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82 西舫彙征-清-瑞璋 (master)



No. 1551-A


西舫彚征序


夫法藏剏闢四淨。艤願船于樂津。能仁誓攝五濁。駕
慈舡於苦海。此擡彼搦。務在弘濟羣生。讚勝折劣。惟
期善誘諸趣。噫覺皇出現。惟此為一大事因緣歟。何
其嘔心瀝血。說此難信。躬此難行。僧祗劫來。少無疲
厭也。然吾甞聞之。淨剎寶池蓮華化生之人。金軀香
潔。月容端好。福智俱隆。快樂自在云。大抵據因以感
果。則隨其心淨。佛土自淨矣。淨業行者。必須修心。如
蓮之皎潔無瑕。如蓮之清香遠徹。如蓮之處染常淨。
如蓮之入水不著。然後乃托蓮胎。而初發心時。便有
一朵蓮華。生芽於德水之中。隨人勤慢。華為榮悴。此
理昭然。更何疑乎。且不待聖而興。自是上等。見賢思
齊。正為吾儕今日之急務。故搜輯從古諸上善人。歸
化靈蹟。亟付剞劂。欲與蓮社法侶。共覩先進之模楷。
庸作西邁之章程耳。在昔道珍闕經。不得附載于歸
帆。通志易服。僅能追泛於去舶。古德云。生死忙忙古
渡頭。彌陀撥動濟人舟。無時不作難遭想。歡喜同登
解脫󳯟。以知愛河滉瀁。慾浪淘湧。須用舟楫。乃能涉
險濤。達願海。誕登彼岸也。故名其書。曰西舫彚征云
爾。


旹祝犂亶安南至日   釋 瑞璋 題
[001-0355b]



西舫彚征目錄





* 卷上

* 尊宿瑞化

* 辯覺慧遠
* 覺寂慧永
* 慧特
* 道生
* 曇順
* 僧叡
* 曇恒
* 道昺
* 曇詵
* 道敬
* 佛䭾邪舍
* 跋陀羅
* 曇翼
* 曇邕
* 僧濟
* 慧恭
* 法安
* 慧䖍
* 南宋曇鑑
* 道海
* 曇泓
* 道廣
* 道光
* 曇弘
* 慧進
* 道珍
* 曇鸞
* 北齊慧光
* 法琳
* 僧柔
* 慧命
* 法音
* 僧崖
* 智舜
* 真慧
* 智通
* 南嶽慧思
* 天台智顗
* 慧成
* 慧命
* 灌頂
* 法喜
* 等觀
* 法俊
* 道喻
* 壽洪
* 法智
* 慧海
* 汶水沙彌善胄
* 法祥
* 明瞻
* 道綽
* 道撫
* 光明善導
* 智琰
* 神素
* 功逈
* 道昂
* 善道
* 惟岸
* 法持
* 慧日
* 般舟承遠
* 僧衒
* 啟芳
* 圓果
* 辯才
[001-0355c]
* 自覺
* 五會法照
* 臺巖少康
* 懷玉
* 齊翰
* 神皓
* 僧藏
* 寶相
* 百丈大智
* 智欽
* 法順
* 懷感
* 德美
* 石晉志通
* 紹巖
* 守真
* 晤恩
* 義通
* 知禮
* 遵式
* 有基
* 本如
* 永明延壽
* 慧才
* 思義
* 元淨
* 從雅
* 若愚
* 智深
* 處謙
* 圓淨省常
* 悟新
* 真歇
* 懷深
* 宗曉
* 寂堂
* 宗坦
* 子元
* 懷義
* 智圓
* 僧藏
* 有嚴
* 中立
* 擇瑛
* 思照
* 宗利
* 齊玉
* 仲閔
* 瑩珂
* 靈照
* 可久
* 宗本
* 善本
* 元照
* 道言
* 慈覺宗賾
* 惟月
* 思敏
* 行詵
* 法持
* 慧亨
* 用欽
* 妙生
* 惟渥
* 冲益
* 法宗
* 睎湛
* 曇懿
* 太微
* 思聰
* 了義
* 慧誠
* 祖南
* 法因
* 了然
* 智仙
* 思淨
* 如湛
* 思梵
* 文慧
* 慧明
* 智廉
* 淨觀
* 利先
* 師安
* 如寶
* 顯超
* 有開
* 道生
* 若觀
* 覃異
* 元肇
* 智印
* 戒度
* 道琛
* 有朋
[001-0356a]
* 妙雲
* 睎顏
* 了宣
* 善榮
* 祖輝
* 如鑑
* 祖新
* 中峯明本
* 善住
* 天如惟則
* 優曇普度
* 妙文
* 盤谷
* 楚石梵琦
* 祖香
* 慧日
* 蓮池袾宏
* 寶珠
* 真青
* 佛石
* 黃州僧
* 海寶
* 藕益智旭
* 實相
* 道樞
* 具宗
* 大真
* 林谷
* 萬緣
* 本冲
* 廣志
* 實定
* 佛安
* 際會
* 達文
* 高尼淨因

* 大明
* 南宋法盛
* 道爰
* 法藏
* 淨真
* 悟性
* 能奉
* 慧安
* 無為
* 本印
* 遂欽
* 律宗
* 佛琦
* 卷下

* 居塵卓行

* 烏長國王劉程之
* 張野
* 周續之
* 張詮
* 宗炳
* 雷次宗
* 闕公則
* 庾銑
* 高浩象
* 宋滿
* 李白
* 白居易
* 韋文晉
* 汾陽老人
* 鄭牧卿
* 張元祥
* 李知遙
* 馬子雲
* 于昶
* 元子才
* 元子平
* 石晉張抗
* 鍾離瑾
* 鍾離景融
* 文彥博
* 蘇軾
* 楊傑
* 馬亮
* 馬玗
* 馬永逸
* 胡闉
[001-0356b]
* 葛繁
* 王古
* 江公望
* 王冲
* 張廸
* 賈純仁
* 梅汝能
* 馮檝
* 吳秉信
* 錢象祖
* 王仲回
* 張榆
* 陸沅道
* 王日休
* 房翥
* 孫抃
* 王闐
* 昝定國
* 樓汾
* 魏世子
* 葛濟之
* 左伸
* 范儼
* 閻邦榮
* 姚約
* 沈銓
* 梅福
* 孫良
* 胡暠
* 唐世良
* 陸偉
* 李秉
* 邵彪
* 陳企
* 劉慧仲
* 李子清
* 李彥通
* 陸浚
* 魏師贊
* 何曇遠
* 大善寺童
* 倪道者
* 馮珉
* 黃打鐵
* 計公
* 徐六公
* 沈三郎
* 何曇迹
* 朱綱
* 顧源
* 朱元正
* 丁明登
* 唐時
* 劉通志
* 唐廷任
* 楊嘉褘
* 郝熈載
* 戈以安
* 孫叔子
* 戴百戶
* 華居士
* 蓮華太公
* 郭大林
* 糖擔老人
* 吳江老人
* 吳澆燭
* 吳叔寶
* 吳瞻樓
* 黃攝六
* 余集生
* 金光前
* 韓承山
* 喬忠我
* 翟夢鯉
* 沈養素
* 戴公烈
* 沈敬孚
* 顧天瑞
* 陸士詮
* 馬[冗-几+丁]良
* 在閨清操

* 獨孤皇后
* 姚婆
* 荊王夫人
* 吳縣君
* 馬朝奉妻
* 蔡縣君
* 馮少師女
* 鄭氏
* 陸宜人
* 朱如一
* 樓慧靖
* 周妙聰
[001-0356c]
* 秦淨堅
* 鄭淨安
* 秦淨樂
* 黃氏
* 袁氏
* 陳氏
* 王氏
* 孫氏
* 李氏
* 王氏
* 盛氏
* 沈氏
* 蔣婆
* 任夫人
* 約山翁婆
* 裴氏
* 溫靜文妻
* 孟氏
* 梁氏
* 陳念佛道者
* 陳氏
* 胡淨安
* 孫氏
* 郭妙圓
* 周行婆
* 龔氏
* 鍾婆
* 黃婆
* 朱氏
* 淨心
* 周氏
* 項玅智
* 沈妙智
* 崔婆
* 陶氏
* 周婆
* 鍾氏
* 薜氏
* 于媼
* 方氏
* 陶氏
* 孫中官母
* 徐氏
* 李氏
* 朱氏
* 楊選一妻
* 湯公甫母
* 蔡坦如妻
* 張氏
* 徐氏
* 卓氏
* 江太君
* 傅德蓮
* 太宜人
* 陸氏
* 俞氏
* 陸氏
* 曹氏
* 許氏
* 陶瓊樓
* 汪鏡智
* 費孺人
* 發悔頓超

* 惟恭
* 雄俊
* 京屠
* 張鍾馗
* 張善和
* 金奭
* 吳瓊
* 鄭鄰
* 錢青侯
* 含識俱往

* 裴氏鸚鵡
* 門沙鸜鵒
* 天台鸜鵒
* 劉成魚
* 吳雪崖鷄
* 參將蛇
* 天一犬
[001-0357a] No. 1551
西舫彚征卷上
釋 秋波堂 瑞璋 輯


尊宿瑞化



法師諱慧遠



姓賈氏。鴈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十三。
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二十一。
欲渡江從學范甯。適南路梗塞。時釋道安建剎於太
行常山。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初聞安常講般若
經。豁然開悟。歎曰。九流異議。皆糠秕耳。遂與母弟慧
持。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師神明英越。志與
理冥。安師常臨眾。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太
元六年。至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
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作朽壤抽泉。言
畢。清流涌出。潯陽亢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
神蛇。從池而出。復臾大雨。歲竟有秋。因名龍泉精舍。
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寢眾。永乃
謂剌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
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它往。其夕
大雨雷震。詰朝林麓廣闢。素沙布地。楩柟文梓。充布
[001-0357b]
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為建剎。名其殿曰神
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甞謂諸教三昧。其名甚
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
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師安公先居西林慧持遠師同母弟
生曇順並羅什門弟僧叡曇恒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門人
駄邪舍此云覺明。罽賓國人佛駄䟦陀羅此云覺賢。迦維衛國人。名儒劉
程之號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
佛。世號十八賢。復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之
業。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文。而
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聞鳩摩羅什入
關。遣書通好。什答書曰。傳譯來貺。粗聞風德。經言。末
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弘其道。釋惠要患
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轉。分
定晝夜。以為行道之節。謂之蓮華漏。師居山三十年。
迹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
三覩聖相。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
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
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
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之曰。
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
佛駄邪舍慧持義熙八年先逝慧永義熙十年先逝劉遺民義熙六年先逝
在佛之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師語法淨
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
生淨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為漸矣。即寢疾。製遺
[001-0357c]
誡曰。吾昔以知命之年。託業此山。自審有必盡之期。
便欲絕迹外緣。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斷。遂令同趣
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頹。今年巳八
十三矣。仰尋違離之誨。俯慨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虗
謝。以悼往疾之深。今於至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
墳。與土木同狀。此乃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神理不
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門徒號慟。若
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
即義熈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屍。與潯陽
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於西嶺。累石為塔。所著經論
諸序銘贊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粤稽淨土法門。雖
傳於震朝。至佛圖澄而著。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門有
遠公。負荷至教。廣大聖道。名重帝王。法流天下。百世
之下。推師為淨業始祖焉。


慧永



河內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
於恒山。與遠師同依安法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為
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潯陽。剌史陶
範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捨宅為西林以奉。師布衣
蔬食。精心克巳。容甞含笑。語不傷物。峯頂別立茅室。
時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
人至輒驅去。遠師來之。龍泉桓伊為立東林。三十年
影不出山。師居西林。亦如之。甞因法事至近邑。還山。
薄暮。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師不聽去。師以杖指
馬。馬驚走。營主仆地。師捧慰之。遂還。營主病。往寺悔
[001-0358a]
罪。師曰。非貧道意。為禱之。尋愈。鎮南將軍何無忌鎮
潯陽。至虎溪。請遠公及師。遠公持名望。從徒百餘。高
言華論。舉止可觀。師衲衣半脛。荷錫捉鉢。松下飄然
而至。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師也。師
標誠植願。動在安養。義熈十年。在疾。忽斂衣求屣欲
起。眾驚問師曰。佛來也。言終而化。異香七日方歇。葬
於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


慧持



遠公同母弟也。幼讀書。一日所記。常敵十日。年
十八。與兄同事安公。徧學眾經。遊刃三藏。及安公在
襄陽。遣遠公與師東下。遂止廬山。師形長八尺。衲衣
垂膝。徒屬三百。師為上首。豫章太守范甯。請師講法
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琅瑘王珣與范甯書問。遠
持二公孰愈。甯曰。誠謂賢兄賢弟。珣復書曰。但令如
弟誠未之有。況復賢邪。羅什在關中。遙相欽敬。每致
書通好。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公留之曰。人生愛聚。
汝獨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
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即悵然而別。至成都[郫-卑+白-日+田/廾]縣。居
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義熈八年順
寂。春秋七十六。臨終遺命。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以東
間經籍付道泓。西間法典付曇蘭。以泓行業清敏。蘭
神悟天發。並能繼軌師蹤焉。


道生



魏氏。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披對經誥。一覧
能誦。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明辯。雖宿望莫敢酬
抗。初依廬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乃與僧叡慧
[001-0358b]
嚴慧觀等。遊學長安。從羅什受業。關中僧徒。咸仰神
悟。甞喟然歎曰。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滯權文。鮮
通圓義。若亡筌得魚。始可以言道矣。於是校閱真俗。
精練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
又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並
籠罩舊說。妙有淵旨。守文之徒。嫌嫉競起。師又以法
顯三藏所翻泥洹經本先至。六卷成文。經云。除一闡
提。皆有佛性。師云。夫稟質二儀。皆有涅槃正因。闡提
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盖是經來未盡耳。乃唱闡
提之人皆得成佛。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舊學僧黨
以為背經。遂顯大眾。擯而遣之。師正容誓曰。若我所
說背經。當見身癘疾。若與實相不背。願舍壽之日。踞
師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後大經至聖行品云。一闡提
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師皆為媿服。師被擯
南。還入虎邱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
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羣石皆為點頭。旬
日學眾雲集。忽雷震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因改寺曰
龍光。師於寺請罽賓律師。譯彌沙塞律。傳於世。既而
辭眾。復投廬山。預蓮社。久之還都。止青霞寺。宋文帝
大會沙門。親御地筵。食至良久。眾疑過中。帝曰。始可
中耳。生乃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舉箸
而食。一眾從之。莫不歎其機辯。時王弘范泰顏延之
並挹敬風猷。相從問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於
廬山。升座說法。將畢。眾見麈尾紛然墜地。隱几而化。
[001-0358c]
宛若入定。諸師聞之。益信前誓有證。


曇順



黃龍人。幼出承訓。羅什講釋羣經。妙盡色空無
著之旨。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來廬山同修淨業。寧
蠻校尉劉遵孝。於江陵立寺。要師經始。盛弘念佛三
昧之道。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春秋七十
九。


僧叡



冀州人。遊學諸方。甞行經蜀西界。為人所掠。使
牧羊。有商客異之。疑是沙門。及問。以經義無不綜達。
即出金贖之。後遊歷天竺諸國。還至關中。從羅什諮
稟經義。羅什翻法華經。以竺法護本云。天見人人見
天。什曰。此言過質耳。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什喜。遂用其文。久之。來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既而
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經。聽者推服。宋彭城王義
康。要入第受戒。師曰。禮聞來學。王乃入寺。祇奉戒法。
王以貂裘奉師。常用敷坐。王密令以錢三萬買之。師
曰。此雖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棄也。王聞益加
敬。謝靈運篤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甞以經中
字音。求證於師。因為著十四音訓。梵漢昭然。元嘉十
六年。無疾告眾曰。吾將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眾見
臥內一金蓮華倐爾而隱。春秋八十五。


曇恒



河東人。童孺依遠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講說。
內外典籍無不通貫。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羣鹿。
馴遶座隅。自入廬山。專志淨業。義熈十四年。端坐合
掌。厲聲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001-0359a]


道昺



潁川人。陳氏。幼出家。為遠公弟子。該通經律。兼
明莊老。志節孤峻。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
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為山中主。用
紹遠公之席。眾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
集眾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曇詵



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
維摩經。行於世。常著窮通論。以明宿修。述蓮社錄。以
記往生。又能別識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草木枝
幹甘苦之味。妙盡其理。人知其有密證云。元嘉十七
年。集眾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
在其後。即加趺念佛百聲。閉息遂絕。春秋八十。


道敬



瑯琊王氏。祖凝之。剌江州。遂從遠公出家。年十
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每歎戒律終身難全。願淨六
根。但稟一戒。以為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篤
志念佛。蚤夜勿替。遠公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
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眾
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春秋五十二。


佛駄邪舍



晉言覺明罽賓國婆羅門種。有沙門。至其家乞
食。父本外道。怒敺之。遂手足攣躄。巫師謂曰。坐犯賢
聖。即請此沙門。悔過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時年
十三。隨師行曠野。與虎遇。邪舍曰。虎巳飽。必不傷人。
前行中道。果見餘骸。至十五。誦經日至萬言。以分衛
廢業為憂梵語分衛晉言乞食。一羅漢來代乞食。年十九。誦經
滿數百萬言。性度簡傲。不為諸人重。至三十猶為沙
[001-0359b]
彌。復從舅氏。學五明論世間法術。至沙勒國。待遇隆
厚。既而羅什至。乃從學阿毗曇論十誦律。什隨母反
龜茲。師遂留止行化。符堅遣呂光伐龜茲。執羅什。師
聞歎曰。我興羅什。未盡懷抱。今忽羈虜。相見何期。後
十年。師東至龜茲。盛弘法化。羅什在姑臧。遣信要之。
師恐國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藥投之。呪數十言。與弟
子洗足。即夜便發。比朝行數百里。追之不及。問弟子
何所覺邪。答曰。惟聞疾風流響。兩目有淚。師又呪水。
洗足乃止。既達姑臧。什巳入長安。聞姚主逼以妾媵。
歎曰。羅什如好綿纊。何可使入棘林。羅什勸姚主。遣
使迎師。既至。別立省寺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一無所
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巳。時羅什譯出十住經。師更相
徵決。辭理方定。師髭赤。善解毗娑沙論。時人號赤髭
論主。秦弘始中。譯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長阿含經二
十二卷。義熈八年。來廬山入社。後辭還本國。自罽賓
以虗空藏經一卷。寄商客至凉州。


佛駄䟦陀羅



晉云覺賢姓釋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
裔末也。幼亡父母。出家為沙彌。年十六。博學羣經。深
達禪律。常與僧迦達多。共遊罽賓。達多閉戶禪坐。忽
見師來云。暫往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後益見其
神變。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時姚秦沙門智嚴至
罽賓。覩法眾清淨。慨然東顧曰。吾諸同輩。未遇真匠。
將何發悟。即諮詢於眾。孰能遂我祈請。流化東土。僉
應之曰。䟦陀羅其人也。嚴乃要師褁糧而行。經歷諸
[001-0359c]
國。至交趾附舶循海。達於青州東萊。聞鳩摩羅什在
長安。即往從之。秦太子泓請師於東宮。集眾說法。與
羅什論色空義。師曰。汝秪說得果中色空。不說得因
中色空。什問何謂。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
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往復數
番。羅什罔測。秦主興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師禪靜
自守。忽謂弟子曰。吾見本國五舶俱發。眾謂妄言。因
共擯棄。乃與弟子慧嚴慧觀四十餘人。俱發至廬山
香谷。茇舍而居。時會蓮社。遠公謂。師被擯過。由門人
懸記五舶。於律無犯。即遣弟子曇邕。致書秦主。為其
解擯。乃請師東林。譯出禪教諸經。自是江東始耽禪
悅。師志在遊化。西適江陵。持鉢分衛。果見天竺五舶
至此。後還都立道場寺。先是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
梵本三萬六千偈。未經宣譯。義熈十四年。吳郡內史
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請師為主譯。與沙門法業慧
義慧嚴慧觀等為筆授。譯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朝從
池出。灑掃研墨。師先後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洹經。
修行方便論。及法顯所得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
嘉六年。念佛而化。塔於廬山北嶺。


曇翼



餘杭人。初入廬山。依遠公。後往關中。見羅什東
還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年感普賢大士化
女子身。披釆服擕筠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師前曰。
妾入山釆薇。日巳斜。豹狼縱橫。歸無生理。敢託一宿。
師卻之力。女復哀鳴不巳。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
[001-0360a]
腹疼。告師按摩。師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號呼愈甚。
師乃以布褁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釆服化詳雲。
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
特來相試。郡太守孟顗聞於朝。勅建法華寺今天衣寺。初
餘杭山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巢於庵側。翔集座
隅。若聽受狀。如是七年。一日忽憔悴。志曰。汝能聽經。
必生人道。明朝雉殞。即為瘞之。夜夢童子拜曰。因聽
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後其家設齋。志方踵門。
兒曰。我和上來也。志撫之曰。汝我雉兒也。解衣視腋
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六落𩬊。以腋有
毳。因名以翼。


曇邕



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來廬山。依
師遠公。內外典籍無不綜習。立茅屋於山西。以自居
止。有弟子曇果。澄思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
曰。家師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袷衣。風神端
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
說法。授五戒畢。神以外國二鋤為襯。禮謝而去。師後
往荊州行化。卒於竹林寺。


僧濟



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歎曰。紹隆大法。其
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曰。汝可憑此建心安
養。師執燭停想。延僧諷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
元弼。隨僧行道。頃之夢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
陀佛接至於掌。徧事諸佛。復臾而覺。喜曰。吾以一夕
觀念。便蒙接引。明日復於空中。見佛菩薩。謂弼曰。佛
[001-0360b]
來也。即舉首西顧。一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
異香郁然。


慧恭



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志為學。光等
學力不逮恭。而於淨土繫想則過之。蘭謂恭曰。君雖
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云。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
曰。覺不可巳。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先
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大道沿洄。何
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是叩頭雨泣。誓心安
養。念不少間。忽見無量壽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
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巳居上
品。吾等不勞慰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於
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時義熙十一年也。


法安



初依遠公。為弟子妙善講說。兼習禪業。律身持
戒。為行尤精。義熈中。新陽邑社有暴虎。居神廟樹下。
前後害民以百數。安遊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
下禪坐。須臾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為說法
授戒。有頃而去。明朝居民見安。謂是神人。相率禮敬。
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右田園。並捨為寺業。
甞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云。此
下有銅鍾。寤即掘之。果得二鍾。取青成像。而以銅助
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慧虔



晉末居廬山。見遠公德業之盛。歎曰。吾人也。彼
人也。乃之山陰嘉祥寺聚徒講經。謂眾曰。願乘講道。
用奉彌陀。後五年。知時巳至。乃曰。華開見佛。即其時
[001-0360c]
矣。其夕有尼淨嚴。假寐之頃。見觀音勢至與百千眾。
從空而下。嚴問大士。何所之。曰。嘉祥迎虔公耳。虔亦
預感勝相。以告弟子。奄然長往。異香經旬不歇。


曇鑑



宋時居江陵。定中感佛。以水灑面曰。滌汝塵垢。
清汝心念。一夕念佛步廊。及朝趺坐而化。


同時江陵
道海淮南曇弘東轅道廣弘農道光。臨終皆見金臺
來迎之相。


曇弘



南適交趾。誦觀經不記數。於山崦聚薪焚身。得
舍利。數百人見弘身金色乘金鹿向西去。


慧進



齊永明初。於揚州高座寺。發願誦法華。用嚴淨
土。執卷病生。乃復造經百部。以悔宿障。部帙既滿。病
亦隨愈。聞空中聲曰。汝事巳辦。汝願巳遂。欲生淨土。
非汝而誰。一日無病念佛而化。


道珍



梁天監中。寓廬山。慕遠法師。標心淨土。異時夢
中見十人舟艣浮海。問何往。曰適安養國。珍曰。願得
隨往。答曰。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子未誦彌陀經。未曾
浴僧。何可求往。珍乃大設沐浴。專誦彌陀經。後二年
有捧銀臺至者。曰。以法師之功當得金臺。奈何始心
猶豫。故止此耳。珍曰。苟見佛之基有漸。奚必金臺。後
亡之夕。所居山崖。烈火千炬。鄉民大驚。朝則知珍遷
化。


曇鸞



鴈門人。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
陶隱居仙經十卷。還洛下。遇菩提流支。問曰。佛道有
長生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即授以觀經曰。
[001-0361a]
能解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轉。其為壽也。河沙
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
毀仙經。晝夜專誦觀經。修三福業。觀想九品。寒暑疾
痛。曾無少懈。北魏主嘉之。號為神鸞。勅住汾州玄中
寺。一夕正持誦。見梵僧入室。謂曰。吾龍樹也。以汝有
淨土之念。故來見汝。鸞曰。何以教我。僧曰。巳去不可
及。未來未可追。見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不見。
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
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
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化。眾聞天樂自西以來。良久
乃巳。


慧光



北齊時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
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
耳。巳而淨土化佛充滿虗空。光曰。唯願我佛攝受。遂
我本願。即彈指謦欬。言氣俱盡。


法琳



晉原人。常誦觀經。輒見一僧大身在前。北齊建
武二年。感疾。見寶樹下一佛二大士像坐蓮華上。琳
大慰喜。夜半聞鍾聲。眾就視之。即席而化。


僧柔



學方等諸經。齊文宣詔至鄴下。柔唯以淨業為
懷。亡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內外聞異香。西望敬禮。即
時遷神。


慧命



北周長沙人。十五誦法華。纔七日終一部。與法
音為淨土友。一夕擕手月下。相顧笑曰。時至不行。為
貪生。西方有期。吾其去矣。音曰。寧不俟我十日。命竪
[001-0361b]
兩指曰。過此不可也。越二日果終。眾見天人下降。奇
香異樂。或唱善哉。後十日音亦亡。祥瑞悉與命同。


僧崖



北周益州多寶寺。發心燒五指。萬人擁觀。謂弟
子曰。我去後。好供養病患醜陋人。此皆佛菩薩權化
也。坐亡之時。眾見寶華紛紛。師披衲執錫。口唱佛號。
與數十僧。乘空而去。


智舜



入廬山踵遠公淨業。講觀經。才終即示病。見鸚
鵡孔雀念佛念法。皆微妙聲。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
矣。既而果遷化。時隋大業初。


真慧



隋大業初。居蒲坂麻谷。餌黃精絕粒。築淨地。設
四柱寶幢。以奉三聖。每依像作觀。挺身整念。必肅肅
然。一夕謂弟子曰。今見蓮華載開載合。將承吾足。頃
之聞鍾。天香西來。異光驟發。巳而慧亡。


智通



隋河東人。常誦先賢讚佛偈三十首。每六時對
像。引聲高唱。委曲凄切。聞者悲之。大業七年。與門人
頂蓋。同聲念佛。忽見光明勝異寶幢華幔。謂蓋曰。吾
生淨土。克在今夕。即坐亡於懺堂。眾見樓閣千重排
空而去。猶雲霧然。


慧思



陳時來居南岳。專誦法華。甞夢阿彌陀佛彌勒
佛與之說法。夏竟受歲。豁然大悟法華三昧。所未聞
經。不疑自解。後將順世。即集門學。連日說法。端坐唱
佛來也。即合掌而逝。


智者大師



諱智顗。姓陳氏。頴川人。母夢香烟五釆。縈
迴入懷。誕靈之夕。神光照屋。七歲入果願寺。聞思禪
[001-0361c]
師止大蘇山。即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
緣所追。今復來矣。因示以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
師入觀三七日。身心豁然。宿通潛發。見靈山一席儼
然未散。以所證白師。思歎曰。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此
法華三昧初旋陀羅尼也。大建元年。至金陵闡化。甞
披一破衲。說法天台。二十餘年。疏觀經。著十疑論法
華玄義等書。勸人進修淨業。後於石城石像前。將示
寂。令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首題。合掌讚曰。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
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又曰。吾
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加趺。唱三寶名。如
入三昧。後有僧求知師生處。乃夢觀音金容數丈。智
者從後。告僧曰。汝決疑否。再驗智者。生西方矣。


慧成



居枝江。誦阿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
臥。每入定見淨土蓮臺寶樹。臨終之夕。人有夢成乘
蓮華上。隱隱西沒。


慧命



天台仙城人。臨終誡門人。精進淨行。眾忽見阿
彌陀佛領眾來迎。師隨佛後。向西而去。


灌頂



章安人。臨終示疾。室有異香。因誡誨弟子畢。忽
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法喜



常行方等禮懺。有一雉來。責命。神人斥之曰。法
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所
修行業。迴向淨土。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眾來迎。端
坐而化。
[001-0362a]


等觀



居天台。常誦法華。一夕澡浴。面西趺坐。念佛菩
薩及智者名。復說三觀法門。言畢而終。


法俊



住碧㵎寺。行法華三昧。即獲悟入。示滅之日。仙
樂盈空。天香亘野。眾見凌空西向而去。


道喻



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其像僅三
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
大。心小即小。言訖。見像身徧滿虗空。告曰。汝且回本
國香湯沐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感化佛來迎。
光明滿室。


壽洪



汾陽人。常念往西方。將亡。見兜率天童子來迎。
師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眾念佛。遽云。佛從
西來矣。言訖而化。


法智



居國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觀音勢至來下光映
其身。謂所親曰。吾生淨土有日矣。誰能具食餞我。眾
為具之。食訖無它異。眾疑其侮。宿房而候之。夜未央。
忽安坐床上。念佛而化。有金光自西來。江上漁人誤
謂天曉。


慧海



隋大業時。居江都安樂寺。專心淨業。得齊州道
詮所遺無量壽佛像。殷勤禮懺。像忽放光。自是懇求
往生愈切。一日面西趺坐。念佛而化。


汶水二沙彌



同志念佛。經五年。大者先亡。得生淨土。
見佛欣慶。即白佛言。有小沙彌。與我同修。不識可得
生不。佛言。汝本無心念佛。由彼勸汝。汝今宜還益勤
淨業。三年後可同來此。至期佛與眾聖。自西來迎。大
[001-0362b]
地震動。天華飄舞。是二沙彌一時俱化。


善胄



博野人。勤篤淨業。常見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
夕疾中倐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願攝我有情。必
冀此時。如佛本願。巳而告眾曰。佛光照我。所願無失。
言訖而亡。


法祥



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饒
益。必用迴向。因在疾。弟子聞師稱佛聲甚厲。又見房
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境相頻伽皷翼。祥倐然而化。


明瞻



晚歲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
得見佛。吾何慮焉。後因疾於興善寺。具齋別道俗。時
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會焉。日過午。整威儀。遽曰。佛
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道綽



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
禪。後入壁谷玄中寺。曇鸞之舊居也。專志念佛。日以
七萬徧為度。勸并汾人念佛。或以豆記所度者。及萬
斛。貞觀二年四月八日。集道俗為如來生朝慶會。俄
見鸞空中。乘七寶󳯟。謂綽曰。汝淨土堂宇以成。眾復
見化佛菩薩飄飄在空。皆忻仰歎異。


同志道撫者每
相見。必指淨土為會。綽亡三日。撫聞之曰。吾常期先
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見佛可追矣。即於像前。
叩頭陳露。退就其座而化。


法師善導



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
觀經。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迃僻難成。
唯此觀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續至
[001-0362c]
京師。激發四眾。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
寒冰。亦須流汗。出則為人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
不暫睡臥。般舟行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好食送厨。粗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經口。凡有襯施。
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壞寺廢塔。
所至修營。然燈續明。常年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
行不共眾。恐談世事。長安道族。傳授淨土法門者。不
可勝數。從其化者。至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
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或得入念佛三昧往
生淨土者。莫能紀述。或問念佛生淨土邪。師曰。如汝
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
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鷄皮鶴髮。看看
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
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後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祝日。
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言巳
投身而化。高宗知其事。賜寺額曰光明。世傳彌陀化
身。而立為蓮社二祖云。


智琰



居武邱。集僧俗修淨業觀想。每月一集。五百餘
人。後於病中。見梵僧手執寶瓶。前謂之曰。吾無邊光
也。卻後淨土所稱功德寶王乃我爾。琰與寺眾論日。
無邊光勢至大士。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我其西
歸乎。其夕竟亡。


神素



居蒲州。講阿毗曇成實論。願早登安養。後病中。
[001-0363a]
令弟子讀觀經。靜坐而聽。既畢。唱佛大士號。始終數
番。至中夜。安坐而化。


功逈



浚儀人。行普賢懺。身不倚者三十年。一日普賢
來。乘六牙象。地皆銀色。晚年專講法華。每至藥草喻
品。天輒降雨。又撰佛地論疏。願迴所詮之益。得生淨
土。疏成。五色異光照其室。逈曰。得於此時乘光見佛。
願足矣。乃繫念西想。不食而化。


道昂



平時修淨土業。一日升高座。誡飭徒眾。遽揖曰。
彼天眾何雜沓而來。天道由來非吾願。若淨土相迎。
即聞命矣。因瞑目久之曰。阿彌陀佛光明照我。諸化
菩薩又來會此。於是奉爐叩首陳慶。忽爐墜而化。


善道



臨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觀無量壽佛經。乃
專修十六妙觀。及往廬山。觀遠公遺跡。豁然增思。後
遁跡終南。修般舟三昧數載。親寶閣瑤池宛然在目。
復往晉陽。從綽禪師。授無量壽經。入定七日。綽請觀
所生處。道報曰。師當懺悔三罪。方可往生。師甞安佛
像。在簷牗下。自處深房。此一罪也。當於佛前懺。又甞
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當於四方僧前懺。又因造屋
多損蟲命。此三罪也。當於一切眾生前懺。綽靜思往
咎。池心悔謝。久之。道因定出。謂綽曰。師罪滅矣。後有
白光來照之時。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師。歸者如市。
忽微疾。即掩室怡然而逝。異香天樂。向西而隱。


惟岸



并州人。常修十六觀門。曾因出觀。見觀音勢至
現於空中。岸頂禮雨淚曰。幸由肉眼。得覩聖容。所恨
[001-0363b]
世無傳焉。倐有二人。稱善𦘕聖相。既就。人亦俱失。乃
謂弟子曰。吾西行其時也。有從我者乎。一小童曰。惟
師之命即往。白父母。歸寺沐浴。至像前趺坐而化。岸
撫其背曰。汝何先吾而行。即令弟子助聲念佛。仰目
西顧。寂然無聲。


法持



江寧人。見黃梅忍禪師悟心要。繼牛頭祖位。常
繫念淨土。俯仰不違。將終。戒弟子。露骸松下。令禽獸
食我血肉。起淨土因。弟子如其旨。見神旛數十西來
遶山。旛出異光。以燭其室。


慧日



汎舶南海。至天竺諸國。訪善知識。問何國何方
有樂無苦。何法何行速得見佛。天竺三藏皆讚淨土。
日聞喜躍。至健陀羅國。山有觀音像。祈請者或現身。
日絕食七日。畢命為請。七日之夜。觀音於空中。現紫
金相長丈餘。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利人。又願生極
樂國。當如汝志。開元七年。東歸達長安。進佛真容梵
夾。帝旌其德。賜號慈愍三藏。著淨土文行於世。天寶
七年將終。見蓮華在前。狀如日輪。


法師承遠



始學於成都唐公。至荊州進學於玉泉真
公。真公授師以衡山。俾為教魁。人從而化者萬計。有
弟子法照。初居廬山。由正定聚。趣安樂國。見蒙惡衣
侍佛者。佛曰。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肖焉。乃從而學。
傳教天下。法照在代宗時。為國師。乃言其師有異德。
天子南嚮面禮焉。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舟
道場。用尊其位。師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遺之食則
[001-0363c]
食。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類是。南極海裔。北
自幽都。來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負薪槱。
以為僕從而媟之。乃師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
俾得以疾至。故示專念。書塗巷。刻溪谷。丕勒誘掖。以
援於下。不求而道備。不言而物成。人皆負布帛斬木
石。委之岩戶。不拒不營。祠宇既具。至德宗朝。申詔褒
立。是為彌陀寺。正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終於寺。壽
九十一。世推為蓮社三祖云。


僧衒



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內院。年九十。遇綽禪師。
聞淨土之法。始回心焉。早暮禮佛千拜。念佛萬聲。三
年有疾。謂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示
我寶手。吾其去矣。既終七日。異香不散。


時啟芳圓果
二師目擊斯事。乃於悟真寺觀音像前。折楊枝置像
手。誓曰。芳等若於淨土有緣。當使七日不萎。至期枝
益茂。芳果慶忭。晝夜觀念不捨數月。忽覺臨七寶池。
入大寶帳。見佛及二大士坐寶華臺。光明輝映。芳果
前作禮。佛告之曰。汝念我名。皆生我國。又見寶旛珠
網。有梵僧御寶車中謂曰。吾法藏也。故來迎汝。芳果
忽覺乘車前邁。又聞釋迦佛文殊菩薩。以梵音聲。稱
讚淨土。寶殿之中。有寶階三道。第一道純是白衣。第
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是僧輩。佛指謂芳曰。此皆
閻浮提念佛之人。得生此土也。後五日二人無病。忽
聞鍾聲。芳果曰。鍾聲我輩事也。當時俱即化去。


辯才



襄陽人。潛修淨土之業。二十年未甞說。獨與護
[001-0364a]
戎任公善。謂之曰。才必生淨土。期在十年。後令弟子
報任公曰。向所期巳及矣。任公及門。才曰。吾其去矣。
趺坐而化。眾聞仙樂西來。異香散滿。


自覺



居平山重林院。為鬼神講說者三年。屢有祥感。
甞發四十八願。因觀音大悲接見阿彌陀佛。乃率眾
建剎。鑄大悲像四十九尺。俯伏像前。陳其願曰。聖相
巳就。梵宇巳成。願承聖力。早登安養。夜中忽見金色
祥光二道。佛及菩薩左右隨之。佛垂手接覺首曰。守
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終當如願。後十一年。見
大神雲中出半身。謂之曰。安養之期巳至。即於像前。
跏趺而化。


國師法照



唐大歷二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
時所宗。甞於僧堂食鉢中。覩五色雲中有梵剎。當東
北有山㵎石門。復有一寺。金書其題。曰大聖竹林寺。
他日復於鉢中。見雲中數寺。池臺樓觀。萬菩薩眾。雜
處其中。師以所見。訪問知識。有嘉延曇暉二僧曰。聖
神變化。不可情測。若論山川面勢。乃五臺耳。四年。師
於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佛當是五日為一會耳。感祥雲彌覆。
雲中樓閣。覩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虗空。有數梵
僧。執錫行道。復見老人謂曰。汝先發願。於金色界。禮
覲大僧。今何輒止。師遂與同志。遠詣五臺。見寺南有
光。及隨至佛光寺。一如鉢中所見。東北五里。果有大
山。山有㵎。㵎北石門。旁二青衣。一稱善財。一稱難陀。
引師入門。北行見金門樓觀。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
[001-0364b]
寺方二十里。一百院。皆有金池寶塔華臺玉樹。入講
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踞師子座。為眾說法。菩薩
萬數。共相圍繞。師於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
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阿彌
陀佛願力難思。汝當繫念。決取往生。時二大士同舒
金臂。以摩其頂。與之記曰。汝以念佛力故。畢竟證無
上覺。文殊復曰。汝可往詣諸菩薩院。巡禮承教。師歷
請教授。至七寶園。復回至大聖前。作禮辭退。向二青
衣送至門外。師復作禮。舉頭俱失。後與五十僧。往金
剛窟。即無着見大聖處。忽覩眾寶宮殿。文殊普賢及
萬菩薩。佛陀波利。師方作禮。舉首即失。夜於華嚴院。
見寺東岩壑有五枝燈。師曰。欲分百燈。既而如願。復
曰。願分千燈。數亦如之。光徧山谷。又前詣金剛窟。夜
半見佛陀波利。引之入寺。後復於華嚴院。念二大士。
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波利。謂之曰。汝華臺巳
生。後三年華開矣。汝見竹林諸寺。何不使羣生共知
之。師因命匠刻石為圖。於見處建竹林寺。既畢。謂眾
曰。吾事畢矣。數日別眾坐逝。推波利之言。果三年也。
師於并州。行五會。教化人念佛。代宗於長安宮中。常
聞東北方有念佛聲。遣使尋之。至於太原。果見師勸
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
法師。而蓮社立為四祖云。


法師少康



縉雲仙都人。俗姓周氏。母羅氏。夢遊鼎湖。
峯有玉女。以青蓮華授之曰。此華吉祥。當生貴子。及
[001-0364c]
生。青光滿室。作芙蕖香。七歲未語。相者奇之。母擕至
靈山寺。指殿佛謂之曰。汝敬佛不。遽答曰。我佛釋迦
誰不為敬。父母愈敬異。遂舍令出家。年十五誦通法
華楞嚴等五部。尋往會稽嘉祥。學究律部。後詣上元
龍興。聽華嚴瑜迦諸論。唐貞元年。初洛下白馬寺。見
殿中文籍放光。探之乃善導和上西方化導文。師曰。
若於淨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巳光復閃爍。師曰。劫石
可磨。我願無易。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上影堂。大
陳薦獻。倐見遺像升空而謂之曰。汝依吾教。廣化有
情。它日功成。必生安養。師聞佛音如有所證。乃南適
江陵。路逢僧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今嚴州是。言訖而隱。
師既入郡。人無識者。乃乞錢。誘小兒曰。阿彌陀佛是
汝導師。念佛一聲。與汝一錢。兒務錢者。隨聲念之。月
餘孩孺念佛覔錢者眾。師乃曰。能念佛十聲者與一
錢。如此一年。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
佛之聲。盈滿道路。十年乃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
臺三級。集眾行道。師每升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
口而出。連唱十聲則見十佛。師曰。汝見佛者。決得往
生。時眾數千。有不見者。嗚呼自責愈加精進。二十一
年十月三日。矚累道旋。當於淨土。起忻樂心。於閻浮
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
光數道而逝。郡人為建塔於臺巖。號臺巖法師。而蓮
社立為五祖云。


懷玉



丹邱人。布衣一食。常坐不臥。觀想淨土。將四十
[001-0365a]
年。日課佛名五萬。誦彌陀經三十萬遍。天寶元年。見
佛菩薩滿虗空中。一人持銀臺。來迎玉曰。吾一生念
佛。誓取金臺。聖眾遂隱。師彌加精苦。三七日後。向人
復來曰。法師巳得上品生。忽異光照室。越三日書偈
曰。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經十劫修
道來。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婆娑
歸淨土。弟子見佛菩薩共御金臺西下。迎玉而去。郡
太守叚公作偈贊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
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罣金臺。


齊翰



居武邱。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頃。即見淨土
境相。忽作歌曰。流水動兮波漣漪芙。蕖輝映兮寶光
隨。乘光西邁兮偕者誰。初師十年在疾。弟子問曰。和
上舍生。何乃抱病。師曰。必謝之軀。雖聖未免。即回瞻
聖像而亡。


神皓



於吳郡結道俗。為西方社。有不能遺塵累者。引
退之時。以為旃檀林中常材自枯。後示疾。謂弟子曰。
淨士聖相巳現。吾今夕必往生。乃澡身易衣。端坐而
化。香氣滿室。


僧藏



西河人。夏月在草間餧蚊。念阿彌陀佛。二十年
許。飲食行坐。志在安養。忽於病中見化佛。光照其身。
次日謂侍者曰。吾適。瞑目正在淨土。諸上善人散華
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大行



入泰山行普賢懺三年。感大士現身。晚歲入藏
室陳意。隨手取卷。得彌陀經。乃日夜誦詠。至三七日。
[001-0365b]
覩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其前僖宗聞其事。詔
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封開國公。後一年琉璃地復
現。即日右脇而。終異香旬日不散。肉體不壞。


寶相



居長安。六時禮懺者三十年。夜誦彌陀經七過。
佛號六萬聲。後忽見佛大士眾自西來迎。囑諸徒曰。
念佛為業。西方相待。


百丈大智



馬祖嫡嗣。天下叢林共宗。而祈禱病僧。化
送亡僧。悉歸向淨土。以為超度。


智欽



專習禪業。又禮一萬五千佛名一百遍。後於鄭
州阿育王塔所燒一臂。願生淨土。弟子僧護。夜半見
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云。來
迎欽禪師耳。護急推窓觀之。即見佛身光明。旛華寶
盖。勝空飛下。欽應時化去。


法順



杜氏。每遊歷郡國。勸念阿彌陀佛。著五悔文。讚
詠淨土。弟子至五臺。見老人謂曰。文殊今住終南山。
杜順和上是也。歸則順亡。


懷感



居長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見佛金色玉毫得入
三昧。乃製決疑論七卷。臨終見佛來迎。合掌而化。


德美



於會昌寺西院。造懺悔堂。年別般舟。一夏不坐。
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眾。或節衣食。
四分除二。或去世想。專念西方。口誦彌陀。終於命盡。
後於一時。入室稱佛。倐然而化。


志通



遊天台。見智者淨土儀。欣然會心。甞至招手岩。
因陳大願。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誦巳投身岩下。若
[001-0365c]
有神人捧之於樹。乃復整心登岩曰。餘生可厭。大願
巳發。惟海眾菩薩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適在蒙茸草
上。久之復蘇。寺眾舁歸。身心無損。後遊越之法華山。
一夕見白鶴孔雀。行列西下。蓮華開合。光相現前。乃
起禮佛。趺坐而化。


紹岩



居錢塘湖心寺。專誦法華。期滿萬部。得生淨土。
一朝有蓮華。生於陸地。岩誓焚身供養西方三聖。吳
越王俶力勸止之。又往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扶其
足。漁者救之。得不弱。吳越王於寶塔寺。建淨土院以
居之。一朝見蓮華光照其身。越三日欣然坐化。


守真



永興人。講起信論法界觀。常於中夜。輪結無量
壽佛往生秘密印。至天將曉。自覺身登淨土。舉目見
佛。自俯伏像前。念曰。四十八願能度我者。乃持香華
入殿供養。就座而化。


晤恩



姑蘇人。住慈光。講法華諸經。後於井中。見白光
出。乃絕食念佛。越三日。見梵僧捧爐三遶之曰。吾灌
頂也。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從淨土來迎。次日恩升
座說止觀。指歸即座。面西而化。眾聞空中絲竹之音。
依俙西去。


義通



高麗人。居四明寶雲。敷揚教觀。幾二十年。常呼
人為鄉人。有問其故。曰。吾以淨土為故鄉。諸人皆當
往生。皆吾鄉中人也。後右脇念佛而化。


知禮



號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鈔。釋天台觀經疏。大彰
觀心觀佛之旨。曾於每歲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會。
[001-0366a]
動逾萬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義。
後於歲朝。建光明懺。至五日。召大眾說法。驟稱佛號
數百聲。奄然坐逝。


遵式



初居天台東山。徧行四種三昧。後往四明寶雲。
結緇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及居天竺靈山。於
寺東建日觀菴。為送想西方之法。依無量壽經。述往
生淨土懺儀。為杭守馬亮。述淨土行願法門。往生略
傳。後居草堂示疾。弟子問所歸。對以寂光淨土。至夜
奄然坐逝。


有基



學於寶雲。住太平興國寺。一日示疾。為弟子廣
談圓旨。眾忽見西方現光。空中奏樂。師曰。阿彌陀佛
與二大士。親至於此。即右脇西向而化。門人夢阿彌
陀佛授記。為超壯如來。或夢師坐青蓮華。執如意對
佛說法者。法智歎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可敬也。


本如



號神照。住東山。承天三十年。講經之餘。集百人。
修法華懺一年。與郡守章郇公。結白蓮社。一日升座
說法。與眾訣別。江上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去。明年啟
塔。尊容如生。有蓮華產於塔前。


法師延壽



字冲玄。總角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六旬而
畢。吳越錢氏。時為稅務專知。用官錢買魚蝦。放生。事
發。當棄市。吳越王使人視之曰。色變則斬。不變則舍
之。巳而色不變。遂貸命。因投四明翠岩禪師出家。衣
不繒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明心要。甞謂曰。
汝與元師有緣。它日當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
[001-0366b]
往天台智者岩。九旬習定。有烏巢於衣裓。後於國清。
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
對曰。久積淨業。方到此中。夜半遶像。見普賢前蓮花
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
萬善莊嚴淨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萬善鬮。乃至七
度。於是一意專修淨業。振錫金華天柱峯。誦經三載。
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辯才。初演法於
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今淨慈
日課一百八事。未甞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
為則。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
忠懿王歡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切也。乃
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
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晝放生命。
皆悉回向莊嚴淨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
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賜號智覺
禪師。師道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獻物。敘弟子禮。師
以天台賢首慈恩三宗互有同異。乃舘其徒之知法
者。博閱義海。更相質難。師以心宗之衡。以準平之。又
集大乘經論六十部。兩土聖賢三百家之言。證成唯
心之旨。為書百卷。名曰宗鏡。又述萬善同歸集。指歸
淨土。最得其要。師既亡。起塔山中。有僧來自臨川曰。
我病中入冥得放。還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
拜。我問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壽禪師也。聞巳於西
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禮耳。崇寧中。追謚宗
[001-0366c]
照禪師。蓮社立為六祖云。


慧才



號廣慈。晚居雷峯塔。課佛不輟。忽夢入一處。若
宮室者。人告之曰。淨土中品。是汝所生。復見一殿勝
麗殊絕。人曰上品之生。以待淨慈本禪師也。才臨終
果書偈。面西趺坐而化。


思義



號淨慧。住靈山二十三年。退居草堂。一日別眾
而逝。眾念誦。久之。忽復省曰。適隨觀音大士行。見金
色沙門長身垂臂。謂我曰。汝報緣未盡。過七日當遣
迎。至期趺坐而化。󰢍龕之日。有赤雲垂布向西而沒。


元淨



號辯才。住上竺。謝去居南山龍井。焚指供佛。左
三右二。專修淨土觀。臨終告其友。道潛曰。吾西方業
成。後七日去矣。至期右脇。吉祥而逝。


從雅



學於天竺海月。誦法華經五藏。彌陀經十藏。金
剛經四藏。每字三拜。禮法華三過。自餘誦經禮拜無
虗日。誓生安養。主客楊傑述安樂國讚三十首。以贈
之。後於四月八日。面西趺坐而化。空中奏樂。室內聞
香。


若愚



居霅川仙潭。學於辯才。歸覺海。建無量壽閣。勸
道俗。四季開會念佛。凡三十年。將順世。夢神人告曰。
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巳生淨土。彼正待汝。
師乃沐浴更衣。命眾諷十六觀經。端坐默聽畢。忽云。
淨土現前。吾當行矣。遽書偈而化。本是無家可得歸。
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遙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
時。又於半月前。書一頌云。空裏千華羅網。夢中七寶
[001-0367a]
蓮池。踏得西歸路穩。更無一點狐疑。


智深



號慈行。學於海月。歸嘉禾。開長堂供二十年。專
志念佛。常以淨業化人。得往生顯驗者甚眾。一日示
疾。客至問安。談論如常。時客方出門。師即遷化。人見
紫雲向西而沒。


處謙



繼神照。住白蓮。一夕會弟子。設香華。諷普賢觀
經阿彌陀經。端坐稱讚淨土功德。復告眾曰。吾得無
生。日用有年矣。今以無生而生淨土。如入禪定。奄然
而化。


法師省常



字造微。姓顏氏。錢唐人。七歲厭俗。十七具
戒。宋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謀結蓮社。以西
湖天下之勝遊。乃樂嘉遯。無量壽佛往生之仰止。乃
刻其像。華嚴淨行品成聖之宗要。乃剌血而書之。於
是易蓮社。為淨行之名。士夫預會者。皆稱淨行社弟
子。而王文正公旦為之社首。一時公卿伯牧三十餘
年。預此社者。至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若此。比邱
同志復千。大眾有以見西湖之擬於廬山者。無慚德
矣。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云。
佛來也。泊然而化。眾見地色皆金。移時方沒。壽六十
二。弟子奉全身。塔於鳥窠禪師之墳側。蓮社立為七
祖云。


死心悟新禪師



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著
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清了



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而卓菴
[001-0367b]
補陀。專意西方。有淨土集行世。


慈受懷深



得法于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而謂修行捷
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


石芝宗曉



嗣月堂洵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甞集
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


寂堂



元嗣密庵傑。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
降。夢紅蓮華從地而出。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宗坦



潞州人。申氏子。年十六師道恭淨𩬊五十年名
播講林。晚於唐州青臺鎮。專求淨土三業四儀曾無
暫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阿彌陀佛。謂曰。汝
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覺而白眾。至五月四日。集眾
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
念佛。助我往生。言巳坐脫。滿空雷鳴。白雲覆地。三日
方歇。所持瑪瑠數珠盤於指上。眾取之。竟不能下。


子元



號萬事休。茅姓。母柴氏。夢佛入門。次早生之。因
名佛來。父母早亡。年十九投延祥寺志通出家。習止
觀。一日定中聞鴉聲悟道。頌曰。二十餘年紙上尋。尋
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呌。始信從前錯用心。
於是利他心切。普勸念佛。代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
祈生安養。剏白蓮懺堂。述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
宗眼目。立普覺妙道四字。以定名派。高宗皇帝召見。
賜號慈照。後於鐸城。三月二十三日。告眾曰。吾化緣
巳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示寂。茶毗舍利無數。勅賜
最勝之塔。
[001-0367c]


懷義



溫州樂清人。父業漁懷幼時坐󳯟尾。隨父得魚。
私投水中。父怒受撻無悔。遂辭親。出家景德寺。天聖
中。試經得度。稟法于翠峯顯禪師。凡五住道場。惟化
眾念佛。有勸修淨土說。示寂之夕。其徒智才問。壘塔
巳畢。如何是畢竟事。師竪拳示之。推枕而逝。


智圓



居西湖孤山。廣解諸經。刻心淨土。造彌陀疏及
西資鈔。勸發往生。臨終坐化。以陶器合󰢍。後十五年。
積雨山頹。啟視陶器。形質儼然。爪𩬊俱長。


僧藏



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禮拜。專修淨土。將終天
樂。次第來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別眾而化。


有嚴



受業天台靈鷲。依神照傳教。晚居樝菴。專事淨
業。作懷安養故鄉詩四篇。為時所傳。居山十年。夢池
中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詩。後七日加趺
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隱。


中立



號明智。居南湖。常以淨業誘人。其徒介然創十
六觀堂。為東州之冠。實師勉之也。一夕謂侍者曰。今
聞異香。吾意甚適。即召觀堂。行人俱集。含笑言曰。吾
往生期至。即面西坐逝。


擇瑛



桐江人。依經論辨專雜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
述淨土修證儀二卷。行於世。今人稱阿彌陀佛真金
色一偈。即師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思照



受業錢塘淨住。剌血書法華經。一字一禮。如是
十過。誦十六觀經五藏。彌陀經十藏。法華一千部。禮
華嚴梵網淨土七經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
[001-0368a]
起。念佛懈怠之人。聞聲悚愧。又於月二十三日。率道
俗繫念三聖。常及千眾。終師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語
其徒曰。夜夢佛金身丈六。豈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請
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厲聲念佛。趺坐
結印而化。


宗利



受業會稽天華。修法華懺三載。夢亡母謝曰。荷
汝懺功。巳生善道。期滿。見普賢從空而過。復謁大智
律師。增受戒法。忽夢律師吐白珠令吞之。甞神遊淨
土。見寶池蓮華行樹之相。尋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
昧者十年。後入道味山。築庵名一相。越十五年。謂弟
子曰。吾見白蓮華徧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
偈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
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



號慧覺。初於霅川寶藏。建淨土會。念佛者如蟻
之眾。後住上竺。夜半頂彌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謂首
座曰。床前多寶塔現。非吾願也。所欲見則阿彌陀佛
也。可為我集僧念佛。首座鳴鍾繫念。將百餘人。頃之
曰。今巳見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仲閔



所著教義憲章集。三衢人。於受業祥符。升師子
座見銀誓。西方而至。師曰。吾一生解第一義。誓取金
臺。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瑩珂



受業霅川瑤山。徧參教席禪門。以疾歸受業。酒
炙無所擇。竊念戒業有闕。恐從流轉。令同住取戒珠
師所編淨土往生傳。對床讀之。凡讀一傳為一首肯。
[001-0368b]
既而擇一室。面西設禪椅。不食念佛三日。夢佛大士
謂之曰。汝尚有壽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曰。設有百
年。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升安養。承事眾聖。佛
曰。汝志若此。後三日當來迎。至期令眾誦彌陀經。師
曰。佛大眾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靈照



住華亭超果。每歲開淨土會。七日道俗常二萬
人。夢中見三聖。跪問之曰。靈照一生期生安養。可果
願不。觀音指之曰。淨土不遠。有願即生。一日臥病。謂
侍者曰。吾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可久



居四明開化。常誦法華。因坐化。三日復蘇。語淨
土事。與十六觀經不異。見蓮華臺。皆標合生者姓名。
一紫金臺標云。大宋成都廣教院熏法華當生此中。
次一金臺云。明州久法華生此。又一金臺云。明州孫
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銀臺標云。明州徐道姑當生
此中。語訖復逝。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二十年孫
居士化。天樂盈空。感一郡人。皆來送葬。


宗本



初參天衣懷禪師。有契悟。後住淨慈。奉詔入住
東京慧林。召對延和殿。密修淨土之業。臨終安坐而
逝。


雷峯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殿殊麗人曰。以待淨
慈本禪師。又資福羲師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
之答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俟慧林本禪師。又
小蓮華無數稱。是以待受度人。或有萎者云。是退墮
之人也。


善本



試華嚴經得度。自淨慈詔住法雲。賜號大通。後
[001-0368c]
歸杭州象塢。專修淨業。有僧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
金色身。一日告門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面西
而化。


元照



住靈芝。弘律學。尤屬意淨業。一日會弟子。諷觀
經及普賢行願品。加趺而化。西湖漁人。皆聞空中樂
聲。


道言



會稽人。靈芝之高弟。專修淨業。臨終數日前。見
二神人長丈餘。報言。何不繫念。於是大集道俗。念佛
三晝夜。將畢。自升座說法。為眾懺悔。至晚即座而化。


法師宗賾



號慈覺。襄陽人。禮長蘆寺秀禪師出家。願
力弘深。洞悟禪理。元祐中。迎養老母于方丈東室。勸
以䇿勵念佛。七年不間。母臨終果無疾善逝。師勤修
化物。遵廬阜之規。建蓮華勝會。其法日念阿彌陀佛。
或百聲千聲萬聲。各于日下。以十字記之。一夕夢一
少年烏巾白衣。風貌清美。告師欲入蓮華會。乞書。一
名賾。秉筆問名。曰普慧。又曰。家兄普賢亦求附錄遂
隱。師覺謂耆宿曰。華嚴離世間品有普賢普慧二菩
薩。助掦佛法。今同大眾。結會念佛。期生淨土。感賴聖
賢。幽贊錄中。乃以二大士為首。遠近向化。撰坐禪箴
勸孝文一百二十則。述勸修淨土頌。有云。三界炎炎
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處。蓮池勝友待多時。收拾身
心好歸去。目想心存望聖儀。直須念念勿生疑。它年
淨土華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臨寂念佛坐化。靈芝
照公稱為近代大乘導師。而蓮社推立八祖云。
[001-0369a]


惟月



居諸塈化城。明律。學修淨業。一日有異僧來迎。
後二日微疾。急呼同住道寧曰。今見阿彌陀佛。可高
八尺。駐立空中。言訖而化。


思敏



依靈芝。曾受戒法。專心淨業二十年。一日偶疾。
請眾諷觀經者半月。三日見化佛滿室。臨終念佛。聲
出眾外。酷暑留龕。七日不變。異香郁然。


行詵



誦四分戒本。三日通徹。學律於大智。住明慶二
十年。偶寢疾。即設像命徒。繫念數日。忽起索三衣。自
唱彌陀經。厲聲念佛。加趺而化。


法持



居化度寺。修彌陀懺三年。燼二指。增受戒法。造
西方三聖像。誦觀經彌陀經如意輪呪。願促閻浮之
壽。蚤生安樂之邦。一日小疾。哭慟懇告。願垂接引。念
佛之聲。聞於百步。忽見佛身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
曰。我巳得中品生。端坐面西而化。


慧亨



居武林延壽。號清照。依靈芝習律。專修淨業。殆
六十年。每接對賓朋。必以念佛為勸。建寶閣。立三聖
像。最稱殊特。貴官江自任每敬。師忽夢寶座從空而
下云。是清照律師當升此座。社友孫居士報師乍違。
即在家作印而化。師往炷香。回謂其徒曰。孫君巳往。
吾亦當行。即請眾念佛。復云。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
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即端坐脫去。


用欽



居錢塘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其示眾曰。生弘
毗尼。死歸安養。出家為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
志不退。日課佛至三萬。甞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種
[001-0369b]
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念佛。黎明合
掌。西望加趺而化。


玅生



會稽人。習律學。日踐淨土之業。與大通本禪師。
居潮山象塢。共明此道。一夕會門人。諷彌陀經。就榻
端坐。取臨終香焚之。合掌迎顧。嗒然而化。


惟渥



錢塘人。杜門謝事。閱大藏三過。華嚴法華諸經
計之總二萬卷。晚年誦彌陀經二十藏。一夕偶疾。西
向端坐。作印而化。


仲明



居山陰報恩。素無戒檢。偶因感疾。謂同學道寧
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云。但隨息念佛為上
藥。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巳困。寧又令想目前佛
像。久之忽見二菩薩。次又見佛迎接。瞑目而化。


冲益



居錢塘淨光。剌血書淨土七經。復金書法華。刻
西方三聖像。依止觀坐禪法。念阿彌陀佛。一日感疾
不服藥。拈香對佛懺悔。請大眾助念佛。諷彌陀經。至
西方世界。奄然而化。


法宗



依雷峰廣慈。學教。用止觀行法。修大悲懺至九
載。然五指供佛。每月率四十八僧。同修淨土懺。久之
夢佛菩薩來迎。後三日合掌西望而逝。


睎湛



山陰人。少為儒生。忽厭世出家。與瑩行人於阮
社。同建無量壽佛殿。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
三聖相。一夕面西。誦經正坐。作印而化。


曇懿



居錢塘淨住。以醫為業。晚年禮法華經。修念佛
三昧。以平時所積。供佛齋僧。造像設浴。如是二十年。
[001-0369c]
後微疾不服藥。請利行人七僧。念佛以助往生。次日
見蓮華其大如屋。又一日梵僧到床問訊。夜半眾聞
念佛聲低。泊然長往。


太微



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初授彌陀經。便能背誦。
及受具。願扄門念佛為不退。僧常縱步。後山忽聞划
舡笛。豁然開悟。因蓄一笛。以自嬉。


有凌監簿者。亦修
淨業。稱微為淨土鄉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鄉長弟相
見。微曰。明朝可相見於淨土。今日誦佛正冗耳。翌朝
人恠其不赴粥。往視之。見笛鉢禪椅。先巳焚却。加趺
地上而化。


思聦



居錢塘法安。日誦蓮經二部。餘刻念佛。未甞談
及世事。忽謂弟子曰。夜來見佛菩薩同來接引。弟子
曰。恐是魔境。不可便隨。聦曰。終時胸間有蓮華可驗。
越二夕。命聲磬念佛。喜曰。佛來矣。即奄然而化。視胸
前一掌許有文。紅潤若開敷蓮華之狀。


了義



號木訥。鍾離少師之曾孫。十五舉進士。過金陵
見保寧璣公。聞法開悟。即從剃落。隨所至處。扁曰昨
夢。念念西方。未甞間斷。祥公赴黃蘖。挽其偕行。一夕
祥夢。師來別云。西歸矣。復見佛菩薩授以金臺。越三
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甞詣五臺。忽覺隨眾菩薩。後
行道有紫綬金章二人。從其後。師詰其名。一僧引至
殿旁。觀玉牌金書王古葛繁二名字。


慧誠



居錢塘資聖。誦金剛經。禮西方佛。甞神遊淨土。
親覩佛容。潛於山邦。積柴為龕。入中念佛。縱火自焚。
[001-0370a]


祖南



居南岳。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
卷。法華經十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常時念佛期
生安養。末年血乾骨立。念佛之聲。不絕一日。至方丈
相對無別語。即坐而化。眉間迸出舍利。隨取隨生。


法因



住四明廣壽三十年。冥心淨業。偶在疾。集眾諷
觀經。稱佛號者。三夕。謂門人曰。吾將行矣。或請留偈。
為之書曰。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
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身端坐。結印而逝。


了然



號智涌。住白蓮。二十四年。夢兩龍戲空中。一化
為神人。袖出書曰。師七日當行。既寤集眾說法。大書
曰。因念佛力。得生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
更衣。集眾誦阿彌陀經。至西方世界。倐然而化。能仁
行人。皆聞天樂之音。祥光上屬天表。


智仙



號真教。住白蓮。講道十三年。西向十念。歷十二
時。未甞廢。一夕微疾。請觀堂行人。誦彌陀經。卷未終
而坐脫。能仁行人。皆聞眾樂和鳴。黎明始知師亡。


思淨



居錢塘北關。姓喻。常誦觀經。念佛不輟。善畵佛。
必先淨室。觀想一日。畵丈六彌陀佛。先見佛光。遂悟
筆法之妙。人因號喻彌陀。建藍院名玅行。飯雲水。終
其身三百萬人。忽靜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臨終。
索香供佛。加趺而化。異香經旬。


如湛



試法華得度。遍歷教席。住烏鎮塔院。日誦蓮經
二部。佛號二萬聲。一夕念佛端坐而化。所著教義。號
假名集。
[001-0370b]


思梵



居西山。星者謂之曰。六月望。師其終乎。師曰。造
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
沐浴坐龕中。集眾端坐而化。


文慧



居嘉禾青龍。詩律高古。與北峯印公為友。北峯
亦好吟。慧奪筆責之曰。吾兄大法柱石。何必為此。北
峯感之。遂折節為學。卒為聞人。慧專志淨業。至老益
勵。臨終聞空聲云中品中生。


慧明



號晦菴。學於慧光僧錄。晚依菁山常照寺。與至
叶修淨業。日課法華楞嚴圓覺。持彌陀聖號以萬數。
慶元已未春示疾。謂弟子曰。吾學大乘。求生淨土。今
遂願矣。乃累足坐逝。眾聞天樂西來。徘徊頂上。茶毗
之餘。五色舍利。不可以[言*〡/下]。


智廉



居上虞化度寺。初徧參宗門。晚節一意西方。慶
元改元秋八月。書偈別眾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大
眾圍繞。而說法云。諸上善人。當須專修淨業。來生我
國。說巳即隱。我既見相。往生必矣。即回身西向。作印
坐逝。


淨觀



居嘉禾寂光庵。修淨土懺法十餘年。謂弟子曰。
我後月二十七日當去。至兩日前見紅華。次日黃華
滿室。皆有化生。孩兒仙帶。結束及期。入龕坐命眾。誦
經念佛。頃之即脫去。


利先



居新城法慧。日誦法華。課呪念佛。至中夜其聲
哀切。仰訴娑婆極苦。願佛早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
十年。晚歲屢感祥。夢忽示疾。命眾念佛。西向凝望。端
[001-0370c]
坐而逝。


師安



受業烏鎮普靜。通華嚴宗旨。修彌陀懺。觀想淨
土二十年。昕夕不廢。一生多病。臨終忽精爽。謂弟子
曰。佛菩薩巳降。吾將行矣。即端坐而化。


如寶



受業霅川覺華。因聞自昔珍禪師夢設浴往生
事。遂發心開長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願求往生。
年八十一。請眾啜茶。言別。遽聞鍾鳴一聲。眾皆驚異。
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顯超



博州人。親授金總持三藏穢迹持呪之法。濟病
解冤。計所得施利五萬緡。入永壽常住。後病中見佛
菩薩前迎。蓮華徧滿。技樂雜奏。弟子皆告留法師住
世救苦。淨土變相漸漸隱沒。乃復住十五年。行呪救
人。一日天樂異香。佛及眾聖。如前迎接。即面西加趺
而化。


有開



居霅川千步寺。專修淨業。朝暮不忘。於歲朝請
眾念佛諷經。至西方世界。即瞑目長逝。


道生



居常熟興福。造丈六彌陀像。得縣令梅汝能施
財粧釆。即集眾諷經。念佛陳白。慟哭辭佛。歸臥房。書
偈坐亡。


若觀



居烏鎮嘉會。結十萬人念佛。人各十萬聲。期先
得生者。次第汲引。師請法華光明二經。日滿百部。二
十年中。誦滿六十萬部。誓與羣生莊嚴淨業。一日空
相來訪。相陪齋食。忽索筆書偈。趺坐而化。


覃異



居餘姚龍泉。誦法華五千部。普賢行法彌陀經
[001-0371a]
各萬卷。靜室禮佛。不舍晝夜。忽微疾。集眾告曰。吾安
養有期。即面西累足而逝。


元肇



四明陸氏。文章陸佃之族。蚤歲習律。閱大藏。誦
蓮經萬部。又剌血書蓮經一部。律宗諸疏三部。建炎
四年。金虜破四明。師時住湖心。虜逼之北行。至南徐
謂左右曰。吾將西歸矣。即聞笙歌之聲。一時軍民咸
見。師西望念佛而化。


智印



居霅川祇園。常想念淨土。朝夜無間。病中集眾
諷彌陀經。甫畢加趺。合掌而化。


戒度



習律受業棲心。晚住餘姚極樂。病中作遺書。別
士夫道舊。命眾誦觀經。至法身觀。厲聲念佛。加趺而
化。


道琛



號圓辯。為南湖八世祖。於彌陀懺宴坐中。見法
智尊者。於法華懺中。見普賢放光。每月二十三日。建
淨業會。以為常課。道俗俱至。一日示疾。願平日一毫
之善。迴向淨土。集眾諷觀經。不絕七日。謂首座曰。吾
巳見佛身聞異香。乃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
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復令諷安樂行。至深入
禪定。見十方佛。嗒然而化。


有朋



號牧庵。住南湖。一日坐青玉軒。請行人諷觀經。
至真法身觀。復令大眾唱佛。留偈坐亡。


妙雲



四明楊氏。號慈室。自南湖。退處溪口吳氏庵。一
朝沐浴趺坐。謂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擬
臨終焚之。用報佛恩。今正其時。及香光正熾。起白佛
[001-0371b]
陳意。就座而化。


睎顏



字聖徒。四明人。一生不肯住山。晚年居桃源厲
氏菴。專心念佛十餘年。甞扁小軒曰憶佛。作偈有云。
隨波追浪去翩翩。彈指聲中七十年。豈不向來知憶
佛。欲從老去更加鞭。自憐憶佛暮年深。除佛無能寫
我心。誰道萬金為客好。終非一飯在家林。臨終沐浴。
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了宣



四明寶林肄業。入南湖光嚴堂。閱大藏。預法華
期懺。二十七年。與榮行人最相善。一日詣榮室默坐。
榮問之。師曰。西歸有期。難忘道義。冀公淨土重會耳。
榮喜曰。正所幸願。忽示疾。請眾諷彌陀經。念佛之際。
端坐書偈曰。性相忘情。一三無寄。息風不行。摩訶息
利。合掌而化。炎暑停龕七日。顏色紅潤。口角有微涎。
觀者以帊裛之。異香噴人。士庶聞之。傾城來裛。香涎
愈滋。闍維之處。舍利無筭。


善榮



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觀室十六年。閱藏經。修
期懺。金書法華楞嚴淨名圓覺光明諸經。造彌陀像。
遇法會則拈施。自𦘕水墨觀音。求者便與。宣公亡後
三年。忽取經像。分施親故。請眾諷普賢行法經彌陀
經。念佛聲中。加趺而化。時以為赴宣公淨土之約。弟
子海印。高行似之。


祖輝



居四明郡城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佛說也。說
不得人。竟以說不得和上目之。鄞尉王用享夫婦事
之甚至。一日到其家。告別云。我明日行矣。及諸檀俱
[001-0371c]
會。即入龕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念佛而化。


如鑑



四明塔山。兩閱大藏。長誦蓮經。專志念佛。晝夜
不懈。晚年庵居。忽示疾。請隣庵諸僧。繫念面西。加趺
含笑而化。


祖新



受業四明福源。布衣糲食。為行清苦。去寺不遠。
有大姓方氏。以庵延之。乃於福源。創淨土院造像栽
蓮。月三八集道俗繫念。一日往別方丈曰。二月十五
日。將西歸。特來拜辭。枯膓欲得索麵一椀。主人如其
欲。食訖。竟往淨土院像前禮云。祖新將行。奉別尊像。
即歸庵集眾念佛。遽出眾問訊曰。祖新巳拜辭如來
尊像。巳拜別福源方丈。今別眾道友。十五日畢定歸
去。願諸仁者。勤心念佛。蚤得相會。即趺坐念佛。遽云。
佛巳至此。合掌而化。


中峰和尚



諱明本。錢塘人。得法于天目高峯。慧辯無
礙。密修淨業。有懷淨土詩百篇。道德人仰之如山斗。
龍象交參。朝廷屢遣使賜金帛。敕號普應國師。春秋
六十二。示寂之日。光明燦發。塔于天目山中。


善住



字雲屋。蘇州人。性稟高潔。不近聲利。掩關六時
念佛。誦持大乘。禮拜懺悔。久病不易。吳中修淨土者。
和尚為最。緇白多取則焉。終時異香滿室。有安養傳
谷響集。行世。


天如惟則



廬陵人。得法中峯。妙悟出人。建師子林菩
提正宗寺于蘇城。有臥雪立雪二室。日坐其中念佛。
參學之流接武。師單提直指之外。復著淨土或問勸
[001-0372a]
人。終時靈瑞不一。年六十九。塔水西之原。


普度



丹陽人。弱冠出家。初參寶山慧禪師。深器之。居
廬山東林寺。善法堂。篤修念佛三昧。著蓮宗寶鑑十
卷。闡化京師法王寺。灌頂國師進呈其書。降旨褒美。
梓行天下。有開導人天續佛慧命復振東林之語。臨
終別眾。念佛而逝。世稱優曇宗主。


妙文



九歲出家。三十始出世。縱無礙辯。若峽倒川奔。
後專修念佛三昧。臨終預知時至。命諸弟子。高聲念
阿彌陀佛。面西趺坐而蛻。


盤谷



狀貌不揚。而志氣超邁。性耽山水。甞云。足跡半
天下。詩名滿世間。時高麗瀋王。聞師德望。聘講華嚴。
七眾傾服。瀋王大悅。後至松郡。構精舍。勤修淨業。日
課念佛。年七十無疾。預告以時。端坐示寂。


楚石梵琦



蜀人。篤信西方。因抵燕京。聞樓皷聲。大徹。
洪武初。三詔說法京都。皇情大悅。後築室號西齋。一
意淨業。有憶安養詩曰。日夜思歸未得歸天。涯客子
夢魂飛。覺來何處鴈聲過。望斷故鄉書信稀。幾度開
窓看落月。一生倚檻送斜暉。黃金沼內如󳯟藕。想見
華敷數十圍。甞見大蓮華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
圍繞。將示寂。示眾曰。吾行矣。人問何生。答曰西方。又
問。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乃厲聲一喝。泊然而化。


祖香



江西新喻人。於山東龍潭寺。精修淨業。有居士
王傑者築。庵延之。未幾語傑云。某日當歸。家眾苦留。
香云。歸安養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舉龕入山。化
[001-0372b]
火自焚。


慧日



號東溟。姓賈氏。即宋相似道之諸孫。似道謫戍。
時師尚幼。志求出家。至正間。下天竺灾。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至洪武二年。上召見奉天殿。朱顏白眉。備
奏稱旨。太祖顧謂眾僧曰。爾等何不質諸經奧義於
白眉法師。嗣後召見。但以白眉呼之。後歸上天竺日。
修彌陀懺。以臻淨業。一夕夢青蓮生方池中。寤告眾
曰。吾生淨土之祥見矣。後四日合爪趺坐而化。


法師蓮池



諱袾宏。杭州沈氏。弱冠棲心佛乘。嘉靖丙
寅。依無門性天薙染。尋受具戒。單瓢隻履。遍歷知識。
時辨融笑巖兩禪宗最著。就參。多所契合。北遊五臺。
感文殊放光。隆慶辛未。見雲棲山水幽寂。遂結茆終
焉。環山多虎灾。師為諷經。施食虎。患以寧歲旱。循田
念佛。隨足所至。時雨霑澍。自此化道大盛。師獨闢淨
土一門。融會三藏。指歸惟心。四方緇白頂禮問道者
相踵。名公巨卿。如陸光祖張元忭馮夢禎陶望齡虞
淳熙宋應昌輩。靡不心折歸依。師天性篤孝。每懷木
主出遊。食則具供。叢林濟孤。必薦沈氏先宗慈悲幽
冥。自習𦦨口。恒親設放。屢有見師座上現如來相者。
觀力然也。拯救物命。譔戒殺放生文。城內外及山中
俱置放生池。萬曆中。慈聖太后。遣中貴詢法。賜紫衣
黃金。使者出金。歸常住。衣奉高閣。未甞挂體。師肩荷
正法。修四安樂行。以念佛三昧。普攝三根。著彌陀疏
鈔雲棲法彚二十餘種。行世。臨終半月前。入城別故
[001-0372c]
舊。弟子宋守一等曰。吾將他往。還山與眾話別亦如
之。眾以師欲謝客。輒居長壽庵。莫測其故。至期面西
念佛。端坐而逝。大眾哀請留囑。閉目復開云。老實念
佛。莫換題目。時萬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世壽八旬
有一。僧臘五十。蓮宗之祖。匡山逮宗賾。而八海內論
定協一。以師為九祖云。


寶珠



甞遊杭郡嘉禾間。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無恒
居。平時惟念佛不絕口。人喚之。纔應對。即連聲念佛。
更無雜語。一日告眾曰。吾行矣。索浴畢。化去。


真青



十九出家。參無字話。聞舟觸岸聲有省。後遷華
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夢見西方三聖。萬曆癸巳
正月。告終。眾曰。和尚往生何品。曰。中品中生也。胡不
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畢而化。


佛石



號法雨老人。母夢僧以伽黎覆體而生。幼時惡
聞腥羶。十四剃染。十八受具戒於蓮池大師。三十謁
紫栢禪師於金陵。親承授記。師性孤卓。不事世緣。晚
年謝客。避居於武林峯頂。搆一室開一壙。曰。吾生可
棲。死可塟。既久示病。弟子請留偈。師走筆書曰。一句
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箇真消息。半
夜鍾聲到客󳯟。投筆而逝。


湖廣。黃州有無名僧。專念阿彌陀佛。晝夜不撤。隨其
所見。皆稱阿彌陀佛。崇禎癸未。黃總戎鼎守郡城。師
大聲念佛。衝其道執之。適張獻忠攻黃州。師亦留城
上。夜間念佛。且頻呼醒睡。軍士恨之。縛投城下。未幾
[001-0373a]
復在城上念佛。如是四次。每東城下。則西城上。南城
下。則北城上。中軍白于總戎。始敬禮焉。時黃州大饑。
人相食。師出城外。飢民持刀。化師捨身。師解衣示眾
云。俟我念佛千聲即食我。念至三百聲。眾急欲加刃。
忽有兵馬。從空中來。飢民驚散。而師巳在城中矣。山
中獵人得一大虎。師募之放生。獵人索三十金。師止
得四金。獵人云。汝能執虎耳。三匝而不傷汝。則與汝
虎。師遂授記虎執虎耳。三匝縱之。逸虎歸依師不去
師與虎同住黃麻山金剛洞中。內相盧九德督兵。過
黃州。詣山訪之。欲見虎。師語虎。止探頭于外。盧欲見
全身。虎乃大呌躍出。盧亦歸依焉。師一日行街中。見
一鷄高聲念佛。鷄亦隨聲而念。庚寅。師欲之武林。道
經白門。寓秦淮河傍。端午見遊󳯟。有巨公錢某。曾歸
依師。呼云。錢阿彌陀佛亦在舟中耶。登岸見師。師問
同遊人。知為某。某放聲大哭曰。眾生以苦為樂如是。
錢懇示修行之要。師云。一心念阿彌陀佛。復云。我行
後。汝有疑。可問覺浪。此明眼人也


晉陵天寧釋海寶



初值禪堂蔬腐。每晨起。輒留腐菜
數擔列寺門。遇行人募錢置其上。完則令賣者收去。
始擕入供僧。遇不樂施者。務里許跟隨化之。不輕易
人。破衲虱盈于上。暇則席地念佛。恒拈虱易上下。總
不離其身也。踰年募蔬腐外。更乞分釐。積至數金。便
懇眾誦經。禮懺巳。則念佛迴向。歷年如是。崇禎間。詞
林鄭胙長約師朝南海。巳而却之。發棹後。每見師在
[001-0373b]
陸前行。追之不及。迨登山入殿。又見師在上炷香。遣
使伺同回復不得。鄭抵郡。即詣寺候師。弟子云。師沈
臥巳月餘。茶水俱不啜。昨方索飲起耳。鄭因述其神
異。郡人由此欽信。師一日廖君可來別師。師囑曰。某
月日可相晤。以了世緣。廖如期至。師煑茗酌云。煩居
士。為老衲作一小影。君可寫就不特形神逈。肖即敝
衣蟣虱亦覺歷歷浮動。殆化工筆也。越旬日。趺坐念
佛而化。


蕅益法師



智旭。號素華。初參宗門。後因大病。發意西
歸。精修淨業。著有彌陀要解佛頂玄文淨信堂集天
樂鳴空等書。臨化瑞應非一。


實相



中年出家于佛日寺。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為
事隨作。務隨念佛。所得即施。不留餘貲。不與人諍。亦
無怒容。壬申秋。忽一日語人曰。吾明日當西逝。乃借
雲棲一老人坐龕。次日洗浴。著新淨衣。剃𩬊未竟。巳
坐脫矣。


道樞



仁和人。每勸人以念佛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
不染世緣。順治乙未。夢與神僧登玉屏峰頂。丙申六
月示疾。二十六日朝。語眾曰。夜夢神僧來迓。豈即昔
之登玉屏峯者耶。至戌時。忽見幡盖盈空。蓮華布地。
即趺坐合掌。念彌陀佛號百餘聲。安詳而逝。龕有異
香。


具宗



無錫人。以念佛三昧。誨人不倦。順治巳亥。示疾
約時沐浴。但著一履。密表隻履。歸西之意。誦彌陀經
[001-0373c]
畢。念阿彌陀佛十聲。舉筆書大字云。廓落靈虗。無往
來處。擲筆而化。


新𠁼



諱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蓮居庵。受紹覺師之法。
行般舟三昧。終時諸弟子同夢見。滿空天神執持香
華唱云。迎新𠁼大師生西方。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師
身康。念佛相見如常。過三日忽坐化。


林谷



紹興人。住羅山之西界。破衲麻鞋。惟勸人念佛
為要務。至終時。見白雲立。佛來迎而化。土人改其庵。
曰白雲。


萬緣



俗姓喬氏。長興人。為人淳和。平日詈之弗嗔。譽
之弗喜。專持彌陀佛號數十年。康熙二年六月。無疾
忽自縛草龕。九月初六日。自入龕。趺坐而逝。


本冲



杭郡人。居張家寺。素專法席。開導羣蒙。康熙十
一年九月。示疾告終。有頃復甦。謂大眾曰。我平日缺
念佛工夫。今去無坐位。汝等當助我念佛。眾為合掌
稱念。逾時而逝。


爾立



名廣志。會稽人。出家後結茅天台黃金洞。專修
淨業。蘇州吳山殷天成詣天台飯僧。服師道行。延住
吳山。接引庵。垂三十餘年。隨機化導。指歸淨土。從受
歸戒者異百人。甞結期念佛晝夜不絕聲。其弟子造
之。見師經行之地。大書阿彌陀佛放金色光。訝之以
問師。師曰。汝自本光發現耳。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望。
要弟子四人。詣庵供佛。臨別曰。明日午前當來送我。
及期眾至。焚香誦阿彌陀經。稱佛名千聲。端坐而逝。
[001-0374a]


實定



號聞學。上海人。甞主天目禪原寺。晚至蘇州文
星閣。既徹法原。應機利物。慧辯無礙。時為學人。提唱
念佛法門。作念佛偈云。念佛念自心。念體元空寂。當
念了無依。心心無別佛。又曰。西方開淨域。不染世間
情。前路無知巳。君須獨自行。又甞作淨土詩一百八
首。暢演惟心之旨。普勸人發迴向心。乾隆四十一年。
還江陰香山寺。歲杪得疾。明年正月三日。囑付後事。
至黃昏起坐。呼眾至。命具湯。洗手者再。連稱阿彌陀
佛。說偈而逝。


誓願



名佛安。蘇州人。年三十餘。投上津橋天竺庵為
僧。巳而住北濠大王廟。以念佛為課。得錢輒買香華
供佛。放諸魚鳥。乾隆四十一年。有疾。逝前三日。遣徒
往獅林寺。請僧禮淨土懺。施食一壇。期滿別眾。稱佛
名。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旅亭和尚



名際會。嘉善人。得法于聞學老人。機鋒迅
利。甞主席禪原。巳而至蘇州文星閣。自言在天目西
方庵。修念佛三昧。風聲水聲。鳥聲蟲聲。悉皆作唱佛
聲。及是掩關念佛。作偈曰。截斷世人生死路。別開化
外一乾坤。不知那箇脚跟穩。放下身心入此門。乾隆
四十六年。下痢。語戒弟子沈敬孚曰。晝夜彌陀十萬
聲。一一從自巳胸中流出。方少有相應分。那得工夫
說。閒話管閒事。命侍者具湯沐浴。其明日遂逝。


祥峯達文



吳門人。乾隆五十六年冬。方閉關文星閣。
修念佛三昧。夜夢三人入室南向坐。其一僧服。傍兩
[001-0374b]
居士。神儀儼然。上有白光覆頂。文禮問大德。自何方
來。僧服曰西方。文曰。莫非佛國中人否。曰然。因問大
德何名。三人同聲曰。汝名甚麼。曰達文。僧服曰。却來
妄語。曰真也。非妄。僧服又問。汝名甚麼。曰達文。僧服
曰還要妄語。曰弟子實非妄語。僧服曰。一切眾生以
妄為真。執假為實。故受輪轉。若有智者。知是虗妄。即
無輪轉。汝莫自迷失本真心。當知真心無心。真知無
知覺。知乃魔佛無知覺。汝當信受。莫懷疑惑。文言下
開悟曰。的是佛法不可思議。又問。既自佛國中來。曾
見阿彌陀佛否。左一人曰。我向汝說。汝終不信。汝須
親見。始得三人齊起。各向文頂上。一拍說偈曰。應當
勤精進。修諸清淨業。因深則果實。慎勿生疑惑。又曰。
諸法從心生。諸法從心滅。心法本來空。取捨不可得。
又曰。生佛心法等。譬如夢中境。如幻三摩提。汝巳知
少分。偈畢。即騰空向西而去。空中樂音嘹亮。文向晨
而覺。盖此夢。一令修淨業人解第一義。無念而念。無
生而生。不住中塗。直趨寶所。二令豁達狂禪。知有淨
土一門。發無上菩提。修如幻三昧。可作蓮宗眼目。


高尼淨因



大明



志尚清修。誓生淨土。每入室禮念。先着淨衣。口
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將終之日。眾忽聞沈香滿室。
俄而光明如雲。隱隱向西沒焉。


法盛



居金陵道場寺。習十六觀想。一夕禮像。遇病假
寐。見大士乘雜華雲。出寶色光。前來相迎。時諸尼欵
[001-0374c]
門問疾。咸見光明迸溢。盛曰。佛及菩薩放光度我。言
竟而絕。


道爰



丹陽人。先於諸事。造大像七軀。務極精麗。又冶
金銅。造無量壽佛像。忽於眉間。放大光明。地皆金色
像。與爰記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國。即於像前。端坐而
化。


法藏



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間見佛菩薩來慰問。光明
照寺。奄然遷化。


淨真



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遍。專
志念佛。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淨土寶
蓮花上童子遊戲。吾巳得上品生。言訖加趺而化。祥
光滿寺。


悟性



居廬山。念佛願求往生。忽聞空中音樂。謂左右
曰。我巳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華。生
寶池中。以待其生。言畢而逝。


能奉



錢塘人。專修淨業。常夢佛光照身。或聞諸尼善
言開發。一日無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
誦佛聲厲奔。往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
樂音西邁。


慧安



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頴之屬也。住小溪楊氏庵。
專業西方。誦金剛般若。寒暑不易節。常於室中佛光
下燭。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搖曳。戒眾人勿喧。移時曰。
佛至矣。令眾念佛。倐然脫去。壽九十六。


無為



蕭山來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薙𩬊
[001-0375a]
結茆。專修淨業三十。遊方參學。凡所歷處。有病苦者。
隨物取與。煎湯服之即愈。嘉靖間。宮中時疫。風聞于
朝。召赴有驗。賜無為心禪師之號。送歸故廬。將終日。
有神僧投宿。無為却之再三。神僧勸誡。而進權宿。禪
牀睡醒。不見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計
今朝撒手歸西。得箇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風。即逝。
茶毗一團舍利。塔于冠山。


本印



號岐松。吳縣人。幼多病。因發願出家。年二十五。
父母送之城中圓通庵。薙染。尋受具戒。別買屋數間
以居。名曰觀幻。戒行潔清。勤修福業。歷諸名剎。供佛
飯僧。回向淨土。其年八月。自九華歸。結期禮大悲懺。
甫逾二七。忽感微疾曰。吾生緣其盡乎。遂撤懺。專持
佛名。至十月初旬。臥牀七日。右脇西向。念佛無間。巳
而囑付後事。命其徒。誦阿彌陀經。至三周。寂然而逝。


遂欽



號越成。無錫人。九歲出家。稍長。遇一尼師激發。
專持佛名。行住無間。尋住蘇州南園白衣庵。興復殿
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乾隆五十
三年三月。鷄初鳴。召其徒曰。吾將去矣。徒曰。師無他
恙。何出此言。因泣下。師曰。癡人。哭我何益。認真念佛
可爾。遂趺坐西向。同稱佛名。盡炷香乃逝。


律宗



號聖可。嘉定人。三歲失母。其祖母擕至蘇城圓
通庵。尋薙染。受具戒。少好禮佛。長習法華經。苦不能
解義。因憤詣金山。及杭州崇福。參究累冬。歸而專修
淨業。屢詣諸名山。供佛飯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閉
[001-0375b]
關不出。以西方為期。至年六十四。正月望。集諸緇白。
同稱佛名。至日昃顧視左右。勸勉修行。語劇苦切。尋
舉手稱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者
三。趺坐而逝。蓮華香滿室中。


佛琦



號見琳。長洲人。自少不願有家。既長。其母送閶
門外雨華庵。薙染。尋受具戒。巳而受城中崇佛庵尼
道堅囑付。繼為庵主。募金千餘兩。造西方三聖旃檀
像高八尺。歲結七日期場。集淨行僧。為念佛會。歷諸
名山。供佛飯僧。為常州天寧寺置田州畝。晚年專修
淨業。將逝前三日。見菩薩現身兩童子侍。或言。聞菊
華香。師曰。此青蓮華香也。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晦。有
近事女問疾。師令扶起。集眾焚香。稱佛名可二千聲。
遂逝。


西舫彚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