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05 絕餘編-明-智旭 (master)


絕餘編卷二
蕅益道人智旭著門人圓果錄


法語



示朗融



萬法本自融徹。由迷情封執而成隔礙。如一指能蔽
山岳如認漚必遺大海不惟埋沒自巳靈光。亦且冤
屈六塵境界。詎思六塵非能惑人。人自妄受六塵所
惑。根根幻馳。識識紛動。然仔細推求。塵既不居其咎
根亦豈職其愆根既不職其愆識寧獨當其罪。三科
分析既無真主。縱令共合。那有實法。而眾生於此虛
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捨。猶如捏目亂華發生。更
欲分別花相孰妍孰醜孰大孰小。不亦惑乎。惟將身
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譬如為天下
者不顧家則智眼昭明。而一切障礙境界。不覺其融
于性德無往非真實受用處矣。


示三止



永嘉大師有云。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
是妄想惺惺非。此四語。叢席爭傳誦之。然先須徹悟
惺寂源頭。方不墮守精魂窠臼即如儒者亦云明鏡
止水以持心。豈可謂慎獨工夫。便是禪門中奢摩他
妙修行路耶。四祖謂牛頭云。觀者何人。心是何物。只
此二語。直得遍計妄想。百雜粉碎。以此體真。以此方
便隨緣。以此息二邊分別。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具
三要。喚甚麼作獨將誰去慎不惟妄想無記無處容
身。恐惺寂二字亦并無處著落。非惺非寂。是謂寂寂
惺惺惺惺寂寂喚作不二。早巳二也。況可云雙修並
運哉。悟此成修。是名一心三止。待時而說。乃成法華
[002-0579a]
三止。自利利他俱不離此一字法門能於一滴水中
興雲澍雨。貴在神龍之自奮迅耳。


示文約



做工夫人。每每被昏散二障所擾。不得成就。久久便
致退悔。殊不知昏散根源全由迷巳作物。故楞嚴經
云認悟中迷。晦昧為空乃至昏擾擾相以為心性。夫
昏則障慧。擾則障定。定慧既障。則睡眠與散亂雜呈。
若欲去其根源。先須識取心性本體從來明靜。諸佛
證之為定。慧行人修之為止觀。止觀之功。全即明靜
之體惟靜故明惟明故靜。既非二致。豈有前後。但約
對治法門。昏蓋重者。以觀起之。散亂多者。以止息之。
息散之止非無觀起昏之觀非無止。止觀不二。勤修
不息。自然本體漸露。客塵漸銷。要知這著工夫大段
間斷不得。又大段性急不得。所以儒門貴勿助勿忘。
佛門喻以彈琴太緩太急。皆所不取。然欲除昏蓋。直
須打起精神。不可貪戀蒲團穩坐而欲除散亂。正不
必厭惡妄想。直須覷破妄想無性。則自然休去歇去。
故僧問巖頭云。起滅不停時如何。巖曰。咄。是誰起滅
只此一語。可為明心見性者作第一先鋒也。


示慧幢上座



予讀子輿氏書至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忽見
圓頓觀心要旨焉。夫父雖至頑不可捨之而別覓他
父。雖頑父即我真父。不可如傲象之順命為惡。順命
為惡非事親之道也。捨父別覓又可稱孝乎。現前介
爾一念。亦復如是。全體即是無明。又全體即是法性。
無明猶頑父也。法性猶真父也。順無明流造業流轉
猶如傲象。捨妄覓真別觀法性猶如背父。逃逝雖善
[002-0579b]
惡途轍稍殊。其為不孝均矣。六道凡夫。順無明而為
惡者也。藏通別三種行人。捨無明而逃逝者也。若知
焚廩掩井之瞽瞍。即是允若底豫之瞽瞍。則必盡事
親之道于巳躬而肯作順逆兩法以虧天性耶。所謂
盡事親之道者。亦只是深信父實生我。除此父外別
無真父。然斷斷不可從命為惡。直須竭怨慕之誠以
格之則頑如瞽瞍。亦可回心況未必如瞽瞍者哉觀
心亦爾。深信現前一念。全體法界。離波覓水。終不可
得。然斷斷不可隨其生滅。不事觀察。直須以不思議
一心三觀深體達之則縱令惡無記心。尚成不思議
境況善心哉。知一念中圓具三德秘藏事理兩重三
千互遍互融深生信解名之為慕此境若不現前。只
是止觀力微。發勤精進誓以十法成乘。名之為怨若
能如此努力縱鈍逾般陀也須發明有日倘悠悠忽
忽縱利逾藍弗敏過達多的的無濟也。上座久種善
根信力牢固但平日學問。不知除卻求放心外更無
餘訣。所以千經萬論。不能同條共貫。今山中聚首一
載。復欲相別。惟此一味單方相贈。能服此藥實為千
里同風。若謂此外別有則是自欺自誑。雖歷劫同住
終是未曾覿面矣。況色力有限。年光不多。奈何泛泛
遠求而不束其功于緊要地乎。至于借事助理則大
悲行法以求壽命為開眼之地。梵網全經以求圓解
為起行之本佛號千聲。匯歸淨土為歸趣之地。然事
非徒事。全事即理。因果圓彰。自他不二。貴向頭頭法
法中徹見法界源底。只是一法界更無二法界。所謂
一以貫之儒教尚然。況圓頓佛法乎。思之擇之。


示未能


[002-0579c]


珠生濁水蓮出淤泥。從來聖賢豪傑固不擇地而生。
但習俗移人賢智不免。非有大識見大志氣大力量
大方便。鮮克自濟。求其無待而興。不受幻境所侵奪
者。厥惟艱哉。夫所謂幻境侵奪者。不惟順流俗而與
之俱化也。即使厭流俗而切思遠離亦名被其侵奪。
以一切境界全是無明變現。無明變現之性全即法
性。由不達故橫生欣厭。欣成六道。厭墮二乘。去無上
菩提遠矣。欲趨無上菩提者。固不得隨順幻境。亦不
得厭離幻境。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長夜之在迷。以悲
迷故。起無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無作
二誓。欲與性德之樂。如此慈悲誓願方與地藏法脈
相應。亦與十方三寶氣分交接。先須方便發此心巳。
則一切不如法境界。一切末世惡態惡習觸目警心。
無非助發菩提資糧。故起信論云。或有菩薩見法欲
滅為護正法故發菩提心。或有菩薩見眾生苦而發
菩提心。正謂此也。四諦之中。苦為初門。娑婆世界修
行一日勝于淨土修行一劫。法不在泛涉。會心者妙。
藥不論貴賤。起病者良。見思之病雖急。但是其標。無
明之病雖緩。卻是其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皮
既不存毛將安附。坎坎伐木。不如并大地而掀翻之。
夫所謂掀翻大地者。秖是諦觀現前一念非自非他
非共非離。三際叵得十方無朕。廓然太空森然不滅。
無倚無依思議不及。海印炳見。橫遍豎窮如一念。一
切諸念亦復如是。念性固然非關觀得。藉觀圓顯生
佛同歸觀而未顯障由三惑弘誓策發止觀安心破
遍護通調停道品事理圓進六即防非安忍離愛功
成無惑萬勿悠悠視作等閒。擬心姑待他日。又萬勿
[002-0580a]
急急欲圖脫離。不知藉境鍊心。昔陽明學步。墜五斗
米于兩足循堂而走去米之後其疾如飛即做工夫
第一妙喻也靈犀一點通尤須善此訣竅。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如堅舟智如柁師
其餘五度及萬行則皆舟中器具也欲令信心增長
先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沉迷五欲執著
世情以種種世情決定了我生死不得種種五欲決
定牽人入放逸坑墮惡道苦。今雖處在煩惱之地。也
須隨緣稍自勉拔豈可尋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
耶既能于生死長夜中發得一點真實信心即宜急
求智慧以為導師求智之要第一在親近明師良友
第二在讀誦方等大乘非明師良友決不能益我身
心。非方等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若人有信心而無
智慧則能增長煩惱若人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
長邪見。故知船及柁師相須度險缺一尚自不可。況
復俱乏。則茫茫苦海安有出期。古人云。一失人身。萬
劫難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謂火
燒眉毛且圖眼下。殊不知人間五十年不過四天王
一晝夜耳。倘不信後世苦樂。只如臥時身本在床夢
中種種見聞不滅。豈可作斷滅見哉高明之士早自
著眼可矣。


示迦提關主



法華一乘妙旨惟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然佛之知見非他即諸法實相是也諸法實相非他
即現前一念心性是也現前介爾一念不自生不他
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正生
[002-0580b]
無住處。生巳無去處。心無心相。則其性無生。無生故
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不
可思議若于此無相妙心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知
見便成眾生知見。若即此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
則眾生知見便成佛之知見而此一念心性。既舉體
全空亦復即假即中。以三諦宛然故三觀亦自法爾
以法爾之三觀。照宛然之三諦能所不二境智互融
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為隨喜解義觀文名為讀誦
轉示他人。名為講說歷事煉心名為兼修正修。五品
功深六根斯淨似成真發究竟可期有相無相二安
樂行一串穿卻秖貴篤信力行別無奇巧方便至於
十妙五玄四悉三法皆是一心圓具。說之則名相紛
然照之則海印炳現如人飲水冷煖自知。當非筆舌
所能罄矣。


示乳生



夫置身于海中孤洲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望之似
木雞而餘雞無不走者其神全也。世間小技尚非聊
爾可以奏功。況欲學出世大道仔肩如來正法者乎。
是故智者大師所明圓頓十乘觀法必先之以二十
五前方便所謂且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修五
法就此二十五事。復各具表法及觀心法門。夫然後
正助合行事理雙備如足目並運安隱入清涼池後
來禪士講徒各自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見。罔達大方
軌則以此鹵莽薎裂學問求成一世間伎術戛戛乎
難之。而欲投足宗教兩途思以自利利他。誠奚望也。
是故真正學人。必先移其夙情則神自全情之所牽
雖萬別千差總不出色聲香味觸五種神之所虧。雖
[002-0580c]
亦受病不等。總不外貪瞋睡掉疑五種。急須訶棄則
聖賢可階梯而至矣。易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
育德。又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深思果。行育德二語方
識養蒙之法。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以
此出世法乳自養即可兼養法界眾生莫患世間無
子期也。


又示乳生



夫不易移者習情必有以忘之而始移。不易全者元
神必無以戕之而始全。今以半耗之神。日汩于久沿
之習欲求超凡入聖制外降魔安可得乎。世之悠悠
無志甘與草木同朽者誠無足論。最惜徒有大志弗
能自拔。設思自拔。曾不時時自省究竟與無志者同
歸哀莫大焉試一自省則晏安習氣。華靡習氣。溫飽
習氣。貢高習氣。疑惑習氣。詩文習氣。較長競短辨是
爭非習氣。乃至尋行數墨依文解義習氣。凡所可昏
擾我神明者。六時之內何等紛紜雜沓。而依教觀心
澄思懺過。縱有萌櫱之生。蓋不啻一暴十寒矣。且人
命呼吸轉眼無常。眨得眼來巳成隔世。儒者云。才說
姑待明日便不可也。況二年三年耶。九旬同住信非
偶緣。只恐弈秋未去鴻鵠先來。情如故而神愈戕耳。
必須時時對了義以移情。念淨戒以全神。庶不負一
夏盤桓。不負出家初志。否則魚子菴羅華喻亦可懼
也。高明之自憂能如杞人之代憂。斯大幸矣。念別情
深。書此以期他年刮目。


示懸鏡



奮發之心人皆有之。而不能不藉于外緣。羞惡之心
亦人皆有之。而不能不汩于惡習。嗚呼。娑婆國土善
[002-0581a]
友罕逢惡緣偏盛自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其何以
自振拔哉惟有智之士鑒物理之無爽。達未然之禍
福趣吉避凶取決于心而不惑于數。故能知天立命
超死脫生然知天立命超死脫生之事人皆可為即
如賢契乍聽大佛頂經便能然香立誓豈非真正出
世種子。但貴時時提醒此心。念念不離了義經典則
善緣淳熟魔境自退舍矣。勉之勉之。




壁如惺谷二友合傳


壁如禪師諱廣鎬台州王氏子俗名立轂號伯無父
士琦。為大同開府以清廉著名。師弱冠時即有出世
之志禮雲棲蓮大師。取法名受五戒萬曆丙午舉孝
廉。甫年二十七歲越兩大試不第遂慨然就選。蓋以
世為廉宦家業甚薄而仰事俯育之累未完急欲完
之以圖出世也。令新淦愛民如子。民皆感恩頌德但
因居官事冗戒德稍疏戊午冬入覲。舟次荻港夢鬼
使攝見冥王王責以破戒事驅令入獄傍有冥官代
請為取破戒後諸事查之見其善多惡少乃釋不入
獄鑿兩眼釘諸柱上及至醒悟則雙目不能視矣。醫
者進明目之藥復夢為冥王所訶更以二釘入眼腔
中大痛失聲而醒。遂不服藥。告病歸鄉。就台山高明
寺傍築室閒居。日課金剛般若并大悲心咒行法不
一年漸漸復明。諸親友見其無恙勸令再仕。師歎曰。
人生幾何猛求出世之不暇猶暇作蝸角蠅頭活計
乎特以太夫人在未忍捨去耳尋思既欲離俗復以
母在為礙豈可不願其母臻上壽耶。而太夫人亦女
中丈夫篤信三寶。每率其媳及女孫晨昏課誦魚磬
[002-0581b]
琅琅恍若禪宇。遊僧過其門。必設蔬供。無空過者。嘗
見有人子出家而父母悲泣必笑之曰。出家乃第一
好事應須慶幸何悲泣為設吾子出家。吾決不作此
態也。師由是得安心遠遁。剃染楚中。單身行腳。備嘗
諸苦。既登戒品。掩關閱律。并書華嚴大法。次從楚地
遊歷匡廬峰頂諸處徐到博山隨眾參禪。人無知者。
予適同歸一送惺谷至博山剃髮。師昔為居士時。住
高明靜室曾與歸師交。今雖現比丘相歸師猶彷彿
其形。一日在眾中執其手曰。公是台山高明寺回生
王伯無否師不容自諱。為歷敘所以出家狀。且悲且
喜。日見予與無異禪師辯論受戒一事最為詳悉。因
歎近來律學甚為淆訛。本以破戒。親受冥譴。久欲留
心此道而歷叩名德律主。罕有不聵聵者。予出毘尼
集要示之師亟讀亟賞。歎未曾有。遂與盟千古交。又
知予方事閱藏復以啟囑予曰三藏義類。宜總為一
書。三藏酌要。宜別為一書諸宗集目宜別為一書。佛
事稽古正訛。宜別為一書發菩提心集。六度集宜為
二書毘尼中衣事。缽事。及授戒說戒羯磨諸事日用
間宜行者當輯附於集要之後。梵網經雖前有二大
士發明。今宜補以彌勒戒本。及諸經中所說有相發
者集附本條之下。然後自出手眼以補前人之缺。亦
不失為二大士忠臣。勿以避嫌。失此勝事。沙彌戒。優
婆塞戒俱要少有發明。附於集要。以上事凡八則弟
往讀契經薄有微願恨齒逼遲暮精巳銷亡。近又作
蒲團活計。故不能填也幸逢郢匠。敬附當機倘三昧
酒消尚冀奉襄半臂。不爾者當結縞帶於來生矣。予
唯唯謝曰。弟亦夙有此志。可謂不謀而合。第六第八
[002-0581c]
兩事業巳為之。餘亦當如命耳。未幾南都余太僕請
異師開堂。異師意欲師與我輩同行師固執不從遂
掩關於東峰靜室次年異師示寂師出關襄理後事
既畢適太夫人以其道伴訃音至師乃歸浙省親太
夫人語之曰。予嘗謂子設出家。吾不悲泣今果然否
勉矣進修吾自善養餘年。汝子亦善能讀書勿以此
掛懷妨出世大事也師奉慈命乃遊學於武林掛錫
蓮居與新伊法師莫逆時予自皋亭將入孝豐取道
武林。復與師作數日盤桓。師囑予曰毘尼集要弟雖
預參訂而實未淹浹。擬從師授講。然後身服習之。不
令付諸空言。但今遇華嚴法席不能相隨。餘生若在
准於明歲入山結夏耳。詎意不旬日間。即嬰微疾師
亦預知時至命侍者寫囑言留貽二子攝心念佛而
去。嗚呼。以師之敏而好學解而能行。其出世正因。懷
菩提大願謙光厚德。飲人以和真無愧蓮師法脈。天
竟不假以年。豈非法門之大不幸乎。師生於萬曆庚
辰卒于崇禎辛未世壽五十有二法臘五年。示居學
地故衣缽無傳唯回生紀一卷流通於世。佛日金臺
法師敦法門之誼塔其全身於皋亭山麓。


惺谷禪師諱道壽溫陵何氏子。俗名啟圖。為文學時
偶得憨山大師楞伽記閱之。且讀且泣。遂發出世心
捐棄舉業專究宗乘。因父在。不得出家。即以居士身
與道友如是雨海等日相砥礪。時泉南久乏聞熏緇
林中曾無一人知參方行腳事者。師鼓舞其一二英
傑破格遠遊。從此閩中緇素。始稍稍有發心北學於
江浙者。師初至匡山謁憨大師。見其規模闊大。而於
商究生死一事不甚親切。遂捨之而歸博山。博山居
[002-0582a]
以別室勉以參究居年餘。每與異師諍論甚厲。侍者
多厭惡之唯異師不以為怪知其別有長也然異師
法門必欲先定後慧。師自揣種性。應須先慧後定藥
病不投莫能相療因東遊武林訪無盡法師於天台
見故友歸一師德業俱進疑法師必有出格鉗錘依
之而住得閱妙宗鈔等極則教理回視昔時慧解倍
覺精細後因劉大參延至吳門。從吳門復遊杭州至
龍居。予是時亦在龍居閱藏。主人命師訪予。一見即
問予曰師平日有著作否。予以白牛十頌示之師大
悅遂欲與予盟千古交。予時心未以為然相聚既久
每議論佛法輒與予破格大諍聞者亦厭惡之。予固
坦然不怪但以其為居士也未必細加詳察後因歸
一師同結冬。偶商及耳根圓通法門歸師則持公論
竟是師而非予。予方服膺。因虛心再研舊日諸諍負
墮處實居大半矣乃共締千古盟激令早現僧相師
以舊禮博山既無大故不忍背捨。會須往彼剃度歸
師與余欣然送之到博山異師手為薙髮。而未受沙
彌及比丘戒蓋受戒事曾先與季賢師約必欲重復
古制故也庚午年春予病滯龍居。師與如是師在南
都予誠恐一旦律學無傳。然臂香刺舌血作書促之
至師乃同如是師來來則禮季賢師為和尚覺源師
為教授闍梨新伊師為羯磨闍梨力復如來舊規如
法受沙彌及比丘戒唯菩薩戒不重受以其為居士
時曾受之博山也結夏安居聽予講毘尼集要而師
久習宗乘得其大益亦未免染其流弊。竟不能留心
律學但恐負予苦心知金臺法師虛懷好善遂以集
要力請流通辛未年秋師竟以疾示終佛日。嗚呼。師
[002-0582b]
亦最奇人也為法門則每觸時忌。為道友。則每忘自
身而慧眼超群。機辯峭拔往往以短兵取勝雖名禪
宿德欲與之戰。大似撼岳家軍倘馴而致之。即兜率
覺範豈多讓焉。予方謂博山有子青出於藍。何意其
入滅之速耶。師生於萬曆癸未。至崇禎辛未世壽四
十有九法臘二年。金臺法師說偈而荼毘之令其骨
塔與壁師之塔相鄰。吾聞昔人欲葬梁鴻覓要離之
墓而附近之千古以為具眼。金師此舉亦一快也師
與如是師同禮博山亦同受具戒而如是師以受師
益處最多。同雨海居士輯師平日手札名為筆語而
流通之。述師行紀而彰表之。執弟子之禮於身後為
天下後世之重名相而輕法恩者愧云。


方外史曰。二師。皆予最善交也壁慈而溫惺悲而厲
壁聰俊而詳明惺沉毅而精銳壁日讀數卷過目無
不了了惺涵泳一偈一句。動經旬月不置是故惺讓
壁之博暢壁服惺之瑩徹。壁所至處人皆愛之惺所
至處人皆畏之壁惟欲受人之益而未敢益人故以
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乃至臨終猶合掌問法令
侍者代為拜謝。惺惟欲益人。即名自益。故從閩中至
江右。從吳下至武林無一處不與人諍辯乃至臨終
猶追念昔時道友不置。如是師勸以宜顧自巳勿念
餘事。則厲聲大叱。謂千古安有自私自利之聖賢噫
孔子謂不得中行。必也狂狷。孟子稱伯夷下惠同為
聖人。若二師者春蘭秋菊正不妨各擅其美又奚必
兩融始名全德哉其與予交善也壁師則欲受予益
不得不稍以微辭益我惺師則欲益於我。亦不得不
稍受予益。此皆其生平破格處也獨可痛者壁師欲
[002-0582c]
學毘尼而有志未遂惺師既聽毘尼而不能力學。如
來正法。誰共仔肩。斯誠千古有餘憾耳嗟乎一月之
間。二師相繼而歿。予雖猶有一二同志然或但能受
益而不能益我。或雖稍可相益。而略遇違緣復掉臂
長往矣。予更何所樂於人世是以浩然永歎而甘沒
齒於深山也。
絕餘編卷二






 弟子普滋損貲刻此絕餘編兩卷奉薦


先師中白融公 先父馬應龍 先母徐氏伏願
 三障圓消超生
樂土早成佛道廣度眾生
[002-05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