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59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 (master)



法高僧摘要卷二
武原居士 徐昌治覲周父 編輯


釋佛圖澄



常勸石勒止殺。偶閑坐嘆曰。後二日。當有
一小人。驚動此下。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
驕。輕弄鮮卑那。那忿。抽刀剌殺其弟。執兄于室。以刀
擬心。若人入屋。便欲加手。謂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
[002-0299b]
兒。不然則共死于此。內外驚愕。莫不往觀。石勒自往
視之。謂薛合曰。鄉且寬情。國有常憲。命人取那。那遂
殺兒而死。鮮卑叚波攻勒。其眾甚盛。勒懼。問澄。澄曰。
昨寺鈴鳴云。明旦食時。當擒叚波。勒登城望彼軍。不
見前后。失色曰。軍行地傾。波豈可獲。更遣[卄/匕*白*匕/火]安問澄。
澄曰。巳獲波矣。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之。澄勸勒宥
波。遣還本國。勒從之。卒獲其用。勒後僣稱趙天王。行
皇帝事。改元建平。是歲晉成帝咸和五年。勒登位巳
後。事澄彌篤。石虎有子名斌。後勒為兒。勒愛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巳涉二日。勒曰。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
生。大和尚。國中之神人。可急往告。必能致福。澄廼取
楊枝呪之。須臾能起。有頃平復。由是勒諸穉子。多在
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
發願。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
澄謂眾曰。鈴音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是歲七月
勒死。子弘襲位。少時。石虎廢弘自立。遷都于鄴。稱元
建武。虎傾心事澄。有重于勒。廼下書曰。和尚。國之大
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榮祿非顧。何以旌德。從此以
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和尚升殿。常侍
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而上。時太子石䆳。圖
為逆。謂內竪曰。和尚神通。倘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
除之。澄月望將入覲虎。謂弟子僧慧曰。昨夜天神呼
我曰。明日若入。還勿過人。我倘有所過。汝當止我。澄
常入必過䆳。䆳知澄入。要候甚苦。澄將上南臺。僧慧
[002-0299c]
引衣。澄曰事不得止。坐未安便起。䆳固留不住。所謀
遂差。還寺嘆曰。太子作亂。其形將成。欲言難言。欲忍
難忍。乃因事從容箴虎。終不能解。俄而事發。方悟澄
言。後郭黑略。將兵征長安北山羗。墮羗伏中。時澄在
堂上坐。弟子法常在側。澄慘然改容曰。郭公今厄。唱
云眾僧呪愿。澄又自呪愿。須臾更曰。若東南出者活。
餘向則困。復更呪願。有頃曰。脫矣。后月餘日。黑略還。
自說墮羗圍中。東南走獲免。推檢日時。正是澄呪愿
時也。石虎兒偽大司馬燕公石斌。虎以為幽州牧鎮。
羣凶凑聚。因以肆暴。澄戒虎曰。天神昨夜言疾收馬
還。至秋齊當癰爛。虎不解此語。即敕諸處收馬送還。
其秋有人譖斌于虎。虎召斌鞭之三百。殺其所生母
齊氏。虎彎弓捻矢。自視行斌罰。罰輕。虎乃手殺五百。
澄諫曰。心不可縱。死不可生。禮不親殺。以傷恩也。何
有天子手行罰乎。虎乃止。後晉軍出淮泗。隴北凡城
皆被侵逼。三方告急。人情危擾。虎乃瞋曰。吾之奉佛
供僧。而更致外宼。佛無神矣。澄明旦早入。虎以事問
澄。澄因諫之曰。王過去世。曾為大商主。至罽賓寺。甞
供大會中有六十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時得道
人謂吾曰。此主人命盡。當受鷄身。後王晉地。今王為
王。豈非福耶。壃場軍宼。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夜
興毒念乎。虎乃信悟。跪而謝焉。虎甞問澄。佛法不殺。
朕為天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既違戒殺生。
雖復事佛。詎獲福耶。澄曰。帝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
[002-0300a]
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至于凶愚無賴。非化
所遷。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
雖復輕財事佛。無解殃禍。虎雖不能盡從。而為益不
少。時久旱。自正月至六月。虎遣太子詣臨漳西[父/缶]口
祈雨。久而不降。虎令澄自行。即有白龍二頭。降于祠
所。其日大雨。方數千里。其年大收。澄常遣弟子向西
域市香。既行。澄告餘弟子曰。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
處被賊垂死。因燒香呪愿。遙救護之。弟子後還云。某
月某日。于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賊無
故自驚曰。救兵巳至。棄之而走。虎于臨漳修治舊塔。
少承露盤。澄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
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即畵圖與使。
依言掘取。果得盤像。虎甞晝𥨊。夢見群羊負魚。從東
北來。寤以訪澄。澄曰。不祥也。鮮卑其有中原乎。慕容
氐後果都之。澄甞與虎。共昇中臺。澄忽驚曰。變變。幽
州當火災。仍取酒洒之。久而笑曰。救巳得矣。虎遣騐
幽州云。爾日火從四門起。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
雨內頗有酒氣。后月餘日。有一妖馬鬣尾。皆有燒狀。
入中陽門。出顯陽門。走向東北。俄爾不見。澄聞而嘆
曰。災其及矣。至十一月。虎大饗群臣于太武前殿。澄
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坯人衣。虎令發殿石下
視之。有棘生焉。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莊嚴。獨
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
月乎。自答不得。乃無復言。還房謂弟子法祚曰。戊申
[002-0300b]
歲。禍亂漸萌。已酉歲。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
矣。即遣人與虎辭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炎幻
之軀。化期巳及。既荷殊重。故逆以仰聞。虎愴然曰。不
聞有疾。忽爾告終。即自出宮而慰喻焉。澄謂虎曰。出
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非所能延。今意未盡者。
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
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濫。不自懲革。
終無福祐。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
慶賴。畢命就盡。沒無遺恨。虎悲鳴慟泣。知其必逝。即
為鑿壙營墳。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鄴宮寺。是歲晉穆
帝永和四年。士庶悲慟。傾國哀號。春秋一百一十七。


鳩摩羅什



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既道流
西域。名被東國。時苻堅僣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
龜茲王弟。竝來朝堅。堅於正殿引見二王。因說堅云。
西域多產珍奇。乃請兵往定。以求內附。至苻堅建元
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
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
沙門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十八年九月。堅遣
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等。將前部王。及車師
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堅餞光
于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
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
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
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尅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
[002-0300c]
未到。什對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
宜恭承之。勿抗其鋒。鈍不從而戰。光遂破龜茲。殺純
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
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
到。乃飲以醇酒。不虧其節。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
墮落。什曾無異色。光慙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於山
下。將士巳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
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
光始異之。什謂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歸中路。
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苻堅巳為姚萇所
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
頃之。光卒。子紹襲位。光庶子纂殺紹自立。光弟保有
子名超。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什停涼積年。萇聞
高名。虗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為姚謀。不許
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
有樹連理。生于廟庭。逍遙園。葱變為[茫-亡+臣]。以為美瑞。謂
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
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
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
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
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興少崇三寶。
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
眾經。盡轉漢言。音譯流便。漸覽舊經。義多紕繆皆由
先譯失旨。不與梵本相應。于是興使沙門僧䂮。僧遷。
[002-0301a]
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
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校。文義
圓通。眾心愜伏。興以佛道冲𨗉。乃著通三世論。以勗
示因果。王公巳下。竝欽讚厥風。續出小品。金剛般若。
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
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
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
戒本。菩薩戒本。成寔。十住。中百十二門。諸論。凡三百
卷。


釋僧實



姓程。咸陽靈武人。幼懷雅亮。清卓不偷。甞與
諸僮共戲。或摘葉獻香。或聚砂成塔。知為信奉之漸。
親眷愛結。年二十六。乃得剃落。有道原法師。擅名魏
代。實往歸焉。隨見孝文。便蒙降禮。大和末。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禪法。每處皇宮。諮問禪秘。於是
尋師問道。備經循涉。雖三學通覽。偏以九次雕心。故
得定水清澄。禪林榮蔚。兼又道契生知。化通關壤。勤
整四儀。靜修三法。周太祖文皇。以魏大統中。下詔曰。
師目麗重瞳。偏同虞舜。背隆傴僂。分似周公。德宇純
懿。軌量難模。可昭玄三藏。言為世寶。至保定年。太祖
又曰。師才深德大。宜庇道俗。以隆禮典。乃躬致祈請。
為國三藏。實受之。益州大德。五十餘人。各懷經部。送
像至京。以真諦妙宗。條以問實。既而慧心潛運。南北
疎通。即為披決。洞出情外。竝神而服之。于是陶化京
華。久而逾盛。忽一旦告僧曰。急備香火。修理法事。誦
[002-0301b]
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當爾之時。揚都講
堂。正論法席。數百道俗。充滿其中。聞西北異香。及空
中妓樂。合堂驚出。同共聞聽。堂歘摧壞。大眾無損。奏
聞梁主。乃移以問周。果如實祐。大送珍寶。錫遺相續。
而實伹取三衣什物而巳。餘隨散之。由爾名振二國。
事參至聖。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佛䭾䟦陀羅



此云覺賢。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
裔也。父少亡。賢孤與母居。五歲復喪母。為外氏所養。
從祖鳩婆利。聞其聰敏。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為沙彌。
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習誦為業。眾皆一月。賢一日
誦畢。其師歎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
精懃。愽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馳名。常欲遊方
弘化。會有秦沙門知嚴。西至罽賓。慨然東顧曰。我諸
同輩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諮詢國眾。孰
能流化東土。僉曰。有佛䭾䟦陀者。可以振維僧徒。宣
授禪法。嚴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于是捨眾辭師。
褁粮東逝。步驟三載。綿歷寒暑。既度葱嶺。路經六國。
國王矜其遠化。竝傾資。奉至交趾。乃附舟海行。經一
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
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風轉吹舶。還向島
下。眾人方悟其神。咸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
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時
覆敗。後于闇夜之中。忽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
[002-0301c]
起收纜。唯一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
至青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
欣悅。共論法相。振發占微。多所悟益。秦太子泓。欲聞
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復
什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唯色
常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羣
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又問。微是常耶。答曰。以
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時寶雲譯出此
語。不解其意。餘日長安學僧。復請更釋。賢曰。夫法不
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為空
故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秦主姚興。專
志佛法。供養三千餘僧。竝往來宮闕。盛修人事。唯賢
守靜。不與眾同。義熈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
軍褚叔度。請賢為譯匠。手執華嚴梵文。共沙門法業。
慧義。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譯出詮定。文旨會通。
妙得經意。


釋道融



汲郡林慮人。十二出家。厥師愛其神彩。先令
外學。往村借論語。竟不賷歸。于彼巳誦。師借本覆之。
不遺一字。嗟而異之。于是恣其遊學。迄至立年。才解
英絕。聞羅什在關。特往諮稟。什見而奇之。謂姚興曰。
昨見融公。復是大奇聰明釋子。興引見嘆重。敕入逍
遙園。參正詳譯。因請什出菩薩戒本。并譯中論。始得
兩卷。融復就講。剖析文言。預貫終始。什又命融令講
新法華。什自聽之。嘆曰。佛法之興。融其人也。俄而師
[002-0302a]
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辨多學。西土俗書。罕不披誦。為
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佛法。乃謂其徒曰。寧
可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吾等不洽東國。遂駝負
書。來入長安。姚興見其口眼便辟。頗亦惑之。婆羅門
乃啟興曰。至道無方。各遵其事。今請與秦僧捔其辯
力。隨有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時關中僧眾。相視
缺然。莫敢當者。什謂融曰。此外道聦明殊人。捅言必
勝。使無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得
志。則法輪摧軸。豈可然乎。吾所覩。在君一人。融自顧
才力不減。而外道經書。未盡披讀。乃密令人寫婆羅
門所讀經目。一披即誦。后尅日論義。姚興自出。公鄉
皆會闕下。關中僧眾。四遠畢集。融與婆羅門擬相訓
抗。鋒辯飛玄。彼所不及。婆羅門自知辭理巳屈。猶以
廣讀為誇。融乃列其所讀書。并秦地經史。名目卷部。
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
遠來。婆羅門心媿悔伏。頂禮融足。旬日之中。無何而
去。融后還彭城。常講說相續。依隨門徒。數盈三百。後
卒于彭城。春秋七十四。所著法華。大品。金光明。十地。
維摩等義疏。竝行于世。


釋史宗



常著麻衣。世號麻衣道士。常在廣陵白土埭。
凭埭謳唱。引䋏以自欣暢。得直。隨以布施。棲憩無定
所。持高平檀祗。為江都令。聞而召來。應對機捷。無所
拘滯。愽達稽古。辯說玄儒。乃賦詩一首曰。有欲苦不
足。無欲亦無憂。未若清虗者。帶索披玄裘。浮遊一世
[002-0302b]
間。汎若不繫舟。方當畢塵累。棲志且山丘。檀祗知非
常人。遺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後有一道人。常賷一杖
一箱。逼暮。來詣海鹽令云。欲數日行。暫倩一人。可見
給不。令曰。隨意取之。乃選取守鵞鴨小兒。形服最醜
者將去。倐忽之間。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
見欣然共語。小兒不解。至日中。道人為小兒就主人
索食。得一小甌食。狀如熟艾。食之饑止。向瞑。道人辭
欲還。聞屋中人問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讁何當竟。
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埭上。計其讁亦竟也。
屋中人便作書曰。因君與之。道人以書付小兒。比曉
便至縣。與令相見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問箱中
有何等。答曰書疏耳。道人常在聽事止眠。以箱杖著
牀頭。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巳知。暮輙高懸箱
杖。當下而臥。永不可得。後與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
恒欲偷人。正爾便去耳。令呼先小兒問之。小兒云。道
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或聞足下波浪。并說山中人
寄書。猶在小兒衣帶。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
書。令人送此小兒至白土埭。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
云。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宗後南遊吳會。甞過漁梁。
見漁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魚皆散。後憩上虞龍
山大寺。善談莊老。韜光隱迹。會稽謝邵魏邁之放之
等。竝篤論淵愽。皆師焉。後同止沙門。夜聞宗共語者。
頗說蓬萊上事。曉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淵明記。白土
埭。遇三異法師。此其一也。
[002-0302c]


釋慧嚴



姓范。豫州人。年十二為諸生。愽曉詩書。十六
出家。又糟練佛理。迄甫立年。學洞羣籍。聞什公在關。
復從受學。訪正音義。多所異聞。后還京師。止東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後伐長安。要與仝行。嚴曰。檀
越此行。雖伐罪吊民。貧道事外之人。不敢聞命。帝苦
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見弘讚問佛法。
羊玄保進曰。此談葢天人之際。豈臣所宜預。竊恐秦
楚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併之計。將無取于此。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何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
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志。苟在吞噬。亦
無取堯舜之道。豈惟釋教而巳耶。帝悅曰。釋門有卿。
亦猶孔氏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于耳。帝自是信
心乃立。始致意佛經。及見嚴與諸僧論道義。時顏延
之著離識。及論檢。帝命嚴辯其仝異。往復終日。帝咲
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嚴後著無生滅論。及老子略
注等。東海何承天。以愽物著名。乃問嚴。佛國行用何
曆。嚴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中。于五行。
土德。色尚黃。數尚五。八寸為一尺。十兩當此土十二
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覈分至。推挍薄蝕。顧步光
影。其法甚詳。宿度年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厝難。後
婆利國人來。果仝嚴說。初大涅槃經。品數疎簡。初學
難以厝怌。嚴乃共慧觀。謝靈運等。依泥洹本。加之品
目。夢見一人。形狀極偉。厲聲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
趣加酙酌。嚴覺巳惕然。廼更集僧。欲收前本。時識者
[002-0303a]
咸云。此葢欲誡厲後人耳。若必不應者。何容即時方
夢。嚴以為然。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之力。必
當見佛也。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東安寺。春秋八十
有一。


釋僧亮



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銅不少。非
細乞能辦。聞湘州界銅溪。伍子胥廟。多有銅器。而廟
甚威嚴。無人敢近。亮聞而造焉。告剌史張劭。借徤人
百頭。大船十艘。劭曰廟既靈驗。犯者必斃。且有蠻人
守護。詎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與檀越共。如其有咎。
躬自當之。劭即給人船。三日三夕。行至廟所。亮與手
力。一時俱進。去廟屋二十許步。有兩銅鑊。容百餘斛。
中有巨蛇。長十餘丈。出遮行路。亮乃正儀執錫。呪願
數十言。蛇忽然而隱。俄見一人。秉竹笏而出云。聞法
師道業非凡。營福事重。今特相隨喜。于是令人輦取。
廟銅既多。十未取一。而舫巳滿。惟神牀頭有一唾壺。
中有一蝘蜓。長二尺許。乍出乍入。亮不取而去。遇風
利。羣蠻追不能及。還都鑄像既成。惟燄光未備。宋文
帝為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移
像湘宮寺。


釋法願



姓鍾。頴川長社人。祖世避難。移居吳興長城。
願甞以鏡照面云。我不久當見天子。于是出都住沈
橋。以傭相自業。宗殻沈慶之微時。經請願相。願曰。宗
君應為三州剌史。沈君當位極三公。如是歷相。所驗
非一。遂有聞于宋太祖。太祖見之。取治囚。及一僕。美
[002-0303b]
顏色者。飾以衣冠。令願相之。願指囚曰。君多危難。下
階便應著鉗鏁。謂僕曰。君是下賤人。乃暫得免耶。帝
異之。即敕住後堂。知陰陽秘術。後少時。啟求出家。為
上定林遠公弟子。及孝武龍飛。宗殻出鎮廣州。携願
仝往。奉為五戒之師。會譙王搆逆。羽檄嶺南。殻以諮
願。願曰隨君來。誤殺人。今太白犯南斗。法應殺大臣。
宜速改計。必得大勳。果如願言。殻遷豫州剌史。復携
同行。及竟陵王誕舉事。願陳諫亦然。願后與剌史。共
欲減眾僧牀脚。令依八指之制。時沙門僧導。獨步江
西。謂願濫匡其士。頗有不平之色。遂致聞于孝武。即
敕願還都。帝問願。何故詐菜食。願答菜食巳來十餘
年。帝敕直閤沈攸之。強逼以肉。遂折前兩齒。不𢌞其
操。帝大怒。敕罷道。作廣武將軍。直華怵佛殿。願雖行
同俗人。而棲心禪戒。未甞虧節。有頃帝崩。昭太后令
聽還道。以正勝寺居之。齊高帝親事幼主。恒不測其
憂。每以諮願。願曰。后七月當定。果如其言。及高帝即
位。事以師禮。武帝嗣興。亦盡師敬。文惠太子。甞往寺
問訊。願既不命令坐。文惠作禮而立。乃謂願曰。葆吹
清鐃。以為供養。其福云何。願曰。昔菩薩八萬妓樂供
養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此何足道。
其王侯妃。及四遠士庶。竝從受戒。悉遵師禮。願又善
唱導。及依經說法。俄而𥨊疾。時寺側遭燒。寺在下風。
烟𦦨將及。弟子欲輿願出寺。願曰。佛若被燒。我何用
活。即苦心歸命。于是三面皆焚。唯寺不燼。齊永元二
[002-0303c]
年。年八十七卒。


釋曇無最



姓董。武安人。少稟道化。名垂朝野。諷誦經
論。堅持律部。偏愛禪那。心虗靜謐。時行汲引。咸所推
宗。兼愽貫玄儒。尤明論道。最猒世情重。將捐四部。行
施獎誨。多以戒禁為先。曾於邯鄲崇尊寺說戒。徒眾
千餘。竝是常隨門學。至四月三十日。布薩行籌。依位
授受。常計之外。增長六十。最居座端。深怪其異。既無
外眾。通夕懷疑。明旦重推。有人見從邯鄲城西而來
者。竝異倫大德。衣服正怙。翔步閑雅。亦有見從鼓山
東面而來。或于中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聽僧說戒。
如是數般節級。勘其年齒相扶。人數多少。恰滿六十。
是幽靈遐降也。後敕住洛都融覺寺。廊宇充溢。周于
三里。最善弘敷導。妙達涅槃華嚴。僧徒千人。常業無
怠。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見而禮之。號為東土菩薩。甞
讀最之所撰大乘義章。每彈指唱善。飜為梵字。寄傳
大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為聖人。然其常以弘法
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請釋李兩宗
上殿。齋訖。侍中劉滕宣敕。請諸法師等。與道士論義。
時清通觀道士姜斌。與最對論。帝問佛與老子同時
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佛以為侍者。文出老
子開天經。據此明是同時。最問曰。老子同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三年。在楚國陳州苦縣厲
鄉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蕳王四年為守藏吏。敬
王元年。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遂與散關令尹喜。西
[002-0304a]
入化胡。約斯明矣。最曰。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
八日生。昭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
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巳年
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尹喜西
遁。此乃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如來言。出何文
紀。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竝有明文。斌曰。孔子
制法。聖人當明。于佛逈無文誌何耶。最曰。孔氏三備
十經。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遠。
何能自達。帝遺尚書令元又宣敕。道士姜斌。論無宗
旨。宜令下席。又議開天經。是誰所說。中書侍郎魏收。
尚書郎祖瑩。就觀取經。太尉肖綜。太傳李實。衛尉許
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百七十
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餘無言說。臣等所議。
姜斌罪當惑眾。帝時加斌極刑。西國三藏法師。菩提
留支。苦諫乃止。配徒馬邑。最學優魏史。籍甚騰聲。遂
使達儒朝士。降階設敬。接足歸依。佛法中興。惟其開
務。後不測其終。


釋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姓徐。初生。室有光彩。少出家。
入京聽學。數年遂擅名京洛。會周武帝廢佛法。欲存
道教。乃下詔。集諸僧道士。試取優長者留。庸淺者廢。
于是詔華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外有妖術者。大集
京師。于太極殿陳設高座。帝自躬臨。敕道士先登。時
有道張賓。登高唱言曰。原夫人道清虗。淳一無雜。祈
恩請福。上通天曹。白日昇仙。壽與天地同畢。風教先
[002-0304b]
被中夏。無始無終。含生賴之以得長生。豈如佛法虗
幻。言過其實。不容本土。客寓中華。百姓無知。信其詭
說。今日欲定臧否。可出頭來看。襄城公何妥。自行如
意座首。少林寺等行禪師。發憤而起。諸僧止之曰。今
日事大。天帝在此。不可造次。應對之間。復須機辯。眾
共謀議。若非蜀炫。無以對揚。共推如意以將付炫。炫
既執如意。謂張賓曰。先生所陳。大道清虗。淳一無雜。
又云風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風教之起。起自何時。所
說之教。教于何處。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可
道辯是何時生。佛是何時出。賓曰。聖人出世。有何定
時。說教興行。有何定處。道教舊來本有。佛法近自西
來。炫曰。若言無時。亦應無出。若無定處。亦應無說。舊
來本有。非復清虗。上請天曹。豈得無雜。壽與天地同
畢。豈得無始無終。賓曰。道人浪語。為前王無識。留汝
等輩。得至于今。今日聖帝。盡須殺却。帝惡其理屈。令
舍人謂之曰。賓師且下。賓既退。帝自昇高座。言曰。佛
法中有三種不淨。納耶輸陀羅。生羅睺羅。此主不淨。
一也。經律中。許僧受食三種淨肉。此教不淨。二也。僧
多造罪過。好行婬泆。佛在世時。徒眾不和。遞相攻伐。
此眾不淨。三也。主法眾俱不淨。朕意將除之。以息虗
幻。道法中。無此事。朕將留之。以助國化。顧謂炫法師
曰。能解此三難。真是好人。炫應聲謂曰。陛下所陳。竝
引經論。誠非謬言。伹見道法之中。三種不淨。又甚于
此。按天尊處紫微宮。恒侍五百童女。此主不淨。甚于
[002-0304c]
耶輸陀羅之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請福之時。必須鹿
脯百柈。清酒十斛。此教不淨又甚於三種淨肉。道士
罪過。代代皆有。千古亂常。姜斌犯法。此又甚于眾僧。
僧眾自造罪過。乃言佛法可除。猶如至尊享國。嚴設
科條。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豈以臣逆子叛。遂欲
空于大寶之位耶。大寶之位。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
空。佛法正真。豈得以眾僧犯罪而廢。炫雅調抑揚。言
音朗潤。雖處大節。曾無懼顏。帝愕然良久。謂炫曰。所
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經。炫曰。出道三皇經。帝曰。
三皇經。何曾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非是經上無
文。今欲廢佛存道。猶如以庶代嫡。帝動色而下。因入
內。羣臣僧眾皆驚曰。語觸天帝。何以自保。炫曰。王辱
臣死。就戮如歸。有何可懼。乍可早亡。遊神淨土。豈與
無道之君。同生于世乎。眾壯其言。明旦出敕。二教俱
廢。法師與仝學三人。赴齊都。時周齊之界。皆被槍布
棘。有富姥姓張。鋪毡三十里。令炫得過。至齊盛為三
藏。名振東國。武帝破鄴。先遣追求。帝弟越王宿。與法
師厚。恐帝肆怒。橫如異責。乃鞭背成痕。俗服將見。越
王先為言曰。臣恨其逃命。巳杖六十。令脫衣見帝。帝
變色曰。恐其懷慚遠逝。以至死亡。所以急追。原無害
意。責越王曰。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待遇彌厚。與
還京師。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兩都歸趨。一人
而巳。歲景將秋。怌土興念。又以蜀川逈遠。奧義未宣。
援首西歸。心存敷暢。蜀王秀。未之知也。時長史周宣
[002-0305a]
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謂之曰。炫法師安和耶。宣明驚
惶。莫知所對。文帝曰。一國名僧。卿遂不識。何成檢校。
宣明稽首。陳謝死罪。及還先往寺參禮。寺舊在東。逼
于苑囿。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王既至孝。故名孝愛
寺。宣明移就。供養無缺。法師宣揚覺倦。入三學山。觸
目多感。遂遊山。作詩曰。秀嶺接重烟。嶔岑上半天。絕
巖低更舉。危峯斷復連。側石傾斜㵎。𢌞流瀉曲泉。野
紅知草凍。春來鳥自傳。樹錦無機熾。狷鳴詎假弦。葉
密風難度。枝疎影易穿。抱袠依閑沼。䇿杖戲荒田。遊
心清漢表。置想白雲邊。榮名非我願。息意且蕭然。年
一百歲。不病而卒。


釋慧思



姓李。武津人。少以弘恕慈育知名。甞夢梵僧。
勸令出俗。辭親入道。數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素。
梵行清慎。及稟具足。道志彌隆。逈栖幽靜。常坐綜業。
日唯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誦法華等
經。三十餘卷。數年之間。千遍便滿。又夢梵僧數百。形
服瓌異。上座命曰。汝先受戒。律儀為勝。祈請師僧四
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後忽驚悟。方知夢受。自
斯巳後。勤務更深。尅念翹專。無棄昏曉。坐誦相尋。用
為恒業。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彌
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竝仝供養。又夢隨從彌勒。與
諸眷屬。同會龍華。心自惟曰。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
華。今值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進。靈瑞重
沓。瓶水常滿。供養嚴備。若有天童侍衛之者。因讀妙
[002-0305b]
勝定經。歎禪功德。便爾發心修定。時禪師慧文。道俗
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晝夜攝心。又于來冬。束身
長坐。繫念在前。始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來。善惡
業相。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本初禪。自此
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
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
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巳。顛倒想滅。
心性清淨。所苦消除。又自傷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
身倚壁。背未至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十
六特勝。便自通徹。後往鑒最等師。述已所證。皆蒙隨
喜。研練逾久。前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
盛。機悟日繁。乃以大小乘中。安慧等法。敷揚引喻。用
攝自他。時冥空有聲曰。若欲修定。可往武當南岳。是
入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逝。初至
光州。值梁孝元傾覆國亂。前路挭塞。權止大蘇山。數
年之間。歸從如市。其地陳齊邊境。兵及所衝。佛法云
崩。五眾離潰。其中英挺者。皆輕生重法。跨險而到者。
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資。誨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
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瑠璃寶函。壯嚴炫曜。
功德傑異。大發眾心。又請講二經。即而敘搆。后命江
陵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為
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
旨也。吾昔夏中苦節思此。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
身證。不勞致疑。顗即諮受法華。行法三七。又諮師位。
[002-0305c]
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鉄輪位耳。時又將四
十餘僧。徑趣南岳。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至止
告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巳后。必事遠遊。又曰。
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巡至衡陽。直一佳明。林泉疎淨。
見者悅心。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
房殿基墌。僧用器皿。又往嚴下。吾此坐禪。賊斬吾道
由此命終。有全身也。僉共尋覓。乃得枯體一聚。又下
細尋。便獲髏骨。思得而頂之為起勝塔。敕承靈應。乃
迎下都止栖玄寺。甞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
正慧暠。與諸學徒。相逢于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
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
屖枕。別將夏侯孝威。往寺禮覲。在道念言。吳儀同所
奉枕者。如何可見。比至思所。壯行致敬。便語威曰。欲
見犀枕。可往視之。又于一日。忽有聲告。洒掃庭宇。聖
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思到。威怌仰之。人船供給。送
別江渚。思云寄于南岳。止十年耳。年滿當移。每年陳
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臨將終
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訶
責。聞者寒心。因屏眾歛念。泯然命盡。小僧靈辯。見氣
乃絕。號吼大呌。思便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眾
聖畟然相迎。極多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癡
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咸聞異香。陳太建九年
六月二十二日。取騐十年。宛同符契。


釋智顗



字德安。姓陳。穎川人。有晉遷都。寓居荊州之
[002-0306a]
華容。即梁散騎益陽公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烟五
彩。榮迴在懷。及誕育之夜。室內洞明。忽有二僧扣門
曰。善哉兒德。必當出家。言訖而隱。賓客異焉。眼有重
瞳。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以來。口不妄噉。見像便
禮。逢僧必敬。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
出家焉。緒授以十戒道品。律儀仍攝。即詣慧曠律師。
北面橫經。具蒙指誨。因潛大賢山。誦法華經。及無量
義。普賢觀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
慧思禪師受業。文從道於就師。就又受法于最師。此
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思每嘆曰。昔在靈山。同聽法
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
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華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
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
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思云非爾弗感。非我
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熈州白沙山。入觀
于經有疑。輙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
伏之。唯于三三昧三觀智。用以諮審。自餘竝任解裁。
曾不留意。及學成往辭。思曰。汝于陳國有緣。往必利
益。思既遊南岳。顗便詣金陵。與法喜等三十餘人。在
瓦官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明時貴望。
學統釋儒。竝稟禪慧。俱傳香法。欣重頂戴。時所榮仰。
長干寺大德智辯。延入宗熈。天宮寺僧晃。請居佛窟。
語默之際。思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
海。無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見一僧。搖手伸臂。至于岐
[002-0306b]
麓。挽顗上山。門人咸曰。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有青
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積四十載。定慧兼習。葢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預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直
種荳造醬。編蒲為蓆。更起屋舍。用以待之。會往天台。
既達彼山。與光相見。即陳賞要。光曰。大善知識。憶吾
早年山上搖手。相換不乎。顗驚異焉。又聞鐘聲滿谷。
眾咸怪異。光曰。鐘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顗乃卜居
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處既閑敞。
易得尋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見三人。皂幘絳衣。
執疏請云。可于此行道。於是聿創草菴。樹以松果。數
年之間。造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至國
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禪師立寺。堂宇滿山矣。
時陳宣帝下詔曰。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
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
供薪水。天台山縣。名為樂安。令陳郡袁子雄。崇信正
法。每夏常講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
梵僧。乘階而下。入堂禮拜。手擎香爐。遶顗三帀。久之
乃滅。雄及大眾。仝見驚嘆。永陽王伯智。出撫吳興。與
其眷屬。就山請戒。又建七夜方等懺法。王晝則理治。
夜便習觀。顗謂門人智越。吾欲勸王更修福禳禍可
乎。越對云。府僚無舊。必應寒熱。顗曰。息世譏嫌。亦復
為善。俄而王因出獵。墮馬將絕。時乃悟意。躬自率眾。
作觀音懺法。不久王覺小醒。憑几而坐。見梵僧一人
擎爐直進。問王所苦。王流汗無答。乃遶王一帀。翕然
[002-0306c]
痛止。仍躬著願文。於即化。移海岸法政甌閩。陳疑請
道。日升山席。陳帝意欲面禮。將伸謁敬。顧問羣臣。釋
門誰為名勝。陳暄奏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境淵
海。昔在京邑。羣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藹。願陛
下詔之還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璽書。重沓徵入。前后
七使。竝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為法寄。遂出都焉。
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請講智論。有詔。羊車童子引導
于前。主書舍人翊從登階。禮法一如國師璀闍梨故
事。陳主既降法筵。百僚盡敬。希聞未聞。奉法承道。因
即下敕。立禪眾于靈耀寺。學徒大結。望眾森然。頻降
敕于太極殿。講仁王經。天子親臨。僧正慧暅。僧都慧
曠。京師大德。皆設巨難。顗接問承對。盛啟法門。暅執
爐賀曰。國十餘齋。身當四講。分文析義。謂得其歸。今
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矣。陳主于廣德殿下敕謝云。今
以佛法仰委。亦願示諸不逮。于時檢括僧尼。無貫者
萬計。朝議云。䇿經落第者。竝合休道。顗表諫曰。調達
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盤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
論道也。豈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簡。末為靈耀褊
隘。更求閑靜。忽夢。一人翼從嚴正。自稱名云。余冠達
也。請住三橋。顗曰。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講仁王。
帝於眾中。起拜殷勤。儲后巳下。竝崇戒範。會大業在
藩。任總淮海。承風佩德。欽注相承。欲遵一戒法。奉以
為師。乃致書累請。顗於揚州總管金城。設千僧會。敬
[002-0307a]
屈授菩薩戒。即于內第。躬傳戒香。授律儀法。王頂受
其旨。顗欲返故林。王固請。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
掌尋送。至于城門。王禮望目極。䘖泣而返。便沂流上
江。重尋匡嶺。結徒行道。頻感休徵。百越邊僧。聞風至
者。累跡相造。遂于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其地昔惟
荒嶮。神獸蛇暴。創寺之後。快無憂患。是春亢旱。顗到
泉源。帥眾轉經。便感雲興雨注。總管宜陽公王積。到
山禮拜。戰汗不安。出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甞
怖懼。頓如今日。其年晉王。又遣手疏請還。後蕭妃疾
苦。醫治無術。王遣開府柳顧言等。致書請命。願救所
疾。顗又率侶建齋七日。行金光明懺。至第六夕。忽降
異鳥。飛入齋壇。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又聞豖吟之聲。
眾竝仝矚。顗曰。此相現者。妃當愈矣。至于翌日。患果
遂瘳。王大喜慶。時遇入朝。旋歸台岳。躬率禪門。更行
前懺。仍立誓云。若於三寶有益者。當限此餘年。若其
徒生。願速從化。不久告眾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
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南峯上。累
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見者發心。


釋慧遠



姓李。燉煌人。後居上黨之高都。天縱殊朗。儀
止冲和。幼喪其父。與叔同居。每見沙門。愛重崇敬。十
三辭叔。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時有華陰沙門僧思
禪師。見而度之。初令誦經。隨事訓誨。六時之勤。未勞
呼䇿。年十六。師乃令隨闍黎湛律師住鄴。大小經論。
普皆博涉。偏重大乘。以為道本。年滿進具。又依上統
[002-0307b]
證戒。更就大隱律師。聽四分律。剖析約斷。皆理會文
合。爽拔微奧。負笈諠集。乃携諸學侶。返就高都之清
化寺焉。眾緣歡慶。歎所未聞。各出金帛。為之興會講
堂。寺宇一時崇敞。韓魏士庶。通共榮之。及承光二年
春。周氏尅齊。便行廢教。敕前修大德。竝赴殿集。武帝
自昇高座。敘廢立義。命章云。朕受天命。養育兆民。然
世弘三教。其風彌達。考定至理。多皆愆化。竝今廢之。
然其六經儒教。文弘治術。禮義忠孝。于世有宜。故須
存立。且自真佛無像。則在太虗。遙敬表心。佛經廣歎。
愚民響信。傾竭珍財。廣興寺塔。既虗引費。不足以留。
凡是經像。盡皆廢滅。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
國法豈容。竝退還家。用崇孝始。于時沙門大統法上
等。五百餘人。咸以帝為王力。決諫不從。僉各默然。下
敕頻催答詔。而相看失色。都無答者。遠顧以佛法之
寄。四眾是依。乃出眾答曰。陛下統臨大域。得一居尊。
隨俗致詞。憲章三教。詔云真佛無像。信如誠旨。但耳
目生靈。賴經聞佛。藉像表真。若使廢之。無以興敬。帝
曰。虗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經像。遠曰。漢明巳前。經
像未至此土。眾生何故不知虗空真佛。帝時無答。遠
曰。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三皇巳前。未有文字。人應
自知五常等法。爾時諸人。何為但識其母。不識其父。
同于禽獸。帝亦無答。遠又曰。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
福。故須廢者。國家七廟之像。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難。詭通後言。乃云。佛經外國之法。此國
[002-0307c]
不用。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為是。將同廢之。遠曰。
若以外國之經。廢而不用者。仲尼所說。出自魯國。秦
晉之地。亦應廢而不學。又若以七廟為非。將欲廢者。
則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則五
經無用。前存儒教。其義安在。爾則三教同廢。將何治
國。帝曰。魯邦之與秦晉。雖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類佛經七廟之難。遠曰。若以秦魯同尊一化。經
教通行者。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殊。莫不同在閻浮
四海之內。輪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經。而今獨廢。帝又
不答。遠曰。陛下向云退僧還家。崇孝養者。孔經亦云。
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方名為孝。
帝曰。父母恩重。交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曰。
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役五年。不見
父母。武帝云。朕亦依番上下。得歸侍奉。遠曰。佛亦聽
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餉母。
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未可獨廢。帝又無答。遠抗
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阿鼻地獄。不揀
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大怒。面有瞋相。直視于
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何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
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處有樂
可得。帝理屈無答。乃下敕云。僧等且還。後當更集。有
司錄取論僧姓字。當斯時也。齊國初殄。周兵雷震。見
遠抗詔。莫不流汗。咸謂粉其身骨。煑以鼎鑊。而遠神
氣嵬然。辭色無撓。上統衍法師等。執遠手。泣而謝曰。
[002-0308a]
天子之威。如龍火也。難以犯觸。汝能窮之。大經所云。
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彼不悛革。非汝咎也。遠曰。正理
須申。豈顧形命。即辭諸德曰。時運如此。聖不能違。遂
潛于汲郡西山。勤道無倦。三年之間。誦法華維摩等。
各一千遍。大象二年。天元微開佛化。東西兩京。各立
陟岵大寺。置菩薩僧。頒告前德。詔令安置。大隋受禪。
天步廓清。開皇之始。蒙預落䰂。舊齒相趨。翔于雒邑。
法門初闢。遠近歸奔。遠名馳帝闕。下敕授洛州沙門
都。匡任佛法。辭不獲免。開皇五年。為澤州剌史千金
公。請赴本鄉。七年春。住定州。途由上黨。留連夏講。尋
下璽書。慇懃重請。辭又不免。便達西京。帝親臨御筵。
敷述聖化。通孚家國。上大悅。敕住興善寺。勞問豐華。
供事隆倍。又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東西衝要。遊聽
不疲。因置寺焉。名為淨影。常居講說。諸敘玄奧。辨暢
奔流。于是四方投學。七百餘人。皆海內英華。法輪前
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遠開皇十二年春。卒于淨影
寺。


釋慧因



姓于。吳郡海鹽人。晉太常寶之後胤。祖朴。梁
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人。竝碩學英才。因稟靈
溫裕。十二出家。聽瓊法師授成實。曾未具戒。便齊入
室。乃詣鍾山慧曉智璀二禪師。請授調心觀法。定水
既清。道思逾肅。又造長干辨法師。稟學三論。窮寔相
微言。辨後歸靜山林。便以學徒相委。受業弟子五百
餘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
[002-0308b]
感幽使云。王請法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即氣捨。
時經七夕。若起深定。學徒請問。乃云試看箱內。見有
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曰。此為䞋遺耳。重問其故。曰
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講大品般若于寔道中。謂經三
月。又見地獄眾相。五苦次第。悲夫慈該幽顯。行極感
通。豈能赴彼冥圻。神遊異域。隋仁壽三年。起禪定寺。
搜揚寓內。遠招名德。遂奉因為知事上座。頻講三論。
并製文疏。要約標控。學者高舉。大唐弘運。重興佛日。
舉十大德。當其一焉。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弘法四
代。常顯一乘。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故遊其道者。莫
測其位。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莊嚴寺。春
秋八十有九。


釋法常



姓張。南陽白水人。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
郡焉。少踐儒林。情欣田家。年十九。投曇延法師剃落。
學不逾歲。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隨聞新法。秦齊趙魏。靡不周行。時積五年
鑽覈名理。至于成寔毗曇華嚴地論。愽考同異。皆為
軌轍。隋齊王暕。召結時望。盛演釋經。常預法座。敷陳
至理。詞義弘遠。僉共美之。大業之始。榮唱轉高。爰下
敕旨。入大禪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興。遐邇
清晏。四遠投造。增倍于前。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敕
徵召。恒知翻任。後造普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
供給。四時隨改。文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禮敬之
極。眾所傾心。貞觀九年。又奉敕召。入為皇后戒師。因
[002-0308c]
即敕補兼知空觀寺上座。弘導法化。前後預聽者數
千。及學成返國。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棄俗出
家。遠聞䖍仰。思覩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乃于
船中夢想顏色。及覩形狀。宛若夢中。悲涕交流。欣其
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禮事焉。十四年。有僧犯過。下
敕普責京寺大德綱維。因集于玄武門。召常上殿。論
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能躬奉教
綱。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于訓誨。耻愧難陳。遂
引涅槃付囑之旨。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餘人。
又延設供。食訖而退。因染餘疾。右脇而終于住寺。春
秋七十有九。乃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
日。葬于南郊高陽之原。


釋道積



河東安邑人。姓相。其先鄭大夫子產之苗裔。
積早習丘墳。神氣爽烈。至年二十。遇律師洪湛。見而
異之。即為剃落。晦迹雙巖。又依法朗禪師。希求心學。
絕影三載。開皇十三年。辭師擐鉢。周行採義。路經滄
海。冀就遠行寺普興法師。尋學涅槃。乃經四載。清通
三事。至十八年。入于京室。依寶昌寺明及法師。諮習
地論。又依智凝法師。攝大乘論。于十義。熏習六分。仁
壽三年。又往并州武德寺法稜所。聽採地持。故得十
法三持。四年七月。楊諒作亂。遂與同侶素傑諸師。南
旋蒲坂。既達鄉壤。法化大行。先講涅槃。後敷攝論。先
是沙門寶澄。隋初于普救寺。創營大像百尺。萬工纔
登其一。不卒此願。而澄早逝。鄉邑耆艾。請積繼之。受
[002-0309a]
請之夕。𥨊夢崖傍。見二師子于大像側。連吐明珠。相
續不絕。既覺惟曰。獸王自在。則表法流無滯。寶珠自
涌。又喻財施不窮。冥運潛開。功成斯在。其寺蒲坂之
陽。嵩高華愽。東臨州里。南望河山。像設三層。巖廊四
合。上坊下院。赫奕相臨。園磑田蔬。周環俯就。而弊衣
蔬食。輕財重命。普救殷贍。追靜歸閑。經隋季擁閉。海
東通守堯君素。鎮守荒城。偏師肆暴。欲議諸沙門登
城守固。敢諫者斬。緇素同憂。積憤歎內發。不顧形命。
謂諸屬曰。時乃盛衰。法無隆替。沙門塵外之賓。迹類
高世。何得執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門道愻
神素。歷階厲色而諫曰。貧道聞。人不畏死。不可以死
怖之。今視死若生。伹懼不得其死。死而有益。是所甘
心。計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運也。豈五
三虗怯而能濟乎。昔者漢欽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
木。舉國大治。今欲拘繫以從軍役。反天常以會靈祗。
恐納不祥之兆耳。公若索頭。與頭。仍為本願。必縱以
殘生。逼充步甲者。則不知生為何生。死為何死。積陳
此語。傍為寒心。素初聞諫。重積詞氣。但張目直視曰。
異哉斯人也。何乃心氣若斯之壯耶。因捨而不問。果
詣積陳懺。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兼又舉意輕
陵。卒為城人薛宗所害。積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
終于本寺。春秋六十有九。


釋玄琬



姓楊。弘農華陰人也。居雍州之新豐。青衿悟
道。履操冲明。在志學年。方遊法苑。事沙門曇延法師。
[002-0309b]
振領宏標。隋文欽重。立寺處之。琬位居入室。恭恪據
懷。及進具後。便隨洪遵律師。服膺四分。涉津三載。便
事敷演。乃旋踵本師涅槃真體。捃掇新異。妙寫幽微。
又欲欽佩惟識。包舉理性。于曇遷禪師。稟學攝論。并
尋閱眾鋒。窮其心計。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
等。竝資承茂實。研竅新聞。延師存日。願造丈六釋迦。
經略未圓。奄便物故。誓志營復。尅遂先模。于仁壽二
年。提洽有緣。便事鑪錘。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上
天雨華。狀如雲母。滿空飄洒。終墜像前。及開模之後。
雅相逾圓。每于靜夜清朝。飛流八音之響。又造經四
藏。備盡莊嚴。諸有繕寫。皆資本據。又以二月八日。大
聖誕沐之晨。開講設齋。逮貞觀初年。以琬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有召敕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故
儲宮以下。師禮崇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又別敕。
延入為皇后六宮并妃主等。受戒。椒掖問德禁中。授
納法財。日逾填委。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餘。䞋施所資。
悉營功德。尋敕于苑內德業寺。為皇后寫見在藏經。
竝委監護。昔育王再集于周時。今琬定宗于唐世。厥
致齊焉。然其苦節自修。言為世範。僧尼從受具戒者。
三千餘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隷。從法歸戒者。二十餘
萬。左僕射蕭瑀兄弟。人倫藻鏡。久厭時煩。每諮法華
會三之旨。龍樹明中之教。沉吟移景。奉佩而旋。右僕
射杜如晦。臨終委命。召為歷劫師資。大將軍薛萬徹
昆季。并及母氏。竝欽崇戒約。蔬素形終。琬致書皇太
[002-0309c]
子。請少殺生。東宮內外。咸減肉料。則曆長命久。仁育
斯隆。三順氣者如經不殺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
陽之時。萬物盡生。宜育羣品。用答冥造。如經年三月。
六齋能潔六根。便資五福。伏願遵行。受持齋戒。登即
下詔斷殺。起于三月。盡于五月。琬以仁育兼濟。乃上
啟更延。帝又特聽。盡于歲暮。貞觀十年杪冬遘疾。又
致啟東宮。累以大法。又上遺封表。又遺誡門人。在于
道檢。言極詳切。讀者垂淚。遂以臘月七日。卒于延興
寺。春秋七十有五。道俗失依。皇儲哀慟。天子下詔。情
深惻悼。賜物齋殯。須由天府。特進蕭瑀太府。蕭璟宗
正。李伯藥。詹事杜正倫等。竝親奉戒約。躬盡哀禮。後
旋殯山寺。幢葢相映。香華蔽空。從者如雲。眾盈數萬。
前儐遠達于終南後塵猶繼于城[門@缺-山+止]。四十里間。皂素
充道。弟子等五百餘人。奉遵遺旨。依法闍維。于焚所
建佛塔一區。


釋法琳



姓陳。頴川人。少出家。遊獵儒釋。愽綜詞義。金
陵楚郢。從道問津。野栖木食於青溪等山。晝則承誨
佛經。夜則吟覽俗典。隋季承亂。權捨法服。武德初運。
還蒞釋宗。乃住京師濟法寺。至武德四年。黃巾深忌
佛法。上廢佛法事者。十有一條。云釋經誕妄。言妖事
隱。損國破家。未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
沙門。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行
之。下詔問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間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釋。琳憤激
[002-0310a]
傳詞。側聽明敕。承有斯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辨。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但四趣茫茫。漂
淪欲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迷以自焚。凡天溺
而不出。大聖為之興世。至人所以降靈。遂開解脫之
門。示以安隱之路。于是中天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
夏貴遊。厭榮華而入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
槃。弘善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形
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君臣
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
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福沾幽顯豈拘小違。琳乃著
破邪論。原夫實相杳冥。法身凝寂唯我大師。量法界
而與悲。揆虗空而立誓。現生穢土。誕聖王宮。示金色
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雲于鷲嶺。則火宅𦦨銷。扇慧
風于雞峯。則幽途霧卷。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
軀。出則天主導前。入則梵王從后。聲聞菩薩。儼若朝
儀。八部萬神。森然翊衛。宣涅槃則地現六動。說般若
則天雨四花。百福莊嚴。狀滿月之臨滄海。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寶山。師子一吼。則外道摧鋒。法鼓蹔鳴。
則天魔稽首。是故號佛為法王也。但以時運未融。致
令漢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東國後見聞之益。
及慈雲卷潤。慧曰収光。廼夢金神于永平之年。覩靈
骨于赤鳥之歲。于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
晉宋巳來。名僧間出。或神力救世。或異迹發人。或慧
解聞神。或通感適化。及白足臨刃不傷。遺法為之更
[002-0310b]
始。誌上分身員戶。帝王以之加信。竝使功被將來。傳
燈永劫。謹上破邪論一卷。用擬傳詞。東庶宮子虞世
南。詳琳著論。乃為之序。貞觀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宮
舊宅。置龍田寺。琳性欣幽靜。就而住之。舉知寺任。從
容山服。詠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黃巾秦世英者。挾
方術以邀榮。遂程器于儲貳。素嫉釋種。陰陳琳論。謗
訕皇宗。罪當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乃訪琳身。
據法推勘。琳扼腕奮發。不待追徵。獨詣公庭。輕生狗
理。乃縶以縲紲。下詔問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
重親。實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首鼠兩端。廣引形似
之言。備陳不遜之喻。犯毀我祖禰。謗黷我先人。如此
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聖。周公大賢。追遠慎
終。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雖有宗周。義不爭
長。何者。皇天無親。竟由輔德。古人黨理而不黨親。不
自我先。不自我後。雖親有罪必罰。雖怨有功必賞。賞
罰理當。故天下和平。又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
也乾竺古皇。西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
經。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逝
矣。今劉李所述。謗滅老氏之師。世莫能知著茲辨正
論有八卷。略對道士六十餘條竝陳史籍前言。實非
謗毀家國。具狀奏聞。敕云所著辨正論。信毀交報。篇
曰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
刑決。能無傷不。琳外纏桎梏。內迫刑期。水火交懷。訢
仰無路。乃緣生來所聞經教。及三聖尊名。銘誦心府。
[002-0310c]
擬為顯應。至于限滿。忽神思飄勇。橫逸胸懷。歡慶相
尋。頓忘死畏。立待對問。須臾敕至。云今赦期巳滿。當
至臨刑。有何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答曰。自隋季擾
攘。四海沸騰。疫毒流行。干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兵
威。臣侫君荒。不為正治。遏絕王路。固執一隅。自皇王
弔伐。載清陸海。斯寔觀音之力。咸資勢至之恩。比德
連蹤。道齊上聖救橫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
七日巳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敕治書侍御史韋悰。
問琳有詔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琳答。
伏承觀音聖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範。然大
唐光宅四海。九州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為枉
濫。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
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
參差。任從斧鉞。陛下若順忠論正。琳則不損一毛。陛
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屍之痛。具以事聞。遂不加
罪。有下赦。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關菩提寺。因疾
而卒。時年六十九。乃召諸關傍道俗。葬于東山之頂。
高樹白塔。勒銘志之。


釋智晞



姓陳。頴川人。童稚不羣。幼怌物外。見老病死。
達世浮危。深加厭離。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抗志台山。
丹誠馳仰。年登二十。始獲奉值。律儀具足。稟受禪訣。
樂三昧者咸共歸仰。宴坐之暇。時復指撝。創造伽藍
殿堂房舍。悉皆嚴整。惟經臺未搆。始欲就工。有香爐
峯。山巖峻嶮。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騐。自古巳
[002-0311a]
來無敢視其峯崖。登踐而採伐者。時眾議曰。今既營
臺。供養法寶。惟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巳。其香爐峯檉
栢。木中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論詳既訖。往諮于
晞。良久答云。山神獲惜。不可造次。爾夜夢人送疏云。
香爐峰檉栢樹。盡皆捨給經臺。既感冥示。即便撝略。
分部人工。入山採伐。侍者諮曰。昨日不許。今那取之。
答曰昨由他。今由我。但取無苦。從旨往取。檉栢之樹。
唯嶮而生。竝皆取得。一無留難。先師智者陳曰。勸化
百姓。從天台渚次。訖于海際。所有江溪。竝捨為放生
之池。永斷採捕。隋國既亡。後生百姓。競立梁[竺-二+一/尸@邑]。滿于
江溪。夭傷水族。乃共頂禪師。往先師龕房。燒香呪願。
當有漁人。見僧在[竺-二+一/尸@邑]上立。意謂墮水。將船往救。僅到
便無。因爾梁[竺-二+一/尸@邑]皆不得魚。仍停採捕。時有僧法雲。欲
往香爐峯頭陀。晞諫曰。彼山神剛強。卿道力微弱。向
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雲不納旨。遂往到山。不盈二
宿。神即現形。驅雲令還。自陳其事。方憶前旨。深生敬
仰。有弟子道亘。在房誦經。自往喚云。今晚當有僧來。
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衲衣。執錫持鉢。形神
爽陵自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三十餘步。纔入路東
隱而不見。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大音震谷
便云。噫喚吾也。未終數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可□
香湯洗浴適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竝
皆來集房側。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口方散。十二月
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說法。辭理深邃。既竟。
[002-0311b]
告弟子曰。吾將汝等造次相值。今當永別。會遇靡期
言巳寂然無聲。良久諸弟子哭泣。便開眼誡曰。人生
有死。物始必終。世相如是。寧足可悲。今去。勿爾閙亂
于吾也。又云吾習禪以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背不
著牀。吾不負信施。不負香火。汝等可自勤䇿行道。力
不負人。弟子因諮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
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
皆坐寶座。惟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后六
年。當來昇此說法。春秋七十有二。以貞觀元年。十二
月十八日午時。結跏安坐。如入禪定。時虗空中。有絃
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春秋七十有二。所窆龕墳。
在光師智者龕前二百餘步。


釋義褒



姓薛。常州晉陵人。齊相孟甞君之後。吳名臣
綜瑩之胤也天體高遠。履性明朗。出家巳後。遊談在
務。周流會稽統御法筵。初從蘇州永定寺。小明法師。
稟學華嚴大品。辭往縉雲山婺州永安寺曠法師所。
傳經述論。三十餘年。馳名三輔。後住東陽金華法幢
寺。弘道不倦。京邑承風。以事聞奏。下敕徵延。便即入
朝。時翻經三藏玄奘法師。時在慈恩。創開宏旨。有空
雙遣。藥病齊亡。乃負氣盰衡。傲然亂舉。褒為提紐解
決。疎刷神襟。責以三關。徵研五句。詳括文義。統略悟
迷。于時英彥皆預席端。歎其疎拔之神奇。伏其辨洽
之銛利。宰輔冠葢。傾仰德音。留連言晤。寫送無絕。顯
慶三年冬。雩祈雪候。內設福場。敕召入宮。令與東明
[002-0311c]
觀道士論義。有道士李榮立本際義。褒問曰。既義標
本際。為道本於際。為際本於道耶。答曰互得。又問。道
本於際。際為道本。亦可際本於道。道為際原。答亦通。
又曰。若使道將本際。互得相反。亦可自然與道互得
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曰。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於本際。本際不本道。榮既被
難。不能報。便下座。天子欣然。內宮嗟賞。


釋威秀



愽達多能。講宣是務。志存負荷。勇而有儀。其
於筆語掞張。特推明敏。無何天皇即位。龍朔二年四
月十五日。勑勒僧道咸。施俗拜。時則僧徒惶惑。罔知
所栽。秀嗟教道之中微。歎君臣之慢法。乃上表。稱沙
門不合拜。徵引諸史。爰歷累朝。引經律論。以為量果。
詞皆婉雅理必淵明。如云出家不存家人之禮。出俗
無霑處俗之儀。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令典也。表上
勑百官集中臺都議其事。時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請
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請拜。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往
蓬萊宮申表上請。於是大集西明寺。相與謀議。共投
啟狀。諸達官貴戚。若救頭然。秀之批鱗。所謂以身許
法也。


釋法明



荊楚人。愽通經論。外善羣書。辯給如流。戒範
堅正。中宗朝。入長安遊訪諸高達。適遇詔。僧道定奪
化胡成佛經真偽。時盛集內殿百官侍聽諸龍象。抗
禦黃冠。翻覆未安。𦤞𦤞難定。明初不預其選。出場問
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為作。漢語化。為作胡語
[002-0312a]
化。若漢語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語化。此經到此土。便
須翻譯。未審此經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誦胡語。何
人筆受。時道流絕救無對。公卿莫不歎賞。神龍元年
九月十四日。下敕曰。仰所在官吏廢此偽經。刻石于
洛京白馬寺。


釋一行



姓張。鉅鹿人丱歲不羣。讀書不再覽。悟世幻。
禮寂為師。出家剃染。所誦經法。無不精諷。寂師甞設
大會。遠近沙門。如期必至。計逾千眾。時有徵士盧鴻。
隱居於別峯。道高學富。大會主事。先請鴻為導文序。
讚邑社。是日鴻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鐘梵既作。鴻
謂寂公曰。某為數千百言。況其字僻文古。請求朗雋
者宣之。當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紙。覽而微
笑。復置几案。鴻怪其輕脫。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
而進。抗音典裁。一無遺誤。鴻愕視久之。降歎不能巳。
復謂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遊學。自是三
學名師。罕不諮度。因往當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
達毗尼。兼有陰陽讖緯之書。一皆詳究。尋訪算術。不
下數千里。知名者往詢焉。末至天台山國清寺。見一
院。古松數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門屏。聞
院中布算。其聲簌簌然。僧謂侍者曰。今日當有弟子。
自遠求吾算法。計合到門。必無人導達耶。即除一算
子。又謂侍者曰。門前水合却西流。弟子當至。行承其
言而入。稽首請法。盡授其訣焉。門前水復東流矣。自
此聲振遐邇。公卿籍甚。玄宗聞之詔入。謂行曰師有
[002-0312b]
何能。對曰略能記覽。他無所長。帝遂命中官取宮籍
以示之。行周覽方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唱
數幅後。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嗟歎良久。
尋乃詔對無恒。占其災福。若指于掌。言多補益。時邢
和璞者道術。人莫窺其際。甞謂尹愔曰。一行和尚。真
聖人也。漢洛下閎造曆云。八百歲當差一日。則有聖
人定之。今年期畢矣。屬大衍曆出。正其差謬。則洛下
閎之言可信。非聖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剛三藏。學陀
羅尼祕印。登前佛壇。受法王寶。復同無畏三藏。譯毗
盧遮那佛經。開後佛國。睿宗玄宗竝請入內集賢院。
尋詔住興唐寺。所翻之經。遂著疏七卷。又攝調伏藏
六十卷。釋氏系錄一卷。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其曆
編入唐書曆律忘。以為不刊之典。有王媼者。行鄰里
之老嫗。昔多贍行之貧。及行顯遇。常思報之。一日拜
謁云。兒子殺人。即就誅矣。況師帝王雅重。乞奏減死。
以供母之殘齡。如是泣涕者數。四行曰。國家刑憲。豈
有論請而得免耶。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任去別圖
媼戟手曼罵曰。我居鄰周給。迭互綳緥間[抪-巾+巳]。乳汝長
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愛。終夕不樂。于是運算畢召
淨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於某坊閑靜地。午時坐伺。
得生類投囊速歸。明日果有猳彘引㹠七箇。淨人分
頭驅逐。猳母走矣。得㹠而歸。行巳備巨瓮。逐一入之
閉葢。以六乙泥封口。誦番語數契而止。投明。中官下
詔入問云。司天監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見。何耶
[002-0312c]
對曰。昔後魏曾失熒惑星。至今帝車不見。此則天將
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猶隕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
占奏北斗一星見。七夜復初。其術不可測也。又開元
中甞旱甚。帝令祈雨。曰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
致雨。敕令中官於內庫中偏視之。皆言弗類。數日後。
指一古鑑鼻盤龍。喜曰。此真龍也。乃將入壇場。一日
而雨。


釋澄觀



姓夏侯。越州山陰人。觀俊朗高逸。不拘細務。
徧尋名山。旁求祕藏。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
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隷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
傳關河三論。大曆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於淮
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却復天竺詵法師門。溫習
華嚴大經。七年。住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
經疏解。又謁牛頭山忠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
決南宗禪法。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大曆十一
年。誓遊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
賢。登險陟高。備觀聖像。却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
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并演諸論。因慨華
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
二聖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
既遊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原。不疏毗盧。有辜二
聖矣。觀撰疏。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
[002-0313a]
功。成二十軸。


釋鑒真



姓淳于。廣陵江陽縣人。總丱俊明。隨父母入
大雲寺。見佛像。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許焉。便就智
滿禪師。循其獎訓。屬天后長安元年。詔于天下度僧。
乃為息慈配住本寺。後改為龍興。殆中宗孝和帝。神
龍元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以戒律化誘。鬱為宗
首。時日本國有沙門榮叡普照等。東來募法。於開元
年中。達于楊州。爰來請問。禮真足曰。我國在海之中。
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雖有法而無傳法人。譬猶終
夜有求於幽室。非燭何見乎。願師輟此方之利樂。為
海東之導師。真問之曰。昔聞南岳思禪師。生彼為國
王興隆佛法。是乎。又聞彼國長屋相國名曾造千袈裟。
來施中華。名德。復於衣緣繡偈云。山川異域。風月同
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之。誠是佛法有緣之
地也。點許行焉。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買舟自
廣陵。賷經律法。離岸。天寶二年六月。至越州浦。止署
風山。纔出洋。遇惡風濤。舟人顧其垂沒。有投棄[仁-二+箋]香
木者。聞空中聲云。勿投棄。時見舳艫各有。神將介甲
操仗焉。尋時風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長三丈餘。色若
錦文。後入魚。海魚長尺餘。飛滿空中。次一洋。純見飛
鳥。集于舟背壓之幾沒。洎出鳥海乏水。俄泊一島。池
且泓澄人飲甘美。次達日本。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
寺安止。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授菩薩戒。次
夫人王子等。然後教本土有德沙門度沙彌澄修等
[002-0313b]
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親田。舍宅
造寺。號招提。施水田一百頃。自是巳來。長敷律藏。受
教者多。彼國傳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寶字七
年。癸卯歲。五月五日。無疾辭眾坐亡。乃唐代宗廣德
元年。春秋七十七。


釋圓照



姓張。京兆藍田人。年十歲。依西明寺。景雲律
師。尋究經論。訪問師承。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
觀。華嚴新經。代宗大曆十三年。承詔至齊安國寺定
奪。新舊兩疏是非。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時照
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罽
賓三藏佛陀耶舍。諷出梵文。沙門竺佛筆受。成四十
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於
長安中寺。重讎校。殆十四年辛亥。譯畢。沙門慧辯等。
筆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
礪律師製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論。今稱
舊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懷素
律師。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
毗婆沙。俱舍等論。稱新章疏。是也。兩疏傳授。各壇顓
門。學者如林。執見殊異。數興諍論。聖慈愍念。務息其
源。使水乳無乖。時遣內給事李憲誠。鎮軍大將軍劉
崇訓。宣勅云。四分律舊疏新疏。宜令臨壇大德如淨
等。於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趙鳳。敕尚
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又敕安國寺三綱僉定
律疏。一切俗僧。輙不得入。其時天長寺曇𨗉。淨住寺
[002-0313c]
崇叡。西明寺道𨗉興此。本寺寶意。神朗。彼釗。超儕。崇
福寺超證。薦福寺如淨。青龍寺惟幹。章信寺希照。保
壽寺慧徹。圓照。共奉表謝。俄屬德宗即位。改元建中。
敕照。依大曆新定字樣。杪寫進本。至十二月。送祠部
新進僉定疏十卷。仍乞新舊兩疏竝行。敕依照搜集。
專彼研尋。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集景雲
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
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
碑表集三卷。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僉定律疏。一行
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續古今翻譯圖記三卷。大乘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三教法王本記三卷。
利言集二卷。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八相成正
覺記一卷。懺悔罪辯瑞相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傳授
記一卷。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無憂王寺佛骨塔
記三卷。傳法三學碑記集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
旨釋門表奏記二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
集三卷。續開元釋教錄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頗有
功多。肅代二朝。尤為傑立。


釋真表



百濟人。家在金山。世為戈獵。表多蹻捷。弓矢
最便。當開元中。逐獸之餘。憩於田畎間。折柳條貫。蝦
蟇成丳。置於水中。擬為食調。遂入山網捕。因逐鹿。由
山北路歸家。忘取貫蟇。至明年春。獵次聞蟇鳴。就水
見去年所貫。三十許蝦蟇猶活。表於時嘆惋。自責曰。
苦哉。何為口腹。令彼經年受苦。乃絕柳條徐輕放縱。
[002-0314a]
因發意出家。自惟曰。我堂下辭親。室中割愛。難離慾
海。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髮。苦到懺悔。舉身撲地。志
求戒法。心心無間。念念翹勤。經於七宵。詰旦見地藏
菩薩。手搖金錫。為表䇿發。教戒緣。受方便。感瑞應。因
勇猛過前。二七日滿有大鬼。現可怖相。推表墜于巖
下。身無所傷。至第三七日質明。有吉祥鳥。鳴曰菩薩
來也。乃見白雲若浸粉然。更無高下。山川平滿。成銀
色世界。兜率天主。逶迤自在。儀衛陸離。圍遶石壇。香
風華雨。爾時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壇所。垂手摩表頂
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至於再。至于三。蘇迷盧可
手攘而却爾。心終不退。乃為授法。表身心和悅。猶如
三禪。意識與樂根相應。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鉢。復賜
名曰。真表。又於膝下出二物。乃籤檢之制。一題曰九
者。一題曰八者。各二字付度。表云。若人求戒。當先悔
罪。更加一百八籤。籤上署百八煩惱名目。如來戒人。
或九十日。或四十日。或三七日行懺苦到。精進期滿。
限終。將九八二籤。參合百八者。佛前望空而擲。其籤
墮地以驗罪滅不滅。若百八籤。飛逗四畔。唯八九二
籤。卓然壇心而立者。即得上上品戒。若眾籤雖遠。或
一二來觸九八籤。拈觀是何煩惱名。抑令前人重覆
懺悔巳。正將重悔煩惱籤。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籤去
者。名中品戒。若眾籤埋覆九八者。則罪不滅。不得戒
也。設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焉。慈氏重告誨云。
八者新熏也。九者本有焉。囑累巳。天仗既廻。山川雲
[002-0314b]
霽。於是持天衣。執天鉢。猶如五夏比丘。狥道下山。聞
空中唱言菩薩出山時。則人民男女。布髮掩泥。脫衣
覆路。氈罽氍毹承足表咸曲副人情。一一廸踐。有女
子提半端白㲲。覆于途中。表驚亡。廻避別行。女子怪
其不平等。表曰。適觀㲲覆間。皆是狶子。吾慮傷生。避
其悞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販買得此布也。自爾常
有二虎。左右隨行。三十來里。就一山坡。蹲跪于前。時
則挂錫樹枝。敷草端坐。四望信士。不勸自來。同造伽
藍。號金山寺。後人求戒。年年懺罪者絕多。


釋端甫



俗姓趙。天水人。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
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
室。摩其頂曰。必當大興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
深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鐘。始十歲。依崇
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師。
學毗尼于崇福寺昇律師。傳唯識于安國寺素法師。
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僧。以舍利滿
瑠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自是經
律論。無敵於當時。無何謁文殊於清涼。眾聖皆現。演
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
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復詔侍皇
太子於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
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
承顧問。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繇是天子
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以開成元年
[002-0314c]
六月一日。西向右脇而滅。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賜
謚曰大達。塔曰玄秘。


釋良价



會稽人。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
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
何故經言無。師駭然異之。指謁南泉。值馬祖諱辰修
齋。泉問眾曰。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眾皆
無對。師出對曰。待有伴即來。泉曰。此子雖后生。甚堪
雕琢。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次參溈山。問南陽忠國
師無情說法話。溈竪拂子。曰會麼。師曰不會。請和尚
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曰。還有與師同
時慕道者否。溈指造雲巖。舉前無情說法。甚麼人得
得巖曰。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巖曰。我若聞汝即。
不聞吾說法也。師問為甚麼不聞。巖竪起拂子。曰還
聞麼。師曰不聞。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況無情說法
乎。師曰。無情說法。彰何典教。巖曰。豈不見彌陀經云。
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
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
處聞時。方始知。


釋希圓



姓張。姑蘇人。宗親豪富。而獨捨家。從登戒法。
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三學。時推俊邁。光啟中。居
會稽寶林山寺。與時寡合。或問之。曰吾逍遙乎無形
之場。同師子遊戲耳。景福中。于山寺演暢經論。著玄
中鈔數卷。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難。行之
為難。圓六時禮懺。未嘗少缺。居小房。即瑯瑘山頂。是
[002-0315a]
山也。傳云從瑯瑘臺飛來。此處先是屠坊。故皆鎮于
其下。山之家有井。甚多靈怪。一云此處禹鏁。浙江蛟
蜃之屬。其名曰蛆。蛆有雙耳。其色蒼黃。或緣竹木。必
風雨至。或出石竅。入僧居。溝渠中見人不驚。握則跳
梁如怒狀。唯徧入圓房。圓手執宛轉屑就。乃為之受
歸戒。令勿作風雹之妖。暨圓終。而多暴風雨也。圓之
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屹然坐。終于法座。時眾聞
異香天樂。七日後巳。


釋志玄



河朔人。攻五天禁呪。身衣枲麻布。行歷州邑。
不居城市寺宇。唯宿郊野林薄。玄有意尋訪名迹。至
絳州夜泊墓林中。其夜月色如晝。見一狐從林下。將
髑髏置之于首。搖不落者戴之。更取艿草隨葉。遮蔽
其身。逡巡成一嬌嬈女子。渾身服素練。立于道左。微
聞東北上。有鞍馬行聲。女子哀泣。悲不自勝。少選。乘
馬郎遇之。下馬問曰。娘子野外深更號咷。何至于此
耶。女子掩淚紿之曰。賤妾家在易水。前年為父母娉
與此土張氏為婦。不幸夫壻去載夭亡。家事淪薄。無
所依給。二親堂上。不知妾如此孤苦。痛割心腑。不覺
哀動。妾思歸寧。又不可得。乘馬郎曰。將謂娘子哀怨
別事。若願還鄉。某是易定軍行為差使廻還易水。娘
子可乘其麤乘。女子乃収淚感謝方欲攀踏次。玄從
墓林出曰。君子此女子非人也。狐化也。彼曰。僧家豈
以此相誣。莫別欲圖之乎。玄曰。君不信。可小住。吾當
與君變女子本形。玄乃振錫。誦胡語數聲其女子還
[002-0315b]
為狐走。而髑髏草敝其身。乘馬郎叩頭悔過。非師之
救。幾隨妖死。


釋崇惠



姓章。杭州人也。穉年器局出塵。往禮徑山國
一禪師。勤禪觀。以三密教為恒務。初于昌化千頃最
峰頂。結茅為庵。專誦佛頂呪數稔。又往鹽官硤石東
山。卓小尖頭草屋。俄有神白惠曰。師持佛頂。少結莎
訶。令密語不圓。莎訶者。成就義也。今京室佛法。為外
教淩轢。其危若。綴旒。待師解救耳。惠趨程西上。三年
戊申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請與釋
宗當代名流。角佛力道法勝負。于時代宗欽尚空門。
異道憤其徧重。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史華登
躡如常道焉。時緇伍亙相顧望。無敢躡者。惠聞之。謁
開府魚朝恩。魚奏請於章信寺庭樹梯。橫架鋒刃若
霜雪然。增高百丈。東明之梯極為低下。時朝庭公貴。
市肆居民。駢足摩肩而觀此舉。時惠徒跣登級下層。
有如坦路。曾無難色。復踏烈火。手探油湯。仍餐鐵葉。
號為䬪飥。或嚼釘線。聲猶脆飴。史華怯懼慙惶。掩袂
而退。時眾彈指歎嗟。聲若雷響。帝遣中官鞏庭玉宣
慰再三。便賷賜紫方袍一副。詔授號護國三藏。敕移
安國寺居之。


釋桂琛



俗姓李。常山人。童兒便求遠俗。齋茹一餐。秉
心唯確。二親愛縛。繼踰城之武。事本府萬歲寺無相
大師。登戒地。學毗尼。乃自誨曰。持犯束身。非解脫也。
依文作解。豈發聖乎。於是誓訪南宗。程僅萬里。初謁
[002-0315c]
雲居。後詣雪峰。參訊勤恪。得旨於宗一大師。明暗色
空。廓然無惑。密行累載。處眾韜藏。遂為故漳牧。太原
王公。誠請於閩城西石山。建蓮宮而止。駐錫一紀有
半。來往二百眾。琛以秘重玅法。罔輕示徒。有密學懇
求者。時為開演。後龍溪為軍[傽-音+衣]勤州大保瑯瑯公。志
請於羅漢院為眾宣法。遂開方便。不數載南北參徒。
角立。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禪林。復咸傳琛旨。各為
一方法眼。天成三年。戊子秋俄示疾數日。安坐而終。


釋澄楚



姓宗。誕生之夕。光爛充室。洎七歲。親黨擕之
入寺。見佛像。輙嗟歎作禮。歸家問父曰。唯佛獨爾。餘
者如何。父曰蠢動皆佛。何況于人。楚曰。兒願學佛。聊
報二親劬勞。其父許之。至十歲。于相國寺禮智明為
師有童子聚戲而招誘之。楚曰。汝何好嬉戲耶。雪山
善財亦童子。還如是否。旁有聞者奇之曰。子異日成
法門偉器必矣。受具巳來。習新章律部。輙入毗柰耶
窟穴。其擊難酬答。露牙伸瓜。時號律虎。王公大人請
益者日眾。晉高祖聞而欽仰。詔入內道場。賜紫袈裟。
號真法大師。自此皇宮妃主。有慕法者。從楚落髮度
戒。命為新章律宗主焉。以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無
疾而終。


楚師明律。時號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礪素宣是。人
有人法。禁戒威儀是也。天有天法。光潔靜慮是也。
要不過戒也。定也慧也。此三為路。出其生死之鄉。
專一為門。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資乎急用。在乎毗
[002-0316a]
尼。防閑三業。三業皆淨。六塵自袪。聖賢踐修。何莫
由斯。自此而推。從言索理則毗尼也。木叉也。因則
聲教律焉。果則別解脫焉。直以時論。三世諸佛。咸
同制也。橫之界說。十方淨剎。悉共行之。所以優波
離過去七佛。咸以戒律囑累之。


釋心道



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唯識
自以為至。同舍僧詰之曰。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今目
前萬象樅然。心識安在。道茫然。遂出關。周流江淮。既
抵舒州太平。聞佛鑑夜參。舉趙州栢樹子話。至覺鐵
嘴云。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
旦豁然。即趨丈室。擬敘所悟。鑑見便閉却門。道曰和
尚莫瞞某甲。鑑曰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道即拳
破窓紙。佛鑑即開門搊住云。道道。道即以兩手棒鑑
頭。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趙州有個栢樹話。禪客相傳
徧天下。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下根源會。覺公說
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面罵。禪人若具通方眼。好向
此中辨真假。鑑然之。宋宣和改元。詔改僧為德士。因
開法天寧。上堂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
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
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
緣。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
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
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羣仙聚會。共酌
迷仙酎。同唱步虗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
[002-0316b]
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棊布軒前。妙著出
神機之外。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
城中。祇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
清路。終是輪迴一幻身。二年九月。詔下復僧。上堂曰。
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閒思
想。太抵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讖。法之有難。較量
年代。正在于茲。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佛更
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文。鐃鈸停音。鉢盂添足。多般
矯詐。賴我聖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仍許
僧尼重新披剃。寔謂寒灰再𦦨。枯木重榮。迷仙酎。變
為甘露瓊漿。步虗詞。翻作還鄉曲子。放下銀木簡。拈
起尼師壇。昨朝稽首。今日和南祇改舊時相不改舊
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箇。是兩箇。良久曰。秋風
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眾。舉
臨濟入滅。囑三聖因緣。道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
何曾有此說。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至
閏三月有賊叛。眾請師南奔。道曰。學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有。賊至道曰。速殺我以快汝心。賊即舉槊殘
之。白乳上出。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釋鼎需



號懶庵。姓林。幼業儒。舉進士。蒞政有聲。年二
十五。因閱遺教經。忽省曰。幾為儒冠誤也。即欲舍俗。
母氏難以親迎在期。需笑絕之曰。夭桃紅杏。一時分
付春風。翠竹黃花。此去永為道侶。遂依保壽樂公為
大僧。徧參名宿。歸里結庵羗峯。甞以即心即佛話問。
[002-0316c]
學者。時妙喜庵于洋嶼。晦庵光在侍。特以書招之曰。
此間庵主手段。與諸方別。可來少欵如何。需不答。光
以計邀至。值妙喜為眾入室。需欲隨喜而巳。妙喜因
舉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你作麼生。需
下語。喜詬曰。汝見解如此。敢妄為人師耶。乃鳴鼓。訐
其。為邪解。需淚交頤。不敢仰視。自默計曰。我既為所
排西來不傳之旨。豈止此耶。遂求入弟子之列。一日
妙喜問曰。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麼時如何。需擬
開口。喜拈竹篦。劈脊連打三下。需大悟。厲聲曰。和尚
巳多了也。喜又打一下。需禮拜。喜笑曰。今日方知。吾
不汝欺也。印以偈曰。頂門竪亞摩醯眼。肘後斜懸奪
命符。瞎却眼。卸却符。趙州東壁掛葫蘆。自此名喧叢
席。道被遐。方後開堂。稱具眼宗匠。


釋無念深有



麻城熊氏子。往五臺伏牛。遍扣名宿。至
廬山參大安。安曰。汝號甚麼。師曰無念。安曰。那箇是
無念。師茫然。回山對友說。數年行脚事。友曰。何不問
你自已。師曰。如何是自已。曰拿物非手。喫飯非口。一
夕聞哭笑二聲相觸有省。入龍湖。同卓吾居士。到駟
馬山。有講主至。士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主講罷。士對師曰。試說看。師擬對。士將師膝上一推
曰。者箇聻。師豁然。偈曰。四十餘年不住功。窮來窮去
轉無踪。而今窮到無依倚。始悔從前錯用功。僧問如
何是道之體。師曰。滿口道不著。曰四大離散時如何。
師竪起拳曰。者個不屬四大。
[002-0317a]


釋無明慧經



崇仁裴氏子。初產難。祖父誦金剛經得
娩。故名。九歲入鄉校。便問。浩然之氣。是箇甚麼。授書
師異之。及長讀金剛經。恍若舊習。即依廩山忠出家。
久而辭去。禁足峨峰。因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
道。善曰。大好山。疑滯莫決。一日力推巨石。豁然大悟。
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
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趨呈廩山。山印為法器。
自是剃染納具。勞形苦骨。影不出山者二十四載。萬
曆甲午。住寶方。有僧問師住此山。曾見何人。師曰總
未行脚。僧曰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師善其言。遂荷
錫遠遊法門老宿無不推譽。頃入五臺。參瑞峰問趙
州。師乞頌。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師作禮呈頌曰。暗藏
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鑑。縱智難量。到家不上長安
路。一任風花雪月揚。峰深肯師語。妙叶洞宗。而師亦
以紹續洞宗自任。未幾返。錫寶方。晚主董巖壽昌二
剎。上堂云。雲弗依山。山弗雲。心無染境。境無心。雲山
清淨如心境。一道虗明爍太清。然雖如是抽筋不動
皮。換骨不見血。筋骨一齊空。遊行不倒趹。達磨大士
解滅而不解生。釋迦老人。解生而不解滅。要知生滅
不相干。除是當年乾屎橛。萬曆丁巳冬。師自田中歸。
語大眾曰。吾從茲不復砌石矣。眾愕然。明春三日。示
微恙。至十七日。作舉火偈。命侍者唱偈。復書曰。今日
分明指示。擲筆端坐而化。闍維頂骨。諸牙不壞。藏於
本寺。建窣堵波。
[002-0317b]


牧雲禪師



甞熟張氏子小參云。婁江大海濵。信潮時
匯止。地靈祥必鍾。傑出眾居士。資生各有家。團圞有
子女。不染世間法。如蓮花在水。山僧乘時來。證明如
上義。證明則不無。且道以何為騐。乃卓拄杖云。佛子
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經行及坐臥。若論
此事。如海濵人家。取魚相似。只因知得大海。有魚思
欲取之。乃生个計較。造個船隻。扯个風蓬。把定舵柄。
請個熟海路的人。為了舡師。直至大洋去處。待等魚
來。一網撒去。大魚小魚。滿載而歸。到家市賣。養育子
孫。受用不盡。參學人。亦如是。先要知凡夫身中。決定
有佛祖廣大靈明的大事。如海有魚。不生疑惑。不肯
自昧。即思參禪。急圖發明。如取海魚生計較。放捨世
緣。打起精進。千里萬里。覓訪知識。親近善友。求指路
頭。切切提持。如依船師指導。忽于自已身中。悟得佛
祖的大事。歸家保養。入鄽垂手。興隆法門。上可以報
佛恩德。下可以啟廸將來。受用亦無有盡。雖然如是。
大海中。豈無風浪。豈無驚險。然而不生恐怖。一往直
前者。葢取魚的念頭切也。參禪何不如是。要圖發明
佛祖大事。也須不顧危亡。不論境緣順逆。千魔萬難。
直往不退。不愁佛法不到手也。佛法雖是現成事。若
不如取魚猛勵。怎得到手。故參學人。須檢點自已。向
來參究。能如取魚一樣急切否。能一往直前無退轉
否。在叢林中。遇些小境緣。能不驚怖。不介意否。若或
未能。畢竟參禪念頭。不如取魚念頭切。佛祖大事。何
[002-0317c]
能打徹。所以古人云。把手牽人行不得。惟人自肯乃
方親。又云。如來於一切處成等正覺。於刀山劒樹上
成等正覺。於鑊湯爐炭裏。成等正覺。於棒下成等正
覺。於喝下成等正覺。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
異語者。只今還有恁麼人證明如是事麼。良久云。選
佛若無如是眼。假饒千載又奚為。


釋如學



號五峯。陜西人。律身嚴謹。遇事精勤。一夕與
天童話次。童驀伸脚曰。你作麼生。師以脚踢。之童笑
曰未在未在。師曰和尚道看。童倒臥。師曰。也只是困。
童曰。你又與麼去也。師禮拜。一日辭行。童握拂曰。喚
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
不得不語。不得無語。不得錯舉。若不錯舉。即分付汝。
師連跳兩跳曰。不要不要。童曰。猶是亂呌亂跳。更試
舉看。師轉身曰。某甲去也。童乃付。


釋法藏



號漢月。梁谿蘇氏子。十九圓頂於德慶庵。廿
九歲讀高峯語錄有疑。歷十餘秋。聞折竹聲。忽然大
徹。天啟甲子春。天童悟。唱道金粟。師往參焉。值童上
堂。舉僧問古德云。朗月當空時如何。德曰猶是堦下
漢。僧曰。請師接上堦。德曰。月落後相見。童乃顧師曰。
且道月落後。又如何相見。師便出。童上堂。舉起拄杖
曰。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擲下拄杖曰。
落二去也。且一又如何舉。便下座。師掣拄杖便行。童
歸方丈。師以拄杖呈曰。此是打盡天下人底拄杖。今
日還却和尚。童接得便打。曰先打汝一箇起。師曰。幸
[002-0318a]
得還和尚杓柄。童曰。猶嫌少在。又打數下。師作禮而
出。住後上堂云。攀躋不住忽然翻。打破吾宗向上關。
剩得一雙窮相手。始知無法付人間。


釋道忞



號木陳。潮州林氏子匡廬薙染。依悟和尚天
童座下。掌記室有年。受請繼席。僧問。如何是天童境。
師曰。廿里松關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曰如何是
境中人。師曰。閒移拄杖松根立。笑問客從何處來。曰
向上宗乘事若何。師曰。看脚下。問如何是諸佛出身
處。師曰。你喫粥也未僧擬議。師曰。諸佛過去久矣。上
堂。釋迦老子道。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古德道。纔
入思惟。便成剩法。且道名字既同。因甚麼有利有害。
紅粉易粧端正女。無錢難做好兒郎。示眾云。有一人
三頭八臂。有一人無背無面。同到天童門下。且道安
下那箇即是。一晚入堂。大呌曰。適來欄中不見了牛。
普請諸人把火上山尋牛去。眾愕然。一僧纔出。師便
歸方丈。常舉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話頌曰。草鞋踏遍
江南雪。歸看廬山石上雲。却笑閒身猶未老。尋梅幾
度出松門。
法高僧摘要卷二
[002-03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