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7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宋-法悟 (master)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二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圓
通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巳說本趣次開總體。」


【釋曰次發起正陳分有二初開示總體又二初結
前生後。】


「本曰是故應說。」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能入十六名為有
法所入十六并及不二名摩訶衍此據尅性唯十
七種立名大乘非十六門若爾兩重能入既非大
乘即非總體應十六門不在此科答科就甚深所
入言之舉勝攝劣故無有失既爾何故不就㝡尊
不二別伸科判攝彼所餘良以不二離根教故不
可顯示唯就所入言開總體因門因法誠廣誠深
益根既寬故宜應說。】


「論曰作依止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分門略顯由能入門能顯所
入甚深理故詮猶顯也由所入法與能入門作依
止故。】


「有法者摩訶衍體。」


【釋曰後依義廣明有三初總解文義總標門法作
[002-0846c]
業之相者此有二解一門法之言合之為一不取
本法唯指能入由依其門能起信根信彼本法并
及不二摩訶衍故良以能入十六正為發信之因
緣十七大乘但是所信之境界故知門者能作業
也二門法之言離之為二通門及法親生信根門
能作業疎生信根法亦能作作業之言發用之義。】


「信決定進心於禮樹故。」


【釋曰次別釋信根有二初名位喻況信根二字兩
番解釋初番名位即信為根兩句解名兩句解位
問修行分說四信五行諸教多明信解行證不唯
生信亦起行等何故此中偏說信耶答良以信者
切用殊絕根力善財斯為首故賢聖等妙此為先
故功德母故道果源故後番位相信滿成根十信
稱信賢位巳去信方成根此上明位自下顯根兩
種梵語未見翻對前如萍菟之類比信無根後同
松栢之屬況位有根。】


「信根有幾義是名為十。」


【釋曰後問答義相初雙問二字後各答十義先頌
次釋於文可見信十義中欲配位地恐涉穿鑿根
十義中諸位相望俱有理故。】


「能入所入自當顯說。」


【釋曰後餘指下辨兩重門法立義廣明。】


「巳說總體次明建立。」


【釋曰後通分五分有二初建立五分又二初結前
[002-0847a]
生後。】


「本曰勸修利益分。」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法如是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總明分次第又二初略徵釋
化生之法必如然故為欲巳下廣出此意。】


「此義云何。」


【釋曰後廣徵釋有二初總徵雖言化法如是請示
次第所以。】


「為欲顯示因緣分。」


【釋曰後別釋有五一因緣分藥因病設教藉根興
無疾何假於藥方離根寧宣於教藏故依三聚立
此八因別興四分之文普拯群生之類有喻法合
於文可見。】


「為欲顯示立義分。」


【釋曰二立義分亦有喻況法說雙合如意寶珠有
教所說金翅鳥心後成此珠有教所說遮多梨鬼
變為此珠有教說佛舍利法欲滅時變為寶珠有
教說龍福力感得出寶奇妙神珠智度論說龍王
頭上有此珠故報恩經說龍王耳內安此珠故有
說龍王藏深密處有說龍王安自腦中此寶雖一
功力彌多作眾寶之攸依欲千珍而隨雨猶枝葉
之根本若流派之泉源比兩重所入之大乘為十
六能依之總體據法雖唯一性就根乃分兩重門
[002-0847b]
有多差義非一勢故下論云法體不分義門得別
寶既大龍所用法亦利根能承然如意珠伹喻兩
重所入十六非況不二以不二體唯是果海離根
宜故離教說故若爾兩重所入既有十六豈順此
中摩訶衍法雖唯是一答兩重所入尅體唯一隨
能入門說有十六如太虗空本無有二禽族翔翥
似見其跡鸞跡所印名鸞跡空鳳跡所印名鳳跡
空百禽並印跡亦隨多然其虗空何有二體跡下
之空即況兩重所入十六即空之跡即喻兩重能
入十六如是所入隨十六門立十六名能入若至
百六十門所入亦立百六十名故論合云而為恒
沙法門體性又云利根智者乃所領解故。】


「為欲顯示解釋分。」


【釋曰三解釋分如意珠藏萬寶雖盈千門不開群
龍安了要闢多戶方益群龍大乘本法雖圓千義
不細開解鈍根寧知要假委分鈍根方解然上立
義判為利根故此解釋說為鈍器然此分中復有
利鈍二門之中如次可見。】


「為欲顯示修行信心分。」


【釋曰四修行信心分此中喻法皆含縱奪且初喻
中文置雖言表承上義謂前如意善雨眾珍讚寶
勝能名為妙術功能無盡復號圓德如是妙寶雖
眼見耳聞心解口說門或不入藏乃奚臻宮若不
登寶何得用若法說者於前二分廣略教義雖口
[002-0847c]
誦心思設勤加修行勝進不退乃喻金剛若正信
未起寶藏何階邪定未出玄理難符故立此分激
物信修也。】


「雖開勸修利益分。」


【釋曰五勸修利益分雖分立廣釋略法門縱示修
行起信行相然怯弱之輩聞立義分多廣法門知
而不修鈍根之人聞解釋分少略法門學而不解
信心既阻行業復虧倦法海之深游退覺城之要
路若逢勸進必漸勤求備修百行之因圓證十身
之果如無勸筞豈免沉淪惑起恒沙縛纏無性以
見此利故勸修行。】


「有何因緣勸修分所攝。」


【釋曰後別釋不增減初問後答答中有二結頌釋
文嗢陀南者此云集施能以少文攝括多義施散
於他令誦持故。】


「巳說建立門次說唱章判說門。」


【釋曰後唱章判說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所以造論。」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五一因緣分有二初八因起
四分又二初唱本論舉八因根唯三聚隨緣增而
起四分化眾修而趣一乘。】


「論曰作正因緣。」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緣體行相分二初約分明因
又二初依分標門復二初指因起分。】
[002-0848a]


「初一因緣謂前三門。」


【釋曰後隨因列門能化屬自後四分論所化即是
三聚眾生善功唯取教功根益除諍為令息疑止
謗後之七因各具前三無第四者以諸除諍後定
絕疑。】


「今當舉相隨次別釋。」


【釋曰後舉相隨釋有二初總標。】


「因緣總相自當顯說。」


【釋曰後別釋有四一起立義分又四一能化門此
第一因即與前重八種大乘根本總體作正因緣
又與前重能入八門後重能所十六門法二十四
種分離別相作正因緣因緣之總相目之能化門
總別相對四句易知非明不二者以離根教故。】


「為令眾生眾生故。」


【釋曰二所化門不定聚中有三十人以十信中位
位皆有入住出別故成三十後四十心隨心分三
故成一百二十種人。】


「離一切苦總相之樂故。」


【釋曰三善巧門普緣三聚宣說兩重欲令無量之
根永離無常之苦獲二依果證一心源故。】


「非求世間初因緣。」


【釋曰四除諍門恐有愚人妄生疑念論主但居不
動未及法雲通緣上地之人皆為所化之境者非
利他故唯顯自能欲求高名擬希厚利虗言被上
[002-0848b]
正意榮身豈容下地之人反化隣佛之聖為遣此
輩所發疑心自通而言我久成道為滿本願助化
群生非求人世之滎權示藍修之位藍修有本元
是濫字未知適從難以詳定。】


「第二因緣成正覺故。」


【釋曰二起解釋分有二初第二因有三初能化門
解釋分中總有三門今取前二顯示正義對治邪
執為能化門根本義者一心法界作智作理之本
真俗二門為實為假之本七種對治遣人遣法之
本望人作本義顯可知若能達此成正覺故。】


「令諸眾生眾生故。」


【釋曰次所化門正取邪定為所化根。】


「正解不謬第二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正義之功治邪之巧令遣謬解使
拂邪心出一闡提入十信位。】


「第三因緣三種發心。」


【釋曰後第三因有三初能化門取解釋分發趣道
相三種發心為能化門。】


「善根成就諸眾生故。」


【釋曰次所化門上品十信十解一分即信成就發
心十解多分十行十向即解行發心三品十地即
證發心。】


「於摩訶衍法第三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不定聚一分即十信上品正定聚
[002-0848c]
全歷三發心出自分位入勝進位勝自位故。】


「第四因緣出興門。」


【釋曰三起修行信心分有四一第四因有三初能
化門第四分中宣說開示信如佛法僧修施戒忍
進與彼為因被不定人。】


「善根微少不名成就。」


【釋曰次所化門十信位人不同前來與正定聚位
位各分三品別異通計聖凡正定不定共有一百
五十品人今論意謂不定聚人別分三品以十信
人微薄闇鈍發心求道其實甚難從第三因分出
不定十信上品此第四因分出中品五六七因分
出下品依論分齊三品十信後五善根具足名為
上品前五善根未具名為中品實義為論唯第五
心名為中品以次下說前四種心皆下品故今望
前四轉齊第五故皆中品初心業障海深二心見執
過厚四心怖信難成如是三種皆下品故不同正
定如後問答此中所化但取十信前五心人善根
微劣未是具足欲化是人令獲後五轉為上品入
信成就故此下文信心分釋為邪定人說信心分
為不定人說修行分未信令信巳信令修其法爾
故或通利故據此中說四五六七為因之根但取
不定中下二品蓋就顯說無相違過前後因根準
此可解。】


「修習信心第四因緣。」
[002-0849a]


【釋曰後善巧門。】


「第五因緣出興門。」


【釋曰二第五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中進門之
終唯取有障修行精進一節論文與彼為因講者
引彼於此應敘。】


「此中眾生分際門。」


【釋曰次所化門。】


「消惡業障第五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令十二中初心下品禮懺勸請隨
喜迴向得免諸障善根增長。】


「第六因緣作正因緣故。」


【釋曰三第六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中取止觀
行一節論文與彼為因。】


「凡夫二乘一切二乘故。」


【釋曰次所化門不定二心邪定二乘由彼二乘志
意狹劣於無上乘猶若敗種故判邪定別以止觀
化彼二類。】


「對治心過第六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兩輪具闕益損門中修止對治凡
夫著有過失又捨二乘樂空過失修觀對治二乘
離悲過失又除凡夫懈怠過失故知兩輪通治凡
小眾生心過。】


「第七因緣出興門。」


【釋曰四第七因有三初能化門第四分未與彼為
[002-0849b]
因謂引不定下品眾生令趣中上及正定故。】


「此中眾生分際門。」


【釋曰次所化門十信前四下品眾生其心怯弱意
欲退轉如來方便但令念佛令生他方既得往生
由見佛故終無有退漸次得入正定聚故。】


「必定不退第七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


「第八因緣出興門。」


【釋曰四起勸修利益分有三初能化門全與第五
分為彼因緣故。】


「此中眾生分際門。」


【釋曰次所化門邪定聚人若無勸誘退入無性故
須此分化彼怯弱令獲益故。】


「為示利益第八因緣。」


【釋曰後善巧門說德令忻示過令離故。】


「一切諸教法總別不同故。」


【釋曰後依因遣滯有二初分因合顯問立義分中
攝諸教盡何須開後三分而別釋八因初一攝諸
根盡何假立後七因而散釋答立義廣攝被利根
人三分略說被鈍根人復為鈍根開後三分初因
總攝三聚眾生七因別攝所化眾生總別不同立
後七因復有何失。】


「何故二乘人輕其過失故。」


【釋曰後處品別明有二初徵釋處異二乘四處者
[002-0849c]
謂一二六八此之四處皆有邪定二乘人故答中
為二乘人根器狹劣捨小趣大難故重明邪定三
處者謂一二八於前四中除第六因以彼唯取二
乘人故答中為顯邪定對彼二乘過輕微故。】


「何故不定人輕其過失故。」


【釋曰後問答品別十信之人別分三品不同常例
巳見上文但未知由於此辨明三賢十聖非是不
分入住出故但不長分三品之異故與不定相例
對顯。】


「有何因緣次第如是。」


【釋曰後緣數次第有二初伸二問因緣何唯八種
信等次第何然。】


「頌曰次第如是故。」


【釋曰後述二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不增減下
二句答其次第。】


「論曰攝彼八十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攝廣不增減以一攝十兼解
等字攝彼八十云八云等。】


「因緣次第十種地故。」


【釋曰後治障行次第法爾釋前法如是故八因所
明修行位地從下至上自淺之深理定合然故言
法爾十信三賢如其次第能治四障謂闡提不信
障外道著我障聲聞畏苦障緣覺捨悲障於十地
位治十重障漸次轉勝亦法爾故。】
[002-0850a]


「巳說八因緣次說四種根。」


【釋曰後四根須二教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應說此論。」


【釋曰後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論曰決疑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


「問曰難問門。」


【釋曰後開示有二初難問門光明等經攝根無闕
何須馬鳴重造此論況無增加顯理勝力應是欲
求世間稱讚名利等事畢竟尊信不盡理者謂問
畢竟世尊言教堪信之經不盡理耶或復畢竟誠
可尊重崇信之經不盡理耶或復論主畢竟貴圖
世人尊重貴信巳能解於佛經不盡理處而作論
耶如或不爾則是重繁進退不可若為通會。】


「合曰當須造論。」


【釋曰後決疑門有二初正解此門又二初根緣有
異諸佛教理心性大用用元體作故唯一味或未
即本故一味一味即所入一心或相即性故一味
一味即能入一真又法雖萬別心本平等就所入
解教縱千差性本平等約能入明雖標題牓示經
論差別詞翰簡牘卷帙不同理本平等又佛教法
設分多端理終無異故名不別音本是一故名不
分或就所入以本收末名為不別或就能入與本
平等名為不分然所化根有利有鈍樂廣樂略致
[002-0850b]
能化人說經說論有廣有略伽陀修梨毗羅方此
云廣略經則遮陀尸修梨毗羅方此云廣略論則
則猶法也初根依經後器須論由對此宜故假造
論。】


「復次則不須論。」


【釋曰後時分不同有二初佛在世以佛在世能化
業勝所化根利一聞便解復何須論。】


「若佛滅後優婆提耶眾。」


【釋曰後佛滅後以佛去世能化主劣所化根雜假
經論而器異樂廣略而根殊既有忻廣略之人故
須造廣略之論優婆提耶此云論議。】


「何故有其分際故。」


【釋曰後兼通餘妨有二初徵釋根緣因緣門中具
收三聚根性門中但化無力寬狹相違故伸此問
良以因緣門中馬鳴誓願意樂廣大無邊際故具
收三聚根性門中親受論教實行之人自有際故
伹明無力故前後文所說各異。】


「以何因緣現造作論教。」


【釋曰後問答廣略何以世尊說廣略經復何馬鳴
造廣略論蓋有宿願致於今生師說廣略經資造
廣略論四聖眾種無貪為體如俱舍說一衣服喜
足聖種二飲食喜足聖種三臥具喜足聖種四樂
斷樂修聖種由四助道解脫非久以能對治四種
愛著是故說為四聖眾種結頌釋文引經總結其
[002-0850c]
義可解。】


「巳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釋曰二立義分有二初結前生後。】


「立義分中其相云何。」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說法數又二初問先問
立義名數多少後問本數開立行相。】


「頌曰及不二別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一句答總數後三句答
行相。】


「論曰差別。」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明總數明言立義有三十三
非此分中全無不二但無根教云不建立。】


「云何各差別故。」


【釋曰後辨行相有二初總徵釋初總問總數後總
舉總數。】


「何故故開二種故。」


【釋曰後別徵釋有二初問答所入法別問兩重所
入故舉摩訶衍名別答兩重所入故有兩節論文
於於段中可細思之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者
此答前重八種所入以依不二離言果海能依之
義即當因分為利眾生假以言詮說作根本摩訶
衍法據此初重所入未分一心三大於前重門方
始分出心體相用故次論言一心法界及三大義
各二種故至後重法雖亦分出一心三大然是所
[002-0851a]
入第一義諦不同前重能入門中一心三大唯真
俗二諦莫謂一心三大名同便將前門而為後法
三諦科揀義理難通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
種故者此答後重所入八種謂有一類稍劣根宜
聞彼前重根本所入體唯是一隨門立八便起疑
云若前所入體性有多依門趣入易生了解既體
唯一隨門說八云何頌解如來善巧為度彼根遂
就根本摩訶衍法一體性上元非心大強假施設
一心三大全將前重所入本法為利耎根假立名
為心體相用名雖同前八門一心三大然前門是
所作真俗二諦今此法屬能作第一義諦若望前
重所入所依總摩訶衍此後所入別摩訶衍雖是
能依對後重門還是能作所依所入摩訶衍法。】


「何故是名為本數。」


【釋曰後問答能入門先別問兩重能入門後別答
兩重能入門然此答文亦有兩節一心法界及三
大義各二種故者即答前重能入八門謂依根本
摩訶衍法作起能依一心三大即此一心三大各
具真俗分成八門以此八門化於上智依真俗門
頓漸修行造證趣求前八本法是故論言一心三
大各二種故或各開二種門故者此答後重能入
八門論言或者良以後重所入一心三大巳自有
名不同前重所入本法不對能入未有名字但總
呼為根本大乘今此後重所入本法如來善巧為
[002-0851b]
彼鈍根於無名法不對能入巳假建立心體相用
若望能入或開真俗各有二種入第一義是故論
言或各開二故亦可或字望前重門巳開真俗二
門不同於後重門或復如彼亦開真俗二門不同
故致或字龍樹菩薩知立義分文言少約理趣深
玄豫慨後人於茲迷昧故在文前先明大格此或
無滯下義自通諸智慧者幸宜詳審。】


「巳說法數次當別釋。」


【釋曰後釋本文有二初結指。】


「本曰到如來地故。」


【釋曰後示相有二初唱本判斯一唱總有三門一
者總體門二者別相門三者不動門從摩訶衍者
下即前二門然有兩重從一切諸佛下即後一門
徧通兩重初二種門有兩重者且第一重總體門
云摩訶衍者總是前八因之內第一因緣總中能
化教法正是根本第一義諦摩訶衍法但隨其門
立八差別其名如次不繁豫出以摩訶衍棟能入
門正用總字勒屬前重八種本法其八能入承文
辨訖摩訶衍中含有不二并及後重所入八法開
總體中釋論明指摩訶衍者十六所入并及不二
共十七種名摩訶衍三字之中備包不二亦含後
重所入八法以立義分者字正牒初開總體之言
學者應思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然
此四句釋論不解無文指屬在初及後敬詳龍樹
[002-0851c]
不指陳意欲令講學住思觀察細窮四句通含兩
勢以此法義在前重門唯是所作能依之義三諦
中屬真俗二諦又此法義在後重法唯是能作所
依之體三諦中屬第一義諦故知四句勢貫兩重
正符立義文前問答答前重門云一心法界及三
大義各二種故答後重法云一心法界三大義中
各開二種故方知本論攝法寬通以少含多義斯
見矣又此法義別目心境謂於門法各分心境法
即一心法界義即三種大義義者境也此中不遮
心中有境境內有心雖無顯說理必然故所言法
者謂眾生心者即所依門此中兩句含後重法故
將開立牒以者言眾謂四衍之聖生謂四種之凡
舉能依人顯所依法心謂一心以心釋法謂一一
心及多一心即是後重所入本法論指一心本周
八處不可分離唯一體相故是心則攝一切世間
法出世間法者即攝末門是心但指上眾生心是
猶此也此心為本攝出世法為真如門攝世間法
為生滅門所攝二門即真俗諦能攝一心唯第一
義依於等者即建立門依於此心開二種門顯示
大乘開二種法何以故者即徵問也云何依心句
中開二種門顯示巳下開二種法是心等者答前
二問先答真如門依心所作若體相如還即顯示
所入本法摩訶衍故此中體字例後三自唯目能
入一體之門後答生滅門依心所作若因緣相還
[002-0852a]
能顯示所入大法摩訶衍故自體相用唯能入門
故於依心句中開二種門顯示等中開二本法所
言義者巳下顯示所入六法能入六門第二重中
三門之內略所依門及攝末門或舉後攝前故或
以上流下故但有第三建立一門牒前二義故言
義者今此後重義中三大即是所入摩訶衍法恐
濫前重能入八門故列名時不舉三大但直標舉
摩訶衍名達士詳之庶無惑耳一者體大即二所
入謂一切下即二能入謂一切法不增不減即俗
諦門真如平等不增不減即真諦門二者相大即
二所入謂如來下即二能入如來藏功德即俗諦
門具足性功德即真諦門三者用大即二所入謂
能生下即二能入能生世間因果即俗諦門能生
出世善因果即真諦門後不動門十方如來三世
菩薩皆乘因分三十二種深妙法門入如來地故。】


「論曰住思應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指勸通科一分總作三
門仍前二門更開兩用文義雖具要須揀擇故勸
講學住思應觀。】


「摩訶衍者有八差別。」


【釋曰後依科隨釋有二初前二門合顯又二初第
一重分三初牒指取上三字與總字合先屬科名
後指本法唯是前重所入總體體性雖一隨門立
八。】
[002-0852b]


「云何為八摩訶衍。」


【釋曰次開解有四一正釋有三初徵列次得名兩
段合也所入八名略解一二第一一體一心摩訶
衍謂依根本摩訶衍上作起能依所作絕待依止
一體復又作起能依所作絕待靈鑒一心一體為
別一心為總總別雙彰故須別舉此之四字俱屬
其門所入根本摩訶衍法從門受名一體一心之
摩訶衍作依主釋第二三自一心摩訶衍亦依根
本摩訶衍上作起能依所作對待揀染三自復又
作起能依所作對待靈鑒一心三自亦別一心亦
總然斯四字亦俱屬門所入本法從門受名三自
一心之摩訶衍亦依主釋法中既爾義中亦然但
於義中體大名字梯對法中一心總名體大字上
多字名目梯對法中一體三自相用例知不繁具
指細尋論文義亦可見。】


「譬如建立名故。」


【釋曰後喻合王本一身未有多名由王福力感招
輪現輪有四殊金銀銅鐵金輪來應名金輪王餘
三亦爾輪是依報體非王身王是正報體非輪寶
輪雖非王由王所感是故王身立彼輪號輪之王
故作依主釋王比本法輪況門名雖門因法作門
非是法縱法由門顯法非是門故所入法從能入
門以彰自號作依主釋喻既分明法應深信。】


「大覺契經廣說。」
[002-0852c]


【釋曰二引證有二初正引八種身法準唯識論體
依聚義說名為身今取體依此中屬當直目所入
八種本法謂自體不無故為門所依故法中二種
略一心名五六二名言顯了者即當相字七八二
種自在無礙當用字也皆云趣入彰門用故。】


「馬鳴菩薩摩訶衍者總。」


【釋曰後顯攝立義分中初之五字包攝彼經八種
身法又牒前段開總體文。】


「此中總言及下臨故。」


【釋曰三指論有二初總貫兩重指陳總字貫通前
後望上即貫前重所入下臨即貫後重所八兩重
所入是總體故兩重能入非總體故此即正符開
總體文。】


「大總地論唯立八法。」


【釋曰後以略含廣。】


「由何義故有八應知。」


【釋曰四問答有二初立八因由問所入唯一復何
立八答總體雖一因門成八也。】


「能入所入其相云何。」


【釋曰後各八行相有二初問。】


「頌曰然終不雜亂。」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上三句正答下一句通妨。】


「論曰畢竟盡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解前三句能所十六攝法齊
[002-0853a]
平無勝劣故無廣狹故。】


「若爾故稱平等。」


【釋曰後解後一句若許平等所入本總能入末別
既並渾同應成雜亂答意可知餘文易了。】


「巳說初重。」


【釋曰後總結。】


「第二重摩訶衍門。」


【釋曰後第二重有四一總科四種法者心體相用
各具三門。】


「所言法者決定門。」


【釋曰二別解有二初法中三門分三初所依門有
三初牒指此中但指第二重法為所依故。】


「今當其相云何。」


【釋曰次開解有四一標徵。】


「頌曰偏於彼八處。」


【釋曰二結頌眾屬四聖生目四凡顯說一心徧彼
八處。】


「論曰名為眾生。」


【釋曰三釋文此中所辨一法界心通一一心及多
一心通無盡一法界及純白一法界周徧聖凡不
可分離唯一體相。】


「順理契經故名眾生。」


【釋曰四引證諸異生中具足四凡。】


「馬鳴菩薩決足門。」
[002-0853b]


【釋曰後指結。】


「是心即攝分際門。」


【釋曰次攝末門有三初牒指明凡聖心攝真俗法
此中有二一能攝一心即第一義諦二所攝二門
即真俗二諦其世間法亦名生滅即俗諦門其出
世法亦名真如即真諦門準問明品清涼大疏於
真俗諦各開存泯說至五重中道妙義今於此論
兩重能所三諦理中通說乃有一百二十中道義
理且於後重四種法內俗諦門中有四中道五種
有為是妄四種無為是真有存妄泯真中道有存
真泯妄中道有真妄俱存雙照中道有真妄皆泯
雙遮中道真諦門中有四中道離言真如泯體依
言真如是相有存體泯相中道有存相是體中道
有體相俱存雙照中道有體相皆泯雙遮中道真
俗二門有四中道生滅門是俗真如門是真有存
俗泯真中道有存真泯俗中道有真俗兩存雙照
中道有真俗兩泯雙遮中道又所入法有三中道
且俗諦門依有為無為所入一心即是中道第一
義諦又真諦門依體及相所入一心亦是中道第
一義諦復依真俗二諦所入一心法界亦是中道
第一義諦此後三種雖名中道是第一義前十二
種但為中道非第一義如此後重二法二門有十
五種中道義理復於後重體相用三各二門法例
准亦應有十五種中道義理如於後重心體相用
[002-0853c]
各二門法所具中道共論都數有六十種例准前
重望法望門所具中道亦六十種兩重總有一百
二十中道義理二十四種不唯中道亦第一義九
十六種但成中道非第一義本論淵含誠難思議
囊括大藏斯文可驗。】


「其相云何。」


【釋曰次開解有三初徵起。】


「頌曰作法界名法。」


【釋曰次結頌正辨根本中實一心能攝枝末真俗
二門無非法界故立法稱。】


「論曰故名為法。」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總解一法界心而具二義攝
生滅門為世間法攝真如門為出世法。】


「自體契經淨白品法。」


【釋曰次引證有二初證能攝又二初攝俗諦廣大
神王喻多一心攝諸無明即是智礙攝諸染法即
煩惱礙攝諸淨法即四無為。】


「又攝一切寂靜法。」


【釋曰後攝真諦此中神王喻一一心攝清淨法者
即離三假相攝無礙法者即滿三實德攝解脫法
者即體真如攝絕離法者即離四句相攝滿足法
者即圓四法德攝寂靜法者即相真如。】


「而廣大神王非出世間法。」


【釋曰後證所入廣大神王第二論中亦引自體契
[002-0854a]
經指說唯況後重二種所入此中明言非世間法
非出世間法即表所入既非俗諦又非真諦明知
即是第一義諦以此驗知十六所入皆第一義諦
也。】


「今攝此文故名為攝。」


【釋曰後明攝論主依契經取第一義諦攝真俗二
諦立此攝末門。】


「馬鳴菩薩分際門。」


【釋曰後指結。】


「依於此心摩訶衍門。」


【釋曰後建立門有三初牒指。】


「其相云何。」


【釋曰次開解有三初徵起。】


「頌曰顯示摩訶衍。」


【釋曰次結頌上二句明標二門下二句明標二法。】


「論曰自用摩訶衍。」


【釋曰後釋文有四一總指徵列依上一句總標二
門依下一句總標二法徵列可知。】


「如是有二應知。」


【釋曰二法從門立一心本法尅性唯一由二種門
立二本法問本法既一由門立二應依生滅得入
一體摩訶衍法以其所入無二體故答依生滅修
伹證三自非證一體此隨門說體同證異理實臻
極何曾再證如一明珠內出青色詺為青珠內出
[002-0854b]
紅色詺為紅珠若隨色呼青非紅珠紅非青等確
論一人得青珠體即便能得紅珠體故亦猶千逕
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寧差隨入一門皆
到總法巳證三自何迷一體良以無行可修無惑
可斷眾相皆盡總法自彰若云依生滅門但契三
自本法猶迷一體本法者應例難曰依真如門既
許契達一體本法亦應還迷三自本法彼此異因
不可得故若云深必得淺淺不得深者真俗對說
容有淺深因盡果圓何有勝劣豈不前云王城不
二矣故知隨在何門巳至究竟無容再證厥有明
達于茲詳審緣此後重所入本法不從能入巳名
一心若從能入即立二名或云一體三自或名真
如生滅。】


「何以故二法二門。」


【釋曰三牒徵答釋答中明依心而開門說依門而
顯法故於上句開二門下句明二法言作一法界
心等者應云此一法界心作真如門等蓋迴文未
盡順西方語也上下之文頗有此類準例應知。】


「大覺作如是說。」


【釋曰四引證指攝體相平等者體如相如二互平
等是能入門與法立名作依主釋自相自然者自
相揀他不善染法舉相影取自體自用或可三自
皆是自然與法立名亦依主釋。】


「大總地中摩訶衍門。」
[002-0854c]


【釋曰後指結。】


「三大義中如是而巳。」


【釋曰後義中一門有三初舉後攝前前論巳言第
二重四種法中各具三門理應體中別列三門相
用亦爾今於三大各略初二唯立後一論意舉後
攝初中故。】


「復次流應至於此。」


【釋曰次以上流下二頌本者且流所依頌云眾謂
四衍眾生謂四種生是三大義藏徧於彼八處又
流攝末頌云是三大義相總攝二種門名攝世出
世間作三大名義復流所依本云所言義者謂眾
生體相用例然又流攝末本云者體即攝一切世
間義出世間義相用亦爾。】


「一者體大摩訶衍。」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明義分三初體有二初
所入全依前重所入本法為化鈍根說作體大雖
標體大不同前重門中體大唯是所作能依義相
此中體大唯是能作第一義諦故後重門無體大
名次下相用例此可見非此體等立作門名。】


「謂一切法門亦爾故。」


【釋曰後能入二所入名除摩訶衍餘皆門名無假
繁出相用准說。】


「二者相大門亦爾故。」


【釋曰次相。】
[002-0855a]


「三者用大門亦爾故。」


【釋曰後用。】


「三種大義分明顯說。」


【釋曰後指廣。】


「何故不二離機根故。」


【釋曰三問答有五一徵釋不二有二初對緣又二
初正問答八因初一起立義分謂因緣總字能化
教法唯起前重八種本法因緣相字能化教法但
起前後二十四種分離別相獨此不二何無因緣
意明不二極妙極深獨尊獨勝既離根宜故無因
緣。】


「何故非建立故。」


【釋曰後轉徵釋何以不二離其根宜表是果海無
根宜故問若無根者何須建在立義分中答蓋立
義分含百億經包攝難思為令眾生知有不二故
須建立。】


「是摩訶衍法圓滿海是焉。」


【釋曰後依人有二初正問答問不二大乘佛成就
耶答唯此不二成就諸佛非是諸佛成就不二所
以者何以是性德圓滿海故故云諸佛得不故若
爾諸佛應闕徧智何能說耶答修因至果而自證
知不由斷惑之所顯得欲令知有故說不二非謂
佛說便許成就不二大乘故下論引大本經云其
圓圓海得諸佛勝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
[002-0855b]
劣故彼圓圓海即此不二故菩薩聲聞緣覺異生
問答同前。】


「所以者何離教說故。」


【釋曰後轉徵釋問何以不二諸佛不得答十佛自
境界故離根宜也與教不相應故離教說也。】


「何故順於說故。」


【釋曰二徵釋本法有二初對緣又二初正問答問
八種本法何有因起答以應根故以順說故。】


「何故應機有機根故。」


【釋曰後轉徵釋問八種本法何以應根答以其本
法為根開故問答順說准根可解。】


「如是八種種因海是焉。」


【釋曰後依人有二初正問答問八種本法佛成就
耶答以諸如來能成就故非八本法能得佛故以
是修行種因海故菩薩聲聞緣覺異生問答同前。】


「所以者何有教說故。」


【釋曰後轉徵釋問八種本法何以能得答蓋應根
故及順說故此中所說八種本法為是前重為是
後重此八本法通前後兩重以汎指陳無言揀故
或伹前重總攝別故又舉兩重八種本法亦攝兩
重能入門故如上所說三十三種其不二大乘以
為果分餘三十二俱屬因分然因果二分超情難
見今憑教理略伸區別准分齊云別教有二一性
海果分當不可說以其不與教相應故此即十佛
[002-0855c]
自境界也故華嚴經十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
可說是也正同此論性德圓滿海焉二緣起因分即是普賢境
界故也亦同此論修行種因海焉此二無二全體徧收其猶水
波思之可見又探玄云所依果海如太虗空正同此論
不二大乘地智所證如空𦘕處依俙同此十六所入能證本智如

能𦘕相粗可比此十六能入准略筞云今言果海約證相應
證處離言故不可說可寄言詮皆名因分因則可修有根可說
有教果則亡修離根離言離教又清涼云果海離緣故不
可說約圓極明正同不二所證就緣是則可說粗同此論三十二種
首意云若約法辨因果二分所依果海如太虗空
非教相應故不可說能依因分地智所證十重法
界十玄六相是即可說若約人辨因果二分遮那
果人所了名為果分普賢因人所了名為因分清
涼意云但取究竟圓極自在離緣法界方名果分
所證就緣是則可說名為因分此與賢首約法說
同若約正智證相應處始從入地乃至究竟說為
果分可修可說以為因分此與賢首意旨少異以
說因證亦名果分今據此論三十三種法門深勝
應以喻顯十地論云譬如飛鳥行於空中跡處不
可說相亦不可見釋曰處乃跡處之空不可說為
有無等故揀異太虗之空相乃空處之跡不可見
其長短等故揀異沙土之跡將斯一喻開為四種
一太虗之空配所依果海不二大乘二跡處之空
配所入十六摩訶衍法三空處之跡配能入十六
[002-0856a]
行位等門四印跡之鳥配詮門教及言下義復於
四種勒作兩重初以本攝末若以太空攝於跡空
跡處之空亦離名相比不二摩訶衍法攝十六所
入法沒同果海亦不可說若以跡空攝於空跡跡
不可示以況所入十六摩訶衍法攝其能入十六
行位亦難宣說若以空跡攝於鳥身身亦難見大
小之相以況能入十六行位攝其詮門教及義等
相亦叵說後以末攝本若以鳥身攝於空跡跡隨
於鳥麤顯易知以況詮門教及義等攝其能入行
位等門門隨於相麤顯可說若以空跡攝於跡空
空隨於跡故亦非無以況能入行位等門攝其所
入摩訶衍法法隨於門亦可寄言若以跡空攝於
太虗太虗隨於跡空仍可寄言以況不二摩訶衍
法隨於所入十六本法從在因門故亦可說故開
四喻所況四法皆通非有非無並具可說不說此
則法喻配屬本末相故用此論義門成華嚴宗趣
耳或合為三以詮門教及言下義與十六種行位
等門總為能入無別異故當知唯有能入所入不
二三種若配喻說泯其鳥身歸空跡故當知唯有
空跡跡空乃太虗故或合為二一以三十二種能
所門法俱為因分可寄言故二唯以不二摩訶衍
法獨為果分離教說故當知唯有因分果分二種
法故若配喻明復泯空跡歸跡下空當知唯有跡
空太虗二種在故今此不說合為一者論意雙取
[002-0856b]
因果二分益物知有故但令二更不歸一今文正
據此中後義不二大乘所依果海極甚深故獨尊
勝故說無因緣說離根教餘三十二既屬因分有
能所故有修斷故有因緣故有教說故問三十三
種何法為性答不二大乘性自成就離言法界以
為其性兩重本法為令物悟即以帶言根本法界
第一義諦以為其性兩重能入攝根方便即以帶
言枝末法界真俗二諦以為其性雖分離言帶言
差別根本枝末不同然而攝法齊平無有寬狹存
義各殊據理無雜問不二既許成就異生圓圓海
中應有二礙若無二礙即無異生兼以不二攝法
不盡若有二礙即有異生應此二礙還熏不二隨
緣成染漂沉苦海何殊兩重能所因分答不二雖
有異生二礙然斯二礙不能熏彼離言不二圓圓
海故二礙是所有亦屬所攝故問兩重能所既言
因分應無究竟成佛果人答三十二種為對果海
說為因分非謂因分無究竟果說因分者令根趣
求必若得入佛界自成問兩重俗諦共八門中根
本無明為一異耶答門雖有異無明唯一故華嚴
經云不了第一義故名為無明中實尚迷真俗安
了故此論云實知一法真如一法一心一法於三
法中俱違逆故名為無明故知無明體性無多但
以權小談之未及終教就實說至根本且如後重
生滅門中修至妙覺斷盡智礙必證中實沒同果
[002-0856c]
海寧容更入前重俗門歷位修斷隨在何門究竟
斷畢契中實故同果海故。】


「何故立自名耶。」


【釋曰三徵釋體自有二初問真如所入何立一體
之名生滅所入何立三自之名。】


「真如門中不唯體焉。」


【釋曰後答有三初他相有無真如無他所治染品
故立體名生滅有他所治染品故立自名自謂善
法他謂染品。】


「復次非得他力故。」


【釋曰次法性非他真如法體平等無私故立體名
生滅性德自然本有不假他力故立自名。】


「復次無有定故。」


【釋曰後隨宜不定謂隨根宜一期安立勿謂體自前
後定爾前或名自後還稱體義並無違文皆有理。】


「何故無別異趣。」


【釋曰四徵釋法義問法中一心義中三大心體相
用各開二法分二所入力勢既齊何故義中總合
為一若三大義合為一者應同一心但詮二種摩
訶衍法何故具詮六種法耶答大義之名通於三
種故總為一義大乘收暨於詮法者差別不同故
各具二共成六法於何疑哉。】


「今所開示本末能所。」


【釋曰五徵釋能所全同初重準前可解問能所十
[002-0857a]
六若門若法既各攝盡一切諸法何言不亂答以
中實攝法法法無非中實以真諦攝法法法無非
真諦以俗諦攝法法法無非俗諦故各盡攝不相
雜亂雖法體不分然義門有異中邊無亂本末不
雜又門與法相望乃具非一異義非一如前差別
不同非異據體本末無別後重既爾前重亦爾是
知三十二種若門若法就體說者舉一全收若不
如是攝法不盡雖許全收若就義論容各別故謂
本末二位曾不參移門法兩重宛然安置此上且
依此論所明體義無亂門法不雜作如是說若依
圓教三諦融通事事無礙互攝無拘義勢多端法
門浩瀚故有廣狹即入隱顯同時十世託事帝網
主伴等義然賢首清涼於一真法界開理事二門
無礙融通具多法界而馬鳴龍樹於因分中根本
法界開三十二種分總體別門俱釋佛經各光法
施論疏剖析義勢雖殊彼此會通宗途無紊。】


「巳說總別二門。」


【釋曰四總結總謂後重所入別即後重能入巳廣
辨相故此總結。】


「一切諸佛不動門。」


【釋曰後後一門別指有二初牒指發趣道相軌則
不動。】


「謂微塵數亦復如是。」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果因所乘過現未諸佛巳今
[002-0857b]
當菩薩皆乘兩重甚深安車達無上地準第十論
頌云諸佛甚深廣大義彼釋甚深即屬兩重所入
本法此中甚深尅論亦唯所入本法今云三十二
種甚深安車者蓋能入門從所入法得甚深名故
三十二俱建此名。】


「此中菩薩如來地故。」


【釋曰後菩薩言通邪定凡夫亦容所運但發猒求
皆名菩薩終至究竟得成佛故不定正定胡不遄
成。】


「巳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釋曰三解釋分有二初結前生後。】


「解釋分中其相云何。」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說本數又二初問。】


「頌曰九論說巳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一句明此所有次二句
辨此所無後一句顯九論說。】


「論曰生滅門。」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此論有無以是今文正所詮
顯故先列示後重法中二法二門今解釋分具明
二門而不廣釋所入法者若入二門達本法故。】


「何故餘法巳解釋故。」


【釋曰次餘論具略有二初徵釋略餘法二十九種
何故不明餘九論中巳具釋故。】


「所謂善因果門。」
[002-0857c]


【釋曰後因明他有無有二初亡論略明四立義相
同解釋各四八論共計三十二矣。】


「不動本源至各差別故。」


【釋曰後二論獨明一本源玄理唯釋不二問如是
二論應有立義若有立義不二大乘應有因緣如
無因緣則無立義應唯三分若闕初二云何前論
通指五分教法出興法如是故答仰觀二論必具
五分以前論說十論建立同一相故後難善遣前
難奚通不二大乘應有因緣許有因緣不離根宜
豈不違前離根宜故然今舉有欲顯於無雖說因
緣非同因分稱根施設令其斷修實被之根伹欲
令彼知此不二無實所被故不違前離根宜故如
是因緣理亦不無既具因緣明有立義問不二大
乘既屬果分賢首清涼準其文理皆說不與教相
應故此論上文亦說不二離教說故今何却指本
源理玄二論同釋不二大乘豈不違前非教相應
離教說故答有二解一兩輪雖說不二大乘但令
知有不可剖析曲示於人故亦名為不可說也亦
猶因相方達於無相非言安了乎絕言不以論詮
曷知離教二賢首清凉龍樹之意據因果分各別
為論果分法體不許與教而相應故離教說故本
源玄理據因果分相從而明以果就因可寄言故
有教說故以因從果因亦絕言離教說故由是應
為四句分別有唯離言謂性海果分有唯帶言謂
[002-0858a]
修行因分有亦離亦帶謂因果無礙有非離非帶
謂因果形奪四句齊現契斯宗矣。】


「何故諸論各闕其數。」


【釋曰後二門備闕有二初二門不齊問謂十論立
義分具標三十三何故解釋分說四或明一。】


「為欲顯示不知其量故。」


【釋曰後四義有別答二分具闕四義不同一立義
欲就法體唯一不可分散故全本數解釋為據義
門有多各別詮顯故闕其數二立義解釋二分具
闕數目擬增智者思惟欲長學人慧力三立義教
理本數備收巳是甚深皆起尊重解釋教理各委
辨明又顯玄極咸生讚歎四兩重能入廣大如空
兩重所入無窮如海不二大乘性德果分口欲談
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故亦可法門廣大通指兩
重能所義理無窮別目不二性海言不具談思不
知量總顯因果皆絕言慮。】


「巳論本數次當別釋。」


【釋曰後當別釋有二初結指。】


「本曰分別發趣道相。」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標徵開門又二初唱本。】


「論曰大門數量。」


【釋曰後釋文言四法者二法二門。】


「本曰不相離故。」


【釋曰後依門別釋有三初顯示正義有二初略說
[002-0858b]
分又二初唱本。】


「論曰問答顯因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總科分。】


「依一心法法相門。」


【釋曰後別顯示有三初四種法相門有二初牒指
於一心法有二所入并開二門故成四種。】


「二法二門立其名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名字差別門有二初總問略
答明示能所各有十名究體無差隨功立名。】


「二種本法十名其相云何。」


【釋曰後別問廣答有二初二法十名又二初問。】


「頌曰通二種本法。」


【釋曰後答有二初頌答取下廣大等此方九名對
此毗摩等九句梵語次第翻譯於文易見。】


「論曰云何為十。」


【釋曰後論釋有三初標徵。】


「一者染汙品法故。」


【釋曰次別釋有十初廣大神王有二初顯名合說
喻中名同依異法中體同用異但取喻體不取喻
依故。】


「自體契經染淨法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謂眾極疑二種本法為同為異
佛即造作說法之相乃與答釋遂舉二喻曉況兩
法金剛神王兩番配合類一一心主海神王一義
[002-0858c]
指陳如多一心。】


「二者而為自在故。」


【釋曰二大虗空王有二初顯名合說第一空王以
總太虗容東西空而得自在第二空王以空容色
而得自在色容受者謂以空中容受色故合二本
法於義可見。】


「金剛三昧容受大種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謂一心真如本法理性能容真
門自體空無絕安立處猶如大虗能含眾空本來
於彼東西等處無住著故於諸障礙無有障礙者
然多一心於障無障能住持故如空容色使得住
故。】


「三者為其德故。」


【釋曰三出生龍王有二初顯名合說。】


「順理契經無有斷絕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標嵐梵語此云迅猛風也法合
可解。】


「四者通生染淨法故。」


【釋曰四如意珠藏有二初顯名合說就所出生立
其名故。】


「如如契經涅槃法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真如所入利圓者也良以性本
無惑體元是真清淨解脫功德圓滿故所被根是
圓頓器。】
[002-0859a]


「五者亦復如是故。」


【釋曰五方等有二初顯名合說謂有毫毛或是色
相方圓類等故曰方等唯現天像名為白毫通顯
五趣名為亂毫二俱稱毫兩皆是色次下梵語無
別異故。】


「攝無量伊尼羅故。」


【釋曰後引教證說就一就多說白說亂白亂雖殊
體性無異隨受一名俱通二號。】


「六者與行與相如來藏。」


【釋曰六如來藏有二初顯名相前五從喻受名後
五約法建號此如來藏正是所入從真如門彰遠
轉遠縛之名從生滅門得與行與相之名。】


「實際契經如伎兒故。」


【釋曰後引教證此引二經釋前兩藏以一一心從
能門解唯有覺者離流轉因是一是白名遠轉也
唯有如如離慮知縛亦一亦白名遠縛也一一白
白摘讀兩用或復通用在義無違又多一心亦從
門解若就能與其唯本法善不善因者善即是覺
不善不覺於惑於覺與力為因生死涅槃從此出
現受苦樂等者謂一法界有為無為二種自在能
熏所熏多法和合故受苦樂定俱時轉故楞伽云
如來藏者能徧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
趣故。】


「七者如住劫時。」
[002-0859b]


【釋曰七一法界有二初顯名相純白法界如空劫
時無雜物故無盡法界如住劫時有萬物故純白
無盡皆是門名本法從彼以彰名故。】


「真如法界如有長時故。」


【釋曰後引教證空種即純白徧種即無盡言空種
無礙者空字是門種無礙者是法是空之種無礙
依主彰名徧種無礙準此而釋俱言種者皆取性
義與空與徧而無實性皆無礙故又或種者即種
類義謂真如門體如相如空與不空種類不一亦
具多名準此所解空種二字俱是別門無礙二字
即是本法空種之無礙亦作依主釋。】


「八者義如前說。」


【釋曰八摩訶衍此中有二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
三自摩訶衍大覺契經證如第一論。】


「九者如順明珠。」


【釋曰九中實有二初顯名相第一義諦亦名中實
等住中實如獨明珠無雜影故別住中實如順明
珠現眾像故。】


「中實契經如同異珠故。」


【釋曰後引教證離邊釋中真心解實以此實理遠
離真俗二諦邊故由此本法名為第一義諦於文
有據亦如前引自體契經廣大神王非世間法非
出世間法亦詺本法為第一義諦上下明證其文
非一如異同珠者異屬所現影各差別同屬能現
[002-0859c]
珠明無異攝差別影歸同體明故云異同次同異
珠反此而說。】


「十者隨能作立名。」


【釋曰十一心有二初顯名相先列名中且第一者
上言是一指所作門唯一一故下句方云是一一
心立所入名此中一心從彼所作門上立名是一
之心依主建名又第二者上言是一切亦指所作
門具一切故下句復云是一切一心亦立所入名
此中一心但從能作以立其名一即心故持業為
名。】


「一心法廣說。」


【釋曰後引教證非大非小等者彌顯本法是第一
義諦四種中道於文可見心本非一從所作一假
名為一心非一切從所作多假名一切今不說名
一切心者蓋隨能作立一名故。】


「是名為十根本名字。」


【釋曰後結收。】


「巳說二法名字差別。」


【釋曰後二門十名有二初結指。】


「真如十名其相云何。」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真如十名有三初徵問。】


「頌曰真如不共稱。」


【釋曰次通答有二初頌答十句梵名如次翻對。】


「論曰是名為十。」
[002-0860a]


【釋曰後論釋問前文兩法今此二門同共立名號
如來藏門法名濫揀辨若為答此門開為真如真
如等如來藏則通真俗二諦攝故他法開為遠轉
遠縛等如來藏彼唯屬其第一義諦故知前後名
字雖同義不相濫。】


「如是十名法門名字。」


【釋曰後該收談真異名皆此攝故。】


「生滅十名其相云何。」


【釋曰後生滅十名有三初徵問。】


「頌曰生滅不共稱。」


【釋曰次通答有二初頌答十句梵語如次翻對。】


「論曰是名為十。」


【釋曰後論釋生滅十名翻真立故一對前二二對
前一三四五名如次對前四五六名六對前三其
後四名次第同前配之可見。】


「如是十名法門名字。」


【釋曰後該收俗諦異名皆此攝故。】


「巳說二門分相門。」


【釋曰後同異分相門有二初結指。】


「二種本法其相云何。」


【釋曰後徵釋有三初二法同異有二初問為復二
法幾同幾異。】


「頌曰同名異義故。」


【釋曰後答各有所依摩訶衍者謂後重一體大乘
[002-0860b]
依彼初重一體一心摩訶衍等足驗前門不是後
法斯為良證三諦科揀巳如前辨問豈不前文自
說根本總摩訶衍如一圓珠體性是一今言依異
其相云何答雖如一珠然成依異恐理難明再須
喻顯如世一父二子依異一子為僧一子為俗父
雖一體望僧望俗義說二故若云僧父如一體之
所依也亦云俗父如三自之所依也一體大乘三
自大乘各緣所依根本大乘為自境界亦可一心
各緣所作自能依門為境界故故下論云甚深真
理非餘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


「二種法門其相云何。」


【釋曰次二門同異有二初問為復二門幾同幾異。】


「頌曰異名異義故。」


【釋曰後答先結頌總對後依文委示行法異中真
如門內自有修證非取異門一心一念異門心念
若生成縛不生為行以此門中無斷無縛唯取寂
滅寂滅為行若依
皇上解云一心即是所入本法一念則屬能入行
門是心及念從法爾來本不生長眾生障縛如是
之念即是真門寂靜妙行美哉
睿見逈洞真乘詞簡理周窮源徹妙生滅門修以
智斷惑生位始覺斷生相惑滅位始覺斷滅相惑
住異例然舉兩攝中故不別說體相異中引楞伽
證且寂滅者名為一心證真如門與本等故寂滅
[002-0860c]
體相同一心故又一心者名如來藏證生滅門與
本別故所入一心非屬染淨如來藏門具有染淨
故生滅藏與本義別。】


「二門位地無障有障故。」


【釋曰後因明餘義有二初徵釋證位異此中具有
伸問頌答三經證真餘教指俗二門真如二門位
地別異所以曲有多途文理昭然長分大段上下
判文宜知此例然證真中引大本經四句如次賢
凡亂住初後亂住果聖亂住聖賢亂住或此四句
初即凡位始終相即次則因果始終相即次則聖
位始終相即後則因位始終相即分流經中初七
句正明亂住後一句出亂住由或初之七句約義
配同最後一句據理皆泯真修經中五十一位摘
信為母餘位為兒生五十一歲者意云以五十歲
男兒生在一歲母腹法合即配五十一位亦亂住
故。】


「舉是一隅法相門。」


【釋曰後例餘勸觀結人眾等六例此可知。】


「是二種門圓滿門。」


【釋曰次該攝圓滿門有二初牒指。】


「謂以真如一切法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皆各總攝從謂字下解釋皆
字然字下解各而字下解總。】


「所以者何圓滿門。」
[002-0861a]


【釋曰後徵釋別結攝法齊平義各別故。】


「此義云何直說答故。」


【釋曰後問答顯因門問答梗槩故俱言直性相不
離故真妄交徹故。】


「巳說略說分次說廣說分。」


【釋曰後廣分有二初結指。】


「本曰唯證相應故。」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真如生滅各異門又二初心
真如門復二初唱本次文委釋此不豫陳伹相真
如四句四德不細辨明至文具出。】


「論曰解釋名字門。」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科分。】


「心真如者率向應審。」


【釋曰後顯示有三初體相真如門有二初解釋有
三初建立名字門隨功立名舉一法界作大總相
謂所入一心能入真如既各十名因何所入中偏
取一法界復何能入中偏取大總相蓋一法界作
大總相功業相應由是偏舉初云一者非對二三
當體絕待故名為一橫竪周徧故一作大業法者
軌持包含一切無所闕遺故法作總業界即實性
真理甚深義相體相皆能作故故界作相業下云
法門法謂一法界門謂大總相是法之門依主彰
名門即是體作持業釋如是多字並歸門者門能
顯法最偏勝故率取向上能作所作種種別相一
[002-0861b]
一審觀。】


「巳說建立真體門。」


【釋曰次直詮真體門有二初結指。】


「所謂心性為差別故。」


【釋曰後顯示有三初詮真揀妄有二初對妄顯真
能揀真門中非字就遮說謂真如法非生非滅離
起離盡故無字約表論其體即是無生無滅是一
是常故又是非即體明真體非是生滅之法有無
體外說真性無有餘生滅相所揀妄門中是字目
自性能表四相業等自性是生滅故有言屬差別
所表色心有彼共相之生滅故無相有相二門異
故。】


「復次亦不住故。」


【釋曰後拂迹入玄非字不義何不言非若言非時
恐人悞執真性為非所以言不所以者何次釋成
云以真如法絕百非離千是正遣雙非雙非不住
影出雙是雙是無拘故。】


「一切諸法妄境界故。」


【釋曰次假有顯無先明假有後顯實無生滅門中
以有心念則有一切差別境界顯真如門既無心
念故無一切差別境相如因翳眼則有空華若離
翳眼孰見空華故楞嚴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
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


「是故離絕之相故。」
[002-0861c]


【釋曰後明真拂相有二初正顯離絕分四一離三
相有二初牒指。】


「言說名字其相云何。」


【釋曰後隨釋有二初問。】


「頌曰契經異說故。」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


「論曰離言說相。」


【釋曰後釋文有三初言說謂言說下列名數楞伽
下引教證如是下指正要相言說者妄計妍媸虗
起愛憎於境執著發言說故夢言說者曾經境界
無有定實憶昔攀緣起諸夢境即從夢覺緣念思
度妄謂吉凶虗生言說執著言說者昔曾怨對宿
有業緣今偶現前發生言說無始言說者多生熏
發曩劫慣習不假強緣任運起說引教證中我說
法者以汝等者我今說法念汝眾生墮在執著生
人我見不了法性妄起言說為對彼愚非前四言
說故我說法又或以為汝等一切眾生在生死界
不了斷修妄興言說為治彼凡亦非前四故我說
耳或佛還用眾生所發世間言論說實相故稱勝
義言名如義語實空不空者此簡異門妄法非有
實是其空真德不無實是不空亦可理性實空絕諸
相故情實不空起眾境故空實不實者亦簡異門
妄法名空空則是實真法名空空則不實亦可法
性空實所顯體故但空不實能顯門故離二相者
[002-0862a]
謂離實空二種相故中間不中者離亦實亦空故
不中之法者即指不是亦實亦空中間之法故離
三相則顯一理既遣異門唯有自門談體談相稱
真稱如是故名為如如如說上言如者稱可之義
顯上言說稱可契合如如理故故所揀離非就真
門以真門中非所揀故問準三昧經佛所說者義
語非文不言義者皆是妄語生滅門中佛所說者
既非如義應皆妄語若許生滅有如義語今真如
門揀之不盡於此兩途若為通會答如義有二一
真如如義如上所引三昧經說二生滅如義諸佛
所說一切契經皆顯如故。】


「名有二種離名字相。」


【釋曰次名字二名二字各引教證從阿等者即諸
教所說四十二字母由此為本出生一切聲名句
文及生一切菩薩妙行具如華嚴般若等說道品
經中證字影名真同鏡明名如影也大海經中證
依空字真猶虗空字若鳥也。】


「心量有十為境界故。」


【釋曰後心緣前八可知第九識心即前所入法十
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緣彼生滅門如伹不
能緣真如門理非不能緣自門真理第十識心即
真如門所依本法而唯能緣自門真理體能鑒用
照體獨立故說為緣如自證分緣見分故引證極
顯尋義自彰。】
[002-0862b]


「畢竟平等滿三德耳。」


【釋曰二滿三德初牒指後解釋諸眾生等無量差
別唯以前四言說為本而轉由離言說相故成畢
竟平等德諸外道等九種變論楞伽列釋須者撿文十種異
通以九十五道攝為十種邪執唯以前一名字為本而轉由離
名字相故成無有變易德諸眾生等執取計名煩
惱破障智及相續所知壞障唯以前九心品為依
而轉由離心緣相故成不可破壞德離相滿德如
文可見其多一心與障為依尅論自體非是障故。】


「唯是一心體真如。」


【釋曰三結體真正結能入體真如理唯是所入一
心本法欲結體真歸一心故謂離三假相名為真
也圓滿三實德謂之如也順本所牒心真如矣。】


「以一切極相違故。」


【釋曰四離三緣先牒指後解釋言說名字心緣俱
假真理如實故無三相。】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釋曰後復遣執著有三初遣意謂恐愚夫聞離三
相知圓三德假相雖無巳遣斷見實相仍存復滯
常邊執有體如何能出離故說真如亦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虗妄言說。」


【釋曰次離緣正顯體如無相所以極猶盡也假真
如言遣虗妄言非有能遣可為棲托言說既空有
相奚立後能所遣於文可見。】
[002-0862c]


「大本不二法體故。」


【釋曰後引證離言說言說說者謂離前四虗妄言
說請唯如義言說而說非不二不二者非同八千
一種不二請說真實不二法體若如義說故能除
遣前四虗妄假說之垢如言說如者說無生滅無
說無示故如耳聽如者聽無生滅無聞無得故此
大本經與分流經廣略雖殊宗旨契同清涼指釋
恐繁不陳。】


「巳說直詮名字門。」


【釋曰後解釋名字門有二初結指。】


「此真如體斷證智故。」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牒指問答真無可遣障如無
可立位。】


「此義云何而非如體故。」


【釋曰後再徵委釋重廣前義以無少法不是真體
既無治障寧存斷道若有斷道可立位地既無少
法不是如體如體一味何分斷道斷道不立位地
安彰。】


「當知一切法所上說故。」


【釋曰後總結不可說者雙結言說名字相也下皆
準此結離三相故名體真。】


「巳說根本決疑門。」


【釋曰次問答決疑門有二初結指。】


「問曰生疑致問。」
[002-0863a]


【釋曰後正明有二初問又二初牒標。】


「問者直疑其果。」


【釋曰後隨釋有三初正明二問有二初總問略答
依第一轉不可說念疑無隨順依第二轉無相無
因疑無得入。】


「所以者何而能得入。」


【釋曰後再徵委釋因善言教引生三慧因生三慧
引起萬行今無言說全無三慧既無三慧何成萬
行故生此疑云何隨順若有萬行之因則有萬德
之果既無能入萬行之因何有所入萬德之果故
生此疑云何得入金剛地者準元本中有二金字
四卷楞伽褒揚果位立金金剛揀非因位之金剛
故論但一金書者透矣。】


「如是二問誹五等位。」


【釋曰次屬當二門因依生滅遂疑真如若如生滅
斷惡進善修因契果理在不疑今於真如無言說
故無加行善無心念故無信等位隨順既無得入
寧有。】


「今舉此意發如是問。」


【釋曰後結成問意。】


「答曰決彼二疑。」


【釋曰後答有二初牒指。】


「所謂隨順真如隨順。」


【釋曰後開解有三初決隨順疑有二初標列真俗
[002-0863b]
不同各開隨順。】


「生滅隨順方便故。」


【釋曰後決擇有二初生滅隨順有三初標釋上下
先標列後略釋謂從信位乃至等覺作果方便名
為向上復從性淨乃至信初作凡方便名為向下
邪邪地者邪定不一故重言耳又十信菩薩未具
善根亦名為邪信前凡愚由對彼邪故云邪邪。】


「所言向上是各向下。」


【釋曰次廣明上下向上因憑無常言說順次引生
無常三慧復因修慧引生行德此依染淨始覺而
說向下因憑常住行德逆次引生常住三慧復因
聞慧引生言說此依染淨本覺而論。】


「如是二門自當顯說。」


【釋曰後顯同指餘向上無常向下常住約從無始
本具而說同一時轉雖分上下而無前後若障若
礙本覺始覺一一別相至文自顯。】


「真如門中彼有故此有。」


【釋曰後真如隨順有三初揀妄遮非不可說中無
彼異門常無常言說不可念中亦無異門常無常
三慧豈無自門隨順說念不應以俗難此真門。】


「若爾雜亂住故。」


【釋曰次徵釋正取問若許真門自有說念請示其
相答真門說念非常無常唯有如如如說及寂滅
寂靜念由無往向但亂住故。】
[002-0863c]


「云何名為真如隨順。」


【釋曰後解釋隨順有二初徵。】


「謂若真如音聲。」


【釋曰後釋有二初明說知一切法雖有如義說然
無四種說令諸眾生則順自門真如言說。】


「復次寂滅寂靜念。」


【釋曰後顯念知一切法雖有寂靜念然無四種念
令諸眾生則順自門唯寂靜念問巳言寂滅又云
寂靜重疊顯示其相云何答以此四字正顯體如
離三假相名為寂滅滿三實德名為寂靜復次不
可說故名為寂滅不可念故名為寂靜復次無彼
異門惑因惑果名為寂滅無彼異門覺因覺果名
為寂靜復次無彼向上無常說念名為寂滅無彼
向下常住說念名為寂靜復次無彼常住及無常
念名為寂滅無彼能念及彼所念名為寂靜復次
離彼流轉名為寂滅離彼還滅名為寂靜具上多
意故重顯示又此四字目所觀境唯以念字為能
觀心雖知真門實無能所為利眾生依於體如即
寂之照目為能念即照之寂目為所境故知此念
從境受名亦猶前說真如音聲不可真如即是音
聲須知音聲從彼所詮真如受名皆是屬聲並歸
依主。


天佑皇帝聖智解曰此寂滅寂靜念非是一一識
心彼是所入第一義諦今寂靜念唯在門中無往
[002-0864a]
向念當真諦念寂滅二字即是門中體真如攝約
所觀境其寂靜念約能觀心是知自門有寂靜念
不有此修無以順真即境之念證相應故即顯此
念唯在當門非于所入一一心故行者唯用此寂
靜念方能契合一一心故美哉
聖見獨出常情妙符得入真門誠謂如義言說。】


「巳說決得入疑。」


【釋曰次決得入疑有二初結指。】


「此中有二真如得入。」


【釋曰後釋成有二初科分。】


「生滅得入應審觀察。」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生滅得入依隨染始覺向上
得入金金剛地依隨染本覺向下得入邪邪地故。】


「真如得入名為得入。」


【釋曰後真如得入則自所依即一一心以如義言
引寂靜念亂住得入一一心故俱非言說者即是
非常無常如義言說也及俱非念者即是非常無
常寂滅寂靜念故正證之位既絕能所離此說念
名為得入真覺師云非以知知寂亦非自知知本
知自宛然非為無知也故知前說真如無相但為
遣執非謂真體功德俱無方名得入。】


「第一轉言決斷理明。」


【釋曰後結成二轉第一轉中雖離說離念遣隨順
疑巳成就故第二轉中雖無相無因遣得入疑決
[002-0864b]
理明故。】


「巳說發起真如門。」


【釋曰後開相真如門有二初結指。】


「此中有二真如門。」


【釋曰後辨相有二初科分。】


「如實空者不相捨離。」


【釋曰後正釋有三初指陳二相如如體中染法皆
空淨法悉具染空淨具不相離故非同生滅敵體
相翻待染立淨德數齊故如下論云真如門中無
差別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獨存真如淨法界故。】


「於是應誦真如門。」


【釋曰次引證勸持體如相如有離有圓離過患本
圓功德本其相如中離四句相滿四法德本論雖
具今略解釋遠離四句相者百論頌云有非有俱
非一非一雙泯隨次而配屬智者達非真彼論廣
破四宗外道一數論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是一
義當有句二勝論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非一當
非有句三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亦一亦異
四邪命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非一非異曉師疏
解非有相者遣第一句非無相者遣第二句非非
有相非非無相遣第四句非有無俱相遣第三句
二句前後隨論者意皆有道理無違義相一異四
句準釋可知賢首疏指論約外人展轉計執有此
諸句不同廣百四宗外執非有相者明此真如離
[002-0864c]
妄有也惑者聞其非有即執真應是無故論遮云
非無相也惑者聞上非有非無便計雙非以為真
法論復遮云非汝謂有說非有相非謂法體是非
有相非汝謂無說非無相非謂法體是非無相故
又非却雙非相也惑者復聞非是雙非遂計兩是
我立有無汝立雙非雙非若存有無隨喪雙非不
存有無還立論又遮云非汝雙非故說非非非許
兩是何執俱相俱相不存故離四句離四句相即
空真如一異四句準此可解圓滿四法德者即本
論云常常德樂德不變我德離二苦故淨德法滿足此滿四
德即不空如。】


「以離念非往向證。」


【釋曰後逐難略解是亂住證者唯真如門理證理
故非往向證者非生滅門智證理故。】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二




部丁切萍草無根水上浮。



湯故切菟[糸*系]草名。



在各切穿也鏨也。



無救切救也助也音蒸。



以周切所也。



似良切布翅飛。



之庶切飛舉㒵。
[002-0865a]



公的切感激也疲波也。



壯舉切險也疑也。



去為切缺也。



譜朗切牌也。



徒木切書版也。



寄歸切九達道。



名聘切謂下浪切名譡巴言中也。



苦定切路逕也近也。



何黨切莽流廣㒵。



胡道切浩浩翕便肝切水盛也大也𣵐海比
海。



亡慍切亂也。



視壽切疾也速也。



吾堅切㚥也。



赤之切媸妍。



吾苟切合也。



古悉切習也。



古銜切察也形也式也益也。



思奚切鳥棲也亦作栖。



丁格切托櫨也。
[002-086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