
[034-0061b]


【次二發趣果。】


「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以法化眾生慈心
無損害綂領閻浮地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
捨成就佛智慧欲求最勝道捨己國王位能
於佛教中勇猛勤修習則得百三昧及見百
諸佛震動百世界光照行亦爾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能知百劫事示現於百身及現
百菩薩以為其眷屬。」


【次五頌半攝報果。】


「若自在願力過是數無量。」


【後半偈頌願智果。】


「我於地義中畧述其少分若欲廣分別億劫
不能盡菩薩最勝道利益諸群生如是初地
法我今已說竟。」


【結說可知初地竟。】
[034-0062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四之十四


音釋



珂貝
珂苦何切貝布蓋切
珊瑚
珊蘇干切瑚音胡
珍玩
珍陟隣切
貴也玩五換切弄也

數數
並所角切頻也

吕張切
匪懈
匪府尾切
非也懈居隘切懶也

[034-006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