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99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刊定記會編-唐-宗密 (CBETA)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刊定記會編卷第十
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經
唐 圭山大師宗密 述疏
宋 長水沙門子璿 錄記
清荊溪後學沙門行策會編


【○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疏二初隨章敘疑。


由前相比法身是失又聞以色見聲求是邪遂作
念云佛果一向無相無為若爾則修福德之因但
成相果相果既非佛果佛果則不以具相而得故
佛果畢竟不關福相故論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
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則失福德及失果
報。


初二句指疑起處此從二十二中來遂作下作
一向離相解便是指起疑之宗也若爾下結成
疑也意云福但成相果相既非佛修福何益故
佛果下結成疑名也論云下引證失福者非菩
提因故失果者非菩提果故。


●二依經斷疑四如疏列。


○斷之文四初遮毀相之念。】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云汝若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
是念文勢似重意實不重但前敘後遮也。


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肇云不偏在色聲故言非非不身相
故復言是大雲云若言如來不以相具斷滅見矣
故佛止云莫作是念。


華嚴偈中前半屬前文後半屬此段以文意鉤
[010-0740b]
鎖故就一處而引既言不離色聲豈合一向毀
相毀相非理故此遮之肇云下亦前後相半耳
不偏等者相不定故如輪王非佛非不等者應
機即現不離法身故如釋迦是佛斷滅見者義
在次文。


○二出毀相之過。】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毀相則墮斷滅斷滅是損減之過斷見邊見之過。


損減等者謂執有是增益過執無是損減過今
既一向離相正當此句斯則於果損福德莊嚴
於因損五度之行壞俗諦也斷見者中論云定
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今既一向作無相解正
當斷見邊見者空有斷常皆是著邊邪之見並
非正見故云過也。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
滅相。」


【徵意云以何義故令不作此念釋意云但發菩
提心者皆不作此念故知作此念者豈非過與。


無著云於法不說斷滅者謂如所住法而通達不
斷一切生死影像法於涅槃自在行利益眾生事
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偈云不失
功德因及彼勝果報論云雖不依福德得真菩提
而不失福德及彼果報以能成就智慧莊嚴功德
莊嚴。


如所住法者所住之法即大菩提心菩提心者
即悲智願也一切菩薩皆安住此心行菩薩行
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今令
離於斷常二見即是不住生死涅槃故云如所
[010-0740c]
住法即七最勝中依止最勝不斷等者意云生
死本空猶如影像影像不有復何斷焉今言不
斷者非謂固留但了性不有了相不無隨順俗
諦故云不斷此即通達之義於涅槃等者若被
寂所縛即不自在今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是自
在義此中下顯偏說之意然據不斷生死利益
眾生但成大悲不住涅槃如其具論亦須不住
生死方成如所住法一向下即出偏說之意遮
寂者即二乘人灰身滅智撥喪無餘被涅槃所
拘是不自在今以不具相發心正墮於此為對
治故偏示一門下文菩薩不受福德即不住生
死義則圓矣偈云下引證論云下釋偈雖不依
下縱也法身真佛是真菩提正由智了為因故
不依彼而不失下奪也福德是因即五度果報
是果即三十二相相非不佛故言不失既不失
果即不失因以能下明不失之由謂真菩提必
須具足二莊嚴故智慧即真身福德即應身故
論云法身者智相身福相者異相身以諸如來
皆合具此二種相故故法華云如其所得法定
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


○四明不失所以二初明得忍故不失。】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
薩所得功德。」


【意云菩薩於無我心中所修福德勝彼有我心
中所修福德以莊嚴法身究竟不失故。


論云有人起如是心諸菩薩得出世智失彼福德
及以果報為遮此故偈云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
果無我者二種無我也。


有人等者先敘所遣之念念云若出世無分別
[010-0741a]
智正是佛因即所修福德盡皆失也何以故福
非因故為遮此故者引起能遣之文得勝忍不
失者正明不失義謂若心住相修諸福德墮於
有漏此福則失若心離相修諸福德成於無漏
此福不失也以得下出不失之由斯則以果驗
因成不失義無垢即清淨無漏是佛身矣二無
我者人法也得此二空之智名之為忍。


○二明不受故不失二初正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徵意云以何義故言無我所修之福為勝耶釋
意云秖由菩薩不受福故。


論云彼福德得有漏果報故可訶也無著云此顯
示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


可訶等者明不受之由亦是以果驗因成不受
義意云果若有漏則知受福是可訶責果既無
漏則知不受云何可訶無著下顯對前文不住
涅槃前後相望共成悲智之義耳若住下反明。


○二徵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
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意云菩薩作福若生貪著則成有漏因既有漏
果亦有漏得三十二相但同輪王不名為佛此
則因果俱失成其所疑今既作福不生貪著則
因成無漏因既無漏果亦復然所得三十二相
莊嚴法身名之為佛云何疑其失因及果。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疏二初隨章敘疑。


論云若諸菩薩不受福德云何諸菩薩福德眾生
受用。


初句指疑起處即從次前文來論中即云若菩
[010-0741b]
薩不受彼果報等云何下結成疑也眾生受用
者據佛壽量合滿百年至八十便入涅槃意留
二十年福與後代弟子受用又於佛供養承事
能令眾生獲福無量斯亦佛福眾生受用也問
前云菩薩不受今何難佛受用又前言受是取
義今疑受是用義文義既異何以成疑答此皆
以果驗因也因中若不受取果中焉合受用果
中尚自受用因中豈無受取耶。


●二依經斷疑二如疏列。


○斷之文二初斥錯解。】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
解我所說義。」


【意云若人言如來出現來入滅去住世間皆不
解我所說義。


偈云是福德應報為化諸眾生自然如是業諸佛
現十方。


是福等者是彼無漏福德之應報即無垢果也
果中無有色相故論云佛果無有色相迭相見
故又論云佛果無別色聲唯如如及如如智獨
存故無來去等為化下或問曰既佛果無別色
聲來去等何以出現受福為眾生受用耶故此
釋之意說眾生根熟為能感緣以佛無緣大悲
無量劫來利他善根熏淨法界以成善習有感
即應任運無心如一月不下降百水不上升慈
善根力法爾如是正是斷疑之意若果中有心
受用則因中亦有心受取果中既是自然因中
足明無著也。


○二示正見。】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徵意云以何義故名為如來既名為來亦表其
[010-0741c]
去何言錯解釋意云以真佛本來無來去故。


偈云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大雲云眾生心水
若清淨則見佛來來無所從濁則見雙林示滅則
云佛去去無可至肇云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
物現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


偈云等者標真化異也如來即是法身本來不
動猶若虛空故不同化身隨機來去此非異而
異也大雲下釋此約機心染淨遂見佛有來去
名為化身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即是不動名為
法身斯則機見有佛來去佛實不動云云自彼
於我何為此中略舉水喻眾生心則知月喻法
身影喻化體清濁喻染淨也水清月現月亦不
來水濁月隱亦非月去但是水有清濁非謂月
有升沈法中亦爾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心垢不
見亦非佛去但是眾生垢淨非謂諸佛隱顯解
極等者謂解極則心絕心絕則會如如體本周
故無方所此明即應之真緣至下明即真之應
也意同大雲隱顯斷疑意者諸佛本無來去眾
生妄見去來尚無出現之佛寧有受福之事耶。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疏二初隨章敘疑。


據前不可以化相比知法身法身無去來坐臥即
似真化異據遮斷滅之念又顯不失福相即似真
化一故成疑也此約微塵世界委釋非一非異義
以斷此疑。


論文於此不別敘疑而義意合有也據前等者
指疑起處此從三處來不可以化下第二十二
也濫於輪王故法身無去下二十四也斥為錯
解故據遮下二十三也不失等者彌勒頌云得
勝忍不失一異相反難為存去故成疑也此約
[010-0742a]
下懸指斷疑之意彼約一異雙存而難此據一
異俱非而通也。
●二依經斷疑二如疏列。


○文二初約塵界破一異五初細末方便破麤色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問答如文可知。
●疏三初引天親明斷疑。


偈云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論云彼諸佛如來
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為示此義
故說世界碎為微塵故偈云世界作微塵此喻示
彼義。


偈云下標也論云下釋也一真法界數量消滅
非一異故諸佛證此亦非一異而言處住者以
非此二義可住著故為示下正顯住意意以界
喻真身塵喻化身也塵因界碎故非異喻從真
起應也塵細界麤故非一喻真實應假也故偈
云下引證可知。
●二引無著破執法。


無著云為破名色身故說界塵等於中細末方便
及無所見方便塵甚多者是細末方便。


此別是一義非斷疑也名身即受等四蘊色身
即地等四大於中下以細末破色身以無所見
破名身無所見即不念也此段說塵甚多正是
初方便也。
●三引大雲示破相。


大雲云即是析塵至於細末以此方便破麤色矣
此言微麈依大乘宗於一摶色假想分析至極略
色為塵非小乘宗實塵矣。


即是等者明方便之相以能破是細末所破是
麤色能所合之故成科名此言下揀異大小大
乘用觀假想分別起其慧數破析彼色一一分
析至於極微二乘天眼所不能見此則細末之
極不可破析名極略色非小乘等者以彼宗迷
[010-0742b]
唯識理不達諸法即空計此微塵以為實有故
說積諸微塵以成世界故俱舍論云極微微金
水兔羊牛隙塵蚤蝨麥指節彼後增七倍等今
此揀去故云非實塵也。


○二不念方便破微塵。】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麈眾所
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徵意云以何義故說微塵耶釋意云以無實體
故又徵意云所以說微塵空又說微塵者何謂
也釋意云佛所說者非實微塵是空微塵也。


●疏二初約斷疑釋。


論云塵碎為末故非一處塵眾聚故故非異處如
是佛住法界中非一處住非異處住。


塵碎等者喻說塵是碎世界為末也故界麤而
塵細是非一也塵眾聚者世界是眾塵成故塵
界非異也如是下法合謂應現十方故非一同
依一體故非異又依法起化故非一離法無化
故非異。
●二約破法釋。


又若塵眾實有者世間凡夫悉亦自知何須佛說
只為不知體不成就故佛說矣故無著云世尊說
非者以此聚體不成就故若異此者佛雖不說亦
自知是聚。


亦是約喻法說者若化是實亦不用佛說只為
是虛餘人不知故佛說矣無著下引證同此。


○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意云非唯所起微塵是空微塵抑亦能起世界
亦是空世界。


本論破世界不實之義可知無著云此破名身世
界者眾生世界。
[010-0742c]


本論等者如次文所說眾生世界者有情世間
也以心法無質不可分析故但以不念方便破
之念之則有不念則無故起信云心生則法生
心滅則法滅等也。


○四俱約塵界破和合。】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
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徵意云以何義故說世界耶釋意云世界若實
則是一合佛說一合者非實有之一合是空無
之一合。
●疏二初引天親解。


論云若實有一世界如來則不說三千界大雲云
若實有一世界冥然是一一和合矣是則不合有
多差別今既佛說三千明非冥然一矣故約三千
破一界也。


初引論標大雲下釋冥合也冥然合為一也一
即和合故云一合矣三千破一者既言三千則
非一義此乃通明五蘊無一合義也。


●二引無著解。


無著云為並說若世界若微塵界故有二種摶取
謂一摶取及差別摶取大雲云此明塵眾及眾生
類俱名世界一合相者即是摶取摶取為一故云
和合故此一合有二摶取一者一摶取即是世界
和合為一二差別摶取即是微塵有眾多極微名
為差別非一合者第一義中二界無實故。


並說等者情器雙明也故有下且標二摶取大
雲下顯明情器俱名世界謂塵眾則器世界眾
生則有情世界摶取為一等者謂情器不分為
一世界也此一合有二摶取於五蘊中分色心
故本以合二為一今則開一成二然和合摶取
蓋是一義但秦魏譯異耳一摶取者是名身眾
[010-0743a]
生世界義不可分但有一義故差別摶取者是
器世界聚多微塵成一世界故故無著論云眾
生世界有者此為一摶取微塵有者此為差別
摶取二界無實等者故心經云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
法等經是名一合相者約俗諦說有明在次文。


○五佛印無中妄執有。】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
事。」


【意云此一合相無體可說但為凡夫妄生貪著。


論云以彼聚集無物可取虛妄分別故云妄取若
有實者即是正見無著云世諦說摶取第一義不
可說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大雲云執見五蘊取
其和合是貪著事迷於事法起煩惱矣。


以彼等者釋經中不可說也五蘊和合無實體
故斯則界歸於塵則無界可取塵歸唯識則無
塵可取四蘊離念則無心可取也眾生取著皆
由虛妄分別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
有差別此明經中但凡夫已下文若有下反顯
也以世界體若是實有不名虛妄分別合是正
見世諦說者即前是名也同論云以彼聚集第
一義不可說即前即非也同前無物可取小兒
等者世諦雖說但是假有凡夫不敏執之為實
猶彼小兒如言執物見五蘊者不了法空是法
執也取和合者不達眾法即我執也二執不亡
故名貪著其事也迷於事法所知障也煩惱可
知是依二執起於二障也。


○二約止觀破我法二。


破我法者前破我法所緣之境令知不實今破
能緣我法見心見心乃是所起分別今即破之
[010-0743b]
令亡分別入聖道也故偈云非無二得道遠離
於我法。


○初除我執二初斥錯解。】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
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來所說義。」


【問答並可知但不解必錯解也。


○二遣言執。】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
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徵意云以何義故說為不解釋意云佛說我人
等見非實我人等見是假名我人等見眾生不
解謂之為實所以前科判云錯矣。


論云我見虛妄分別佛說即是不見無著云此顯
示如所不分別云何顯示如外道說我如來說為
我見故安置人無我又為說有此我見故安置法
無我如是觀察菩薩入相應三昧時不復分別即
此觀察為入方便。


虛妄等者見有我故名為我見體實無故乃云
虛妄虛妄無實元是不見如繩處見蛇豈是實
見如所下兩意一以真如為所如彼真如不分
別故二以我法為所我法本無如所知故云何
下徵如外道下釋人無我等者一法界中無我
無無我今對有我說於無我權說假言故云安
置法無我等者以見是心心所法執有此見名
為法執心法不實故言安置此文破法我者是
連帶引之非謂正意也相應等者入地證如也
不分別者離分別障也即此等者若存我法即
分別無窮但了二空則自無分別即此二空觀
為入理之方便也。
[010-0743c]


○二除法執二初除分別。】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意云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見信解
不生法相。


●疏二初明無分別所依二初總徵三法。


無著云此顯示何人無分別於何法不分別何方
便不分別。


顯示下節節以疏徵起以經答之何人等者即
經中發菩提心者於何法者即經中一切法何
方便者即經中應如是知見信解也。


●二別釋第三二初總標。


此顯示增上心增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解。


增上心即定也增上智即慧也皆是增勝上法
故云增上知見勝解者定慧之後位也。


●二別釋二初總彰三義。


於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
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


於中者於彼三事之中也若智等者明此三種
體即是智但依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也奢摩
他此云止止即是定智依此定併息萬緣唯心
獨存故云知也毗缽舍那此云觀觀即是慧依
此慧故觀察一切委細推求歷歷分明故名為
見此二者知見也三摩提此云等持但以定慧
等處名三摩提依此義故名為勝解言依止者
名依義立也。
●二轉釋後義。


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


自在者定慧無閡故內緣等者既未證真但緣
影像以真如法離心緣故今既變影緣如但名
勝解從此能引根本正智無分別中為近方便
[010-0744a]
故。
●二正顯無分別理。


云何無分別此正顯無分別大雲云前之方便是
加行智今不分別是根本智即親證真如離能所
取名不分別。


云何等者即論釋經中不生法相也初句徵起
次句正顯大雲下約位釋論前方便等者即知
見勝解此當地前四加行位今不分別者即不
生法相通在十地及佛地也雖滿分不同皆用
根本無分別智親證諦理也如唯識見道頌云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
相故。


○二顯本寂。】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意云所言法相非實有之法相是本無之法相。


無著云此顯示法相中不共義及相應義如前已
說。


不共者非法相也勝義諦中不容他故離性離
相非和合故相應者是名法相也性起為相不
離性故如前金中無器不離金也。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


論文於此不言斷別疑故雲外二疏皆攝入前
段合疏詳文合有是故開之。


●疏二初隨章敘疑。


因聞真化非一非異意云若就非一化唯虛假若
就非異又唯冥合歸一法身即化身終無自體若
爾即所說法受持演說無福。


初句指疑起處此從二十五中來意云下立理
即化身下指無化體若爾下結成疑也意云能
說之佛既虛所說之教豈實持說不實之教寧
有福耶。
●二依經斷疑二如疏列。
[010-0744b]


○斷之文二初明說法功德。】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經之校量可解阿僧祇此云無數發菩薩心者
揀餘人。


偈云化身示現福非無無盡福論云雖諸佛自然
化身作業而彼諸佛化身說法有無量無盡無漏
功德。


偈云下標論云下釋先牒疑縱之而彼下據理
奪之無量下揀有量等斯則三重顯於持說之
勝也。


○二明說法不染。】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徵意云云何演說便獲如是功德釋文可見前
云發菩薩心者意在於此若非菩薩焉能如是。


●疏二初引無著解二初申經意。


無著云為說法不染故以有如是大利益故決定
演說如是演說即無所染。


既說法之心如彼真如無有分別不取能所說
相所獲功德利益至矣故決定說也無所染者
即無分別不取不動也此則正是斷疑之意謂
佛所有說皆如真實傳授之人要皆如是既如
其法福乃無邊何疑持說無功德耶又如偈云
諸佛說法時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說是故彼
說正意云若言是化則人無敬心所說之法寧
肯信受由不說故人皆宗奉所說之教咸悉受
持無漏之福自然無量等。
●二銷經文。


云何演說等者顯示不可言說故若異此者則為
染說以顛倒義故又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為無染
[010-0744c]
說法。


不可等者此明離於說相非全不說前云無法
可說淨名無說無示是名說法故魏經云如不
演說若異下反明以取相故有分別故不如如
故既不如如即成顛倒又說時下約事明無染
前約不稱理今約不稱事夫說法者本為利生
今為名利豈非染說。
●二引大雲解。


大雲云若能不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則如彼真
如故曰如如又心如境如故曰如如不動者則無
染義。


生滅心行即有所得分別取相今既不以即與
如合故曰如如上如即似義下如即真如似於
真如故曰如如心境如者即兩皆真如無似義
也則無染者謂擬心即差便名為染故論云動
即有苦果不離因此則微細念慮盡名為染不
必貪欲也。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疏二初隨章敘疑。


論云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云何言如來入
涅槃。


初二句指疑起處此從二十六中來以化身如
來常說法故前雖無文而有此意云何下結成
疑也涅槃即是不動無為義如前文云若人言
如來若來去坐臥即不解所說義如來者無所
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斯則佛入涅槃也意
云涅槃寂靜說法喧動動寂相乖云何兩存。


●二依經斷疑。


斷者。】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如是觀。」
[010-0745a]


【徵意云以何義故佛常說而不閡涅槃如論所
敘釋意云由佛有妙智觀諸法空如夢幻等雖
現說法似有為相而常住涅槃無作之理復何
疑哉若於論外不作斷疑釋者此文但責說法
不染徵意云以何義故說法之時不取於相得
合真如不動不染耶釋意云但觀諸有為相猶
如夢幻等自然於說不取不著契合真如無有
動搖分別等也。
●疏二初開章指文。


釋此文為三初約兩論釋魏本中九喻魏本云一
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魏本等者以彼此二經皆說譬喻就中彼廣此
略今則標廣以釋也。


●二隨章辨釋三初約兩論釋九喻二如疏列。


於中文二初約本論斷疑偈云非有為非離諸如
來涅槃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論云諸佛得涅
槃化身說法故非有為非離有為何故示現世間
而不住有為由妙智正觀有為如九喻虛假故。


偈云下標論云下釋初釋前二句真化不一故
非有為真化不異故不離有為言諸佛者揀小
乘涅槃一向寂滅如來涅槃悲智兼運名無住
處何故下躡前徵起釋後二句徵意可知由妙
智等者妙智揀二乘麤智正觀揀凡夫倒見既
以妙智正觀有為諸法如夢幻等故涉有而不
住有觀空而不住空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終
日說法終日涅槃如華嚴疏云寂寥於萬化之
域動用於一虛之中也故知若不涉有豈名大
乘涅槃若不證如何名無染說法言雖似反意
乃相符善現約極違以申疑如來據極順以通
釋理實深妙光茲末篇。


二兼無著釋相。
●文二初據論分文。
[010-0745b]


無著云此偈顯示四有為相文四。


此偈者魏經文也四有為者即下自性等四。


●二隨文正釋四如疏列。


一自性相。
●文二初釋章意。


此見相二用識為體生死根本故。


此見等者謂見相二分以自證分為體然此三
法是生死之自性一切生死從此而生故名此
三為根本矣此通八識也。


●二別解文三如疏列。


文三一星喻見無著云無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
明中無彼光故。


此中見分者雲云第六識也計度分別緣共相
境世間諸智盡在其中故以星光況於此識此
約執計強盛故獨指第六非不通八也無智等
者此中法喻相兼文猶闕略若具配屬即法喻
四對謂以日喻智以星喻識以明喻悟以闇喻
迷且如喻中意云無日闇中有星光故有日明
中無星光故法中無智迷中有識用故有智悟
中無分別故其猶昏夜日光黯然唯星獨存略
辨南北杲日纔現星光自沈法中亦爾生死迷
中本智未顯意識分別似有鑒覺若智顯彰光
明遍照分別念慮泯然無餘無彼光者此約分
喻喻中但無星光而不無星體法中融同一智
無別識心故。


二翳喻相論云如目有翳則見毛輪等色觀有為
法亦爾以顛倒見故無著云人法我見如翳以取
無義故。


如目等者意云翳若在眼則見毛輪執若在意
見實我法若正配法喻即翳喻第七識毛輪等
喻所見分今標翳喻所見分者此有三意一密
[010-0745c]
配第七識謂若但取毛輪則唯喻所見第七意
識無因可收故此密配無所遺也二交互影略
以喻上舉能法中言所自然影略統收所餘三
顯示毛月無有體性意雖在所今卻舉能以顯
所從能生足知無體也以顛倒見者出無體所
以於無見有故云顛倒取無義者情有理無故。


三燈喻識燈約膏油相續不絕識依貪愛生死無
休。


燈喻識者理則雖通義當前五以六七八識各
有配故燈約等者以膏油喻貪愛以燈喻識若
無膏油則燈光不起若無貪愛則識念不生故
論云依止貪愛法住然此上三喻皆是能熏染
汙根本故通名自性相其所熏第八識持種引
心配屬雲喻如下所明或可星喻見分翳目所
見毛月喻相分燈喻自證分自證分即第八識
其後雲喻但況識中種子為未來法。


二著所住味相論云幻喻所依住處以器世間種
種差別無一體實故無著云味著顛倒境故大雲
云幻出城郭誑人識變山河不實故。


著所住味者即是味著所住幻喻等者即約所
幻境說如結巾為兔結草為馬乃至變現種種
境界以器下所喻法也六塵境界不一故云種
種無著下會釋科文大雲釋意可知能變之識
尚猶不實所變之境豈得有體故起信云一切
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
境界之相。


三隨順過失相。
●文二初釋章意。


自身及受用是過失觀此無常是名隨順又解云
隨順身受即是過失。


自身等者明身受當體是過失觀此等者隨順
[010-0746a]
出離也又解等者執著身受是隨順過失也所
謂執身為常執受為樂即是顛倒顛倒即過失
也。
●二正解文二如疏列。


文二初露喻身論云身亦如是少時住故。


少時住者如草上之露日出即晞眾生妄身亦
復如是然有三意一命脩短有纔生即死故二
比於上界時極促故三念念遷謝即生即滅故
有斯三意故云少時。


二泡喻受論云所受用事亦復如是以受想因三
法不定故無著云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功
德施云觀察壽如水泡或始生未成體或纔生或
蹔停住即歸散滅。


受用事者受能領納即此領納是受之用即此
受用便名為事受想等者因即是觸受之因故
想能助受故俱舍云受同飲食想同助味三法
不定者有三釋一則苦樂捨三受不定也二則
受想因於三法而不定三法即違順等三境也
三則受想觸為三三皆不定也以一不定餘皆
不定故然此雖說想觸意明於受如風水相投
即有泡起觸想和合則有受生是故以泡喻於
受也故大雲云水上之泡出沒不定心中之受
苦樂不常苦體等者受是苦體苦謂三苦彼苦
身中有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是壞苦不相離是
行苦逐境住情妄生樂想故名隨順功德施下
意說壽命不同前義喻則可知法中始生等者
托蘊腹中名生形體未成即有死者纔生者生
下即死也蹔停住者五歲十歲乃至百歲通名
蹔住初天所見人間半百尚同晝夜況聖智乎
故正法念經云有於胎藏中死有生而已命終
有能行便亡有能走便卒雖脩短之異皆歸死
[010-0746b]
處故淨名云是身虛偽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
滅也。


四隨順出離相。
●文三初釋章意。


無著云隨順人法無我故得出離。


隨順人法等者二空真智能出二死方便觀察
名為隨順。
●二正解文三如疏列。


文三初夢喻過去無著云彼過去行以所念處故
如夢論云應觀過去所有集造同於夢境但唯念
性故功德施云觀察作者如夢中隨見聞之境以
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分明現前
如是眾生無始時來有諸煩惱善不善業熏習而
住雖無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


如夢者人之神遊也以過去所作見聞事業皆
是所念之處與夜來夢無有差別憶之可說掬
之不見如經云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唯念性者以念為體性故
念之似有不念全無觀察等者謂白日見聞境
界所熏夢中宛然還見雖即無人造作境界分
明現前如是下法合過去業因所熏感招現在
果報雖則無人造作不免生死輪迴故淨名云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若夢寤時
則夢所見事一無所有若迷覺已則生死輪迴
杜絕蹤跡故起信云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
如夢。


二電喻現在論云以剎那不住故功德施云觀察
心如電生時即滅。


不住生滅文異義同凡是有為即生即滅無異
時也以無性故體虛妄故經云因緣和合虛妄
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楞伽經云初生即有
滅不為愚者說起信云應觀現在所念之法猶
[010-0746c]
如雲光。


三雲喻未來論云以於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
為種子根本無著云彼麤惡種子似虛空引心出
故如雲。


子時者在種子位時根本等者應云阿梨耶識
在種子位時為一切法作種子根本以一切諸
法從種子生故麤惡種者有漏種也以無漏種
子為細妙故似空者喻多也華嚴云若此惡業
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雲者空喻種
子雲喻未來所起現行之法以雲依空忽然起
故故起信云應觀未來所現諸法猶如於雲忽
爾而起。
●三總結示。


無著云如是知三世行則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
離相大雲云過未無體現又不住則三世空達無
我矣。


此通明三事結釋科文大雲下顯無著科意三
世既空憑何有我執我既不出離達無我者必
出離也故偈云觀根及受用觀於三世事於有
為法中得無垢自在。
●二約諸經顯喻意。


二約諸經顯諸虛假喻之大意佛說一切法空疑
云云何現見一切境界故說如幻幻法雖無分明
可見又疑云幻法既無人何愛著故說如陽燄渴
鹿謂之水愛著奔趣又疑云渴鹿畢竟不得水貪
者如何皆得受用故說如夢夢中所見亦得受用
又疑云夢造善惡寤無業報夢打尊長寤無憂懼
故說如影如響雖全無體明鏡對色空谷對聲妍
媸高低一一皆應必無雜亂必無參差又疑云若
都無實菩薩何以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化者
雖知不實而作化事。


諸經等者謂如來說法多以夢幻虛假之事況
[010-0747a]
諸法空義或廣或略散在諸經諸論隨何經論
宗趣雖殊大意皆破眾生遍計情執或情執多
者不達法者約喻生疑病既連綿藥還邐迆以
悟為限法喻重重今約華嚴十忍品疏文兼攝
大乘論意勢顯諸喻意令無混濫也一切法空
者此是義宗若是上根聞之便解中根之類一
喻即明下根之流展轉生惑更以諸喻如下所
辨現見等者難曰諸法若不見任說法皆空現
見歷然在因何得是空故說如幻下以喻釋喻
也下皆準此愛著等者難曰眾生不愛著任說
法如幻既生愛著心云何得如幻故說如燄下
釋也不得水者難曰貪求若不得任說法如燄
求者皆遂心云何得如燄故說如夢下釋也夢
造等者難曰善惡無果報任說法如夢因果事
昭然云何得如夢故說如影下釋也妍美好也
媸醜陋也此說對鏡之色高低者此說對谷之
聲也一一應者無一像而不應色無一響而不
應聲無雜亂等者必不對美現醜對高應低故
利樂等者難曰菩薩不化生任說如影響菩薩
既化生云何如影響故說如化下釋也作化事
者不可謂作化事便言為實不可謂度眾生便
謂眾生實有良為眾生即空迷故不覺為說令
覺若實有體化之何益故淨名云觀眾生如幻
化如水月鏡像如龜毛兔角等文殊問云若然
者菩薩云何行慈維摩詰言為眾生說如是法
是真實慈也上來五重徵釋皆顯法空蓋因喻
生迷遂展轉訓曉極茲後位喻盡法彰疑冰自
釋然諸經中或說乾城水月杌鬼繩蛇翳目空
華龜毛兔角等皆隨機隨說引令得出必不依
次有是五重也。
●三會秦經明廣略。
[010-0747b]


三會通秦譯經本。
●文二初指喻顯法。


夢幻泡影空理全彰露電二喻無常足顯悟真空
則不住諸相觀生滅則警策修行妙符破相之宗
巧示亡情之觀。


夢幻等者以夢等四事皆無體性若觀有為諸
法如其夢等則空理易明露電二事暫有即無
若觀諸法如其露電則無常自顯悟真空下顯
益不住相者凡夫迷真空既住相當知悟真空
即不住相也住即執取染著之義又凡夫顛倒
不了無常故戀世間不務修進當知達彼一切
悉無常性念念遷謝不住不久由是怖畏生死
樂趣涅槃如救頭然寸陰是競所以佛於涅槃
會中偏讚此觀以為第一然二句中各有解行
配釋可知妙符下結歎符破相宗者歎前四喻
也然佛一代教門就大乘中宗塗有三一法相
宗謂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二破相宗謂
般若等經中百門等論三法性宗謂法華涅槃
等經起信寶性等論既般若宗於破相今說有
為喻以夢幻泡影則妙符宗旨也示亡情觀者
歎後二喻若觀世間諸法如露電等自不繫情
於身命財而生常解又由前四喻故慧解亡情
由後二喻故習定亡情又前亡執有之情後亡
計常之情若不覺空無常即繫情於身命資具
今既悟此空無常理則情念沮壞真智現前斯
則上合經宗故云妙下契物情故云巧也。


●二正會廣略。


魏譯九喻秦本略者以星燈有體雲種含生恐難
契空心潛滋相想取意之譯妙在茲焉。


魏譯等者牒問也或問曰魏譯九喻秦經略三
者何也今此牒之以星下釋通有體者雖星不
[010-0747c]
如日燈藉膏油未是全空故云有體雲種者法
喻雙舉雲能含雨種必生芽故云含生難契等
者本為執情堅固不了即空由是設喻以蕩分
別若觀有體之物便同析色難悟即空空觀不
成故云難契潛滋等者既不了無常唯於境相
而生常想不能捨離縱不故意任運生情不覺
而起故曰潛也取意等者先德皆云敵對唐梵
則奘稱能取意譯經則什為最然雲等三喻則
直下翦除於餘六中又換一喻謂以影代翳也
所以換者影並於翳空義顯故。


○第三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經文可見佛說是經已者本為空生致問故佛
答降住修行答問既終便合經畢仍以躡跡起
疑連環二十七段洎乎此文疑念冰釋既善吉
無問故能仁杜宣一卷經內雖兼有師資以其
就勝故但云佛說長老等義如前所解。


●疏二初隨經文別釋。


尼者此云女也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優婆夷此云
近事女親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阿修羅此云
非天皆大等者文殊所問經云有三種義歡喜奉
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利養所染二所說清淨
以如實知法體三得果清淨。


近事男女者標釋可知亦云近住男清信男等
並可知非天者亦非人也謂非天人趣之所攝
故亦云無酒如實等者說理如理說事如事故
果淨者依解起行得無漏故。


●二引論疏讚釋。
[010-0748a]


無著云若聞如是義於大乘無覺我念過於石究
竟無因故天親云諸佛希有總持法不可稱量深
句義從尊者聞及廣說迴此功德施群生大雲云
大聖說經妙理斯畢二空圓極四眾奉行肇云同
聽齊悟法喜蕩心服翫遵式永崇不朽資聖云般
若深經三世佛母聞經四句以超惡趣之因一念
淨持必獲菩提之記故人天異類莫不虔受奉行
矣。


無覺者不發二空智也二執牢固如石之堅石
猶可磨可琢聞經不能無我而解不啻如石故
云過於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轉猶動也磨
琢皆是動義又論云下人於深法不能覺及信
世人多如此是故法荒廢無因者無大乘正因
不得菩提故總持法者祕密般若也深句義者
顯了般若也或總持法是經文深句義是本偈
從尊者即彌勒無著也廣說即自指論文佛母
者以能生諸佛及菩提法故餘文易知。】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刊定記會編第十卷


校訛




* 第三紙九行徵楞嚴寺流通本作微又令流通本作今
* 第四紙十九行得北藏作德流通本同
* 第五紙十五行以果之以北藏空白流通本闕疑未刻十八行二明之二北藏作一流通本同
* 第七紙十九行及北藏作又流通本同
* 第九紙十行一流通本作有十二行比北藏作此流通本同
* 第十三紙二十行謂北藏作為流通本同
* 第十六紙七行必字下北藏多不字流通本同
* 第二十三紙十二行由北藏作常流通本同
* 第二十六紙三行但北藏作俱十三行統北藏作說流通本並同
* 第三十二紙七行若北藏作苦九行北藏脫作字流通本並同
* 第三十三紙十二行令北藏作今流通本同
* 第三十五紙十四行析北藏作折流通本同




[010-0748b]


助刻芳名
天目大覺和尚三兩 嘉禾比丘超德三十八
兩 照光一兩 淨心五錢
 嘉禾居士洪亮五兩 鄒宗仁四兩 金成
泰二兩 何其文一兩 方必正一兩 施
紀山五錢 歸廷彥五錢 劉子芳五錢
 信女施門錢氏五錢 歸門樂氏五錢 共
銀五十八兩刻此
金剛般若經疏記會編全部十卷計字十二萬
零一百八十六箇該銀六十七兩一錢七分
尚少銀十二兩 荊溪比丘行策己  一兩
五錢八分 楞嚴寺經坊餘貲八兩  一二
分補足刻成
康熙己酉年孟秋月嘉禾楞嚴寺般若堂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