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CBETA)



第十三之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一 途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光明覺品第九


「光明覺品第九」


【解此一品畧以五門初來意中自有其十
一為答前所依果問故然古德對前二品
已答二問此品正答三問謂長行放光答
佛威德見成正覺答成菩提文殊說偈正
答佛法性問今更一解謂長行但現相答
已如前說偈中具答三問謂初五答菩提
次一答威德後四答法性二為廣名號品
總標多端故正廣種種觀察是意業故三
者即說十信之體性故如下三會將說正
位皆有偈讚此其類也四顯實徧故但所
說有二一佛二法佛有二一身二名法亦
[013-0553a]
有二一權二實前但佛名徧此顯身徧四
諦即實之權徧此品顯即權之實徧故五
現驗故上二云徧眾未目覩今光示徧相
故六顯總徧故前但名諦別徧今此一會
即徧法界一一皆悉同時同處同眾同說
同徧故七顯圓徧故謂前顯差別一切方
能徧一切今顯無差別一切即圓融徧一
切故八與下經為其則故謂下經結通云
徧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來一乘圓教於
須彌山等一類世界施化分齊皆若此故
九示前神通相故上云現通如何現耶一
會不動徧法界故十為顯理事俱無障礙
令捨執從法故此意雖通在文徧顯有上
諸義故此品來也前但名諦別徧等者如名號品如來於此名悉
達等在密訓等名則不同十方例然諦名亦耳此是一重別徧二者名徧而非是諦
[013-0553b]
徧諦徧而不是名徧故云名諦別徧今此一會即徧法界者經云如於此處見佛世
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彼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閻浮提中亦如是座此是總徧
相也對上二別亦有二總一總徧諸處二主伴時處等皆徧也言同時者無前後也
言同處者此有二處一者約主同在普光明殿二者約伴同居金色世界等言同眾
者亦有二眾一約主佛十剎塵數菩薩圍繞二約伴眾謂文殊等諸來菩薩亦各領
十佛剎塵故言同說者一切處文殊同時發聲而說頌故法界皆同說十信故言同
徧者結上諸同謂主伴時處皆悉徧也七顯圓徧者問此與第六有何異耶第六亦
名諦別徧今亦云差別方能徧第六云一會即徧今此亦云無差別一切徧二相難
分答細尋方別前是總別對此是圓別對二處別則大同而圓總則異前言總別者
別則此界他界名各不同總則處處皆同此一今圓別者別則要有差別方能徧故
若不差別不能徧也圓則不要差別而能周徧周徧之法一一圓融故云無差別一
切即圓融徧一切上一切字是主伴處眾是能徧之一切下一切字但是所徧一切
處耳而言圓融者一會即是彼一切會亦非此會處處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
云圓融又第六約所徧處以論總別東名非西名所徧別也此會即彼會所徧處總
也七約能徧以論圓別要將差別之法方能普徧是身名別也今是圓融無差別之
[013-0554a]
法即能徧故名為圓也前別如列宿徧九天此別如一月落百川故前云別則二處
大同大同者有小異故前總如一雲之滿宇宙此圓如和香之徧一室故云總圓誠
有異也第二釋名者一開二合。

初開者光
明體也覺者用也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
二光覺有覺知覺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覺
有能覺所覺初開者下文亦有二初正有三重義含四對一二光二二
覺三能所能所中義分之為二一上二光能所二下二覺能所如來放身

光照事法界令菩薩覺知見事無礙文殊
演智光雙照事理令眾覺悟法之性相如來
放身光下二別示上來四對之相謂分二光各屬文殊及佛二覺別配身智二光而
二光中各有雨重能所謂如來放身光身能照也照事法界所照也令菩薩覺知即
能覺也見事無礙是所覺也所覺即照所成益上即長行中事二文殊以智光即能
照也雙照事理即所照也令眾覺悟即能覺也法之性相即所覺也所覺亦照所成
益即偈頌中意二合者良以事理俱融唯一無礙

境故得一事即徧無邊而不壞本相二合者下
[013-0554b]
合上四對義有五重文有六節一合二境即前所照若事理不融餘皆不合故先明
之言故得一事下即前所覺見事無礙身智無二唯一無礙

光故涅槃經瑠璃光菩薩處云光明者名
為智慧身智無二者二合二光引涅槃證者瑠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乃
云光明者名為智慧則知二光不別即第二十一經知悟不殊唯一

平等覺悟之心知無事非理故知悟不殊下三合二
覺謂前身光照文殊等覺知如來光照我剎然文殊等知是無知之知故名悟心之
知知事即理二覺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又此二光不異覺

又此二光下四合能所二種能所一時雙合則能照所照能覺所覺皆性融故
舉一全收此三圓融唯無礙之法界此三圓融者五總融
上三上雖四對體唯有三謂能覺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覺三對六法舉一全收為
一法界此上五重合竟雖平等絕相不壞光明之覺

品中辨此故以為名雖平等下結成品名上開多約相合多約
性即開即合不壞性相故云光明覺也若從開釋光明之覺

光明有覺之用通依主有財若從合說光
[013-0555a]
明即覺可持業也。


第三宗趣者以身智二光無礙覺悟為宗
令物生信為趣又釋名並是品宗來意盡
為意趣又釋名並是者立名從所宗故來意辯意趣故故賢首以此釋名為
其品宗以此來意為其意趣第四解疑妨問此足輪光

何時放耶若說名諦竟如何佛剎菩薩眾
數並同名號如先已放前何不說答是前
名號品放但前二品明文殊此會說法不
俟光照今辨百億剎中乃至徧法界說故
須光以顯示其所來菩薩即前菩薩故並
全同四解疑妨文有三重初一具疑難光何時放滯二途故若說名下躡跡申
難答中初指前說决其所疑二為其解釋謂前二品未要放光故前不明此中始要
故此方說此中菩薩即是牒前故前十方一一別說此則併牒次有妨云

光照百億百億何不照此釋云此為主故
若彼為主則說彼照又疑云下光既窮法
[013-0555b]
界金色更在何許當剎當剎有本會處皆
去十剎主伴徧故下光既窮法界下三唯疑不難但疑金色等何
所在故是不决耳疑意云此界放光而金色等去於此界各十佛剎今若主佛至東
十佛剎處放光則是文殊所從之剎若更至東十剎金色乃在放光之西九方例然
故云金色更在何所舉初為例九色例然後當剎下答答意云主剎向東放光餘之
十剎一時向東主剎如車轂十方金色等則如輻輞車轂若移輻輞皆移故下經云
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皆有百億閻浮提一切如來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
方各有一大菩薩所從來剎謂金色世界等如向東既爾徧餘九方亦然故主與伴
一時俱徧既徧法界總是娑婆亦徧法界皆是金色徧法界皆是妙色十色皆徧且
依此會餘會徧等已如玄中。】


「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


【第五釋文大分為二初如來放光二照此
下光至分齊今初足下放者表信四義一
自下而上信最初故二最卑微故三為行
本故智論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得住處
[013-0556a]
皆由於足四顯信該果海已滿足故輪義
亦然圓無[卸-ㄗ+夬]故言百億光者以徧法界所
照之剎皆百億故智度論下即第九論釋經從足下千輻輪相中
放六百萬億光明表說六度故義有兩意此是初意第二意云復次一身中雖頭貴
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為利養是故於賤處放光彼約教相故作是釋今文約表故
不正用即是第二最卑微故攝之。】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第二光至分齊者此中光照大數約其現
文且有二十六節前九別名後十七同辨
即為十[暇-日-己-乳-孚+几]若據實義應有等法界無盡之
節節節有偈中上本經必應廣說然非多
度放光亦非一度放光次第照於多節唯
一放光同時頓照盡空世界但為言不並
彰說有前後隨機心現節節各見則如來
光明節節而照金色文殊節節而至乃至
[013-0556b]
法界各見亦爾在佛文殊節節皆徧如月
普照百川各見若法界機頓見前來諸類
所見信會既爾住行等會同徧亦然隨機心現
下次通難難云既一時頓照何以有二十六節等耶釋云隨機見故在佛文殊下三
揀濫云何濫耶上釋妨中文有三節一機節節見二光節節照三文殊節節至如第
一百億內機則非百世界中機百世界中機則非千世界中機則應第一節中文殊
如來非第二節中文殊如來故今釋云唯第一機節節互非下二節節皆徧如第一
三千佛光即是第二乃至徧法界光文殊亦爾正徧第一節文殊即徧法界而節節
見者但由機感故云百川各見機復有差若未入法界節節不同已入法界皆如文
殊諸節頓見十[暇-日-己-乳-孚+几]之中文各有二皆長行佛以

身光照現事境令眾目覩偈頌文殊智光
讚述事理令眾悟入十[暇-日-己-乳-孚+几]依答文三初五
答菩提即分為五初一總顯菩提超情二
通顯菩提因果三顯八相菩提四顯菩提
體性五顯菩提之因今初長行中二先照
[013-0557a]
本界染淨二如此處下現自法會普徧之
相前中三初總標分齊二百億閻浮下別
顯所照三其中下類結明顯。
今初言三
千大千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
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梵
世謂即初禪故云同一成壞以三度積故
曰三千略去小中舉其末後故云大千俱舍
論者此文易了總以喻顯一小千界如一千錢一中千界如千貫錢大千世界如千
箇千貫而但取於初禪為數已上不說若舉二禪已上則不同一成壞火災所壞唯
初禪故故正理三十一云少光等天非小千攝積小千為中千積中千為大千亦不
攝彼長阿含十八雜阿含十六正理三十一

及瑜伽智論雜集顯揚亦不殊此有云然
顯揚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災所壞故知初
禪小千二禪中千三禪大千若金光明直
[013-0557b]
至非想皆云百億意在徧諸天故此經文
中但至色頂約無色無處故今依二經長阿
含下二例同餘文下引二經四論並同俱舍俱舍是十一瑜伽第二智論第十一雜
集第六顯揚第一有云顯揚者即刊定記意上即論文故彼論釋三千意云如是三
千三災所壞謂水火風故知初禪已下即刊定取意解釋謂火災壞初禪水災壞二
禪風災壞三禪明知說小千但數初禪若數中千即數二禪以二禪量等中千故若
數大千即數三禪三禪量等大千故是知有百億初禪有百萬二禪一千三禪唯一
四禪然若語量即如向說所引文證義則不成以言三千皆許三災壞故若中千數
於二禪二禪即火災不壞等思之正義如前引俱舍正理已釋若金光明者經云是
諸人王手擎香爐供養經時其香徧布於一念頃徧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乃
至百億非非想天今依二經者即金光明及此經文約有所處但至色頂約該地法
徧於四空四空無處隨處得果如在欲界得無色定即於欲界而受果報故無別處
攝在二界然皆通於二十八天若爾與諸經論云何會釋意云且如二禪直語其量
等千初禪以小千初禪向上取之則有千二禪如是百億初禪向上取之則有百億
四禪譬如夏雲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則有九雲若以郡取則四百餘雲若以縣取千
[013-0558a]
數未多或言一雲普覆萬國或言萬國各有夏雲思之可見。】


「百億閻浮提百億弗婆提百億瞿耶尼百億
鬱單越百億大海百億輪圍山。」


【二別顯所照中初現人中二現八相三現
諸天初中閻浮提者新云贍部俱舍云阿
耨達池岸有樹名贍部因以名洲提者此
云洲也東弗婆提者此云勝身身勝餘洲
故西衢耶尼此云牛貨以牛貨易故北鬱
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千歲衣食自然故
大海者即外鹹海也俱舍云者即第十一論釋無熱池意云於
此池側有贍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號論
更不釋有云以此洲南狹北濶樹葉頭大後小似此洲故未見有釋若立世阿毗曇
云樹在此洲之南西瞿耶尼亦云瞿陀尼瞿即牛也陀尼貨也北洲新云俱盧餘文
可知百億輪圍者一四天下一小鐵圍故中

者有千大者唯一皆云百億者此方黃帝
[013-0558b]
筭法數有三等謂上中下下等數法十十
變之中等百百變之上等倍倍變之今此
三千若以小數計有萬億今約中數從千
已上百百變之則有百億若以小數者小數即下等十十
變也謂十小千為萬百小千為億千小千為中千已有十億更千中千為一大千一
千中千即為千箇十億故為萬億今約中數者謂從千已上方百百變之謂百小千
方為一萬千箇小千為中千方是十萬十箇中千始為百萬方是一億既十中千為
一億今有千箇中千故有百億故唐三藏譯為百億俱胝

測公深密記第六云俱胝相傳釋有三種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由此三千
以俱胝數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至百千
唐三藏譯是千萬也故至百數故唐三藏下二引證
既譯百億為百俱胝俱胝存其梵言億是此語故二義同也次引測公三種俱胝證
百億為百俱胝或至百數者即三千有百億是也以千萬為俱胝故或至千數者以
百萬為俱胝謂小數數之中千有百萬箇小千方是一億今大千有千中千故為千
[013-0559a]
億或至百千者即以十萬為一俱胝故中千已有百俱胝千箇中千方為大千大千
則有百千俱胝也故䟽云唐三藏譯是千萬為俱胝故三千有百俱胝俱胝即億


又依俱舍譯洛叉為億此譯俱胝為億故
下光照一億十億等梵本皆云俱胝總由
俱胝之數不同故也又依俱舍下三會釋俱胝不同言俱舍譯
洛叉為億者亦是十一論釋水輪云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
成金初以唐言十一億二萬由旬下句梵語云下八洛叉水則八億由旬為水三億
二萬由旬為金故知洛叉為億也阿僧祗品云一百洛叉為一俱胝則俱胝義當於
兆良以俱胝有三等故則俱舍洛叉云億當十萬之億下云一百洛叉為一俱胝則
當千萬之億也。】


「百億菩薩受生百億菩薩出家百億如來成
正覺百億如來轉法輪百億如來入涅槃。」


【二現八相中文有五相受生含三佛成道
後始放光明却現初生及後涅槃者約微
細門融三世故亦非能照是報所照是化
[013-0559b]
以放光身在摩竭故此經報化融故大菩
薩等化處見報下位之機報處見化二不
並故能照所照唯是一佛顯佛自在超思
議故約微細門者一中頓具一切諸法炳然齊現名微細門故說一相之中具
餘七相如在母胎即具餘七今在成正覺相中具餘七也言融三世亦即十世隔法
異成門受生是過去涅槃是未來故亦非能照者揀濫釋也二不並者報處見化見
化不見報非謂報化並現故也。】


「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四天王眾天百億三十
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化樂天
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眾天百億光音天
百億徧淨天百億廣果天百億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現。」


【三百億須彌下現諸天中舉須彌者二天
所依故。】


「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
[013-0560a]
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其百億閻浮提中
百億如來亦如是坐。」


【二現自法會中二先現本會此是一會徧
一切處非是多處各別有會乃至法界亦
如是徧此圓融法非思之境非是多處者亦是揀濫恐
人誤解若多處有會似如十人為會十會在一室中一燈照了令人頓見十會百人
今不爾也一會徧一切處者如於一室懸百面鏡中有十人共為一會則百鏡中有
百會也。】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名
曰文殊師利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
菩薩功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
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
來國所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
薝蔔華色世界優鉢羅華色世界金色世界
[013-0560b]
寶色世界金剛色世界玻瓈色世界平等色
世界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不
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威儀智佛明相
智佛究竟智佛最勝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
觀察智佛。」


【二悉以佛神力下現新集眾言佛神力者
亦即是前各隨其類現神通也文有四[暇-日-己-乳-孚+几]
謂總顯列名剎號佛名皆同名號品中但
增百億為異耳。】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偈文分二先彰說人後顯偈辭今初言一
切處文殊者略申三義一約當節如初節
中百億佛前有百億文殊為一切也各各
皆說當節之偈故文皆云各於佛所一切處文
[013-0561a]
殊畧申三義者第一義約文即是以應就機令百川中一時見月各各皆說當節之
偈者如百億內同說若有見正覺偈第二節內同說眾生無智慧偈然有四句一一
切處文殊同說一偈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節說偈是一即一切三各於佛所
即一唯是一四諸處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二一文殊從

一處東來即從一切處東來至一法會即
至一切法會故雖東來而即一切處以是
法界即體之用身故二一文殊下第二釋約義復語其實德如
前溪之月即是後溪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爾者一切處月不離本月故
本月落溪則千處俱落三約表法文殊乃是不動智

之妙用觸境斯了六根三業盡是文殊實
相體周萬像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
文殊哉下九節中皆有二[暇-日-己-乳-孚+几]倣此可知三約
表者文殊主般若門若約觀照般若智了萬境無非般若若白日麗天無物不照若
實相般若無法非實相故無非般若猶水徧波無波非水大般若云般若波羅蜜多
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色清淨
[013-0561b]
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通於觀照及實相也。】


「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
證道眼。」


【二正顯偈辭然釋此偈有通有別通者此
明菩提超情別謂顯前光中所見之事於
中又二一約境謂融前所照顯理法故二
約觀謂令大眾泯絕諸見於所照事不生
執取然觀資理成理由觀顯故通而釋之
即明菩提超情大分為二初一反顯餘九
順釋今初反顯違理之失謂菩提體德超
絕一切佛地論明佛非漏非無漏亦應於
世非著非無著今乃見佛內離諸漏外不
著世則有漏可離有世不著取捨未亡此
見違理故非道眼證道眼者無分別故然觀
資理成者以賢首有上二意各別科文初約境顯理中十偈為三初一法超情表次
[013-0562a]
八會事歸理後一事如理融成前一會即一切會等事無障礙也二約心令泯絕諸
見依此釋經十偈為六初之二頌頌於放光佛令離見次一頌會前光所照處以明
離見三有三頌會前所現本法會等以明離見四有二頌別會諸菩薩大眾以明離
見五有一頌會前所照眾生六末後一頌明前法會周遍所由今䟽意明不為兩般
合成一釋顯理離見二義相成故總出所以云觀資理成若不見理不成觀照理由
觀顯者不得觀照安能會理理無廢興弘之由人故觀成契理諸見自亡故合為一
釋皆帶顯理破見之義一一具於通別二意故初偈反顯明違理起見為過失生後
九順明會理則理顯而見息也。】


「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修習得明了此人
疾作佛。」


【餘偈順顯見理之益皆上三句觀相下句
觀益於中九偈各是一義且分為四初六
觀佛次一趣求次一觀生後一了法初中
初偈正顯佛菩提性本來自空稱此而知
則無上失體謂真性相謂德相並性無所
[013-0562b]
有竟何所離本無有著誰為無著如是知
者名為正解修習明了斯為正行下句觀
益言疾作佛者約文殊門情盡理現即名
作佛約普賢門信終圓收約行布說則不
見此理成佛未期他皆倣此本無有著者如黐膠粘人
則有著不著之者虛空不粘誰為不著空中膠者情盡理現即名作佛者此順禪宗
即事理無礙門也約普賢門正是華嚴即事事無礙門也約行布說此為千里之初
步也。】


「能見此世界其心不搖動於佛身亦然當成
勝智者。」


【次一偈依正等觀佛菩提性依正無二故
亦顯光所照處以明離見謂上半於前所
見世界令離妄動知真法界不應動故次
句例前八相佛身亦同平等不動而了故
成勝智亦顯光明等者上約通明今約別說令離妄動即是破見知真法界
[013-0563a]
不應動故即是顯理此句全是大般若[曼-又+万]殊室利分經云若菩薩不動法界知真法
界不應動搖不可思議不可戲論如是能入一切相也不動而了故成勝智者此句
觀益諸偈雖同皆是佛果差別之德而皆與觀相相順故躡不動而知以釋當成勝
。】


「若於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
難思位。」


【次偈佛法等觀了同體故二念豈生一亦
不存得難思果。】


「若見佛及身平等而安住無住無所入當成
難遇者。」


【次偈生佛等觀言身即眾生以梵本中云
佛及我故我即行人之身稱理普周云平
等住平等則無能所故曰無住我即法性
更不證入法性無性復何所入如是知者
曠世難逢我即法性下釋上平等即無能所故曰無住然有二意一上二
[013-0563b]
句明一性不分故無能所猶如一指不能自觸二法性無性下明性空故無能所入
亦如虛空不住虛空此亦大般若[曼-又+万]殊室利分意彼經云佛告文殊汝於佛法豈不
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見有法非佛法者何以趣求釋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問
云汝於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言我都不見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釋曰即性空意
也次佛又言汝豈不得無著性耶文殊答云我即無著豈無著性復得無著釋曰即
今䟽云我即法性更不證入故般若文殊分云若知我性

即知無法若知無法即無境界若無境界
即無所依若無所依即無所住也又本會
即住無所住新集則入無所入般若下引證前即闇
用二意今即顯證無住是彼次後經文問若皆平等云何分

別有三寶耶智論答云平等即是三寶謂
平等即法寶法寶即是佛以未得法不名
佛故得平等法分別有須菩提等智論答云者即
八十五論亦是經文須菩提問佛若無差別云何有三寶佛答即今䟽文。】


「色受無有數想行識亦然若能如是知當作
[013-0564a]
大牟尼。」


【次偈會通平等謂上來主伴依正不離五
蘊五蘊性空即是平等有相差別總名為
數即同無為故非數法離數超世成寂靜
果。】


「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當成
大光耀。」


【次偈拂上出世謂真出世者超越入出不
礙照知故成光耀又上第三偈佛即是法
第四偈法即是眾第五偈是三寶皆無為
相此偈與虛空等又上第三偈下收上四偈成一不二法門即淨
名經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
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
大名稱。」
[013-0564b]


【二有一偈趣求者以上雖離見而知猶恐
滯寂故上半勸求次句又觀性離謂了迴
向心本自不生是離相迴向也離相求佛
得名稱果。】


「眾生無有生若得如是智亦復無有壞當成
無上道。」


【三次一偈所見眾生亦皆稱真故無生壞
知無眾生是無上道故下經云無上摩訶
薩遠離眾生想故下經云無上摩訶薩遠離眾生想者即第十六經
無上慧菩薩偈下半云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今無生可壞即離眾生想。】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
無所畏。」


【末後一偈知法即成前法會周徧所由上
半標門即十玄門中一多相容不同門也
次一句釋所由即十種所由中緣起相由
[013-0565a]
門也並如義分齊中謂一與多互相生起
且一依多起則一是所起而無力也多是
能起故有力也以多有力能攝一以一無
力入於多是故此一恒在多中多依一起
準上知之是則此多恒在一中也以俱有
力及俱無力各不並故無彼不相在也以
一有力一無力不相違故有此恒相在也
緣起法界理數常爾稱斯而見何所畏哉
由此緣起成前平等由前平等成此緣起
文理昭然不許事事無礙恐未著深思謂一
與多下上標舉二門今正將緣起相由所以釋一多相容之門此中大意凡所知所
起即無有力若能知能起即是有力廣如玄文由此緣起下結破靜法彼云此偈了
一多平等謂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無一不成多無多亦無一了彼一多相由生
起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會差別歸平等性理事無礙非事事無礙應審思其
文勿謬解也釋曰今䟽即賢首意此公破師言是謬解故今結示即符昔大義中之
[013-0565b]
一也此公意云是理事無礙者以例前諸偈多約會事歸理一切平等拂諸見以不
合是事事無礙故今先出此偈本意言由此緣起成前平等者上文本會則住無所
住新集則入無所入等皆平等義何以得此皆平等耶特由緣起互相由故且如本
會與彼十方新集之會共成緣起由因本會有十方故十是所起所起無體即是本
會由因十方說本會故本是所起所起無力故入十方故由緣起成前一切皆悉平
等言由前平等成此緣起者謂一有定性不由於多多有定性不由於一今由一無
定性假多而起多無定性由一而生故由無性平等之義方成緣起若有一可一此
是自性一若有多可多此是定性多多若是定性多多不因於一一若是定性一一
不因於多今由多故一此一不自一今由一故多此多不自多多不自多此多則無
力此一不自一此一則無力無力隨有力一多互相收故隨一佛會即一切佛會法
界一切會即是一法會故此一法會不動而常遍不分而常多前後互相成如何不
信故賢首云緣起法界理數常爾應細深思自當見耳觀此䟽文似此弟子當聽之
時早已不受特令深思故䟽結云不信事事無礙恐未著深思也。】


「爾時光明過此世界徧照東方十佛國土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
[013-0566a]
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
所有悉皆明現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
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彼
一一世界中各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如來亦
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
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
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二重光照十方各十佛土者是娑婆隣
次之十剎也。】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眾生無智慧愛刺所傷毒為彼求菩提諸佛
法如是。」


【十偈通顯菩提因果分三初偈菩提之因
[013-0566b]
次五菩提果用後四令物思齊今初上半
所為謂無明造業愛能潤業故生死無窮
如泥中刺不覺其傷如瘡中刺為其所毒
下半能為即從癡有愛菩薩悲生非大菩
提莫之能拔無此悲智非佛法故如泥中者愛欲
所覆猶如溺泥不知其傷言如瘡中刺者即是肉刺故涅槃中名為息肉彼十三經
云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剎婦女三如妙蓮華莖下有毒蛇四如
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婬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息肉八如暴風九如
彗星初一即聲聞緣覺餘習二生子便食後食其夫愛食善子後食眾生令入三惡
道三五欲華下有愛毒蛇令其命終四強食患下墮三惡道五與愛交通奪其善法
故被驅逐墮三惡道六纏繞凡夫善法令死七如人久患瘡中生息肉其人要當勤
心療治莫生捨心若生捨心息肉增長蟲疽復生以是因緣即便命終凡夫愚人五
陰瘡痍亦復如是愛於其中而為息肉應當勤心治愛息肉若不治者命終即墮二
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瘡中息肉八暴風能偃山夷嶽拔樹深根愛於父母所而生
惡心拔菩提根九愛之彗星能斷一切善根令凡夫人孤窮饑饉今正用瘡中息肉
[013-0567a]
一義耳。】


「普見於諸法二邊皆捨離道成永不退轉此
無等輪。」


【次五菩提果用中初偈悲智雙滿智見諸
法悲以轉授普見通於性相故離二邊謂
真故無有俗故無無真故無有則雖無而
有俗故無無則雖有而無雖有而無則不
累於有雖無而有則不滯於無不滯於無
則斷滅見息不存於有則常著冰消俱不
俱等何由而有諸邊都寂故云皆離普見通於
性相者此上總釋一偈此下別解上半上半云普見於諸法二邊皆捨離今應問云
普見諸法如何即能離得二邊故今答云通性相故唯見相者即是有邊唯見性者
即墮無邊性相無礙故離二邊中論云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即由空有相即離
二邊也謂真故下引影公中論序以釋之真即是性俗即是相依二諦融故離二邊
然二諦之義玄中已明欲釋此䟽畧申四義謂或說妄空真有如涅槃云空者所謂
[013-0567b]
生死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二者妄有真空即是今文三俱空相待無性故四俱有
性相不壞故於諦常自二故今此正當第二俗有真空義而有四對初對定有無所
在我約真諦上說空是無性空不同無物空也我就俗諦明有此是緣有非定性之
有也二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下一對彰有無體相是不壞有之無不礙無之有故
成中道三雖有而無則不累於有下彰有無之德若是定性之有此有則唯是有不
得即無若是定性之無此無則唯是無不得即有今二互相即故不偏滯四不滯於
無下一對彰有無離過滯空則斷累有則常既不滯不累故無斷常又釋初對雙離
有無故云無有無無此成空觀第二對不壞有無故云雖有而無雖無而有此成假
觀第三對明二諦相即故不偏滯有無故不為有邊所動無邊所寂成中道觀肇公
亦云涉有未始迷虛故常處有而不染此不累有也不厭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
此不滯於無也第四離過準前有釋初對中初句云真故無有無彼定性之有是真
空義下句俗故無無無彼斷滅之無故是妙有義第二對亦有亦無義第三對非有
非無義第四對離過則成具德四句也又初對雙離二過一離有二離無第二對離
非有非無第三對離亦有亦無第四對總明離過故起信云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
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即斯義也是以結云俱不俱等何由而有謂第四對
[013-0568a]
正離斷常第三對不偏滯故離於俱句第二對不壞二故離於雙非故俱寂也又若
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無故則有外無無可與有俱今無即有故則無外無有可與
無俱故亦有亦無相違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有無遮彼有無有俱非句今有
即無何有非無今無即有何有非有故雙非亦寂既無有無亦無一異斷常來去靡
不皆如故云都寂是以經言二邊皆捨離皆捨離者一切二邊非局有無又言離者
性自離故不取著故了真性故非有諸邊可捨離也。】


「不可思議劫精進修諸行為度諸眾生此是
大仙力。」


【次一美徃因行。】


「導師降眾魔勇健無能勝光中演妙義慈悲
故如是。」


【次一慈力降魔次一慈力者大乘力便經說波旬兵眾滿三十六由
旬圍菩提樹欲作留難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八萬四千八部大眾皆發大菩
提心故云慈力降魔經云導師降眾魔慈悲故如是觀佛三昧海經第二說觀白毫
功德中說慈悲降魔今取意引波旬召諸八部及曠野鬼神十八地獄閻羅王神其
[013-0568b]
阿鼻等諸大地獄全至佛所及有無邊諸怖畏事一時逼迫菩薩菩薩爾時徐舉右
臂申眉間毫下向用擬阿鼻地獄令諸罪人見白毫中流出眾水㴻如車軸火滅苦
息心得清涼獄卒見鐵叉頭如白銀山龕室千萬有白師子蟠身為坐於其座上生
白蓮華有妙菩薩入勝意慈心三昧獄主發心眾多罪人諸苦休息稱南無佛皆得
解脫無邊惡事無由近佛魔王憔悴懊惱却臥床上有三魔女又懷惑亂菩薩亦以
白毫擬之諸女皆見三十六物九孔不淨背負老母抱死小兒皆九孔流溢匍匐而
去魔王奮劒向前世尊又以白毫擬之令魔眷屬身心安樂如得三禪餓鬼見白毫
端皆有百千萬億諸大菩薩入勝意慈心三昧皆是慈力降魔經云光中演妙義者
即眉間光謂時魔波旬既不能壞佛忽然還宮白毫隨從直至六天於其中間無數
天子天女見白毫孔筒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於其空間有百千萬恒河沙微
塵數諸寶蓮華一一蓮華無量無邊諸妙白毫以為其臺臺上有化佛菩薩放於白
毫大人相光亦復如是諸菩薩頂有妙蓮華其華金色過去七佛在於華上是諸化
佛自說名字與修多羅等無差別即光中演妙義也然是慈心三昧之力是故總云
慈力降魔。】


「以彼智慧心破諸煩惱障一念見一切此是
[013-0569a]
佛神力。」


【次一智斷致用次一智斷者初句智次句斷此即精義入神故能一
念頓現一切是致用也易繫辭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
神以致用也注云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
微會通其用也今借此言以智斷𡨋契為精義入神耳。】


「擊于正法鼓覺悟十方剎咸令向菩提自在
力能爾。」


【後一法鼓警機文相並顯。】


「不壞無邊境而遊諸億剎於有無所著彼自
在如佛。」


【後四令物思齊者斯即佛因能如是行得
諸佛道四偈顯四種行一游剎無著謂不
壞其相故能普游了剎性空故於有無著。】


「諸佛如虛空究竟常清淨憶念生歡喜彼諸
願具足。」
[013-0569b]


【二念佛生喜上半所念法身顯故如空永
常解脫累亡如空清淨下半能念憶持明
記故喜生願足。】


「一一地獄中經於無量劫為度眾生故而能
忍是苦。」


【三亡苦濟物。】


「不惜於身命常護諸佛法無我心調柔能得
如來道。」


【四護法輕身文並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一


音釋




刀歴切沒也

正作蛆七余切蟲也

音夷瘡也

直紹切


朱戍切與注同
匍匐
匍音蒲匐蒲墨切匍匐以手行也

方問切


蠖烏郭切尺蠖屈伸蟲也
求信
信升人切與伸同

抽知切


徐醉切妖星也
[013-0570a]


第十三之二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二 途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徧照東方百世界南西
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諸世界中皆有
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
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
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
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
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
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
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三重光照百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013-0570b]


佛了法如幻通達無障礙心淨離眾著調伏
諸群生。」


【偈中顯佛八相菩提十偈分二初偈標德
充滿後九別廣調生。
今初謂了俗即真
故如幻本虛真不礙俗故達諸法相性相
無礙是真通達無二礙著則轉依心淨大
悲同體故調伏眾生則三德備矣故能攝
性相無礙者䟽釋通達無礙有其二義一所達之法性相無礙二能了之智無
有二礙二礙即二障了相故無智障了性故無惑障故次句云無二礙著則轉依心
淨者謂轉無常雜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故云心淨通達是智無礙是斷調生
是思云三德備。】


「或有見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後身永作
人中月。」


【後九中即悲願自在調伏普周雖數越塵
沙略論其九皆言或見者然有多義一或
[013-0571a]
多機異處各感見二或同處各見三或異
時別見四或同時異見五或同時異處見
六或同處異時見七或異時異處見八或
同時同處見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
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於同異俱時處見
一切人所見以是普眼機故然佛不分身
無思普現也皆言或見者此九別中有九或見在義易了而人尚迷今
寄清涼五臺求見文殊以况法界見佛差別總有十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者如
有五人名為多機各在一臺名為異處一人南臺見菩薩一人西臺見師子一人中
臺見萬聖一人東臺見化佛一人北臺見聖僧是各感見也二或同處各見者五人
同在中臺故云同處一見菩薩一見師子等故云各見三或異時別見者一人朝見
菩薩暮見化佛等四或同時異見者上異時別見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謂
二人同於晨朝一見化佛一見菩薩五或同時異處見者亦約多人同於晨且一於
東臺見一於北臺見所見之境或同或異或見菩薩亦是同時異處見或則一見菩
薩一見化佛亦同時異處六或同處異時見同於中臺朝見暮亦見而能見亦通一
[013-0571b]
人多人所見亦通一境異境但取處同時異耳七或異時異處見時則朝暮不同處
則東西臺別而能見亦通一人多人謂或一人朝於中臺見菩薩暮於北臺見菩薩
異人可知然多約一人其所見境亦通同異同見菩薩如上已明或一人朝於中臺
見菩薩暮於北臺見師子然多分且約一境八或同時同處見亦約多人同在中臺
同於中時見菩薩所見亦通同異且約同說九或一人於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
見者言同異交互時處者謂同時異處異時同處名交互時處然同時異處即是第
五而要是多人異時同處即是第六通一人多人今唯一人頓見前多人所見此機
亦是不思議人能於同時異處見故謂有一人於晨朝時在於中臺見中臺多人所
見亦在西臺見多人所見又於中臺於朝於暮皆見多人所見也十或一人於同異
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者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俱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
時處遍諸處見通諸境故是普眼機也然佛不分身下不分而遍無思普現頓應前
十也一初生時身如夜月皎鏡可觀智猶滿

月清涼照物故云永作。】


「或見經行時具無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
師子步。」
[013-0572a]


【二行七步時顯其具德。】


「或見紺青目觀察於十方有時現戲笑為順
眾生欲。」


【三顧[目*丐]時觀方現笑。】


「或見師子吼殊勝無比身示現最後生所說
無非實。」


【四師子吼時說我獨尊。】


「或有見出家解脫一切縛修治諸佛行常樂
觀寂滅。」


【五出家時解縛修寂。】


「或見坐道塲覺知一切法到功德彼岸癡暗
煩惱盡。」


【六坐道塲時障盡德圓。】


「或見勝丈夫具足大悲心轉於妙法輪度無
量眾生。」
[013-0572b]


【七轉法輪時因悲度物。】


「或見師子吼威光最殊特超一切世間神通
力無等。」


【八顯神通時調彼難調。】


「或見心寂靜如世燈永滅種種現神通十力
能如是。」


【九示入涅槃不妨神用又下二句亦總結
前九皆是神通並有深意如第八會如第八會
者即五十九經各有十意說者應引。】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徧照東方千世界南西
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
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
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
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
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
[013-0573a]
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
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
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四重光照千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佛於甚深法通達無與等眾生不能了次第
為開示。」


【頌中顯菩提體性十頌分三初偈雙具悲
智為菩提體次四三德內圓後五即體悲
用。
今初上半智深下半悲濟。】


「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諸如來而得
有其身。」


【次四偈中一歎菩提永絕二我德謂二我
之見必因於身今觀於身若我即陰我即
[013-0573b]
生滅若我異陰以何相知故但妄情曾未
蹔有既無有我誰是我所我我所空身從
何有無身之身顯法身德今觀於身者即中論法品中意
論云若我即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內外我我所𥁞滅無有故諸受即為滅受滅則身滅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
惱非實入空戲論滅釋曰上中論意正觀於身五陰之法而如來品五蘊上求如來
亦就於我及我所說則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了二我本自空寂則見法身湛
然常住䟽中初二句即論初兩句明即陰無我陰是有為生滅之法我即是陰故同
生滅次兩句是論第二兩句異陰無我而論主但云則非五陰相今云以何相知者
是長行釋語謂凡一切法皆以相知有離陰有我則不以五陰為相為用何相知有
我耶故但妄情結成論意妄情計有我性實無故云我性未曾有既無有我下以我
破所釋經我所亦空寂即論云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我我所空下無我遣身釋
經下半云何諸如來而得有其身即論內外我我所下一偈半文無身之身下結歸
䟽意三德內圓法身為一耳故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


「解脫明行者無數無等倫世間諸因量求過
[013-0574a]
不可得。」


【二顯解脫般若德涅槃二十五云貪瞋癡
心永斷滅故心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
礙故慧善解脫涅槃略有一百八句以顯
深廣二顯解脫般若者即三德之二也先釋解脫德引於涅槃畧有二種即二
十五經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八功德中一義經云云何菩薩心善解脫貪瞋癡心永
斷滅故是名菩薩心善解脫若瑜伽八十五云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一於諸行
遍了知故二於彼相應煩惱斷德作證故三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經云云
何菩薩慧善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是名菩薩慧善解脫因慧解脫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見而今得見昔所不至而今得至釋曰心善解脫即滅
定障慧善解脫即脫智障二障既除翛然無繫故名解脫涅槃下經重復問起以顯
前義謂心定有貪等則不可脫定無貪等即不須脫欲明相有性無此二無礙方名
解脫涅槃畧有一百八句者即第五經廣釋三德解脫之德迦葉問言世尊何等名
為涅槃善男子夫涅槃者名為解脫先示其體亦色非色下迦葉重請明解脫相爾
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愍重垂廣說大般涅槃解脫之義佛讚迦葉善
[013-0574b]
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脫者名曰遠離一切繫縛若真解脫離諸繫縛則無有生亦無
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解脫名曰不生迦葉譬如醍醐
其性清淨如來亦爾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淨所以示現有父母者為欲化度
諸眾生故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解脫無二無別譬如春月下諸種子得暖潤氣
尋便出生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此是一句餘如彼經然依遠公云以義相從有九十
四句隨別細分有一百九句第二十二無逼切中別有七句第二十三無動義中有
四句第二十四希有義中有其二句第二十五虛寂義中亦有兩句第四十甚深義
中有其二句第五十一平等義中亦有兩句第六十七無窄狹中有其三句餘各有
一是故分為一百九句今言一百八者即於二十二無逼切中但有六句以遠公見
七喻故分為七而第三句云云何逼切不逼切耶譬如凡夫我慢自高而捉蛇虎毒
蟲是名逼切不逼切者如轉輪王所有神珠能伏毒蟲名不逼切六句皆是無逼切
義唯此一句兼明逼切以顯無逼看似兩句實是一句表除百八煩惱亦同楞伽百
八句問言明行者即般若德若作明行足釋

即禪慧德瑜加三十八云明謂三明行謂
止觀二品涅槃十六又云明者三明一菩
[013-0575a]
薩明二佛明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
若波羅蜜佛明者即是佛眼無明明者即
畢竟空然皆般若因果理智異耳足有二
義一脚足義約因二圓足義約果此文略
言明行者即般若德朗照萬法故稱明行者即如來具三德人若作明行足釋
者重釋明行二字即十號之一先引瑜伽由有止觀云禪慧德彼後更有釋極善圓
滿以釋足義得滿足義無脚足義故䟽不引涅槃十六下此經十八先釋明復釋行
前中先引經彼有四釋今當第四就行修證入釋明即證入之體後然皆下是䟽釋
經菩薩明者因中證智佛明者果中證智上二皆智無明明者是所證理智即觀照
理即實相智度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即斯義也足有二義者即釋行字此
中畧無足字行字所攝然經四釋不出二義第一釋云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脚
足善果者名無上菩提脚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大菩提名明行足釋曰此則
據果尋因釋以明為果以行為足行即足脚足義也行足不分是今經意二者經云
又復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咒者名為解脫吉者名無
上菩提果者名大涅槃釋曰此偏就果德釋然以世間况於出世此以涅槃為足是
[013-0575b]
滿足義亦智斷總別耳三者經云又復明者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
世間義光者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無上菩提釋曰此即從因趣果釋
謂明行皆因以足為果前釋三皆是果此獨菩提是果今䟽所引即當第四但引釋
明彼釋行足云行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修諸善業足者明見佛性釋曰此亦滿足
釋足以足為果以行為因行足義開今經無足故取初釋行足合義不引此文

數下顯其離過非有為故無數超下位故
無等豈是因明能求其過因明立量依世
俗分別定有定無故曰世間今體絕有無
故彼莫能過也如說佛聲非定有故不同
外道立常從法性生離造作故不同菩薩
所立無常三科皆爾豈將佛德判屬無常
諸因量者謂諸因諸量及自他共等三種
比量比量雖有三支五分因是量主故曰
因量無數下顯其離過即下三句於中有四一總明二因明立量下釋世間義
三如說佛聲下指事以明求過不得定有則常今非定有不同外常因緣造作即是
[013-0576a]
無常今從法性故離造作不同無常何可求過四諸因量下隨難牒釋言諸因者謂
生因了因言諸量者謂現量比量及聖言量所言因者所由所以順益待籍之義相
也為由有此所由所以順益待籍宗果方明故說此等名為因也此即要是宗之所
由亦是宗之所以等由此即顯與所立宗一向一味能建立宗故名因也又因有三
相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異品遍無性如立聲是無常[卸-ㄗ+并]等為同品虛空
等為異品於同品定有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同喻異喻皆名喻也及自他共下因
明第二䟽中廣說今畧示之如薩婆多立無表色自立量云我無表色定是實色許
色性故如許色聲等此即自比量謂自立義令他解了二他比量者於他立中出宗
因過如大乘破薩婆多云汝無表色非定實色許無對故如心心所三共比量者於
他立中出比量過因為量主者此即彼中三支有闕妨問夫論立量三支圓滿果明
不舉獨唱因明答有二解一云對敵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敵者起智所由並得稱
因所生敵智即號為明理智合舉故說因明二云就比量中有許未許為成未許必
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宗宗由因顯義得分明此即因果雙彰理無違妨上之
二義正以後義因為量主又經中云世間諸因量者亦可世間相違求過不得也。】


「佛非世間蘊界處生死法數法不能成故號
[013-0576b]
人師子。」


【三一偈歎佛超絕三科德蘊者聚義謂是
有為生死果相界者種族義謂是愛著生
死因相處者生門義謂諸識內外緣相然
不離色心俱舍論云愚根樂三故說蘊處
界三蘊等有二一者有漏是世數法佛非
此成二是無漏則佛非無因滅無常色等
獲常色等故如來妙色常安隱故蘊者聚義等者
俱舍界品云彼論問云蘊處界等別義云何頌曰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釋曰初
句釋義次句結成聚謂積聚即是蘊義諸有為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
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近若遠如是一切畧為一聚說名色蘊言麤細者可見有對
為麤餘二為細又不可見有對望上為細望不可見無對為麤三唯是細染汙名劣
不染汙名勝現在名近過未名遠餘蘊例然但麤細一門有異謂意識相應四蘊為
細五識相應五蘊為麤依五根故或約九地下地為麤上地為細言生門者處義謂
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言種族者界義論有兩釋一族者謂種族也是生本
[013-0577a]
義謂十八界為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故是法生本二族類義十八種法種類自
性各別不同也俱舍論下此之半偈論明教起不同謂愚有三一愚心所為我二愚
色三雙愚心色如次配三言根有三者謂上根聞畧得悟故說五蘊中根聞中說十
二處下根聞廣方了說十八界言樂三者謂樂畧說蘊樂中說處樂廣說界因滅無
常色即涅槃三十八如下當引如來妙色常安隱故但要此句具有一偈云妙色湛
然常安隱不為時節劫[婁*殳]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金剛不壞體。】


「其性本空寂內外俱解脫離一切妄念無等
法如是。」


【四歎佛超離根境德境智雙寂契彼性空
根塵兩亡內外解脫亦常照內外脫於無
知空尚不存妄從何起四歎佛者即是初句其性本空寂何
法不寂獨歎如來故䟽答云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故為佛德所以無心於物境則未
亡攝境歸心心又未寂今佛寂照方契性空此以第二句成上第一句次言根塵兩
亡內外解脫即上句釋下句由契性空故亡根塵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亡塵也能
知之心亦不可得故亡根也由內亡故根不能繫由外亡故境豈能牽真解脫也斯
[013-0577b]
乃解脫惑障次云亦常照者此智障解脫上寂此照寂照無二真佛心也空上不存
者舉况釋第三句空為所契尚不當心妄念空華豈當佛意又上四偈

初一法身故常二無過故樂三數不能成
故自在稱我四解脫故淨。】


「體性常不動無我無來去而能悟世間無邊
悉調伏。」


【後五即體悲用中初偈不動普應德上半
不動下半普應二我永亡稱性不動智周
法界何有去來。】


「常樂觀寂滅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現無
量神力。」


【次偈動寂無二德三句入寂一句起用一
相是表所謂無相無二是遮體不可分又
無二者非對有說無也觀無始終故心不
增減三輪之化云無量神力。】
[013-0578a]


「不作諸眾生業報因緣行而能了無礙善逝
法如是。」


【次偈無染了機。】


「種種諸眾生流轉於十方如來不分別度脫
無邊類。」


【次偈度心平等。】


「諸佛真金色非有徧諸有隨眾生心樂為說
寂滅法。」


【後偈無生現生智契非有悲心徧生隨機
引之令歸常寂。】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徧照東方十千世界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
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
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
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
[013-0578b]
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
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
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五重光照十千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發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
業應作。」


【頌中明等菩提因行文有十行皆三句辨
相一句勸修雖皆作業而展轉深細略分
為五初一大悲下救業不求自利故云永
出人天。】


「意常信樂佛其心不退轉親近諸如來如是
業應作。」
[013-0579a]


【次四修智上攀業一信二樂三念四學又
初一長時修常信不轉故次四修智下䟽有二意前意各
別一行後意通修諸行文雖局一義乃兼通如長時修謂長時信長時樂長時念長
時學下三亦然若約所信念等皆佛功德。】


「志樂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於清涼慧如是
業應作。」


【次一殷重修志樂不退故清涼慧者無惑
熱故。】


「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無暫斷如是
業應作。」


【次偈無間修不暫斷故。】


「觀無邊三世學彼佛功德常無厭倦心如是
業應作。」


【後偈無餘修常徧學故。】


「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離我無我著如是
[013-0579b]
業應作。」


【三有一偈內照業觀身實相者如淨名觀
佛前際不來等又如法華不顛倒等如淨名者
即見阿閦佛品佛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
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
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受想行識如不觀受想行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
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
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而不
未滅等彼以觀身實相用觀如來今但自觀為小異耳真實觀同又如法華者即安
樂行品第二親近處經云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
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
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
薩第二親近處釋曰上經皆觀實相即理實相也云皆寂滅中論法品

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即上半也又云諸佛或說我
[013-0580a]
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即
下半也中論法品下引論全釋一偈然順今經引論乃倒今先具引論文然
後釋義論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
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
法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
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釋曰此
有六偈大分為四初三明實相之體次一智契實相三有一偈明實相之由四有一
偈明實相之教初三中初一明實相雙非次一明其深寂後一語其體圓又三是橫
廣二是竪深初一非深非廣又初一對我說實相二約性顯實相三該通性相明實
相以實是性非實是相故畧知大旨今之所用但用二偈初以竪深釋經上半以心
絕動搖言亡四句故云心行言語斷理圓言偏理興言絕故云言語道斷以欲言其
有無狀無形欲言其無聖以之靈故口欲辯而辭喪心以取相為行實相無相故絕
心行之處是則心將緣而慮息以起心動念不會理故故體無生既法本不生今何
有滅無生無滅即是寂滅言如涅槃者舉喻以顯然實相之體即性淨涅槃而人知
涅槃寂滅不生不知實相寂滅故以涅槃為喻若了實相即是涅槃涅槃之相亦叵
[013-0580b]
得也次以雙非實相釋經下半離我無我著實相無我不可著我亦無無我亦不著
無我若著二無我理未免於著又離我者超凡夫離無我

者超二乘故能悲濟又離我者下上來直就體明此下對人以
顯不著無我則不趣證故能悲濟然我無我通有四句一

唯有我二唯無我三者雙辨即生死無我
涅槃有我四雙非上二互形奪故然我無我下復
以四句會融釋此四句畧有三意一對人以顯成前對人謂唯我即凡夫無我即二
乘雙辯對小說大涅槃云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二乘之人但見無我不
見於我雙非即泯絕大小二者直就大乘性相說亦有此四初句唯一真我逈然獨
立次句對病顯實我法皆空雙辯句真妄雙觀不壞性相雙非句性相融即故互奪
兩亡三者但約觀照第一句知諸眾生妄執有我二稱理而觀離於二我三亦雙照
性相四即真妄形奪與第二釋異者此初句有我此是妄我第二初我乃無我法中
有真我耳。】


「等觀眾生心不起諸分別入於真實境如是
業應作。」
[013-0581a]


【四一偈等觀業大悲同體所以等觀見真
息妄不起分別妄盡契如名入真實。】


「悉舉無邊界普飲一切海神通大智力如是
業應作思惟諸國土色與非色相一切悉能
知如是業應作十方國土塵一塵為一佛悉
能知其數如是業應作。」


【五後三偈大用業初偈神足通後二法智
通於中初一知土法性土為非色餘皆為
色此二融即皆悉委知後一知佛又十展
轉者初悲欲救生當云何救信樂近佛樂
其何法樂佛功德佛以功德成其身故空
樂何益當念念修學學他不如自觀自觀
不及物我齊致入真滯寂當起大用用何
所為當擬窮十方界入諸佛海。】


「爾時光明過十千世界徧照東方百千世界
[013-0581b]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
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
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
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六重照百千界即第二答佛威德問威
德約身故。】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
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


【前五法身後五智身前中分二初一揀迷
[013-0582a]
謂以威德則自在熾盛色相則端嚴吉祥
種族則名稱尊貴雖是薄伽而見從外來
取相乖於最勝故為倒見猶眼有病故見
外空華執內為外謂空為有初一揀迷以初句下五字
為三節攝佛地論歎佛偈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
應知總名薄伽梵今文具用翻此六義以顯真佛最勝之法初以自在熾盛二德釋
其威德論云自在者永不繫屬諸煩惱故熾盛者猛燄智光所燒煉故此內威德由
內具此智斷二德外攝羣魔制諸外道二以端嚴吉祥釋於色字色即色相論云端
嚴者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吉祥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歎故三以名稱尊貴釋
種族字論云名稱者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尊貴者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
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此上二德前是功德後是大悲悲智功德為佛種族謂
佛以功德為種性故佛以大悲為根本故為出生故即內種族故能悲現剎帝利種
雖是薄伽下釋後半躡上而釋謂上六義號為薄伽依此而取未免顛倒見從外來
即不了唯心是起信文云見從外來取色分齊取相二字向上成心外取相若就當
句設取心佛亦為取相不了真佛無相相故言顛倒者顛者頂也頂合在上向下即
[013-0582b]
倒如是合無為有合內為外皆名顛倒故舉空華喻通二義。】


「如來色形諸相等一切世間莫能測億那由
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轉無邊。」


【後四示悟顯最勝法初偈明如來色相無
邊故超情莫測無邊有二一深故隨一一
相稱真無邊二廣故謂具十蓮華藏塵數
之相。】


「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身相威
儀悉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


【次偈釋上二義前半釋深相即無相故後
半釋廣無相之相故廣復有二一無限因
成二應機普現謂色無定色若金剛之合
朱紫形無定形猶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
相似明鏡之對妍[媏-而+一/虫]故隨樂皆見一無限因成者
此中無文舍在隨樂見中上普興雲幢主水神偈云清淨慈門剎塵[婁*殳]共生如來一
[013-0583a]
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猒足此一慈門已無量矣况於諸門出現寶光
主海神云不可思議大劫海供養一切諸如來普以功德施羣生是故端嚴最無比
即施門無量也普𤼵迅流主河神云如來徃昔為眾生修治法海無邊行即無限因
也如是等或一切因共成一相或一切因成一切相等故云無限二應機普現者下
舉三喻別喻色形諸相三法。】


「佛法微妙難可量一切言說莫能及非是和
合非不合體性寂滅無諸相。」


【三一偈明所證超情以成前義前半正顯
謂欲言其有體相寂滅欲言其無色相無
邊故止言顯妙唯智方契故心慮叵量理
圓言偏故言說莫及後半重釋謂應緣非
不合住體非和合又緣起修成非不合契
真相盡非和合又緣即非緣故非和合非
緣即緣故非不合合相離故無諸相非合
亦離體寂滅也後半重釋者前半云難可量則心行處滅言說莫及
[013-0583b]
則言語道斷今重釋者何以寂滅諸相心言罔及耶釋意云寂滅是不和合義隨樂
皆見是和合義今亦不可作合與不合而知而說故重釋之於中寄三身說初約法
身住體遍應釋則前無相寂滅即是住體隨樂皆見即是遍應故今以二義相奪故
非合不合其住體遍應猶如虛空隨其竅隙方圓大小又緣起修成下約報身修成
契實說如鑄金成像像全同金亦互奪叵說又緣即非緣下約化身應緣說猶如影
像有而即虛亦二相奪不可得說已釋上句從合相離故下釋下句。】


「佛身無生超戲論非是蘊聚差別法得自在
力决定見所行無畏離言道。」


【四有一偈明能證超絕結歸佛身上來體
性寂滅遣有身相具足遣無非合不合遣
俱有無而復謂佛是非有非無還成戲論
中論云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故次遣
之謂妄惑不生故非蘊聚起心則生便成
戲論中論云者即如來品此前更有一偈云如是性空中思惟不可得如來滅
度後分別於有無青目釋云諸法實相性空故不應於如來滅後思惟若有若無若
[013-0584a]
有無俱如來從本已來畢竟空何說滅後釋曰此偈總遣三句次偈云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此偈二意一者仍前破第三此破第四非有
非無戲論謗句即今䟽文二者總遣四句百非謂起心動念皆成戲論非局第四故
次䟽云妄惑不生故非蘊聚起心則生便成戲論彼青目釋云戲論名憶念取相分
別此彼言佛滅不滅等是人為戲論覆慧眼故不能見如來法身決定見

者不隨境相名自在力有無不能累其神
故無畏也非言行處為絕言道决定見下釋下半謂
決定見者則見法身如來法身其相云何論云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
性世間亦無性真妄無性即佛法身如是見者不隨相轉若隨相轉則不自在不隨
相轉即决定見見同無性能所雙寂何有有無能累其神則不畏有無等也。】


「身心悉平等內外皆解脫永劫住正念無著
無所繫。」


【後五智身中初知解脫智謂外身非業繫
內心無取著為皆解脫常契等理故云正
念又內脫二障外用無羇此明自在初一知解
[013-0584b]
脫智此偈第四句結歎䟽總不別釋四句交絡相合而釋謂初句身字合次句外字
初句心字合次句內字云外身內心平等二字是身心理解脫二字通上身心內外
而解脫不同外身脫業繫苦相即以解脫上取外身下取第四句中無所繫字內心
脫執取等相即以解脫字上取內心下取第四句中無著二字心無取著即為能證
契上平等名為正念是第三句四句圓矣又內脫二障更為異解上解脫字別配身
心皆離障解脫今釋內解脫者離障解脫外解脫者作用解脫如淨名有解脫名不
可思議等。】


「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智眼靡不周廣大
利眾生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
間現形徧一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
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心分別世間是心無
所有如來知此法如是見佛身。」


【下四大用自在展轉相釋初一以寂照智
利生意淨寂也光明照也淨故無著明故
智周故能大作佛事次一云何利生謂變
[013-0585a]
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隨器普現
次偈明一多所從以無生智隨物而感謂
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
從其猶並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
澄江萬里而一月孤暎情隔則法身成異
心通而玄旨必均云云自他於佛何預後
偈復拂前迹謂即前分別之器亦無所有
妄見之身豈當可得此法是佛所知當依
此理見佛此後二句兼通結上謂即前等者上云月
之一多由噐有異佛之一多由感不同今云心分別世間是心無所有則分別之噐
亦忘也其猶夢中見噐中之月豈唯月之不實實亦噐本自無能現之噐即無所現
之月安有約法可思此法是佛下釋下半依此見佛則如佛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二
[013-0585b]


音釋



紺青
紺古暗切青赤色也
[目*丐]
彌箭切邪視也

思邀切翛然飛羽貌


側格切狹隘也
妍[媏-而+一/虫]
妍倪堅切好也[媏-而+一/虫]充之切醜也

居宜切縶也


梵語也此云無動閦初六切

豈逆切
[013-0586a]


第十三之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三 途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光明過百千世界徧照東方百萬世界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
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
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
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七重光照十方百萬世界此下四叚答
法性問佛以功德為法性故即分為四初
一緫顯內外包攝德二方便幹能德三大
[013-0586b]
悲救攝德四因果圓徧德今初叚。】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如來最自在超世無所依具一切功德度脫
於諸有無染無所著無想無依止體性不可
量見者咸稱歎光明徧清淨塵累悉蠲滌不
動離二邊此是如來智。」


【偈中分二前五歎佛法難思後五示入方
便今初分三初三直就佛明次一對機以
辨後一約法以明今初初一句所緣及一
切種智清淨於所緣所知中無礙智自在
轉故次句所依清淨煩惱習氣永無餘故
三一切種心清淨一切善根皆積集故四
具大悲故初句所緣者契經諸論皆說如來一百四十不共功德今依瑜
伽四十九說論云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
[013-0587a]
諸如來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
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今經畧具初三句中具四一切種清淨
言四種者一一切種所依清淨謂煩惱麤重并諸習氣於自所依無餘永滅故又於
自體如自所欲取住捨中自在而轉二一切種所緣清淨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
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故三一切種心清淨謂如前說一切心麤重永滅離故又
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四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所說一切無明品麤重永
滅離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知無障礙智自在轉故上四中除第二皆有二釋今䟽
之中皆具四淨而文少畧取順經耳初如來最自在句有二清淨所緣是第二一切
種智是第四於所緣中無礙轉釋第二所緣清淨於所知中無礙智自在轉即是第
四一切智清淨彼論二釋今取後釋此二皆是最自在義次句所依清淨者即經超
世無所依是第一淨可知三一切種心清淨者即經具一切功德是第三心清淨亦
二釋中後對論易知五無憂喜之離染安住捨故故

無所著六惡想都絕不依止名聞利養故
七八二句體雖叵量具相好故稱歎五無憂喜
者即無染無所著是三念住謂一者一心聽法不憂二者一心聽法不喜三者常住
[013-0587b]
捨心謂有憂喜即染不住捨即著今無染無著故具三念住六惡想下即經無想無
依止是三不護一惡想都絕二不依止名聞三不依止利養今無想成初一無依止
成後二九智光徧覺離倒名淨身光可知十

永害習氣故十一住正念故離邊常明記
故不動亦是成上智光所觀故結云佛智
又此一偈即四無所畏光明即正覺清淨
即出苦滌累漏盡及與障道無畏不動即
無畏之義外難不能傾故不墮勝負二邊
故是無畏智九智光遍覺即一切種妙智十可知十一即無忘失法故
常明記又此一偈者謂光明遍清淨屬無畏無畏有四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
三出障道無畏四出苦道無畏至十藏品當釋唯十力智在第三約法以顯中則百
四十功德具矣。】


「若有見如來身心離分別則於一切法永出
諸疑滯。」


【二一偈對機以辨中身心離分別者含於
[013-0588a]
二意一約佛以三業隨智慧行等故二約
機即知上功德而能身心無分別者得無
疑益。】


「一切世間中處處轉法輪無性無所轉導師
方便說。」


【三有一偈約法以顯雖法界徧轉無性寂
滅故無所轉假以言宣云方便說其能轉
智即十力智。】


「於法無疑惑永絕諸戲論不生分別心是念
佛菩提。」


【後五示入方便者上來說佛不離功德菩
提上所說法不離教義次第令入初偈令
念菩提初句善決性相次二句契理絕想
以生分別想即戲論故具斯二義為念菩
提故大般若云覺法自性離諸分別同菩
[013-0588b]
提故又心絕動搖言亡戲論又瑜伽九十
五有六種戲論故名為諸故大般若下即文殊分中如前
已引又心絕動搖亦是此經次後那伽室利分那伽云龍即龍吉祥菩薩妙吉祥菩
薩欲入城乞食龍吉祥問云我欲入城為有情故巡行乞食妙吉祥云隨汝意徃然
於行時勿得舉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起於心勿興戲論勿生路想城邑想大小
男女想所以者何菩提遠離諸所有想無高無下無卷無舒心絕動搖言忘戲論無
有[婁*殳]量今此唯用後一對耳又瑜伽者一顛倒戲論二唐捐戲論三諍競戲論四於
他分別勝劣戲論五分別工巧養命戲論六耽著世間財食戲論動搖尚無斯六豈
。】


「了知差別法不著於言說無有一與多是名
隨佛教。」


【次偈隨教上二句了法亡言次句得旨方
名隨順。】


「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如是二俱捨普入
佛功德。」
[013-0589a]


【次偈入佛功德上二句雙存一多相別故
次句雙泯相形奪故一因於多有多中應
有一多因於一有一中應有多今多中無
一一無從矣一中無多多無從矣故二俱
捨也而性相融通入一即是入多名普入
次偈入佛等者文有三[暇-日-己-乳-孚+几]初畧釋經文然一多相依互為
本末通有四義一相成義則一多俱立以
互相持有力俱存也即初二句二相害義
形奪兩亡以相依故各無性也即二俱捨
是三互存義以此持彼不壞彼而在此彼
持此亦爾故上文云一中解無量等是四
互泯義以此持彼彼相盡而唯此以彼持
此此相盡而唯彼故下文云知一即多多
復即一是也諸文各據一義故不相違矣
二然一多下束成四義以順經文復總收之以為十義一
[013-0589b]
孤標獨立二雙現同時三兩相俱亡四自
在無礙五去來不動六無力相持七彼此
無知八力用交徹九自性非有十究竟離
三復總[冰-水+〡*ㄆ]下融成十門一孤標獨立者即前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
無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己同他故云獨立二雙現同時者
即下經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一故二雙現更無前後
如牛二角三兩相俱忘者兩即前二俱捨也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欲
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準之常一常多常即不即故云自在五去來不動
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然六無力相持
者因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無力而持多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
無體用故不相知故覺首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
力用交徹者即前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九自性無有者互為因起舉體性空十
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
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不即不入
互交徹故口欲辯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唯證方知同果海故一多既爾染淨等法
[013-0590a]
無不皆然。】


「眾生及國土一切皆寂滅無依無分別能入
佛菩提。」


【次偈入佛菩提依正皆寂故無所依智契
於斯故無分別。】


「眾生及國土一異不可得如是善觀察名知
佛法義。」


【後偈知法義上明生土皆寂不可言異依
正兩殊不可云一。】


「爾時光明過百萬世界徧照東方一億世界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各見如
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
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013-0590b]
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
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八重光照一億界前云百萬今十倍於
前即千萬為一億也。】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十偈歎佛權實雙行方便幹能然方便之
言略有三意一以因中十種加行方便之
力修成佛果自在之德二但是差別之用
皆名方便其無礙慧無若干故三即實之
權起用自在故名方便今文具三皆三句
辨相一句結名今文具三者具上三方便也然其十偈皆具此三取
其相顯八九兩偈但有第二故下䟽云上之二偈但了差別即是方便餘之八偈皆
是即實之權約其因修總是加行方便之力如第四偈善巧通達一切法差別用也
[013-0591a]
正念勤修涅槃道加行方便也上二皆權樂於解脫離不平即是稱實對上故為即
實之權也餘可意得。】


「智慧無等法無邊超諸有海到彼岸壽量光
明悉無比此功德者方便力。」


【初偈即體起用為方便然有六義一智超
下位二證法無邊三解脫有海四具上三
義到涅槃岸五壽兼真應六身光無涯皆
佛功德。】


「所有佛法皆明了常觀三世無厭倦雖緣境
界不分別此難思者方便力。」


【二歎寂照方便初句橫照次句豎窮次句
即寂照而無思故難思也。】


「樂觀眾生無生想普見諸趣無趣想恒住禪
寂不繫心此無礙慧方便力。」


【三歎佛事理無礙方便初二句有無無礙
[013-0591b]
次一句定散無礙初二句者無即是理有即是事次句定散無礙
者恒住禪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禪不繫心不礙散也即涉事也。】


「善巧通達一切法正念勤修涅槃道樂於解
脫離不平此寂滅人方便力。」


【四歎佛修無修方便初句善窮性相次句
無念勤修樂於解脫釋修涅槃離不平者
釋前正念以不見生死為雜染涅槃為清
淨此二無差為真寂滅。】


「有能勸向佛菩提趣如法界一切智善化眾
生入於諦此住佛心方便力。」


【五歎迴向方便初二句趣如法界是迴向
實際餘皆迴向菩提次句迴向眾生住如
化物故為方便初二句者二句之中唯取四字是向實際初句及一
切智皆迴向菩提。】


「佛所說法皆隨入廣大智慧無所礙一切虛
[013-0592a]
行悉已臻此自在修方便力。」


【六證知方便初句隨順證入次句知而無
障次句知徧趣行即利生法即知即證為
自在修也。】


「恒住涅槃如虛空隨心化現靡不周此依無
相而為相到難到者方便力。」


【七寂用方便初句寂次句用次句寂用無
礙為無住涅槃凡小難到。】


「晝夜日月及年劫世界始終成壞相如是憶
念悉了知此時數智方便力。」


【八時數方便可知。】


「一切眾生有生滅色與非色想非想所有名
字悉了知此住難思方便力。」


【九難思方便初句了生滅剎那一期皆悉
了知次十一字了相即眾生體不出三界
[013-0592b]
九地下二界是色無色界非色二界八地
皆名為想無想天為非想有頂非想非非
想悉了知者能了兼了其性即是無生此
是無邊之境故難思也上二偈但了差別
即是方便二界八地者以欲色二界有五地皆全有想其無想天在第四
禪不攝一地全故八地有想其有頂天是第九地不屬於想及與無想故今無色一
界四地不全屬有無故云二界其無色界下之三地由是有想故舉八地而以攝之。】


「過去現在未來世所有言說皆能了而知三
世悉平等此無比解方便力。」


【十無比方便初二句知相上句豎窮下句
橫攝次句知性此二不二故無比即為方
便也。】


「爾時光明過一億世界徧照東方十億世界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
[013-0593a]
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
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
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
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
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
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第九重光照十億界歎佛大悲救生德。】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廣大苦行皆修習日夜精勤無厭怠已度難
度師子吼普化眾生是其行。」


【十偈多以第四句為結於中分三初偈總
標行海已圓而能普化次八別顯化類不
同後一總結悲智周徧初中初句無餘修
廣謂徧受大謂極苦次句長時無間次句
[013-0593b]
功行已圓極惡難度已能度故云何能度
謂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說定說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度一闡提定說無我度諸
外道定說欲苦不淨以度波旬定說如來
常樂我淨度諸聲聞定說大悲以度緣覺
定說如來無礙大智以度菩薩故云普化
眾生初句無餘修者此有四修一無餘修以皆修故次句有二修一長時修二
無間修日夜不息即是長時精勤無怠故無有間難度能度勇猛修也此偈是總示
度相謂師子吼者名决定說即涅槃二十七師子吼品下說法度類畧有六亦攝下
偈文有四節初偈即說佛性度一闡提闡提佛性無明所覆迷真起妄如墮大河二
有一偈無我化外三有六偈皆說欲苦度於波旬波旬為主諸類皆攝故四有一偈
濟度三乘聲聞法執不了性空緣覺無悲不隨六道故悲智雙流普教羣生即化菩
。】


「眾生流轉愛欲海無明網覆大憂迫至仁勇
猛悉斷除誓亦當然是其行。」
[013-0594a]


【次八別中云何普化初化癡愛眾生前半
所救如人墮海五事難出一水深二波迅
三迷闇四蟲執五憂迫失力眾生欲海流
轉亦爾此中愛有二義一已得無厭深廣
如海二於未得處無足如流癡亦二義一
迷不見過二妄見有德結網自纏五由前
癡愛招大憂苦次句舉古佛已行亡身為
物故曰至人後句立誓當作五事難出一水深即愛欲
海二即流轉三即無明四即網覆義兼蟲執羅不得出五即大憂迫次眾生下約法
釋五而四釋蟲執云妄見有德結網自纏。】


「世間放逸著五欲不實分別受眾苦奉行佛
教常攝心誓度於斯是其行。」


【二度著欲眾生上半所救放逸者著欲緣
也著五欲欲事也不實分別欲因也受眾
苦欲果也未得已失皆受大苦正得亦苦
[013-0594b]
橫生樂想況當受三塗故云眾苦次句受
教自修後句立誓轉化。】


「眾生著我入生死求其邊際不可得普事如
來獲妙法為彼宣說是其行。」


【三救著我眾生前半所救著我為因受生
死果未證無我浩無邊際次句救方說二
無我唯佛有之。】


「眾生無怙病所纏常淪惡趣起三毒大火猛
燄恒燒熱淨心度彼是其行。」


【四救惡趣眾生三句所救謂無善可恃顯
唯惡業及惑病因招三惡趣展轉復起三
毒之過因果俱燒末句救方但淨其心因
亡果喪。】


「眾生迷惑失正道常行邪徑入暗宅為彼大
然正法燈永作照明是其行。」
[013-0595a]


【五救邪見眾生前半所救上句明因迷四
真諦惑現境故次句起見邪見翳理即為
闇宅後半能救之方。】


「眾生漂溺諸有海憂難無涯不可處為彼興
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


【六救著有眾生前半所救三有深廣總喻
於海漂至人天還溺惡趣未遇如來多成
難處希求不已故名為憂未有對治故無
涯畔具上諸失故不可處後半能救可知。】


「眾生無知不見本迷惑癡狂險難中佛哀愍
彼建法橋正念令昇是其行。」


【七救無明眾生前半所救由本住無明故
不見無住之本迷理惑事狂走於生死之
中後半能救佛既授法正念即升也。】


「見諸眾生在險道老病死苦常逼迫修諸方
[013-0595b]
便無限量誓當悉度是其行。」


【八救險道眾生前半所救人天報危臨墮
惡趣名為險道能救可知。】


「聞法信解無疑惑了性空寂不驚怖隨形六
道徧十方普救羣迷是其行。」


【後一偈總結者前半結有教證之智能導
無緣之悲次句結有同體之悲能徧十方
六道後句結於所救不越羣迷。】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徧照東方百億世界
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那由他億世界百那
由他億世界千那由他億世界百千那由他
億世界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
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
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
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
[013-0596a]
究竟天。」


【第十重光照十方總結無盡長行分二先
明世界數量略有十七漸窮法界。】


「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
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
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
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
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
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後明彼諸世界所有皆現。】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
發聲說此頌言。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
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十頌明因果圓徧德於中分二前四示佛
[013-0596b]
因果徧說後六勸物順行今初初一偈因
圓果滿彰有說因初三句三達因圓後句
十力果滿初三句者三達即達三世於中初句了相無量劫言通過及未
次句了性過去心不可得故云無去未來心不可得故云無來現在心不可得故云
無住淨名云若過去過去心已滅若未來未來心未至若現在現在心無住現在是
住亦生即滅故云無住第三句結知佛如是知云何如是非唯知無去等亦知其相
又性相無礙又一念能知為如是了。】


「十方無比善名稱永離諸難常歡喜普詣一
切國土中廣為宣揚如是法。」


【次一偈大用外彰正明說法周徧可知。】


「為利眾生供養佛如其意獲相似果於一切
法悉順知徧十方中現神力。


從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禪定觀法性普勸眾
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


【後二對因辨果初一偈徧因初句為因三
[013-0597a]
句皆果法供養佛故於法順知普為眾生
故能徧用斯即等流名相似果晉經云正
心供養明是法供養也後一偈深因故能
速證初二句六度自利謂供佛是檀意柔
兼戒從初至末是進䇿也次句利他兼方
便等二行既圓則佛果朝夕故云速成無方
便者勸物涉有故是方便勸生𤼵心即是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
故即修習力為智决斷佛果朝夕者此有二意一明果速匪朝即夕故一念相應功
圓曠劫此為正意結云速成二朝夕是海文選云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謂
此是佛果大海以深廣故與此相應亦得速成。】


「十方求法情無異為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
相悉滅除此人於佛為真見。」


【後六偈勸物順行佛昔如是行今得說法
果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初一偈求法行二
說法行三聽法行四有三偈破相行今初
[013-0597b]
初句離過勝他名利名為異情次二句顯
德一句滿福一句圓智又無異者於一切
法都無所求若此之求則見真法身於一切者
即淨名經身子念座因有此示。】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住於實
際不動搖此人功德同於佛。」


【二說法行前半說法益物義利者令眾生
得離惡攝善故此世他世益故世出世益
故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對皆先義後利後
半若無說無示同佛說也上四對者即佛地論若無說下
亦淨名目連章經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說約教道示約證道
無聞則不如言取故為真聞無得則心無所得方真證得無聞無得即後偈聽法行
中今此說法但無說示亦同寶積歎佛偈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故
言同佛。】


「如來所轉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
[013-0598a]
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


【三聽法行兼顯法輪之體初句教法次句
即教成行無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豈止
三十七品次句悟理揀去隨文後句理無
廢興故常見佛果也次句悟理者不隨文故無聞悟理故無得。】


「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覩分別取
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


眾生隨業種種別十方內外難盡見佛身無
礙徧十方不可盡見亦如是。


譬如空中無量剎無來無去徧十方生成滅
壞無所依佛徧虛空亦如是。」


【後三破相行初一正明後二轉釋今初初
三句反顯金容煥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
後句正顯法性超乎視聽唯可虛己而求
後二轉釋云何不見前偈以妄喻真眾生
[013-0598b]
妄惑尚不可窮諸佛契真如何見盡後偈
復轉釋云雖徧十方不可定取如剎徧空
有其四義一多剎滿空二體無來去三不
妨成壞四無別所依佛身徧空亦具四義
一頓徧多剎二恒不去來三應有出沒四
體用無依是故佛身亦不可以徧空而取
耳上來三品答初十句所依果問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三


音釋



蠲滌
蠲古玄切潔也滌音狄淨也

直例切凝滯也

側詵切至也


一闡提
闡齒善切梵語一闡提此云信不具
漂溺
漂音飄浮也溺奴歴
切沒也

[013-0599a]


第十三之四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四 途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菩薩問明品第十


「菩薩問明品第十」


【釋此一品亦有四門初來意中有通有別
通謂上來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
正答生解因果故次來也生解因中先答
十住住攬信成將答所成先辨能成又正
答十信故下三品來也後別者三品明信
有解行德解為二本此品先來通謂下明盡一分來
意直盡第七會來生解因中下唯明下三品來意初依古德信住合明又正答下䟽
意別明答信以第二會初十問中脫十信問故今三品答之不答住也然賢首意始
教別開信位如梁論云如須陀洹見道前四位謂燸頂忍世第一菩薩道前四位亦
爾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又彼論及佛性論皆云地前修四種行謂十信修信樂
大乘行十解修般若行十行修三昧行十廻向修大悲行如其次第即是四位故又
[013-0599b]
為除四類障正使故即此四住謂初除闡提不信障二除外道我執障三除聲聞畏
苦障四除獨覺捨大悲障又信成淨德因種解成我德因種行成樂德因種廻向成
常德因種又仁王經寄四輪王謂鐵銅銀金以上教義故知十信亦成位也若終教
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無別位謂仁王釋三賢云十信十止十堅心十信即住故今
䟽不論成位不成位皆以三品別答信問別一會答合有問故已如前說二釋

名者菩薩是人問明是法遮果表因故云
菩薩問即是難明即是答然問有二種一
汎爾相問梵云必理車二者難問謂以理
徵詰梵云鉢羅室囊即今品意也答亦有
二一但依問詶答報曰答二若俱為解釋
旁兼異義美言讚述令理顯煥曰明即今
品意也明亦破闇能除問者之疑闇故今
文殊九首互為明難遞作碪椎研覈教理
以悟羣生故以名也又長行明起於問偈
頌明解於問故曰問明不云答者欲以明
[013-0600a]
兼於問故問有二義故得稱明一問中徵
責詰難理盡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問也
二以問中進退詰理令現使答者易釋故
以為明又明即法明以十菩薩問出十種
法明故曰問明雖諸義不同皆菩薩之問
明依主釋也然問有二下約論通問即是難明即是答今對彼難問故
答稱明此明局在答者而有二義一顯理為明此明屬自明亦已下二破闇為明此
約答他令他明故又長行下二約賔主問唯屬問明通問答使答者亡言者如緣起
甚深中問云心性是一何以種種若云緣令種種何以復不相知逆遮其救使其亡
言使答者易釋者謂問意言既是一性何以種種欲言種種復不相知故答云由不
相知能成種種種種無性即不相知故不乖一性即答者易釋也又明即法下三約
理法釋亦是約教義說謂問即是教釋有往復故明即法明是義所攝謂十甚深為
十種法明就此法明又約心境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諦法故云法明


三宗趣者亦先通後別通復二義一通分
宗二通會宗並如會初二別明此品有其
[013-0600b]
二義一望當品以十甚深為宗依成觀解
為趣二望後二品則以甚深觀解為宗成
後行德為趣。


四釋文此下至菩薩住處明生解之因配
十句問如前問中依文次第且分為六初
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二第三會已信令
解三第四會已解令行四第五會已行令
起願五第六會已起願令證入六十定品
至住處品已證入令等佛今初三品即為
三別此品明正解理觀次品明隨緣願行
賢首品明德用該收就初分二先問答顯
理後示相結通前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
顯十甚深即為十[暇-日-己-乳-孚+几]一緣起甚深二教化
甚深三業果甚深四說法甚深五福田甚
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甚深八正助甚深
[013-0601a]
九一道甚深十佛境甚深此十甚深次第
云何緣起深理總該諸法觀解之要故首
明之眾生迷此故須教化違化順化有善
惡業欲知此業由說法成然說法成善唯
佛福田既說順田須持聖教教在勤行行
須助道助必有正殊塗同歸得一道者當
趣佛境故為此次又此十種亦可配於十
信但不次耳文殊佛境即當信心文殊主
信故佛境即所信故約發心次第信居其
初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亦明十心不必
次故勤首即進心財首為念心明四念故
德首定心心性無念為上定故智首則慧
心慧為上首兼己莊嚴故有十度法首即
不退心如說修行得不退故寶首即戒心
三聚無[卸-ㄗ+夬]如寶珠故業果甚深戒所招故
[013-0601b]
覺首即護法心緣起甚深是所護故目首
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目能將身如
願導行故賢首即迴向心以歸一道即迴
向真如一身一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
趣菩提所有迴向心等以是圓融十法故
各兼多義又亦攝十信之十德恐繁不敘
前中以十菩薩下先列十名然十甚深即遷禪師所立今古同遵緣起深理者若染
若淨染淨交徹無不攝故攝論云菩薩初學應先觀諸法如實因緣以成正信及正
解故又此十種下先正配釋然十信心謂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六不退七戒八
護法九願十廻向配文可知以是圓融下後通妨難謂有難云信進等相釋處易知
今十甚深文義兼廣何得而是十信等耶故為此答又亦攝者信有十德一親近善
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
身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配十甚深者一即正教甚深近佛善友聞教法
故二即福田甚深法即業果四即緣起五即正行六即助道七即教化八即一道九
即說法十即佛境通說佛智為所信故既有多含故文義兼廣。】

[013-0602a]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


【且為十甚深解然有二義一約行二約法
言約行者文殊發問九菩薩答明妙慧通
於眾行九菩薩問文殊為答明眾行成於
妙慧言約法者初九顯差別義後一顯差
別同歸佛境此二不二成信中之觀解妙慧
通於眾行者文殊為妙慧九首為眾行各主一門故而問為能成答為所成故妙慧
眾行互為能所此二不二者融上二也謂行與法不二了法成行行契法故又衍法
師云一人問多表一中解無量故多人問一表無量中解一故又文殊是主餘九是
伴故文殊是總餘九是別不是全要故略不出文中十[暇-日-己-乳-孚+几]皆先問

後答又先起明問後解問明今初緣起中
二初問分二初爾時下彰問答之主問覺
首者彼得此門故緣起深義不覺則流轉
故二正顯問端畧啟五門初問所為者有
二義故最初問之一拂異見二顯深理拂
[013-0602b]
見有三一令諸菩薩知法從緣異外道見
二知從心現捨二乘見三但心性起不同
權教二顯深理者令諸菩薩於此實義發
深信解起行證真始終皆實故問斯義起
信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依一心法有真如門
及生滅門彼論依此生淨信故二顯深理者䟽文分
二先正明令始涉者便悟心性超乎大方故云始終皆實起信論云下第二引證於
中有四初至應說是論初標文二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立義分論云次說立義分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
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
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釋曰法通執持亦能顯下義故稱為法該於染淨
大位在因故言謂眾生心為染淨依故攝世出世何以故下出攝所以以有三大故
三大即義大位在果今取通為緣起之本故但引法以證真心隨緣三從依一心法
有真如門及生滅門即義引解釋分顯示正義中文以釋前法論云顯示正義者依
[013-0603a]
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盡是
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門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
生不滅等次下釋心生滅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
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頼耶識等廣如彼釋今以真如證心性一隨緣生滅而成種種
為此深理故四從彼論依此生淨信故即結示為實馬鳴依此造論令物生信何不
信耶二述問意者謂明心性是一云何見有

報類種種若性隨事異則失真諦若事隨
性一則壞俗諦設彼救言報類差別自由
業等熏識變現不關心性故無相違者為
遮此救故重難云業不知心等謂心業互
依各無自性自性尚無何能相知而生諸
法既離真性各無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
起心性既一事應不多事法既多性應非
一此是本末相違難亦是理事相違亦一
異相違亦真妄相違各無自立者起信論云若得無念者則知
[013-0603b]
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
平等同一覺故心性既一下二正結先以本難末事法既多下後以末難本故初結
云本末相違此結有四一本末約能所生二事理直語體性三一異唯語其相然一
有事一有理一今是理一四真妄唯語其體然真亦通事如佛真智等今亦約理為
真以含義不同故有四結大同小異三揀定所問者凖此問

意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別有自
體能生諸法唯如來藏是所依生亦不可
言八識無二類故名心性一以能生種種
非相違故亦非第八而為性一熏成種種
非相違故心性之言非第八故答中既言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
異名正與報事相違故成難耳文殊欲顯
實教之理故以心性而為難本欲令覺首
以法性示生決定而答海會同證楞伽密
嚴皆廣說故三揀定所問者意云此是假名法相師問欲顯法性義非
[013-0604a]
是法性師問顯成法相義故云揀定亦不可言下二遮救也即法相師救云此法性
師難法相義心性是一者八識心王同是心故名為性一破云生於種種即眼耳鼻
舌等故非相違亦非第八下遮轉救云若八識非一第八頼耶此是一義故今破云
第八正是所熏心體含多種子熏成種種亦非相違心性之言下以理正折第八但
是心相生滅非唯識性答中既云法性示生不言第八無生示生明是真如隨緣義
四會相違者問若爾瑜伽等中異熟頼

耶從業惑種辨體而生非如來藏隨緣所
成如何會釋答瑜伽等中對於凡小約就
權教隨相假說楞伽密嚴對大菩薩依於
實教盡理而說既機有大小法有淺深教
有權實故不相違故密嚴云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頼耶惡慧不能知藏即頼耶識此
明守權拒實訶為惡慧又彼經云如來清
淨藏世間阿頼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
別楞伽中真識現識如泥團與微塵非異
[013-0604b]
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皆此義也又
彼經云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
識又入楞伽云如來藏名阿頼耶識而與
無明七識共俱又起信論云不生不滅與
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頼耶識又如達
磨經頌云無始時來界為諸法等依攝論
等就初教釋云界者因義即種子識寶性
論翻此頌云此性無始時等彼論就實教
釋云性者謂如來藏性如聖者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
以此等文故知兩宗不同淺深可見又唯
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但後釋者定言
不變失於隨緣過歸後輩耳四會相違者此門躡前而
起謂若依上如來藏隨緣成立則違瑜伽等文故會之先敘所違玄談已釋後答下
會通先相宗意後楞伽下申性宗意故蜜嚴下引證初引密嚴自有二文俱是第三
[013-0605a]
卷微蜜品兩頌相續中間有釋故著又言此前更有一偈云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
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次即云佛說如來藏等彼䟽釋云上半定頼耶體謂是
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頼耶更無別體此是教說故引佛說下半明會權教謂守權者
不能了如來藏作頼耶者當知惡慧之言訶守權者令歸實說次頌即如來清淨藏
等彼䟽釋云此頌釋成前義上半法說牒舉下約喻釋成謂如金作指環環相虗無
金體露現故云無差別如來藏作頼耶頼耶相虗藏性理現亦可迷成頼耶悟成如
來藏體無有二故云無差楞伽中真識現識如泥團等者若具彼文亦爾下云大慧
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如
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應滅而自真相實不可
滅是故非自真相滅賢首解云此中真相是如來藏轉識是七識藏識是梨耶此解
甚當但喻有二而合有三意少難見此即第一經初先明識三相次明三識初云諸
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釋曰此三種相通於八識謂起心名轉八俱起故皆
有生滅故名轉相動則是業如三細初業相八識皆動盡名業相八之真性𥁞名真
相經云諸識有三種相則知三相通八識次經辨三識云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
有八種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釋曰約不與妄合如來藏心為真現即
[013-0605b]
第八下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明是第八餘七皆名分別事
識是則三識別為三類現唯第八分別唯前七真相約佛是八出纏約凡在第八中
亦兼餘七然泥團經文含前二叚意明三識而參三相之名轉識即轉相之名意是
分別事識故唯識中名七轉識藏識即現識此則可知真相即真識上二取識類別
故牒識名真相但取通八之真故牒相名經文言若異者藏識非因者謂三若異藏
識則應不同真相及轉識為因既以轉識熏故真識隨緣而成藏識則知不異非以
藏識為二識因故下重案定云非自真相滅但業相滅斯則三事備矣謂喻中有三
一塵二水三泥以水和塵泥團方立以業熏真相藏識便生業以合水但水滅而塵
在故業亡而真存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即滅者反顯藏識以真妄和合而成但其妄
滅而真體不無故下以水喻如來藏波喻七識合成動海即為藏識但波相滅濕性
不壞即斯義也不異之義易知言皆此義者皆是如來藏隨緣成識義也然云自真
相者十卷但云自相曉公釋云本覺之心不藉妄緣性自神解名自真相約不一義
說又隨無明風作生滅時神解之性與本不異亦名自真相是依不異義說又彼經
云等者上辨與七和合為藏識今明無始無明為因故論下文中無明為因生三細
境界為緣生六麤此中正取無明為因生於三細三細既屬頼耶已成識藏即第四
[013-0606a]
經文具云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
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虗偽惡習所熏名
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生常生不斷離無常生過離於我論等又入
楞伽下前引楞伽與七識俱次引楞伽為惡習熏今則雙具故復引之大意無異言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者與無明俱即前第二意與七識俱即第一意又起信下引於
三論初正引起信即二門之中生滅門初具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
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頼耶識釋曰初二句標所謂不生不滅下
辯相不生不滅者是上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舉體隨緣作生滅心不相
捨離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此心所以生滅者因無明生此生滅心原
從本覺而起故有二義而無二體故下論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
離乃至廣說此中名動為風水之動是風相動之濕是水相以水舉體動故水不離
於風相無動而非濕故動不離於水相心亦如是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
相生滅之相無非真故生滅不離於心相如是名為和合此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合
以是隨緣門故非是生滅與不生滅合以此不是向本真如門故言非一非異者真
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恒不變真性故與生滅不一此約三細以為生滅則
[013-0606b]
第八中已含動靜若楞伽經云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以此二
和合為阿頼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非一異者就麤顯說然非一非異廣義如十
忍品如幻忍明又如來藏名初品已釋言不生滅等者且公云性該始終體非起盡
體徧迷悟性非解惑故云不生不滅若不覺知能令生死不斷名生始覺能滅生死
故名為滅又如達磨經頌下先舉經偈而云達磨經頌者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云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頼耶也世尊何處說阿頼耶識名阿頼耶謂薄伽梵於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釋曰此乃通指大乘經為對法經耳文中但舉上半下半云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攝論等下初即法相宗等者等取瑜伽雜集彼釋云無始
者初際無故界者因義即種子也是識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清淨彼一切
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無假依
言故第三論云此中聞熏習為是阿頼耶識自性為非阿頼耶自性下論答云此聞
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頼耶自
性是彼頼耶對治無分別智種子性故下二句易了明知頼耶但是生滅非真性成
寶性論翻下即法性宗䟽中一句但是義引彼論具云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依
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即第四論彼論釋云此偈明何義無始時來性者如經說言
[013-0607a]
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眾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
自性清淨如來藏故作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
持是建立等次論云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
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依如來藏
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猒苦果求涅槃不欲涅槃
不願涅槃故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云佛性體
於一切時一切眾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以此等文下先正結以上諸教皆如來藏
而為識體故知心性即如來藏此外無法故為深也又唯識下引唯識文結同法性
故論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釋曰既用真如為識實
性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但後釋論之人唯立不變故云過歸後軰况世
親造佛性論廣用勝鬘。】


「佛子心性是一。」


【五釋文分三初佛子下立宗案定謂心之
性故是如來藏也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
[013-0607b]
淨心也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
也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皆
平等無二故云一也又妄心之性等者此下一對成上二義然
有二意一如次成上謂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成上即性真
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謂此之二性別名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為妄覆名如來
藏直語藏體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淨真心不與妄合名為空藏具恒沙德名不空
藏前明即離此明空有故重出也皆平等無二者上二即離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
由心即性故不離不即不離為心之性後二即空之實為不空即實之空為空藏空
有不二為心之性然空有無二之性即是不即不離之性故但云一。】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


【三設難相違難分二初云何下總顯相違
謂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別殊
報故云種種五趣等者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有瞋
忍等於人總報而有妍蚩名別報業唯識亦名為引滿業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
引業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為滿業俱舍亦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繢像
[013-0608a]
先圓形狀後填眾彩等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
思從五識起。】


「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卸-ㄗ+夬]受生同異端正
醜陋苦樂不同。」


【二所謂下別示相違十事五對約總報明
趣有善惡善謂人天惡謂三塗下四對皆
約別報諸根下於前善惡趣中各根有滿
[卸-ㄗ+夬]謂眼等內根受生下於前滿[卸-ㄗ+夬]中各生
有同異謂四生不同勝劣處異端正下於
上同異生處各貌有妍[媏-而+一/虫]苦樂下於上妍
[媏-而+一/虫]各受有苦樂上之五對前前皆具後後
後後必帶前前展轉異同成多差別故云
種種不同心性是一其義安在展轉異同等者都有
六十二句謂初對是善惡為二第二對開二成四兼前二成六第三對開四成八配
前六成十四第四對開八成十六兼前十四成三十第五對開十六成三十二配前
[013-0608b]
三十成六十二此約以後添前故成六十三剋實而言但有三十二以後開前前更
無體故如開善惡趣各成滿[卸-ㄗ+夬]但有四耳謂一善趣根滿二善趣根[卸-ㄗ+夬]三惡趣根滿
四惡趣根[卸-ㄗ+夬]此四之外更無有別善惡趣故又若二二開之唯成三十二若更展其
四生則復成多句謂第三對先以四生乘上四句四四成十六句更有勝劣乘十六
已有三十二配六已成三十八後後開之句數更多第四對開成六十四第五對開
成一百二十八若從初善惡開為六趣則句數更多並可思凖故云後後必帶前前
展轉異同成多差別。】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
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
知境境不知智。」


【第三結成前難此文意稍難見略為二解
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難如前第二問意中
辨二直結成前難且依此釋文自有三意
由前難意亦有三故一直問所以故今結
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細推現事各不相知
[013-0609a]
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既不相知誰教種
種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若謂心令種
種心不知業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
也二懷疑重難故結云既不相知為是一
性為是種種三作相違難結云一性隨於
種種即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即失俗諦
今見種種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並立
二正釋本文亦有十事五對畧為二解一
通二別初通謂總觀前來總別二報業不
下就先業因約能所依以難然有二意一
約本識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離所無能
故云業不知心離能無所故云心不知業
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誰生
種種下並準之二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
是能造並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
[013-0609b]
言我滅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一約
本識者業是心所故依於心心是第八為根本依離所無能下釋不相知義以相待
門釋言誰所無能者既無所依心王亦無能依之業今依心有業業從緣生故無自
性不能知心離能無所者離能依業則心非所依今由業成所依所依無性故不能
知業以各下結謂各從緣成性空無體相依無力故云無用覺首亦云無體用故故
不相知二約第六識者即以第六識名心從於積集通相說故謂第六識人執無明
迷真實義異熟理故以善不善相應思造罪等三行熏阿頼耶能感五趣愛非愛等
種種報相但云六者謂五識無執不能𤼵潤故非迷理無推度故不能造業雖造滿
業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並皆速滅者明不相知通相而言皆約無體用故
別相而言用門不同此用二門一無常門故言並皆速滅淨名弟子品云優波離一
切法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故心業皆空下經云眾報
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無滅壞如前後亦爾故由無常不能相知起時不言我起
下即無我門約法無我明不相知故淨名問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
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滅唯法滅釋曰一以法遣我次經云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
[013-0610a]
滅時不言我滅釋曰此總顯我空明不相知次經又云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
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謂離我我所云何
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
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
釋曰此破法顯空今但取我法不相知義故略用二句次下經云得是平等無有餘
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釋曰此以空空破空非今所要因便引來成一叚義畢耳

受不下約得報果時難能所受謂受是報
因即名言種為業所引受所受報離報無
受故云受不知報離受無報故云報不知
受以並無體故準前應知第二對者此釋受不知報報不
知受受是能受之回報是所受之報此上總明謂受是報因下別釋即名言種者唯
識第八云覆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二種一名言習氣二我執習氣
三有支習氣名言習氣者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
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
釋曰言各別親種者三性種異故能詮義聲者揀無詮聲彼非名故名是聲上屈曲
[013-0610b]
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然因名起種名名言種顯境名言即七識見分等心
非相分心相分心者不能顯境故此見分等實非名言如言說名顯所詮義此心心
所法能顯所了境如似彼名能詮義故隨二名言皆熏成種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
氣並如六地有支即是今文為業所引能引之業故唯識云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
異熟業種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能招非愛果業隨二
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故論頌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
盡復生餘異熟此能引業即諸業習氣此名言種即二取習氣言為業所引者即彼
俱義親辦果體即由名言若無業種不招苦樂如種無田終不生芽故此名言由業
引起方受當來異熟之果苦樂之報故六地云業為田識為種離報無受下釋不相
知亦約相待空故心不下約名言因就能所依難

謂前能受報因依心無體故無相知餘義
同前三約名言等者標也即將第二對中能受名言之因對第一對中所依本
識前以業依識難今以種依現行難謂前能受報因下釋不相知但釋受不知心不
解心不知受故結云餘義同前若具應云所依心體若離能依亦無所依無所依故
不能相知因不下約因緣親疎相假難謂所引

[013-0611a]
名言為因能引業為緣相待相奪各無自
性如不自生等準之四約因緣等者取前第二對中所引名言
及能引業相對以明此即標也謂所引下出體相待相奪下釋不相知言相待者業
無識種不親辦體識無業種不招苦樂既互相待即各無自性言相奪者以業奪因
唯由業招故因如虗空以因奪緣即唯心為體故業如虗空互奪獨立亦不能相知
互奪兩亡無可相知如不自生等者引例以釋以緣奪因故不自生以因奪緣故不
他生因緣合辨相待無性故不共生互奪雙亡無因豈生以此不生類於不知居然
易了即以因為自以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互有尚不相知互無豈能相知

智不下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謂境是
心變境不知心心託境生心不知境以無
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虛妄不相
知也五約境智等者相即相分見即見分諸心心所略有二分廣說有四如下
當辨謂境是心變下明不相知義先約唯識能所變釋後以無境外下約當經互融
以說故下經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無有少法與法同住
以舉心攝境則無心外之境舉境攝心則無境外之心以性無二相即性故相隨性
[013-0611b]
融隨一皆攝上約真心後心境虗妄下約其妄心真即互融妄俱無體故下答中云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蹔停念念悉如是即顯妄無性故不相知也然上
五對初及第四唯約因中第二一對因果對辨第三一對心含因果第五一對義通
因果修因二取即名言等故唯識論釋二取二中總有四義一者相見二者名色三
者王所四者本末末即六識異熟本即第八異熟四種二取皆能熏發親能生彼本
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所變心境即通果也又能變之心是因所變之境是果心託
境生俱通因果二別觀者以初二對結趣善惡趣

善惡者正由業熏受總報故第二別觀者上云通觀五
對之中一一通前善惡趣等五對本難今即以斯五對別對前五而前後鉤鎻但有
四重細尋可見以初二對結趣善惡者標也趣善惡者正田業熏是第一對業不知
心心不知業此對為因次云受總報故即第二對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初對為因受
第二對報總報即是趣善惡故二復以第二及第三對結

受生同異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次對
以名言種對能依本識二復以第二等者鉤取前二對中第
二對即重明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受即名言種故云初對以名言種對所生處謂亦
[013-0612a]
由識種往所生處故初地云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次對以名言等者即心不知受
受不知心受即名言種心即能依本識者依名言種招現行識故識為能依則此心
言通因及果上約因中本識故為所依今約果中故為能依三復以第

三及第四對結苦樂不同及端正醜陋初
對觀現受時次對觀苦樂因及彼妍[媏-而+一/虫]皆
由緣令異謂損益因成苦樂果以瞋忍因
成妍[媏-而+一/虫]果三復以第三等者即通以此二對雙結前二對初對觀現受時
者即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謂亦由受因受苦樂體及妍[媏-而+虫]故若無識種本識此二亦
無所依次對觀苦樂因等者即因不知緣緣不知因謂損益下別示二對之相由損
他業感於苦報由益他業感於樂報以嗔恚業感於醜陋由忍辱業感於端正此中
言因名緣為因此中言果是別報果四復以第四及第五對

結諸根滿[卸-ㄗ+夬]亦由滿業因緣有損他益他
之異故成內六處滿[卸-ㄗ+夬]之果又由內根有
滿[卸-ㄗ+夬]故於分別位了境不同並皆無性各
不相知既不相知誰令種種四復以第四等者此上總
[013-0612b]
明亦由滿業下別說其相滿業即第四對因不知緣緣不知因緣即是業唯取滿業
由損他眼耳成盲聾等由益他六根等成六處滿足又由內根等者即第五對智不
知境境不知智謂智於境有信進念定慧之滿足則受果中亦具五根明利勝上若
智於境信等隨闕或非深厚則得果時五根隨[卸-ㄗ+夬]或成下品並皆無性下上別釋中
但出能對所對二種法體今則聰明不相知義在文易了意云並各相依從緣無性
何有能所熏等而能相知既不相知者此但約第一直問意結亦應帶疑云為是種
種為是一性結成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諦一性即
不相知亦應結云種種隨於不相知則失俗諦不相知隨於種種則失真諦。】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四


音釋




大計切更易也
碪椎
碪知林切椎傳追切
研覈
研[倪-臼+白]堅切究也覈下
革切考也


胡關切

莫班切

滂佩切匹也

古委切法也



胡對切畫也

亭年切
[013-0613a]


第十三之五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五 途六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


仁今問是義為曉悟羣蒙我如其性荅惟仁
應諦聽。」


【二答中分二初時覺首下讚問許說上半
讚問謂文殊自究深旨一向為他仁心弘
益也次句許說分齊稱性說故也後句勸
聽言同意別也故令諦受。】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
不相知。」


【二正答答勢縱橫具答前來三重問意分
為二前五答前結成之中以何因緣而不
相知用此釋成答前難故首而明之後五
[013-0613b]
正答前難今初分二先一法說後四喻況
今初意云特由從緣種種故不相知也。


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結歸本宗後四即
為同喻量云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是
宗法因云從緣無體用故同喻云如河中
水河水無體用河水不相知眼等無體用
眼等不相知若以緣起相由門釋者初句
因緣相假互皆無力次句果法含虛故無
體性至下喻中別當釋之是故虛妄緣起
略有三義一由互相依各無體用故不相
知二由依此無知無性方有緣起三由此
妄法各無所有故令無性真理恒常顯現
現文但有初後二意初因明立量懸指後四以為同喻則此偈
中但有宗因二緣起相由然緣起相由具力無力及有體無體今顯不相知理但明
無力無體又因中亦有無體義今取義便因緣相假但明無力謂因假緣故因無力
[013-0614a]
緣假因故緣無力果上亦有無力義今取義顯但明無體謂全攬因成緣成無性故
云含虛無體下四喻中皆有無體用義故指下明三結示緣起深旨然此正結緣起
相由門兼結上因明立量以立量中亦說不相知為宗故即三義中初義現文但有
初後二意者全取一偈即是初意唯取不相知言即是後意其第二意至後五偈答
本難中方用斯義言諸法者非唯舉前十事五對

亦該一切有為法也果從因生果無體性
因由果立因無體性因無體性何有感果
之用果無體性豈有酬因之能又互相待
故無力也以他為自故無體也下半結中
是故者是前體用俱無故故彼一切法各
各不相知也果從因生等者上取義便但因無力說果無體今欲盡理
故具舉之則上句諸法通於因果先以因緣門明因果俱無體因無體性下以上無
體釋成因果無用體尚不立用安得存又互相待下以相待門明無體用先明因果
無用故云無力以他為自下明因果無體既全攬他故無自體。】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
[013-0614b]
亦如是。」


【第二喻況略有二意一以此四喻通釋諸
法不相知言二別對前文諸不相知兼通
前設難今初以四大為喻然各上三句喻
況下句法合然此四喻各顯一義一依水
有流注二依火熖起滅三依風有動作四
依地有任持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續二
依真妄起滅三妄用依真起四妄為真所
持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義一唯就能依
二依所依三唯所依今初喻中唯就能依
者流也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而成流
注一前流不自流由後流排故流則前流
無自性故不知後二後流雖排前而不到
於前流故亦不相知三後流不自流由前
流引故流則後流無自性故不能知前四
[013-0615a]
前流雖引後而不至後故亦不相知五能
排與所引無二故不相知六能引與所排
無二故不相知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故
不相知八能引與所引亦無二故不相知
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
與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是則前後互
不相至各無自性只由如此無知無性方
有流注則不流而流也肇公云江河競注
而不流即其義也然上云前後者通於二
義一生滅前後謂前滅後生互相引排二
此彼前後即前波後波小乘亦說當處生
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而不知無性緣起
之義耳然此流注下二別示不相知謂欲顯不相知理故寄前後流異成其
十門若不說前後之流將何不相知耶一河之水不出前後則千里九曲皆悉無性
不相知矣然雖十義本唯二流成兩重能所前流望引為能望非為所後流望排為
[013-0615b]
能望引為所以斯四義相集成十初及第三以為所故無性無知二四兩門約不相
到五六二門約無二體以後流是能排即所引故前流所排即能引故七八約緣成
故無二謂七中能排是後所排是前亦無二者要有所排方有能排此二相成故亦
無二八約能引亦然九十約不俱故無知者然其能排是後能引是前不得俱者後
為能排前須為所排不得即此名為能引義門別故名為不俱第十例此前流為所
排時後流須為能排不得為所引故云不俱肇公下四引他證成即物不遷論然其
相連總有四句論云既無徃返之微眹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岳而常靜江
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何怪哉今四喻中但用水風
彼無火地然上云下五別釋前後二字一生滅前後者此即豎說如壯與老謂此流
水剎那生滅前剎那滅後剎那生二此彼前後者猶如二人同行狹徑後人排前前
人引後此即橫說分分之水皆有前後乃至毫滴亦有前毫後毫故聚眾多皆成流
注則無性矣小乘亦說下六揀定不相知理先舉小乘而不知下舉大異小小乘即
俱舍論業品中釋身表許別形非行動為體以諸有為法有剎那盡故論文初句論
主標有宗義下三句破正量部以正量部謂以動身為身表體故論破之然正量部
心心所法則有剎那此之動色無有剎那今論主明有為法皆有剎那何以知有後
[013-0616a]
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故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釋曰
此生此滅不至餘方同不遷義而有法體是生是滅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緣生無性
生即不生滅即不滅故遷則不遷則其理懸隔然肇公論則含二意顯文所明多同
前義故云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徃物之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徃
徃物既不來今物何可徃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
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亦明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徃是謂昔物
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如此則物不相徃來明矣既無徃返之微眹有何物而可動乎即云然則旋嵐等下
文又云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何物而可去來釋曰觀肇公意既以物
各性住而為不遷則濫小乘無容從此轉至餘方下論云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物
有流動之說則以真諦為不遷而不顯真諦之相若但用於物各性住為真諦相寧
非性空無可遷也不真空義方顯性空義約俗諦為不遷耳二依所依

者謂前流後流各皆依水悉無自體不能
相知然不壞流相故說水流。


三唯所依者流既總無但唯是水前水後
[013-0616b]
水無二性故無可相知是則本無有流而
說流也。


二法中三義者一流喻能依妄法二妄依
真立三妄盡唯真初中妄緣起法似互相
藉各不能相到悉無自性故無相知是則
有而非有也二依所依者謂此妄法各各
自虛含真方立何有體用能相知相成即
由此無知無成含真故有是則非有而為
有也三唯所依者謂能依妄法逈無體用
唯有真心[挺-壬+手]然顯現既無彼此何有相知
正由此義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為有復
說真性隱即非隱以非隱為隱妄法有即非有是初
義隱即非隱是第二義以正為事隱之時而有所依故以非隱為隱即第三義理當
現故此上三意即三種答答上三種問思之

思之者以易見故若具說者第一妄法有而非有答前直問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
[013-0617a]
謂種種是妄有體即非有故不相知二答懷疑為是種種為不相知故今答云能依
妄法依所依真妄常種種真常無知故三答結成難者即妄即真故種種不乖不相
知也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

性故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二得泥
成濁喻淨心不染而染三雖濁不失淨性
喻淨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淨現喻真心
惑盡性現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來
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六雖成硬用而不
失輭性喻即事恒真七煖融成輭喻本識
還淨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
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九
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
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隨器方圓而不
失自性喻真如性普徧諸有為法而不失
自性略辨十義少分似真故多以水為喻
[013-0617b]
此義見文雖似不具而大通眾經。】


「亦如大火聚猛燄同時𤼵各各不相知諸法
亦如是。」


【第二依火熖起滅喻中三義同前初唯熖
者謂熖起滅有其二義一前熖謝滅引起
後熖後熖無體而不能知前熖前熖已滅
復無所知是故各各皆不相知二前熖若
未滅亦依前引無體故無能知後熖未生
故無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妄法亦爾
剎那生滅不能自立謂已滅未生無物可
知生已則滅無體可知是故皆無所有也
斯則流金爍石而不熱也第二依火等者下之三喻文勢
稍略隨其三義便以法合今初唯燄喻中二義一明後不知前二明前不知後二合
先總謂已滅下別然法喻俱用生滅門釋而有小異喻中用前念滅後念生釋今法
合中亦用前滅後生正合前𦦨後燄兼三時門今初已滅者前念也未生者後念也
[013-0618a]
故此二念一向無物生已即滅者前後二念皆即生即滅並皆緣生故言無體體無
實故言兼三時門者謂一念之上即有三時已滅為已生未生為未生生已即滅是
生時故淨名云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
住經云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故三時無體無可相知也斯則流金者即莊
子意說於至人大水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火山燋而不熱然其本意非是水不
能溺火不能燒意云乘時處順不以水火而為患也亦不橫為所燒溺也正同今意
燒而不燒但彼約順時此約無性理懸隔矣二依所依者謂彼

火熖即由於此無體無用不相知故而有
起滅虛妄之相是則攬非有而為有也妄
法亦爾依此無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
亦非有為有也二依所依者亦先喻後合然與水喻釋有影略水喻
以水為所依今以燄無體用而為所依若倒前流依於水者應以火為所依火是熱
性身所觸故燄是色動有形顯故若依此釋應云前燄後燄皆依於火以無自性故
無相知是則依水依火明二空所顯不空真理以為所依若無體用為所依者則顯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二空真理以為所依顯義無方故有影略下唯所依亦凖斯釋
[013-0618b]
又若例後風喻風依物動則火依薪有薪為可然火是能然故以然因可然則然無
體可然因然則可然無體則以無性可然而為所依三唯所依者推

起滅之熖體用俱無無熖之理[挺-壬+手]然顯現
是則無妄法之有有妄法之無湛然顯現
遂令緣起之相相無不盡無性之理理無
不現是則無妄下二結上三義也然有無有二一定性有無二真空妙有今無
妄法之有則無定性之有非斷無矣有妄法之無是真空之無便為妙有是故若舉
妄取真則妄有真空如三論說若真妄對辨則妄空真有如涅槃明遂令緣起下覆
成上義上句成無妄法之有下句成有妄法之無相無不盡是初門理無不現是第
三門合上二句為第二門上三義中亦如次喻答前三

問也下二喻準知上三義中下對問會通唯燄無性故不相知答
直問也能依種種所依無二答懷疑也即事同真故不相違答設難也在義易了故
云凖知若賢首意問者㨿其初義答者用其後二亦是一理是則初義兩家共用下
當重明。】


「又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
[013-0619a]
亦如是。」


【第三依風有動作喻妄用依真起三義同
三依風有動作喻有標釋結而無對問即以水𣗳等而為所依餘大同前
唯動者離所動之物風之動相了不可得
無可相知妄法亦爾離所依真體不可得
故無相知斯則旋嵐偃岳而常靜也斯則旋嵐
偃岳而常靜者即肇公言亦云隨嵐即興雲之風北方風也亦是劫壞時風

依所依者謂風不能自動要依物現動動
無自體可以知物物不自動隨風無體不
能知風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立無體知
真真隨妄隱無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謂風鼓於物動唯物動風相
皆盡無可相知妄法作用自本性空唯所
依真[挺-壬+手]然顯現。


是故妄法全盡而不滅真性全隱而恒露
[013-0619b]
能所熏等法本自爾思之可見是故妄法下結文有
兩對具上三門妄法全盡而不滅者單取妄法全盡是初門將上而不滅對下真性
全隱為第二門以不滅為能依全隱為所依故下句中而恒露即第三門。】


「又如眾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
亦如是。」


【第四依地有任持者喻妄為真所持三義
同前。


初地界因依有二種義一約自類二約異
類前中從金剛際上至地面皆上依下下
持上展轉因依而得安住然上能依皆離
所無體而能知下然下能持皆亦離所無
體可令知上又上上能依徹至於下無下
可相知下下能持徹至於上無上可相知
是故若依若持相無不盡所現妄法當知
亦爾必麤依細謂苦報依於業業依無明
[013-0620a]
造無明依所造展轉無體無物可相知斯
則厚載萬物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
覆無謂不靜也初唯能依此中立名與前小異前云一唯流唯燄唯
動今初云地界因依則喻勢小異一約自類者猶如累墼餘並可知斯則厚載者不
恃仁德也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經云譬如大地荷四重任而無疲猒也
次肇公下亦不遷論末總結云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水滔天無謂其動苟能
契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坤即是地故得引之二約異類者如

下文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
空虛空無所依準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
本識本識依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依是故
若離如來藏餘諸妄法各互相依無體能
相知是則妄法無不皆盡二約異類者即出現品四輪相
依喻然其合文與此不同今但借其四輪用耳二依所依者地界

正由各無自性而得存立向若有體則不
相依不相依故不得有法是故攬此無性
[013-0620b]
以成彼法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謂攬無性成彼法者是則彼
法無不皆盡而未曾不滅唯無性理而獨
現前。


餘義同前上通答釋成前難竟餘義同前者第三總
結然餘義有二一者結前三門應云一妄無不盡是初門理無不現是第三合二為
第二全在第三唯所依中故云餘義二者對上三門以為餘義第二別對

諸不相知及通前難者初水流轉喻前二
對不相知答趣善惡難以善惡趣流轉體
第二別對等者上之四喻通喻五對不相知義今則別對言及通前難者即徃
善趣等五對難也初水流轉者即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答趣善
惡者上云心性是一云何見徃善趣惡趣答云善趣惡趣即是總報由業熏心受所
受報如水漂流言流轉體者體即頼耶故唯識云恒轉如瀑流釋論云如瀑流水非
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
因滅故非常漂溺有情令不出離亦如起信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楞伽云藏識海
[013-0621a]
常住境界風所動等二地經云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二大火喻

第二三對不相知答前諸根受生如火依
薪有生滅故二大火喻者此亦鈎鎻第二對前已用竟今復喻之謂受
不知報報不知受及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答前諸根受生者答前二難由前問云心
性是一何以見有諸根滿[卸-ㄗ+夬]及受生同異故今答云諸根滿[卸-ㄗ+夬]受生同異皆由識種
受所受報亦依於心如火依薪故次以長風喻前因緣答

前好醜遇物鼓扇現諸相故此以長風者唯喻一對謂
因不知緣緣不知因答前好醜者謂前問云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端正醜陋故今答
云今所受報有妍媸者由業緣異令報好醜如風東西令物偃仰相各不同

以地界亦喻因緣答前苦樂展轉因依似
輕重故又喻前境智答前諸根隨種所生
根等異故答前苦樂者喻不相知則同於風答前苦樂則不同風謂上問
言心性是一云何見有受苦受樂故今答云善因樂果惡業苦報苦樂多種如地輕
重又喻前境智者前以風地二喻同喻因緣一不相知今一地喻喻二不相知答前
諸根者以諸根有二義一約眼等諸根則火喻已答二信等今地喻以答地雖是一
[013-0621b]
隨種生芽心性雖一隨根成異故信進等各各不同

二來總別並答
釋成中以何因緣各不相知竟。


第二五偈答前設難文分為三初三偈正
答前難次一偈釋成前義第三一偈拂迹
入玄今初先明大意次正釋文今初前問
有三重今此三偈一一具答上之三問謂
第一直耳問云既有種種何緣得不相知
前五偈答竟既不相知何緣種種答有四
因一妄分別故二諸識熏習故三由無性
不相知故四真如隨緣故初偈具二三餘
二各一義然此四因但是一致謂由妄分
別為緣令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有諸識
熏習展轉無窮若達妄源成淨緣起諸宗
各取並不離象受一非餘斯為偏見第二五偈
答前設難今初前問有三下即先明大意於中有二第一總彰偈文之意二初正明
[013-0622a]
然此四因下二融會言諸宗者上四因中初一通性相二宗二即法相宗三即無相
宗四即法性宗㨿其實義四因不[卸-ㄗ+夬]方成緣起甚深之趣隨情執見則乖聖旨如盲
摸象不全見象然不離象盲不識乳則一向奪之今盲摸象則是分奪取其不離並
順聖教此喻即涅槃第三十二南經三十答師子吼眾生若有佛性不須修道自得
菩提答意云眾生有者定當得故後舉此喻云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
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勑已多集象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
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
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
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
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蛇善男子彼眾盲者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
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有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應正徧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
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等釋曰彼經喻
意明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見不明了互執不同然非全離所執之法皆佛性故而非
全見今借此喻以聖教深旨總喻於象諸宗異見如盲所觸並合聖理故云不離然
非圓了故云非是說象故膓尊者云依之修行無不獲益言受一非餘斯為偏見者
[013-0622b]
言象如箕不信如臼斯為大迷但信諸識不信無性真如隨緣故為偏見離世間品
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上第二疑云為是種種為是

一性今答云常種種常一性第三難云一
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
壞俗諦今答云此二互相成立豈當相乖
性非事外曾何乖乎種種種種性空曾何
乖乎一性由無方有一性能成種種緣生
故空種種能成一性由無方有下上辯不相乖今明相成然事
理相望略有三義一相違義二不相礙義三相作義今用後二其第一義是問家所
是以緣起之法總有四義一緣生故有

即妄心分別有及諸識熏習是也二緣生
故空即上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
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是也三無性故有
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經云從無
住本立一切法即上隨緣是也四無性故
[013-0623a]
空即一切空無性是也是以緣起之法下就四義中二義是
空有之義謂緣生故有是有義無性故空是空義二義是空有所以謂無性故有是
有所以緣生故空是空所以所以即是因緣謂何以無性得成空義釋云由從緣生
所以無性是故緣生是無性空之所以也何以緣生得為有義釋云特由無定性故
方始從緣而成幻有是故無性是有所以故中論四諦品云若人不知空不知空因
緣及不知空義是故自生惱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若將四句總望空有則皆名
所以故云緣生故名有緣生故名空無性故名有無性故名空良以諸法起必從緣
從緣有故必無自性由無性故所以從緣緣有性無更無二法而約幻有萬類差殊
故各俗諦無性一味故名真諦又所以四句唯第三句引證成者無性故有理難顯
故若具證者一緣生故有者法華云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淨名云以因緣故
諸法生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等皆因緣故有義也二緣生故空者經云
因緣所生無有生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三中言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亦四諦品由前諸品以空遣有小乘便為菩薩立過云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菩薩反答云若一切不空無生
無滅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謂小乘以空故無四諦菩薩以不空故則無四諦
[013-0623b]
若有空義四諦方成故有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即無性故有也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前已引竟今當重引即淨名第二推善
不善之本故經云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
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
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𠮉公釋公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故從無性有一切法餘
如別說四中應引淨名云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是二法無决定性經云法性
本空寂無取亦無見又云一切法無性是則佛真體八地云無性為性中論始末皆
明無性以顯真空是以無性緣生故空則非無見

斷見之空為真空也無性緣生故有則非
常見有見之有是幻有也幻有即是不有
有真空即是不空空不空空故名不真空
不有有故名非實有非空非有是中道義
是以無性緣生故空下第二會中道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文中有三初揀非顯
是無性緣生故空者雙牒前四句中兩種空也此二種空並離斷見謂定有則著常
[013-0624a]
定無則著斷今緣生故空非是定無無性故空亦非定無定無者一向無物如龜毛
兔角今但從緣無性故非定無此上揀非為真空也二顯是言無性緣生故有者亦
雙牒前之二有並非常見之有常見之有是定性有今從緣有非定性有況由無性
有豈定有耶亦是上揀非是幻有也顯是幻有者從緣無性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
幻化非真故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為有故名妙有然斷常見既由有無則有無
見即斷常見䟽何重牒此有深意斷常二見多是邪宗即五利使邊見所攝其有無
見通涉正法但取空有相未有契理為有無見此有無見究竟遠離唯大菩薩故淨
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有無二邊無復餘習下經善友歷事諸佛
已證法門尚云猶於諸法中無而計為有等幻有即是不有有下第二立中道義此
中有三中道一幻有上自為中道謂有與不有此二無礙故為中道故云有是不有
有言不有者舉體全空無所有故重言有者亦名非不有謂不待破差別相故故大
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為中道是幻有義二言真空是不空空
者即真空上以明中道謂不空與空無障礙故言不空者以空無空相故重言空者
亦名非不空謂餘一切相無不盡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為中道是真空義經云空
不空不可說名為真空中論云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重言不空空故名不真空
[013-0624b]
不有有故名非實有者傍會異義意不殊前即通會肇公不真空論康公云萬法不
真故空不得肇意遠公云不遷當俗俗則不生不真為真真但名說却得肇意此中
真空非是前文對妙有之真空此中真空是所破病人謂真諦一向無物為真空義
是故肇公以不不之云不一向是無物故云不真空謂即萬有之無性名為真諦何
曾一向是空故云不真空也此不真空即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實有者對上不真
空故為此揀真空實有並是二邊不真非實即為正理非空非有下三結成中道然
其正意合前真空二義總名非空合前幻有二義皆名非有空有不二故為中道又
以幻有為非空以真空為非有皆中道義實則上空有之上有二中道兼此為三下
融合中更當廣說又開此空有各有二義一真空

必盡幻有以若不盡幻有非真空故二真
空必成幻有以若礙幻有非真空故又開此空
有下二開義有二先正明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相害義亦法界觀中真理奪事門以
事攬理成遂令事相無不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有少事可得故
如水奪波波無不盡般若中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二真空必成幻有者
是相作義及無礙義亦法界觀中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
[013-0625a]
諸緣起皆無自性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攬水而成立故亦是依如來藏得有諸
法故大品云若諸法不空則無道無果又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幻有二義者一幻有必覆真空以空隱有
現故二幻有必不礙真空以幻有必自盡
令真空徹現故一幻有必覆真空者即相違義亦法界觀中事能隱
理門謂真理隨緣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違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也以離事外無
有理故如波奪水水無不隱是則色中無空相也二幻有必不礙真空是不相礙義
亦相作義亦法界觀中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全事
之理[挺-壬+手]然露現如由波相虛令水露現故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然上真空
二義第二義中以相作攝無礙義今幻有第二義中乃以不相礙攝於相作其故何
耶理實空有第二義中皆含相作及無礙義而影略者事依理成故前有相作理非
事造故今無相作而上三義中言空有相作者但約事法能顯理故名作理耳然此
四義亦即是前緣生故空等四義也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無性故空義二必成幻有
是無性故有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緣生故有義四必不礙真空是緣生故空義前
四總明空有所以今四正說空有之相文殊各以初義致難

[013-0625b]
覺首各以後義而答以初二義空有異故
以後二義空有相成故然此二不二謂有
非有無二為一幻有空非空無二為一真
空又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空與非有
無二為一真空又幻有與真空無二為一
味法界即中道義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
分別法門思以準之然此二下二下三融合於中二先正明即
合前四義須知四義兩處各異上真空必盡幻有是真空上空義二必成幻有是真
空上不空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義四必不礙真空是幻有上非有義又
須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義一有上二義者一是不壞有相義二是遮斷滅義則
名有為非不有二非有上二義者一離有相義二即是空義三空上二義者一不壞
性義二遮定有義故名空為非不空四非空上二義者一離空相義二即是有義已
知名義今䟽融合乃有五重為五種中道一云謂有非有無二為一幻有者此是有
上二義自合然取有上不壞相義非有上離有相義故合為一幻有是俗諦中道空
非空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空上二義自合然取空上不壞性義非空上離空相義故
[013-0626a]
合為一真空為真諦中道前一為即相無相之中道此一為即性無性之中道亦存
泯無二義又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者上一對空有自合此下一對空有四義交
絡而合今此第三即取真空上非空義及幻有上有義二義相順明其不二然是非
空上取即是有義有上取遮斷滅義故得共成幻有為非空非不有存泯無礙之中
道空與非有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義幻有上非有義二義相順明
其不二然是空上遮定有義非有上即是空義故二相順得成真空為非有非不空
存泯無礙之中道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空徹於有今是有徹於空
皆二諦交徹又幻有與真空無二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總合前四令其不二然上
各合交徹並不出於真空幻有故今合之為一味法界為二諦俱融之中道然三四
雖融二諦而空有別融今此即空有無礙即是非空非有無礙舉一全[冰-水+〡*ㄆ]若以真同
俗唯一幻有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非空非有無二為雙遮
之中道遮照一時存泯無礙故第二結歡云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以幻
有為相真空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又別顯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
並皆離也無分別法但約智說唯無分別智方究其源矣無障無礙通於境智謂上
之五重多約境說心智契合即為五觀五境既融五觀亦融以俱融之智契無礙之
[013-0626b]
境則心境無礙心中有無盡之境境上有無礙之心故要亡言方合斯理總為緣起
甚深之相餘義如玄中已明復次性有二義一者有義

二者空義復有二義一者不變二者隨緣
以有義故說二空所顯即法性本無生也
以空義故說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即各不
相知以有義故說於不變以空義故說於
隨緣此二不二隨緣即是不變不變故能
隨緣復次性有二義下第四別釋性義於中有四一順釋二反成三結歸中道
四結勸修學今初文有四節一雙標二門二以有義故說二空所顯下釋空有義三
以有義故說於不變下即將初門釋變不變四此二不二下雙融不變隨緣二門就
第三釋變不變中云何有義說於不變既以二空所顯真如則湛然常存體無變易
云何以空義故說於隨緣由依他無性即是空義要在緣中方顯空理故知隨緣四
中上來且隨一義以[冰-水+〡*ㄆ]二宗以法相宗唯不變故無相宗中唯性空故故須第四雙
融二門具足無礙方順圓融法性宗意二義既即空有亦即隨緣即是不變故空性
即是有性不變故能隨緣則有性即是空性若非實有將何隨緣而成諸法如本無
[013-0627a]
水將何隨風而成波浪若唯不變性何預於法若但

隨緣豈稱真性故隨其流處有種種異而
其本味停留雪山又若性離於法則成斷
滅法離於性則本無今有又法若即性性
常應常性若即法法滅應滅若唯不變下第二反成唯
不變性何預法者則性如虛空法如星象虛空不為星象之性真如何得為諸法性
則性與法異何相干耶苦但隨緣豈稱真性者緣有生滅則非真故隨其流處下借
涅槃經以成二義隨流有異是隨緣義本味停[堊-王+田]是不變義即第七經南經第八如
來性品答迦葉問顯性是常經云復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藥味其味
極甜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世中有轉輪王於彼
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木筩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木筩中其味
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
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凡人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復有
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正之味善男子如來秘藏其味亦爾為諸煩
惱叢林所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一味藥者譬如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
[013-0627b]
獄畜生餓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佛性雄猛難可毀壞是故
無有能殺害者若有殺者則斷佛性如是佛性終不可斷若可斷者無有是處如我
性者即是如來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無能毀壞燒滅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若得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以是因緣無能殺者釋曰以法對喻文亦易
見然彼如來祕藏佛性以合一味即是此中如來藏性不變隨緣二義分明但雪山
喻經其過去王喻過去佛復有聖王即是合中若得菩提餘並可知又若性離於法
下覆成上義上云性何預法即是離義即成斷滅者性離於法非即法空故性成斷
言法離於性本無今有者性出自古此為本有法既離性故本無今有本無今有有
何過耶則虛空中本無眾生常出眾生若爾法即於性應非本無今有何以論云從
無之有曰生自有還無稱滅釋曰緣會事顯則是本無今有無始眾生不可得言本
無今有況涅槃云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上半約相下半約性既
相與性不得相離則本無之法非全本無今有之法非全新有是故下云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此偈廣義已見初品又法若即性等者然常無常非即非離此以不即難
其全即性若即法者謂水若即波波滅水滅今但波滅而水不滅則法若滅時而性
不滅則非全即也故大品中佛問須菩提心若生時為即性不答言即性此心滅不
[013-0628a]
答云生法必滅佛言真性滅不答云不滅佛言此處可思議不答云不可思議即斯
義矣故二相成非常非斷此二相奪故說非

有非空為中道義故二相成下三結歸中道略有三重上非即非
離為中道由此故成非斷非常非有非無亦應言非變非不變也苟得其

會不惑百家異說願諸學者虛己求宗苟得
其會下四結勸修學使無偏執上已明大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五


音釋




具映切爭也

訖逆切磚坏

蒲報切疾流

末各切捫也



池端切急瀬也

直紹切
𠮉
于芮切
[挺-壬+手]
徒鼎切超[托-七+友]也

眉病
切辯別物名也


歴各切聨絡也

倉故切酸也

其月切穿也
[013-0628b]


第十三之六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六 途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
能轉者。」


【次正釋文且第一偈答三問者初答何因
種種此具二意先答何因下摽也謂此一偈具四因中第二八識熏
習第三由無定性一以八識熏習而成故初句五

識次句心是本識集起義故意通六七七
謂審思量故六謂意之識故了別義故偈
文窄故不立識言亦諸情攝此從別義通
則八識皆得心意識名諸情根者通於八
種類非一故五依色根六依第七七八互
依又第七識為染汙根第八又為諸識通
依云諸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識為能所
[013-0629a]
熏展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我人故云無
能轉者又識外無法亦為無者次句心是本識者成
唯識第五云云何應知此第七八識離眼等識別有體耶述曰以小乘謂此但是第
六入過去故故為此問論云聖教正理為定量故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
種別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述曰此上總解謂小乘謂未來名心
過去名意現在是識種種分別然無別體今顯經證論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
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
識於六別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釋曰謂為一切現行所熏是集諸法種現法為依
種子為因能生一切故云起諸法言緣藏識等者因中有漏唯緣我境因中無漏緣
於第八及緣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法故論云等也言麤動者易了名麤轉易名動不
續名問各有所緣故得別名論如入楞伽第九伽陀中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此從別義下顯通別之義瑜伽六十三亦但有別名大同
唯識已下更無別釋通則八識下通出八識皆得三名之相說者應云若以集起以
解心第八獨名心若積集以解心八識皆名心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獨名意若以等
無間以解意八識皆名意若以了別別境以解識前六獨名識謂了差別六塵境故
[013-0629b]
若以了別以解識八識皆名識即別識之義唯識第一䟽云了別別境及麤顯境唯
前六故對此六塵說六識故即斯義也通別之名居然易了諸情根者通於八識皆
有根義已成非一況就八中復有二類前五依色後三依心三依心中復有單雙互
依之異若具說者復有多少不同故唯識第四云諸心心所皆有三依一因緣依謂
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二增上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
託此依離俱有根必不轉故三等無間依謂緣前滅意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開導
根必不起故釋曰根識同時名俱有也前滅識等猶能開避導引後生名開導也然
此三依言生轉起別相云何生約依種辦體而生轉約隨順與力令轉起約由前開
路令後得起然其八識說俱有依四師不同今用第四護法護法廣破前義結云由
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聞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
淨根本所依別故釋曰同境即五色根根識共同緣一境故分別是第六分別差別
故染淨是第七依此能起染污識等故根本是第八若離第八餘不立故論曰聖教
唯說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順故釋曰此會違也謂對法第一但言眼
識依色根會云不共者眼根但為眼識依故非餘識依餘四亦然六七八識通餘識
依又必同境者根必與識同緣境故又近相順者六七等識即是遠故是故五識定
[013-0630a]
有四依論曰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雖五識
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聖教唯說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
故釋曰論中有三初正明次雖五識下通外間謂有問云意識得五緣境明了何不
亦用五識為依故答云不定有故意識不得五識之時能獨緣故第七下會通餘教
亦是對法通亦有三初明是彼染淨根故二者六七同是轉識故三多引意識起染
汙執故名相順論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如
伽陀說阿頼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阿頼耶識俱有所依亦
唯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恒
依染汙此即末那釋曰上引伽陀即楞伽經上引論即瑜伽論然上所引唯識說識
差別不同故今䟽云種類非一而順諸聖教從多而說故於五中取不共依六取染
汙故各舉其一餘義含在類非一中及次䟽文重明七八二識中攝既七為染汙根
即與前六為染淨依八為通依即與前七為根本依矣言染汙根者第四論云此意
任運恒緣藏識與四根本煩惱相應其四者何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是名四種我
癡者謂即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
故名我見我慢者謂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
[013-0630b]
深生躭著故名我愛并表慢愛有見慢俱遮餘部師不相應義彼䟽釋云餘部即薩
婆多見慢愛三不得俱起故論云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有情由
此生死輪廻不能出離故名煩惱釋曰由此四惑常俱等故名染汙根下論文中往
往皆名為染汙意第八又諸識通依者即根本依也言諸識者不唯第七識心所等
法皆依此故直就第七名染汙根若為大依則通染淨故名為染淨依以上八識等
者釋第三句前七為能熏第八為所熏故通云八識為能所熏七熏八種七是八因
八含七種八是七因故云展轉又依種起現現復熏種故展轉無窮然此能熏所熏
通性相宗先依法相宗說唯識第二廣顯其義論云依何等義立熏習名(同也)所熏能
熏各有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此總答也)何等名為所熏四義(別從)一堅住性若法始終
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風聲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釋曰轉識
謂七轉識兼含心所若許七識能持種者初地已破四惑應失一切有漏種子已轉
七識成平等性猶有有漏種者明是八識能持言風聲等者此揀根塵以間斷相顯
故偏語之理實等字等取根塵及法處所攝色等一切皆揀至無色界即無色故入
滅定等心亦無故名不堅住論云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
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
[013-0631a]
熏釋曰善染如沉麝韮蒜等故不受熏無記如素帛故能受熏佛第八識以極善故
亦非所熏唯於因中曾所熏故帶彼舊種論曰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
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釋曰第八心王得自在故
可是所熏第八同時五種心所體非自在故非所熏無為之法體又堅密如金石等
故非所熏論曰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
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釋曰他身即上同處無有以他身識為我所熏
故剎那前後即上同時揀於經部前念之識熏後念故論曰唯異熟識具斯四義可
是所熏非心所等釋曰此總結也非心所者即第八同時心所等取所餘如上所揀
論曰何等名為能熏四義釋曰徵也論曰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
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
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贏劣故非能熏釋曰勝用有二一能
緣勝用即揀諸色為相分熏非能緣熏二強盛勝用謂不任運起即揀別類異熟心
等有緣慮用無強盛用為相分熏非能緣熏由斯色等有強盛用無能緣用異熟心
等有能緣用無強盛用諸不相應法二用俱無皆非能熏論曰三有增減若有勝用
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
[013-0631b]
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釋曰有增減者第七末那至無漏位亦有增減唯除
佛果言有勝劣者前佛應勝以熏無漏種子多故論曰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
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釋曰此
第四義大同所熏上二皆云共和合者和合即是相應異名論曰唯七轉識及彼心
所有勝勢用而有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釋曰上結能熏論云如是能熏與所
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容名熏習上來皆是法相
宗意下經數數有熏習義莫猒文繁第二法性宗者上法相宗所熏第三能熏第一
正揀真如受熏之義今法性宗亦七識等而為能熏八為所熏其第八中以如來藏
隨緣成立含有生滅不生滅義故熏第八即熏真如故起信云復次有四種法熏習
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
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
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
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
有妄心故則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
[013-0632a]
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廣如彼論是則真如亦為能
熏亦能受熏故楞伽云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謂不可熏而熏故名不思議
熏真如不變而隨緣成立名不思議變亦即不染而染也賢首云妄心通業識及事
識今據其本言業識耳言熏習故有染相者真如本無相隨熏現相又顯妄法無體
故但云相此釋經中如來藏為惡習所熏等上即生滅門中真如言有淨用者此是
生滅門中本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則無此義由此本覺內熏不覺令成猒求
反流順真故云用也此釋經中由如來藏故能猒生死苦樂求涅槃也涅槃經云闡
提之人佛性力故還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覺內熏之力良以一識含此二
義更互相熏徧生染淨此中佛者是覺性者是本故名本覺餘如彼說無別我下釋
第四句然有二意一破我執者即人也二又識外下破於法執即此言者通一切法


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種種上半出種種以
此者以前不相知故舉體性空方成流轉
即此八識各無體性故無實我法而為其
主向若有性不可熏變安得流轉二明不相知方
成種種者即第二叚明前四因中第三因也但由偈中以此二字取義不同故一偈
[013-0632b]
文通於二義取文全別前熏習義則以此二字全指上半為流轉因今顯無性即上
半偈為流轉果上半出種種即以此二字指前五偈法喻所明不相知義為流轉因
即此八識下釋第四句既所流無性何有能轉者耶其主者通於人法向若有性下
上來順釋此下反釋由如金石各有堅性不可令易今此無性猶如於水遇冷成冰
逢火便燸故中論云集若有定性先來所不斷於今云何斷道若有定性先來所不
修於今云何修等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諸法皆悉不成若無定性一切皆成故中論
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即不成無性即空義也次遣

疑者以虛妄中有二義故一虛轉二無轉
故常種種常一性也次遣疑下釋第二番懷疑問也由前問云
為是一性為是種種故今答云常一常多一虗轉者無性故有也二無轉者無性故
空也虗轉故常種種無轉故常一性勿滯二途也次答難者虛轉

故俗不異真而俗相立無轉故真不異俗
而真體存故互不相違也後答難下即答第三番沒難也
謂前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諦故今意明不相違也
虗轉等者轉故是俗虗故不異真既言虗轉則俗相立無轉等者無轉即真也以即
[013-0633a]
轉言無故不異俗即轉是空故真體存俗法離真而無別體故云相立真不可見但
云體存上句俗不違真下句真不違俗故䟽結云互不相違。】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
所現物。」


【第二偈亦答三問初明真如隨緣故成種
種者答所以也初句印上心性是一是不
變義次句答上云何見有種種是隨緣義
唯心變現全攬真性生非實生故云示現
下二句印上業不知心等者以是隨緣不
失自性義故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生
即無生無能現者性不動故無所現者妄
法虛故唯心變現著正釋真如隨緣之義謂即依前諸識熏習之緣所熏真
如隨緣成法故云全攬真成以離如來藏無有實體為能所熏故云全攬真成正揀
法相真如之外有能所熏真性即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即生滅門中真如生非實生
正釋示現字亦仍上起謂既攬真生生相即虗故云示現以是隨緣者如水遇風緣
[013-0633b]
而成波浪濕性不失如來藏性雖成種種而不失於自清淨性此中隨緣即是前經
見有種種此中不失自性即前業不知心等對上問中故云諸趣種種了不可得對
今經文故云生即無生生即諸趣無生即不相知躡上示生之句經云此中即下八
字是不失自性無能現者真如隨緣成一切法如即能現不失自性名性不動何有
能現妄攬真成故自虗無體次遣疑者常生常無生上

半即無生之生業果宛然故勝鬘云不染
而染難可了知下半生即無生真性湛然
故勝鬘云染而不染難可了知又法性本
無生不空如來藏也此中無能現空如來
藏也上半即無生之生者由上疑云為是種種為是一性故今答云無生之生
即常種種生即無生故云一性本未染淨既相交徹安可凡情而了知耶又法性本
無生者上約不變隨緣今約二空即以能隨緣者為不空藏故有種種即上半也隨
緣不失自性名為空藏以妄法不染故即是下半又約二藏體即是一性不礙隨緣
故有種種不空即是一性空藏即不相知答第三難者此中無

能現性非性也亦無所現物相非相也又
[013-0634a]
示現而有生性不違相亦無所現物相不
違性無二為二二即無二無礙圓融豈有
乖耶答第三難者謂上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
諦亦性相相違今答意明性相無違然䟽有二意一明性相雙絕故無可相違即下
半意又示現下第二明性相相成故不相違即是上半即無生之性不違示生之相
言亦無所現物者雖牒第四句連取第一句正示現生即無所現故不違性無二為
二者結也一體而分能現所現云無二而二性相無違為二即無二故云圓融豈得
種種乖於一心心性乖於種種言法性者法謂差別依正

等法性謂彼法所依體性即法之性故名
為法性又性以不變為義即此可軌亦名
為法此則性即法故名為法性此二義並
約不變釋也又即一切法各無性故名為
法性即隨緣之性法即性也言法性下隨難別釋先解
法性後解本字今初有三前之二義雖有依主持業不同然皆與法不得相即以不
變之性非妄法故第三隨緣與法不離不即不離方為真性本有二義

[013-0634b]
一約不變本謂源本本來不生隨緣故生
二約隨緣有此法來本不自生非待滅無
即示現生時本不生故故下云無能現也
本有二義者釋本無生由於法性有其不變隨緣義故今本亦二本即是性末即是
相前不變本與未不即後隨緣本與末不離不即不離融無障礙為真本也。】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
分別有。」


【第三偈答三問者初答所以者上三句種
種即一心性亦印前文殊不相知等下句
出因由妄分別故有種種正答前問此復
二意一上二句依他起也次句圓成實也
後句徧計性也由徧計故能起依他依他
無性即圓成實故唯識云依他起自性分
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此
與依他非異非不異此復二意下上來總明此下別釋會性相
[013-0635a]
宗初三性釋通於二宗䟽文有三初直屬經文是法性意依他無性為圓成故由徧
計下二正釋偈意由妄分別有上眼等既從緣生故體即空空即圓成故唯識下三
引文證成二宗三性已見玄文今此略引依圓二性初之二句是依他性故彼釋云
妄分別緣即是徧計然妄分別是能徧計眼等依他是所徧計計為實故成徧計性
由此能生染分依他故此徧計能起依他是彼依故圓成實下釋圓成性一偈分二
上半正釋下半明與依他起性非一異義彼論釋云謂圓滿成就諸法實性顯此常
徧體非虗謬揀自共相虗空我等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徧計所執二空所
顯真如為性說於彼言顯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常遠離言顯妄所執能所取
性理恒非有前言為顯不空依他性顯二空非圓成實真如離有離無義故釋曰玄
文已釋但釋論意分前性字二義不同遠離前言已空徧計故是離有而言性者自
屬真如故能離無是以結云真如離有離無相故若依此釋則空無性妄分別有皆
是徧計前偈法性方是圓成今順法性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一偈中三性具足設
順彼宗離有離無遠離前性離徧計有又此偈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
性故即唯識實性此則離無未失彼宗何須傷巧離前性字若會二宗依他起上無
徧計性即是圓成此無性理是真如故已離有無故八地云無性為性故此與依他
[013-0635b]
下釋非一異謂由圓成於依他起遮前性故成非一異故云故此彼論釋云由前理
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異不異異應真如非彼所依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
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釋曰圓成唯淨智境依他通淨非淨豈得全同


二者上二句因緣所生法也次句我說即
是空也後句亦為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
道義二者上二句下別會法性宗三觀欲顯包含取文小異中論偈云因緣所
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配經可知然中道言經文所無但含下
半空有為中若取別顯亦在前偈法性無生即前偈中亦具三觀初句中道次句假
名下半即空由前已配真如隨緣故不顯耳又真如隨緣亦不殊三觀上別出二宗
取文小異若以義會二宗無違因緣所生法即總舉三性所依之法我說即是空徧
計性也亦為是假名依他起也亦是中道義圓成實也但三性迢然即法相宗今皆
言即是法性宗但即不即小有不同便成天隔然法相宗亦非即離多成不即法性
宗中亦非即離多成非異法相由不即空徧計是空但是空無法性則明由無徧計
令依他空便成天隔後人隨計二互相乖虗己而求大旨無別顯經包攝備舉二文
又經旨無差二宗隨取又妄心分別有者情計謂有

[013-0636a]
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無性常有常空
是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又妄
心下二答懷疑問謂上問言為是一性為是種種故今答云常空故常一性常有故
常種種也是即萬物下肇公不真空論意也意云萬物自虗即常一常多矣故彼論
云尋夫不有不無者豈曰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虗豁然後為真諦者乎誠以即
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而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
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也物非
真故於何而物故經云色性自空非色敗空以明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虗豈
待宰割以求通哉釋曰此明體法即空非析法明空也又前偈從本

起末末不異本此偈攝末歸本本不礙末
豈相乖耶又前偈下釋第三重結成難謂前偈法性為本示生為末此偈
以空無性為本眼等為末攝末歸本種種不乖一性非本無末一性豈乖種種欲顯
起末攝末逆順具足故引前偈非獨此偈不能答難若獨此偈答者謂眼耳等即無
性故種種不乖一性無性要依眼等故一性不乖種種又從本起末即不動真際建
立諸法攝末歸本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義理無妨。】

[013-0636b]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
非顛倒。」


【第二一偈釋成前義然有二義一者云何
得知無性以法眼觀稱性非倒成淨緣起
當知此理甚為決定二者前偈訶其見有
種種是妄分別此不應依此偈印前觀察
無性各不相知斯為法眼固應依止即依
智不依識也。】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
假言說。」


【第三一偈拂迹入玄者謂前法性無生一
切皆空實也示現有生眼等差別非實也
妄心分別有妄也如理觀察非妄也以妄
為緣生世間流轉以如理觀成出世間非
倒法眼皆是名言而無真實何者如言取
[013-0637a]
第三一偈拂迹入玄先正釋偈文然實不實約事理說妄非妄者約情智說上
即如如及相下即妄想正智並屬於名五法具矣而其䟽文雙牒前二偈文細尋可
知初略標亦約智說故曉公云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得意而談所說皆是十地論云
如言取義有五過失若不取著實非實等並皆契理故中論云一切法真實一切法
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則真妄等一一例然無非當也

欲言其實而復示生欲言不實體性即空
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非妄能令流轉
欲言世間即涅槃相欲言出世無世可出
則染淨兩亡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實名不
即物而履真然則實理獨靜於言教之外
豈文言之能辨哉故但假說是以什公云
唯忘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通冥
心者可與真一遺智者可與聖同耳又欲言其
實下二別釋亦約理釋以理圓言偏言不及故以實非實等相即相奪一一圓融理
致包含故是以物下三結成於中二初正結即肇公不真空論意也然此言因破汰
[013-0637b]
公本無論後結成言也彼論具云本無者情尚於無多觸言而[實-毌+尸]無故非有有即無
也非無無即無也尋夫立言之本旨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何必非有無此
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於物則所物
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
真諦獨靜於教名之外豈文言之能辯哉今但引其結文兩對耳言物不即名以就
實者物體虗無無當名之實也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但假立無得物之功也若名
即物召火即應燒口若物即名見物即應知名今不爾者明俱非實故不相得也是
以什公下第二引證即悟玄序其前文云夫玄道不可以設功得聖智不可以有心
知真諦不可以存我會至功不可以管事為今䟽即次下之言此上二對反顯難思
䟽文所引即順明難思忘言者捨筌蹄也虗壞者離取著也𡨋心者不已見也遺智
者泯能證也道理真聖大同小異然上三即法後一約人道者虗通即前玄道理揀
於事即前至功所契真揀於俗即前真諦聖揀於凡即前聖智故有心不契遺智方
知若有契合復應拂迹故彼次云雖云道合無心於合合者合焉雖云聖同不求於
同同者同焉無心於合即無合無散不求於同即無同無異超非於百非之外非所
不能非焉忘是於萬是之內是所不能是焉非所不能非則無非矣是所不能是則
[013-0638a]
無是矣無異無同故怨親無二無是無非則毀譽常一夫然則幾於道矣今略引二
對足令得意又後三偈亦如次明三無性觀又後
三偈下第二攝叠重釋上之十偈從後漸收於中有二先[冰-水+〡*ㄆ]中自有三重第一[冰-水+〡*ㄆ]後
三偈為三無性觀者唯識論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初則相無性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釋曰謂依徧計所執性說相無自性性由彼體相畢竟非
有猶如虗空花繩上蛇故故今偈云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次依依他起性立生
無自性性此如幻事託眾緣生無始妄執自然性故故今偈云如理而觀察一切皆
無性後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自性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徧計所執我法性故故
今偈云若實若非實若妄若非妄皆是假說實即圓成非妄即契圓成之智成於出
世並是假名實尚不實何況非實舉況總結故云非實妄及世間一時總遣

此五偈合前四喻初以流轉合水漂流次
頌合火火本無生隨緣生故次頌合風風
即空無因見物動妄謂有故次頌合地法
眼見理無分別故後一總顯令亡言故又此
五偈下二合前四喻由依此義十偈正答亦可分四初諸法無體性一偈法說宗因
[013-0638b]
次二偈舉四同喻三有四偈別合前喻四者末偈結成前義則五分具矣又前

五偈是印成答次四出所以答後一奪令
亡言。


文殊一問以含多意覺首縱答體勢無方
逆順研窮以顯深致幸諸學者不咎文繁
文殊一問下第二結歎以緣起深理幽玄該博故問答包含今釋竭愚𤼵揚玄旨勿
以經少責䟽繁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六


音釋




神夜切獸名

蘇貫切葷菜也

呼括切䟽通也
[013-0639a]


第十三之七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七 途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


【第二教化甚深先問中二初標告告財首
者彼得此法財益生門故。】


「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


【二正問中二初立宗眾生即非眾生彼此
同許亦可躡前覺首八識皆空。】


「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
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
惟隨其觀察。」


【二云何下設難謂眾生既空佛云何化若
佛不見生空則無大智便成謗佛若見空
而化豈不違空空有相違進退何據於中
[013-0639b]
先明十隨辨所化差別後明三輪顯能化
不同今初一隨根生熟時如是時中堪如
是化又此句為緫謂隨何壽命時等下九
為別各有二義謂隨其壽命脩短而化又
以無命者法而教化之身二義者謂隨其
所受何等類身而受化故又冝以觀身空
寂等而得度者以彼化故餘準此知故下
答中多說後意行謂三業善惡解謂識解
差別言論者國俗教誨此六多約未發心
餘凖比知者上三各顯二義下七不欲繁文故令例知若具說者行二義者一
隨修何行時二以何行化之其能化行與所行行未必全同如行施行時或以施行
化或以禪慧行化故解二義者一隨有深淺之解二說諸佛菩薩之解化故言論二
者一隨何國俗言說二宜用何等言辭化故後四多約發趣已

去心樂者有所欣求方便者隨所進趣思
惟者依法求義觀察者如說修學心樂二者一隨
[013-0640a]
希求何法二稱根為說諸願樂故方便二者一隨何進趣時二隨用何善巧等化故
思惟二者一隨思求何義二說云何思化故觀察二者一如修學時二稱宜為說觀
察相故。】


「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二於如是下能化差別先牒十隨後現三
業教化調伏通於語意為以十隨化故眾
生非空耶為以眾生空故十隨虛設耶。】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第二財首答中準諸深經及此偈文略有
四意一佛見眾生本來自空非斷空故不
礙隨化偈云諸法空無我眾報隨業生故
二佛知眾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隨化
偈云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故三隨化
即空不異眾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寂滅
多聞之境故四融上諸義良以攬空為眾
[013-0640b]
生生與非生唯一味故不增不減經云即
此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法身即眾生
眾生即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以斯義
故佛見眾生舉體自盡本是法身不須更
化大智現前見於法身隨緣即眾生故大
悲攝化今以寂滅非無之眾生恒不異真
而成立故是不動真際無化而化以隨緣
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顯現故不壞假
名化即無化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
智不殊一佛見下初一空不礙化答二佛知下智不礙悲答三隨化下化不
違空答四融上等者即總攝上三共為一致也然前三中初後即性相交徹中一乃
悲智雙運故今融成悲智性相皆無障礙就文更三初明所化性相無礙即前第一
意以斯義下二躡前初意以辯能化即前第二意悲智無礙悲對前事智對前理今
以寂滅下三更融前能所兼具前第三意方成一味初融所化性相無礙以成能化
無化而化即前第一意以隨緣下二融其能化成前第三化不失空所化既空下對
[013-0641a]
於所化成前第二能化悲智無礙之義不礙有而觀空方能

入理不動真而隨化方能究竟化他眾生
不知此理故流轉無窮今令眾生悟如斯
法是則真實隨化非直十隨不違空理亦
由此十方契真空故淨名云當為眾生說
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不礙有而觀空下第二結釋於中有
五一既云不礙有而觀空方能入理結成問意則前以空難隨化非得意也二既云
不動真而隨化結成答意三眾生下結成化意四非直下正結無違非但無違兼能
相成五故淨名下引證但證為眾生說如斯法即觀眾生品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云
云何觀於眾生文殊答言我觀眾生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等意
明畢竟空故次淨名問云若爾云何行慈答曰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名為真實
慈也然上云寂滅非無之眾生者體雖寂滅不無眾生之相由寂滅故恒不異真由
非無故而恒成立是故不動真際等者即智論意謂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不壞假
名而說實相。】


「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我為仁宣說仁今
[013-0641b]
應諦受。」


【十頌分二初一舉法勸聽上半以人顯法
已含答意上句體深下句用廣即聞之寂
則聞無所聞故無眾生大經亦云若知如
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即寂多聞則
善解藥病不礙隨化下二句許說勸聽大經
亦云下即二十六經教體中已辯。】


「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
我有無。」


【分別後九頌別答前問文勢多含略為二
釋一者一一別答謂初三答隨身次一隨
命三一頌答隨觀察四一頌答隨行及方
便五一頌答隨心樂及解六一頌答隨言
論七一頌答隨思惟時通此九二謂依前
五隨答後四隨亦時通於九今依此消文
[013-0642a]
文分為六初三頌教依隨何身時隨其心
樂修其方便思惟觀察此四徧於五[暇-日-己-乳-孚+几]二
有一頌依命時三二頌依行時四一頌依
解時五一頌依言論時六一頌教離二取
通結上文今初三頌若著我時作界分別
觀分別觀身皆無我故若愛染身時作念
處觀觀於內身及心法故緫相而言即二
空觀初一我空次一法空後一類通一切
總相而言者謂界分別及四念處皆明二空故便以二空科判經文我空下即界分
別觀謂十八界等中求我不得故今初上半即尋思觀觀

於內身四大五蘊若即若離尋求主者不
可得故下半觀益如實知於假我則有計
實我無上半尋思觀者斯為方便即顯下半是如實觀。】


「此身假安立住處無方所諦了是身者於中
無所著。」
[013-0642b]


【次偈觀身實相法無我觀上半諦了身空
謂攬緣假立來無所從故本無住處緣盡
謝滅去無所至無停積處虛假似立實無
所住下半觀益謂攬緣假立者此釋初句來無所從下釋次句虗假
似立下雙結二句。】


「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
心分別。」


【後偈類通以身觀身既明見自身二我皆
空則知萬法皆是虛妄此觀亦寂故不起
以身觀身者即借老子之言彼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
下此觀亦寂者此釋不起心分別言此句有二意一既物我皆虗故不分別物我皆
異此意則淺故畧不出今明知空之心即是此觀二我既寂觀何由生若觀不忘非
是空矣則空病亦空能所雙寂矣若作念處釋者內身揀

於外器及他身故念處有二一通二別通
則身等皆無我等別則觀法無我今是通
[013-0643a]
也復有二種一小二大此中是大觀身性
相同虛空故空無二我誰是我言已兼二
我次偈觀受不在內外中間故無方所後
偈觀心及法不得善法及不善法故云知
法虛妄心如幻故不起分別內身下然四地中有於三
身智論瑜伽各有解釋今即瑜伽意一以自身為內身二以外器[卸-ㄗ+并]衣車乘等為外
身三以外有情妻子男女等為內外身故今揀於後二念處有一下釋此中誰是我
句謂有問言凖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今何觀身為無我
耶故今答云有通有別上以別難今約通說故於觀身得作無我及苦無常不淨之
觀今但舉無我耳後有二種下通釋一偈以為通妨謂有問言下既別觀受及心法
法應無我何無不淨苦等觀耶故今答云約大說故然大乘中具有二觀謂約世諦
先觀身等為不淨等約第一義別觀身等同虗空等今約大小對辯則不淨等唯屬
小乘觀身性相同虗空等唯屬於大誰是我下上約界分別觀釋誰是我但遣人我
次第二偈方遣法我今約大乘念處故兼二我謂於四大五蘊求其主宰了不可得
但蘊等合則人無我觀蘊等相緣成故空則法無我又別則身受不

[013-0643b]
同通則受等皆身是故三偈皆致身言久別
母身受不同下此亦通妨謂有問言大小二觀皆觀身受心法今何三偈皆有身言
故此通以身受心法但合五蘊五蘊皆身亦猶淨名方便品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
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
倒起此則如次喻於五蘊皆名為身若別說者應言色知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熱
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猶如幻今皆言身明知四處皆得稱身故云通則受等皆身

前問意云眾生既空云何如來隨其身化
今釋意云以彼不知身本空寂教如是觀
故說如來隨眾生身而教化也下皆準之。】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猶如旋火輪初後
不可知。」


【二一頌令於壽命思惟觀察命謂命根能
令色心連持故名為命壽謂壽限即命根
體實謂由業種力引一期報眾同分體住
時分限假立壽命命謂下先釋壽命二字先依小乘即俱舍根品
[013-0644a]
偈云可根體即壽能持燸及識論引對法云云何命根謂三界壽謂有別法能持燸
識說名命根此有三法壽為能持故名為體䟽云色心色即是燸燸必依色實謂由
下約大乘釋印唯識第一廣破小乘離色心外別有命根竟示正義云然依親生此
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决定假立命根而䟽云引眾同分體者通大小乘
不乘是假小乘是實故俱舍云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又云同分有情等同謂身
形等同互相似故分者因義謂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言有情者同分所依揀
非情也等者揀於不等正顯能依同分義也論云別有實物名為同分彼言眾同分
者眾多同分故唯識廣破竟示正義云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別假立同分即
大乘義具如䟽文從業緣起起即無起業盡便滅

滅無所滅本無主者況剎那生滅實無自
從業緣起下二通顯上半先以因緣門釋後况剎那下以生滅門釋喻以
火輪謂旋火速轉不見始終生滅遄流寧
知本際又薪火不續識鈍謂輪命實遷流
妄謂相續又輪資火有命假心明待他而
成固無自體喻以火輪下釋偈下半䟽有三意初二皆喻上生滅門而
[013-0644b]
初就所知二就能知第二意喻上因緣門然上法說因果對明今合喻中能所對說
命為能依心為所依依心假立故是因緣故生公云如杖薪之火旋之成輪輪必資
火而成照有情亦如之必資心而成用也以彼情依於心類此命依於心。】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
一切相。」


【三二偈令依行時思惟觀察成四種觀一
無常觀二空觀三無我觀四無相觀於中
初偈略標其四一切有者二有也亦一切
有為然無常等經論異說今且依辨中邊
論以三性釋之初約徧計名無性無常以
性常無故約依他起名生滅無常有起盡
故約圓成實名垢淨無常位轉變故空亦
有三一無性空性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
所執自性異故三自性空二空所顯為自
性故無我亦三一無相無我我相無故二
[013-0645a]
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三自相無
我無我所顯為自相故無相亦三一相都
無故二相無實故三無妄相故然無常者淨名諸經
皆說下第三住當廣示之今依中邊盖是一義即第二論彼論具有無常苦空無我
論云無常三者一無性無常謂徧計所執此常無故二生滅無常謂依他起有起盡
故三垢淨無常謂圓成實位轉變故苦三種者一所取苦謂徧計所執是補特伽羅
我執所取故二事相苦謂依他起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謂圓成實苦相合故空有三
者一無性空謂徧計所執此無理趣可說為有由此非有說為空故二異性空謂依
他起以妄所執不如實有非一切種性今無故三自性空謂圓成實二空所顯為自
性故無我三者一無相無我謂徧計所執此相本無故名無相即此無相說為無我
二異相無我謂依他起此相雖有而不如彼徧計所執故名異相即此異相說為無
我三自相無我謂圓成實無我所顯以為自相即此自相說為無我彼論結云如是
所說無常苦空無我四種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實各分三種釋曰根本真實者上論
云謂三自性所以名真實者偈云許於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非真一有無真
實釋曰彼論具釋如其次第一常非有即是徧計一有非真即是依他一有無真實
[013-0645b]
即是圓成釋此句云唯圓成實亦有非有唯有非有於此性中許為真實釋曰論意
云具有具無有此非有故為真實其無字屬上非是無真實也意明二性皆依於此
真實上立今經無苦而有無相䟽依三無我開三無相故彼論釋無我之中皆有無
相又亦依此三種無相對於三苦以論對䟽廣略可知然皆融攝則

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約前二性辨。】


「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
後亦爾。」


【後一偈略顯二觀上半明空觀報從業生
如夢從思起不實故空下半明無常觀由
上不實故念念無常前即過去已滅事顯
例後現未當滅不殊。】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
不如實。」


【四一偈依解令入唯識量觀境即心變故
心為主然此唯識略有二分一相二見今
[013-0646a]
隨其見分之解取其相分之相心外取故
為顛倒也然此唯識者以唯識第二四師不同謂安慧唯立一自證分難
陀立二謂相見二分陳那立三加自證分變法立四於前三上加證自證分依彼論
宗即以四分而為正義故今䟽云畧有二分以諸經論及彼論文多說二故謂離二
取等而論文有三初明立二二明立三三明立四而安慧一分於二分中破之傍出
初立二分論云然有漏識自體生時皆似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所
緣相說名相分似能緣相說名見分釋曰謂依他二分似徧計所執二分又以小乘
相分名行相能取所緣故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今似心外之境名似所緣
是心外法此中無故所變相分為所緣耳若明相分未是顛倒向心外取方為倒耳
又言見者是能緣境義通心心所非推求義推求義者唯慧能故次破安慧唯立自
證分論云若心心所無所緣相應不能緣自所緣境釋曰謂緣色之心應不能緣色
論云或應一一能緣一切釋曰謂隨一識等能緣一切境以眼識無所緣而能緣於
色餘識無色緣亦應能緣色既餘不能緣一切明知無所緣者是義不然此中正義
緣自境時心上必有帶境之相如鏡上靣似靣相生次破無能緣論云若心心所無
能緣相應不能緣如虛空等釋曰同於虛空不能緣故論云或虛空等亦是能緣釋
[013-0646b]
曰此反難也謂心心所法無能緣而能緣所緣此虛空等無能緣亦應緣所緣論云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經說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釋曰此即厚嚴經上半明無外境下半明有見相二分各各自從因緣所生名自然
而轉下結正義論云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所變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自行相相見
所依自體名事即目證分釋曰此中雖是立二分家義已有三故次論云若無此者
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釋曰此明有自證分意云相離於見
無別自體但二功能故應別有一所依體若無自證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
境必不能憶謂如見分不更相分之境則不能憶要曾更之方能憶之若無自證已
滅心所則不能憶以曾不為自證緣故則如見分不曾更境今能憶之明先有自證
已曾緣故如於見分憶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論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微
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釋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見分
量果是自證分自證分與相見為所依故如集量論伽陀中說似境相所量一能取
相二自證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釋曰所量如絹能量如尺量果如解數智果
是何義成滿因義言無別體者同一識故則離心無境次立四分論云又心心所若
細分別應有四分三分如前第四證自證分若無此者誰證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證
[013-0647a]
故釋曰見分是心分須有自證分自證是心分應有第四證論云又自證分應無有
果諸能量者皆有果故釋曰見分是能量須有自證果自證量見分須有第四果恐
彼救云却用見分為第三果故次論云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
此見分不證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釋曰意明見分通於三量三量者謂現量比
量非量即明見緣相時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為現量果或見緣相是於比量及緣
自證復是現量故自證是心體得與比量非量而為果見分非心體不得與自證而
為其量果故不得見分證於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現量故得相
證無無窮失矣意云若以見分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見分為所量必須
第四為其量果若通作喻者絹如所量尺如能量智為量果即自證分若尺為所使
智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於人如證自證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證亦如明
鏡鏡像為相鏡明為見鏡面如自證鏡背如證自證靣依於背背復依靣故得互證
亦可以銅為證自證鏡依於銅銅依於鏡此上四分即護法之後方有此義論如是
四分或攝為三第四攝入自證分故果體一故論或攝為二後三俱是能緣性故攝
論為二亦攝入見故論或攝為一體無別故如入楞伽伽陀中說由自心執著心似
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如是處處說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攝心所故識行
[013-0647b]
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識之見分釋曰此上論文釋偈了字雖開合不同今但畧舉
相見二分故彼論初便立二分處處多說相及見故若了相分唯心所變此非顛倒
謂相為外心外取故是名顛倒故上釋云依他二分似於徧計相見二分今約徧計
故成顛倒上之四分文則似橫法相之要故畧引耳。】


「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
於法性。」


【五一偈依言論時令尋伺名等入如實觀
謂了名等唯意言分別無別名等意即意
識分別言即名言名言既唯意之分別名
下之義亦無別體故所言論以兼名義令尋
伺名等者此借唯識加行位中四尋伺觀四如實觀以解經文四尋伺者一名二義
三自性四差別今云名等等取下三謂了名等下即以意言釋尋伺觀於中有三今
初總釋意即意識下即引攝論第七釋意之相論云意謂意識覺觀思惟但緣名言
分別無別有義可緣又必依名分別諸法故云意言分別三名言下會論釋經顯四
尋伺相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名句皆名自性差別皆義故但云名義既隨分

[013-0648a]
別則妄計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既隨
分別下二釋下半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此句牒上攝論及經一切是分別言故
云既隨分別妄計意流者即引楞伽釋成彼經第三因說破外道所說皆是世論未
後婆羅門問言癡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亦是是世論彼復
問言一切法皆入自相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二亦是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
塵皆是世論故云妄計意流尚未了唯心者上躡前分別之義為不入法性之由此
下舉况釋不入義然其要觀畧有二種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唯心觀淺尚未能
了真如觀妙彼安能入法性即是真如異名若能如是自覺通

達是入唯識之方便也即復此心無相可
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若能如是下上來順釋經文不入之
義今此反顯能入之義即如實觀於中先入唯心識觀言自覺者對上楞伽楞伽云
彼婆羅門又問頗有非世論不佛答云有外道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
著故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
此是我法非汝有也今言自覺畧其大意令覺自心耳其通達之言即攝論意通達
唯是意言分別無有實法即為入唯識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即復此心下引起
[013-0648b]
信論成真如實觀故彼論云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住正念其正念者當知唯心無
外境界釋曰此即唯心識觀次云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釋曰此即真如
實觀妄想不生亦楞伽經已如前引便入法性結成上義上約心乖體

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體虛無可入故上約
心乖等者通難重釋謂有難言如淨名等一切皆如文字性離即是解脫下經亦云
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三毒四倒皆亦清淨如何言說不入法性今通有二一約
修人心不入理非約法體不即法性二約所觀亦無可入故下文云如來深境界其
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
悉如是。」


【六一偈通結亦近結次前二偈能緣所緣
即見相也又觀一切法唯是意言未能除
遣此境亦為能所也以此為方便得入唯
心種種法出生者此相見二分由無始數
習有種種法相似生謂能緣心生則種種
[013-0649a]
境生所緣境起則種種心起起法必滅安
得暫停六有一偈通結五叚令離能所亦可近結前二偈者能所相顯初明
前偈又觀一切下明結後偈以意言觀縱成如實亦有能所云未除遣加行偈云現
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故但為方便得通達位方入唯心
此相見二分等者即唯識意而言似者顯其無真但似二相若執有實便成徧計起
法必滅下釋下半然躡上半起上既心境相藉則皆從緣生生法必滅一向絕故剎
那不住故云安得暫停若了相無相生無有生名了

種種則了唯心若了無性心境兩亡則住
無分別自覺智境不動法界名入法性若了
相下正顯偈意上順釋偈文明二取之失今令了之則令離二取是經之意是則反
釋經文而順經意則了唯心成唯心識觀若了無性下成真如實觀心境兩亡則住
無分別如上所引通達位偈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自覺智境即楞伽意不動法界即大般若意文殊室利分云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不
動法界知真法界不應動搖謂若言我入法界已動法界能所兩亡入相斯寂故不
動法界是入法性故末後偈結上諸觀令亡觀相

[013-0649b]
故末後下總出此偈意通明結前佛如是化應如是知
幻人化幻皆無化化也佛如是化下總顯答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七


音釋




欺吉切

昨濫切不久也

乃菅切

純圓切歠平聲
[013-0650a]


第十三之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八 途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


【第三業果甚深問中亦二初標能所問人
以事中顯理是可貴故問寶首也。】


「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


【二佛子一切下正顯問端中三初舉法按
定謂諸眾生身但四大假名四大無主身
亦無我安有我所彼此同許以為按定四大
無主等者即淨名第二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
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今取彼文以釋今經。】


「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
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


【二云何下正設疑難能造能受是謂為我
[013-0650b]
所造所受即是我所以無我故無能造受
誰令苦樂無我所故無所造受能造能受者我在因
中即為能造業為所造我在果中即為能受報為所受此中且順我我所言故淨名
云無我無造無受者若僧伽師能造但是𡨋性我是受者而非造者若衛世師我為
能造亦為能受何以現見而有苦等十事五對一

苦樂者約麤相說三塗為苦人天為樂二
就苦中各有妍[媏-而+一/虫]三於其樂中有內身外
境四通於苦樂受中若時若事皆有多少
此上皆約生報前生作故五現作現受名
現報隔一生去受名為後報。】


「然法界中無美無惡。」


【三然法界下結難謂二無我理即真法界
中定無善惡未知苦樂從何而生此問所
以也為無我故無我所耶為有所受亦有
我耶此致疑也以聖言量及正理量違於
[013-0651a]
現量如何可通結成難也此問所以者此中取前緣起甚
深三重問意以釋今文第二答意云達體業亡迷真

業起報因業起何須我耶業報攬緣虛無
自體故無我所業報攬緣下上以業遣我此下以緣遣於我所
法無我非斷滅故業果不亡斯乃正理聖
教所明不違現事由法無我下上明二我事空止下明不壞業果
之知空自無礙二諦雙存是正理量聖教所明即聖言量故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
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中論云難空而不斷雖有
而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說言不違現事者即是現量以現見苦樂等報舉體
即空不壞事也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違正理法若
定有下反以釋成故中論云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
之所說。」


【在文分二初一法說餘九喻況今初上半
[013-0651b]
約俗諦緣生即業報相屬答前現見次句
勝義即空印其按定此二不二故不相違
無所有言該上業果則亦無我所後句是
聖教量智論第二云有業亦有果無作業
果者此第一甚深是諸佛所說無所有者案文但云
作者無所有以偈文窄故實乃作者所作皆無所有。】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
亦如是。」


【下九喻顯通相而明喻於業果從緣無性
不壞事相別彰喻意喻各不同初三頌喻
業報無性不壞虛相次一偈喻無造受者
三一偈喻性一相殊後四喻體無來處初
中初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雖無實體而
相不同次偈喻能生因緣相虛後偈喻所
生業果無實。
[013-0652a]


今初若法相宗唯以本識為鏡今依法性
宗亦以如來藏性而為明鏡亦以藏性為鏡者初辨定
鏡體言亦以者非揀本識識亦喻鏡故楞伽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
如是但法相宗不用如來藏為鏡今雙用一義故致亦言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
釋本覺內體相合明中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
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
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
性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其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
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徧照眾生之心
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鏡之名者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
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置之高臺須者受用四
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
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又前二體後二相故云覺體相者今約眾生即前二鏡合
而用之以第二為能現以第一顯本淨故後之二鏡既在果位約佛為鏡故於福田
甚深中用然有二義一隨境界質現業緣影故

[013-0652b]
合云業性亦如是二隨業緣質現果影像
故前偈云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二文
影畧共顯業果似有無體然有二義下第二顯喻相喻有
三事一鏡二本質三影像以喻就法鏡則無二質影各二謂一是因影境界為質故
合云業性二是果影業緣為質故法說云果報生也淨名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
故結云二文影畧下引中論重化之義正顯因果俱從緣空合云業者

謂善惡等三性者通性及相謂此業體以
無性之法而為其性不失業果之相而為
其性合云業者下第三出業體等取無記及等不動各成三類言不失業果者
上是理性此即事性如大熱性等由無性故能成業果由

不壞相方顯真空故中論云雖空亦不斷
雖有而不常業果亦不失是名佛所說不
失業果方顯中道又如鏡現穢像非直不
汙鏡淨亦乃由此顯鏡喻淨如來藏現生
死業果亦然非直不損真性平等亦乃由
[013-0653a]
此知如來藏自性恒淨也此有四位一能
現位復有二義一由真淨故現染二由真
淨故不為汙二所現位亦有二義一由相
虛故不能汙二由虛故虛相現三相對位
亦有二義一由分明現染方顯性淨二由
性本恒淨令染妄現四真淨虛染鎔融一
味無礙圓融思之此約染淨門以但有所
現即為染故由無性故下第二顯義於中有二先顯中道即融上理事
二性交徹無礙以成中道又如鏡現穢像下第二約染淨初畧明上及此叚俱證由
不壞相方顯真空此叚亦中道義此有四位下廣釋亦二先正顯染淨然但知以鏡
喻如來藏影喻生死業果則法喻昭然一由真淨故能現者即四鏡中第二鏡義
由真淨故不為汙即第一鏡義亦前即不染而染二即染而不染又前即能隨緣二
即體不變然二皆是能現之德如玉之性雖染不汙若第三相對方顯正在泥中染
而不染二所現二義者一依他無性義二無性緣成義三相對二義者一即真如隨
緣能成萬法方是真如二即真如不變方能現染若變性淨不能現染若不現染無
[013-0653b]
隨緣德四真淨等者以如來藏舉體成生死如來藏外無生死故生死即空是如來
藏離生死外無如來藏如波與水一味無差此約染淨下結成上義謂真如現他時
設有淨分亦名為染如鏡現像不揀淨穢皆非鏡體故唯能現得名為淨所現皆染

更約喻中以一異門釋謂一鏡是定一門
二所現染淨妍[媏-而+一/虫]等殊是定異門染淨雖
虛不能相攝故是異也鏡現染處不異現
淨故是一也三像不異鏡是非異義鏡外
無像故鏡不異像是非一義正現像時去
像亦失鏡故上二即非一非異門四像雖
即鏡而不壞像鏡雖即像而不礙鏡是亦
一亦異門也更約喻中下二約一異門釋言鏡是定一者謂如來藏唯
一味故所現定異者生死緣差故染淨雖虛下通難釋成先通異難謂有問言染淨
皆虛豈非一耶此約喻難生死涅槃二俱虛寂豈非一耶此約法難故此釋云不相
攝故此通法喻如所現像男不攝女故生死不能攝涅槃以相就性故說生死及與
涅槃二俱空寂一際無差以性就相有染有淨以有諍故說於生死以無諍故說於
[013-0654a]
涅槃有煩惱時非無煩惱故就虛相而說異耳欲令一者要如來藏而以統之是第
三義鏡現染處下二通一難謂有問言鏡中既能現染現淨豈非異耶如來藏能成
生死能成涅槃豈非異耶故今答云現染淨處無異體故生死涅槃一性現故三像
不異鏡者謂像本是異鏡本是一今像同鏡故非異也故次釋云鏡外無像故同鏡
一異相便無生死本異如來藏本一今生死即如來藏故生死非異以如來藏外無
生死鏡不異像者鏡本是一像本非一今鏡同像故非一也正現像時去像亦失鏡
者釋成上義謂去像失鏡明鏡同像言同像者同像非一非約鏡與像一也如來藏
性本來是一生死非一今如來藏全體為生死故同生死之萬差正成生死時若去
生死即無如來藏此明如來藏同生死之差非約與生死一故是非一義也四亦一
亦異門者但約不壞性相則一異歷然四門一揆則一異無礙染淨相融方為事事
無礙之鏡像也。】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
亦如是。」


【二田種生芽喻能生者田喻業緣也種子
喻於識種因也此二相待無性故不相知
[013-0654b]
由不相知方能生於後有苦芽故云自然
能出生也亦本識為田名言為種田喻業緣者即
六地經云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所覆愛水為潤見綱增長我慢溉灌生名色芽謂若
不造業識不成種如穀不入田終不生故亦本識為田者上約因緣合辨故以業為
田今約本識含於種子能起現行故以本識為田若初地中亦云於三界田中復生
苦芽則約當果生處亦得名田顯義無方也成不相知類前可解。】


「又如巧幻師在彼四衢道示現眾色相業性
亦如是。」


【三幻師現幻喻喻所生者若幻色喻報則
幻師喻業若幻色喻業則幻師喻業因以
業亦緣生同報無體而幻相不亡故中論
內以化復現化喻業果俱空若幻唯喻報
業則不空四衢以喻四識住造業處故幻師
現幻者所生通因果若幻色喻報下別釋先明果為所生後若幻色喻業下辨業為
所生業亦緣生者如受五戒為人業必假戒師言教三業之具方成業故業亦緣生
[013-0655a]
故中論下義引論文證業果俱空彼論偈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
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則名為業果既業果皆幻故知並空若幻喻報下反成上
義四衢喻四識住者瑜伽八十四云謂色受想行此之四蘊是識蘊所住。】


「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
亦如是。」


【二機關出聲喻無造受者機關緣造體虛
無人喻業從緣故無造者從機出聲尤更
非實喻報因業起安有受人夫無我者因
對我無既無有我何有非我著無我者亦
是倒故。】


「亦如眾鳥類從[穀-一/禾+夕*ㄗ]而得出音聲各不同業性
亦如是。」


【三出[穀-一/禾+夕*ㄗ]音別喻性一相殊者如鳥在[穀-一/禾+夕*ㄗ]含
聲未吐喻業同一性出[穀-一/禾+夕*ㄗ]聲別猶感報無
差然鷄子之中終無鳳響業雖無性善惡
[013-0655b]
[宴-女+六]熏如鳥在殻者殼為鳥卵為母所附者含聲未吐者𢈔信云團團竹上禽白
五裹黃金裏有思晨鳥含聲未吐音借其言用。】


「譬如胎臟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
亦如是。」


【四有四偈喻體無來處皆從緣來即無來
故然亦不同初一喻因含於果故無來處。】


「又如在地獄種種諸苦事彼悉無所從業性
亦如是。」


【次偈果酬於因故無所從此二喻內異熟
業果也。】


「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
亦如是。」


【次偈轉輪王七寶喻外增上業果也輪王七寶
者非在身內故言無來處者輪王登位從空忽來言七寶者一輪寶大如一由旬或
云四俱盧舍三輪各滅一俱盧舍二珠寶其狀八楞大如人䏶三象寶即金脇山八
[013-0656a]
千象中之最下者四馬寶即帝釋既中者五兵寶即是夜叉六主藏臣寶即是地神
七女寶上者帝釋賜下者人間或乾闥婆女輪即北方天王令四夜叉持之歸則在
門之上一由旬住帝釋所賜若依此說若有才處多是約教有殊故小乗中說輪王
歿後[冰-水+〡*ㄆ]在鐵圍山間又有相似七寶謂一劒寶二皮寶三殿寶四牀寶五林寶六衣
寶七履寶如智論及薩遮尼乾經第三說。】


「又如諸世界大火所燒然此火無來處業性
亦如是。」


【後偈喻無漏業果無漏智火焚蕩有漏智
因漏發故亦無來業果寂然方依幻住。】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


【第四說法甚深亦可名應現甚深問及答
中通三業故以說法化勝故從此立名先
問中初總標告問德首者顯佛德故。】


「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


【二正顯問端中三初舉法按定謂佛證一
[013-0656b]
味法界彼此共許。】


「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
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
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
無邊種種境界。」


【一云何下正設疑難謂證悟既一說現乃
多為一耶多耶究定一耶下若二重問意此上亦直問所以
取互妨二云偏取互妨者是第二帶疑問由滯一多二途不知何據
立相違就法即體用相違約佛是證教相
三云並立相違者即第三成難問也證一乖於說多說多違於證一下辨
十種相違前九是別後一總結。】


「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三而法性下釋成前難謂非唯佛悟於一
我觀法界亦不有多能證所證既並不殊
以何因緣而現多種將無如來乖法界耶
[013-0657a]
能證所證等者能證即前案定所證即釋成中法性答有二意一云
所證雖一隨機現多多在物情佛常無念
二者所悟一法即無礙法界即事之理全
在多中所現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內以即
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說既無障
礙何有相違二者所悟等者上之一意以法就機許其有一有多出多
所以是答直耳問意也此下唯就法體常一常多遣其第二懷疑及第三難上疑意
云為是一耶為是多耶今云亦一亦多上第三難云並立相違今云相即故不相違
又不壞相故有一多豈唯不違亦由得一方能廣現

由多現故方令悟一豈唯不違下重成第三答難之意尚能相
成豈相違耶。】


「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
佛功德。」


【偈中分二初一歎問利益上半歎深但言
[013-0657b]
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即
一之多尤更難了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下
半知益知此甚深方知愛樂。


後九喻答皆三句喻況下句法合喻中皆
上二句即體之用二三兩句即用之寂又
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礙常一故不相
違然此九喻別答九種無量總顯境界無
然此九喻等下上總顯偈意此下別釋偈文古但直釋今將配問總答境界古
下之九事皆佛分齊之境故境界為總句故。】


「譬如地性一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
法如是。」


【初地一持多喻答現無量剎依住勝劣地
無異故。】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燄無分別諸佛
法如是。」
[013-0658a]


【二火一燒多答化無量眾物從火化不擇
薪故。】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
法如是。」


【三海一波異答說無量法義海波濤無窮
盡故。】


「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
法如是。」


【四風一吹異答震無量界隨物輕重動有
異故。】


「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
法如是。」


【五雲雷普雨答無量音圓音普震法雨無
差故。】


「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
[013-0658b]
法如是。」


【六地一芽異答無量莊嚴芽莖華實為藻
飾故。】


「如日無雲曀普照於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
法如是。」


【七廓日普照答知無量心無私普照窮皂
白故。】


「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徃其處諸佛
法如是。」


【八淨月徧見答無量神通不徃而至隨器
現故。】


「譬如大梵王應現滿三千其身無別異諸佛
法如是。」


【九梵王普應答現無量身不分而徧彌法
界故不分而徧等者即出現品意彼身業中云譬如梵王住自宮普現三千諸
[013-0659a]
梵處一切天人成得見實不分身向於彼諸佛現身亦如是一切十方無不徧其身
無數不可稱亦不分身不分別畧引一文餘可例取故將頌文別對前問文理分明。】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


【第五福田甚深問中初標告以福田是照
導引生又施為諸度之前導故問目首也。】


「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


【二顯問端分三初舉法按定佛為生福之
田名為福田田德無二名為等一此理共
許。】


「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
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主種種
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


【云何下正顯疑難謂田既是一植福應齊
施報有差由何而起前等此異即緣果相
違別顯十事文並可知。】
[013-0659b]


「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


【三釋成前難云田雖齊等心有高下容可
有殊既心無異思報云何異。


答有數意一約眾生由器有大小心有輕
重故得報有差非如來咎一約眾生等者然俱舍等說由
主財田異故施果差別前難約田今答約財主然第一意正約主異含於財異謂多
財重心少財輕心等故然器約觀解淺深心之輕重復通深淺二約佛徧

稱差別之機方稱平等即一之多差不乖
等即多之一等不礙差由心平等無私方
能隨現多果終令解脫一味曾何異哉約佛
可知。】


「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


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於彼無怨親佛福
田亦然。」


【十頌舉十喻喻上諸義初一總喻印成後
[013-0660a]
九別顯所以前中初句等是緣等彼此共
許次句異乃因異答別之由次句無異思
惟誠如所見下句總合。】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
心故異。」


【後九別中皆上半喻下半合一水喻器有
大小方圓任器故。】


「亦如巧幻師能令眾歡喜佛福田如是令眾
生敬恱。」


【二幻喻體外方便貴且恱心體外方便者無而假設如
無三說三等。】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眾喜佛福田如是令眾
悉安樂。」


【三王喻體內方便終得實樂上二喻佛巧
稱物機體內方便者即佛權智鑒事差別即體上大用為體內方便。】
[013-0660b]


「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
獲眾報。」


【四鏡喻約眾生謂隨妍[媏-而+一/虫]而影殊心高下
而報別與前鏡喻因緣不同餘義無異後
五皆約佛明與前鏡喻者前業果中喻如來藏約其自心故是因也今
將喻佛是喻緣故起信論云真如內熏為因善友外熏為緣約四鏡中即後二鏡已
出纏故正取緣熏習鏡義兼法出離鏡以法出離是緣熏習鏡之體故義如前引餘
義無別者亦有一異染淨等義則以佛為淨以生為染自他相望而論一異謂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


「如阿揭陁藥能療一切毒佛福田如是滅諸
煩惱患。」


【五藥喻即多之一具百味故普去一切煩
惱毒故普去一切者阿伽陀此云普去故。】


「亦如日出時照耀於世間佛福田如是滅除
諸黑暗。」
[013-0661a]


【六日喻即一之多無幽不燭大小之闇並
除。】


「亦如淨滿月普照於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
處平等。」


【七月光普照喻佛平等拂上諸迹雖隨機
現要且無私。】


「譬如毘藍風普震於大地佛福田如是動三
有眾生。」


【八大風普震喻徧動羣機。】


「譬如大火起能燒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燒一
切有為。」


【九大火普燒喻終歸寂滅又此五喻喻滅
惑智二障至平等智地普動諸有皆證無
為前四即善巧隨機此五則終令造極豈
不等耶又此五喻下覆躡重釋於中有二先正釋五偈阿伽陀喻喻滅惑障
[013-0661b]
日破闇喻喻滅智障月光普照喻喻至平等智地平等智地即法華意故彼經云究
竟至於一切智地風喻普動諸有火喻皆證無為至於智地即是菩提是滅智障果
證無為是證涅槃是滅惑障果二因無礙二果亦融普動諸有者即所化生普令眾
生滅二障之病證菩提涅槃之果是此意也前四已下總彰答意。】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


【第六正教甚深問中初標問人以破懈怠
故問勤首。】


「佛子佛教是一。」


【二正顯問端中四初佛教是一者舉法按
定一有二義一謂斷煩惱集證出離滅此
義不殊彼此共許二謂多人同見所見不
異。】


「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
得出離。」


【二眾生下正設疑難難亦有二一對初義
[013-0662a]
見教之後何以久而不脫故云云何不即
斷惑出離一對初義者謂約一人豎論教能斷惑亦見即合斷惑何以久
而不斷二對後義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

故言云何不悉斷惑而出二對後義約多人橫說同見斷
惑之教何以一斷一不斷耶悉者俱合斷故。】


「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
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


【三然其下釋成前難正釋後義多人苦集
皆不殊故五蘊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
癡愛發潤為集因也兼顯初義前後苦集
亦不殊故。】


「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四是則下結成相違出者有益不出無益
佛教是一其義安在。
○答意云修有勤
惰障有深淺機有生熟緣有具闕智有明
[013-0662b]
昧功有厚薄故成有遲速答初難也修與
不修故見同益答後難也上之別義不出
勤惰二門故修有勤惰等者先答初意總有六對略收下喻勤惰是總
意障有淺深是樵濕喻機有生熟亦是上喻及鑽火喻未熱數息是機生故緣有具
闕即闕緣求火下三喻功有厚薄即毛滴下三喻修與不修下對後難意雖多人同
見不修不益修則有益。】


「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
難出離。」


【十頌分二初一開章許說謂上半許稱實
而說下半開二章門。】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於佛法中勇猛
常精進。」


【餘九別釋初一釋速解脫後八釋難出離
今初上半牒疑下半為釋勤則通䇿萬行
[013-0663a]
離身心相故能速出然有五相一有勢力
由被甲精進故謂於佛法中發大誓願二
勇捍謂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三堅
猛由寒熱蚊䖟等所不能動精進故四常
不捨善軛由於無下劣無喜足精進故五
精進由加行精進故由斯五相發勤精進
速證通慧滅障解脫下八以喻釋難出障
總相翻前皆名懈怠然有五相等者即瑜伽論八十五說彼云
又有五相𤼵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
故有勇捍者由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䖟等所不能動精進
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無下劣無喜足精進故今但次不同耳。】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於佛教法中懈怠
者亦然。」


【一火微樵濕喻喻善根生及三障重蹔聞
教纔少修行而業惑內侵令所聞速失所
[013-0663b]
行速廢故成懈怠難出離也。】


「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
者亦然。」


【二鑽火數息喻喻修有懈退然此下喻多
通三慧以辨懈怠此喻約聞即聽習數息
明解不生約思即決擇數息真智不生約
修即定慧數息聖道不生聖道如火能燒
惑薪煖頂已前皆名未熱已熱而息火尚
不生未熱數息雖經年劫終無得理故遺
教對此明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聖道如火者二約修
消經即俱舍論文謂聖道如火能燒惑薪道火前相故名為燸燸頂已前者謂七方
便中前三方便即五停心觀別相念觀總相念觀也以燸法為熱故燸頂忍世第一
法此四方便為四善根是加行位然大小乘釋小有不同大乘之義至初地廣釋言
已熱而息者謂燸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至於燸位猶尚
斷善故云已熱而息未入見道為火向不生未熱數息即三方便更加懈怠何由造
[013-0664a]
證故遺教等者即是彼經八大人覺中釋精進相經云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
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即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
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釋曰彼以鑽火數息以況懈怠小水長
流以比精進故云對此名小水長流禪宗六祖共傳斯喻願

諸學者銘心書紳禪宗六祖下三結勸初引內教結勸自達磨教
可即用此喻展轉相承但云六者後分南北多紛競故願諸學者引外典結勸言銘
心者猶如刻銘長記不滅言書紳者即論語第十七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
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與則
見其𠋣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注曰紳大帶也若直就修行

以釋當以智慧鑽注於一境以方便繩善
巧廻轉心智無住四儀無間則聖道可生
瞥爾起心暫時亡照皆名息也若直就下四示不息
相以智慧鑽注於一境等者心一境性名之為定一境之言通於事理故遺教經云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下經云禪定持心常一緣等如了法無生名為般若無生即境
此理一境了即智慧無住住故名注一境則能入理言方便繩者帶空涉有照事照
[013-0664b]
理喻之以繩有動用故善巧廻轉者若了無生而入理者或觀生法求生不得或忘
能了入無念門或起大悲方能入理如是種種若事若理名巧廻轉言心智無住者
亦通事理且約理者若以心知如是心住境若以智了心是智住心若內若外皆名
為住若住無住亦名為住故經云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謂生無
所住心則非有無住可生不生於心則無住心生即此契理亦名方便故大品云以
無所得而為方便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則事理無礙之方便也四儀無間者設爾
有斷亦須知斷若不斷時亦知無斷常無念知則無間矣瞥然起心即失止也又違
北宗蹔時忘照即失觀也亦違南宗寂照雙流即無斯過。】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
者亦然。」


【三闕緣求火喻物者艾等也教詮聖道等
彼火珠要持向智日以行承之則聖道火
生空持文字不能決擇心行乖越道何由
生。】


「譬如赫日照孩稚閉其目怪言何不覩懈怠
[013-0665a]
者亦然。」


【四閉目求見喻智微識劣喻彼孩稚約聞
慧者雖對明師不肯諮決約思修者雖對
教日心眼不開貴聖道之不生何其惑矣。】


「如人無手足欲以芒草箭徧射破大地懈怠
者亦然。」


【五闕緣心廣喻喻愚人無淨信手以持定
弓復無戒足以拒惑地以劣聞慧箭欲徧
射破業惑厚地空欲難遂。】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乾竭懈怠
者亦然。」


【六毛滴大海喻謂以少聞思欲測法海妄
生希欲懈怠尤深。】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於佛教法中懈怠
者亦然。」
[013-0665b]


【七少水滅火喻劫火徧熾喻觸境惑增少
分三慧安能都滅。】


「如有見虛空端居不搖動而言普騰躡懈怠
者亦然。」


【八不動徧空喻喻雖知性空智未游履而
言徧證亦增上慢人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


【第七正行甚深問法首者以行法故。】


「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
斷一切煩惱。」


【二顯問端中三初出聖教受謂心領義理
持謂憶而不忘。】


「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
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
所轉無有離心。」
[013-0666a]


【二何故下申其所疑佛言能斷今有不斷
即教行相違先標相違隨貪已下出所不
斷勢力已下結成不斷謂有持法非唯不
滅舊惑亦乃隨解新增十一種惑勢力所
轉前四根本後七隨惑皆言隨者雜集第
七說諸煩惱皆隨煩惱有隨煩惱而非煩
惱由此即顯根本煩惱亦得名隨隨他生
故通釋貪等如九地中今約依法新起者
說即貪求名利瞋所不解迷其自行恃法
自高覆藏己短論難生忿結恨擬酬疾彼
勝己慳自所知不解言解廢法逐情雜集第七
等者解妨既分根本隨惑何皆名隨故為此通故彼論云隨煩惱者謂所有諸煩惱
皆是隨煩惱有隨煩惱非是煩惱釋曰非煩惱者所謂忿等但隨大惑名隨煩惱而
非根本名非煩惱而貪嗔癡名隨煩惱者心法由此隨煩惱故隨惱於心令不離染
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如世尊說汝等長夜為貪嗔癡隨所惱亂心恒染
[013-0666b]
汙釋曰論意云一切煩惱根本隨惑隨逐眾生令心心所隨順染汙故皆名隨是以
䟽云隨他生故他即眾生由惑隨生故生隨惑正是經意謂諸行人心隨貪等通釋
貪者指廣在餘然九地中釋其別相若隨名釋如唯識第六云云何為貪於有有具
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釋曰有謂後有三有異熟之果
有具謂彼惑業中有及器世間論云云何為嗔於苦苦具增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
隱行所依為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釋曰苦謂三苦苦具謂一
切有漏無漏但能生苦者謂邪見等謗無漏故亦能生苦論云云何為癡於諸理事
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謂由無明起疑邪定貪等煩惱隨煩惱業
能招後生雜染法故釋曰獨頭無明多迷諦理相應無明亦迷事相謂於諦等生猶
豫故論云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於彼有德
心不護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然根本有六疑及惡見此中不說者以解
教人多無於疑及惡見故後七隨惑中然唯識隨惑總有二十頌云隨煩惱謂忿恨
覆惱嫉慳誑諂與害憍無慙及無愧掉舉與昬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
正知此二十中有其三品謂初忿等十各別起故名為小隨煩惱無慙等二徧不善
故名為中隨煩惱掉舉等八徧染心故名大隨煩惱今唯小隨為成十故但舉其七
[013-0667a]
略無惱害及憍三事亦憍屬慢攝惱害嗔收故而言覆者謂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
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忿謂依對現前不饒益
境憤𤼵為性能障不忿執取為業謂懷忿者多𤼵暴惡身表業故恨謂由忿為先懷
惡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嫉謂徇自名
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謂嫉妬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感不安隱
故慳謂耽著財法不能惠捨祕恡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謂慳恡者心多鄙澀畜
積財法不能捨故誑謂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謂矯誑
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諂謂為網冒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
教誨為業謂諂曲者或網冒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已失不任師友
正教誨故然諂誑並以貪癡一分為體慳唯貪一分嫉恨忿三以嗔一分覆以貪癡
一分為體恐失利譽是貪不懼當苦是癡餘可例知。】


「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三能受持下結成難也佛言受法能斷煩
惱今受還起其故何耶答意云法是法藥
要在服行服與不服有斷不斷非醫咎也
[013-0667b]
故十行品云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智論云
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能行不
名為智者故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
而可清淨法是法藥等者淨名云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服與不服等者即
遺教經八大人覺後云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
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𣗳下閑處靜
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
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此皆勸行智論云
能行說為正等者即第六論文故如說修行等者即第三地經。】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
如來法。」


【十頌分二初一勸讚畧說初句勸聽遠離
貢高輕慢怯弱三種雜染方名善聽求悟
解故專一趣心聆音屬耳掃滌其心攝一
[013-0668a]
切心方名諦聽次句讚問顯行稱理故名
如實下半略說遠離貢高等者即瑜伽論三十八云聽法由六種相
遠離貢高雜染由四種相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相遠離怯弱雜染言六相者一應時
聽二殷重聽三恭敬聽四不為損害五不為隨順六不求過失言四相者一恭敬正
法二恭敬說人三不輕正法四不輕說人言一相者不自輕蔑具上諸義方名善聽
求悟解者論云由五相故無散亂心一求悟解心二專一趣心三聆音囑耳四掃滌
其心五攝一切心䟽文具足具此五心得名審諦言非但者要兼

修行獨用多聞不能證入故下諸偈皆云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此名不行之失
非毀多聞若無多聞行無依故是以不行
為失如調達善星行之為得如阿難身子
故自利利他之行並須明達誓窮法海為
種智因但應善義勿著言說言非但等下此下牒經廣
釋一句顯一章大意此明不行等下以人多言此章毀於多聞令人守愚不習教理
故為此揀初正揀非毀多聞但責聞而不行不令行而不聞次若無多聞者返立無
[013-0668b]
聞無解依何而行後是以不行為失下三結成上義多聞不行調達等是是經所訶
多聞而行身子等是經所不貴善星是佛之子調達是佛之弟並解十二部經不依
修行生身陷入阿鼻地獄阿難身子多聞行故親得授記故自利下結要多聞但應
下通伏難謂有難言一切經論皆說無言商主天子經云無有不毀語言而得道者
涅槃二十六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者又涅槃二十六云寧願少聞
多解義理不願多聞於義不了故為此通涅槃但令解義不毀多聞商主等經但令
莫著豈當不許眾生聞教婆沙四十二云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淨
名云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下經推度
生之方便乃至不離善巧多聞婆沙四十二下第二
引證總引二論三經先引一論二經證須多聞淨名即第二答普現色身菩薩之偈
下經即第三地經前文已引上單顯聞涅槃四事為近

因緣即雙美聞行故智論云多聞廣智美
言語巧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依
如大雲雷霔洪雨如是教理無量無邊恐
[013-0669a]
繁且止上單顯聞下二雙引聞行先引涅槃即第二十五高貴德王菩薩品
第七功德云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作是思惟何法能為大般涅
槃而作近因菩薩即知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
槃近因緣者是義不然所以者何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者親
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眾病
若冷若熱虛勞下瘧眾邪鬼毒到良醫所良醫即為隨病說藥是人至心善受醫教
隨教合藥如法服之服已病愈身得安樂有病之人喻諸菩薩大良醫者喻善知識
良醫所說喻方等經善受醫教喻善思惟方等經義隨教合藥喻如法修行三十七
助道之法病除愈者喻滅煩惱得安樂者喻得涅槃常樂我淨故云涅槃四事雙美
聞行故智論者然彼論第六總有四偈此第一偈次偈云多聞辯慧巧言語美說諸
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不雨博學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𤼵法寶藏譬如有雲無雷雨不廣學問無智慧不能說法無好行是弊法師
無慙愧譬如不雲無雷雨此上以行為雨以辯為雷以聞智為雲合是以辨為雷初
偈總具故今引之次一闕行次偈闕辨行後偈三俱闕故云弊法師恐繁且止者即
智論次前云有智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暗夜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
[013-0669b]
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中
牛及餘諸經其文甚廣。】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九頌喻明皆上半喻況下半法合初懼溺
渴死喻喻貪隨文義失謂義門波濤漂蕩
其心慮溺溺他無暇修行自絕慧命故名
渴死。】


「如人設美饍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二設食自餓喻喻隨說廢思失說法施人
多求名利不思法味損減法身。】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三醫不自救喻喻善知對治而不自治。】
[013-0670a]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四貧數他寶喻喻說佛菩薩功德不能求
諸身心故無分也。】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五王子饑寒喻謂王子違王法教於內起
過故受饑寒學人亦爾生在法王教法宮
中行違佛教起惡惑業故無慚愧忍辱之
衣寧餐法喜禪恱之味故饑寒也。】


「如聾奏音樂恱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六聾樂恱彼喻喻不解自說失謂夫真說
聞者必忘說聞逐語而說為自不聞。】


「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
[013-0670b]
亦如是。」


【七盲晝示彼喻喻不見自義失。】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
亦如是。」


【八船師溺海喻謂將導眾人游佛法海𠋣
自所解不慎身行為法所淪。】


「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
亦如是。」


【九巧言無德喻謂亦說修行或談己德內
無實德但有虛言獨此一偈三句是喻合
文但云不行亦如是彌顯不毀多聞又此
九偈亦可別對隨貪等義如理應思又此九偈
者一溺水喻隨貪愛水故二喻隨慳不自食故三喻隨嫉是內病故四喻隨諂數他
德故五喻隨嗔及忿違王之法受飢寒故六喻隨覆若掩耳偷鈴欲人不聞故七喻
隨癡盲無見故八喻隨慢恃己慣故九喻隨誑無德說德故。】

[013-0671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八


音釋



[穀-一/禾+卵]
苦角切鳥𡖉也

於計切隂翳也
懈怠
懈古隘切懶也怠徒耐切惰也


鑽燧
鑽祖官切燧徐醉切鑽燧謂鑽木取火也
孩稚
孩戶來切始生小兒
也稚直利切㓜小也


尼輙切蹈也

所舉切計也

奴罪切飢也



胡對切畫也

以中切銷也

居大切澆也

乞約切皮甲也



居又切馬舍

乙革切

莫白切北方國豸種
[013-0671b]


第十三之九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三之九 途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


【第八助道甚深問智首者以顯智為正道
之體統其助故。】


「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


【二正顯問端中三初舉法按定謂斷惑證
理導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許謂斷惑等者謂
以智慧劒殺煩惱賊故無分別智方證如故言導行者智論云五度如盲人般若為
有目故能明見夷途開導萬行御心中道至一切智城故餘行得智皆成彼岸般若
究竟成菩提果。】


「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布施或讚持戒或
讚堪忍或讚精進或讚禪定或讚智慧或復
讚歎慈悲喜捨。」
[013-0672a]


【二如來下正設疑難謂既智為上首應唯
讚智那亦讚餘此是正助相違難。】


「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


【三而終下結成前難前難云智為上首已
應不合讚餘況非以一法成佛固當不合
偏讚結成前難者此下亦有三重問意初言前難云智為上首及今非唯一法
成佛不合偏讚今有偏讚其故何耶此直問所以也為要假多為唯

用智為隨一行皆得佛耶二為要假多下帶疑問也
隨一得成亦違智為上首進退皆妨三若隨一
得成者結成相違難也下答意中印其初後釋其中

間謂智為上首誠如所言智如明王眾之
御故大品云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故印後
義云終無唯以一法實如來歎三世諸佛
皆具說故以餘萬行資於智故釋其中間
[013-0672b]
別讚乃有多意謂隨心令喜故隨時生善
故所治蔽殊故入門不同故眾生不能盡
受故下當屬文又智論云般若必具一切
行是故讚一即是讚餘讚餘即是讚智釋其
中間下釋中間總有五意前四即四隨後一統攝今初隨心令喜即下隨樂亦世界
悉檀二隨時生善即下隨宜亦為人悉檀三所治蔽殊故即下隨治亦名對治悉檀
四入門不同即下隨義亦名第一義悉檀悉檀此云義宗即智論中意諸佛說法不
離此四故又智論下即第五意般若統攝諸行今讚一般若即是讚餘餘是般若中
餘故但讚餘已讚般若。】


「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眾生心如仁所問義諦聽
我今說。」


【十頌分二初一歎問許說。】


「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
於道者。」
[013-0673a]


【餘九正答所難畧分為二先二頌開二章
門後七雙釋二章今初初偈標眾行成果
章謂正助相假必萬行齊修故諸佛同說
言無有說一者必具說也。】


「佛知眾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受如是
而說法。」


【後偈標隨機別讚章文具禪經四隨謂初
句即隨樂也將護彼意稱恱其心故性不
同者即隨宜也附先世習令易受行習以
成性故分不同者即隨治也觀病輕重設
藥多少謂貪分多者教不淨等隨其所應
度者即隨義也道機時熟聞即悟故稱恱其心
者謂前人樂行布施即勸布施樂行持戒即勸持戒等隨順世界順意樂故附先世
習者心未必樂但夙世曾作勸則易成如昔曾坐禪今勸坐禪則易得定樂約現欲
宜約有根亦猶鍛金之子宜令數息等隨治可知隨義謂隨以何法得入第一義故
[013-0673b]
有人因禪悟道有人因慧悟道六度萬行皆為入理之門戶故。】


「慳者為讚施毀禁者讚戒多瞋為讚忍好懈
讚精進亂意讚禪定愚癡讚智慧不仁讚慈
愍怒害讚大悲憂慼為讚喜曲心讚歎捨。」


【下別釋中二初三釋隨器別讚章後四釋
眾行成果章前中二初兩偈半別釋隨治
後兩句結前生後今初然六度成其行四
等曠其心四等多約利他六度多明自利
六度如初會四等如下說然並通四隨畧
舉一治耳涅槃云慳者之前不讚布施者
即隨樂意也然並通四隨者會經文也摽章具四釋但有一者蓋是畧
耳故引涅槃以證有四之義謂如一布施有樂施者勸之即隨樂也昔曾修行能生
度善即隨宜也因施見理解財如夢心事俱捨即隨義也涅槃云慳者等即三十四
經迦葉菩薩品佛告迦葉我於餘經中說五種眾生不應還為說五種法為不信者
不讚正信為毀禁者不讚持戒為慳貪者不讚布施為懈怠者不讚多聞為愚癡者
[013-0674a]
不讚智慧何以故智者若為是五種人說是五事當知說者不得名為具足知諸根
力不得名為憐愍眾生何以故是五種人聞是事已生不信心惡心嗔心以是因緣
於無量劫受苦果報今䟽引之以成今文應具四義言是隨樂者彼不樂故亦是不
宜讚故。】


「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


【二結前生後中上句結前下句生後。


後四偈釋眾行成果中各上半喻下半合
然有二意一仍前漸具之義便得釋成智
為上首二正明所用不同故須兼具然攝
論第九明立六度通有三意一為除惑故
二為生起佛法故三為成熟眾生故前段
具初意此段通具三謂二二合者對治別
故先基後室等即漸具故皆為利他即成
熟故一仍前等者即前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由仍此言顯智得為上首二
正明等者行本防護與樂別故故須兼具前意釋印初義此意釋印後義然攝論下
[013-0674b]
引論成經通於前後。】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
眾行本。」


【文中初偈二度為治不發行因故合云行
本謂著財不發施著家不發戒故基堵有
二義一基即是堵即施為進善之首戒為
防惡之初並稱基也二堵為環牆即檀為
萬行首基也戒防未非堵也宮室者解脫。】


「譬如建城郭為護諸人眾忍進亦如是防護
諸菩薩。」


【次偈二度已發修行心為治退弱心因故
謂不能忍生死苦事長時修助善品有疲
怠故今忍城防外惱之敵進郭長內行之
眾通說則此二皆能防外養內通說則此二皆能防
外養內者諦察法理養內德也進防懈怠眾魔不入防外敵也。】

[013-0675a]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
所依賴。」


【次偈二度治壞失心因故謂散亂壞靜慮
邪智壞正解故今菩薩定靜惑亂慧鑑萬
法動寂自在故菩薩依之以發通慧賴之
以證理果其由有力之王澄清四海明鑑
萬機故率土戴恩天下仰則澄清四海喻上定也明鑒
萬機喻上慧也戴恩仰則喻依頼也。】


「亦如轉輪王能與一切樂四等亦如是與諸
菩薩樂。」


【後一偈四等為因自他安樂招果無盡故
招果無盡如慈一定得十五果三地當明。】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


【第九一道甚深亦名一乘問中標問賢首
者至道柔順故又賢猶直善佛佛皆同一
[013-0675b]
直道故。】


「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


【二正顯問端中三初標宗按定謂佛佛所
乘同觀心性萬行齊修自始至終更無異
徑故云一道此理共許同觀心性者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
一法性不並真故萬行齊修者義兼正助千佛同轍今古不易之一道也則明流類
相同為一非一二三四數之一也。】


「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


【二云何下正設疑難先總後別前中謂因
道既一果應不別云何現見佛剎等殊為
果異故因非一耶為因一故無異果耶若
雙存者即因果相違謂因道既一等者䟽中有二先釋文初釋
總句亦有三重問意一直問所以故云云何現見二為果故下帶疑三若雙存下辨
相違。】


「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
[013-0676a]
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


【下別辨十事所謂下經文在文易見今當畧示異相一界有
染淨等殊一染淨等者畧有十義等字等於餘九二大小三所依四形狀
五體性六莊嚴七清淨八佛出九劫住十劫轉變此即世界成就品十門中八不取
起具因緣以將因同難果異故不等無差別門今難差別門也為欲滿十故加染淨
及與大小大小即分量故亦形狀開出染淨即對清淨開出通餘八門如娑婆為染
安樂為淨等小如娑婆一三千界大如法華富樓那國如一恒河沙三千界量等下
之九門多如世界成就品二居人善惡等異二居人者等取或唯
地上或唯地前或通此二或三乘一乘等也三諸乘等別廣畧

等殊三諸乘等別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或廣
畧者如釋迦如來廣制戒學迦葉即畧乃至有佛夢中說法四或三學

調伏或強輭折伏四或三學調攝即用前乘教等調攝眾生或戒
調練或定以柔伏或慧以攝御言強軟者即勝鬘意已如上引淨名亦云此土眾生
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愚人行是身
邪行是身邪行報等譬如象馬𢤱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五壽

[013-0676b]
有修短五或壽有修短者如佛名經第七說梵聲佛壽十億嵗月面佛壽一
日一夜智度論說須扇多佛朝見暮寂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釋迦壽
命不滿百年等六光明或色相不同或常放具闕

或照有遠近六光明或色相不同者如十定品或見如來放黃金色光
或見如來放白銀色光等言或常放具闕者釋迦則具謂常光一尋放眉間光照萬
八千等若普明佛常放光明無別常光故七隨染淨土居人異

故現通亦殊七隨染淨等者謂隨見勝劣多少不同故如普現如來國
土其中眾生皆悉成就自然神足等則佛為彼現必異此方八眾會異

者此有三種一多少二會數三凡聖大小
一多少者或菩薩多聲聞少或反此或俱多俱少故世界成就品明佛出云或化多
眾生或調伏少眾生等佛名經說彌留勝玉佛初會聲聞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等斯
即多也二會數者如佛名經第七云彌留勝王佛四會說法華勝佛一會說法聲德
佛三會說法放燄佛十會說法或一經多會說如華嚴般若或一會說多經如無量
義法華彌勒世尊龍華三會七佛說法會數不同三凡聖大小或集聲聞等或唯菩
薩或三乘同會等九教儀者如此土以音聲為教

[013-0677a]
香積以眾香教化等九教儀如教體中而言等者有二一瞪視
等二化儀前後或先小後大先大後小或顯密不同頓漸等異並如教攝中說

法住者有久近故各有差別者通上十位
十法住久近者如法華說華光佛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若光明佛正像各二十小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正法住
世亦倍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則正法二無量千萬億阿僧祗劫像法亦爾

若約一佛十事各不同者德首已明今問
諸佛十事互望不同耳然若約一佛下二揀濫也恐人誤謂
一佛一門西有多果故為此揀明此是多佛同修一因何以見果種種差別一佛證
一而果異者如前已明謂文殊問德首云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
現無量剎化無量眾等故云德首已明。】


「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者。」


【第三無有下結成前難謂若諸佛於因行
法有具不具可有剎等不同今皆同具剎
[013-0677b]
等那別同具即是一道。


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
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何者
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
也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機之
果是異因也由此異因感差別果由上同
因同感真應身土等果第二答中下䟽文有二先畧敘答意
印其因同釋其果異異自在物同是佛同何者諸佛下二廣徵釋於中有二初徵文
殊向以因同難於果異今明果亦有同何以不知因亦有異故互為不說故云俱有
同異是則以佛就機因果俱異廢機說佛因果俱同然果同因異相隱因同果異相
顯故文殊以顯難其所隱使物齊明成乎一道謂同滿行海下二釋有四初通釋四
義一同滿行海者二利行也二將此同因下辨異因相亦用上來二利行也然法相
宗自受用身及受用土自利行成若他受用變化身土利他行招然則利他亦能隨
機而取異果諸佛皆爾亦得言同若法性宗二利皆成同因異因利他不圓安得真
報自利不足豈能利他故隨二行並成自果俱能利他但隨所宜化類差別故取異
[013-0678a]
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約機同處而見

異以生就佛雖異而常同以佛就生雖同
而見異以佛望佛能異之必同其猶錦窠
常同常異是則約佛下第二結成同異上直指因果同異之相今此融通
會釋然有五句此句唯約佛既將同因迴成異因故即同果能為異果二約機者唯
約生說心自異故三以生就佛者猶如四心同觀一境一境不差成本同義四以佛
就生者如雖一境令四心見殊成能異義五以佛望佛者佛佛皆能隨機見異即是
同義結云猶如錦窠常同常異者融上五句不離同異無礙瑜伽三十

八諸佛平等唯除四法一壽量二名號三
族姓四身相意明隨機故除此四事餘皆
等也瑜伽三十八下三引證同異除意明隨機故一句是䟽釋論餘皆論文
就果同中自性身土一向體同自受用者
平等無二相似名同餘二身土亦相似名
同而隨機見異故成唯識云自性身土一
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
[013-0678b]
所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
相障礙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
共不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
身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
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
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於不共者唯
一佛變諸有情類屬佛異故故成唯識下引證即第十
論於中四種身土分之為三初釋自性身土既同所證明是體同如一室之空二自
受用如千燈光同照室內三餘二身土即他受用及變化者正證於前亦相似名同
而隨機見異有共不共者共為異故名共非是同義不共隨化別故上二皆異然共
不共亦相似名同今其各見共不共差即隨機見異所化共者下第二釋也於中三
初釋共義佛各變者如今釋迦化身若一類眾生昔與隔閦彌陀藥師寶集皆悉有
緣應受其化所化之者身不可分在賢劫時閻浮之處則阿閦如來化一佛身為釋
迦文阿彌陀佛亦化一身為釋迦文藥師瑠璃光亦化一身為釋迦文寶集如來亦
化一身為釋迦文同在迦毗菩提樹下一時成佛令諸眾生但謂是一釋迦文佛如
[013-0679a]
五盞燈同照一物共發一影實有多光各發一影而相雜故謂之為一如其一人屬
於五佛如上所明若百千人同屬五佛亦如是見五佛為一於不共者二釋不共設
見十方百千化佛亦是一佛化現諸身耳諸有情類者第三雙結釋成就上來共不
共義上來皆是論文唯屬佛異故一句是義引彼論具云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性
法爾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
劬勞實為無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釋曰不爾已下即彼論文彈餘師義然應更有
或多屬多或一屬一文無者略又彼論云無始時來種性法爾今雖取彼共不共義
但約結緣不必法爾然攝論中有三師義一云共一一皆度一切等故二云不共以
類本來相屬別故如慈氏釋迦同事底沙佛佛見釋迦所化先熟為之入定令其七
日忘下一足一偈讚佛超於彌勒九劫先成豈非別耶三云有共不共若一向共何
用多佛若一向不共不應歷事多佛願度一切不應以己所化眾生付囑後佛今唯
識論即第三正義略彈共家不彈不共。】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
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
[013-0679b]
慧力無畏亦然。」


【偈中義理多含故文勢非一且分為二初
二偈印其立宗明真身無二餘偈答其疑
難辨應有異同今初初句總印先標文殊
者警其聽受法常爾者明因果無異法爾
常䂓餘顯一相畧明四一初句法一以法
常故諸佛亦常次句人一次句因一後偈
果一畧舉其五一者身一此有二義謂若
約所證法界為身則體同為一若兼能證
無𦊱礙智為身即相似名一下既別明心
智則正當初意然體同義異二心一八識
心王俱不可知故三智慧一四智三智二
智一智皆無別故四十力一五無畏一此
五亦畧攝諸德畧明四一者上以因一難於果異今此且明因果一
相然體同義異者通妨恐有難云既取初義體同為一則一佛證時一切皆證若約
[013-0680a]
出現實如所難佛見眾生皆以證竟今約現事故為此通以體就能有證未證千燈
一室所照同空以燈就空空體無二以空就燈有照未照隨燈各取各屬本燈佛義
亦爾八識心王等者以非佛無心但深妙玄奧難知相耳故出現品云如來心意識
俱不可得但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既云知如來心則非無心矣彼有十相一一皆
云是為如來心第一相等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今取佛佛之心皆不可知故名
一耳。】


「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得如是剎土眾會
及說法。」


【二答疑難中分二初二偈總明隨機見異
於中前偈約佛後偈約機前中即隨本異
因為物迴向各得差別故云如是如是即
差別之義也畧舉十中三事耳即隨所化
眾生而取佛土即隨本等者如眾生宜以直心土化菩薩即將直心
因取直心土等即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等故云得如是佛土謂
染淨等土相不一故。】

[013-0680b]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
見不同。」


【後偈約機者約佛則剎等皆圓約機隨行
見別如直心為行則見不諂之國故眾生
之類是菩薩佛土。】


「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眾生
莫能見。」


【餘六偈展轉釋疑分四初一偈有疑云若
皆圓滿何以不見答意云眾生不見豈得
云無然有三義一約他受用則地前凡小
眾生不見二約自受用則等覺眾生亦皆
不見若約即應同真權教菩薩不見答意云眾
生不見者即同淨名經云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
我世尊本行菩薩道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是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日月
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
[013-0681a]
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即其義也。】


「其心已清淨諸願皆具足如是明達人於此
乃能覩。」


【次偈有疑云若皆不見何以知有釋云有
見者故亦有三義初則淨意樂地已去由
願自在力故見他受用二淨無塵習普賢
願滿方見自受用三圓解之人則名心淨
即應見真意在初後義兼中間亦有三義初則淨意
樂地者此中三義對前三義由初他受用身地前不見此辨登地則見下二例知。】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
威神故。」


【三有一偈疑云若應由物見何名佛土釋
云佛威神故則知生佛共成既攬同成異
亦稱體成益既攬同成異等者既是如來將其同因以取異果故令圓
機即應見真故云稱體成益。】

[013-0681b]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
見有殊。」


【四有三偈釋疑云上云眾生不見淨剎又
云佛神力令異為剎體處別佛有分別耶
故釋云剎實同處佛亦無心物自見異耳
於中初半顯實云剎無分別佛無憎愛分
別即差別義故𣈆經云佛剎無異相如來
無憎愛若順今經亦可此二通佛及剎次
半偈明異自在物若順今經者上取𣈆經意無分別是無差別故
但屬剎無憎愛約心故但屬佛今直案文佛具無分別無憎愛以無分別智心平等
故剎亦無分別無憎愛以境但無心即無分別何有憎愛是則佛字兩用佛無分別
佛剎無分別等。】


「以是於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
之過咎。」


【次半偈明正見剎異次半偈彰非佛咎次半
[013-0682a]
偈等者此明見異之因因心及業故下半正明見異。】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
法如是。」


【次三句釋佛無憎愛有感便現非佛有愛
無感不見非佛有憎末後一句總結一切
諸佛法皆如是隨機隱顯真體常存亦通
結一段。】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


【第十佛境界甚深十信觀圓便造佛境於
中亦先問後答問中分二初標能所問人
大眾同問者攝別歸總故總別無礙六相
圓融問文殊者佛境甚深除般若妙德無
能達故始信終智皆託佛境故無按定結
難者表尊敬故若人若法難致詰故十信觀圓
等者此明來意亦辨在後之義始信終智等者文殊主二法門一主信故善財初見
[013-0682b]
便𤼵信心二主智故善財後見便見普賢始入之信亦信佛境能度之智亦證佛境
故文殊說。】


「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
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


【二佛子我等下正申請問又分為二初結
前標後如讚妙辯者敬上首故。】


「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
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
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
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
現何等是佛境界廣。」


【二何等下別顯問端句有十一初總餘別
初境界有二一分齊境界謂從十地因後
果位之法是佛所有二所緣境界謂佛所
知之境並非餘測總為佛境二請問佛境
[013-0683a]
以何為因三請佛境度生儀式四應機普
入世間五能知之智六所知之法七圓音
起說八明知體相九內證平等十顯現何
法十一量之大小並非因位作用所及亦
非下位能知故云佛境若約能知能度等
即是分齊約所知等名曰所緣能所雙融
異即非異言思道斷是佛境也並非因位等者結也
此結分齊境亦非下位所知者通結二境。】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答中十頌次第而答唯廣一義獨在於初
與總合辨欲顯分量徧於總故即深而廣
故。】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
無所入。」


【初句總標體深次句分量廣大故佛地論
[013-0683b]
引經釋云諸佛境界唯除虛空無能為喻
次句釋上廣後句釋上深然有三義一約
一切眾生即如來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
故云證入二約理非即非異故云入無所
入三約心境心冥真境故說為入若有所
入境智未亡豈得稱入實無所入方名真
入即廣之深本超言念即深之廣安測其
然有三義者五釋第四句而實無所入言仍取第三句釋之故皆有證入之言
此三別者初一以理對悟說二以理對事說謂生是事與理非即故有入言與理非
異故無所入三正約心境契合說謂正冥境時不作入解故即廣之深下總結一偈
。】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
不能盡。」


【二答因問謂此因無限畧示三義一殊勝
以行超絕無等等故二微妙以證理深玄
[013-0684a]
盡法源故三廣大以多劫說少亦不盡故
一殊勝等者三義並在偈中。】


「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
之境界。」


【三答度問謂隨其心器意樂不同隨其智
力解悟差別誘引進修令各獲益以徧法
界委悉無謬差別難知故云佛境。】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
所能見。」


【四答入問謂世間即是眾生世間國土即
器世間一切者徧法界故入有二義一以
智身潛入密益眾生故二以色身現入顯
益眾生智身難知文中偏顯。】


「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
如虛空。」
[013-0684b]


【五答智問上半權智橫無不知故云自在
豎達三際故無所礙下半實智故云慧境
平等如空無若干也虛空之言亦兼喻上
無𦊱礙也權實無礙方為佛境無若干者即淨名第
三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
如來境。」


【六答法問法界是理生界是事攬理成事
理徹事表故云無別是故事則不待壞而
恒真理則不待隱而恒俗非直廣大無限
亦乃甚深無際究盡了知故稱佛境答法問䟽
有二釋前釋但融二境後釋境智雙融前中攬理成事者是依理成事門理徹事表
者是真理即事門但用此二即顯無別此影畧明耳亦應云理依事顯即事能顯理
門事徹理源即事法即理門是故事則不待壞者成上二句此成前句以事全攬理
非色滅空色性自空故下句成下理徹事表故不待隱而恒俗也非直廣大下結謂
[013-0685a]
生生稱真則一一廣大理非事外是謂甚深又理徧於生故云廣大即生即理故曰
甚深此則結歸初總偈中深廣義也又法界是所證生界是

所化了知是能證能化究尋其本亦無差
別是難知之佛境也又法界下第二釋融境智也則究竟無差
別有其兩向向上融二界通向下融能所了故云究尋其本亦無差別即能所契合
同法界也。】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
有分別。」


【七答說問一切言音隨性隨相皆悉了知
未曾起念故無分別以一切差別言音即
是如來法輪聲攝故以斯答說音聲實相
即法輪故以一切下通妨謂有問云上問說法今答智了豈得同耶故今
答云所了之聲是佛法輪聲攝故隨其類音為說法故出現品云音聲實相即法輪
故賢首品亦云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故上䟽云隨性隨相皆悉了知
了相差別隨宜之用了性體融一攝一切。】

[013-0685b]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
諸羣生。」


【八答知即心體知即心體者此句摽示上智即對所證之法明能證
之智今直語靈知真心異乎木石者通能所證也了別即非真知

故非識所識了別下雙會南北宗禪以通經意此句即遣南宗病也謂
識以了別為義了見心性亦非真知淨名云依智不依識謂分別名識無分別名智
今有了別之識故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瞥起亦非真知故

非心境界瞥起亦非者此釋第二句遣北宗之病北宗以不起心為玄妙
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遺照言思道斷故
勝天王般若問云云何菩薩修學甚深般若通達法界佛告勝天王言大王即是如
實世尊云何如實大王即不變異世尊云何不變異大王所謂如如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說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是謂菩薩修行甚深般若
了達甚深法界釋曰但以無念心稱此而知即同佛知見經云如實即無念是用無
念心見聞覺知一切事法心常寂靜即如來藏心體離念即非有

念可無故云性本清淨心體離念者雙會二宗釋第三句以
[013-0686a]
北宗宗於離念南宗破云離念則有念可離無念則本自無之離念如拂鏡無念如
本淨今為會之起信既云心體離念亦本自離非有念可離亦同無念可無即性淨
也非看竟方淨若無看之看亦猶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眾生等有或

翳不知故佛開示皆令悟入眾生等有下釋第四句即
用法華開示悟入佛知見意謂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空證入心體也大意然
矣此有多釋已如前引今更畧舉禪門釋之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見見心不起
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動名慧慧能見是佛知見心不動是開開者開方便門色不動
是示示者示真實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萬境常寂南宗云眾生佛智妄隔不見但
得無念即本來自性寂靜為開寂靜體上自有本智以本智能見本來自性寂靜名
示既得指示即見本性佛與眾生本來無異為悟悟後於一切有為無為有佛無佛
常見本性自知妄想無性自覺聖智故是菩薩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即是入義上二
各是一理前之畧釋是䟽本意餘如別說即體之用故問之以

知即用之體故答以性淨知之一字眾妙
之門若能虛己而會便契佛境即體之用下會違謂
前問問知今答性淨都無知言何以會通故為此會故水南知識云即體之用名知
[013-0686b]
即用之體為寂如即燈之時即是光即光之時即是燈燈為體光為用無二而二也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亦是水南之言若能虛已下勸修即可以神會矣難以事求也
能如是會非唯空識而已於我有分也。】


「非業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
行世間。」


【九答證問即證大涅槃三德圓也非業繫
故解脫也非煩惱者轉煩惱即菩提是般
若也無物者虛相盡故法身顯也非業繫下釋相
於中有三初經中七字示三德體無住處者成上法身無

所在也無照者成上般若能證相寂也無
所行者成上解脫無業行之用也二無住處下八
字拂三德相三以第四句辯三德功能由無用故用彌法界

由無照故無所不知由無在故無所不在
故結句云平等行世間也由無用下釋第四句合上體相
不二故功用普同也是謂三德祕藏佛之境也是謂三德
[013-0687a]
下結三德廣義已見玄中下出現品復重解釋此但撮畧對文耳。】


「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於一念一切
悉明達。」


【十答現分上半所現初句橫盡十方次句
豎窮三際下半能現並於如來圓鏡智中
無念頓現故出現品云菩薩普現諸心行
即斯義也。
上來辨十甚深即問答竟。】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
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
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
神力悉皆明現。」


【自下第二現事結通於中二先現事後結
通今初因何而現上來十首法光開曉眾
生身心故佛力暫現示相而答令其自驗
而欣厭故因何而現下䟽文有三初來意可知二所現有十下釋文
[013-0687b]
現有十第一法即所行之法謂三學等殊
二業謂正行漏無漏等三集因苦果四身
類不同五根機差別六四生非一七持戒
則人天勝劣八犯戒則三塗重輕九國土
則依處染淨十說法則近報淨居聰明利
智速具佛法此經文闕𣈆本具之七持戒者如第
二地中說法者皆智論文論第十三引育王經云育王常供養眾僧有一比丘口內
馨香育王懷疑試而騐之方知本有問其所因比丘答云迦葉佛時說法之果復聞
說法果唯爾耶答此是華報問云果報云何因說偈云大名聞端正得樂及恭敬威
光如日月為一切所愛辯才有大名能盡一切結苦滅得涅槃如是名為十

此亦可配十甚深以是示相答故一法首
正教甚深二寶首業果三勤首懈怠難出
四財首觀內身等五德首佛法一味隨根
異說等六覺首徃善惡趣七智首六度順
行通為持戒之果八目首佛田平等但犯
[013-0688a]
戒布施得果差別九賢首隨心世界有差
別等十𣈆經既有說法即是說佛境界法
又此亦可者重會前文不為此釋則現事無由理必合耳但文影畧故致亦可
之言。】


「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
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
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
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


【第二如是下結通廣徧於中二初結東方。】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後南西下類餘九方亦現十事以此處說
法則現事通於十方餘處說法亦應類此
總為一法界大會思之問明品辨信中解
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三之九
[013-0688b]


音釋



𢤱戾
𢤱力董切音隴戾力霽切音例𢤱戾不調也

除庚切直視貌


苦禾切

丑剡切諛也

匹蔑切過目暫見也
[013-068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