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41 五方便念佛門-隋-智顗 (master)




No. 1962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
禪、五息二邊分別禪。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
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
然寂靜了亮洞徹,名凝心禪。


次,前雖凝心,所
習慣馳散,令制之,令還諦緣金相,名制心禪。
[001-0082a]


復次,前雖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觀,皆屬事
修,今體本空,誰制?無佛、無念,名體真禪。


復次,
前雖謂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
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明,
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方便禪。


復次,體真及
以方便各據空有,不離二邊,令諦觀靜亂本
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名息二邊禪。



淺至深,如是分別,原夫圓觀亦無淺深,而淺
深宛然。


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
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
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
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諸佛大慈
悲常教勅說法。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眾
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
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
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以何因緣令念諸佛?
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
無有異。」以何故?此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
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是知將入
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
念佛。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
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假如十信菩薩及三
賢菩薩,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
一切種智;初地菩薩乃至八、九、十地菩薩亦
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
但以念知差別,隨義立名,眾生迷名,妄生異
解,漂墜魔界,遂輕念佛之名,仍謂已修別為
勝業。為愍此故,今略言之。


若論修因之人,不
離三賢十聖;若論證果之者,即是諸佛如來。
[001-0082b]
修因之人,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證果之
者又特啟此,以為微妙清淨第一禪。是知易
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嗟呼!末學之流,輕其易
入,失其證深,為見所縛,良可悲矣!


又諸佛以
眾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
生門;眾生有樂覩諸佛身,懼障不見者,則示
以觀相滅罪門;眾生有迷心執境者,則示以
諸境唯心門;眾生有計實有者,則示以心境
俱離門;眾生樂深寂定,趣無生滅者,則示以
性起圓通門。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
直至菩提,甚深法門——所謂念佛。唯有大智度
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撿
此門,與了義大乘等經,有收義不盡處,請試
言之。是知稱一佛名,智深則深,一言而具眾
門,信有徵矣。


既敘五門來意竟,更敘入方
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
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門;行者想像
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光明赫奕,照觸行
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是觀相滅罪
門;又觀此佛,從自心起,無別境界,即是諸境
唯心門;又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即是心境
俱離門;行者爾時趣深寂定,放捨一切心意
意識,將入涅槃,緣十方佛加被護念,興起
智門,行者爾時於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眾
生。如何前四門所有功德,百千萬分不及其
一。何以故?無功用位,能以一身為無量身,任
運修習故,佛觀護故,諸佛法源盡窮底故,
普賢願因悉圓滿故,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即
是性起圓通門。已上五門竟。


問:「云何為一
[001-0082c]
行三昧?」


答:「《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六云:『文殊
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
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
昧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
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
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
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然後
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
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
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
佛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
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
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
無差別相。」』此文良證。」


問曰:「人多畫像而以
觀禮,有何聖教?」


答:「《大寶積經》第八十九云:『爾
時大精進菩薩持畫佛㲲像,入於深山,寂靜無
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座,在畫像前,
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諦觀察已,作
如是念:「如來是希有微妙,畫像尚爾,端坐微
妙,況復如來正遍知身?」復作是念:「云何觀佛?」
爾時,林神知彼菩薩心之所念,白菩薩言:「善
男子!汝念:『云何觀佛?』」答言:「若欲觀佛,當觀畫
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如是觀佛,
如是觀者,是為善觀。」時大精進作如是念:「我
今云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復作是念:「如是
畫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
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無所有,如來之
身其相如是。畫像非證、非果,非證者、非得者,
[001-0083a]
非住者、非去來,非生、非滅,非淨、非色,非貪、瞋、
痴,畫像非陰、界、入,非初、中、後,一切諸法亦復
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覺、非
知、非作,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觀如來身相亦
復如是,乃至六根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如
來身,結跏趺坐,於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養
諸佛。諸天散華以為供養,為佛所讚,會中二
萬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阿曾祇
人住二乘功德,大精進者,釋迦牟尼佛是也。』
此文明矣。」


約四教者,夫心不獨生,必詫緣起。
行者念佛之時,意想為因,如來毫光為緣,亦
名法塵,以對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
觀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新新生滅,念念不
住,分折方空,無佛無念,藏教小乘也;即觀念
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心實
不起,起無自性,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
像、虛空華,無佛無念,通教大乘也;即觀念佛
心,起即假名之法,淺深洞鑒,無量名相,如觀
掌中,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劫斷惑,方證真
常,離邊顯中,無佛無念,別教大乘也;即觀念
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起,
一念亦爾,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
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
成寶,必無捨念,別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
念,圓教大乘也,《瓔珞經》明頓悟如來,此之謂
也。
五方便念佛觀門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