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29 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清-了根 (master)


No. 434
佛說阿彌陀經直解正行
後學秀水覺海寺沙門了根纂註
嗣法達智達純達本凌居士達清陳居士校訂


【△序明題義。


此經本名無量平等清淨覺經。一名無量壽佛經。
凡前後諸師。譯改經名。難以盡舉。自唐時。此經傳
至中華。元奘法師。譯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師係
洛州陳氏子。童年出家。即善講論經律。時號神人。
歲至二十一。自貞觀三年。往西域取經。備經險難。
歷過一百五十國土。遂至舍衛。取經六百餘部。今
此彌陀經亦在內焉。至貞觀十九年還京。師手譯
者。計成千餘卷。今稱阿彌陀經者。即羅什師譯之
名也。以經中正宗專持名號方法。眾所樂聞。舉此
六字立題。人皆信受流通也。首云佛者。即釋迦佛
也。是淨飯王之子。佛母摩耶夫人。降生於周昭王。
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童名悉達。年至二十五出家。
赴象頭山習定。任其蘆穿膝。雀巢灌頂。飢飱麻麥。
如是苦行六年。夜覩明星。方獲大悟。即說法度人
四十九年耳。住世壽至八十。涅槃後一千餘年。至
漢明帝。永平十一年。教流震旦。至今時又一千餘
年矣。所云佛字之義。曰覺。佛說阿者無也。彌陀者
[001-0912c]
量也。故又號曰無量壽佛。或問曰。阿彌陀佛是何
時人耶。答云。諸佛皆有法報化三身。隨機應現。若
論事者。雖應化聖人。事必有時。然此阿彌陀佛。是
無量劫前。及無量劫後。統屬現在說法。并可略舉
言之。乃無量劫前。彼方有一國王。名曰法藏。捨位
出家。所發四十八願。廣度眾生。即今阿彌陀佛。是
法藏比邱所成之佛。而且阿彌陀佛隨時應現於
世。所為愚迷人眾。演習淨業自成阿彌陀佛之起
居。莫可勝數。故而前朝後代皆有阿彌陀佛顯名
出世。審此意者。何可定耶。又問曰。阿彌陀既是前
劫中佛。乃釋迦佛云。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莫非又
同時耶。答云。昔有智覺菩薩云。總持經中說三十
七佛。皆乃無量劫前毗盧遮那一佛化身。此毗盧
佛道有五智。一曰。大圓鏡智。性也。二曰。平等性智。
體也。三曰。妙觀察智。用也。四曰。成所作智。信也。五
曰。清淨智。是毗盧佛用中用也。自當中央法界清
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眾如來。其妙觀察智。更
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為無量壽如來。則一佛雙現
兩土。可知阿彌陀在釋迦佛之前無量劫矣。況此
經中。我佛所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之
證據。又問曰。果然如是。但此阿彌陀經是釋迦佛
親口所說。因何亦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
在說法耳。答云。我佛知其阿彌陀佛。應機說法無
量。願度眾生無量。光明接引無量。蓮華化生無量。
[001-0913a]
若今時人。一心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堅心不
退。臨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中。雖然佛不同
時。可謂阿彌陀佛尚在矣。故不可以過現未三世
中推論出世耳。但諸佛菩薩。千般說法。萬種化度。
因何我等總不成佛。何故。夫佛及凡夫。同為這一
箇性靈而巳。佛將拔苦願力。或應化世間入類度
人。雖足無停息。其佛性。照而常覺。覺而常照。古今
動靜不異。所謂無量壽也。我等凡夫。性本同覺。因
心執著色相為重。是以物欲所蔽。常背其覺。雖頭
出頭沒。長在麗天杲日之中。却如黑夜度日。若明
此經之義。則知自心以暗轉明。如失物復得。豈非
一生之大幸耶。人若閱經聽講。慎勿輕心放過。名
曰受持此經。事雖難信。且努力細審一番看。


△表顯譯師。】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代姓之並舉。三藏者。通秦文字兼知西語并
顯師德之稱。法師者。為佛法所屬明剖誨人。鳩摩。
童年耆德也。羅什者。譯梵成華。西語曰梵。中國曰
華。能達兩地文字之什。所稱羅什也。師係中天國
人氏。其國即秦代也。父名鳩摩羅琰。家世相國。棄
榮出遊。遇龜茲王以妹配之。生師。師年七齡。隨母
入寺取鉢頂首。遂悟萬法惟心句。即通三藏教義。
王施金獅子座。其秦國太史奏云異星現於西城。
比星出大德智人故。王云。朕知龜茲有什師。深契
[001-0913b]
佛法。能作後學宗師。莫非此耶。遂遣將迎師歸國。
師知中途國主。名姚萇。欲害什師。辭之不覲。後姚
萇亦聞師名。固請不允。萇亡。子興復請。始應赴姚
以致歸秦。秦為國師。因姚氏父子請歸於秦。故云
姚秦也。師所譯經計三百餘部。發揮幽致。在宏始
十一年間。終而舌根不壞。葢云師譯之經。佛語不
虗。所以舌根應驗如此。


△特示極樂正宗綱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如者不思善。不思惡。心即不亂。湛然之義。曰如。是
者。即此心。亦非執有。亦非執無。曰是。我聞者。謂如
是之法。我阿難之所親聞。一時者。佛及弟子說聽
成就一時也。此出阿難問佛求定經體。佛示。經首
當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眾說某法言
之。故凡經首皆同此類。葢是遵佛遺勅之體。佛即
教主。是覺中之聖。覺有二義。一曰外覺。觀諸法空。
二曰內覺。湛然空寂。所謂不被塵惑。如如不動。為
聖中聖也。在住也。舍衛者國名。其國富庶遠聞。祗
太子諱。又僧舍曰祗園。如蘭若華宮鹿苑之類乎。
其國主。號曰波斯匿王。佛乃竺國教主。緣至舍衛
隣國。遇一長者。名曰給孤。見佛道貌威儀。法忍莫
測。即買祗陀太子之園。將珍寶莊嚴。迎佛供養。太
子云。園屬卿者。樹不屬卿耳。要伐其樹。長者思惟。
華樹盈潤堪可供佛。太子云。取樹者。一葉一金錢。
[001-0913c]
長者欲償其價。太子心迴意轉。請佛說法。不應如
此。太子云。卿捨其園。我捨其樹。同為施主。長者。於
中即造六十四所大寺。正中佛居。其餘普施孤獨
窮民。感嘆太子施樹。合名曰祗樹給孤獨園耳。】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佛亦隨眾。比邱者。佛之弟子。戒行無違。道德
並茂。曰比邱。指高僧之統呼。如稱僧伽六和等也。
比邱兼有三義。一曰乞士。乞法資慧命。乞食資色
身。二曰怖魔。使魔生驚怖故。三曰破惡。破見思煩
惱諸惡故。大者。尊德之稱。佛有往來。比邱隨侍。一
日佛示比邱。各去遊方化度眾生。我今自往摩竭
提國去。彼國有四迦葉。摩訶大迦葉。優樓頻螺迦
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是火
龍外道。佛行至晚。於大迦葉借宿。迦葉允佛。與火
龍窟中安歇。更深。火龍七竅出火。燒如來身。如來
以般若清涼三昧而坐。此火返燒本龍。龍見如來
面前一鉢清涼而入藏之。迦葉見佛威光。領二百
五十弟子投佛出家。在後三迦葉俱領弟子。從佛
出家。佛又念瓶沙國王。率四迦葉千弟子。入王舍
城。王知佛來。令百官迎佛入國。有一長者。名迦陵。
見佛入國君民敬奉。未有精舍。長者即捨竹園。王
起殿宇。請佛安居。後有阿捨婆耆比邱入村。舍利
弗。忽逢於路。見佛威儀。問其何故。比邱答云。我佛
天人之尊。予尚年幼。學道日淺。豈解如來妙法。即
[001-0914a]
說偈曰。佛說一切法。除人一切心。人無一切心。何
須一切法。舍利弗。聞偈便悟如來元旨。皈告目犍
連。亦於言下開悟。是二人。共領二百五十弟子依
佛出家。是故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皆是者。承上文而言。阿羅漢者。即梵語也。唐言無
著。謂無煩惱。無貪嗔。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
無法可學。是名阿羅漢。羅漢能含四義。一者應供。
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者殺賊。殺盡煩惱賊。斷
迷果也。三者遠惡。斷盡三惡覺。三惡。即貪嗔痴。破
惡果也。四者無生。不受後有。謂三界惑盡。更不受
生。怖魔果也。乃至無學之學。是名真學。故云大也。
知者。不被諸相所纏。不被煩惱所縛。不被思愛所
留。不被無明所覆。故名曰知。識者。有生必有死。有
象必有壞。所以箇臭皮囊一包膿血。豈我之常物。
凡所有相無相。尚非是道。知其至理之義。無以為
之。故名曰識。恒任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人法兩忘。
此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識。是名知識。果然如是得
力操持。可謂真善知識矣。】


「長老舍利弗。」


【長老者。齒德過人之稱。非獨舍利弗為稱長老。後
至阿㝹樓䭾等尊者。皆是長老。佛為是等上首弟
子。統能智願行三德具足。能解此經。佛所先云長
老二字。似乎槩呼之意。首舉舍利弗者。緣伊智慧
[001-0914b]
第一。舍利弗即名鶖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鶖鷺。
兼母之名耳。】


「摩訶目犍連。」


【此云大釆菽。是姓名也。其族人眾。即他為長。故名
大釆菽。神通第一。】


「摩訶迦葉。」


【摩訶。此云大。迦葉。此云龜氏。具云大龜氏。其祖感
靈龜負仙圖而出。遂以族名。又云飲光。繇宿生為
冶金師。有貧女同以金珠。同修塔像。後身常得金
色為名。能持一切苦行。頭陀第一。】


「摩訶迦旃延。」


【此云文飾。謂文釆修飾故。南天竺國婆羅門族氏。
善分別佛義。敷演教道。論義第一。】


「摩訶拘絺羅。」


【此云大膝。從形狀得名故。係舍利弗之母舅。具大
辯才。答問第一。】


「離婆多。」


【此云星宿。一云室宿。因父母禱星而生。室宿者。二
十八宿中第十三宿也。謂正心不動故。無顛倒第
一。】


「周利槃陀伽。」


【此云繼道。因母省親生於路傍故。姿性魯鈍。唯誦
半偈。得證羅漢果。】


「難陀。」
[001-0914c]


【此云善歡喜。是佛之親弟。】


「阿難陀。」


【此云慶喜。是白飯王子。白飯王。與佛父淨飯王弟
兄。慶喜。是釋迦佛之堂弟。是佛成道日生。舉國忻
慶之為名。十齡出家。依佛十年。方為侍者。總持佛
教。憶念不忘。獨力結集藏典。多聞第一。法度鬼魅。
此尊者為始。】


「羅睺羅。」


【此云覆障。即釋迦佛之子。母耶輸陀羅夫人。在母
胎六年。因夙世曾塞鼠穴六日。所報此障是也。此
諱。是修羅名。修羅。能障蔽日月之光。昔佛欲出家。
父王曰。汝未有子。豈可出家乎。因待子六年之阻。
佛亦受障矣。故以為名。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緣夙生為牛。因過去世中輕弄沙門。後
報為牛。殃盡作佛。立此名者。過未免懷。位居天上
尸利沙園。諸天供奉。故稱受天供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


【此句上三字。云不動意。即名也。下三字云利根。即
姓也。先名後姓者。是族例。凡年至十八。稱名在先。
善能供養四維上下十方聖賢。行此人天福田良
果。名曰應供第一。】


「迦留䭾夷。」


【此云黑光。因形麤色黑故。】
[001-0915a]


「摩訶劫賓那。」


【此云房宿。母禱房星而生。將宿作名。房宿二十八
宿中第四宿也。所稱知星第一。】


「薄拘羅。」


【此云善容。昔世廣施莊嚴。不犯殺戒。滿九十一劫。
劫有三種。小劫。中劫。大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一
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
為一大劫也。莊嚴者。有二義。一者。法像華麗。香華
幢幔。種種供養。此為人天小果。是外莊嚴也。二者
堅持苦行。六度齊修。六度者。布施。持戒。精進。忍辱。
禪定。智慧是也。心心不著世間。念念總歸極樂。趨
登淨土九品化生。此為內莊嚴耳。不犯殺戒者。天
有好生。萬物貪生。傷物命為巳之謀生。豈是仁心
乎。昔佛云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所謂飛
走蟲魚。乃未來諸佛之流。歷劫眷屬。若無一人沉
溺眾生。所謂斷其物命。即是出佛身血。食其肉者。
寧非父母之身。故經云。弑父。弑母。弑阿羅漢者是
耳。是以君子遠庖厨也。且恐因果不爽。命命填還。
豈不懼乎。見此尊者。具此慈悲莊嚴。然後作佛。相
貌端嚴。壽至一百六十。為之壽命第一。】


「阿㝹樓䭾。」


【此云無貧。因夙生飢世。曾施飯於辟支佛時。滿八
十劫資用充足。故名如是。緣出家後。惟常貪睡。佛
每說法。昏寐不覺。佛示修習禪定。照見金剛三昧。
[001-0915b]
遂其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


【此句。佛為弟子舉不盡故。承上十六尊者。應下千
二百五十人之總結也。學在師後曰弟。解從師證
曰子。】


「并諸菩薩摩訶薩。」


【并者承前及後之意。菩薩者。此云覺有情。同佛所
證曰覺。未盡無明曰有情。能滅妄想。惟持一心故。
摩訶薩者。此云大道心。即菩薩號。未能自度。先能
度人故。昔古德云。勸至十人念佛者。即名善人。至
百人千人者。即是大乘地行菩薩耳。】


「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師利者。此云妙首。又云妙德。萬行萬德之首
師。廣行方便。德化眾生。稱為吉祥王菩薩也。法王
子者。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名曰法王子。又云
佛子。自古聖先賢。至於此土。為紹隆佛種。當繼佛
位。所以文殊有願。為諸佛出世之母。我佛首舉文
殊。而推菩薩中智慧之首也。】


「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即彌勒也。又云慈氏。即姓也。阿逸多。名也。
又云無能勝。在母胎時發願。願我來生當得慈心
三昧。凡遇刀兵劫。護持眾生。人若當害。我願代之。
大誓救苦無能勝也。位列兜率天宮龍華會主。可
知天宮菩薩。亦從淨業。所云十方微塵恒河沙界。
[001-0915c]
無處不是淨土。故昔韋提希尊者。願生極樂國。求
佛教正受。繫念彌陀佛。】


「乾陀訶提菩薩。」


【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能持梵行故。梵行者。執持
佛號正法流通。直至法若滅巳彼願無終此不休
息。是廣大心耳。】


「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者。善知法性常住。願行無作正勤。如一眾
生。住無量劫總不成佛。誓不棄捨。此大慈悲常行
精進。是名正法供養如來之極至也。】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此句。結上文省有文殊彌勒等。應後普賢觀音一
切菩薩也。佛為菩薩萬行具足之首。護持眾生念
佛。同證彌陀知見。可知菩薩出現於世。互相廣度
眾生。如一眾生未成佛。於十方皆坐道場。諸佛菩
薩。有如是慈悲。接引眾生。我等凡夫。豈可不念佛
恩。安然頹廢。】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不但諸聖與會聞經。一切
凡眾。皆同聞故。釋提桓因者。是天中之主。即忉利
天也。無量者。盡三十三天一切諸天故。大眾者。自
諸天以下。人及修羅。六道一切眾生也。俱者。謂諸
菩薩諸天大眾俱。通結言之。佛說此經時。非但諸
佛菩薩。天人修羅一切眾生同登彼岸。下及地獄
[001-0916a]
餓鬼畜生。亦證淨土三昧頓破幽暗。可知念佛之
法。救苦甚速。所以善惡眾生。即生蓮界。故如來說
法。天人共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信得佛法住持。
但念阿彌陀佛。


此經。從如是我聞。至諸天大眾俱。為之證信序引。
諸佛菩薩諸天大眾。自遠一時聚會。名曰六種成
就。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一時。為時成就。
佛。為主成就。在某處。為處成就。聞眾。為眾成就。皆
出世尊。特然與運慈悲救度眾生之因。下文流通
正宗之義。則如此經。現世眾生。見者聞者。如佛親
身授記。務令感發道心。親近彌陀。同出苦輪。幸勿
疑謬。慢佛背恩。


△對機說法。】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凡佛說法者。都因弟子求示不二之談。然後演唱
一乘也。故一切經首。先有所問。世尊起發。獨此彌
陀經者。不因啟請而說。所以爾時佛告長老舍利
弗起句。乃佛自發端頭興其教也。何故。佛為眾生
根鈍業深。難離障緣。不能解脫禪定。汩沒生死。無
有出期。佛以廣施慈悲。指出淨土一門。願諸眾生
橫超生死。譬人病危。命在呼吸。傳有良方。依法修
製。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巳先殞。若現成有藥。入
口即活。傳持念佛之法。亦復如是。佛欲急救眾生
之患。故說此經。不待人請。但世尊不立文字語言。
[001-0916b]
是最上乘說法。何故更說此經耶。乃為上根者。若
有開口。使入障門。中下根者。未免誘引而上達。可
知世尊。不待祈而自立法者。格外慈恩。從權度人。
最為急切之務。凡仁者。速與投劑。受用無窮。人若
甘心世樂。不知樂是苦因。生死關頭。茫無畔岸。信
此佛言。執持佛號。開悟自性。頓出火坑。若非從佛
之教。焉知淨土之樂。幸遇佛恩。特示一法。遵行立
効。欲出苦輪。刻不待時。


△標土顯依。】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從是西方者。以此娑婆應對指西也。過者。從此土
向西而去曰過。佛土者。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至
十萬億佛土。言去西方可謂遠矣。然據事則遠。據
理則近。所謂事者。經云。有世界名曰極樂。對此娑
婆極苦之地。而言西方極樂。即名淨土。乃遠之遠
矣。論理者。自性本屬清淨。離障絕非。則是箇不二
閒心。即天然自性之義何有遠近分別心起。即至
極樂矣。豈非近乎。古云。無處不是淨土者是耳。佛
偏指出西方者。定人趨向之心。更云有世界。名曰
極樂者。何樂也。世間之樂。心生忻喜。著境之樂。境
滅成空。一生一滅。情緣不絕。所以聖道難成。況且
境有善惡。夫至道雖善。境猶不可存。何況惡境。惡
業若深。沈沒苦海。轉轉不巳。極樂者。無境為心。無
心為本。便絕憎愛之端。此乃入佛知見。無一為之
[001-0916c]
之樂。即名世外之樂。亦無樂也。是名極樂。此樂無
盡。所云極也。然世人。皆好於便宜事上計校。譬如
販物。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行遠
途。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
外物小失。遇所失而尚知其憂也。獨不憂吾身。光
陰有限。一日無常茫然何往。此失極大。何不聰之
甚也。故佛重念佛之門。惟願眾生。向此無盡樂中。
操持一番。即登彼土。名曰佛子。此利非小。豈不快
乎。


△標主顯正。】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其者。承上文而言。土必有人。指出能依之人。曰佛。
佛必有號。號曰阿彌陀佛。佛云阿彌陀。今現在說
法者。但彌陀成佛。在世尊之前十劫矣。何云現在
說法乎。此乃世尊住世時。因有弟子。嫌自福輕障
重。雖蒙佛教。恐不成道。倘世尊便獲涅槃。即不見
金色如來。有此感慕悲嗟。佛乃慰彼而言也。所云
西方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者。不言我滅度後。有佛
在。而且彌陀佛。常為分身說法。歷劫度人。豈非現
在乎。因為眾生根淺。真空未達。見相皈依。故所佛
令弟子耑修淨土。示彼擇其善者而從之。此是世
尊度人心切。故有如是安頓。真為廣大慈悲。審斯
意。非但彌陀現在說法。世尊至今亦現在說法也。
真乃千古深心。招誘人生淨土。如舟人招誘行人
[001-0917a]
登舟送至彼岸也。人若肯往。何不奉行日課佛號。
先宜勘破現生。勞苦聚合。骨肉非常。將此情緣心。
一刀割斷。永為聲聞作伴。終朝侍佛。人何為不奮
勉耶。


△初示總名極樂。】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
受諸樂。故名極樂。」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者。復省前文指出極樂之名。
更令眾生巨生忻樂之心。而為歸趨佛國故。其國
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謂苦樂二義。舉數難
盡。即此人世奔波勞碌。老厭龍鐘。病受痛疴。死悲
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避偏遇。求則欲得偏
失。更被種種患苦逼惱。此乃苦中苦也。彼國離欲
清淨。則無苦苦。所受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
遷。則無老苦。不受胎身。則無病苦。影現法身。則無
死苦。彼土亦無妻子眷屬。則無愛別離苦。常隨諸
佛菩薩。則無冤憎會苦。再者。此土常不遇佛苦。彼
土華開見佛之樂。此土無佛親自說法苦。彼土面
奉諸佛授記之樂。此土難免三災八難苦。彼土常
聞水鳥香林自然妙法之樂。此土奸凶惡友牽纏
苦。彼土諸上善人同居和睦之樂。此土每逢羣魔
惱亂苦。彼土永離惡道之樂。此土長沾垢穢經營
苦。彼土受用自然甜和慧命之樂。此土輪迴不息
苦。彼土永斷生死之樂。此土壽命短促苦。彼土與
[001-0917b]
佛同壽長生之樂。此土飢寒殘疾膿血苦。彼土禪
定三昧之樂。此土光陰迅速虗度苦。彼土得證法
身佛為父母之樂。他方此界種種實報苦樂。瀝心
分證。究竟則理上一毫不爽。是故諸佛菩薩。善知
苦樂二境。宣示取捨之門。願諸眾生歸栖正路。此
乃世尊汲引之法。所以智者大士。一生念佛。坐必
向西。蘇東坡常帶西方公據彌陀佛像。皆是歸栖
極樂之心。今人欲覓撇苦之法。須憑念佛能消萬
劫之苦。歸栖彼土捷徑之方。至於苦空之時。便覺
自性無染。則無苦義。自性常淨。則無樂義。悟斯無
苦無樂之義。得證極樂之義。則知彼土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以此自然之樂。故名極樂。所以菩薩心。
人若知之。如巳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巳不
知。豈不痛哉。故世尊。憐憫眾生沉溺苦海。發此攢
眉之急。不惜狼藉授此極樂之樂。勝代地獄之勞。
今人當思世間。一衣一食之惠。必思一答。佛有如
是痛心。豈可違命。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淨土不生。
何土可生。


又云三災者。一曰飢饉劫。二曰疾疫劫。三曰刀兵
劫。


又云八難者。地獄。餓鬼。畜生。盲隴。瘖瘂。辯聰。佛前
佛後。北俱盧洲。


△詳示勝境。】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
[001-0917c]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此說正明樂事也。欄楯。圍於樹外。橫者曰欄。豎者
曰楯。羅網。覆於樹上。重重相間。其數有七也。四寶
者。七寶之前四也。即金銀琉璃玻瓈。是此四寶。於
後復現三寶。共成為七。周帀者徧滿也。圍繞者迴
護也。欄網者。皆四寶所成。俱以彌陀佛。萬行功德。
成就之莊嚴也。行樹者。次第成行無錯亂故。七重
者。一重欄網。圍繞一重行樹。故曰重重相間也。比
之此土。如華果木石之類。亦散亂不一。但榮枯無
定。彼土莊嚴。純一寶成。古今如是。長日光色華耀。
羅覆樹林華果。旃檀香樹。吉祥果樹。種種名樹羅
列迴護。雖云七重。舉其大意。是此莊嚴。徧滿世界。
莫可窮盡。行行相直。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
向。華華相順。果果相當。所有金根金莖。枝葉華果
亦皆似金。或有金根銀葉。枝葉華果。亦分金銀。如
是相間。即名三寶。轉展增多是名為七。行樹者。是
七寶所成。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一一華葉皆作異
寶色光。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紅色光。
如是色光燦爛無窮。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
各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所居
在中。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
內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旋轉華間。涌出諸果。
如帝釋瓶。放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葢。是寶葢
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於中所現彌陀
[001-0918a]
講堂。阿羅漢舍宅。各各內有七寶池。外有七寶樹。
其樹常出異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者咸生歡
喜。共發道心。則如此土眾生。聞其勝境之妙。亦如
聞著異香耳。此土眾生。若遇勝會彩亭等景。必往
看。即此西方勝境。亦當瞻仰。而人獨不樂從者。何
故。適有問云。聖人之道。截其貪欲。以致色相皆空。
彼我無別。何須好樂耶。答云。此言。甚合於理。乃聖
道。果然也。今問君。假使路逢金玉。果能絕然不顧
否。如或未能打破此關。何云無欲。則此愛欲之心。
終身受悞。且如牕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
針雖微。被人取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
一僕未歸。巳憂其失。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旦大
限時來。即巳身猶是棄物。何況身外物耶。靜心思
之恍如一夢。何不守此念佛之道。求生彼國。實乃
起死回生之法。雖則仍藉愛欲為之。不愛身外無
常之物。只思佛光照矚。收羅莊嚴境中。永別輪迴
人所當然之行。若非預為認識此路。將來閉眼。向
何處投宿。


又云此地以丈尺為准。彼土以由旬為數。由旬者。
亦有大小之別。或十五里為一由旬。或四十里為
一由旬。此即名小由旬。數分三等。中由旬者。六十
里。大由旬八十里。


又云四大部洲。眾梵王世界處。各一千。名一小千。
小千千倍。為中千。中千千倍。為大千。合云三千大
[001-0918b]
千世界也。


又云七寶行樹者。一曰慚。二曰愧。三曰信。四曰戒。
五曰聞。六曰捨。七曰慧。


△首結極樂。】


「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此言結前應後也。繇為欄網行樹。重重清淨世界。
謂之淨域。是此瓊樹香林堆裏。無有眾苦。但受諸
樂。是名極樂。審此意。盡屬前文發洩矣。因何佛又
重提極樂耶。惟恐人人但知極樂妙境。未悉欄網
行樹從何來歷。故復省一句。申明自性萬德縱橫。
曰欄楯。自性包含法界。曰羅網。自性長養眾善。曰
行樹。便知勝境之義。出於自性上德行所成。然既
境義如是。大地眾生箇箇可建一所極樂勝境。然
雖解得出透。只恐人人未肯發心築基。實能發心
之人。如晉時廬山遠公祖師。三十年足不入市。心
惟念佛。忽入定中。見阿彌陀佛。左右侍隨觀音勢
至。慈光覆頂。師即目顧四方。見欄網華葢。種種莊
嚴。清淨勝境。更見無量化佛。演出妙法。佛云我等
至此。安慰汝心。七日。當生我國。至期。師又見佛來
迎。即坐脫。又宋時。鍾離景融大夫。棄榮結茅念佛。
願生極樂。人問云。西方乃極遠之處。豈可到乎。答
云。汝不知西方。即在自巳家中耳。數年後。大夫見
佛。化現極樂世界。同佛歸西。今人。欲與古人作伴。
即照式如是發心。執持一句佛號。萬心併一。永不
[001-0918c]
退轉。非但福慧齊備。佛來接引。西方亦推你不出。


△顯示池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又者。從上文言出極樂國中。有七寶池。池有八功
德水。池池純以金沙鋪底。定水湛然滿。便浴無垢
人。池者。亦有大小。列於左右。或廣十由旬。或二十。
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相似。一一池。皆以
七寶所成。此地水池。以土石所築。彼土不然。以寶
天然自成。七寶者。乃如意珠王。所生寶樹。珠王者。
即名心王。樹分十四支。各放無量七寶妙色。黃金
為渠。渠下常放五色寶光。底以金剛為沙。黃金池
者。白銀沙底。水晶池者。琥珀沙底。一切池沙。相似
各異。所云八功德水。亦是七寶流注。


八功德水者。一曰澄清德。二曰清淨德。三曰甘美
德。四曰輕軟德。五曰潤澤德。六曰安和德。七曰除
飢渴德。八曰長養善根德也。池中以此八功德水。
利益眾生。有此這般利益寶池。何不下池一浴。即
脫生死一切罪障苦惱。而閻王亦奈何你不得。宋
時餘杭人。杭州淨慈寺。永明壽禪師。一生精勤化
道念佛放生。以致果位上品上生。後有僧。特繞師
塔。誠敬禮拜。人問何故。答曰。我昔病入冥府。見殿
左。供一僧像。王焚香作禮。我問冥吏之由。吏曰。此
乃淨慈永明禪師。上品上生淨業高僧。不由冥管。
[001-0919a]
王亦敬之。非但淨業往生。若帶業往生。冥府亦難
喚汝。所謂念佛之功。如一浴之幸。不能耑志念佛
者。只因耽染世病。愛色貪生。不知色是眼中幻翳。
生如水上之漚。隨風逐浪。倐忽即滅。以此無明。而
瞞蔽終身。若非洗心滌垢。求生佛國。如久客他鄉。
常不思歸。願甘虗生浪死。何愚至此。然則。此身不
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顯明階閣。】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
琉璃玻[王*梨]。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四邊者。中有池水。周圍四邊為階道也。離地曰階。
坦途曰道。純以四寶合成為地。嚴飾麗美。清潔罔
比。即此地上。更有三寶。即硨磲赤珠瑪瑙。共成七
寶也。一一寶中。皆出無量色光。其光如華。合成一
光明臺。臺上重重樓閣。俱以百寶所成嚴飾。內有
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官殿梵宇。不可勝數。淨域精
舍莊嚴。勝於天宮天帝所居。百千萬倍。菩薩所居。
亦復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或以一寶二寶。乃
至無量寶成亦有也。參差重重。環繞四維。欄網瓔
珞。密覆於上。一切樓閣宮殿。各有華蓋幢幔天樂。
微風吹動。皆出清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是
諸樓閣莊嚴勝境。隨意高廣。浮於空中。內外明徹。
迥超塵垢。止在地上者。亦有之。以求道時。德有厚
薄所致。若使大地眾生。即肯倚門彈指入室。便知
[001-0919b]
極樂國土。皆諸佛菩薩。自性光明熾然演說。非但
深悉勝境。巳入佛樓矣。雖然。佛門彈開則易。惟恐
人人不信佛言。不願見佛。若願見佛。以自心為門。
以佛號為指。著力朝彈夜彈。彈開為則。方知重重
樓閣淵源之理。或問曰。出家人。心忘淨穢。不貪華
美。因何佛說莊嚴世界。令人求生。未免與道有違
耶。答云。若謂口頭三昧。何足為難。試問你。肯將廁
房。常作住址否。肯與犬豕牛馬。同糟飲噉否。肯與
臭腐屍骸。同眠否。肯與諸惡疾人膿血屎尿堆裏。
積月累年否。於斯數條歡喜安隱。略不介意許你
說句大話。我亦愛聞。其或外為難忍。內起疑嫌。則
是淨穢之境未空。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高談大聖
人境界。撥無佛國。眇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耳。不
知佛恩廣大。曲為鈍根凡夫。明示苦樂。令人忻彼
厭此。方能念佛。此為先以鈎牽。後令入佛智慧。喻
如正厄飢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常在幽暗之崖。
乍覩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捨故求新。但得往
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作如是觀。


△省現蓮華。】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蓮華者。總名也。未開時。統名
屆摩羅。將落時。統名迦摩羅。以下所列四種。皆正
開時之名也。一曰芬陀利。即白蓮也。二曰優鉢羅。
[001-0919c]
即青蓮也。三曰鉢特摩。即紅蓮也。四曰拘勿頭。即
黃蓮也。大如車輪者。以車輪比之大小。車輪大准
一由旬。然此蓮華。本無定數。各隨機現。雖以車輪
之比。亦約數而巳。一一池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
圓大小。或一二由旬。至百千由旬亦有也。是此蓮
華周徧世界。一一寶蓮。有無量百千億葉。青色青
光。白色白光。元黃朱紫。其光亦然。一一華出無量
色。無量光。無量佛。一一佛放無量光明。以微妙法
中說無量法。願諸眾生。同出苦輪。或問曰。佛若度
人。一佛巳足。何仗許多佛。互相救護眾生耶。答云。
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功德廣大。故成無量無邊勝
境。以致蓮華化現無盡。皆出於彌陀一佛。自性光
明而現。故云蓮華微妙香潔。雖佛眾。即一佛也。世
尊將車輪比之蓮華者。因蓮。亦含車輪之用。此土
以輪迴所轉。生死不絕。彼土蓮華化生。此乃出輪
迴之轉也。人若初心念佛。西方即生一蓮。標立本
名。逾念逾長。直至念佛果熟。人赴其蓮為之蓮華
化生。若中途退息念起。蓮即半萎。盡情退息。蓮即
滅矣。所喻蓮似車輪之象也。而且佛聖之體。如蓮
清潔。無障無礙。蓮雖繁現究竟實理。即佛寂光三
昧之用。故而蓮能載人。人能生蓮。蓮如渡舟。接引
念佛眾生。歸於極樂。周行三界片刻能為。豈同世
人南天台。北五臺。萬般勞役。人若趂此寶舟。天下
即一覽而巳。何不為之。欲上其舟。單持一句佛號。
[001-0920a]
縱有火輪利劍。近之不療。觸之不傷。自然不久成
佛。此謂千萬人頭上。撑一英雄。切莫畏難。昔有東
平州人。名高浩象。觀彌陀經至三日。即入定。自覺
身泛光明蓮華池中。頃登蓮上禮佛。遙見金容。光
輝遠映。事後又三日。異香滿室。佛迎上品上生。又
四明女人黃氏。早年喪失。發心念佛。臨終見佛來
迎。辭眾立化。終後地生蓮華一朵。故稱蓮華女也。
可見古人如是之易。亦可效法。或問曰。今時念佛。
人亦不少。不見成佛者何故。答云。統因半信半疑
之心。害之非淺。若人不願受此疑害。則心心念佛。
危亡莫顧。如快馬加鞭。一直向前去。如是繫念不
忘。久久念心不異。即知頭頭淨土。處處蓮域。始信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華裏過來香。


△二結極樂境。】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上欄網池閣蓮華。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
中所發大願。及願後所修大行。以無量功德。成就
無量勝境。貴在願以起行。行以實願。菩薩因地。莫
不皆然。行滿願遂。方成佛道。所發行願。即四十八
願是也。俱宜全錄。恐人視煩。略纂數條。大意推知
佛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致
蜎飛蝡動之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無淫泆。嗔怒愚痴
之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001-0920b]


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況
有其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知身是幻。無貪著心。
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又願云。我作佛時。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
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虗空。皆
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眾寶。百千種香。
相共合成。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又願云。若我成佛。諸莊嚴具。周徧國中。一切眾生。
能總演說。是為大願言行度人。不得是願。終不作
佛。發此願巳。住真實慧。修菩薩行。於無量劫巾苦
心教化。以致無量劫中眾生。皆發道心。齊入佛位。
始獲大願成就。非獨阿彌陀佛有此大願。即觀音
勢至文殊普賢一切諸佛菩薩。同具行願。普為眾
生。救苦救難。而且天仙聖賢神明。亦有千般苦口。
咸望眾生做箇好人。並無有言愛見眾生。刀山劍
樹之苦也。或問曰。眾生之苦。佛必深憐。莫非過慮
耶。答云。非佛好事。如孔子曰。其為仁之本與。即佛
願耳。推此意者。世人向善親賢。分所當然。既該行
事。何須細論。祇奉蓮池大師囑云。無常迅速一心
念佛。如果真能一心。則佛聖苦心。願願得力。


△初示天眾。】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001-0920c]


【上敘寶池。此談金地之上。華樂交輝也。凡諸天。聲
聞。羅漢。供養諸佛者。豈用他物。惟以百千香華。百
千伎樂。轉相爭勝。皆是自然伎樂。無非法音。清暢
暸喨。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非世樂可比。
為之天樂。非敲作聲。故法華經云。天鼓自鳴也。夫
佛及菩薩。色相皆空。何以香華伎樂。作為供養。其
意何如。緣彌陀道高德深。施恩廣大。惑動諸天聲
聞。以此香華伎樂。常散佛土。此乃最勝恭敬讚嘆。
時刻不忘故。今人念佛臨終之時。而獲天樂空迎。
即佛重人。可知淨土常作天樂。事不誣矣。


△次明金地。】


「黃金為地。」


【此乃應前起後。謂極樂世界中。上則樂作於天。下
則金嚴於地。所云黃金地者。地即百寶所成。為之
琉璃地。光耀大千也。黃金者。即地面之莊嚴。其光
亦耀。兩光交合。麗甚莫窮。故佛讚頌黃金為地。不
獨耳聞天樂。亦且目覩天華。內外清徹超越十方。
及聞微妙香潔。甘養天真也。或問曰。佛土因何以
黃金為重耶。答云。黃金者。則自性真如平等故。真
如者。無雜無穢。無變無遷。歷萬劫而常新。平等者。
不增不減。不高不下。為千聖所證之理。此即性義
也。性義喻金。金藏土。土生金。出土之純金。千番鎔
鑄其色不異。所以金喻佛性。歷萬劫而常新。佛性
喻金。亘千古而不壞。雖云金地。即性地也。又問曰。
[001-0921a]
自古諸佛。心無住著。何故令人求生佛國。指定西
方耶。答云。是問至理也。大乘諸佛心無所欲。則無
守隅之心。故佛云。高山平地盡是極樂。西方即此
土。此土即西方。一切處。無不是如來道場。可見佛
聖原無西方之居。只因佛性如金。金屬於西。遜佛
於西方者。以表不壞之位。而且鈍根凡夫。必指以
趨向之方。然後信得憑依。修證覺路。況舍衛國。址
實在西。只為因權起實故。故願世人一心念佛。悟
自性彌陀。即入佛流。雖無必至西方之理。却至西
方巳。人皆不信淨土者。只因未知依仗實益之利
故而無願求往。譬如人至遠市中。必先覓安下處。
然後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下處者。
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時之謂也。有
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所云念
佛求生彼國者。實為自巳安頓閉眼之後著落也。
若非如是。則自踐自踏。豈不痛乎。欲生彼土。切須
效學。宋時王龍舒居士六十年。戒殺放生。布衣蔬
食。一心念佛。一日忽然高聲念佛。即唱言佛來迎
我。屹然立化。形如植木。其邦人。皆見二青衣童子。
持旛引公西去。家家供事。今人欲從其法。志向古
人。切莫疑疑惑惑。


△繼示天雨妙華。】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前言金地。今表常雨天華也。雨者。讚頌佛德。利益
[001-0921b]
眾生之法雨也。天華者。准定時候。則如此土。日月
旋繞須彌山。而分晝夜。南瞻部洲正午。北俱盧洲
半夜。東勝神洲日沒。西牛賀洲日出。日月反覆往
來。而有遠近之別。故晝夜增減不定也。極樂世界。
惟以曼陀羅華。而辯晝夜。此華即名天華彼土則
無四季。亦無寒暑。常明不昏。晝夜無二。以鳥鳴華
開為曉。華合鳥棲為夜。華開一葉。為一時。開至六
葉為一晝。謝一葉。為一時。謝至六葉為一夜。晝夜
而無增減。故云晝夜六時也。天華者。從天而下。雖
曰天華。其實樹華。樹非一也。華被風起。即出異香。
更有五百清雅音聲。隨風四散供養諸佛菩薩聲
聞大眾。華墮彼地。積成寸尺。極目明麗。芳香無比。
若亂風吹去。四散亂墮。佛土光景。無日不如是也。
或問曰。此華云何從天而下。答云。天華者。即佛天
性智慧。德行所降。人若修獲成道。則神靈通達。力
能化現其華。亦復如是。故云自性在迷。如華尚蕋。
忽悟自性。如華正開。眾生欲見天華。耑心念佛。久
久自然勝境現前。方信法無虗揑。未具苦心苦行
之前。莫言佛道空中樓閣。若出此語。非但毀謗三
寶。自造身口意三業齊備矣。要知經云。有一沙彌。
輕笑一老比邱。讀經聲如犬吠。而老比邱者。是阿
羅漢。因教沙彌急行求懺。僅免地獄。否者。猶墮狗
身。惡意一笑。為害如此。故謂畏聖人之言。終身至
寶。欲霑法雨之謂。發心念佛。決不虗望。
[001-0921c]


△持以供養。】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
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此言天華。眾生持取供佛也。眾生者。除佛而言。菩
薩以下往生彼國。大眾凡夫。皆名眾生故。清旦時
者。六時之首。首時之心。最正清潔。故名清明心也。
眾生常以衣裓。盛華清旦供佛者。取時為先。心乃
正淨。為表最初至敬也。衣裓者。盛華之器。妙華者。
只言天華。為供十萬億佛者。即言十方無量世界。
一切處。一切諸佛。頃能周徧供養也。食時者。晨齋
時也。食時之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還到本國。尚
在食時。言其速也。凡菩薩力能如是者。皆以阿彌
陀佛本願云。眾生往生我剎。皆得神足。天眼。天耳。
他心。無不周具。一念之頃。過十萬億佛土。行隨其
所修。修隨其所行也。佛之食者。長養萬德曰食。所
云。即以食時者。喻一食之頃。事巳周徧。不妨云食
非食之食也。下文飯食經行者。即眾生返巳而食。
食巳而行。其飯食時。銀鉢。金鉢。種種寶鉢。隨意現
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不餘
不欠。食巳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
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復
現。絡繹連綿。往來無盡。食巳而行。一以調身。使無
凝滯。一以調心。使不放逸。優遊自得其意也。世人
食巳。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彼國飯食經行。解
[001-0922a]
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或問曰。既云菩薩亦
是愛齋。因何不云衣服耶。答云。蓮華化生之人。念
亦隨至。不假裁縫擣染洗濯。而有無量上妙衣服。
環釵瓔珞。種種莊嚴。如意妙香。普薰眾生。一切充
足飽滿。不求衣而衣。不求食而食。此土眾生。欲享
彼國中自然衣食者。分所當思。然則要祈安身立
命處。先將一句。阿彌陀佛。縛住自心。不致片刻走
失。此為真佛弟子。


又云。佛供者。名曰出世間食。一禪悅食。二願食。三
念食。四解脫食。五法喜食。


△三結極樂事。】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結承上文天樂天華等事。種種莊嚴。皆以彌陀
佛實願實行功德成就。不可限量。若此土眾生。共
發道心。齊赴極樂國中。一飡一宿。不致空過一生。
故昔白香山居士。捨宅為寺。捐俸寫施彌陀經千
部。每禮佛。口誦云。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
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可知高
士尚依彼國。何況我等。再不警省。


△始宣法音。】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
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
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
分如是等法。」
[001-0922b]


【上言諸天獻瑞。供養之勝。此言禽樹成音。聞法之
勝也。種種者。言之非一也。奇妙者。言出異常也。雜
色之鳥者。即白鶴孔雀等也。共命者。即云命命。又
云生生。是諸眾鳥者。舉之不盡也。諸鳥晝夜常出
雅音。不絕演暢微妙法義。除佛妙音之外。若天若
人。音聲無極。一切諸法。無不通曉。非比人世之鳥
也。此土雖有鸚鵡八哥。能作人言。此為學語鳥。能
言不知義者。即是飛鳥。人道尚且未通。何況佛法
乎。彼國之鳥。能為演暢諸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之法源也。


五根者。一曰信根。堅固信心。證入法界。業報消除
也。二曰進根。不退惟進。念茲在茲。耑持善法也。三
曰念根。正念堅固。往來無背。精持不棄也。四曰定
根。修心不亂。正定不異。照破諸有也。五曰慧根。寂
照湛然。人法雙忘。明辯偏正也。


五力者。一曰進力。天人不能阻也。二曰信力。魔道
不能引也。三曰念力。煩惱不能觸也。四曰定力。外
道不能動也。五曰慧力。一念不能生也。


七菩提分者。一曰。擇法菩提。觀諸法時。善能覺了
真偽也。二曰。精進菩提。修持洪願時。善能覺了。不
謬行於無益苦行也。三曰喜菩提。心得正法時。善
能覺了。不隨顛倒動亂也。四曰除菩提。除盡色相
煩惱時。善能覺了。不失正知正見善根也。五曰捨
菩提。巳捨入境時。善能覺了。永不追憶也。六曰定
[001-0922c]
菩提。得禪定時。善能覺了。靜明也。七曰念菩提。修
出世法時。善能覺了深入定慧也。


八聖道者。一曰。正見聖道。若覺時所得真覺。以慧
安立諦理。無有錯謬也。二曰。正思惟聖道。巳見理
時。以無漏心。為令不昧。得入涅槃也。三曰正語聖
道。心無邪思。以無漏智。照破身口意三業也。四曰
正業聖道。以無漏智。除盡一切牽纏。住清靜身業
也。五曰正命聖道。以無漏智。通除十不善道邪命
也。六曰正精進聖道。以無漏智。勤行精進。趨證大
覺也。七曰正念聖道。以無漏智。了明非相非非相
之正覺也。八曰正定聖道。以無漏智。住持圓覺也。
從上一一推之。皆隨眾生因地所修。機現不同。證
大證小。各有所得。如是等法。非但前舉二十五種
證道法門。更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成三
十七品。等餘一切法也。


四念處者。一曰身念處。觀身九孔。常流不淨。悟明
佛性為則。二曰受念處。耽染色相。樂是苦因。常當
清淨為則。三曰心念處。觀心生滅。心隨境轉。不致
惑亂為則。四曰法念處。覺悟是法平等。以至自性
無二為則。


四正勤者。一曰精進根。平生惡心。從今不起。二曰
精進覺。無明未破。時刻令除。三曰精進力。善心未
能。令生具足。四曰正精進。智慧未現。速祈頓悟。


四如意足者。一曰欲三摩地。志願成佛道。二曰勤
[001-0923a]
三摩地。耑修成佛道。三曰心三摩地。定心成佛道。
四曰觀三摩地。解脫成佛道。此出一切菩薩慈心
三昧。接引眾生。所有三十七品助道法源。利物利
人也。彼國眾鳥。皆善持聖心。演暢妙法。可知彼國。
非但佛及菩薩諸天大眾齊以三乘教化。而眾鳥
時時同出法音。願諸眾生。共登彼岸。且眾鳥亦隨
應赴感。如隋時。僧智舜。入廬山而修淨業。後講十
六觀經畢。即示疾。見鸚鵡孔雀。繞座念佛法僧。出
微妙音。師知道成。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即坐
脫。是真西方有此。慈雲密佈。接引眾生。則今世人。
亦當感發道心。憶佛念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各
遂其願。如唐時。尼僧名淨真。杭州人。居長安積善
寺。持戒念佛二十餘年。一日謂弟子曰。予於五月
內。十度見佛。兩次見寶蓮華上童子遊戲。吾巳得
生上品。言訖而化。遂現五色祥光。七日而散。并明
時張陶氏。秀水縣人。為長水守約居士之繼室。夫
婦日課佛號無間。一日居士。出禮普陀。氏謂二子
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今始悟。至
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歸。成殮
之後。棺上出青蓮華五朵。遠近皆聞。無不嘆慕。可
見女人有志西方。遂其所願。何況我等。六根具足
之人。不能脫逃生死耶。若不發心念佛。求生佛土。
譬如身落火坑。弗想速急跳出。聽其燒殺。人而不
如鳥乎。
[001-0923b]


又云十不善道者。殺生。偷盜。邪淫。身三惡也。妄言。
綺語。兩舌。惡口。口四惡也。貪欲。嗔恚。愚痴。意三惡
也。


△願行獲益。】


「其土眾生。聞是音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者。承上文而言。言出眾生。聞是音巳。皆悉佛
慧也。所云念佛念法念僧者。感激利益不盡故。所
聞法音。若無利益。則同世音無二。聞音而念三寶。
則知三寶之義。三寶者有二義。一曰世間三寶。一
曰出世間三寶。所云世間三寶者。雕。鑄。塑。畫。名為
佛寶。黃卷。赤軸。名為法寶。持戒比邱。和合無諍。名
為僧寶。出世間三寶者。性體靈覺。照了諸法。名為
佛寶。恒沙性德。皆可執持。名為法寶。性相無二。寂
照無違。名為僧寶。此三者。又名最上乘。自性三寶。
依此修行。即出三界。世間尊敬之稱。故言寶也。通
書載云。至尊者道。至貴者德。況三寶。道德無極之
尊。豈不可稱寶乎。然則。世人修入法門。貴乎皈依
自性三寶。切念自性彌陀。如是行住坐臥。則與佛
齊肩。聲聞作伴。功夫未到。莫云我是修行念佛人。
何故。嫌汝心心著相。言言著情。雖然同聲念佛。此
乃世間三寶。之小乘也。真為大乘念佛。必[木*頁]心置
冰冷。密密念去。因心冷極。心則自細。因心細極。心
則入微。若入微巳。始知最上乘。出世之妙法。實難
傳授。
[001-0923c]


△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
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
化所作。」


【此說。恐人言之淨土。亦有畜生耳。彼佛國土無三
惡道。豈有畜生耶。既無者。所云白鶴孔雀等鳥。何
所從來。而在彼國。乃溯其由。是佛化作。出十六觀
經云。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化為百寶色
光。以為眾鳥。法音宣流。宣布四維。此乃佛心廣大。
欲令法音無不周徧。法無間歇。則知不獨佛恩。常
垂教化。而使眾鳥。皆共說無生妙法。無處無時而
不聞聽。非但眾生聞之。永發道心。住不退地。諸天
聞巳。悉皆涕淚。嗟之不及眾鳥。善持佛法。而度眾
生故。是此眾鳥。乃俱阿彌陀佛。大神通力之所變
化。非世鳥之畜生也。或問曰。地獄餓鬼畜生。聞佛
之名。咸生極樂。云何彼國。無三惡道耶。答云。惡人
從善。即名善人。惡道中人。若到彼國。即名新佛。何
為惡也。若據不二門頭。貪嗔痴三者。即戒定慧也。
善道惡道。悉皆是幻。莫若人法兩忘。直入淨土巳。
如宋時曇鑒法師。一生念佛。願見彌陀。一日定中
蒙阿彌陀佛親臨。以水洗面云。滌汝塵垢。洗汝心
念。身口悉巳嚴淨。即授蓮華一枝。師定起。與寺僧
敘別。復坐。惟其一念不生。萬法俱息。至五更時。眾
[001-0924a]
皆聞師念佛聲。隱隱從西而去。可知念佛要語。不
在多能。貴乎一心不生。


△風樹演法。】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言行樹羅網今言樹網。因風出音。如上鳥鳴化
導。眾生利益無盡也。風曰微者。風之美也。音曰微
妙者。音之美也。以微妙雅音。和宣根力覺道種種
道品也。所云微風者。似有似無。非寒非熱。輕細醇
和。不可喻云。況彼行樹。及諸羅網。皆是眾寶。被以
微風互相敲叩。自然而出微妙音聲。如百千眾樂。
同時並發。雅之至也。有云。天宮天樂。音巧之美。不
如極樂國中。風吹行樹寶網音聲之美。其音。或作
音樂。或作法音。皆是佛神力故。法從樹網音出。所
謂彌陀時時不說法之說法也。樹音若非法音。何
能使人憶念三寶。兼之有情之人。聞其音巳。則身
心甜悅情欲自消。可謂真法音也。則知彼國。非惟
諸佛菩薩常行化度。而且樹鳥寶網。一切莊嚴出
和雅音。演暢三十七品。種種助道法義。凡諸眾生。
聞此妙音。悉皆解脫。而乃作佛。或問曰。覩色聞聲
皆非是道。彼諸眾生。因何成佛耶。答云。彼非以境
為境。而非境非非境。所以古云。心能轉物。即同如
來。心被物轉。佛即凡夫。故有偈曰。聞性自空。竹韻
[001-0924b]
風聲皆法語。見塵能淨。水光月色總禪機。若人欲
聞彼國雅音。秪將一句佛號。一直念去。切須心頭
不著絲毫是非。此為第一等有力量往生人耳。


△四結極樂事理雙照。】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結上文化禽風樹。種種莊嚴。皆是彌陀。因地願
行功德成就。以此勝會。接引大地眾生。同登極樂
者也。若男。若女。若具大乘根器者。早巳共登彼國。
不勞彈指矣。其中下根器者。未免諸佛再賜慈悲
出相開導。


△徵名顯德。】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
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上文所言。依報之勝。大眾依從正生也。今言彼國。
彌陀是主。一經之義。俱以阿彌陀佛寂光三昧。曉
了世人。而示聖號萬德洪名。其義深廣。應為闡揚
顯德。爾時佛放身光。德光。戒光。定光。肉髻光。智慧
光。三昧光。接引光。一切無量無盡光。普照十方無
量世界。一切國土。一切時中。念佛眾生。無不曉了。
勝於日月。百千萬億倍光明耳。以至幽冥界中。內
外明徹。莫能隔礙。是箇阿彌陀佛。福慧具足。事理
圓融。如水中浩月。湛然明潔。思之又思。思無所思。
情斷意絕。剩箇活活潑潑的樣子。是名曰佛。審此
理。何分彼佛此佛耶。何有人境耶。何有淨土耶。何
[001-0924c]
有禪耶。今人若能打破此關。即親承親證。彌陀即
自性。自性即彌陀。古人云。朝朝還共起。夜夜抱佛
眠。若未到其間。非但失落淨土之受用。只恐失落
自巳命根。以至千生萬劫。亦難認識。今人若怕此
患。切須供養三寶。受持五戒。十善齊修。執持一句
阿彌陀佛。或默念。或響念。一聲接一聲。心心相連。
如雞抱卵。常保暖氣不絕。如是行者。自然亦到彼
國。


△壽命無量。】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故名阿彌陀。」


【前言光明無量。是無量中之一義也。今表壽命亦
無量也。然佛壽無量者。因佛隨機所現。無可定數。
以無定數中。強舉一二。壽有三者。一曰應壽。二曰
報壽。三曰法壽。所云應壽者。示同生滅。有始有終
也。報壽者。一得永得。有始無終也。法壽者。非壽非
不壽。無始無終也。故謂阿彌陀佛。是無量劫前古
佛現身說法。不計次數。至今尚乃現在其前。可知
佛之壽命。似乎可限。則天人莫能測數。此謂有量
之無量也。況佛壽命。至為久遠。不局常數。可謂無
量之無量也。所云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裝語句。佛
為法王。不言大眾。而曰人民。非謂佛壽無量。以及
人民壽命。亦無量也。故以阿僧祇劫通收言之。阿
僧祇劫。即無數也。以無數倍言之。即無量無邊云
[001-0925a]
耳。彼佛自性常照。自性常寂。亘古亘今。寂照不二。
當云壽命無量之無量。豈不是阿彌陀佛耶。雖無
量劫前古佛。現在十萬億佛土之外。而實於此娑
婆世界。眾生心中。結跏趺坐。儼然不動。真常獨露。
何以人人見面不相識。咄。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
本是心。自迷自佛。今人若謂不願。當面錯會。直教
晝夜彌陀十萬聲。自然一剎那中。必定見佛。


△道成遠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前言巳悉彼佛德勝之義。未審彼佛成道以來。經
幾多時巳。經云十劫者。即是無量無邊之數。不言
無量無邊。以十劫云耳。世尊所云於今十劫者。只
為一時應機應感之說。實非究竟實數之言。況彼
佛。成道於今。莫可算數。如法藏比邱。修行成道。即
阿彌陀佛是也。又悲華經云。有轉輪王。名無諍念。
供養寶藏如來。時王修道。蒙佛授記云。爾當過恒
河沙劫。於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此王今為阿
彌陀佛是也。又大乘方等總持經云。有淨命比邱。
供養彼佛成道。即今阿彌陀佛是也。又賢劫經云。
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眾音。供養彼佛
成道。即今阿彌陀佛是也。又無量印法門經云。獅
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供養彼佛成
道。即今阿彌陀佛是也。又法華經云。大通智勝如
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求道。悉皆成佛。第九王子。
[001-0925b]
即今阿彌陀佛是也。可知彌陀屢次如是應機說
法者。亦難盡舉。以上數條皆無量劫前古佛。應現
一時。故論十劫者。約數而巳矣。切莫執定十字上
論之。然此說。世人亦是難信之語。若有所疑。其疑
且止。所謂佛成遠近。何勞苦究。只宜究明自性為
要。畢竟何以謂之自性。何以謂之自性是佛。若自
性未明。巳之生死大事。更急於論佛之遠近萬倍
矣。但今人皆為錯用心。常在塵輪來往。雖然一體
欠明。宜於急處先辦。如宋時。杭州仁和縣人。范儼。
非但絕心世務。家業亦忘。惟云我是寄客。光陰寸
惜。專心念佛。一日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降
臨。即放金色毫光。報儼云。汝於來朝卯時。當赴彼
岸。越一夕。見佛迎往。即坐化。要知古人。路頭看得
清正。有此一日。今人何勿如他。一心念佛。


△通示化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
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前文疊舉極樂國中聖主。巳洞鑑矣。然主必有伴。
伴者。即聲聞弟子也。皆是四果中賢聖。即名阿羅
漢。四果者。一曰須陀洹果。入生死流。修無漏果。不
墮四生。而入聖流。乃初果聲聞也。二曰斯陀含果
來從天上來。住從人間住。生從人間生。去從天上
去。目覩諸境。未盡生滅。乃二果聲聞也。三曰阿那
含果。決定不從欲界受生。無法可學。乃三界聲聞
[001-0925c]
也。四曰阿羅漢果。心境俱空。不受後有。乃四果聲
聞也。後有者。即來生也。以上所論四果。非謂指出
四人。乃言分說四種果位之義。況佛之伴侶。舉莫
能盡。故經云。非是算數可知。甚言其多也。是故諸
聖。喻如海水。淵源難量。所云諸菩薩眾者。亦是不
可算數能知。故經云。亦復如是也。及至多眾未來
成佛。即出下文一生補處。可知極樂國中。三乘賢
聖。共仰一佛。真俗二諦。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
慧足。今人想到閉眼之後。茫然無居之苦。自然生
前。願修菩薩作伴之事。欲生彼國。須從念佛。檢點
自心。一日之中。幾心從善。幾心從惡。幾心念報三
寶天地。幾心念報  皇恩佛德。幾心念報父母
師長。幾心降伏煩惱魔怨。幾心修學菩薩道業。幾
心了悟無常苦空。幾心忍苦建立佛法。幾心願成
佛時廣度羣迷。幾心持戒發願禮佛。幾心燃燈燒
香散華。每日如是檢點。則知以上數語。從者少。背
者多。盡在情緣上。雜知雜解去也。所以昔有一僧。
耑修淨業。亦為檢點逆順之心。以黑白二荳為記。
生一善心。取一白荳。生一惡念。取一黑荳。從朝至
暮。取黑者多。每晚記數。必致痛哭流涕。未及一年。
純取白荳。黑者不取巳。是僧臨終。異香滿室。天樂
迎登淨土。或問曰。求生極樂。何故必具如是好心
耶。答云。孟子曰。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
堯而巳矣。學佛之道。從佛之行。即心是佛矣。
[001-0926a]


△總結理義極樂。】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文所言。光明顯德。聲聞弟子菩薩。力行種種莊
嚴。皆以阿彌陀佛願行功德成就實相。亦如日月
光華。普天匝地。照破眾生一切迷闇。以致人人發
菩提心。當來必竟成佛。


△覺了大眾。】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


【又者承上文言至。彼土眾生。皆巳生矣。此生者。謂
國中久修上眾。箇箇得入無生位。永證阿鞞䟦致
也。阿鞞䟦致者。即名不退轉地。佛之智海。含潤能
具。有進無退也。凡聲聞菩薩。俱以清淨智海生。人
天不動眾。不動者。即不退轉也。然不退位者。分有
上下。上者自性常住。與佛無二。壽命永劫。此乃不
退之不退也。下者有三義。一曰若破見思。則永不
失超凡之位。為之位不退地也。二曰伏斷塵沙。永
不失菩薩之行。為之行不退地也。三曰無明巳破。
永不失中道正念。為之念不退地也。盡是有進無
退。故云皆是阿鞞䟦致也。是諸上眾。悉具三十二
相。諸根明利。直至成佛。不受惡趣。此非念佛之力。
不能如是。今人若能守持念佛之法。得生彼國。亦
住不退地位。仗斯飛昇勝妙捷徑之法。頓離苦多
樂少。生滅無常之位。豈非快乎。所以念佛往生。人
人要事。只此娑婆世界眾生。果能心心念佛。心心
[001-0926b]
觀西。以至臨終痛苦逼迫之時。惟有思往極樂念
佛之心在。真為不退轉地中第一人耳。


又云三十二相者。一持淨戒。二修施業。三不欺眾
生。四護正法。五不壞他眾。六妙服奉施。七淨飲食
施。八喜聞佛法。九覆載他過。十修善法。十一善化
眾生。十二救護怖畏。十三見事樂助。十四常修十
善。十五常施病藥。十六莊嚴善法。以上為因。以下
是果。一生心平等。二和合無諍。三珍寶自得。四三
業淨。五護品過。六成就功德。七常軟語。八修慈心。
九至心求道。十讚他功德。十一敬父母師長。十二
樂說法。十三施敷具。十四離說世事。十五受師友
教。十六不惡加生。


△往生上首。】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其中者。承上文而言。彼國眾生。非惟住不退地者
甚莫限數。內有補處菩薩。亦不可以算數能知之
眾。更勝於巳住不退地人之廣。無可比之。曰若阿
僧祇劫也。但此說人亦難信。何故。前云西方勝境。
樹網蓮池宮殿眾寶眾鳥種種莊嚴。不可限數。可
謂多之極也。祇恐彼國中亦不能安置許多人物
矣。答云。只如人問娑婆世界中人有若干。即覆云
亦不可以算數所能知。然此土人物。皆知甚多。尚
且地廣人稀。此何疑耶。佛云一生補處者。非言現
[001-0926c]
世眾生輪迴之一生。只云菩薩道果一生。次補佛
位也。道果一生者。則如三果聲聞。未盡有生。阿羅
漢果。方斷後有。雖斷後有。未為成佛。故云一生補
處。即補入不退轉地。此謂轉佛位也。世尊以上眾
之中。復呼出一生補處之眾生者。更有深心勸望
同入不退轉地。以待正補佛位也。或問曰。則如慈
氏菩薩。將來所補極位也。觀音菩薩。將來所補彼
國也。勢至菩薩。次補於後。未知眾生成佛。補於何
處。答云。補者不必定論彌陀之處。十方世界無盡。
諸佛涅槃無盡。菩薩補處亦無盡。住彼國中。以待
補處。豈為不可云乎。如果今人定願作佛。秪在一
句阿彌陀佛聖號上。討箇分曉。頓知自性自佛。亦
是一生補處。足見佛恩念護眾生。無一人失落。可
謂超越殊勝之極至矣。或問曰。眾生與佛無情。因
何佛愛眾生至於如此耶。答云。非獨佛心如是。如
孔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羣。我非斯人之徒與而誰
與。即佛之心與。可知古聖先賢。深恩教化。願人早
離苦海。以補佛位。人須繫念聖恩。速將一句佛號。
日念夜念。念念是誰。如是念。如是審。一朝桶底脫
時。正入不退轉地。既入後。心更精進。以保永不退
轉。方為紹隆佛種。


△復勸發願力行。】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上文所示正法。以理修行。今言復勸力行正法也。
[001-0927a]
眾生得聞是經。應當實發大願。願生彼國。此為第
一重勸。若謂勸者。即斯經中。反復言之。勸聞。勸信。
勸願。勸行。極其至也。於今又勸發願者。佛因眾生。
行而不實。因願不真。故出此言。於今略敘四則。發
引起願。一則今當最初聞是經者。依修極樂勝妙
利益之說而發願也。二則聞是經者。巳知一心持
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三者聞是經者。是聞
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發願也。四則聞是經
者。信更實信有願必成之說而發願也。即知佛說
此經。言言反覆。句句重勸。聞聞轉深。願願倍切。憫
物情深。誨人不倦。以此信願行三者。即淨土資糧。
切須充足無欠。真是實信實願實行。方成不可思
議功德。故阿彌陀佛。廣度眾生。亦由四十八願。普
賢菩薩。尚有願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
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及見觀
音勢至文殊菩薩等。各有願生淨土往生章句也。
三界因果。悉隨願轉。則如願受天樂。貧母生天。願
作冥主。則嶽神治鬼。讀書者。名題金榜。務農者。樂
利田園。眾生欲往極樂。惟仗信願力行則能到也。
可知宋時。臨安縣人。慈雲懺主尊者。學行高古。名
冠兩浙。專志淨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日不坐不
臥。唯一心念佛。神勞致染血症。後入道場。兩足皮
裂。師更誓願。以死為限。忽於定中。見觀音垂手。指
著師口。引出數蟲。以甘露水注入師口。自後病愈。
[001-0927b]
身心倍覺清甯。耑心不二。至晚年一日見佛迎接
上生化之。又宋時。時居士吳子才。致仕之後。願生淨
土。預置一棺。夜臥棺中。令童子。每夜五更擊棺而
歌曰。吳子才。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
有蓮胎。後無疾念佛而化。凡有往生。皆因願成。今
人念佛。不得直往彼國者。猶欠信願力行。因信淺
願微。行多往少。如或願不堅固。即思現生身受一
切病苦。老悖龍鐘。或出錯言。被人責罰。起一惡念。
難免閻王拷打。一旦命終。諸根敗壞。至親骨肉。袖
手旁觀。珍寶家業。悉為他物。如是追憶。即今我生
極苦之中。願力可堅。故云行從願出。願從信生。信
從厭苦羨樂。信具實信。人若耑修淨業。得生彼國
者。非惟佛是最親父母。而且永離一切苦患。雖云
彼國十萬億程之遙。惟祈信願行三無欠者。淨土
即在咫尺。故經云。西方即此土。此土即西方。然這
二句。却有一重關口。非是一番信行。焉能透過。因
此難信難行之法。所以佛為勸願。勸人念佛。所勸
求往彼國者。譬之為客他鄉。應歸故里。若人必欲
同歸極樂者。悉照古人立一定願。豈無佛國之分
耶。


△出其所以。】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說因前文勸人發願。願生彼國。因彼國中。有諸
上善人同會一處故。人若得生彼國巳。則入如是
[001-0927c]
勝會中。人所難遇。故當求生彼國。人所應分。或問
曰。娑婆世界亦是佛邦。何必遠生他國耶。答云。國
有三義。一者。或有國土。人畜鬼獄之所共居。未必
皆人故。二者。或有國土。雖純人所居。未必皆善故。
三者。或有國土。雖純善人所居。未皆上善故。今曰
諸上善人者。不獨為人中之善。而乃善中之善也。
如上所列聲聞菩薩。乃至補處諸上善人之所。今
人亦得往彼。即與俱會一處。觀音勢至把手共行。
文殊普賢親為勝友。況今我人卜居。猶擇里仁。身
後反不求生佛國耶。若人欲與諸佛菩薩。同登一
處者。速發大願。實行念佛。一日身赴佛國。正似籠
鳥逃飛。以凡作聖。如農夫作相。舉眼動步。無非貴
人隊裏。


△揀示餘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此說。因上文。秪言凡羣易成道果。未云皆有福德
之所易也。只恐福少之人。雖有善聚。猶或難親。何
況最上善人之會。豈可少善少福。而得與也。若謂
入道之要。發菩提心。刻苦持名。心心無違。為之正
行。兼修萬善福德。為淨土之助行。但修萬善福德
而不持名者。必無淨土之往。彼國非慧莫能至也。
耑心持名。而少萬善福德者。必不能為極果。彼國
非無善無福而作佛也。如有正行。兼有助行。自然
不久成佛。秪修助行。而無正行者。此乃人天小果
[001-0928a]
有盡之因。未免一朝大失。秖有正行。而無助行者。
雖無極果。此乃小失。雖有小失之患。然一生補處
之流。亦可有望。何故。昔佛世時。有一老人。來求出
家。其時舍利弗。諸大弟子等。俱不允度。觀彼多劫。
則無善根故。佛乃自度老者。即證道果。佛告諸大
弟子曰。此人於無量劫前。乃作採薪人。遇猛虎逼
極。大怖上樹。口稱阿彌陀佛一聲。亦是善根。因我
得度此人。可見念佛一聲之小善。後獲難中之大
幸。正所謂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非謬言也。所以持
名。可作多善多福之證據。雖此小善老人。佛度之
幸。但今人念佛。求往彼國。不可希圖此利。恐有失
望。即宜兼修助行之功。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之勝
行。如舟順水加帆。即能直入蓮邦。同赴勝會。故而
正行。不宜有欠助行也。欲持助行功德者。孝養父
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誠修十善。受持三皈。具足
種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讀經典。勤行禮拜。勸
人修行。故此世尊。特揀餘行。重勸世間。眾善奉行。
人之根本。一心念佛。出世楷梯。


△正示正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
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七日。一心不亂。」


【上文言之多善多福。乃生彼國。然而修諸善根。植
[001-0928b]
諸福德。難修難行。特示念佛一法。直捷簡易。培植
根深。秪要長日一心持名。即為多善多福。殊勝功
德也。經云善男子善女人者。通呼一切眾生之舉。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者。至囑言之。深願眾生。
各發決定心。求生彼國。終無懈怠也。一日至七日
者。緣此土眾生根有利鈍。心多惑亂。立此限期。就
卑下而說。如果上上根器之人。得聞自性即是彌
陀之說。一彈指頃。洞明佛境早登彼岸巳。何用一
日之限。中下根器者。未免強行成就。意不謬示。只
因根有利鈍。蓮分九品。上三。中三。下三。九品化生
也。所云七日者。願此九等眾生。所修道業。悉皆圓
成同列佛位故。或問曰。菩薩修行。尚堅心歷劫。方
能成道。現世人等。根基最淺。何限七日耶。答云。七
日者。名曰小集。或二七。三七。乃至七七日。名曰大
集有般舟三昧期。九十日。或可重重轉行。雖云七
日。亦無定數。此之七數。世所常言。則如世尊周行
七步。經有七重行樹。呪持七遍。所云七數。就例言
之。以此限期念佛者。耑謂實行一心持名也。一心
者。歷有多種。口稱佛號。日夜不離。心與佛名。綿綿
密密。無雜用心。此乃中中品也。觀想金容念佛。見
佛念佛。或遇凶險逼迫念佛。此乃下下品也。如是
推之。餘下七品可知矣。所云念佛一法。直捷簡易
者。謂了生脫死之上乘。人言參禪了生死。不知淨
土亦了生死。故參禪莫背淨土。淨土莫背參禪。古
[001-0928c]
云有禪無淨土。則恐十人九錯路。有禪有淨土。猶
如帶角虎。禪須佛證。淨土必以禪了。所以此經之
源。重於持名。持名者。重於離相絕非。一心不亂耳。
如或不能純一之一心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
得不念。念念純真。念念解脫。是故世尊。預為重勸
眾生。先發信願行三者。以為一心不移之助。乃成
道之基也。或問曰。一切諸佛。佛佛度人。因何只念
一佛耶。答云。人有彼我。佛心無我。念一佛。則諸佛
皆知。譬如室中。四圍高懸百千明鏡。中央燃一燈
者。各鏡面面照著一燈。故云念一佛。則諸佛相應
亦如是也。必然念此一佛者。更因此土眾生。心易
惑亂。今日愛此。明日愛彼。豈能一心不亂乎。所以
蓮池大師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至於一心者。一心繫念。念念情空。情空則無所念。
無所念者。則心佛不二。是名一心。此乃上上品也。
只此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
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自心柔軟。
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
蜜。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
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一心念佛。寂靜不動也。
一心念佛。清淨無相也。一心念佛。念念無心。則萬
行圓滿成就一印三昧也。念佛三昧者。即圓陀陀
兮光爍爍。念佛三昧者。即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念
佛三昧者。即炳然自照。卓爾獨存。念佛三昧者。即
[001-0929a]
是梁帝問達祖。對朕者誰。達祖云不識。念佛三昧
者。即是孔子曰。我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念佛三
昧者。即是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念佛三昧者。即是
六祖云。我有一物。喚即不中。非青黃赤白男女等
相。以上種種應對。的確是箇三昧。今我後學亦有
一句應對。未知長者為我證明否。作此。
○圓相復
一咄。


△佛現我前。】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其人者。復指著前文能持名之人也。因上文秪言
一心不亂。今言命終之時。得見諸佛現前。接引往
生也。或問曰。佛來者。是果然否。如何必至耶。答云。
佛所降臨。義有幾種。一者因其本人。平日自有信
願力行之深心。佛不違自本願。所願云。十方眾生。
發願願生我國者。臨終之時。不與大眾圍繞。現在
其前。不取正覺。二者。經云。應以佛身。及宰官。比邱。
童子。等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此謂真佛
或化佛。觀音勢至等菩薩。或持金臺。或持銀臺。幢
幔。天樂。隨其降也。則因持名之人。自力佛力感應
道交故。凡人命終時。前有將謝。後還未生之時。乃
平生善惡業境現前。一定之理。如十惡忤逆者。地
獄現前。慳貪嫉妬者。餓鬼現前。五戒十善人者。人
天現前。如果念佛人。真實一心不亂。則淨念圓成。
即此清淨心中。寧不見佛來迎。所以經云。憶佛念
[001-0929b]
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心境雙泯人者。猶如
水清。月則自來。心淨。佛則自現。何可疑也。別有一
論。念佛之人。平日心未純一。未破無明。乃愚心上。
似乎佛來者。此為心魔。非真佛亦有之。此人必不
能往生也。故念佛者。須要明師指示。貴在辨識正
途。不可自以為是也。人若妄心未盡。惑亂情多。臨
終之時。求佛不現。亦有也。實非佛違本誓。佛則是
來。人自失見。何故。此為自瞞自佛。所以蓮池大師
云。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今人念佛。必憶終時
見佛。須自依法一心持名。決定遂願所成。若不苦
願臨終佛迎。倘或牛頭馬面相邀。豈不痛哉。雖然
昔有鈍雲峰禪師。被閻王三拿。師惟禪定。現一金
塔不赴其勾。竟是自往西方去也。然欲照其式。未
必有此力量。若無力量。從今以後。勇猛精進。一心
念佛。


△我往佛處。】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是人終時者。因上文所言。一心持名之人。臨終見
佛來迎。直往彼國巳。經復其言。深為讚嘆其人。平
日正念得力。以致終時。毫無顛倒阻滯。故此佛有
追憶其人。實力修行成就也。所云顛倒。云何顛倒
也。如平日不修正念。隨意妄想。心多散亂。一生惡
念。臨終惡境現前。所謂任憑牛頭馬面牽扯指揮。
以致心神惶惑應入地獄者。遇刀山劍樹。油鍋血
[001-0929c]
河。視作園林花池。應墮畜生者。見馬腹驢胎。認為
宮殿樓臺。如是千般患境。觸目。則心悅奔投。受此
業報。乘此顛倒。三界七趣。隨業受生。無有了期。今
既得見前輩。能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
捨此報身。經生彼國。可信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
淨。觸目皆是極樂。故云一切國土。惟願所至。若淨
念成就。即蓮華化生。所謂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者。
固無疑也。或問曰。古今修行。皆持一句佛號。只見
前輩。極樂路上。隱隱而去。因何今人不及如是耶。
答。云量有世事牽扯。受其阻撓。若人自覺患處。自
行脫逃。如唐時。馬子雲。為縣令。押犯赴京。遭風舟
溺失犯。將彼入禁。子雲。乃耑心念佛。求生而巳。事
五年遇赦。深信念佛之利。即入南陵山寺。精修淨
業。願生極樂。一日告人曰。予巳西方果熟矣。端坐
合掌。眾皆見佛來迎。子雲含笑而逝。足見馬公。生
死重罪之急。念佛其利如此。若非念佛。抱罪永劫
恐無赦時。我人浮生若夢。豈可不急為之務耶。只
宜一切情緣。用力割除。惟此一心不亂。執持佛號。
萬無一失。雖然本經所云。臨終七日之功。譬喻之
說。若蹉跎至年邁。事巳不及。未免終時手忙脚亂。
豈非抱石沉淵乎。


又云三界者。色界。欲界。無色界。


又云七趣者。一能想。即飛生天。二。飛心中兼有福
慧淨願。生仙。三。情想多。為飛仙及鬼神。四。情想均
[001-0930a]
平。不升不墜。生人。五。情多想少。流入毛羽橫生。六。
七情三想。沉為鬼。七。九情一想。入風火無間地獄。


△倍利結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
當發願生彼國土。」


【是經通首。世尊不因人問而說。故云我見是利。謂
上文所言。能持名眾生見佛往生得大利益。故說
此言。一心持名也。若無利益。佛即不談。持名即得
往生。於諸眾生獲大利益。故佛重復叮嚀。惟願人
人齊發大願。不至留落一人。如獲往生彼國。是名
自利。若往彼國巳。聞法得道。亦能廣度無量眾生。
是名利他。具此二利。故云大利。世尊前巳重勸發
願。於今復勸者。則因初示之語。眾生聞者。止聞彼
國莊嚴勝妙極樂境界。起心願樂。恐其未悉如何
得生彼國。又出其由。直示一心持名佛來接引。遂
得生彼之囑。則因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脫。
今以持名往生。入不退地。較利甚大。見此大利急
為指示。恐諸眾生。遲遲失利。故不俟請而說也。可
見佛恩度人。節節留心。切齒校量。利即諸樂。害即
眾苦。有此重勸。承奉發願。應當之應當也。佛以格
外婆心。金口輕洩。而為眾生生者。非霑是利即辜
佛負恩。欲作佛之孝順弟子。須刻刻依教奉行。


△本師釋迦佛首唱讚嘆。令斷疑惑。】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
[001-0930b]
利。」


【於此特示讚嘆者。非以此句。始見讚嘆阿彌陀。早
巳讚嘆所發因由之聚。只恐眾生未詳其要。今復
言之。省出上文。不獨我見是利。而說此言。乃十方
諸佛。同見是利。亦說此言也。讚者稱讚。嘆者感嘆。
不可思議功德者。上言我見是利也。今為極言其
利。非比尋常之利。故云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以此
本經原名而說。正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
不可思議功德也。以斯讚嘆。令人歸信。所云感嘆
者。感激嘆息此法。人天希有。歷劫難逢。頓興悲喜
之心。喜者。喜其得聞是利。悲者。悲其聞之晚矣。然
利有二義。修橋補路。建寺裝像。齋僧布施。此為人
天福果。世間之因。是名小利。所謂念佛者。具足智
慧。超凡入聖。此為出世間上上之因。是名大利。所
以世尊讚頌極樂國土。為有不可思議功德。


△六方諸佛同聲欽仰 東方。】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亦有者。承上文而言。非獨釋迦佛讚嘆。乃千佛萬
佛。無量諸佛。一時異口同音。讚嘆淨土法門。實有
不可思議功德。是利中最勝之利。如果遵奉念佛。
獲無盡利益也。因斯感格此法。亦用讚嘆。令人常
當諦信。而勿疑也。或問曰。凡經論十方者。必以東
方起首者。何也。答云。東方震卦。屬木。如四季以春
[001-0930c]
為首。生生化化。盡屬以春轉頭。乃東方長養萬物
之源。則如世尊。凡遇教化者。必先告其舍利文殊
須菩提菩薩等。以智為先也。又問曰。既言四維上
下。獨不舉中央者。何也。答云。釋迦佛道場於娑婆
世界所居為中。如世人常語。即云前之後之。左之
右之。俯之仰之。成六方也。


阿閦者。此云不動。尊法身也。


須彌相。大須彌。須彌光。此三佛名者。皆同妙高萬
德圓融。妙高者。超過諸佛果位故。光者。並表解脫
般若智慧也。


妙音者。語音圓妙。凡說法音。皆眾愛故。經云。如是
等者。佛難盡舉。以恒河沙數比也。恒河。又名殑伽
河。在西域。佛居所近。是河其沙細而多。佛每說法。
乃無量之言。即此河沙比耳。


△現相表真。】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國者。諸佛所住之國。各各出廣長舌者。云多劫
中。以清淨口。常於三千大千世界中。互相讚佛讚
經。護令眾生斷諸疑惑也。今人可知此法。實為最
尊。故佛佛堅持。皆以無間說。各為勸信之至也。


△發言勸信。】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
切諸佛所護念經。」


【說誠實言者。佛語從無虗誑。所謂實言。惟願眾生。
[001-0931a]
當信斷疑。當知念佛。非惟本師釋迦護念。而十方
諸佛。同此護念。經云。稱讚不可思議功德。連下十
六字。此經之原名。上文讚佛。下文讚經。今人真實
深信。能具大願力。念佛佛念。打成一片。只知諸佛
稱讚淨土。除人疑惑之恩。實為化育情深。無可酬
報。


△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𦦨肩佛。
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日月燈者。此表三智也。一者一切智。能知能解。二
者道種智。凡差別道種。分別無謬。三者一切種智。
能於佛智中。雙照自然。具足三智故。


名聞光者。此云名稱普聞。如光徧照。


大𦦨肩者。此表二智。一者權智照事。二者實智照
理。事理炳然。雙照不昧。如肩發𦦨。擔荷一切佛法。
即有肩義也。


須彌燈者。須彌乃眾山之王。如燈普照四天下。謂
佛光廣照。亦如是也。


無量精進者。有二義。一者時無量。即是常義。二者
事無量。即自利利他智行無邊也。又云南方離卦。
屬火。為夏。火者內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佛光
明徹。真知不昧。靈𦦨何窮。自巳心光覺照。一切不
從外得。故經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現相表真。】
[001-0931b]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義解同前。」


【△發言勸信。】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
切諸佛所護念經義解同前。」


【△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
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
佛。」


【無量壽者。此與本佛同名。所以迴向文有云。同名
同號。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非但他佛。同名無量壽。
人若入不退地。亦可名為無量壽也。


無量相者。相好無盡。或現三十二相。或八萬四千
相。或塵相等相。因佛福德無量。相亦無量。昔誌公
禪師。現十一面觀音。繪者不能舉筆。何況佛相乎
無量幢者。功德高顯。喻之如幢。極高顯無量也。


大光。大明者。並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斷惑也。


寶相者。相好如寶。可尊可貴也。


淨光者。智光清淨。譬如鏡體能鑒形也。又云西方
兌卦。屬金。為秋。良以真如本體。湛若虗空。絕點純
清。乃云佛滅多時。古佛瑞現。


△現相表真。】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發言勸信。】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
[001-0931c]
切諸佛所護念經。」


【△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
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𦦨肩者。解見前文。前雖多一大字。其義則同。


最勝音者。佛音極好。一切音聲無能及也。


難沮者。佛德堅密。不能壞也。


日生者。佛光出現。如日初升。此謂眾生本覺。覆在
無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現。人霑佛光。破惑顯智。始
覺朗照。如日東生也。


網明者。智如寶網。徧照一切眾生也。又云北方。坎
卦。屬水。為冬。收藏萬物。成終而成始也。今則百千
法門。同歸方寸。無邊德用。總在心源。覔之。則無相
無形。出之。則無窮無盡。本來具足。不假他求。是故
眾生心。即名如來藏。


△現相表真。】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發言勸信。】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
切諸佛所護念經。」


【△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
法藏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師子者。能伏羣獸。如文殊獅子。普賢白象。降龍伏
[001-0932a]
虎之意。名喻獅子。遊行無礙。猶如世尊。凡聖獨尊。
出入三界。自在無礙。如來說法。天魔外道無不信
服。今表獅子一吼。百獸畏懼也。


名聞者。義解同前。今名雖少一光字。不異其德。


名光者。名如日光。無所不照。以名顯光。如何彌陀
佛光名。普照十方三世。無所障礙也。


達磨者。此云法。執持正法。令人皆證法身也。


法幢者。佛法高顯。人天仰之為宗。邪魔外道。望之
而伏。所以名如幢也。


持法者。善持如來中道妙法。流通三界。使不斷絕
也。或問云。下方者其下落在何處。答云。昔文殊菩
薩欲取一鉢。即遙埀右手。過下方四十二恒河沙
世界而獲。今謂更過下方。不可說恒河沙世界。亦
非為盡。譬如持竿探海。欲窮其底。終不可得。但此
說。人亦難信。乃告曰。自性光明。即如來光明幢。以
光散於四維上下。譬喻日光照於天下。其光何可
量也。所謂性光如是。不妨云下方遙之又遙也。


△現相表真。】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發言勸信。】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
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
[001-0932b]
大𦦨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梵音者。佛音清淨。唯以一乘法。化導眾生。純一不
雜。具足清淨法相也。


宿王者。月為宿王。所謂月乃眾星拱之。佛喻月者。
所謂眾生皈依也。


香上者。其香普薰無量世界。最上無比故。凡天人
修羅外道。二乘之香。無能及也。


香光者。其香發光。能斷相滅穢。破幽暗。省智慧。具
足眾善也。


大𦦨肩者。義解同前。是佛之名屢出。可謂古佛同
名同號。無量無邊也。


雜色寶華嚴身者。積功累德。萬行因華。助顯莊嚴
法身也。


娑羅樹王者。此云堅固不異。三界獨勝也。


寶華德者。佛德如寶華。永無彫落也。


見一切義者。諸法之義。無不知也。


如須彌山者。須彌為眾山之王。如佛眾聖之尊也。
又云。佛之道德。仰之彌高。量莫能盡。言言顯性。體
絕攀緣。情空心淨。極樂益甚。非仗持名功德。若於
虗空界中。覔求自性。如接竹點天。欲至其巔。終不
可得也。


△現相表真。】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001-0932c]


【△發言勸信。】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
切諸佛所護念經。」


【以上六方諸佛共讚者。亦是法藏比邱本願云。我
作佛時。名聞十方無央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之中。
稱我名號。令人生我國土。皆得作佛等願。故今成
佛。如其所願故。今人可知念佛。求生極樂之法。實
非虗事。所以六方諸佛同聲欽奉讚嘆。所護念經。
當信本師慈父釋迦世尊。格外施恩。指歸淨土之
說。千生萬劫不聞之聞。今既聞巳。當要建法幢。立
宗旨。挺起脊樑。將此一句佛號上。決了生死。同登
彼岸。則主伴交成。不期而自會。非惟不負諸佛出
廣長舌。即是報佛深恩。若人出一惡言。阻人念佛
罪若河沙。何故。一切諸佛讚嘆西方。普願人人成
佛。人若未悟其源。口出疑謬之語。即名謗法。即謗
一切諸佛。其過豈可免歟。


△徵省所讚。】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迦佛。所讚極樂者。惟以不可思議功德也。其下
云。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之八字者。其意云何。要知
諸佛。同聲讚嘆西方。護念此經。實為尊佛之教。欽
敬故也。經云何故名為者。乃世尊倒裝文法。因為
六方諸佛。加恩至囑時人。聞是經者。不可忽也。故
佛反覆追問一句。亦謂不可忽也。其聞而信受。堅
[001-0933a]
固不移者。如明時。文學唐體如。蘭谿縣人。天性仁
孝。博覽經書。一日覺世無常。傾心至道。參雲棲。受
念佛三昧。遂篤志西方。力行十三年如一日。忽於
冬日謂諸子曰。新春十一日吾行矣。至期。盥浴更
衣端坐念佛。如入禪定而逝。又陳朱氏。嘉定縣人。
濬川居士之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寶。年八十一。
其子參雲棲歸。導以念佛往生。遂篤志淨業。越二
載示疾時。便云有二青衣童子在此。即端坐。因伊
子固勸隨寢而迦迎戶仰臥中堂。尸忽自轉向西。
可謂誠感所致也。其時皈信雲棲蓮祖。念佛往生
者頗眾。真是一時淨業之盛。乃優曇華千年一現
瑞。此惟聞經珍重。不忽遺訓故。因有此等善人。一
切諸佛。至今尚護念此經。


△聞持獲利。】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
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
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是經者。疊省上文所示正法。必以信願行力。持
名往生等義。於今重受諸佛授記。更應受持。緣為
世人。得聞此經。及聞諸佛名者。大非易事。巳聞受
持。能順佛旨。須知念謂繫念。令不退轉。方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又云。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
也。三藐者。正等也。三菩提著。正覺也。即佛果號。時
人若得念佛三昧。亦名入此果號。便獲靈靈獨照
[001-0933b]
了了常知。不增不減。無得無失。菩提即我。我即菩
提。尚無有進。云何有退。咄。


△因囑起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皆當信受者。此是第三回重勸。有判此處。既屬流
通正宗。因為上文所示。正念授受持名往生。然則
前文。兩次皆所勸願。今復勸信。人既念佛須要信
必實信。實信則願願實行。然此勸。乃一經之綱領。
是傳法之要源。佛恐眾生信心不固。重重勸願勸
信。深為現前大眾。以及未來一切眾生。信須實信。
良以一佛親宣。即當諦信。況諸佛同讚更何疑耶。
佛說此經。始終意在信願行三則。此三則。缺一不
能往生也。巳知佛恩重重加賜。真慈憫故。大慈憫
故。或問曰。有等人。雖在昏寐中。假使勸著痛處。尚
還不信。何也。答云。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
未盡。所以愚痴不醒。未當解脫故。此人業盡。必亦
生信。昔有張善和。殺雞為業。臨終地獄現前。發極
十稱念佛。即生蓮界。故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
人起信。實心實行。便遂其願。今人起信。信無實行。
故而佛又勸信。以信為進。若高齊和尚云。若有信
憶二字。佛不離心。有稱敬二字。佛不離口。求生淨
土。須要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號。
則諸佛救護。必須心常憶佛。口常念佛。身常敬佛。
如是深行。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戀。此是䇿
[001-0933c]
發信心。最為切語。實信。實跡之人。趙州祖師。八十
又行脚。思照法師。禁語四十年。耑心念佛。智者大
士。晝夜彌陀十萬聲。鳥長國王。萬機之暇。三十年。
每日六時念佛。更有古人幾十年。脅不沾蓆。或幾
年不坐床橙。以上皆是正宗祖師。至今人猶欽仰。
若非實信。焉能如是。故云信巳而領袖不忘之謂。
信而不受持者。猶不信也。今人若作如是信者。念
念自念。不念而念。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則此祗園
妙旨。千佛元談。一時受畢。


△隨願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巳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
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於彼國土若巳生。若今生。若當生。」


【上文囑附。信者起行。今言信巳生願也。巳願今願
當願者。過現未三時也。舉三時者。言其巳發願人。
無一不生也。巳願巳生者。世尊說經之前。有人求
生彼國。皆得生矣。今願今生者。正乃佛住世時也。
當願當生者。則聞經巳後。至於今日。後之又後也。
先言不退菩提。後云往生。而謂巳發願人。即現世
巳順覺路。當來必定成佛。今人如果把此一句佛
號。念念不忘。得能以心無心。無心以心。方許徧遊
樂國。時時禮覲彌陀。或問曰。既云無心以心。何祈
生取。答云。因無其心。無生而生。是名巳生今生當
生。
[001-0934a]


△總結信願。】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


【上言有願必生。則因果歷然。只恐不信人。則無願
求生也。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者。此乃
世尊第四回重勸。惟願眾生。巳信。巳願。巳行。更囑
巳往為則。以上重重勸說。應當發信發願發行。云
有願者。無一不生之說。焉可不信。焉可不願。昔有
一聲極佛功不唐捐。尚蒙佛度。何況信之至者。焉
有不遂其願。是故世尊云。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
賢願王。不離當念。所以永明壽禪師云。劫石可磨。
我願無易。


△巳讚諸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如我今者。稱讚諸佛功德者。世尊於此不讚彌陀
即讚諸佛。人所難解。然世尊不云彌陀者。因一切
諸佛。及阿彌陀。同一法身。不在彼我上出言。秪說
佛佛智慧。力無所畏亦然也。審此理者。彌陀即諸
佛。諸佛即彌陀。雖贊諸佛。即讚彌陀。葢為彌陀即
在諸佛中也。故下文。則見彌陀與諸佛。同讚釋迦。
所謂一切諸佛。同一法身者。世尊亦在其中矣。故
古人云。山林水鳥。皆有彌陀。人也彌陀。我也彌陀。
可知世尊出言。活之又活。全無撈摸。是道如是。世
所難信。然而眾生不知世尊。此時著力出頭露面。
[001-0934b]
秪願人人脚跟著地。或問曰。諸佛同一彌陀。意則
可信。如何人我亦是彌陀耶。答云。古鏡未磨。猶含
眾象。


△為得道難。】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
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
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佛佛互讚。表此淨土法門。決應信受。即此念佛之
法。若一佛所讚。亦當信受不疑。今不但釋迦佛讚
於祗園。乃諸佛讚於六方。可見本師彼佛互相讚
嘆。豈非超生脫死最要法門。是故世尊。再四叮寧。
多方訓誘。恩喻慈母。善權方便。委曲就機。仁德洪
恩。普潤萬類。利物利人莫若世尊。經云。能為甚難
希有之事者。唯世尊難行而能行。此出諸佛極讚
世尊超賢越聖。天上天下。卓然獨擅。所謂能于此
土五濁世中。常度眾生。佛之全德。實難報答。


五濁者。一曰劫濁。眾濁交凑。人壽增減。不定生滅。
非恒證常也。


二曰見濁。諸見熾盛。執斷執常。即失中道。非正知
正見也。


三曰煩惱濁。愚迷愛著。感召三災。非清淨心也。


四曰眾生濁。惡名穢相。輪迴眾苦。非諸上善人同
為一處也。
[001-0934c]


五曰命濁。以此命根。而失初心。剎那背世。非同極
樂國人民壽命也。於今眾生。可知五濁猶如羅網
稠林。纏縛屈曲。不能出離。混亂真性。常受苦逼。幸
蒙本師恩降五濁界中。剔除人苦。引登彼國。非惟
世人應當感激。即諸佛甚為歡喜。故而一切諸佛
稱讚淨土法門。世所希有也。今人夙有善根。因緣
會聚。見者聞者。即是親身蒙佛授記。再不頂戴奉
行。仍沒苦海。未免累佛。永遠住於穢土。罪非小矣。


△說法更難。】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前是人中難事。今是難事中難事也。良繇淨土法
門。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佛於塵世得道。復於塵世
說此正法。以度眾生。又難中難也。是謂第二重難
事。明示利他功德不可思議。非惟法不受納。反有
多疑。所謂難謂眾生心。眾生苦塵劫。所言難信者。
略舉有十。今居穢土。死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
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
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
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國之外。云何極遠而得
往彼。難信三也。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
重。云何易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
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
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
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
[001-0935a]
彼。難信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
胎生卵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
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
便得不退。難信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
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
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
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如是難信。一切世間
皆是難信也。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
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
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
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今於此世演說此法。是
猶入躶形之國。宣示威儀。對盲眼之人。指陳黑白。
此之謂難。故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今人難信
者。則因自性未明。終無湊泊之故。若非世尊開示。
則萬古永同長夜。所謂念佛求生彼國。見不信者
之自棄。能信者之有緣。雖今不信。一歷耳根。永為
道種。人欲了生脫死。當知自性。然自性不可以有
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
通。離四句。絕百非。空裏栽華。波心踏月。無汝措手
足處。真是難信之法。而能信者。豈不難哉。


△總結難事。】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述諸佛語。重為申明。見此二難。故多煩示。然古佛
[001-0935b]
不虗為讚辭。今佛非濫膺美譽。實語實行。兩相符
合。萬代眾生。當諦信而勿疑。感恩而無巳者也。佛
恒婆心苦切。反覆叮嚀。所謂得道之難。得小果。猶
未為難。得無上菩提。是以難也。說法之難。說其易
信者。猶未為難。今說難信之法。是以難也。可知世
尊備歷艱苦。為我等故。行此難中難事。一至於此。
聞斯難者。皆應喜悲交集。感極呼號。聲震三千大
千世界。勇猛精進。思報佛恩。欲報佛恩。不越二事。
一者自利。於此塵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二者利
人。於此塵世。復勸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若人
不息勤苦。亦是難行而能行。即佛之子。決定念佛
能了生死。一心不移。久久如是。必至心佛雙融。境
體自空。則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心外無佛。佛外無
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重舉聽眾。】


「佛說此經巳。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羅等。」


【法必流通。佛所說法。為普度眾生故。復列眾者。經
初明眾聽法。經終明眾受法也。所云流通者。流者
下澍。通者不壅。若無人傳。則不流。流者不住。傳之
遇障則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
世。非僅為一處一時之眾生也。是此難信之法。唯
智能信。所以始終首舉舍利弗。以智當機流通也。
不言菩薩者。攝比邱中故。阿修羅者。此云非天。無
[001-0935c]
天行故。等者。八部六道一切眾生也。問曰。修羅至
為兇頑。何能執持聖號耶。答云。鬼畜尚解皈依。修
羅豈不信受。況每見諸經云。修羅聞道解脫。舉莫
能盡。此土眾生。性確柔軟。然說至修道力行。更多
剛強難伏。以致權實教化。反多眾苦。如若今人。一
聞順命。顛頭會意。則如此經。未呼舍利弗。巳畢全
文。何待妙首白槌。雙林撫尺。然後名為說法竟也。
是故升堂入室。大眾無增。鼓寂鐘沉。人天不減。


△明悉奉行。】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歡喜者。慶所聞故。信受者。領所聞故。作禮者。重所
聞故。去者。聞巳則退而修持也。即前云三資糧。及
三慧也。所云慶所聞者。多劫飄零。正以未聞此法。
今知持名往生。可謂沉疴枕蓆忽遇神方。久客他
鄉。乍聞家信。忻幸不勝。故云慶也。領所聞者。信之
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勅。如遵父命。故云領也。重
所聞者。中心感激。五體翹覲。如蒙至極之恩。拜謝
無巳。故云重也。修持者。古人進而聞道於師。退而
修道於巳。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資糧者。如上
聞而信。即信資。信而受。即願資。受而去。即行資也。
三慧者。聞即聞慧。歡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
者。即修慧也。此經之要。信受根本。因信種諸善根。
願生極樂。皆得往生。次第作佛。所以佛告彌勒菩
薩。今此淨土法門。囑付於汝。於大眾中為他開示。
[001-0936a]
當令書寫執持。於此經中生導師想。當令汝等救
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於後諸經悉滅。此經
獨存。念佛一門廣度羣品。則諸經巳滅而不滅。即
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正總持之謂也。一切眾生。
應常珍重恭敬。信受奉行。經所在處。如佛現在。


△結釋呪意。】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釋呪意者。以呪附經。經得呪而彌顯。以經先呪。呪
得經而愈靈。交相為用。應結釋也。此呪詳見不思
議神力傳。持此呪者。滅罪往生。故以拔業障生淨
土為名。陀羅尼者。此云總持也。總持者。法無遺失。
此經之名不思議功德。持呪持名。即得往生極樂
世界。故此呪同名不思議功德也。】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䟦陀羅譯」


【宋乃南北朝國名。元嘉者年號。天竺者西域國名。
求那䟦陀羅。此云功德賢。


呪曰。】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
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躭婆毗阿彌唎哆
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
伽伽那十二枳多迦利十三娑婆訶十四


【凡諸佛所說呪者。即名心印。佛之秘密心度人記
事。即今人所謂暗號也。自古譯師。將唐言記音不
記義。故無註解。中華人誦持呪者。如對佛說些西
[001-0936b]
方鄉談。雖巳不知呪義。佛若聞之。便覺眾生語言
朗朗。拜告無既。即以救護。故人所誦往生呪者。阿
彌陀佛光覆人頂。日夜擁護。無令冤家而得其便。
則如念佛人。有白澤神。常護其身。光照四十里。諸
邪不能近也。所以念佛人。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
運往生。是故經呪相聯。正乃顯密圓通。無理不備。
無利不周。幸蒙世尊。昔垂恩教。念佛一法。非獨古
時僧俗。持名往生彼國者。難以盡舉。即今
盛朝中。如杭州慈雲寺柏亭法師。繼有若水思齊法
師等。耑修淨業。皆獲往生。有傳可據。予之目覩者。
如南京華山文海律師。品行高潔。名重四方。一生
牽眾。晝夜念佛。年至八旬。一日眾見木佛放光。師
辭眾坐逝。又淮安府聞思寺巨洪律師。戒律精嚴。
念佛放生。如遇飛蟲撲水。必以救之。四十年。日夜
佛不離口。以致廢寢。年至七十餘。預知歿期。念佛
坐脫。又嘉興普明寺迥塵宗師。常於十方。明講內
典。不倦化人念佛。師乃熟睡時。佛聲不絕。凡見弟
子曰。願爾等。為我終時念佛。助往西方之囑。師高
年神爽。一日微疾而逝。眼開如生。諸弟子聞師西
歸。日晚始齊。議了師願。同聲念佛片時。師目自閉。
又秀水縣人。村居九里滙。陸洪勳。醫業為生。並不
計利。若遇貧困者。反施財調治。素性蔬食仁孝。力
勸合門戒殺放生。日誦金剛經。堅心念佛。年至七
十餘。一日微󴕈。盥沐更衣。命嗣中堂設座。令家眷
[001-0936c]
男左女右。兩旁侍立念佛坐化。以上前輩。若非實
心淨業。焉能如是。更聞遠近僧俗念佛。臨終異為。
頗得嘉名者。甚多矣。因未考實。故不記載。適有人
云。秪信念佛。而不信往生彼國者。何故。因歷見念
佛人。日常稱行善事。至於終時。則屬尋常而巳。嗟
乎。彼雖念佛。口言善事。猶小善而且少。不知彼心。
不可對人言事。更多矣。況念佛尚未一心。焉同古
人一例也。如果純善一心念佛。以致覔心不可得。
覺性不有不無。是登淨土。今我了根福輕障重。念
佛日淺。而後佛恩不降者。惟祈巳赴極樂國中。諸
上善人。憐憫我等。勉賜慈光接引。庶不虗望托化
運域。至心翹企。遙空拜禱。】

No. 434-A



按佛說彌陀經。舊有註本。曾訪購二十餘年不
可得。行世者惟蓮池大師疏鈔。聖經高妙。疏解
精深。而初學讀之驟難領會。了根不揣愚昧。手
緝易曉淨土語。兼採龍舒居士淨土文句。并錄
諸師貽訓。集成一部。名曰直解正行。間參以臆
說。譬登高行遠先為卑邇說法。覽者易於通曉。
若欲參經妙旨。自有疏鈔在。了根烏敢贊一詞。


乾隆甲辰夏日磬山裔孫了根敬識書於觀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