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27 天竺別集-宋-遵式 (CBETA)




天竺別集卷下
天竺寺懺主慈雲大師 勑諡法寶大法師 述
住持傳天台教觀五世法孫慈明大師慧觀重編



* 為王丞相欽若講法華經題
* 摩訶止觀義題
* 答王丞相欽若問天台教書
* 答王知縣書
* 千頃院眾請淨知大師開講疏
* 請沈三郎雕大悲香像疏
* 授學徒崇矩論師計請講辤
* 誡弟子本融闍梨
[003-0038c]
* 天竺寺僧思悟遺身贊并序
* 承天曉闍梨真贊
* 遐榻銘并序
* 囑弟子哀送
* 書紳
* 天竺寺十方住持儀
* 別立眾制
* 凡入浴室略知十事
* 纂示上廁方法


為王丞相欽若講法華經題



將釋妙法蓮華經大章分二初總消題目次別釋經
文題目乃標盡一經文相乃廣敷題旨故知若了首
唱則自可識下文此題法喻雙標通別共立今且先
陳妙法次解蓮華妙即褒嘆之辤法即權實之法良
由法性清淨權實虗融卷舒於不二之場消息於說
三之域三草二木咸沾一雨之滋七善五乘等受大
車之賜功高諸部化畢一期然後發眾生宿植之因
顯如來久成之果本迹深絕故立妙名所言權實法
者權謂諸法即是百界三千實即諸法咸中無非實
相今且就事分別略有三種權實之法言三種者一
者佛法權實二者眾生法權實三者心法權實佛法
乃讓果人極證高絕難窺眾生乃境界實繁渺瀰安
測心法則剎那一念現前可觀今就心法論權實者
即現今對境介示心生十法界頓圓千性相具足不
從緣有不自修成性自空中三諦融絕以千性相名
之為權權即空中名之為實所言一念具十界千法
者謂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
人法界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一
[003-0039a]
一法界有依有正有法有人皆具千性相體力所成
界界互含乃千性相因果具足假實依正淨穢交參
生佛色心體相紛雜炳若鑑分於萬象皎如海印於
森羅極三際而不窮包十方而無外華嚴疏云一即
一切因果歷然一切即一咸同無性十方剎海自他
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故淨名芥
子能吞四海之橫流華嚴微塵實具大千之經卷一
念無念杳爾難尋一心諸心自然圓備法性法爾非
情所知三諦性名非言可述問一念至促諸法至多
為心與法俱為心將法異答心與諸法不可思量心
與諸法非俱心與諸法非異俱即如囊貯物異即似
體生疣須知即法論心是法無前無後非縱非橫苟
其不然何名心妙問前云佛法高絕難窺及乎置佛
論心何以却論佛界答前之正論極果所以推高今
是克示心因性具佛界良以果隔難顯因通易知故
約一念心因圓具十法界法問佛界與佛性之名有
何同異答此則一往似有通別佛性乃圓通十界佛
界乃局在一方還須界界互通方為窮理盡性問佛
性理通十界地獄三途云何名佛性耶答天台所談
佛性與諸家不同諸家多說一理真如名為佛性天
台圓談十界生佛互融若實若權同居一念一念無
念即了因佛性具一切法即緣因佛性非空非有即
正因佛性是即一念生法即空假中在理名三因在
果名三德圓妙深絕不可思議名心法妙也上來略
[003-0039b]
談妙法兩字其次欲解蓮華文義稍長此日台斾臨
筵恐煩尊聽。


摩訶止觀義題



所舉摩訶止觀即天台智者己心妙證圓頓佛乘舉
行之樞妙目為止觀存梵音之兼富復號摩訶泛宗
一代之圓經的指法華之妙部廣開頓解亘涉六章
克示圓修歷陳十境妙觀明白攬十法以成乘寶所
坥夷駕大車而進趣然則章門浩渺即座難陳既其
文義交通提綱可見誠謂牽綱目動振領毛隨何者
正觀則一部文心妙境乃十乘行體若了斯旨眾義
泠然所言妙境者妙即褒嘆玄微境即諸法實相境
不稱妙未異權乘妙不容麁何名絕待故泛論諸法
盡是大車曾不間於色心亦何分於情器大品則色
香中道華嚴則塵剎遮那良由萬法虗融故得一塵
圓遍然若克論修觀必觀先約內心心境若融則十
種明心首示則三科簡識為正觀白牛之妙運作道
品寶炬之莊嚴合百界以無遺曜千如而頓在故使
一家談理百代未聞若非修性自他不具彰其德用
未収生佛依正不足顯彼圓融故今觀一念陰心須
分三種境相一者理性境二者修德境三者化他境
言理性則一念性體萬法頓圓百界色心無毫𨤲而
不具三千因果無針芥而修成不談迷悟之端豈涉
晦明之變故彼淨穢一一色心若秦鑑之頓彰猶帝
珠之互現若一念無念則諸法皆空苟亦非空則諸
[003-0039c]
法咸假空假不二法爾常中語境則三諦宛如論理
則三因具足故荊谿云三千即空性了因三千即假
性緣因三千即中性正因空假中本從境稱正緣了
復受因名應知若對修成三此則但名性一若修性
開九此則正是性三不然何以照性起修使萬行咸
成無作由修顯性了三德全異有為普現色身頓應
法界念念三業化化無窮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
茲自在用問荊谿釋此一文特引闡提不斷性善諸
佛不斷性惡意何所顯答對修研性意顯性常善惡
二途不出十界修惡之極莫若闡提修善之窮豈過
諸佛二人論性善惡俱存性善且對闡提性惡且論
諸佛二人不二三千理均故得闡提有成佛之期諸
佛有無謀之化金剛錍云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
心毗盧身土不離下凡之一念不達此意徒說唯心
豈同熏種梨耶神通應物者也二明修德境者蓋約
三千性淨三諦軆冥二執元無百非本絕為我眾生
久惑性計萬端遂談一念無生四句離著然立此修
境略有四意一者謂示三千三諦性境本空雖四性
無生而三千常住二者為顯事雖頓具性本自然若
非照性明修妙理無容自顯三者雖三千而常寂雖
二空而不無與奪雙忘事理清淨四者為彰生境通
為九法之依雖立雙修之名而但成於妙境然此四
意初二多從空假後二唯在於中前既約性德具三
修德具三亦爾問此中三者得約了因開三意否答
[003-0040a]
據順二空頓忘四性專以推撿為能多以蕩著為用
對後化他即是開三成九此之離合但就性論既是
圓頓性三何妨約三開九況將行躰更無異途如不
思議境境即是觀即斯意也第三化他境者忘惑則
四句俱寂赴機則四悉繁興蓋由法性虗通語默未
之有礙真如無住自他以之同時故理雖無名應眾
名而逗物境雖無相垂眾相以赴緣涌若珠玉照同
寶鑑蓋是即中之假方應用以無窮雖假而空乃運
為而常寂若身若說不離三因若自若他寧乖一性
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又云不起
滅定而現諸威儀皆斯義也問此中方明妙境何以
便說化他答既許一念三千三千何所不攝剎那百
界何所不該既知界界互通感應自然斯立性德一
念既爾果滿百界亦然念念三業交參身土互現非
由性具果用何施故令自行化他顯成妙境意在茲
也。


答王丞相欽若問天台教書



遵式啟伏以五月二十四日奉蒙 相公顧問天
台智者立教及解經消文義旨與今古諸師孰為優
劣遵式座間略具口對又承 台旨令逐要錄上并
須詞意分明可見者遵式出性愚魯略於天台本教
粗繼講讀尚未辨菽麥況古今人師各求佛意著在
文藉皆非常人也然則若以天台意旨往望似未可
齊既其各自命家安能咎己春池競寶各謂琉璃之
[003-0040b]
珠寒谷吹律不無禾黍之秀校之陽春真物必無雙
得者也天台智者靈鷲親聞大蘇再悟南岳印其證
相是發總持神僧授其法門兼垂影響南岳手持如
意躬臨法席歎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又
曰縱令文字之師千郡萬眾尋汝之辨莫可窮矣於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且南岳位淨六根凡有所說皆
是先佛之經智者示居五品即是如來受用觀二師
所說即是佛說無二無別以人驗法自足立信矣。


智者於法華判教中云前代諸師或祖承名匠或思
出袖襟雖阡陌縱橫莫知孰是然義不雙立理不兩
存若深有所以復與修多羅合者錄而用之無文無
義不可信受遂廣徵十家謂南三北七即江南三師
河北七師雖通依頓漸不定以為教相判釋經論或
開為四時或張為六宗有但為二相有混作一音異
論紛然眾製鋒起智者破之則南北俱壞取之則三
七或存皆文旨炳然覽者如鑑具如法華玄義第十
卷語人則盛破光宅餘者望風語法則偏難四宗他
皆失據今略引天台四教與四宗比決亦粗見優劣
按維摩玄義問曰天台四教義與他人四宗同不答
曰若人問四諦與四大同不此云何答此言四數雖齊其旨大遠
非問也今家不傍四宗立教者略出三妨一者四宗名

義言方似滯謂彼不依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說是以
言則成滯也二者細尋研覈義似不便彼以三假為
不真宗三假是世諦見世諦未得道何得以此立宗
[003-0040c]
成論明見空得道何不以空為宗彼又以不真宗為
通教真宗為通宗何故不真俱名教不名宗真宗名
宗不名教且教無宗而徒設宗非教以何會故不便
也三者四宗明義若比古今實為富愽一家住望攝
佛法意彼大有所闕今天台采諸經論立四教義一
教各有四門四教合十六門即是十六宗明義也今
將彼四宗對今十六門足見彼之所闕何者彼因緣
假名兩宗似與今三藏教空有二門相參猶闕昆勒
門及非空非有門也不真宗似與今通教有門相參
猶闕三門也彼真宗似與今別教有門相參猶闕三
門也四宗對今家前三教十二門尚闕八門圓教四
門彼所不明若四教共論彼闕十二門又護身法師
於四宗上如法界宗為五宗又似與今圓教有門相
參猶闕十一門耆闍法師又加為六宗彼常宗還似
與今別教有門相參彼圓宗還似與今圓教有門相
參彼真宗似與今通教空門相參猶闕十門況今一
一四門又各攝無量法門如小乘五百聲聞各說身
因是五百門秪是三藏三門所攝餘三門亦然淨名
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乃至八千菩薩不出
圓教四門之意又推此校量彼大有所闕且直指教
門名數不齊大略如上若更細論詮旨彼又恐不同
也今家四教一一四門門各八義理教智斷行位因
果八義束定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教旨趣坥然明
白毫髮不濫豈同四宗立名無准索據無文又況今
[003-0041a]
通教因果通後別圓別入圓等教理相入及所通之
理四四諦七二諦五三諦隨情智等彼不聞名況有
其義故法華玄文約頓漸不定三義判教觀二門乃
云今辨信法兩行明於教觀各作三意大該佛法歷
前諸教無有一科而不異諸法師也若欲修禪學道
歷前諸觀為法行人說安心法無有一科與世間諸
禪師同也誠哉其言信不誣矣已上略對四宗五宗
六宗校量一家法門大槩如此若徧引諸家廣論優
降卒不可備。


又承 台旨問及講法華經至第幾卷至何處文
對曰至第二卷火宅喻品諸子索車文遂略口具

索車大意。


台旨又云智者消文與諸師及慈恩宗優劣可略錄
一二不遵式對曰秪此所陳索車之義古人與天台
二家消文足見優劣便可錄呈今先錄古師一二對
智者釋義次別引慈恩基法師正破天台一義還用
天台被破之文與彼並決是非故須別引。


先錄古師索車及明車體合二條。


經云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
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第一出古解索車者古人秪許二乘有索車義不許
菩薩索車彼謂二乘已斷惑已出宅外至許車處是
故有索菩薩未斷未證猶是凡夫故無索義遂作難
難令菩薩心無索義其第一難云二乘出三界外至
[003-0041b]
許車處故索果車菩薩未斷惑未至許車處那忽索
車已下九難語雖異端意不出此避繁不錄。


第二天台疏總斥曰觀其詭累三藏設此十難管見
一斑都非大體私釋曰言其古人詭詐累疊秪於三
藏一小乘菩薩不斷不索成此十難殊不知有通別
圓三教菩薩索不索之大體也疏正解曰今當為爾
分別說之自有不斷惑不索車三藏菩薩是自有斷
惑索車通教菩薩是自有亦斷惑亦不斷惑亦索車
亦不索車別教菩薩是自有非斷非不斷非索非不
索圓教菩薩是私釋曰初句似許三藏一種菩薩不
斷不索縱有此許然彼十難義亦自壞何者為彼難
意都不許菩薩有索車之義今縱許一仍更有三謂
通別圓有索不索彼不聞名況知其義次疏中又於
四教上一一各作四句四四十六句對障除未除機
動便四教俱有索義此則三藏菩薩雖未除障其如
機動不得不索則便古人十難無一句可取何優劣
之有也。


次更錄車體文略評諸家優劣者夫大車之喻彰一
經之正體乃開顯之大綱久秘之至譚三周之共顯
迦葉僧首於茲而獲悟空生上聖由斯而述領儻立
理不當其失非輕觀古諸師無一可取故此略錄。


經云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
莊校等。


第一徵六家明車體義兼略隨後評失次出天台正
[003-0041c]
解初光宅師取佛果盡智無生智為車體仍以待昔
為高廣妙樂記主評光宅此義有五失一者因乘無
體乘何而出由彼秪云佛果二智不知因缺所乘二者名濫小乘果尚
須索此二智同二乘所得二乘尚須索車佛果如何為體三者以用為體能所
不分智是照理之用指用為體顛倒何甚況下文自有白牛譬智能所何分四者待昔
無絕開權不成今經具論待絕二妙絕待正在開三成一故名絕待待昔為高廣秪得相
待開權不成正違經意過莫大焉五者攝法不徧以隔下凡今家明等賜無
間於三惡豈局於果智別教尚無盡智之語況復圓耶秪自智

名尚未于大況為大體耶光宅尚示況他人乎更復
重列諸師次莊嚴師取因總萬行為體上求為高下
化為廣評曰此師取因又闕果體況行是車上具度
上求下化四教皆然何足顯此次一師不取功德唯
取智慧為體次一師取福慧共為體次一師取有解
為體有解有運故無解無運義故不取次一師取大
乘實慧方便為體亦取有運意已上六師理雖多端
其過一揆與而為論並是車上具度奪而為語並用
昔日藏通權教智慧功德望今部意既都無體具度
何在。


第二天台師正出車體者先總斥古師次今家正出
初斥古曰諸師釋佛乘之體而競指車上具度何異
眾盲觸象諍其尾牙次正出體曰諸法實相正是車
體眾寶莊校皆萬行修飾耳消文作三意初明車體
高廣次釋白牛運駕三釋又多僕從具此三法方成
一車運載資成到究竟地何者若車從賜邊應用果
[003-0042a]
地三德釋之高廣大車即法性法身德也駕以白牛
即能導般若德也又多僕從即資成解脫德也三法
一體非縱非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之佛乘也此乘
微妙非徧而徧橫周法界之邊際非深而深竪徹三
諦之源底故知法界之語不遺阿鼻之色心三諦之
言何獨二乘之理行故妙樂記釋子等中云且云本
習應徧諸法一物不與不名等賜所謂色心逆順依
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大福慧故知等賜秪是開
彼三乘六道無非一如一一如無不徧攝徧具徧入
一切眾生誰無四方道場之分誰不理有大車具度
苟不然者何以開佛慧於眾生示衣珠於醉士指此
開示義當賜與又經有車等子等心等三意車且據
佛法子是眾生心等二處以事故分三以理故稱等
華嚴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致一也此則等彼十
界方名大車無法不具方名等賜豈同古師無一可
據優劣之意已足可見更略釋妨顯理者問若以果
佛之法賜與眾生眾生受賜秖合頓齊妙覺何故開
顯之後有居相似觀行名字等位者答若論法等何
待受賜然後方齊淨名云一切眾生本涅槃相不復
更滅本菩提相不復更得菩提涅槃豈非果法眾生
本齊何俟今賜應知今賜須指解行若果若理雖有
賜義還成未賜故今文明子等中有通子別子通子
即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此指正因佛性未結緣者而
名為子既無緣了但成理賜通収為子別子者曾結
[003-0042b]
緣者也了因則不遺一句一偈緣因則無間低頭舉
手皆成佛道且論結緣亦非容易如大通下種中間
成熟今日方脫磨界為墨點土為塵指塵為劫于今
猶有住聲聞地者乃是至後值餘佛方信經云其智
慧門難解難入斯言有在世人纔聞即心是佛便自
端拱不肯修行謂己均齊如此即佛秪是眾生還即
眾生但是理等故也故天台凡釋即佛即涅槃等語
以六位明即故初後不二灼然是佛六故凡聖不濫
迷悟甄分言六即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
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此六義
事理具足因果兩備學圓頓者足可依憑免增上慢
經云乘是寶乘遊於四方直至道場六即義也古師
二義畢。


次第二別錄慈恩基法師破天台義以天台引大智
度論釋法華佛住之義故彼有妄斥然非謂彼師秪
此一短非是天台獨此一長特是取其最近事義及
浪斥之文覧之易見者也。


經云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第一錄彼釋經住義及破文疏曰第四所遊他處也
遊化居止目之為住住者居止遊處之義居止在山
遊化城中佛依此中遊化安處古人因此有解聖天
梵佛等住住名雖同義意全別語䆳義幽之處曾不
屬心名同義別之文虗張援據此為未可也已上具寫彼文
第二引天台消文者凡作四釋一因緣釋二約教釋
[003-0042c]
三本迹釋四觀心釋第一因緣釋者即四悉檀利益
因緣也自有四番疏云住者能住所住所住即是忍
土王城能住即四威儀住世未滅此則世界因緣釋
住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禪中此即為人因緣釋
住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對治因緣釋住也又住者住
首楞嚴即是第一義因緣釋住也云云第二約教者
三藏佛從析色門發真無漏住有餘無餘涅槃通教
佛從體色門發真住有餘無餘涅槃別教佛從次第
門入住秘密藏圓教佛從不次第門入住秘密藏次
判麤妙者前三佛住能所皆麤後一圓佛能所俱妙
次開麤顯妙者今經開前三麤成圓一妙能住所住
唯一妙住也第三本迹解者三藏佛應涅槃慈悲垂
迹生身住世通佛誓願慈悲扶餘習住世度眾生作
佛事別圓佛皆慈悲薰法性愍眾生故垂應法界當
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忍土王城威儀住世
是名迹住此且約體用權實本迹消文也第四觀心
釋住者觀住於境或住無常境或住即空境即假境
即中境故名為住須對三教次第及圓不次第三觀
論住義也評曰住義正出大智度論天台引用亦非
自立論云住者四儀住世今文世界一釋復有三種一者天
住即今文十善二者梵住今云四禪今為人悉檀釋三者淨
住今云三三昧皆名異義同今對治悉檀釋論又云布施持
戒善心為天住四無量心為梵住三三昧為聖住聖
即淨住論又有四住天梵聖佛住也如佛住者即今
[003-0043a]
文首楞嚴住第一義悉檀釋也此師不曾讀大智論此是彼
論釋住正文秖見天台此釋不究所出便妄斥云古
人因此有解聖天梵佛等住住名雖同義意全別語
䆳義幽之處曾不屬心名同義別之虗張援據尋此
斥意殊為孟浪略書五失一不究所自妄斥大論釋
住正文論言義意全別二不善論旨論明以梵聖等
釋佛住有二意一從通以趣別二將勝以攝劣言從
通者從廣之狹也從勝者佛住王城必攝欲色及三
果等彼師既不知文安能知義三不知佛住處及所
住法抑同凡夫住山城而已言住處者普賢觀云其
佛住處名常寂光安得不肯今家約首楞嚴釋佛住
耶所住法者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
莊嚴以此度眾生又安得不肯今家約圓等教明佛
住耶四不知釋文都失大益今家四悉四教四本迹
四觀心凡十六法門釋此住字彼但得世界事相一
悉檀意凡失十五門却斥云虗張援據應未可也五
經隱妙乘其過莫大斥云語䆳義幽之處曾不屬心
今問法華一部從妙字已去訖於而退何語不䆳何
義不幽經云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豈令佛
住之語之義不䆳不幽耶又反此而驗是茲幽䆳誰
不屬心耶若直事解經文言佛住王城識字者皆知
何勞筆墨徒如翻沓鄧艾文談此師不讀天台別傳
南岳歎云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辨莫能窮矣
豈是一人覬覦耶應知陀羅尼菩薩能演說一句一
[003-0043b]
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
與實相不相違背又安同常人述名相而已其餘大
體文義不協莫可悉舉謹錄諸師畢。


次更略錄天台立教戶牗釋經方法永異諸家止觀
第七云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一明道理寂絕亡離
不可思議即是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無諦隨情智等
或開或合若識此意權實道理泠然可見二教門綱
格匡骨盤峙包括密露涇渭大小即漸頓不定秘密
藏通別圓若將此意聲教開合化道可知三經論矛
盾言義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愽解古來執諍連
代不消若得四悉檀意則結滯開融懷抱鎖折拔擲
自在不惑此疑彼也四若知謬執而生塞著巧破盡
淨單複具足無言窮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五
結正法門對當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階差權實大小
賢聖不濫增上慢罪從何而生六於一法門縱橫無
礙綸緒次第亹亹成章七開章科段鉤鎖相成生起
可愛八怗釋經文婉轉繡媚總用上諸方法隨語消
釋義順而文當九翻譯梵漢名數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於一一句偈如聞而修入心成觀觀與經合觀則
有印印心作觀非數他寶唯翻譯名數未暇廣尋九
意不與世間文字法師共亦不與事相諸禪師共一
種禪師唯有觀心一意然或淺或偽餘九意全無此
非虗言後賢有眼者當證知也已上錄文一家說法無滯
者唯依十中初意明理不可說多用涅槃生生等四
[003-0043c]
句不可說及諸經有不可思議等句隨時引用既存
理寂滅次依十中第三四悉檀意赴緣立說無說而
說說則離過亦用涅槃四句文後復云有因緣故亦
可得說言因緣者即是四種悉檀利益因緣也何名
悉檀多解不同且依南岳師云悉是漢音檀是梵語
悉之言徧檀翻為施即是如來用四種法徧施眾生
也何等四法一者世界悉檀得歡喜益二者各各為
人悉檀得生善益三者對治悉檀得破惡益四者第
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文出釋論義甚該愽論云四悉
檀攝八萬法藏十二部經如來一化形聲兩輪此四
罄攝前三屬事後一屬理此事理四法起一切教起
一切觀若一往直對起四教者世界起三藏教為人
起通教對治起別教第一義起圓教一一教復各具
四悉方成一教又教教四門門門四悉一一門各依
四悉起諸觀行故云起一切觀所以教門殊途異說
皆出自大聖四悉赴機適時利益古人不了連代諍
論良由迷悉檀意也既知四悉因緣可說故隨機立
種種理依理設種種教故十中第二意即有漸頓等
八教生焉第四意秪是約觀破執第五意秪是教觀
行位第六秪是四辯無礙說有倫貫後之四意在文
可見細尋十意粗識天台教門戶牖消釋露布用此
臨文思過半矣恭惟 太保相公宿受 佛記寄蹤
輔相轉大力輪護持正法遵式忝承 顧問識見暗
短集錄非要伏惟 台慈俯賜 鑒覽幸甚幸甚謹
[003-0044a]
狀。


天禧四年六月日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狀


答王知縣書



遵式學浮圖究心者也浮圖示物了性者也性心之
體也心性之相也究心了性號浮圖也迷體執相號
眾生也心性一也體相非二也孰乎無心有心者孰
不可同性也心性者何也心空無相者也終日求之
心了無得也故浮圖順之說一切法空蕩然無物以
示其性也矣又心性者何也心亦有相者也能具諸
法往無不造者故浮圖順之說一切法是有雖空能
象以示其性也矣又心性者何也心能不偏居乎中
道者也蓋不可以有無偏得心者故浮圖順之說一
切法皆實中道不空不有以示其性也矣性本不異
三即一也一亦不一一即三也蓋全三之一也全一
之三也究而言之乃亡其三一也存之者照也亡之
者遮也亡照一也蓋不可得而思議也故浮圖云無
有定法而可得也繇是浮圖之說雖廣不逾㹅㹅雖
多同歸于性也故云了性者浮圖也迷心者眾生也
浮圖即佛陀也今人從略止云佛耳或靜夜閑坐依而照之見佛不遠
達性非遙但識己心徧了諸法豈在地求矣若其然
者形疎道密常得面會噫世有不信浮圖者還謗己
心臨池唾影不覺毀面爾擬更他論恐亂正談遵式
白。


杭州千頃眾請淨智大師住持開講疏


[003-0044b]


教將東被先寄其人羅什以譯梵成華使言如佛口
智者乃約經敷義以理盡佛心一家之八教既揚二
京之百氏息唱邈哉大化自此而彰微言在茲誠由
善繼先圓照大師祖承哲匠儀範真從惟歲敷敭待
人嗣續逮乎比首之夕薳有東壁之照神足智公大
師幼從落䰂長自發蒙孔鯉雖無於異聞顏子素稱
於好學事多默識義出生知加以碧雲暮入之聲詩
綵筆夢傳於麗藻宜荷乃師之寄廣來求我之蒙方
今王道平平淳風蕩蕩荐揚大教用祝 丕圖謹疏。


請杭州沈三郎淨月雕大悲香像疏



伏以優陀瑞相刻雕本自於天人陶侃靈儀裁製信
非於凡手故得金姿儼若月面宛如永作百代之方
猷長與群生之依怙伏惟別駕方騰上國早別餘杭
毗首天生於人間須摩提化於像末願移玉趾暫屆
丹丘無見多辭須諧懇請謹疏。


授學徒崇矩論師訃請講辭



咨爾欽若承意將光烈于迺祖澤潤于來學是弗由
名聞而喪志焉昔者聖人之化世也務在佛乘非緣
小道時既未可不獲而讚三五矣及其大機道契始
誥多方咸會一實所以通乎不二者蓋示一切眾生
中佛之知見也謂以十界十如權實之理為所示法
也以不二平等大慧具足五眼名佛知見也我之既
爾彼彼咸然依正莫殊初後不二十方唯一斯之謂
歟故其經曰法華其所由修入曰摩訶止觀我天台
[003-0044c]
智者志在斯經行在止觀承之于南岳傳之于章安
章安傳二威二威傳二谿七祖之後禪慧者寡不復
的授但散傳講說而已矧今之時多怨難信汝將轉
說于親里也勗哉被忍為衣人慈為室處空為座身
遠眾惱口寡世論意防輕慢慈心授人是曰三軌是
謂四行名安隱說也若遇好機當直顯示一塵一念
理性三千即空即中三諦具足三智無減即念而示
令識種性念體周徧圓具諸法顯體德量秪此妙性
三因為言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緣因也
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既了一念當示止觀十境妙種
咸然一一十乘隨境照性以性了境使一一心境咸
成三德勤勤點示令今後世妙位可階設遇多疑怯
者當於一實作安慰說咸令進趣何哉怯生死者宜
讚法空畏二乘者說如來藏憚勤苦者談性緣了計
自然者說修顯性是則內不乖實外應物機聞者心
喜名安慰說若謂不知根性問津可識此亦名但以
大答亦曰隨宜為說若都無益勿惱眾生但用歸戒
致人天道俟善知識後後得度能如是者乃可說法
名吾法子反此非吾徒焉吾今授汝香爐如意手書
誡辭一秉一挹心體吾意善護自他勿令斷種祥符
六年二月十有一日授爾辭。


誡弟子本融闍梨



勗哉融也汝吾法子解以正心行以端己內明外識
萬人師軌解或迂疎行近浮偽心勞日拙萬人所棄
[003-0045a]
無長於己無短於人推喜於物引惡於身以義以信
可止可振從容中道何悔何吝德動物皃則可行教
忍衣是被空座是傚三軌在躬大車崇崇自運運他
其疾如風踐之既勤德必有鄰念茲在茲是用書紳。


宋錢唐天竺寺僧思悟遺身贊并序



思悟法生之子也天聖三年春屬予以智者教求冢
宰王公欽若聞于 上天編次大藏悟曰此非常之
事也自隋至今殆四五百載前賢未圖罔或不艱願
將助矣乃繪千手像誦千眼呪誓曰事果當焚此身
事未行王公薨悟乃益勤無荒棄蚤莫明年既遂八
月二十一日迺答誓薪盡屍在[鬱-山+止]多覆軆儼如其生
眾咸異乃純積香木予祝載焚之久乃壞於戲悟俗
姓徐父居錢唐幼舍南新縣欣慈院出家既受具宿
習萌發好游講席聚學辨問精義入神信法兼進每
誦呪身出舍利所𦘕像亦如之日求如市暨[厂@火]場三
歲信者往往尚獲乃喜之作贊六年九月九日始刻
石贊曰。


「 悟也吾徒
 荷法捐軀
 其𦦨赫赫
 其樂愉愉
 逮火將滅
 儼如加趺
 逮骨後碎
 璨如圓珠
 信古應有
 今也則無
 芳年三十
 真哉丈夫」



承天寺曉闍梨真贊



「 大哉有象
 本乎無情
 風姿月彩
 挺世炳靈
 文行著美
 教觀持馨
 天何喪我
 復之杳冥」



遐榻銘并序


[003-0045b]


昔之人擇美檟以造櫬登瑕丘以標城圖賢像於壽
藏宴良賓於長室余生五十有九歲知在不永乃造
棺以待之目為遐榻蓋取諸若安[寢-爿+攸-ㄆ]乎永夜非善祝
於長齡也復於早暮寄斯禪坐庶觀無常以助正道
情見乎辭銘曰。


「 貴賤兮歸於斯
 賢愚兮混於斯
 豪勢兮頹於斯
 金玉兮弃於斯
 驕奢兮徹於斯
 恩愛兮訣於斯
 慶昨朝兮榮會
 吊今日兮窮離
 咨夜壑兮云逝
 奮晨風兮告遲
 捐浮生焉若此
 顧人事矣堪悲
 束一冠之皓髮
 周萬計之載馳
 吾年五十有九
 方事此以待之
 時過目以肅慮
 亦悼俗以與辭
 柏槨外愆孔子
 千㲲內媿牟尼
 存道不雕不飾
 免俗不陋不卑
 寄禪坐於朝夕
 俟啟手以安尸」



囑弟子哀送



夫生之者父成之者師食之者君故使事之如一矣
孔子喪諸子服喪三年畢訣而去哭盡哀而子貢獨
廬家上凡六年而後舍況夫出世之師訓我以三學
之學生我以法身之身食我以涅槃之食此三者皆
極於孔教君父師之義萬萬矣故金輪剜千炬雪山
投百骸以酬半偈良以厚於斯也比見以落簪佩禁
[003-0045c]
者哭諸[寢-爿+攸-ㄆ]橫經就業者哭諸[寢-爿+攸-ㄆ]惟之外斯雖近禮吾
竊所不取矣夫儒以傳體為親釋以嗣法為適未可
獨厚於手祝而輙薄於心授歟仲尼猶曰才不才亦
各言其子況吾徒也故吾之弟子無間於內外使其
左右服勤至死咸一貫耳必奇鑒者然之吾其亡宜
削俗請從東林釋氏喪儀凡弟子不服不哭苟移哀
於道必至矣准梵網經明誨若和尚闍梨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至七七日皆應講說大乘經律斯佛語也
但能退居勵行起寒泉凱風之思修香火齋戒之福
幽顯兼益奚則乖於孝歟吾祖天台將滅誡無哭泣
及改服焉仍勗死後為吾懺悔見別傳及遺旨噫吾從祖也
會葬之夕不得以果食廣延道俗當行道作無常唄
以送之唯應封樹懸旛以永標幟今從吾欲鑿原丈
許下棺復土于坎載築載封平地而止殖蒿覆上免
土墩妨樵采耳。


書紳



知白汝知日之所為害善之法偏宜遠之損惡之道
益其用之口無自伐心無自欺勿抱內蠹勿揚外儀
欲人之譽畜己之私殺義之始陷禍之基自恃其德
必有餘譏自矜其達必有餘非眷屬集樹汝宜遠之
利養毛繩汝宜畏之擇而思之懲惡之餘何則是宜
清香一炷紅蓮數枝口勿輟誦意勿他思安禪禮像
其則勿虧量衣節食其志勿移造世文筆如佛誡之
說人長短如法慎之縱對賓侶口勿多辭頻驚光影
[003-0046a]
坐勿消時芭蕉虗質非汝久期蓮華淨土是汝真歸
俾夜作晝勤而行之。


天竺寺十方住持儀



吾早觀錢唐寺宇數百無一處山家講院諸法師多
寄迹他寺主客相妨師徒繫屬因相觸惱詎免屢遷
于時域心便欲創置乃徧訪名迹唯古天竺寺遺藍
尚在隋大法師真觀所造便講法華次法侁法師道
標法師皆講華嚴法華徒近千數則知其地素宜傳
唱唐中和寺廢拱木森然徒仰前修有心無力自大
中祥符八年乙卯旋建舍宇略可安存便聞講席于
今十有七載廊廡尚缺無何齒髮凋落知死非遙將
來講人焉知吾志雖有王勑作十方傳教住持然其
隆替存人聚散依法儻人無規矩攝眾何言眾若不
存法將誰寄及至塵生高座苔覆脩廊牽復無門空
嗟來口故立制數章冀存長久願將來法主秉而行
之各念因佛出家依法得住反壞佛法非魔而誰靜
靄引腸但恨弗能護法常啼破骨豈非志在聞經況
乎 遺囑勤勤忍違於慈誨長夜杳杳忍滅於法燈
固宜一哉其心牢秉正法後後相屬燈燈繼明苟心
之不欺則天龍幽贊。


天聖八年歲次庚午正月十五日沙門 遵式製



* 法主既德學愽富堪可為眾依止必先忍衣被體無遣聲利破心慈室安人無使恚慢當念然後空座則虗心等說功報兩忘苟三軌失御於中十過遂形
[003-0046b] 干外法流致壅何莫由斯禪法律三師不過出觀心論
* 法師雖內專三軌外無十過若其徒眾數起惱乱亦妨講說當常行五事以肅外緣一者攝僧財法均平觀以淨戒務在進修此則名極好攝亦名僧安樂住二者莫置房舍深僻處令德行者居之堂內僧不得無故入主事頭首等房舍違者對眾罸仍須法主頻行按察勿使起過三者差僧出外并緣化切在慎選無使有辱教門四者嚴禁吊慶及以別請餘時約束無使頻出城市此皆置患之門五者勗眾不得互相背說長短及他人好惡同一師學法無殊途或領解不同當就師決擇不得私諍。
* 諸來投出家者祇許法主一人得度餘一切不得度亦不得寄籍他寺及帶領外悵行者入寺聽學其法主所度除先在寺者此後並須年二十已上者已還不得受設有豪勢及檀越知識家送眷屬子息出家年幼者悉不得受經云不得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此非正是弘經者之明誨乎及年五十已上者亦不應受。
* 法主所度徒弟唯有三事一者入堂聽學二者僧事營福三者持誦焚修俱𢡢者給與祠部任從所適勿令在寺其習學營福持誦者復須察其所由有但作名目庇身在寺察得實者仍須驅出其素有勳勞今或老病即終身在寺勿令他適除犯堂制及在外別有過失輕者罰重者出一準堂制治之不得以功
[003-0046c] 庇過更置滋彰一法主頻須撫愛輔贊住持者隨其勞役合與房舍仍誡眾僧勿無辜觸惱主事除前人𢤱悷不調有惱眾者當罷其主執別求能者或老病不任隨眾食者當以常住物供給勿令有乏堂中僧有病亦然。
* 法主所度行者盡為供眾學習般若餘復何用凡來者多是貧乏當隆寒盛暑夙興夜寐衣被不足襪履不供理須眾僧分減衣鉢而供濟之今後僧若在寺若次請所得施利無管多少並十文抽一入庫內并[出/企-止+水]賣糠碎麩滓等錢並入供行者用仰首座維那同収掌一處不得權時借貸與人凡出入上曆封鎻同著字每至春冬各給與錢壹貫文足給剩者留備後闕欠者現前僧歛添令足同僧利者盡歛莫違
* 不得畜養馬牛驢騾曉鷄猫犬傷慈違戒計損非少并不得買置田莊裁種桑柘停貨出息出入計秤燒屍相塚種種惡求雖欲供僧豈悟邪命大凡法主及輔佐者以慈為本無令損僧害物彼我無益。
* 講堂內牀榻諸殿堂供具此並三寶受用法物不得雜用多見聖前花果盤盂等私將筵席待賓供僧等用深為不可其常住倚卓椀器等一事已上並置悵目法主親自撿校令前後主事逐一交點破損者令前次人修補全破者填備新置者旋增悵曆不得私昧并誡房舍受用牀倚眾物並須愛護一則損施二則破壞十方僧物其諸殿堂浴室等處各置簿歷
[003-0047a] 交代一準常住。
* 此寺素是靈迹多官僚遠客無擇高下一種承迎凡百供待務在周旋并點撿僕馭茶飯臥鋪令足常令知客僧看直不得一事闕失或客入寺知客失候餘僧見者急往迎接請陞堂命坐後報法主知事等無令闕失一此寺當法主之位務在行教非徒然也須備有德有解堪為軌範雖有德解須備福緣縱備福緣須善勗眾德解不全則四方不歸亦將何訓物緣寡則學人不附福鮮則百一不供眾慢則日致弊濫有一於是化導不行況二三四耶當人須自量可否否則舉賢者而求退若不自知遜仰眾僧舉過請退更不肯者仰告公令退不得各惜面情坐看張敗非佛弟子非聽法人是佛法旃陀羅耳既退不能請能者代之不得請異宗講者備如 勑文。


別立眾制



解行二科學者所志豈在他制然後乃勤後生無知
於己德學事同公役既不獲已須行嚴治略示條件
後旋增損。



* 晨朝禮佛十念諷經堂頭鳴小鐘子二十下內須起洗漱畢鐘絕都維那時復巡案猶臥不起者七拜至眾集磬絕後到者七拜至一半到二七拜金闕一番二十拜一昏黃禮誦參後小磬絕不到者七拜餘同前此上下二番禮誦眾若未敢潛却者二十拜。
* 集眾看讀鳴鐘子二十下並須畢集如後到罰七
[003-0047b] 拜中間及全闕准禮佛例未打隨意前却二七拜。
* 開講點讀實有緣并有疾當須親白知上座都維那直日隨闕一人不白七拜若俱不白輙自寢伏者四七拜除卒重病者得寄語上下座并告都維那知如受囑不告者准病者罰。
* 臥病經一日已上瘥後並須先白首座都維那直日參堂隨闕七拜全闕三十拜。
* 禮佛看讀隨有急緣求免一番先抽同利錢十文二番二十文仍須白知首座都維那直日或隨闕及全闕准誦罰。
* 堂內喫粥食匙筋相觸鉢鳴作聲喧眾犯者一七拜。
* 堂內例皆不得接對語話及議論教文如有請對當出堂外犯者二七拜。
* 堂內不得非時於床位上喫果食犯者三七拜齋後犯者一百拜。
* 堂內僧如有外客相訪不得於堂內及床位待賓犯者三七拜。
* 堂內僧往別床位坐三十拜臥者出寺。
* 堂內僧須迴避上座都維邪及外處賓客不得無禮及僧堂前後架諸處不得語笑喧雜高聲犯者二七拜。
* 直日維那粥食二時須為施主如法鳴槌念誦至等供了專在聖僧右肩立接食侍奉失者七拜。
[003-0047c]
* 凡普請處不到及先退者二七拜。
* 堂內僧欲出園上及隣近寺院須將所為事上白首座都維那直日方得去如不白檀去者三七拜隨闕者準禮誦罰。
* 堂內僧有緣請宿出外一宿先納同利錢十文并牌子到堂司方可給與假如一宿經二宿者罰一百文。
* 請假入城並須廨院止宿上曆仰主事十日一報如往別處止宿者罰五十拜再犯一百拜三犯出寺
* 寺內僧共相罵詈者同罰被罵不噟一罰一不罰相打者同出寺被打不報者一出一不出。
* 寺內僧盜他物劃時送官或盜物不多情願在寺輪罰者對眾決二十竹篦自負衣籠出寺。


已上條件各共稟行勿令有犯夫高翥者何患於虞
羅潛淵者寧畏乎筌網藉緣進業得益良多依眾立
身宜知慶幸仰首座都維那專守行用無使有違。


凡入浴室略知十事




* 一至門外當先歛容輕手揭簾勿使有風。
* 二廻避尊宿上座脫著當知處所勿使失儀。
* 三挂淨衣當於高笐觸衣當安低處焙衣不得抄爐中火使[厂@火]焰飛颺不得抖搌作聲焙淨衣當安高處觸衣當須低畔仍須讓上座勿以濕衣統上蓋却有妨餘人。
* 四不得雜語笑至浴處不得高聲索喚并大咳唾坐
[003-0048a] 知上下以巾覆身仍不得將觸衣挂中障板上勿使[厂@火]皂汙濺狼藉當以杓盛[厂@火]置䯗間及置凳上勿令[厂@火]皂汙滴湯槽中。
* 五不得互相揩洗當用巾布把兩頭磨背或用木手磨身勿搪二邊鄰坐不得淋洗巾等滴槽中兼不得堂中洗衣。
* 六洗脚及下分當以一手執杓一手揩洗遙灌湯[厂@火]勿令汙觸洗已當二三返灌洗觸手令淨方可更互執杓。
* 七浴將訖不得起立以湯灌身湯水訖先以淨巾覆身旋起旋覆勿令躶露。
* 八出時入時當密覆身不得以疎薄衣覆下分仍開閉門簾勿使作聲。
* 九出入鞋履勿使拖拽作聲著自履訖當送眾履安元處兼覆身濕衣不得帶水於牀前。
* 十著衣時當用餘衣先覆上分却背身著內衣并裙訖却淨手後著上衣或失衣履當徐緩訪覔不得高聲或傍人誤著當善言索出門當輕手放簾勿使皷風作聲。


仰準上細詳依而行之不得有曠仍知沙彌童行不
得參僧同浴。


纂示上廁方法



夫眾生形累穢汙之事于 大聖之金言出群載之
玉牒後生麤行尚不肯從致自招𠎝貽苦難脫今依
[003-0048b]
南山并三千威儀等纂示方法一十五條請各詳行。



* 一覺欲出入須早作意不得臨時失儀欲大小便當行時不得道上為上座作禮亦莫受人禮當低頭視地而行。
* 二須知揖手把瓶不得垂手。
* 三至廁邊知有尊宿當且避之。
* 四至廁邊先須彈指三下或謦欬作聲無人方入已有人彈指不得相逼。
* 五多人住處若廁外有人待急縱未了且須出廁。
* 六上已正住彈指乃踞正踞中不得一足前一足後不得令身倚或夜間黑闇當用廁篦於孔中向前後劃令知長短闊狹正不正等。
* 七隨上下以漸褰衣不得太高令身躶露須斂衣不得使垂圊中不得大咽呼致使面赤當直視前不得顧聽不得低頭視圊不得視陰不得以手持陰。
* 八不得涕唾廁壁四邊板上及槽溜中。
* 九不得持籌劃壁作字用籌了當安板孔中不得餘處。
* 十洗淨了隨手方便把瓶當六七度用水洗若比丘不洗淨得突吉羅罪不得於僧座具上坐及禮三寶設禮無福。
* 十一用水不得灒濕不得太費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後手。
* 十二脫著觸履不得安淨鞋履常所踏處或觸履不
[003-0048c] 淨當洗令淨。
* 十三磨手洗淨用黃土三四度當用澡豆細[厂@火]皂角亦不得用[厂@火]土處狼藉當須令掃治。
* 十四常具廁籌[厂@火]土水皂等不得令闕設見少欠當語直日主者若自手取為善。
* 十五見廁內外狼藉須常洗掃令淨拭手布不淨當洗令淨又僧祇律云大小便已不用水洗而受用僧座具牀縟得罪又摩德勒伽云不洗大小行處不得禮拜除無水處若為非人所嗔水神所嗔或為服藥等則不犯又三千威儀經云不洗淨禮佛者設禮無功德又雜譬喻經云有一比丘不彈指來大小便灒汙於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殺沙門持戒魔鬼隨逐伺覔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事上廁須謦欬作聲。


天竺別集卷下



聖宋紹興辛酉仲秋圓日刊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