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6 弘贊法華傳-唐-惠詳 (master)




弘贊法華傳卷第三


藍谷沙門慧詳撰


講解第三



* 唐京師日嚴寺釋吉藏
*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
* 唐牛頭山幽棲寺釋法融
* 唐武丘山寺釋智琰
* 唐襄陽耆闍寺釋智技
* 唐藍田山悟真寺釋慧遠
* 唐牛頭山釋智通
* 唐左㒒射宋國公蕭瑀
* 唐海虞山釋慧旻曇玄附
* 唐新羅國釋緣光
* 唐蘇州流水寺釋玄璧
* 唐同州戒業寺釋智儼


更有三十三人。錄名居後。亦有造疏。
[003-0018a]


釋吉藏。俗姓安本。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
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廣之間。後遷金陵。
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見於真諦。仍
乞詺之。因名吉藏。其父將藏聽皇寺道朗法
師講。隨聞領解。悟若天真。年至七歲。投朗
出家。採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諮稟。妙達指
歸。論難所標。獨高倫次。詞吐贍逸。弘裕多
奇。至年十九。處眾覆述。精辯鋒遊。酬接時
彥。綽有餘美。進譽楊邑。有光學眾。具戒之
後。聲聞轉高。開皇末歲。煬帝晉蕃置四道場。
國司供給。以藏名解著功。召入慧日。禮事豐
厚。優賞異倫。王又於京師。置日嚴寺。別教延
藏往彼居之。然。京師欣尚。妙重法華。乃因
其利即而開剖。晚以大業初歲。寫二千部法
華。隋曆告終。造二十五尊像。捨房安置。自
處卑室。昏曉相仍。竭誠禮懺。又別置普賢菩
薩像。帳設如前。躬對坐禪。觀實相理。鎮累年
紀。不替於終。藏年氣漸衰。屢增疾苦。勅賜
良藥。中使相尋。遺表慇懃。累以大法。至于清
旦。索湯沐浴。著新淨衣。侍者燒香。令稱佛
號。藏加坐儼思。如有喜色。齋時將及。奄然而
化。春秋七十有五。即武德六年五月也。遺命
露骸。而色逾鮮白。有勅慰賻。令於南山。覓
石龕安置。凡講法花。三百餘遍。亦著玄疏。盛
流於世。及將終日。製死不怖論。落筆而卒。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氏。常州義興人也。祖
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為臨海之章安焉。
父天早去。母親鞠養。生甫三月。孩而欲名。
思審物類未知所目。母夜稱佛法僧名。頂仍
[003-0018b]
口斆。音句清辯。同共驚異。因告攝靜寺慧極
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為字。及
年七歲。還為極公弟子。日進文詞。玄儒並驚。
清藻才綺。即譽當時。年登二十。進具奉儀。德
瓶油鉢。彌所留思。泊極師厭世。沐道天台。
承習定綱。因有虧緒。俄隨智者東旋。止于台
岳。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花。跨郎籠基。躡
超雲印。方集奔赴。負篋成群。有吉藏法師。興
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東。聞稱心道騰。
意未之許。求借義記。尋閱淺深。乃知體解心
醉有所從矣。因廢講散眾。投足天台。餐稟法
花。發誓弘演。至十七年。智者現疾。瞻侍曉
夕。艱劬盡心。爰及滅度。親承遺旨。乃奉留書
并諸信物。哀泣跪授晉王。晉王五體投地。悲
淚頂受。仁壽二年。下令曰。禪師既是大師高
足。法門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花
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儀。書不盡意。頂持
衣負錫。高步入宮。三夏闡弘。副君欣戴。每至
深契。無不申請。並隨問接對。周統玄籍。後遣
信送還。嚫遺隆倍。甞有村人於法龍。去山三
十餘里。染患將絕。眾治不愈。其子奔馳入山
祈救。頂為轉法花經。焚栴檀香。病者雖遠。
乃聞檀香入鼻。應時痊復。又樂安南嶺地曰
安州。碧樹青溪。泉流伏溺。人徑不通。頂留
連愛翫。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夷坦。當來此講
經。曾未浹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鏡。頂以感通
相顯。不違前願。仍講法花。用酬靈意。自頂受
業天台。又稟道衡岳。思顗三世。宗歸莫二。
若觀若講。常依法花。及說圓頓止觀四念等
[003-0018c]
法門。其遍不少。且智者辯才。雲行雨施。或
同天網。乍擬瓔珞。隨聞能領。唯頂一人。其私
記智者詞旨。及自製義記。并雜文等題目。並
勒千碑陰。以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
寺房。春秋七十有二。初薄示輕疾。無論藥
療。而室有異香。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說。佛
入滅日。香煙若雲。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申
遺誡。詞理妙切。門人眾侶。瞻仰涕零。忽自
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稱阿彌陀佛。低身[仁-二+付]就。
色貌歡愉。奄然而逝。舉體柔軟。頂暖經日。
甞有同學智晞。清高亮之士。先以貞觀元年
卒。臨終云。吾生兜率矣。見先師智者。寶座
行列。座皆有人。唯一座獨空。云却後六年。灌
頂法師。外此說法。焚香驗旨。即慈尊降迎。
計歲論期。審晞不謬矣。以其月九日。定于寺
之南山也。


釋法融。俗姓韋氏。丹陽延陵新亭人也。少小
聰哲。不修矜操。真率自居。博覽經史。弱冠。
遂被經去俗。晦影山林。負笈尋師。不遠千
里。乃依第山豐樂寺大明法師。聽三論。及華
嚴大品。大集。維摩。法花等諸經。伏膺累年。
妙探機奧。雖久為門侶。人未之識也。大明既
滅。又聽鹽官邃法師講諸經論。于時。座下學
侶如林。各騁詞鋒。爭馳辯箭。而融謙光藏
用。默契於心。時候清閑。發疑起問。言理精
妙。人所不聞。講主驚嗟。深相崇禮。乃私謂人
曰。此師。後日必為佛法八無。然率性無恒。
不為時輩所許。後有永嘉永安寺曠法師。會
稽一音寺敏法師。鍾山定林寺旻法師。並當
[003-0019a]
時義海。融遍遊座下。忻然獨得。後歸丹陽牛
頭山幽棲寺。別為小屋。精修故業。遠近學
侶。翕爾歸之。乃於巖谷之前。講法花經一部。
于時正在盛冬。凝霜被木。乃於講所。忽生三
莖金色蓮花。眾甚驚異。歎未曾有。經文既
畢。花亦不見。又有一大鹿。常依時聽講。停法
之後。絕迹不來。門人發心。皆以法花為正業
矣。後不測所終。


釋智琰。俗姓朱。吳郡人。祖獻。梁員外散騎侍
郎。父珉。陳奉朝請。母張氏。初懷孕日。夢升
高塔。登相輪而坐。誕育之後。有異儕童。八歲
出家。事通玄寺璩法師。為弟子。其後。博採群
經。跨轢先輩。陳至德三年。建仁王齊。百師
百座。競流天口之辯。琰時年二十有二。以英
少之質。簉弘通之寄。機辯縱橫。眾所嗟服。隋
煬帝在蕃。亦深加禮異。至大唐統宇。還歸武
丘山寺。講念之餘。常行法花普賢等懺。又誦
法花。三千餘遍。感應冥符。神瑞非一。宵爐未
爇。自起煙芬。夕灌纔空。潛加溢水。以貞觀
八年十月。遷神山寺。春秋七十一。凡講法花
三十餘遍。


釋智拔。姓張。襄陽人。幼年清悟。雅好佛法。
六歲出家。初為閏師弟子。閏顧有濟器。乃携
付哲法師。哲亦襄川僧望。具之別傳。初誦法
花。日通五紙。經中妙理。略有規度。惟日期經
諸佛出世之大意也。一人一道非弘不通。擔
畢依持。開悟蒙俗。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師。四
海標領。三乘明匠。尋詣奉旨。欣擊素心。首尾
兩遍。命令覆述。英俊鼓言。無非亂轍。藏親臨
[003-0019b]
坐。拔問眾言。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乘
為雨。分為三雨。眾無敢答。藏曰。拔公此問。
深得旨矣。乃屬累大法。使必當遺寄。於是。振
錫還襄。住耆闍寺。恒在常濟。講法花經。年
別五遍。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於清信士
張公英家。宿集竪義。開法花題訖。云今與鄉
里大德檀越等別。時不測其言也。遂斂容端
默。眾疑入定。迫而察之。已遷化矣。合境緇
素。嗟惋特深。顏狀如生。卓然加坐。蔣王。躬
臨禮拜。燒香供養。贈物百餘段。墓所設五千
人齋。春秋六十八矣。


釋慧遠。俗姓杜氏。京兆人也。弱不好弄。便慕
內法。年甫十歲。投吉藏法師而出家焉。具戒
已後。博文多識。講法花經。皆自作章疏。晚
辭人境。卜居藍谷。乘閑樂道十有餘載。貞觀
十九年。在寺夏坐。時屬亢旱。乃講法華。以祈
甘液。遠近聽之。雲集霧委。每有二老。應時
而坐。既非舊識。遠默記之。潛思詰問。未之發
也。既講至藥草喻品。大雨霑洽。向之二老。三
日不來。後策杖俱臻。遠怪呼而問。乃逡巡對
曰。弟子龍也。比蒙法師弘譬喻之品。開方便
之門。思酬德惠。忽然降雨。但時未應下。敢擅
灑之。故為龍王所笞耳。因忽不見。遠所服三
衣。特加護淨。或時飄然自被其體。而雅性謙
挹。雖遇沙彌。必下騎而在問也。或問其故。
答曰。髣髴染衣。仙聖幢相。師子致敬。今成正
學。在余一介。敢不遵乎。遠常誦法華。頻有靈
感。或不加油炷燈。數日自明。後染患浹辰。
斂念而卒。年五十有一。貞觀二十一年七月
[003-0019c]
也。


釋智通。姓陳。住梓州。八歲出家。為正道法師
弟子。後誦法華并講。在牛頭山。善持威儀。奉
戒貞苦。降伏黃老。士女奏章。必杖之五十。遠
近皆憚。寺宇成就。惟其經始。合眾畏懾。無
蓄私財者。常有雙鵝。依時聽講。講百餘遍。兩
度放光。至貞觀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告眾。
吾造山寺。可用十萬貫錢。恨未周備。今便永
別。言訖而卒。春秋七十七矣。于時合寺房堂。
並皆振動。樹林草木。悉作白色。經一食頃。
仍方還舊。


左僕射宋國公蕭瑀。字時父。蘭陵人。高祖梁
武帝。父明帝。公深信釋典。捐棄外學。時處會
讌。勅每別賜素食。又賜王褒手書大品經一
部。山納袈裟一領。公雖參國務。而誦念無
虧。手著法花義記凡十卷。時於第內為子姪
講之。疏成之日。夢多寶佛塔炳耀空中。因召
名工造茲妙塔。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卒於玉
花宮。未終之前。遺囑云。吾之衣服道具。並
送津梁寺。同僧羯磨。其上賜山衲。及高祖樹
皮衲。鐵如意。曲几。麈尾。香爐。澡灌。玉唾壺。
瑪瑙珠。朝冠。器服。並入常住。永為供養。


釋慧旻。河東人。志用方直。操行不群。九歲出
家。精勤潔業。誦法華經。朞月便度。俄歷眾
師。具探玄妙。年十七。赴請還鄉。於光興寺。
講法華經。聽眾雲翔。咸陳嘉瑞。異香彈指屢
經結空中。受具足後。更增榮問。一十七年
不出寺門。無始要終。布衣蔬食。慶弟既絕談
謔。斯云。遂使獸群不亂。鳥集無擾。大唐之
[003-0020a]
始。便入海虞山隱居。二十餘載。遠方請業。常
百餘人也。地宜梓樹。勸勵栽植。數十萬株。通
給將來三寶功德。中年別於南㵎。止一草菴。
兩兔一虎來共同。內外盤遊。無相陵惱。至於
禽獸神祇請受歸戒。敘其事績。未可具言。蘇
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及刺史江王。前後頻
請。並固讓不受。以貞觀末年八月十一日旦。
終於所遁。春秋七十有七。未終三日。異香
滿寺。舉眾怪問。曰吾後日當去矣。生死人之
常也。寄世本若行雲。慎無哭泣。各念無常。早
求自度。喪事殯葬。律有恒儀。碑誌飾詞。一不
須作。能依此訣。吾何言哉。斯固臨終不橈。可
謂堅貞者矣。


釋曇寶。不知何人。斷穀鍊形。戒行無點。常講
觀世音經導引士俗。而聲調超挺。特異人倫。
登高誦經。響聞三十里內。


釋緣光。新羅人也。其先。三韓之後也。桉梁員
職圖云。其新羅國。魏曰斯盧。宋曰新羅。本東
夷辰韓之國矣。光世家名族。宿敦清信。早遇
良緣。幻歸緇服。精修念慧。識量過人。經目
必記。遊心必悟。但以生居邊壤。正教未融。
以隋仁壽年間。來至吳。會正達智者。敷弘妙
典。先伏膺朝夕。行解雙密。數年之中。欻然
大悟。智者即令就講妙法華經。俊郎之徒。莫
不神伏。後於天台別院。增修妙觀。忽見數人。
云天帝請講。光默而許之。於是。奄然氣絕。經
于旬日。顏色如常。還歸本識。既而器業成
就。將歸舊國。與數十人同乘大舶。至海中。船
忽不行。見一人乘馬凌波來。至船首云。海神
[003-0020b]
請師暫到宮中講說。光曰。貧道此身。誓當利
物。船及餘伴。未委如何。彼云。人並同行。船
亦勿慮。於是。舉眾同下。行數步。但見通衢平
直。香花遍道。海神將百侍從。迎入宮中。珠璧
焜煌。映奪心目。因為講法花經一遍。大施珍
寶。還送上船。光達至本鄉。每弘茲典。法門大
啟。實有功焉。加以自少誦持。日餘一遍。迄
於報盡。此業無虧。年垂八十。終於所住。闍維
既畢。髏舌獨存。一國見聞。咸歎希有。光有妹
二人。早懷清信。收之供養。數聞體舌自誦法
花。妹有不識法花字處。問之皆道。有新羅僧
連義。年方八十。弊衣一食。精苦超倫。與余同
止。因說此事。錄之云爾。


釋玄璧。未詳其氏。蘇州吳縣人也。幼小出家。
住流水寺。好學不倦。多遊巖壑。棲神妙
觀。不以世務嬰心。猛獸毒蟲。妖精惡賊。頻繁
遭遇。未始忤其情守。常坐一床方四尺。傍無
塵雜。未曾倚臥。每講中百十二門。攝大乘等
論。花嚴涅槃法花等經。二十餘州。咸來聽受。
甞講法花經。忽有一鶴。從外飛來。於殿下池
中。三度含水。噴灑於地。徑詣佛邊聖僧座
上。一立不動。直至講了。然始飛去。如此經
年。後乃恒住。上堂即鼓翼引前。下講即傾身
隨從。法師或令其舞。即搙翮𩒮足。顧影迴頭。
乍起乍仰。或來或去。變態殊絕。難以具名。凡
歷二年。周旋不去。數州文翰之士。莫不偉而
同詠。後刺史江王來向寺。長史司馬。遣人來
報法師。法師云。好。準常安坐。王至寺門。長
史自報。師云。已知。如常安坐。王怪不來迎。
[003-0020c]
遂即却去。至其夜一更。王總喚合郭眾僧。為
國行道。諸僧並馳集王所。王忿形於色。遣長
史千行自喚法師。法師報云。王為國轉經。心
須殷重。未潔淨輒即迎僧。大夫輕慢。不敬三
寶。如此轉經。亦非得力。王令宅內所有酒肉
五辛。並皆除却。香湯灑掃。貧道。又須洗浴
潔淨。然可轉經。公且去。後日來。王大瞋。更
遣人喚法師。依常安坐。一無懼色。至後日。乃
去至彼。王問諸僧曰。玄璧何如人。皆曰。禪
行高僧也。王意少解。令人喚入。安一高座。
遣三五美姬。側近看侍。璧聊敘暄寒。即禮佛
上座。結加趺坐。凝神寂定。乃經七日。身衣塵
積。初無搖動。王大發善心。問眾僧曰。若為得
令其出定。僧云。以音樂供養。王命侍妓奏之。
經半日。璧乃從禪定起。王及大夫人。請法師
懺悔。受戒。所有獵拘鷹鷂。並皆解放。璧勸王
誦般若心經。王依言敬受。每旦恒誦。於是傾
捨名玲。奉酬師德。一無所受。皆令散施。王自
爾之後。每齋日。常來就寺。參問幽玄。道化
之聲。於斯更遠。即貞觀中年之事也。後不知
所終。


釋智儼。俗姓嚴。同州人也。弱而好道。清真蓋
俗。率行方堅。動成軌則。年至十二三。忽遇梵
僧。令其剃落。儼即鞠躬受誨。因此出家。住朝
邑縣戒業寺。於是。遍近眾師。廣祈玄教。至於
攝論唯識般若維摩。及法花經等。並貫其幽
旨。窮其了義。加之傍習世典。善談老易。雅
論玄情。出自天骨。未盈數載。遂當法將。每以
講說之餘。棲心妙觀。常坐不臥。用此為恒。房
[003-0021a]
內唯有一床。更無什物。實所謂高潔法師。言
行兼至者也。顯慶三年。太州仙掌縣道俗。請
儼於靈仙寺。講法花經。儼於寺僧還香房內。
居止閤舍。初夜取法花經。舒披案上。方欲尋
讀。于時。還香并侍者三人。並在其處。儼焚
香未訖。忽見經上佛字中。出三舍利。五色光
明。散滿經上。行流不住。還香等。遍告寺僧。
俱來禮拜。欲共收取舍利。舍利還流入於佛
字。僧等禮拜悲泣。燃香發願更覩真容。舍利
還從佛字中出。流行不住。少選之間。別於他
佛字中。相從隱沒。儼所講法華數十餘遍。感
靈獲瑞。難以具言。然妙行高蹤。超駕倫輩。甞
與諸僧。行於池側。諸僧取水洗瀨。儼止之曰。
若物屬他。不與不取。他池水。寧得非盜。又
夏中正食。蠅來器上。儼一一以指徐引到致
壁。人或問之。答曰。學修無畏施耳。自儼往來
講導。涉履數州。每拱默徒行。執持衣鉢。雖有
香花幡蓋。鼓樂絃歌。車馬振天地。人物隘城
郭。儼但疑然不顧。邈爾居後。其所感惠利。
動盈億萬。一無希取。並隨處施之。受具三衣。
至終不替。不汁不破。但唯少故耳。斯乃穢
累將除。業行堅固之先候也。將終數日。處處
巡行。法朋舊識。人人共別。忽一日。灑掃庭
院。端坐入禪。所有門徒。皆令念佛。遂因在
定。於是而終。時年六十餘矣。道俗悲慟。若喪
所天。素服而從弟子禮者。萬餘人矣。於是。忽
有異香。氛氳滿院。經餘七日。送畢方消。亡後
數年。其舌不懷。鬢髮加長二寸。容色如舊。識
者。以為得道之流也。
[003-0021b]



* 晉剡東仰山竺法深
*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有疏四卷
* 晉於潛青山竺法曠
* 晉匡山東林寺釋慧遠
* 晉蜀龍𣾺寺釋慧持
* 晉彭城郡釋道融有疏
* 晉長安釋曇影有疏四卷
* 宋吳虎丘山釋曇諦
*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有疏
* 宋會稽嘉祥寺釋曇機
* 宋豫州釋道慈
* 齊偽魏濟州釋道登
* 齊京師湘宮寺釋弘充
*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
* 齊廬山釋法龍
*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
*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
* 梁鐘山開善寺釋智藏有疏
* 陳楊都大禪眾寺釋法勇
*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有疏
* 周潼州光興寺釋寶彖有疏
* 隋東都內慧日道場釋道莊有疏三卷
* 隋常州安國寺釋慧弼
* 隋吳郡虎丘山釋智聚
*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珠
* 隋九江廬山大林寺釋智錯
*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弘遵
*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又講觀音日二遍
*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彰-章+彰-章/林]誦
* 唐京師紀國寺釋慧淨有疏十卷
* 唐京師定水寺釋僧鳳有疏
* 唐京師通玄寺釋慧頵
[003-0021c]


右竝非專業。兼弘異部。略題徽目。知蘭蓀不
絕耳。
弘贊法花傳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