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03 蕅益大師佛學十種(選錄「性學開蒙」.「梵室偶談」兩種)-明-智旭 (master)


性學開蒙方外史旭求寂撰


問曰儒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
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與吾
佛法門同耶別耶亦同亦別耶非同非別耶又象山
重尊德性紫陽重道問學互相矛盾致成大諍畢竟
孰是孰非為一是一非耶為俱是俱非耶且如何超
出是非兩關令究竟無弊耶。


答曰夫儒釋同異之致性學重輕之關憒憒不講久
矣今欲釋此疑須先就儒典消文釋義以超是非兩
關次就二公決擇是非以示平心公論後對佛教細
辨同異以彰權實本跡。


初就儒典消釋者舊註以
尊德性為存心道問學為致知雙舉其綱而以致廣
大極高明溫故敦厚攝屬存心以盡精微道中庸知
新崇禮攝屬致知雖云大小相資首尾相應究竟只
如兩物相需缺一不可未是一貫宗旨所以偏重偏
輕致成大諍今謂章首唱云大哉聖人之道既即包
下兩節則洋洋峻極者亦是道優優百千者亦是道
同是道故同稱大不可謂洋洋但大而不人於無間
優優但小而不極於無外尤不可謂洋洋但是德性
而不繇問學優優但是問學而不關德性也然此大
道全率於性全凝於德故名之曰德性猶之釋稱如
來藏性以性雖十界所同惟如來為能合之故以如
來藏稱而不稱為地獄藏性人天藏性等也然則德
性二字即巳包含性修因果旨趣而廣大精微等皆
德性所具之義趣耳致之盡之乃至崇之皆道問學
者之玅修耳尊此德性方可謂道其問學道此問學
方可謂尊其德性否則性近習遠淪於汙下猶所謂
[001-0555a]
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矣然德性何以廣大謂其
洋洋發育也何以精微謂其優優百千也何以高明
謂其位天育物也何以中庸謂其不離子臣弟友之
間也何以名故謂其稟自初生也何以名新謂其經
綸參贊也何以名厚謂父子君臣等皆天性所定也
何以名禮謂仰事俯育等皆人事應爾也世固有廣
大而不精微者喻如海魚身數十里蕩而失水螻蟻
得意德性豈如是哉自有即廣大而精微者如阿修
羅王變身與須彌齊復能幻入藕絲孔中德性亦爾
雖洋洋峻極而復舉體攝入一威一儀隨舉一小威
儀全具德性非是德性之少分也世亦有精微而不
廣大者喻如玩器微玅精巧不堪致用德性豈如是
哉自有即精微而廣大者如摩尼珠圓明清淨不過
分寸置之高幢四洲雨寶德性亦爾雖百千經曲而
隨拈其一皆悉全具位育功能非少分功能也世亦
有高明而不中庸者如夏日赫盛不可目視德性豈
如是哉自有即高明而中庸者如諸佛光明勝於百
千赫日而觸者清涼見者安樂德性亦爾雖上達而
即在下學位天育物之極致不離庸言庸行之家風
世亦有中庸而不高明者如鄉黨善人可狎可欺德
性豈如是哉自有即中庸而高明者如時中之聖溫
而常厲可親而不可狎德性亦爾雖下學而全體上
達灑掃應對之儀節即具旋乾轉坤之功用世亦有
故而不新者如衣既敝不堪復御德性豈如是哉自
有故而常新者如上古瑤琴一番撫按一番音韻德
性亦爾出生一切道德文章經綸事業不可窮盡世
亦有新而不故者如美食一進不可再列德性豈如
[001-0555b]
是哉自有新而嘗故者如春至花開樹未嘗改德性
亦爾雖出一切經綸事業道德文章而體嘗如故世
亦有厚而非禮者如牛犢相隨殷然天愛而罔知儀
節德性豈如是哉自有厚而即禮者如孝子事親冬
溫夏凊昏定晨省出於至性匪由勉強德性亦爾雖
率其天真自有禮節世亦有禮而非厚者如六國事
秦勢不得巳德性豈如是哉自有禮而即厚者如孔
子拜下盡禮非諂德性亦爾雖百千經曲絕非強設
又彼致廣大而不盡精微者亦自謂博學多聞然與
之則半是奪之則全非以既不精微即於廣大不能
致故彼盡精微而不致廣大者亦自謂一門深入然
與之則亦半是所謂小道可觀奪之則亦全非以既
不廣大則於精微不能盡故彼極高明而不道中庸
者亦自謂豁達大度然離中庸而別擬高明便不得
名為極彼道中庸而不極高明者亦自謂言行相顧
然捨高明而安於卑陋亦非君子之道彼溫故而不
知新者亦自謂守其德性而德性豈如此之痴頑彼
知新而不溫故者亦自謂日有增長如溝澮可立待
其涸盡彼敦厚而不崇禮者亦自謂率其本真未免
同人道於牛馬彼欲崇禮而不敦厚者亦自謂舉止
有式未免反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適足被老莊所
譏故必了知廣大精微等一一無非德性一一皆須
道問學以尊之則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既非二致那
偏重輕斯為超出是非兩關全收二公之長而永杜
二公之流弊者也。


次就二公決擇者象山之意蓋
謂人既不尊德性則問學與不問學總皆無用但能
尊其德性即是真實問學猶吾佛所謂勝淨明心不
[001-0555c]
從人得何藉勤勞肯綮修證亦猶六祖所謂本來無
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即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
是將尊德性而攝問學非恃德性而廢問學故得為
千古名賢也紫陽之意謂若不道問學雖高譚德性
如台家所謂理佛非關修證則德性何由可尊必須
道問學以成至德方可凝其率性之道猶吾佛所謂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要須歷劫辛勤修證亦猶神秀
所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又即孔子所謂庸德
之行庸言之謹下學而上達也是正欲以問學而尊
其德性非徒事問學而置卻德性故亦得為千古名
賢也然則悟象山之所謂德性則問學巳道悟紫陽
之所謂問學則德性自尊可謂是則俱是而象山有
似於頓悟較紫陽之漸修當勝一籌執象山之言而
失其旨則思而不學與今世狂禪同陷險坑故孔子
謂之曰殆執紫陽之言而失其旨則學而不思與今
世教律同無實證故孔子謂之曰罔可謂非則俱非
而無實證者尚通六趣陷險坑者必墮三塗象山之
流弊似亦較紫陽而倍甚若就彼二公之學以救二
公之徒亦有兩番一逆救所謂以象山之藥治紫陽
之病以紫陽之藥救象山之病二順救所謂執象山
之言者為申明象山真旨執紫陽之言者為申明紫
陽真旨然終不若向初義中打透則二病不生二藥
亦無用矣。


後對佛教細辨者先須知此五句有名
同而義異者有名義俱同而歸宗異者又須知對待
絕待二種玅義然後約跡約權以揀收之約實約本
以融會之庶得戲論永滅諍論亦消也。


言名同義
異者即是德性二字及德性中所具廣大精微等八
[001-0556a]
義同則同名德性及廣大等異則儒以天命為性修
之而上合於天者為德老聃以自然而然強名曰道
者為性復歸無名無物者為德一往判之謂是天乘
然亦未盡天中差別恐不過是四王忉利法門遠自
人間視之稱為自然及說無名無物耳推而上之夜
摩等空居四天亦以自然為性以欲界未到諸定及
上品十善為德魔天以命根互通為性廣化七珍多
增寶媛為德初禪以出欲為性離生喜樂為德二禪
以超出覺觀為性定生喜樂為德三禪以末無喜水
為性離喜玅樂為德四禪以不動為性捨念清淨為
德無想天以一念不生為性滅心心所為德四空天
以超出色籠為性微細定心為德我佛法中藏教以
真諦為性擇滅無為為德通教以諸法無生為性體
空智果為德別教以離過絕非中道為性所證法身
般若解脫為德圓教以不生不滅嘗住真心不縱不
橫三德秘藏為性一心三智妙合如來藏理為德既
德性一名厥義各別故所具八義隨此皆異謂儒但
以洋洋發育為廣大乃至仰事俯育為禮耳老聃則
以生天生地為廣大窈真昏默為精微神鬼神帝為
高明專氣致柔為中庸長於萬古為故生一生二生
三生萬為新還淳反朴為厚守雌守黑為禮夜摩等
天各以境界倍增者為廣大受用倍妙者為精微不
假日月為高明十善攝散為中庸劫初先成為故果
報變化為新隨順善性為厚具善三業為禮魔天則
以統攝欲界為廣大超化無化為精微威力自在居
欲界頂為高明不離塵勞為中庸悟本命元為故自
在化現為新愛網所攝為厚眷屬莊嚴為禮四禪各
[001-0556b]
以捨下苦麤障為廣大得上淨玅離為精微安住勝
處為高明十禪支行為中庸超歷大小諸劫為故喜
樂捨受相應為新同一定體為厚王臣民等差別為
禮無想天則以無諸想礙為廣大體同木石為精微
居四禪上為高明滅心心所為中庸初半劫滅為故
後半劫生為新順無動性為厚次第令其心慮灰凝
為禮四空天則以體同太虛為廣大微細心心所法
為精微遍超色縛為高明不離心想為中庸報境無
有成住壞空為故受用定味為新順無色性為厚次
第證入為禮藏通二教各有三乘雖體析巧拙不同
同以無為涅槃離我我所曠若虛空為廣大超諸斷
嘗有無戲論妄想為精微遠離三界成一切智為高
明依戒而住依念處行道為中庸因緣法性無有作
者為故觀諦觀緣出生三乘道果為新二乘別以警
悟無嘗速求出離為厚攝身口意解脫業繫為禮大
士別以自愍愍他願皆濟度為厚三聚淨戒上求下
化為禮別教則以無量四諦十界因果為廣大中道
佛性緣了修證為精微迥超九界佛眼種智為高明
從因緣境歷修三觀為中庸本覺無始為故功德智
慧二種莊嚴為新次第三慈為厚歷侍諸佛遍度九
界種種儀軌為禮圓教則以介爾有心三千具足豎
窮橫遍無欠無餘為廣大三千性相互具互遍一色
一香無非中道為精微一心三智炤窮法界為高明
無作四念一心三觀為中庸即隨緣而不變為故所
以一切諸法無非性具即不變而隨緣為新所以權
實因果施設無方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厚所以上
合無緣慈力下合同體悲仰而熾然嘗行與拔上侍
[001-0556c]
諸佛下應群機為禮所以性遮諸業一切皆成無盡
戒體皆名無上道戒是謂名同而義異也。


言名義
俱同而歸宗異者不論是儒是老色無色定乃至藏
通別圓欲以至德凝道必須道問學以尊之欲得真
實問學必須尊德性以道之欲證德性之廣大必盡
精微以致之欲證德性之精微必致廣大以盡之欲
證德性之高明必道中庸以極之欲證德性之中庸
必極高明以道之欲證德性之故必知新以溫之欲
證德性之新必溫故以知之欲證德性之厚必崇禮
以敦之欲證德性之禮必敦厚以崇之是謂名義俱
同然如此問學但自各各尊其所謂德性故儒則成
人間之聖與天地參老則成天道之聖為萬化毋乃
至藏通成三乘之聖永超生死別教成圓滿報身之
聖永超方便圓教成清淨法身之聖方為真能盡性
是謂歸宗永異。


言對絕二玅者若以人望天以欲
界望色界展轉乃至以別望圓則廣大之外更有廣
大精微之內更有精微高明之上更有高明中庸之
中更有中庸故之前更有故新之後更有新厚亦彌
厚禮亦彌周若以圓視別以別視通乃至以天視人
則彼廣大精微等皆悉有名無義故以下望上傳傳
皆玅以上視下法法皆麤此對待明玅也絕待明玅
者為實施權開權顯實若別若通若藏若天若人究
竟同歸一乘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則法法皆玅既知
此理方許論揀論收能融能會耳。


後約跡約權揀
收等者揀之則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
命為性易云太極生兩儀並屬非因計因不知正因
緣法見論所攝夫婦父子等恩愛牽連又是愛論所
[001-0557a]
攝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無因論亦不知正因緣
法亦見論攝收之則儒於五乘法門屬人乘攝所明
五常合於五戒其餘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輪
王法也老屬天乘未盡天中之致巳如前說究而言
之總不及藏教之出生死何況通別圓耶然此直約
跡約權耳若約實約本而融會者此方聖人皆是菩
薩化現如來所使故大灌頂經云佛先遣三聖往化
支那所立葬法南洲中最乃至三聖之法化若在則
如來正教亦賴以行而列子中具明孔子讚佛之語
老子騎牛出關欲訪大覺既聞示寂歎息而返經史
所載彰明若此後人不達紛紛起諍豈理也哉然三
聖既即如來所使何不略說出世教法蓋機緣未至
不得不然且如五天機熟佛乃示生而初唱華嚴在
會尚如聾啞不惟須說阿含以為漸始兼立人天成
善以作先容況此地機緣遠在千年之後縱欲說出
世法誰能信之故權智垂跡不得不示同凡外然即
此儒典亦未嘗不偶洩玅機後儒自莫能察及門亦
所未窺故孔子再嘆顏回好學今也則亡深顯曾子
以下皆知跡而不知本知權而不知實者也何謂所
洩玅機如易經繫辭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語最可參詳夫既云易有太
極則太極乃易之所有畢竟易是何物而能有此太
極倘以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為易則應云太極
生天地天地生萬物然後伏羲因之畫卦文周因之
繫辭何反云易有太極今明易有太極則易理固在
太極之先矣設非吾人本源佛性更是何物既本源
佛性尚在太極之先豈得漫云天之所賦而不明言
[001-0557b]
即心自性但言易者以凡夫久執四大為自身相六
塵緣影為自心相斷斷不能理會此事故悉檀善巧
聊寄微辭當知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隨緣不變不變
隨緣之義密說為易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
故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此無始住地無明
正是二種生死根本密說之為太極因明立所晦昧
為空相待成搖之風輪即所謂動而生陽堅明立礙
之金輪即所謂靜而生陰風金相摩火光出現寶明
生潤水輪下含即所謂兩儀生四象也火騰水降交
發立堅為海為洲為山為木即所謂四象生八卦乃
至生萬物也名相稍異大體宛同順之則生死始逆
之則輪迴息故又云易逆數也亦既微示人以出世
要旨矣老子謂道生天地意亦相同但亦不明言即
心自性皆機緣未熟故耳且易傳中寂然不動感而
遂通一語分明即是寂炤無二之體而乾坤其易之
門一語又分明即是流轉還滅逆順二修之關以性
覺玅明本覺明玅非干修證不屬悟迷而迷則炤體
成散寂體成昏逆涅槃城順生死路全由此動靜兩
門是名逆修亦名修惡悟則借動以覺其昏名之為
觀借靜以攝其散名之為止逆生死流順涅槃海亦
全由此動靜兩門是名順修亦名修善然雖修分順
逆而性無增減又雖善惡皆本於性而道必昇沉如
斯秘旨豈異圓宗菩薩現身信非虛唱習而不察過
在後儒又既知宣聖秘密微談兼秉法華開顯玅旨
即此中庸便可作圓頓佛法解釋所云天命之謂性
者天非望而蒼蒼之天亦非忉利夜摩等天即涅槃
經所謂第一義天也命非命令之解即第八識執持
[001-0557c]
色身相續不斷之妄情也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
成阿賴耶識此識即是有生之性以其全真起妄故
天而復稱為命以其全妄是真故命而復稱為天全
真起妄即不變而隨緣全妄是真即隨緣而不變也
言率性之謂道者謂此藏性之中具有染淨善惡一
切種子若率其染惡種子而起現行即為小人之道
亦名逆修若率其淨善種子而起現行即為君子之
道亦名順修孔子云道二仁與不仁而巳矣正是此
意亦合台家性具宗旨言修道之謂教者小人之道
修除令盡君子之道修習令滿此則聖賢教法惟欲
人返逆修而歸順修又欲人即隨緣而悟不變也此
三句既合圓宗則頭正尾正舉凡一文一字皆可消
歸至理矣以要言之若得法華開顯之旨則治世語
言資生產業乃至戲笑怒罵艷曲情詞尚順實相正
法況此原是世間理性之談耶然此是智旭之中庸
非子思之中庸也如大慧杲禪師以此三句作法報
化三身解釋亦只是宗杲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倘
子思實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孔子即當急印證之
胡必追憶顏子而再歎今也則亡且孟子歷敘見知
聞知之道亦但結云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是孟子尚不肯以曾子子思為見知者況孔子耶即
彼一以貫之之傳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實聞學如此
下手所謂發足之方非是到家消息又所謂跡中權
理之一非是本中實理之一也故今約三聖立教之
本意直謂之同亦可以無非為實施權故也約三教
施設之門庭直謂之異亦可以儒老但說權理文局
人天佛則說權說實皆悉出世故也約權則工夫同
[001-0558a]
而到家異謂之亦同亦異可也約實則本不壞跡跡
不掩本謂之非同非異可也惺谷壽禪師云為門外
人說同否則彼將以為異端為入門人說別否則彼
將安於舊習為升堂人說亦同亦別以其見理未諦
故須與之微細剖析令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為入
室人說非同非別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又何儒
釋可論斯言得之以其次第順於四悉檀故然細論
說法方便則四句之中一一皆具四悉又貴臨時善
用不得固執斯言為死法也。


此即別答十問中之第四問也兩家性學世罕兼
通以習儒者未必習佛雖習亦難窺堂奧習佛者
未必習儒雖習亦不肯精研憶予年十二時始就
外傳粗知書義便以道學自期故於居敬慎獨之
功致知格物之要深心究之至年二十看顏淵問
仁一章竊疑天下歸仁一語苦參力討廢寢忘餐
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真血脈真骨
髓因謂孔子聞知之傳誠待其人非漢宋諸儒所
能擬議也越四年知有出世大法發心離俗先參
少室禪宗後學天台教觀不啻皆如渤海十五六
載僅沾一滴方為向若之歎而反觀向日所悟孔
顏心學又今大海之一滴矣嗟乎道曠無涯為若
此也而世之沾沾自足者何啻井蛙夏蟲也哉然
又了知一滴之性即大海性故雖身為禪子每喜
拈孔顏心學示人知我者謂我不忘其本不知者
謂我酸習未除予亦任之而巳今十問中既設此
問而同志皆所未諳固請予略明梗概遂於一滴
海中復出滴許如此知必為大方家所笑然神龍
[001-0558b]
得之安知不即向此中興雲澍雨又安知不藉此
騰歸滄溟也。


弟子靈發王雲蒸敬梓






性學開蒙終
[001-055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