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96 角虎集-清-濟能 (master)



No. 1177-A


選刻角虎集小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
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不待眾請。而自說
阿彌陀經。乃至一心不亂。全經大要。在此四字。如維
摩經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亦為此下註脚耳。迨至末
後拈花。又道。我四十九年。未曾說着一字。時百萬人
天叵測。惟金色頭陀。在旁破顏一笑。世尊乃云。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引誘後代兒孫。
分門立戶。宗禪者。則笑淨土為著相。修淨者。則譏禪
宗為豁空。於是。馬鳴大士。愍諸羣執未達圓宗。因造
大乘起信論。分析三細六麤。旨歸唯心淨土。自法流
震旦。東林則有遠公。仰宗經論。默契大乘。結集高賢
十八。同修念佛三昧。社中諸友。俱得往生。東南淨土
法門。遠公始也。及初祖西來。又云。不立文字。直指人
心見性立地成佛。時諸義學沙門。莫不反目側視。止
得可祖一人。言下承當。始明教外別傳之旨。六代而
至大鑑。南能北秀。頓漸分岐。賢首台慈。遞相各立。於
是。永明智覺禪師。紹彌陀願海。闢普賢行門。糾集三
宗。同歸一貫。極力主張唯心淨土。故有角虎之喻。世
推永明。乃東土第一流宗師。一言一行。孰敢思議者
哉。自炎宗而至昭代。如天衣懷。真歇了。楊無為。天如
[001-0188b]
則。楚石琦。紫栢憨山。雪關天界。一一皆宗門鉅哲。又
何曾有禪淨彼此之分者耶。是以。濟能禪師。窺諸後
學信疑不決。遂蒐羅列代傑出宗師要語。則則旨歸
淨土者。編集成書。號曰角虎。令宗禪者。不敢輕淨土。
修淨者。無復貶禪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且自得此
秘寶。二十年來未曾釋手。實為八道之助。夫言不妙
不名至言。理不圓不稱至理。今是編。言真理直。豈非
昏衢慧炬。禪淨之指南也歟。本無法姪。一見此書。恨
讀為晚。即捐衣鉢。鏤板流通。利益甚普。但此集。原本
殘缺。未具全文。因見今之禪侶。欣簡厭繁者多。於是
不揣蒙昧。刪去繁枝。留其節要。俾一言之下。性地開
明。半卷之中。義天朗耀。頓見自心之佛不待花開。返
照常寂之光原非別土。豈為小補。實屬大緣。所冀見
聞咸皆信受。遞相勸讀。展轉傳持。同報佛恩。用資凡
品。庶不負著述之本懷。捐刻之雅意。云爾。


八十老朽
心旦。盥手敬題於海幢之重來結集軒。


角虎集目次




* 卷上

* 死心新禪師臨濟宗
* 慧海儀禪師
* 楚石琦禪師
* 商州張無盡居士
[001-0188c]
* 濟川馮居士
* 天界信禪師
* 天如則禪師
* 空谷隆禪師
* 天奇瑞禪師
* 古音琹禪師
* 天童悟禪師
* 徑山信禪師
* 鄧尉藏禪師
* 雲頂能禪師
* 真歇了禪師曹洞宗
* 宏智覺禪師
* 萬松秀禪師
* 萬安恩禪師
* 大方遷禪師
* 大方通禪師
* 達觀可禪師
* 憨山清禪師
* 壽昌經禪師
* 永覺賢禪師
* 湛然澄禪師
* 卷下

* 博山來禪師
* 雪關誾禪師
* 覺浪盛禪師
* 石雨方禪師
* 西遁祈居士
* 本覺真禪師雲門宗
* 天衣懷禪師
* 圓照本禪師
* 明教嵩禪師
* 法雲秀禪師
* 法雲通禪師
* 慈受深禪師
* 楊傑無為居士
* 茫仲淹文公
* 永明壽禪師以下法眼宗溈仰宗
* 文喜無著禪師
* 白香山居易
* 文潞公彥博
* 王古侍郎
* 王龍舒日休
* 陳瓘侍制
* 錢象祖丞相
[001-0189a]
* 江公望司諫
* 廬山遠祖以下古今尊宿
* 慧思禪師
* 智者大師
* 慈照宗主
* 僊潭愚禪師
* 優曇宗主
* 楚峰善奇禪師
* 斷雲徹禪師
* 雲棲大師
* 荷葉道人
* 香光子No. 1177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溪隱門人 上喻 較閱


臨濟宗



隆興府黃龍死心悟新禪師嗣黃龍祖心禪師



師。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壯
年出家。至黃龍謁晦堂。堂竪拳問曰。喚作拳頭則觸。
不喚作拳頭則背。汝喚作甚麼。師罔措。經二年方領
解。然尚于談辯。一日堂遽曰。住住。說食豈能飽人。師
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盡。望和尚慈悲。指箇安樂處。
堂曰。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安樂處。政忌上
座許多骨董。直須死却無量劫來偷心。乃可耳。師趨
[001-0189b]
出。他日聞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趨見晦
堂。忘納其履。即自譽曰。天下人。總是參得底禪。某是
悟得底。堂笑曰。選佛得甲科。何可當也。因號死心叟。
有乞末後句者。示偈曰。末後一句子。直須心路絕。六
根門既空。萬法無生滅。於此徹其源。不須求解脫。平
生愛罵人。只為長快活。師常作勸修淨土語。有云。彌
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
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
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東京慧海儀禪師嗣法雲杲禪師



師上堂云。無相如來示現身。破魔兵眾絕纖塵。七星
斜暎風生處。四海還歸舊主人。諸仁者。大迦葉靈山
會上。見佛拈華。投機微笑。須菩提聞佛說法。深解義
趣。涕淚悲泣。且道。笑者是。哭者是。不見道。萬派橫流
總向東。超然八面自玲瓏。萬人膽破沙場上。一箭雙
鵰落碧空。有學人問曰。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
師曰。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
紹王基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
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也。


海鹽州天寧楚石梵琦禪師嗣徑山元叟端禪師



師。四明人。俗姓朱氏。世居象山。母張氏。夢日墮懷而
生。師在襁褓中。有神僧撫之曰。此兒佛日也。因小字
曇曜。九歲依族祖晉翁洵師于湖之崇恩薙染。十六
[001-0189c]
受具。閱楞嚴有省。參元叟於徑山。問如何是言發非
聲。色前不物。叟遽曰。言發非聲。色前不物。速道速道。
師擬進語。叟振威一喝。師乃錯愕而退。巳而應書大
藏之選。至京師崇天門。一夕聞樵樓上皷聲。豁然大
悟。述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驀劄虗空就地崩。拾得
紅爐一片雪。却是黃河六月冰。後出世海鹽報國等
剎。遷郡之天寧。上堂。舉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
涅槃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峰以拄杖畫一畫云。在
者裏。師曰。白雲萬里。僧舉前話問雲門。門曰。扇子𨁝
跳。上三十三天。築着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
似盆傾。師曰。白雲萬里。忽有人出來問。天寧與麼批
判。還愜得二大老意麼。向他道白雲萬里。呵呵呵。囉
囉哩。剎剎塵塵知幾幾。十字街頭石敢當。忽然吸竭
溟滄水。你輩茄子瓠子。那裏知得。拍禪牀便起。師自
幼。知有西方彌陀教法。清晨十念。求生淨土。未甞一
日少懈。及住天寧。築室西偏。專志於淨業。因號西齋
焉。室中置一小牀。日趺坐默觀。大蓮華出現。其華莖
葉充滿法界。有一如來。相好端嚴坐其上。眉間白毫。
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樓臺池沼。行樹欄楯。眾寶間錯。
水鳥天樂。皆演苦空無我之法。見觀世音大勢至。在
其左右。清淨海眾。前後圍遶。皆得不退轉地。從定而
起。返觀觀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洪武
初三。被召說法。皇情大悅。未幾。於天界寺示寂。沐浴
更衣。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
[001-0190a]
出。書畢。謂其屬夢堂噩公曰。師兄我去矣。公曰。子去
何之。曰。西方。公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厲聲一
喝。泊然而化。師平生著懷淨土百韻詩。七言律。併諸
雜咏。行世。


「 我佛真身不可量
 大人陪後有輝光
 食時竝是天肴饍
 行處無非聖道場
 庭下碧流微吐韻
 殿前瑤草細吹香
 十方一等莊嚴剎
 終說西方出異方」



「 却聖金繩寶界遙
 樓臺一一倚雲霄
 黃鶯韻美春長在
 玉樹枝榮歲不凋
 流水有聲隨岸轉
 好花無數逐風飄
 野人自選歸來日
 何待諸賢折簡招」



「 未歸極樂尚閻浮
 漂泊風塵更幾秋
 殘夢頻驚蕉葉雨
 故鄉只在藕花洲
 屈伸臂頃無多地
 高占人羣最上頭
 二大士心憐老病
 何妨擕手入瓊樓」



「 遙指家鄉落日邊
 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
 水上花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
 羣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
 不枉翹勤五十年」



「 將參法會禮金仙
 漸逐香風出寶蓮
 紅肉髻光流不盡
 紫金身相照無邊
 重重樹網垂平地
 一一花臺接遠天
 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鏡現吾前」


[001-0190b]


「 本性彌陀一句子
 金烏玉兔解提撕
 須臾入海還飛上
 頃刻昇天又落西
 除却晝明并夜暗
 更無聖悟與凡迷
 勸君歸去不歸去
 愁殺春山蜀鳥啼」



「 說著無常事事輕
 饑餐渴飲懶經營
 一心不退思安養
 萬善同修憶永明
 淨洗念珠重換線
 堅持佛號不停聲
 妄緣盡逐空花落
 閒向風前月下行」



「 學佛先須學苦空
 心期妄盡障消融
 直居十二因緣外
 橫截三千世界中
 湛碧無痕開鏡面
 純青絕點出蓮叢
 男兒到此方奇特
 快樂逍遙物我同」



「 金作層樓玉作臺
 琉璃田地絕纖埃
 惟心淨土無高下
 自性彌陀不去來
 紅日初非天外沒
 白蓮只在意根栽
 眾生障重須存想
 想極情亡眼豁開」



「 莫將胎獄比花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大花成佛子
 何須慈母浴嬰兒
 口餐法喜真餚饍
 心得明門妙總持
 般若臺前定回日
 令人長憶雁門師」



「 多言極樂向西尋
 究竟不離清淨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樹盡黃金
 事如夢幻雖非實
 理到圓常却甚深
 八萬四千真相好
 請君危坐扣靈襟」


[001-0190c]


「 衣不傷蠶食不畊
 水邊林下好修行
 身心快樂無諸苦
 依正莊嚴在一生
 念念佛光從口發
 時時天樂遍空鳴
 却嫌鞋襪霑泥滓
 千葉蓮華向足擎」



「 娑婆苦海泛慈舟
 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須念佛
 橫波徑度免隨流
 千生萬劫常安泰
 五趣三途盡罷休
 縱使身沾下下品
 也勝豪貴王閻浮」



「 勞生能有幾光陰
 徤只須臾病又侵
 常恐浮雲蔽西日
 須營淨舍學東林
 可憐世上愚癡輩
 不及花間智慧禽
 寶樹亦能談妙法
 何妨坐聽罷參尋」



「 家在西頭白玉京
 老來難遣故鄉情
 每瞻雲際初三月
 先注華間第一名
 密密疎疎琪樹影
 來來往往水禽聲
 紅樓紫殿春長好
 縱有丹青畵不成」



獨庵禪師贊曰


「 默坐西齋觀佛境
 緣師實證面無慚
 聲香味觸常三昧
 多少禪流只解談」



蘧菴宗大師贊曰


念佛三昧。羣經所宣。諸佛共讚。諸大菩薩共修。實禪
門往哲之所留意也。若永明之萬善同歸集。慈覺之
葦江集。皆指淨業。為入道之至要。可不信乎。世之學
佛者。乍聞即空之說。不能精究。而泥於一轍。則視修
[001-0191a]
淨業者。為淺鄙而輒詆排之。是排諸佛羣經諸祖也。
其無知亦甚矣。西齋和尚。禪門之上達也。觀其自童
幼至於耆年。孜孜以淨業為務。精修密鍊。不舍晝夜。
發為歌詩數千首。皆三昧心中之所流出。宗說兼暢。
教禪混融。掃蕩建立。變化萬殊。未可以一轍觀也。夫
以西齋材識之淵博。學者未易窺其涯涘。其留心淨
土。有若此者。然則念佛三昧其可忽與。


又雲栖老人贊曰


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于楚石矣。築石室扁曰西齋。
有西齋淨土詩三卷。今止錄十餘首。以見大意。彼自
號禪人。而淺視淨土者。可以深長思也。


丞相張商英居士嗣兜率悅禪師



公。字天覺。號無盡。首謁東林總。總詰所見。與巳符合。
因印可。後謁兜率悅公。與悅語至更深。論及宗門事。
悅曰。東林既印可運使。運使與佛祖言教。有少疑否。
公曰。有。悅曰。疑何等語。公曰。疑香嚴獨脚頌。德山托
鉢話。悅曰。既於此有疑。其餘安得無耶。祇如巖頭言
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公曰。有。悅大笑。便歸方丈閉
却門。公一夜睡不穩。至五更下牀。觸翻溺器。乃大徹。
猛省前話。遂有頌曰。鼓寂鐘沉托鉢回。巖頭一拶語
如雷。果然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記來。遂叩方丈
門曰。某巳捉得賊來了。悅曰。賊在甚處。公無語。悅曰。
都運且去。來日相見。翌日公遂舉前頌。悅乃謂曰。參
禪秪得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巳深悟。然
[001-0191b]
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乃作頌證之。
公甞著發願文云。自歎。身居相位。意樂空門。思此世
界。五濁亂心。眾惡雜性。無正觀力。無了因力。本性彌
陀。惟心淨土。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耑
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彼世尊大願大力。加
被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猶如順水乘舟。不勞自
力而到矣。


給事馮楫濟川居士嗣龍門佛眼遠禪師



公。自壯薉徧參。後依佛眼。一日同眼。經行法堂。偶童
子趨庭吟曰。萬象之中獨露身。眼拊公背曰。好聻。公
於是契入。後會大慧禪師。就明慶開堂。舉藥山參石
頭馬祖得悟因緣。慧拈罷。公隨至方丈曰。適來和尚
所舉底因緣。某理會得了。慧曰。你如何會。公曰。恁麼
也不得。蘇嚕娑婆訶。不恁麼也不得。㗭哩娑婆訶。恁
麼不恁麼總不得。蘇嚧㗭哩娑婆訶。慧印之以偈曰。
梵語唐言。打成一塊。咄哉俗人。得此三昧。公後知卬
州。所至宴晦無倦。自詠曰。公事之餘喜坐禪。少曾將
脇到牀眠。雖然現出宰官相。長老之名四海傳。自此
號不動居士。公少有俊聲。中太學魁選。作場屋文字。
多用圓覺經語。明悟理性。欽伏士論。而又徧參禪林。
深達五家宗派。晚年篤信彌陀教法。晝夜不寐。專意
淨業。作西方禮三卷。彌陀懺一集。在鄉郡建淨土會。
感香爐中舍利。應現毫光亘天。甞以俸資造大藏經。
及四大部。各四十八。分施諸山。表佛本願。一日感懷。
[001-0191c]
和淵明歸去來韻。譚淨土法門。辭曰。


歸去來兮。蓮社巳開胡不歸。念吾年日就衰邁。況世
態之堪悲。想東林之遺蹟。有先賢之可追。趂餘生之
尚在。悔六十之前非。如新沐之彈冠。類浴罷而振衣。
滌塵垢以趨潔。造妙道之離微。顧瞻前路。歸心若奔。
入慈悲室。登解脫門。萬境俱寂。一真獨存。爐香滿炷。
淨水盈樽。望西方以修觀。祈速覩於慈顏。入念佛之
三昧。覺身心之輕安。超九蓮之上品。閉六趣之幽關。
會精神於正受。杜耳目之泛觀。俟此報之云盡。指極
樂而徑還。循寶樹以經行。踐華園而盤桓。歸去來兮。
唯淨土之可遊。念閻浮之濁惡。捨此土而何求。喜有
壽之無量。曾何苦以貽憂。與上善人同會。友補處為
朋儔。池具七寶。黃金為舟。地平布於瑠璃。無高下之
坑丘。樂音起於風樹。佛聲發於水流。聞者咸念三寶。
忻塵緣之自休。巳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為名
利之縈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浮世皆幻境。樂土
真佳期。布蓮種於池內。長念佛以培耔。冀臨終時而
佛迎。垂敘別而留詩。從此地地增進。決證菩提何用
疑。


居士。悲智二嚴。法施靡倦。非乘願示現者。詎能如是
耶。後以給事中。出師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及知卬
州。令後廳設高座。望闕肅拜。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
柱杖按膝而化。


天界孚中懷信禪師嗣法天童坦禪師


[001-0192a]


師。明之奉化姜氏子。往五臺披剃。參竺西坦禪師。西
知是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言。師疑益熾。一日西
上堂。舉興化打克賓話問師。師曰。俊哉師子兒。西頷
之。後隨侍天童。付師衣拂。遂主席焉。及遷住補陀天
竺永祚等寺。元末。住大龍翔。會明太祖兵下金陵。寺
僧散去。師獨趺坐。執兵者滿前。杖投而拜。帝甞幸其
寺。師說法要。嘉師言行純懿。特改龍翔。為大天界。師
平生密修淨土。值中秋有修淨業者。求師開示。師說
二偈云。紫翠漸看搖落盡。月明尤復愛中秋。好求慈
父還鄉去。雁呌長空動客愁 終日毋忘一百八。彌
陀念得口頭滑。念得心頭是口頭。自然生死和根拔。
一日沐浴更衣趺坐。書偈曰。平生為人戾契。七十八
年漏洩。今朝散手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而逝。


蘇州獅子林天如惟則禪師嗣法中峰國師〔客問曰。永明禪師云〕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看他此等語言。主張淨土。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禪。
而過讚淨土耶。此疑非小。師其為我辯之。


師云。大哉問也。當知永明非過讚也。深有功於宗教
者也。余甞涉躐淨土諸書。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
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所以釋迦慈父現在世時。
為諸弟子。說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
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
及於經末。因諸佛所讚。乃復自言。當知我於五濁惡
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001-0192b]
此皆苦口丁寧。勸人信向矣。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
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
獨於淨土之說。其間有疑者何哉。良由淨土教門。至
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
者不能不疑焉。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
至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下至愚夫愚
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
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
之行。又無迷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
由此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
巳也。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則知永明之讚。
深有意焉。而非過也。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大事既明。當行佛教隨類
化身。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則厭苦趣樂。不顧他人。
此非吾所願也。


師云。見卯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汝將謂一悟之後。
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更無徧學佛法。修行證果
等事耶。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
耶。審如是。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恒河沙數
劫者。反有愧於汝矣。古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
亦有隔陰之昏。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
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志在度人者。奈
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
聖之所未許。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
[001-0192c]
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
生彼土。得無生忍巳。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
求生淨土。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
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譬如嬰兒常不離
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今此國中四惡苦趣。因果牽
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
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初心悟達之
人。尠有不遭其退敗者。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者。
良有以也。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
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
眾生。去來無礙也。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托生。
況汝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豈不見觀佛三昧經
中。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當生淨土。世尊復
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又不見。華嚴經中。普賢
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
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曰。南天竺國中。大名
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
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又不見。起信論中。
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
之心。又不見。大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
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中。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
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生法忍。西竺
似此之流。不可得而勝數矣。東土。如廬山遠公。合社
高人。天台賢首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
[001-0193a]
淨土者。又可得而勝數耶。淨飯國王。佛之父也。七萬
釋種。佛之親屬也。淨土之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
父與親屬乎。向謂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今
其父王親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則如來護持保
養之意。豈不深且遠乎。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來之
了義。不知達磨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淨
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何其鄙哉。余甞
論其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
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
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於
是永明和尚。深憐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張淨土。既
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臨終預知時至。乃有種種殊
勝相現。舍利鱗砌於身。豈特永明為然。如死心新禪
師。真歇了禪師。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
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淨靄禪師。淨慈大通禪師。
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唐道綽禪師。毗陵法真
禪師。姑蘇守訥禪師。北磵簡禪師。天目禮禪師。諸大
老等。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
則不約而同。豈特諸大老為然。余甞聞一老宿言曰。
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
不歸淨土者。因問其故。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禪師。是
江西馬祖傳道之的子。天下叢林。依他建立。從古至
今。無一人敢議其非。天下清規。依他舉行。從始至末。
無一事敢違其法。看他為病僧念誦之規云。集眾同
[001-0193b]
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回向伏願云。
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又津送亡
僧。大眾念誦回向伏願云。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
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至於茶毗之際。別無所為。
但令維那。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如是十唱。而大眾十和。總名之曰十念也。
唱畢復回向云。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此非淨土
之指歸乎。自百丈以來。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
然則所謂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
不歸淨土者。豈不然與。要知百丈祖師立法之意。亦
豈無所據而然耶。汝既不會祖師之意。又自不發省
覺之心。妄謂悟達之士不願往生。則天下禪者之執。
莫汝若矣。


問曰。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偏指極樂。而又偏讚其
境勝緣勝。何耶。


師曰。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今以娑婆對而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
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
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
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
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
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冤讐。有冤必會。
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則困苦饑寒。貪求
不足。彼此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醜穢形骸。根多
[001-0193c]
缺漏。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
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丘陵
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
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華敷四色。此則雙林巳滅。龍華
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
虗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羣魔外道。惱亂
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媱。迷惑
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
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
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未暇悉舉也。其境勝者。可以
攝眾生取淨之情。其緣勝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
雖同居淨類甚多。唯極樂修行緣具。故偏指也。


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彌
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
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


師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砒霜酖酒。毒中之
毒。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酖酒者也。非特誤賺自巳。又
且誤賺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謂
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
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個半個。
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豈不見羣疑論云。世
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
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徧風
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
[001-0194a]
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
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睡至死。九者軍陣
鬪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巗。傷壞性命。如此等十
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
之。或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眼前不容迴避。儞又
不是神通聖人。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又不
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如上十種惡緣。
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
知識活佛圍繞。救儞不得了也。便須隨業受報。向三
塗八難中。受苦受罪。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
饒儞無此惡緣。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
大分離。如生龜脫殻。螃蠏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
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
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
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
饒儞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呌喚
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
更饒儞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困頓龍
鐘。愁嘆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
了也。更饒儞未老以前。政是少壯之日。政好念佛之
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
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清閑自在。有志修行。
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遭
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
[001-0194b]
儞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稍有一事掛心。早
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儞更道且做世間
事業。儞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儞錯用身心了也。且
世間世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
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
結官豪。儞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
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
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
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鎻上添鎻。鑊
湯下增柴炭。劒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却人身。萬劫
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
儞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當思。人生在世。能有
幾時。石火電光。貶眼便過。趂此未老未病之時。抖擻
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
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
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
難追。


杭州正傳院空谷景隆禪師嗣白蓮安禪師



師。蘇之洞庭陳氏子。為童時。不茹葷。趺坐若禪定。從
弁山嬾雲受業。參禪湖海禪伯。如古拙輩。靡不參謁。
往天目禮祖塔。忽有省。因造嬾雲剖露。雲印可之。師
示眾云。向上一著者。悟徹之後。結角羅紋殺著一槌
所謂末後一句也。言語說不到。只用活機手段調治。
而至百丈再參馬祖。祖正用此機。臨濟再參黃檗。檗
[001-0194c]
亦用此機。臨濟打洛浦。亦此機也。後於夾山棒下。方
始瞥地。興化打克賓。亦此機也 示修淨土語云。優
曇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誰。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
常念去。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靜閙閑忙。一而無
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
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天奇本瑞禪師嗣寶峰瑄禪師



師。南昌江氏子。隨父為商。至荊門。聞無說能和尚道
法。遂往師之。後即披剃。領看一歸何處話頭。參究數
年。偶患痢疾甚重。有同參提大慧患背疽因緣。豁然
大悟。往見寶峰。遂蒙印證。出世示眾云。汝等。從今發
決定心。晝三夜三。舉定本參。看他是個甚麼道理。務
要討個分曉。日久歲深。不煉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
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夢而
醒。覆看從前。俱是虗幻。當體本來。現成萬象森羅。全
機獨露。於這大明國裏。也不枉為人。向此法門。也不
枉為僧。却來隨緣度日。豈不暢哉。豈不快哉。示修淨
土者云。終日念佛。不知全是佛念。如不知。須看個念
佛的是誰。眼就看定。心就舉定。務要討個下落。


建寧府斗峰古音淨琴禪師嗣壽堂松禪師



師。郡之建陽蔡氏子。年二十七。禮赤石山主出家。便
問曰。人言明心見性。莫不是我心起處。便覺知者麼。
石曰。此妄心。非真心也。若認此心。是認賊為子。師曰。
恁麼則我乃無心耶。石曰。是汝知無所知。覺無所覺
[001-0195a]
者。師聞直下頓脫身心。獨見自性。非知非不知。非覺
非不覺。遇泉州靜晃禪師。教看萬法歸一公案。後入
蜀。經南陽雞鳴河。中途大悟。參壽堂於巫山寺。遂承
印可。有醍醐集行世。又作念佛警䇿文云。一句阿彌
陀佛。宗門頭則公案。譬如騎馬拄杖。把穩生涯一段。
不拘四眾人等。持之悉有應驗。行住坐臥之中。一句
彌陀莫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
不空。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
便入念佛三昧。親證極樂內院。蓮臺標註姓名。極功
之者自見。親見彌陀授記。便同菩薩作伴。直至無上
菩提。永劫隨心散誕。依得此道歸來。決定成佛不欠。


天童密雲圓悟禪師嗣龍池傳禪師



師。常州宜興蔣氏子。甫離襁褓。氣度莊凝。不妄言動。
八歲。興世相無常之感。恒誦佛號。長事耕穫。偶得六
祖壇經。時釋鋤而觀之。始知宗門事。一日過山徑。忽
見積薪。恍然有省。二十九歲。安置家室。遂依龍池祝
髮。二六時中。看得心境兩亡。與古人天地同根。萬物
一體語。不能契合。因請益。池曰。汝若到者田地。便乃
放身倒臥。師益昏惑。一日過銅棺山。豁然大悟。會池
移錫燕都。師往省。池問。離老僧三載。還有新會處麼。
師曰。一人有慶。萬民樂業。池曰。汝又作麼生。師曰。某
甲特特來。省覲和尚。池曰。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師
珍重便出。於是南還。後池再住龍池。師往覲。池上堂
舉拂問曰。諸方還有者個麼。師震威一喝。池曰。好一
[001-0195b]
喝。師連喝兩喝歸位。池顧師曰。更喝一喝看。師即出
法堂。池歸方丈。師隨入曰。適來觸忤和尚。池乃撾鼓
上堂。授師衣拂。迨池示寂。師守龕三載。繼席開法。次
住台之通玄。和之金粟。明之天童。有四會語錄行世。
為濟宗中興云。示眾。蓮華蓮子。教中取喻。吾儕一念
心花發明。悟徹本來面目。故云花開見佛悟無生。豈
非花開為因。見佛為果。喻如蓮花一開。蓮子即露。豈
如餘花收。而後結子耶。正如心花一開。面曰即顯矣。
花開為因。面目為果。面目本具。豈待花開而後有耶。
僧問。某甲欲念佛。得否。師曰。儞且參禪。待悟了道。正
好念佛。古人所謂得訣歸來。好看書也。


徑山雪嶠圓信禪師嗣龍池傳禪師



師。自號青獅翁。浙之鄞人也。朱姓。九歲。聞誦彌陀經
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自此發心。至二十九
歲出家。便行脚。每日癡呆。惟有一個不明白的念頭。
二年苦無入處。後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
因緣。一僧參心。曰那裏來。僧曰天竺來。心曰。我聞有
三天竺。儞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其僧無語。師自是疑
情頓發。次日。揑柱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
道速道。忽前後際斷。如空中迸出日輪。說偈曰。石貼
背脊骨。翻身脇肋骨。仔細思量來。動也動不得。復喝
一喝曰。張三殺人。李四償命。往天台尋人印證。抬頭
見古雲門三字。乃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雲更
深。脚跟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踪影。見得他時打
[001-0195c]
斷筋。謁雪棲蓮大師。呈偈曰。不解西方不學禪。棲着語。低
聲低聲偶來塵世却隨緣。解也。學也三間茅屋傍溪住。溪深路滑

兩扇竹窗關月眠春色滿園關不住碎盡衲衣那有結。爭似寸絲
不掛養長頭髮欲成顛。成顛亦不惡自從會得吾師意。胡餅裏詞
白雪飄飄六月天。夏行冬令。寒暑不正棲云。曾為浪子偏憐

客。一片苦心具見之矣。見處則高徹。更加精進。再振
雙髻之風。續祖慧命。師受教以頭陀行。住雙髻峰。繼
參龍池幻有和尚。受具戒。一日。師著草鞋。直入方丈。
池云。儞草鞋猶未脫也。師云。何處見我草鞋來。池微
笑。師呈偈云。數載龍池三度登。重重話語舌生冰。草
鞋分付虎狼去。雙髻峰頭一個僧。池頷之。遂記莂。師
住徑山開法。上堂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
議。彈指頃。石虎咬殺青田雞。燈籠露柱。忍俊不禁𨁝
跳上。鵬搏峰頂。揚聲大吼。且道。吼個什麼。功德池中
添個月。滿林光彩可追隨 示王季和法語云。居士
一向念佛。不信參禪。今何又信參禪。放過念佛。是何
心行。如此修行。入憎愛法。非為生死求見佛性人也。
古人云。禪外不談淨土。當會此意好。雲棲在念佛。雲
棲不在便參禪。如此猶豫不決。安能了脫生死。只是
儞當初錯會雲棲了也。不知念佛處句句皆禪。汝是
不會。師有故鄉人名性海。從儒入釋。初剃染。造師求
開示。師字以伴樵。因其志修淨土。說偈勗之云。性海無波
下一撓。千華覆頂伴漁樵。林間散誕成蓮社。石上提撕好掛瓢。昔日衣冠懸碧漢。今朝杖履渡溪橋。法門得入
多生幸。拈出摩尼破寂寥師後住廬山開先。嘉禾東塔。會稽雲門

[001-0196a]
寺。一日辭眾法語云。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
冰霜。曉吃盃茶。坐脫而去了。遂飄然長逝。


鄧尉山漢月法藏禪師嗣天童悟禪師



師。梁溪蘇氏子。年十五。依五牧山德慶庵披剃。受戒
於雲棲。見高峰語錄。參萬法歸一話。會窗外有二僧。
夾籬折大竹。聲若迅雷。頓得心空。作偈曰。一口棺材
三隻釘。聲聲斧子送平生。自從薤露悲歌斷。贏得朝
朝暮栢青。聞天童悟和尚。出世金粟。師䇿杖從之。命
師為第一座。童上堂。舉僧問古德曰。朗月當空時如
何。德曰。猶是堦下漢。僧曰。請師接上堦。德曰。月落後
相見。童乃顧師曰。且道。月落後又如何相見。師便出
法堂。童便下座。次日童上堂。師問。海眾雲從。慈霖天
霔。現躍飛騰即不問。如何是驅雷掣電的句。童便喝。
師曰。恁麼則金粟華開。寶林果熟去也。童又喝。師禮
拜歸眾。後開法于杭之安隱。後住玄墓聖恩禪寺。


師示眾云。求生淨土。法門最廣。八萬四千。無不該攝。
不過仗求生兩字。願王所生。至於行門。則單取緊峭。
無滲漏者為上。故持經次於持呪。持呪次於作觀。作
觀次於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蓋於持名減省。易
於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撥珠課誦。又涉泛漾。雖念
而寬。不得成就。須是極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
聲頂一聲。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虗空粉碎。五蘊冰
消。謂之一心不亂。此便是淨業巳成。往生自在矣。凡
欲入期念追頂佛者。先當受此戒圖。懺悔清淨。故空
[001-0196b]
心識。極力念去。方得成功。


開示念佛齋戒偈



聞道信心肯念佛。善化成風同一轍。家家戶戶木魚
聲。女女男男數珠撥。此是西方最勝因。金色彌陀是
後身。莊嚴不在添珠玉。戒酒持齋做善人。念佛不戒
酒。智慧何處有。心隨酒狂亂。北面向南走。若是修心
真。先須淨其口。念佛不喫素。業在佛難度。佛是清淨
王。如何染瑕污。念佛不作善。蓮華生石岸。水因八德
感。切勿無滋灌。所以佛勸念佛人。十善堅行五戒真。
布施兼修六度業。步步金沙不染塵。貪嗔癡。癡是根。
酒能癡魅最明人。若是明人先斷酒。一滴不霑是好
手。三十六失古來聞。努力勸君牢堅守。重重說。太饒
舌。只要君家信得及。我一同門淨業人。君亦如來親
骨血。殷勤書此結良緣。同願當來齊作佛。


追頂念佛法



大凡念佛。不可泛泛漾漾。今日也彌陀。明日也彌陀。
夾雜穢心。寬磨歲月。不得成就。平日也道自寬自信。
及至臨終不得力。致使噬臍之悔。反疑佛法無靈。謗
大法輪。墮極惡道。此種。只為生前不曾親遇人指出
要旨。自家錯解一心不亂四字所誤。夫一心不亂者。
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
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
三心斷絕。謂之前後際斷。此因追極念極。一聞一見。
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得虗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
[001-0196c]
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了
無一物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如雲去來。此個光境。
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見得此境之
後。縱使五蘊三毒。時中出現。亦是浮雲水泡。故云五
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虗出沒。便是六度萬行體
中圓境界。若不得到此境界。雖有暫時清淨。亦是小
歇場。清淨時便有。動亂時便失。動亂時且失。何況臨
終極痛極苦時哉。痛苦尚當不得。何況悶絕時耶。所
以平生小小靜境。是心意識邊事。至悶絕時。則意識
聰明主宰。都用不著耳。近來一輩。善講西方。善勤功
課者。皆不曾做到悶絕工夫。到乎死來。便自失守。致
手忙脚亂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脫得
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
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
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
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
土。可見。佛所親指極則功夫。不過執持四字佛名。一
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追賊相似。努力
直前。無少憩息。如此工夫。不是窮年累月寬做得來
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纔著緊成的。只在徤時。一日
間一做。做斷心識。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或隨俗
庸庸滾過日子。此點消息。自然打不開觸不散。每遇
[001-0197a]
境緣逆順奇特處。自然參前倚衡。不勞用工。念佛抵
敵。便是極快活人。現今目前。便是極樂世界。山光水
聲無非佛法。所以臨命終時。便無痛苦。設有痛苦亦
不礙心。到悶絕時。正與當初前後際斷時一樣。歸根
貼體。如水歸水。似空合空。豈不自在。是知功夫。不在
佛名功德上著脚。只在追頂極力四字上。成功耳。吾
勸同門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
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
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寬約程期也。
若念處不緊。以致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
必得一心不亂為則。若不得此決。不能一生便到淨
土。只好種因。以待他世成功矣。一心不亂。正是巳躬
徵驗工夫。徹頭軌則也。此因淨土文多。無非接引之
法。不爬著痒處。故忍俊不禁。不顧人微言輕。一為唱
出經中的要。惟真修淨土者。幸勿以好名相誚。試念
到一心不亂處。點頭自肯。方是蓮華骨肉也。


調將法



凡做追頂念佛工夫。不論僧尼道俗。皆可勇為。伹須
男女分壇。不得溷濫。入期之先。隔宿夫婦分單。小牀
清臥。五更沐洗入壇。放空心識。關閉外緣。杜門絕事。
作禮三拜之後。一總不須多禮。就於佛前。先受戒圖。
或巳受者。即羯磨清淨。眾中推一有智者為首領。調
理大眾。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一追一頂。緊緊念去。不
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嘿努傷血。不可輕
[001-0197b]
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
半枝小香。復坐半枝小香。週而復始。均勻不斷。飲食
入廁更衣等事。一例是佛。不得說話。早粥小食中齋
夜粥。隨時腐菜小菜。勿得繁費生心。但只四字佛。如
高山放水。[漓-禸]湧有力。遮攔不住。放捨不得。自然意地
流注心識。無從棲泊。念至二更時分。若倦極。不妨各
各就單睡。一覺起來。依舊從前再念。一日或兩日。若
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醒。醒來。
酸湯白飯。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緣念。遽起塵勞。如
覺精神抖擻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
相應。心心不換。如直念到七日。或覺厭倦。不妨出期
俟徤再起。蓋以做工夫法。不可受昏沉散亂打攪。若
為怕昏。只管排遣。正與昏沉作對轉鬪。轉多不如放
身一睡。昏沉自滅。若怕掉舉打攪。只管排遣。正與掉
舉作對。轉鬪轉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舉
便滅。極時一放。正是心境歇處。纔醒轉來。精神自旺。
拈起話頭。十分精彩。目前雪淨。一聲一色。正是打斷
心識處。妙不可言。此是山僧親證其益者。願生西方
之士。不可不信。但不可藉此貪睡耳。須知做工夫到
極處。若不放歇。生起陰魔。或生病苦。皆為太執。不會
調將之過。主其事者。須細思之。


雲頂氷懷濟能禪師嗣三峰梵伊致禪師



師。山陰朱氏子。自幼知念佛。了生死為事。年十九出
家。遂參湛然和尚于顯聖。稟金粟密和尚戒。領看乾
[001-0197c]
矢橛話。後抵姑蘇北禪。參漢月老和尚。見堂中省發
者。惕然生愧。即勇猛用功。一日方飯食。舉頭見窗扇。
忽有省。漢下堂問曰。聞汝有個入處。儞作麼生入。師
以足頓地。漢云。儞這一脚。與馬祖踏倒水潦和尚。是
同是別。師曰。同與別。總沒交涉。漢竪竹篦云。喚作竹
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又作麼生。師曰。蒲團流入
長江水。漢云。儞如今方可做工夫也。時三峰梵伊和
尚。瑞光頂目和尚。為兩堂首座。師親遭煆煉。偶天氣
晴和。師步溪濵。見桃花盛開。頓釋前疑。得入濟宗堂
奧。即拈偈云。昔年落在葛藤裏。今日方纔出得伊。從
茲坐破千峰月。換却時人眼與眉。遂遁跡廬山數載。
復游歷諸方。歸隱姚江雲頂山。自號一壑子。


師。晚年。以淨土一門深入。有示修淨業法語云。


念佛者。單提一句彌陀。直趨向上事也。永明云。學道
之法。別無奇特。只要洗滌六根門頭無量劫來業識
種子。斯言盡之矣。蓋人生于五欲場中。譬如好色。則
有色之影子。落在六根門頭。深入八識田裏時。常起
現見聞覺知之間。生情生愛。放捨不得。起種種惑。生
種種著。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皆影子為之因。影子即
種子也。又即習氣也。佛知習氣之難除。故教人執持
一句彌陀。耑心念去。習氣漸融。心光漸露。本分漸證。
念念不巳。必至習氣全消。根種自斷。自然與諸佛。把
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氣豈非一句了然超百億乎。色
之一欲既爾。聲香味觸。例此可知。
[001-0198a]


華嚴經云。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遠離
妄想及諸趣。令人所向皆無礙。佛境界者。人人本有。
個個現成。只緣塵情障蔽。變為業海。今欲翻業海為
佛境界。先須淨其意。意淨。則常在佛境界中過日矣。
意之所以不得其淨者。總係妄想及諸趣污之耳。欲
遠離者。宜痛加鞭䇿。一心不亂執持佛名。莫論是非
窮達。但信佛言。淨念相繼。句句分明。念之永久。必然
化妄想為烏有。變諸趣成解脫矣。


淨土法門。看之似易。持之實難。蓋由學習者少。疑惑
者多。故此微妙法門。少能信向。所以彌陀經稱為難
信之法。夫佛之深旨。令人借西方之彌陀。證本分之
彌陀。借西方之淨土。證本分之淨土。證得本分淨土
彌陀。則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
即東方穢土及一切眾生。亦是本分淨土。本分彌陀。
乃至十方世界。無一微塵所非我本分佛土也。這般
妙用。總在一句彌陀上。發其根。啟其源。是為一淨一
切淨。一證一切證。此一法門。旨深意遠。非博學久造
者。不能洞達耳。


西方名極樂世界。乃稱性之樂也。衣食現成。樓臺備
具。寶池隨意。天樂盈空。無炎暑之逼。人無凍寒之裂
體。微風吹動。煩惱捐消。花雨繽紜。天香馥郁。有禽鳥
說法故。迷者亦悟。有上善為儔故。邪者亦正。光明晝
夜。幽惑頓除。清淨見聞智慧增長。河沙三昧。不求而
證。無盡妙用。豈俟久修。且無退墮之虞。而有精進之
[001-0198b]
喜。是以十方佛讚。誠大乘不思議之門庭。竟使三界
橫超。直登八地。豈權乘二乘之可比乎。若也耑志西
方。七日之內。得一心不亂。便臻不退之地。撒手過日。
如孤月朗於中天。微塵不侵。似蓮華出於穢土。末後
收場。立亡坐脫。逍遙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無異也。


悟後。更能念佛。以生西方。便得盡數種邊際之妙。一
生於此界。便無所不知不曉。能窮諸法之根源矣。是
謂同佛得諸智慧之邊際也。一親近彌陀。凡心地上
一切煩惱。現行及種子。悉皆斷盡。是謂同佛空諸煩
惱之邊際也。一華嚴五地菩薩。猶徧學一切世間法。
以便化導。生西方者。一切如塵若沙。障乎化導等惑。
斷盡無餘。是謂同佛破諸塵沙之邊際也。一切所難
斷者無明。釋迦老子。萬劫千生所修為此。今生淨土
者。即得頓斷無明。速登等覺。是謂同佛斷諸無明之
邊際也。一生西方者。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種種變化。
無所不能。是謂同佛具諸神通之邊際也。一聞妙法
音。洞徹性理淵底。了了無礙。稱性快樂。是謂同佛見
諸性體之邊際也。一承佛神力。具解脫力。難行能行。
難化能化。難伏能伏。菩提行願。無不能修。無不能滿。
更有無量妙用。無量妙莊嚴。是謂同佛證諸妙行之
邊際也。到此地位。名為生如來家。同佛受用。若明心
見性之後。而便歇手。無志於西方淨土者。是住聲聞
之化城。終不克入如來之寶所矣。


凡人。一念不覺。迷此大事。打失金剛鼻孔。便變為雜
[001-0198c]
染之妄念。此念。纔萌於內。現於六根門頭。無非雜染
之事。由是。外所感者。皆為雜染穢土矣。一方世界既
穢。十方世界亦成穢土。將無量妙義。百千法門。俱變
為荊棘。目所見。耳所聞。頭頭法法。盡成煩惱之境。是
以眾生被其纏縛。受無量苦。而不得解脫也。佛開微
妙捷徑。令人信步而行。可以斷得此苦。轉得此心。直
須百事丟開。單提一句彌陀。閒忙不輟。習之歲月。自
然純一無雜。純之又純。便得一念純真。便是一念清
淨。一念清淨故。六根亦清淨。內之身心。既得清淨。外
感西土世界。亦得清淨。擴而充之。十方世界。亦皆清
淨。洒洒然不落四句百非。俱為出格妙用。而在在清
淨矣。果然如是。則為父清淨。而能行其慈。為子清淨。
而能盡其孝。為君清淨。而能用其明。為臣清淨。而能
效其良。為僧清淨。而能成其道。為俗清淨。而能素其
位。順境中清淨。逆境中亦清淨。至若婆須密女之行
貪亦清淨。無厭國王之作嗔亦清淨。勝熱婆羅門之
肆痴亦清淨矣。一切煩惱無明。俱化為清淨。婬坊酒
肆亦清淨。到此境界。方好魔宮虎穴。天上人間。拍手
橫行。悲歌樂舞。作自在漢去也。然則念佛能生西方。
破生死出三界。超纏縛脫火坑。顯本分露爪牙。其力
大矣哉。有此捷徑。而不能由。甚至反相排貶。是真顛
倒凡夫。愚迷種子。最可憐憫者哉。


念佛一門。深入取如來無盡藏之法則也。此固人人
本具。因被塵緣覆障。不能自見。須念佛以揭顯之。如
[001-0199a]
貧乏者。知有寶藏所在。則必耑心致志。下死工夫。鍬
之鋤之。浮坭既盡。寶藏自現。大富長者。由斯而稱。是
知一句彌陀。行坐不離。苦樂無間。心心相續。口耳分
明。進進不巳。念之既切。塵障頓開。登堂入室。便好受
用。此無盡藏也。雖末法時世。參禪之人。儘多入處。只
是難得。不出其位。若能即念佛。而操履向上。可為守
彌約而功彌深矣。如死心新。天如則。圓照本。慈受深。
真歇了。永明壽諸大老。係五宗梁棟。俱向此一門。而
取如來藏。所以深入於此。渣滓自然消融。無明自然
淨盡。六根自然清淨。業海自然乾枯。生死自然寂滅。
三昧自然現前。六通自然具足。彼岸自然超登。功德
自然成辯。徹因徹果。自利利他。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古德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七七日。便成三昧。
三昧既成。悉皆解脫。任我取之無窮。用之不竭也。雲
棲云。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其惟念佛功德
歟。如此直截痛快。不涉支離。頓超有漏之因。永證無
為之果。殊勝法門。吾願與大地眾生。向這裏入。或問
所為西方淨土。其義何居。


師答云。淨土者。即是工夫操鍊到極處。渣滓化盡。不
容一點垢穢。真到聖凡皆盡。真偽俱忘。始是真淨土。
始是吾人安身立命處。言西方者。具有八義。


以五色論之。西方為白色。無諸染污。此潔白之象也。
修淨土者。以一句彌陀。滌身口意三業。此淨其因也。
因淨則果亦淨。故念佛者。臨終生西方。正因果相符
[001-0199b]
也。


以四季論之。東方為生長之地。春象也。西方為生熟
之地。秋象也。猶如凡夫發心於東方。從念佛中往生。
乃成熟道果於西方耳。


以五行論之。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遇斧斤刳削。轉
頑木為棟梁。凡夫猶如頑木。肯一心繫念西方佛號。
儼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轉凡成聖。而道德完備矣。


以八卦論之。東方為震。震。動象也。動則生諸苦惱。故
娑婆世界。謂之苦海。西方為兌。兌。豫悅之象也。故西
方名安養世界。又名極樂土也。


以二曜論之。日為陽。天象也。月為陰。地象也。此二者。
皆昇於東沒於西。故人宜則之。勤修淨業。求歸西方。
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貫之道。


東方人。與木相似。逢春則抽牙發幹。逢秋則葉落枝
凋。此榮枯盛衰。猶如眾生則娑婆苦海中。受生死成
敗得失之累。若西方則與金相似。金則歷萬劫而不
壞。處垢穢而不變。入水火而不移。以故生西方者。稱
為極樂。超生死脫三界也。


東方有為之國也。若衣若食。若宮室。若器用等。皆須
人力營辦。始得成就。又欲樂之鄉也。凡居此者。皆貪
五欲之樂。迷失本來清淨面目。若西方無為之國也。
思衣衣至。思食食來。種種天然受用。不煩力作。又性
樂之鄉也。生淨土者。享稱性之樂。照見五蘊皆空。


問。盡情放捨。古云。便可悟得。睡中主。何不用此直
[001-0199c]
捷工夫。而乃教人煩苦念佛。向支離中求耶。


答。盡情放捨。甚是容易。只是世人不能放捨。亦不會
放捨。若擬心欲放。越多其事。擬心欲捨。愈多其累。只
為凡夫在心意識邊作活計。欲用心意識。而放捨萬
緣。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焚。唯大徹大悟人。能善
用之。餘俱不能也。所以莫若向念佛一門深入。不管
他放與不放。捨與不捨。但只高聲念去念到。百尺竿
頭懸崖撒手。情緣不斷而斷。氣質不化而化。便可橫
身倒臥。來去自由。現在亦清泰故鄉矣。


問。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亦可名淨土否。亦可名
自性彌陀否。


答。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固是真淨土。真自性彌陀。
但著此閒名不得。若一著此閒名。便是穢土。而非淨
土。便是凡夫。而非彌陀。娑婆世界眾生。只因這些名
字。去不得忘不掉。故將本來清淨法界彌陀佛。變作
五濁惡世凡夫也。若能胸中無此骨董。自然窮則變。
變則通。通處見自性彌陀。即證唯心淨土時節也。


問。禪師得大了。當向常寂光中過日可也。何必求
生西方。然後謂有益乎。


答。禪師真有大力量者。到放捨身命。巳得常寂光中
少分受用。然而習氣尚重。進步維艱故。智如盧舍那
佛。亦須百劫煉心。若智不如者。未有不被逆境打失。
所以求生彌陀之報土。親近彌陀之報身。先保其無
有退轉。更加精進。庶可直入佛階。
[001-0200a]


問。此土亦有池沼花木等可樂。彼土池沼花木等。
亦不過如此。何得便言西方為稱性之所現乎。


答。凡夫有兩端執情難化。盡落在生死輪迴故。此土
所有境界。皆從對待而現。有成有壞。稱為生滅之境。
若生彼土巳。離三界之對待。超生死出輪迴。是以誠
於中形於外。由吾人操履到真偽兩忘田地。外之所
現池沼花木種種。不落真偽重重。可觀稱性之真境。
稱性之快樂。絕無榮枯盈涸等事。絕非對待而成。絕
不墮於生滅之法。固不可以凡心測以思議求也。豈
此土可比歟。


問。聞之。念佛者。亦得入法界淨土。何等名為法界
淨土。更作何修而得入。若本來清淨。何用念佛。若
本來穢惡。何因念佛便得清淨耶。


答。法界本來清淨。因眾生心中紛雜無量。法隨心變。
而為穢界。今能提起一句佛名。萬緣放下。儼如啞女
持帚。二六時中打掃。得乾乾淨淨。所為念極心空。心
空則雜染亦空。雜染既空。復為本來清淨法界。此實
澄濁而清。轉穢為淨。到這田地。生死也是淨土。天堂
地獄也是淨土。高山下地也是淨土。榮辱昇沉。是非
得失。總是淨土。盡十方世界。俱是淨土。故名法界淨
土。皆由念佛功用。而得入此。豈非捷徑耶。


問。入法界淨土者。第八識巳得空否。若未得空。何
名法界淨土。


答。此但少分淨耳。焉能空第八識。若要全淨。直至成
[001-0200b]
佛。第八識始空。故曰金剛道後異熟空也。


問。法界淨土。屬四土中之那一土。


答。據斷惑未盡。是方便有餘土。亦是少分常寂光土。
若入此。愈鍊愈精。愈修愈淨。直至成佛。始名全居常
寂光土。


問。既有法界淨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淨土。


答。十方世界。雖是個法界淨土。而眾生力量淺薄。焉
能證入。由是。佛開方便門示人。且從西方而入。西方
乃彌陀之報土也。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
由旬。乃彌陀之報身也。報身必居報土。學道人。思到
佛果菩提者。必須親近其報身。深聞其妙法。始證得
法界淨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
入。一方清淨。則十方世界俱清淨。一方成極樂世界。
十方世界。亦成極樂矣。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實不能
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綿
綿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
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但果係
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決
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問。高聲念佛者。不用記數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須每日記數。以課其程。則不致怠惰。
若無定數。或有時念。有時不念。忻懨相乘。忙閒相間。
[001-0200c]
易生放逸。淨業難成也。惟久修之士。則記數也好。不
記數也好。便當把一句彌陀。如握太阿劍相似。有萬
夫不當之勇。直破重圍。勦盡盜賊。自然到清淨世界
耳。


問。造道之人。貴在一了一切了。胸中無依倚無緣
念。今頻頻念佛。有緣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
切了。


答。此不過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見世人之念聲色
貨利者。即被聲色貨利所縛。而壞於其中。乃至念種
種者。莫不皆然。佛憫眾生心念不能放捨故。將一句
彌陀。換却世人情念。此所謂以出世之念。易世間之
念。以功德之念。易罪業之念。以解脫之念。易纏縛之
念。以安樂之念。易危險之念。如巧匠偷梁換柱。淘汰
得眾生雜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歸無何有之
鄉矣。古云。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更何依倚緣念
之有。


問。人多說參禪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
否。


答。參禪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雖殊。功
用則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處皆直捷。不會做工夫
者。直捷處亦成迂曲也。事在當人不必疑法門之優
劣。古德云。單提不用別參。求則又見得。念佛一路。容
易下手。直捷為甚。請細思之。


問。邇來有一踏到底漢子。貶念佛。為鈍根人生涯。
[001-0201a]
此說何如。


答。口說一踏到底。纔移一步。便有許多牽絆觸著。無
明現前。稱不得為了事漢。且由不知一句彌陀之力
故。視作鈍根生涯耳。若也。會得速證阿惟越致話頭。
脚根纔穩當耳。甚矣哉。今非昔比。不足怪也。


問。修淨土者。將一切學習熟。境蘊在胸中。可憶念
否。


答。念佛不能成三昧者。正坐此。過未熟之境。欲習其
熟故。不肯放下。巳習之境。常恐忘失。憶念不巳。其弊
最深。乃至受人之恩怨。必欲報之而後巳。雖至死地。
亦所甘心。若能易此憶念。執持一句佛名。將所學所
習熟境。盡情放下。付諸流水行雲。日久月深。自然打
成一片淨土矣。


問。念佛求生西方。可看佛法及儒書否。


答。一切佛法。及諸義理。雖皆有助於進修。若不明曉
淨土法門閫奧。及信不懇切者。須急看淨土經書。以
決其修持之向。若其餘典籍。不宜雜用乎。心反成障
道因緣也。是故一心不亂。為修淨土之宗旨。成三昧
之大關。


問。如來教人求生西方。又教人回入娑婆。此等文
意相違。其故何也。


答。汝。不觀上文說不違安養之句乎。蓋初發菩提心
者。生西方極樂國中。涵養熏炙多時。惑障全盡。慧門
廣闢。神通朗發。位登不退。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
[001-0201b]
也。故久住極樂者。佛又令他回入娑婆。以度眾生。然
亦不違安養。棲神于此。分身回入。隨類化現耳。是知。
或勸人舍娑婆而生淨土。或勸人舍淨土而入娑婆。
無非觀機逗教。隨根鍛鍊。自他俱利。菩薩之道完具。
佛道有何難哉。此是釋迦老子。與無量壽尊。度眾生
絕妙好方法也。


問。此一法門。橫超三界。既聞命矣。末法眾生。誠恐
自生障礙。未審。有何弊端。


答。修淨土者。有十種弊。為障礙法門。一者信之不篤。
二者行之不勇。三者發願不深。四者悠悠默念。五者
心緣世事。六者愛憎不除。七者旁及內外經典。八者
好吟咏分心。九者閒講雜話。十者無一心不亂。靜功
刻期取證。若真切做工夫者。決不使一有所犯。剔起
眉毛。追頂念去。自然現在見本性彌陀。報盡歸西方
蓮土耳。


曹洞宗



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禪師嗣丹霞淳禪師



師。西蜀左綿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
十一歲。依聖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講場。尋
棄講力禪。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顧。至沔漢。扣丹霞
室。霞問。如何是空劫巳前自巳。師擬對。霞曰。你閙在
且去。一日登鉢盂峰。豁然契悟。徑歸侍立。霞掌曰。將
謂你知有。師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
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師直
[001-0201c]
前曰。今日陞座更瞞某不得也。霞曰。你試舉我今日
陞座看。師良久。霞曰。將謂你瞥地。師便出。後住杭州
臯亭山光孝寺。及溫州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道幾
半天下。又弘念佛法門。兼以自修。作淨土說。有云。洞
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
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
大匠。巳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
淨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
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
能入。又曰。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
行之。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即
楞嚴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
方便。自得心開。連攝中下二根之義也。若理一心。亦
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
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
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
梯。徑超佛地。


或曰。惟心淨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當。反求之於
十萬億剎之外耶。師答曰。若會得唯心淨土。豈但十
萬億國。微塵剎土亦未為遠。豈不見普賢菩薩。干一
毛空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李長者
云。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
於當念。故彌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物耳。若指心之
全體。不但唯心淨土。地獄天宮唯心所現。經曰。十方
[001-0202a]
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問曰。既是圓通無礙。如何定指西方。師答曰。只為法
界圓融故。法法不離本位也。乃作淨土宗要云。淨土
不離眾生心。是三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
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
影。徧入千珠。雖珠珠互徧。此珠不可為彼珠。彼珠不
可為此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一一徧彰。亦無方所。
彌陀淨土。即千珠之一。十萬佛國。一佛一國土。各千
珠之一。聖人善巧方便。示人專念阿彌陀佛。乃千珠
直指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九界眾生。微
塵剎海。十際古今。一印頓圓。了無餘法矣。師故專意
西方。一日無病而化。


明州天童宏智覺禪師嗣丹霞淳禪師



師。十八遊方。至汝州。謁成枯木。甚器之。一日聞僧誦
蓮華經。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瞥然有省。即詣
丈室。陳所悟。成指臺上香合曰。裏面是甚麼物。師曰。
是甚麼心行。成曰。汝悟處又作麼生。師以手畫一圓
相呈之。復拋向後。成曰。弄泥團漢。有甚麼限。師曰錯。
成曰。別見人始得。師應諾諾。即造丹霞。霞問。如何是
空劫巳前自巳。師曰。井底蝦蟇吞却月。三更不借夜
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
借。師言下釋然。遂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
甲今日失錢遭罪。


王侍制以寧。有悟入。嘗問道於師。師令讀起信論。而
[001-0202b]
未見其本。及謫官天台。始於隣僧處得之。披閱再三。
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棄空。一法不留之
書也。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以寧有疑未
決。晚過雪峰問真歇。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
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著空。然後為道
也。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師之指示往生淨土一門。
直橫截死生之要道也。


中都報恩從容庵萬松行秀禪師嗣雪巖滿禪師



師。禮淨土贇公。剃落受具戒。挑囊謁萬壽。參勝默老
人。默。教看長沙轉自巳歸山河大地話。半載全無入
由。默曰。我願你遲會。一日有省。復出見雪巖滿公於
磁州大明。公知法器。留入記室。二年復請益玄沙未
徹語。巗曰。待汝額頭生出角來。脚手生出爪牙來。然
後討棒喫。一日見雞飛。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敗玄
沙備老虎。亦乃捉敗長沙岑大蟲也。巗曰。不怕我笑
你那。由是語言相契。以頌送之曰。洞雲深黑。宗眼窮
的。蹭步銀山。峻橫鐵壁。叢林正秀一花時。兔角杖頭
轟霹靂。師承印可。居中都仰山棲隱禪寺。晚住報恩。
退居從容庵。示眾。機輪轉處。智眼猶迷。寶鏡開時。纖
塵不受。開拳不落地。應物善知時。兩刃相逢時。如何
回互。示眾。向上一機。鶴冲霄漢。當陽一路。鷂過新羅。
直饒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扇擔。且道。是何宗旨。師三
閱藏教。旁通百家。恒修淨土法門。編祖燈錄六十二
卷。又撰淨土書若干。以斷人念佛之疑。俾三業虔恭。
[001-0202c]
深心彌陀。作樂土之遊也。


順德萬安廣恩禪師嗣古冀暉公禪師



師。族賈氏。世居洺水張華里。祝髮於荊鎮法雲寺堅
公。依暉公和尚受具。兼承心印。退藏臨城山。閉門絕
食。誦持大悲章句。勤劬精進。時隆冬冽寒。霍氏兒。出
郊樵採于榛莾中。獲桃二枚。鮮潔可愛。獻師啖之。自
是所求益驗。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至雞啄香而爇。
牛受戒而馴。甘泉復巳涸之井。斗米供萬人之食。甘
陵治古塔基。得石文。預識師名。民有始發心布施。既
而中變者。歸視篋笥。蓮花滿帙。起敬起信。世人覩此
靈異。皆以賈菩薩呼之。師建淨土道場。作白蓮花會。
規模一以廬山遠公為式。燕都萬壽寺。開資戒大會。
萬松禪師。特延師。登壇說戒。大洒甘露。四眾歡喜。得
未曾有。


懷慶龍崗大方如遷禪師嗣少室大章書禪師



師。別號松谷。生陜西岐山縣。族李氏。幼喜事佛。每至
佛寺則如舊居。愛戀忘歸。年十七出家。禮無蹤本公
剃染。居三載。憤悱操方。遠訪知識。首參悅庵喜和尚
授具。指示向上一路。全其參究。至忘寢食。尋入青峰
山。吊影單棲。有所開悟。參大章於少林。蒙印可。有針
頭玉線海底鐵牛。年來日夜辛勤。到此方符宗趣。囑
令保守。永世吾家。直須際會時緣。可播凋零祖道。師
既得法巳。仍回京師。游諸講肆。深窮性相宗旨。後抵
懷慶。鄭世子讓國。潛修白業。創建精舍。延師晏居。時
[001-0203a]
四方學者。聞風遠至。日益集。後應大都慈雲庵請。大
唱宗風。復開堂千佛寺。萬指圍繞。萬曆庚寅。奉聖母
皇太后懿旨。大慈壽寺。開淨土不二法門。化及遐邇。
篤信念佛緇素輩。歸心樂邦。而獲往生者。實師之力
也。


順德崇恩大方祖通禪師嗣金山寶禪師



師。內丘唐氏子。幼入社學讀書。因見雲水道人。皓首
長髯。色若孺子。與先生論養生之術。言及字學。曰。古
之造字者。皆識道也。且如宼字。从完从女者。言人于
本來完固體上。不知謹守。而反引賊入宼。自劫家寶
者。莫甚乎女也。故會意缺守。加女而為宼。師一聞此
語。膽戰心寒。凡避色如避蛇虺。後聞父母與之婚。半
夜逃走。至鵲山九仙洞。禮興化明禪師剃度。自此心
安定志。惟以生死是念。復慨大事未明。依開元小山
和尚。住少林。朝參暮請。山令看趙州栢樹子機緣。師
參久不得。山曰。我只願汝久參遲會。一日隨師。同太
守吳蓬巗。看漢封三栢山。以手指栢。謂師曰。畢竟喚
作甚麼。師豁然有省。通身汗下。山曰。子不疑耶。速道
速道。師呈偈曰。鼻祖西來意。庭前栢樹子。原來秪這
是。天地惟一指。山笑而印之。太守執師手。喟然嘆曰。
吾鄉又開一甘露門矣。師猶深藏厚養。因母病歸里。
事親以盡人子之禮。及事竣。小山巳歸西。因嗣金山
寶禪師。就本鄉崇恩寺開堂。歸依如市。槩示以念佛
往生淨土。謂得生淨土。大事自然了却。不怕走向那
[001-0203b]
裏去也。至衝衢。盤結草廬。開厨飯眾。門人欲置產業。
師止之曰。吾平生。內有法喜禪悅。不減佛祖。外有衣
鉢經書。滿眼富貴。乃為衲僧家本分活計。此外又豈
肯以家產自累。桎梏形骸耶。矧古人深山裏。钁頭邊。
折脚鐺中煑脫粟飯。富不過知足。一世不求人。貴不
過清閑。何須印如斗。今有茅廬數楹。僅避風雨。翻憶
古人塚間樹下者。則有餘也。竟不從。壽七十三。微示
小恙。有居士。夢師辭謝西行。忽寤告家人曰。大方和
尚西歸矣。及入寺觀之。果吉祥而逝。


達觀真可紫栢禪師嗣少室潤禪師



師。句曲沈氏子。性雄猛。慷慨激烈。不喜見婦人。年十
七剃髮遊方。聞誦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
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
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遊京師。明神宗
重之。恢復楞嚴寺等。凡一十五所。刻書冊大藏。及古
尊宿語若干。荷法剛毅。受嫉。忽妖書發。師罹難。拷訊
時。神色自如。持議甚正。以衰老殘軀。備嘗笞楚。抵死
不屈。入獄。法司定罪欲死師。師說偈曰。一笑由來別
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從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
不待春。又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索浴罷。囑侍者
曰。吾去矣。端坐而逝。


示眾曰。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
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這一句
佛。一切菩薩天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而度苦海。
[001-0203c]
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騐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
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
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懽
喜也動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不驚
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惱後
了。如何能得念佛靈騐。若依我念佛。能於憎愛關頭。
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前。日用不能受用。臨終不
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爛。若不依我法行。則念
佛無有靈騐。過在于汝。與我無干。


師問僧。汝念佛無間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
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千年也沒幹。自今
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
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
頭流血。或念千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
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聲即不斷矣。且世
上念佛底人。或三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時。却
又無用。此是生前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
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的人。臨死自然不亂
也。


生西方之義。在平生持念。至于臨命終時。一心不亂。
伹知娑婆是極苦之場。淨土是極樂之地。譬如魚鳥。
身在籠檻之中。心在籠檻之外。念佛。以娑婆為籠檻。
以淨土為空水。厭慕純熟。故捨命時。心中娑婆之欲。
了無芥許所以。無論其罪之輕重。直住無疑耳。倘平
[001-0204a]
生念佛雖久。乃至捨命。娑婆欲習不忘。淨土觀想不
一。如此等人。亦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淨土。以義裁
之。往生必難。故廬山。先造法性論。次開白蓮社。非無
以也。蓋法性不明。則情關不破。情關不破。則身心執
受。終不能消釋。以執受未消釋故。于飲食男女之欲
根。斷不能拔。所以口念彌陀。心馳欲境。如先以破身
心之方。教之漸習而熟。則能了知身心皆非吾有。此
解若成。則身心執受。雖未頓破。然較之常人。高明遠
矣。其方。莫若毗舍浮佛傳心前半偈。最為捷要。或先
持千萬遍。五百萬過。三百萬過。持數完滿。徐為持偈
者開解之。自然身心橫計。便大輕了。此計既輕。即以
持偈之心。持阿彌陀佛。專想西方。至捨命時。娑婆欲
念。不待著力而自然空。何以故。乘解專想故。古德云。
先了身心非有。此智既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凡人
念佛。我敢保無一人不生淨土者。此義。亦本廬山先
造法性論。開眾生知解。次建蓮社。成眾生之行而來
也。


偈曰。


心淨佛土淨。心穢此土穢。淨穢既在心。如
何別尋理。但觀心未生。淨穢在何處。此觀若透徹。眾
罪自消滅。不待蓮花開。香光從口出。南無阿彌陀。佛
即自心覺。覺即情不生。情生成殺佛。殺佛墮地獄。難
生蓮花國。能使情不生。彌陀自來迎。蓮花為胞胎。永
不作眾生。念佛雖不難。難破逆順關。逆順關若破。始
面彌陀顏。


曹溪澄印德清禪師嗣少室禪師


[001-0204b]


師。別號憨山。全椒蔡氏子。母洪氏。夙供觀音菩薩祈
請生。師以重胞顯。隣嫗驚相告。知不凡矣。甫朞。風痁
且死。母號呼菩薩。許捨出家。尋愈。送入長干報恩寺
西林長老披剃。依雲谷禪師。住天界。師拈念佛是誰
公案。猛參十旬。疽發於背。乃自哀禱佛前。許誦華嚴
十部。告假一夕。旦起疽平矣。益自勵。北遊。參徧融嘯
巗大千之嵩山。謁初祖面壁處。郡守陳公。刻肇論屬
師校。師于不遷論。久疑旋嵐偃嶽。後忽從梵志非昔
人句。而豁然了悟曰。快哉。諸法真無去來也。即下禪
牀禮佛。則無起動相。揭簾見舞葉。則無搖動相。撒溺。
則無流動相。生來死去之疑。從此永釋。乃書偈曰。生
死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信。鼻孔向下。明旦。同參妙
峰見而怪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錢了會。伏牛法光禪
師。具宗門作用。師請益。曰。無奇特。只離心意識參。出
聖凡路學。師往憨山住。一日粥罷經行。介爾立定。不
見身心世界。唯一大光明圓滿。無邊山河大地。影現
其中。比覺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
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虗空。萬象森羅
從起滅。自此湛然度日。一切聲色無礙。知見頓空。師
常以修西方法要示眾。有云。


淨土一門。往往士大夫。談說專為中下根設。殊不知。
此門三根普攝。無機不收。最為廣大。且又簡而易行。
即古之祖師。悟道之後。回心向淨土者不少。如永明
中峰諸大禪師。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
[001-0204c]
根不同。故淨土九品。亦因根有別也。然淨土有三種
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便有餘土。此即
凡聖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多感各別。試略
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圓覺經所云大光明藏。此中聖凡平
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諸佛所證。法身
境界。此唯從上諸祖。一念頓悟法身。妙契同體。入佛
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乃報身佛所
居。單為十地菩薩轉大法輪之淨土。即二乘聲聞不
見不聞。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待多劫修因。將
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餘土。亦名凡聖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別。乃
彌陀之化土也。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重至
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剎。其極
樂土。與娑婆正等。從中至西。華葉邊際。故云過十萬
億佛土之外。與娑婆並列者。以十方佛土。獨有娑婆
為穢惡。土石諸山。雜穢充滿。三途八難。眾苦所聚。名
為堪忍。眾生剛強。最難調化。故我釋迦文佛。縱以十
善。化導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輪迴。若參禪悟心。
又難頓悟。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名為橫超三界。
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凡念佛者。彌陀定來接引。
生彼淨土。故易生耳。此雖未斷煩惱。以但得生彼國。
見佛聞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從此發願。再
[001-0205a]
來三界度生。則來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惱覊留。所以
永明禪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此一法
門。一生精誠可辦。一得生彼。頓脫生死。永出輪迴。況
參禪了生死難。念佛了生死易。只要當人一念真實。
肯切苦心耳。


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
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
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
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
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是知愛根乃生死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
愛慾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
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
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傳。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
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
故生死無窮。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
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
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
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
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
却怨念佛無靈騐。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
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
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
[001-0205b]
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
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
一念放得下。直如不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
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
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
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
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疎。又不切
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
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
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
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
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
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
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
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即到雲棲山中。書一
偈示眾云。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心。癡愛便是生死
根。不拔其根難解脫。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斷
癡愛。癡愛若能念念斷。心心彌陀全身現。即此便是
真精進。不可一念暫忘却。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
外別尋覓。


示西印淨公等。有云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
耳。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
[001-0205c]
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
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
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
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
死乎。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捄頭燃。只恐一失人
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
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
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是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禪淨二門。兼以萬行莊嚴。是為
正修行路。比來學人。參禪者。多被邪師過謬。引入邪
見稠林。墮我慢魔增外道種。是大可憂。況十無一人
得解脫處。似此不唯自誤。抑且誤人。可不懼哉。是故。
老人極力主張淨土真修。最為要妙。然念佛雖易。世
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
路。但不知念佛時。須先將自巳胸中。一切煩惱妄想。
貪嗔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
單提一句彌陀過日。能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
心不亂。便是超生死生淨土之時節也。


壽昌無明慧經禪師嗣廩山忠禪師



師。諱慧經。號無明。撫州崇仁裴氏子。母初產難。祖父
誦金剛經。遂得娩。因名慧經。頴異不羣。形儀蒼古。若
逸鶴凌空。天性澹然。無所嗜好。九歲入鄉校。便問浩
然之氣。師異之。居恒無意於人間世者。年十七遂棄
[001-0206a]
筆硯。慨然有向道志。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經。閱
輒終卷。如獲故物。士奇之。由此斷葷酒。決出世志。時
蘊空禪師。說法廩山。遂往依之。執勞三載。不違師訓。
甞疑金剛經四句偈。一日見傳大師頌曰。若論四句
偈。應當不離身。師不覺灑然。有徧界放光明之句。偶
閱大藏一覧。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至於
五宗差別。竊又疑之。迷悶八箇月。愚愚若魯。人以患
癡。久之有省。於是。切有參究志。遂辭廩山。至峨峰深
處。誅茅以居。誓不發明大事。決不出此山。三年人無
知者。因閱傳燈。有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師於是。疑情頓發。至忘寢食。一日。因搬石堅不能動。
極力一推。豁然大悟。衝口說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
關。歸呈廩山。山為印證。後住壽昌。親自開田。日供三
百眾。暮歸即說法要。末後預知時。乃誡曰。古人護惜
常住。猶如命根。老僧不惜身命。為安常住。吾自此不
復砌石矣。手書遍辭遠近道侶。勉以叩巳真參。遂端
坐而化。憨山謂。師峻節孤風。誠足以起末俗。至其精
進忍力。當求之於古人。雖影不出山。而聲光遠及。果
言不謬也。師示曰。學佛道者。第一不得住學地。要行
到佛祖田地始得。故善財參一百餘城。但言我先發
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如云無有一法可得。名
菩提心。從上諸祖所得。豈有少法可得也。故僧問九
峰䖍曰。祖祖相傳。復傳何事。峰曰。釋迦慳。迦葉富。僧
[001-0206b]
問。如何是釋迦慳。峰曰。無物與人。僧曰。如何是迦葉
富。峰曰。國內孟甞君。僧曰。畢竟傳底事作麼。峰曰。百
歲老人分夜燈。你仔細看。是有學是無學。雖然如是。
直是行到。方知有此事。但行不學。十有九到。伹學不
行。十無一到。學行兩全。十修十到。故釋迦六年苦行。
達磨九年面壁。馬祖二十年不開口。趙州八十歲猶
行脚。古今得此旨者。筆言難盡。一箇個都是實行上。
做一時打破漆桶。自然頭頭上合。物物上明。古今用
不盡底。到手了也。要用時。果如貧婆[打-丁+婪]草。隨手拈來。
不行但學。縱在三藏腹中穿下過。千七百則透將來。
及乎定業到時。未免一場熱閙。想無別念。只是啊㖿。
然定業者何。即是無始熟用之境也。雖知此咎。盡力
掃除。愈加紛雜。行力不久。雖然進修。又不知不覺。



合混作一塊去也。若要定業冤家散去。第一不得打
埋他。伹把箇敵生死的話頭。頓在面前必然。胡思洞
裏。這些閒神。野鬼妖狐。怪類魔眾。都近不得也。昔槃
特伽尊者。曾持掃帚二十年。生死心破。證無生忍。安
有盡力行持者。而不瞥地耶。切莫恣肄言易。山僧三
十年來。著實力行。尚自走作。何況不下死工夫。得成
就哉。故汾陽云。古人二三十年。方纔成辦。況乎今時。
予每向人前。不敢言易。不是用實力。曾覷破古人巴
鼻。安敢說這箇話。定不是饒舌瞞人。瞞人之罪。定非
輕也。眾等若肯發心。從善財本分上用底。諸師話頭
上做將去。憤然一念。弗計遠近年月。管取有日。如雲
[001-0206c]
開見月。大地光輝。就解向佛。未行到處。把關下寨。攔
擋野狐。揀辨是非。入平等際。却不被六師牽入社火
隊。誘壞後昆。污凟先聖。真師子兒。一撥便轉。決擇種
性。若非飲光別傳印子上的。縱是足踏蓮花。頭垂寶
葢。辯若懸河。橫身宇宙。一定當面便吐。何則。祇要選
取一箇。定乾坤底手段。沒渣滓的心腸。扶振宗風。作
將來眼。佛法千生莫遇。祖道萬世難逢。某幸緣一遇。
如獲無孔鐵鎚。身心迷悶有年。忽於大好山過。如得
至寶。忻躍未巳。迨至今時。用度不盡。伏冀當來好心
珍重。師常淨土法門示人。念佛偈曰。


「 念佛人要心淨
 淨心念佛淨心聽
 心即佛兮佛即心
 成佛無非心淨定
 念佛人要殷勤
 淨念相繼佛先成
 佛心充滿于法界
 一念無差最上乘
 心念佛絕狐疑
 狐疑淨盡即菩提
 念念不生無繫累
 十方三界普光輝
 念即佛佛即念
 萬法歸一生靈𦦨
 靈𦦨光中發異苗
 自然不落諸方便
 念佛心即淨土
 淨心諸佛依中住
 念佛心勝萬緣空
 空心早上無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
 正心一似玻璃鏡
 十方明淨物難逃
 萬象森羅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
 切心念佛狂心歇
 歇却狂心佛現前
 光輝一似澄潭月
[001-0207a]
 波瀾浩蕩不相干
 聖凡示現離生滅
 念佛心聽時節
 時節到時心自悅
 似遭網打破大散關
 如失珠抒教黃河竭
 見有是利不思議
 非為饒舌為君說
 念佛心須猛究
 直下念中追本有
 非因念佛得成佛
 佛性亘然長不朽
 剔起眉毛須自看
 瞥然親自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
 信心不與法為儔
 參禪講解全不顧
 直下心明始便休
 露地牛畊翻大地
 漫天網收攝貔貅
 生擒活捉威天下
 越祖超宗異路頭
 普勸念佛參禪者
 莫把家親當怨讐」



福州皷山永覺元賢禪師嗣壽昌經禪師



師。建寧蔡氏子。為庠生時。讀書山剎。偶聞僧偈思出
塵。參壽昌於董巗。呈南泉斬猫頌。昌曰。此事。不可於
一機一境上取。則須是百匝千重。垂手直過。尚當遇
人。所謂身雖巳在清霄外。猶更將身入眾藏。是參學
眼也。因勉看雲門乾屎橛。年四十棄家。依壽昌落髮。
一日遇昌田中。歸逆問曰。如何是清淨光明身。昌振
衣而立。師曰。秪此更別有。昌拂衣便行。師入方丈禮
拜。不及啟口。昌連打三棒曰。向後不得草草。作禮而
退。師偶聞僧誦曰。諸佛罄欬。俱共彈指。乃徹見壽昌
用處。有偈曰。金雞啄破碧琉璃。萬歇千休秪自知。穩
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復雨鳩啼。住皷山。猶信六字
[001-0207b]
彌陀。為末法津梁。乃宗雲棲。撮念佛旨要。以示眾。


一淨土教源



昔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說種種法。普逗羣機。
不過去其習氣之穢。以還我本來之淨而巳。伹機既
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穩。收功最速
者。則莫如淨土一門也。淨土者何。謂。太虗空中。國土
森列。有淨有穢。眾生心淨則生淨土。心濁則生濁土。
生濁土。則障累日深。善法難成。生淨土。則障累日蠲。
善法易就。故學道之士。必須揀其淨穢。即淨土之中。
亦有種種差別。其最為殊勝者。則西方極樂世界也。
此世界。乃阿彌陀佛無量願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
故。其功德莊嚴。大非諸方之所能擬。其中有事有理。
修者不應偏廢。何謂事。經中所列淨土一切事相。是
也。何謂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雖曰唯心
淨土。而不妨有極樂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現也。
雖曰本性彌陀。而不妨有極樂教主。以教主即本性
之所成也。雖寂然無生。而不妨熾然有生。以往生而
本自無生也。高明之士。多樂於談理。而詆笑事行。中
下之流。多執於事行。而迷昧實理。全不知理無事外
之理。事乃理中之事。執理而廢事。反有落空之禍。執
事而迷理。猶有往生之益。豈可慕空談而受實禍哉。


二念佛正信



修此法門。首要正信。三世諸佛諸大菩薩。以及歷代
祖師。並由此信而後能入。若無此信。則遲疑而不決
[001-0207c]
定。虗浮而不真實。毋論其不肯修習。即肯修習。而若
有若無。或作或輟。無斬釘截鐵之能。無射石沒羽之
意。豈能成就。此希有功德哉。蓋緣我等凡夫心暗識
劣。束於近習。不能知遠大之域。幽微之境。纔見非常
之事。便疑而不敢信。所以凡夫秪當確遵佛言。佛以
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說誠實語。絕無虗誑。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乎。所信佛言。凡有二門。一信其理。二信其
事。信其理者。信我心便是淨土。我性便是彌陀也。信
其事者。信西方果有淨土。西方果有彌陀也。雖有其
理。而全理成事。如海印之能現萬象。雖有其事。而全
事是理。如萬象之不離海印。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
是信解。名為正信。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
是謂偏信。非正信也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須博
問先知。廣考經論。則羣疑自然冰釋。正信自然現前。
方能發起大願。䇿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後矣。有
等。天資高妙。纔看經論。便謂渠得正信。却被習累牽
倒。不能轉動一步。不知此但浮解。非為正信也。如信
虎能噬人。豈敢輕攖。如信鴆能毒人。豈敢輕甞。今甘
遭噬毒之禍。而不之悔。則不信孰甚焉。倘是特達丈
夫。便請從茲放下。


三念佛正行



淨業行人。既具正信。當修正行。依真歇云。將這句佛。
當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
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
[001-0208a]
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若事
持者。專其志一其慮。秪將一句彌陀佛。靠著如一座
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
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應緣接物。也如是念。縱遇順
逆境界。也如是念。淨念相繼。自得心開。與前理持者。
未甞少異。若未得心開。臨命終時。定生彼國。亦非中
下之品矣。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純。必須隨力修習。
或晨昏禮念。或清晨十念。積功累德。漸培善果。要在
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伹品位稍卑。見佛稍遲矣。
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惡也。


四兼修眾福



淨業行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必須廣修諸福。以為
之助。觀無量壽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
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
皈。足具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肇
法師云。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之
則慧性不朗。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淨土。速成佛
果菩提者。須是專以念佛為正行。更以福德為兼修。
晨夕。常勤供養三寶。禮拜懺悔。布施持戒。潔白三業。
增修淨緣。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淨土。成就念佛
功德。可謂順水行船。更加艣棹矣。


五念佛正願



慈照導師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
[001-0208b]
虗。行願雙資。方登寶地。故凡念佛者。必發正願。正願
者。非願人天福報也。非願權乘小果也。非願我一人
得生淨土得證菩提也。乃是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
同證菩提也。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
業垢。能破無量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即所謂菩提心
也。故行人。宜日日如是發。時時如是發。願力堅固。無
有變異。則一切萬善悉成。淨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
何慮其不往生乎。


六臨終正念



淨業之功。雖積於平日。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為緊要。
蓋以生淨生穢。入聖入凡。唯此一念。為之轉移也。每
見念佛之人。尋常俱說求生淨土。及臨命終時。多無
正念。或貪生怕死。戀此皮囊。或目顧妻兒。難忍分別。
或繫綴家財。放捨不下。或因境界不順。抱恨而終。或
因病苦逼迫。飲痛而去。既失正念。甘從淪墮。我今勸。
行人到此。秪要諦信經文。堅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
待盡。嗚呼。死門事大。頃刻來生。一念差錯。歷劫受苦。
可不慎哉。


紹興雲門湛然圓澄禪師嗣大覺念禪師



師。會稽夏氏子。母夢僧而娠。長而親沒。窶甚。充郵卒。
因錯投公牒被攝。懼辱走投隱峰。峰示念佛是誰。三
日夜有省。遂往天荒山妙峰和尚處剃髮。偶聞僧論
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記持經書。解一切義理。尋往雲
棲受具。返即掩關寶林。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001-0208c]
乃大發明。頌曰。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裏元無是與非。
雪曲調高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擬議鷂過新羅。刻舟求劍元迷。詣雲
棲棲。舉高峰海底泥牛話。師推出傍僧曰。大眾證明。
棲頷之。又火浴僧回。棲問。亡僧遷化後。向甚麼處去。
師出曰。謝和尚掛念。棲休去。慈舟念禪師。自北京來
說法止風塗。師以所悟求證呈偈。相印可。遂定師資
之禮焉。開法雲門廣孝。上堂。雲門扇子𨁝跳。今日拈
來好笑。云何露柱懷胎生個兒子。高叫大眾。且道。是
何音響。還有人知消息麼。若無人知山僧代通去也。
作哇哇聲曰。諸人若還解笑。一切不曾欠少。若欲更
問。如何驢年去也。未了眾中還有問話的麼。若有出
來秪要打草驚蛇。僧纔出。師曰。真是一場業地。捉拄
杖下座。師平生。勤修淨業。作。


念佛歌云


「 百行無如念佛好
 念佛之人少煩惱
 忙閑不廢用工夫
 他日免受閻王考
 行也念住也念
 行住之中著方便
 法法頭頭本現成
 何須更問娘生面
 坐也念臥也念
 散亂昏沉打一片
 圓淨明珠照大千
 此界他方都踏遍
 極樂國去不遙
 目前一念可頓超
 落華流水演真諦
 有情妄謂隔雲霄
 七重樹寶間錯
 琉璃為地黃金閣
[001-0209a]
 香風吹體適溫和
 飯食訖巳作天樂
 我將極樂比娑婆
 娑婆世界有八苦
 世人不信聽我宣
 一一為君從頭數
 一生二老三多病
 愛別離兮不長命
 冤憎會兮人怎逃
 求不得兮五陰盛
 此之八苦亘古今
 欲免除是悟無生
 不爾饒住非非想
 那能逃得死生侵
 我將娑婆比極樂
 二者相較真不若
 此土事事屬無常
 彼方法法皆正覺
 九品蓮黃金臺
 曠劫彌陀發願來
 若有眾生稱我字
 一念花中長聖胎
 生極樂無他方
 彌陀切勿論閒忙
 工夫純熟心花發
 大地山河盡放光
 念佛好須及早
 勿使光陰暗棄了
 屈指低頭論古今
 英雄多少埋青草
 君不見王龍舒
 一生勸人念阿彌
 臨終立化顯靈驗
 筆尖頭上現神珠
 又不見荊夫人
 時同婢妾誦真經
 身雖未出娑婆界
 上品蓮華標姓名」



角虎集上卷
[001-020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