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6 觀音慈林集-清-弘贊 (master)




觀音慈林集卷中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 編


下篇 感應之一



天竺



大商主



昔漕矩吒國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輕懱佛
法。不信因果。其後將諸商侶。賈遷有無。汎舟南海。遭
風失路。波濤飄浪。時經三歲。資糧罄竭。糊口不充。同
舟之人。朝不謀夕。戮力同志。念所事天。心慮巳勞。冥
功不濟。俄見大山。崇崖峻嶺。兩日聯暉。重明朗照。時
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於中止。得
自安樂。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崇崕峻嶺。鬐鬣
也。兩日聯暉。眼光也。言聲未靜。舟帆飄溱。於是商主
告諸侶曰。我聞觀自在菩薩。於諸危厄。能施安樂。宜
各至誠稱其名字。遂即同聲歸命稱念。崇山既隱。兩
日亦沒。俄見沙門。庠序。錫杖凌虗。而來拯溺。不踰時
而至本國矣。因即信心貞固。求福不回。建窣堵波。式
[002-0085a]
修供養云云。窣堵波。即塔也。勠音六。併力也。摩竭。即鯨魚也。鬐音奇。鬣音獵。魚領旁小鬐皆
曰鬣。溱音臻。


孤山靈像



中天竺摩竭陀國。迦布德伽藍。南二.三里。至孤山。其
山崇峻。樹林鬱茂。名花清流。被崕注壑。上多精舍.靈
廟。頗極剞𠜾之工。正中精舍。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量
雖小。威神感肅。手執蓮花。頂戴佛像。常有數人斷食
要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其有感者。見
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奕。從像中出。慰諭其
人。昔南海僧伽羅國王。清旦以鏡照面。不見其身。乃
覩贍部洲摩竭陀國多羅林中小山。上有此菩薩像。
王深感慶。圖以營求。既至此山。實惟肖似。因建精舍。
興諸供養。自後諸王。尚想遺風。遂於側建立精舍.靈
廟。香花.伎樂供養不絕。伽藍。即寺也。剞音雞。𠜾同劂。音厥。剞𠜾。刻鏤彫琢者也。


清辯論師



南天竺大安達羅國。城南不遠。有大山巖。清辯論師
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論師雅量弘
遠。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靜而思
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
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歷三歲。觀自在菩薩現妙色
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
自在菩薩曰。人命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覩
史多天。於斯禮覲。尚速得見。論師曰。志不可奪。心不
可二。菩薩曰。若然者。宜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巖。執
[002-0085b]
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
師於是往而誦焉。三歲之後。神乃謂曰。汝何所願。若
此勤勵。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指
遣來請。成我願者。其在神乎。神乃授方。而謂之曰。此
巖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
可以待見。論師曰。幽居無覩。詎知佛興。神曰。慈氏出
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復歷三歲。初無異
念。呪芥子以擊石壁。豁然洞開。是時百千萬眾。觀覩
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眾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聖
靈警祐。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興。聞者怖駭。莫
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再三告語。惟有六
人從入。論師顧謝時眾。從容而入。入之既巳。石壁還
合。眾皆怨嗟。恨前言之過也。阿素洛。舊云阿修羅。慈氏。即彌勒。龍猛。舊云龍
樹。覩史多天。舊云兜率天。


作光王



作光王。乃中印度羯若鞠闍國王也。長子字王增。次
子字喜增。王增嗣位。以德治政。為金耳國月王所伐。
大臣僚庶。啟勸喜增。克復親讎。王子曰。國嗣之重。今
古為難。君人之位。興立宜審。今者殑伽河岸。有觀自
在菩薩像。既多靈鑒。願往請詞。即至菩薩像前。斷食
祈請。菩薩感其誠心。現形問曰。爾何所求。若此勤懇。
王子曰。我惟積禍。慈父云亡。重茲酷罰。仁兄見害。自
顧寡德。國人推尊。命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時無知。敢
希聖旨。菩薩告曰。汝於先身。在此林中為練若苾芻。
[002-0085c]
而精勤不懈。承茲福力。為此王子。金耳國王。既毀佛
法。爾紹王位。宜重興隆。慈悲為志。傷愍居懷。不久當
王五印度境。欲延國祚。當從我誨。冥加景福。鄰無強
敵。勿昇師子之座。勿稱大王之號。於是受教而退。即
襲王位。自稱曰王子。號尸羅阿迭多唐言戒日。務修節儉。
營福樹善。忘寢與食。令五印度。不得食肉。若斷生命。
有誅無赦。於殑伽河側。建立數千窣堵波。各高百餘
尺。於五印度城邑.鄉聚.達巷.交衢。建立精廬。儲飲食。
置醫藥。施諸饑貧。周給不殆。聖迹之所。并建伽藍。五
歲一設無遮大會。傾竭府庫。惠施羣有。惟留兵器不
充檀施。歲一集會。諸國沙門。於三七日中。以四事供
養。令各相推論。校其優劣。褒貶淑慝。黜陟幽明。若戒
行貞固。道德純䆳。推昇師子之座。王親受法。戒雖清
淨。學無稽古。但加敬禮。示有尊祟。律儀無紀。穢德巳
彰。驅出國境。不願聞見。鄰國小王.輔佐大臣。殖福無
怠。求善忘勞。即携同坐。謂之善友。日分三時。一時理
務治政。二時營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時唐
三藏玄奘法師屆彼。受戒日王之請也。


右四條。出唐西域記。殑伽
河。舊曰恒河。


求那三藏



求那䟦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專精志學。博通
三藏。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剌史韋朗。表聞。宋太祖
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傾葢。初住祇洹
寺。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請譯華
[002-0086a]
嚴等經。而䟦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即旦夕禮
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
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䟦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廻轉。曰。得無痛耶。答曰。
不痛。豁然便寤。心神喜悅。旦起言義。備領宋語。於是
就講。元嘉將末。譙王謀逆節。跋陀泣曰。貧道不容扈
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至梁山之敗。大
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
笻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剌水。水流深駛。見一
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
我。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衲衣。欲賞
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出高僧傳并法苑


尊稱三藏



那連提黎耶舍三藏法師。華言尊稱。北天竺烏萇國
人。年十七。發意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發足遊方。
行化雪山之北。至於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險。
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
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巳。口誦觀音神呪。百步
追及。巳被鬼害。自以呪力得免斯厄。因復前行。又逢
山賊。專念前呪。便蒙靈衛。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
東指。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於京都。


法密三藏



達摩笈多三藏法師。華言法密。本南天竺羅囉國人
[002-0086b]
也。志在遊方。六人為伴。於商客所。聞支那大國。三寶
興盛。同侶一心厲意來此。非惟觀其風化。願在利物
弘經。便踰雪山。值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磧。水草俱乏。
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所賷經論。權置道傍。越山
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勞弊轉增。專誦觀世音呪。
夜雨忽降。身心充悅。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迷失。
踟蹰進退。乃任前行。遂達於爪州。䟦涉積年。屆斯勝
地。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


右二條。出唐高僧傳。支那。即唐國也。


不空三藏



不空三藏法師。本北天竺婆羅門。附舶南海。至訶陵
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
膜拜求哀。乞加救護。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憂。遂右
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經夾。誦觀音大隨
求呪一徧。即時風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
甚於前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辯誦娑
羯龍王經。眾難俱息𧦪同辯


善無畏三藏



善無畏三藏法師。本中印度人也。時中印度大旱。請
畏求雨。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
眾欣感。得未曾有。印度。舊云天竺。軍持。即淨缾也。右二條出宋高僧傳。


晉秦



劉薩訶



并州劉薩訶。弋獵為業。於太康二年暴卒。見兩人執
向西北。行至地獄。見金色聖人。左右言是觀音大士。
[002-0086c]
謂訶曰。汝罪應入地獄。今放還。可往洛陽.臨淄.建鄴.
鄮陰.成都五處。有阿育王塔處。頂禮懺悔。訶後出家名惠達。出統紀。


釋慧虔



慧虔法師。俗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
操確然。憩廬山十有餘年。以晉義熈之初。投山陰嘉
祥寺。克已導物。苦身率眾。凡諸新經。皆書寫.講說。涉
將五載。忽然得病。寢疾少時。自知必盡。乃屬想安養。
祈誠觀音。山陰北寺有淨嚴尼。宿德戒行。夜夢見觀
世音。從西郭門入。清暉妙狀。光映日月。幢旛.華葢皆
以七寶莊嚴。見便作禮。問曰。不審大士今何所之。答
云。往嘉祥寺。迎虔公。因爾無常。當時疾雖綿篤。而神
色平平。猶若恒日。咸聞異香。久之乃歇。䖍既自審必
終。又覩瑞相。道俗聞見。咸生歡羨焉。


竺法純



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苦行有德。善誦古維摩經。
晉元興中。為修寺至蘭上買材。暮還。於湖中遇風。而
船小。純惟一心憑觀世音。口誦不輟。俄見一大流船。
乘之獲免。至岸。舫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


釋法橋



法橋者。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
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
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㗋內豁然。即索水洗潄。云。
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里許。遠近驚嗟。悉來
觀聽。爾後誦經數十萬言。晝夜諷詠。哀婉通神。至年
[002-0087a]
九十。聲猶不變。


右三條。出梁高僧傳


釋道舟



道舟。姓管氏。朔方回樂人也。出家於龍興寺孔雀王
院。爰得戒珠。漸圓心月。入賀蘭山白草谷。立要持念。
感枯泉重湧。有靈蛇游泳於中。遂陟法臺談講也。乃
剌血畵大悲千手眼立像。屬其亢陽。則絕食瞑目。要
期雨之通濟。方議充腸。中和二年。聞關輔擾攘。乃於
城南念定院。塔下斷左肱焚之。供養大悲像。願倒冒
干戈。中原.塞上早見弭兵。言畢。迅雷風烈洪澍焉。又
嘗截左耳。為民祈雨。復斷食七日請雪。皆如其願。享
齡七十有八。遺骸不散。如入禪定。遂加漆紵焉。出宋高僧傳


釋法義



始寧山有竺法義。晉興寧中沙門也。遊刃眾典。尤善
法華。受業弟子常有百餘。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氣疾
病。常存念觀世音。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寤便病愈。
傅亮每云。吾先君與義公遊處。而聞說觀音神異。莫
不大小肅然也。


釋開達或云慧達



釋開達。隆安二年登壟採甘草。為羗所執。時年大饑。
羗胡相啖。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者十有餘人。
羗日夕烹爼。唯達尚存。自達被執。便潛誦觀世音經。
不懈乎心。及明日將見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遙逼
群羗。奮怒咆吼。羗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嚙柵木。得成
小闋。可容人過。虎即徐去。達便逃走。夜行晝伏。遂得
[002-0087b]
免脫。闋音闕。隔也。隙也。


郭宣之



郭宣之。太原人也。義熈四年。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
楊以輙害范元之等被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
向觀世音菩薩。後夕將眠之際。忽親覩菩薩光明照
獄。宣瞻覿禮拜。祈請誓願。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
恩赦。既釋。依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焉。後零陵
衡陽卒官。


潘道秀



潘道秀。吳都人。年二十餘。為軍北征。既而軍少失利。
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
佛法。恒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輙見。後既南奔。迷不
知道。於窮山中。忽覩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禮竟。豁
然不覺所之。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年垂
六十而亡。


欒苟



欒苟。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福富平令。先從征
虜失利。舫遭火垂。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苟
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
立。腰與水齊。苟心知祈念有感。火.賊巳切。便投水就
之。身既浮涌。脚似履地。尋而大軍遣船迎接。敗者還
得免濟。


釋法智



釋法智者。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
[002-0087c]
方俱起。走路巳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然火過。一
澤之草無有遺莖者。惟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始乃
敬奉大法。後為姚興將。從征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
乃隱溝邊荊棘叢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
隔輒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遍搜覓。輙無見者。
迺得免濟。後遂出家。


子敖



南宮子敖。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為彿彿虜兒長樂公
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
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羣刃交下。或高或僻。持
刃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
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
知所以作此言。遂得遁逸。造小形像。貯以香函。行則
頂戴也。


孫道德



孫道德。益州人也。奉祭酒道。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
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德曰。必願有兒。當至心禮誦
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德遂罷不事道。單心投誠歸命
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遂以產男也。
祭酒道。即今之道土也。


劉度



劉度。平原遼城人也。鄉里有一千餘家。并奉大法。造
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未時。此縣嘗有逋逃。未
大怒。欲盡滅一城。眾並恐懼。分必彌盡。度乃潔誠率
[002-0088a]
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未見物從空中下。繞其所住屋
柱。驚視。乃觀世音經。使人讀之。未大歡喜。用省刑戮。
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竇傳



竇傳者。河內人也。永和中。并州剌史高昌.冀州剌史
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傳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
騎抄擊。傳為兵執。同伴六.七人。共繫入一獄。鎖械甚
嚴。尅日當殺之。沙門支道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傳相
識。聞其被執。出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傳謂山曰。
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
觀音。必有感應。傳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
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而覺緩解。有
異於常。聊試推盪。忽然離體。傳乃復至心曰。今蒙哀
祐。巳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
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
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
踰域逕去。時夜巳向曉。行四.五里天明。不復進。共逃
隱一榛中。須臾覺失囚人。馬絡四出尋捕。焚草踐林。
無不至遍。惟傳所隱一畆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
鄉里敬信異常。咸皆奉法。道山後過江。為謝居士具
說其事。


竺長舒



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巨富人。晉元
康中。徙居洛陽。奉法精至。尤好誦觀音經。其後鄰比
[002-0088b]
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居下風。火巳逼近。惟至心誦
經。有頃。火燒其鄰屋。而風忽自廻。火亦際屋而止。於
時咸以為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
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時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然
者可也。其後天甚旱。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
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自說
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正誦念觀世音。
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鄰里鄉黨
咸敬異焉。


呂竦



呂竦。字茂高。兖州人也。寓居始豐。其縣南溪。流急岸
峭。廻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猶懷危懼。竦自說。
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許里。日向暮。天忽風雨。晦冥
如漆。不復知東西。必當覆溺。惟歸心觀世音。且誦且
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遙
得歸家。火常在前導。去船十餘步。竦後與郗嘉賓說。


徐榮



徐榮者。瑯瑘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
洄澓中。遊舞波濤。垂欲沉沒。榮無復計。惟至心呼觀
世音。斯須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踊出澓中。還得
平流。日巳向暮。天大陰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濤
波轉盛。榮誦經不輟口。有頃。望見山頭有火光赫然。
廻柂趣之。逕得還浦。舉船安隱。既至。不復見光。同旅
異之。旦問浦人。昨夜山上是何火光。眾皆愕然曰。昨
[002-0088c]
風雨如此。豈有火理。吾等並不見。乃知是神光也。


張崇



張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晉太原中。符堅既敗。長
安百姓有千餘家。南走歸晉。為鎮戍所拘。謂為遊宼。
殺其男丁。虜其子女。崇與同等五人。手脚俱械。掘坑
埋身至脚。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
樂。崇慮望窮盡。惟潔心專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
止得離身。因是便走。遂得免脫。崇既脚痛。路經一寺。
乃復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像前。發誓願
言。今欲過江東訴亂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若心
願獲果。此石當分為二。崇禮拜巳。石即破焉。崇遂至
京師。具列冤氏。帝乃悉如宥之。智生道人目所親見。


右十四條。出冥祥記


釋曇無竭



曇無竭三藏。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
以永和元年。集同志曇朗.僧猛等二十五人。發長安。
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絕走獸。四顧茫茫。莫知所之。
惟望日光以準東西。視人骨以標行路耳。至葱嶺。嶺
冬夏積雪。惡龍吐毒。風雨砂礫。前度雪山。下有大江。
流急如箭。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十人一過。至彼
岸巳。舉烟為幟。後人見烟。知前巳渡。方得更進。久不
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矣。復過雪山。懸崖壁
立。無安足處。壁有故杙。孔孔相對。人執四杙。先拔下
杙。仍扳上杙。展轉相扳。經於三日。方及平地。檢料同
[002-0089a]
侶。失十二人。進向中天竺。路既空曠。惟賷石蜜為糧。
十三人中。又死八人。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觀音。
未嘗暫廢。至舍衛國。遇眾象。乃歸命觀音。忽現師子。
象遂奔逸。至恒河。復值群兕。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
來。兕亦驚散。後於南天竺。隨舶達廣州。賷經而還。出高
僧傳及崇行錄。○兕音詞。上聲。一角野牛。


尼明感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為虜賊所獲。欲以
為妻。備加苦楚。誓不受辱。讁使牧羊。經歷十載。懷歸
轉篤。反途莫由。常念三寶。兼願出家。忽遇一比丘。就
請五戒。仍以觀世音經授之。因得習誦。晝夜不休。願
得還家。起五層塔。不勝憂念。逃走東行。初不識路。晝
夜兼涉。逕入一山。見有斑虎去之數步。初甚恐懅。少
却意定。心願逾至。遂隨虎而行。積日彌旬。得達青州。
將入村落。虎便不見。


尼令宗



令宗。本姓滿。高平金鄉人。幼有清信。鄉黨稱之。家遇
喪亂。為虜所驅。歸誠慊至。稱佛法僧。誦普門品。求訴
得放。隨路南歸。行出冀州。復為賊所逐。登上枯樹。專
誠至念觀音。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得。俄爾而
散。宗下復去。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慞遑憂懼。更誠稱
念。忽見一白鹿。不知所從來。下涉河流。宗隨鹿而濟。
曾不沾濡。平行如陸。因得達家。仍即入道。學行精懇。
覧經深義入神。晉孝武聞之。遣書通問。年七十五卒。
[002-0089b]


右二條。出比丘尼傳


蓋護



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念觀音。心無間息。
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
里。光明方息。


張暢



張暢。為譙王長史。王及暢。繫廷尉。誦經千遍。鎖寸寸
斷。不日即散。虗丞相云云。


裴安起



裴安起。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追騎在
後。死至須臾。於是稱觀世音。見一白狼。安起遂抱。一
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追騎在北岸望之。歎惋無極。


右三條。出觀音玄義疏記


徐義



徐義者。高陸人也。少奉法。為符堅尚書。堅末。兵革蜂
起。賊獲義。將加戮害。乃埋其足。編髮於樹。夜中專念
觀世音。有頃得眠。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
義便驚起。見守防之士并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髮
既解。足亦得脫。因而遁去。百餘步。隱小叢草。便聞追
者交馳。火炬星陳。互繞此叢。而竟無見者。天明賊散。
歸投鄴寺。遂得免之。


畢覽



畢覧。東平人也。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
竄。虜追騎將及。覧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脫。因入
[002-0089c]
深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歸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
錫。示以途徑。遂得還路。安隱至家。


右二條。出冥祥記




釋僧苞



僧苞法師。京兆人。住祇洹寺。開講眾經。法化相續。陳
郡謝靈運。聞風而造焉。及見苞神氣。彌深歎服。或問
曰。謝公何如。苞曰。靈運財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其
身矣。苞嘗於路行。見六盜被錄。苞為說法。勸念觀世
音。群盜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俄而送吏飲酒洪醉。
盜解械得免焉。


釋道汪



道汪法師。姓潘。長樂人。幼隨叔京師。年十三。投廬山
遠公出家。研宗經律。雅善涅槃。甞行梁州。為羗賊所
圍。垂失衣鉢。汪與弟子數人。誓心共念觀世音。有頃。
覺如雲霧者。覆汪等身。群盜推索不見。於是獲免。


釋僧洪



僧洪者。豫州人也。止於京師瓦官寺。少而修身整潔。
後率化有緣。造丈六金像。鎔鑄始畢。未及開模。時晉
末銅禁甚嚴。犯者必死。宋武帝時為相國。洪坐罪繫
於相府。惟誦觀世音經。一心歸命佛像。夜夢所鑄像
來。手摩洪頭。問。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曰。無憂。見像
胸方尺許。銅色燋沸。會當行刑。府參軍監殺。而牛奔
車壞。因更尅日。續有令。從彭城來云。未殺僧洪者。可
原。遂獲免還。開模。見像胸前。果有燋沸。
[002-0090a]


釋道冏



道冏。俗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為道懿弟子。懿病。甞遣
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鍾乳。入穴數里。跨木水。三
人溺死。炬火又滅。冏判無濟理。冏素誦法華。惟憑此
業。又存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
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後與同學人南遊上
京。觀矚風化。夜乘氷渡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
歸誠觀音。乃覺脚下如有一物。復見赤光在前。即乘
光而至岸矣。


邵信



邵信。吳興人。甚奉法。遇傷寒病。無人敢看。乃悲泣念
觀音。忽見一僧來。云是杯渡弟子。語云。勿憂。家師尋
來相看。答云。渡師巳死。何容得來。道人云。來復何難。
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與服之。病即瘥。


右五條。出梁高僧傳


張興



張興者。新興人也。頗信佛法。甞從沙門僧融.曇翼。時
受八戒。興甞為劫所引。夫得走逃。妻坐繫獄。掠笞積
日。時縣失火。囚於路側。融.翼同行。經過囚邊。妻驚呼。
闍黎何以賜救。融曰。貧道力弱。如何相救。惟宜勤念
觀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十許日。於夜夢
一沙門。以脚蹈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起。鉗鎖桎梏。
忽然俱解。便走趣戶。戶時猶閉。警防殊嚴。既無由出。
慮有覺者。乃還著械。尋復得眠。又夢向沙門曰。戶巳
開矣。妻覺而馳出。防守者並巳惛睡。妻安步而去。時
[002-0090b]
夜甚暗。行可數里。卒值一人。妻懼躃地。巳而相訊。乃
其夫也。相扶悲喜。夜投僧翼。遂得免之。時元嘉初也。
僧融。高僧傳作道融。


王琰



琰年稚。在交阯。彼土有賢法師者。道德僧也。見授五
戒。以觀世音金像一軀。見與供養。形製異今。又非甚
古。琰奉以還都。時年在齠齔。與二弟常盡勤至。專精
不倦。後治改弊廬。無屋安設。寄京師南㵎寺中。於時
百姓競鑄錢。亦有盜毀金像。以充鑄者。時像在寺。巳
經數月。琰晝寢。夢像立於坐隅。意甚異之。時日巳暮。
即馳迎還。其夕。南㵎十餘軀像。悉遇盜亡。其後久之。
像於曛暮間。放光顯照。三尺許地。金輝秀起。煥然奪
目。琰兄弟及僕役同覩者十餘人。時宋大明七年秋
也。


伏萬壽



伏萬壽。平昌人也。元嘉十九年。在廣陵為衛府行參
軍。假訖返州。四更初過江。始濟之時。長波安流。中江
而風起如箭。時又極暗。莫知所向。萬壽先奉法勤至。
惟一心歸命觀世音。念無間息。俄爾與船中數人。同
覩北岸有光。狀如村火。相與喜曰。此必是歐陽火也。
迴舳趣之。未旦而至。問彼人。皆云昨夜無然火者。方
悟神力。至設齋會。


顧邁



顧邁。吳郡人也。奉法甚謹。元嘉十九年。自都還廣陵。
[002-0090c]
發石頭城。便逆湖朔。風至橫決。風勢未弭。而舟人務
進。既至中江。波浪方壯。邁單船孤征。憂危無計。誦觀
世音經。得十許遍。風勢漸歇。浪亦稍小。既而中流。屢
聞奇香。芬馥不歇。邁心獨嘉。故堅誦不輟。遂以安濟。


釋慧和



釋慧和者。京師眾造寺僧也。宋義嘉難。和猶為白衣。
隷劉胡部下。胡甞遣將士數十人。值諜東下。和亦預
行。行至鵲渚。而值臺軍西上。諜眾離散。各逃草澤。和
乃褶衣提籃負擔。若類田人。時諸遊軍。捕此散諜。視
和色。疑而問之。和對答謬略。因被笞掠。軍將見斬。和
自散走。恒念觀世音經。至將斬時。祈懇彌至。既而軍
人揮刃屢跌。三舉三折。並驚而釋之。和於是出家。遂
成精業。


韓徽



韓徽者。未詳何許人也。居於支江。其叔被繫。累及於
徽。俱閉郡獄。鐵木貫體。鉗梏甚嚴。徽惶迫無計。待死
而巳。徽本甞事佛。頗[言*奉]誦觀世音經。於是晝夜誦經。
至數百徧方晝。而鎖忽自鳴。若燒炮石瓦爆咤之聲。
巳而視之。其鎖自解。徽懼獄司謂其解截。遽呼告之。
吏雖驚異。而猶更釘鍱。徽如常誦經。又經一日。鎖復
鳴解。狀如初時。吏乃具告本官。官取鎖詳視。服其通
感。即免釋之。徽今尚在。勤業殊至。


彭子喬



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子沈文龍。
[002-0091a]
建元元年。以喬罪故盛怒。防械甚急。必欲殺之。子喬
憂懼。無復餘計。惟至誠誦觀世音經。至百餘遍。疲而
晝寢。時同繫者有十許人。亦俱睡臥。有湘西縣吏杜
道䇿。亦繫在獄。乍寐未熟。忽見雙白鶴。集子喬屏風
上。有頃。一鶴下至子喬邊。時復覺如美麗人形。而巳。
道䇿起見子喬雙械脫在脚外。而械雍猶在焉。道䇿
驚視始畢。子喬亦寤。共視械咨嗟。問子喬。有所夢否。
喬曰。不夢。道䇿如向所見說之。子喬雖知。尚慮獄家
疑其欲叛。乃解脫械雍。更著。經四.五日。而蒙釋放。琰
族兄璉。親識子喬及道䇿。聞二人說。皆同如此。


邢懷明



邢懷明。河間人。宋大將軍參軍。隨南郡太守朱循之
北伐。俱見陷。於伺候間。俱得遁歸。夜行晝伏。巳經三
日。猶懼追捕。乃遣人前覘虜。候既數日不還。一夕將
雨陰暗。所遣人忽至。驚曰。向遙見火光甚明。故來投
之。那得至而反暗。循等怪愕。懷明先奉法。自征後。頭
上恒戴觀世音經。轉讀不廢。爾夕亦正暗誦。咸疑是
經神力。於是常共祈心。遂以得免。


王球



王球。字叔達。太原人也。為涪陵太守。以元嘉九年。於
郡失守。繫在刑獄中。百餘人并多饑餓。球每食皆分
施之。球先精進。既在囹圄。用心尤至。日自持齋。至心
念觀世音。夜夢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
云光明安行品。并諸菩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
[002-0091b]
薩名。第二觀世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
此五道輪也。既覺。鎖皆斷脫。球心知神力。彌增專到。
經三日。而被原宥。


卞悅之



卞悅之。濟陰人也。作朝請。居在潮溝。行年五十。未有
子息。婦為取妾。復積載不孕。將祈求繼嗣。千徧轉觀
世音經。其數垂竟。妾便有娠。遂生一男。元嘉十八年
己丑歲云云。


竺惠慶



竺惠慶。廣陵人也。元嘉十二年。荊揚大水。川陵如一。
惠慶將入廬山。船既小而暴風忽起。飄颺中江。風疾
浪涌。慶正心端念。誦觀世音經。洲際之人。望見其船
迎飈截流。如有數十人牽挽之者。逕到上岸。一舫全
濟。


右十一條。出冥祥記。此記一部共十卷。乃宋王琰撰。


尼僧端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篤信。誓願出家。終不
聘綵。而母兄巳許富室。臨迎之三晝宵。誦觀世音經。
雨淚稽顙。晝夜不休。過三日後。於禮拜中。見佛像語
云。汝壻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壻為牛所
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綱紀眾務。均愛等接。
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卒。


尼玄藻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也。安荀之女。藻年十餘。身嬰重
[002-0091c]
疾。良藥必進。日增無損。時太玄臺寺釋法濟。語安荀
曰。恐此病由業。非醫所消。貧道按佛經云。若履危苦。
能歸依三寶。懺悔求願者。皆獲甄濟。君能與女洗滌
塵穢。專心一向。當得痊愈。安荀然之。即於宅內。設觀
世音像。齋澡心潔。扶疾稽顙。專念相續。經七日。初夜
忽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沉疴豁
然消愈。既靈騐在躬。遂求出家。精勤匪懈。誦法華經。
菜食長齋。三十七載。常翹心注想。願生兜率。宋元嘉
十六年出都造經。寂然而終。


右二條。出尼傳


釋法顯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常慨經律舛闕。志勵尋求。
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等。發自長安。西度流沙。
歷諸危險。至天竺國。獲諸經律。附商人大舶。循海而
還。舶有二百許人。值黑風。水將入舶。眾皆惶懼。即取
襍物棄之。顯恐棄其經像。惟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
漢土眾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
提國。停五月。隨商東適廣州。出梁高僧傳


釋曇頴



釋曇頴。會稽人。少出家。謹於戒行。誦經十餘萬言。止
長干寺。善巧宣喧。天然獨絕。頴常患癬瘡。積治不除。
房內恒供養一觀世音像。晨夕禮拜。求差此疾。異時
忽見一蛇。從像後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墮
地。涎涶沐身。狀如巳死。頴候似活。即取竹刮除涎涶。
又聞蛇所吞鼠。能療瘡疾。即便取涎涶。以傅癬上。所
[002-0092a]
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痍頓盡。方悟蛇之與
鼠。皆是祈請所致。於是君王所重。名播遐邇。




王玄謨



魏世祖二十七年。將軍王玄謨。北征失律。蕭斌欲誅
之。沈慶之諫曰。佛貍魏世祖小子威鎮天下。豈玄謨所能
當。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謨將見殺。夢人告曰。
誦觀音經千遍可免。仍口授其經曰。觀世音。南無佛。
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
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既覺。誦之
不輟。忽唱停刑。後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卒。出統紀


釋超達



釋超達。未詳其氏。元魏中行業僧也。多學問。有知解。
帝禁圖讖尤急。所在搜訪。有人誣達有之。乃收付榮
陽獄。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達以實告。公大怒。以車
輪繫頸。嚴防衛之。自知無活路。專念觀世音。至夜四
更。忽不見車輪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
將欲遠避。以久繫獄。脚遂攣急。不能遠行。及至天曉。
虜騎四出追之。達惟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騎來蹋草
並糜。惟從邊過。對而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牛皮障目。
達一心服死。至誠稱念。夜中虜去。尋即得脫。


釋僧明



僧明道人。為北臺石窟寺主。世傳黑者得之。謂有黑
相。當得天下。由是魏氏之王天下。每疑忌沙門。收數
[002-0092b]
百僧。互繫縛之。僧明為魁首。以繩急纏。從頭至足。尅
明斬決。明一心念觀音。至半夜。覺繩少寬。私心欣幸。
精禱彌切。及曉。索然都斷。既因得脫。逃走奔山。明旦。
獄監來覓不見。惟見斷繩在地。知為神力所加也。即
以奏聞。帝信道人不反。遂一時釋放。


釋道泰



道泰者。元魏末人。住常山唐衡精舍。夢人謂曰。若至
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心惡之。及至期年。遇重病。
甚憂。悉以身資為福。友人曰。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
薩。與一觀音同。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增壽。泰乃感
悟。遂於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
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耀。語泰曰。汝念
觀世音耶。時泰褰帷。須臾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體
輕。所患遂愈。年四十四。方為同意說之。泰後終天命。
更有一僧。其緣同泰。故不疏耳。


釋法力道集.法禪



法力者。未詳何許人。精苦有志德。欲於魯郡立精舍。
而財不足。與沙彌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載。將事返寺。
行空澤中。忽遇猛火。車在下風。無得免理。於時法力
倦眠。彼覺而火勢巳及。因舉聲稱觀。未及世音。應聲
風轉。火𦦨尋滅。安隱而還。


又沙門道集。於壽陽西
山遊行。為二賊所得。縛繫於樹。將欲殺之。惟念觀世
音。守死而巳。賊引刀屢斫。皆無損傷。自怖而走。集因
得脫。廣傳此事。


又沙門法禪等。山行逢賊。惟念觀
[002-0092c]
音。挽弓射之。欲放不得。賊遂歸誠。投弓於地。又不能
得。知是神人。捨而逃走。禪等免脫。所在通傳。并魏末
人。別有觀音感應傳。文事包廣。不具敘之。


右四條。出唐高僧傳


孫敬德



天平中。定州募士敬德。防於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
將還。常如禮事。後為劫賊橫引。禁於京獄。不勝考掠。
遂妄承罪。並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淚下
如雨。啟曰。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誓不
重作。又發大願云云。言巳少時。依稀如夢。見一沙門。
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理。令誦千遍。得度苦難。
敬德倐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比至平明。誦滿九百。
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足滿千遍。執刀
下斫。刀折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折
如初。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奏聞。丞相高歡。表請
其事。遂得免死。敕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觀世音
經也。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所造像。乃見項上有三
刀痕。鄉親同覩。歎其通感。見齊志及旌異等記。救生經。非
今偽造救苦經。昔之高王經。亦非今之偽造者。統紀云。其經止十句。即宋朝王玄謨夢中所授之文。今市肆刊
行孫敬德所誦者。是後人妄相增益。其文猥雜。遂使識者疑其非真。又今宋朝嘉祐中。龍學梅摯妻失目。使禱
於上竺。一夕夢白衣人教誦十句觀音經。遂誦之不輟。雙目復明。清獻趙公。刊行其事。大士以茲至簡經法。救
人於危厄之中。古今可紀者三驗矣。可不信乎。


釋僧朗



釋僧朗。魏虜攻涼州。舉城同陷。執朗等數僧。從駕東
歸。朗與同學思慕本鄉。中路共叛。然嚴防守。更無走
[002-0093a]
處。東西絕壁。莫測淺深。上有大樹。傍垂岸側。遂以鼓
旗竿。繩繫懸下。時夜大闇。崖底純棘。無安足處。欲上
崖頭。復恐軍覺。投計慞惶。捉繩懸住。勢非久停。共謂
曰。今厄頓至。惟念觀音。以頭叩石。一心專注。須臾。光
明從日處出。通照天地。乃見棘中有得下處。因光至
地。還忽冥暗。方知聖力。非關天明。良久天曉。始聞軍
眾警角將發。而山谷重疊。徘徊萬里。不知出路。候月
而行。路值大虎在前。相顧而言。雖免虜難。虎口難脫。
朗語僧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現光。今遇
此虎。得非聖人示吾路耶。於是二人徑詣虎所。虎即
前行。若朗小遲。虎亦暫住。至曉得出。而失虎蹤。出梁高傳


齊梁



釋法琳



法琳律師。俗姓樂。晉原臨卭人。少出家。常祈心安養。
每誦無量壽及觀音經。輙見一沙門。形甚殊大。常在
琳前。至齊建武二年。寢疾不愈。注念西方。禮懺不息。
見諸賢聖。皆集目前。乃向弟子述其所見。令死後焚
身。言訖合掌而卒。即於新繁路口。積木燔屍。烟炎衝
天。三日乃盡。出梁高僧傳


寶誌大士



寶誌大士。俗呼為誌公。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皆鳥
爪。初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聞兒啼鷹巢中。梯樹得
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大沙門僧儉出家。專修禪
[002-0093b]
觀。至是顯迹。以剪.尺.拂子掛杖頭。負之而行。經聚落。
兒童譁逐之。或微索酒。或累日不食。甞遇食鱠者。從
求㗖之。而有輕薄心者。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時時
題詩。初若不可解。後皆有驗。齊永明七年。武帝怒誌
惑眾。收逮於獄。是日。國人咸見大士遊行市井。既而
檢校。仍在獄中。其夕語吏曰。門外有兩輿食。金鉢盛
飯。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呂
文顯以聞。帝悔謝。迎至禁中。詔曰。大士寶誌。迹拘塵
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豈可以
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帝一日問
誌曰。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問。其旨
云何。答曰。在書字時節刻漏中。帝益不曉。他日更問
國祚有留難否。誌指其頸示之葢讖侯景也。帝曰。朕享幾
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為倍宋文之年。時革命之
初。帝臨政刻急。誌假帝神力。令見先君受極苦於地
下。由是䘏刑。甞詔畵工張僧繇寫誌像。僧繇下筆。輙
不自定。既而以指釐面門。分披出十一面觀音。妙相
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帝臨江縱望。
有物沂流而上。誌以杖引之。隨杖而至。乃紫旃檀也。
即以屬供奉官俞紹。雕誌像。頃刻而成。神釆如生。帝
悅。以安內庭。時法雲.雲光二師。俱有重望。每講法。天
輙雨花。帝疑其證聖。夜於後殿焚疏。請誌偕光.雲三
大士齋。翌日。誌獨赴。而光.雲俱未知。帝由是益異其
禮。又甞與帝登鍾山之定林寺。指前獨龍岡阜曰。此
[002-0093c]
為陰宅。則永其後。帝曰。誰當得之。曰。先行者得之。至
十三年。大士示寂。帝憶其言。以金二十萬易其地。建
浮圖五級。其上鎮以無價寶珠。敕王筠勤碑。葬日。車
駕親臨致奠。大士忽現於雲間。萬眾懽呼。聲震山谷。
自是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為天下第一。誌臨終時。帝
復以社稷存亡久近問之。誌曰。貧道塔壞。陛下社稷
隨壞。帝為造木塔纔畢。忽思曰。木塔非久。命徹去。改
創石塔。折塔始訖。侯景兵巳入矣。凡大士所為秘讖
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誦十四篇。
並十二時歌。皆暢道幽致。其旨與宗門冥合。今盛傳
於世。出歷代通載并梁高僧傳。浮圖。即塔也。


釋道融



道融者。梁初人。獨宿逆旅。時天雨雪。中夜始眠。見有
鬼兵。其類甚眾。中有鬼將。帶甲挾刀。形奇壯偉。乃持
胡床對融前踞之。便厲色揚聲曰。君何謂鬼神無靈
耶。速曳下地。諸鬼將欲加手。融默稱觀世音。聲未絕。
即見所住床後。有一天將。可長丈餘。著黃皮袴褶。手
執金剛杵擬之。鬼便驚散。甲冑之屬。碎為微粉。


釋慧簡



慧簡者。不知何許人。梁初在道。戒業弘峻。殊奇贍勇。
荊州廳事東。先有三間別齋。由來屢多鬼怪。簡居之。
自住一間。餘安經像。俄見一人黑衣無目。從壁中出。
便倚簡門上。時簡開心了。但口不得語。意念觀世音。
良久鬼曰。承君精進。故來相試。今神色不動。豈復逼
[002-0094a]
耶。倐然還入壁中。簡徐起澡潄禮誦訖。還如常眠。夢
向人曰。僕以漢末居此數百年。為性剛直。多所不堪。
君誠淨行好人。特相容耳。於此遂絕。簡住積載。安隱
如初。若經他行。猶無有人能住之者。


又齊武帝時。劉
霽母疾。誦觀音數萬。夢僧曰。夫人算盡。但為申延六
十日。果如夢也。出統紀


周隋



釋僧實



僧實禪師。俗姓程氏。咸陽武陵人也。目有重瞳。光明
外射。腋懷鳳卵。七處皆平。奇相超倫。有聲京洛。兼又
道契生知。化通關壤。周太祖文皇曰。師才深德大。宜
庇道俗。以隆禮典。乃躬致祈請為國三藏。實當仁不
讓。默而受之。是使棟梁斯在。儀刑攸寄。周氏有國。實
仰玄風。禮異前朝。受於歸戒。忽一旦告僧曰。急備香
火。修理法事。誦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當
爾之時。揚都講堂。正論法集。數百道俗。充滿其中。聞
西北異香。及空中伎樂。合堂驚出。同共聞聽。堂倐摧
壞。大眾無損。奏聞梁主。乃移以問周。果如實祐。


釋洪滿



洪滿者。姓梁。安定人。在俗年十五。遇時患。雙足攣躄。
常念觀音經。三年。忽有僧執澡罐。向前立。不言。問曰。
師從何來。答曰。以檀越常喚。所以來。滿叩頭。問曰。弟
子往何罪報。今施此攣躄。僧曰。汝前身拘縳物命。餘
殃致爾。汝但閉目。吾為汝療之。滿隨言冥目。但覺兩
[002-0094b]
膝上。各如拔六.七寸釘却。既了。開目將欲謝恩。失僧
所在。起行如故。滿乃悟是觀音。因爾精誠。誓不妻娶。
後忽自通禪觀。安坐不動。乃經三日.七日者。開皇初
元。變俗從道。住救度寺。貞觀十三年卒。春秋八十三
矣。


釋慧恭



慧恭法師。益州成都人也。俗姓周氏。周末廢佛法之
時。與同寺惠遠。結契同學。遠直詣長安聽講。恭長往
荊楊訪道。遠於京師聽得諸經論等。并皆精通。還益
州講授。卓爾超群。道俗欽重。恭後從江左來還。二人
相遇欣懽。共敘離別三十餘年。同宿數夜。語說言談。
遠如泉涌。恭竟無所道。遠問恭曰。離別多時。今得相
見。慶此歡會。伊何可論。但覺仁者無所說。將不得無
所得耶。恭對曰。為性闇劣。都無所解。遠曰。大無所解。
可不誦一部經乎。恭曰。惟誦得觀世音經一卷。遠厲
色曰。觀世音經。小兒童子皆能誦之。何煩大汝許人
乎。且仁者童子出家。與遠立誓。望證道果。豈復三十
餘年。惟誦一卷經。是非闇鈍。懶墯所為。請與斷交。願
法師早去。無增遠之煩惱也。恭曰。經卷雖小。佛口所
說。遵敬者得無量福。輕慢者得無量罪。仰願蹔息嗔
心。當為法師誦一遍。即與長別。遠大笑曰。觀世音經。
是法華經普門品。遠巳講之數過百遍。如何始欲閙
人耳乎。恭曰。外書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至心聽
佛語。豈得以人棄法。乃於庭前結壇。壇中安高座。繞
[002-0094c]
壇數帀。頂禮昇座。遠不得巳。於簷下據胡牀坐聽。恭
始發聲唱經題。異香氤氳。遍滿房宇。及入文。天上作
樂。雨四種花。樂則嘹亮振空。花則芬霏滿地。經訖下
座。自為解座。花.樂方歇。惠遠接足頂禮。淚下交流。謝
曰。惠遠臰穢死屍。敢行天日之下。乞暫留。賜見教誨。
恭曰。非恭所能。諸佛力耳。即日拂衣長揖。沿流而去。


右五條。出唐高僧傳。論曰。一句了然超百億。遠公講解超群。奚不如恭師之[言*奉]誦耶。此或遠公之行解未相應。
或雖依文消釋。而實未了然。正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怨。既云一句能超百億。則恭師持經一卷。豈為少哉。固
其行解。又未可得而思議矣。


觀音慈林集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