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91 《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方廣錩 (master)



《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


方廣錩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中
國佛教。中國佛教有許多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特點,而中國佛
教大藏經的出現,也是中國佛教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特點之
一。與古印度諸國分立的政治局面相適應,印度佛教從部派
分裂開始,就再也沒有統一過。印度人傾向於認為,無數相
互對立的集團與派別、各種異質東西的同時並存是一種正常
的現象。部派佛教時期的印度僧人說:一個金手杖雖然斷為
十八截,但每截都是真金的,由此論證了當時分裂的諸多部
派都屬於佛教正統,都是合理的存在。出於這種思想方式,
他們自然無意於從事統一佛藏的工作。因此,印度佛教在理
論上雖有「三藏」、「菩薩藏」的提法,但在實際上大乘、
小乘各個派別各自傳承自己的典籍,不存在標準的、規範化
的佛藏,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中國的情況則不相同。從歷
史上看,從古到今,中國基本處於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即使
國家暫短分裂,有關國家或自詡正統,以統一為己任;或奉
別國正朔,自居於藩屬。因此,在中國人看來,統一是正常
的,分裂是不正常的。與此相應,在意識文化領域,中國人
總是力圖會融各種矛盾因素,致力於建立一個圓融和諧的體
系。南北朝時期中國僧人的判教、唐代中國僧人玄奘到印度
後撰寫《會宗論》,都是中國人這種思想方法的反映。中國
人在這種思想方法的指導下從事佛教文獻的整理,便促成了
[001-0404a]
統一的、網羅所有典籍的、示範性的大藏經的出現。此外,
中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漢民族向來既重武功,又
重文治,始終十分重視對古代文化的繼承與古代典籍的整
理。中國歷代王朝也都把搜求書籍,予以整理、編目當作弘
揚文治的一件大事。漢民族的文化氣魄也更加恢弘,胸懷更
加博大,形成吸收、消化各種外來文化,會融各種不同觀點
的良好條件。上述種種,鑄成我國民族文化的深層意識。漢
文大藏經的形成,也是這種民族文化意識的反映。


中國的佛教大藏經,醞釀於漢魏兩晉,形成於南北朝,
其結構體系定型於隋唐。以往有一種觀點,認為自從開元十
八年(730)智昇撰成《開元釋教錄》(以下簡稱《開元錄》)
後,其《入藏錄》所定的1076部、5048卷、480帙便成為
人們修造大藏經的規範。其實,《開元錄》撰成後,祗是當
時流傳的諸種私家經錄之一,還沒有取得一統天下的地位。
即使那些參考《開元入藏錄》而修造的大藏經,也不完全遵
循它的規範,而是按照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予以斟酌損益。
直到會昌廢佛以後,各地的大藏經才逐步統一到《開元入藏
錄》的形態上。關於這個問題,拙作《八——十世紀佛教大
藏經史》已有論述。本文則擬以《慧琳音義》為例,進一步
探討這個問題。


《慧琳音義》,一百卷,唐釋慧琳(737~820)撰。慧
琳為唐長安西明寺僧,俗姓裴,疏勒國人,幼習儒學,出家
後,師事不空三藏,對於印度聲明、中國訓詁等,都有深入
的研究。慧琳以前,佛教音義已經出現,但未能涵蓋全部大
藏經,有的且有訛誤。於是慧琳參考各家音義,依據《韻英》、
《考聲》、《切韻》等以釋音,根據《說文》、《字林》、《玉篇》、
[001-0405a]
《字統》、《古今正字》、《文字典說》、《開元文字音義》等以
釋義,並兼采一般經史百家學說,以佛意為標準詳加考定,
撰成《一切經音義》。


按照《宋高僧傳》卷五「慧琳傳」的說法,該音義是唐
德宗貞元四年(788)開始編纂,至唐憲宗元和五年(810)
止,中經二十三年方才完成。後十年,即元和十五年(820),
慧琳卒於西明寺,享年84歲。目前流傳的諸種工具書大體
採擷此說。但現存《大正藏》本《慧琳音義》(底本為《高
麗藏》本,亦即目前所傳該音義最古老的傳本)所附景審《一
切經音義序》稱:「以建中末年剏制,至元和二祀方就,凡
一百軸。」則該音義的編纂年代為建中四年(783)至元和
二年(807),共計24年。又,該景審序對慧琳逝世的年代
與《宋高僧傳》的記載也不同,稱慧琳於「元和十二年(817)
二月三十日絕筆於西明寺」。陳垣先生注意到上述兩種說法
不同,但認為「二說尚無大異」,故將兩說並存,未作取捨。
陳士強先生則認為景審序比《宋高僧傳》早一百多年,以
理相推,要更可靠些。


查景審在序末寫道:「審以頗好文字,擇善從之。許為
不請之師,自媿未成之器。因啟其卷,乃告厥功。謬以微才,
敘之云爾。」可見景審不僅與慧琳生活在同時代同地區,並
曾執弟子禮請益。正因為曾經有這種身份,所以在慧琳逝世
[001-0406a]
後,為《慧琳音義》作序。則景審記敘的可靠性毋庸懷疑。
又,《慧琳音義》前還有開成五年(840)九月十日顧齊之撰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其中也稱慧琳「建中末乃著經音
義一百卷」,從另一方面證實景審記敘的可靠。而《宋高
僧傳》的作者贊寧不但年代要遲一百多年,本人也沒有見到
過《慧琳音義》,他的記敘,祗能是傳聞之辭。


又,《宋高僧傳》稱慧琳是「唐京師西明寺慧琳」,即主
張慧琳的隸寺為西明寺。而景審序則稱「有大興善寺慧琳法
師者,……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絕筆於西明寺焉」,則
慧琳的隸寺應為大興善寺。慧琳的隸寺是大興善寺,或與他
曾從不空修習密教有關。不過後來慧琳為編纂《一切經音義》
而到西明寺生活,並最終在西明寺逝世。隸屬於某寺,而在
另一寺院活動,這種情況在唐代僧人中較為多見。所以慧琳
後來雖在西明寺活動並逝世,卻並不改變他的隸寺是大興善
寺這一事實。當然,唐代僧人也有改變隸寺的情況。但景審
的序言既然寫作於慧琳逝世以後,且序中仍稱慧琳為「大興
善寺慧琳法師」,則直到慧琳逝世,他的隸寺並沒有變化。
由此,《宋高僧傳》的記載是錯誤的。


隸屬於大興善寺的慧琳何以要到西明寺去編纂《一切經
音義》?這自然與當時西明寺在佛教界的地位有關。西明寺
是唐代首都長安的主要寺院之一,位於右街。與同在右街的
大莊嚴寺,以及位于左街的慈恩寺、薦福寺齊名。在這些寺
院中,西明寺收藏的佛藏特別著名,以致被稱為「西明藏」。
唐代著名佛教目錄學家道宣就隸屬於西明寺,西明寺的藏經
[001-0407a]
被視為長安藏經的代表。在慧琳編纂《一切經音義》的時代
尤其如此,這是因為著名的西明寺僧人圓照剛剛完成了他的
巨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以下簡稱《貞元錄》)。


釋圓照,《宋高僧傳》卷十五有傳,是當時著名的律宗
僧人。他繼承律宗僧人編纂佛教目錄的傳統,首先編纂了《續
開元釋教錄》(以下簡稱《續開元錄》)三卷,將智昇《開元
錄》編成後新出的佛典逐一著錄。其後,因唐德宗的敕命,
在《開元錄》的基礎上,加上其後新出的經典等,於貞元十
六年(800)完成了《貞元錄》。《貞元錄》的《入藏錄》收
經1258部、5390卷、分為510帙,比《開元入藏錄》多收
182部、342卷、30帙。《貞元錄》是當時的官定經錄,它
所編定的藏經是當時的皇家官藏,具有一定的權威與示範作
用。可以想見,慧琳既然要為「一切經」,亦即大藏經編纂
音義,自然要依據這部新編成的、最有權威性的皇家官藏。
這應該是大興善寺僧人慧琳來到西明寺的主要原因。


那麼,《慧琳音義》是否完全依據圓照的《貞元入藏錄》
來編纂呢?不是的。這裡,我將《開元入藏錄》、《貞元入藏
錄》、《慧琳音義》的收經情況作一個對照。對照時,增收玄
逸的《開元釋教錄廣品歷章》(以下簡稱《廣品歷章》)。玄
逸,《宋高僧傳》卷五有傳,稱他是玄宗神武皇帝從外父,
沒有談及他的生活年代。但《房山石經》本《續開元錄》在
著錄《廣品歷章》時稱「開元末京師華嚴寺沙門玄逸所撰」,
可見他的相關活動時代在智昇後、圓照前。他的《廣品歷章》
依據《開元入藏錄》編成,可反映智昇後、圓照前我國大藏
經的情況。


由於大藏經篇幅太大,在此祗擬比較首部的「大乘經.般
[001-0408a]
若部」部分與尾部的「賢聖傳記錄.此方撰述集傳」部分。
為簡便起見,經名均用簡稱,並省略譯者名。


首先比較「大乘經.般若部」部分。


表一
| |開元入藏錄 |廣品歷章 |貞元入藏錄 |慧琳音義 |
| 1 |大般若經,600卷 |大般若經,600卷 |大般若經,600卷 |大般若經,600卷 |
| 2 |放光般若經,30卷 |放光般若經,30卷 |放光般若經,30卷 |放光般若經,30卷 |
| 3 |摩訶般若經,40卷 |摩訶般若經,40卷 |摩訶般若經,40卷 |摩訶般若經,40卷 |
| 4 |光讚般若經,15卷 |光讚般若經,10卷 |光讚般若經,15卷 |光讚般若經,10卷 |
| 5 |摩訶鈔經,5卷 |摩訶鈔經,5卷 |摩訶鈔經,5卷 |摩訶鈔經,5卷 |
| 6 |道行般若經,10卷 |道行般若經,10卷 |理趣般若經,1卷 |道行般若經,10卷 |
| 7 |小品般若經,10卷 |小品般若經,8卷 |大樂理趣經,1卷 |小品般若經,10卷 |
| 8 |大明度經,4卷 |大明度經,4卷 |道行般若經,10卷 |勝天王經,7卷 |
[001-0409a]
| 9 |勝天王經,7卷 |勝天王經,7卷 |小品般若經,10卷 |濡首分衛經,2卷 |
| 10 |文殊般若經,2卷 |文殊般若經,2卷 |大明度經,4卷 |大明度經,4卷 |
| 11 |文殊般若經,1卷 |文殊般若經,1卷 |勝天王經,7卷 |文殊般若經,2卷 |
| 12 |濡首分衛經,2卷 |濡首分衛經,2卷 |文殊般若經,2卷 |文殊般若經,1卷 |
| 13 |金剛經,1卷(舍衛國) |金剛經,1卷(舍衛國) |文殊般若經,1卷 |仁王般若經,2卷 |
| 14 |金剛經,1卷(婆伽婆) |金剛經,1卷(婆伽婆) |濡首分衛經,2卷 |新譯仁王經,2卷 |
| 15 |金剛經,1卷(祇樹林) |金剛經,1卷(祇樹林) |金剛經,1卷(舍衛國) |仁王護國結壇經,1卷 |
| 16 |能斷金剛經,1卷(室羅筏) |能斷金剛經,1卷(室羅筏) |金剛經,1卷(婆伽婆) |金剛經,1卷(舍衛國) |
| 17 |能斷金剛經,1卷(名稱城) |能斷金剛經,1卷(名稱城) |金剛經,1卷(祇樹林) |金剛經,1卷(婆伽婆) |
| 18 |實相般若經,1卷 |仁王般若經,2卷 |能斷金剛經,1卷(室羅筏) |金剛經,1卷(祇樹林) |
[001-0410a]
| 19 |仁王般若經,2卷 |大明咒經,1卷 |能斷金剛經,1卷(名稱城) |能斷金剛經,1卷(室羅筏) |
| 20 |大明咒經,1卷 |般若心經,1卷 |實相般若經,1卷 |能斷金剛經,1卷(名稱城) |
| 21 |般若心經,1卷 |實相般若經,1卷 |仁王般若經,2卷 |實相般若經,1卷 |
| 22 | | |新譯仁王經,2卷 |理趣般若經,1卷 |
| 23 | | |仁王陀羅尼釋,1卷 |大樂理趣經,1卷 |
| 24 | | |仁王念誦法,1卷 |大明咒經,1卷 |
| 25 | | |仁王念誦儀軌,1卷 |般若心經,1卷 |
| 26 | | |大明咒經,1卷 |新譯般若心經,1卷 |
| 27 | | |般若心經,1卷 | |
| 28 | | |普遍智藏心經,1卷 | |
| 29 | | |新譯般若心經,1卷 | |
[001-0411a]
| 30 | | |修習般若菩薩觀行念誦儀軌,1卷 | |
| 31 | | |大曼陀羅十七尊釋,1卷 | |
| 32 |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10卷 | |
| |21部736卷 |21部729卷 |32部757卷 |26部737卷 |


考察上表我們可以發現:


一、《廣品歷章》完全依據《開元入藏錄》組織。但與
《開元入藏錄》相比,它的收經部數雖然相同,卷數卻少7
卷。原因如下:


1、《光讚般若》,《開元入藏錄》為15卷,《廣品歷章》
為10卷。少5卷。


2、《小品般若》,《開元入藏錄》為10卷,《廣品歷章》
為8卷。少2卷。


以上兩項,合計少7卷。


此外,《實相般若經》的排序,在《開元入藏錄》中為
18號,而在《廣品歷章》中為21號。


這說明即使像《廣品歷章》這樣公開表明完全依據《開
元入藏錄》來組織的藏經,也不可能真正與《開元入藏錄》
[001-0412a]
完全相同。追究其原因,可以指出如下兩點:


第一、當時的藏經都是寫本。不同的寫本佛典經常因為
紙張、抄寫者等諸種原因,出現同一部典籍的卷數多寡不一
的現象。所以,在《開元錄》、《廣品歷章》、《貞元錄》等經
錄中,經常需要註明某種經典共有幾種不同的卷本正在流
傳。


第二、當時,千字文帙號還沒有出現,更無所謂什麼帙
內編碼。由於缺乏帙號及帙內編碼的維繫,諸經的次序很
容易前後錯落。


二、《貞元入藏錄》以《開元入藏錄》為基礎組織,但
增補11部21卷。並將新增補的這些經典分作如下四個部分:



*
第一部分

*
《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
*
《般若理趣經釋》一卷
*
第二部分

*
《新譯仁王經》二卷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
《仁王般若念誦法經》一卷
*
《仁王念誦儀軌》一卷
*
第三部分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
《新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
第四部分
[001-0413a]

*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軌》一卷
*
《大曼陀羅十七尊釋》一卷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上述前三個部分依照《開元入藏錄》的原有結構,插入
般若部的相應經典之後。第四個部分均為《開元入藏錄》之
「大乘般若部」原來沒有的經典,故綴附在後面。


三、現在來看《慧琳音義》。


《慧琳音義》編纂於《貞元錄》之後,編纂於西明寺。
按理說,它應該與《貞元入藏錄》基本一致。但實際上它比
《貞元入藏錄》缺少了6部20卷,即缺少:



*
第二部分

*
《仁王般若念誦法經》一卷
*
《仁王念誦儀軌》一卷
*
第三部分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
第四部分

*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軌》一卷
*
《大曼陀羅十七尊釋》一卷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以上共缺少6部15卷。此外,《光讚般若》,《貞元入藏
錄》所收為15卷,《慧琳音義》卷首目錄雖作15卷,實際
所收卻為10卷,故少5卷。以上合計缺少6部20卷。


所以,如將《慧琳音義》與《開元入藏錄》相比,雖然
實際增加了5部6卷,即:《新譯仁王經》二卷、《仁王護國
結壇經》一卷、《理趣般若經》一卷、《大樂理趣經》一卷、
罽賓新譯《般若心經》一卷。但由於上述《光讚般若》卷數
[001-0414a]
的變化,就統計數字而言,祗增加5部1卷。


就諸經典的排序而言,《慧琳音義》與《開元入藏錄》、
《廣品歷章》、《貞元入藏錄》都不相同。究其原因,除了上
面已經提到的兩點外,就是經典數量有增減。為了將新增經
典安排到適當的位置,以及由於刪除了某些經典,則藏經原
來的排序必然發生變動。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可以明白《慧琳音義》的確與《貞
元入藏錄》關係最密切,是在《貞元入藏錄》的基礎上組織
的。但是,慧琳並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局限在《貞元入藏
錄》的形態上,而是自有主張,另作取捨。


如果我們再比較「賢聖傳記錄.此方撰述集傳」部分,
則上述結論可以更加清楚。因為《廣品歷章》的「賢聖傳記
錄.此方撰述集傳」部分已經缺失不存,故下表不包括《廣
品歷章》。


表二
| |開元入藏錄 |貞元入藏錄 |慧琳音義 |
| 1 |釋迦譜,10卷 |大佛名經,16卷 |釋迦譜,10卷 |
| 2 |釋迦氏略譜,1卷 |釋迦譜,10卷 |釋迦氏略譜,2卷 |
| 3 |釋迦方志,2卷 |釋迦氏略譜,1卷 |釋迦方志,2卷 |
| 4 |經律異相,50卷 |釋迦方志,2卷 |釋氏系錄,1卷 |
| 5 |陀羅尼雜集,10卷 |經律異相,50卷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15卷 |
| 6 |諸經要集,20卷 |陀羅尼雜集,10卷 |經律異相,50卷 |
| 7 |出三藏記集,15卷 |諸經要集,20卷 |大唐內典錄,10卷 |
[001-0415a]
| 8 |眾經目錄,7卷 |出三藏記集,15卷 |續大唐內典錄,1卷 |
| 9 |開皇三寶錄,15卷 |眾經目錄,7卷 |開元釋教錄,20卷 |
| 10 |眾經目錄,5卷 |大唐內典錄,10卷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4卷 |
| 11 |大唐內典錄,10卷 |續大唐內典錄,1卷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4卷 |
| 12 |續大唐內典錄,1卷 |古今譯經圖紀,4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2卷 |
| 13 |古今譯經圖紀,4卷 |續古今譯經圖紀,1卷 |大唐西域記,12卷 |
| 14 |續古今譯經圖紀,1卷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15卷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10卷 |
| 15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15卷 |開皇三寶錄,15卷 |古今譯經圖紀,4卷 |
| 16 |開元釋教錄,20卷 |眾經目錄,5卷 |續古今譯經圖紀,1卷 |
| 17 |一切經音義,25卷 |開元釋教錄,20卷 |集古今佛道論衡,4卷 |
| 18 |新譯華嚴音義,2卷 |續開元釋教錄,3卷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1卷 |
| 19 |大唐西域記,12卷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30卷 |利涉論衡,1卷 |
[001-0416a]
| 20 |集古今佛道論衡,4卷 |一切經音義,25卷 |道氤定三教論衡,1卷 |
| 21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1卷 |新譯華嚴音義,2卷 |辯正論,8卷 |
| 22 |東夏三寶感通錄,3卷 |大唐西域記,12卷 |破邪論,2卷 |
| 23 |集沙門不拜俗議,6卷 |集古今佛道論衡,4卷 |崇正錄,15卷(有缺本) |
| 24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10卷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1卷 |甄正論,3卷 |
| 25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2卷 |東夏三寶感通錄,3卷 |十門辯惑論,2卷 |
| 26 |法顯傳,1卷 |集沙門不拜俗議,6卷 |沙門法琳傳,5卷 |
| 27 |高僧傳,14卷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10卷 |集沙門不拜俗議,6卷 |
| 28 |續高僧傳,30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2卷 |高僧傳,14卷 |
| 29 |辯正論,8卷 |法顯傳,1卷 |續高僧傳,30卷 |
| 30 |破邪論,2卷 |高僧傳,14卷 |弘明集,14卷 |
| 31 |甄正論,3卷 |續高僧傳,30卷 |廣弘明集,30卷 |
| 32 |十門辯惑論,2卷 |辯正論,8卷 |法顯傳,1卷 |
| 33 |弘明集,14卷 |破邪論,2卷 |慧超傳,3卷 |
[001-0417a]
| 34 |廣弘明集,30卷 |別傳,3卷 |無行法師書,1卷 |
| 35 |集諸經禮懺儀,2卷 |甄正論,3卷 |肇論,2卷 |
| 36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4卷 |十門辯惑論,2卷 |止觀門論,2卷 |
| 37 |比丘尼傳,4卷 |弘明集,14卷 |安樂集,2卷 |
| 38 |別說罪要行法,1卷 |廣弘明集,30卷 |寶法義論,1卷 |
| 39 |受用三水要法,1卷 |集諸經禮懺儀,2卷 |寶王論,3卷 |
| 40 |護命放生軌儀,1卷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4卷 |金錍決瞙論,1卷 |
| 41 | |比丘尼傳,4卷 |比丘尼傳,4卷 |
| 42 | |別說罪要行法,1卷 |觀心論,1卷 |
| 43 | |受用三水要法,1卷 |群疑論,7卷 |
| 44 | |護命放生軌儀,1卷 |十疑論,1卷 |
| 45 | | |浴像法,1卷 |
| 46 | | |罪福要行,1卷 |
| 47 | | |受用三水,1卷 |
| 48 | | |放生儀,1卷 |
| |40部368卷 |44部420卷 |48部317卷 |
[001-0418a]


從上表可知,《開元入藏錄》的此方撰述部所收的40
部經典均被《貞元入藏錄》所收,且諸典籍的卷數也一致。
此外,《貞元入藏錄》多收了4部52卷。它們為:



*
《大佛名經》十六卷
*
《續開元釋教錄》三卷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三十卷
*
《別傳》三卷


關於《大佛名經》、《續開元錄》、《別傳》的入藏,《貞
元錄》卷一有專門的記載,此不贅述。至於《貞元錄》的入
藏,自在意中,毋庸多言。諸經錄對《別錄》的著錄比較混
亂,或為法琳著,或為彥悰撰。我意應為法琳的著作,由彥
悰編集而成。為免枝節,此處亦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慧琳音義》此處雖收經48部317卷,
但與《開元入藏錄》及《貞元入藏錄》均有較大差異。由於
《貞元入藏錄》的此方撰述部分已經涵蓋了《開元入藏錄》
的全部典籍,為避文繁,所以這裡我們僅將《慧琳音義》與
《貞元入藏錄》作一對照。


《貞元入藏錄》已收,而《慧琳音義》沒有收入的有
12部:



*
《大佛名經》十六卷
*
《陀羅尼雜集》十卷
*
《諸經要集》二十卷
*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
*
《眾經目錄》七卷
*
《開皇三寶錄》十五卷
*
《眾經目錄》五卷
[001-0419a]
*
《續開元釋教錄》三卷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三十卷
*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
*
《新譯華嚴音義》二卷
*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上述12部中,兩種音義沒有被收入,這還可以理解。
《出三藏記集》等6種經錄沒有收入,就不太好理解。因為
《慧琳音義》同時收入了《內典錄》、《大周錄》、《開元錄》
等6種經錄。至於《諸經要集》等4種沒有收入,更使人不
得其解,因為按照常規,這些典籍無疑應該進行音釋。


是否上述12種典籍無音可釋,故而《慧琳音義》不載
呢?不是的。在《慧琳音義》中,凡屬無音可釋的典籍,慧
琳均加以著錄,並作專門的說明,甚至逐卷加以說明。而上
述12種典籍根本不在《慧琳音義》的著錄之列,說明慧琳
乃有意將之刪略。


《貞元入藏錄》未收,《慧琳音義》新增者16部:



*
《釋氏系錄》一卷
*
《利涉論衡》一卷
*
《道氤定三教論衡》一卷
*
《崇正錄》十五卷(有缺本)
*
《慧超傳》三卷
*
《無行法師書》一卷
*
《肇論》二卷
*
《止觀門論》二卷
*
《安樂集》二卷
*
《寶法義論》一卷
[001-0420a]
*
《寶王論》三卷
*
《金錍決瞙論》一卷
*
《觀心論》一卷
*
《群疑論》七卷
*
《十疑論》一卷
*
《浴像法》一卷


上述16部典籍,有些有傳世本;有些近年新從敦煌遺
書或其他地方發現;有些雖然已經亡佚,但在有關史籍上尚
留有記載,我們可以借此窺見其些許情況;也有的僅剩名題,
已經無法考證其內容了。但是,僅從我們可以考知的情況來
看,上述典籍都是一些具有相當研究價值的文獻。起碼是當
時被人們關心、並經常閱讀的典籍。所以慧琳認為有必要將
這些典籍收入大藏經,並為它們編纂音義。


另有《釋迦譜》等32部為《貞元入藏錄》與《慧琳音
義》共有的,在此不再羅列。需要指出的是,其中《釋迦氏
略譜》,《貞元入藏錄》作一卷,《慧琳音義》作二卷。《別傳》,
《貞元入藏錄》作3卷,《慧琳音義》作5卷。


上述情況說明,在慧琳編纂《一切經音義》的時代,對
於佛教大藏經的基本結構形態,人們比較認同智昇《開元入
藏錄》的組織。但對於大藏經到底應該收納哪些經典,不同
的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觀點。雖然有《開元入藏錄》這樣比
較有影響的大藏經作榜樣,乃至雖然有《貞元入藏錄》這樣
的皇家官藏為典範,修造藏經的僧人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好
惡對藏經內容自由取捨。也就是說,我國的佛教大藏經,直
到這個時候,仍未能真正統一。


除了收經內容不同外,從上表可以得知,《開元入藏錄》、
[001-0421a]
《貞元入藏錄》、《慧琳音義》諸經的排列次序與前述般若部
一樣,也是既有前後繼承的關係,又互有較大的不同。其基
本原因,上文已經敘述。這裡僅就千字文帙號問題再略作說
明。


千帙文帙號是我國僧人發明的藏經管理方式,有類於現
在圖書館所用的索書號。千字文帙號的出現,說明我國的佛
藏管理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在敦煌遺書被發現以前,人們
僅知道千字文帙號最早出現在四卷本《開元釋教錄略出》上,
而該《略出》又被署為由智昇於開元十八年(730)所撰,
所以人們均以為既然《略出》是智昇所撰,《略出》中的千
字文帙號自然為智昇所創。進而推論從開元十八年(730)
起,千字文帙號已經流傳。實際上,《略出》既非智昇所撰,
千字文帙號也非智昇所創。這種帙號大約出現在會昌廢佛之
後。關於這個問題,拙作《八——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第
四章已經作了詳盡的論述。在此,想利用《貞元錄》的資料
對此再做一點補充。


《貞元錄》的結構基本上全部仿照《開元錄》。同樣既
有一個「有譯有本錄」(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三卷),又有一個
「入藏錄」(第二十九、第三十卷)。「有譯有本錄」實際上
與「入藏錄」是重復的,祗是一個為廣錄,一個是略出而已。
下面將上述兩錄「此方撰述部」諸經的排列次序略作比較。
為簡略起見,僅比較前17部。


表三
| |貞元有譯有本錄 | |貞元入藏錄 |
| 1 |大佛名經,16卷 |1 |大佛名經,16卷 |
| |上一部二帙 | |上一部二帙 |
[001-0422a]
| 2 |釋迦譜,10卷 |2 |釋迦譜,10卷 |
| 3 |釋迦氏略譜,1卷 |3 |釋迦氏略譜,1卷 |
| 4 |釋迦方志,2卷 |4 |釋迦方志,2卷 |
| |上三部二帙 | |上三部二帙 |
| 5 |經律異相,50卷 |5 |經律異相,50卷 |
| |上一部五帙 | |上一部五帙 |
| 6 |陀羅尼雜集,10卷 |6 |陀羅尼雜集,10卷 |
| |上一部一帙 | |上一部一帙 |
| 7 |諸經要集,20卷 |7 |諸經要集,20卷 |
| |上一部三帙 | |上一部三帙 |
| 8 |出三藏記集,15卷 |8 |出三藏記集,15卷 |
| 9 |眾經目錄,7卷 |9 |眾經目錄,7卷 |
| |上二部二帙 | |上二部二帙 |
| 10 |開皇三寶錄,15卷 |10 |大唐內典錄,10卷 |
| 11 |眾經目錄,5卷 | |上一部一帙 |
| |上二部二帙 |11 |續大唐內典錄,1卷 |
| 12 |大唐內典錄,10卷 |12 |古今譯經圖紀,4卷 |
| |上一部一帙 |13 |續古今譯經圖紀,1卷 |
| 13 |續大唐內典錄,1卷 |14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15卷 |
| 14 |古今譯經圖紀,4卷 | |上四部二帙 |
[001-0423a]
| 15 |續古今譯經圖紀,1卷 |15 |開皇三寶錄,15卷 |
| 16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15卷 |16 |眾經目錄,5卷 |
| |上四部二帙 | |上二部二帙 |
| 17 |開元釋教錄,20卷 |17 |開元釋教錄,20卷 |
| |上一部二帙 | |上一部二帙 |


上述17部經典,內容一樣,卷數一樣,合帙方式一樣。
但是,在「有譯有本錄」中,《開皇三寶錄》與《眾經目錄》
等二部所合成的兩帙排在《大唐內典錄》之前,而在「入藏
錄」中,這兩帙卻被排在《大周錄》之後。同樣是圓照自己
編定的藏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次序變化?邏輯的答案祗
有一個,就是當時千字文祑號還沒有產生,使用的還是經名
祑號法與定格儲藏法。所以產生這種經典次序前後錯落的情
況。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以往,人們對《慧琳音義》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諸如
佛教義學、文字學、音韻學、輯佚、考史等諸多方面。但是,
由於該音義是慧琳依據西明寺所存的一部現前藏經增補刪
節後編寫而成,所以,它也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當時大藏經的
重要資料。


二、從《慧琳音義》與《開元入藏錄》、《廣品歷章》、
《貞元入藏錄》等的比較可以看出,雖然《開元入藏錄》在
[001-0424a]
當時已經有著較大的影響,但各地的藏經並沒有完全依據
《開元入藏錄》進行組織,而是依照各地的不同條件,乃至
編藏者個人的好惡,對藏經內容自作變動。也就是說,藏經
的結構雖然有所趨同,藏經的內容依然百花齊放。全國藏經
的真正統一,是會昌廢佛以後的事情。這也是拙作《八——
十世紀佛教大藏經史》(修訂本,即出)將會昌廢佛作為分
期標誌,區分寫本藏經的結構體系化階段與全國統一化階段
的原因。


就「《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這個題目而言,可以
研究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對《慧琳音義》新增補的經典,應
該逐一考證,乃至索隱鉤沉。這可以為我們研究當時的佛教,
提供許多新的寶貴的資料。比如對《慧琳音義》涉及到一批
經序,也值得一一加以考證查核。經序在佛教文獻研究、藏
經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遺憾的是,至今人們對此還缺乏必
要的重視與充分的利用。還有,應該將《慧琳音義》與《可
洪音義》做一個比較詳細的對照,這對我們論證會昌廢佛以
後佛教大藏經最終如何統一到《開元入藏錄》的形態上,可
以提供強有力的證據。但限於篇幅,這些工作祗有留待將來
去進行了。



2001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