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71 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姚和尚 (master)




金剛五禮



整理者 達照



〔題解〕


《金剛五禮》,又名《金剛五禮文》、《金光五禮》、《金
光五禮讚》等,中國僧人所撰禮懺文,作者姚和尚,一卷。
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亦未為歷代經錄所著錄。在敦煌遺書
中,至今已經發現了十八種《金剛五禮》的寫本,根據對三
身佛的不同說法,可分為兩種異本。諸本中,北敦7329號
的書品較佳,文字錯誤之處也最少。北敦8337號末後兩段
次序顛倒、斯4712號尾缺、北敦7370號首缺。其餘諸號均
首尾完整。


關於《金剛五禮》的作者,在伯3664號中標有「姚和
上金剛五禮」字樣,可見應為某俗姓為「姚」的和尚所撰。
汪娟博士認為該「姚和尚可能是吐蕃統治時期,敦煌金光明
寺僧人姚利濟」(見《敦煌禮懺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4頁),可備一說。但因
缺乏詳細的考証,故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禮懺文共分五個儀節,故名「五禮」。第一禮是對法
身佛的讚禮,第二禮是對報身佛的讚禮,第三禮是對化身佛
的讚禮,第四禮是對《金剛經》的讚禮,第五禮是對佛說《金
剛經》這件事以及說《金剛經》處所的讚禮。


本文獻較為特異的是,稱釋迦牟尼既是化身佛,又是法
身佛與報身佛,與傳統認為釋迦牟尼僅為化身佛不同。按照
傳統的佛教理論,佛的化身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對釋迦牟
尼佛的所有化身佛都可以稱其為「同名釋迦牟尼佛」。但是,
[001-0053a]
對法身和報身也稱為「釋迦牟尼佛」,這就顯得比較特殊並
值得研究。但在現存的敦煌遺書十八個寫本中,只有伯2325
號、俄176號背面是把三身佛分別說成「毗盧遮那佛」、「盧
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其餘十六個本子均將三身佛寫
成「釋迦牟尼佛」或「同名釋迦牟尼佛」。由於伯2325號、
俄176號背面這兩號的書品極差,而其餘諸號相對來說書品
較佳,抄寫亦基本一致,故其餘諸號抄寫錯誤的可能性幾乎
不存在。所以,我們應該承認古代確有將釋迦牟尼作為三身
佛的說法。我們知道,在南宋四川綿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覺
集的《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將載《藏外佛教文獻》
第八輯)中也出現了「法報化身釋迦文佛」的說法。聯係《金
剛五禮》的有關記敘,說明在唐朝已經流傳著「釋迦牟尼佛
就是三身佛」的說法,並以「同名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形式
表述之。說明「三身即一佛」的觀點最遲在唐代已經形成。
看來象伯2325號、俄176號那樣將三身釋伽牟尼改為傳統
的表述,是後人的再創造。鑒於此,我們把伯2325號、俄
176號背面作為異本來處理,以期反映該文獻的不同演化階
段。


《金剛五禮》是以《金剛經》為指導思想的一種佛教懺
儀。依《金剛經》而作的懺儀,除此之外還有梁武帝的《金
剛般若懺文》、遼代通理大師所作的《金剛禮》、現流傳于南
方不明作者的《慈悲金剛寶懺》等,都是以《金剛經》作為
造懺的根本依典的。《金剛經》屬《般若經》系統,是大乘
破除妄執的代表經典,闡述無相的中觀理論。佛教的懺悔法
分「理懺」和「事懺」,理懺是一種「無相懺」,如說:「罪
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
為真懺悔」(見《瑜伽燄口》)。惠能《壇經》把「無相懺」
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六祖慧能大師據說又是聽聞《金剛經》
[001-0054a]
而開悟的。《壇經》中的「無相懺」與《金剛經》有無必然
的聯係,姑且不論,但其義理的相通是顯而易見的。事懺是
一種借諸儀式,至誠披露的懺悔。如說:「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見
《華嚴經》)。這在佛教各種懺法的形式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所以,以《金剛經》為依據的「懺儀」,就是把《金剛經》
的般若思想納入懺儀之中,也就是把「理懺」和「事懺」結
合起來,融為一體,從而更全面徹底地懺悔過去所造的罪障,
顯示自性本具的圓滿清淨與自在。


本文獻以簡單的禮懺方式出現。據敦煌遺書抄寫本文獻
的形式看,它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和其他懺法合起來使
用。據傳統的懺法形式來看,如果單獨使用的話,它也只是
懺法的主體部分,首尾還得加上其他一些內容,如發願、廻
向等,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禮懺文。然上述十八個本子中,
沒有一個本子具備這種完整的形式。這說明敦煌遺書本《金
剛五禮》大抵屬於備忘錄性質,是敦煌僧人自備的參考本,
而不是懺儀法會的實用文書。本文獻對《金剛經》、對古代
佛教懺儀、以及對《金剛經》的民眾影響和消業思想的研究,
均是值得注意的重要資料。此外,本文獻對研究敦煌寫經的
抄寫方式及古代敦煌地區的音韻,亦有一定的價值。


汪娟博士曾對本文獻錄校(見前書第204頁至第211
頁)。此次整理參考了汪娟博士的錄文。整理本的底、校本
情況如下:



* 一、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

* 底本:北敦7329號;
* 校本:

* 甲本:伯3664號;
* 乙本:斯4173號;
* 丙本:斯1674號;
[001-0055a]
* 丁本:斯4712號;
* 戊本:北敦8337號;
* 己本:北敦8174號;
* 庚本:伯2044號;
* 辛本:伯3792號;
* 壬本:伯2975號;
* 癸本:伯3645號;
* 子本:伯4597號;
* 丑本:伯3881號;
* 寅本:伯2911號;
* 卯本:斯4600號;
* 辰本:北敦7370號。
*
二、金剛五禮

* 底本:伯2325號;
* 校本:甲本:俄176號背面。




〔錄文一〕



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



一心滿敬禮,清淨真如,無去無來,不生
[001-0056a]
不滅,寂然常住,湛意恒安,千佛共尊,十方
同敬,恒沙功德,非色非心,南無清淨法身
釋迦牟尼佛。


一心滿敬禮,毗盧遮那,千葉蓮花,四
智珍寶,德山無極,願海無邊,積行三祇,
[001-0057a]
累功十地,廣超法界,體滿虛空,南無圓滿報
身釋迦牟尼佛。


一心滿敬禮,如來生地,雪山之北,香山
之東,城號迦衛,姓釋迦氏,父名淨飯,
[001-0058a]
母號摩耶,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南無千百億
化身同名釋迦牟尼佛。


一心滿敬禮,金剛般若,微妙甚深,不
[001-0059a]
可思議,生諸佛身,滅凡夫罪,無人無我,聲空
色空,苦惱蓋纏,因茲永寂,南無金剛般若
波羅蜜多甚深法藏。


一心滿敬禮,舍衛城南,須達園中,祇陀
林下,如來精舍,眾聖禪房,于彼伽藍,說斯
[001-0060a]
般若,我今恭敬,憶念世尊,南無金剛般若波羅
蜜多甚深法藏。


金剛五禮一本



〔錄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