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72 法華經持驗記-清-周克復 (master)



歷朝法華持驗紀卷下
同善道人周克復纂男周石校
潛確居士陳濟生參


五代成都大慈寺有僧。恒誦法華經。一日入青城山。
採藥。沿溪越險。忽雲霧四起。不知所適。有頃雲散。見
一閣跨溪。甚崇麗。僧至門。僕人入報。出曰。先生請師
誦所業經。僧朗聲誦至寶塔品。先生野服藜杖。兩眉
垂肩。焚香揖聽良久。誦巳。設秫飯𣏌菊。馨若甘露。䞋
金一鍰。僕送至中途。僧問何姓名。僕曰。此孫思邈先
生也。僧方嗟嘆。僕忽不見。復尋索三日。竟迷舊處。歸
視所䞋。乃金錢也。繇茲一饍。身輕無疾。唐史云。𨗿百
五十歲。至請誦經時。距前又三百年矣。出湘山野錄。


吳越錢塘永明寺釋道潛



蒲津武氏。甞於山齋。行三
七日法華懺。忽見普賢御象。在塔寺三門亭下。其象
鼻直枕行懺所。漢南國錢王建慧日永明寺。請師居
之。甞閱大藏經。晏坐中見文殊現形。後禮阿育王塔。
[002-0081b]
跽而頂戴。淚下如雨。俄見舍利在懸鐘外。旋遶而行。
師悲喜交集。建隆二年。坐化闍維。舍利甚繁。建塔藏
焉。塔頂放白光。如初化時。


吳越永明寺智覺禪師



諱延壽。丹陽王氏。遷居餘杭。
總角時。誦法華經。七行俱下。感羣羊跽聽。二十八歲。
為華亭鎮將。以官錢放生。坐罪當死。臨刑顏色不變。
文穆王異而釋之。令出家。依四明翠巖禪師。居龍冊
寺。執勞供眾。日惟一食。長坐不臥。未幾謁天台韶國
師。止國清寺。行法華懺。中夜見普賢菩薩。執蓮華。忽
授師手。又於台嶺天柱峰。九旬習定。見觀音大士。灌
以甘露。遂獲辨才無礙。建隆二年。忠懿王請居永明
道場。僧問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
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轉。非義亦非聲。問如何受
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居永明十五載。眾
常二千。署智覺號。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
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
道。日課一百八事。未甞暫廢。餘力誦法華經。計一萬
三千部。皆悉回向莊嚴淨土。時號慈氏下生。著宗鏡
錄百卷。以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又著心賦。惟
心訣。萬善同歸等錄。甞夜往別峰行道。空中時聞螺
具天樂之聲。開寶八年二月。年九十八。焚香跏趺而
寂。塔於大慈山。冥王繪像頂禮。具如別傳。


吳越溫州大雲寺釋鴻楚



永嘉唐氏子。生而符彩。翛
然出俗。錢武肅王於乾化初年。延師居龍興寺。開度
[002-0081c]
戒壇。賜紫不受。時詩人鄭說南遊。親炙高行。詩贈師
云。架上紫衣閒不著。案頭金字坐長看。師講法華經。
計五十餘座。一日講堂中。忽生蓮華。重柎複葉。香氣
芬荂。至今永嘉推為僧寶。


吳越杭州龍興寺釋可周



晉陵傅氏。出家遊豫章。窮
究法華慈恩大疏巳。詣龍興寺。開演法華。緇白恒數
百人。錢武肅王命師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往往
見諸鬼神現形扈衛。甞有巫者祭銅官祠神。久請不
下。後附巫語云。吾從大神天寶堂聽法方迴。武肅異
之。賚師金如意併鉢。賜號通明。著法華序鈔一卷。


晉宣州應瑞院釋自新



濯戒尋師。研精法華。曾無懈
廢。甞入宣城山釆藥。穿洞深去。始昏闇。尋見日明。行
數里。洞側有別竅。溪水泛泛然。見大松下有草菴。一
僧雪眉擁衲坐禪。旁有一磬并火器。師擊磬。僧遂出
定。開目驚曰。嘻。師何緣至此。乃陳行止。僧揖坐。取石
敲火煎茗。香味可愛。日夕。僧讓菴令師宿。顧其僧上
松巔大巢內。聞誦法華經。聲甚清亮。頃之。僧叱罵曰。
此隊畜生。今作毛類。何苦生人恐怖。速歸林薄。不宜
輒出。師窺之。見羣虎豹弭耳而去。及曙。僧下松來相
慰。師請侍巾履。僧曰。自此百見草枯。四絕人烟。非師
棲息處。又問莫饑否。溪畔有稻百餘穗。收其穀。挪三
掬米。挑野蔬和煑與食。遣回。送至洞口云。相遇非偶
然也。所食茶與菜糜。平生即不乏食矣。師遂遵路回
本院。巳月餘日。乃命同好再往尋之。失洞所在。吳越
[002-0082a]
文穆王天福中事。


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



湘州裴氏。七歲捨家。禮法華
經。字字各拜。拜且徹部。俱舍一宗。臻微造極。纂釋氏
六帖。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部。蔚為巨編。顯
德元年。敕付史舘。初師著纂。兩目喪明。醫工莫療。遂
冥心懺過。如是虔虔無間。再歲還明。人謂為徵感焉。


宋釋紹巖



雍州劉氏。凡百經書。覧同溫習。洎入吳會。
於杭州水心寺挂錫。恒諷法華經。不捨晝夜。俄感陸
地生蓮華。舉城瞻矚。建隆二年。經願云滿。誓效藥王
焚身。時漢南國王錢氏。固留乃止。尋復投身曹娥江。
用飼魚腹。有若神人扶足。驚濤迅激。如坐寶臺。王乃
造上方院。請師居之。開寶四年。語侍人。吾誦蓮經。及
二萬部。決以安養為期。今幸遂懷。言巳。趺坐而化。茶
毗舍利無數。遺骨猶玉瑩然。


宋釋羲寂



永嘉胡氏。童年誦法華經。匝月而徹。受具
巳。謁台山竦法師。研尋止觀。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
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外隔欄楯。欲入不
可。俄見觀音從內出。低回相接。自後樂說無盡。遂於
佛隴國清。相繼講訓。及興螺溪道場。學侶雲擁。太平
興國五年。詣黃巖浮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
靈石。重新智者冬居道場。鬱為名剎。生平講法華。凡
十餘座。甌越俗尚畋獵。自聞師誨。咸投弓裂網。說法
之功。得未曾有。


宋釋義通



姓尹。高麗國族。梵相異常。眉長五寸餘。幼
[002-0082b]
出家龜山院。晉天福時。來遊中土。至天台雲居韶國
師所。忽有契悟。及謁螺溪。聞一心三觀之旨。乃歎曰。
圓頓之學。畢茲轍矣。遂留受業。久之欲泛舶東歸。四
明守錢惟治固留之云。但期利生。何必雞林乎。師遂
止傳教院。太平興國六年。賜額為寶雲。師敷揚教觀。
幾二十年。端拱元年。右脇而化。


宋釋晤恩



海虞路氏子。長興中。詣崑山慧聚寺。學南
山律。後聞天台三觀。冥符玄解。遂造錢塘慈光院志
因師。講習彌年。法華光明止觀論。咸洞玄微。雍熈三
年八月。夢擁衲沙門。執金爐焚香。三遶其室。自言祖
師灌頂。來此相迎。夢覺猶聞異香。面西合掌而化。院
中皆聞空際絲竹鈴鐸之聲。依稀西去。


宋汝州首山釋省念



萊州狄氏。受學於本郡南禪寺。
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也。晚侍風
穴。一日師與真園頭同問訊次。穴問。如何是世尊不
說說。真曰。鵓鳩樹頭鳩。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作麼。何
不體究言句。又問師。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穴謂真曰。汝何不看念法華下語。淳化三年十二月
四日。上堂說偈。有今年記却來年事語。至四年月日。
無爽前記。仍上堂說偈曰。諸子謾波波。過卻幾恒河。
觀音指彌勒。文殊不奈何。良久泊然而化。闍維得舍
利五色。


宋釋知禮



號法智。金姓。四明人。從寶雲通師。傳天台
教觀。淳化間。道化大熾。學徒如林。力行法華般舟三
[002-0082c]
昧。期生安養。甞結十同志修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
報妙經。楊文公億。李公遵勗。奏賜紫及法智大師號。
奉旨勸請住世。門人本如請益經王之旨。師曰。汝為
我作三年監院來。如依言。三年竟。復諮問。師震威一
喝。如豁然。乃呈頌曰。處處逢歸路。時時復故鄉。本來
成現事。何必待思量。其隨機開悟如此。師終身修懺。
三七期滿七遍。天台一宗。師為準的。著妙宗鈔。大彰
觀心觀佛之旨。天聖六年歲旦。建光明懺。至五日。召
眾說法。驟稱佛號數百聲。結跏坐脫。露龕二七。顏色
如生。爪髮俱長。舌相不壞。如蓮華然。趙清獻公忭。銘
其塔。自龍樹傳北齊文。文傳南嶽思。思傳天台顗。下
迨法智。為台宗十七祖。


宋靈隱天竺寺釋遵式



字知白。寧海葉氏。入國清。於
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台教觀。雍熈初。謁寶雲通
師。慧解秀出。智者諱日。燃頂誓力行四三昧。還天台。
以苦學嘔血。毅然行道。滿七七日。忽如夢。見觀音垂
手師口。引出數蟲。復舒指注甘露於口。身心清涼。宿
疾頓愈。祥符八年。移居天竺。天禧中王文穆公撫杭。
首訪師山中。請講法華。及心佛眾生三法如義。才辨
清發。公嗟賞不置。請賜慈雲號。於寺東建日觀菴。為
運想西方之法。依無量壽經。述往生淨土懺儀。及行
願法門。盛行於世。常行法華三昧。以九十日為期。感
應非一。建光明懺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呪七
遍。屢經兵火。巋然獨存。願力致也。天聖十年。示寂。時
[002-0083a]
號慈雲懺主。


宋開寶寺法華大士志言



自云壽春許氏。弱冠遊東
都。得度於七俱胝院。一日讀雲門錄。忽契悟。未幾宿
命遂通。梵相奇古。直視不瞬。口吻衮衮不可識。日常
不輟。居恒樂誦法華經。因以為號。臨化時。語人曰。我
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遂
怡然而逝。仁宗甞夜焚香嘿禱云。翌日請法華大士。
於化成殿齋。清旦。內侍奏。言法華自右掖門徑趨。將
至寢殿。呵不能止。上笑曰。朕請而來也。及至。徑升御
榻。趺坐受供。上以儲嗣為問。索筆大書十三十三。後
英宗即位。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也。呂文穆蒙正。請
言法華齋。問未來休咎。但索筆書亳州二字。及罷相。
知亳州。始悟前讖。


宋東掖山能仁寺釋本如



四明句章人。幼依法智。祥
符四年。至東山。大弘教觀。講法華光明觀無量壽等
經。皆六七過。又集百僧。修法華長懺一年。甞於山西
南。見一虎臥。以杖擊之曰。此非汝住處。俛虎首去。後
於虎臥處結菴。歸閒其中。先有五通神居此。師每禪
坐。輒連牀舁行空中。師慕廬山之風。與郇公章得象
諸賢。結白蓮社。慶曆年中。敕賜號神照。及紫方袍。賜
寺額曰白蓮。後說法訣別。江上人見雲端有僧西去。
嘉定四年遷葬。時巳二百年矣。發函慈顏儼然。鬚髮
長垂。舍利滿龕。


宋靈隱天竺寺釋祖韶



天台劉氏。十九誦通法華。入
[002-0083b]
東掖參慈雲。盡得奧旨。惟行法華三昧。用為常課。甞
修光明懺百晝夜。至期將半。忽見旌幢滿前。導者呼
為大辨尊天。師即前揖。天曰。師傳通大乘。利益弘多。
言訖而隱。又道出淮泗。夢僧摩頂。曰。吾文殊和上也。
示汝五無生義。既覺。五藏豁然。如咀冰雪。


宋釋有嚴



臨海胡氏。十四往東山依神照。習天台教
觀。紹聖中。隱居赤城東峰。結茆樝木之下。因自號曰
樝菴。行法華三昧。水旱禳禬。一為持誦。奇應如響。母
病目。師對觀音大士。想日精摩尼手。母即夢師擎日
當前。覺而目明。一日定中見天神告曰。師淨業成矣。
又夢池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西歸自餞一篇
示眾。後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隱。


宋釋處咸



天台王氏。受具後。念佛法廣大。若不力學。
何能見道。即入天封閱藏經。三年而畢。往謁神照。深
悟教旨。後主白蓮寺。傳天台教觀。常修法華三昧。元
祐元年七月。召眾出衣盂散之曰。吾二十三日。當還
淨土。戒侍者晨鐘鳴當告知。至時徐起趺坐而寂。楊
次公為贊。有曰。遺書封了加趺坐。不住白蓮生白蓮。


宋釋靈照



東陽盧氏。生而誓志空門。未踰月。通法華
光明二經。負笈教庠。精研天台三觀。晚止華亭超果
寺。元豐中。結諸善侶。為淨社。以效東林之風。甞夢見
彌陀三聖。師跪問一生誦經。祈生淨土。為果願否。觀
音指曰。淨土不遠。有願即生。勿復疑之。又於靜夜誦
經。夢覩普賢。因發心造菩薩像。誓誦蓮經一萬部。以
[002-0083c]
嚴淨報。一日定中見有異相。遂累足而逝。闍維舌根
不壞。舍利無數。


宋釋可久



居四明開元寺。常誦蓮經。時號久法華。師
與蘇文忠公軾遊最稔。常居西湖祥符。蕭然一室。清
介守貧。當九曲觀燈。公去從者。獨行入師室。了無燈
火。但聞瞻蔔餘香。公仰歎留詩。有不把琉璃閒照佛
始知無盡本非燈之句。元祐八年。無疾坐化。三日復
甦云。吾巳神遊淨土。見彼土相。與十六觀經所說。莊
嚴一同。七寶池中。所有蓮臺。皆書當生者姓名。一紫
金臺。書成都府廣教院勳公。巳生其中。又一金臺。書
明州孫十二郎。一書可久。又一銀臺。書明州徐道姑。
言訖復化去。後五年。徐道故亡。異香滿室。又七年。孫
十二郎卒。時聞天樂迎空。皆如師所云。


宋溫州法明院釋繼忠



永嘉丘氏。八歲得度。詣南湖
依廣智。洞悟教觀。行法華光明三昧。日無虗晷。却病
除崇。神應莫測。元豐五年。集眾說法而逝。赤光照徹
空表。淨社全教。夢金甲神人告曰。忠法師巳生兜率。


宋釋思照



錢塘陽氏。參神悟有契。既而剌血書法華
七軸。築小菴曰德雲。專修念佛三昧。凡三十年。宣和
元年春。一夕見佛現金色身。即結印坐化。師誦蓮華
經千都。淨土七經。一字一禮。又禮法華十過。苦行無
兩。


宋明州釋中立



鄞之陳氏。丱歲出家。賜號明智。熈寧
中居南湖。繼神智席。日宣止觀。元祐中再主延慶寺。
[002-0084a]
修法華三昧懺法者七年。行法將圓。一日於禪觀中。
見大舟。眾欲乘不可。惟師坐其中以行。自是辨慧泉
涌。師誦法華踰萬部。禳救災旱。靡不神驗。永嘉扶宗
謂師曰。吾甞見大摩利支韋䭾。於夢中求護法。它日
幸於懺堂置位。及師主懺。乃立像自師始。陳瑩中甞
讚師曰。嚴淨木叉。堅持淨慮。以身為舌。說百億事。


宋姑蘇無量壽院釋淨梵



嘉禾竺氏。元祐初。主姑蘇
大慈。凡講法華經十餘遍。大觀中。結二十七僧。修法
華懺。每期方便。以二十八日為期。如此三會。感普賢
受戒羯磨。至呼淨梵比丘。則洪音震響。如撞巨鐘。三
昧將圓。有二僧作禮曰。今春至石橋禮聖迹。忽見空
中散花。異香非常。一僧遽云。姑蘇梵法主期懺散華
至此。語畢不見。因來瞻禮。後又於會懺。見韋天按行
懺室。行人有遭點察者。輒障起而退。元符中。師曾夢
至冥府。王者迎就座。命吏簡簿云。淨梵比丘。屢經多
劫。長講法華。王即起頂禮。遣使送還。政和末年。示寂
後。有舍利五色。


宋釋覃異



餘姚杜氏。幼出家龍泉寺。巳習天台教觀。
掩關專修淨業。誦法華經。滿五千部。普賢觀彌陀經
各萬卷。日持佛號不絕。崇寧初。焚香告眾曰。吾生淨
土時至矣。當乘金剛臺。隨佛西邁。願勉力進修。可得
相見。言訖。泊然而化。


宋會稽道味山釋宗利



會稽高氏。既具戒。往姑蘇依
神悟。修法華懺。要期三載。俄見普賢乘空過前。尋詣
[002-0084b]
新城碧沼。專修念佛三昧。政和元年。天旱禱雨。感龍
王現金色身。甘雨霑足。建炎末。居道味山。繫心淨土。
至第三夜。繪像頂珠。忽放光明。一日告弟子曰。佛來
也。吾將歸安養矣。即書偈。有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
坐斷乾坤窄句。奄然而化。


宋溫州釋道琛



樂清彭氏。十八具戒。至南湖依圓照。
於禪定中。見四明尊者。坐禪榻上。深談法相。自是心
地豁然。因行法華三昧。感普賢大士放光。慧辨愈加。
有久病者。為說法施食。多獲痊安。紹興末。忽集眾諷
觀經。晨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師曰。佛來接我。即沐
浴更衣。令眾諷安樂行品未訖。嗒然坐化。留龕踰月。
顏體如生。


宋釋從雅



錢塘人。始從海月。學通止觀。遂入南山天
王院。誦法華經二萬餘部。誦諸經及禮佛。至百萬拜。
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三過。心期淨土。一生坐不背
西。其精誠如此。憲使楊傑。為製安樂國三十讚贈師。
其一云。淨土周法界。何勞獨指西。但能從一入。處處
是菩提。師於淨住寺圖九品三昧。鐫讚於石。人多感
化。後無疾坐逝。感異香天樂。咸謂西聖來迎之兆。


宋釋含瑩



稟天台教觀。甞以銀書妙蓮經。遇佛菩薩。
則用金字。世稱為法門至寶。建炎中。金𡨥至。院宇焚
蕩。於瓦礫中。尋獲此經。不損一字。


宋釋祖南



居南嶽之雲峰。剌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
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
[002-0084c]
末年血乾骨立。念佛聲不絕。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間
迸出舍利。隨取隨生。


宋喻思淨



錢塘人。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法華。
後常持誦。專心念佛。暇則畵佛像。凡畵。必於淨室寂
想。見彌陀光明。乃下筆。紹興丁巳歲。端坐七日。一心
念佛。漠然化去。


宋徵士左伸



天台臨海人。從神照授菩薩戒。鐫西方
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
二萬卷。紹聖二年秋。命沙門唱法華首題。增受菩薩
戒。尋夢三偉人立江皐。召伸登舟。即請僧誦彌陀經。
遽曰。我巳見佛光。端坐化去。


宋仁和范儼



常時蔬食。世緣淡然。云。我自是旅泊耳。
日誦法華。復手書經一部。備極莊嚴。大觀中。忽見普
賢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謂儼曰。汝甞誦法華。念阿
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越一夕。覩眾聖授手。就
座合掌而逝。


宋汴京張慶



祥符中為司獄。常以慈慎自持。日躬侍
掃滌。暑月尤勤。飲食湯藥臥具。必加精潔。每戒其徒
曰。人不幸罹於法。我輩若不知所恤。則罪者何所赴
訴。生平持誦法華經。每遇重囚就戮。必為齋素誦經。
一月乃止。甞教獄囚。有罪當自認。毋誣良善以重巳
孽。妻袁氏。年四十八。染疫死三日。忽甦曰。我始至一
穢所。思得清凉處。忽見白衣大士謂曰。汝不當至此。
且尚未有嗣。汝夫多陰德。子孫當有興者。乃以手挈
[002-0085a]
之出。得甦。明年生子亨。官三班借職。慶年八十二。無
疾終。六孫皆顯官。號世族。


宋無為軍使李遇



素誦法華。忽昏夜途值羣鬼侮之。
俄見一老叟布袍草屨。厲聲叱云。此人常誦法華。不
得相犯。鬼遂散。老人亦不見。


宋刑部都官陸沅



號省菴。居四明之橫溪。每晨起。即
澡潄入淨室。焚香趺坐。誦法華經。目不他瞬。首唱偈
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處從
他斷。劫火光中舞一迴。即開卷而誦。聲如貫珠。日一
遍者三十年。年登八十。增至三部。賦詩見意。有清晨
三度到靈山之句。凡誦九千四百八十五部。又閱毗
盧大藏。凡台宗律部。少室心宗。無不博究。復誦彌陀
聖號。一意西馳。紹興五年四月。年八十五。沐浴冠服
而化。忽聞口鼻間。出蓮華香。郁然彌日方息。


宋晁待制說之



字以道。甞往湖南訪明智。聞三千境
觀之說。欣然願學。晚年日課蓮經不輟。自號洧上老
法華。


宋張秉



知冀州。一巨盜劫民財。又亂其女。秉忿極。設
架釘於門。三日[醢-右+乞-乙+口]之。後感痁疾。一日方午劇發。忽見
中使來宣秉。乃力疾促轡。至一寢殿。聞先帝真宗厲
聲簾中曰。張秉何得非法殺人。自與本人對辨。引至
殿西南隅。啟獄扉。囚繫萬狀。始悟非人世也。一鐵校
罪人。血肉淋漓。泣訴曰。汝用非法殺我。肢體零散。永
無受托。奈何。秉方認冀盜。詬曰。汝所犯豈止一死。雖
[002-0085b]
糜萬軀。亦不足塞女恥。敢更訴乎。旁有一胥。乃秉從
事河陽日故吏也。曰五刑自有常典。亦不得憾其訴。
秉曰。奈何。吏曰。但遣之托生。公可却還。秉懼。詢遣之
之術。吏曰。無如法華經但至誠許之。秉遂許歸日。召
僧誦經百部。囚不捨。增及千部亦然。秉愈怖。吏曰不。
必多。但誦貴長久。日請一僧誦一部。許終其身。乃可
遣也。秉如言許之。果不見。三日後。神方還。乃日召僧
誦一部。至沒不廢。出湘山野錄。


宋遂州姜學士



弱冠暴亡。冥王責曰。汝前生為善。今
世該八十二歲。丁丑舉進士。位歷公卿。不合殺牛食
肉。以致算減祿絕。汝豈不聞海州七日夜雷雨。天降
石鼓之記乎。記曰。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
死者。盡是食牛人。言畢。旁一吏謂曰。汝宜急求還魂
改過。否則判入地獄。無出期矣。姜求指示。吏曰。陰府
最敬人書寫受持妙法蓮華經。及金剛經。太上感應
篇。汝若發心。可得脫免。姜依言乞還魂改過。書經養
親。冥王允之。遂得再生。自後。孝養二親。奉婬殺戒。書
經持呪。常述其事勸人。感化日眾。後登第。仕至學士。


宋南海潘冕者



佯狂不測。人謂之潘盎。葢俚語謂心
風為盎也。盎每與京師人。說法華偈頌。往來日密。一
異人云。盎即日光佛。有趙棠初為幕官。棄任從盎遊。
盡得其道。盎即隱去。棠亦坐化。焚身得舍利數升。蘇
文忠公軾與棠子昶遊。得四十八粒。甞作趙先生舍
利記。
[002-0085c]


宋湖州城南屠戶陸翁



年二十三時。見一雲水僧至
門。口稱教化有緣人。陸不領解。僧云。汝殺牛羊無數。
何不改業。陸云。承襲祖業。遽難棄捨。僧曰。汝不改。後
世必墮此類。仍受冤報。無有出期。吾觀汝宿有善根。
可亟專心受持蓮華經。及金剛經。消除惡業。增長善
福。言訖。忽不見。陸遂省悟。持齋誓不宰殺。繪阿彌陀
佛觀音勢至像一軸。虔裝供養。投師習誦二經。未及
五年。自能暗誦。每日於佛前焚香。誦蓮經一部。金剛
經一卷。懺悔。願度所殺眾生。早生淨土。年八十一。將
辭世。半月前。徧約親友。於十一月初九日。具蔬相別。
及期。俱赴齋罷。忽索浴更衣。端坐作頌而化。頌曰。六
十餘年離殺業。手拋刀秤暗修行。今朝得趣菩提路。
水裏蓮花火裏生。


宋朱氏如一



幼歸四明薛氏。年二十餘。即清淨自居。
道裝素服。蕭然林下。繡妙法華經七軸。十年而成。至
化城喻。針鋒綴舍利如粟。連獲數十粒。一句一字。凡
唱禮者三。及繡彌陀三聖像。極為奇妙。諸大椉經。誦
若建瓴。甞鋟木為圖。勸人念佛。所化之數。盈二十萬。
紹熙四年。示微疾。醫進丹砂。曰吾往生決矣。丹砂何
為。翛然右脅而逝。橘州曇禪師作傳。


宋德興縣董母李氏



誦普門品三十餘年。後入冥。見
觀音垂手引之。光明如晝。云。爾數巳盡。緣有善根。故
來相援。豁然而甦。


宋慶曆間。歐陽文忠公修知頴州。有官妓盧媚。姿貌
[002-0086a]
端秀。口中甞作蓮花香。散越滿座。有蜀僧頗知人生
前事。云。此女前身甞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
誤。遂至於此。公問妓曰。曾讀法華經否。曰。某失身於
此。所不暇也。公命取經示之。一覧輒誦。如素習者易
以他經。則不能也。公於是始信修種之言不妄


宋紹興中。奉化趙母。素持法華。一女使竊聽久之。忽
記得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四句。自是
吟諷不絕。後卒。於葬所生青蓮華一朵。釋本空述


宋潮山黃婆



素待法華金剛。專心念佛。忽患痢疾但
飲水不食。隣菴僧善修夢婆來謂曰。將往西方。越二
日。婆西向念佛。端坐化去。遠近皆見紅霞覆婆之屋。


宋秦氏淨堅



家松江。自厭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
披誦法華華嚴光明般若經為常課。寒暑無間。晨昏
禮佛。修彌陀懺。久之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寂。


宋宜人陸氏



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常誦法華。篤意
淨土。禮懺一會。念佛萬聲。三十年不輟。後因微疾。忽
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氏即向西雙手結印而逝。


元錢塘普福寺釋弘濟



號天岸。餘姚姚氏。少孤。依從
父滿公出家。天性駿發絕人。授法華經。輟能記憶。十
六受度。持律不懈。慨然有志大法。往鄞依半山全公。
習天台止觀。專修法華淨土懺法。髣髴於觀定中。覩
尊者𢌿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辨日增。開法東吳兩浙
間。以流通教法為第一義。建法華百十會。屢感天華
之瑞。鹽官海岸崩。請師建水陸大會。師冥心觀想。取
[002-0086b]
海沙呪之。徧擲其處。足跡所及。岸為不崩。至正七年。
召大眾至。以惟心淨土為囑。端坐書偈而寂。


元陳君璋



黃巖人。端重寡言。年四十。與室葉氏。披誦
法華。念佛惟謹。年六十。疾篤。一夕命其子景星扶之
坐。謂曰吾歸去。曰歸何處去。曰沒處去。又曰。我死宜
依桑門闍維法。言訖。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而逝。


明天台能仁寺釋善繼



號海慧。諸暨人。甫能言。聞母
舉佛號。即合掌隨聲和之。十歲。祝髮山陰靈秘寺。從
大山恢公。習天台教觀。後得法於湛堂澄公。三主名
藍。宏闡法華玄義文句。朝講暮解。五章四釋。奧義昭
晰。甞於講期中。感四明尊者見夢。晚年隱居華徑。嚴
修淨業。師平生講。法華光明經。主修法華淨土懺。所
感靈異非一。


明五雲山雲棲寺蓮池大師



諱袾宏。古杭沈氏。弱冠
棲心佛乘。嘉靖丙寅。依無門性天薙染。尋受具戒。單
瓢隻履。遍參諸方。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隆慶辛未。
見雲棲山水幽寂。遂結茆終焉。環山多虎災。師為諷。
經施食。虎患以寧。歲旱。循田念佛。隨足所至。時雨霑
澍。自此化道大盛。師獨闢。淨土一門。融會三藏。指歸
惟心。四方緇白。頂禮蓮臺下者。日數千指。諸賢豪及
門問道者相踵。皆扣關擊節。徵究大事。靡不心折。又
極意悲愍。著戒殺放生文勸世。城內外暨山中。俱設
放生池。歲救鱗羽諸生命。不可勝數。萬曆中。慈聖太
后遣內侍。賷紫袈裟齋供。請問法要。海內聞師名者。
[002-0086c]
僉曰雲棲古佛云。師陰。修四安樂行。肩荷正法。密行
難窺。以念佛三昧。普攝三根。誠永明以後一人。憨山
禪師製塔銘云。若非付囑。定是地湧。葢知師者微矣。
師甞有繡法華經贊云。四十九年間。開示佛知見。得
此一毫端。一切塵中現。人皆用筆墨。爾則針和線。葉
葉蓮華生。字字光明遍。心相本無形。即境能轉變。我
以筆為舌。今用斯為薦。共結菩提緣。永轉空王殿。又
甞有蓮。經疏偈。載雲棲法彚。


明釋德清



全椒人。姓蔡氏。九歲。能誦普門品。十二師
授法華。三月通誦。二十習禪。刻志參究。遊京師。謁安
法師。聽法華唯識。巳遊清凉。至北臺憨山。喜其奇秀。
因以為號。南還至少林。瞻禮初祖像。於東阿道中。豁
然了悟。乃有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
孔向下。遂詣北臺。居龍門最幽峻處。老屋數椽。時見
萬山氷雪。身心灑然。㵎水奔騰若雷。一念不生。眾響
如寂。師發願剌血泥金。書華嚴經一部。結般若緣。兼
酬罔極。時屢感異夢。見慈氏尊在廣博樓閣。為說妙
法。又夢入金剛窟。見清凉大師倚大寶牀。開示圓融
觀境。自是夙障氷釋。萬曆乙未。以送藏事株及。謫雷
州。至金陵。遇達觀禪師。臨岐把臂云。向聞師難。於佛
前期誦法華百部。以懺夙愆。余之心。師之舌也師唯
唯。後至嶺外。搆禪室於壁壘間。集眾諷課。用報前願。
仍講法華一週。至見寶塔品。洞悟佛意。戊午。定居廬
山五乳峰法雲寺。倣遠公六時。刻香代漏。專心淨業。
[002-0087a]
師甞以開示悟入。判釋全經。著有法華通義。七卷。


明金陵大報恩寺釋洪恩



姓黃。金陵人。十三歲。聽講
法華。至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豁然而悟。求父出家。與
憨山禪師德清。同師無極和尚。遊嵩少。至伏牛結冬
而歸。再遊五臺。挺然以法自任。萬曆中。據猊座。講演
法華。日遶萬指。單提本文。直探佛意。一雨所霑。三草
二木。悉皆蒙潤。聞者嘆未曾有。說法幾三十年。每輟
座。即修禪觀。甞於長興山中。結茆習靜。入定二日。林
木屋宇。皆為振動。憨公敘師梗槩。為中興法道傳。


明天台佛隴巖釋真覺



字百松。崑山人。姓王氏。梵相
奇古。夙具靈知。後尋梵典。知世無常。出家受具戒。詣
吳興謁月亭法師。預法華講席。至方便品。即便開悟。
嘉靖甲子。天台請師講法華。意不欲行。夢緋衣神人
告曰。師緣至矣。我當護師行。台俗初習邪教。師奮妙
辯。一掃空之。皆知念佛求生西方。自後二十六年。歲
無虗席。遠近嚮風。學者尊之曰妙峰法師。所講法華
及妙宗鈔。大弘教觀。時人知有性具宗者。皆師德化
也。臨終著三自省而逝。師甞修隨自意三昧。每遇病
境。止觀逾厲。著有淨土夢譚記。


明釋真清



號象先。湘譚羅氏。少投南嶽。依寶林和尚
薙染。隨授具戒。日持法華經。兼修苦行。二十五。航海
禮普陀。舟中忽有所省。因訪鹽官遺蹟。駐錫覺皇。俄
遘疾。恍見關聖授以靈藥曰。汝至人也。請廣玄規以
醒末俗。病尋愈。已而南游天台。精修止觀。五載。復入
[002-0087b]
華頂南峰。宋永明大師曾禪定九旬於此。師高其風。
廬於舊址。結社。修大小彌陀懺各三年。廣讚台宗。精
敷五悔。一夕夢琳宮綺麗。列坐彌陀三聖。師因展拜。
見沙彌授一牌。有戒香熏修四字。萬曆丁亥。慈聖太
后特賜金紫方袍。降旨褒崇。冢宰五臺陸公光祖。虗
芙蓉法席見招。師辭不起。後移居東掖慈雲。即式尊
者得道之所。鳴泉在㵎。松影參差。師禪定於此。宴如
也。後應雲間陸宗伯樹聲請。於本一禪院妙闡法華。
癸巳正月坐逝。五日面如生。荼毗有異香氣。遠近至
者幾萬餘。


明天台石城釋性專



崑山張氏。號守菴。少薙髮遍訪
知識。謁妙峰受戒。預聽法華講席。後辭峰往峯頂。行
頭陀行。十二時中。惟誦法華。行深禪定。甞於定中見
西方寶池。成琉璃色。廣厚無際。以是白峰。峰曰。此觀
行初成之相。不生取着。是善境界。若受若說。即入羣
邪。師繇是深秘不言。石城有百尺彌勒像。古稱三生
佛像也。以僧護僧淑僧祐更三世始竟工。嘉靖間因
兵燹。像金剝落。師為新之。又搆石殿與像稱。感佛放
光。夜明如旦。甲辰秋。延禪師傳燈講小本彌陀經。有
請易彌勒上生經者。師曰。不然。吾聞彌陀與彌勒。一
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余將俾海眾。同悟本性彌陀。
即本性彌勒。先遊蓮華淨土。然後預龍華勝會也。丙
午仲冬。沐浴更衣。命眾椎鐘誦經。趺坐念佛而化。前
數日。大佛泥洹褶中。生靈芝一本。大於拳。色白間紅。
[002-0087c]
柔淨可愛。觀者咸謂師往生淨土之驗。


明釋傳燈



姓葉。姑蔑人。少從進賢暎菴禪師削䰂。隋
謁百松法師。聞講法華。恍有神會。次聽楞嚴。中夜入
室問楞嚴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視。師即契入。松付
金雲紫縷袈裟。一生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
懺。無虗日。自此講聲遐播。馮司成夢楨。陸太宰光祖。
施買山貲。因卜居幽溪高明寺。先有山農葉祺。葬親
山後。忽夢玄弼真君語云。此聖道場地。異日有肉身
菩薩。大作佛事。速遷可免禍。祺不信。俄舉家病困。懼
而遄徙。翌日師至。遂於此地立天台祖庭。學侶輻湊。
師御高廣車。垂甘露辨。甞著生無生論。明往生淨土
義。甲辰。應守菴禪師請。於新昌大佛前登座豎義。闔
眾時聞石室中。奏天樂。鏗鏘類絲竹。非人間所有。講
畢乃寂。每歲修四三昧。身先率眾。精進勇猛。註楞嚴
維摩等經。凡染翰必披戒衲。感鬼神翼衛。前後應講
席七十餘期。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
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師號無盡。同時為
黃檗禪師深有。號無念。博山禪師大艤。號無異。俱濁
界醫王。人天正眼。旹稱三無云。


明武林西溪釋傳記



鄞水人。世稱法華和尚。為妙峰
高弟。性好獨居。晦迹西溪。隱身龍樹。三十餘載。日誦
法華為業。課及九千七百餘部。萬曆丙戌。虞司勛淳
熈舉法華三昧懺。師奮志忘疲。力修長期者三。九歷
寒暑。每獲瑞應。默而不言。後息禮誦。於西溪道上。肩
[002-0088a]
水負薪。行諸佛事。或曰。和尚猶作此有為功德。師厲
聲曰。無為豈在有為外乎。癸丑七月。辭諸弟子。念佛
及三千聲。唱妙法華經題者數四。面西合掌而逝。次
早頂門猶煖。異香久之方歇。


明雲棲寺釋廣莫



字仁安。初遊千松門。執經問難復
偕密藏開公。結制大雲。習禪那行。開公勉以還從教
入。於是歷諸講席。萬曆乙酉。百松法師講法華於虎
林福田寺。丙戌。復於靈峰山寺。講法華玄義。師咸負
笈往聽。洞契會三歸一之旨。丁亥。千松老人講首楞
嚴於[橘-矛+隹]李東禪。復馳回預聽。時於能言輩中。老人屈
師一指。從是義辨日發。三藏殊文。百家異學。開卷知
歸。喟然曰。文字般若。俱從禪那行中流出。顧我器量。
不能直截情根。為彼二障所困其。以法華為越生死
海之津梁。登涅槃岸之梯磴乎。壬辰。禮雲棲。聞淨土
法門。三心圓發。誓躡華臺。偈有受恩俱是法。投足乍
如歸之句。著懷淨土詩九章。俱古澹幽折。直契西佛
悲願。師志弘大法。甞集誦法華感應一卷行世。


明釋廣承字



紹覺。弱冠從大覺受業。深究天台賢首
諸宗。機辨風生。聞者傾服。後依翠峰受戒薙髮。雲棲
大師見師所著淨土文。呼為義虎。師勤修懺法。證入
法華三昧。自是閱諸經典。渙然氷釋。為眾講解。歷年
不怠。後無疾化去。黃海岸端伯銘其塔。


明江陰釋僧復



道德高重。萬曆末。常寫法華經。積歲
乃成。寫完。擲筆池中。時方臘月凝寒。忽有蓮華一朵。
[002-0088b]
自冰中吐出。亭亭直上。師遂自號冰蓮道人。夏孝廉
樹芳師事之。親炙其異。


明釋性天



號朗然。吳淞人。出家普陀。泰昌庚申。雲間
周東淵往南海禮大士。請師誦法華薦母。師為誦于
韋天前回向。周有牛甚力。自是忽斃。未幾。附婦體呼
其子曰。向以口業重故為牛。今得法華經功德。巳脫
牛苦。再求朗師禮懺。便可託生。師因為禮懺。施𦦨口
食。是夜。周恍惚見母謝曰。賴禮懺力。巳託生東隣矣。
翊晨。向師述夢。適東鄰鄭氏。誕一子。相顧驚愕。問何
時曰。爾家道場纔完耳。師曾剌血書法華經。書畢。六
萬餘言。瀾翻如夙習。所居靜室。泥壁皆具蓮華葉梗
諸相。禮普陀者。莫不隨喜。合爪讚歎。


明北京刑部街之鷲峰寺。供養古旃檀佛像之所也。
神廟末年。住持僧濟舟。生平質實。奉佛欽肅。伹於酒
戒未嚴。一日有人着兩截衣者。來告曰。我地府無常
也。某老嫗以生前無一善。滯地獄不得脫。每月朔望。
曾到寺禮佛。携果物供養老師。以此因緣。望為渠諷
法華經一部。即得託生。舟疑而未信曰。汝既是鬼。難
得到佛地。盍瞻禮焉。鬼云。有都城隍在內。不敢入。舟
因思是日五更。有人欲作善事。立城隍位於殿側。其
言殆不誣也。隨於七月十五日。在佛前跪諷法華經。
至第五卷。天暑渴甚。覓茶不得。見桌上一酒壺。搖之
尚有存者。遂吸冷酒一口。仍跪佛前完經。次日。無常
復來云。老嫗承師誦經。完四卷。滿陰司皆射金光。正
[002-0088c]
將離獄托生。忽一陣酒氣。衝入冥府。自五卷至七卷
皆然。故仍不得力。舟聞之。毛骨竦立。發至誠願。為之
補誦。由此嚴持酒戒。永不敢犯。唐公時甞刻其事於
本寺嚴淨道場之碑陰。又昔有高僧。跪誦法華三十
年。忽見一青衣童子謂曰。師誦法華甚久。但每度洗
手。蘸水而巳。不如法淨洗。穢觸法寶。且當受罪。僧悚
然曰。得何罪報。童子曰。當墮糞蛆。言訖不見。僧大恐。
後乃淨洗如法。按洗滌法。先用土灰。後用澡豆即肥皂
擦抹。洗手有淨手呪。洗身有淨身呪。各念七遍。不念
呪。雖洗盡四大海水。亦不得淨。淨手呪云。唵。主迦剌
耶莎訶。洗身呪云。唵。賀曩密栗帝莎訶


明釋行仁



字指一。河南光山張氏。弱冠讀書白鹿洞。
遇異僧戒曰。子有大難。能持大悲聖號可解。師矢心
受持。崇禎辛巳。獻宼破縣。屠戮及師。刃忽自斷。賊異
之。得不死。遂決志薙髮。甲申抵金陵。從千華昧和尚
受具戒巳。見戎馬充斥。乃沿流東下。至崑山。於淨室
講梵網金剛楞嚴等經。緇素皈仰。戊子春。徐氏捨西
郊別業。延師居之。庚寅春。講演法華。辨慧雲興。聽眾
日盈萬指。有白鶴自空而下。旋繞法筵數匝。聽畢戞
然長鳴去。乃命菴曰法雨。辛卯。崑邑大饑。主施粥事。
心力俱殫。遂得疾。壬辰正月二日。端坐說偈而化。


明嘉靖間。報恩寺住持僧永寧。號西林。蓄一馬。每自
寺騎赴禮部。上馬時。默誦法華經。至禮部門下馬。恰
宗一卷。率以為常。本寺對門有孕婦。夜夢此馬入室。
[002-0089a]
遂生一男。天明。向寺訪之。馬死正其時也。其家後即
以子為西林徒。極愚蠢。授之書。一字不易識。唯口傳
法華一卷。便能熟誦信為馬聞經得度矣。出金陵𤨏
事。又當湖有僧誦法華經。一蝦蟇聞經聲。忽作昂首
拳跽狀者移時。少頃若禪坐。撼之巳息斷矣。唐修雅
法師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經之旨。合目冥
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膓裏。若是蟲豈非醉醍醐而
熟睡者耶。見達觀語錄


明釋明勳



徽人原名胡文柱。天啟時。為中書舍人。以
不從魏璫書經命褫官至丙戌。忽患人面瘡。痛不可
忍。辛卯冬。暈絕。恍惚聽瘡作人言曰。予梁時盧昭容
也。在雒陽宮中。遭賊戕命。今巳六百餘年。尚滯鬼籍。
而君即當日戕予者。今既轉身為男子。當書法華等
經以自救救予。文柱哀祈住痛即書。時居儀真。立具
紙筆。書法華華嚴金剛楞嚴等經及水懺。每書時。痛
輒止。停筆復痛。踰年書經完。患遂愈。丁酉夏。遇堆山
於德慶。詳述斯事。但未辨為蕭梁。為朱梁。李太史明
睿。王子猷定。諸人題䟦。亦皆不及審定。堆山曰。此朱
梁也。蕭梁時。雒陽屬魏。且昭容亦唐宮人位號。乃擁
護昭宗而被害者。君非朱友珪。即氏叔琮耳。遂訂而
題其冊。見薛公宷。今堆山道者米筆記。按堆山考據
最悉。但如此。則梁昭容。應作唐昭容。或胡君憒絕中。
唐梁聲近而訛。未可知也。周石續志。


明蘇州寶林寺。相傳有十三歲童子至寺。云。欲得淨
[002-0089b]
室寫經。寺僧以別房居之。索紙筆書法華經。以半幅
高麗繭紙。畵作七級浮圖。一級一卷。紙長四尺許。廣
可尺半。而經文六萬餘言具焉。數日便了。留寺中。童
子不知所之。里人陳文綱。親見此塔。字如蔴大。緻密
分明。其下左方題云。行童海王師光寫。今歸蕩口華


明龍得孚



為四明郡丞。廉直好道。時普陀有兩住持。
一曰大智。戒律精嚴。道俗皈仰。一曰真表。雖領叢林。
性悍破戒。萬曆壬午。丞奉監司命。委鞫真表。以小過
撻沙彌事。到山處分。命取蓮華經一部火之。令眾僧
悉跨其上。誓無再犯。巳至後殿禮拜。覺兩髀病輭不
可動。體發奇熱。疾遂委頓昏憒中。恍惚聞傳旨云。奉
道燬道。尤當重譴。姑以愛民故。罰作三石牛嗇官。丞
念此必冥官之號。如是死矣。且入惡趣。某不知燬經
之罪。其大乃爾。自今而後。願齋戒終身。急免官入道
自贖。大智師亦為祈哀誦經禮懺。定中見一鐵圍城。
城中裸尸纍纍。丞亦在中。獨不裸。師至心懺摩。忽見
空中下白光一道。若有人掖出之而甦。丞見沙門雲
擁。問何故燬經。犯此大戒。丞曰。知罪矣。願以百償一。
先捐俸齋萬僧。眾沙門乃隱。其夕丞家僮於昏黑中。
見兩玉女雙髽髻。手携幢葢。拂牀而過。𥒐然有聲。幢
脚拂僮面。僮驚起大呼。丞病良巳。是時不食不瞬十
日矣。屠儀部隆。目擊為之記。


明海鹽朱元正



為諸生時。講孔孟之學。端方不苟。六
[002-0089c]
十後。深入禪悅。於宅後敝屋三楹閉關。不與家事。門
上題譬如我巳死了六字。每日功課。午前諷法華經
一卷。午後靜坐。庚申四月。唐宜之同其門人陳則梁
訪之。先生謂則梁曰。宜之向曾與汝書。勸子舍利西
泰之學。而學佛。此是好話。可切切聽之。既而則梁曰。
老師年高。盍少開酒禁。先生曰。子意謂衰年。當藉數
盃。以調氣養血耶。不知我之生死。巳畫得斷。何復言
此。先生說畫得斷時。因以手在几上畫一畫。葢巳了
生死矣。見者咸凜然起敬。七月。無疾。忽謂子曰。吾在
此無事。可行矣。子問何處去。曰。西方去。子及孫固留。
許之。至臘月朔。示疾不食。家人倉皇治後事。先生曰。
勿忙。此臘八夜半事也。及期。端坐欲逝。又曰。我一生
秋毫不負人。今冬。舍後木匠。為我脩後門一片地。葢
望我元旦會客。地平。便老人行步也。其雅意尚未報。
取紙作一詩謝之。中一字錯寫。又以筆塗改。從容坐
定而逝。時方鷄鳴。先生預誡家人。臨行時。勿令婦女
來。過二三時方可來。來亦勿哭。比天明。眷屬方至舉
哀。先生復醒。開眼而不開口。伹搖頭令女人去。去盡
仍瞑目逝。爾時來去自由如此。見妙意菴巳求書。


明王立轂



字伯無。台州人。幼從父大中丞士性。遊雞
足山。入一石壁中。見迦葉語曰。汝從何處來。王瞿然
一驚。迦葉曰。汝墮火宅中。行慈忍戒。他日勇退急流。
橋下前身猶在。須臾壁合如故。王自此堅持殺戒。萬
曆丙午。領鄉薦。夢父有十年五死。及植德禳災之諭。
[002-0090a]
乃於嘉禾三寶前。誓奉長齋。於天台受殺盜淫妄四
戒。後為新淦縣令。戊午入覲。舟次荻港。夜為冥府所
攝。主者厲聲叱曰。爾陽數丙辰八月當盡。延至今者。
齋戒力也。奈何棄之。王叩謝曰。居官勢不得不爾。主
者曰。固然。奈算盡何。命驅入獄。一左側宰官請曰。試
取破戒後事稽之。少頃。羿兩簏至。背令淦文卷。并一
揭一柬。平日所戲書方寸之紙俱在焉。各有氣上騰。
青黑赤白不一色。主者令分檢之。先檢黑與青成聚。
次檢白聚成。青者漸縮。又檢赤聚。青者隱。黑者縮小
如杯許。而赤氣熾然獨盛。王睨之。見所刻金剛經。及
好生編。社倉卷皆在。主者曰。是知植德。尚有生理。損
五官。全其軀命可也。乃令抉其目。便昏暗無所見。覺
有人促之行。一趺而寤。張目見燈火如剌。了不可開。
醫進明目藥。其夜似有人復以釘釘目。痛楚滋甚。遂
却醫藥。決意乞休歸里。棄家修淨業。誓持法華千部。
及日誦金剛梵網經。以祈冥祐。庚申七月。禮懺幽溪。
夕夢大士以楊枝灑甘露點其睛。晨起。豁然見物。兩
目復明。後歷遊雲棲博山之門。再生又十二年。號壁
如大師。有回生自記。


明蘇州尤弘遠



與隣一女奴相悅私訂終身。娶為妾。
妻妬虐之。為呪詛法。令速死。未幾。妾果卒。歲餘。妻亦
久病。呼里嫗相伴。夜見妾紅裳綠衫。冉冉至前。指妻
誶曰。我命未合死。爾以呪詛。使我夭歿。今巳訴嶽司
追汝矣。言訖不見。次晚妻果絕。遠心念妾冤。而妻平
[002-0090b]
日所許誓願。及文書類甚多。必為巳累。乃日持誦玉
皇經。凡數百部。又禱於所事真武。卜玄妙觀沈道士。
建水陸道場以謝前過。後遠病中。見隷卒攝去。至一
闕。扁曰嶽府。王坐殿上。叱問妻訴遠同呪詛事。遠叩
辯非巳過。王呼左右押遠妻妾前証。妻辭屈。王曰。爾
雖不知情。然此婦呪呾文案甚多。如何破除。遠未答。
案前一判白王曰。高真處巳有文書準過矣。王令檢
文卷覽之。授遠。遠惶懼不暇細讀。但見朱字數行在
紙尾。王曰。文移鄷都。當云呈。今云咨誤也。俄有二甲
冑神將見庭中。一關聖。一心將王靈官。靈官顧王曰。
此小失不足問。王頷之。靈官以足蹴遠足曰。去。遂得
出。路數折。仍入一司。有六僧坐其中。呼遠詰問。主者
言。且還。當入五瘟司去。遠具言高真赧罪之故。僧曰。
汝知奉道而忘佛。即此間利害亦非細。今既得生還。
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誦法華經六部。方可消滅
罪愆也。命放出。遠乃甦。踰日即請僧誦經如數。迄今
每月朔。常持念經懺。雖極冗不廢。


明葛琬



字石平。崑山人。投誠學道。掩戶蒐討竺墳。長
年不倦。尤皈心法華。用為日課。念流光逝電。妙法難
聞。欲報佛恩。弘經為要。因取先賢古德事。自晉宋迄
元明。輯感通錄四卷。卷末各系以論。荏苒數載未竟。
辛卯秋。以衰疲抱疴匝歲。至壬辰冬。連夕頻感異夢。
見神人趣鐫是編。乃竭力鳩工。書告成。病尋愈。


明吳門陳濟生



字皇士。文莊公之長子。素力行善事。
[002-0090c]
凡古今嘉言懿行。無不手自輯錄。幾至充棟。尤好內
典。每結蓮社。持誦法華。久而不怠。忽夜夢一老者。風
神古異。手持金字法華經。及因果事跡相授。陳子踴
躍。拜而納之。天明。鹿城葛氏所刻法華感通錄。果載
至陳子遠耀堂流通。又一友以泥金法華經全部來
質。同日事也。未幾復於途次。見新安李正卿所書泥
金法華搭。并購歸供養。以成合璧。莊嚴妙勝。觀者嘆
為希有。始信幽誠所感。佛事因緣。不可思議如是。陳
子所著。有共知錄。同善會全錄。及香林廣書等編行
世。


明譚工部貞默母



嚴太夫人。持家教子。俱有法度。雖
夫貴子貴。而布衣蔬食。篤信佛法。尤崇重法華及金
剛經。晨夕禮誦。晚歲加持華嚴。日一卷。又能為子婦
講解大義。崇禎壬申。示疾。起沐浴更衣禮佛曰。我一
生敬佛。果有佛緣。當令遺體不穢。因跏趺合掌而逝。
時值暑月七日。顏色含笑如生。香氣時拂。喪次無一
飛蠅。見者莫不歎異。


法華持驗紀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