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121 淨土紺珠-清-德真 (master)



No. 1202-A


淨土紺珠序


余聞之。世間萬法不外象數。故古昔聖王。見河驪而
畫八卦。得龜瑞而敘九疇。此寔為萬有之綱領。眾法
之樞紐也。至若淨土一門。是出世間之法。簡易直捷。
尚不落於階級。安用此一二三四百千萬億之數目
為也。但以濁世人修淨土法根幾不同。故證果之地
自然而現四土九品。則何甞外乎此數目哉。法幢山
虗舟長老。早悟宗乘。大闡玄風。真叢林之領袖。末法
之津梁也。今取經論中淨土句語屬數者。輯成一書。
名曰淨土紺珠。盖取張燕公記事不忘之義也。在昔
天台中峯天如憨山諸師。俱是禪宗大匠。門庭高峻。
而及其誨人。又拈此門。諄諄不巳。豈非慈悲心切。度
人為急。指示出要之捷徑耶。後之讀是編者。亦須知
師之婆心忉怛也。


己卯季夏露蓮居士題
[001-0648c]

No. 1202-B


自敘


歲已卯秋。余方駐錫于法幢時。夜山月吐白。篆煙縈
青。一榻趺坐。萬籟俱寂。有客叩扄。飄然入揖曰。吾師
宗承臨濟。荷擔大法。據猊座。秉麈拂。拈一普光明智
橫竪棒喝。四十餘年法筵雄徒。未聞有一人作家者。
必是門風高峻。躋攀無級耶。季世根機承當無力耶。
杷柄止此耶。緣法未熟耶。古德云。一向舉揚宗教。法
堂前草深一丈。何不按下雲頭。以簡易方便。隨機接
引乎。余曰。願聞其說。客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
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
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
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此見大圓通
之剏自沙劫也。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思專
則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虗神朗。氣虗則智恬其照。神
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
假修以凝神。積習以移性者。是蓮社結集之始于震
丹也。嗣後歷代宗師唱演者十百。正西樂邦往生者
萬千。若人信心純至。正因凜然。重念生死。切思輪轉。
妄緣雲散。亂想氷消。舉起一聲佛號。直下更無異見。
即佛之念。如太阿鋒。橫按當軒。即念之佛。如大火輪。
星騰𦦨熾。使萬物嬰之則燎。觸之則傷。久久念成。念
[001-0649a]
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念。身心一致。能所兩忘。可謂破
生死蟄戶之雷霆。燭迷妄幽衢之日月。倘能如是驀
直做去禪淨。何甞歧二修證究竟歸一者也。吾師何
不以此淨土法門。攝化有緣。勉思彚征乎。余默然良
久。示此紺珠。客披覧巳曰。而今以後。知師之垂慈苦
心。末學淺劣。敢肆嘐嘐。拜謝而退。因綴錄客問。以為
之引。又系以偈曰。


「 過去巳受無盡苦
 現在今受無窮苦
 未來當受無限苦
 百千萬劫難可數
 惟有一門可超昇
 念佛往生安樂剎
 親見如來無量壽
 得聞微妙真正法
 頓悟無上佛菩提
 智慧神通悉具足
 往來遊戲十方界
 供養諸佛受記莂
 回入娑婆度羣品
 以報佛恩之萬一
 是則名為善男子
 亦得名為大解脫
 可得名為大夫丈
 方得名為大菩薩
 淨土法要以數彚
 見聞咸證勝妙樂
 白毫祥光徧大千
 泥犁翻成藕華國」



光緒六年已卯孟秋法幢山慧定寺虗舟堂德真識


例言




* 內典紀數之書。有三藏法數。搜羅頗廣。而此編則
[001-0649b] 祇取淨土法門中句語屬數者。撰成焉。
* 淨土法門。自匡山大闡以後。歷代諸上善人。繼躅唱演。有論有文。有傳錄疏鈔。有詩歌偈讚。各有發揮。而此則剏以數彚。卷帙無幾。六度萬行包括具足矣。
* 自一至十。雖廣略不齊。皆可臚列。而十外之數。隨見隨記。至四十八而止。其餘不切於信行願三門者。槩置不錄也。
* 禪淨分門立幟。交惡相疵。盖不識歸元之無二也。而且參念止觀之法。定慧雙修。則禪淨何甞有異。此編於參觀二門。特加詳明。欲使行者惟期曰淨曰禪。同證寂光云爾。
* 唐張燕公說。少事淹貫。苦無記性。有客贈一紺色珠。執握在掌。巳過瞭然。故曰記事珠。今取此勿忘之義。命名焉。
* 自顧寡謏。且藏弆無徵。捃摭不廣。未免漏萬之誚。至於贊成全璧。庸俟後之博雅諸賢云爾。


引用書目




* 大寶積經
* 大阿彌陀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文殊般若經
[001-0649c]
* 維摩詰經
* 般舟三昧經
* 稱讚淨土法門經
*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 業報差別經
* 增一阿含經
* 觀無量壽經頌
* 普賢行願記
* 甘露疏
* 安國鈔
* 天親論
* 淨土十疑論
* 羣疑論
* 寶王論
* 慈恩通讚
*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
* 淨土立教志
* 淨土十門教誡
* 萬善同歸集
* 龍舒淨土文
* 勸修淨土文
* 三時繫念儀範
* 淨土或問
* 念佛直指
* 福報指南
* 禪宗正指
* 歸元直指集
* 淨土指歸集
* 蓮宗寶鑑
* 雲棲法彚
* 淨土法語
* 夢遊集
* 大明三藏法數
* 淨土晨鐘
* 淨土資糧集
* 淨信堂集
* 傳家寶
* 西方公據
* 妙應錄


淨土紺珠目錄




* 一心
* 一心
* 一乘
* 一念
* 一念
* 一大事
* 一行三昧
* 一相三昧
* 一境
* 一門
* 一息
* 一句
* 一聲
* 一口氣
* 一片
* 一生
* 一點真性
* 一言
* 一稱
* 一箇
[001-0650a]
* 二心
* 二心
* 二修
* 二持
* 二宜
* 二善
* 二出
* 二行
* 二不生
* 二念
* 二勸
* 二警䇿
* 二力
* 二道
* 二種病
* 三心
* 三心
* 三福
* 三力
* 三輩
* 三方便
* 三疑
* 三不信心
* 三故
* 三專
* 三通
* 三慧
* 三較量
* 三不可
* 三䇿
* 三獨推
* 三道
* 三持
* 三勸
* 三關
* 三觀
* 三即
* 三囚
* 三待
* 四種念佛
* 四土
* 四料簡
* 四料簡
* 四種饒益
* 四意
* 四關
* 四當
* 四不退
* 四色蓮華
* 四念珠
* 四不得
* 四門
* 四教離念
* 四可
* 四行願
* 四字教詔
* 四修
* 四生
* 四如
* 四孝
* 四行
* 五敬
* 五不退
* 五念門
* 五惑
* 五不可思議
* 五少不得
* 五禪
* 五必
* 五不正
[001-0650b]
* 五義
* 六度
* 六度
* 六種念
* 六根
* 六信
* 六不得
* 六淨
* 六修
* 六藥
* 七種勝
* 七正念
* 七寶
* 七不妨
* 八法
* 八信念佛
* 八功德水
* 八用
* 八念
* 八易生
* 九品
* 九品
* 九祖
* 九祖
* 十心
* 十信心
* 十無礙
* 十勝
* 十勝
* 十勝
* 十勝
* 十勝利
* 十易
* 十易
* 十易
* 十種功德
* 十只此
* 十念
* 十疑
* 十不念
* 十難
* 十難信
* 十失
* 十種莊嚴
* 十願
* 十業
* 十二光
* 十二願
* 十二不思議
* 十二力
* 十二檢照心
* 十四守護心
* 十四相
* 十五念佛
* 十六彼此
* 十六觀
* 十六想
* 十八賢
* 十九念了義
* 十九益
* 二十正好
* 二十四樂
* 二十八真念
[001-0650c]
* 三十種益
* 三十自慶
* 四十八願
* 四十八願No. 1202
淨土紺珠
釋 虗舟德真 輯


一心阿彌陀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
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
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
彌陀佛極樂國土。


一心慈照宗主說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
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黏去縛。便
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箇字。即是
解黏去縛秘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
莫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


一乘蓮池大師說
念佛之人。惟求一乘佛果為期。不於
餘乘。妄有希冀。發如是心。乃修淨土。是為正因。苟
為不然。雖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迃曲。


一念慈照宗主說
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
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
[001-0651a]
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
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
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
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


一念蓮宗寶鑑
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
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
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
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
却又照覷看。只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
一念。復又覷破。這覷底是誰。○參。良久。又舉念南
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覷。如是參。急切做工夫。勿令
間斷。惺惺不昧。如鷄抱卵。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
舉。如是看。如是參。忽於行住坐臥處。聞聲見色時。
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盡
乾坤大地。是箇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巳。靜無遺
照。動不離寂。


一大事慈照宗主說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
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是
把做。一大事始得。若也半進半退。似信似疑。濟得
恁麼事。如何出離輪回。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去。
發大勇猛。發大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
但持只執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
似。搖撼不動。專其心。一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
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
[001-0651b]
也念。莫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持佛不
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
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
穩。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
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想心。直至
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
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
漏自然淨盡無餘。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
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
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又云正
定。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謂修行之
人。應處空閑。捨諸亂意。繫心實理。想念一佛。專稱
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而
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得見十方諸佛。獲大辯才
也。


一相三昧寶王論
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
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覺即續之。
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嗔等間隔。隨犯隨懺悔。不
隔念。不異念。不隔日。不隔時。念念常不離佛。念念
清淨圓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一境蓮宗寶鑑
行人入日觀者。須於靜處。屏絕外緣。正
坐攝心。諦觀日輪。現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靜
如對明鏡。自覩面像。心若馳散。制之令還。心息住
定。即得三昧。
[001-0651c]


一門慈照宗主說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
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
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
執持。方有趨向分。所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
如磨杵作鍼。鍊鐵成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
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一息蓮宗寶鑑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
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巳身在圓光中。默觀
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
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
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虗空等。久久純熟。心
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惟心淨土。


一句憨山大師說
凡念佛時。先將自巳胸中雜亂念頭。
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
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
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處。不
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
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


一聲憨山大師說
每日除二時功外。單將一聲阿彌
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
都不思想。只將一聲佛。作自巳命根。咬定牙關。決
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
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
[001-0652a]
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
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
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
法。


一口氣慈雲式懺主說
在俗人塵務忙冗。每日清晨服飾
已。面西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
如是十念。伹隨氣長短。氣極為度。其念佛聲不高
不低。調停得中。如此十念。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
散。專精為功。顯是藉氣束心也。


一片憨山大師說
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火。然只
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
過忘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
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不求成片。而自成
一片矣。


一生藕益法師說
現前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
作意離絕。即現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
說妙談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
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
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一點真性禪宗正指
伹一心念佛。不雜一切俗務。心無
所擾。則氣自靜。氣靜則神自清。神清則耳無邪聽。
目無邪視。心口如一。則手口心身混合。大定之後。
我之神。御子之神。我之氣。御子之氣。忘我為汝。忘
汝為我。是二是一。是一是二。不此相。不彼相。不可
[001-0652b]
以形聲見。不可以色身求。如此渾渾淪淪。自然合
體。運動隨心。靈機不滯矣。必須靜息觀自巳本來
一點真性。務要認得大白牛耕田是如何。每夕如
此行時。如在大蘭若坐七相似。不過一七期內。心
性自能領悟。即不看經。而無一時不誦。口不誦佛。
而心無一時不佛矣。今夕行。今夕有益。明夕行。明
夕有益。


一言大顛禪師說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未了之人。
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經云。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諦觀聲聲從自
已胸中流出。念念不絕。十二時內。常讀是經。呌佛
一聲應一聲。本來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喚作返
本還源。如何是源。水流元在海。月落不離天。


一稱增一阿含經
若人以四事極好之物。供養大千世
界滿中阿羅漢辟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
一稱佛名。百千萬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一稱佛
名功德尚爾。況復十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
功德耶。現世安隱。眾聖守護。離諸灾厄。功德無量。


一箇歸元直指
先德云。佛法不是死魚。那怕爛却。如剝
芭蕉相似。剝一層又一層。剝一層又一層。直要剝
到無下手處。纔得打成一片。然後著衣喫飯。屙屎
放尿。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無不是一箇阿彌陀佛。
自此心花燦發。洞照十方。如杲日麗天。明鏡當臺。
不越一念。頓成正覺。非惟明此一大事。佛法世法
[001-0652c]
無不明了。亦未可住著。須求證悟。作家投機。印可
之後。聖凡不立。取捨兩忘。徧法界是箇自巳彌陀。
盡虗空是箇惟心淨土。


二心永明禪師說
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
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
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
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念佛發願之時。
懇苦翹誠。無諸異念。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
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
三寶。誓報四恩。


二心真歇禪師說
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
引中下之機。故一心不亂之說。兼含二意。曰理一
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行。只一憶念。如龍
得水。似虎靠山。即楞嚴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
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理一心。亦非他法。
直將阿彌陀佛四字。做箇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
十念之頃。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
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
一念不生。不涉階梯。頓超佛地。得非淨土之見佛。
簡易於宗門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
業。同歸一願。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二修善導和尚說
眾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難
成就。故大聖悲憐。勸修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
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
[001-0653a]
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
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修雜業者。百中希得
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
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
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善
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
行故。


二持蕅益法師說
執持佛號有二持。一事持者。信有西
方阿彌陀佛。而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
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名為事持。二
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為繫心之境。令不暫
忘。名為理持。


二宜錫明居士說
念佛宜求生淨土。種瓜得瓜。種豆得
豆。念佛自得成佛。世人不知。極樂淨土人人可到。
心中先自搖惑。反想他生福報。遂致一生念佛無
成。此非佛打誑語。乃自已不肯承當。走入差路。奉
勸念佛之人。信到十分。願到十分。行到十分。九品
蓮胎斷然有分。念佛宜廣行眾善。娑婆如苦海。念
佛如乘󳯟。生淨土如到彼岸。積善如帆楫盤費。經
中雖言臨終十念。可以帶業往生。此由夙生修習。
一念回光。頓超三界。非可倖而致也。苟明知惡不
可為。而猶任意妄行。且等臨終片刻十念。天地鬼
神豈容如此巧乎。往往業境現前。連一箇佛字也
[001-0653b]
念不出。何能十念。奉勸念佛之人。當以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八字。終身守之。終身體之。


二善彥倫法師說
諸大乘經。勸生淨土因。通二種善。一
定。二散。定謂即心觀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
本具。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
諦圓融。一心具足。故唯心三昧。圓常觀體。了彼淨
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為觀。心外
無佛。性外無土。觀之不巳。證無生忍。散謂用純實
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亂。繫念彌陀。一日七日。聲聲
不絕。念念無間。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在其前。唯
事想彼國。伹無三觀。名散善。若定若散。利根鈍根。
皆淨土因。咸趣無生。永無退轉。


二出桐江法師論
橫豎二出。豎出者。謂三乘行人。依四
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歷涉地位。如取科第。須有
才學。如歷任轉官。須有功效。橫出者。謂念佛求生
淨土。如人廕敘。功由祖父。他力不論學問有無。又
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歷任淺深。


二行十疑論
欲生淨土。須求厭忻二行。一者厭離行。
常觀此身。膿血屎尿惡露。臭穢不淨。初觀世人。從
情欲貪愛生。是種子不淨。二觀父母赤白和合。是
受生不淨。三住母胎藏。即是住處不淨。四在母胎
時。惟食母血。即是食噉不淨。五十月滿足。從產門
出。即是初生不淨。六內身膿血。即是舉體不淨。七
死後胮脹爛壞。即是究竟不淨。觀身既爾。觀人亦
[001-0653c]
然。次觀娑婆穢境。眾苦共集。應當厭離。纔生厭離。
淨土必成。二者忻樂行。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
眾生苦故。是故希心起想。樂緣西方淨國。百寶莊
嚴。金地瓊林。花池光彩。神通自在。任意他方。永絕
死生。更無煩惱。受諸快樂。故須忻樂。


二不生淨土法語
若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
公之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
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
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為情
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
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
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
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
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
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
蓋愛之所以為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
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
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
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
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
之不遺愛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
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


二念蓮池大師說
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
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
[001-0654a]
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覩自性天真之
佛於象外。本迹雙舉。理事同原。


二勸淨土晨鐘
決定如是可行之謂信。決定如是而行
之謂修。可行而莫之行。修既不力。雖信無徵。故亟
勸焉。勸有二義。一勸自利。一勸利他。茫茫生死海
中。惟有空劫以前自已。是我本來。不早思認取尋
解脫之門。自甘淪沒。誰任其辜。且已不修。其何以
勸人修。盖淨土法門。自他兼利。宜自他兼修。自他
兼修故。須自他兼勸。


二警䇿雲棲法彙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
何況老乎。我今殷勤來相警䇿。當觀此身。目暗耳
聾。𩬊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步履龍鍾。精神
昏塞。譬如夕陽西照。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
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巳事巳辦。
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
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老堂警策佛言。
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殷
勤來相警䇿。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
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諸魚遊釜
內。倐忽蕉縻。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此身不久。前路
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巳事巳辦。非愚所量。其或不
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二力淨土十疑論
往生淨土。必資二種力。一者自力。二
[001-0654b]
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
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
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
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
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
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
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
未得生淨土。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
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
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
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二道淨土十疑論
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
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在五濁惡
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䟦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
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
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
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
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
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
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
水路。行藉󳯟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


二種病純陽祖師說
此是最圓通最直捷法門。必先靜
氣。一絲不掛。實力遵行。自有好處。然有二種大病。
而間斷不在此數。第一是我要念佛。厭人多言。厭
[001-0654c]
事多紛。未及一串二串。嗔心大動。無論念之不效。
即使有益。亦不過為冥中官吏。不升淨土。何也。嗔
因所至也。此最大忌。最易犯。經云。一念嗔心。能焚
七寶。豈不利害。此一嗔字。不知悞了多少人。添了
許多病。肝氣旺熾。相火奔騰。小則生狂昧昏亂之
症。大則喪其本來有。如紙入紅爐。灰揚頃刻矣。安
能入佛國清凉法地乎。第二是念佛有求。求而不
應。或生後言。佛雖不咎。其罪報難逭。凡人念佛。滿
五十日。三尸怒嫉。必生魔障。乃至六月。然後三尸
服。而善神至。佑汝持佛。怒汝謗佛。況念佛原在大
段上做功夫。若求財得財。求子得子。即使靈驗不
過得財得子而巳。與淨土全不關涉矣。不知汝一
意行持。久久獲效。自然財來子得。不必汝求也。命
中所有。不念佛亦有。所以膏粱紈袴無意修行。而
命中所無。念佛自有。所以老宿名僧半生富貴也。
勉之。


三心善導和尚說
身禮彼佛。口稱彼佛。意觀彼佛。三業
真實。名至誠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界。信
知彌陀本願。下至十念得生。無有一念疑心。名深
心。凡所作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名回向發
願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念佛直指
執持佛號一行。通具三心。一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
救拔一切眾生苦故。
[001-0655a]


三福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
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勸進行者。


三力般舟三昧經
念佛往生有三種力。一者本有佛性
力。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二者慈光攝取力。言
彌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三者念佛
三昧力。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


三輩無量壽經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
國。凡有三輩。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
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
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
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
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
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
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
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
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
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大眾現其人
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下輩者。十方世
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
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
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
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人
[001-0655b]
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三方便羅什法師說
具此三方便者。則得生淨土。一善
於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證。三善化眾生。


三疑慈照宗主說
念佛人臨終有三疑。不生淨土。一者
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者疑
我欠人債負。或有心願未了。及貪嗔癡未息。恐不
得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
接。


三不信心楊次公說
世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生
淨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
生也。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樂
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


三故蓮池大師說
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其
故有三。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
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耍積德修福。
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婦相
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騭
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
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這不好
心。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雖念佛。
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
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
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
成佛。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
[001-0655c]
等凡夫。料得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
不合佛心佛指。引爾生西方。爾却自不願生。以此
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
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
能有幾時。若說爾是凡夫。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
凡夫做。安知爾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
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
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專善導和尚說
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
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
修餘觀。若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三通大行和尚說
心惟信佛。佛則知之。他心通故。口惟
稱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身惟禮佛。佛則見之。天
眼通故。


三慧藕益法師說
聞說阿彌陀佛。即聞慧。執持名號。即
思慧。一心不亂。即修慧。


三較量十疑論
無始惡業雖重。臨終十念能敵。今以
三種較量。一者在心。造惡之時。從虗妄顛倒生。念
佛者。從善知識。聞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虗一實。
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豈以久來積
暗而不滅也。二者在緣。造罪之時。從癡暗心。緣虗
妄境界生。念佛之心。從聞佛功德名號。緣無上菩
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
箭深毒慘。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
[001-0656a]
豈以箭深毒慘而不出耶。三者在決定。造罪之時。
以有間有後心。念佛之時。以無間無後心。遂即捨
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大索。千夫不制。
童子揮劒。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少
時焚盡。


三不可錫明居士說
念佛不可附邪教。念佛乃正大法
門。雖覺平易。實該圓頓。竊恐愚夫愚婦半途厭怠。
被人誘入天主無為等教。反以淨土一門。為非生
犯重刑。死遭地獄。可哀可憫。奉勸念佛之人。老實
念去念到。一心不亂。自然花開見佛。切勿揑恠求
神。妄生別想。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念佛不可當錢
用。出世大法。莫如念佛。每見世人信根不正。皆謂
所念之佛。死後可當錢用。以是臨終顛倒。但知冥
府用錢。而不知回向淨土。豈不大誤。奉勸念佛之
人。必須歸依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萬
不可以此出世大法。僅作應酬無常使費也。念佛
不可妄殺生。念佛以慈悲為本。如不戒殺。功效減
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歷劫以來。同為眷屬。殺彼
養我。情何以堪。奉勸念佛之人。每下箸時。常設此
想。自能斷葷。早成淨業。即或不能常齋。能持六齋。
亦得往生。若殺生則斷乎不可。


三䇿淨土或問
古人有三種痛鞭之䇿。一曰報恩。二曰決
志。三曰求驗。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
恩國恩。固未暇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
[001-0656b]
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說要報
重恩。後來行脚。又說要報重德。離鄉別井。二三十
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爾總不顧。父母老病。爾又
不看。及聞其死。爾也不歸。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
苦。望爾救他。望爾度他。爾却念念間斷。淨土不成。
淨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
相救。爾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云。不孝之罪。當
墮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又且不
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爾當勤修
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
減刻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犂拽把。償
他始得。爾却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
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第二決
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爾一生參禪。禪既不悟。
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
幾句禪。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箇字。又要做幾
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𨤲繫念。三塗
業因。瞥爾情生。萬劫覊鎻。爾却志無決定。情念多
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覊鎻
業也。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
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
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
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
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熱鐵洋銅業也。又且斷除
[001-0656c]
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虗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
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妬。右人云。貪名貪
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爾却因此愛憎。
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
也。第三取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爾如今𩬊白
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
要見佛。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
頂。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
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喝佛十聲。則
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
爾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與
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
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戒之戒
之。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
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
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


三獨推淨土或問
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其
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
願重者。經云。彌陀往昔因中。甞發種種廣大誓願。
其略曰。若我成佛巳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
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
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誓不
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
有緣者。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
[001-0657a]
彌陀固巳多矣。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
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
亦會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
險之處。或發贊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呌阿彌
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摶泥。圖墻𦘕
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
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
有緣而何。無量壽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
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
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
惡世。偏有緣耳。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
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
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
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欣。則化道行矣。又我
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
故於諸大眾經。丁寧反復。稱讚勸往者。盖化道之
相關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


三道淨土法語
夫念不一。不生極樂。一念之道有三。曰
信。曰行。曰願。第一信者。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則
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極樂者。要以敦信為之。
始必須遍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
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
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彌陀。非是他佛。一悟
妙有。遍周遍具。以為欣淨之本。一悟真空。圓離圓
[001-0657b]
脫。以為捨穢之原。第二行者。前敦信如目視。今修
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而無足。行而不信。猶
有足而無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猶如
目足兼備。然後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說行。第三願
者。夫淨土般若舟航。要以信為點頭探水。行為篙
櫓風帆。願為󳯟柁撥正。無點頭探水。則不知通塞
淺深。無篙櫓風帆。則不能至其所止。無󳯟柁撥正。
則無約束要制。故次行以明願。如此三法。可謂生
淨土之弘綱。覲彌陀之寶筏。一切淨土法門。舉不
外乎是矣。


三持蓮池大師說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高
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綿綿密密。聲在
脣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不
妨默持。或覺昏沈。不妨高聲。須句句出口入耳。聲
聲喚醒自心。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彼即醒
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三勸蓮池大師說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
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
乃至幾萬。一勸半忙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
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
百聲。乃至幾千。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
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
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三關蓮宗寶鑑
兜率悅禪師示眾三關。一撥草參玄。只
[001-0657c]
圖見性。只今上人性在甚處。二識得本性。要脫生
死。生死到來。作麼生脫。三脫得生死。要知去處。四
大分離。向甚處去。透此關則不拘生死。不礙去來。
今念佛人。於十二時中。持一句阿彌陀佛。思專想
寂。更能回光。自看如何是我本性。四大分離。向甚
處去。常有此疑。驀然識得。便知落處。即此是直捷
底修行正道。


三觀蓮宗寶鑑
夫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
阻乎空寂。由是立三觀。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空
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
沙惑。證過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
切種智。成法身德。行者念佛之時。意根為因。白毫
圓光為緣。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諦觀念佛心起。即
是假名。體之即空。洞見此心。有如來藏。是離邊顯
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諸佛眾生一念普應。是即
邊而中。無佛無念。此乃大乘圓修。三觀念佛也。故
曰。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三即蓮宗寶鑑
阿彌陀佛有廣大願力。攝娑婆眾生。而
歸淨邦。是令反妄而證真也。淨土之道。其為體也。
以彌陀即本性。其為宗也。以淨國即惟心。其為用
也。以仁恕即滅惡生善。此之三者。盖顯三世報應。
制其事。一心空寂。窮其理。俾達乎理者反其妄。信
其事者遷乎善。使一人能行是道。以訓于家。家以
導於鄉。鄉以達於邦。以至於無窮。則天下之民。涵
[001-0658a]
道泳德。融神實相。高步無何。而極佛境界。豈止以
為善人君子而巳哉。夫如是則何患乎忠孝。不修
禮讓不著歟。


三囚淨土晨鐘
錢孝直曰。從來三界生死輪迴。比于牢
獄。然則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獄中囚也。囚有三種。
其一自謂決無生理。聊于此中苟圖安逸。一朝劊
子手到。觳觫就斃。其一。自負千金之子。不惜金錢。
打點營生。而情非決定。一面且偷遊釜之娛。倘再
生路絕。亦道盡甘心而巳。別有負性崛強之夫。不
耐束縛。伺守者少間掙斷枷鎻。一往無前。似此決
烈。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餘生。或出不出。情懸兩
可哉。噫此亦我輩生死獄中一榜樣矣。第一種人。
滔滔皆是駕言於功名富貴。辛苦博來。極宮殿妻
妾之奉。以自娛樂。語以生死。恬不關心。語以生死
外別有出路。啞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
第二種人。生來亦具宿根。禮佛參禪。護持教法。造
寺齋僧。金錢不吝。然插足世網之中。名韁利鎻。如
入荊棘叢。牽絆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
因緣。不專心去做。而欲以餘力及之。世間豈有揚
州鶴哉。雖生平作福。不離人天生死關頭。總跳不
出。亦緣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種人。
不求生富貴。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
今見縲絏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
生之不早。吾謂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輩猶為早
[001-0658b]
計也。死囚秋決。歲不過一日。一日前後皆可寬然。
打點我輩。在三界獄中。歲歲可死。月月可死日日
刻刻可死。賤死貴亦死。老死少亦死。惡人死好人
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齒。一息不來。便分今古。
不早打點。姑待一刻萬一。即此一刻駕帖到來。劊
子當面手忙脚亂。何以禦之。然罪人入獄。時刻求
出。以知棘墻之外。更有許大安樂世界故也。今眾
生以煩惱為家宅。以生死為園囿。不知大鐵圍山
是我棘墻。三界法場之外。各各自有家鄉樂地。諸
佛憫此。為分別淨穢。指以脫歸。路程而歲久。拋業
之人。了無歸處。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則往
來獄門。為治道路。一則長伺獄外。修飾旅舘。如是
之恩。何身可報。諸佛既不惜垂手接引眾生。反戀
此毛頭許事。死而不悟。何哉。


三待寂室大師說
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
待閒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
若分定常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
修習。忽爾喪亡。雖悔何及。奉勸諸人。趂身康健。努
力修之。


四種念佛普賢行願記
一稱名念佛。謂稱名阿彌陀佛
名號。於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
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
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矣。二觀
像念佛。謂觀阿彌陀佛形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
[001-0658c]
不散亂。心不散亂。則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念念
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
定往生極樂世界矣。三觀想念佛。謂端坐正念。面
向西方。心作妙觀。或想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
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展
轉觀之。觀想純熟。三昧現前。臨命終時。決定往生
極樂世界矣。四實相念佛。謂念阿彌陀佛法性之
身。即得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虗空。心及眾生
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三昧現
前。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矣。


四土蓮宗寶鑑
一凡聖同居土。此土伹有信願念佛。不
斷煩惱。不捨家緣。不修禪定。臨命終時。彌陀接引。
皆得往生。便獲神通。得不退轉。直至菩提。二方便
勝居士。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
鬼龍蛇。破見思惑。殺貪瞋癡。斷如來種。偏執小見。
沈空滯寂。乃生如來純說大乘調伏。三實報莊嚴
土。此土皆是大乘圓修。三觀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等覺法身大士。如塵若沙。各各分破無明。分身十
方。度脫眾生。菩薩所居。四常寂光土。此土是最上
乘境界。惑盡情忘。諸法不生。般若不生。名大涅槃。
端居此土。名清淨法身。名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
自己。


四料簡永明禪師說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
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
[001-0659a]
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
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牀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四料簡蓮池大師說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沈淪。念佛不
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羣。念佛
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四種饒益慈雲懺主說
世尊四種饒益法。度諸眾生。一
者示現相好。令觀察者發菩提心。二者示現說法。
令得聞者開悟入道。三者示現化事。令見聞者獲
諸法利。四者名號流布十方。令其聞者執持繫念。
罪滅善生而得度脫。


四意清涼國師說
問不求生華藏。而生極樂者何耶。答
有四意。一者有緣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二
者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若聞十方皆妙。初心茫然。
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三者不離華藏故。極樂去
此。十萬億剎。華藏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四者
即本師故。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
繞。疏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華藏剎海皆遮那境。
十萬億剎未出剎種之海。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


四關慈照宗主說
念佛之人有此四關。不生淨土。無智
之人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
念惡心。徑入地獄。此是一關也。雖則持戒念佛。緣
為口談淨土。意緣娑婆。不求出世善根。為愛家緣
長旺。以致臨終遭病。怕死貪生。信受童兒。呼神喚
[001-0659b]
鬼。燒錢化馬。殺戮眾生。緣此心邪。無佛攝護。因茲
流浪墮落三塗。是二關也。或因服藥。須用酒腥。或
被親情。𨔛相逼勸。此人無決定信。喪失善根。臨終
追赴王前。任王判斷。是三關也。臨終之際。思惟活
業。繫綴資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失却正念。故於
家舍。墮鬼趣中。巳為禍崇。或為慳犬。或作蛇身。守
護家庭。宛如在日。是四關也。


四當慈雲懺主說
安養淨業捷徑易修。諸大乘經皆啟
斯要。十方諸佛無不稱美。若比邱四眾。善男信女。
欲得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重罪。及餘輕過。當
修此法。欲得清淨。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諸波羅蜜
門者。當學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樂。喜
悅如歸。光照室宅。異香音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送紫金臺。授手迎接。五道橫截。九品長騖。謝去熱
惱。安息清涼。初離塵勞。便登不退。不歷長劫。即證
無生者。當學此法。欲修少法而感妙報。十方諸佛
俱時稱讚。現前授記。一念供養無央數佛。還至本
國。與彌陀坐食。觀音議論。勢至行步。洞視徹聞。身
量無際。飛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觀五道。如鏡中像。
念念證入無盡三昧。應當修習此之勝法。


四不退蕅益法師說
往生淨土。永不退轉。有四義。一念
不退者。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
不退者。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
三位不退者。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
[001-0659c]
退緣。四畢竟不退者。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
解或不解。但令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或六方佛名。
或彌陀經名。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
度脫。譬如聞塗毒皷。遠近皆喪。又如食少金剛。決
定不消也。


四色蓮華阿彌陀經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
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
玻瓈合成。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
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青色名優鉢羅。
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鉢頭摩。白色名芬陀利。色
必有光。盖由淨業所感。不同此方之華有色無光
也。


四念珠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念珠者。佛令眾生欲滅煩惱。當
持數珠。常隨其身。專心繫念諸佛名號。故說數珠
之多少功德之勝劣。而有四種之不同也。一千八
十珠為上品。此珠為上品者。以其數多。若持此珠。
念佛名號。則功德利益。極為上品。一百八珠為最
勝。此珠為最勝。以其數次於上品。若持以念佛名
號。則功德利益為最勝。五十四珠為中品。此珠為
中品者。以其數次於前。若持以念佛名號。則功德
利益為中品。二十七珠為下品。此珠為下品者。以
其數又次於前。若持以念佛名號。則功德利益為
下品。然此皆以珠數多寡。而分四品之別。若能專
心持念。則功德平等而無異也。
[001-0660a]


四不得淨土晨鐘
欲辦大事。喫緊尤在臨時一著。從前
悠忽。到此延捱不得。從前迷著。到此糊塗不得。從
前浮華。到此假借不得。從前岐路。到此徘徊不得。
只方寸間靈明用事。醒則立現蓮臺。昧則六道三
塗。有分淨穢。頃刻異路。危哉危哉。究竟把握。要訣
不外一心正念。


四門慈雲懺主說
第一禮懺門。禮佛懺悔。淨除業障。使
身心皎潔。如淨良田。第二十念門。執持聖號。定心
成行。立願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種子。第三繫緣
門。愛護長養。滋發芽莖。如注以膏雨。第四眾福門。
助成繁茂。使速成華果。如灌以肥膩。相由雖爾。若
或少暇。隨修一門。皆得往生。


四教離念淨土指歸集
夫心不孤生。必託緣起行者。念
佛之時。意根為因。如來毫相為緣。所起之念。即所
生法。觀此三相遷動。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
小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
妄謂心起。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像。無佛無
念。即通教大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即是假名。
假名之心。洞鑑無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
劫斷證。離邊顯中。無佛無念。即別教大乘念佛也。
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
界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心。
即是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必無捨念。別
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念。此圓教大乘念佛。瓔
[001-0660b]
珞經明。頓悟如來。即此法也。


四可龍舒淨土文
此淨土法門。人若知之。如巳知之。豈
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巳不知。豈不痛哉。故能勸人
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增崇福壽可。莊嚴
往生功德可。追薦亡者亦可。但至誠呪願。無不獲
其功果。


四行願慈照宗主說
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
願必虗。無行無願。空住閻浮。有行有願。直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


四字教詔大行和尚說
往生淨土有四字教詔。謂信憶
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大抵要須有
信。信千即千生。信萬即萬生。信佛名字。不離心口。
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
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


四修天親論
觀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
往生。一者恭敬修。恭敬禮拜彼佛一切聖眾。故名
恭敬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二者無。
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想專禮。讚彼佛及一切
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
止。即是常時修。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
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嗔煩惱來間。隨犯
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四者迴向修。謂
[001-0660c]
菩薩巳免生死。所作善法。迴求佛果。即是自利。教
化眾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然今時眾生。悉煩惱
繫縛。未免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且
速迴。願往生彌陀佛國。到彼國巳。更無所畏。如上
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


四生蓮宗寶鑑
九類眾生。一心具足。隨造隨成。無明暗
蔽。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侵潤。為濕生。歘
起妄念。為化生。悟即成佛。迷號眾生。臨命終時。作
惡而惡境現前。念佛而佛界自至。若是時中。把捉
不住。常被妄想顛倒所使。當風火散壞之時。如落
湯螃蠏相似。又焉能作主宰耶。當自念言。我今修
行淨業。本為生死。佛祖垂教。豈欺我哉。當依正法。
真實存心。專念彌陀。捨諸虗妄。朝思夕想。念念願
生西方。如此則塵勞業識。當下瓦解氷消。反觀自
己生死。尚不可得。又喚甚麼。作眾生乎。故懺云。於
一念中。得念佛三昧。普度十方六道一切眾生。各
各出離苦輪。同生淨土者是也。


四如淨土晨鐘
眾生愚昧。信有形之行業大。不信無形
之念力尤大。何以故。念力是行業根。一切事業。非
念不成。故人之念頭。所係最急。如水必赴海。如火
必炎上。如利刃之必傷。如毒藥之必殺。無空過者。
念佛之念。亦復如是。云何念佛。而佛不現。當知念
力是一切法中之王。


四孝淨土晨鐘
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
[001-0661a]
一者。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
德勵行。成聖賢以顯其親。是世間之所謂孝也。出
世間之孝。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
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父母在
堂。早勸念佛。父母逝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
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


四行念佛直指
夫戒解行向。必從願起。乃生淨土。何謂
為戒行人。既修三昧。若不持戒。雖有信心。為彼世
間惡緣雜染。相侵相奪。塵勞難遣。毀壞法身。令解
人邪。不得往生。經云。若一日夜。持沙彌戒。持具足
戒。即得往生。故必當持戒也。何謂為解行人。修此
三昧。求生極樂。若不以此深慧妙解。知淨穢兩土。
東西敵立。真實不謬。又知即此淨穢兩土。全具我
心。不離當念。從何法修。可得生彼。經云。讀誦大乘。
解第一義。乃得往生。故必當正解也。何謂為行。行
人求生淨土。慧解既正。則必依解立行。六時行道。
三業無虧。直進不退。決期生彼。經云。修行六念。迴
向發願。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必當立行也。
何謂為向。行人欲必往生。於如是戒解行等所生
功德。及今一切時處。與無始來。大小善根。一一回
向淨土。臨終乃得決生。經云。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譬如辦事於家。歸家得用。故必當發迴向也。此四
大法門一句之義。能攝一切善法。譬如四時成實
穀果。各得其要。失一不成。此四法門亦復如是。若
[001-0661b]
失其一。三昧不成。


五敬甘露疏
恭敬修法有五。一敬有緣尊佛。行住坐
臥及便穢等皆護西方。二敬有緣像教。設彌陀像
及持其教。三敬有緣師友。恭敬親近故。四敬同學
人。即同修淨業者。互相勸益故。五常敬三寶。是彼
生勝緣故。如此敬修。決定往生。


五不退淨土十疑論
一大悲攝持不退。謂眾生得生淨
土者。以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不捨。故得不退
轉也。二佛光照燭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常被
佛光照燭。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長。而不退轉也。三
常聞法音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聞諸水鳥樹
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無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
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轉也。四善友同居不退。謂
眾生得生淨土者。以由彼國純諸菩薩。以為勝友。
內無煩惱惑業之累。外無邪魔惡緣之境。故一生
之後。即不退轉也。五壽命無量不退。謂諸眾生得
生淨土者。即得壽命無量。與佛菩薩。平等無二。故
一生之後。即不退轉也。


五念門天親論
有願生彼國者。勸修五念門。若具定
得往生。一者身業禮拜門。所謂一心專志。恭敬合
掌。香花供養。禮拜彼阿彌陀佛。禮即專禮彼佛。畢
命為期。不雜餘禮故。二者口業讚歎門。所謂專憶
讚歎彼佛身相光明。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及彼國
中。一切寶莊嚴光明等故。三者意業憶念觀察門。
[001-0661c]
所謂專意念觀彼佛及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國土
莊嚴等。如觀經說。惟除睡時。恒憶恒念恒想恒觀
此事等故。四者作願門。所謂專心若晝若夜。一切
時一切處。三業四儀所作功德。不問初中後。皆須
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故。五者回向門。所謂專
心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聖等所作
善根。深生隨喜。如諸佛菩薩之所作隨喜。我亦如
是隨喜。以此隨喜善根及巳所作善根。皆悉與眾
生共之。回向彼國故。又到彼國巳。得六神通。迴入
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是
名迴向門。


五惑長蘆賾禪師說
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
疑謗。竊甞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喧煩。慕
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則殷勤讚歎。而娑婆
眾苦。何止俗舍之喧煩。極樂優游。豈直蘭若之寂
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
遠求知識。發明大事。決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
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
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
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
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
眾。其惑三也。此土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
耄。疾病相仍。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薩猶昏隔陰。
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
[001-0662a]
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託蓮苞。更無
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可謂便獲阿惟越致。佛
階決定可期。而流轉娑婆促景。迷於淨土長年。其
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
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
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
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
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犂。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
菩薩。其惑五也。


五不可思議蕅益法師說
信願持名。徑登不退。有五不
可思議之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故。二即於西
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故。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
諸方便故。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
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故。


五少不得淨土晨鐘
今幸值得意時不肯念。到失意時
少不得念。順境時不肯念。到逆境時少不得念。無
疾痛時不肯念。到病篤垂死時少不得念。強壯時
不肯念。到衰暮時少不得念。縱眼光垂瞑時不肯
念。到轉身入木。殯埋薦度時少不得念。呼吸尚存。
不知不覺。忽然口中念出。佛來還算。與佛有緣。只
怕七尺忽橫。三寸易斷。這句佛要念竟不及耳。所
以臨終十念。即得往生。


五禪智者大師說
行者觀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禪。諦觀
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亮洞微故也。復次前
[001-0662b]
雖凝心。所習未慣。不覺馳散。今制之令還。諦觀金
相。名制心禪。復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觀。皆屬事修。
今體之本空。誰凝誰制。無佛無念。名體真禪。復次
前雖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無
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法洞明。不為空塵之
所惑亂。名方便禪。復次前雖體真。及以方便。各據
空有。不離二邊。今諦觀靜亂。本無相貌。名言路絕。
想念都忘。名息二邊分別禪。


五必淨土晨鐘
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必寒也。幼
而必壯。壯而必老。老而必死。自古及今如是。苟夫
人之朝。而不為夕謀。暑而不為寒。謀必羣誚其愚。
獨自幼至壯。且老而濵死。不知為之謀。其愚不又
甚乎。當其驀焉而生。蠢焉而長。頹焉而老以死。栩
栩焉。籧籧焉。而愛河慾海之溺人無巳時。名韁利
鎻之牽人無巳時。一旦灰寒。火傳薪換。臨了一局。
誰人能免。自茲以往。滅滅生生。六道三塗。如轉轆
轤。日相尋于生死之業。而不求解脫之方。謂之愍
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脫生死之方。若
求解脫。則舍念佛何途之從。舍淨土吾誰與歸。


五不正淨土晨鐘
人生如水泡。生滅無常。況世間無非
是苦。若大限忽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
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話。視一不正色。聽一
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
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
[001-0662c]
食肉衣帛。思之誠可畏也。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
去。無有出期。唯西方淨土。最為超脫捷徑。色身難
得。趂康健時。辦此大事。


五義寶王論
夫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
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
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
及。萬禍氷消。功德藂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
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
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
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皷相望。
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具斯眾
義。復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叶夫佛意。
不亦可乎。


六度蓮宗寶鑑
執持一句阿彌陀佛。一念之中。與理相
應。諸法現前。六度具足。布施則心無染著。持戒則
不起妄緣。忍辱則能所俱忘。精進則心無間斷。禪
定則動靜俱寂。智慧則不立絲毫。


六度蕅益法師說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師大持戒。真能念佛。不
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
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
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
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
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
[001-0663a]
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六種念淨土晨鐘
真切念佛。須具六種念。一勇猛念。太
文弱來。不得如孝子報父母深讎。縱高崖深㵎。燐
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一悲傷念。太灑落來。不得每
一想佛。身毛皆竪。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
多慧之亡兒故。一感憤念。太和平來。不得如落第
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一戀慕念。
太淡泊來。不得如巳。所深愛物。魂夢繾綣。帷恐或
失。故一樂事現前踴躍歡喜念。如寒得衣飢得食。
故一惡緣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裏逃生。故總之
心口相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六根龍舒淨土文
千般裝點。只為半寸之眼。百種音樂。
只為一豆之耳。沈檀腦麝。只為兩竅之鼻。食前方
丈。只為三寸之舌。妙麗嬌嬈。只為臭腐之身。隨順
逢迎。只為狂蕩之意。若能識破。便無煩惱因。有此
六根。故生無量事。造無量業。是故如劫火燒諸世
界。若悟此理。雖未生淨土。巳如生矣。


六信蕅益法師說
一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
肉團。亦非緣影。竪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
日不變。十方虗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
之物。我今雖復昏迷倒惑。苟能一念回心。決定得
生。自己心中。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二信
他者。信彼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虗
願。六方諸佛出廣長舌。决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
[001-0663b]
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三信因者。深
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何況一心不亂。安得
非淨土因。是名信因。四信果者。深信淨土上善聚
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譬如種苽得苽。種荳得荳。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虗棄。是名信果。五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所以依心
所現。一切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土。在
於十萬億土之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
是名信事。六信理者。深信極樂國土。雖在十萬億
土之遠。而實不出我只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
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復深信西方。若依
若正。若主若伴。皆吾現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現
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
徧故佛心亦徧。佛心徧故一切眾生心性亦徧。譬
如一室千燈。光光互徧。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
信理。


六不得淨土或問
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往生。乃是
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勸得念佛。此等僥
倖。萬中無一。若得病臨死。風刀解體。四大分離。眾
苦逼迫。忙怖張皇。不得念佛。更饒你無病而死。又
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怕死。擾亂胸懷。若是
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
煎。不得念佛。更饒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
身。忍疼忍苦。呌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
[001-0663c]
紛飛。不得念佛。更饒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
衰相現前。困頓龍鍾。愁嘆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
左右安排。不得念佛。更饒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壯。
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
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不得念佛。更饒你清閒自
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
定。坐不斷。忽然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
倒。不得念佛。試看老病之時。少壯清閒之日。稍有
一事在心。早是不得念佛。況待臨終時哉。


六淨淨土指歸集
九界眾生。本覺雖淨。未聞圓頓大法。
皆為心垢土垢。若眾生以淨信心。發願往生。心專
注故。不離當念。得見樂邦。華池寶樹。清淨境界。此
名字觀行位人。心淨土淨。故經曰。聞我說壽命長
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
諸聲聞眾。圍繞說法。方便土淨也。若破根本無明。
登十住位。證無生法忍。此分真位人。心淨土淨。經
云。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諸菩薩
眾咸處其中。實報土淨也。若位登妙覺。智斷圓滿。
此極果聖人。心淨土淨。經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諸法寶相。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
所住。名常寂光。常樂我淨。三德涅槃。諸佛如來所
遊居處。方名究竟心淨土淨也。愚俗無知。以博地
凡夫。不加修證。同佛清淨。譬如庶民。妄號帝王。自
取誅滅。謗法之罪。孰大於是哉。
[001-0664a]


六修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方念佛時。口誦心惟。諸惡莫作。豈
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
湛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
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不持四
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縛無脫。當是時
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
此修淨土之極致也。


六藥福報指南
念佛只在一心不亂。更無別法。譬如以
藥治病。病者但用目視藥手執藥。或有近者。以鼻
聞藥。更有遠者。以器貯藥。以水浸藥。以火烹藥。皆
曰。吾以藥治病。此病如何得治。至病不愈。又言。此
藥不靈。再選方書。真可痛憫。然他人又不能代為
之飲。亦奈之何哉。且要完幾萬之數。是又只要買
藥。絕不服藥。即將此藥。積如邱陵。病能愈否。飲藥
以口。念佛以心。藥必滴滴自口中入。佛必聲聲自
心中出。此真定心之方也。


七種勝甘露疏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一詞少易行勝。
惟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人可念故。二念緣
佛境勝。一心緣念。佛身相好。淨國為境故。三離難
獲安勝。諸佛菩薩加護念佛者。無諸患難。安慶吉
祥。四稱名滅罪勝。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
罪。五持念獲福勝。稱佛一聲。勝四天下七寶供佛
及阿羅漢。六果感見佛勝。眾生念佛必定見佛。七
親迎往生勝。化佛菩薩放光。迎接行者。往生佛土。
[001-0664b]


七正念蓮池大師說
真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辦。時
時以七事自警。務力守之。一不得畜資財造房屋
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
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種種非緊
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巳明。作之未晚。今且權
置萬行門。一心正念。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
愛心。於好言讚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
味等。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
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
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作詩文。
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覧外書。論議他
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
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結
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
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巳者。餘悉休罷。一心正
念。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勢忍
苦。一心正念。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
未得言得。未證言誑。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
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鍊。常精常進。一心正
念。


七寶阿彌陀經
一金。二銀。三瑠璃。四玻瓈。五𤥭璖。六赤
珠。七瑪瑠。極樂國土有七寶池。上有樓閣。亦以此
七寶嚴飾之。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
之所成就。故能普徧莊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
[001-0664c]
世一切凡聖。令得往生也。


七不妨歸元直指
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人皆可以
通行。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
販賣。在農夫不妨耕種。在婦人不妨女工。在公門
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
妨。或在晨昏禮念。或在忙裏偷閒。唯要回向發願。
願生西方。决定往生矣。


八法維摩詰經
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
于淨土。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
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閡。於諸
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
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巳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常省巳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


八信念佛淨土晨鐘
凡欲念佛。要起信心。信念佛定生
淨土。信念佛定滅諸罪。信念佛定得佛護。信念佛
定得佛證。信念佛臨終定得佛來迎接。信念佛同
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
佛生淨土。定不墮三惡道。


八功德水阿彌陀經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
滿其中。何謂八功德。一澄淨。謂其水澄渟潔淨。是
為澄淨功德。二清冷。謂其水清瀅凉冷。是為清冷
功德。三甘美。謂其水甘甜嘉美。是為甘美功德。四
輕輭。謂其水輕浮柔輭。是為輕輭功德。五潤澤。謂
其水滋潤澤物。是為潤澤功德。六安和。謂其水人
[001-0665a]
若飲時。身心即得安隱調和。是為安和功德。七除
患。謂其水人若飲時。即能除飢渴等患。是為除患
功德。八增益。謂其水人若飲時。即能長養善根。增
益四大。是為增益功德。


八用古音禪師說
佛為苦海舟航。勸君早渡彼岸。一用
齋戒為先。二用改惡行善。三用明師善友。四用解
脫正願。五用知因識果。六用有諸方便。七用積功
累德。八用福緣相贈。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
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
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便
入念佛三昧。親證極樂內院。蓮胎標的姓名。極功
之人自見。親見彌陀受記。便同菩薩作伴。直至無
上菩提。永劫隨心散誕。依得此道歸來。決定成佛
不欠。


八念傳家寶
念佛䖍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念
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念意不隨流水
去。念心常伴白雲閒。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
與汝參。此偈是呂祖乩示。則釋道兩教。何嘗有二
乎。大抵念佛三昧。不涉地位。不落階梯。一超直入
如來實相法門。所謂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
獲法身也。


八易生淨土十疑論
盖彌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眾生。
攝受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
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以是觀之。智慧
[001-0665b]
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
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
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
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巳作業報巳現者易生。
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
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彌陀甚易持。淨
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


九品十六觀經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
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
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
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
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
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
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
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邱。聲聞大眾。無
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
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
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巳。歡喜踴躍。自見其
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
國巳。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
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巳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
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
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上品
[001-0665c]
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
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
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
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
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
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
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
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
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
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
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
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
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
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伹發
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
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
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
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
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巳華合。隨世尊後。
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
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
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
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
[001-0666a]
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若
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
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
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邱眷屬圍繞。放金
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
離眾苦。行者見巳。心大歡喜。自見巳身坐蓮華臺。
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
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
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
生者。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
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
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
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
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
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
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
巳。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
劫巳。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
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
說法藏比邱四十八願。聞此事巳。尋即命終。譬如
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巳。遇
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
[001-0666b]
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下品上生者。或有眾
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
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
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
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
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巳。行
者即見化佛光明。徧滿其室。見巳歡喜。即便命終。
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
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
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巳信解
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
名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
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
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
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
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
脫知見。此人聞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
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
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
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巳。應時即發
[001-0666c]
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或有眾
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
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
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
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
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
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
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巳歡喜。應時即
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九品西方公據
三心圓發。諦理深明。金臺隨往。即證無
生。上品上生。達諸法空。了無驚動。有願即生。不必
讀誦。上品中生。但發道心。未窮妙理。到彼開明。獲
菩提記。上品下生。諸戒久持。往生如願。聞說苦空。
得阿羅漢。中品上生。一日一夜。奉戒願求。蓮開見
佛。即預聖流。中品中生。孝友仁慈。知識開悟。遇二
菩薩。聞法得度。中品下生。生平積惡。未遇良師。一
稱佛號。生蓮華池。下品上生。毀戒業深。獄火俱至。
聞法回心。眾聖迎去。下品中生。十惡五逆。臨終苦
逼。教稱十念。華開金色。下品下生。十方三世。唯此
一乘。入得門來。無欠無䞉。九品同歸。


九祖石芝曉法師說
蓮社之立。既以廬山遠公為始祖。數
[001-0667a]
百年來。繼此道者。代不乏人。莫不仰體。佛慈大啟
度門。異世同風。皆眾良導。傳記所載。誠不可掩。故
歷代之紀述者。錄之而為繼祖焉。其後有人。以慈
覺為八祖。蓮池為九祖。始祖廬山辨覺大師。諱慧
遠。二祖長安光明法師。諱善導。三祖南嶽般舟和
尚。諱承遠。四祖雲峯五會國師。諱法照。五祖新定
臺巖法師。諱少康。六祖永明智覺禪師。諱延壽。七
祖昭慶圓淨法師。諱省常。八祖長蘆慈覺禪師。諱
宗賾。九祖雲棲蓮池大師。諱袾宏。


九祖葆光居士說
東林之會。現居士身。定中受莂。即證
上品。劉遺民為首。故蓮池曰。觀經敘淨業正因。以
孝親為第一。今遺民少盡孝養。而復深入念佛三
昧。屢感瑞應。其往生上品宜矣。足為居士。修淨業
者。萬代師法。倣蓮社立祖之意。以遺民為初祖。又
以行業昭著者。繼定九祖。初祖劉程之。字仲思。號
遺民。二祖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三祖王日
休。字虗中。號龍舒居士。四祖葛繁。字□□。五祖王
古。字敏仲。六祖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七祖馮檝。
號不動居士。八祖錢象祖。號止菴居士。九祖丁明
登。號蓮侶。


十心大寶積經
若有眾生。發十種心。專念彼佛。是人命
終。當得往生。一無捐害心。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
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
[001-0667b]
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三
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
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四無執著心。念佛之
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
著心。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
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六
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
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七無下劣心。念佛之
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
是名無下劣心。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
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
生決定心。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
善根。心常遠離一切煩惱雜染。是名無雜染心。十
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
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


十信心淨土指歸集
欲了生死。修行淨業。當發十種信
心。念念不忘。決生淨土。一信。佛所說法金口誠言。
真實不虗。二信。凡夫在迷。識神不滅。六趣循環不
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迴。四信。未出
輪迴。雖生天上。不免墮落。五信。極樂世界眾生。生
者永無退轉。六信。眾生發願。願生淨土。決定往生。
七信。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信。念
佛之人。阿彌陀佛神通光明。攝取不捨。九信。念佛
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同以神力。時常護念。十
[001-0667c]
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十無礙淨土指歸集
即心觀佛。託境顯性。心心絕待。法
法全真。有不達者。橫生疑謗。故今以十種無礙。顯
淨土之圓融。蕩滌執情。發明正信。一心境一如。行
人一念。是能觀之心。彌陀淨土。是所觀之境。以心
外無法故。諸佛淨土全是自心。以法外無心故。此
心全是諸佛法體。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泯互存。
絕思絕議。故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
二相八十隨形好。二修性不二。惟心淨土。是本具
之理。全修在性也。發願往生。是隨緣之事。全性成
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諸佛淨土雖本來成現。必由
淨業成就。乃可往生。故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眾生諸
佛同一體故。諸佛巳悟。眾生在迷。迷悟雖殊。性常
平等。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眾生之本性。故經
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
差別。四真俗雙泯。諸法本空。纖塵叵得。隨緣建立。
法法宛然。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
故。心佛宛然。以一切法中故。心佛不二。非有非空。
絕思絕議。故經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
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
就。又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五依正互融。國土莊嚴依報也。佛及
菩薩正報也。一心具一切剎。一一微塵現一切佛。
[001-0668a]
及九界眾生以體性本同故。是故落日及氷國土
莊嚴。惟心發現。水鳥樹林皆演妙法。六勝劣同體。
諸佛法身從真起應。如鏡現像。妍醜在機。如水起
波。隨風大小。由機有利鈍故。應有勝劣。而法身之
體。本來不動。故經云。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
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虗空中。或現小身。丈六
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塵。遍一切佛
剎。多即一故。一切佛剎全在一心一塵。為令心專
一故。易成就故。故令專念一佛。而一佛即一切佛。
故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八廣
狹自在。以十方法界不離一微塵故。一塵至微。量
同法界。佛剎雖廣。不離一塵。十萬遐程。不逾方寸。
故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九古今無間。以三際不離一念故。前際不可得故
無過去。後際不可得故無未來。中際不可得故無
現在。以世相遷流本常住。故經云。觀彼久遠。猶若
今日。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無礙。
謂熾然在用。不動本際。如水起波。波全是水。淨名
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即寂而用。故捨穢究盡。取淨窮源。用而常寂。故雖
有取捨。而實無取捨。是故熾然念佛。與無念等。熾
然往生。與無生等。於無見處。不礙見佛。於無生處。
任運往生。以圓頓行人語默動靜一切時中皆如
實際。故經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滅度。無量眾
[001-0668b]
生實無眾生。得減度者。此之謂也。


十勝彌陀懺法
阿彌陀佛有十勝。一能滿所求勝。二親
迎往生勝。三蒙光超世勝。四聞名得法勝。五聞名
轉質勝。六聞名修敬勝。七聞名證果勝。八聞名受
生勝。九聞名具德勝。十聞名不退勝。


十勝慈恩通讚
安養比諸天宮。有十勝。一化主所居勝。
二所化命長勝。三國非界繫勝。四淨方無欲勝。五
女人不居勝。六修行不退勝。七淨方非穢勝。八國
土莊嚴勝。九念佛攝情勝。十十念往生勝。


十勝彌陀懺法
淨土有十勝。一生值三寶勝。二速得勝
法勝。三生得身相勝。四無惡惟善勝。五無苦純樂
勝。六所須隨念勝。七壽命長遠勝。八修行不退勝。
九國非界繫勝。十國土莊嚴勝。


十勝彌陀懺法
往生西方有十勝。一經說易生勝。二時
但少修勝。三聖眾護念勝。四光明攝受勝。五乘佛
願力勝。六化主親迎勝。七諸佛證明勝。八能滅眾
罪勝。九眾經共讚勝。十法滅獨行勝。


十勝利稱讚淨土法門經
受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
一者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隱形守護。二者常得
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
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皆不
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賊。刀
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蘖。悉皆
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夢正
[001-0668c]
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相。八者心常歡喜。
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為一切世
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
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
眾。接引往生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十易彌陀懺法
得生淨土有十易。一彌陀願重得生易。
如諸經二極樂不逆得生易。無量壽經三十方諸佛攝受
易。稱讚淨土經四東方一佛助成易。藥師經五二大聖者
來迎易。無量壽經六八大菩薩引去易。藥師經七奉行十
願得生易。華嚴經八書寫一經得生易。決定光明經九散
善迴向得生易。大寶積經十少時念佛得生易。十六觀經


十易彌陀懺法
往生極樂有十易。一信解發心得生易。
二隨修少善得生易。三凡修一觀得生易。四慈光
願攝得生易。五諸教讚勸得生易。六諸佛讚勸得
生易。七眾聖加護得生易。八二聖化攝得生易。九
念滅眾罪得生易。十臨終聖迎得生易。


十易慈雲懺主說
淨土十易者。一常得見佛。無量壽佛成
佛以來。經十大劫。常住不滅故。二常聞法音。佛及
菩薩。樹林水鳥。常宣妙法故。三聖賢會集。觀音勢
至為其勝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四遠離魔事。
雖有天魔。皆護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
輪迴。蓮華化生。無復輪轉。生死苦趣故。六永離惡
道。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名字尚不聞故。七勝緣助
道。瓊樓玉殿。珍衣美饌。皆為助道之資具故。八壽
[001-0669a]
命無量。眾生壽量。與佛齊等。人天凡夫盡其智力。
莫知其數故。九入正定聚。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
致。無退轉故。十一生行滿。常隨佛學。一生當得無
上菩提故。


十種功德業報差別經
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
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徧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
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
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


十只此慈照宗主說
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
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
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羣邪之寶劍。只此
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
󳯟。只此一念是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
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惟
心淨土。


十念妙應錄
念佛十聲。有蓮華開敷不可思議之理。
一念佛德水清淨。金沙虗明。一念佛慧種妙圓。寶
池湛寂。一念佛善根堅固。海印妙藏。一念佛法芽
初生。虗空同體。一念佛信藕漸長。立位不退。一念
佛願葉巳圓。諸行無礙。一念佛修色各異。隨現四
種。一念佛戒香真潔。普聞十方。一念佛覺華開敷。
功德莊嚴。一念佛佛果圓成。智力廣大。


十疑智者大師論
一無大慈悲疑。諸佛菩薩以大悲為
業。若欲救度眾生。祇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
[001-0669b]
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捨離眾生。則
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二諸法無生疑。
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
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
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三佛土平等
疑。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
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
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四偏念西方疑。等是念
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
隨得往生。何須偏念彌陀佛耶。五具縛厚重疑。具
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
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六即得不退疑。設
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
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七不求兜率疑。彌勒
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
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
須求生西方淨土耶。八十念往生疑。眾生無始以
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
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
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九劣弱人生疑。西方
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論
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
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十作何行業疑。今欲
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
[001-0669c]
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欲。得生
彼否。以上十種設疑以問。又一一論答明白。文繁
不錄。楊次公云。大師援引聖言。開決羣疑。非法藏
後身。不能至於是也。


十不念淨土或問
有十種人。命終不剋念佛。一者善友
未必相逢。無勸念之理。二者或疾苦纏身。神昏性
亂。三者偏風失語。不得稱名。四者狂亂失心。注想
難剋。五者或逢水火。不暇志誠。六者輒遇虎狼。驚
惶倉卒。七者臨時惡友。破壞道心。八者飽食過多。
昏迷致命。九者軍陣鬬戰。忽爾身亡。十者或墜高
巖。傷中身命。


十難慈雲懺主說
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今以
娑婆十難示之。一不常值佛。三界險道。佛為導師。
眾生業重。生不值佛。釋迦巳滅。彌勒未生。賢聖隱
伏。邪法增熾故。二不聞說法。像季澆漓。所有言說。
惟談外道邪惡之論。不聞正法故。三惡友牽纏。邪
惡伴侶。希求利養。扇惑行人。墮惡道故。四羣魔惱
亂。九十六種外道惡人。壞亂正法。使修行者。不成
就故。五輪迴不息循環。六趣如汲井。輪無休息故。
六難逃惡趣。往來三界。隨業受報。雖生天上。未免
淪墜故。七塵緣障道。汩沒塵勞。為出世法之障礙
故。八壽命短促。人生百歲。夭橫者多。光陰迅速。菩
薩大道難成辦故。九修行退失。此土修行。斷見思
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墮故。十塵劫難成。
[001-0670a]
如大通佛世。聞法之徒。退大執小。經塵點劫。住聲
聞地。雖涉長時。未成大道故。


十難信蓮池大師說
淨土為難信之法。言難信者有十。
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
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
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
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
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
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
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
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縱
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
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
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
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
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
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士。狐疑不
決。難信十也。今於此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躶形之
國。宣示威儀。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此之謂難。此
之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


十失淨土指歸集
障重之人不肯進修者。有十種失。一
者不信佛言。二者不遵聖教。三者不信因果。四者
不重巳靈。五者不求升進。六者不親善友。七者不
[001-0670b]
求解脫。八者甘受輪迴。九者不畏惡道。十者甘同
魔類。


十種莊嚴禮念彌陀道場懺法
一曰。法藏誓願修因莊嚴。二
曰。四十八願願力莊嚴。三曰。彌陀名號壽光莊嚴。
四曰。三大士觀寶像莊嚴。五曰。彌陀國土極樂莊
嚴。六曰。寶河清淨德水莊嚴。七曰。寶殿如意樓閣
莊嚴。八曰。晝夜長遠時分莊嚴。九曰。二十四樂淨
土莊嚴。十曰。三十種益功德莊嚴。以上如經所說。
極樂莊嚴。不可思議勝妙境界。十方淨土。諸天王
宮。無能比者。是故我等與一切眾生。願往彼國。同
得受用一切莊嚴。無盡快樂。永得清淨。長辭四趣。
面奉彌陀。親承授記。六度四等。無不備行。具四辯
才。得佛十力。相好嚴身。神通無礙。入金剛心。成等
正覺。


十願三時繫念儀範
南無本師阿彌陀。願我永離三惡道。
南無本師阿彌陀。願我常聞佛法僧。南無本師阿
彌陀。願我勤修戒定慧。南無本師阿彌陀。願我識
破貪嗔癡。南無本師阿彌陀。願我恒隨諸佛學。南
無本師阿彌陀。願我不退菩提心。南無本師阿彌
陀。願我決定生安養。南無本師阿彌陀。願我速見
彌陀佛。南無本師阿彌陀。願我分身徧塵剎。南無
本師阿彌陀。願我廣度諸眾生。十願弘深不可量。
心心念念廣宣揚。彌陀有願終須到。四色蓮花徧
界香。愛河渺渺廣無邊。六根繩纜要牢堅。一心繫
[001-0670c]
著菩提岸。舉步高登般若󳯟。一心念佛莫蹉跎。堪
歎人生去路多。急急稱念彌陀佛。莫把光陰溺愛
河。一句彌陀自主張。別無一法可思量。明明直指
歸家路。四眾同登大覺場。一句彌陀作話頭。單提
不用別參求。工夫徹透泥團破。鐵佛通身也汗流。
一句彌陀勝坐禪。一聲未了一聲連。心心念念工
夫到。在在西方極樂天。阿彌陀佛法中王。愛河浪
裏作舟航。一心願度沈淪輩。盡到西方極樂邦。


十業萬善同歸集
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
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嗔恚邪
婬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暗蔽即畜
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
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
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
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邱陵坑坎穢土
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離自心源。更
無別體。


十二光大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光明有十二號。無量光
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
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
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彼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
礙。若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心柔軟。歡喜
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
得休息。壽終之後。皆蒙解脫。有一地獄罪人。在世
[001-0671a]
之日。曾讀彌陀往生經教。稍知宿命因緣果報。覩
此光明。心中默念。我等受苦。皆因前世造諸罪業。
招此苦報。於三塗經無數載。冥冥長夜。應無此光。
必是西方極樂阿彌陀佛。所放光明。救度於我。志
心正念南無阿彌陀佛。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枷鏁
解脫。彌陀接引。乘空而去。即得往生西方淨土。


十二願繫念儀範
欲生安養。須憑發願。若不發願。憑何
往生。故志心發願云。願我幻身無疾苦。願脫三塗
八難門。願滅宿生諸業障。願除煩惱六情根。願身
不染邪非觸。願出娑婆五濁塵。願我勤修不退轉。
願入如來解脫門。願命終時神不亂。願得化佛盡
來迎。願奉彌陀值眾聖。願證金剛不壞身。


十二不思議歸元直指
彼阿彌陀佛國土。不思議光明。
不思議壽量。不思議慈悲。不思議願力。不思議神
通。不思議智慧。不思議三昧。不思議辯才。不思議
分身。不思議說法。不思議度生。不思議依正二嚴。
種種具足。汝等今具足乎。未具足乎。若其未也。速
須至誠禮佛念佛。求生淨土。何則執偏迷而修者。
如跛足人行陸路。一日不過數里。禮念往生。如乘
󳯟入水路。加以風順。須臾便到千里。亦如劣夫從
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輪王力
也。又如世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
之人救拔。若人牽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他之
力。方能移動。禮念求生淨土亦復如是。
[001-0671b]


十二力蓮宗寶鑑
修淨業者。托佛願力。觀佛寶相為境。
故如人近附帝王。誰敢干犯。況阿彌陀佛有大慈
悲力。有大誓願力。有大智慧力。有大三昧力。有大
威神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有天眼遠見力。
有天耳遙聞力。有他心徹鑑力。有光明遍照攝取
眾生力。有不可說不可思議無量最勝功德力。豈
不能護持修行。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魔障生
淨土哉。


十二檢照心淨土十門教誡
若念佛之人。塵垢未淨。惡念
起時。須自檢照。或有慳貪心。嗔恨心。癡愛心。嫉妬
心。欺狂心。人我心。貢高心。謟曲心。邪見心。輕慢心。
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


十四守護心淨士十門教誡
念佛之人。惡念起時。急須念
佛。常當守護所有深信心。志誠心。發願迴向心。慈
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
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


十四相寶王論
如來世雄。考彼羣定。以念佛三昧。為
禪中王。諸餘三昧有待有對者。皆匹夫之定耳。然
寶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
涅槃相。煩惱相。菩提相。靜相。亂相。成正覺相度眾
生相。坐道場相。無所住相。如是等相。皆悉不住。猶
如夢覺。廓無來去。故大品經云。無去無來是佛。


十五念佛蓮池大師說
夫學佛者。無取莊嚴。形跡止貴。
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𩬊之
[001-0671c]
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皷。好靜之人
自可寂嘿。念佛不必定要成羣作會。怕事之人自
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
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
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
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愿保禳。不
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
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
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
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
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十六彼此念佛直指
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
名極樂。今以娑婆對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
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
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
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
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
戀。有愛必離。彼則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
則仇敵冤讎。有冤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
也。此則困苦飢寒。貪求不足。彼則衣食珍寶。受用
現成。此則形質寢陋。六根多缺。彼則端嚴相貌。體
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
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荊棘坑坎。高下不平。土
石泥沙。穢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
[001-0672a]
七珍。花敷四色。此則雙林巳滅。龍華未來。彼則無
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
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羣魔外道。惱亂正修。彼
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婬。迷惑行者。
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
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逈別。
勸進世人。津津有味。顧不向樂邦而踴躍哉。


十六觀觀無量壽經頌


一日沒觀。


 心海茫茫水接天
 百千三昧自然成
 請觀落日如懸皷
 一念方登安樂城



二水想觀。


 定水汪洋似海溟
 微瀾不起水更清
 須臾變作琉璃地
 宮殿參差倒瀉明



三地想觀。


 地平如掌沒邱陵
 有大金幢自下承
 無限樓臺皆七寶
 不知他日與誰登



四樹想觀。


 七珍行樹響微風
 說盡無常與苦空
 若也一聞登不退
 不須多劫更修功



五池想觀。


 水出摩尼十四支
 金渠分注入花池
 花間演法聲哀雅
 生自珠光彩羽奇



六樓想觀。
[001-0672b]


 百寶樓臺百億重
 諸天伎樂滿樓中
 自鳴又有懸空樂
 皆說三皈念念功



七花座觀。


 大寶蓮花特地開
 百千纓絡掛金臺
 人人自有登攀分
 終不回頭意可哀



八像想觀。


 池上蓮花次第開
 紫金光聚立嵬嵬
 要須念念常觀察
 往聽如來讚善哉



九法身想觀。


 紫摩金像滿虗空
 紺目澄清與海同
 莫訝身雲無限量
 由來不出一心中



十觀音想觀。


 最初悲願久彌新
 十界垂形濟苦倫
 逆順途中心自若
 何妨帶果又行因



十一勢至想觀。


 頂上花冠戴寶瓶
 青蓮紺目紫金形
 經行震動三千界
 能使無明醉客醒



十二普法智觀。


 晝夜常脩淨土緣
 忽然三聖立門前
 慇懃讚歎兼摩頂
 頃刻能令坐寶蓮



十三雜想觀。


 分身化佛幾千千
 大小金軀坐儼然
 玉樹瓊林并寶殿
 到頭仙樂勝諸天



十四上品上生觀。
[001-0672c]


 幾年精進智恢恢
 今日行裝甚快哉
 佛自來迎天奏樂
 觀音親執紫金臺



十五中品中生觀。


 持戒持齋是大因
 忽聞化佛語諄諄
 金沙池畔青蓮上
 聊與諸賢結友親



十六下品下生觀。


 堪羨庶人智慧深
 能於地獄便迴心
 縱經多劫留宮內
 親聽觀音說法音



十六想念佛直指
若能於此淨土門。精進修習。日夜不
休。隨順佛教。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作苦海
想。作火宅想。於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
血鐵皮想。於眷屬作夜叉羅剎噉人鬼想。況復生
死不住。長劫奔波。實可厭離於知識。若經卷中。聞
彼佛願力國土莊嚴。於念念中。稱彼理趣。生安隱
想。生寶所想。生家業想。解脫處想。彌陀如來菩薩
僧眾。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於
怖畏急難之中。稱名即應功不唐捐。剎那便至。速
來救護想。應念出離想。如是行持功德無量矣。


十八賢淨土立教志
社主東林辯覺大師慧遠 西林
覺寂大師慧永 罽賓沙門佛陀耶舍此云覺明 天
竺沙門佛陀䟦陀羅此云覺賢 東林普濟大師道生
 鴈門法師慧持 法師僧叡 曇常 曇順
 曇詵 道昺 道敬 彭城劉遺民仲思 豫章
雷次宗仲倫 鴈門周續之道祖 南陽張野萊
[001-0673a]
民 南陽張詮秀碩 南陽宗炳少文。


十九念了義吳葦菴居士自惺說
每日清晨。佛前頂禮。十稱
以後。二六時中。得閒便念。隨處提撕。不拘軌則。久
久行持。忽地有省。窮障自除。慧眼日長。打成一片。
方證菩提。所謂咳唾掉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也。
或明念。謂出聲朗誦。手輪數珠。流水相續。或默念。
謂閉口暗轉。服膺弗失。冷暖自知。或半明半默念。
謂名金剛持。微動唇舌。不落聲聞。或莊嚴念。謂觀
想如來眉放白毫光明晃耀。或自在念。謂信口純
熟。食息起居。不離這箇。或勇猛念。謂如逢厄難。水
火刀兵。亟求救脫。或舒徐念。謂如理亂絲。經綸逐
漸。須要耐煩。或登山念。謂如臨懸厓。不上層巔。便
墜坑谷。或渡海念。謂順水揚帆。中流黑風。飄墮羅
剎。或行道念。謂旋繞階庭。身口意到。功德最優。或
佇立念。謂恭敬儼若。端拱齋如。翹勤懇切。或靜坐
念。謂宴安禪定。心持六字。萬緣頓空。或側臥念。謂
喚醍睡魔。按脈當魚。遠離惡夢。或哀苦念。謂如子
憶母。啼哭號呼。瞻依向慕。或歡忭念。謂如人遠歸。
六親會面。舞蹈不禁或攝心念。謂垂簾默記。十百
千萬。毫無間襍。或數息念。謂對治昏散。出入一息。
默念一聲。或參究念。謂參禪見性。迴光返照。心佛
是誰。或實相念。謂空諸所有。觀境不生。寂滅為樂。
至於性相雙泯。無去無來。譬彼月光。徧照諸品。波
澄月現。法體全彰。眾生至誠。大慈攝取。如艾與珠。
[001-0673b]
能引水火。自然感應。親見彌陀。圓覺妙心。廓然開
悟。西方聖境。常在目前。纖塵不立。瀰漫虗空。擬議
即非。揚瞬便是。有無俱遣。宗說皆忘。念佛密因。斯
為了義。


十九益萬善同歸集
初心菩薩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
增長法身。方能繼佛家業。十方濟運。有斯利益。故
必願往。按諸經云。生安養者。緣強地勝。福備壽長。
蓮花化生。佛親迎接。便登菩薩之位。頓生如來之
家。永處跋致之門。盡受菩提之記。身具光明妙相。
跡踐寶樹香臺。獻供十方。寧神三昧。觸耳常聞。大
乘之法差肩皆隣。補處之人念念虗玄。心心靜慮。
煩惱𦦨滅。愛欲泉枯。尚無惡趣之名。豈有輪迴之
事。法利無邊。聖境非虗。何乃愛河浪底沈溺無憂。
火宅焰中焚燒不懼。密織癡網。淺智之刃莫能揮。
深種疑根。汎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禍
樂灾。却非清淨之邦。顧戀恐畏之世。燋蛾爛蠒。自
處餘殃。籠鳥鼎魚。翻稱快樂。可憐可憫。


二十正好蓮池大師說
盖此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但一
心不亂。隨其功行。皆得往生。若人富貴。受用見成。
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計累小。正好念佛。若人有
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
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
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趂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
[001-0673c]
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
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
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
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
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
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
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開見
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二十四樂安國鈔
所言極樂者。有二十四樂。一欄楯
遮防樂。二寶網羅空樂。三樹陰通衢樂。四七寶浴
池樂。五八水澄漪樂。六下見金沙樂。七階際光明
樂。八樓臺凌空樂。九四蓮華香樂。十黃金為地樂。
十一八音常奏樂。十二晝夜雨花樂。十三清晨䇿
勵樂。十四嚴持妙花樂。十五供養他方樂。十六經
行本國樂。十七眾禽和鳴樂。十八六時聞法樂。十
九存念三寶樂。二十無三惡道樂。二十一有佛變
化樂。二十二樹搖羅網樂。二十三千國同聲樂。二
十四聲聞發心樂。


二十八真念知歸學人說
一串數珠不離手。一句彌陀
不離口。高聲念。低聲念。六字念。四字念。緊念。緩念。
朗念。默念。合手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
敲魚念。掐珠念。行道念。禮拜念。獨自念。同眾念。在
家念。在外念。閒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
[001-0674a]
念。臥也念。連夢中也念。纔是真念。念得心酸淚下
念。得火滅灰寒。念得神號鬼哭。念得天喜神歡。一
聲佛振動了。魔王宮殿。一聲佛粉碎了劒樹刀山。
一聲佛為百劫千生消業障。一聲佛為四恩三有
啟因緣。正是榨到油來擊撞之聲益狠。󳯟當浪起
搖棹之聲益悲。鑊湯在後。蓮池在前。雖有千萬人
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三十種益羣疑論
西方淨土有三十種益。一受用清
淨佛土益。二得大法樂益。三親近佛境益。四遊歷
十方供佛益。五遊諸佛所聞法授記益。六福慧資
粮疾得圓滿益。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八諸天
人等同集一會益。九常無退轉益。十無量行願念
念增進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揚法音益。十二清風
動樹如眾樂益。十三摩尼水漩宣說苦空益。十四
諸樂音聲奏眾妙音益。十五四十八願永絕三塗
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無醜陋益。十八具足
五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十
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惟受
眾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無實女人益。
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於八難益。二十八
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十得那羅延
身益。


三十自慶彌陀懺法
大眾若知自慶者。則復應須修出
世心。佛言。地獄難免。我等相與巳得免離此苦。是
[001-0674b]
一自慶。餓鬼難脫。我等相與巳得遠離痛切。是二
自慶。畜生難捨。相與己得不受其報。是三自慶。生
在邊地。不知仁義。相與己得共住中國。道法流行。
親承妙旨。是四自慶。生長壽天。不知植福。相與巳
得更復樹因。是五自慶。人身難得。一失不返。相與
巳得各獲人身。是六自慶。六根不具。不預善根。相
與清淨。得深法門。是七自慶。世智辯聦。返成為難。
相與一心。歸憑正法。是八自慶。佛言。見佛為難。相
與巳得瞻對尊像。是九自慶。佛言。聞法復難。相與
巳得䬸服甘露。是十自慶。佛言。出家為難。相與己
得辭親割愛。歸向入道。是十一自慶。佛言。自利者
易。利他為難。相與今日一拜一禮。普為十方。是十
二自慶。佛言。捍勞忍苦為難。相與今日各自翹勤。
有所為作。不為自身。是十三自慶。佛言。讀誦為難。
我等大眾同得讀誦。是十四自慶。坐禪為難。而今
見有息心定意者。是十五自慶。佛言。此教難遇。難
信難知。今遇此教。易信易知。是十六自慶。佛言。前
生不遇此教。所以不出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今遇
此教。現生決定。直出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是十七
自慶。佛言。眾生濁惡。障重福薄。雖有此教。迷而不
知。知而不行。今遇此教。能知能行。是十八自慶。佛
言。不知此教。多修雜善。無決定心。不出輪迴。今遇
此教。專修一行。決出輪迴。是十九自慶。佛言。無善
根人。臨命終時。多見惡境。或值惡緣。不聞經法。罪
[001-0674c]
業牽纏。哀號恐怖。入於地獄。求救無門。今蒙此教。
臨命終時。值遇善緣。及逢善友。教修此法。廣為演
說。西方淨土善相勝法一一指陳。其心歡喜。發願
往生。或聞善友教稱十念。或自念十聲南無阿彌
陀佛。連連稱念。具足十聲。惡境便滅。善境現前。其
人自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親來迎接。
身坐蓮臺。或乘蓮華。身隨佛後。往生淨土。是二十
自慶。生淨土巳。九品四色。七寶蓮池自然化生。成
清淨身。離胎胞質。是二十一自慶。生淨土巳。身真
金色具三十二相。形貌端嚴。無諸醜陋。是二十二
自慶。生淨土巳。具六神通。飛空自在。遊歷十方。作
大佛事。是二十三自慶。生淨土巳。壽命無量。與佛
齊等。更無中夭。是二十四自慶。生淨土巳。衣食隨
念。宮殿逐身。自然快樂。七寶莊嚴。一切具足。無求
不得。是二十五自慶。生淨土巳。具無礙辯才。得八
萬四千陀羅尼門。智慧明了。無不通達。是二十六
自慶。生淨土巳。與大菩薩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無
怨憎會。是二十七自慶。生淨土己。六時聞法。悟無
生忍。是二十八自慶。生淨土巳。更無退轉。直至成
佛。是二十九自慶。忍力成就。乘大願󳯟。却來三界。
遍歷十方。生死海中。復度眾生。往生淨土。同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三十自慶。相與志心踴躍
歡喜。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西方極樂世
界阿彌陀佛。
[001-0675a]


四十八願大阿彌陀經
法藏比邱。於世自在王如來前。
發四十八殊勝大願。一惡趣無名願。若我成佛。國
土有地獄餓鬼畜生名者。我終不取正覺。二無墮
惡道願。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有墮三惡道者。我終
不取正覺。三同真金色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
不皆同真金色者。我終不取正覺。四形貌無差願。
若我成佛。國土有情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
覺。五成就宿命願。若我成佛。國土有情不得宿命。
不知億那由他百千劫事者。不取正覺。六生獲天
眼願。若我成佛。國土有情若無天眼。不見億那由
他百千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七生獲天耳願。若我
成佛。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諸
佛說法者。不取正覺。八普知心行願。若我成佛。國
土有情無。他心智。不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國有情
心行者。不取正覺。九神足超越願。若我成佛。國土
有情不獲神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佛剎土者。
不取正覺。十淨無我想願。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起
於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正覺。十一決定正覺願。
若我成佛。國土有情若不決定成正等覺者。不取
正覺。十二光明普照願。若我成佛。國土有情光明
有限。不照那由他百千億佛剎者。不取正覺。十三
壽量無窮願。若我成佛。國土有情不壽量無限。乃
至筭數劫者。不取正覺。十四聲聞無數願。若我成
佛。國中聲聞無有能知其數。若有知者。不取正覺。
[001-0675b]
十五眾生長壽願。若我成佛。國土有情不壽量無
限齊者。不取正覺。除願力受生。十六皆獲善名願。
若我成佛。國土有情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十七
諸佛稱讚願。若我成佛。彼無量剎中無數諸佛。不
共稱讚我國者。不取正覺。十八十念往生願。若我
成佛。餘剎有情聞我名巳。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
不生者。不取正覺。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毀聖人。
十九臨終現前願。若我成佛。餘剎有情發菩提心。
願生極樂。臨終我當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
覺。二十迴向皆生願。若我成佛。餘剎有情聞說我
名。善根迴向。願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
一具足妙相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皆不具三十
二相者。不取正覺。二十二咸階補處願。若我成佛。
國中菩薩咸悉位階。一生補處。行普賢道。若不爾
者。不取正覺。二十三晨供他方願。若我成佛。國中
菩薩晨朝供養他方無數諸佛。食前還至本國。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四所須滿足願。若我成佛。
國中菩薩所須種種供具。於諸佛所。植諸善根。不
圓滿者。不取正覺。二十五善入本地願。若我成佛。
國中菩薩不善順入一切智者。不取正覺。二十六
那羅延力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若無那羅延堅
固力者。不取正覺。二十七莊嚴無量願。若我成佛。
國中諸莊嚴具若有能知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二十八寶樹悉知願。若我成佛。國中無量眾色寶
[001-0675c]
樹。諸菩薩眾。不了知者。不取正覺。二十九獲勝辯
才願。若我成佛。國土眾生不獲得勝辯才者。不取
正覺。三十大辯無邊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若不
成就無邊辯才者。不取正覺。三十一國淨普照願。
若我成佛。國土光淨。普照佛剎。如明鏡中。現其面
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二無量勝音願。若我
成佛國界之內。有無量音。殊勝超世。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三十三蒙光安樂願。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蒙我光所照燭者。身心安樂。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四成就總持願。若我成佛。十方菩薩聞我名
者。若不得陀羅尼者。不取正覺。三十五永離女身
願。若我成佛。諸佛土中。若有女人。聞我名巳。得清
淨信。發菩提心。來生不捨女人身者。不取正覺。三
十六聞名至果願。若我成佛。諸佛土中菩薩聞我
名已。若不修行。至菩提者。不取正覺。三十七天人
敬禮願。若我成佛。十方菩薩聞我名己。發清淨心
一切天人不敬禮者。不取正覺。三十八須衣隨念
願。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所須衣服。應念即至。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九纔生心淨願。若我成佛。諸
眾生類纔生我國。若不皆獲心淨安樂。如羅漢者。
不取正覺。四十樹現佛剎願。若我成佛國中羣生。
欲見諸佛淨國於寶樹間。悉皆出現。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四十一無諸根缺願。若我成佛。餘剎眾生
聞我名巳。諸根有缺。德用非廣者。不取正覺。四十
[001-0676a]
二現證等地願。若我成佛。餘剎菩薩聞我名巳。若
不現證三摩地者。不取正覺。四十三聞生豪貴願。
若我成佛。餘剎菩薩。聞我名巳。壽終不生豪貴家
者。不取正覺。四十四具足善根願。若我成佛。餘剎
菩薩聞我名巳。若不修行具善根者。不取正覺。四
十五供佛堅固願。若我成佛。餘剎菩薩聞我名巳
供養諸佛。乃至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
欲聞自聞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所欲聞法。自然
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七菩提無退願。若
我成佛。餘剎菩薩聞我名巳。於菩提心。有退轉者。
不取正覺。四十八現獲忍地願。若我成佛。餘剎菩
薩聞我名巳。不獲忍地。於諸佛法。現證不退轉者。
不取正覺。


四十八願蕅益法師說
第一願者。我本發心。為欲上報
慈父鍾之鳳生我之恩。惟願三寶慈悲力。令我無
始以來經生慈父。咸生淨土。速證菩提。能令聞我
名者。亦得上報父恩。第二願者。我本發心。為欲上
報悲母金大蓮養育之恩。惟願三寶慈悲力。令我
無始以來經生悲母。咸生淨土。速證菩提。能令聞
我名者。亦得上報母恩。第三願者。願度法界虗空
界一切眾生。盡成佛竟。然後我方取泥洹。第四願
者。願我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能令聞我名者。
亦得永斷淫根。第五願者。願我殺害業習滅盡無
餘。能令聞我名者。徧生慈力。第六願者。願我癡暗
[001-0676b]
謗三寶業滅盡無餘。能令聞我名者。正信三寶。第
七願者。願我諸不善業。悉得清淨。能令聞我名者。
安住梵行。第八願者。願我決生極樂世界。速證無
上菩提分身塵剎。度脫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第九願者。願我生生世世不忘本願。於五濁世。善
化眾生。第十願者。願我在在處處。弘通正法。無諸
魔障。十一願者。願得無量智慧。善能通達一切佛
法。十二願者。願得無量辯才。開導羣迷。降伏外道。
一切無畏。如獅子吼。十三願者。願得無量神通。徧
至十方國土。承事一切如來及善知識。一切海會
無不得與。十四願者。願我能出種種微妙音聲。盡
未來際。讚歎三寶。令諸眾生。知所歸依。十五願者。
願能隨意。出生種種微妙供養。供養三寶。為諸眾
生。作大福田。十六願者。十方一切眾生所有功德。
我皆隨喜。令其成就無上菩提。十七願者。十方如
來成正覺時。我先勸請。轉大法輪。開示眾生無上
覺路。十八願者。十方如來般涅槃時。我悉勸請。莫
入涅槃。常住世間。饒益含識。十九願者。十方如來
會中。推我為大法王子。佛於一切海會。讚我功德
智慧慈悲願力。如觀世音。如地藏王。等無有異。二
十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地獄。觸我光者。應時
變諸苦事。成勝妙樂。二十一願者。願以大悲光明。
照諸餓鬼。觸我光者。應時捨餓鬼身。得淨土生。二
十二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照諸畜生。蒙我光者。離
[001-0676c]
諸怖畏。捨身之後。得淨土生。二十三願者。願以大
悲光明。照諸鬼神。蒙我光者。悉捨瞋心。開悟佛道。
捨諸醜陋。得清淨身。二十四願者。願以大悲光明。
照諸苦惱眾生。蒙我光者。疾病消除。六根具足。一
切厄難皆解脫。無量恐怖悉捐除。無病延年。發菩
提意。若臨命終。即生淨土。二十五願者。願以大悲
光明。照觸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及諸魔外。令其身
心。捨諸邪見。通達佛乘。二十六願者。願以大悲光
明。照觸人天。令其不迷欲樂及欣厭定。各各勤求
無上菩提。二十七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照諸聲聞
緣覺。令其捨無為。證速趨佛乘。二十八願者。願以
大悲音聲。開示一切眾生。令諸眾生。決定明悟。不
戀三界。不樂餘乘。惟求無上菩提。二十九願者。願
以大悲神力。隨順眾生種種所求。恒令如願。俾于
我法生深信心。三十願者。我以救度眾生故。願於
十方現作佛身。或現淨土。攝取眾生。莊嚴殊勝。踰
於極樂。或現穢土。化導眾生。方便無量。調伏惡友。
三十一願者。我以救度眾生故。願於隨類現身。一
一類中。種族尊勝。威德自在。令諸同類。恭敬愛慕。
如所教誨。直至菩提。三十二願者。一切無佛法處。
一切法滅處。一切佛法不能行處。我誓以大悲方
便。現身于中。隱顯大化。為長夜燈。救拔沈冥。出於
苦海。三十三願者。願我恒于眾生饑渴之時。現作
飲食。疾疫之時。現作藥草。寒凍之時。現作衣服。熱
[001-0677a]
惱之時。現作凉風。險阻之處。現作津梁。乃至眾生
一切所須。皆現作之。令諸眾生。若服若食。若倚若
履咸得安樂。發菩提心。三十四願者。若諸眾生樂
求佛乘。聞我名巳。不捨肉身。得佛菩提。證於究竟。
三十五願者。若諸菩薩莊嚴佛土。聞我名巳。其國
勝妙。踰於極樂。欲現穢土。則得無量方便。善化剛
強。難化眾生。三十六願者。若諸眾生欲見諸佛淨
土。聞說法音。我願令彼皆得見聞。三十七願者。若
諸眾生欲往無數世界。供養三寶。願令一念之間。
普得周徧。三十八願者。若諸眾生欲生諸佛淨土。
聞我名號。即得隨願往生。三十九願者。若諸眾生
同我誓願。速得無量智慧方便。威德自在。四十願
者。若有眾生。樂求小乘。我願令彼速登聖果。即便
回心。入菩薩乘。四十一願者。願諸十方修行菩薩。
聞我名號。直至菩提。永無魔事。四十二願者。願諸
十方。邪魔外道。聞我名號。即捨邪見。同歸正覺。四
十三願者。若有眾生。身具五逆十惡。四棄八棄。當
墮大地獄中。我願以大悲心力。使知求哀懺悔。隨
現勝妙色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彼罪根永拔。
發菩提心。四十四願者。若有眾生。或謗我法。或詈
我名。彼雖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滅惡。
速趣菩提。四十五願者。願我慈眼最極清淨。普視
盡虗空界。乃至極苦之處悉令安樂極惡眾生悉
令賢善。四十六願者。願我印手最極莊嚴。於念念
[001-0677b]
中。出生一切諸供養雲。諸珍寶雲。諸衣服雲。諸眾
具雲。諸飲食雲。諸醫藥雲。諸三昧雲。諸總持雲。諸
辯才雲。諸光照雲。徧虗空界。利益眾生。盡未來際。
無有斷絕。四十七願者。願我名號最極高遠。盡十
方界。靡不周徧。乃至法滅之處。我名不滅。恒令眾
生若聞若稱。悉得解脫。四十八願者。願我色身最
極微妙。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大人之
相。而自莊嚴。一一相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
塵數隨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
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皆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
微塵數色。嚴飾國界。皆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
微塵數聲。宣揚妙法。皆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
微塵數香。普熏一切。皆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
微塵數上妙飲食。供養一切。皆雨不可說不可說
佛剎極微塵數衣服眾具。普施一切。皆現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化佛。教化一切。一一化佛
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諸化菩薩。以
為眷屬。一一菩薩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
塵數殊勝莊嚴。一一莊嚴皆作不可說不可說佛
剎極微塵數廣大佛事。一一佛事皆於不可說不
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利益眾生。其有眾生。見
一佛事。則得見我微妙色身。見我身者。則能與我
平等。能速得成佛。
淨土紺珠
[001-0677c]

No. 1202-C




曩在已巳夏。避暑于道菴禪室。參禮虗舟長老。敬叩
佛法大意。長老喻以三教原無二致。祇在於心之一
字。盖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聖相傳之心法也。淨智
妙圓。迥脫根塵。佛佛相證之心印也。七返九還。修煉
大寶。仙仙相授之心丹也。譬如天日光明。浮雲蔽暗。
人為妄想分別所昧。不能見自性。升沈輪墜。轉入諸
趣。無有了期。豈不大可痛惜哉。若能回光返照。究源
徹底。則萬有諸法。不外乎此之一心云。聞之正如頂
門一針。雖不能言下頓悟。然於每境緣動觸之際。一
念猛省。則物我俱空。胸襟爽豁。此豈非長老熏陶之
力乎。宗人葆光居士。示余以長老所手輯淨土紺珠
一冊。此取淨土經論中屬於數目者彚成。而可為返
心源之指南。渡願海之慈航。則尤見其誓度羣品之
良匠苦心也。不勝景仰。謹掇前日之所承聆法誨一
則。以書卷尾云爾。


歲庚辰暮春 寶華居士帶方劉爗 謹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