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07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隋-智顗 (master)



No. 407-A



觀經疏鈔皇明百松尊宿嘗憫學者尋對之艱而分
會焉可謂有裨於觀覽矣然疏鈔之文間加筆削原
文不完本旨或差故素欲改會以存舊文為緣所
阻空過年所屬者幸得間暇終夙昔之志遂鋟於梓
以廣其傳云。


貞享四年歲次丁卯夏四月沙門實觀序


凡例八條




* 原本經一卷疏一卷鈔三卷 本邦開疏為二卷藏本開鈔為六卷今悉復舊會本乃釐為五卷。
* 首標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會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出自如來兩處演說阿難一時結集疏出自天台口授章安筆記玅宗鈔是四明所述會本乃所定也。
* 百松本標譯人名然疏鈔並無出譯人之科故今不錄。
[001-0269b]
* 百松會本頂格大書者經也低一字者疏也中間分書者鈔也今依藏本並大書但疏與鈔低一字別之。
* 科文下有釋科者經文前有懸釋者有總科在前者有子科連後者而其體不一今不敢改作一如舊本但其在前後者各於本處標出格上以使易識焉。
* 疏鈔之科百松會本或刪或補或前後移易有亂次失體者故今疏鈔各依其舊。
* 鈔中卷辨體科曰分二而下文曰三書家下具明體德故百松改二字作三發起序科曰三而下無第三科目故亦改三作二總科略釋中第二釋科曰二而下文曰三初段下隨科解經故亦改二作三此皆誤字百松為是今從之。
* 經疏鈔文字諸本間有異同未詳是否者格上書曰某字一作某字。

No. 407-B



此經疏鈔京吳梓行久矣唯其字句訛謬附疏相違
及其妄加巳意削去正文使血脈不貫失經大義故
特啟大藏梵筴逐一檢對以復其初也然經疏鈔本
各函異軸不便觀者今裂鈔附於疏文之下分疏繫
於經文之下開科冠於經疏之前貴在一路貫通遊
從無阻不亦以便學者乎雖分經附疏冠科繫鈔如
[001-0269c]
此而未敢自許儻哲校其當不以行止可焉。


萬歷龍飛之癸酉重陽日徑山傳衣庵受菩薩戒弟
子真覺謹白No. 407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會
本卷第一
日東 沙門 實觀 分會


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下筆序


四明沙門知禮述


此經義疏人悕淨報故說聽者多矣所稟寶雲師
首製記文相㳂至今著述不絕皆宗智者豈有不
知修心玅觀感四淨土文義者耶良以愍物情深
適時智巧故多談事相少示觀門務在下凡普霑
緣種方今嘉運盛演圓乘慕學之徒皆欲得旨而
修證矣故竭鄙志鈔數千言上順玅宗略消此疏
適時之巧非我所能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
所以作也。
天禧五年歲在辛酉重陽日下筆故


「【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鈔】此之疏題佛等八字備舉經目皆是所釋唯疏
一字是能釋也今之五章釋其八字義稍委悉入
文自見若欲預知可陳梗槩經是通號餘是別名
[001-0270a]
今且明別佛說者釋迦化主四辨宣演也觀者總
舉能觀即十六觀也無量壽佛者舉所觀要攝十
五境也且置能說略明所說能觀皆是一心三觀
所觀皆是三諦一境毗盧遮那徧一切處一切諸
法皆是佛法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
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起信論云所言覺義
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
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
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
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如一行三昧直觀三道
顯本性佛方等三昧觀袒持顯法華兼誦經觀音
兼數息覺意歷三性此等三昧歷事雖異念佛是
同俱為顯於大覺體故雖俱念佛而是通途顯諸
佛體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
用微玅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
正同居一心心性徧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
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行者應知據乎
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
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
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
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
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則
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故釋觀字用
[001-0270b]
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
從圓判教屬頓五重玄義本是經中所詮觀法大
師預取解釋經題欲令行者用此觀法入十六門
而為修證故於序文以主包眾以正收依觀佛既
即三身觀餘豈非三諦寄語行者觀雖深玅本被
初心若能進功何憂不就縱未入品為因亦強生
至彼邦得預大會所見依正微玅難思速入聖階
度生亦廣永異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如此土
人宿圓修者於諸座席見相殊常聞法易悟以此
類彼功在玅宗但為戒福不精無往生願故在穢
土聞法入真須懼娑婆不常值佛縱遇善友色心
不勝難發我心況塵境麤強誠為險處故須外加
事懺內勤理觀正助雙行加願要制必於寶剎速
證無生今解觀門其意在此疏者疎也決也疎通
決擇上之義趣通而不壅令其行者得意修之故
也。
○次能說人號。】


「【疏】天台智者大師說」


【【鈔】備於別傳及諸章記有未知者須尋彼文。
○二
釋文初釋序三初敘經觀意二初正明觀行二初
敘意二初對垢立淨二初法二初明二報苦樂。】


「【疏】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
池棘林之比瓊樹。」


【【鈔】欲論觀行先示二報苦樂之相文有四句一一
皆論淨穢相對初句以所成國土苦樂相對安養
[001-0270c]
淨國但受諸樂故名樂邦堪忍穢土多受眾苦義
言苦域次句以能成物體貴賤相對彼純七珍略
言金寶此多眾穢略語泥沙次句以初生受質垢
淨相對此土六道具有四生今就人中多從胎藏
母食冷熱及飢飽時兒在胎中如處寒熱倒懸山
壓地獄之苦故云胎獄彼土九品八從蓮生下品
之人雖經多劫大本中說疑心修善生彼胎宮樂
同忉利況八九品不生疑惑豈有苦耶是故華池
受生即樂次句以生後遊處麤好相對此則荊棘
叢林彼則金渠玉樹然此四句雖一一句苦樂相
對意則對穢顯彼淨相又復應知四句之文似唯
顯示同居二土據下明宗具論四土淨穢之相以
後驗此不專同居當知四句一一通於四種淨穢
見思輕重則感同居樂邦苦域體折巧拙則感方
便樂邦苦域次第頓入則感實報樂邦苦域分證
空竟則感寂光樂邦苦域以例金寶泥沙胎獄華
池棘林瓊樹亦復如是一家制立正文與序必不
相違但序總示宗文別說是故似異問下三淨土
既皆有相則可論於金寶等事寂光之淨巳全無
相如何可說金寶華池及以瓊樹答經論中言寂
光無相乃是巳盡染礙之相非如太虗空無一物
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故大
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仁
王稱為法性五陰亦是法華世間相常大品色香
[001-0271a]
無非中道是則名為究竟樂邦究竟金寶究竟華
池究竟瓊樹又復此就捨穢究盡取淨窮源故苦
域等判屬三障樂邦金寶以為寂光若就淨穢平
等而談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此之二說
但順悉檀無不圓極問佛無上報是即理之事可
論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豈有金等若其同
有事理既混如何分於二土義耶答佛無上報是
究竟始覺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始本既極豈分
二體應知二土縱分事理實非有無豈真善玅有
而非理耶秘藏之理豈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
體以復本故名無上報事也以復本故名上寂光
理也故玅樂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二義齊等方
是遮那身土之相況淨名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
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等寂光定無斯乃迷名全
不知義矣。
○二誠由下明二因心行。】


「【疏】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覩二
方之麤玅。」


【【鈔】誠實也由從也報之淨穢實從心行二因致感
心即迷了二心行即違順二行六道三教迷三德
性為三惑染故曰垢心身口諸業違理有作皆名
惡行此之心行感四穢土沉下麤淺也唯圓頓教
了三德性離三惑染方名淨心身口諸業順理無
作稱為善行此之心行感四淨土高升深玅也心
雖本一以迷了故須分垢淨行業雖同以違順故
[001-0271b]
須開善惡從此二因感報淨穢應知圓人以上寂
光而為觀體凡聖因位皆即究竟不同別人要心
秪齊一十二品故分證穢正在別教問至理微玅
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淨令人取捨既乖玅
理即非上乘何得名為修心玅觀顯一實相答據
名求義萬無一得以義定名萬無一失良以理外
理內小乘大乘漸次圓頓所立名言率多相似須
以邪正定其內外次以空中甄其小大復以漸頓
分其別圓則使名言纖毫不濫方可憑之立乎觀
行是故今家評此等義而用六句判於同異所謂
相破相修相即各有二句即六句也今用此六判
此相違先以別義定其同名所謂外道斷無不垢
不淨見二乘空理不垢不淨證別教但中不垢不
淨門圓教秘藏不垢不淨理復有四淨外道欣厭
執淨之見二乘斷惑滅淨之證別教離染漸淨之
門圓教即染頓淨之證既知此巳乃可論於淨與
不垢不淨相破之句圓教頓淨破於別教二乘外
道不垢不淨圓教不垢不淨破於三種之淨相修
句者三種之淨修於圓教秘藏不垢不淨三種不
垢不淨修於圓教即染之淨相即句者圓教即染
之淨即是秘藏不垢不淨秘藏不垢不淨即是即
染之淨今之玅觀即於染心觀四淨土既照寂光
豈異秘藏不垢不淨耶若謂今經捨穢取淨異於
秘藏雙非理者何故韋提聞觀淨土分證秘藏耶
[001-0271c]
應知今淨淨於垢淨乃以垢淨平等之理而為於
淨名偏義圓斯之謂矣但以機緣捨穢心強宜以
淨門淨一切相故今談淨與不垢不淨全不相違
又復應知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二喻。】


「【疏】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


【【鈔】形端喻淨因了性淨心順理善行影直喻果四
淨土也源濁喻穢因迷性垢心違理惡行流昏喻
果四穢土也若翻上喻形曲影凹自可喻於逆修
因果若翻下喻源淨流清亦自可喻順修因果今
舉二喻各喻一種其義甚明。
○二故知下就淨示
修上巳對穢顯於淨相故今就淨而明修法前示
二因通云淨心及以善行此明修相故的指今十
六玅觀三種淨業。】


「【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玅觀願見彌陀
世尊要行三種淨業。」


【【鈔】於十六境不照三諦豈名玅觀修三種福為三
惑染不稱淨業玅觀是正淨業為助正助合行能
感四種極樂國土得見三身彌陀世尊文從互說
觀論生土業論見佛依正既俱正助非隔。
○二然
化下示文二初示教興二初明興由。】


「【疏】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
請。」


【【鈔】革凡之化要因近事而為鴻漸詮理之教必藉
機緣方得興起近事為漸通於諸化令化別由殺
[001-0272a]
逆之事欲令眾生厭濁世故此教當機是韋提希
華言思惟善修觀故。
○二大聖下明現土。】


「【疏】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臺而
顯廣瑞雖示珍域而宗歸安養。」


【【鈔】佛是極聖故稱為大佛慈下被名之曰垂託韋
提請布所證理名乘機演法曜玉相等者經云爾
時世尊放眉間光徧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
化為金臺如須彌山雖廣示等者經云十方玅國
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
華乃至云時韋提希白佛言是諸國土雖復清淨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二使末下示
觀相二初總標。】


「【疏】使末俗有緣遵斯玅觀。」


【【鈔】使末俗等者經云如來今者教韋提布及未來
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
見彼清淨國土等。
○二落日下別示十六觀法不
出三類即依報正報及三輩往生今順此三撮要
而示文自為三初依報。】


「【疏】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氷實表瑠璃
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
而合響。」


【【鈔】初觀落日狀如懸鼓令心堅住專想不移此有
二意一令觀日心不馳散二令心想正趣西方故
云用標送想之方次觀清水復想成氷良以彼土
[001-0272b]
琉璃為地此地難想且令想氷氷想若成寶地可
見故云實表琉璃之地次示對觀而經但云其諸
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而無風吟天樂之事乃
取小本中語成今樹觀之文故彼經云微風吹動
眾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玅音譬如百千種樂同
時俱作故云共天樂而同繁次示池觀經云有八
池水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黃金為渠其摩尼
水流澍華間其聲微玅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
羅蜜等故云將契經而合響。
○二觀肉下示正報。】


「【疏】觀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


【【鈔】先明觀音勢至二菩薩觀以此二觀皆明肉髻
故經云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
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勢至經云頂上
肉髻如鉢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缾盛諸光明
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斯是如
來教示行者想二大士觀法之要也此二菩薩次
當補處今為近侍故云瞻侍者也次示彌陀觀經
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
令相了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自然當現豈
非教示觀法之門故云念毫相而覩如來也。
○三
及其下示三輩觀下疏判云觀三品往生有二意
一令捨中下修上品故二令識位高下即大本三
品故此之二意初策自行次則觀他故今略敘就
䇿自行即修觀行人功有淺深致使往生相分三
[001-0272c]
品故云及其瞑目告終等也。】


「【疏】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
蓮而化生隨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騖。」


【【鈔】初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以經明上生乘金
剛臺中生坐紫金臺故云上珍臺也次文成下明
上品下生經云即見自身坐金蓮華文成印壞者
大經二十七云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
成以喻凡夫現在陰滅中有陰生今借此文以喻
往生菩薩此土陰滅彼國陰生須知垂終自見坐
金蓮身巳是彼國生陰故也成論明極善極惡俱
不經中陰如䂎矛離手也上雖三品但是上輩次
總示三輩往生之者俱出輪迴言隨三輩者非謂
隨他蓋是隨巳所修三輩行業皆能橫截五道永
得不退也大本云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道五苦
者此方五道俱不免苦天道縱樂還墮惡趣故。

二可謂下結歎觀行。】


「【疏】可謂微行玅觀至道要術者哉。」


【【鈔】微行者歎三種業雖是身口運為之善今順理
修皆成無作幽微無相之行玅觀者歎十六觀雖
託安養依正之境而皆稱性絕待照之即不思議
圓玅觀也此之觀行能令修者達四淨土縱具見
思而能不退誠為至極之道要玅之術如此歎結
意令聞者尚之修之不肖之徒輕欺生死不求不
退於斯要術生謗障人痛哉痛哉。
○二此經下敘
[001-0273a]
經宗體。】


「【疏】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


【【鈔】心觀者經以觀佛而為題目疏今乃以心觀為
宗此二無殊方是今觀良以圓解全異小乘小昧
唯心佛從外有是故心佛其體不同大乘行人知
我一心具諸佛性託境修觀佛相乃彰今觀彌陀
依正為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
生心具而生豈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
觀心終日觀佛是故經目與疏立宗語雖不同其
義無別又應須了若觀佛者必須照心若專觀心
未必託佛如一行三昧直觀一念不託他佛而為
所緣若彼般舟及此觀法發軫即觀安養依正而
觀依正不離心性故曰心觀須知此觀不專觀心
內外分之此常外觀以由託彼依正觀故是以經
題稱為觀佛若論難易今須從易法華玄云佛法
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
心則易今此觀法非但觀佛乃據心觀就下顯高
雖修佛觀不名為難是知今經心觀為宗意在見
佛故得二說義非殊途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
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
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
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
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如義例中
僻解師云四教中圓唯論心具一切諸法身色依
[001-0273b]
報則不論具唯一頓頓方明三處皆具諸法荊谿
論曰四教中圓何嘗不云三處具法稟今宗者若
云心具色等不具同彼謬立漸圓之見望彼頓頓
天地相懸尚劣於彼何預今宗以一切法一一皆
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於唯色唯香等義若其
然者何故經論多以一心為諸法總立觀境耶良
以若觀生佛等境事既隔異能所難忘觀心法者
近而復要既是能造具義易彰又即能觀而為所
照易絕念故妙玄云三無差別觀心則易縱觀他
境亦須約心此經正當約心觀佛也實相為體者
心觀之宗方能顯發中道實相深廣之體所以者
何若於心外而觀佛者縱能推理但見偏真即如
善吉觀佛法身但證小理今約唯心觀佛依正當
處顯發中實之體中必雙照三諦具足故云此經
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文特於此舉宗體者成前敘
觀顯後敘題成前者以敘觀文雖具三觀四土之
義語且總略恐失意者謂但敘於同居淨土觀行
之意故敘觀畢特示唯心妙觀之宗以顯中道實
相之體實相既是常寂光土若謂十六秪觀應佛
依正之相豈能顯此實相寂光若於十六用圓三
觀尚能感得寂光極樂豈不能感三土極樂以此
成前樂邦金寶等諸文義皆明四種淨土因果也
顯後者行人若得此宗體意則知敘題能說之佛
所說觀境徒眾依報及以通名如是諸義悉皆圓
[001-0273c]
妙非小非偏方是今經首題名字敘觀敘題兩楹
之際示乎宗體其意在茲。
○三所言下敘經題目
二初別題。】


「【疏】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
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
周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


【【鈔】七字具含能說所說能觀所觀正文釋名備顯
其義今序但明以勝攝劣攬別為總立題之意也
以十六境佛境最勝故云佛是所觀勝境蓋十六
觀不出依正及以徒主若論依正佛是正報舉正
收依則攝日水地樹等六觀也若分徒主佛是化
主述主包徒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故云
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入正文以圓三觀釋乎能
觀以妙三身釋所觀佛佛既總攝餘十五境豈不
一一皆是圓妙三諦三觀耶。
○二經者下通題。】


「【疏】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故言經也。」


【【鈔】儒經講解有茲二訓萬代軌則故訓法也百王
不易故訓常也佛經亦然十界咸規三世不易復
以由義而釋於經由佛大聖金口宣吐自證之法
故名為經法華玄義委解通名當宗學人不可不
究。】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鈔】二入文二初取義釋題二初標列。


【疏】釋經五義名體宗用教相云云
[001-0274a]


【鈔】注云云者令依諸部明於通釋五章之義妙玄
最委故彼文云就通作七番共解一標章二引證
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標章令易
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生起使不
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觀心
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
五力乃至入三解脫略說七重共意如此今疏從
略但標五名也。
○二隨釋五初釋名二初標。


【疏】第一釋名者。


【鈔】二一切下釋二初對通略示二初就三處論通
別三初約一化二初釋二初示諸題具通別。


【疏】一切眾經皆有通別二名。


【鈔】他釋經題皆以經字為能詮教餘字並是所詮
之義作此分之甚違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字豈
非能詮那得一向屬所詮義經字不可一向屬教
如妙經云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又云為
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成就四法必得是經疏釋此四是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知見證理名為得經此二豈非以理為經金
光明云十方諸佛常念是經豈令諸佛但念於教
此例蓋多不能備引故知諸師以能詮所詮釋眾
經題失旨之甚今家皆用通別釋題方無所失。

二通則下明通別今解諸經通別二名俱是能詮
俱是所詮良以通別各自具於教行理故勿謂二
[001-0274b]
名但在於教須知通別自在教名行名理名如一
別題佛說是教觀即是行無量壽佛是理豈非別
教別行別理以此三別對於經字即是通教通行
通理今於三中初明教通別二初正明一化。


【疏】通則經之一字別則有七或單人法譬或複或
具。


【鈔】通名者頓說漸說施權開權律論之外皆名為
經故稱通也別名者別相乃多今從三種謂人法
譬單三複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別單三者單人如
阿彌陀經等單法如大般涅槃經等單譬如梵網
經等複三者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法譬如妙
法蓮華經等人譬如如來師子吼經等人法譬具
足者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等以此
七別與通合標一代佛法。
○二今經下別指此經
本論一化。


【疏】今經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即教別同名為經
即教通。


【鈔】本論一化言此經者以明七別此屬單人是故
言也雖屬單人而人自分能說釋迦所說彌陀以
此二人而為別目經同一化故曰通名據有觀字
合是人法能從於所以人兼之故略不示然分通
別不同廣釋故未委悉。
○二為行下行通別。


【疏】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即行別同會常樂即
行通。
[001-0274c]


【鈔】諸經有用一種之行而為別名以對通名經即
通行若論別行其數無量卒難說盡今以增數示
於行人似可領會一如一行等一如二智等三如
三觀等四如四念等五如五根等六如六妙等七
如七覺等八如八正等九如九禪等十如十度等
乃至百千萬億無量行也此等別行皆趣涅槃究
竟四德略言常樂約趣涅槃別行即通故為行經
彼釋籤中乃以因果判行通別須知其意非謂至
果其行方通欲知意者據各修因名為行別約趣
一果此別即通斯乃別時論通通時論別豈唯行
爾教理亦然如以機應對教通別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各解則機別一音則應通各
解不離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金光明玄以能詮
文字為教通以能詮所以為教別所以即是四悉
檀也一一悉檀皆用文字一一文字不離悉檀如
以名實對理通別多名不離一實一實不妨多名
故三通別皆悉同時悉類樂中管聲之韻約聲則
通約曲則別通別二用不相妨礙。
○三理雖下理
通別。


【疏】理雖無名將門名理理隨於門四四十六即名
理別門隨於理即名理通。


【鈔】名實相對名即是門乃以四門彰一理也亦是
事別而對理通良以諸經多用一事而彰於理得
理別名如此經題以無量壽佛名為別理以對通
[001-0275a]
名經則通理若於一化以通別理解經題者莫若
四門以為別理四門者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
四門名通須分四教所謂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四教各開有等四門四四乃成一十六門詮於別
理成十六理理尚非一那得十六然理無礙能應
諸門猶彼虗空其體實非方圓大小以無礙故故
能隨彼方圓等物成無量相從無量說即是別理
體是一空名為通理無通不別無別不通通別合
標成一題目。
○二此約下結。


【疏】此約一化以明通別。


【鈔】五時之內一一經題皆具通別若不用此教行
理判徒分通別全無所以也然無量行會一常樂
四教四門同詮一理若專方等未堪此聞乃是預
取法華之意跨節而談於佛滅後解釋諸經不約
法華寧窮一化。
○二更約下約一題。


【疏】更約一題佛說即教觀即是行無量壽佛即是
理教行理足任運有通別意。


【鈔】一化經目通別二名具教等三關涉既廣思修
或難故就即今所解經題明教行理宛然可見此
三皆別以對經字即是三通故云任運有通別意
欲使行者即此一題就說解教起能觀行見真佛
理。
○三更就下約一字雖約一題而涉三名今示
一字解行證三悉得具足此復為二初就說字兼
含釋。
[001-0275b]


【疏】更就一字說者釋論云所行如所說說即是教
如即是理行即是行。


【鈔】題中說字最可顯於教行并理故引釋論所行
如所說句以示說中含於行理如者真如也如名
不異一真覺性物我無殊三際平等契此如理方
得心口說行不異故金剛般若云云何為人演說
如如不動法華云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事相
解如二物相似以為不異理觀解如二物性一方
名不異故釋經如是三藏則以傳佛所說似水傳
瓶名曰文如衍教不爾通以二諦相即為如別則
唯聞中道為如圓以文字性離為如三教約此方
曰文如論就理觀心口理一方得說行如如不異
此令說者行契如理也。
○二佛即下就諸字互具
釋。


【疏】佛即法身觀即般若無量壽即解脫當知即一
達三即三達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鈔】佛復本源究竟覺體非寂非照故屬法身觀字
即是清淨智慧寂而常照故屬般若無量壽是自
在神通照而常寂故屬解脫今將諸字分對三德
深有所以所以者何向就一字明教行理雖約說
字義具於三既約修辨尚通前教而又未明字字
具三故今特用涅槃三德對於諸字乃彰諸字性
各具三非前教人所能思說良以三德性本圓融
一一互具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
[001-0275c]
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脫法身直解脫非解
脫解脫必具法身般若三德即是教行理三般若
是教智在說故解脫是行用從緣故法身屬理是
所顯故佛字既是法身之理即具二德及教行也
觀字既屬般若之教亦具二德及理行也無量壽
既是解脫之行亦具二德及理教也若不然者豈
得即一達三即三達一問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今
何得以無量壽三字方具於三則不名為約一字
也答以題諸字對三德釋斯是妙談貴在得意欲
令行者知三德性徧一切處一字一句一偈一品
一部一經一時一化乃至一切依正色心多亦三
德少亦三德一塵三德不少剎海三德不大故引
華嚴云一中解無量等也若得此意今之妙觀有
造修分應色一相可照三身依報一塵[乍-乞-乙+白*旬]寂光土
故十六觀皆照三諦其不信者則辜吾祖立茲法
矣。
○二於一下約一字以校量三初正校量。


【疏】於一字尚達無量義況諸字況一題況一經一
切經耶。


【鈔】上窮妙旨從廣至狹今校功德從少至多一字
尚詮大涅槃理況一切經豈不圓徧。
○二故經下
引經證。


【疏】故經云若聞首題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鈔】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三若不下結
今得。
[001-0276a]


【疏】若不如上解者安獲無限功德耶。


【鈔】不明一字圓具三德諸經所說一句一題受持
功德無量無邊便成虗設也自非道場得入三昧
發旋總持曷能妙說自在若斯。
○二初釋下就別
廣明置通釋別也文四初釋佛字二初正約佛名
示六即二初翻名標示。


【疏】初釋佛者佛是覺義有六種即。


【鈔】梵云佛陀華言覺者即說教主別號稱曰釋迦
牟尼通號有十今舉第九故標佛也既是極果即
究竟覺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
念故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此覺圓淨無所對待生
佛依正鎔融總攝十方三世亘徹無外五住二死
盡淨無餘無量甚深永絕思議強名妙覺此之覺
義有六種即即者是義今釋迦文乃究竟是圓淨
之覺一切凡聖無不全體皆是此覺雖全體是且
迷悟因果其相不同故以六種分別此是所謂理
是名字是觀行是相似是分證是究竟是然若不
知性染性惡所有染惡定須斷破如何可論全體
是耶全體是故免於退屈六分別故免於上慢六
不離即即不妨六六即義成圓位可辨問所言凡
聖全體即佛為即自巳當果之佛為即釋迦巳成
之佛答自巳當果釋迦巳成二佛之體究竟不別
故諸果佛為生性佛迷則俱迷見則俱見故巳他
佛於今色心皆可辨於六即義也又復應知六即
[001-0276b]
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蜣地蛣
獄色心皆須六即辨其初後所謂理蛣蜣名字乃
至究竟蛣蜣今釋教主故就佛辨以論十界皆理
性故無非法界一一不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
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故蛣蜣等皆明六即。


○二涅槃下就覺廣明六初理即六種即名皆是
事理體不二義而事有逆順名字等五是順修事
唯理性一純逆修事此逆順事與本覺理體皆不
二其逆順名自何而立以知不二事皆合理名之
為順其不知者事皆違理故名為逆名字等五若
淺若深皆知皆順若初理即唯迷唯逆而迷逆事
與其覺理未始暫乖故名即佛所以者何良由眾
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名之為佛性染
性惡全體起作修染修惡更無別體全修是性故
得迷事無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業輪迴生死
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長劫用理長劫不知不由不
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以不知故非後
五即然理即佛貶之極也以其全乏解行證即但
有理性自爾即也又理即佛非於事外指理為佛
蓋言三障理全是佛又復應知不名障即佛而名
理即佛者欲彰後五有修德是此之一位唯理性
是也又障即佛其名猶通以後五人皆了三障即
是佛故釋此為三初引諸經示即。


【疏】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眾物
[001-0276c]
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如來藏經舉十喻弊帛
裏黃金土模內像闇室瓶盆井中七寶本自有之
非適今也淨名云一切眾生皆如也寶篋云佛界
眾生界一界無別界。


【鈔】初引大經迦葉品云眾生即是佛何以故若離
眾生不得三菩提故如來性品我者即是如來藏
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
巳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如
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
時有異人善知方便乃至即於其家掘出金藏又
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餘
力士角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
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
欲自療治乃至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
了顯現等如來藏經十喻者彼經十文一法九喻
一是所喻九是能喻以所從能故云十喻一法者
經云佛告金剛慧菩薩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
瞋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
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
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具足如我無異於此
文後即舉九事以喻其法各有長行重頌一萎華
佛身喻二嚴蜂淳蜜喻三糠糩粳米喻四糞穢真
金喻五貧家寶藏喻六庵羅內實喻七弊衣金像
喻八貧女貴胎喻九焦模鑄像喻弊帛者經偈云
[001-0277a]
譬如持金像行詣於他國裹以穢弊物棄之在曠
野天眼見之者即以告眾人去穢現真像一切大
歡喜我天眼亦爾觀彼眾生類惡業煩惱纏生死
備眾苦又見彼眾生無明塵垢中如來性不動無
能毀壞者土模者經偈云譬如大冶鑄無量真金
像愚者自外觀但見焦黑土鑄師量巳冷開模令
質現眾穢既巳除相好劃然顯我以佛眼觀眾生
類如是煩惱淤泥中皆有如來性闇室下復出涅
槃經云如闇室中井及種種寶人亦知有闇故不
見有善方便然大明燈照之得見是人終不生念
是水及寶本無今有涅槃亦爾本自有之非適今
也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然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
涅槃今文但引闇井具寶以證理即不取人亦知
有等文諸喻皆爾須知諸喻理兼圓別若言三障
定覆佛性破障方顯此猶屬別若全性成障障即
佛性以不思議德障消者則諸喻皆圓方是今文
理即之喻故如來藏喻止觀顯別今文顯圓次淨
名皆如語尚涉通今須圓解次寶篋下卷勝志菩
薩向佛說偈巳界及法界眾生界同等巳界即心
法法界即佛法佛以法界而為體故對眾生界即
成三法心生在因佛法在果三無差別故云一界
無別界也。
○二此是下就本覺明佛前引諸經雖
云即佛猶未的示覺了之相且指三障體全是理
今示此理當處照明名為本覺佛義成也此自分
[001-0277b]
二初正宗。


【疏】此是圓智圓覺諸法徧一切處無不明了。


【鈔】言此是者指上大經眾生即佛諸喻寶物淨名
皆如寶篋法界此等皆是本性圓智非三般若融
即微妙智不名圓知一切法一一含受一切諸法
全法是智全智是法待對斯絕名圓覺諸法諸法
乃是生佛依正三際十方此等時處既全是智何
有一處一物一塵體不明了然此明了非心意識
所能及也故起信論本覺義云心體離念無所不
徧等虗空界本性明了既其離念安以情求所謂
不思議智照等也勿認六道漏心三乘證智而為
本覺明了之相妙覺之覺方是理佛全修在性斯
之謂歟。
○二雖五下遮情。


【疏】雖五無間皆解脫相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


【鈔】情執者云諸有業縛無明惑暗那言眾生即是
佛耶故遮之曰雖業至無間而皆當體是三解脫
雖見思昏倒而本覺理未始不存惑業全是性德
緣了佛性豈可更壞理佛刀不自傷故。
○三斯理
下對四事辨理。


【疏】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
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言眾生即是佛理佛
也。


【鈔】世間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間一一皆住真
如法位法位常故世相亦常然世本代謝而言常
[001-0277c]
者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性不改故故名為常若謂
遷流不得言常斯謂情見良以生法即性故常住
異滅法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無常不可思議
言偏意圓故可得云一生一滅無非中道唯生唯
住唯異唯滅法華迹門顯所證云世間相常住於
道場知巳本門乃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
如非異故知世間即是三界常住豈乖非如非異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此理秘妙佛能明見故故
云灼然今我智者成秘妙觀雖是肉眼而名佛眼
能見秘藏亦云灼然故妙樂云顯露彰灼稱為真
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眾生即佛此理
妙故有佛教化不益一毫空過無佛不損一毫五
即得之何足為高理即失之未始暫下對此四事
示理佛也。
○二如斯下名字即此至究竟皆修德
也須論損益及以高下言名字即佛者修德之始
聞前理性能詮名也然有收簡收則耳歷法音不
間明昧異全不聞俱在此位簡則未得圓聞齊別
內凡尚屬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豈知即佛此
自分二初帶喻示名字二初不聞之失。


【疏】如斯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法華云一百八
十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瞑涅槃
云於無量世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


【鈔】理雖是佛全體在迷佛出不聞經名絕聽此乃
却指但理之失也。
○二若佛下聞名之得。
[001-0278a]


【疏】若佛出世方能闡智慧日識三寶之光明開甘
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生解於寶適悅。


【鈔】六即辨佛故今名字唯約三寶及十號也無明
長夜佛出令曉闡本智日乃識三寶照世光明生
死巨關無佛長鎖佛能於此開甘露門令知十號
是常住味此光此味乃從眾生心性流出還使眾
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因說等者却指貧女舍寶
喻也初既不知家有寶藏唯受貧苦因示得知寶
雖未掘預生適悅此等法喻皆示於名有識知義
能知所知即名字佛。
○二故須下引人明即佛。


【疏】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昏夜大朗巨關自闢此
名字佛也。


【鈔】梵云須達多此云善施亦曰給孤獨涅槃二十
七云舍衛有長者名須達多為兒聘婦詣王舍城
宿珊檀那舍見彼長者中夜而起莊嚴舍宅乃問
當請摩伽陀王耶答云請佛須達初聞身毛皆竪
復問今在何處答曰在迦蘭陀精舍須達思念欲
見于時忽見光明如晝尋道而出城門自開見佛
聞法證須陀洹疏云巨關即城門也今明毛竪即
驚覺也聞名生覺即本性佛若論大經追敘昔事
方證初果驗聞名時未能解了覺及本性及前科
中三寶十號亦涉於小今約跨節取意而談五時
示現身相名號說法度人乃至聞者一念微解一
一皆是全性起修當處無非本性佛法如前一化
[001-0278b]
增數諸行皆會圓常四教四門唯詮一理不從跨
節為消彼文況文出涅槃部巳開會故約驚覺示
名字佛。
○三觀行即此中觀法異常坐等直觀心
性故託他佛而為所緣然是大乘知心作佛佛即
是心其觀未成為塵所動始自圓聞觀佛妙境至
識次位勤行五悔若未發品此等行人皆屬名字
故知名字其位甚長今明對塵即成佛觀其中念
念覺知之心名觀行佛此自分二初觀妙色即真
法以大小相皆悉周徧故此色身即是真法又二
初約一佛二初示始習即心觀相。


【疏】觀行佛者觀佛相好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
作對。


【鈔】此是名字昇進之位不獨解名能修觀故但未
入品非觀行位觀佛相者若此經中八萬相好非
羸劣想而可繫緣故須初心先觀落日漸觀地樹
及以座像觀既深著方觀勝身今依般舟初心先
觀千輻輪相次第逆想至於肉髻三十二種是下
品相復從足起可作始行繫心之境不須更以落
日為緣若相若好皆依於身身唯金色故云如鑄
金像此之色相雖從心想如在目前故云與眼作
對言妙色者即是不可思議色也所以者何由此
行人巳圓聞故知色唯心知心唯色五根所對尚
體唯心況想成色豈在心外此色非色非色非非
色而能雙照色與非色既離情想故名妙色非由
[001-0278c]
三觀莫見妙色非由妙色莫成三觀境觀相資塵
念靡間方能得入觀行位也。
○二開眼下明觀成
稱性周徧。


【疏】開眼閉目若明若闇常得不離見佛世尊從大
相海流出小相浩浩瀁瀁如大劫水周眸徧覽無
非佛界。


【鈔】妙心作相妙相發心心心不休成觀入品塵緣
莫動佛常現前閉目了然開眼不失在明見佛處
闇不忘性無間然佛豈暫闕一一相海莊嚴法身
相為大相好為小相觀大發小名為流出劫水雖
大止劑二禪佛相徧周稱於法界且以分喻顯於
周徧觀行佛眼名曰周眸此眼所觀何處非佛問
金光明玄義觀於三道顯金光明似位尚云閉目
則見開目則失今觀三身位在觀行因何開閉俱
得見耶答彼明性德金光明理此理初住方任運
見故於似位猶論得失今帶事定託彼應色觀於
三身以其應相凡心可見故理三身雖乃未顯不
妨應色先於定合故令開閉皆見佛身如以三觀
觀彼落日三觀未成而能開閉皆見於日故雖事
理一念同修而理難事易事易故先現理難故後
發故般舟三昧以三十二相為事境以即空假中
為理觀境觀雖乃同時而修境必先成託境進觀
藉觀顯境更進更顯從凡入聖故知彼就趣真無
住對似愛頂墮為開閉得失此就應色得成觀行
[001-0279a]
為開閉俱見不知事理難易淺深此相違文何能
銷釋。
○二念一下等諸佛二初約一佛等諸佛。


【疏】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鈔】為成觀故不可散緣故以彌陀一佛為境雖觀
一佛何異十方雖照現今何殊過未此彰一切不
離彌陀良以彌陀是無量之一故能等於一中無
量。
○二一身下明諸佛同三法一佛等彼一切佛
者以由佛佛同得三法。


【疏】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鈔】身是法身智慧是般若十力四無畏是解脫亦
是三身三涅槃等身智言一者顯於諸佛法報不
別應用亦同故力無畏結云亦然同身智一也菩
薩因中分破無明分同妙覺所證三法無明破盡
則究竟同諸佛三法諸佛三法既其不二是故彌
陀三法不少一切諸佛三法不多故言等也。
○二
念色下念三身以結示。


【疏】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


【鈔】色是應身通於勝劣及他受用法門是報身以
諸法門聚而為身即八萬四千陀羅尼為髮第一
義諦為髻種智為頭慈悲為眼無漏為鼻四辨為
口四十不共為齒二智為手如來藏為腹三三昧
為腰定慧為足等此諸法門若從所證名為法身
今從能證名為報身自受用也實相是法身非不
具於一切法門及諸色相讓於能證及垂應故今
[001-0279b]
是所證及以能垂但名實相前論觀法文中但言
相好周徧次文乃約三法論等至今結示云念三
身應知法門及以實相不離色身舉一即三全三
是一法爾相即非縱非橫是故此經第九佛觀經
示相好疏名真法不知圓觀此名莫消若觀色身
不涉後二便同小外何預妙宗須知此文是結前
觀色相周徧巳具三身。
○二常運下明即佛。


【疏】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佛也。


【鈔】觀行位人一切時處念佛三觀常得現前故云
無不念時言念念皆覺者示即佛義雖是始覺即
同本覺非全本覺觀不名中亦得義論始本一合
雖非究竟及真似合而亦得是觀行合也若論即
字廣雅訓合荊谿云依訓乃成二物相合於理猶
疎今以義求其體不二方名為即然其始覺與本
覺合雖名為合非二物合正是荊谿體不二義良
以始本覺體是一故知六即得名六合理即乃以
逆修之覺與本覺合五皆順覺與本覺合六合無
非體不二也荊谿有時亦以合名明不二體故不
二門云復由緣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
緣了是始性豈非本修性體一復名為合。
○四相
似即今既釋佛乃似本覺良以此位始覺之功尚
伏無明全未破故非真本覺唯得名為相似即佛
若四十一位分破無明故得分分是真本覺名分
真佛至極果位無明既盡本覺全彰故得名為究
[001-0279c]
竟是佛即究竟本覺亦究竟始覺亦是究竟始本
一合亦是究竟始本俱忘例前五即皆有四義問
名字等五以始對本論合及忘四義稍可唯初理
即既全在迷豈有始覺及二義耶答理雖全迷而
具三因及五佛性緣了二性豈非本有修因始覺
果及果果二種佛性豈非理中究竟始覺理若不
具此等始覺名字等五便須別修復何得云全修
在性但有即名無即義也自非山教圓位徒施今
當相似位中四義文自分二初標釋二初約三身
明即佛。


【疏】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
身得相似相應念實相身得相似相應。


【鈔】前觀行位常用三觀念佛三身觀覺雖成似覺
未發加功不巳今本覺三身相似而發與始覺三
觀相似相應應是合義合而不忘非妙觀也問於
一本覺約何要義顯示三身令人可見答本覺諸
法即空假中覺諸法假即相好身覺諸法空即法
門身覺諸法中即實相身如此論之其義宛爾更
於一覺約寂照說照而常寂自在神通即相好身
寂而常照清淨智慧即法門身非寂非照而寂而
照即實相身此之二三皆非縱橫不可思議乃是
寂覺照覺雙遮照覺全本成始即是相應及俱忘
義此位三身即佛義顯是故文中不特言覺示於
即佛。
○二相似下約四喻明相似。
[001-0280a]


【疏】相似者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猶火先
煖涉海初平。


【鈔】行人本覺寂照及雙相似而發成相似位三種
之覺此覺似真若鍮若瓜比金比瓠此之二物喻
始似本如將至火先覺煖氣行欲近海預覩平相
此之二事喻於相似近乎分真前二約法論似後
二約位論似。
○二水性下勸證二初約事勸。


【疏】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


【鈔】本覺清涼其猶冷水似覺飲之知消煩熱名字
之人如熱渴者須三觀功掘無明地方得真似清
涼之水徒聞此水不施觀功又無事行取水具物
守渴而終至極熱處。
○二略舉下引文證。


【疏】略舉其要如法華中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名相
似佛也。


【鈔】相似相應功德之相如彼法華六根清淨文雖
稍廣其相顯然行者易知故得名要六根同有五
種似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耳天耳
慧法佛耳乃至意根亦有五相此之六五即三相
應肉天法六即相好身相似相應慧六佛六即法
門實相相似相應以五眼等是不次第相似發故
可以對於圓三身也行者能於三觀觀佛六根三
德不久相應。
○五分證即即心觀佛託境顯性雖
得相似尚屬緣修今則親證屬於真修分破無明
起信論中稱隨分覺寂照雙融本覺真佛分分而
[001-0280b]
顯從所顯說名為分真從能顯言名為分證四十
一位皆受此名自分二初明初住一代教中圓位
顯者唯起信論及華嚴經經說三身初住頓得論
明八相初住能垂若此位不論破無明惑安得如
此上冥下應故知十向方伏無明初住但能斷於
見惑此等經論是漸次教不可與其華嚴起信頓
修頓證菩薩一槩是故今立詮中道教論次不次
分於別圓今就彼經明分證佛此文分二初約發
心明即佛二初約三法明發就初住名示即佛相。


【疏】分證佛者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
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


【鈔】位名發心發本覺心也常寂常照寂照雙融是
本圓覺即一而三不發而發故成三發皆言一切
者法界無外攝法不遺諸佛眾生色心依正同一
覺體全體為緣全體為了全體為正緣因發故了
正亦發了因發故緣正亦發正因發故緣了亦發
蓋三法圓融發則俱發緣發名功德能資成故了
發名智慧能觀照故正發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
顯故問三德既是一本覺性由證顯發今云一是
所顯境界二名能顯功德智慧若是能顯二則是
修何得名證本覺三德答其理如是方不思議所
以者何三雖性具緣了是修二雖是修非適今有
二若非修三法則橫二若非性三法則縱故釋籤
明三點不縱橫云雖一點在上不同點水之縱三
[001-0280c]
德亦爾雖法身本有不同別教為惑所覆雖二點
在下不同烈火之橫三德亦爾雖二德修成不同
別人理體具足而不相收文畢輙出其意別教法身
為惑覆者良由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是故染
惡非二德也故別惑通惑業識事識煩惱結業三
乘六道變易分段此等一切迷中二法非二佛性
既非佛性乃成定有能覆之惑是故但有法身本
覺隨於染緣作上一切迷中之法以是名曰為惑
所覆應知覆義不同泥土覆彼頑石既覆但中佛
性之理如淳善人一切惡事非本所能為惡人逼
令作眾惡故說善人為惡所覆應須還用隨染覺
性別緣真諦及以俗中次第別修空假緣了或中
邊緣了種種二因或初緣次了或初了次緣次第
翻破一切迷法顯於法身本覺之性是故覆理成
於縱義圓人不爾以知本覺具染惡性體染惡修
即二佛性故通別惑事業識等一切迷法當處即
是緣了佛性豈有佛性更覆佛性如君子不器善
惡俱能或同惡人作諸惡事則彰巳能何覆之有
故即二迷以為緣了顯發於正緣了二德體迷而
得義當所發元是修德復當能顯雖分修性皆本
具故義不成縱言別人理體具足而不相收者亦
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不能全性起染惡修
乃成理體橫具三法言不相收者以其三法定俱
在性皆是所發猶如三人各稱帝王何能相攝是
[001-0281a]
故不知性中三法二是修者二乃成橫圓人不然
元知本覺具染惡性故使迷中一切染惡當處即
是緣了佛性以此二修顯於一性如一主二臣主
攝於臣臣歸於主三德相收亦復如是今初住位
所發三法皆性具故發則俱發故云不前不後以
此三法二為能顯一是所顯修性宛爾故云亦不
一時不一時故非橫不前後故非縱不縱不橫不
思議發是故名為初發心住。
○二三智下約三身
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對性明圓發相今約報智證
法起應報應二修對法一性論分證佛從智證法
從法起應即非一時三身頓得故非前後不縱不
橫復見於此。


【疏】三智一心中得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
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


【鈔】從始圓修一心三觀今圓三智一心中得即以
此智證得法身智性即色三一體融名妙色身此
身湛寂如鑑無情形對像生山毫靡間名應一切
三身三德體離縱橫今始發明名開秘藏入理般
若名為住此住無住住秘藏中。
○二以普下約被
物明佛用二初總示三輪。


【疏】以普現色身作眾色像一音隨類報答諸聲不
動真際羣情等悅。


【鈔】色像即身輪一音即口輪等悅即意輪身名神
通輪口名正教輪意名記心輪妙觀察智也輪者
[001-0281b]
轉義亦能摧碾巳心證法轉入他心能摧碾他一
切業惑此三業應有十界相皆是初住分得佛用。


○二應以下別示十界上明能用種種三業不出
十界今分別之先明佛三況出九界。


【疏】應以三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以佛音
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三輪耶。


【鈔】佛應三土且說同居化有始終須彰八相大機
所見八相難思若應小乘八種皆劣大示出沒如
水之波全法界身八皆勝妙小乘生滅體是無常
如火燒薪終歸灰斷故兩八相不分而分勝劣宛
爾此等皆是果人法則名佛威儀初住能為名之
曰具威儀屬身音聲屬口方便是意應以佛界而
得度者即為現此三輪相也佛相至高尚能迹示
以佛況九現之不難既現九界各具三業然非直
現十界而巳於一一身復現十界重重無盡以得
普現諸身三昧故也。
○二初住下況後位。


【疏】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佛也。


【鈔】初住始破一品無明分證三身垂形十界其相
尚爾況二三住況第十住行向登地至于等覺破
惑轉深德用轉廣寧以心口而思說耶良由位位
始覺本覺一合俱忘致使體用高廣若此。
○六究
竟即一切諸法無不是佛迷故不知故圓實教不
順迷情直示一切皆是佛法世間相常眾生是佛
不稟教者但有理是全不知是若聞此教於名知
[001-0281c]
是若入五品於觀知是入十信者相似知是四十
一位分真知是今登極果究竟證知一切諸法皆
是佛法此自分二初據位直明。


【疏】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茶故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無上士者
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


【鈔】等覺巳名滿足方便地菩薩究竟地始覺道窮
本覺理極本始既泯無以名焉強稱妙覺大品般
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諸字功德南嶽用對圓頓
教中四十二位初住阿字中四十字對至等覺最
後茶字當於妙覺雖一一位皆能徧具諸位功德
然是分具今此極位乃究竟具諸位功德故引法
華唯我釋迦與一切佛乃能究盡諸法之權實相
之實達無明底到諸法邊名邊際智不思議權智
也今巳究竟故名為滿於種種法證本圓覺不思
議實智也此覺極滿名為頓圓復用第七無上士
號顯智斷極有惑可斷名有上士等覺位也無惑
可斷名無上士即是妙覺斷德究竟名大涅槃更
有過者名有上士亦等覺也更無過者名無上士
即是妙覺智德究竟名大菩提。
○二約喻稱歎用
彼大經月愛之喻十五日月對四十二圓因果位
皆智光增惑闇減滅故初之三日對住行向三十
位也從初四日至十三日對十地位十四日以對
等覺十五日對妙覺位此乃合前三十開後十地
[001-0282a]
若三十三天同服甘露對四十二位皆證常理開
前三十位對三十天合後十地用對一天等覺對
一妙覺極位次對釋天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四
十一字對於圓證四十二位位位相收則前後俱
開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對圓真因四十位者前
後俱合也。


【疏】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
德特尊是名究竟佛義。


【鈔】今十五日月光既滿即智德圓闇無不盡即斷
德極故大師云此之增減日日有之此之智斷位
位有之故不更用後十五日邪光減也復以眾星
對諸因人月喻果佛最上等言皆是稱歎究竟佛
也。
○二佛有下以例諸號明難說。


【疏】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號舉一蔽諸華嚴有十
萬號又經有萬號三世諸佛通有十號淨名三號
以劫壽說不能令盡何況諸號耶。


【鈔】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虗究竟成就蓋其
所召皆真極故以望真因尚帶虗設妄未盡故七
種方便一切凡夫悉是虗名一無實義故大經云
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
究竟第一義故又復應知非別有法名為究竟第
一義諦毗盧遮那徧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是則世間及出世間二死五住至鞞茘多蠢動蜎
蜚五無間等若因若果無非圓極第一義諦故此
[001-0282b]
諸名皆實不虗悉是究竟佛之異名是故稱為佛
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今唯舉佛一名當之故諸
大乘明於佛號或增或減皆是四悉赴彼物機今
於通號十名之中舉第九佛也淨名經云正徧知
如來及佛此三句義大千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
一以劫之壽不能盡受隨其宜樂舉此三名以少
況多功德無盡。】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