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43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唐-基 (master)




No. 1964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益有緣。教闡隨方。並霑法
潤。親逢聖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疎。勸歸淨
土。作斯業者。專念彌陀。一切善根。迴生彼
國。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
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當今學者。特
懷疑慮。為諸經論。文有相違。若不會通。疑端
莫絕。略陳十四種。釋湍流。博識通才。幸尋
取悟耳。


第一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疑曰。般若經
說。色聲求佛。判為邪道。彌陀觀經等。乃教
[001-0104b]
觀佛身相。又念佛名也。既求佛不離色聲。如
何不入邪道。若歸正路。淨土是可依憑。經判
為邪。縱作恐歸魔境。二途莫決。皂白請分。通
曰。大師說教。義有多門。各稱時機。等無差
異。般若經說。自是一門。彌陀等經。復為一
理。何者。一切諸佛。並有三身。法佛無形體。
非聲色。若以色聲相取。此即為邪。為良二
乘及小菩薩。聞說三身不異。即謂同有色聲。
但見化身色相。遂執法身亦爾。乃以化身之
相。求見法身。妙理精微。相聲永絕。既以色
聲求覩。故說為邪。彌陀經等。勸念佛名觀相。
求生淨土者。但以凡夫障重。法身幽微。法體
難緣。且教念佛。觀形禮讚。障斷福生。願行相
資。求生淨土。擬逢化佛。以作不退良緣。所以
上代通人。咸依此教。觀形念號。求見化身。冀
命終時。親來接引。遂感彌陀化主。降念相迎。
報盡乘華。即生彼國。初心後境。理契無違。念
號觀形。並非邪道。豈得獨懷一執。不悟聖心。
異說紛紜。令他致惑。尋斯要決。皂白足分。猶
預既無。歸心妙業。勿生亂想。反墮三途。眾苦
迫傷。悔之何及。


第二。佛藏經云。若有比丘。見有佛法僧戒可
取者。是魔眷屬。非我弟子。我非彼師。非我攝
受。疑曰。佛藏經說。心外見佛。皆說是魔。佛
非彼師。說彼非佛弟子。如淨土教。專遣念佛
名。觀佛相好。求生佛國者。即非佛弟子。佛非
彼師。云何得佛護念。往生淨國。仰尋二教。無
不佛言。兩說既殊。若為取判。通曰。教跡萬
差。同歸一實。隨根差立。義別言詮。審察兩
[001-0104c]
經。文乖理一。何者。佛法僧戒。有三種不同。
一者真諦。二者別相。三者住持。真如體淨。二
障斯亡。本覺圓明。即為真佛。守性不改。勝
智軌成。大士同緣。萬行斯著。即為真法也。冥
符理會。乖諍絕言。此真僧也。性潔澄嚴。體淨
無垢。即為真戒也。據斯勝義。故說真諦。涅槃
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諦。此即是諸佛
最上之誓願。即其義也。言別相者。佛有三身。
即法報化也。法有四種。即理教行果也。僧有
二種。即有為無為也。戒者。即在家出家。修道
行者。止作二持。一切戒品也。但修別相。為證
真諦。起行之徒。只知別相。便為究竟。不悟真
原。學戒之流。並為助道。佛之名相。應現非
真。用接少凡。權為憩室。下愚不了。預執為
真。所以佛訶。稱魔眷屬。佛之真子。要達二
空。遠契如如。方期本願。端居名相。不悟真
空。却入魔鄉。遠佛違法。陰魔將越。必因常住
法身。煩惱障除。要賴虛空等定。出天魔界。還
由慈力等持。冀殄死魔。功據神足之定。仰瞻
四方。非大聖之莫能。伏察四魔。豈下流之有
効。若不栖神至道。絕愛網之無由。係想歸
真。隔生途之亂軌。所以佛教凡流。且學亂
固。若想西方。且求不退。得生化土。見佛化
身。化主提携。得無生忍。平等法界。了達分
明。籍此神功。壞諸魔網。近超三界。遠證菩
提。若不如斯。還沈惡趣。長時受苦。解脫未
期。詳此二因。差無違諍。勿隨一見。浪執生
疑。順此要門。乃為想土。仍壞住此。窂絕輪
迴。驗此隨行。淺深觀因。自分殊益。詳因念
[001-0105a]
理。契本何差。


第三無量壽經云。此界一日一夜修道。勝餘
佛土百年。維摩經云。娑婆國土。有十事善法。
諸餘佛土之所無有。謂以布施攝貧窮等。疑
曰。准此經說。娑婆修道。乃勝餘方。何勞專念
彌陀。願生極樂。捨勝求劣。業行難成。取捨
二途。幸詳曲委。通曰。善逝弘規靡。不存益。
各隨一趣。理不相違。何者。修行之機。凡有兩
位。未登不退。難居穢土。欲修自行。多有退
緣。違順觸情。便生憂喜。愛憎競發。惡業復
興。無法自安。還沈惡趣。若也修因萬劫。法忍
已成。穢土堪居。方能益物。既成自行。已免輪
迴。十事利他。諸方不及。為餘佛土。依報精
華。眾具莫虧。所須隨念。既無乏少。施欲何
人。自餘九事。准斯可委。所以自知不退。住此
無防。廣業益他。勝諸佛國。當今學者。去聖時
遙。三毒熾然。未能自在。若生淨土。託彼勝
緣。籍佛加威。方得不退。是故要生彼國。成
自利因。據此而言。差無違諍。


第四彌勒問經云。念佛者非凡愚念。不雜結
使念。得生彌陀佛國。疑曰。准此經說。夫念佛
者。非是凡愚。不雜結使。方成淨業。今修行
者。聖位未登。結使不除。如何得往。汝今念佛。
功不枉施。疑網稍淹。請垂剖折。通曰。教闡隨
機。密旨難悟。色絲之妙。達者須臾。所以取捨
不明。浪生疑執。何者。佛教淨業。都是凡夫。
因果深信。豈得愚也。今解凡愚。應作四句。一
凡而不愚。謂從善趣。乃至十信終心。無得相
似唯識智。故謂之凡。但於諦道緣生。深懷仰
[001-0105b]
信。運心取捨。損益能知。此即不愚也。二者。
愚而不凡者。十解已上菩薩。於真如境。未
能證見。故說為愚。得相似無漏智。皆比知二
無我。不隨生死凡流。亦得義說非凡也。又解。
初地已上菩薩。於勝進分。無明障故。約此
稱愚。由得聖法。故非凡也。三者。亦凡亦愚。
即善趣以前。一切眾生未順聖理。曰之為凡。
不了因果。復說為愚也。四者。非凡非愚。所謂
如來聖智滿足。二障都盡。故非凡愚也。所言
凡者汎也。准治人德。損益莫分。汎爾受生。等
同凡類。去來善惡。輕重不知。此為愚也。今欲
往生淨土。作業之人。知此娑婆。苦切充滿。特
生厭背。不可久居。聞說西方。勝樂無極。專誠
注想。誓往無疑。既能永滅苦流。長辭染界。即
非薄淺。汎爾隨生。但能念佛求往彼方。道悟
無生。當來作佛。意專廣度法界眾生。能運此
心。定生妙剎。有斯勝解。故非愚也。言不雜結
使者。使謂十使。結謂九結。念佛之心。即第六
識。心王正起。欲作惡事。結使煩惱。容可得生。
正念佛時。與遍行五所。及善十一所。不動
諸結。無因起故。心緣異境。結使爰生。注想佛
時。結使眠伏。故言不雜結使念也。願求生淨
土者。即不應言雜。良由結使未斷。容可雜生。
若已滅除。不得雜起。則由未斷。時有現行。念
佛淨心。性乖結使。心正念佛。諸結不行。有間
斷時。無防即起。非說滅盡。言不雜也。聖人惑
盡。此界足安。不勞念佛。求生彼土。


第五最勝妙定經云。有人造種種寺塔。其數
無邊。不如於暫時間。端心靜慮。又如諸部大
[001-0105c]
乘經中。說無生之理。遣人修道學慧。疑曰。准
依此教。佛讚無生。業行之中。特為尊勝。彌陀
經等。勸往西方。厭患娑婆。願生淨土。生為患
主。生盡患除。捨生求生。患因漸廣。何不作
無生行。以悟法身。念佛色形。生因不了。設生
彼國。與此何殊。但觀無生。去佛不遠。心即是
佛。何假別求。此業既專。幸示深趣。通曰。行
緣教起。並為利生。教說不同。良由器別。何
者。汎論根器。略有二意。一者業深。二者行
淺。業深之侶。可學無生。行淺之流。要生淨
土。夫論作業。凡有二條。一者倒還。二者出
離。言倒還者。雖學佛法。但為名聞。不懼當
來生死懸險。貪求勝解。轉執人我。自是非他。
不受三業。語宣無相。著想熾然。設學無生。
將為伎藝。見他念佛。即橫瞋嫌。致使行人。心
懷退沒。口宣妙藥。畏不能服。反喫諸餘動病
毒藥。是心為業。心乃浪遊。心既不諦。未能看
守。自云我解。勘撿全無。不覺命絕。却沈生
死。逡巡受苦。解脫未期。此為倒還也。言出離
者。復有二門。一者無生。二者有相。言無生
者。謂將恬靜。了別外緣。有無二相。善知取
捨。制心任運。不住二邊。口說心行。隨事勘
撿。若違若順。心得均平。且如炭火吞食口
飡吞食。暢悅無歎。喫火食炭。不殊吞食。諸
違順境。並得如斯。堪任娑婆。久居不退。迴茲
穢國。翻作淨方。功力既然。即成出離也。言有
相者。垢緣障重。無相難成。若在此方。諸苦彌
積。將心內靜。散境外牽。心逐境移。無生叵
悟。心緣一佛。想念彌陀。惡業不為。求生淨
[001-0106a]
土。見他別業。讚善顯揚。聞說他非。不生輕
毀。繫心一處。遠想西方。三業相扶。定生彼
國。亦成出離也。幸各以根驗教。契者當行。
自委業深。位居不退。未勞取相。願生西方。行
淺之徒。未免流浪。無生要證。始得出纏。口誦
無生。作者非一。據其證者。百無一人。欲得無
生。要由勝境。所以求無生見佛。用作證緣。久
住閻浮。常逢善友。雖聞正法。說者是凡。日夜
恒聞。未證理故。維摩經云。終日說法。不能令
人證滅修道。即是戲論。非求法也。設使來生。
遇善友。起今因。還為戲論。不如求生淨土。且
絕輪迴。登入寶林。一聞正語。塵沙法忍。應
念圓明。詳此兩緣。勿煩猶預也。


第六涅槃經云。阿難厄魔。文殊往救。大品經
云。魔王變作佛等。人不能知。優婆麴多經
云。魔變作佛。尊者頂禮。疑曰。阿難果證預
流。尚被魔嬈。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
魔能化佛身。為人說法。淺行菩薩。皆不覺知。
尊者麴多。道窮無學。見魔變作佛。不免歸依。
今欲想彌陀。臨終見佛。此皆魔境。豈可依憑。
所見若真。特為要藥。如逢魔像。虛入邪決。疑
積未除。定希會說。通曰。大覺權形。神像挺
拔。魔雖矯亂。其像懸殊。累劫勤修。勝因圓
著。果成萬德。相好超奇。豈有弊魔。輒能倫
擬。何者。如來體嚴紫磨。相具炳然。皎若明
珠光踰萬日。魔王設變。眾相不成。事等劣夫。
方乎貴宰。阿難權居小聖。迹示預流。據其實
行。久登初地。慮佛滅後。修行之徒。魔壞淨
心。無方制伏。所以示拘魔網。請佛加威。神呪
[001-0106b]
既宣則為起教廣流遐代。學者摧魔。非謂聖
人。凡厄魔網也。大品經云。魔變作佛。迷惑下
凡。淺行菩薩。不能了者。當說大品。未辨權
起。涅槃會中。因請為說。迦葉請言。佛說波
旬說。云何分別知。佛告迦葉。譬如偷狗。夜入
人室。其家婢使。若覺知已。尋即退去。行者亦
爾。已入佛家。護甘膳。不念魔雜。佛之靈
狀。殊異端嚴。魔來濫正。應善分別。眉間毫
相。右繞槃旋。外實裏虛。白光流散。其光映
潔。淨如瑠璃。面貌圓明。猶如聚日。頂髻高
顯。其髮紺青。一髮一䗍。右旋婉轉。覩茲勝
相。並佛真形。若異此門。並為魔也。言優婆
麴多。不識魔者。尊者麴多。生居佛後。以次傳
法。為第五師。說法度人。其數極樂。魔王姤
弊。法會雨華。嬈動眾心。不能領悟。又當更
惑。施以寶冠。聖者垂哀。愍而見受。因語魔
曰。我承佛教。識義知恩。聖者云。汝既施寶
冠。我有寶瓔相謝。乃取人蛇狗三種死屍。變
作寶瓔。繫魔頸下。波旬慶曰。麴多聖者。神
力難名。化導群機。果集聖侶。我之魔眾。展轉
希諫。今既受我寶冠。又以寶瓔酬我。麴多既
落魔網。惡趣轉增。我之軍眾。不復損減。身心
踊躍。輒即還宮。至四天王天。麴多遂攝神力。
寶瓔珠王。還作死屍。臭爛青膖。膿血交落。波
旬憂惱。控去無所。遍及諸天。欲請除棄。諸天
各報言。非我力能。此是釋迦如來弟子。優婆
麴多。為汝無知。橫加嬈亂。暫以此事。挫汝
身心。可速歸依。得免斯厄。波旬來下。至聖者
前。五體虔誠。悲哀懺謝。麴多尊者。愍而為
[001-0106c]
除。謂彼魔言。我生居佛後。不見如來。汝可為
我變作佛形瞻相。魔入村林。變身似佛。麴多
見已。敷座頂禮。魔乃驚懼。向麴多言。弟子
凡愚。不違尊教。雖變作佛。仍處庸流。聖者和
南。滅無量福。尊者答。我近禮佛像。遠敬大
師。汝弊魔。非我所敬。汝今莫懼。妄畏福消。
於是魔王。深生慶悅。捨諸雜行。歸佛法僧。頂
禮優婆麴多足。還宮不現。豈得疑言不識魔
也。又如眾多貴宰。力助一夫。兇惡之人。莫能
侵嬈修業者亦復如斯。修念至誠。決定生
彼。十方諸佛。咸助威靈。報盡之期。魔不能
亂。彌陀化眾。皆闡慈光。接引魂情。令昇妙
樂。勿懼魔嬈。不習良因。


第七西方淨土。彌勒天宮。共相比校。以彰優
劣。疑曰。彌陀淨土。去此懸遙。彌勒天宮。現
居欲界。何不願生兜率。乃趣西方。捨易求難。
豈非迂滯。通曰。比校兩緣。凡有多種。略陳十
異。同釋眾疑。一命有長短。二處居內外。三境
分穢淨。四身報兩殊。五種現差分六進退修
異。七界非界別。八好醜形乖。九捨生不同。十
經勸多少。一命有長短者。兜率壽命。只四千
年。西方壽命。一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二處居內外者。兜率天宮。慧業若多。即生內
處。親侍彌勒。慧少福多。即生外處。不見慈
尊。淨土之中。一無內外。報雖優劣。俱是聖
賢。三境分穢淨者。若生兜率內院。見彌勒尊
聖會之境。能發淨緣。外院香華樓臺音樂。皆
生染想。西方樹鳥水網樂音。觸對六根。無
非長道。四身報兩殊者。天中正報。男女兩殊。
[001-0107a]
更相染著。障諸道業。西方生者。皆是丈夫。於
自他身。清潔無染。五種現差分者。若生天上。
種現之惑俱行。但生西方。唯種永無現惑。六
進退修異者。若生天上。多有男女。慧力輕
微。多不免退。往生極樂。慧力增強。既絕欲
行。唯轉進修。七界非界別者。上生兜率。未離
欲界。火災若起。不免焚燒。如生西方。永辭三
界。水火風等。並不能害。由彼國中有形質故。
非無色界。依地居故。不染色境。故非色界。無
婬及段食。故非欲界。八好醜形乖者。生在天
中。男女不同。好醜殊異。若生淨剎。紫磨金
身。一類瑩嚴。具丈夫相。九捨生不同者。捨命
生天。無人接引。若生淨國。聖眾來迎。十經勸
多少者。勸生兜率。唯有上生經文。不至慇懃。
粗令作業。勸生淨土。經論極多。大聖慇懃。專
誠使往。又問。西方淨土。處勝時安。一切下
流。如何並往。答曰。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
力加持。去之甚易。


第八大無量壽經云。生彼國者。住正定聚。彌
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疑曰。汎論不退之位。要說萬劫修功。如何念
佛一生。下至臨終十念。並蒙彌陀接引。生彼
得不退。論功行有差別。若為符契。通曰。不退
正定。名異義同。修行之人。凡有兩種。一者
居穢土。二處淨方。穢土修因。要資萬劫。淨方
起行。自有多途。今明不退。有其四種。十住毘
婆娑論云。一位不退。即修因萬劫。意言。唯識
觀成。不復退墮惡律儀行。流轉生死。二者行
不退。已得初地。真唯識觀。捨二乘心。於利他
[001-0107b]
行得不退也。三者。念不退。入八地已去。真
得任運無功用智於定散中。得自在故。無念
退也。四處不退者。雖無文證。約理以成。何
者。如婆娑論說。退根羅漢。欲界人中得果。遇
五緣退具。恐失聖果。起修道惑。謂遠行多病。
樂誦經典。樂和諍訟。樂營僧事。若天中得果。
不逢退具。即得不退。入般無餘。行者亦爾。前
三不退。未得人中。若在娑婆流浪生死。是其
常處。由此染界。遇五退緣。一者短命多病。二
者大惡緣伴。爼壞淨心。三者外道雜善。亂真
正行。四者六塵境界。嬈動淨心。五者不常見
佛。竭逢聖化。若常住此。遭五退緣。但生淨
土。逢五勝事。一者長命無病。二者勝侶提携。
三者純正無邪。四者唯淨無染。五者恒事聖
尊。由此五緣。故得不退。據其行位。未可輒
齊。地勝緣強更無退具也。譬如惡人。常行不
善。遇逢勝友。哀乃提獎絕惡交遊。恒隨良
伴。至于一代無起過緣也。


第九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
生彼國疑曰。淨土往生。要須大善。具行諸業。
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通曰。夫論善
根多少。只約念佛。以明過去無宿善緣。今生
不聞佛號。但今得聞淨土。專心念佛。即是過
去善因。想念西方。方能決至。此為大善根也。
雖聞彌陀淨土。發意願生。進退未恒。心不決
定。判為少善。不生淨土也。又疑曰。據其念
佛。只念佛名。設使心專。未為大善。縱稱佛
號。那得往生。答曰。今明念佛。此辯總修。良
為群機受益不等。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
[001-0107c]
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故維摩
經云。佛初三號。佛若廣說。阿難經劫不能領
受。成實論。釋佛之號。前之九號。皆從別義。
總前九號名義功德。為佛世尊。說初三號。歷
劫難周。阿難領悟。莫能具悉。更加六號。以
製佛名。勝德既圓。念其大善也。


第十彌陀經。又云。善男子。善女人。念佛生
彼聲聞之眾數。無量無邊。淨土論云。大乘善
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疑曰。如淨土論。女人根缺。小聖不生。彌陀經
皆說生彼。二俱聖教。何以各殊。通曰。勘尋經
論。各順一緣。審而察之。並無差殊。言女人
生者。志性妙決。深厭女身。專念佛名。求生淨
土。娑婆報盡。轉作丈夫處妙華臺。即生淨國
也。言報缺者。有五種。一生。二揵。三半月。四
妬。五二形。如此根缺。志性無恒。但能發心。
決意勇猛。捨殘缺根。感具根身。即生彼國
也。二乘者一謂愚法。證人空理。已得小果。不
達法空。故云愚法。唯求自益。不能利他。不可
得生淨土。二謂不愚法。雖得羅漢。不住小果。
隨諸菩薩。起大乘心。願生佛前。發利他行。故
生彼國也。又觀經云。中生之人。至彼方證小
果。疑曰。淨土論云。二乘種不生。何因生彼。
然得小果。答曰。此人先有小乘種子。遇善知
識。發大乘心。即因前小習。悟四非常。發起
宿因。即證小果。大乘善友。力所携獎。不住小
乘。還興大念。故非小乘也。根雖是女。能求菩
提。深信自他佛性平等。即弘大願。誓當成佛。
廣度眾生。念捨女身。即生淨土。臨當報盡。化
[001-0108a]
佛來迎。成大丈夫。入蓮華座。即生彼國。佛令
安神。經約此門。故云皆往。論據不能若此。故
說不生也。小乘之人要生大志。乘此為業。即
得往生。從彼舊名。號聲聞也。疑曰。小乘之
因判作譏嫌。何因彼方。必稱斯號。答曰。聲
聞愚法。自利過深。不能益他。謂譏嫌耳。雖存
古號。即大聲聞。益物既弘。乃為良稱。故法華
經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
聞。西方亦爾。雖有小乘。並真聲聞。故無譏
嫌等過也。


第十一會。釋三階行者。五種小疑。第一疑曰。
眾生流浪。苦事悉經。推究此因。皆由起邪三
毒。今者專心念佛。願往西方。邪毒轉增。豈非
倒見。何者。娑婆濁界。理合常居。特生厭捨。
即邪瞋矣。西方淨土。聖者堪遊。不揆下凡。發
願生彼。即邪貪也。所以然者。皆為無明。即邪
癡障也。此之三毒。內積心田。設令念佛。感神
鬼魔。如何得往淨土受生。通曰。教旨殊倫。僉
悕益物。善知取捨。各隨機緣。何者。若也道悟
無生。理可娑婆久住。未登不退。穢土難居。若
契無生。極樂與娑婆不二。未假厭茲雜界。別
仰淨方。位處輪迴。要須生彼。穢土大士所居。
理解恒遊莫隔。下凡未成勝觀。暫止還長苦
流。所以捨染土。不長邪嗔樂西方。邪貪不起。
同時分別。慧所相應。內積三善根。外招眾聖
助。此方後報謝。妙剎淨華迎。勿懼神鬼魔。不
勤修正業。第二疑曰。業道如秤。善惡必酬。感
生已來。造惡非一。如何不受。直往西方。設欲
往生。豈不為障。通曰。夫造業者。苦樂之報定
[001-0108b]
生。既同凡愚。久積罪因。非謬不委。感今人報
惡業。為斷不耶。若言已斷。今即無惡可除。如
其未滅。受生因何不障。三階行者。憫然而言。
受此生時。諸惡未斷。由人業勝。惡不能遮。善
報既終。苦果當受也。更應示云。惡雖未斷。人
業勝故。不廢招生。淨業轉強。焉能起礙。何者
三歸五戒。有漏善因。倒想所牽。入母胎藏。此
之劣行。惡所不遮。故得人身。罪已無力。無始
正行。及今發心。誓盡苦原。當來作佛。精勤剋
念。願生西方。報盡之期。慈悲善友。哀矜護
念。使住正心。聖眾現前。特生渴仰。乘茲勝
因。往彼豈難。勿得懷疑。不修淨業。第三疑
曰。准今修行。學普為宗。別念彌陀。乃成曲
見。翻為障道。不免輪迴。何不捨別行。以隨修
其普。通曰。仰尋普行。為益極深。大智通賢。
方能措意。力微智淺。難以輒行。大聖隨機。遣
修別行。稱根性故。於理無傷。假別為因。修成
普業。第四疑曰。夫欲修道。先識苦因。尋苦之
原。皆由惡業。起惡之境。在此娑婆。不逢眾聖
性相之理。造諸惡業。數量無邊。一切眾生。凡
有二種。一者實報。二者應形。言實報者。體唯
佛性。相即普親。由迷體故。妄生貪恚。如來藏
上。橫起癡心。約相雖殊。普親無別。隔生不
識。妄起愛憎。恒於佛性父母。緣行殺盜婬等。
三乘聖眾。愍念眾生。應體同凡。生盲不識。遂
懷輕抑。增長惡緣。由昔不知。乃生倒想。今得
啟悟。對境思愆。已作惡除。當過不起。但於
此方懺謝。罪盡可除。厭此欣西。豈亡怨結。通
曰。將尋至道。要絕苦原。息苦之因。無過斷
[001-0108c]
惡。造愆之境。實在娑婆。積此怨嫌。已成愛
結。今日審察。倒想所纏。若欲具了眾生體唯
佛性。相即普親。諸佛大悲權應。隨形六道。跡
示同凡。作此解心。人皆共委。如論起行。實驗
全無。知之非難。行者難矣。只可想此法。仰歎
非虛。已作之愆。特生重悔。當生過惡。誓不
更為。專念佛名。及修諸行。迴生淨土。如救頭
然。此界沈淪。吟嗟失路。且安神極樂。果證無
生。自行既成。翻歸五濁。大悲化物。等濟群
機。勿停一途。不進別徑。但須運心動念。先為
業對怨酬。願捨苦因。同生妙樂。彼皆領受。遂
捨怨嫌。不可緣茲乃懷疑難。第五疑曰。方今
之際。去聖時遙。下品凡愚。正合禮懺地藏菩
薩。當今有緣。理可專稱。並念三寶。彌陀淨
土。上行人修。第二階根。能得生念。今既時
當濁惡。性欲卑微。那得輒行上人之法。上學
下法。迂會稽留。下起上修。障道受苦。法根不
會。豈得成功。通曰。仁者所言。非無教旨。習
而未久。乃發斯疑。停想為通。定開近修。何
者。一引聖教。二辨義門。言聖教者。部類既
繁。備抄難究。略陳五要。以啟創聞。一者。大
集賢護經云。佛告賢護。我涅槃後。諸弟子等。
傳此三昧。諸惡比丘。不能信受。傍言魔說。又
告賢護。比丘行惡時。諸國相伐時。更相毀謗
時。眾生濁惡時有四眾弟子。能傳此法。利益
眾生。二者。藥師經云。文殊菩薩。為像法眾生
請云。四眾弟子。求往生西方不定者。念藥師
名。即斷疑網。臨命終時。八大菩薩。示往生
路。三者。彌陀經云。他方諸佛。共讚釋迦。能
[001-0109a]
於五濁。說難信之法。六方諸佛。舒舌證誠。四
者。觀經云。韋提希夫人。為五濁惡不善。五苦
所逼眾生。請生淨土。又下輩三品。具造惡業。
皆得往生也。五者。無量壽經云。釋迦如來。為
五濁眾生說法。令離五惡。除五痛。滅五燒。又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
經。止住百年。爾時眾生。起一念信。即生彼
國。疑曰。所引經教。佛說不虛。未知方便之
門。為當盡理之說。通曰。大人之言。必合真
趣。向援經教。皆究竟門。所以知之。不了之
教。涅槃之會釋通。淨土一門。雙林更無疑
決。十方諸佛。舒舌印成。據斯二義。故非方
便也。上來略引聖教。以示說因。自下粗釋義
門。用袪疑停。一音演唱各解。萬殊無不並契。
地藏弘願惡趣救生。彌陀大悲。十念濟物。不
求淨土。恐落三塗。念地藏名。苦中望救。今
勸專心念佛。誓往西方。大命將終。諸佛來應。
既生淨國。永絕三塗。苦事不經。無勞請救也。
三階宗要。約時機說。千五百年後。不修淨業。
設有修者。眾行具成。即第二階。非下凡業也。
今觀此意。說上行人。三輩之中。獨明上中生
人也。淨土之法。定散俱通。作業淺深。同生極
樂。出家清眾。在俗尊賢。屏慮幽居。恬神息
亂。能修觀業。定善往生。志絕榮華。公私事
外。不貪俗務。問道勤修。能具三福散因。定生
彼國。家資匱乏。事務牽纏。一行能隨。亦生寶
界。今生作罪。乃至闡提。大命將終。苦具來
逼。忽逢善友。教念佛名。惡相既除。即生妙
剎。大乘善根。下至從生無過。上至迴向終
[001-0109b]
心。約作業淺深。分為上輩三品。小乘之根。初
從善趣。上至世第一法。分為中輩三生。大小
乘根機。約過輕重。分為下輩三位。此即行道
淺深。造惡重輕。俱發菩提。願生淨土。隨業多
小。皆得往生。不可偏執一隅。謗疑淨業。又言
今時濁惡。不合念佛願生西方者。此非博見。
大無量壽經云。經道滅盡。佛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止住百年。爾時眾生聞名生信。皆
生彼國。義云。如來說教。潤益有時。末法萬
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教。利物偏增。大聖特留
百歲。時經末法。滿一萬年。一切諸經。並從滅
沒。釋迦恩重。留教百年。爾時修因。上生妙
土。何為預判。不令願生。詳此經文。足除憂
悔。勿懷管見。不達通經也。


第十二依攝大乘論。會釋別時義者。論云。唯
由發願。即得往生安樂者。是別時意。疑曰。准
依攝論。判作別時。今教念佛。如何即往。通
曰。今依攝論。判釋別時。與淨土門。一無差
殊。何者。由且發願。未可即生。依願念佛。乃
成淨業。願行前後。故說別時。非謂念佛不即
生也。


第十三會。釋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
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疑曰。散心一
稱佛。佛果未即成。一生念佛名。如何生淨
國。通曰。散稱成佛道。道是因不虛。念佛生淨
土。報盡生非謬。


第十四。略明作業方軌。疑曰。宗明念佛。作往
生因。未知心慮。作何等解。念佛方軌。其狀若
為。通曰。却尋無際。數劫施旋。設使修因多虛
[001-0109c]
少實。但求名利。妄計我人。廣作善緣。不為正
理。沈淪惡趣。受苦無窮。聖主彌陀。流名攝
化。果成為佛。十劫已經。我等愚癡。唯貪造
惡。雖學佛法。現世求名。自是非他。恒生傲
慢。追求衣食。日夜勞勤。設有餘功。用隨惡
儻。若也不逢善友。淨土豈聞。一旦無常。還歸
惡道。今逢大善知識。共我有緣。教我思惟。捨
諸惡行。得聞阿彌陀佛。本願慈悲。十劫已來。
恒流正法。我由障故。今日始聞。五內悲傷。特
生恥恨。瞋起貪行癡生。但修四修。以為正業。
一者。長時修。首從初發心。乃至菩提。恒作淨
因。終無退轉。二者。若恭敬修。此復有五。一
恭敬有緣聖人。謂行住坐臥。不背西方。涕唾
便利。不向西方也。二敬有緣像教。謂造西方
彌陀像變。不能廣作。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
教者。彌陀經等。五色袋盛。自讀教他。此之經
像。安置室中。六時禮懺。華香供養。特生尊
重。三者。敬有緣善知識。謂宣淨土教者。若
千由旬。十由旬已來。並須敬重。親近供養。
別學之者。總起敬心。與己不同。但知深敬也。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故須總敬。即除行障。四
者敬同緣伴。謂同修業者。自雖障重獨業不
成。要藉良朋。方能作行。扶危救厄。助力相
資。同伴善緣。深相保重。五敬三寶。同體別
相。並合深敬。不能具錄。為淺行者。不果依
修。住持三寶者。與今淺識人。作大因緣。今粗
料簡。言佛寶者。謂雕檀繡綺。素質金容。鏤玉
圖繒。磨石削土。此之靈像。特可尊承。暫爾
觀形。罪消增福。若生少慢。長惡善亡。但想尊
[001-0110a]
容。當見真佛。言法寶者。三乘教旨。法界所
流。名句所詮。能生解緣。故須珍仰。以發慧
基。抄寫尊經。恒安淨室。箱函盛貯。並合嚴
敬。讀誦之時。身手清潔。言僧寶者。聖僧菩
薩。破戒之流。等心起敬。勿生慢想。三者。無
間修。謂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時。心恒想
巧。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為下賤。備受艱辛。
忽思父母。欲走歸國。行裝未辦。由在他鄉。
日夜思惟。苦不堪忍。無時暫捨。不念耶孃。
為計既成。便歸得達。親近父母。縱任歡娛。行
者亦然。往因煩惱。壞亂善心。福智珍財。並皆
散失。久流生死。制不自由。恒與魔王。而作僕
使。驅馳六道。苦切身心。今遇善緣。忽聞彌陀
慈父。不違弘願。濟拔群生。日夜驚忙。發心願
往。所以精勤不倦。當念佛恩。報盡為期。心恒
計念。四者。無餘修。謂專求極樂。禮念彌陀。
但諸餘業行。不令雜起。所作之業。日別須修。
念佛讀經。不留餘課耳。


夫以生居像季。去聖斯遙。道預三乘。無方契
悟。人天兩位。躁動不安。智博情弘。能堪久
處。若也識癡行淺。恐溺幽塗。必須遠跡娑婆。
棲神淨域。仰願同緣正事。敬發身心。依此一
宗。定為拒割。幸勿縈心世利。窂懼非常。聲追
安遠之風。奚殊電影。德過肇生之節。詎謝乾
城。三空九斷之文。理幽言博。十地五修之教。
義奧詞繁。功非一簣之能。業成數載之慮。豈
剎那之分。念積塵沙。方宣九有之奇。心恒造
境。境述二無之妙。識戀邪魔。將崇達妄之由。
生期分促。待植會真之智。死路非運。未若屏
[001-0110b]
慮持齋。息多聞廣業。安神慧浦。興少學之
軍修。運竭穢方。涉遙邦之上苑。靈居淨國。託
妙質於金臺。同至道於慈顏。折疑何停。感悲
音於聖德。解證無生。弘益滋繁。可略云爾。粗
陳䗍酌。以簡良水。起行全功莫能府就也。
西方要決釋難通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