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76 淨度三昧經--大內文雄 (master)



淨度三昧經卷第二



屏沙王白佛言:「何謂為八王日者,當何以知
之?」


佛告王:「八王日者,諸天、帝釋、參佐鎮臣
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錄、五羅大王、
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持四王十五日、三十日
所奏文書,案校地方人民、八夷鬼神、飛鳥、走
狩、立行善惡,知與文書同不。地獄王亦遣輔臣、
小王、都錄、監司、廷尉、郵公、伏夜將軍、五帝
使者,同日同時俱出,承天竹使符,統攝眾生,禁
檢非法,捕惡賞善。有罪即效,重犯者即收神錄
命。福多者移書,關下天上、地獄,增壽益算,
除死定生。一歲八出,故謂八王日。


「欲知日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此日最急。歲終事畢,考課結
定罪福,決死定生為急。終到立冬屬春。立冬、冬
至是為八王日。前一日夜半竟後一日夜半,是其時
[002-0263a]
也。重犯者謂從前齋八王日犯過。福彊有救,安隱
無他。天帝、將軍、鎮王、使者、司命、主者,
用福故,原貰過之。到後齋王日復犯。是為重犯
者。」


王白佛言:「何等為五官者?」


佛告王曰:「五官者亦大分治黎庶。天上五
官主賞善。地獄中亦有五官,與主五道。大鬼神
王收捕罪人。


「六事罪屬五官。一者行五逆罪,二者行十
惡,三者不行五戒,四者不敬三尊,五者不畏天
禁。何謂五官。一者仙官主禁殺。二者水官主
禁盜。三者鐵官主禁婬。四者土官主禁兩舌。五
[002-0264a]
者天官主禁飲酒。犯罪屬地獄。五官呼名,各自有
時。好殺無慈,心口行惡,為仙官所錄。命在
春。好盜貪求無厭劫人,為水官所錄。命在冬。好
婬欲,為鐵官所錄。婬鬼食其不淨,並飲心血。病
在心肝腎頭目。命在秋。好酒醉亂,仁義不行,
禮教廢,為天官所錄。命在夏。好妄言、兩
舌、惡口、傳舌讒人、誹謗聖道,為土官所錄。命
在季月。五官主人根,人根從五事生,故有五官。
乃自然之王也。五官及輔臣、小王、都錄、監司、
廷尉、郵公、伏夜將軍、五帝使者,收捕罪人錄
命收神。死者不同。皆依本罪,故令不同。」


屏沙王白佛言:「流沙俗人,本所不知,本
所不曉,肉眼濁翳,不見天神、鬼王,監伺來
[002-0265a]
時,云何避之?」


佛言:「欲避天神、鬼王,以救大難者,則為
欲求無量安穩無極之福。諦聽思念,內著心
中,莫忘莫失。」


王及大眾皆言:「受教!一心奉持。」


佛言:「未得道者持五戒。上至具戒人,
名曰戒眼。貪著吾我,不見聖諦。貪求益得,走
作思慮,東西南北,四出治生。更相欺中,婬蕩無
度,殺生可口,酒亂無禮,不奉聖化,不畏禁
忌,行來至趣,放心恣意。從其所欲,可足諸
情。心亂如蘊,不覺行入三苦。自許以道,死後
受殃,悔無所及。今得自在,欲求何道,隨心得
[002-0266a]
之。求大得大,求小得小。三乘之寶藏,譬如海
水,取者便得。三塗之災,亦復如是。六藏俱然。
三善三惡,俱無吏將守也,求者便得。作罪得
罪,作福得福,求道得道,自作自得。以心為
本,身為行首,審諦求道。不欲與三惡道從事,不
欲為地獄惡鬼所錄,欲削除地獄名籍者,當追明
師,從受五戒,具足奉行。九齋、八王之日,守
持十事,立志令堅。何謂為十。一者齋日當詣佛
寺,燒香散花,繞塔禮拜三尊,種道根栽。二者
當從師受齋,如法持之,隨師教令。三者堅持五
戒。四者專心念道。五者閈諸情欲。六者念佛、
念慧、念師恩重。七者不得念妻子、居家、財寶。
一不得念,持心如真人。八者不得妄行來。九者深
自責本罪。十者不得念一切人惡。當施立功德本,
消滅殃罪。是為十事。


「九齋日者,先前一日,當自嚴設,斷絕因
[002-0267a]
緣,男女別坐,飲食香潔。至其齋日,令得清淨,
齋戒完具。八王日者,當先前一日,男女異處,
守持十法,齋竟後一日夜半。所以爾者,諸天、帝
釋、四鎮、輔臣、司命、使者,當下覆伺。竈君
在人左右肩上,有左右契。左神男,右神女。男
神疏善,女神記惡。先前一日夜半,盡共上天,
校定罪福。各自求功,諍了罪福,毛分不錯。諸
天亦自有歲盡,簿書分明。竈君左右契重。復持
九齋所記,校四王所結,知為同不。校事三日,
決死定生。罰謫了定,事諾聽還。罪數多者,
滅壽奪算,條名尅死。歲月日時,關下地獄。地
[002-0268a]
獄承書,即遣獄鬼,持名錄召。鬼無慈心,死日未
到,鬼隨不遠推排,強使作惡,欲速其命。或五
年,或三年,一年,半歲,百日,一月,十日,
三日,一日。罪惡之人,為鬼所使,妄作非法,稍
近死地,命日促盡。其福多者,增壽益算,天遣
善神營護其身,條名關移地獄,拔除罪名,除死定
生。後得上天,為諸天所尊,生天地獄,各有迎
人。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者。應生天上者,
天人持天衣、伎樂來迎之。應生他方者,眼見尊
人為說妙言。應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楯、矛
戟、鐵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行
所作,得其果報。罪輕微者榜擿之,謫者錄神受
罰,其人即病。各有日數、輕重不同,所繫官亦不
同。隨行所屬,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
[002-0269a]
作,天網治之。」


屏沙王白佛言:「流沙受何罪徒謫,形竟何
時?繫在何官?願示所在、罪過輕重、竟不
竟。」


佛告王:「流沙所犯過,無花實,唯有根莖
節。罪從心生,意惡嫉妒,毒心施人,意惡懷
毒。天上所屬星,被對下人,即病。星者天之光,
人之精。精神被問,繫在土官,受謫千七百九十
日,罪乃竟。」


屏沙王白佛言:「我見人,日日犯惡,強健
無病者何?天神豈不知邪?犯大過亦無死者,犯
小過亦無受病謫者,復有守善,死亡不利,疾病
縱橫,更相注瀆,善惡不分。孩兒無過,復有病
[002-0270a]
者、死者。何因復爾?願釋所疑,令知本罪。」


佛告王曰:「所問大善。善思念之。當為一切
解釋愚癡,令得開解。」


佛言:「三界顛倒,甚難了理。非阿羅漢、辟
支佛之所能知。人根深遠,受形無數。或尊或卑,
或貴或賤。或父為子,或子為父,或母為女,或女
為母,或母為婦,或婦為母,或兄為父,或父為
兄,或姊為母,或母為姊,或姊為婦,或婦為姊,
或弟為父兄,或父兄為弟。或師為弟子,或弟子為
師,或師為父,或弟子為子。或君為子,或子為
君,或君為臣,或臣為君,或父為君,或君為父,
或父為臣。或母姊為君婦,或君婦為母姊,或己婦
為君婦,或君婦為己婦。或兄為君、弟為臣,或弟
為君、兄為臣,或師為君,或弟子為臣,或太父為
君父,或師為太父,或弟子孫子臣為太父。或怨家
為子,或為父兄,或怨家為兄弟,或怨家為父母,
或怨家為婦及姊妹,或怨家為君為臣,或怨家為伯
叔,或為外家內親,或怨家為奴婢僮僕,或怨家為
朋友親厚知識,或怨家為將主,或部民,或怨家為
鄰里。或父殺子,或子殺父,或兄殺弟,或弟殺
兄,或母殺子,或子殺母,或夫殺婦,或婦殺夫,
或姑殺婦,或婦殺姑,或母殺女,或女殺母。或君
殺臣,或臣殺君,或奴婢殺大夫,或大夫殺奴婢,
[002-0271a]
或奴婢殺大家,或大家殺奴婢。或祖父母殺孫子,
或孫子殺祖父母,或師殺弟子,或弟子殺師。或父
食子肉,或子食父肉,或兄食弟肉,或弟食兄肉,
或母食子肉,或子食母肉,或夫食婦肉,或婦食夫
肉,或君食臣肉,或臣食君肉,或師食弟子肉,或
弟子食師肉,或婦食弟肉,或弟食婦肉,或怨家相
食肉,或大夫食奴婢肉,或奴婢食大夫肉。如是顛
倒。或奴婢為父母兄弟,或父母兄弟為奴婢,或伯
叔為奴婢,或奴婢為伯叔,或奴婢為君將主,或君
將主為奴婢。或父母為牛馬驢騾雁膚豬羊犬,或兄
弟為牛馬豬羊犬,或為驢騾雁馱,或子為雁馬驢騾
牛羊豬犬。


「人在生死海顛倒。或高或下,或尊或卑,或貴
或賤,或親或疏。幡覆顛倒,更相茹食、乘騎,無
有上下。宿命相讎嫉,更相殺害,共相食噉。因為
怨結,或在鬼神中,來相殺害;或天上來,為民主
識宿命;或在龍、阿須倫中識宿命;或在地獄中識
宿命;共相遭逢。對有大小,德行各有厚薄,德有
勝貧。宿對惡責,適相遭逢,惡心自起,便欲相
殺,以報宿怨。雖受天身,十結未解,得對便起。
宿命福強,今雖行惡,宿福退救,不逢苦厄。未遭
[002-0272a]
宿怨,其罪未熟。至其熟時,自受其殃。貞良現
禍,以宿福薄,為故世罪所追,遭逢宿怨。對至不
救,其福未熟。至其德熟,自受其福。殃福自追,
如形影逐人,都無與者。作是得是,自作自得,不
作是即無對,亦無所得。一切皆由因緣生。孩兒
無過,而有病者、死亡者,當知是人宿命。故世魚
獵、探撈、破卵、殺生眾多。故得短命,過生而
去。


「一切罪福,命之長短,苦樂憂喜,皆由種生,
獲其類報。種福得福,種罪得罪,種長命得長命,
種短命得短命,種好得好,種醜得醜。如人種麥得
麥,種粟得粟,種麻得麻。隨其本種,生其類報。
人之種行,亦復如是。王不足疑也。


「持一戒完者,一天令五神護之,持五戒具
者,令二十五神營救門戶。上至六天,凡有百五十
神,番代擁護,不令衰耗。」


諸天歡喜皆言:「善哉。當共護之。」
[002-0273a]


「如是持戒完具者,十方現在諸佛皆稱歡。是
善男子善女人臨壽終時,佛皆分身往迎之,不使墮
惡道。若戒羸者,當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一心、智慧,燃燈、燒香、散花、禮
拜。益持齋戒,亦復得度。戒不完者,諸天善神
稍遠離之。犯一戒者,二十五神去之;犯五戒
者,百五十神盡棄離遠之。惡鬼稍嬈近,因衰病
之,耗亂其家。遂致衰喪不利,財物不聚,所向不
偶,死入地獄。雖戒完具,不持九齋,如六畜不
生乳,樹無果實,婦不生子,種穀不滋,治生無
利,折耗失本。作吏無衣幘,使者無傳,寧有
信用者不?不持齋者,如人裸身,無有四時衣。
[002-0274a]
如人倮形無衣,寧可用入眾貴人中不也?」


王曰:「不可也。」


佛言:「弟子不持齋,齋不如法,無清淨
福。戒倮無護,為無輔助,如人孤獨,無有臣
子。倮形無衣,露居無舍,必有恐畏。


「不持齋,有五事勤苦。何謂五事苦也?一者恒
生穢濁處。二者所生之處雖得人身,難與三尊會。
三者更生信道難。四者更生求師難得。五者世世求
道難得定。是為五事苦。復有五事苦。一者恒生多
事處。二者生多驚怖處。三者生五從殘處。四者
恒生劇苦地。五者生邊地無福之處。是為五事苦。
合為十苦劇也。


「復有五事自侵欺。一者不用佛教。二者不用師
教。三者言我持齋,不從師、明經道士受齋。四
者不受法化。五者持齋不完。為自侵欺,亡失大
福。復有五事,亡失大福。何謂為五?一者恒生愚
家。二者難得出家。三者所生貧匱家。四者不得
昇入道場。五者頑愚難化。是為五事。
[002-0275a]


「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生中國難。二者
生貴人家難。三者求作沙門難。四者求智慧難。五
者求解脫難。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生佛前
難。二者求安隱難。三者求三昧定難。四者斷絕生
死難。五者求清淨難。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
者若後罪畢得為人主,安國難。二者若後為天,度
人難。三者除罪難。四者求六度難。五者解十結離
著難。是為五難。


「不持齋者,有是三十五難,難得度脫。」


佛言:「末世時人,作佛弟子,為世事所逼,
役荷民窮,衣食不充,熱惱自隨,不得從心。所
願不成,皆宿命不持齋,不精進,懈慢不從師教
令。或持齋,或不持齋,或有布施,或不布施,有
無多少,各隨所作德本,受其殃福。或在他方清淨
佛國,不行清淨,漏行所致,福不還生天,罪不應
墮地獄,.謫來生閻浮提續人種,令不斷絕。或從
[002-0276a]
天上來生閻浮提,或從人道中來生,或從三惡道
中罪畢,得生為人。五道中生死交符,更相換代,
晝夜往來,日日不絕,譬如天雨,以續人種,故不
斷絕。皆由宿命齋戒不如法,謫來生是家。衰末
五燒,毒燃濁世,受是十苦之惱、十自侵欺之
患,墮十五綴礙之難。廻流三界,十二輪轉生死不
絕,受苦無竟。但坐宿命不奉大人重訓,棄正行邪
故,受是三十五苦惱,不得度脫。」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每授人戒,並持
九齋。皆言盡形壽。今復教弟子齋日,更受齋法,
何因得爾?經法至重,如是為慢法弟子耶?」


佛告無盡意菩薩:「佛授人戒,欲度脫。居
家修道,當持五戒行。歲三齋除三毒,月六齋制六
賊,九齋除九惱,滅九思,愈九病,閈絕十二惡
道,開十二門,令至泥洹。士女持齋戒,常令究
竟,盡畢形壽。然弟子受戒以後,故有欲著,經營
[002-0277a]
居家。畜養妻子,縣官之緣,奴婢,債主役使,衣
食之求,販賣治生,墾地種殖,殺生萌類。貪求無
厭,放心恣意。三毒猛盛,六神各逐所欲,心垢積
厚。垢穢之罪引人入冥室,受苦無竟。已聞道門,
當令閉塞三塗八難之處,令得至泥洹清淨無為。猶
如長者有大寬堂舍,以圈牛馬羊豬,滿中作糞。節
日已逼,貴客當來。無餘坐堂,不及除掃。即以沙
土而覆糞上,喚客前坐。主人設好美食,種種香美
食客。至暮時,客還去。主人續圈牛馬豬羊,屎尿
滿圈。上至七日,雜畜眾多,屎尿以厚。有遠方貴
客來,不及除糞。如前以沙土覆上,復用過客。遭
年六中,凡百二日,過客百日過,蘊圂糞各有百二
重。弟子齋日不從師、明經道士受齋,便言我已見
經,曉解齋法了了。自於舍持齋,專精勤進,念道
不懈,清淨無欲,已滅穢念,持心如真人而無瑕
垢。譬如長者,以好沙土覆糞屎尿上。善男子善女
人,受佛五戒、十戒為尊者子,當令如法。人身譬
如大堂舍,馬牛豬羊譬如外五欲之利,糞譬如惡念
也。至自持齋清淨者,如土覆糞上。用不從師受,
自淨齋日,自言我曉齋法,因自持齋,如法奉行清
淨齋日。猶如沙土覆屎尿不淨。罪福相累,重數分
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
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
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
[002-0278a]
五千萬雜類之身。百歲之中,種後世栽,甚為難
數。魂神遂種受形,遍三千大千剎土中,地間無有
空地。於是佛愍念十方,哀傷弟子廻流沒溺,沈沒
愛海,生死苦惱。故設法橋,化度無福,令得解
脫。弟子心迷習俗,勞垢日生。佛以三淵法水,洗
治弟子六衰之垢,令得解脫。前齋日已過,七日之
中罪垢復生,重復齋福。罪垢未厚,復到後齋。大
慈愍傷,開法惠水,洗去欲垢,令得清淨。猶如除
糞到本淨地,香潔可居。弟子齋日,恭肅清淨,驚
怖監司,畏懼神明。齋日當棄家居緣務,就詣塔
寺,禮拜三尊,從師受三自歸、八關齋,於廟堂如
法持之,猶如除糞到淨地。齋過後,男女更相染
汙,到後齋悔過、三自歸,思惟前齋,七日、或五
日,其間所施行身口意,凡犯幾過。至心懇懇,首
過三尊,慎無覆藏著恥。須臾之間而不自首過,後
長受痛,無竟已時。悔過、首罪,更受三自歸,受
清淨齋。齋福相接,間無罪垢,清淨得度。」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慈恩,愍念弟子,
劇如慈母念其赤子。子不念母育養之恩,弟子亦復
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但用愚癡無黠故。」


佛說是時,八百比丘漏盡意解,三百菩薩入淨
光三昧,三萬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三萬二千清信
[002-0279a]
士,萬二千八百清信女皆見道迹,千億天人皆遠塵
離垢,三十億凡士、二十億凡女悉得法眼,前受五
戒,莫不歡喜。作禮皆言:「幸賴得聞清淨妙法,
以救生死,制斷三流,四瀆,澆滅三毒之熾火,蕩
滌六情之垢,漸近清淨,守齋無為,漸近泥洹。」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受佛五
戒、十戒,得為尊者子。應在尊者坐次不耶?」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佛十戒、五戒,
得為尊者子。居家臭穢,不得共尊者、比丘同床席
坐,應當別坐。尊者、比丘坐復尊過於國王、太
子、長者之坐。皆有大尊天神衛侍左右。白衣不應
共坐。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彌,亦不應共坐起、飲
食。正使具戒大沙門,犯戒,心不清淨,尚不應共
坐。何況白衣持五戒、十戒者。亦不應與白衣凡人
共坐起,汙尊者子。殺生、婬盜、兩舌、醉亂、無
禮無義,屠兒偷僧物,不當往來交易借貸。與之薩
瀆,虧損道行,共相汙染,引人入地獄門,自作留
難,墮隧惡道。為人證任,繫綴三界,不得時度。
愁苦憂惱,痛不可言。


「如人與盜賊為友,其賊有罪,王收捕著獄,五
毒治之。獄吏問賊:『卿與誰為友?具說意狀。』
囚言:『我與某長者為友。』即便聞王,王即下
外部錄召長者。長者來到。王便問曰:『聞卿好
[002-0280a]
人,貴人之種,何不自愛,擇善人為友,反與不肖
惡人為友?今日為此死罪囚所引。卿復作囚,云
何?』長者白王言:『此囚亦好人君子,與我中外
兄弟,或言婚親士大夫。邂逅遇事耳。』王言:『此無
罪人,與同罪者,亦當死。卿欲云何?』長者對
曰:『實自不知。雖與囚為友,實不見不知。願王
聖心採察明。某口口守善,未曾犯惡。某有為佛弟
子。』王言:『卿為智人,何不教令禁檢?縱而置
之,卿為已共,同心作賊。坐與為友,或教之,或
為作方便。卿雖不能禁止者,何不遠避之?且往詣
獄。罪人若不怨卿,辭不及卿者,放卿使去。』


「弟子與凡人凶愚無戒行者、犯戒者共相交往,
後為俗人所引,入地獄。地獄主問弟子:『卿為佛
弟子,何不持佛經戒,教卿知識、鄰里、朋友、親
族?卿為智人,縱而置之,無有慈心,不念眾生。
今此罪人引卿云:何不教我?我愚癡不曉佛道。謂
死生不屬佛,謂天云為大,死生屬天,不知有地
獄。不教我,不度我如是。罪人怨亂云:卿無慈
心,不相念度。卿促人為罪。卿不能教度者。何不
遠避之?』弟子對曰:『我謂但自持戒,守善為
佳。德行不高,實不能度。人又不用我言。願王原
[002-0281a]
救,除我過罪。我是佛弟子,尊者子也。』」


佛言:「清信士女,當自慎護,令清淨。慎
無與凡人為友、為侶,引人入地獄中也。」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凡夫士女,前世持佛五
戒,今得人身,依道而生。貧富貴賤,好醜長短,
苦樂不同,安危事異。或有復還信佛者、不信者。
其意云何?願釋所疑,當令大眾而得開解。」


佛言:「善哉善哉。憂念人民乃爾。」


佛告無蓋慈菩薩:「人有六事,得生富貴家。
何等為六?一者用善師教。二者喜布施。三者持九
齋、五戒不犯。四者行忍辱。五者一切行恭敬。六
者孝事二親,禮拜三尊。是為六事。生豪富家復有
十事。生則知道,信佛、三尊。一者立願。二者精
進持九齋不廢。三者不行八邪業。四者不使巫師
卜問解除。五者不祠天求福。六者不事外道,不稱
歎外道。七者不為邪業。八者不為蠱道。九者不行
幻術。十者不與夷人從事。是為十事。行恒生中
國,便能信佛、三尊,後世昇天福堂,累劫無患。
人不能奉行此十事者,生墮邊方八難處、貧賤家。
又不信道,或不值佛世,常在冥室,陷墮六川,累
劫不出。」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持五戒,行布施,得生
[002-0282a]
富貴家,當得老壽。復有少死者何?」


佛言:「殺生作施,雖富不壽。」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貧富癡黠不別。富而癡
者,貧而黠者,長短不同,好醜亦爾。其意云
何?」


佛言:「皆由宿命作人時,修行所致,種德不
同。故布施不行忍辱,不喜聞經,後世富且愚。持
戒、讀經、行忍辱,不布施,後世聰明、黠慧、辯
才、多智、端正且貧。長短不同者。好喜廣學,廣
智慧,廣教人起立迎人,後世得好身形,智慧中
王。不能廣智慧,有慧乍欲語人,乍不欲語人,起
立迎人,短且愚。人之種行隨本種,自得其報。」


說是語時,二千萬比丘漏盡意解,十萬菩薩皆
得信忍,四十萬天人皆入六度三昧定,四方菩薩、
弟子、行者、諸天、人民不可計數。從四方稍來,
滿八十里廣縱間無空地,聞佛說經,莫不歡喜。三
十萬清信士、七萬清信女皆得六慧智度無極,八千
比丘尼皆得柔順忍,二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百萬鬼神、龍、阿須倫、乾沓和、閱叉等皆發無上
正真道意,地獄王官屬千億重發無上正真道意,願
畢形壽,得作沙門,奉行清化,福度眾生。


爾時法意菩薩下坐,長跪叉手白佛言:「多陀
阿竭為如本無法,隨法度,無人民。」


佛告法意菩薩:「多陀阿竭不見本無法,亦不
見隨法度者,亦不見有三界,亦不見有諸天人民,
[002-0283a]
亦不見有人,亦不見無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
亦不見度,亦不見度者,亦不見吾我,亦不見五
陰、六衰,亦不見身心意識,亦不見地水火風空,
亦不見四大合時,亦不見不合時,亦不見色痛癢思
想生死識,亦不見諸法來時,亦不見諸法去時,亦
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本,亦不見地水火風本、無
有本。」


說是三昧時,八萬菩薩皆得阿惟顏,如本無無
所有。七萬菩薩得不退轉,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
生法忍,百萬天人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得淨意
解脫三昧,七千萬清信士下髮作沙門,皆得信忍,
十億凡士、三十萬凡女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前受五
戒,八百龍王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大忍菩薩白佛言:「多陀阿竭以大慈哀念
十方諸天人民,法雨三界,潤澤群黎,莫不得過度
者。多陀阿竭用意淨故,所說清淨,言辭清淨,如
法清淨。忍者無猗,空無處所,心無端底。忍大勤
勞,忍伏諸情,忍大生死,以無蓋慈救眾人病,令
一切諸天、帝釋、梵忍天、勝英、天子、國王、臣
民、龍、鬼神莫不忍,棄諸欲態惡。忍本淨根,根
生莖節,莖節轉生花實。生花實,復還本無無所
有,忍守根門。以法化導,令入泥洹」


佛告大忍菩薩:「一切大聖皆行大忍,自致成
本無。如來化導眾生,忍不視色,眼則清淨;忍不
受聲,耳則清淨;忍不受香,鼻則清淨;忍不受
[002-0284a]
味,口則清淨;忍不求細滑,身則清淨;忍不多
念,則心清淨;忍不思想,則意清淨。忍不分別上
中下、好惡,識別萬物為作名字,心無所著,意無
所想,識無所別,則為識清淨。外六事本清淨,內
六事本清淨。外六事為泥洹,內六事為身本。外六
入內,內六喜樂受之。受之者為不淨,故使隧三
塗。譬如婬妷女人,雖不行求男子,視外如貞,內
常思念。有男子從遠方來,寄宿外堂。夜人定靜,
時彼失聲,不在遠方。男子因往,親近主人婦。婦
人得男子,心中獨喜,因留三日。外六、內六更相
婬汙,諸情各受所習。婬婦女習愛男子,留三日
者,謂心意識婬著情。外六為男子,內六為婦人。
留者謂外六事與心意識共相可入。因種生死,婬於
六欲,種罪根本。菩薩常行大忍,不婬六欲,內外
清淨,如本無清淨。心意識清淨無瑕穢,自致得佛
道。」


解脫菩薩白佛言:「諸法無著無縛無脫。色無
著無縛無脫,色之自然故。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無,
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本淨故。地水火風本無,
無著無縛無脫,本淨故。吾我本無,無著無縛無
脫。身心意識四事本空,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
因沒溺四瀆水流,漏入三苦,不得解脫。」


佛言:「善哉善哉。解脫菩薩,如汝所說無有
異。皆佛威神之所致。諸法如本無,無著無縛無
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地
水火風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薩云若如本無,無
[002-0285a]
著無縛無脫。多陀阿竭如本無無說經,無著無縛無
脫。佛心與眾生心等無有異。多陀阿竭本在凡夫。
時心如凡夫,心無有異。亦六欲所溺,廻流三界,
隨四顛倒,受形無數。更生更死,或男或女,或尊
或卑,或貴或賤,受身周遍三千大千國土。持針刺
地,皆中我故身。後見寶蓮花如來、至真、等正
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
天人師、號佛世尊。住世二十中劫時,佛為諸天人
民說六度大法。我時儒童,往而觀之,聞佛所說,
心開意解,前受五戒、三自歸命,持九齋,不失教
法,行之不廢,功積致佛。」


佛言:「欲求道遠離罪門者,當奉佛經戒,追
事明師,給事所須。當隨師教,數數講論。三潤之
法水洗心垢穢,心淨得度。一切眾生擾擾,但諍咽
喉不急之事,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
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
老死日加,常與罪對。溺于五陰、六衰、侵漏三
苦,受罪無竟。是身如聚骨,連鎖支柱,筋束而
立。內盛臭處,外強文餝。身如畫瓶,外以五彩餝
之,內盛膿血、屎尿不淨。愚者保之,長處生
死,不得解脫。苦劇終身,囚繫在於牢獄,無有出
[002-0286a]
期。眾生樂於生死,自沈五江,沒於三瀾,無有出
期。但坐隨六情,逐世榮名,噓天雅步,尊身重
名,虛偽無信。眾態在內,如鐵生垢,自消其形,
都不覺知。人為六情所消,消滅人形,死不復生。
諦觀如是,當行布施,以戒神水澆除五陰之垢。建
志求生,除死滅憂,關閉獄戶,斷絕苦本,便得泥
洹。故心之自然,棄除五陰、六衰,解脫無有憂
苦。」


淨度白佛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
佛,用一切眾苦故,愍念眾生永處七痛,變惶累
劫,無有終竟。故演尊妙經典之要,等度一切三
界群生,莫不解脫,安至泥洹。心空意淨,六情
澄清,澹然不起。蕩除三界,三塗盡度,地獄虛
空,莫不歡喜。逮入道門,無不獲安,此彼無
二,等度一切。德尊巍巍,恩蓋天地。尊極無
[002-0287a]
過佛者。」


佛告淨度及四部眾:「各各明聽。吾當說之。
一切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閱叉、乾沓
和等,受佛重戒,治心穢病,求度世道者,持五
戒,上至五百戒,為入律弟子。能與諸情諍者,乃
為信順道化,審諦畏罪。志欲求道者,勤持律行。
畏順縣官,奉上敬下,如奴事大夫,朝廷肅清。以
智教愚,以黠教癡。愚癡者,當勤詣智黠者問受,
受則奉行,不得缺犯。若缺犯者,當尋聚眾,隨
實至誠首過,不得隱廻。有所畏難,居神著泥梨
中,後悔無益。若有知法律者,見人有過,不糾
舉治之,為與同罪。何以故?坐共同一處故
也。」


淨度白佛言:「何謂為淨?何謂為不淨?何
者可同一處,何者不可共一處?」
[002-0288a]


佛言:「人於生死地,持戒不犯如毛分者為
淨,犯戒者為不淨。淨者可共一處,不淨者不可共
一處。」


淨度白佛言:「實爾!天中天。四部弟子,從
生死急難之地,持五戒求人道,持十戒求羅漠道,
持具戒求菩薩道。獨立甚難,持律立行。自可不
犯道禁,奈何禁他人?惡人犯戒,善人終不犯
戒。善人奈何正惡人?」


佛言:「我法中不受大惡人。末世時,我弟
子不承至法,用名譽故,取求弟子,至令有惡人
耳。惡人犯戒,放逸傲慢,不畏禁戒者。持法律
者,案法治之。小過笞之一百,中過笞之二
[002-0289a]
百,福罰之。大過笞之三百,福罰之。不改、不
首過者,長擯棄之。」


佛告四部眾:「不知法律者為未作沙門,為未
持戒,非佛弟子。已知法律,不當慢法。受人意
氣,縱人入罪,死後共入鐵城獄中。」


淨度白佛言:「末世時人眾,不用法律。一
人之力那眾何?而伏之?」


佛言:「能感佛恩,愍傷眾生,福度一切,令
得解脫者,大法欲危,沒命濟之。便以律戒,示天
子、國王,以正佛法。


「不能爾者,為不行大慈,愛少棄多。且行忍
辱,出群愚之眾,獨處山澤、樹下、塚間,日慎
一日。結伴不良,不如獨行。獨善無憂,奚用伴
為?結友不固,久則成怨。今微相尅記,後成大
怨。天神所識,生生相值。智者避之,愚者近
[002-0290a]
之。延智曰明,延愚曰惑;習智成聖,習愚失行。
一世能正心,三世受吉祥;一世心不正,三
世受惱患。」


淨度白佛言:「持法律沙門,當云何正居士,
戒耶?」


佛言:「如父正子,如君正臣。不亦易耶?白
衣居士,不如法教者,亦當持法律度之。」


淨度白佛言:「白衣居士,悉應用法律罰治
耶?」


佛言:「四部之眾,盡用法律共相整頓,如長者
恒賷不死之藥。若飲食為病,若寒熱為病,若中風
為病,若鬼神所病,尋時服藥,病則除差,長存
不死。為佛弟子亦復如是。得持法律人,共相遭
值,如見佛不異。常以三時,督厲弟子,不令罪
生,如長者尋服不死之藥。良藥苦口以愈百病,苦
言逆耳以利身行,此之謂也。」


淨度白佛言:「佛每教弟子常默不語,今復設
[002-0291a]
是教耶?」


佛言:「弟子之法,求道之初常默。是法所以
持法律者,當語,用正眾人故耳。」


淨度白佛言:「不語者則為善,語則為不善。
不善難居,善者易居。誰欲為不善乎?」


佛言:「大慈人乃能持法律,憂念一切令度
脫,言如法語。如法者,是則為善;不偷、不諂、
不二意,是則為善;不囚懷,不失正,是則為善;
糾舉奸非,令眾度脫,是則為善。不謂默然。從而
入罪門者,為不善也。度人者為善,不度人者為不
善。捨小慈行大慈者為善。正真道教勸厲眾生令發
無上正真道意,是為最善。」


淨度經卷第二
[002-029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