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3 木人剩稿-清-弘贊 (master)



本人剩稿序



嘗考古而知世運之隆替與佛法之廢興皆有數
存焉非人之所能為也世運則五百年始有王者
興隨有名世輔長佛法則自釋尊而降代不乏人
大都皆承願力再來誠非偶爾昔張方平謂王荊
公曰儒門澹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信不誣也嗚
呼彼諸大知識僉棄我而沒良以法末人漓難為
教化概不肯住世為苦海慈航比諸方據室撐持
祖道者亦既兢兢黽勉弗敢告勞然而經律禪淨
各擅一能兼善之材無多屈指甚矣得人之難也
東粵何幸迭產聖僧向大鑑而下石頭仰山等輩
皆法門角虎覺苑飛龍今也則亡殊堪慨歎猶喜
線傳未滅旋而崛起至人經律禪淨咸稱獨步今
見我
在犙和尚其人也高居鼎湖方丈尋臥麻溪象林
不居祖位如良賈深藏故緇素屢請昇堂不允年
登古稀來吾江南長干及寧波鄧山供禮如來舍
利浮圖晉雲門顯聖位中和尚力請上堂并與眾
授戒皆堅辭不諾頗不類近代堂頭婆心太切多
囑法嗣希圖熱鬧門庭師惟以惡辣鉗鎚陶鎔來
學如大匠繩墨不為拙工改廢故根器稍劣者多
望崖而退師既無心於事無事于心嘗以木人自
目故鼎湖方丈後額曰木人居居可容膝面山而
窗名花好鳥時開時鳴師本體無情對景宴如恬
[001-0475b]
不為動於是花鳥獲適其性又從而額曰雜花苑
聯曰鳥從歌旦夕花任笑冬春豈非取木人看花
鳥意乎師矜正法下衰禪淨之餘註釋三藏百有
餘卷以利群蒙字字津梁皆發古人所未發如良
醫之應病與藥服者悉瘳緇素叩擊隨機開導莫
不切中肯綮各臻玄奧侍者錄其要語成帙鋟梓
名曰木人剩稿屬予序予儒者也內典未閒惡足
以知師之高深哉然緬師履踐猶宮牆數仞其中
美宗廟富百官有不待入而知其具足者矣因為
剩稿序。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內府中書科中書舍人加一
級丙辰會試充內收掌試卷官丁巳順天鄉試
同考法弟子江南新都程化龍頓首拜題












[001-0475c]


鼎湖山木人居在犙禪師剩稿目錄




* 卷一

* 開示
* 答問
* 卷二

* 警策
* 尺牘
* 卷三

* 尺牘
* 卷四

* 偈頌
* 詩贊
* 記銘
* 卷五

* 序文
* 祭文
* 舉火
* 行實
* 塔銘












[001-0476a]
鼎湖山木人居在犙禪師剩稿卷一
侍者開溈錄


○開示



碧江諸檀越請往開示心經



師陞座。講經題至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訖。時
人眾哄鬧。聽者難聞。乃略示云。當知菩薩所修不同。
名號亦別。從眼根修證故。照見五蘊皆空。得觀自在
名。從耳根悟入。故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得觀世音名。
大眾欲識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麼。即豎起如
意。復云。大眾欲得觀世音菩薩入流忘所麼。喝一喝。
便下座。


莞邑金繩禪院請師說戒



師拈香祝聖訖據座示云。


善男子。諸佛世尊。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
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故說無
量法門八萬修多羅藏。法門雖復眾多。而總歸三學。
所謂戒定慧也。然慧由定發。定藉戒生。是知戒為三
學之首。萬善之基。眾聖因茲而趣菩提。諸佛從斯而
成正覺。所以欲得無上妙道。須當至誠而稟受之。示巳。
次第為諸緇素受戒。


乙巳結夏安居示眾



原安居一法有事有理。言事則三月九旬之中。身不
出界外宿。即名安居。言理則有大乘小乘。大乘以大
圓覺為自境界。若心念世事。即名破安居。身雖出界。
心存鏡智。不名破夏。所以文殊三處度夏。不名破安
居。以文殊於大圓覺中。未曾動著一步也。其小乘以
身受心法四念處。為自境界。若心離念處。即名出界。
而思世間財色名食睡。即被五欲魔之所纏縛。雖不
名破安居。而煩惱結使瘡疣未除。九旬誠為虛度。如
昔有一比丘。依樹下安居。忽然一念思惟世事。樹神
[001-0476b]
語言。比丘何以生大毒瘡。比丘聞巳。即自責心悔過。
神言。比丘善自塗瘡矣。比丘復住四念處。神言。比丘
瘡巳瘥矣。所以一念纔生。鬼神得而知之。豈有心念
俗事。而不遠離賢聖。還得與淨行者同居乎。今有修
念佛者。即以六字洪名為自境界。若心離六字。即名
破安居。其參禪者。當以一箇話頭為自境界。若離話
頭。即名破夏。故云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寧有心思五
欲。而不破夏者乎。苟不遵事依理。則有名無實。不免
於三月中。有徒。喪光陰。虛度九旬之責也。


除夕示眾



今乃臘月除夕。諸方叢林。規矩各各不同。或有歌曲
戲舞。或有說法豎義。今夕鼎湖。也不歌舞。亦不說法
畢竟作箇甚麼。者裡須是箇仙陀婆漢始得。會麼。良
久云。若也不會。當別與大眾說箇𡓍雜話也罷。若言
𡓍雜。則諸人滿腹皆是。又何須山僧說乎。倘言我無
𡓍雜。不但慧眼不明。實自昧多矣。今不妨為眾拈出
何如何為𡓍雜。所謂三毒十惡。八萬四千塵勞妄想。
塵沙諸惑是也。然八萬四千。皆由十惡而有。十惡本
三毒而生。言十惡者。身三殺盜婬。口四妄言綺語兩
舌惡口。意三貪瞋癡。云何名殺。非謂不害人命。而飛
禽走獸。蜎飛蝡動。俱稟識心。心無大小。惟形類不同
耳。既心無大小。則上自諸佛。下至六道眾生。同一覺
性。如有傷害。即是殺未來諸佛也。云何名盜。非謂偷
他七寶資財。但非己有。而起貪心。即是盜矣。云何名
婬。非謂干犯他人男女。乃至不淨心生。思念前境。即
是之也。云何名妄言。謂未證聖。自言證聖。未悟道。自
謂悟道。未得禪定。言得禪定。乃至言見神見鬼等。名
大妄言。與殺盜婬罪同科。不通懺悔也。云何名綺語。
謂種種裝飭虛浮不實之詞。惑亂人心也。云何名兩
舌。謂向此說彼。面是背非。令人虛生憎愛也。云何名
[001-0476c]
惡口。謂口出麤言。罵詈於人。痛如刀割也。云何名貪。
謂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又眼貪好色。耳貪妙音。鼻
貪香氣。舌貪珍味。身貪細滑。意貪一切快樂。諸法也。
云何名瞋。謂於違逆之境。煩惱忿起。瞋火滿胸。不思
有理無理。只見己是他非。吐惡毒言。兩目瞋視。不顧
師長朋友上中下座。縱曾沾恩叨澤。悉皆忘卻。只欲
己勝。豈念陷他。云何名癡。所謂愚癡倒見。無有慧目。
不鑒是非。於三教中。不能分別是法非法。此世間法。
此出世間法。於如來三藏十二分經。何者是大乘。何
者是小乘。何為性宗。何為相宗。何名有宗。何名空宗。
云何權教。云何實教。何等了義教。何等不了義教。於
此不能決擇分別。即失趣向。縱饒勤苦精進。不免盲
修瞎練。月往年來。無常忽到。孤負一生。錯足一踏。即
陷墜深淵。千生萬劫。沒有出頭。如此𡓍雜。若多若
自須一一檢過。不可因循。自欺自瞞。生死關頭。業識
種子。此便是也。成佛作祖。亦不外於此矣。故溈山云。
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
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
趣向。何名現業三毒十惡是也。何名流識。八萬四千
塵勞妄想是也。即如吾人心中。念生念滅之妄識。如
水迅流。使人不自覺知。若無慧目。尚不見其生滅起
止何能窺其迅流面目。一念起即名為生。一念滅即
名為死。生死不停。長劫流轉。此之種子。若不急除。則
生死無汝出分。雖然不能頓除。必須漸漸去離。故經
云理須頓悟。事要漸除。既云頓悟漸除。況其未悟者。
所以古人悟後。水邊林下。正為操履此事。若能除得
一分則便去其一分生死。乃還其一分米錢。諸仁者。
請自檢點看。曾除得幾分倘全未除。則今晚閻羅老
子。與你打算。算到口氣不來日子。盡須一一還他。噫。
各自請回打點去。休將瞌睡錯時光。仙陀婆。一名四實。惟有智臣能
[001-0477a]
知。謂鹽。馬。水。劍。


丁未夏安居示眾



六根淨攝。身心晏然。名之曰安。誓此九旬。足不越界。
名之曰居。然一歲四季。何以但夏三月結制安居。據
律教中。如來為三事故制夏安居。一。為雨盛炎熱。比
丘自當禁足三月。勉勵策進身心。不得一切時。人間
遊行。妨修道業。二。為夏時多諸蟲蟻。舉足動步。莫非
傷損。比丘原修慈行。護生為本。無事不得遊行。三。為
遮諸誹謗。以比丘違前二事。招世譏嫌。由此故制夏
安居也。若據宗門。護生須用殺。殺盡始安居。喚何者
為生。所謂三毒之魔。六根之賊。情識知見。苟不剿除。
為魔賊所縛。終不能解脫獲大自在。何得名為安居。
若山僧則不然。何也。盡大地覓一眾生了不可得。何
有生之可護自無始來。寸步也未出門。何處人間遊
行。從頭至足。中間不見有我。何人受彼譏謗。三毒六
根之魔賊。本是妙明中家具。如指不觸指。空不礙空。
且向甚麼處下手。而言殺盡始安居。良久曰。大眾會
麼。若能於此薦得。則安居已竟。如或不然。且各歸寮
對首受法去。


除夕示眾



今是臘月三十日。在家者公私匆逼。債主填門。出家
者閻羅老子打算飯錢諸仁者。請自籌量看。曾還郤
多少也未。若還他飯錢不得。一飲一食。一絲一縷。名
為負債受用。若分文不欠。方名無事道人。亦名解脫
大士。除此之外。還有還得飯錢者麼。唯有參禪與念
佛二種。暫延債主。然參禪的。二六時中。把箇話頭。放
在面前。念念發起疑情如紅爐大冶。觸物皆燒。所謂
魔來也殺。佛來也殺。既然凡聖不立。生死又向何處
安排。縱然閻羅老子到此。且顧眉毛不暇。又何敢與
你打算飯錢。念佛的。行住坐臥把一句彌阤安著胸
[001-0477b]
中。念念不忘。休云西方淨土。有箇彌陀。然淨土不離
你心你之自性。即是彌陀。諸仁者。欲見彌陀麼。請自
迴眸一看。良久云。見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
相非相即見如來。苟於此見得。飯錢還畢如或不然
請自尊重去。明朝當刮目來相會也。


己酉安居示眾



六賊不侵自境曰安。六根不躡他界曰居若纔出父
祖門庭即被他擒攫不居陰界法身獨露。若不如是。
且自努力各進己業。參禪者。舉起話頭疑情現前便
當深錐痛劄。如下刀刃。即要見血念佛者。放下萬慮
堅持六字洪名。如輪環轉。無令彈指間歇。即得淨念。
相繫。看律者須達止持作犯。名種性相信如來言。勿
順庸鄙。吉羅無虧。結使自消。看經者。洞明性。相宗趣。
研窮法理。契悟無生。餘此之外。隨力隨能。執役勞務。
供養佛法僧三寶。自然福至心靈。入道無艱。所謂二
嚴備足方證菩提。苟不遵教。竊入法門。避懶偷安。虛
沾信施是魔眷屬。辜負出家。徒名安居。大失律旨。非
世尊意。況人身難得正法難聞。宜加精進。祈超三有。
又今末劫眾生。福輕業重。自應晨昏夙夜。勤行禮拜
懺悔。一消罪累。二長菩提。三為成佛種子。毋致袈裟
下。失卻人身。悔之不及。今老人雖不常在山中。如能
依法奉行。即在吾邊。倘不依言。雖共同住。亦去吾千
里矣。宜各勉旃。


七月望日自恣示眾



今晨。是佛歡喜日。云何名佛歡喜。蓋佛于二事中而
生歡喜。一眾僧自恣。於見聞疑三事任他舉發。有過
則如法懺悔。故佛歡喜。二於三月中。精進行道。或階
四果三賢十地。或增益戒定慧學。故佛歡喜今日看
將來佛必不。為我等歡喜。而為我等攢眉何也其有
罪者。自不發露懺悔除愆縱有見聞疑。而畏他瞋怒。
[001-0477c]
不敢舉發。則於自恣名體俱不相當。故佛為之攢眉。
今日於四道果無所得。於三賢十聖位無所證。於三
無漏學。無所增勝。好生慚愧。何謂於三無漏學無所
增勝。戒以對治煩惱惑為義煩惱雖多。約有二種。一
根本。二隨眠。今當自揣。曾持何戒。而除何惑。若檢點
不出。是則於戒懵然。奚能增勝。定謂四禪八定。諸三
昧門。今當自忖看。巳曾證得何等三昧禪定。苟無所
證。則慧學無因矣。慧以破惑為義。敢問巳破何惑。而
證人空智。曾破何惑。而證法空智。若非如此。徒喪光
陰。倘以識兄妄生邪解。謂本自現成。何修何證。則䧄
墮在邇。是則三學無分。聖道匪階。自負己靈。寧無畏
懼哉。


除夕示眾



諸仁者。現前有一物。且問諸人知不知。老僧仔細看
來。四面不相似。言其大非丈尺可窮。言其小。非權衡
能定。欲名名不得。欲說說不出。若云仰之彌高鑽之
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總是捕風捉影漢若云予
欲無言。無言即是言矣。且輸他維摩老子一著已。何
也。在昔維摩居士示疾於毘耶丈室。彼時文殊大士。
與五十餘位菩薩。并諸賢聖。同往問疾。維摩乃問。諸
仁者。何者是不二法門。諸大士既各各自呈所得。後
問文殊菩薩。文殊云。我於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
問答。為不二法門。文殊卻問。居士以何為不二法門。
維摩默然無言。維摩敗缺且置。若是老僧當時在會。
即拂袖而出。免使在會賢聖。一場懡㦬。老僧今夕。欲
吩咐木橛。為諸人說破。又恐煩及于他。不如各各放
下。休歇身心。即自見自知。如啞子喫黃連始信老僧
今夕。言不欺也。


元旦示眾



師云。老僧昨除夕。所示現前有一物。四面看來不相
[001-0478a]
似。你等諸人。不以為意。不向此討箇明白。畢竟似箇
什麼。老僧今日不惜舌頭。為諸兄弟下箇註腳。所謂
不似佛。不似祖。不似人。不似馬。你等若能於此不似
中。端的箇落處。方有修行話分。亦可以了生死不然。
生死到來。道眼不明。便被生死拘繫。墮落三塗。無有
出期也。你等諸人。若有能端的得可出來試道看。首
座出云。某甲截舌有分。師曰猶須更道始得。座云。待
某甲有口即道師曰。敗缺了也。座云。和尚也有一半
在師曰。放你三十棒座云。謝師可棒。師曰。首座且置。
你等諸人。又作麼生。當下便要取決。方為好心出家。
亦不孤負老僧恁麼不惜眉毛。為你掉盡婆心。諸兄
弟。既不能出來道取一句老僧今更以方便。為諸兄
弟。別說箇摩訶般若波羅蜜話。令你等修行。知箇趣
向。只如者箇般若波羅蜜。覷之即瞎。擬之即死。向前
則。喪身失命。退後即墮坑落塹。你等人人有此波羅
蜜。老僧亦有此波羅蜜。三世諸佛亦有此波羅蜜。只
是諸佛能善解受用。你等不解受用。你諸兄弟。既知
自有。便應自保重。不可向外妄生愛。惡見諸佛便生
敬愛。見眾生有不順己情便生憎嫌違此則不達凡
聖平等之法一切眾生既有即是佛也。若知眾生是
佛。憎嫌何由得起。諸兄弟。今後切須保重自己者箇
波羅蜜。勿於眾生有分別異見。始得免不輕他咎。所
以我釋迦世尊因地時。為常不輕菩薩。每見四眾人
等。俱禮拜稱云。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彼時
四眾惡口罵詈云。我等不用汝虛妄授記。爾時菩薩。
不生瞋恚。仍向前禮拜。諸兄弟。看他是何等謙卑忍
辱。蓋因他信得眾生確確是佛。自信信他。自保保他。
故能行此難行希有之事。老僧也願諸兄弟。及早克
念。以此菩薩為師為鑑。自信自保。始有脫離生死日
在。
[001-0478b]


庚戌夏安居示眾



大眾。安居既竟。須當勤策身心。所謂幻事場中一法
不捨金色門頭一塵不立。不立一塵如大冶洪爐相
似。不捨一法即六度萬。行空花佛事。皆悉隨作。倘若
錯過。再遇難逢。若以枯木禪。為一塵不立。則未免他
日野狐身在。諸兄弟。可向事事。無礙中做去。則自他
兼濟。福智日新。始不孤今夏中三月資益者也。


和尚五十一誕前示眾



某命生不辰。出值末劫。根鈍識暗。福薄慧淺。上乏德
以酬四恩。下無法以資群有。既生無能有益於世。死
復何顏以見佛祖。曉夜思忖。淚沾簟枕。茲屆母難之
晨。益加愧切。食息尚不能少安。又何面目與眾慶誕
知我者。為祝先靈早登上界。三途有情頓息苦輪。勿
傚世俗。設齋辦供。增我慚顏。添我痛結。足感厚德。更
祈眾兄弟。挺身向前。各出手眼。努力衛持佛法。匡護
父祖門庭。放我骸骨歸于巖壑。得與清風為伴。明月
同倫。則肝膽塗地。亦未能報君於萬一矣。


斐然宋元戎初入法門求示修心法要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難得而居士得之。難聞而
居士聞之。既聞之則當著力求進。以步躋堂奧而受
用無盡矣。但進趣之方。其路不一。若近世所遵尚者
唯參禪念佛二門。禪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達磨
祖師。所遞相傳授者。昔古人於一言半句下。洞明心
地。與諸佛祖同一口氣。無二無別。後人根機稍鈍。不
能於言下契悟。故古人不得巳。而示以一言一句。深
參實究。行住坐臥。未嘗暫離。以悟為則。吃緊做去。豁
然疑情頓破。則生死大事了當矣。然此一門。最玄最
奧。參者難得其妙。多墮情識。光影坑中。埋卻不少。必
須要依明眼善知識。時刻提撕。始不錯認石火電光
為自己也。念佛一門。謂眾生不聞佛名。不見佛性。沉
[001-0478c]
淪生死海中。無解脫期。故如來愍之教令念佛。以稱
佛名。滅卻無邊生死之罪。如其心心念佛。即心心是
佛。不假方便自心便是淨土。自性即是彌陀。捨此虛
幻報身。直趣極樂世界。親睹彌陀至成正覺。今居士
夙植靈根。雖處塵勞。而不為塵勞所惑。知有三世輪
迴。欲求出生死之法。必須於如上二種法門。深進共
一。若要念佛。當將一句彌陀名號。惕於心中。六字歷
歷分明。猶如連珠。不使間斷。設有妄念倏起。即須早
覺。還續前念。不可隨妄想境遷流無有底止。日久月
深。自然淳熟。便證念佛三昧。縱未證三昧。現獲三種
利益。一者。經云念佛一聲。滅卻八萬四千億劫生死
重罪。二者。蒙佛大悲願力攝受。經云。若有眾生持我
名號。我當接引其人來生我國。三者。此心刻刻妄想
扳緣。即是流轉世間之因。當來必招六道生死之果。
若一稱佛號。即此妄念變為佛心。便是返本還源復
自性佛矣。若欲參禪者。須看自己現前者一念妄想。
從何處生起。滅向何處於。二六時中。刻刻尋究。以必
窺見為了手。忽然一日覷破。則歷劫塵勞生死種子。
一朝解脫矣。然此必須把定正見。切不可錯認目前
光影。亦不可將心穿鑿。亦不得暗地湊泊。直須發起
勇猛精進。驀直向前。討箇落處。以為究竟。如是用心。
縱未開悟。巳種般若種子。千生萬劫無泯。此是初入
法門捷徑工夫榜子。唯居士明而鑒之。


辛亥和尚周甲誕晨緇素弟子設供張錦申祝和


尚齋訖示云


昔世尊降誕。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惟吾
獨尊。後雲門禪師曰。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
吃了。貴圖天下太平。我某甲今日生茲末季。前不睹
釋迦老子開大慢言。後不遇雲門老漢惡辣鉗鎚。若
遇惡辣鉗鎚。今日便與黃面瞿曇出氣。不致帶累諸
[001-0479a]
仁者。跋涉而來。華錦稱祝薄德山僧。好生慚愧。斯事
且置。只如知恩報恩一句。又作麼生道。良久云。露柱
打破石人頭。


辛亥除夕示眾



今日除夕。世云除舊布新。我等釋子。喚甚麼作舊。甚
麼作新。詗首座出曰。適和尚教除舊布新。本來無物。
除箇甚麼。布箇甚麼。師曰。只者箇甚麼。也須除卻。甚
麼與不甚麼。並皆掃蕩。座曰。從何處下手。師喚曰。開
詗。答諾。師曰。便好下手去。座禮拜。師良久曰。古人道。
如牛過窗櫺。蹄角通身俱巳過了。因甚麼尾巴過不
得。書記出云。前後際斷。中無一物牛。與窗櫺。俱不可
得。師曰未夢見在。座曰如來禪。許公有些子分。記云
只如首座。又作麼生。座曰好箇畜生。被人賺向者裡
走師曰依然未端的。猶欠腦後一搥在。座禮拜而退。
次早元旦。座禮佛。稽首纔起。忽腦迸香桌。聲轟如雷
不覺身心廓落。即入方丈呈偈曰。腦後一槌。虛空迸
裂。四方八面絕遮欄。大地山河齊漏洩。牛尾巴。親捉
倒。始信鳳凰兒。不向那邊討。師曰今日乃知吾不你
欺誠不媿為博山兒孫也。座曰。承和尚記莂。禮謝而
退。


新正示眾



今日獻歲初三世云彌勒世尊降誕芳晨。既云彌勒
降誕。為甚麼不見現身說法聻。詗首座出曰。且喜說
法已竟。遂禮拜復立。師曰。你既肯承當。為甚麼還自
退讓。座曰。灼然無諱避處。但曹洞家兒孫。事應側立。
師曰。老僧除夕示東山水牯牛公案。次早你因緣時
至。腦迸香桌。始知吾婆心徹困。你既如是。老僧亦不
可放過。遂擲拂子。座手接得。師曰。東山一頭水牯兒。
腦後一槌奪卻尾。大地山河無覓處。原來落在者箇
風顛漢手裏。座即禮謝曰。蒙和尚吩咐。敬當奉持。掃
[001-0479b]
除魔佛。以報不報之恩。師下座歸方丈。


示晨昏課誦



二時課誦。是修行之要術。出生死之靈符。固不可得
而簡略。又豈可得而輕忽者哉。晨諷楞嚴咒者。淨除
業障。成就所修。晚誦彌陀經者。彰顯西方。注想淨土。
次誦八十八佛洪名。以滅罪之根源。復修菩薩五悔。
普賢十願。成就六度萬行。回向淨土。棲心寂光後加
施食。福利群生拔其劇苦。令餐法味以獲解脫。是則
每日晨昏二時。自利利他之行無間。猶須於二六時
中。善用其心。屏息諸緣。不馳外境。念念不忘始得所
修圓備。若夫情念不休。妄心不了奔逐六塵。如窮子
逃逝。忘返家念。即晨昏課誦。而成說路人。何日云歸。
又況於課誦而不注心專誠者。何異童蒙課三字經
乎。其中經文懺理。未解者。速當博問究明。方為智者。
善懷要術。而佩靈符。乃不落童蒙之誚。而自事成辦
矣。五悔者。一眾罪皆懺悔。二諸福盡隨喜。三請佛功德。四願成無上智。五迴向無上菩提。


示半月半月布薩



佛制半月半月布薩。為淨三業。以潔六根。有過者即
當發露說悔其罪。無犯者。依法淨住。以戒淨故煩惱
結使因斯解脫。未來生死種子。從此凋謝。故布薩翻
為淨住。由吉羅無犯。乃名淨住。亦名長養。謂離諸罪
障。功德長養法身漸圓。是以持戒為功德妙因。獲證
法身極果。故經云如來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由持
戒而得。又云。戒即汝等大師。若無戒者。是則無師。師
既無矣。奚名釋子。而故違者。即是逆師命。叛師教。既
為脫生死出家。豈可不遵如來聖制。況今一衣一食。
皆藉如來白毫。相光之福分及。而不念報恩。復加違
教可乎。又於半月半月。在伽藍前。不畏神明。自欺心
口可乎。經云。犯戒之人。滴水難消。伽藍淨地無容足
處。行則鬼拂其跡。可不慎哉。其有智者。無論大戒非
[001-0479c]
大戒。自當時時防非止過。有犯則發露悔過。無則加
勉故。律云。有二白法。一者不犯。二者設犯即能懺悔。
既許悔過。還成白法。烏可自覆而為黑業者乎。能如
律教修持。是則世間良祐福田天人導師。如佛言曰。
若山谷中。有五清淨持戒比丘。能令世間正法不滅。
可無自懷慶幸。於波羅提木叉。而不深生珍敬者哉。


示持齋



齋乃仁術也。大人君子之學。非婦人女子之事也。今
人侈口腹之欲。而惡言齋。夫口腹之欲。不可縱意。孔
門訓之詳矣。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
足與議也。孟子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許人縱口
腹哉。何學孔子之學。以口腹小事。而與孔訓相違不
自知其非。且謂齋之一字。專於釋學。不思子之所慎
齋戰疾。又曰。齋必變食。孔子曷嘗無齋也。更若孟子
之言。則曰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事上帝者。顧諟
天之明命。顧諟天之明命。是帝玉明德新民之學也。
非大人君子之學哉。齋為婦人女子之事哉。吾愧今
之丈夫。不及女子者多矣何也女子能齋。是能操術
於仁。男子不能齋。是乃絕術於仁。仁人之生理也。是
所異禽獸之幾希者也。可絕乎哉。故人當急急乎齋
也求乎仁也。


示分齋素



師一日與二三子話。示學道人。貴腳下無絲。始得去
來自由。時有高士雍容作禮。問曰僕末俗愚夫。未達
圓頓之旨。今始麤知歸向法門。而於齋素尚懷疑惑。
竊見時人。有食海參海蜥蠔蜆為齋者。以為無血。故
無所妨。豈其然乎。師曰器世界中眾生。亦殷充矣。所
謂胎卵溼化蠢動蜎飛俱稟識性。咸知希生怖死。食
息苦樂與人無殊。唯形質不同。故血有赤白。骨有內
外。白者如蠔蜆之屬外者如龜玳之類。或依水陸而
[001-0480a]
居。或依虛空卉木而住。盡名眾生。蠔蜆等。乃眾生之
一耳。若噉此為齋。非我佛教之謂齋也。士曰。敢問齋
義師曰。齋之為言齊也。齊身不殺盜婬。齊口不妄言
綺語兩舌惡口。齊心不貪瞋邪見。而履夫中道。故佛
制齊日中一食。使不倚有無之偏邪。而直處乎中道。
第一義中。今人有身齋。而口不齋。口齋而心不齋者。
全乖中道也。士曰。中道云何措足。師曰。根塵不偶。心
體離念。即名中道。士曰。初學鈍根。罔諳進趣。可有方
便乎。師曰念佛參究修。觀三門。隨履其一。即是登中
道之階梯。士曰。還用持齋否。師曰。豈不聞齊身口意
耶。齊身口意。即名持戒。若戒不持。如人無足。尚不能
登躡階梯。豈能窺其堂奧乎。士曰。今時持齋。多不中
食。亦有益耶。師曰。古人云。一日持齋。天下殺生悉無
己分。安得無益。若不中食。但名斷葷持素。不得名齋。
有違中道之義也。士曰。中道在心。非在夫齋。師曰。心
體無依。理因事顯。卻事言理。如棄燭期明。滅色求空。
猶不免邪見稠林。況得中道第一義哉。士踴躍禮謝
曰。非師指示。幾沒邪途。今承明誨。雖殞身未足酬其
萬一矣。


示緇素禮儀



凡為共住之眾。無論老少。與久修近進者。要須屏絕
名利。備修禮儀。苟其名不捐。則好譽惡訾日生。而人
我是非交集胸中。廢德喪行。自茲而始。利不除則希
得畏失。而情馳外境。交結往來。狎近時深。心行日濁
愛欲貪恣。蘊滿腹內。污道忘修。由是生焉。儀不具則
表乖僧體。陋符庸俗。人天失所宗仰。志氣日虧。僧寶
從此漸替矣。禮不修則失上恭下敬之誼。見上忘尊。
見下缺慰。不接待往來。深違和敬之道。至於稱呼應
諾。罔知尊卑之式。準如律教。上中下座。彼此皆稱大
德。上座或喚下座字號。下座或稱上座為長老。尊者。
[001-0480b]
今依叢林規法。彼此悉稱師父。若稱檀越。則云居士。
居士者。以有才大。富好談名言。清淨自居之謂也。或
稱檀越。理亦當焉。古稱帝王。皆云檀越。檀者施也。越
者度也。謂彼能行布施。即能越度貧窮生死苦海也。
若老若少。皆此稱之。居士於僧。亦當輕心敬仰。何也。
凡為僧者。皆稟如來出俗之教。乃世外之士。處一切
人天之上首。故帝王稱之為上人。是以天帝釋。每出
東門即禮佛。出南門即禮法。出西門則禮僧。如來在
昔。親以百頌而讚僧德。縱其無道。猶囑天龍護祐。雖
知非聖。亦當屏自慢心。以聖視之敬之。則自獲殊勝
福田。此是如來親說。故知無問長幼。有道無道。皆應
稱為師父。所以者何。凡有一言可法者皆為我師。是
故經中。教令依法不依人。譬如陋瓶盛寶。穢囊藏珍。
不可以其囊穢而棄其珍。嫌其瓶陋而捨其寶。固道
無長幼。尊人即是尊己。虛心便能納物。如來說世間
有四不可輕。所謂沙彌雖小不可輕。能說法利人故。
王子雖小不可輕。能殺活人故星火雖小不可輕。能
燒萬里岡山故。龍子雖小不可輕。能摧山傾海故。若
能彼此恭順。則人人自德。翕翕法立。是故儒門禮儀
三百。威儀三千。釋宗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自古聖
賢。莫不由斯嚴身進道。倘忽此以為輕。則道喪有日。
法滅在邇矣。師初住西來山。彼間僧俗不知禮法尊道。故示之也。


乙卯四月十五子夜師夢緇素雲集設新高座請


示法要時素多緇少


師曰。自漢明帝。法流震旦。人皆依教修證者多。爾後
人逐名言。依經解義。證悟者寡。故我達磨初祖。航海
而來。掃蕩糟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云。
不立文字。又教老僧今日向什麼處開口。所以昔日
維摩。被文殊一問。直得咳嗽不得。而今還有能為維
摩大士出得一口氣者。不妨出看。眾無語。良久曰。眾
[001-0480c]
既為法而來。不可入寶山空手而歸。老僧常為大眾
別唱箇舊家曲調也罷。僧出云。雖然是箇舊家曲一
番提起一番新。師曰。昔日白侍郎。參鳥窠禪師。窠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曰。者箇
話。三歲孩童亦說得。窠曰。三歲孩童雖說得。八十公
公行不得。彼時侍郎。直饒舌頭吐出三寸。亦不能下
口。屈殺屈殺。便下座。


示得戒因緣



佛制受戒。必須心境相應。然後戒體成就。缺一則戒
不可得矣。言心者。謂行人志期出離生死。專心希得
戒法。至誠懇師稟受。心無異念也。言境者。要具法界
僧緣。僧者。謂三師七證。三師者。一和尚。十臘滿足。善
解經律論三藏。如或三藏不能備達。亦須律藏通曉。
得作和尚。二羯磨阿闍黎。三教授阿闍黎。並須善閑
軌範。戒德清高。此之二師。不論年臘。但戒律精通。便
許為師。七證者。言其極少。方云為七。邊地許二。並要
戒德清淨。堪作證明。缺一不可。數雖滿七。而非大戒。
及不清淨者。俱不聽為作證明。受者亦不得戒也。法
者。謂依如來聖教。白四羯磨如法。文無差舛。方得成
就也。界者一自然界。二作法界。若無此界。一切羯磨
受戒。皆悉空作。以無界攝故。戒不成就也。作法界者。
有二。先結戒場。次結大界。結法如律文。若不在場內
受戒。在大界內受者。一切比丘俱要齊集。惟除說欲。
有一比丘不集。諸比丘俱得別眾罪。受戒者不得戒
也緣者。謂三衣缽具濾水囊。六物備足。不得苟簡。及
借替等事。受沙彌戒者。須備上下二衣。及缽濾囊。上
衣者。謂縵條。不得割截。若披五條七條割截之衣。律
制不許。深為罪累。下衣者。謂涅槃僧。此云裙。當依律
制。非俗裙也。倘現未備。後應造之。若與上相違。無作
不發。戒不沾身。是為濫廁僧倫。罪過彌天。何能消他
[001-0481a]
信施。既知戒為出生死之舟航。趣涅槃之徑路。為師
者。不可不慎。依律作法。方免自誤誤他之咎。其受者。
豈當輕心苟簡從事。既無作不攝。難逃賊住之愆。授
受者鑒諸。


示沙門衣食論



佛制出家修道。當依四聖種住。一依衣服知足。二依
飲食知足。三依臥具知足。四依醫藥知足。或有以醫
藥攝前第二。其第四云。依樂斷樂修。此謂饒益病比
丘故。以防病比丘。有少病。即求勝藥。不能勤修聖道。
故云樂斷。斷謂斷諸煩惱。樂修謂樂修聖道。是以受
比丘戒時。即為說四依法。一依糞掃衣。二依乞食。三
依樹下坐。四依腐爛藥。由少欲知足。一切諸佛聲聞緣
覺。皆從此生相續不斷。故名聖種。又此能令正法久
住世間不滅。故名聖種。斯是如來大慈。為諸弟子。安
立產業。及所作故。說此聖種。前之三種。是安立產業。
而捨四種世業。一捨農務。二捨商賈。三捨傭作。四捨
自在。捨此四種。惟以乞食一種。為出世業。此乞食。以
無貪解脫善根為性。故心地觀經云。如是四事。隨有
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佛如來。三十
七品菩提行法。皆從此生。能令佛法僧寶。常不斷絕。
今之沙門釋子。四種全違。而求勝妙衣服。具足飲食。
倘有少病。即圖貴價藥石。得之不念來處。缺之則憂
惱障起。甚至退失道心。是故一切諸過。皆從此不知
足起也。智者當其勉諸。糞掃衣者。是他所棄。縱有所污。拾回七次浣之而著。迦葉
尊者。終身服之。腐爛藥者。亦名陳棄藥。是陳年腐爛之藥。人之所棄。有病取而煎服。


示鐵橈比丘法名開楫



菩薩利生。必以般若大慧為舟楫。六度萬。行為櫓棹
恒順眾生為風帆。煩惱苦海無邊。非開般若慈航。莫
能濟渡群有。眾生未盡。行願匪窮。苟不堅固萬。行之
鐵橈櫓棹。豈能超登彼岸者哉。
[001-0481b]


示非渠比丘住山



修行無別法。休向外綢繆。世間多少人。鏡裏特迷頭
欲覓真蹤跡。步行騎水牛。非渠不是汝不汝復誰儔。
覿面不相識。孤殺一雙眸。六處皆玄門何待一根抽。
直下須薦取。擬議隔山丘。驅心踏玄路割肉作瘡疣。
不存迷悟見。凡聖豈能收。游戲毘盧藏。坐臥彌勒樓。
任他劫海燒。松下自優遊。


示洞先禪人



夫為真衲子。應具參方眼。此心自圓成。豈從他鑄篆。
自當穩腳跟休逐時流轉。所依師要正。所近友宜選。
四儀必須嚴。調心在休遣。欲知吾祖道。先將佛魔辨。
向外覓新奇。即是法身癬。所以真道人。不嘗空王膳。
觸對不忘玄。拈䊚把指吮。萬法本逍遙。惟人自作繭。
但情不附物。憎愛自除剪。我先曾告子。戒德為首件。
次明伊自心。隨力通經典。佛祖所設機。搓圓復捺匾。
肯心不輟疑。直透重關鍵。近步古哲人。潛蹤密履踐。
頂門眼忽開。滿盤惟一臠。龍天推將時。隨宜代敷演。
老人於斯際。雙眉向空展。欲道末後句。開口便巳殄。
聊率老婆言。書為吾子勉。


示飛石侍者求書卷



道無古今。人有利鈍。古人於一言半句下。即便了當。
後人根鈍。故知識不已示之參究。不知一法立。一弊
生。遂以參究二字。目為實法。二六時中。將一句陳年
公案。左猜右摸。苦挨瞌睡。便當工夫。甚至以打七為
奇貨。苦練為參禪。余昔與古雪兄。在顯聖密和尚處。
亦曾入此社火。而雪兄體弱多病。獨虧他不顧身命。
兀坐終宵。一時值彼昏沉。余以香板一打。彼遂連吐
黃水數口。結冬期滿。於自分中。依然沒交涉。昔我釋
迦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展轉傳至能祖。亦
未嘗有教人參究一事。後代知識。雖多設方便。不無
[001-0481c]
利益。乃無奈鈍根者何。反生種種穿鑿。賺自悟門。何
故聻禪之一字。早是強生節目。況容葛藤蔓引。而復
云參究者乎。今飛子求指參究工夫。余只對之呵呵
大笑耳。子不契。復以紙懇求開示。余曰開之即瞎。示
之添頭。何不看你眼裏眸子。安在何處飛子擬議余
曰。許汝參遍諸方。或時觸著磕著。始老人言不虛
也。倘或隨今時流。認龜作鱉。被人以冬瓜印子印之。
以當生平受用。非吾子也。見既不同豈能窺老人繩
床上轉側時咳嗽者哉。飛子其勉之。


示亦愚禪人



學道須識學道方。識得方時休問道。含元殿裏覓長
安。古今多少迷顛倒。斷除煩惱雖增病。迷頭逐影病
更狂。分別法塵知見立。現前歷歷失家鄉。暗地追求
鑽鬼窟。千劫伶俜吃枉屈。心心要覓祖師心。孰肯將
心當下歇。本無一物全體露。一物圓陀和用吐。今人
不解殺活機。錯夢南能䟕兩路。或云隨時方便示。大
失祖師直指意。子今欲學祖師禪。剎竿踏倒翻身出。


師七十一誕晨講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畢




昔日世尊降誕。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
吾獨尊。今日山僧。有手不能舉。有口不能說。好生慚
愧。故將經文。為眾重添註腳。聊申諸仁者遠來。為山
僧慶祝。須知壽者原無相。大眾恁麼祝。前後三際斷。
古今不可得。若問未生前。開口咽喉噎。若問娘生後。
對面不相識。別尋無位人。鼻孔即打失。畢竟是如何。
吩咐東風為眾說。便下座。


示禪律



禪無律。則妙行難操。律無禪。則玄微莫徹。禪非律。而
僧俗渾淆。律非禪。祖燈誰續。各執一以廢融。未免徐
六之誚。僧俗渾淆。則三寶缺一。人天何所歸向。祖燈
[001-0482a]
不續直指寧傳。是故雞足山中。在昔禪律並行。猶加
十二頭陀之行。孰不知之。今時法末人訛。多習俗情。
取雞足之心。而棄雞足之行。然心無表示。人天靡睹。
行可目觀。起生敬仰。是則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明矣。


○室中答問



貴州峨半胡居士問。參究做工夫時。還屬妄想否。師
曰若論參究。真妄不落。當做工夫時。只心心要明此
事。真且不見。何處有妄可得。一知真妄。便落狐想。去
道轉遠。如人鑽火。盡力鑽求。只要見火。寧暇顧其竹
木鑽具。及有得與不得之心哉。


碧江歐章臣居士。謁師就坐。師曰。居士入道久如。答
曰。可以久則久。可以近則近。師曰。此中儱侗不得。畢
竟有箇時節因緣。答云。今日見和尚。便是入道之始
師曰。吾道無門。居士向甚麼處入。士無語。有僧代云


弟子已蒙和尚攝受。臣云。弟子終日閉門了此心。為
什麼此心不可了。師曰。居士有心否。士云。豈得無心。
師曰。有心即可了。


廣州梁義倩居士。問云。不斷酒肉。修得道否。師曰。說
著修。即要斷。


碧江蘇電生居士問。金剛一經。切要在那一句上。師
曰。在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復問前後二偈。是同
是別。師曰。前偈要人親見法身。後偈欲人了幻即真。
羊城霍用之居士問云。法身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
求。未審向甚麼處得見。師曰。向東圊頭見去。


西湖淨寺。五百羅漢像。被火焚𤊒。有僧問瞎堂禪師
云。既是漏盡羅漢。為甚麼被火焚卻。堂云。為伊有業
識在。時識者。咸謂失旨。有僧問師。師曰。孤雁撲蘆灰。
進云。意旨畢竟如何。師曰。漏盡了也。


新塘居士湛翼周問曰。本來心性法。請師為指南。師
[001-0482b]
曰山僧無法。無可與人。士曰。可有方便某甲處也無。
師曰。喜怒哀樂未發之時。看取那箇是你心性。士云。
六祖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箇是汝本來
面目。莫是者箇道理麼。師曰。似則亦似。是即未是。士
云。未是之言。乞師再示。師曰。你不是我。士曰。娘生面
目雖不同。者點靈光豈有異。師曰。猶須親見始得。士
曰。何曾欠缺。師曰。雖然不欠缺。爭奈隔關何。士無語。


僧問。昔人問趙州和尚云。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
無。後有問云。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此兩轉語。
請和尚。為學人分析。師云。者漢固是箇迷己逐物。趙
州古佛。得稱巧手。沒凡聖量。檢點將來。不無滲漏。何
也。不合恁麼惑亂人家男女。令後來一隊著有無漢。
亂向有無邊錯會。


僧問。高峰垂問。人人有個影子。寸步不移。因甚麼踏
不著。


師曰。鷂子不污自頂。又云。指不相傷。


僧問。大徹底人。既脫生死。因甚麼命根不斷。


師曰。寐語作麼。生死既脫。且問喚甚麼作命根。


僧問。既是無孔笛。且道向何處下口吹。


師曰。教設問者漢。近前來遂向耳邊一吹。


僧問。博山粟如禪師設問。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畢竟如何修證。


師曰。既無一物。何染何證。勿錯會好。又若要證。饑餐
渴飲。


夏秘三近事至。禮拜訖。師曰。什麼處來。事云雷峰來。
師曰。彼有何言句。事云。昨七月十五。方丈和尚。上堂
云。今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眾僧自恣日。正是山僧
大罪過處。有僧出云。如何是和尚大罪過處。尚曰珍
重。僧云南無阿彌陀佛。而退。師曰。老老大大。自言有
大罪過。纔被者僧一詰。遽惶珍重。真敗缺不少矣。事
[001-0482c]
云。只如和尚又作麼生。師曰你試舉看。事云如何是
和尚大罪過處。師曰天不容。地不載。事欣然禮謝。


紹興沈居士至舟中。問曰。頃聞有人往海幢問阿字
大師。大千世界壞時。如來舍利歸在何處。得不被他
壞也。阿曰。歸在龍宮海。藏後來問和尚。答彼云。歸在
金剛際。未審是否。師曰。金剛際同是一大千世界。壞
則同壞。吾無此語。勿捏老僧好。士曰。畢竟歸在什麼
處師曰。在居士眸子裏。士無對。師曰。當面失卻。士作
禮而退。


淨棠李居士曰。弟子近閱今時金剛經諸註。各解不
一其中玄理奧義固非俗子所知。至於事相。亦各不
同即如胎卵溼化四生。事當楷定不易之論。何以各
解亦異。且如溼生云是魚鱉之屬。然魚鱉。亦是卵生
何云溼生。言化生謂是蟬蝶之類。然蟬則俗子未審。
蝶本卵生。卵成蟲。蟲出殼為蝶。人皆知之。今請和尚
詳示以決俗疑。師曰。余亦久見其謬。但未有咨者。今
為子略而言之。凡從胎臟出名為胎生。從卵殼出謂
之卵生。藉溼氣成。故曰溼生。無而倏有。稱為化生。俱
舍論云。溼化染香處。謂溼生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
染。隨所愛合。而便結生。即如物久。不被日暴。便生白
醭。蟲染醭氣而生也。化生染處者。謂化生隨業。見當
生處。染著結生也。其魚鱉蝦蜆等。俱屬卵生。由蜆蛾
散卵於水上。而成蜆。如蜻蜓點卵於水。而成六足蟲。
巳具頭尾硬翅。出殼為蜓也。蚯蚓與草蟲交染草蟲俗云
。蚓在地鳴。聲巳似蟬。蚓上樹縮而成殼。退殼成蟬。

於六道中。天及地獄。皆化生。鬼有胎化二生。即人中
亦具四生。昔佛在世。毘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出為波
斯匿王三十二將。此方寶誌公。生于鷹巢。足猶鳥足。
溼生。昔柰女生於柰花中。由藉露潤香氣而有也。化
生。如西域二女。生于地下。出家為比丘尼。皆證阿羅
[001-0483a]
漢果。眾生業報。受萬類之形。皆由識心差別而成。非
凡所測也。士曰。非師莫決世疑。遂禮謝而退。


師昔在瀛山雪和尚室。侍立次。瀛曰。先老和尚有垂
語三則。汝還委悉麼。師曰請和尚舉示。瀛曰不萌之
草。為甚能藏香象。師曰。者畜生。欲隱彌露。瀛曰古澗
寒泉。水作什麼色。師曰。五眼窺不得。瀛曰徹底無依
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師曰。鋤破虛空帶活埋。


馬法雲近事問。無位真人。常在面門出入。未有面門
時。又向什麼處出入。師曰。斫卻頭來對你說。事云便
請和尚抽出活人劍。師震威一喝。事直得面赤。作禮
而退。


僧問。明眼人過後。安身立命在何處。師曰。五蘊山前
撒手。毘盧閣後翻身。進云。乞請直示學人。師曰。待你
踏倒鐵圍山。方向你道。


吳君虯居士問。六祖大師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
用修禪。佛言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佛祖之言。豈不互
相乖耶。師曰。佛祖元同一箇鼻孔。言無有二也。心平
者。菩薩本源心地戒也。菩薩之心。猶如大地。輿載一
切。生長萬物。初無分別。是以用香塗之而不生愛。以
穢塗之而不生嫌菩薩之心。亦復如是。觀大地如赤
子。眾生禮拜讚歎。而不生喜眾生瞋罵毀辱。亦不生
嫌。故曰能忍如地。是為心平。心平即戒。戒外無心。何
勞更持。更持則頭上安頭矣。禪。亦云定。亦云三昧。梵
語三昧。華言調直定。亦云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人
之心。從無始時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即端
直。心。行既直。何用更修禪耶。是則因戒生定。因定發
慧。佛祖之言。互為始終不相乖異明矣。但今凡夫淺
識。執泥文字不悟佛祖隨機說法搓圓捺匾。以甜易
苦之權宜。故多生疑惑而障自悟門也。居士曰。弟子
不因此問。焉得萬目開張。便禮謝而退。
[001-0483b]


王公輔從仙城來象林。禮和尚訖云。昨大佛寺。石蓮
禪師上堂。田居士出問云。竿木隨身事如何。蓮曰逢
場作戲。進云如何是逢場作戲。蓮曰者箇。進云如何
是者箇。蓮喝一喝。某甲不甘。特來請決和尚。師曰你
試舉看。公云竿木隨身事如何。師曰要行便行。要住
即住。進云如何是逢場作戲。師曰明來明打。暗來暗
打。公欣然禮謝。次日一僧到參。復舉前話云。竿木隨
身事如何。師曰捩轉乾坤。進云恁麼則逢場作戲去
也。師曰。竹梢上搖鈴。



僧問。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來。既是死
蛇為甚麼莫打殺。師曰。再犯難容。進云籃子何時失
卻底。師曰問取提籃人進云。盛將歸來作麼生。師曰
供養驢脣長老。僧禮退。


藩下田居士問。前公爺。甚信用天主教。擇日改造衙
門。皆依其教。而公爺不及見工竣。而卒於外。某未諳
其教。請和尚示之。師曰。天竺亦有天主。或事大自在
天。或事大梵天王。然梵天王。前生為樵夫。見火燒山。
而救滅之。因存無量生命。住壽過一劫。此天地初成
時。梵王獨住一劫。未有梵侶。後起念云。願諸有情。來
生此處。作是念巳。梵子即生。天竺外道不測。便執梵
王是常。梵子無常。故天竺四品人皆事之。一婆羅門。
執云從梵王口生。婆羅門。華言梵志。亦云淨行。似此方之儒者。二剎帝利。
執云從梵王齋生。剎帝利。是大國王種。三商賈。執云從梵王脅
生。四農人。執云從梵王腳生。故各各事之。其大自在
天王。住色界頂。字威靈帝。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梵王
是娑婆世界主。住色界初禪二禪兩楹之中。主領小
千世界。今西洋天主邪教。妄無根本。不知以何天為
主。余三十年前。巳見其書。杜撰俚語。其名其字甚鄙
陋。又謂一切人民。及三教聖人。皆從天主生。故不宗
[001-0483c]
事而事天主。今有無識之人。多信其教。昔雲棲大師
三筆。巳有三辯。余不須重論矣。竹窗三筆云。一老宿
言。有異域人。為天主之教者。子何不辨。予以為教人
敬天善事也。奚辨焉。老宿曰。彼欲以此移風易俗。而
兼之毀佛謗法。賢士良友。多信奉者。故也。因出其書
示予。乃略辨其一二。彼雖崇事天主。而天之說。實所
未諳。按經以證。彼所稱天主者。忉利天帝也。一四天
下。三十三天之主也。此一四天下。從一數之。而至於
千。名小千世界。則有千天主矣。又從一小千數之。而
復至於千。名中千世界。則有百萬天主矣。又從一中
千數之。而復至於千。名大千世界。則有萬億天主矣。
統此三千大千世界者。大自在天王是也。彼所稱最
尊無上之天主。大自在天視之。略似周天子。視千八
百諸侯也。彼所知者。萬億天主中之一耳。餘欲界諸
天。皆所未知也。又上而色界諸天。又上而無色界諸
天。皆所未知也。又言天主者。無形。無色。無聲。則所謂
天者。理而巳矣。何以御臣民。施政令。行賞罰乎。彼雖
聰慧。未讀佛經。何怪乎立言之舛也。現前信奉士友。
皆正人君子。表表一時。眾所仰瞻。以為向背者。予安
得避逆耳之嫌。而不一罄其忠告乎。惟高明下擇芻
蕘而電察焉。。又聞彼云。梵網言一切有生。皆宿生
父母。殺而食之。即殺吾父母。如是則人亦不得行婚
娶。是妻妾吾父母也。人亦不得置婢僕。是役使吾父
母也。人亦不得乘騾馬。是陵跨吾父母也。士人僧人
不能答。如之何。予曰。梵網止是深戒殺生。故發此論。
意謂恒沙劫來。生生受生。生生必有父母。安知彼非
宿世父母乎。蓋恐其或己父母。非決其必己父母也。
若以辭害意。舉一例百。則儒亦有之。禮禁同姓為婚。
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彼將曰。卜而非同姓也。則
婚之固無害。此亦曰。娶妻不知其為父母。為非父母
[001-0484a]
則卜之。卜而非己父母也。則娶之亦無害矣。禮云。倍
年以長。則父事之。今年少居官者。何限其舁轎引車。
張蓋執戟。必兒童而後可。有長者在焉。是以父母為
隸卒也。如其可通行而不礙。佛言獨不可通行乎。夫
男女之嫁娶。以至車馬僮僕。皆人世之常法。非殺生
之慘毒比也。故經止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殺。未嘗云
一切有命者。不得嫁娶不得使令也。如斯設難。是謂
聘小巧之迂談。而欲破大道之明訓也。胡可得也。復
次彼書杜撰不根之語。未易悉舉。如謂人死其魂常
在。無輪迴者。既魂常在。禹湯文武。何不一誡訓於桀
紂幽厲乎。先秦兩漢唐宋諸君。何不一致罰於斯高
莽操李楊秦蔡之流乎。既無輪迴。叔子何能託前生
為某家子。明道何能憶宿世之藏母釵乎。羊哀化虎。
鄧艾為牛。如斯之類。班班載於儒書不一。而是彼皆
未知。何怪其言之舛也。。復次。南郊以祀上帝。王制
也。曰欽若昊天。曰欽崇天道。曰昭事上帝。曰上帝臨
汝。二帝三王。所以憲天而立極者也。曰知天。曰畏天
曰律天。曰則天。曰富貴在天。曰知我其天。曰天生德
於予。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是遵王制。集千聖之大
成者。夫子也。曰畏天。曰樂天。曰知天。曰事天。亞夫子
而聖者。孟子也。天之說。何所不足。而俟彼之創為新
說也。以上所陳。倘謂不然。乞告聞天主。倘予懷妒忌
心。立詭異說。故沮壞彼主教。則天主威靈洞照。當使
猛烈天神下治之。以飭天討。


三筆判其以忉利天帝。為天主。忉利天人間一百歲。彼天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歲。三千六百萬年。
此是欲界第二天。居須彌山頂。名地居天世界壞時。則同壞。何能出於劫數。其大梵天王。壽一劫半。大自
在天王。同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劫。世界壞時。此天不壞。以有阿那含三果聖人居住也。今此娑婆世界
共有萬億日月須彌山四天下乃至梵天。故釋迦如來化千百億身。教住眾生。以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
明所照臨。是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是為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爾所
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一小千世界。如一貫錢。一中千世界如千貫錢。一大千世界如千千貫錢。
[001-0484b]
故有萬億世界成則同成。壞則同壞。所言劫者。梵語劫波。此云長時。成住壞空。各有二十小劫。共為八十
箇小劫。總名一大劫一箇小劫。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箇小劫。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成劫巳
過。壞劫未至。今當住劫第九箇小劫減時。一大劫。共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忉利天帝。梵語釋提桓
因。華言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天主。昔為人時姓憍尸迦。修建迦葉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共生三十
三天。憍尸迦為帝。三十二為王。共為三十三天。儒云上帝。道云玉帝。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







吳震飛居士問。維摩經中。維摩居士。凡見諸二乘聲
聞弟子。即云唯而見諸菩薩大士。則云仁者。如是遇
五百諸大聲聞阿羅漢。初皆云唯。如見舍利弗。便云
唯舍利弗。唯目犍連。今據唯字之義。無非切。音微。是
專辭。語辭。又訓獨也。又烏賄切。音委。諾也。應聲也。如
曾子曰唯。凡彼人有語。此人方應諾。而舍利弗遇維
摩未曾有語。維摩何以云唯。若作語辭訓之。應音微。
似非本文。如遇諸大士。亦可云唯。何以遇諸聲聞。獨
云唯。古今諸註。亦未見有釋。今請和尚。為弟子開千
古之疑。師曰。此非華言。亦非胡語。乃天竺梵音。但有
語而無義。天竺人見諸尋常同輩者。及後輩人。別久
忽遇之。即呼云唯。然後乃敘餘事。現今廣州府。常人
相見。猶作此語。由昔晉齊梁唐宋代來。天竺賈客。并
諸國商侶。常泛舶至廣州。而諸譯經法師。及高僧。多
有附舶而至者。故昔廣府人多解梵音。兼海中諸國
人語。以便貿易今之廣州鄰郡肇慶府。猶多作外國
語。如稱外祖父則云公帝。外祖母則云婆帝。陽江縣。
肇府屬喚外祖父為罨打。外祖母為阿低阿俗作亞。僧祗律
云。比丘共公語時。不得喚阿公。阿郎。摩訶羅。應言娑
路醯多。共母語時。不得言阿母。阿婆。應言婆路醯帝。
[001-0484c]
然婆帝低。三字。與律文及外國言音。皆相近也。


何以呼諸大士云仁者。而獨呼聲聞二乘人云唯。此
維摩經。是大乘典。有彈斥二乘之意。故無尊稱之辭
也。雲棲楞嚴摸久記中。以唯字作此方義訓釋。是以
終不能決也。士曰。承師釋久疑滯。遂作禮而退。


順治壬辰。師在順邑沙灣。何隆將居士館度夏。時有
二僧從曹溪來。化繡千佛衣以供六祖。居士問。師云。
何名千佛衣。師曰斯謬也。著如來在王舍城天帝石
窟前經行。見有稻田畦畔分明。差互得所。佛告阿難。
從今日後。作衣當用是畦畔法以刀割截而成。不為
怨賊所劫奪。是諸沙門賢聖幖幟。過去千佛弟子著。
如是衣。當來千佛弟子。亦著如是衣。今時法末人訛
不諳經律。繡千佛像在衣上。雲棲大師正訛集中巳
有辯矣。集云近世袈裟上編繡諸佛。云千佛衣此訛
也。佛像止宜頂戴在首。負荷在肩而巳。懸挂胸膈巳
涉褻慢。況羅綴一身。自腰膝而下皆佛也。其過可勝
言哉。輪王福傾。諒非虛語。而成風久襲。不自覺知。願
高明俯察芻蕘。慎勿著此。或曰。然則千佛衣果無之
乎。曰有之。即今二十五條衣者。千佛相傳之衣。也佛
告比丘。我此僧伽黎。過去未來諸佛。皆著此衣而得
解脫。是其證也。袈裟舊作加沙。又作𣮫毟。華言壞色。亦云赤色。謂用草木皮葉泥等染。以
壞五大色也。義淨法師云。梵語加沙野。譯為赤色。即乾陀之色。元來不干東夏之言。何勞下底置衣。葛洪
字苑。始從衣也。如是因色名衣。非今應赴所著五彩者。佛言。當來將我袈裟變為五彩。是末法之衰相也。
若以義表。或名福田衣。能生眾善故。亦名解脫服。以解脫貪瞋痴諸煩惱故。又名離塵服。由斷六塵故。又
名蓮花服。由不為六塵所染故。其義非一。詳載標釋畦音奚。畔音叛。皆田界也。僧伽黎。華言重複衣。謂割
之合成故也。亦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乾陀。華言赤色即赤色樹皮也。


省城。李慧菴居十問。今有長髮不剃者。謂之頭陀。復
有剃髮留鬚者。謂之表丈夫。以為宗門有道之相。佛
教中。果有是乎。師曰佛之教法。萬國皆同。無有二制。
天竺梵語頭陀。亦云杜多。華言抖擻。以能抖擻三界
[001-0485a]
貪愛等諸煩惱。謂比丘當離憒鬧。不樂飾好。心絕貪
求。清淨自居。以修正道。其行故有十二。一住阿蘭若
寂淨處。離村五六里。牛羊所不到處。二常乞食不受他請。三次第乞不擇貧富常行
平等。四一食日中一食。午前不數數食。妨廢修道。五節量食不飢不飽。身心輕安。易修
道業。六過中不飲漿以果壓汁名漿。及糖蜜漿。以絕愛著貪求也。七著敝衲

亦名糞掃衣。拾他所棄敝物。浣濯令淨。納成為衣。以絕色好。不招賊難。八但三衣一五
條衣。二七條衣。三二十五條衣。不多不少。足蓋形體。勤修道業。九塚間坐觀他屍骨作不淨想。
深生厭離。他既如是。我寧免之。不惜自身。勤修道行。十樹下坐樹蔭清涼。心易寂定。十一

露地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十二常坐不臥行住坐臥。四威
儀中。坐為第一。氣息調和。心易入道。若懈怠。諸食瞋痴煩惱魔常得其便。是故脅不著席。此十

二行。迦葉尊者。終身行之。未聞有披髮之事。故佛讚
其德超人天。除佛一人。無能及者。若比丘行之。則自
莊嚴二百五十戒法。不行亦無過。昔高峰大師悟後。
復於懸崖上。立一丈室。榜曰死關。不設床座。不用
人。三年後出關。髮長過肩。即遣人剃除。非任其自若
也。或云髮不礙道。殊不知正礙道。正像法時。有在家
修行。能證得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
而不能證阿羅漢四果。若其出家。鬚髮纔落時。即證
阿羅漢果。若在家菩薩不剃則可。出家為僧。受二百
五十大戒。是住持三寶之一數。佛制比丘住蘭若。無
人剃髮。極長二指可一寸餘今非無人剃。又非閉死關。以
馱髮為頭陀。名實俱謬。正訛集云。有既不剃落。又不
簪冠。剪髮齊眉。號曰頭陀。此訛也。頭陀梵語。華言抖
擻。具足十二苦行。擺脫塵垢。清淨無染。故云抖擻。佛
言。有頭陀行。則我法久存。無頭陀行。則我法滅。頭陀
關佛法盛衰。而乃以異色人。濫其稱乎。若夫在死關。
而髮長不剃。如天目高峰大師者。斯真頭陀矣。復有
剃髮不剃鬚者。駕言削髮除煩惱。留鬚表丈夫。此訛
也髮云煩惱。則鬚之煩惱尤甚。鬚表丈夫。則孟子所
稱大丈夫者。乃在躬仁義。貞窮達。一死生而巳。張良
[001-0485b]
狀貌如婦人女子。而心雄萬夫。奚以鬚為哉。如是違
佛明制。顯異惑眾之流。擯而斥之。毋令混入於緇門
可也。阿羅漢。華言無生。謂不受後世死生也。正像法佛法有三時。佛涅槃後。正法有一千年。次像法
有一千年。三末法有三萬年。今時當末法。人有修行。不能證果。


鄧實峰居士問。牛乳是素否。師曰。乙未歲。余受鍾山
徐子伯昌請館中結冬。時昌母年鄰八旬。曾從余稟
奉歸戒長齋三十餘載。然昌性至孝。見母耄弱。齋戒
彌謹。無可以為甘旨。私衷怵然。邈思古媳有將巳乳
哺姑。意欲以牛乳奉之。母弗聽。猶豫未決。乃就余請
曰。餌乳將無違齋乎。余睹其孝念惓惓。因語天竺國
人無論葷素。悉尚乳酪醍醐。凡所敬尊讌客。咸皆用
之。其醍醐本乳鍊成。能痊百病。故其俗多牧牛𤚲乳。
必留餘以飼其犢。佛因順俗而聽食之。如子飲母乳。
故非葷也。向聞此方𤚲乳者。惟利多乳。不留餘以活
其犢。是即因乳傷命。不可食也。昌曰。比來牛價頗藉。
人多愛惜其子。𣪬分其乳。以鬻耳。余曰。如若言者。權
食無妨也。邇聞牛直不充。𣪬乳多戕厥犢。是知乳從
奪命中來。固不合食也。如有虛損重病。及衰耄者。飲
食難進。藥餌不瘳。必非戕傷其犢。生大慚愧。服者庶
幾。脫無重病衰老。決不可食也。
鼎湖山木人居在犙禪師剩稿卷一


音釋



修多羅
此云契經。謂佛所說經。上契諸佛之心。下契眾生之機也。今單言經。是略也
三藏


經。律。論也
十二分經
佛所說法。教分十二。以統八萬法藏。一曰修多羅。如上釋。謂直說法相長
行之義也。二曰重頌。謂重頌上長行直說也。三曰授記。謂佛授三乘人得道記也。四曰孤起。謂不重頌名
孤起。即偈頌也。五曰無問自說。謂無人請問。佛自說也。六曰因緣。謂佛說緣起事也。七曰譬喻。謂佛假言
辭以說諸法也。入曰本事。謂佛說聲聞弟子前世事也。九曰本生。謂佛說菩薩行因。本曾為事也。十曰方
廣。謂佛說大乘方廣之理也。正理為方。包富名廣。十一曰未曾有。謂佛說希有之法。或現神通。眾生歎未
曾有也。十二曰論義。謂佛答其問者。釋其所以也


同瑇。音代。瑇瑁。狀似龜甲有文。可飾器物。瑁音

雞足山
在中天竺。摩竭國王舍城東南。雞足山。直上三峰。狀如雞足。迦葉尊者。捧袈裟入中
[001-0485c]
寂定。二峰歛覆。當來彌勒佛登山。彈指峰開。迦葉授衣與彌勒。月空化火焚身入滅也。因迦葉入定。亦名
尊足山

四料揀
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故示以料揀。一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
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言陰境者。謂於禪定中。五陰魔發現。如楞嚴經明十種魔事。其人初不覺著
魔迷惑。自謂得無上道。死墮阿鼻地獄也。二曰。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三曰。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四曰。無禪無淨土。銕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
依怙。謂死墮地獄。臥銕床。抱紅銅柱萬劫千生。不復人身也

堪忍
亦云能忍。梵語娑婆是也。謂此
世界眾生。堪能忍受貪嗔癡。及諸煩惱眾苦之噁。不求解脫。出離生死。故名忍土也

八苦
一生苦。二
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愛別離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會苦。八大小諸橫憂悲苦


音癡。黐膠
所以黏鳥獸也


音猛。蚱蜢。似蝗非蝗。有尖頭。有大頭。翅有兩重。能飛能跳。食草木葉。江南名草蟲。嶺
南名蜢。蚱音責。大者能鳴。由其聲嘖嘖也


音撲。物久生白醭

音青廁也
𣪬
音遘。取牛乳也


比丘
此云乞士。外乞食以資身。內乞法以資心。亦云怖魔。謂比丘受二百五十大戒。魔王驚怖也













舍利
此云靈骨
師父
為人模範曰師。謂教人以道之稱也。生我戒身。長我慧命曰父。有作師傅。
師傅是官名。俗稱名儒能講論六藝者。曰師傅

弟子
學在師後名弟。解從師生名子



六賊
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能劫奪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
罨打
上遏合切。音姶平聲。下音
打平聲。此皆外國語。非天竺梵音也

維摩
梵音俱云維摩詰。華言淨名。是東方無動佛。妙喜世界菩
薩示生此娑婆界贍部洲。中天竺毘耶離城。原是金粟如來示現也。即如觀音菩薩是古正法明如來。為
化眾生故。今復示現菩薩身也


[001-0486a]


習氣
大經云。煩惱名字。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煩惱習者。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
隨智慧。似從煩惱起。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二乘聖人雖得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燒薪巳。灰
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盡。若世界盡時。劫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由火力大故。佛一切智。亦復如
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煩惱者。煩燒也。惱迷惑惱亂也。即一切善惡妄想。從無始來。被此妄想。燒然惱
亂迷惑驅使流轉三界。不得故。亦名惑。亦名使也

[001-048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