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23 七祖法寶記下卷--華方田 (master)




七祖法寶記下卷


整理者 華方田



〔題解〕


《七祖法寶記》,禪宗文獻。係中國禪宗僧人所編纂之佛教典
籍。編纂者不詳。本文獻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著錄,亦不為歷代
大藏經所收。現於敦煌遺書中發現,為中國北京圖書館收藏,共兩
號:一號為北殷38號,首尾均殘;另一號為北新1272號,首殘尾
存,有尾題「七祖法寶記下卷」。從紙質、字體、內容、體例諸方面,
均可判斷此兩號本為同卷,但這兩號不能直接綴接,中間尚有殘
缺。現存文獻之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摘錄《佛藏經》、《念
誦經護法普通諸部》、《心經》、《大般若經》、《金剛經》、《金剛三昧
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佛說決定毗尼經》、《如來莊
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法華經》、《維摩經》、《思益經》等經
典而成,份量較大,約占所剩全文的五分之四。第二部分是《諸經
大乘要抄》,節錄了十幾部大乘經典的重要內容,包括《楞伽經》、
《思益經》、《佛頂經》、《維摩經》、《金剛三昧經》、《法句經》、《佛藏
經》、《藥師經》、《決定毗尼經》、《金剛經》、《轉女身經》、《大佛頂經》
等,其中以《楞伽經》份量最大。


本文獻尾題記曰「七祖法寶記下卷」。此「七祖」是誰,無法確
考。但根據文獻中所編纂之經典的思想特點,可初步推斷,此「七
祖」或為北宗神秀的弟子,如普寂、義福等。


整理本據北殷38號及北新1272號錄文,無校本。因原文殘
缺較多,故文獻中之經文正文均參校《大正藏》本,將殘缺經文寫入
校記。為文從理順,個別文字據《大正藏》本補入正文,出校記說
明。


[001-0134a]


〔錄文〕




(首殘)


《佛藏經.諸法實相品第一》亦名《選諸法卷第□》


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
□…□「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


「舍利弗!譬如巧畫師,畫□…□師者,為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無為,令人信解,倍
為希有。舍利弗!譬如藕絲懸須彌□…□尊。舍利弗!如來
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無所有,一
[001-0135a]
切世間所難信解。何以故?是法無想離諸想,無念□…□量所
能得知,無行無相,無有熱惱,無念過諸念,無心過諸心,無向
無背,□…□無說無不說。舍利弗!我此聖法,皆能降伏一
切貪著者、說有者、說□…□者,皆違逆佛,與佛共諍。舍利
弗!乃至於法少許得者,皆與佛諍,與佛□…□。若非我弟
子,即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舍利弗!如是
見人,□…□利弗!如是見人,我則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
但勤修習無相三昧,於無相三昧亦不取相,□□□達一切諸法
相,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001-0136a]


《佛藏經.念佛品》云「惡知識」: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戒、念
僧、念施、念天,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為邪教。
謂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為惡知識。是人
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惡
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
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即名為修習
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行無色,
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佛藏經.念法品》云「善知識」:


「舍利弗!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不集諸想,滅一切
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
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無觀,名為清淨
念佛。」
[001-0137a]


「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無
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
名□…□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處?無念無分
別,空寂無相性,□…□念佛時莫取小相,莫生戲論,莫有
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實念佛。何以故?如來不名
為色,不名為相,不名為念,不□…□是人於佛猶尚不得,
何況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是名□…□者,世間希
[001-0138a]
有。得不顛倒真實見故,名為正見。復次,舍利弗!正見□…
□顛倒,如實而見,是故如來說名正見。若生我相、人相、眾生
相者,當□…□」



《佛藏經》云「惡知識」:


「舍利弗!人以清淨信等諸根,出家學道,□…□戲,輕躁
無羞,言語散亂,不攝諸根,心不專一,癡如白羊。親近如是惡□…
□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失於生天之樂,況涅槃道?」


「舍利弗!□…□母生離死亡喪失,親里衰惱,國土破壞。
生八難中,捨於樂處。遇惡知識□…□不喜見,不喜聞
法,不與佛眾而共和合。」


[001-0139a]


《念誦經護法普通諸部》


三藏金剛□…□


凡念誦,先須護身結界澄想,觀察本尊聖者,起慈悲心,
愍念有情,發大誓願,迴向菩提,方可念誦。


持四種念珠,念四種念誦。一者,音聲念誦;二者,金剛念
誦,合口動舌默然誦是;三者,是三摩地念誦,心念誦是也;四者,
真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能令行者速證無上菩提,具一切智,
此心真言是一切諸佛第一義。如智中流出,非是作法顯現。
如巧色摩尼,能滿諸願,一切諸佛同聲共說。思惟之時,唯是明朗,
[001-0140a]
亦不見身之與心,況無一物。法非空故,若久能熟,當自證
智。作是觀時,誦密言曰。念此明者,即能證入一切灌頂曼
荼羅位。於諸菩薩秘密法門,隨意無礙。作是觀時,不復延
促,務在證入。若能一一與心相應,方大成就。一切時處作意,任
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除,自然不起,
性常清淨。此真實法門,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
智。上從諸佛,□□□□,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
想所覆,令其法體不得顯現。作是觀者,便證解脫□□□□昧,
名為地前三賢位。所有動作,任運相應,自然進入初地,生大歡喜。
[001-0141a]
所以然者,以觀月為方便,具有三義:一、月清淨義,離貪欲垢
故;二、清淨源義,離貪瞋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
故。所以取月為喻,亦莫作月解。世間月者,四大所成,畢竟破壞。
眾生自性清淨心無生滅故,此是佛菩薩內證,非二乘聲聞外
道所知境界。作此觀者,一切佛法,恆沙功德,不由他悟。此一法
攝無量,剎那悟入諸法中。自作無礙,從地至地,漸漸昇
進。覺此觀者,不得專守無念以為究竟。當須正念進修
[001-0142a]
方便,然後證入清淨究竟法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
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
切苦,真實不虛。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
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
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


「若有眾生,無餘雜念,爾時菩薩,常作化身,擁護是人,不
離左右。」


《大般若經.魔愁品》
[001-0143a]


若有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與不憶不念相應,一切魔家
眷屬悉皆憂愁不樂。


《佛藏經》云:「舍利弗!我法無諸難事,不乏飲食、臥具、醫
藥,汝等但當勤行佛道,莫貴世間財利供養。舍利弗!汝今善聽,
我當語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
供養。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禪比丘,不及天神。」假佛一切形像是。


《金剛經》云:「凡是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
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藏經》云:「舍利弗!我餘經說,若人見法,是為見我。如來
非法,亦非非法。不順有相,不依無相,即是見法,見法者見本
性。何以故?調達愚人及諸外道,皆以色身見佛。舍利弗!如
來不應以色身見,亦復不應以音聲見。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見佛,
是去佛遠。所以者何?佛不名見,名為見佛。不依有見,不
依無見,即是正見。」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法
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即染著,非求法也。法名無為,
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離見聞覺知,
[001-0144a]
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唯!舍利弗!夫求
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法華經》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若人不求種種世法,
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真佛者」,識心見性,悟理之人,即
是真佛。


《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有離無故,不垢
不淨故,無生無體故。」


法身禮


《入佛境界經》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以不分別世
間故,敬禮無所觀。虛空無中邊,諸佛體亦然,心同虛空故,
敬禮無所觀。一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相
體。」實相者,不相有相,不依無相是。


《楞伽經》云:「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
性。』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種煩
[001-0145a]
惱,是佛體性。大慧!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我以□…
□善知二無我,除二障二惱,及不思議死,是故名如來。』」


假三寶□…□剃髮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寶。若不
識心、不見性,總無寶。真□…□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則是法,法則是眾。是三
寶□…□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不隨有行,不依無行,即是隨
法之人。


《思益經》云:「□…□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
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


(尾殘)



(首殘)
[001-0146a]


識不生,無生可□…□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
於無住,云何是生?菩薩白佛言:「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
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不住諸
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如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
無此。得空心眼,得法身空。五陰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
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
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解脫菩薩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
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何以故?若
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至念堅
[001-0147a]
固,心常無住,清淨不染,不著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
依諸有,寂淨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
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於空,心
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禪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
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
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
礙解脫。」


解脫菩薩而說偈言:


「 「大覺滿足尊,
 入於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滅地,
 寂滅心無生。
 不壞於三寶,
[001-0148a]
 具六波羅蜜。」」



佛言:「無忍不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在木
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
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


「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離
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無心,亦復如是。」


心王菩薩言:「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
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無
諍無論,乃無生行。」


佛言:「總持無相,則無三受等三,悉皆寂滅,清淨無住。
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定諸幻亂,云何不禪?」


佛言:「菩薩!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禪性無生,離
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若知禪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
無生般若。」
[001-0149a]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見?」


佛言:「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
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復如是。身
尚不有,云何有見?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
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六十惡。」


無住菩薩言:「十方遍計,皆由一念心生。


「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入實際品》


大力菩薩白佛言:「尊者!如如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
捨。云何五空而不取捨?」
[001-0150a]


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
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
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則入三空。」


大力菩薩言:「云何三空?」


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
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菩薩!無名義相,不可
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在於名;無義之義,不無於義。」


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
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虛
空,從心化生。若心無妄,即無別境。」


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瀝滴成海。」


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
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
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故雖無法服,不具持波羅提
叉,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


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
仰。」
[001-0151a]


佛言:「為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澄,
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下卷


「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
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無施。」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超於二
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繫,是大力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
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今者如來,云何說法?」


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
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


「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
義非有無,空相空故。」


「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
來。」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有頂。」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來
[001-0152a]
者,如來心自在,常在寂滅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


「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是如非復彼。何以
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
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
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義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
為禪。」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
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
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
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 「法從分別生,
 還從分別滅;
[001-0153a]
 滅諸分別法,
 是法非生滅。」」



「 「離識法即空,
 故從空處說;
 滅諸生滅法,
 而住於涅槃。」」



「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時,
 是得心不有。」」



「 「法本無有無,
 自他亦復爾;
 不始亦不終,
 成敗則不住。」」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
無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所說,法義皆空。知
有非實,如陽炎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生。如是觀者,是人智也。」


佛言:「以淨心見佛,以見佛故,當生淨土。」


「 「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現。」」



佛言:「猶如闇室,若遇明燈,闇即滅矣。一入觀時,諸罪悉
滅。」


[001-0154a]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諸佛世界,放無量光明,說無盡妙法。教諸菩薩,入一相門,得
無所畏,善降眾魔,教化度脫外道邪見。若有眾生樂聲聞者,說聲
聞乘;樂緣覺乘者,說緣覺乘;樂世間者,說世間乘。以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諸眾生,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
安者安,未泥洹者,令得泥洹究竟。菩薩所行,善入諸佛法藏。如
是種種功德,皆悉具足。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聞此般若波羅蜜,不驚
怖畏,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為大
施主,第一施主,勝施主,無第一施者,當具足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當具諸功德,成就相好。自不怖畏,令人不怖畏。究竟
般若波羅蜜,以不可得、無相、無為第一真實不可思議法故。」
[001-0155a]


「迦葉!譬如三十三天人,見波利質多羅樹初生皰時,作如
是念:此皰不久必當開敷。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聞說此深般若波羅蜜經,心生歡喜,亦復如是。」


「迦葉!譬如摩尼珠師,見摩尼寶,心生歡喜,亦不假思
量,即知真偽。何以故?以慣見故。」


「譬如學射,久就即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修般若
波羅蜜亦如是。」


「譬如有人,從遠方來,後有人從彼方來說:『彼方流泉浴池,花
[001-0156a]
果茂盛。』勸彼人令交更說。若人聞般若波羅蜜,歡喜信樂,不
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以無量千萬佛所種眾善根。得聞
般若波羅蜜,信樂受持。」


「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深般若波羅蜜,不生怖畏,當知是
人,受佛法印。此法印者,是佛所造,是佛所貴。何以故?以此
法印,印無著法故。」


[001-0157a]


《佛說決定毗尼經》亦名《破壞一切心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精舍,與大
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十萬人。爾時世尊,如龍王視,
觀察大眾已,告諸菩薩:「仁者,誰能於後世,堪忍護持正
法,以諸方便,成就眾生?」


「又,舍利弗!師子獸王大吼之時,其餘小蟲能忍不?」


「不也,世尊。」


「又如香象,其所負重,諸驢騾等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如釋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貧窮之人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舍利弗!於意云何?金翅鳥王所有勢力,鵒鴿等鳥能
堪忍不?」


「不也,世尊。」
[001-0158a]


「如是,舍利弗!菩薩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勢力,所有之罪,依
出離智,得見諸佛。」


「又,優波離!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
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


「優波離!菩薩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於日中分思惟,
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


「優波離!如來觀察籌量,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不應
一向說離欲法;不應一向說速疾法。常當為說發歡喜心相應說
法;常應向說甚深無雜無悔纏法;常應為說無取無礙空
無之法。」


「優波離!如來先說欲難捨離,名為小犯;瞋易得離,名為
大犯。」


爾時,文殊師利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究竟無垢。能自調
心,乃能得見究竟毗尼;一切諸法,無有染污,我不可得,乃能得
見無悔毗尼。」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欲斷貪欲,名增上慢;作是
思惟,見諸法空,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於無相,名增上慢。是名
[001-0159a]
聲聞住增上慢。云何名為菩薩增上慢?佛乘最勝,作是思惟,我當
於中,發菩提心,名增上慢;行六波羅蜜,當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
上慢;般若波羅蜜能得出離,更無餘法而得出離,作是思惟,名增上
慢。」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思惟諸心時,不著思惟,是名最勝,
離增上慢。


「 「心心所思名為思,
 若有所思名有縛。
 若有思惟諸法空,
 是名著相凡夫人。
 若有比丘常念佛,
 即是非真非正念。
 將知佛從分別起,
 實不可取亦不生。
 是故無思能解脫。」」




須菩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應得?云何應住?云何修行?
云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諸法自相空,即是三菩提。
[001-0160a]


「平等一相,無自無他,不緣境界,決觀心息,自然悟解,無
有分別是非處所,是人不久成佛。行我行處,到我到處,見我見處,
住我住處,得我得處,坐我坐處,無有煩惱。若境若智,本來不生,
本來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因不果。非惟無有,亦復無無。
不靜不亂,不散不去。諸法無是有,修多羅般若波羅蜜如是有。如
是發心,上求作佛,所以無求為求;下度眾生,所以無度為度。發菩
薩心,有所得者,即是邪見。邪見之人,永不見佛。斷一切智,名為
佛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修多羅般若波羅蜜甚深』,何者
是?」


佛言:「空相是,無相是。無造、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
無淨、無所有、無依止、無住處、如虛空,是修多羅般若波羅蜜甚深,
不可思議。不生不滅相,不垢不淨相,不散不亂相,不說不聽相,不
言不義相,不得不失相。何以故?修多羅般若波羅蜜法中,無是諸
法相。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有,皆悉畢竟空,求無處所,覓不可得,
應如是解。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諸經大乘要抄》


《楞伽經》云:「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於自心,是則
無為諍。」


又云:「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若依止於事,此法即便
壞。」
[001-0161a]


又云:「隨言而取義,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地獄
中。」


又云:「理教中求我,是妄垢惡見;離聖教正理,欲滅
或反增。是外道狂言,智者不應說。」


《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
來。」


《思益經》云:「比丘!云何隨佛教?云何隨佛語?若稱
贊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又云:「若不依文字語言,是名
隨佛語。」


「比丘!云何應受供養?答言:於法無所取者。云何消供養?
[001-0162a]
不為世法之所牽者。」「誰人報佛恩?答言:依法修行
者。」


《楞伽經》云:「如是種種相,墮於外道見。」


《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
為定?」


《金剛三昧經》云:「我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不
動不禪,是無生禪。」


《思益經》云:「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界。行如是禪定,是菩
薩遍行。」


《維摩經》云:維摩詰訶舍利弗林間宴作,訶須菩提、大迦葉
不平等。


《轉女身經》云:無垢光女訶天帝釋:汝聲聞乘人,畏生死,樂涅
槃。


《決定毗尼經》云:「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盡遮戒、
[001-0163a]
盡護戒。」


《藥師經》云:「佛訶阿難:『汝聲聞人,如盲如聾,不識無上空
義。』」


《佛頂經》云:「訶聲聞人,得少為足。」


《佛藏經》云:「舍利弗!如來在世,三寶一味。我滅度後,分為
五部。舍利弗!惡魔於今,猶尚隱身,佐助調達,破壞我法僧。
如來大智見在故,弊惡魔眾,不能成其大惡。當來之世,
惡魔變身作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說,令多眾生入於邪見,為
說邪法。爾時惡人,為魔所迷,各執所見,我是彼非。舍利弗!
如來預見未來世中,是破法事故,說是深經,悉斷惡魔諸所執
著。阿難!譬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見;盜他物者,不自言
賊。如是阿難!破戒比丘成就非沙門法,尚不自言我是惡人;況
能向餘人說,自言罪人?阿難!如是經者,破戒比丘,隨得聞時,能
自降伏,則有慚愧。持戒比丘,得大增長。」


《大佛頂》云:「即時如來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
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
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見在,汝不能識。洗
[001-0164a]
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
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
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所以釋迦如來,傳金襴袈裟,令摩訶迦葉有雞足山,待彌勒世
尊下生分付。今惡世時,學禪者眾,我令達摩祖師遂傳袈裟,表其
法正,令後學者,有其稟承也。


《法句經》云:「說諸精進法,名增上慢說;若無增上慢,
無善無精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
涯。」


《金剛三昧經》云:「尊者大覺尊,說生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
常生不滅。」


《維摩經》云:「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常求無念,實相智
慧。


《楞伽經》云:「聖者內所證,常住於無念。」


《佛頂經》云:「阿難!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云:「見由難見,
見不能及。」


《思益經》云:「云何一切法正?云何一切法邪?若以心分別,
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別,一切法正。無心法中,起心分別,並皆是
[001-0165a]
邪。」


《楞伽經》云:「見佛聞法,皆是自心;分別不起見者,是名見
佛。」又云:「隨言而取義,建立於諸法;己彼建立故,死墮地獄
中。」又云:「八九種識,如海眾波浪。習氣常增上,盤根堅固依。心
隨境界流,如鐵於磁石。」「如水瀑流盡,波浪即不起。如是種種
滅,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弟子非聲聞。」


《七祖法寶記》下卷



〔錄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