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08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宋-知禮 (master)


No. 408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并序
宋四明沙門 知禮 述


一旦學者稽首而言曰十六觀法解脫之要津也聞
之有歲究之粗勤觀道未明造修安寄敢請開決庶
為準繩予曰疏釋顯然夫何惑矣儻有所壅試為通
之方隨問而伸徵文以證往復既數旨趣稍彰恐來
者未聞故錄之以示庶因此解融諸滯心者也。


時皇
宋大中祥符七年歲在甲寅重陽日自敘。


學者問曰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法於今家託事等
三種觀門為屬何耶。


答曰既非借於事義立觀立境不名託事又非撮
乎法相入心成觀何關附法韋提特請正受之門
善逝直談修證之法雖託彼依彼正皆了唯色唯
心以法界身入心想故約行明矣。


又問曰雖是約行而初觀落日中想佛身後論三輩
為只想依正事境而成觀行為即照三諦理耶人共
疑之願為明判。


答曰佛意雖顯經語難知須假四依示其修法何
者一經旨趣搜在首題故疏云觀雖十六言佛便
周既以一心三觀釋觀一體三身解佛諸法實相
為經正體修心妙觀顯四淨土為宗能除五逆即
[001-0333b]
生九品為用方等大乘圓頓為教相五重既爾豈
可以唯想事境消經文耶荊溪云首題既爾題下
別釋理非容易又不二門云覽別為總符文可知
是則題與經文總別相顯不可輙異故知十六皆
圓三觀也。


又問曰韋提希被惡子幽禁遂哀請世尊示無憂惱
處至光照諸土攝在金臺而云不樂餘方志求極樂
況疏文總敘樂邦苦域金寶泥沙據此等文唯在同
居明矣何故專據三觀四土之說耶。


答曰教之欲興何莫由於近事而漸耶韋提雖欲
捨茲穢土求生淨邦而佛示觀法捨穢必盡顯淨
無遺如月蓋為免舍離果報之病故請觀音及乎
宣呪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諸教興
由其例多爾故修一心三觀求生淨土者即以三
惑為穢土之因以三諦為淨土之果故別惑盡則
寂光淨究竟三諦也此惑未盡則實報淨分證三
諦也通惑盡則方便淨相似三諦也此惑存則同
居淨觀行三諦也非此諦觀安令四土皆淨尚非
實報之穢豈止同居之淨荊溪云見思未破故安
樂行是同居淨土行之氣分也故疏云此經以修
心妙觀為宗實相為體若不爾者宗非顯體之宗
體非宗家之體此如儒家訓子衣食之方即令讀
書干祿則富貴俱至豈令耕稼商賈耶得此譬意
今經可解。
[001-0333c]


又問曰若能圓修三觀深趣妙理何不只在娑婆直
出生死豈須捨此求彼又自修三觀何名淨土之行。


答曰此經雖觀深理以緣極樂依正為境修乎三
觀則異於直觀三道等觀是故得名淨土之行若
不爾者四種三昧如何分別又為此土濁重十信
方出苦輪彼土境勝九品悉皆不退故令託彼勝
境修觀縱理未顯見愛俱存捨報必生無退轉處
如此爭不捨此求彼故起信論云初學大乘其心
怯弱以住娑婆不常值佛懼謂信心有退失者當
知如來有勝方便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求生彼土若觀彼佛真如法身畢定得生住正定
故既懼此土闕緣信退求生彼土而令觀於彼佛
真如法身自非一心三觀將何觀之今家以三觀
釋經與馬鳴之意更無少異故十疑論明往生正
行令想彌陀法身報身光明相好及七寶莊嚴妙
樂等而云備如十六觀經常行念佛三昧故知往
生之行正在三觀想彼三身今緣彼佛修三觀者
淨土之行深觀妙理捨此求彼初心不退其義皆
成也。


又問曰十六觀中既無推理之語疏文隨釋不示三
觀之言是則三觀釋名四土顯體乃是開乎圓解而
巳至于歷境修觀且只想於事境託乎繫念生彼樂
邦既獲阿鞞何患不至寂光實報一家製立豈出乎
解行二門。
[001-0334a]


答曰理解釋題事行消觀未之可也何則題標觀
佛經說兼餘主伴正依具有十六恐謂異轍故先
示云舉正報以收依果言化主則包徒眾經既從
要而明疏乃就總而說講者必須以總貫別修者
仍須以理融事方得名實相稱宗體無違儻解行
有差總別相反則題非此經之名觀非此名所召
世之述作若也背題則不應式況聖教乎若謂無
文則成誣罔也故經云諸佛法界身入眾生心想
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疏作感應道交釋解入相應釋若無初
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佛體殊二釋相成
是今觀法疏云佛法界體無所不徧念佛三昧解
入相應故云入心想中自非一心三止三昧安與
法界而論應入是心作佛者明即心變全性成修
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此令行者隨觀
一境皆知心變全體是心既全是心心豈見心如
指不自觸刀不自傷故般舟云我所念者即見心
作佛心自見心乃至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
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止觀約此而立中觀中
觀若立任運即三也般舟此文與今經廣略少殊
其旨不別如來本恐著相觀佛不成妙宗故於真
像之前示乎觀體令依此法而觀佛身儻不依此
法豈獨不成妙觀抑亦不發勝相智者得經妙旨
乃於首題預明觀體令將此觀入十六門則相相
[001-0334b]
圓融心心寂滅故第九佛想疏目為真法身觀真
縱對像法如何消與法華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
二云何異耶須知小乘法身義同生身大乘生身
義同法身故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八萬相海寧
非法身況非目擊但是觀成經文自云佛法界身
入心想中又云是心是佛豈可局在應身之身有
想之想耶故韋提聞巳頓入分真侍女聽之便階
相似非圓觀境安得當機證入如此以結益驗觀
法可知。


又問曰上據是心是佛此乃約佛論中云何諸門皆
論三觀願聞委說以息羣疑。


答曰若於初心即修中觀必能雙照任運成三一
觀既然諸門皆爾蓋圓人本信諸法圓融今託勝
緣想乎諸相即知諸相四性不生法體本空心境
叵得一雖知叵得不礙緣生全性起修念之即見
二起是性起空是性空性非二邊能所亦絕唯心
唯色待對斯忘三故止觀判般舟之文心佛叵得
為空夢事宛然為假心不見心為中說則三相歷
然修則一念備矣經示諸相而令諦觀圓人修之
非此不諦故知十六莫不皆三而此三觀雖居一
念今觀依正各有功能何者心境叵得故染可觀
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現
人疑三觀妨想依正今謂三觀能顯依正三觀稍
稍進依正轉轉明於一心中互資互發又復應知
[001-0334c]
一心三觀修有多門若直於三道顯理此如一行
若託觀佛顯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呪顯理如方
等等若兼謂經顯理如法華等若於數息顯理如
請觀音若於善惡無記顯理如歷事覺意今之三
觀非直於三道顯理乃緣淨土依正而修雖緣於
事非散善惡及以無記故知雖同全理起事須分
違順違理之事照令泯絕順理之事觀令成就今
之依正是佛妙用與圓觀相應此觀未成則隨假
想而進故觀落日堅冰也此觀若著則以實法為
緣故觀地樹佛身等也故知用一心三觀則依正
易明非一心三觀依正難顯。


又問法界入心是心是佛為妙觀體識者不疑其如
經文居像觀首此下諸觀既有體式可即具三此前
諸門佛既未示以何為憑各修三觀。


答曰佛鑒當機示法前却其意難測得經深趣莫
若四依既以三觀三身釋乎總目而云十六言佛
便周豈可行人不遵此說若其未解當詢達人慎
勿抑經就情以愚難智況一家制立其例蓋多如
般舟三觀之文普賢六根之懺並是定中見聖始
示其門而智者教人皆須預習方入道場何不疑
之而獨責此況一家正受味禪之外六妙巳上無
不具於無漏之想豈方等頓教念佛三昧純觀事
耶願勿謗經掇無間業。


又問曰據義徵文分別若是其如修者何以措心既
[001-0335a]
歷正歷依若大若小境相委曲一一須觀儻照真如
必須絕念空有俱泯境觀雙消且觀相則違真照理
則乖事既難並慮必也無歸願示用心永為修法。


答曰雖分事理同在一念既匪兩端何須並慮故
知身土不離真如能於初心不二而照唯圓頓教
前三不能故華嚴云娑竭龍王注車軸雨唯海能
受非餘地堪般舟三昧觀四八相一一識知復於
此時而修三觀荊溪師立身相為境空等為觀今
問為待身相觀成方修三觀為復境觀俱時而修
若待觀成者儻九十日相境未現則三觀靡施安
成圓行若入道場即修三觀驗知觀相不礙照真
況復一家立茲圓行不獨三觀須論十乘身要行
旋口仍稱誦三業俱運九旬不休三昧可成諸佛
同現故不可以局情自礙必須以融懷造修然非
我圓宗佗莫能會只如三觀體雖無二義且相違
空則一相不存假則諸法皆立中則性離二邊別
人初心雖信中道不能即觀要須析體空觀成後
必歷多劫徧學諸門二觀均平方修中觀圓人發
軫即於一心頓觀三諦故仁王般若云有無本自
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又云於
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自非先了性具諸法融妙
而觀孰能始心超彼積行今之依正體本難思妙
觀觀之自然符契那將染礙事想斷滅之真為疑
難耶應知禪那翻為靜慮即寂照之異名也既寂
[001-0335b]
中有照圓人修之豈照頑境而不照當處融妙耶
又此觀法既類般舟須論三力謂佛威力三昧力
行者本功德力不可以巳之情想議乎難思聖法
也。


又問曰觀法若然誰堪修證如其不修何由生彼是
則往生路絕徒仰當機於今何益。


答曰人之根性皆由宿熏成熟不時對至能發巳
尚難測佗安可評須信能修不專佛世仍知昧旨
豈獨今人韋提請宣本為來世佛知有益故使流
通爾自放逸不修勿罔能修之者然今論妙觀是
經本宗須就上根克論正行故如上說也若論此
經力用則何機不攝何行不收儻有一機未能圓
照且隨事相歷境而觀以此繫心豈不生彼故小
乘行法五八律儀孝養所親世間慈善臨終迴向
皆得往生以至破戒毀經十惡五逆臨終十念亦
得往生故知但於此經盡力修行一念隨喜皆趣
念佛之海盡歸靈覺之源如此攝物不遺除惡至
極者皆由經詮圓觀理極淵源故使力用難思與
拔無際安以滯想局此深經當遵智者之言以會
如來之意而今而後念茲在茲於一念心顯四淨
土於是學者積疑既盡得之於心惟願奉行兼示
來者焉。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