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71 法華經顯應錄-宋-宗曉 (master)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
四明石芝沙門 宗曉 編


洪州達禪師



禪師法達。洪州人也。七歲出家。誦法華經。薙髮受具
巳。往禮曹溪六祖能禪師。祖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
觀汝心中。必蘊一物也。達曰。念法華經巳三千部。祖
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
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但信佛無言。蓮華
從口發。祖又曰。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愚鈍不曉。
祖曰。此經以出世因緣為宗。唯一大事。佛之知見也。
汝勿錯解。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彼既
是佛巳具知見。何用更開。當知佛之知見。只汝自心。
更無別體。但為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勞他從三昧起。
種種勸令寢息。汝但執念為功。何異犛牛愛尾。達曰。
若如所說。不須誦經耶。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聽
[002-0043b]
吾偈曰。心迷□□□。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巳。與義
作讎家。無念念即正。□□念成邪。□無俱不到。長御
白牛車。達既蒙啟迪。歡喜說偈曰。經誦三千部。曹溪
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
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祖曰。汝今方名念
經僧也。達既領受玄旨。自此亦不輟誦持。委見傳燈
錄。


牛頭山融禪師



唐續僧傳紀僧法雄。俗韋姓。潤州人也。家世業儒。博
通書史。然無經世意。一日偶閱般若。曉達真空。乃棄
儒。竄入茆山。改逢掖而披緇。探賾此道。二十年間專
精匪懈。貞觀中於牛頭石室為四眾百餘人講法華
經。是時積雪滿階。忽於凝冰中現華二朵。狀如芙蓉。
粲同金色。凡七日方隱。又宰公蕭元善請講般若。感
大地震動。鐘磬香案竝皆搖颺至於寺外。恬然不知。
又劉禹錫作師塔碑曰。師之神功。感旱麓泉涌。皓雪
蓮生。巨蛇摧伏。羣鹿聽法。矧師住牛頭日。□□銜華
之□□□四祖信禪師望彼山有瑞氣。訪之果見□
□□多有□□之跡。一言契悟。傳佛大法。自此應緣
講經。皆致靈驗。是知古來禪教互相為用。於今則不
然矣。


明州太白禪師



天童山景德禪寺。始西晉時。有學佛者立祠巖上。垂
四百載。至唐開元二十年。高僧法璿按圖記披榛莽
[002-0043c]
得故跡。造精舍於山麓之東。祕書省正字萬齊融首
建多寶塔于西南隅。峭拔數仞。法璿居此。日誦法華。
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遇夜則遶塔行
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初母夫人夢吉祥天
女引行摩利上宮。巳而姙師焉。茲所謂太白禪師也。
寺有范的撰記。備述其事四明圖經


湖州蹟禪師



尼諱道蹟。號總持。不知何許人。得法於菩提達磨。考
之傳燈。達磨不契梁帝。遂往少林面壁九年。一日告
眾曰。吾欲西返天竺。汝等盍各言其所得。時道育曰。
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
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
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副曰。四大本空。五陰非
有。而我見處。無有一法。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拜依
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達磨遂以法付慧可而起家
焉。蹟既未階於得髓。而履踐之志未忘。即遁居湖州
卞嶺之頂峯。晝夜誦法華經。滿十萬部。幾二十年不
下山。後歸寂。塔全身於結廬之所。至大同元年塔內
忽有青蓮華一朵。道俗異之。因啟看見。尼肉身不壞。
其華從舌根生。又於中獲蓮經一部。州郡錄實表奏。
勑置法華寺。是寺至今大宋改額觀音院。則以法華
名山。尼之塔猶存。淳凞中住持僧淨然重立祖堂以
奉香火。題石記云。


湖州天下上座


[002-0044a]


師本名抱玉。姓唐氏。吳興安吉人。母梅氏。孕恊靈祥。
即惡葷穢。既誕。齕歲即思佛乘。遂於尼總持法華寺
出家。願誦蓮經。三月通貫。自此日持七部。年登二十
詣京受戒。時肅宗皇帝夜夢吳僧誦法華經。口出五
色光。吳音清亮。洎翌旦陞朝。勅京城僧能誦法華者
二百餘人竝入禁中。帝視之皆非所夢者。其抱玉方
入關。關令問其遠來之意。答云。善誦蓮經。持來受戒
也。令奏。帝即降旨召見。帝曰。朕所夢者。音容宛若。遂
勑□□□賜坐誦經。至隨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
帝大悅曰。朕夢中所睹之光即此也。經纔畢。賜七寶
湯。令別築香壇專為受戒。賜名大光。封天下上座。居
京三年。專一持誦。又勑千福寺行道。經四七日而梵
音徧滿。當通聖聽。別居藍田精舍。復詔住資聖寺。光
以慈親在吳。上表乞歸報恩。勑不允。再嘉首飾。戴法
華經誦念。尋有詔許還。光奏曰。臣歸鄉有三願。就養
老母一也。乞度天下僧二也。欲增造法華寺三也。詔
竝許□湖州□官緡□□□□□□詔一道。多寶塔
一所。彌勒像□□□□蓮經一部。□□□□一副。奴
一人侍行。既歸。乃依法華寺松徑築菴以居。日持華
偈報上大恩。至永貞改元季冬。往別剌史顏防善曰。
余去矣。人世無常。猶如夢幻。還寺恬然坐逝。感異香
飄拂三日不消。葬于菴側。時眾咸謂師即梁朝尼總
持後身。至人垂化孰得而議哉。上見然師所立之碑。
若準大宋僧傳。傳則以大光抱玉為兩人。釆訪之悞
[002-0044b]
也。今更摭傳文補遺者。師居藍田日。寺僧先夢天童
來降告曰。大光經聲。通于有頂。非聊爾也。光一日宴
坐道場。自見神人從天而下。以手按摩于心。自爾功
力彌著。形神不勞。師偶山行。忽墜龍井。即思多寶佛
塔。願持此品十萬徧。恍然奮脫。有若神人捧出。後詔
住資聖寺。寺文德皇后造。忽遭回祿。於瓦礫中得數
部經。不損一字。以事奏聞。降旨重造。光覽其經。倍加
精進。次乞歸吳地。既歸。即上烏程。相國李伸刺于吳
興醉。於持□□□□□□□□□□□□覘光公宴
坐持經。光起面門□□□□□□□□□□□□衲
四十年不曾洗濯。而戒香鬱然。一日一飯。七十年不
犯非時。李相素於空門寡信。而篤敬於師。親著碑文。
題曰墨詔持經大德神異碑銘。


西京大圓禪師



公諱楚金。生于京兆陳氏。母夢諸佛因而懷娠生。實
法王之子。七歲厭俗。從本府龍興寺出家。洎禮藏探
經。法華在手。即而誦通。聲韻如流。進具之後。升堂聽
講。寶藏頓收。甞於靜夜敷詠是經。至寶塔品身心泊
然。忽睹寶塔在前。釋迦分身徧列空界。從是不出禪
房。聲誦六年。誓建斯塔以答靈應。誠懷一啟。檀信善
來。即遂興葺。築基之所。每夜持課。大眾遽聞天樂之
聲。異香芬馥。師既理契佛心。即感通於帝夢。玄宗睹
法名之下有金字。升朝垂問。罔不有孚。師聲騰京輦。
即符夢求。因賜五十萬錢。一千疋絹。以為興建。又御
[002-0044c]
書多寶塔額。以奉□□□□□塔事□□□□□懺
即感五色雲氣團於塔上。□□□□□□□□□□
□□不遠。我欲拉僧七人。聿成一志。晝夜塔下誦持。
使香煙不斷。法音無窮。眾樂從之。每至春秋集同行
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聖旨許為常式。道場之
內所獲舍利尤多。一日圖普賢像。感舍利一十九顆
出於筆鋒。復剌指血寫法華行法等經。并以黃金書
此玅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散眾受持。化
緣周畢。以乾元二年七夕右脇安然而逝。春秋六十
二。天子慟焉。中使弔焉。塔于城西法華蘭若。師自髫
年便甘淡薄。衣不繒纊。寒足艾絮。一食中飡。三冬苦
學。德行繁多未易具錄。至貞元十三年竇文場奏云。
楚金於天寶年為國建塔。置法華道場。經今六十餘
年。僧眾禮念經聲不絕。以歷四朝未曾旌德。聖旨俞
允勑謚在圓禪師師事跡。大宋高僧傳依飛錫之碑。靈瑞載岑勛之記。釆訪不同。互有
存沒。今併二文以成全美


蘇州遵法師



□□□□□□□□□□□□殊操絜志稱之。榮曜
不關於□□□□□□□□□□□一心三觀。宗于
佛乘。因廣寫法華經。於蘇州支硎山置看經院。一日
發其心。二日規其趾。作不逾序。殿閣化成。大歷元年
州將韋元甫等共睹殊勝。相與飛表。詔特署法華道
場。自江以東建一十七所。皆遵之力也。復拉精行僧
二七人常持此經以報上恩。又鑄舍那像。起多寶塔。
[002-0045a]
造彌陀佛。寫三大部。溢于道場。後於靈巖行法華三
昧。忽睹大明上燭于天。遵身正念。儼在光中。異日問
荊溪然師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於本寺入法華道場。自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
知是滌垢之相。師竟歸寂。此山寺有益翰二師。同夢
大殿崩倒。實遵去之兆也大宋僧傳


西河韻法師



貞觀中有法師曇韻。幼年拔俗。專誦蓮經。尚餘兩卷。
乃投恒嶽閒靜之地。訖此經部。忽偶隱禪師曰。誦經
非不道緣。常誦□□□□□□□□□□□韻承此
告。謹而行之。讀至五臺□□□□□□□□□□□
二十年。身著弊衣。日唯一食。前所誦經。心口不緣巳
三十年。念之一字無遺。後乃兼通兩卷。常欲絜淨寫
是經一部。數年不辦。忽感一書生云。善鈔寫。韻立規
矩。就石室書之。旦入暮出。深怪所為。未盈旬浹。七軸
俱了。師喜之。具膳以謝。忽然不見。後賊亂。以經藏於
巖穴。賊平往收。乃委林下。箱襆巳爛。經卷如初。後乃
坐亡於西河平遙山。年八十餘。師隱山林六十載。不
希名利。不畜淨人。不𨽻公籍。不行巳任。真耿介清輕
之上士也續高僧傳


東京章法師



法師傅章。開封府人。厥父彭諲邑之上農也。塵務之
外恒課佛經。又解詮旨。母邢氏。夢入法宇。手掬道器。
因而娠焉。父知異子。指腹誓令出家。十一入道。師授
[002-0045b]
法華.仁王.淨名。不久通利。及去周羅。便於朗法師所
聽習法華。頗揭厲于法水章日□□□□□□□□
□□徒向二十載。未甞少輟一日。作偈□□□□□
寂滅從茶毗。煙盡火滅。舌且不灰。先是厥父讀誦法
華。亡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實為罕有大宋僧傳


并州倫僧錄



沙門繼倫。晉陽曹氏子。弱齒壯志。決求出家。本師授
法華經。日念三帋。時驚宿習。為僧巳後。學通此經。義
極幽蹟。由是撰法華經鈔三卷。劉氏據并汾。醋重其
道。署為右街僧錄。處眾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一朝示
疾。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闍維次。舍利
瑩然。遠近爭請供養大宋僧傳


五臺英法師



唐開元中有僧神英。滄州人。諷誦經典。日夜匪懈。徧
參知識至五臺山。一日遊寺之西林。忽見一院額曰
法華。英徐步行入。見多寶佛塔一所。暐曄繁華一如
法華經所說。又有玉石文殊.普賢之像。細玅光彩。神
功罕測。院之規模狀臺山十寺□□□□□竟。英出
寺□逢。眾僧且非常所見者。行三十許□□□□□
□□□□□無一物。英悲泣曰。此實大聖警悟於我
矣。遂於髣髴多寶塔處結菴而止。乃發願曰。我當於
化院之基建寺一所。以答靈應。既而日居月諸。檀信
如林。乃於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二菩薩像。功侔
所見。院既落成。還號法華。英說法住持。其整齊若剪
[002-0045c]
截焉大宋僧傳


京師隣供奉



師俗范氏。兖州人也。其父不喜三寶。見僧必咄唾。師
小名隣兒。幼遇僧則慕之。因逃竄出家。依東都廣愛
寺。及披染。法名子隣。過十一年忽思親歸寧。父乃喪
明。母亡巳三載矣。師欲報鞠育。因詣泰山祠求知母
之幽趣。即敷具一意誦法華經。誓見天齊王。王憫其
懇苦。現形以問。隣曰。母王氏亡來巳除服。今胡在。王
脣簿吏對曰。王氏見繫獄受苦。隣問我母何罪所致。
王曰生和尚時多食雞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汝由
隣□□□□□曰□縻有分。放釋無門。若往鄮山禮
何育王塔□□□□□□□□□□章山寺叩頭哀
訴。禮至四萬拜。忽聞有呼隣聲。望空。見雲氣中母謝
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故來報汝。言巳而隱。今育
王寺後峯頂上有翠微菴。即師棲止焉。師後廣解經
論。美聲籍甚。肅宗皇帝乃召入禁中應奉。高其辯捷。
賜紫服。充供奉官大宋僧傳


廬山超法師



僧景超。素持戒。範性質直。不苟徇解。包廬山。唯誦玅
經為常務。禮華嚴經。一字一拜巳及二徧。乃燒一指
為供。次禮法華。煉指亦然。自後身膚內隱隱出舍利。
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席行地皆獲之。石晉天福中
卒於菴所大宋僧傳


洛京真法師


[002-0046a]


法師名洪真。滑州淳于氏之子。少悟塵樊。決求出離。
介然之性雲鷄相高。師授玅法。一舉通利。生來所誦
約一萬過。鎧甲□□□□□者。後詣朝上表。乞焚身
供養佛塔。勑不允。真歎□善□□弱魔障尤強。遂退
廣愛寺。罄捨衣盂。作非時施。忽恬然坐逝。經于數日
顏貌如生。洎遷化。舌根儼在。益更鮮紅。伊洛之人重
之如佛。劉漢時也大宋僧傳


潭州亡名僧



漢乾祐中。潭州僧亡名。恒誦法華經。口無他語。長沙
文昭王特加禮重。召入天䇿府湘西院供養。然其語
事詭異。一旦召知殿僧。令急襞掠佛像。各就兩廂。眾
皆謂為發狂。相目而笑。須臾自入正殿。據佛座。儼坐
而化。舉州道俗敬而異之大宋僧傳


宣城山神僧



錢武肅王時。有僧自新。止瑞應院。甞入宣城山釆藥。
穿洞行數里。忽見溪側松下有草菴。一僧雪眉擁衲
坐禪。有一磬新。擊磬。僧開目曰何緣至此。乃敲火煎
茶為待日夕。新託宵顧其僧。即上松巔大巢內誦法
華經。聲極清亮。令人樂聞。逡巡□□□□□苦。生人
怖畏。速去速去。窺之乃虎豹也。翌日。新□□□□□
□居此地。百見草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又釆□
黃粮置食而送別。乃曰。公食此。平生不乏食矣。新迴
至院。巳經月餘。及再往。則忘去路矣大宋僧傳


成都府僧


[002-0046b]


成都府有僧誦法華經有功。雖王均.李順兩亂於蜀。
亦不遇害。一日忽見山僕曰。先生來晨請師誦經在。
藥市奉迎。至則巳在。引入溪嶺。數重煙翠。見一跨溪
山閣。乃其居也。僕出曰。先生請師誦經。老病起遲。若
至寶塔品。乞見報。師報之。先生果出。野服藜杖。兩眉
垂肩。嘿揖焚香側聽。而入齋則藤盤竹筯。秫飯𣏌菊。
不調鹽酪。美若甘露。飯訖下嚫一鍰。僕曰。先生寄語
遠來。不及攀送。僕即送行。僧於中途問曰。先生何姓。
曰姓孫。何名。僕即於僧掌書思邈二字。僧嗟駭。僕忽
不見。凡尋三日。竟迷路蹤。歸視嚫金。乃金錢一百。中
五六金。一半尚鐵。由茲一膳身輕無疾。至大宋元禧
中年一百五十歲。長游都市。後隱不見〔箱〕山野錄


相州昂法師



相州有法師道昂。止開元寺。常講法華經。一日講次。
忽見眾聖幢幡音樂從空而下。告云。兜率陀天特來
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本。從來不願。所願者西方耳。
言訖不現。須臾即聞西方音樂嘹亮。異於前聞。師忻
然曰。時既至矣。吾當行焉。諸人好住。勤念彌陀。同生
淨國。言巳香鑪墜手。即於高座瞑目而終。四眾深嘉
異之往生略傳


杭州智覺禪師



師諱延壽。餘杭人也。自兒稚時知敬佛乘。弱冠習誦
法華。五行俱下。纔六十日而畢。時有羊跪而聽焉。甞
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盡。盜官錢竝
[002-0046c]
為放生用。事發坐死。錢王遣使視之。若懼即殺之。否
即捨之。洎臨刃。其色不變。遂𧹞其罪。因投明州翠巖
出家。文穆王賜與剃落。甞於國清行法華三昧。夜見
神人持戟而入。師呵其擅入。神曰。久種淨業。方到此
中。又中夜行道次。普賢前供養蓮華忽在手。因思二
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羣品。憶此二
願。復樂禪寂。莫能自決。遂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
曰誦經萬善莊嚴。於此二途有一功成者。須七返拈
著。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七番竝得誦經萬善鬮。
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往天柱峰誦經三載。禪觀中
見觀音以甘露灌于口。從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
後選永明。眾至二千人。時號彌勒下生。勤大精進。日
行一百八事。平生誦法華經一萬三千許部。著宗鏡
錄百卷。勑入大藏。至大宋開寶中示疾。焚香告眾。加
趺而寂師事跡大宋僧傳.僧寶傳.寶珠集竝委載。以宮錢〔市〕放生。用見東坡大全


泗州德法師



太平興國中。江南僧懷德。自離俗謹愿飾身。誦通法
華。因以得度。自爾雖登講席。終以誦持為專務。晚游
泗上。禮僧伽塔。 大宋遣使賚旛華上供。德誓欲焚
身供養。先捨衣盂設齋。次衣以帋服。纏身灌蠟。禮辭
眾僧。手執雙燭。登柴𧂐中。發火誦經。火𦦨熛高。其身
聊側。猶聞經聲。觀者莫不悲悼。及收餘骨。室利尤多。
使歸奏。 上為之動容大宋僧傳


杭州巖法師


[002-0047a]


僧紹巖。雍州劉氏子。七歲入道。凡百經書覽同溫習。
游方至杭州。挂錫水心寺。恒持法華經不捨晝夜。俄
感陸地生蓮華。舉城瞻矚。巖亟蹂之。因發誓仰傚藥
王焚身。時錢王篤重歸心。苦留乃止。尋復潛往投身
曹娥江用飼魚腹。投而不沈。云有若神人捧足。適漁
者拯之。錢王即造上方院。召以居焉。開寶中感疾。不
求藥石。即顧命曰。吾誦蓮經及二萬部。決以安養為
期。今幸遂懷。言巳坐亡。襄事官供荼毗于龍井山。獲
舍利無算。骨猶玉瑩。乃以石函寘于影堂。太師孫承
祐製碑大宋僧傳


衡嶽雲上人



衡嶽楚雲上人。生于唐末。有至行。甞剌血寫玅法蓮
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厚半之。作栴檀匣藏於
福嚴三生藏。又刻八字於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
氏。皇祐間有貴人游山。見之。疑其妄。使人以鉗發之。
有血如綫出焉。須臾風雷震山。煙雲入屋。相捉不見
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懺悔。嗟乎願力乃爾。余甞
經游。往頂戴。之細看血綫依然。禪月貫休有詩詠之
曰。剔皮剌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三會文。十指瀝乾終
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事見林間錄。淳凞間參政范
成大過其寺。請見是經。以偈贊之曰。佛子真法身。晃
耀紫金色。散滿十方界。聚為七卷書。七卷徧河沙。震
躍說妙法。非聚亦非散。是則法眼觀。


蘄州光法師


[002-0047b]


蘄州永樂寺僧道光。為人純素。里[門@工/卜]所敬。甞出血和
墨寫蓮經一部。其行斜點畫。勻如空中之雨。整如上
瀨之魚。皆精進力之所成。知見香之所熏。不然何以
微妙如此耶。又復於一毫相之間見萬八千佛土。於
一剎那之中入無量義三昧。名報佛恩。經行語默莫
非受用。余自北還。睹其所寫之經。觀其施為。以與佛
菩薩語言酬酢。豈復有世間之念耶。華嚴曰。念念不
與世間心合。是大精進。光其以之石門文字禪


京師言法華



言法華。莫知所從來。游行京師。初見之於景德俱胝
院。梵相奇古。直視不瞬。口吻衮衮不可識。相傳云。誦
法華經。故以稱之。飲噉無所擇。道俗目為狂僧。


仁宗國嗣未立。因夜香默禱曰。翌日化成殿具齋請
法華大士俯臨。明旦上道衣以待。俄奏云。言法華自
右掖門徑趍寢殿。呵止不可。上笑曰。朕請而來。既至。
升御榻。加趺受供訖。上曰。朕以儲嗣未立。大臣咸謂
侵尋嗣息有無。大士決之。師索筆書十三十三凡數
十行。莫曉其意。後 英宗登極。乃濮安懿王第十三
子。方驗其言。師將化乃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
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言巳而寂僧寶傳


姚江恩法華



餘姚龍泉上方有僧紹恩。不知何時人。專誦法華經
為德業。時虎丘有釋氏修雅者。作歌以美其事。辭意
璀璨。卓絕古今。恩之行業雖未聞傳記。而諦觀此歌。
[002-0047c]
足見誦習之功。其略曰。山色沈沈。松煙󴄙󴄙。空林之
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加橫錫。誦白蓮經。從旦至
夕。左之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華狼藉。偶然相
見。未深相識。不知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彥。是曇翼。至
云世人縱見師之形。誰人能見師之心。世人縱識師
之心。誰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為勞生
治心病。能使狂者定。垢者淨。邪者正。凡者聖。如是則
非但人恭敬。亦合動龍鬼贊詠。豈得背覺合塵之徒
不稽禮歸命。


靈峰古禪師



建中靖國時有古禪師。道號靈峰叟。年十三時聞人
誦法華經。恍然如宿歸。因念之。不數月通利。諸兄謂
可教。止之令讀儒書。輒目病不愈。乃禱僧伽大士。忽
夢雷擊于目。睡中大呼。眾驚視。其目巳痊。遂求出家。
果試此經。奏名落髮。續南參三十年。因爾輟誦。晚歲
再思。洎誦之。不遺一字。復得洞究經旨。參會西來祖
意。感佛恩深。即逐品提綱。成三十二頌。其賦首題曰。
逈絕言思稱妙法。本來清淨喻蓮華。會權歸實真方
便。普為人除眼裏沙。後總頌曰。不說說經超迹迹。不
言言句顯玄玄。儻因擊節開心眼。一會靈山尚儼然。


廬山可禪師



釋祖可。字正平。西蜀蘇伯固之子。養直之弟。崇寧中
止廬山。幼瞻家學。預江西詩派。雅思淵才。非古之下。
一日猛省曰。眉宇向秋。專於吟詠。忽若死魔索。戰將
[002-0048a]
何排歒。因扣一耆宿曰。藏乘祕典。何者為勝。宿曰。法
華君於羣經。固可信矣。可即躬覧巳而告曰。此經可
取。止有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一聯。頗恊下意。可
輕發此言。即感迦摩羅疾。舉身焦臭不可近。逾三十
年方殞。故叢林中以癩可目之。經謂。若見受持是經
者。出其過惡。此人現世得白癩病。以可校之。佛言不
虗矣注法華經


杭州日觀大師



師名善昇。裔出錢唐仲氏。十歲出家。十五通蓮經。十
七薙髮。訪道東京三十年。與高儒達釋游。深有佛學。
天禧中詔下僧錄。簡長等注釋御製法音集。師乃預
選。事畢。賜師號。即還鄉。康定中入天竺山。居式懺主
日觀菴。不下山十餘年。誦法華經一萬過。余至錢唐
就山中見之。康強精明。話言如舊。一日置書曰。吾願
足矣。將去世。人必藏吾浮圖下。願公記之。後日果化
去。余於是為作銘曰。山月亭亭兮師之心。山泉冷冷
兮師之琴。其性存兮孰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
范希文記。見聖宋文海


湖州端師子



師名法端。俗丘氏。烏程人也。自離乳哺便不茹葷。年
未及冠試經祝髮。隷業吳山解空院。初從祥符淨覺
法師學台衡三觀。後往徧參。得黃龍法道。出世三遷
至西余。每作師子吼。復作師子戲。人呼為端師子。後
退居吳山歸雲菴。終日竟夜誦法華經。作詩曰。年老
[002-0048b]
惶惶神更清。夜深幽室誦蓮經。兒孫睡覺應嫌我。石
板時敲三四聲。有母冢在山前約一里許。晨朝徐步
誦經一部而歸。湖人爭請誦經。必得錢五百乃開帙。
目數句𢹂錢以去。遇飢寒者散之。好歌漁父詞。月明
則吟之達旦。霅有僧名回頭。雖士夫亦安其妄。秀有
狂僧號不託。說法誑世。師並勘破之。俞秀老作開堂
疏曰。推倒回頭。趯翻不託。七軸之蓮經未誦。一聲之
漁父先聞。師聞此。便登座引吟曰。本是瀟湘一釣客。
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大眾稱善。師曰。我觀法王法。法
王法如是。便下座。後因疾牙便遷化。壽七十二。東吳
人祠之為散聖焉師有語錄亦見僧寶傳


明州瑩教主



師諱瑩。不得上字。住明之江東廣嚴院。廼延慶法智
尊者門弟子。稟承教觀。深造淵源。故人以教主稱之。
甞以銀子書蓮經七軸。內佛菩薩字則易以金書。筆
法遒勁。殆超翰墨。玉軸琅函。見者竦敬。師竟歸寂是
院。冢塔猶存。其經雖歷年所。而交收儼在。建炎中。院
宇虜𡨥蕩盡。於瓦礫中獨獲是經。淳熙間有法蓮講
主住持。一夜正睡熟。遽聞喧閧如千萬人聲。驚起乃
見方丈別室遺火。火巳穿屋。其經以小臺子閣於柱
上。冐火捧下。略無所損。嗟夫此經兩經烈𦦨。遠由大
乘功勳天龍翊衛。近則法師行願堅固所持。佛言。讀
是經者。火不能焚。於斯驗矣宗曉親見蓮講主說


明州久法華


[002-0048c]


明州開元僧可久。常誦蓮經。時稱久法華。平生迴誦
持善利莊嚴淨土。元祐八年無病端然坐亡。過三日
忽甦云。吾巳神游淨土。其土之相與十六觀經所說
莊嚴一同。七寶池中所有蓮臺皆標當生者姓名。一
紫金臺標云大宋成都府廣教院熏法華。巳生其中。
又一金臺標明州孫十二郎。又一金臺標明州久法
華。又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坐去。至後五年。
徐道姑果坐亡。亡時聞異香滿室。過十二年。孫十二
郎卒。時聞天樂之聲。靈瑞重疊。人皆仰之龍舒淨土文


蘇州梵法主



師名淨梵。嘉禾人。姓笡氏。母夢光明滿室。見神人似
佛。因而懷娠。生甫十歲。依勝果寺出家祝髮。從湛謙
二法師學教。得其傳。初住無量壽院。凡講法華經十
餘過。大觀中結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正修
二十八日。連作三會。精恪上通。感普賢授羯磨法。呼
淨梵比丘。名聲如撞鐘。時有長洲縣宰王公度。親目
其事。題石為記。又甞夢一黃衣人請入冥。見王者令
撿簿云。淨梵比丘累經劫數講法華經。即遣使送歸。
一日禪觀中。合眾皆見金甲神人胡跪師前。又在佗
處懺期。蒙韋駄天撿點大眾中有戒行不嚴淨者。先
巳預定。後果懺法不全。時姑蘇守應公有婢。為崇所
惱。請師授戒。其妖即滅。葛氏請施戒薦夫。見夫遶師
三帀而去。待制賈公睹師道行。即補為管內法主。師
傳持四十餘年。亡後焚軀。舍利五色寶珠集
[002-0049a]


湖州明悟法師



大師若觀。世烏鎮人。俗錢氏。從釋于嘉會院。立行卓
爾。四眾欽之。紹興十八年甞結十萬人修行淨業。其
勸化榜子云。某伏念生死無際。輪迴不息。唯安養之
歸則無退轉。某遁跡山間。生滅夢幻幾二十年。不入
城市。常看法華.光明二經。日一百徧。計六十萬部。誓
與法界眾生莊嚴淨土。入會者各念佛號十萬聲。先
得道者遞相度脫。前後命終各執青蓮華往生淨土。
一日空相講主見訪。齊次。食方三味。忽索筆書偈加
坐而終。空相證明。大為勝異。荼毗正值日輪當午。舍
利迸出。光瑩奪目。道俗競取。骨亦不存。嗚呼。師之誦
持。世未甞有。凡在見聞。莫不增上稱歎寶珠集


溫州褒法師



沙門契褒。育身徐氏。代橫陽人。幼懷出俗之志。得度
於壽聖院。為人簡重有明識。洎乎參學。因憩百越。睹
見天衣山曇翼禪師行業。慨然景慕。乃發心終身誦
法華經。自是還鄉。不涉人事。一意宣持。至至和改元
季冬念七日。澡浴更衣。稱佛號而終。師平日。其諸大
乘經呪。佛菩薩名。或覽口誦。或剌血書。或逐字禮。並
見乎別錄。茲不具敘。當時文士訪其塔者。率多留詠。
今略謄三章。則師之功行可見萬一矣。永嘉周侃詩
曰。飛霜飛露。寒空寒夜。夜夜半冰。欄干紫皇。天眾合
指。掌聽誦字。字到日上。天台長吉曰。金猊香噴空閑
堂。經聲松韻和清商。西風月落寒夜長。白芙蓉滿心
[002-0049b]
地香。又有不記姓名人曰。應向鷲峰親得記。醍醐香
味滿心田。人間劫石終須壞。難壞吾師舌上蓮芝園集


南屏清辯法師



法師薀齊。生於錢唐周氏。為僧專習台教。深入法華
堂奧。名稱普聞。七坐道場。其從如雲。主南屏日。樞使
蔣頴叔贈詩曰。道人重演蓮華教。佛隴家風好諦聽。
師甞曰。吾觀法華一乘。先賢多事贊述。而未聞以偈
敷揚者。昔善慧大士頌金剛殊不惡。余早歲涉六籍
百氏之學。喜為言句。今雖老憊。於此下語亦無媿也。
因揭二十八品。各賦一頌。序品曰。一多深妙昔年稀。
雲影飛華景像奇。彌勒文殊兩饒舌。始知躬稟舊威
儀。方便品曰。重關無鍵歎難入。妙手敲開處處通。密
葉殘枝頓零落。卓然高格戰清風。此頌舊有印本流
行。聊記一二。庶與同道者仰止焉。


湖州頴法師



大觀中。吳興有法師元頴。傳宗佛隴。義學宏深。余甞
見師教典目錄著述甚多。內有所謂法華續靈瑞集。
世未之見。後徧求。果得之。其文兩卷。以所錄一百餘
人選為十科。一普賢證明。二妙因成就。三鬼神恭敬。
四禽獸欽伏。五所願成就。六化佛來迎。七往生淨土。
八果報生天。九舌根不壞。十香光表瑞。良由佛乘是
一。感召隨機。瑞相茲多。非師括綜。世莫能知。師最後
結唱曰。若以實相為法華。則諸經諸行莫非法華。若
以稀有為靈瑞。則此身佗身莫非靈瑞。今特為是。集
[002-0049c]
諸異蹟。願與見聞。如佛子所應得者皆亦得之。


杭州雅闍梨



闍梨從雅。錢唐人。𨽻業淨住院。依天竺海月都師。得
台衡三觀之傳。然無經世意。乃曰。慕虗名爭如修實
行。言清行濁賢聖所呵。遂卜居南山天王院。專以讀
誦為業。平生閱法華經五藏。金剛四藏。彌陀十藏。禮
釋迦三十萬拜。禮真身塔十徧。每一字三拜。禮法華
經三徧。禮彌陀佛一百萬拜。誦此佛號五千萬聲。時
憲使楊傑嘉其精修。以所撰安樂國贊三十章贈之。
師欲以此化導無窮。遂圖三輩九品真容。列以贊文。
刊石淨住院。一生坐不背西。其精誠類如此。後無疾
坐逝。感異香滿室。天樂盈空。人皆謂西聖來迎之兆
寶珠集


杭州渥法師



釋惟渥。錢唐金氏子。稚歲離俗。克勤妙經。考試中䇿。
即預法流。立志深靜。杜門謝事。聲誦此經足五千徧。
自康定二年起首閱藏。每卷終誦心經五卷。一藏告
滿。五藏心經亦圓。如是者三過大藏。看華嚴經二百
部。光明經五千部。心經一百藏。金剛.小彌陀.大悲呪
各二十藏。楞嚴.圓覺.維摩各三千部。千佛名經二千
部。彌陀尊號一千萬聲。所有善因一意莊嚴淨土。崇
寧元年秋偶疾。揑印坐亡。壽八十九。火浴口齒數珠
不灰。靈芝大智律師仰師之德。題曰。余歷觀三代高
僧唯習禪誦經。臨終異相豈非冥神空寂寓目聖境
[002-0050a]
之所資也。出離要門。莫先於此。古德有言。為僧不應
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寄言來學。得不思齊乎寶珠


餘姚異闍梨



闍梨覃異。生姚江杜氏。脫素于龍泉寺。皇祐中普恩
得度。習台教於兩浙。所業既遂。即還舊居。或以住持
強之。皆確然不就。晚年掩關絕事。專修淨業。誦法華
經滿五千部。普賢觀.彌陀經一萬卷。佛號不計數。崇
寧改元。忽染疾。召徒屬焚香告曰。吾生淨土時巳到
矣。當乘金剛臺隨佛西邁。願勉力進修。可得相見。言
訖手結佛印泊然坐殞。荼毗舌根數珠不杇。人所敬
歎云芝園集


錢唐聰上人



僧思聰。錢唐人。年十五。父母欲為納室。師深厭家獄。
即逃入天竺靈隱山。就法安寺出家。立志勤苦。每日
出城化僧供。夜而不寢。專誦蓮經。至二十歲。抱經投
試。即預選僧。自此日持二部。餘則又稱佛號。或謂之
曰。誦經足矣。何必更稱佛乎。師曰。命終欲生其國。安
得不繫念在心。一日感氣疾。乃曰。某夜來巳見佛菩
薩眾。並云同來接引。更兩日吾其行矣。弟子祖安曰。
恐是魔境。不可擅隨。師曰。吾命終時。若於𦚾中生蓮
華。則往淨土之驗矣。過兩日。天始拂明。命安聲磬。曰。
佛及菩薩巳滿虗空。眾共稱佛。奄然而終。探其身皆
冷。唯𦚾前如掌許溫潤。有若蓮華敷榮之狀。果符所
[002-0050b]
說矣寶珠集


秀州照法師



法師靈照。東陽人也。生而傑異。志願為僧。自入空門
未甞偃臥。晝夜禮誦。未逾一月通法華.光明二經。年
過弱冠。中試經第。進具以來負笈教庠。盡得台宗三
觀之道。累尸名剎。晚止華亭超果。元豐間結二萬餘
人為社。仰東林之風。慕西方之訓。甞夢彌陀三聖。師
跪而間曰。某一生誦經。期生淨土。為果願否。觀音指
曰。淨土不遠。有願則生。勿復疑之。又於靜夜誦經。夢
睹普賢。因即發心造菩薩像。誓誦蓮經一萬部。以嚴
淨報。餘之所誦不計其數。忽臥疾。謂眾曰。吾病中見
有異相。淨土之期決矣。遂累足而殂。闍維。舌根不爛。
柔潤如生。舍利迸流。赤白相間。得不謂之精進力所
持乎芝園集


烏鎮湛法師



師姓焦氏。名惟湛。世永嘉人。母夜夢吞寶塔因而姙
身。幼年離俗。專課法華。考試得度。聽習東靈欽公.慧
覺玉公.普慈深公。鑪[牖-片+韋]嚴密。盡得其奧。建炎中說法
壽聖院。著光明.護國等記。凡作佛事必致應驗。日誦
法華一部。佛號二萬聲。平日少睡。每至盛暑黃昏時。
於草莽際停扇端坐誦法華經。施蚊蚋食。弟子以師
年高。請罷苦行。師曰。蠢動之類安能自結法華勝緣。
使噆我血者種大乘種。願世世解脫。後退居菴室。數
載精修淨業。一日染疾。儼坐而化。荼毗煙所至處悉
[002-0050c]
有舍利。士庶請求。如願皆得。端師子甞參學於師。有
偈哭之曰。山僧何事也悲情。為憶林間善友人。萬部
蓮經猶未滿。十方緣熟巳分身。庭前老樹飄黃葉。雲
外蟾光素滿輪。若問我師何處去。無邊界內巳棲神
寶珠集


明州明智法師



師諱中立。鄞之陳氏子。母夢日輪貫懷而生。幼年傑
異。遂令出家。纔九歲。師授蓮經。一披巳入神矣。嘉祐
中試開封府得度。從本郡延慶廣智之門。服勤受道
不曰所造之深乎。後請住是寺。始末十年。大開法席。
每歲擇其徒修法華懺。一日禪觀中忽睹大舟。眾欲
乘之不可。師獨往來其中。自是慧解泉發。講法華玄.
句.止觀各數十過。平居似不能言。而講辯雄毅。聽者
忘疲。所誦蓮經一生萬數。餘之行門未易具載。一時
抱疾。乃兩聞異香。遂悉召其徒曰。宜各進修。再相見
於諸佛會中。言巳面西坐殞。待制晁說之作紀德碑。
實四明之文寶也。


明州無畏法師



師名法久。俗鄭氏。姚江人也。七歲出家龍泉寺。政和
中中蓮經第。祝髮。閱壽五十。歸寂于明之清修山。師
風儀翹秀慧利過人。與物亡喜慍。談笑春生。初聽習
於廣嚴智湧之席。次徧參至蘇臺慧覺之門。孜孜游
刃。不憚寒暑。盡得台宗不傳之妙。續包腰雲水。見大
慧於雙徑。深蒙印可。無何本宗挽之出世。住清修院
[002-0051a]
凡七稔。闢黌堂。延海眾。師徒雍肅。雅有古叢林風度。
山有師子巖。建無畏室。安住其中。常課十經。法華一
部計二萬徧。幽深境界不曰無人到也。雪溪希顏師
甞以詩悼之曰。紗龕明滅篆煙殘。七軸蓮經在舌端。
槁本身支窗几冷。流泉聲落齒牙寒。險夷一節終無
變。伏臘三衣更獨難。猶恨犀枝從此始。談玄無復口
瀾翻。時有吏部何圭以師道望。結為方外友。甞以親
老忌辰。命師陞座誦蓮經。事有感恪。為作一乘菴記。
紀師之德云。


杭州照闍梨



思照。錢唐人。為僧巳後。徧歷教庠。研究宗乘。解既有
聞。便即立行。每夕四更。即起熏煉淨業。稱誦佛名。懈
怠比丘聞師之聲。不遑安寢。昔法藏比丘發四十八
願。師亦仰傚。即秉鑪白曰。古佛不奪今佛之願。今佛
豈違先佛之願乎。其自信也如此。甞剌血書法華一
部。每一字一禮。至于十徧。如是乃至華嚴.楞嚴等經。
共禮二百七十餘卷。讀法華經一千部。觀經五藏。彌
陀十藏。又化道俗結繫念淨業會僅三十年。一日感
疾。夜夢丈六金軀。自此每日輪請七僧助成十念。至
滿七日。踊身合掌。同眾厲聲稱佛。良久。屈指作印。奄
然坐逝。闍維。齒及數珠不壞。眾所具瞻。固非倿妄寶珠


衡州南上人



紹興初。衡州有僧祖南。居止本郡法輪寺。自剃度來。
[002-0051b]
唯專苦行。剌指血寫法華經十餘部。金剛經一百卷。
彌陀經五萬卷。如是書寫。歷二十七載。始終如一。常
念彌陀。期生淨土。晚年血盡形枯。無病猶能行坐。一
日謁方文。相見並無語。忽端然瞑目坐逝。詳其意。蓋
欲堂頭證明後事也。火化次。眉間涌出五色舍利。顆
數無筭。道俗請求。如願皆得。大哉。佛子克苦。乃摩今
古。罕有其儔。坐脫之際。寧不為西方之歸乎寶珠集


明州誴大師



在城廣福院。僧可誴。俗楊氏。鄞人也。七歲出家。誦通
法華。二十二策經落髮。師風骨清聳。志趣不群。接威
儀。謹言語。課誦佛書。日有常度。餘閑則披閱外典。善
詩章。工草聖。晚景一日去之。恪修淨業。一覽大藏經。
九載熏修法華懺。行住坐臥常在其中。不見世間過
患。一日寢疾。召弟子曰。吾大事將至。汝當精進行道。
毋忽吾言。吾平生進修未甞犯戒。若實得道。死必有
異。過數日。俄而床足上上產芝草一本。其色白。其紋
如蓮華。師見而言曰。吾居現此。去時至矣。即書偈曰。
無經可誦。無佛可念。今日臨行。大家證驗。投筆跏趺
而逝。郡人接足睹之。雖大守待制秦公亦傾心願見。
乃鑿土盛華以上。且見土乾而華茂根幹異狀。嘉歎
良久。贈香以歸之。昔賢有贊之曰。經看一大藏教。懺
摩九載熏修。巳證法華三昧。白蓮平地生秋。實紹興
十六年也。院有記狀。其華猶存。今併傳摹之。
[002-0051c]








明州實禪師



四明石門饒益禪院住持傳法僧彥實。幼年出俗。誦
法華經。弱冠試中。承恩披度。自是六十年不忘心口。
昨居紹興天衣寺首座寮。乾道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忽於經案下地簟縫中生異華一朵。其色青白。二葉
纖脈。全似蓮華。日增盛。高一尺許。洎除去之。復於六
月十四日又出一枝。亦二葉。長四寸。靈瑞異常。世盛
傳美。郡有武康丞曾迅。好事重道。述其本緣。鋟木印
施。僅三千本。今復登載之。庶託不朽云。







明州澄照法師



法師世裔慈溪。姓陳氏。名覺先。澄照賜號也。生而敏
銳。脫素乎精進院。師授蓮經。一讀成誦。披緇巳後。首
入延慶明智之室。復升天竺慧覺之門。竊問近思。一
家教觀莫不洞曉。眾請住寶林院。法華三大部聯環
講貫。授道無虗日。靖康春大旱。師對龍天講經。即為
[002-0052a]
三日之霖。百里懽呼。道俗感其神異。為樹光明幢。永
奉標識。次遷延慶法席。恢揚祖教。戶外履滿。紹興八
年退歸寶林。作終焉計。師化導外。唯以法華為心要。
日課未甞輟。通誦一萬部。方丈向深處築室。號妙蓮
堂。安住其中。唯此一事實也。志在西歸。彌陀經持四
十七藏。三心淨業。可謂專注。後感微恙。為眾說法。安
然而化。廉布作紀德碑云。師主延慶日。月堂師始至
參學。師識其瑚璉之器。即語之曰。汝必住此山。後果
符其言也。月堂將終。乃告門人曰。澄照老塔在寶林
草莽中。常有人於深靜夜聞誦法華經聲。此事尤奇。
況師住此山。傳持甚力。吾沒後當就祖隴別築一塔
以遷之歸。洎往啟迎。乃見師靈骨栓索一萎。色如青
銅焉。


明州月堂法師



師諱惠詢。道號月堂。俗陳氏。其先永嘉人。廼祖寓居
明之朐山。母甞夢一僧到家緣化。繼而有姙。及在童
齠。舉止傑異。因捨從釋。𨽻業祖印院。師授法華。登案
數徧即背讀。人偕駭異。披緇巳。歸省親。祖母諭之曰。
汝既出家。當如吾溫州忠佛子之為僧。無事勿得戀
父母之室。師承此告。挺志于學。初止延慶澄照法席。
師一見而器之。時草菴居第一座。乃北面諮承。愽盡
其要。復欲傍求異聞。徧參兩浙。旋歸。值圓辯師鎮南
湖。拻張宗旨。師智解嶄然。當鋒領悟。紹興末中選住
持。凡四遷而至延慶。巍巍法座。萬指森圍。人以恣辯
[002-0052b]
宣揚同富樓那。豈不然乎。師雖被緣接物。而內行愈
勤。蓮經七軸日課為常。縱祁寒隆暑寢病亦復不懈。
十載于茲。言行俱滿。一日屬疾。氣色將行。弟子請說
法。師曰。法豈有說耶。即索筆書偈告眾。驟稱佛號。垂
乎兩結彌陀印。跏趺而終。遺言依五天佛制火浴。法
骨分為二。一祔朐山親壟。一塔南城祖原。議者以諸
祖皆窆全身。遂薙頂髮以表師志。將一歲猶未往。偶
學者至。啟髮瞻禮。忽睹舍利盈掬。光彩陸離。紀此則
有提舉陸公製為之贊。茲括其要云爾。


明州和法華



宋奉化廣濟。有僧曰法和。生於江氏。幼歲離俗。毓性
平易。布衲被身。凜有古之風度。常誦妙經。旦暮不息。
由此人以法華呼之。院有講僧可依。一日摳衣請問
藥王焚身事。師不悉其用心。即為說是真法供之旨。
和聞其言。喜躍而去。時當上元二十四日夜。方中院
東北隅。巨火連天。一眾奔救。忽睹師合掌跏趺于火
中。口囁囁猶誦經。其前設香燈供蓮經。又安辭世頌
發願文。頌曰。急水裝舟。到岸不流。殘雪巳隨紅焰盡。
清身足步聖前游。願文其略曰。法和願焚此幻軀。成
無價香。先奉十方三寶妙法上乘。次供天龍八頭。先
冀 二聖迴鸞重興社稷。然後願我再出世來。常演
大乘。廣度群品等。其火爂高。間有五色光耿耿于空。
是夜絕風翳。俄聞凜裂鼓震之聲。又有異香芬馥。既
而翌日本師歛骨于房外。有四信女趍禮化所適。見
[002-0052c]
餘灰涌動。試拂尋之。偶得舍利二十餘粒。眾復擁觀。
其骨珠顆絫絫然。自此聲馳。請者愈多。應現愈繁。骨
與灰竟而撤盡。有人得一齒。藏于篋。富室願樂之。授
三十千。其為人篤敬也類如此。院門首營停塔以奉
標識。無何四眾瞻禮絡繹而來。有若蜂屯蟻慕者焉。
時玉几峯禮真身者有妨。即以興妖訟其事。太守少
保郭公蒞政嚴毅。追主僧囚之。過數日呈案次。忽一
蠅子飛住筆端。其聲哀泣。驅去又來。帥知遺身者感
通。擲筆以釋之。即紹興四年甲寅歲也。院無碑志。宗
曉訪。寺之耆宿尚存親見聞者。因得敘。摭庶補佗日
僧史之求云。


明州佐法華



僧雲佐。出家鄞之海慧院。素持法華經。策試得度。自
是參學台宗。雖往返江山多歷年所。而不廢所業。晚
歸延慶。四十餘年隈廊靜室清誦琅然。日以四部為
率。年八十餘。偶老病。不至困瘠。即索湯沐浴更衣整
肅。召同袍諷四安樂行。少選之間。端然坐逝。洎從火
化。烟焰上作金色。或五色芬芳。至收餘骨。得黑色堅
固。其相內空外圓。狀似槵子數珠。人頗異之。


明州岳林寺蓮經



明之奉化岳林宗福寺。勅賜崇寧閣。乃奉安布袋師
真像處。紹興三十一年遺漏併而蕩盡。於瓦礫中得
妙法華經一部。不損一毫。真法門靈端矣。時月堂法
師慧詢有詩贊之曰。玉軸金文起梵宮。信知妙偈亦
[002-0053a]
難同。幾層樓閣隨烟墨。一部蓮經出火紅。香捧瑞光
分寶鑑。月含真色射寒空。可憐法末人驕慢。重顯摩
騰築範功。一云。昔泉州淨因禪院有寶閣遺火。煨燼
之餘。獨法華經一部儼然如舊。四眾莫不仰歎佛法
神功。曾朝奉遂作此詩。然二處人物懸遠。訪問無由。
今茲兩存。俟知端的者刊正之。


明州鑑宗師詩



紹興末。明州慈溪東寺韻監寺房。有山童洪志。一七
歲出家。師鞭䇿有度。誦徹蓮經。每至靜夜遶普賢殿
誦之。音聲清雅。聽者奇之。寺有雪菴宗師鑒公贈以
詩曰。楚楚山童情自閑。未知身世兩相干。時將碧篆
搖窗下。每把青蓮味舌端。湖月飛來雲屋冷。松風吹
落蘚床寒。此時流水聲悽婉。側耳天仙怕夜闌。


明州全法華



元祐中。明州慈福院有全法華者。誦經三十年。以部
計之一萬五千矣。平居蕭然一室。隱几而坐。念珠在
手。誠誦在心。門外紛紛。彼且不動。晝於是。夜於是。無
一毫惰意。師有弟子梵容。參學至上京。時左街僧錄
淨照禪師道臻。住十方淨因禮寺。聞師之德。賦詩以
寄之。朝賢一見。光賀盈軸。左朝散郎大理寺簿徐耘
撰序。刻石于院。今紀六首。聊傳師德。僧錄曰。幾回七
軸斷韋編。持誦由心久愈堅。聞說高年倍精進。舌根
應似一紅蓮。左朝議太夫尚書屯田郎中李之純曰。
去里為僧脫戶編。精持妙法久彌堅。身心清淨將何
[002-0053b]
並。大華峯巔玉井蓮。左朝奉太夫尚書戶部郎中林
邵曰。隱几蕭然誦寶編。真如不動此心堅。清晨數卷
聊遮眼。好對匡廬社裏蓮。左朝散太夫尚書刑部郎
中莫君陳曰。大事因緣誦七編。一爐香火老彌堅。師
應悟入身清淨。願効當年贊碧蓮。左朝奉郎行祕書
省著作黃庭堅曰。攝意持經盡劫灰。人間處處妙蓮
開。佗年誦滿三千部。却覔曹溪一句來石刻載二十首


明州親法華



僧智親。俗薛氏。鄞縣萬齡人。丱歲出家棲心寺。從師
授蓮經。誓以背讀。紹興初國朝開場䇿試。中選為僧。
自爾徧學教律。開發本心。巳而歸隱舊所。杜門一室。
絕去名利。日持一部為率。時城東集眾誦習此經。願
請師為教授。師不獲巳。力為主之。其號曇華社。至今
猶存焉。晚年加功進行。日宣兩部。或至于三。師十科
供職。無沗講持。時多禪講。遂播為聲。詩積三十家。亦
一時盛事。弟子法侔猶藏真墨。今撮其要。庶幾傳遠。
滄洲禪師慧普首唱曰。舌上青蓮噴異香。功成萬部
可揄揚。未甞安寢長精進。箇是僧中真棟梁。蘿月禪
師曰。經簾終日對爐香。流水清聲自抑揚。有道只應
生間世。高僧不獨在齊梁。慧耘師曰。密室蓮芳遠透
香。三周大事廣敷揚。茆茨下有擎天柱。大廈高堂空
棟梁。智心師曰。竺墳供課飽聞香。舌卷潮音徧舉揚。
鵲鼎有懷熏淨凡。鷰泥無復涴雕梁。


明州純法華


[002-0053c]


鄞水慧燈院僧道純。俗王氏。政和中入道。至于建炎
兵宼入境。戕害良民不可勝數。師見而深懷惻隱。唯
念佛法可以升濟。因發大心專課法華。僅二十載滿
一萬四千部。爾前誦習不在其限。年登七十。營齋慶
懺。次得阮山珣禪師製疏。其略曰。爰自國嬰烽火之
變。人遭塗炭之憂。是以感發丹衷。增修白業。受持一
乘之祕誥。克勤精進之餘風。篆烟不斷於明窗。貝葉
長敷於淨几。春秋過眼。幾番之葉落華紅。事物虗懷。
萬境之水流雲散。覩龍女成佛則了知非相。慕藥王
鍊臂則誓欲亡軀。三沐三熏。消白日於七千二百。一
舒一卷。翻黃卷於九萬八千。獲無難緣。惟深慶幸。師
壽八十七。紹興二十七年十月望日沐浴盥掌更換
淨服。告眾坐馳。荼毗次。競收設利。罔知厥數。佛化增
光不在斯人歟。


明州戒講師



鄞川管江法慶院。有僧法戒。俗杜氏。正因出家。行業
真實。平生茹素。不顧形骸。甞於院造大佛殿。建多寶
塔。濬築巨塘灌溉南畞。眾受其賜非一日。紹興二十
年法堂弊漏。發心翻蓋。即偏走人。間剌血書蓮經一
部。積施利以成之。翻蓋次。乃以是經㭊為三分。褁以
三重夾襆。外纏油單。奉安三道火珠內。意以鎮院宇
永為不朽耳。後過二十年。棟脊又損。戒復重修其火
珠併而取下。及觀其經。絕不見片幅。道俗深嗟其異。
識者以謂師之誠意感天龍迎去崇奉矣。其僧後傳
[002-0054a]
台教。住持此山。宗曉甞親訪之。因得其詳。


高尼凡一十三人



洛陽馨法師



東晉時有尼竺道馨。生於泰山羊氏。立性專謹。與物
無忤。在沙彌時為眾所使。甘苦無倦。年二十誦法華.
維摩二經。研求理味。老而益勤。比丘尼誦經自馨始
也。住洛陽東寺。秉節戒行。為人所宗。時有一女名楊
令辯。專行黃老服氣之術。人亦敬事。而嫉馨為人。密
以毒藥納其食。馨中之。弟子問病所得。乃曰。成不道
也。皆酬夙緣耳。遂卒大藏高尼傳羣字函


司州賢法師



尼諱智賢。俗趙氏。常山人。戒行修謹。曠然不雜。時司
州太守杜覇信服黃老。嫉忌釋宗。符下簡汰。制格高
峻。非凡所能。以格試賢。賢則有餘。逼賢獨住。賢識其
意。誓不外犯。及符堅立。特敬之重。為造織繡袈裟。後
住西寺。洪顯大法。誦正法華經晝夜一徧。其所住處
常為眾鳥依棲。經行隨逐高尼傳


江陵壽法師



宋元嘉中有尼道壽。不詳何許人。清和恬寂。以孝恭
稱。幼受五戒。未甞毀破。因丁父憂。遂成瘦疾。年深不
差。乃甞願曰。吾若疾愈即往出家。病果愈。因從剃落。
晚住江陵祇洹寺。勤苦絕倫。誦法華經滿三千徧。每
見光瑞。不以為稱。一夜忽見空中寶蓋垂覆頂上。時
以為持誦之驗高尼傳
[002-0054b]


江陵玉法師



尼慧玉。長安人。勤行戒善。道德通備。教化游行不避
寒暑。住江陵牧牛寺。誦法華.楞嚴等經。旬日通利。世
以為奇。宋元嘉中為苦行。齋誓曰。吾若誠心有感。捨
身之後必見佛土。七日之中願見佛光。至于五夜。寺
東樹林忽現光相。形色赫然。眾見歡喜。即於發光之
地起立禪堂以安清眾高尼傳


山陰宣法師



法宣尼。剡川王氏女。幼抗志離俗。七歲即蔬食。十八
誦通妙法。兼能解其指歸。坐臥之時輙見帳蓋覆上。
驟有媒娉。誓而却之。年至二十。父母𢹂就齊明寺從
釋。即於是日帳蓋不現。自爾愽覽經論。探頤奧理。晚
遷山陰昭明寺。經律迭講。聲高禹穴。所得嚫施。造像
寫經。梁衡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高尼傳


高郵華手尼



尼高郵縣人。志節霜淨。言行冰清。誦妙蓮華不捨晝
夜。初誦一卷。忽於右手爪上生一華。狀如綾系。次第
誦至第五。五指爪上皆生一華。誦徹六七。掌上併生
二華。大過爪上。由是聲傳帝闕。陳武皇勅入看之。從
此郡人競呼為華手尼靈瑞集


河東尼信師



唐武德中有尼法信。通持法華經。謹愿始終。仍欲精
寫一部。遂訪書人。倍酬其直。別置堂戶令書之。每一
起一浴。更著淨衣。仍於案上鑿壁通外。如一竹筒。書
[002-0054c]
生凡出息。輕含竹筒吐息于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終。
設齋慶懺。立淨道場。香華崇奉。至貞觀十三年。有龍
門寺僧法端常講是經。以此尼經本精至。遣人往請。
尼固辭不巳。而自送去。及法端開讀。唯見黃紙。了無
一字。端慙懼。即還之。尼知有所犯。即以香湯灌滌其
函。頂戴遶佛行道凡七晝夜。及開視之。還復如故法苑
珠林


東京法忍二師



晉陵黃氏。生二女。姊五歲。妹三歲。適有人於庭誦蓮
經。姊妹聽之乃曰。吾解此矣。從此遂能談實相之義。
後俱於京師安國寺為尼。長名持法。次曰慧忍。二人
同志修法華三昧。忽有一尼自號空姑。詞貌甚異。與
共止宿。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三年而去。或者問
之。二尼皆笑而不答。識者案經即普賢也。由是名動
京師。雖一行禪師亦復欽敬。梁肅為作行狀云。


荊州姊妹二尼



貞觀初。荊州有姊妹二尼。同誦法華。深厭形器。俱欲
捨身求無上道。從此漸斷粒食。服諸香油。預告道俗
尅日焚然。即於城大街置二高座。以蠟布纏身。唯出
面目。誦法華至藥王品。姊先以火炷妹頂。妹即以火
炷姊頂。清夜兩炬炳曜同輝。火㳂至眼。經聲尚明。至
於明旦。合座同燒。骨肉並銷。二舌俱在。眾為起塔以
旌萬世。見續高僧傳遺身科。


潤州潤法師


[002-0055a]


尼法潤。住丹陽三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禪慧。通誦
蓮經。日夕不替。至七十四而化。遺言令露屍施生。命
弟子遵承。蟲獸噉盡。唯心舌俱存。舌猶赤色。心稍黑
焉。眾即起塔緘奉靈瑞集


京師尼通師



宋元嘉中京簡靜寺有尼智通。年貌姝美。信道不篤。
罷嫁為梁群甫妻。後生一子年七歲。家貧無衣。為尼
時有法華等數卷經。皆素絹書之。即浣擣為衣。兒著
之病作。恍惚驚悸。變體剝爛。狀若火瘡。生白蟲。日去
升餘。燥痛煩毒。晝夜號叫。忽聞空中告云。壞經為衣。
得此劇報。旬餘而死法苑珠林


信男凡三十二人



廬山劉遺民



劉程之。德號遺民。漢楚元王之裔。墳典百家。尤好佛
理。義照公候。辟命皆遜免之。廬山遠公結十八賢蓮
社。推公為上客。自是卜居西林。十二年中修念佛三
昧。一日縈疾注念次。見佛白毫光。又見彌陀身紫金
山。毫光散彩。程之請佛摩頂。覆我以衣。佛即為摩頂。
引衣覆之。又見身入七寶池。飲八功德水。飲巳甘美
異香發於毛孔。因告眾曰。此相現時。吾淨土緣至矣。
即對尊像焚香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西方淨土。
先持此香奉上釋迦。次供彌陀。願必折攝。三奉持妙
法華經。所以得生。功由此經。言巳向西合掌而逝。劉
得如此。全是法華經力。因請眾僧共轉此經數百徧
[002-0055b]
以助其行云遠法師廬山集


并州誦經靈舌



北齊武成皇帝朝并州東罕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
黃白相間。忽得一物。狀如兩唇。中有一舌鮮紅赤色。
州縣異之。以事申奏。上問臣僚。皆無答者。即詔沙門
大統法上。上奏曰。此是持法華經者六根不壞報也。
其誦千部。徵驗如此。帝遂勑中書高珍曰。鄉是信嚮
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珍承命而往。乃集諸持法
華經僧。執鑪旋遶。宣誦此經而告之曰。菩薩涅槃巳
經像法流行。欲無謬者。請現靈瑞。言巳聲誦。此之唇
舌一時鼓動。有如讀誦之相。四眾睹見莫不毛竪。珍
迴奏。詔以石函緘之。立塔旌表梁高僧傳


長史張暢



晉有張暢為譙王長史。王與暢因事繫庭尉。暢夙有
正信。便即發心誦法華普門品一千徧。以求脫免。念
言之至。枷鎻尋即斷壞。二人俱得出。晉謝敷觀音傳
紀此。天台別行義疏引。


貞節處士庾詵



梁庾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聽警。篤學經史。賦性夷簡。
特愛林泉。蔬食弊衣。不事產業。少與武帝相善。及起
兵。署為平西府記室。又詔為黃門侍郎。並稱疾不起。
晚年專志釋教。宅內立道場。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每
日一徧。忽於後夜。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
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寢病驚覺曰。願公復來。
[002-0055c]
不可久住。顏色不變。遽然而化。舉室咸聞空中唱。上
行先生巳生彌陀淨域。詔謚貞節處士。以顯高烈南史


魏州剌史崔彥武



隋開皇中魏州剌史愽陵崔彥武。受職行部。至一邑。
忽謂從者曰。吾昔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舊住處。因
乘馬循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門。主人老翁開門相迎
請入。武升堂而坐。老翁曰。官人何事至此。武即言。吾
前身是汝之妻。老翁曰憑何為驗。武曰。吾昔所誦法
華經并金釵五隻。藏東壁上。去地六七尺。其隆高處
是也。其經第七卷後一帋火燒。失去文字。吾今誦此
經。其後恒忘失也。因令人穿壁高處。果然得經。火損
後帋。并獲金釵。一如其言。主人泣曰。亡妻在日。常誦
此經。金釵亦其所有。彥武又曰。庭前槐樹。吾昔產時
解頭髮置樹空中。試令人探之。果得其髮。主人見巳
悲喜交集。彥武即留衣物賜之而去靈瑞集


并州書生



并州城西有一書生。未及而立之年。誦持蓮經。得佛
法意。誓願焚身供養大乘。乃集數百乾蒿疊成一樓。
問其故。祕而不言。忽於中夜把火自燒。迨人往救。巳
噬臍矣靈瑞集


江陵岑文本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懷正信。常誦法華普門品。
偶㳂幹乘船過吳松江。中流風作。人船俱沒。文本浮
在水面。聞人語曰。但念佛誦經必不死也。如是者三。
[002-0056a]
自此隨波達于北岸。後於江陵設齋。雲徒並集。有一
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遇害。當逢太
平致富貴也。言巳而去。文本忽一時食椀中得舍利
二顆。獲太平富貴。皆如僧言靈瑞集


臨沂王梵行



開皇年。臨沂有王梵行。少瞽兩目。其母慈念。口授法
華經。誦計一萬七千部。其後目雖瞽。其日夕往返。織
簟縫衣等事皆無礙。人疑其別有所得。問之終不肯
說。布衣蔬食。終身不娶。年七十一而終。遺言令送屍
林野。任禽獸噉食。肉盡骨存。舌則不壞。色如蓮華。有
弟慧義以㙛函盛之。香燈崇奉靈瑞集


臨沂王淹



王淹。琅琊臨沂人。祖父皆顯宦。淹官至黃門侍郎。生
而魯鈍。專樂大乘。法華一部終始誦通。後病亡。有弟
固。即新安太守。亦誦蓮經。忽夢兄曰。吾生西方在鐵
葉蓮華胎內。五百年華開始得見佛。以苦志誦經。故
得西方之生。以魯鈍故。尚受胎報。告汝等知。當思來
報。勤心經典。勿懈怠也。言巳而別靈瑞集


吳郡陸淳



陸淳。吳郡人。雖居俗舍。心常慕道。法華一部。日夕誦
持。後忽病。一向仰臥。開眼看屋。了不暫眴。有知識僧
來問疾。君何仰臥視屋耶。答曰。佛記陸淳當生夜摩
天。今見彼天宮殿城闕及諸天眾。以故我今顧盻不
倦。過四日遂終。大業年也靈瑞集
[002-0056b]


楊州嚴法華



大隋時有嚴恭。丹陽人。舉家信嚮。常誦法華經。一時
誦至寶塔品。輟經歎曰。寶塔之內有二如來。分身諸
佛。其數不少。我今何為不能感見。慨歎良久。至夜忽
夢一胡僧。自稱法脫。語曰。若誦此經。欲見諸佛。當解
說書寫流通供養。斯願可諧。恭因發心造經一百部。
未及成辦。忽得重病。乃更發願增造千部。病既愈。即
於楊都住宅起造經堂。若紙若筆必以淨心。不行欺
詐。隨得便營。書生常十數人。如法供給。恭親撿挍。勞
不告倦。甞有人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巳與之。其人
得錢。船過中流。忽爾沉覆。錢失人活。恭是日入庫見
元錢俱濕。頗怪之。後見貸人。方知沒溺。一日忽有異
僧年八十許。自云。從龜茲國來。今往羅浮山去。聞君
造經。願請一部。恭授與經。僧贈金一瓶。重四十兩。願
助造經。言巳而退。恭再尋訪。莫知所止。又有候志。從
鄱陽來。至宮亭遇風。船伴沉溺。唯志獨存。有人引入
廟。見神人案劒而坐。問志。還識蔣山造法華經嚴恭
否。我欲寄錢一萬入其功德。語巳便隱。志次日至當
塗。忽見一人自言姓許來覔候志。乃留錢一萬。逼令
受之而去。志思惟。方知是神錢。纔到江寧。以錢付恭。
恭志更彌堅。造至三千部。又有漁人夜見江中火焰
焰浮來。以船迎之。乃是經一函。即嚴恭所造。後發願
云。無一字而不經眼。無一字而不用心。然嚴恭造經
之多。至於子孫猶傳其業。世號恭法華也。隋季盜賊
[002-0056c]
縱橫。聞其積善。皆相約不入其里。里人賴之見靈瑞集并南
山三寶感應錄


京師史呵誓



唐京城西南豊谷鄉史村史呵誓。少懷善道。秉節清
高。常誦法華四安樂行品。時刻不輟。悲忍在懷。誓不
乘馬。以經云哀憫一切故也。虗約為心。名沾令史。往
還京省。心懸持誦。恐逢相識。行必支經。至臨終日。感
異香充室。親里同聞。埋殯十年。妻亡合葬。乘便啟看。
乃見舌相鮮紅。因以別遷顯所珠林


馮翊李山龍



左監門校尉李山龍。馮翊人。唐武德中暴亡。揖其心
猶溫。家人不忍葬。至七日乃穌。說云。初被一使追至
閻王殿前。見囚徒數千。王問龍曰。汝作何福業。答曰。
誦得法華經二卷。王稱大善。王即命敷座。請誦之。龍
唱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且止。龍便下座。顧諸
囚徒皆乘空而去。王稱誦經之功。使聞者皆得解脫。
王即遣龍再生。又勅使者引游諸獄。龍見一鐵城高
大。上有屋覆。傍多小窗。男女皆飛入。不復得出。龍悲
懼。稱南無佛。請使求出。又見鑊湯涌沸等事。使者曰。
汝今得免。皆經之力。汝歸當設我食。龍即許之。既穌。
乃見親屬經營殯具。即遣備食於水邊祭之。忽見三
人謝曰。君不失信也。言巳而隱大平廣記


隆州令狐元軌



貞觀五年。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信重佛法。寫法華.
[002-0057a]
金剛.涅槃等經。恐致訛誤。遂憑土抗禪師撿校。寫巳
即帶往岐州莊所。一日佗行。其莊為外火延燒。一時
蕩盡。元軌迴嗟歎莫窮。因令人撥灰取金銅軸頭。忽
見諸經宛然。潢色猶不改。伹金剛般若首題焦黑。自
言所因。乃初寫時。有官人能書。其人行急。不暇潔淨
直爾書之。由是被焚。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乃京師西
明寺主神察師目見說之出南山三寶感通錄


河東董雄



董雄。河東人。唐貞觀中為大理丞。正信奉佛。蔬食彌
年。後因事與同列李敬玄.王欣俱被囚縶。雄專念法
華普門品滿三千徧。以求脫免。忽於一夜枷鎻自落。
獄吏驚怛。又重鎻封札而去。雄更諷誦至五鼓時。鎻
仍脫落。敬玄素不信佛。及見雄此事。方知佛法之靈。
王欣亦念八菩薩尊號三萬徧。與雄等俱得免罪法苑
珠林


隴城袁志通



袁志通。隴城縣人。幼年便持齋戒。誦法華.金剛二經。
年二十點入軍。差征八蠻。去家萬里。在路持誦不絕。
至南界。軍敗。多被損傷。恓惶不巳。忽有五人乘馬在
前。最後一人謂通曰。汝修善果。誦念經文。余等善眾
守護。不能為害。汝行七里許。有一塔。可入中隱。蠻即
還營矣。又見二僧謂通曰。檀越以讀誦力。故適遣五
人衛護。汝當精進。恒有善神匡贊。言巳乘空而去。自
爾凡經三陣。不被寸鐵。蠻平得歸。貞觀八年抱疾命
[002-0057b]
終。見使者追至閻王殿前。王問作何善行。通曰常持
法華.金剛二經。齋戒禮懺。王聞合掌稱歎善哉。追勘
虗實將來所由。奏天曹撿報。王又索案自尋曰。此人
更有六年壽在。告取金床玉几至殿。安設氈褥。請通
上座。誦二經各滿一卷而止。指令典藏使取功德案
至內曰。志通誦法華.金剛各一萬徧。禮佛齋懺一一
在中。王曰。汝之德業甚深。應更觀地獄。令知罪福不
差。使領西行五里。見一大城。樓櫓却敵。鐵網埀下。門
有獄卒。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兩立。銅狗在門口
吐洋銅流注罪人。十八地獄並在其中。通見戰懼。復
詣王所。王曰。汝見地獄。應更勤修。是故我今乞汝長
年也。通穌。述之如上靈瑞集


秦州慕容文䇿



大業中。秦州有慕容文䇿。誦法華.金剛晝夜不息。一
日忽有二人持文帖一通示云。閻羅大王遣追。汝可
便行。䇿驚怕。隨使至一大城。墻郭六重。門戶黑闇。過
巳便見宮殿。閻王正坐。部衛威嚴。下有男女。諸國殊
形。一一唱名。至文䇿。王問行業。䇿答以能誦金剛法
華齋戒等事。王合掌。令所由勘典云。未合死。王判放
還。䇿西去不知途路。忽偶一沙彌云。可隨吾後來。過
六重門。遇黑闇處。沙彌手執明炬遂得出而復生。䇿
由此精苦念誦靈瑞集


絳州癩人



唐絳州孤山陷泉寺有法轍禪師。山行見一癩人在
[002-0057c]
土穴中從師乞食。師憫之。引歸寺中。仍鑿土穴安之。
授與衣食。教令誦法華經。其人素不識字。加又凡鄙。
師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之將半。忽夢一僧指教。自
後漸覺聰慧。及五六卷。身瘡漸安。一部通利。四大全
穌。佛言。經是病之良藥。斯言得矣靈瑞集


京師高文



龍朔年間。京師高表仁孫子高文。甞讀法華經。一日
乘馬出順義門。忽見兩騎追捉。問之。乃曰我是閻王
遣來追汝。文慞惶逃避皆不免。即被拽下馬。挽却頭
髮。如同刀割。家人輿歸。至晚穌云。閻王問我何故盜
僧果子。因何說三寶之過。遂依法伏罪。無敢措言。王
判盜果之罪。合吞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說過
之罪。合耕其舌。因令放釋。遂穌。少選還絕。口如吞物。
通身皰赤。有苦楚相。又經一日醒云。某在地獄四日。
吞丸乃盡。苦毒不可復言。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
勘案所由。乃曰甞讀法華經。舌不可出。遂放得活。今
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悔云南山三寶感通錄


蕭鏗并婢素玉



龍朔三年。有司元少常伯崔義起夫妻。大不信佛。法
其妻之父蕭鏗。辛酒不入門。專誦法華.般若數千徧。
一日妻亡。為修三七。齋次。乃附婢使素玉曰。我生時
雖聞有地獄而不之信。今受苦不可言。茲由汝等為
我轉經然燈遂得暫歸。我過幾日更來將素玉去冥
司矣。至期果然素玉暴死。乃見一大城官府。夫人入
[002-0058a]
別院。須臾火鑊鐵床摠至。夫人受諸苦楚。忽見父蕭
鏗坐蓮華臺語素玉曰。我女生時不用我語。不信善
惡。常多瞋妬。今受此苦。汝歸可語兒女作諸功德。使
之解脫。爾時又見一婆羅門僧從空中下。教素玉誦
法華.金剛.藥師經一徧。並作梵聲而誦。素王並解言
音。如是三日。素玉乃穌。具言上事。時有薛將軍聞而
敬之。設齋迎素玉。令試其經。及升座誦之。一字無遺。
座中有梵僧合掌歎曰。一如西域。語音無異。合眾驚
訝。薛遂申奏天子。天子歎曰。百僚亦有不信佛法者。
冥道若此。可不懼焉。朝貴併聞。咸生正信咸通錄


撫州優婆塞



撫州有華藏寺。在縣南七十步。於昔李唐朝號光度
寺。蓋唐有優婆塞於此地專誦蓮經。一日忽見老叟
言。是潭陂七郎君潭陂七郎君廟在郡祀典告曰。願輟誦持少頃。
假道以過。且曰當為營建精舍。是夕雷電風雨大作。
曉霽遽見棟梁椽桷萃疊其上。爾後優婆塞歸寂。以
全身塔于寺南。至本朝祥符年中。塔內忽生蓮華七
朵。舉郡異之。太守申奏。改賜今額撫州圖經


冀州張秉



張秉知冀州。日有盜劫民財。又姦其女子。父母告訴。
公怒。命設架釘盜於門。三日即醢之。議者快焉。後數
歲。忽被攝至陰府。聞殿上珠箔下厲聲曰。張秉爭得
非法殺人命。引到獄面對之。即見一囚血肉淋漓。泣
曰。爾非法殺我。今無受生處。公方憶是冀州之賊。即
[002-0058b]
詬之曰。糜汝萬軀未足雪彼父母之耻。尚敢訴乎。旁
有一吏曰。五刑自有常典。亦不得憾其訴矣。公視之。
乃從事河陽曰一幕典。公曰為之柰何。曰幸公筭未
盡。但遣其受生即可。公窘怖叩吏所遣之術。吏曰遣
功之大無如妙法蓮華經。公即許誦百部。添至千部
囚亦不捨。吏曰不必爾多。但貴長久。何似日持一部
終身不忘耶。秉依言諾之。囚忽釋去。秉既再穌。即畢
世不忘持誦矣樂善集


無為軍李遇



紹興二十八年。無為軍指使李遇迎新郡太守於城
西。既行十餘里。聞尚遠。遂還家。忽見百許人從路傍
出。皆如三五歲兒。大呼而前。合圍擊之。李初不懼與
相歐。每奮拳必十數輩仆地。才仆即起。巳散復合。如
是數四。有躍而登肩取巾搊髮者。李益窘走不可脫。
且擊且前。俄一老叟布袍草屨。不知自何來。厲聲咄
曰。此官人常持法華經。若損他豈不累我。叱令退。鬼
遂散。老人亦不見。李迴及門。不能行。門卒扶以歸。至
家惛不醒。諸子揭衣視之。但青痕徧體。即就其處招
䰟。請僧誦蓮經。涉半年餘。始能䇿杖而行。老人疑土
地神云夷堅丁志


台州左伸



左伸。台之臨海人。謙恭端直。治家不以非義取毫芒
之利。年未及壯。即從東掖神照法師受菩薩戒。自是
堅持。凡臨齋日中食外。湯劑亦不進。刻西方聖像。專
[002-0058c]
勤香火。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二萬徧。起
橋甃路。賑䘏孤窮。紹聖三年臥疾。乃強起厲聲稱佛。
將啟手足。命子僧淨圓開法華大義。增受戒法。尋夢
三人顏色瑩潔。立于江皐相召登船。瞥然西邁。夢覺
即請僧諷彌陀經經。未徹乃曰。吾巳見佛光。生淨土
必矣。遂起沐浴更衣。告以勿泣。即稱佛揑印怡然而
寶珠集


臨安府范儼



范儼。仁和縣人。常時蔬食。不涉世緣。其子不能治家。
儼不之顧。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於是日讀法華經。專
心不懈。復書寫是經一部。大觀中年七十餘。偶呼甥
徐侃曰。汝當為吾治後事。吾秪三兩日在。侃續聞儼
在佛堂中高聲呼普賢菩薩。應諾數番。多云固是兩
字。侃問之。答曰我見普賢乘六牙白象。光明射我。純
作金色。以謂我看法華經念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
相報。汝明日卯時當行。吾與彼佛同來接引。我從此
應諾也。至時儼即念佛菩薩。便睹眾聖授手。自稱儼
是何人。得佛菩薩接引。連言實是難當。遂就座合掌
瞑目而去寶珠集


嵩山晁待制



徽宗皇帝朝中書待制晁說之。字以道。文元公四世
孫也。文元以太子少傅歸老清豐。心逸日休。歸嚮佛
乘。著法藏碑。金道院集行於世。明理之妙。儒墨宗之。
待制家學有素。徧閱釋典。因官至四明。參延慶明智
[002-0059a]
法師中立。得台教淵䆳。宗曉甞讀公嵩山集中有數
篇盛演天台一念三千境觀等法。觀其所造。非梁敬
之再出無以為並駕也。公之孫。名子健。有記曰。先祖
學天台智者之教。日誦法華經。道號天台教僧。又曰
老法華。睹茲所謂。足知公受用圓妙佛乘薀藉其不
淺矣。


明州陸郎中



陸沅道。號省菴居士。住明之橫溪。文章左丞陸佃之
孫。官至刑部都官郎中。任福建提舉。丁母憂而歸。中
交代鄭興裔之言。閑退于家。客至必合爪而言曰。某
與鄭無隙。此歷劫中冤耳。果此心不忘。必彼此酬酢
無了時也。余謹當以善法而解之。遂一志持蓮經。每
晨起即澡浴更衣。入淨室中焚香加趺。目不佗瞬。首
唱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
處從佗斷。劫火光中舞一迴。然後開卷而讀。不緩不
急。聲如貫珠。日一徧者三十年。年登八帙。增至三部。
賦詩見意。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即以帋界方窠
劃滿百部為一圖。子積成巨軸。總其數則九千四百
八十五矣。計其卷則六萬六千三百九十五矣。餘暇
又閱毗盧大藏。凡是台教.律部.少林心宗無不博究。
復誦彌陀佛號。一意西馳。紹熈五年壽八十五。四月
六日索湯淨身冠服整容就寢而逝。洎殮入。忽聞蓮
華馥郁之氣。偕不知來處。迨挹之蓋。噴之於口鼻中
也。是時女人多不聞香。豈五障之所蔽乎。弟華文閣
[002-0059b]
學士陸游。譔公墓誌。具言其事。


明州杜信



鄞之翔鳳鄉。地名管江。有杜信。結倍復社。誦法華經。
乃闢屋兩間為眾集之所。後時偶一不肖術人蔚遲
者居之。因廢其處為烹炮殺戮之地。乾道八年。秋霖
大作洪水泛漲。信邊溪而住。雖五架高堂併而漂蕩。
土石亦不存。其所誦之經隨波而去十餘里。止南海
塗地上。過三四日水下。有管山姓金人得之。初啟其
袱。則涴以泥水。次觀其經。則表裏清淨無一點沾濕。
大哉。佛說讀是經者。水不能漂。睹茲祥異。真為可孚。
叔世魔毀佛經者。眾豈知有如是不可滅絕處乎。


明州吳振



慈溪縣有奉公吳振。心務善道。甞以墨手寫蓮經一
部。讀誦不輟。紹熈壬寅歲六月二十日遺漏。眾人奔
救。什物流散。火後思其經。次日方得之於隣舍。無何
欽失第四卷。知巳被焚。過七日。男興宗屏瓦礫次。是
經端然居其下。但卷初微有所損。四眾睹見。再嘆希
奇。其經子孫猶珍奉。一日佛照禪師赴召。過其所振
扣。請因留一頌。延陵四一居士。種姓純篤。願力堅剛。
親寫蓮華。回祿不壞。聊成山偈。為作證明云。劫火中
存七卷經。唯憑一念契天真。騰今輝古渾無變。盡是
靈山會上人。育王拙菴德光書。


明州陳世禋



紹熈中。明州西門外巡撿司後有陳世禋。夜夢一異
[002-0059c]
人。冠裳雄偉似王者。呼世禋曰。我有明珠七顆賜汝。
禋曰。我家粗如。不敢貪取。王曰。此珠無價寶也。我既
賜汝。汝伹領去。禋即簽書捧歸安置卓上。俄然放大
光明。家人莫不歡喜。覺而思之。雖不知來由。心終以
為善相。明辰忽一善友踵門。乃糾人誦蓮經也。遂即
發心預會。書名次。忽記所夢七珠與王。將非法王賜
我七軸蓮經也。心神感召有如此者。其授經師乃童
行謝文彬。由茲一夢。社會翕然。遂得為僧。今猶在也。
時多以偈贊之者。延慶慈室法師妙雲曰。得珠七顆
夢分明。天曉逢人勸誦經。未動齒牙先感應。方知妙
法本圓成。報恩退堂禪師慧英曰。夢裏明珠七顆圓。
全該妙法匪心傳。只今會得个中意。盡在春風百草
邊。


慶元府汪敬



鄞縣雷峯有汪敬。其子名隆專。屠業治家。敬年八十
八。素有善心。自乾道中入法華社。至慶元改元仲冬
十七日遺火。茆舍兩間一爇而盡。佛堂中蓮經。隣人
救取。止得一半。餘者於煙焰中驀然而起。近看謂素
練之飛。遠觀言白龍之挂。飄飄然直至慈溪隩十餘
里住練樹上。有樵夫姓章者得之。乃自方便品巳下
七品經也。次有山婦盛氏。於田野間又拾得序品。敬
一一請歸。唯少一弘傳序耳。宗曉菴居不遠。傳聞不
的。一日親訪汪敬。請觀其經。乃進士汪鐸所施之本。


明州王文富


[002-0060a]


鄞縣西廣德湖上有王氏兄弟二人。業游絲網罟。兄
文富微有善心。暇時讀法華經。經安佛堂中。淳熈五
年四月內。時雨大作。忽雷霆震死弟婦。天火繼焚草
屋。獨留三柱擎四椽覆佛堂上。其經儼在其下。迨師
巫辨卜。四遠來觀。咸稱神異也。


信女凡一十四人



陜右馬郎婦



馬郎婦。不知出處。大唐隆盛佛教。而陜右俗習騎射。
篾聞三寶之名。婦憫其愚。乃之其所。人見少女風韻
單孑。欲乞為養。女曰。我無父母。亦欲有歸。然不好世
財。但聰明賢善人能誦佛經則願事之。男子眾皆聚
觀。女即授與普門品。若能一夕通此則歸之。至翌日。
誦徹者二十餘輩。女曰。女子一身。家世貞潔。無以一
體事多人也。可更別誦。因授以金剛般若。至旦背者
十數。女更授與法華經七軸。約三日通之。至期獨馬
氏子能徹。女曰。君既能過眾人。可白父母。具媒娉迸
禮然後成姻。及馬氏以禮迎之。女將至門且曰。適以
應接。體中少不佳。願求別室。俟安與君相見。因頓之
他房。筵客未散而女命終。巳而壞爛。乃卜葬之。未數
日有僧紫伽黎姿貌古野來尋女子。馬氏引至葬所。
僧即以錫撥開沙土。見屍巳化。唯金鎻骨存焉。僧取
就河浴洗。挑於錫上謂眾曰。此聖者憫汝等不信正
法。方便誘化。當思善因。免墮苦海。忽然陵空而去。眾
見悲泣。瞻禮不巳。自爾一境奉佛誦經。由女之力也
[002-0060b]
釋氏編辛錄
山谷道人觀音贊曰。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
郎婦。又平江萬壽體禪師頌曰。十分美貌誰家女。百
倍聦明是馬郎。堪笑金沙灘畔約。始終姻婭不成雙。


淮寧姑娉二人



淮寧近城河北岸有華臺寺。其始乃一大姓家有室
女能誦法華經。其兄娶妻。心亦樂。未幾姑與嫂俱能
背之。每至更闌靜夜月白風清。二人同聲以誦。雖世
之戞玉鏘金。無以並其韻矣。一時病。姑嫂併殂。異日
嫂墓忽生紅蓮一朵。開敷妙盛。人悉異之。啟看乃見
蓮根自嫂之口連貫姑墓。又發姑墓。其根蓋出于姑
之舌本焉。蓋嫂之經從姑以授。表相因由也。州郡知
聞。遂申奏。乃賜華臺寺額以建立焉靈瑞集


南宋王慧稱



宋元嘉十四年孫彥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慧稱。少而
信嚮。長誦法華經。一日忽睹浦中有雜色光。使人掘
之深三尺。得金佛一軀。連光趺高二尺一寸。趺有銘
云。建武元年歲在庚子。瓦官寺道人法新等造。即加
磨鎣以供事焉三寶感通傳


蘇剌史女使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剌史。帶家族赴官。因
渡嘉凌江。中流風作。船帆頎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
喪失。唯一女使常讀法華法經。浪入船。女乃頭戴經
函。誓與俱沒。既而女即不沉。隨波泛泛。頃刻至岸。捧
[002-0060c]
函而上。開視其經。了無沾濕。此女後嫁於揚州。其篤
信讀誦愈於舊也法苑珠林


長安陳氏



長安通軌坊劉公信。妻陳氏之母因病先卒。陳氏忽
暴亡。見一人引入地獄。備覩諸罪相。後見一獄石門
忽開。母在其中受極重苦。母見女曰。汝可為吾寫法
華經一部。使吾脫免。言巳門閉。陳氏再穌。說之。公信。
即憑妹壻趙師子寫是經。忽有經生持新寫蓮經一
部來質錢。趙言幸有此經可贖之。不必寫也。劉從之
裝束訖。授與陳氏。陳氏一日設母食。乃夢母曰。吾先
令汝寫經一部。何不為之。女曰巳為贖一部訖。母曰。
吾為此經。增受重罪。獄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
經為巳有故。女夢覺。急請人書之。經成。又夢母報曰。
吾承經力巳脫冥司。好處安身。今來報汝。汝當信心。
好住世間。及詢前經。果是姓范人寫。唐龍朔中也法苑
珠林


寧州費氏



宋朝羅璵。妻費氏。寧蜀人。父諱悅。守寧州。費信敬三
寶。誦法華經。數年之間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
成極勢。闔門惶懼。費作念言。我誦經勤苦。必有善祐。
終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臥。即夢佛身舒手過窗
以摩其心。內外皆睹金光滿室。又聞異香襲人。自此
病愈。見者莫不生信太平廣記


台州任徵君女子


[002-0061a]


台州臨海縣湧泉寺。先是唐時有任徵君。礪行清白
篤志堅高。而又深信佛道。多修善果。有女子專課蓮
經。一時經室中生青蓮華七本。舉世希奇。徵君見巳
善心內發。即欲捨宅為寺。事尚冥密間。時有高玉禪
師卓菴於樓石山。相去不遠。師於禪定中飛錫而來。
正遷徵君之庭。君盡力挽出。錫入地三尺。泉水涌高
三尺。由此即以宅造寺。請禪師開山說法住持。因此
額號涌泉院。有記存焉。此得之於奉化淨明講師師
寶蓋。寶甞親至是寺見碑刻云。


高安太守嫂



朝奉太夫孫于之嫂。年十九而寡。自誓一飯。終身誦
法華經。不復再嫁。于守高安。嫂巳七十餘。面目光澤
舉止輕利。政和六年夏六月忽收經帙。料理服玩。分
付侍妾。于問其故。笑曰。我更三日死矣。至期無病果
安然而逝洪覺範智證傳


頴州妓盧媚兒



歐陽文忠公知頴州日。有官奴盧媚兒。姿貌端秀。善
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散越。滿坐人皆奇之。但莫測
其由。俄有一僧自蜀中來。頗能知人前生事。公因語
之。僧曰。此女前身甞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
悞遂至於此。公未之信。後見奴問曰。曾讀法華經否。
奴曰某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經示之。一覽
輙誦如素熟者。易以佗經則不能也。僧言其謬乎見
遯齊閑覧。嗚呼。為尼三十年讀誦。是亦精進之儔也。
[002-0061b]
以一念之差便即失路。世人此念可不正乎。今之為
妓者。以人中最貴之身受人下劣不清淨事。其能迴
光返照厭其所作。於大乘經專誠讀誦。則龍女一剎
那頃而成種覺。人人有分矣。如其不省。惡境現前。地
獄三塗無逃避處。


湖州妓楊韻



湖州有倡妓楊韻。手寫法華經。每執筆必先齋素盥
沐更衣。後病死之夜。其母忽夢韻來別云。某以書經
之力。今得託生烏程縣廳吏蔡家作女子。時蔡妻方
娘是夜夢有肩輿及門者。迎之則楊韻也。云來寄宿。
寤而生女。其母佗日往尋視之。女為之啞然一笑聧車


臨安府郭道人



道人郭氏。法名妙圓。仁和縣人。少歸安溪聞氏。其夫
好佚樂。不理家業。因此別歸。道裝素衣。立願長茹。誦
法華經。修法華懺。誦彌陀經號。常時面西。諦觀落日。
一日空中告云。郭妙圓。如汝所修。定生安養。從此益
加精進。心不暫息。及臨行時沐浴更衣。請僧念佛。端
坐而亡。紹興乙丑歲也寶珠集


明州沈氏



紹興初。石鰍伍氏有新婦姓沈。定海江南人。稟性貞
淑。善果自修。其姑每旦誦蓮經。婦則謹於事奉。凡展
卷則來聽受。或一二品乃至一卷。久而不倦。一時感
疾。即白姑曰。婆婆誦經。新婦獲聽。世緣告謝。不及奉
[002-0061c]
侍。願他世諸佛會中相見。漫成一頌乞傳之。平生快
活。死也風流。最後一著。分付柴頭。言巳聳身加趺而
殞。迺姑見其超脫。往白天童宏智禪師。師聞讚喜。遂
以巳龕與之。洎從火化。餘骨中所謂堅固子者瑩然
無數。四眾見聞稱嘆希有。此湖心寺法政宗師親見
聞。因得傳世。


明州趙氏使



紹興末。奉化縣有姓趙人。其母安人重佛齋戒。誦法
華經。房下有一女使。每竊聽。久久忽記得四句。所謂
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自此動靜施為
常吟詠不絕。人聞之謂為笑語。殊不知此女亦有用
心處。一日作事乖主意。陵遲至死。遂以其屍潛󰢍後
園。異時忽於其上秀出青蓮華一朵。香色可愛。餘人
不知其因。獨安人默而識之。蓋所誦四句經感應之
如是也。安人復不匿其德。密說與虗堂法師本空。空
每舉似以化人。宗曉甞親聞其說。聊記于此。


明州朱如一



朱氏名如一。四明薛君之室也。裔出欽成皇后。 淵
聖宮中兩世之孫。自歸于薛。視世味如塵泥。年二十
餘即告其夫。清淨自居。道裝素服。潔齋如也。甞以黃
絹命經生書蓮經七軸。手以碧茸繡其上。線蹊鍼孔
去來緜密。如墨新閱。十年而成。復繡彌陀.觀音。無異
繪畫。自經首題致敬八萬四千拜。一句一字。凡唱禮
者三。法華一部三月而能背誦。又勸二十萬人念彌
[002-0062a]
陀佛。鋟木為圖。滿十萬聲而止。即貿奩具建三日會。
會道俗萬計。飯千苾蒭。造寶幢貯法華經及念佛人
名。迎歸于延慶寺。忽感微疾。至瞑目時。即起跏趺。薜
君曰。吾家無是法。請就寢。乃右脇而終。年三十七。橘
洲禪師寶曇贊云。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

No. 1540-B


刻法華經顯應錄序


法華經者。諸經之王。究竟極說也。故持誦最盛。而得
靈驗者不可勝計。但其事蹟散出簡籍。不可卒見。或
有彚輯。亦多不備。遺憾寔不少矣。宋石芝曉法師有
顯應錄二卷。釆古今感應巳載簡冊昭灼顯著。與其
親所聞見者。纂輯大成。誠足以徵信往世垂勸將來
焉。甞傳本邦而久閟僻地。余偶訪獲而讀之。乃欲梓
刻廣布。而其緣未臻。邇山中淨業社諸老宿見而謂
余曰。五種玅行。淨土勝因也。茲書流通。豈不隨喜乎。
遂勸同社使分香資共襄其事。余喜。重為較讎。以登
棗梨云。


享保丁未仲秋上浣 東叡沙門亮典謹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