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45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明-德清 (master)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四
匡廬憨山釋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補
嘉興上士 錢應金 較


首山念禪師傳



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氏子。出家于本郡南禪
寺授具。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晚
于風穴會下。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
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于地矣。師曰。觀此一眾。豈
[004-0637c]
無人耶。穴曰。聰明者多。見性者少。師曰。如某者如何。
穴曰。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躭著此經。不能放下。師曰。
此亦可在。願聞其要。穴遂上堂。舉世尊青蓮花目。顧
視大眾。乃曰正當。恁麼時。說個甚麼。若道不說而說。
又是埋沒。先聖且道。說個甚麼。師乃拂袖下去。穴擲
下拄杖。歸方丈。侍者隨後請益曰。念法華因甚不祇
對和尚。穴曰。念法華會也。次日師與真園頭同問訊。
穴問真曰。作麼生是世尊不說說。真曰。鵓鴣樹頭鳴。
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作麼。又問師曰。汝作麼生。師曰。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何不看念法華
下語。師受風穴印可。泯跡弢光。人莫知之。後開法于
首山。大振臨濟之道。是為南嶽下八世。贊曰。


「 七軸蓮經持之巳久
 一言放下即知本有
 不說之說舉著便見
 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永明壽禪師傳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餘杭王氏子。總角歸
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惟一食。持法華經。六旬能誦。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
其志。遂禮龍冊寺翠巖為師。執勞忘身從事。衣不繒
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九旬
習定。有鳥巢于衣襵中。既謁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
授玄旨。仍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
雪竇。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花結。言
言徹底氷。師有偈曰。孤猿呌落中宵月。野客吟殘半
[004-0638a]
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錢忠懿王。
請開山靈隱。明年遷永明。眾盈二千。居十五載。度弟
子一千七百人。入天台山。度戒約萬人。放諸生類。不
可稱計。日作一百八件方便。行道餘力。持法華經。計
萬三千部。著宗鏡錄百卷。詩偈賦凡千萬言。海外高
麗王。遣書。敘弟子禮。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青
原下十世。贊曰。


「 乘大願輪出為法瑞
 總持門開眾行畢備
 懸一心鏡朗照萬物
 佛日中天無幽不燭」



慈明圓禪師傳



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全州李氏子。少為書生。年
二十二。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
聞汾陽道望。遂往而謁焉。陽顧而默器之。經二年。未
許入室。每見必詬罵。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
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巳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
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已事未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師擬
伸救。陽掩師口。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
七載。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謂師曰。楊大年內翰。知
見高。入道穩實。子不可不見。師乃往見大年。機語相
投。恨見之晚。年于朝中。見駙馬都尉李遵勗曰。近得
一道人。真西河獅子。李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見柰何。
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願
見之心。政以法拘。于是師黎明謁李公。一見欣然相
[004-0638b]
契。至是師與楊李二老。為法門稱最密。及李公終。師
為之臨壙。仁宗聞而嘉之。有旨官舟賜歸。師出世說
法。後住石霜。師嗣汾陽昭。為南嶽下十世。贊曰。


「 西河逆機見者不識
 親遭掩口鼻孔打失
 其機迅發脫不可覊
 明眼稱之真獅子兒」



天衣懷禪師傳



越州天衣義懷禪師。永嘉樂清陳氏子。世以漁為業。
母夢星殞于屋。乃孕。及產。尤多吉祥。兒時坐船尾。父
得魚。付師貫之。師即私投江中。父怒笞之。師恬然如
故。有出世智。長遊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後試經得
度。初謁金鑾善葉縣省。皆蒙印可。後至姑蘇。禮明覺
于翠峯。覺問。汝名甚麼。曰義懷。覺曰。何不名懷義。曰
當時致得。覺曰。誰汝立名。曰受戒來。十年矣。覺曰。汝
行脚費却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瞞人好。覺曰。我也沒
量罪過。你也沒量罪過。你作麼生。師無語。覺打曰。脫
空謾語漢出去。一日入室次。覺曰。恁麼也不得。不恁
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師擬議。覺又打。如是
者數四。尋為水頭。因汲水。擔折忽墮。大悟。作投機偈
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峯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
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覺聞。撫几稱善。後七坐道場。
化行海內。嗣法甚眾。是為青原下十世。贊曰。


「 本性慈悲來酬夙帳
 見了魚兒隨手便放
 一出塵網遂登覺地
 擔折桶脫虗空粉碎」



佛印元禪師傳


[004-0638c]


佛印禪師。諱了元。字覺老。浮梁人。姓林氏。世業儒。師
生二歲。琅琅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誦詩三千首。既長
從師。受五經。通大義。因讀楞嚴經。有省。盡棄所習。白
父母求出家。禮寶積寺沙門日用。試法華得度。授具
後遊廬山。謁開先暹道者。暹自負為海上橫行。俯視
後進。師與問答捷給。乃稱賞。遂為其嗣。謁圓通訥。訥
曰。骨格巳似雪竇。後來之俊也。留掌書記。江州承天
虗席。訥薦元當選。時年二十八矣。自承天。遷淮之斗
方。廬之開先歸宗。潤之金焦。江西之大仰雲居。凡四
十年間。德化緇素。縉紳之賢者。多與之遊。東坡謫黃
州。師居歸宗。酬酢妙句。與雲霞爭麗矣。時李伯時為
師寫照。師曰。必為我作笑狀。自為贊曰。李公天上石
麒麟。傳得雲居道者真。不為拈花明大事。等閒開口
笑何人。泥牛漫向風前齅。枯木無端雪裏春。對現堂
堂俱不識。太平時代自由身。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聽
客語有會心者。一笑而化。如所畵狀。贊曰。


「 文字習氣生來漏逗
 橫口說禪不落窠臼
 預畵笑容不知何為
 軒渠而化只這便是」



黃龍南禪師傳



隆興府黃龍慧南禪師。信州張氏子。出家參方。依泐
潭禪師。分座說法。名振諸方。後謁慈明。聞慈明貶剝
諸方件件。數為邪解。師為之氣索。遂造其室。明命掌
書記。屢聞示不契。一日明問。趙州道。臺山婆子。為我
勘破了也。且道那裡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
[004-0639a]
加答。次日又詣。明詬罵不巳。師曰。罵豈慈悲法施耶。
明曰。你作罵會那。師于言下大悟。作頌曰。傑出叢林
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
與路為讐。呈慈明。明頷之。後開法于同安。機辯自在。
室中甞問僧曰。人人有個生緣。上座生緣在甚麼處。
正當問答時。却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
請。宗匠所得。復垂脚曰。我脚何似驢脚。如此三十餘
年。衲子少有契其機者。謂之黃龍三關語。大振臨濟
之道。是為南嶽下十一世。贊曰。


「 西河獅子父子門風
 倒握太阿誰敢當鋒
 師一攖之聖凡情盡
 室中三關全提正令」



楊岐會禪師傳



袁州楊岐方會禪師。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
不事筆硯。繫名征商課。最坐不職。乃宵遯。至瑞州九
峰。恍若舊遊。眷不忍去。遂落髮。每閱經。心融神會。參
叩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師皆佐總院事。依之雖
久。然未有省發。每咨參。明曰。庫司事繁。且去。他日又
問。明曰。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為。一日明
適出。雨忽作。師偵之小徑。既見。遂搊住曰。這老漢。今
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明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
語未卒。師大悟。即拜于泥塗。問曰。狹路相逢時如何。
明曰。你且軃避。我要那裡去。師歸。來日具威儀。詣方
丈禮謝。明曰未在。自是明每山行。師輒瞰其出。雖晚
必擊皷集眾。明遽還怒曰。少叢林。暮而陞座。何從得
[004-0639b]
此規繩。師曰。汾陽晚參也。何謂非規繩乎。時時激揚
宗旨。及明移興化。師辭歸九峯。後道俗迎居楊岐。大
振慈明之道。是為南嶽下十一世。贊曰。


「 荷擔大法綱維叢林
 狹路相逢一語見心
 異時兒孫遍滿天下
 源遠流長根深枝大」



白雲端禪師傳



舒州白雲守端禪師。衡州葛氏子。幼事翰墨。長依茶
陵郁禪師披剃。往參楊岐。岐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
師曰。茶陵郁和尚。岐曰。吾聞伊過橋遭攧有省。作偈
甚奇。能記否。師誦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朵朵。岐笑而趨起。師愕然。
通夕不寐。黎明咨詢之。適歲暮。岐曰。汝見昨日打毆
儺者麼。曰見。岐曰。汝一籌不及渠。師復駭曰。意旨如
何。岐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師大悟。巾侍久之。辭遊
廬阜。圓通訥禪師。舉住承天。聲名藉甚。又遜居圓通。
次徙法華龍門興化海會。所至眾如雲集。隨處上堂
示眾。機語超絕。是為南嶽下十二世。贊曰。


「 久把明珠秘為奇貨
 及遇作家一笑便墮
 看破笑處自亦絕倒
 信手拈來無非是寶」



五祖演禪師傳



蘄州五祖法演禪師。綿州鄧氏子。年三十五。始棄家
祝髮受具。往成都。習唯識百法論。因聞菩薩入見道
時。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不分能證所證。西天外道。甞
難比丘曰。既不分能證所證。却以何為證。無能對者。
[004-0639c]
後玄奘三藏。至彼救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乃通其
難。師曰。冷暖則可知矣。作麼生是自知的事。遂致疑。
本講師莫疏其問。但曰。汝欲明此。當往南方。扣傳佛
心宗者。師即負笈參方。每見尊宿。無不以此咨決。疑
終不破。後謁浮山遠禪師請益。遠云。我有個譬喻說
似你。你一似個三家村裡賣柴漢子。把個匾擔。向十
字街頭。立地問人。今日中書堂商量甚麼事。師默計。
若如此。大事故未在遠。一日語師曰。吾老矣。恐虗度
子光陰。可往依白雲。此老必能了子大事。師辭。至白
雲。遂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益。雲叱之。師領悟。獻
投機偈曰。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
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雲印可。後分座說法。
晚居東山。為南嶽下十三世。贊曰。


「 出門不利即撞擔板
 逢人便問祇好遮眼
 幸遇作家一椎打破
 掉轉頭來方知話墮」



無準範禪師傳



徑山無準禪師諱師範。蜀之梓潼人。姓雍氏。出家授
具。參學來杭州。見松源岳于靈隱。謁破庵先禪師于
平江。一言之下。頓悟玄旨。出世明州清凉。移焦山。遷
雪竇。召住育王。遷徑山。召入對修政殿。賜金襴僧衣。
又宣詔慈明殿。陞高座說法。帝垂簾而聽。賜號佛鑑
禪師。贊曰。


「 一語投機十方通透
 舌根雷奔衲僧雲凑
 兩入內廷提挈萬乘
 不假他力全憑正令」


[004-0640a]


四明法智知禮法師傳



法智法師。諱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母李氏。乏嗣。
父母禱于佛。夢神僧携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
也。因有娠。暨生。神宇清粹。不與眾倫。七歲喪母。號哭
不絕。白父求出家。遂捨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師。十五
授具。專探律部。時寶雲法師。專弘天台教觀。師時年
二十。往從之。始三日。首座謂之曰。法界次第。汝當奉
行。師曰。何謂法界。座曰。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
也。師曰。既圓融無礙。何有次第。座無對。居一月。自講
心經。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于寶雲之前。
雲以瓶水。注其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了。甞代寶
雲講。雲歸寂。師復夢。貫寶雲之首。擐于左臂而行。師
自解曰。將作初表受習流通。次表操持種智之首。化
行于世也。後受請出世。主乾符。後徙報恩院。大興建。
以為長講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師精勤懺法。苦
志操修。博學多聞。長于著述。善申詰難。天台一家教
觀。至宋久湮。先是寶雲講二十年。尤多異計。至師廣
設問難。發明一心三觀之旨。故台宗以師為中興焉。
著作甚多。具載別錄。贊曰。


「 台之一家遠宗龍樹
 教觀分明觸者多悟
 五百年來其維不張
 實生吾師大振其綱」



雪巖欽禪師傳



袁州仰山雪巖祖欽禪師。婺州人。五歲出家。十六為
僧。十八至雙林鐵橛遠公會下。初看無字。忽返觀。念
[004-0640b]
頭起處。當下氷冷。澄湛不搖。過一日如彈指頃。都不
聞鐘皷聲。年十九挂搭靈隱。見處州來書記云。欽禪
工夫。是死水不濟事。動靜二相。打作兩橛。參禪須是
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師便改看乾屎橛。却因
昏散。不得頃刻潔淨。移單過淨慈。參天目禮。結甲坐
禪。封被不臥。一日問修上座。即今昏散。打屏不去。修
曰。你自不猛烈。須是盡渾身。併作一個話頭。更討甚
昏散。師依此做工夫。頓覺身心兩忘。三晝夜目不交
睫。第三日午後。在三門下經行。修問。在此做甚麼。曰
辦道。修曰。你喚甚麼作道。不能對。轉加迷悶。遂歸堂
坐禪。纔上蒲團。面前豁然一開。如地陷一般。是時呈
似人不得。便下單尋修。修見便云。且喜且喜。握手出
門前柳堤上。行見萬象森羅。向來厭棄之物。與無明
煩惱。元都是玅明真性中流出。半月餘動相不生。然
于中夜睡著。又却打作兩橛。凡古人公案。有義路者。
則理會得。如銀山鐵壁者。却又不會。後見無準範公
于徑山。因鑄鐘令作疏語。師成偈曰。通身只是一張
口。百鍊爐中輥出來。斷送夕陽歸去後。又催明月上
樓臺。即俾居侍司。十年。然猶不得徹悟。因過浙東。天
童育王兩山住。一日在佛殿前行。忽然擡頭。見一枝
古栢觸目省發。礙膺之物。撲然而散。自謂如暗室中
出在白日之下。走一轉相似。方始得見徑山老人立
地處。正好三十拄杖。由是聲振叢林。出世潭州龍興。
遷湘西道林。處州南明佛日。台州仙居護聖。湖州光
[004-0640c]
孝。迨居袁州之仰山。道遂大顯。學者稱仰嶠再世云。
上堂曰。個事本成現。覓則不可見。白圭本無瑕。琢磨
乃成玷。執之以實法。空中生閃電。視之似等閒。脚下
添紅線。若是學道人。好好看方便。作麼生。莫看仙人
手中扇。普說曰。時不待人。轉眼便是來生。何不趂身
強力徤。打教徹去。討教明白去。何幸又得在此名山
大澤。神龍世界。祖師法窟安單。僧堂明淨。粥飯精潔。
湯火穩便。若不向這裡打教徹。討教明白去。是你自
暴自棄。自甘陸沉。為下劣愚癡之漢。你若果是。茫無
所知。何不博問先知。凡遇五參。見曲彔牀上老漢。橫
說豎說。何不歷在耳根。反覆尋思。畢竟是個甚麼道
理。是為南嶽下二十世。贊曰。


「 知見若存關棙猶隔
 觸破琉璃殿前古栢
 借仰山座通楊岐脉
 全提正令千妖喪魄」



無用寬禪師傳



舒州太湖山無用寬禪師。得法金牛真。門庭嚴峻。先
後主金牛離相寺。太平乳山。太湖梁山。淨戒正覺諸
大剎。俱有語錄。行於世。一源寧求印可。方入戶。師厲
聲叱出。寧作禮門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師問曰。
何處人。曰通州。師曰。淮海近日盈虗若何。曰沃日滔
天。不存涓滴。師曰。不著漕道。曰請和尚道。師便喝。寧
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日聞師舉雲門一念不起語。
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師便打。令造偈拈趙州。寧
立成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象森羅齊乞命。無底籃
[004-0641a]
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餘剩。師嗒然一笑。復舉證道
偈。問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聖凡無路。速
道速道。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
是。師振威一喝。寧曰。喝作麼。師曰。東瓜山前吞扁擔。
捉住清風剝了皮。寧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
尚用處。師曰。閉著口。寧侍左右三年。師以斷崖義所
贊已像。親署一花。授之曰。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寧後
建禹門興化庵于龍池。實應其讖。宋學士濂云。無用
其鐵中之錚錚者與。是為南嶽下二十世。贊曰。


「 好個阿師十分標格
 門庭高峻言無枝葉
 活剝了皮露出清風
 且閉著口一線不通」



高峯妙禪師傳



天目高峯禪師。諱原妙。吳江人。姓徐氏。母周氏。夢僧
乘舟投宿。而孕。生而喜趺坐。見僧入門。則愛戀欲從
之遊。十五懇請父母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為師。
薙髮受具。二十入淨慈。立三年死限學禪。父兄尋訪。
巍然不顧。後參雪巖欽禪師。方問訊。即打出閉却門。
再往始得親近。一日巖忽問。阿誰與你拖箇死尸來。
聲未絕。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幾。後覩五祖演和尚真
贊云。返復元來是這漢。忽然打破拖死尸之疑。及見
巖。巖仍前問。師便喝。巖拈棒。師把住曰。今日打某甲
不得。翌日巖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狗䑛熱油
鐺。自是機鋒不讓。一日巖問。正睡無夢時。主人公在
甚麼處。師無語。自是奮志入龍鬚。決要發明。越五年。
[004-0641b]
因同宿推枕子。落地作聲。廓然大悟。乃謂如遠客還
鄉。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後入天目獅子巖。
最險絕處。立死關。髮長不剪。截甕為鐺。併日一食。晏
如也。時巖住大仰。三喚不起。乃付麈拂印記。後出世。
其道大振。遂有他方異域越重海踰萬山而來者。贊
曰。


「 雪巖之險壁立萬仞
 惟師登之得其捷徑
 死關之險又踰于巖
 故望之者猶如登天」



鐵山瓊禪師傳



南嶽鐵山瓊禪師。十八出家。二十二薙髮受具。先到
石霜。記得祥庵主云。時時觀見鼻頭白。從此下工。便
得清淨。及見雪巖坐禪箴。始知工夫未當。乃往見雪
巖于仰山。一依所示用工。一日忽覺。從頭至足。如擘
破髑髏相似。如萬丈井底被提出。在空中相似。舉似
巖。巖曰。未在。更去做工夫。求得法語。末句云。紹隆佛
祖向上事。腦後依然欠一槌。巖順世。師以離巖太早。
再謁蒙山。山問。參禪到甚麼處。是畢工處。師罔然。山
教做定力工夫。洗盪塵習。每遇入室下語。只道欠在。
一日以定力挨拶。直造幽微。出定舉似山。山問。那個
是你本來面目。正欲下語。山便閉門。自此工夫日有
玅處。但入室下語。猶道欠在。一日定中。忽觸著欠字。
身心豁然。如積雪卒然開霽。忍俊不禁。跳下單來。擒
住山曰。我欠個甚麼。山打三掌。師禮三拜。山曰。鐵山
這一著子幾年。今日方了。後住南嶽。道風大播。高麗
[004-0641c]
國王。請為國師。聲振海外。後復還石霜。嗣雪巖焉。千
巖長公。䟦師開示語曰。鐵山和尚。一條硬脊骨。抝不
折。親承仰山慧朗老人之記。為高麗一國之師。登其
門。升其堂。無慮億萬計。是為南嶽下二十一世。贊曰。


「 髑髏觸破再下一槌
 本無欠少錯過幾回
 薰天炙地海外網開
 法無藏處萬里歸來」



中峯本禪師傳



天目中峯禪師。諱明本。號幻住。杭之錢塘人。俗姓孫。
母李氏。夢無門開道者。打燈籠。至其家。翌日遂生。師
神儀挺異。具大人相。纔離襁褓。便跏趺坐。能言便歌
讚梵唄。凡嬉戲。必為佛事。年十五。決志出家。遇僧招
師。往參天目高峯和尚。峯孤峻嚴冷。不假人辭色。一
見歡然。欲為祝髮。師以父命未許。至年二十四。從高
峯薙染。于獅子院授具。明年觀流泉有省。詣峯求證。
峯打趂出。既而民間訛傳。官選童男女。師因問曰。忽
有人來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峯曰。我但度竹篦
子與他。師于言下洞然。陸沉眾中。人無知者。于是高
峯書真贊。付之師曰。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獨許
不肖兒。得見半邊鼻。且俾參徒詣師請益。眾由此知
歸。及高峯將遷化。以大覺屬師。師辭。推第一座主之。
師自後往遊皖山廬阜少林金陵。隨處結幻住庵。學
人叢聚。于儀真船居。朝廷聞師道風。賜佛慈圓照廣
慧禪師之號。一時王公駙馬。莫不致禮。翰林承旨趙
公孟頫。以師禮之。時問法要。有別傳覺心。師說法無
[004-0642a]
礙。有廣錄三十卷。行于世。贊曰。


「 天目窟中真獅子兒
 爪牙才露百獸奔馳
 孤風凜凜法海洋洋
 是故我師稱法中王」



斷崖義禪師傳



斷崖了義禪師。湖州德清人。姓湯氏。生不茹葷。六歲
始能言。伹從其母。誦法華經。餘懵無所知。年十七。聞
禪者誦高峯上堂語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師
忽曰。此大善知識。必能為人拔釘去楔。願見之。母張
氏。俶裝與行。見高峯于獅子巖之死關峯。令參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話。因名之曰從一。他日聞峯舉牛過
窓櫺話。師疑甚。一日過鉢盂塘。見松上雪墜。有省。即
呈頌曰。不問南北與東西。大地山河一片雪。聲未絕。
峯痛棒之。不覺墜身崖下。同學明通。馳救之。巳出半
山無所苦。曰我見欽公去也。通曰。莫負老漢棒。力挽
之。乃自誓。七日不證則決去。遂壁立達旦。未及所期。
忽大悟。馳至死關。呼曰。老和尚。今日瞞我不得也。呈
頌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照便無蹤。自此不疑
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峯因上堂云。我布漫天大
網。打鳳羅龍。今日有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後。向孤峯
絕頂。揚聲大呌。且道呌個甚麼。舉拂子云。大地山河
一片雪。師便奪峯拂子。為眾舉揚。峯歎其俊快。改名
曰了義。從此剃落。所至歸重。師性嚴峻。或觸其鋒。則
發言如奔雷。居不擇地。而律範凜如氷雪。師子正宗
等寺。屢請住持。俱不應。泰定三年。師壽七十。始狥眾
[004-0642b]
請。居一載。示眾曰。不可起一念精進心。不可起一念
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纔
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心腑。使爾顛狂。胡說亂道。
永作魔家眷屬。佛也難救。元統二年正月六日。詣法
雲塔西。指空地曰。此處更好立個無縫塔。其晚謂禪
者曰。老僧明日天台去。禪者曰。某甲隨師去。曰你走
馬也趂我不及。翌午跏趺而化。世壽七十二。僧臘四
十九。藏全身于獅子巖後之雲深庵。詔賜號佛慧圓
明正覺普度大師。是為南嶽下二十二世。贊曰。


「 千崖坐斷粉碎洪濛
 眼空四海鼻舌俱通
 松上雪消崖邊雲墮
 大地山河喚作甚麼」



絕學誠禪師傳



洪州般若寺絕學世誠禪師。大德間。鐵牛持定。住靈
雲。唱雪巖之道。師為其上足。甞示眾云。兄弟家。三年
五年做工夫。無個入處。將從前話頭拋却。不知行到
中途而廢。可惜前來許多心機。有志之士。看眾中柴
乾水便。僧堂溫煖。發願三年不出門。決定有個受用。
有等纔做工夫。心地清淨。但見境物現前。便成四句。
將謂是大了當人。口快舌便。悞了一生。三寸氣消。將
何保任。佛子若欲出離。參須真參。悟須實悟。後仰山
古梅正友。請益求住。師曰。你去見無用中峯斷崖三
人了。却來與我同住。後梅到雪巖。閱法昌語錄。至驅
耕奪食。忽有徹處。便頌公案數則。寄呈師。師曰。此人
得我第三番竹篦上氣力。但欠脫殻在。越三年。梅因
[004-0642c]
過堂。打動鉢。始大悟。是為南嶽下二十二世。贊曰。


「 據曲彔牀提長柄拂
 用鐵牛機碎千聖骨
 亦名瞎禿亦名古佛
 千巖道破是第二月」



千巖長禪師傳



千巖禪師。諱元長。字無明。千巖別號也。越之蕭山黃
氏子。父九鼎。母何氏。晚而生師。七歲從外傳。諸書經
目輒成誦。師之諸父曇芳為僧。欲乞為嗣。從之。十九
薙染。受具干律師。知為法器。一日從飯僧于丞相府。
時中峯在座。遙見師。即呼問曰。汝日用何如。師曰。唯
念佛耳。峯曰。佛今何在。師方擬議。峯厲聲叱之。師遂
胡跪作禮。求示法要。峯以狗子無佛性話授之。師從
此參究。危坐脇不至席者三年。因聞鵲聲有省。亟見
峯。具陳所悟。峯復斥之。師憤然來歸。一夜將寂。忽鼠
翻食猫器。墮地有聲。恍然大悟。覺身躍起數丈。如蟬
蛻污濁之中。浮游玄間。上天下地。一時清朗。披衣待
旦。復往質于峯。峯問曰。趙州何故云無。師曰。鼠食猫
飯。峯曰未也。師曰。飯器破矣。峯曰。破後云何。師曰。築
碎方甓。峯乃微笑。囑曰。汝宜善自護持。棲遯巖穴。時
節若至。其理自彰。師既受囑。乃隱天龍。躭悅禪味。後
聲光日顯。笑隱訢公力薦之。諸山爭相勸請。後至烏
龍山。有終焉之志。尋建剎開化。學者輻凑。大振天目
之道。有語錄。行于世。贊曰。


「 問佛何在尋之不見
 鼠翻猫器忽然出現
 躍身如空應聲若響
 不是這番幾沈妄想」


[004-0643a]


無一全禪師傳



無一全禪師。元延祐間。遯跡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
洞左實相寺。同時有一源寧居之。人謂廣德二甘露
門。宋學士濂每稱焉。一源者。無用寬法嗣。即龍池禹
門開山禪師也。師嗣法未詳。昔應庵華為大慧杲法
門猶子。世稱其居處。謂二甘露門。以此類推。師當為
臨濟宗。又甞見千巖長公。有辭石溪請偈曰。出世宗
師萬萬千。只餘迦葉守枯禪。老僧若也隨流去。孤負
山居三十年。又送全上人偈曰。全然不識自觀音。訪
我伏龍山更深。四月初頭三月盡。黃鶯啼過綠楊陰。
意者是其人耶。贊曰。


「 無一一源是二是一
 鉢𨨄悉稱聲名洋溢
 名可得著語不得聞
 我思高致溪月石雲」



本空照禪師傳



本空禪師。氏里嗣法未詳。師顯圓融廣大法門。甞于
石溪。建松雲閣。繪三教聖賢像。悉藏其書于中。或謂
辨魔揀異。宗門眼目。秤觔定兩。向上鉗鎚。豈可雷同。
事須甄別。師曰會麼。瓶盤釵釧一金。毒藥醍醐一味。
千巖長公稱師。為巨靈劈大華之手。芥子納須彌之
機。又有答師二偈曰。懊悔當初入此門。至今無物獻
家尊。伯勞破鏡渾相似。翻笑飛蝗多子孫。雷聲未歇
電光隨。雪片飛空幾個知。凜凜吹毛全殺活。太平寰
宇斬頑癡。亦可知其人矣。贊曰。


「 松雲萬朵溪山盤盤
 松風一曲溪月團團
[004-0643b]
 氷崖筍出炎天雪寒
 我之知師有友千巖」



大滿大禪師傳



大滿大禪師。未詳何許人。大滿為五祖。賜諡不聞有
二。按裕州妙覺寺。在七峰山前。一名上古寺。寺後為
妙覺院。元頤庵和尚居之。初禮本院溫山主為師。其
後任慶壽居大剎。至元十年。賜號佛日滿大禪師。十
九年正月圓寂。一云。賜號佛日大滿大禪師。未知即
其人否也。千巖長公有送滿禪人偈。又有示慶雲滿
長老偈。抑或以滿為名者歟。贊曰。


「 彼何人斯藏頭露尾
 是耶非耶為彼為此
 先有五祖後有頤庵
 本來面目劈破老憨」



季潭泐禪師傳



徑山宗泐禪師。字季潭。別號全室。台州臨海人。俗姓
周氏。生始能坐輒跏趺。八歲從天竺笑隱訢公學佛。
十四薙度。二十受具。從隱開山于龍翔。寓意詞章。尤
精古隷。隱問。國師三喚。侍者三應。於意云何。師曰。何
得刲肉作瘡。隱曰。將謂汝奇特。今故無所得也。師一
喝。隱擬拈棒。師拂袖出。後乃得隱心印巳。而上徑山。
掌元叟端公記室。出世涇縣水西寺。大明洪武元年
四月。遷中竺。入寺上堂曰。金剛王劒橫揮。千妖屏迹。
爍迦羅眼洞照。萬物潛形。到此卷舒在已。殺活臨時。
直得千歲巖伸腰𨁝跳。錢塘水東決逆流。諸人還知
有也無。遂豎拂子云。庭前石笋抽條也。曾見高枝宿
鳳凰。四年正月。住徑山。次五十五代。太祖高皇帝召
[004-0643c]
西白金公。問鬼神事。詔舉高行沙門。師居其首。五年
建普度大會于鍾山太平興國寺。命師說法。超度迷
溺。上臨筵歎美。命住持天界寺。屢駕臨幸召對內庭。
賜饍無虗日。每和其詩。稱為泐翁。至百四十五首。又
命製讚佛樂章。既成。御署曲名。曰善世。曰昭信。曰延
慈。曰法喜。曰禪悅。曰徧應。曰妙濟。曰善應。凡八章。勅
太甞諧協歌舞之節。用之著為定制。十年冬。詔師與
太璞𤣱公。註心經金剛楞伽三經。行世。十二年。上以
佛書有遺佚。命領徒三十餘人。往西域求之。十五年。
得莊嚴寶王文殊等經還朝。開僧錄司。授右街善世。
掌天下僧教。命蓄髮授以儒職。師姑奉命。至髮長。上
召而官之。師懇辭求免。願終釋門。上乃嘉歎從之。賜
師免官說。後以長官奏事獲譴。往鳳陽槎枒峯。建寺。
三年訖工。天界寺火。以興復為已任。奏重建于聚寶
門外。二十三年。詔再住天界。二十四年。復領右街善
世。居無何。奉旨逸老。歸槎峯。上曰。寂寞觀明月。逍遙
對白雲。汝其往哉。乃渡江至江浦石佛寺。示微疾。九
月初十日。晨起謂眾曰。人之生滅。如海一漚。漚生漚
滅。復歸于水。何處非寂滅地也。言訖。喚侍者曰。這箇
聻。侍者茫然。師曰苦。遂寂。世壽七十四。夏六十。茶毗。
牙齒數珠不壞。得舍利三十顆。建塔天界。附笑隱塔
右。宋學士濂贊師像曰。具大福德。足以荷擔佛法。證
大智慧。足以攝伏魔軍。悟四喝三玄于彈指。合千經
萬論于一門。真實錄也。有全室外集十卷。行世。是為
[004-0644a]
南嶽下二十一世。贊曰。


「 龍飛九五法運更新
 如雲之從作國上珍
 終不受官天語益親
 末後傾出誰賡其音」



金碧峯禪師傳



寂照圓明禪師。諱寶金。號璧峰。乾州永壽人。姓石氏。
父母俱崇善。時有沙門。以觀音像。授其母張氏。囑曰。
謹事之。當生智慧之男。未幾果生師。白光燁燁照室。
幼多疾。父母疑之曰。此兒宜師釋氏耶。年六歲。遂捨
依雲寂溫法師。為弟子。及長受具。徧詣講肆。窮性相
之旨。久之曰。是可以了生死耶。遂棄去。時如海真禪
師。開法于蜀。師往詣。示以道要。師大起疑情。久之有
悟。呈真。真大斥之曰。必使心思路絕。大法可明。師益
加精進。三年脇不至席。一日聞伐木聲。汗下如雨。急
往求證于真。真猶詰十數遍。一一無滯。乃印可之。後
至五臺秘魔崖。知為前身住處。遂棲止。久之聲光日
露。四方聞而至者。將集千人。師不拒也。至正間。順帝
遣使。詔至京。甚敬之。命住海印寺。力以疾辭。賜寂照
圓明之號。大明太祖。即位燕都。手詔師。師應天時。見
上于內殿。問佛法大意。上設普濟會于鐘山。選高行
僧十人。蒞其事。師偕楚石琦與焉。寵賚甚渥。未幾示
微疾而化。茶毗獲五色舍利。齒舌數珠皆不壞。贊曰。


「 世道交興真人應運
 雲龍風虎莫之能禁
 真金出鑛古鏡生光
 精明既發照用無方」



松隱然禪師傳


[004-0644b]


松隱德然禪師。字唯庵。松江華亭人。姓張氏。少從無
用貴公祝髮。歷抵諸方。未有所契。參千巖長公于金
華聖壽。禪師聞其提唱。豁然有所悟入。舉目之頃。日
月星辰。風霆雨露。飛潛動蟄。皆演如來大乘妙法。于
是遂傳其道。甞謁石室珙于霞霧山。室曰。子去我而
求憩息之所。其必松江乎。書松隱二字授之以行。師
如其言。至華亭郭匯之陽止焉。結茅曰松隱庵。千巖
題頂相。示師曰。德兮無德。然兮不然。僧來便棒。佛來
便拳。慈悲沒些子。毒害有萬千。道非道禪非禪。我住
松庵汝松隱要悟更參三十年。巖沒。遂主其席。聲光
聳起。剌血寫經。天花𣯶𣯶滿庭云。洪武四年。師念西
天目獅子正宗寺。為高峯中峯道場。元季兵燬。僧徒
亡逸。乃尋故址居之。開山說法。盡復前規。信嚮者益
眾。宋學士濂甞曰。唯庵真有道之士也。又䟦其船居
詩曰。唯庵之詩。托物為喻。無非發明宗門心要。有益
學者。其推重如此。是為南嶽下二十四世。贊曰。


「 面冷如霜口甜如蜜
 一味虗頭全無真實
 佛法不會世法不通
 賣了明月買得清風」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四
[004-0644c]

No. 1608-J


敬書先公重編諸祖道影傳贊後


佑釲聞之靈峯素華法師矣。釋之於十方三世。無不
徹也。此界此時。則始于釋迦。繼于迦葉阿難等也。其
在震旦。則遠公造法性論。羅什歎其能知佛理。北齊
慧文大師。讀龍樹中論。悟圓頓心宗。二竝可稱聞而
知之。菩提達磨大師。受記東化。可稱見而知之。遠公
之後。凡修淨業。得往生者。皆見知聞知之流類也。有
人僅立蓮宗七祖。伹約行化最專者耳。然四明尊者
慈雲懺主等。何甞不以淨土行化。而智者大師十疑
論。飛錫法師寶王論。天如禪師淨土或問。楚石大師
懷淨土詩。妙叶法師念佛直指。尤于淨土法門有功。
至雲棲大師。極力主張淨土。讚戒。讚教。讚禪。痛斥口
頭三昧。真救世菩薩也。憨山大師。拓復曹溪祖庭。晚
年掩關念佛。晝夜課六萬聲。故坐逝後。二十餘年。開
龕視之。全身不散。遂與六祖。同留肉身。人天瞻仰。得
非蓮宗列祖乎。達磨傳至六祖。乃有南嶽青原二甘
露門。門似二。道無二也。又數傳而為五宗。人有五。宗
非五也。譬如阿耨達池。一水流為四河。歸于大海。河
有四。水無四也。今不知池水與海之一。獨從四河之
濶狹曲直遠近。起見互相是非。其可乎哉。近代禪宗。
自楚石琦大師後。不媿古人風格者。必首推紫栢大
[004-0645a]
師。壽昌無明禪師焉。繼北齊者。有南嶽思大師。曰大
乘止觀法門四卷。真圓頓心要也。次有天台顗大師。
出三種止觀。法華玄義文句。及維摩仁王金光明普
門品十六觀等疏。於是教觀大備。歷五傳至荊溪。其
道中興。又八傳至四明。道乃重振。此後裂為三家。漸
式微矣。近則百松覺公。稱為鳴陽孤鳳。僅出三千有
門頌略解。及楞嚴百問耳。幽溪無盡燈公繼起。一時
稱盛。然唯生無生論。足稱完璧。而圓通疏。殊未滿人
意。但能趺坐。書空作妙法蓮華經字。脫然西逝。則誠
蓮華國裡人矣。唐玄奘法師。徧遊天竺。學唯識宗于
戒賢法師。盡其所知。旁搜其所未知。廣大精微。真彌
勒天親之子。釋迦文佛之遠孫也。慈恩基師繼之。所
撰法華贊玄。則靈山法道。恐未全知。無怪乎唯識一
書。本是破二執之神劒。反流為名相之學矣。賢首法
藏國師。得武后為其門徒。聲名藉甚。疏晉譯華嚴經。
經既未備。疏亦草略。故不復傳。所傳起信論疏。甚失
馬鳴大師宗旨。方山李長者。有新華嚴經。頗得大綱。
清凉觀國師。復出疏鈔。綱目竝舉。可謂登雜華之堂
矣。後世緇素。往往獨喜方山。大抵是心粗氣浮故耳。
不知清凉雖遙嗣賢首。實青出于藍也。圭峯則是荷
澤知見宗徒。支離矛盾。安能光顯清凉之道哉。或曰。
佛祖之道。必須師資授受。方有的據。否則法嗣未詳。
終難取信。靈峯曰。譬諸儒家公伯寮。非親炙宣尼。告
子滕更之徒。非親炙孟子者乎。學焉未成。則終身不
[004-0645b]
入聖域矣。今之雖有師承。顛覆如來教戒者。何以異
此。朱子陸子生于宋。薛文清公王文成公生於明。後
千百年遙傳道統。今之雖乏師承。能自契合佛祖心
印者。亦奚不然。故執跡以言道。則道隱。譬諸射者。期
各中的焉耳。十方三世。唯此一的常住不變。何俟于
傳巧之與力。存乎其人。父不能得之子。子不能得之
父。有何所傳。或見而知之。或聞而知之。及其知之一
也。正知其不可傳者也。謂有可傳。則非佛祖聖賢之
道也。佑釲因是。重有感矣。南宋紹興間。濟宗大慧杲
住育王。洞宗宏智覺住天童。相得歡甚。大慧一日過
天童。宏智出寺迓之。會于亭中。兩師交讓無巳。乃不
次而坐。張狀元安國歎曰。三代禮樂。今歸釋氏矣。因
以揖讓名其亭。宏智甞曰。脫我先去。公當主後事。及
大慧得宏智遺書。遂陞座說法。有知音知後更誰知
句。夜至天童。凡後事悉主之。因舉宏智弟子法為。繼
天童席。識者方知。二尊宿各傳一宗。而以道相與。初
無彼此之別也。以視今之諸方門庭。不同互相攻擊
者。為何如哉。昔笑巖和尚嗣臨濟。而不專臨濟之稱。
止稱傳曹溪正脉第三十二世。意深遠矣。今願當世
大善知識。見是書者。直令宗教融通。勿反于宗門中。
生分別想也。


康熈甲辰冬十月朔秀水高佑釲念祖父敬述於金
臺之報國寺
[004-0645c]

No. 1608-K


三大師傳贊序


歷代諸祖道影。八十八尊。紫栢可公。命曲阿弟子賀
中翰知忍屬丁高士南羽。描摹大內稿本。憨山清公。
傳而贊之。繪乃形似。傳贊乃神似。形似殆不如神似
之勝。然二公苦心。不欲於紙上見諸祖。又不妨於紙
上見諸祖。將作末劫津梁。故令形神俱現耳。前者吾
友錢而介手書。雪嶠信公製敘。刊布流通。其中缺傳
贊者十一人。承埏今為參考。以補之。惟是萬曆中。一
時有三大和尚。雲棲興淨土。以統宗教。紫栢易方冊。
以廣大藏。憨山濬曹溪。以通法脉。厥功德邈焉莫儔。
是足繼諸祖後者。國朝三百年來。名宿如林。猶羣山
之磊砢。獨此三大師。則如海上三峯。巍然鼎峙。乃憨
山赴弔雲棲紫栢時。早為二老像贊。又甞自為像贊。
是三大師道影。巳有繪之者。特傳未具耳。憶先大夫
玄期公。在萬曆癸卯。為先王父宇培公十週。諷經雲
棲。津梁淨土。時初登賢書即起名。錢應金註先生。法名廣瀇。字明水
受二戒。呈偈曰。偶從閒裡話秋闌。碧樹當窓白日寒。
一笑不論千古事。齋頭借得小蒲團。蓮池大師稱善。
[004-0646a]
輒出衲衣衣之。是冬計偕仝陸水部。謁紫栢於請室。
語次有契。紫栢手錄所貽憨山逐客說為贈。憨山則
壬辰癸巳間。往來即墨之牢山。曾王父瀛臺公。時為
膠州守。頗竭檀護。及其東遊。先大夫曾偕至雲棲。後
奉使衡州。復寓書曹溪請益。是先大夫與三公。俱有
法乳之契。承埏少聞梗槩。故摭拾遺事。各為傳贊。以
附諸祖之後。至壽昌經。車溪冲。龍池傳。少室道。雲門
澄。黃檗有。天童悟。磬山修。博山[舟*羲-ㄎ+乃]諸老。雖先大夫多
與盤桓。今未暇及。以俟續國朝傳燈錄者。為紫栢補
此慧命一大負耳。若雪嶠。甞答問語風中。近復晤言
東塔。此又如三峯外。別為一峯。縹緲高騫。孤巒特秀。
且雲棲早為印可紫栢。葬其山中。而憨山又特為著
語。是足繼三大師後者。今杖履無恙。姑俟後緣可也。


賜同進士出身工部尚書郎前遷安寶坻涇縣令蒙
溫旨敘功紀錄旌異[橘-矛+隹]李寓公高承埏澤外父纂。時
崇禎閼逢涒灘之歲良月糓旦。

No. 1608-L



余於三大師。宿有因緣。雲棲曾侍巾瓶。海印親承記
莂。而紫栢入滅之歲。夢中委受付囑。今讀高大夫寓
公傳三大師。揚眉瞬目。如在尺幅間。不覺肅然起拜。
若三老之外。特標雪嶠信公。豈所謂楚石之後。獅絃
絕響者。於此另豎眼目耶。念祖世繼金湯。當自悉此
[004-0646b]
中微指。余未敢妄議也。


舊史氏虞山蒙叟錢謙益書


附三大師傳贊卷之全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述
虞山蒙叟 錢謙益 訂
嘉興上士 錢應金 較


蓮池宏禪師傳



師諱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浙江仁和人也。姓沈氏。
年十七補諸生。早棲心淨土。甞書生死事大四字于
几案。及閱六祖壇經。喟然曰。茫茫生死。安可無本據
耶。父母沒。決志離俗。嘉靖乙丑除夕。命繼室湯點茶。
至案盞裂。師顧曰。姻緣無不散之理。丙寅元旦。與湯
訣。有一筆勾詞。時年三十有二。從性天理公祝髮。無
盡行公授具足戒。尋禮五臺。感文殊放光。過伏牛山。
隨眾煉魔。至北京龍華寺。參徧融貞公。融曰。無貪利。
無求名。無攀緣。貴要之門。惟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
佛。遂受六度萬行之囑。參笑巖寶公於柳巷。巖曰。汝
何處人。師曰。浙江人。巖曰。却為何事。師曰。特到這裏。
來求和尚開示。巖曰。阿你在三千里外遠遠來。開示
我教。我將甚麼來開示你。師恍然即禮辭。歸過東昌
府。聞譙樓鼓聲。忽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
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004-0646c]
分衛至南京瓦棺寺。病革。即有欲以就茶毗者。師微
曰。一息尚存。乃止。病間至湖州之南潯。住豆腐橋。廢
祠中苦行三年。無一知者。五與越中禪期。終不識鄰
單姓字。隆慶辛未。乞食杭州之梵村。見山水幽寂。遂
有終焉之志。山故宋伏虎志逢禪師剎也。𡉏於巨浸。
環山多虎。歲傷人不下數十。師結茅三楹居焉。諷經
施食。虎患頓息。歲旱。眾強師出禱。師循田念佛。甘雨
隨注。眾異之。相與助建禪林。安居學者。即今雲棲道
場也。萬曆丙子。再禮五臺。己卯庚辰間。復參笑巖寶
公於京西觀音庵。無何以疾南還梵村。有朱橋。屢為
潮汐衝塌。行者病涉。師倡復。無論貴賤。請人施八分
而止。或疑其少。師曰。心力多則功自不朽。不日集千
金。鳩工築基。每下一樁。持呪百遍。潮汐不至者數日。
橋竟成。戊子歲。大饑疫。日斃千人。余知府良樞。請師
就靈芝寺禳之。疫遂止。壬辰歲。杭之淨慈寺。請講圓
覺經。聽者日數萬指。因贖門外萬工池。并城中上方
寺長壽庵二池。為放生所。既又助濬西湖三潭所著
戒殺文。海內多奉行之。慈聖皇太后。見師放生文。遣
內侍頒。賜蟒龍袈裟設供。問法要。師敬以偈答。而什
襲紫衣。不敢服。慈聖繪像。宮中禮焉。師道價日增。四
眾翕聚。而清規益肅。凜若氷霜。達觀可公贊師。有末
法戒壇成酒社東南撐柱仰高風之句。憨山清公。則
稱其一味慈悲十分清淨。幻有傳公。與師同參笑巖。
其刻語錄也。致書雲棲。推師為當世金剛正眼。乞作
[004-0647a]
唱導語。一時賢士大夫問道者。指不勝屈。王侍郎宗
沐問。夜來牀頭。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云。猫
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代云。走却法師。留下講案。
因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
惑。猫兒突出畵堂前。牀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
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朱居士鷺問。參禪念
佛。可用融通否。師曰。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左太
甞宗郢問。念佛得悟否。師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
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虞光祿淳熈問。慧日入西
院公案。師答曰。慧日自甘窮子。捨已從人。西院屈陷
平民。將生就死。可惜五百僧。只解點著便行。曾無一
二高臥不起。令慧日顯異惑眾。禍及兒孫。周侍郎汝
登問。鳥窠吹布毛機緣。師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當下布毛滿地。何待拈吹。先大夫錢應金註先生。爾時諱斗光。後更名
道素性豪邁。一見師。輒折節請益。師有開示語。先大夫

呈偈。師稱善。囑曰。學道人。當息却口頭三昧。而求實
悟。又曰。楞嚴經最有次第。宜先看。先大夫甞語承埏
曰。新建而前吾師潛溪楚石。而後吾師蓮池。兩浙靈
秀。盡萃於斯。一代儒釋。孰能過之。師從念佛。得力立
說。主東林淨土南山戒律。乃著彌陀疏鈔戒疏發隱
二書。又編禪關䇿進。葢顯禪淨雙修。不出一心。師之
化權微矣。甞垂語曰。本朝第一流宗師。無過於楚石
和尚。有西齋淨土詩一卷。彼自號禪人。而淺視淨土
者。非也。乙卯夏六月晦日。師預設供別眾。七月己酉。
[004-0647b]
示微疾。日當午。命扶西向坐。哆啝念佛。端然而逝。世
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塔全身於五雲山之麓。釋經輯
古手著。凡三十餘種。總名雲棲法彚。行世。從上諸祖
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
塵勞而見佛性。昔惟永明。今惟雲棲而巳。師素誡眾。
貴真修。勿顯異。故諸靈異不具載。上首弟子。鵝湖廣
心。瓶匋廣印。拂水廣潤。暨廣寂。廣承。廣伸。廣德。大賢。
大真。大掄。大獻以下。若而人參學。如壽昌慧經。雲門
圓澄。雙徑圓信。博山大[舟*羲-ㄎ+乃]。淨名大蓮。三峯法藏等。竝
飲水知源者也。贊曰


「 維大雄氏分禪教律
 雲棲總持一門超出
 單提六字旋乾轉坤
 慈雲膚寸大地瀰淪」



達觀可禪師傳秀水寓公高承埏述



師諱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栢學人。稱為紫栢尊者。吳
江沈氏子。生五歲不語。有異僧過門。摩其頂。遂能言。
志氣雄放。不可覊勒。嘉靖己未。年十七。仗劒欲遊塞
上。至蘇州天雨。宿虎丘僧舍。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
遂解腰纏。請明晨設齋剃度。自是即脇不至席矣。年
二十。從講師受具戒。掩關於嘉善之景德寺。三年。遂
行脚參知識。究明大事。聞僧誦張拙秀才偈云。斷除
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之。一日齋次忽
悟。乃曰。使吾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
若何。自是凌鑠諸方。隆慶壬申。師同陸文定樹聲。參
雲谷會公。扣擊華嚴宗旨。谷發揮四法界圓融之妙。
[004-0647c]
師歎為未曾有。過匡山。窮相宗奧義。遊五臺空巖中。
老宿孤坐。師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豎一指。又問。既
生後如何。宿展兩手。師言下有契。萬曆癸酉。至京師
參暹法師於張家灣。參理法師於千佛寺。參笑巖寶
公於西方庵。末後乃至法通寺。參徧融貞公。融問。來
此作麼。曰習講。問習講作麼。曰貫通經旨。代佛揚化。
融曰。你當清淨說法。師曰。即今不惹一塵。融命褫師
直裰。施旁僧曰。脫了一層。還一層。師心折之。遂留掛
搭。觀其動履。冥啟多矣。未幾南還。適聊城。傅御史光
宅。為吳縣令。其子利根。甚黠慧。搦二花問曰。是一是
二。師曰。是一根。遽開手曰。此花是二。師何言一。師曰。
我言其本。汝言其末。根遂作禮。旋至嘉興。見楞嚴寺
久廢。乃屬陸莊簡光祖。馮祭酒夢禎。包副使檉芳。為
外護。而委弟子密藏開公。鶴林蕖公。興復之。陸副使
光祚。助建禪堂。先成。師乃引錐剌臂血盈盌。書警語
曰。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
修。又念兩都大藏印造艱難。且卷帙繁重。更難於持
行流通。遐方僻壤。有終不得聞佛法者。改刻梵筴。為
方冊印行。輕便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遂創刻於五
臺山。移於寂照庵。至今徑山貯板。楞嚴發經。俾大藏
傳播薄海內外。皆師願力也。丙戌。訪憨山清公於東
海牢山海印寺。心相印契。遂許生平。再入京師。復潭
柘寺戒壇。時徧融貞公。巳入滅。師為文哭之。有嗣德
不嗣法語。乃繇三晉。歷關中。跨棧道。西遊峨嵋。禮普
[004-0648a]
賢大士。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重興歸
宗古寺。過安慶。遊皖公山。建佛光寺。北至房山石經
洞。復晉靜琬法師塔院。感琬公所藏佛舍利放光。慈
聖皇太后迎舍利。入大內。供三日。重藏石窟。神宗顯
皇帝手書金剛經。汗下漬紙。疑當更易。遣內侍質師。
師進偈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
神宗大悅。慈聖皇太后聞師至。命近侍致齋供。賜紫
伽黎。師遜謝。避暑上方山。適憨山清公入都。晤師於
兜率院。師復偕至雲居。禮石經。遂同住西郊園中。對
談四十晝夜。目不交睫。時萬曆壬辰。秋七月也。師既
與憨山約。往濬曹溪。以通法脉。癸巳歲。先至匡山待
之。越二年。乙未。聞憨山以弘法罹難。嘆曰。法門無人
矣。即往探曹溪。禮法供戒。靈通侍者。飲酒弔故。檀越
陳亞僊。有詩偈法語。將行赴京師救憨山。適知其謫
戍雷陽。遂待於江滸。仲冬相見於下關旅泊庵。執憨
山手曰。公不生還。吾不有生日。憨山再三慰解之。瀕
別。師囑曰。吾他日即先公死。後事屬公。歲庚子。南康
知府吳寶秀。浙江樂清人也。有善政。以礦稅被逮。其
夫人哀憤。投繯死。師在匡山聞之曰。閹人橫行至此。
世道不可為矣。乃決䇿入京。師謂人曰。憨山不歸。我
為法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傳燈錄未續。
我慧命一大負。捨此一具骨。釋此三負。不復走王舍
城矣。越二年。壬寅。師於赭山。會延慶寺。忽自題其像
曰。這個阿師。心直口快。走遍天下。圜中自在。癸卯九
[004-0648b]
月。為預祝蓮池宏公明年七十偈。冬十月。妖書事起。
震動中外。忌者乘之。劾師下司宼獄。及鞫訊。師但以
三大負對。絕無他辭。時曹御史學程。在請室。傾心問
道。有圜中語錄。先大夫錢應金註先生。爾時諱斗光。後更名道素計偕至。
特進謁請室。見其深慈定力。殷勤接引。謂有神光斷
臂之風。適有欲死師者。師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臘
月戊戌。索浴罷。端坐說偈。微笑而逝。世壽六十一。僧
臘四十五。越十三年。丙辰冬。憨山清公至徑山。為師
舉龕荼毗。肉身儼然。舍利無算。塔於徑山之文殊臺。
有紫栢集。行世。師氣雄體豐。面嚴冷心。乃最慈戒律。
精嚴見地。直截穩密。足可遠追臨濟。近接楚石。從毗
舍浮佛半偈悟徹。親切示人。居恒義重君親。入佛殿
見萬歲牌。必致敬。閱大統曆。加額後覽。偶讀長沙志。
見忠臣李芾殉城事。淚直迸灑。視侍者自若。師訶曰。
當推墮汝於崖下。其天性若此。所至護持正法。摧伏
魔外。入室弟子甚多。而宰官居士尤眾。先後興復十
五古剎。所刻大藏外。訪求古尊宿語錄。及經論註疏。
梓行者凡若干種。贊曰


「 巍巍紫栢法門荊聶
 抉面屠腸斬頭瀝血
 創方冊藏顯直指禪
 閃電不絕孤雲自還」



憨山清禪師傳秀水寓公高承埏述



師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全椒蔡氏子。七歲見叔
母生子。又見叔死。即抱生死去來之疑。年十二。禮南
京大報恩寺西林寧公為師。趙文肅貞吉。見之曰。此
[004-0648c]
子當為人天師也。嘉興雲谷會公。得法於法舟濟禪
師。與冬谿澤公齊名。嘉靖甲子。往來棲霞報恩。每示
學人曰。古人終日喫飯。不嚼粒米。終日行路。不踏寸
地。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應。師執侍甚勤。谷開示出
世參禪悟明心地之妙。師即請西林披剃。盡焚所習
外學。偕雪浪恩公。竝事無極湛公。受具戒。聽講華嚴
玄談。有省因。以澄印為字。歲乙丑。雲谷集五十三人。
結坐禪期。於大天界寺。力拔師入眾。同參谷指示。向
上一路。教以念佛審實話頭。從此參究。一念不移。隆
慶已巳。住靜金山二載。辛未。始辭谷北遊。谷曰。古人
行脚。單為求明。已躬下事。爾當思將何以見父母師
友。慎勿虗費草鞋錢也。壬申。至京師投宿河漕遺教
寺。往西山從摩訶庵忠法師。聽妙宗鈔。又聽法華唯
識。詣安法師。為說因明三支比量。參徧融貞公求指
示。融無語。惟張目直視。參笑巖寶公。巖問。何方來。曰
南方來。巖曰。記得來時路否。曰一過便休。巖曰。子却
來處分明。師便作禮。萬曆癸酉。遊盤山。至千像峯石
室。見不語僧。遂與度夏。明年偕妙峯登公。請大藏。歸
山陰王府。入少林禮初祖。結冬。邸中閱物不遷論。至
梵志出家。頓了旋嵐偃嶽之旨。於是生死去來之疑
氷釋。作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
下。伏牛山法光禪師。贈以偈。且曰。要公不捉死𧉮耳。
乙亥。至北五臺。禮文殊大士。大方廣公。厚禮之。尋結
茅五臺峯下之龍門。匡山黃龍潭釋徹空至。同居半
[004-0649a]
載。參鳳林寺二虎胤公。虎甚器重。丙子。蓮池宏公。復
遊五臺。與師語契。為留旬日。丁丑。見南嶽發願文。剌
血書華嚴經。辛巳仲冬。慈聖皇太后。為神廟。建祈儲
道場於五臺山大塔院寺。期百有二十日。師與妙峯
主其事。壬午八月。光廟誕生。師與妙庵禎公。結隱太
行山障石巖。至京西中峯寺。重刻中峯廣錄。結冬水
齋於石室。癸未春。即遁居東海之牢山。豁悟楞嚴觀
境。因恢復那羅延窟道場。始易號憨山。慈聖再徵。不
得。甲申。乃得其所在。輒賜內帑。師倣古矯詔賑饑事。
以賑山東饑民。丙戌。慈聖頒藏經於東海布金造寺。
賜額海印。達觀可公訪之。盤桓二旬。丁亥。殿宇工竣。
始開堂。為眾說戒。已丑。請藏至南京報恩寺。感寶塔
放光。為二親營生壙。壬辰七月。訪達觀可公於京師。
對談四十晝夜。偕過石經山。禮釋迦文佛舍利。禮石
經於雷音寺。禮琬公塔院。癸巳。山東又饑。師以山中
所儲齋供。盡分贍邊山四社之民。甲午冬。說戒於京
師大慈壽寺。歲乙未。方士流言。侵攘。逮赴詔獄。按驗
無實。坐以私創寺院戍雷州衛。達觀可公。欲白其枉。
師止之。為作逐客說贈師。而別道出江西。鄒忠介元
標。迎至鐵佛庵。與師一言投機。頓翻前案。丙申春。入
曹溪禮六祖。乃抵戍所寓城西古寺坡公亭。雷州饑
癘。師掩骼埋胔。以萬計乃建盂蘭會。說幽冥戒。天大
雨。癘隨止。未幾建化城庵於電白縣西苦藤嶺。施茶
濟眾。戊戌。修曹溪通志。成搆禪室於壁壘間。倣大慧
[004-0649b]
冠巾說法。歲庚子。始住錫曹溪。為靈通侍者授戒。歸
侵田。斥僦舍。屠門酒肆。蔚為寶坊。緇白坌集。攝折互
用。大鑑之道。勃焉中興。乙巳。渡瓊海。訪蘇東坡桄榔
庵白龍泉。求覺範禪師遺跡不可得。為之慨然。修五
羊青門長春庵。作曹溪廨院。為六祖辦供。冬十一月。
熹廟誕生。恩詔開伍。癸丑。度嶺至湖東。修衡州曇華
精舍。遊德山禮祖。甲寅夏。慈聖皇太后賓天。詔至。師
返僧服。乙卯。禮南嶽。直登祝融峯。旋遊九疑山。過冬
於愚溪。丙辰。為花藥寺僧續法系。過梅雪堂。弔遜庵。
至武昌。禮大佛。遊九峯。禮無念有公塔。至潯陽。遊東
林。有懷古詩。登匡廬。弔徹空。避暑金竹坪。遊歸宗寺。
登金輪峯。禮舍利塔。至黃梅。禮四祖五祖塔。遊浮江。
截江登九華。禮地藏。遂東遊浙江。會塟達觀可公於
徑山。弔蓮池宏公於雲棲。各為塔上之銘。先大夫錢應
金。註高先生。諱道素自雲棲歸。謂承埏曰。小子識之。憨公師友

死生之誼。便非流輩所及。豈俟弘法利生。始見宗門
龍象耶。王邑宰在公。語師曰。昨覽楞嚴經八遍覺。與
昔時眼界不同。師曰。不要熱忙。只管看來看去和經。
都不見了。始得赴淨慈寺宗鏡堂。說大戒。名宿雲集。
遊靈隱三竺西山。贊揚放生三池。過嘉興棲真寺。埽
雲谷會公塔。為傳以表之。赴齋楞嚴東塔金明三剎。
瞻禮者數千人。至吳門。遊諸名勝。諸大老問道於觀
音山。復迎至虞山拂水。為三山緇白。說戒於京口大
徹堂。丁巳。返廬山建法雲寺。於五乳峯下。效遠公六
[004-0649c]
時刻漏。專修淨業。天啟壬戌。復住曹溪。癸亥十月十
一日。示微疾。沐浴焚香。集眾告別。顧曰。今日截斷葛
藤。端坐而逝。世壽七十八。僧臘六十。自夢遊集外。有
經論註解二十餘種。行世。師氣宇軒舉。士大夫有志
節者。多與之遊。張文端位曰。人知憨師為大善知識
耳。不知有社稷功也。達觀可公曰。曹溪肉祖。所現邇
來。曹源涸矣。藉憨師以謫戍。為波瀾。而曹源復活。為
題康僧會尊者像寄之。有康祖來吳憨公謫粵語。其
推重如此。今上皇帝。御贊師像云。這老和尚。何等行
狀。撐持法門。巳作棟梁。受天子之鉗錘。為佛祖之標
榜。後署御名。供大內九蓮菩薩院中。先是乙丑歲。龕
歸廬山五乳峯法雲寺塔而藏焉。崇禎癸未。粵人復
奉其龕。歸曹溪。歷年二十。端坐如生。遂金漆塗體升
座。與六祖肉身相望。就天峙岡舊塔院地供養。名曰
憨山院。去南華寺半里許。師每謂。萬曆間。五大師際
會一時。雖體用不同。理事各別。其所以扶樹宗教。未
甞不同途合轍。爰作三銘二傳。以備僧史。三銘者。蓮
池宏公。達觀可公。暨壽昌無明經公。二傳則妙峯雪
浪也。其上首弟子。知微善。若惺炯。修六逸。智海岸。悟
心融。顓愚衡。夜臺某。雪嶺峻等數十人。不具載。師甞
示雪嶺峻曰。學道人。第一要骨氣剛。次要識量大。次
要生死心切。嗚呼師生平。亦盡此三言矣。贊曰


「 西林抽條柳巷脫木
 終返曹溪如雲赴谷
 機緣桴應文句鐘鳴
 全身說法不假三生」


[004-0650a]


雪嶠信禪師傳


前進士檇李遺老 高承埏 纂


師諱圓信。字雪嶠。一字雪庭。浙江鄞人也。朱姓。早失
父母。稍長。聞彌蛇經言水鳥樹林皆念佛法僧。忽心
動。萬曆已亥。捨俗出家。截髮上天台。自號不空。臥古
祠。乞食者二年。無有入處。一日逢靜主妙禎。因參他
心通僧勘少林僧三天竺來公案。忽前後際斷。說偈
曰。石貼背脊骨。翻身脇肋骨。子細思量來。動也動不
得。復喝曰。張三殺人。李四償命。自此遂能作偈。欲返
天台。尋人印證。正出雲門普濟寺。舉頭見古雲門三
字。乃大悟。作偈曰。一上天台雲更深。脚根踏斷草鞋
繩。比丘五百無踪影。見得他時打斷筋。向人索紙筆
書之。自此遂能書畵。高塗大抹。一洗前人印板法蔬。
笋氣而出。以奇秀旋。結茅武康之雙髻峯。至龍池。參
幻有傳禪師。一見把住曰。佛不見身知是佛。且置如
何是若實有。知別無佛。龍池曰。有了你。沒了我。師拓
開龍池。曰雪嶠。不得老僧道。師作禮進具戒。至雲棲。
參蓮池宏禪師。具陳行脚。雲棲曰。曾為浪子偏憐客。
一段苦心具見。然所得拈。向一邊百尺竿頭。更須進
步。師呈偈。雲棲逐句著語。且曰。見處高美。更少作詩
偈。以頭陀行。住雙髻峯。續祖慧命。師一日問。百年後
衣鉢付何人。雲棲曰。我無衣鉢。無能付。亦無受者。師
曰。如此斷滅去也。雲棲曰。影也沒。有斷滅。個甚麼。師
曰。請師授記。雲棲曰。諸佛授記多時也。師曰。不要這
[004-0650b]
個葛藤。雲棲大笑。師拜別。乞雲棲垂語。令可以除。可
以進。雲棲曰。除去有所得心。進到不可到處。更加精
進。振雙髻之風。次年復參龍池。龍池豎一指。師曰。喚
作什麼。龍池休去。又閱歲。師著草鞋。直入方丈。龍池
曰。你草鞋猶未脫也。師曰。何處見我草鞋來。龍池微
笑。師呈偈曰。數載龍池三度登。重重問話舌生氷。草
鞋分付虎狼去。雙髻峯頭一箇僧。龍池頷之。甲寅春
二月。遂受記莂。乙卯春。雲棲示寂。師為埽塔。作偈。有
衣鉢山中問道流句。是年始自雙髻。遷雙徑。結千指
庵於東坡池上。憨山清禪師。會葬紫栢日過之。機語
契合。題師真贊。有打破金剛圈咬碎鐵栗棘之句。復
為作六妙銘。珍重而別。師又於山頂。築語風居。榜其
門。曰孤雲。臥此中。萬山拜其下。予甞偕居士沈泓汪
渢吳統持。訪友天目山中。過師雙徑。見語風窓外千
峯矗雲真絕境也。師捫虱次。聞谷印公曰。慈悲些。師
曰。直要箇箇見血顓愚。衡公切菜次。師曰。作麼生曰。
刀刀到底。師曰。用許多力氣作麼。曰你作麼生。師曰。
一刀到底。鴛湖用公。翫新月次。師曰。者半箇在那裏
去了。湖良久曰會麼。師曰。也只得半箇。木陳忞參密
雲悟公于金粟。機緣未契。至雙徑謁師。師問。曾到金
粟否。曰曾到。師曰。曾問話否。曰不曾。師曰。你怕打那。
曰某甲一向不曾。置得問頭。請師處借轉問頭。師乃
開示。忞即轉金粟去。師謂箬庵。問曰。我平日只教人
誦金剛經。曰多少人。錯會大師意。師曰。直饒不錯會。
[004-0650c]
大遠在。曰大師莫瞞人好。師瞠目視之。師清真孤上。
傲然自得。每振吼曼嘯。不束縛沙門威儀。人稱雪獅
子。晚遂號青獅翁。世衰法微。深自保護。影不出山者
三十年。崇禎庚辰。壽昌弟子。黃禮部端伯。博山弟子。
余巡撫大成。請開堂徑山興聖萬壽寺。是年師正七
十矣。自此說法數大剎。浹月即歸。其久者則廬山開
先而巳。師瞥見古雲門得悟發願。欲弘雲門宗。所至
拈匡真偃禪師香。癸未春。上天童。為密雲悟公封塔。
說偈曰。坐空千界月。諸佛汝同儕。鑿破青山面。將身
就活埋。事竟。謂費隱容。木陳忞。石奇雲等曰。佛法傳
持。子孫綿遠。如帝珠網。各自領會去。旋至龍池。埽塔。
有偈曰。銅棺山下養龍池。步入凉風覓我師。當戶娑
羅空腹樹。迎階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會寫
傳燈嗣法詩。今日塔前成九頓。源流千載繼孫兒。是
秋。住我邑東塔寺。瓣香之祝。始嗣龍池。葢甞有五月
盤桓也。示眾曰。禪和子行脚住山。須求箇本命元辰
著落。豈是散心雜話。念栢樹子過日的。直饒你念得
熟。如瓶瀉水。卓然無依。你作麼生。出身參禪。惟貴妙
悟。古人不遠千里。見人三登投子。九上洞山。逃他一
片苦心。不過自然草鞵繩斷。頂門眼開盡大地。方知
是我更無別物。祖師云。舉足掉臂。無非西來大意。不
是妄語。丙戌。住紹興雲門寺。明年秋。師頻唱鵝毛雪
兒滿空飛。眾訝之。中秋示微疾。即封鐘板曰。吾將去
矣。郭居士問。囑累何人。師曰。此道塗污甚。今日棧絕
[004-0651a]
之。書偈曰。小兒曹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氷
霜曉喫杯。茶坐脫去了。八月二十六日酉刻。索茶一
盃。師隨唱雪花飛句。端然坐逝。壽七十七。臘四十九。
塔全身於雲門之前崗。所著有語錄。懷淨土詩。行世。
是為南嶽下三十三世。入室弟子。徹崖歇。形山淖。惟
一潤。曹源金。石濤鎧。山鳴璐。先後主叢林法席。贊曰


「 雲棲滴雨雲門灑雪
 波興龍池超然獨絕
 書𦘕逸品禪亦如斯
 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No. 1608-附-a


三大師傳贊䟦語


癸未冬月。先大夫歸自寶坻。將之涇縣。因念先世禪。
喜作雲棲紫栢憨山三大師傳贊。以續八十八祖。繕
錄於甲申下元序。及雪嶠老人復有函葢之契。未幾
而雪公化去。先大夫更為著語。以續三大師。又未幾
而先大夫離憂感疾。遂棄諸孤。余小子既不忍遺忘
手澤。且言念趨庭之暇。曾執侍雙徑巾瓶。是我家祖
孫父子。總在諸善知識光影中。重重現出也。因流涕
稽首。而敬述之。


順治辛丑仲春日秀水高佑釲念祖敬識於稽古堂
[004-0651b]

No. 1608-附-b


又䟦


曹溪憨山大師。剃度于嘉靖甲子。甫十九耳聽無極
和尚講華嚴玄談。至海印森羅常住悟法界圓融之
旨。慕清凉之為人。因自命其字。曰澄印。萬曆癸酉。遊
五臺。求清凉傳。按跡遊之。至北臺。見憨山奇秀。默取
為號。詩以志之。有遮莫從人去聊將此息機之句。歲
戊寅。書華嚴經。則剌血蘸黃金作供養。血瀝盡弗顧。
以此感種種瑞夢。或夢入金剛窟。親承清凉開示。或
夜登兜率天。入樓閣覲彌勒。聆轉識成智大義。或夢
覲文殊。召入浴堂。從不淨得大清淨。歲辛巳。慈聖太
后。命建祈儲道場於五臺。適大塔院寺。修舍利塔成。
即以金書華嚴。安置塔藏。明春升座講玄談。聽者萬
眾。偶見清凉疏。菩薩住處。東海那羅延窟。此云堅牢。
即今之牢山。癸未夏。訪至其地。於山南觀音庵廢墟。
誅茅結廬。以隱。迨太后以[示*集]祝之勞。布金造寺。賜額
海印。而師之初機。巳在隱現間。晚年結晚廬山五乳
峯下。每念華嚴一宗。清凉乃此方撰述之祖。世多懼
疏鈔之繁廣。而但宗合論。奚可哉。因取疏文。挈提大
旨。名曰華嚴綱要。至天啟壬戌而書成。遂重入曹溪。
越明年示寂矣。師夙參請雲谷笑巖二老。高超義學。
直趨最上。故能酌曹溪滴水。化為法雨。溉被枯禪。乃
[004-0651c]
宗教互融。恒露其初機。而縱橫涌出。其始終證入。似
獨契華嚴宗旨。亦猶清凉為六祖法孫。而卒稱華嚴
四祖云爾。佑釲讀先大夫三大師傳。竊謂雲棲似永
明。紫栢似覺範。而憨公則清凉。幹子圭峯益友也。外
舅譚公埽菴。首肯斯言。請再質之諸方具眼。


康熈丁未冬秀水高佑釲念祖敬識於金陵報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