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7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宋-法悟 (master)



No. 772-A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引文
貞亮翼贊同德致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
守太保兼中書令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
上柱國燕國公食邑七千五百戶實封[冰-水+杗]
佰伍拾戶臣耶律孝傑 奉 勑撰


臣聞覺皇之立教也權輿六度弘正道以流徽軌轍
三乘應群生而示化經言無際彌天地之表不可窮
法意甚深極江海之量不能測爰自結集之後洎于
傳布巳還綿歷歲時孰能恢闡粵有菩薩名曰馬鳴
以十身證果之身處八地示因之地張皇正教破逐
邪宗製起信之論文契如來之言教次有龍樹大士
仰追師德嗣作主盟據五分之精微裁十軸之奧妙
號曰釋摩訶衍論斯乃佛生等有門法對開含總別
之深詮具能所之玄旨自震旦流通而後洎摩多傳
譯巳還聖喆未逢清徽曷啟
我天佑皇帝位聯八葉
德冠百主
睿智日新
鴻慈天賦儒書備覧
優通治要之精釋典咸窮
雅尚性宗之妙甞謂曰釋摩訶衍論者包一乘之妙
[001-0830b]
趣括百部之玄關安得宗師繼為義疏守司空詮圓
進法大師學踰觀肇辯奪生融屢陪內殿之談深副
中宸之旨會因眾請獲達
聰聞旋特降於
俞音俾廣求於隱義由是精滌慧器密淬詞鋒研精
甫僅於十旬析理遂成於五卷適當進奏果見褒稱
乃賜號曰贊玄疏
皇上聽政之餘
省方之際歷刊詳而
在手咸印證以
經心于此論中先立
御解四道皆
識透前古信結後人眾耳所未聞凡情所不造天才
獨秀物議同歸如大霧之指南若群星而拱北義攝
於五十一藏究之無窮理分於三十三端牢不可破
詔從模鏤言使傳通目龜鏡以長存同日星而永照
臣恭承
溫綍俾贊寶編燦燦義天管窺而莫際汪汪學海蠡
酌以徒煩退讓靡遑聊述梗槩云爾。
[001-0830c]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目次




* 卷第一

* 序
* 十門分別
* 卷第二

* 釋總體巳下
* 卷第三

* 釋心生滅門巳下
* 卷第四

* 釋眷屬無明住地門巳下
* 卷第五

* 釋用大巳下至終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目次No. 772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一并序
中京報恩傳教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詮圓通
法大師賜紫臣沙門 法悟奉 勑撰


夫圓常果海湛寂靈源離教說以難思超因緣而
最勝四法界詎能含攝三世間奚足該收秀門法
兩重逈絕能所像希夷而獨立莫得詮緣不可智
[001-0831a]
知非其數數者其唯不二摩訶衍歟沖虗本一炳
煥隨宜為無為始異從生世出世畢同歸趣號如
意珠藏侔應用以無窮名廣大神王況威靈而不
測者則十六所入法之謂焉真俗有辨頓漸無參
自地對待以區分體相寂絕而清淨位殊因果智
惑假立於斷修性出名言障道不存於遣立者即
十六能入門之謂矣故我世尊順本所乘如義而
說自鶴林倏變且失指提龍藏甚深罔窮幽秘馬
鳴菩薩慨茲玄理匿在筌蹄蠢厥含靈懵於修證
由是迹滿二僧祇劫寄逮無功文憑百洛叉經具
彰總法摩訶衍論自此興焉字纔啻於萬言旨備
包於眾典權輿果道隱括因門然法教淵含奈根
宜淺局故於了義未達幽宗其猶管眼窺天粗觀
寥廓毛頭滴海安測深弘龍樹大士膺記別以挺
生導物情而示現以為攝義之論正投樂略之根
乃依百本之金言廣釋一軸之寶冊師資繼作本
末流芳而自譯出後秦時經累業其間闡布未之
前聞噫歷世久湮必將有待會逢外護果視中興
我天佑皇帝傳剎利之華宗嗣輪王之寶系每餘
庶政止味玄風陞御座以談微光流異瑞窮圓宗
而製讚神告休徵然備究於群經而尤精於此論
法悟
疊承
中詔侍講內庭凡粗見於義門幸仰符於
[001-0831b]
睿意因茲諸釋特瀝懇詞欲別製於疏文期載揚
於論旨暨達
聖聽爰降
前音且揮塵傳燈無足稱者而操觚染翰何敢當
哉勉副
宸衷聊述鄙云爾。


「 稽首性德圓圓海
 能所淨覺及法藏
 本釋大士諸賢聖
 願乞冥資贊玄妙」



將釋此論十門分別一發起因緣二指陳門法三
控釋宏綱四開修秘鍵五勸持誡謗六依義判教
七決擇論體八顯示宗趣九興傳時代十剖析文
義。


初發起因緣


有通有別通謂一切諸經酬因應請
等一切諸論顯理度生等一代教興皆由是矣別
謂今此一論總舉八因起後四分化三聚根入五
位道除疑惑等障破人我等執通達二門契合一
心故。


二指陳門法



皇上解立義分云法門名數總三十三其不二大
乘深妙獨尊離言果海絕根宜故故下論云性德
圓滿海是焉餘三十二若門若法俱屬因分又下
論云修行種因海是焉其十六所入兩重根本俱
屬第一義諦皆是總體其十六能入兩重枝末不
出真俗二諦皆是別義故釋論云此一總言於兩
[001-0831c]
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上及下臨故又云終其本
末不相雜亂其總別門初後不無準此所說非於
前門開為後法論文顯矣若於前門開為後法本
末總別及三諦義有雜亂失誠謂
天才索隱聖智探玄妙窮本釋之宗深契總別之
趣自斯巳下重廣
御解謂以不二摩訶衍法離根宜故離教說故無
因無緣難思難議佛圓果海性本絕言迺就因分
帶言法界為利眾生義分能所根復利鈍不同法
遂兩重分異且第一重所入之法雖依果海不二
大乘然於因分無名強名稱為根本大乘尅論所
入能作之體約唯無二第一義諦伹隨能入所作
門真俗不同說八差別故下論指前重所入即是
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除不二外自餘門法無
不以此而為根本前重所入未分法義心體相用
但總呼為根本大乘故因緣分偏目此八名之為
總是知深勝難可思議甞因曩歲寓跡雲中親獲
一珠圓而愈淨而能內出眾多之色以喻對法且
彰八色紅紫碧綠四淺四深八色歷別炳然齊現
而其本珠元唯是一隨色所呼名深紅珠淺紅珠
等根本大乘亦復如是本唯是一能作八門隨八
能入名八大乘義當諸佛無盡藏經大總持藏以
此一藏無所不通無所不當圓滿圓滿平等平等
一切所有諸如來藏無不以此而為根本如王如
[001-0832a]
主如天如地唯此一種為所依總相諸如來藏為
能依別相問既此根本離名離相則令眾生何趣
何入答若不開門誠如所難設門逗根令依門入
造彼本法豈不達耶故下論云謂以一體一心而
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一體一心摩訶衍乃至以
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而為其門所趣入
故名為能為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又
前重能入所作八門四門是真四門是俗伹法中
二門先真後俗義中六門先俗後真然八門名義
雖無文解準第二論自有問云何故諸論建立門
中備標本數散說門中各闕其數論自答云欲增
學者思惟力故今遵指誨粗解釋云一者一體一
心門謂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以理自理絕
待淨妙之體以理自理絕待靈明之心接引行者
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二者三自一心門
亦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以智望理相待體
相用三以智望理相待照達之心接引眾生依門
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三者無量無邊諸法差
別不增不減體大門亦依根本摩訶衍中作起能
依相待俗諦種種之法各各不同及與相待所依
之體接引眾生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摩訶衍四
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門亦依根
本摩訶衍中作起能依絕待真諦無二之理及與
絕待所依之體接引行者依門趣入所依根本總
[001-0832b]
摩訶衍相用二門準上可思凡所入法即是中道
第一義諦其能入門不出真俗二諦之理又後重
所入所依八法謂有一類樂略劣根聞彼初重門
法深勝未能解者如來巧引復設後重門法化度
彼根聞巳遂生領解其義云何謂但開前根本大
乘分為四種所謂一心及與三大根本大乘以為
所依一心三大以為能依而為後重所入自體然
此四種對望前重根本大乘雖是能依今望後重
所作八門即是所依立四不同從門受名分成八
種謂於一心隨門開二一者一體摩訶衍一體即
是後重一心所作之門此所入法從門受名二者
三自摩訶衍三自即是後重一心所作之門此亦
所入從門受名於體相用隨門分二準上可知故
下論說後重本法或從能入建立其名論言或字
蓋含此理又後重能入所作八門亦四真四俗法
中二門先真後俗義中六門先俗後真準前可解
謂依一心作起能依一體門義即為能入契一一
心名一體門亦名真如門故下論云謂以真如體
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言為體復依一心作起能
依三自門義即為能入契多一心名三自門亦名
生滅門故下論云以自相本覺心而為其門所趣
入故名言為自此是心中所開二門次於體中亦
開二門依多一體所入之上開俗諦門依一一體
所入之上開真諦門餘相用中各開二門準此可
[001-0832c]
知問後重所入八法與彼前重能入八門復何異
耶答前重八門但是大總持如來藏根本總體之
上能依真俗二諦別義今此後重所入本法全開
總體成法與義唯是中道第一義諦分此法義為
四別體謂心體相用隨門成八且如此論四種法
中二種所入即是遠轉遠縛如來藏與行與相如
來藏既屬總體有何相濫前重能入別義門耶體
相用三各開四種如餘三論必廣解釋依此後重
別體之上復開能依後重八門若就因緣分中總
言與立義分中根本八法作正因緣名因緣總餘
二十四雖皆名別若以後重所入之法望其後重
能入之門亦得名總何所以耶作二門故離二邊
故是所依故第一義故故下論云摩訶衍者總此
中總言於兩處中是總體故所謂望上及下臨故
斯為的準其能入門能依別義則有無邊攝屬二
諦則但為別門後法前門雖不相濫兩重能入寧
無濫耶答豈不能入各隨所入總別異故復何惑
耶前廣後略尤顯異也如上所說不以前門而為
後法論旨昭著學者應知。


三控釋宏綱


謂解釋分正明後重二法二門餘略
不釋言二法者真門所入名為一體摩訶衍法俗
門所入名為三自摩訶衍法此二種法即三諦中
第一義諦言二門者一心法上開絕待義為真如
門即三諦中唯真諦故一心法上開差別義為生
[001-0833a]
滅門即三諦中唯俗諦故攝末歸本唯是一心攝
本歸末唯是二門本末歷然門法雙存本末泯絕
門法雙寂冥同離言不二果海故又後重所入二
法對明三異二同言三異者第一依異各以前重
根本大乘為所依故譬如一父二子咸依一子為
俗一子為僧雖依一父各全非分然其一父望與
僧俗作彼所依義各異故雖具能所生殊今取能
所依異第二門異真俗二門入各異故第三境異
各緣自依或前所依或後能依為境異故言二同
者第一徧同分量等故第二名同十名通故後重
能入二門對明七異一同言七異者第一人異清
淨解脫真門根故三聚眾生俗門根故第二法異
真門唯有清淨法故俗門備有染淨法故第三依
異真門唯依一一心故俗門唯依多一心故第四
行異真門不起眾念為行俗門以覺治染為行第
五體異真門體淨與本等故俗門通染與本別故
第六境異真門唯緣一一心故俗門唯緣多一心
故第七位異真門位地雜亂住故俗門位地往向
住故言一同者即徧同故真門體如離過患行無
三假相圓功德品滿三實德諸法皆真無妄可遣
諸法皆如無位可立復依言說開示相如空真如
中離過患行無四句相不空真如圓功德品滿四
法德言三假者一言說假前四言說皆不實故二
名字假前一名字亦不實故三心量假前九心量
[001-0833b]
皆非實故然多一心唯緣俗門真如等法隨門說
假不緣真門真如理故言三德者一畢竟平等德
以離差別前四虗妄言說本故二無有變異德以
離外道九變十異名字本故三不可破壞德以離
異門煩惱破障所知壞障心品依故言四句者一
非有相妄執實有真非彼故二非無相妄執實無
真非彼故三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妄執雙非真非
彼故四非亦有相非亦無相妄執兩是真非彼故
非一相等四句準前四句既離百非皆絕言四德
者謂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一者常德以離
世相所遷動故二者樂德以離眾苦諸逼迫故三
者我德離不自在虗妄轉故四者淨德離諸雜染
鄙穢法故此真門中唯有自門言說及念為隨順
因真如言說非常住說非無常說無能說言無所
說法此門唯有如如如說此說亦名真如音聲行
者既聞稱如言說即以稱如耳聽因此引起稱如
心念因此了達滿德真如然斯心念非常住念非
無常念無能念心無所念境此門唯有寂滅寂靜
念此念亦名無往向念若信若賢或聖或果隨在
何位雜亂住故又此真門有得入果亦任因果亂
住位中遠離說念名為得入以真門中俱非言說
即如義語及俱非念即寂靜念證真果海皆遠離
故生滅門中兼正開出十如來藏四句分別一唯
所入初之三藏大總持藏即當前重根本大乘遠
[001-0833c]
轉遠縛後重真門所入大乘與行與相後重俗門
所入大乘二唯能入次之六藏第四一藏唯是真
門體相真如從第五藏至第九藏皆生滅門性真
如理妄染性空本覺性德所攝妄法目之為藏三
通所入亦通能入即第十藏或多一心或本覺心
隱沒覆藏在世法故四非所入亦非能入不二大
乘離言果海非前十藏所攝法故生滅門中於不
生滅開四無為真如本覺始覺虛空各具二體通
體皆以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而為體故別體
如次寂靜理法自然本智隨他起智無所有事而
為體故各具二用通用如次出生諸法不守自性
常隨妄轉欲有令有故別用如次平等不失常不
轉變對治自過空性不失故又於生滅開五有為
根本無明生住異滅各具二體通體皆以非有為
非無為一心本法為其體故別體如次大力住地
細分染法麤分染法為其體故各具二用通用無
明生諸染法生住異相上下與力滅相於上及自
與力故別用皆能隨所至處作礙事故若五有為
熏四無為通達作用五染有力四淨無力無力四
淨隨五有力俱行俱轉背本下下十信巳前邪定
聚中淪溺無休名為下轉若四無為熏五有為四
淨有力五染無力無力五染却與四淨和合而轉
向源上上十信巳去修行不息名為上轉又生滅
門從有無為總別義開十梨耶識四句分別一唯
[001-0834a]
有為識從第二無明及第五業至第七現共四藏
識皆遷流故智相等識或從本攝亦藏識收或為
末收非藏識攝二唯無為識第三第四第九第十
四覺梨耶第八一種真如梨耶共五藏識非無常
故虗空無為是義是末以義從體皆藏識攝依本
開末非藏識收三亦有為識亦無為識即大攝主
阿梨耶識四非有為識非無為識即多一心三自
大乘又生滅門本覺始覺真如虗空各具二用謂
別及通從別用說清淨二覺清淨二理性離無明
不受染熏故名清淨從通用說染淨二覺染淨二
理不守自性善受染熏故名染淨問二覺隨始斷
染證理其相云何答清淨本覺非有非無非患非
德名言道斷尋思路絕唯依法爾清淨始覺起智
發定斷惑證理說名本覺然斯本覺具三別用一
者熏習別用能熏三世莊嚴一覺二者證理別用
不治二礙常證二理三者為緣別用出多應化徧
滿時處恒與眾生作勝緣故清淨始覺具二別用
一者治惑別用二者證理別用發大智力發大定
力於諸障染了本性空通治二礙常證二理此則
若麤若細或本或末五種有為通照理無說名為
斷染淨本覺具四通用一者治惑通用二者證理
通用從本無明乃至滅相發究竟智照妄理無亦
證二理當染淨故此則從細至麤自本之末五種
有為分照理無說名為斷三者現境通用能出六
[001-0834b]
佛及起六境應化利樂時處周故四者隨惑通用
不守自性隨緣成妄故說此覺背聖向凡入邪邪
地無明藏海動轉不息故染淨始覺具四通用一
者隨惑通用邪定聚中未遇師教常隨惑染同共
和合恒俱轉故二者治惑通用三者證理通用若
遇師教十信巳去發起淨用從下滅相至大無明
以分滿智斷除妄染轉勝證彼二染淨理故說此
覺背凡向聖至金剛地號解脫道名妙覺位四者
還源通用自入果位不分始本四覺圓合唯同一
覺四理無差唯是一理理智無二契合心源雖絕
諸相亦無斷滅妙妙玄玄寂寂湛湛即沒圓極究
竟自在不二大乘離言果海故約斷惑應為四句
一頓而非漸謂清淨始覺二漸而非頓謂染淨始
覺三亦頓亦漸謂染淨本覺約時成頓就位名漸
四非頓非漸謂清淨本覺於本末惑無漸頓斷其
清淨本覺與染淨本覺若以同異義相料揀就體
而言非同同故就義而言非異異故亦同亦異非
同非異而巳如說二種本覺既然二種始覺義準
應爾清淨二覺同異分別由依淨本覺得有淨始
覺復由淨始覺得立淨本覺或就義異名非同種
或就體同名非異種故應準理亦同亦異非同非
異而巳如說清淨二覺既然染淨二覺義亦應爾
又生滅門有四相門有隨覺門且初門中四相有
四一麤重過患四相即是長時四相謂從信位乃
[001-0834c]
至佛位方盡離故二微細過患四相即是短時四
相因緣有法剎那具故麤重斷竟微細無故三無
常功德四相翻過患故立功德名隨起過患四相
即起功德四相德闇均等於茲堪喻今始起故名
為無常四常住功德四相今始起德本來有故此
後二種功德四相始從十信終至十地猶未了故
以因位覺仍有後位細惑熏俱致不能了過患四
相即功德故如十信位覺知滅相實是過患止後
不起名為熏離然由未了滅相本來體性清淨實
是功德名為熏俱又此熏俱流至十地伹了四相
是所斷之過患未知四相是所覺之淨德直至佛
位究竟始覺過患四相盡處功德四相圓了但有
過患則立功德過患既離功德亦亡因有無常則
立常住無常既遣常住奚存所治所知四相不立
能治能知諸覺安在實無分滿五十一位始覺之
差以始合本唯同一覺妙契心源沒同果海後隨
覺門隨染始覺十信巳去二門分別一者滿覺即
佛果位究竟始覺對前分覺稱為滿覺將分對滿
前前分覺亦名不覺諸分滿覺至解脫道俱無有
二合為一覺契同本覺無差別故二者分覺具足
顯示覺不覺故如十信位巳離滅相更不受彼滅
相熏故說名為覺即此始覺受後位惑染熏習故
仍名不覺猶如金礦離麤礦故可說名金未離細
礦亦名金礦然離麤礦之金與在細礦之金金體
[001-0835a]
無殊曾何異故如離滅相之覺與帶生等之覺覺
體無殊亦何異故故釋論云覺與不覺互相即通
是一味故斯之謂歟十信既然賢聖亦爾此生滅
門修行位次有五不同一十信位二三賢位三九
地位四因滿位五果滿位依所治四相立能治五
位但於生相別分麤細致立因滿果滿二位於十
信位具四種事一能修之人二所修之因三自位
果利四熏離俱相三賢十地皆具此四唯果滿位
但有三事一能圓滿人二對治行相三滿究竟相
十信離滅相三賢斷異相九地斷住相住相有四
初地斷除相續相盡始從二地乃至七地斷除智
相八地斷現相九地斷轉相於第十地斷生相中
俱合動相一分麤者果滿位中方斷生相俱合細
分獨力業相根本無明爾時圓滿始覺沒同本覺
契合一心到果海故染淨本覺有二種相依斷染
用成智淨相依現境用成不思議業相智淨相中
復具二力能治二礙一法力滿足力斷根本無明
及獨力業相準理更治俱合動相一分細惑顯法
身故二如實滿足力斷俱合動相及轉相現相分
別智相并相續相智淳淨故又不思議業相之中
能現色等六境能現應化六佛徧三世而不動一
念周十方而不分一身隨根利物不斷絕故清淨
本覺有四種用以義同鏡亦名四鏡一如實空鏡
離慮知心名之為如離虗妄境名之為實空之一
[001-0835b]
字遠離之義如種愛珠周布萬物不現餘影唯同
類珠現影分明法合可知二因熏習鏡熏三世間
為一覺果如明曜珠周安萬物珠熏萬物皆明淨
故珠物互現法可詳之遠離四過常住一心三法
出離鏡出離三過圓滿三德譬如離珠善出濁塵
唯止清水若置臭林能出好香能礙穢香四緣熏
習鏡謂生為緣引佛作緣熏令修善隨念現故譬
如應珠周集多珠隨多珠色現諸影故不覺義中
辨六無明一明無明論取圓滿般若之日即當清
淨二覺并隨染本覺治惑證理圓照通用及隨染
始覺解脫道後滿究竟覺無有一法而不明故五
義解無五義解明此即唯目能知滿智二闇無明
別開十種名殊體同唯是根本不覺所攝此即唯
目能迷妄念三俱是無明通取生滅一門之內一
切諸法具二事故於幻人中能作幻質於德人中
能作德質其猶夜闇二眼見異生佛觀法幻德別
故此即唯據所迷所了境界說為根本無明於彼
鏡中具有色心理智等故四俱非無明生滅門中
有無是非相待本無但凡諸法其性本空無可明
事致無言依離心轉故五空無明唯取徧計所執
自性體用俱空道理明了猶如兔角體用俱無理
明了故六具足無明生淨門中大攝主識具覺不
覺能攝能生諸染淨故然此六種根本無明就義
指陳真妄互顯心境別明尅體唯是大攝主識故
[001-0835c]
無差耳無明為因能起三細一者業相能所無差
未成王所唯由無明熏覺心動說名為業二者轉
相唯能無所未成王所依動起見說名為轉三者
現相能所具足未成王所依見變境說名為現境
界為緣牽生六麤第一智相細分意識俱生法執
於違順境發憎愛心二相續相亦細分意分別法
執依前智相生苦樂受強思起念不斷絕故三執
取相當麤意識俱生人執依前不斷緣念境界心
起著故四計名字相亦麤意識分別人執依前妄
計展轉分別假名言故五作業相罪行福行及不
動行總別因行為業體故六受果相欲界色界及
無色界總別報類為果體故通依上義顯同異相
一切淨法皆覺心攝一切染法皆不覺攝總收染
淨覺與不覺作同異相即顯造論真實本意同相
門中凡諸染淨覺與不覺唯一真如無餘別法猶
瓦器之微塵類諸波之濕性即真如門異相門中
顯一真如作一切法染淨名殊覺迷相異分義性
而各差具功用而全別即生滅門復依染法又明
三對六重因緣初二重因緣一不相應因緣本覺
無明為因緣體本覺與三識為因與三相為緣無
明與三相為因與三識為緣二相應因緣現識現
相為因緣體現識與事識為因與麤相為緣現相
與麤相為因與事識為緣次二重因緣一本徧因
緣根本無明隨染本覺與彼六麤作因緣故或望
[001-0836a]
識相互作因緣或但總相與作因緣不分親疎通
與力故如所作業及所受果何分識相與作因緣
兩番解釋下皆例此二末徧因緣即業轉相對彼
本覺無明為末此業轉相望三相應有因緣故不
舉現相前巳說故後二重因緣一上下因緣無明
為始果報為終下下鱗次節節與力亦不隔越作
因緣故二下上因緣果報為始無明為終上上鱗
次節節與力亦不隔越作因緣故復說末那有十
一轉或十二轉十一意者一根本無明餘十即是
業轉現三并智相續各說識相故成十種更添本
覺乃成十二問中間十意相識何別更重加數答
眷屬染法各具二義一神解義始從本覺勢分發
起立名為識識是了達順本覺故二闇鈍義始從
無明勢分發起立名為相相是背本順無明故無
明本覺由是根本致不別分相識之異意有二義
一者根義能出生故二者身義為依止故望識本
覺為因以是親故無明為緣以是疎故望相無明
為因本覺為緣若相若識俱有出生依止義故立
名為意六麤中後四理實皆意且略而巳然相續
識具二義用一自體相續就法執說相續即識持
業為名二令他相續生死不斷相續之識依主建
號又後義用而有三種一此識能發潤業煩惱住
持過去無量劫中無明所起善不善業令有成果
作用勢力無有失故二此識又發潤生煩惱令巳
[001-0836b]
成業能招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三此識
又能攀緣轉廣分別更強緣曾經境發樂不樂心
緣現前境起愛不愛心緣未知境冥然不了轉增
妄計起希求故能相續用唯歸細意所相續事通
多法故復明六染正解相應不相應義顯示入位
從麁至細漸斷除故六麤前四名三相應心王依
本覺之淨心所依無明之染由分心王心所之異
故具知相緣相之同知相同者王所解同緣相同
者王所境同更互與力名為相應三位本識名不
相應因根本無明熏本覺淨心令心體動具成三
細即三識心即是不覺三種相故致無別異由無
王所無互與力不可分別知緣相同名不相應亦
可三細近本覺心將不覺念不異本覺之心無殊
不覺之念真妄和合所成三細未成王所與本無
別故本論云即心不覺常無別異復明二障及與
二礙二障即是六麤中前四第一智相俱生法執
二相續相分別法執法執為首引生一切諸所知
障三執取相俱生人執四計名字相分別人執人
執為首引生一切諸煩惱障二礙即是根本無明
名為智礙礙後得智不達事故六染名為染煩惱
礙礙根本智不證真故何以二障外更立二礙耶
答寬狹不同故斷不斷別故寬狹不同應為四句
一寬而非狹謂煩惱礙攝二障故及三細故二狹
而非寬所謂智礙唯是獨頭根本無明三亦寬亦
[001-0836c]
狹所謂二障攝彼相宗執障盡故名為亦寬不攝
三細根本無明名為亦狹四非寬非狹謂除前相
斷不斷別對性相宗決擇異故二種執障兩宗俱
斷智礙一種性宗定斷相宗不斷以彼相教說不
及故染煩惱礙性宗俱斷相宗唯斷三相應染不
說斷彼三不相應染故下論云立二障門據一向
斷立二礙門據斷不斷斯可證矣別明生滅即當
共相就事本識分麤細異若麤生滅即與分別事
識相應此言相應非取知相緣相同故名為相應
但以共相麤顯生滅與彼事識能作遷流名為相
應若細生滅雖是共相其相沈隱望與三位本識
遷流名不相應麤中之麤執相應染不退凡夫為
自境界麤中之細後二相應細中之麤初之二種
不相應染及取業識俱合一分分清淨人為自境
界細中之細俱合動相一分細者及取獨力業相
全分滿清淨人為自境界復明四法相熏相生染
法淨法起不斷絕言四法者一真三妄一真之內
收四無為三妄之中攝五有為三妄能熏熏彼一
真一真明白實無垢累實無染汙因染熏故即有
染相致令二種生死染法起不斷絕一真能熏熏
彼三妄三妄闇黑實無智明實無白品以淨熏故
即有淨用致令五位福智淨法起不斷絕二種生
死業識妄心有上熏力反熏無明增不了相令彼
轉勝勢力漸強名生緣惑復熏本覺添動搖相即
[001-0837a]
當無漏有虗妄行為生因惑獨力業隨二相俱合
細分得無漏行資助能感俱合動相細分之上建
立壽限名為變易即當有有及與無有此變易苦
無始本具論就顯說唯云能令巳得出離三乘聖
人受變易苦又此業識有下熏力順熏事識分別
發業俱生潤生招感現識體上異熟壽限成就名
分段苦問業繫苦相是第六麤論釋六麤皆意識
地今說總報於現識上既非意識豈為愜當答論
從多分及業有力繫縛處說皆意識地不可異熟
總報壽命在前六識五位無心應屬命謝設若別
於第七識上建立壽命又以第七非能所招兼非
異熟無記識故若說現識釋論明指現相現識異
熟無記淨白相故論說非虗應遵此解復於俗門
開三大義一者體大謂本覺心五人平等諸時不
轉以為體故二者相大本覺體上圓滿有名無名
功德過恒沙故三者用大本願無盡離相不著能
所平等無相現應隨見麤細用無邊故因明三大
通以兩重料揀有二一者所入三大即是後重義
開三大正當後重真俗六門所依所入第一義諦
體相用故以義準法於體大中開一一體多一體
等二者能入三大復有二種一者前重能入三種
大義此又有二一法中三大一體一心門中雖有
三大然無雙立唯有第一一而無第二一等即三
諦中真諦三大三自一心門中三大齊立具足圓
[001-0837b]
滿即三諦中俗諦三大二義中三大體分真俗相
用亦然二者後重能入三種大義復有二種一法
之三大於真俗諦各說三大真諦門中雖有三大
無雙立故俗諦門中具明三大無一闕故二義之
三大後重能入六門之內約理亦有三重真俗二
諦三大次明對治五種人見二種法見五種人見
計有總相主宰之義名為人我是佛法內初學大
乘凡夫之人迷教妄執非外導等所起我執問據
論所說並真如上妄生異見云何說為人我見耶
答有二義釋一云初學凡夫有人我者起此異執
從能執人有人我故名人我見二云由如來藏有
二種義一是本覺義即屬人攝於上妄執名人我
見二是理實義當所觀法今取初義說為人執初
二於空謬執後三於有倒知隨五計執立五對治
廣如下辨二種法見執一切法各有體性此中正
治二乘法見一執生死實有極生猒怖二執涅槃
實有極生忻慕對治彼執令其了達五蘊生死性
無起滅本是涅槃何生忻猒復次發趣道相有三
一信成就發心有兩重解初重說信成就之人有
遇三緣而能發心有遇四緣方能發心後重正辨
所發三心四方便行八相利生乃至不怖下劣不
畏上勝二解行發心正三賢位若從顯說二住巳
去初地巳前皆解行故三證發心始從初地乃至
十地金剛心還名證發心所證真如以依轉識說
[001-0837c]
為境界轉識即取動轉生滅通麤細識或三細中
第二轉識舉中亦攝業現識故兼以十聖又發三
心所謂真心及方便心并業識心故知業識亦為
所依然以正證理智一味能所雙亡實無境界故。


四開修秘鍵


即修行分若謂證入摩訶衍法當起
四信及修五行能趣入故言四信者第一信真令
心平等第二信佛令心忻德第三信法令心進行
信前正義對治邪執發趣道相起勝行故第四信僧令心無諍因斯四信
能起五行復憑五行還成四信猶足目之更資類
膏明之相賴言五行者即六度行但合五六為止
觀行然斯止觀即是定慧要在雙行勿容一闕照
散寂故照有無故照事理故照自他故一翼之鳥
難高翔故兩輪之車能廣運故以止觀行治凡小
過出生死之苦海登圓寂之覺山故也而復障厚
魔侵心搖邪撓要識四邪須起四治出繫縛地入
解脫域言四邪者一邪魔二外道三鬼四神此四
邪類若就偏增邪魔多分造作天身外道多分造
作人形鬼神多分造作怖畏地獄餓鬼畜生修羅
四惡趣境亂行者心或復四邪通現諸境有順益
相有怖畏相亂行者心又邪魔多令作惡外道多
令捨善鬼多障身神多障心行者若遇如前四邪
來作障難起四對治則除過患一隨順對治應觀
彼境但是自家本覺實德凡諸邪類無不從化二
相違對治即以方便逆違相反汝欲教作我不順
[001-0838a]
從三俱行對治或認為德或斥為邪但於一時逆
順雙治四俱非對治於彼境界無念無慮不著不
求無依無住不亂不障故本論云當念唯心境界
則滅終不為惱故。


五勸持誡謗


即利益分謂以總字具收兩重所入
八法以本攝末亦收兩重能入八門如是大乘若
不疑畏不怯弱不輕賤不誹謗發決定心堅固心
尊重心信敬心則入五位之人不斷三寶之種感
諸佛親口授成佛妙記若諸眾生於一食頃向此
深法觀察思惟福廣十方微塵數量若披文義經
歷晝夜所獲功德及招福報假使聖賢難稱何況
凡小能讚於一晝夜德尚無邊況百晝夜福何窮
盡不可思中不可思故不可說中不可說故其有
眾生反於此論生慢生疑或嗔或謗所獲罪業及
招苦報亦賢聖難宣豈凡小能說歷十方之無間
受萬𤳖之深殃害自他善根伐因果聖命斷三寶
種杜二依源故宜奉持深生仰信。


六依義判教


教類有五一者小教二者始教三者
終教四者頓教五者圓教然斯五教賢首創立清
凉重修解義釋名如疏及記若依此論所解四中
真俗二門判歸五教正當頓教如釋論指從假入實泯相歸性是論
本意故正頓攝亦兼終教依如來藏成攝主識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如不礙事故兼終攝


今主上親示諭云歸敬頌後龍樹既云欲開隔檀
門權顯往向位準此所陳故知斯論正屬頓教亦
[001-0838b]
兼終教。


聖心所決誠謂指南或可就於立義分說不二大
乘唯於第五圓教所攝以是離言所依果海故其
三十二若門若法總屬因分理應亦具舉一全收
無礙義故亦於第五圓教所攝若以三十二種門
法約其歷然各別義說則當終頓二教所攝此猶
且就彼攝此說若約以此攝於彼說乃至小教曾
無所遺此能包含無量義故雖攝小教義超勝故
故下論云為欲顯示法門廣大如虗空界義理無
邊如澄神海言說不能具談思惟不知其量故立
義分文雖十行經該一代義包五教理統千門等
海納於百川猶空含於萬像耳。


七決擇論體


依生滅門或音聲言語或名句文身
或取假并實或通文及義或唯影無本或攝境從
心或收義歸體以生滅門義歸多一心體依真如門或唯如如
言或即句句真或以門從法以真如門從一一心以為論體
此但後重法中論體其後義中及前法義皆準思
擇。


八顯示宗趣


此中有二一者通宗二者別宗初通
宗者即是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
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
法但名宗七三性空有宗八真空絕相宗九空有
無礙宗十圓融具德宗十宗屬教不繁具述但以
論旨略將指攝謂立義分不二大乘兩重門法後
[001-0838c]
三宗攝若說不二大乘唯於第十圓融具德宗攝
以是離言所依果海故三十二種若門若法總屬
因分理應合具舉一全收無礙義故亦於第十圓
融具德宗攝若以三十二種門法約其歷然各別
義說則當八九二宗所攝謂如後重真如門法即
於第八真空絕相宗攝生滅門法即於第九空有
無礙宗收如此後重二法二門既爾故知前後餘
門餘法亦然後別宗者於中有二一約立義分明
二約解釋分明且立義分別宗者應以因果大乘
能入為宗此中分三一不二大乘離言果海二兩
重所入帶言因分三兩重能入帶言真俗此之三
類總相所尚俱可為宗若別說時互通宗趣謂以
帶言所入為宗為令沒同離言不二為趣若以離
言不二為宗欲顯帶言所入為趣若以能入真俗
為宗為令契合帶言所入為趣若以帶言所入為
宗欲顯能入真俗為趣互望所崇是宗之趣總相
所尚宗即是趣又解釋分別宗者此論唯明二法
二門四種法門是所遵仰應以法界因果為宗顯
正破邪棄妄冥真不出此故釋斯一宗略分二義
初釋名後顯義初釋名者法界之言法含持軌界
具性分雖通事理今唯取性非取門中之理如下
所入十名之中有一法界真如所入名純白一法
界生滅所入名無盡一法界若法即界持業受名
或法之界依主受名因果之言或因亡招引之功
[001-0839a]
果絕變異之相或因有感果之能果有酬因之德
於中具有真如生滅二種因果因果不同作相違
釋後顯義者於此一宗復分四段文出華嚴大疏
旨則不同彼中法界不分能入所入之異多分義
當能入中理第一別開法界以成因果第二會融
因果以同法界第三法界因果分明顯示第四法
界因果融離自在第一別開法界以成因果謂真
如因果隨順為因得入為果生滅因果於中有二
雜染因果清淨因果清淨因果於中又二本有因
果始起因果斯乃隱本露末唯以因果互為宗趣
一論始終不離因果故第二會融因果以同法界
謂雖純白無盡有異而一法界體性常同唯是所
入第一義諦此為根本其真如生滅二種因果即
是真俗二諦攝二因果之末歸一法界之本則知
此論唯以第一義諦法界為宗故第三法界因果
分明顯示法界即當第一義諦因果即收真俗二
諦真如生滅屬二可知此之三諦互為宗趣本末
俱存分明顯示論中顯相但當第三密意不無前
後義故第四法界因果融離自在曲有七門此中
法界亦目所入第一義諦因果亦是能人二諦一
由離相故因果不異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
相為宗離相為趣或離相為宗亡情為趣下六準
思二由離性故法界不異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
三由離相不壞相故因果即法界時因果歷然則
[001-0839b]
以非因果為因果也四由離性不泯性故法界即
因果時法界宛然則以非法界為法界也五由離
相不異離性故因果法界雙泯俱融逈超言念六
由不壞不異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現前爛然可
見七由五六存泯復不異故超視聽之妙法無不
通於見聞絕思議之深宗未曾礙於言念上之四
門初一即性之相次一即相之性三性相雙顯四
性相無礙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雙照雙遮圓明
一觀契斯宗趣矣。


九興傳時代


有二初明興發後示傳通初興發者
自能仁趣滅異見爭驅群靈兀爾如盲世界冥然
若夜有馬鳴龍樹韜藏實德示現權宜大光妙雲
雖本成於果道不動極喜而迹寄於因門現六種
形著百本之雅論下四王界入大海之深宮慈願
心普應塵方理量智深窮法界師則先造於本論
資乃後演於釋文遂使惑雲風卷於義天高懸佛
日識浪鏡澄於覺海普運真乘讚圓音而始布竺
乾應命寶而今興遼國二師正顯具見下文後傳
通者本論二譯一梁朝西印度三藏波羅末陀承
聖三年奉勑於建興寺譯成一卷題云大乘起信
論二大周于闐國三三藏實叉難陀聖歷三年奉
勑於授記寺譯成兩卷題名同前釋論一譯即後
秦中天竺三藏伐提摩多弘始三年奉勑於莊嚴
寺譯成十卷題云釋摩訶衍論然釋論中全具本
[001-0839c]
論若別摘出應立題云摩訶衍論是則本論通前
總有三譯然斯釋論肇從秦代迄至
皇朝僅七百年間未曾流布遘一千運內方遂傳
通我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聦仁睿孝天佑皇帝位
纂四輪道逾三古蘊生知之妙慧賦天縱之全才
性海深游梁武帝空修福善仁澤普洽唐文皇自
減英聲三乘八藏以咸該六籍百家而備究潮音
演旨掩義解之高流麗藻摛詞得文章之大體至
於禪戒兩行性相二宗恒切熏修無輟披翫三寶
荷住持之力萬邦飲清淨之風功德無邊稱揚不
盡粵若清寧紀號之八載四方無事五稼咸登要
荒共樂於昇平溥率皆修於善利。


皇上萬樞多暇五教皆弘乃下溫綸普搜墜典獲
斯寶冊編入華龕自茲以來流通寖廣此論也總
十軸之妙釋窮五分之微詮百億契經說示盡皆
符會一代時教包羅無所闕遺了自心之智燈照
本論之釋鏡其功也大詎可得而言矣。


「釋摩訶衍論卷第一」


【釋曰十剖柝文義大分為三初明論題次辨論主
後解論文初中有二上五字正顯題名下三字因
彰卷次初中釋字目末論摩訶衍即所釋論字通
本末所言釋者解說為義解門解法說俗說真使
幽關妙義谿然令秘藏宏宗炳著抉學人之疑膜
有類金鎞斷含識邪心無殊寶劒故名為釋摩訶
[001-0840a]
衍者此云大乘謂圓圓海性自成就諸佛菩薩二
乘異生故其所入法炳煥靈明沖虗妙粹不生滅
而獨立離名相以重玄逈超真俗二門頴標第一
義諦大字是法常徧為義乘字是喻運載為名徧
釋大者非中非外洞徹十方萬法咸周故常釋大
者無去無來冥通三際四相不遷故乘為喻者猶
如舟車具其運載果海因分性運法載故準下論
解唯取不二兩重所入共十七種獨名大乘餘十
六門不名大乘良以不二果海超出中道兩重所
入妙離二邊無相無名難思難議非真俗故為根
本故故唯十七獨名大乘其十六門若從所入根
本立號亦名大乘顯明運載誠在門中推窮勝能
皆從法作故知尅性但取十七論者研窮之謂也
以此釋論剖法剖義假設徵通覈妄覈真決擇本
末判因果而天懸日月分性相而易列乾坤辨柝
照然故名為論後因彰卷次舒布有規曰卷行列
不亂曰第數目居首曰一論有十卷此軸在初名
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釋曰次辨論主龍樹之名從三義立一云以此菩
薩樹下生身龍宮成道故名龍樹二云龍為法身
樹為生身龍與樹異名為龍樹三云西印有山山
有大樹蔭五百龍彼樹之王名為龍樹常為諸龍
演說妙法從彼受名故稱龍樹楞伽經云大慧汝
[001-0840b]
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
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見得
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等或名龍勝或名龍猛立
名雖異其體無殊然斯大士願滿塵方慈周沙界
因示居於極喜果實號於妙雲神異頗多具如別
說菩薩并造義釋如常。】


「頂禮圓滿覺及諸賢聖眾。」


【釋曰後解論文通分為四一歸誠造意二明攝依
人三唱本作釋四示勸流通初中有二初歸敬伸
誠又二初傾依至寶此之一頌解有二番一者通
途釋二者別義釋通途釋者頂禮二字能敬之儀
圓滿等言所歸之寶能敬儀者頂局一身禮通三
業四生所尚莫過於身五體之中唯推於頂以頂
輪展敬表龍樹䖍恭禮申三業歸依意請三通加
護所歸寶者圓滿覺言即目佛寶次五字法寶後
二句僧寶上句別歸本師下句總歸僧眾通歸三
寶即顯菩薩不自專巳示學有宗也別義釋者此
一頌中則有二門一者總攝一切眾頂門二者禮
敬無盡三寶門總攝門者即解頌中頂之一字通
攝一切十方界中所有眾生諸頂輪故禮敬門者
解頌禮字巳下諸句總取如上眾生頂輪禮敬無
盡勝三寶故圓滿巳下所歸三寶圓滿覺者所歸
佛寶梵語稱佛此云覺也約此論文異餘教說
三十三種有佛寶故隨應含具同別住持三種寶
[001-0840c]
故且從後重生滅門說始自信心修至妙覺名為
佛地即是滿覺俗諦佛寶契多一心亦名佛地亦
是滿覺譬如燒木後合地故此是第一義諦佛寶
又真如門始自隨順乃至得入名為佛地即是圓
覺真諦佛寶合一一心亦名佛地亦是圓覺此是
第一義諦佛寶上據圓滿各就真俗分相別解或
復圓滿互通真俗攝相亦得如此後重四種法中
門法各二分別覺寶有四不同例於後重三大義
中十二門法即亦具有十二佛地共十六種如來
地故又準前重亦具十六故下論云一切諸佛本
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論意
云過現未一切諸佛巳今當一切菩薩無一賢聖
不乘如上三十二種若門若法到佛地故此由且
就因分說之若就果海即不二體名圓滿覺故第
十論引大本經呼此不二名圓圓海然其果海圓
極自在性本成就正是離言如來地故如論覺寶
有三十三法僧二寶義準如前下但屬文不繁廣
解覺所證法藏者顯所歸法寶法寶有四教理行
果覺字是果所證即理法字屬教藏字目行四種
具矣并造論大士即馬鳴菩薩以偏承恩故別歸
敬及諸賢聖眾即通歸僧寶何故初聖不唯自歸
而乃通取十方無量眾生頂輪同歸三寶由明了
知眾生頂輪與自身頂平等平等唯一真如無有
別異一味一相不相離故何因攝取成和南相欲
[001-0841a]
十方三世諸佛歡喜得十方三世菩薩讚歎使十
方三世法藏流布令十方三世僧伽熾盛問龍樹
菩薩證歡喜地下位功德悉巳滿足何故下位諸
僧皆悉和南答由能歸人皆非同於自得位故若
自歸依唯應歸依離垢巳上諸地聖故。】


「欲開隔檀門分報師恩故。」


【釋曰後陳露深衷龍樹造論心願意欲興大智而
弘法令法久住運大悲而接物令物出離遂闢能
入二門使契所入中道故隔檀門者聖法記云入
如意藏門之稱喻真如門往向位者入如意藏門
之稱喻生滅門誠如所指以十所入中第四名如
意故望門分二一金王如意二滿主如意若順此
論正解後重法中二門應如上釋或例後重義中
六門前重八門亦分真如生滅別故以隔檀門及
往向位無揀言故合通兩重然詳頌意前解為優
利益諸眾生者即大悲化物利他行也分報師恩
故者即大智酬恩自利行也故智度論引經偈云
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傳法度
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唯有傳持正法藏宣揚教
理施群生修習一念契真如即是真報如來者正
同此也。】


「論曰所以須造論。」


【釋曰後敘述造意此中有三初標起次別列後總
結初標起中言重釋者若望佛經巳說本論復顯
[001-0841b]
名重若望本論巳明釋論再解名重雖通二義後
釋為優為欲巳下五因別辨一顯示自師師有二
種訓匠義邊取人為師世尊馬鳴皆我師故軌範
義邊取法為師二諦中道亦我師故或可亦通自
然智師自然性師配前可知以人為師如常可解
以法為師今略分別其體深玄其窮微妙就法指
陳略伸七解一生滅門中二清淨理名其體深二
染淨理名其體玄或復相反或復雙目於理亦通
下皆倣此二清淨覺名其窮微二染淨覺名其窮
妙微妙亦可準深玄釋二生滅門中二種本覺名
其體深玄二種始覺名其窮微妙三所入之中取
多一心名其體深玄滿究竟覺名其窮微妙四真
如門中離言真如離三假相名其體深滿三寶德
名其體玄依言真如離四句相名其窮微滿四法
德名其窮妙五所入之中取一一心名其體深玄
取得入門名其窮微妙六前後兩重真門所入名
其體深俗門所入名其體玄兩重能入八種真門
名其窮微八種俗門名其窮妙七不二果海離根
離教名其體深玄三十二種應根應教名其窮微
妙未得正證者謂十信未得正定聚故三賢未親
證法空故未出邪行者謂二乘外道及諸異生十
信巳前未離邪故漠漠冥冥此有二解一云漠冥
即是不明了相論釋智礙漠冥之性此言意揀金
剛巳還未出漠冥猶名不覺通論三聚依根顯法
[001-0841c]
成上深妙視之叵見念之奚臻矣二云漠漠之言
廣大之義冥冥之句深遠之詞顯上不二能所法
體瞻之莫覩其形思之不知其相焉窺[穴/烈-歹+跳-兆]者瞻視
也二為利根者開真如門令入甚深一一心故為
鈍根者顯生滅門令入甚深多一心故所詮理者
詮猶顯也依門顯示所入法故三謂經論師以悲
願力均育萬類等賜一乘其恩也江海未深丘山
匪重固合罄心報効竭力弘揚亭毒者均養義平
等撫育諸生界故四道眼潛觀末世眾生異見雲
興邪心霧㙲起百千諍破百億經乃再建法幢重
開慧眼壞論宗者約破所依所尚之宗即百億經
約破能依所尚之宗即起信論五良由龍樹得遇
馬鳴親授論宗深達意趣故致分門日朗解義珠
圓普使當根皆如面會阿世耶者此云意樂總結
可知不繁別解。】


「巳說本趣次說論差別。」


【釋曰二明攝依人有四一明論攝分二初結前生
後上句結前下句生後下皆準此無假數陳。】


「論有幾數如意論攝。」


【釋曰後隨徵為釋有二初通明諸師論略伸三問
初問論有多小次問攝論多小復問本論何攝四
問之中利他故問廣陳三答先結頌答初一句答
第一問次六句二字答第二問後三字答第三問
後散釋答屬頌可知始從佛世至此論興乘分大
[001-0842a]
小之殊人有僧俗之異師資繼襲立歒徵通施展
辯才莊嚴至教故所造論有若干也其能攝論十
名如次準聖法記各翻名云如意珠論廣攝論本
廣釋狹論本狹釋廣論一向義論宗廣攝論雜論
字輪論神呪論偈成論散釋配頌答問可知。】


「馬鳴菩薩斯論寶𠕋。」


【釋曰後別辨馬鳴論有二初明數文義攝初伸四
問一數二文三義四攝後述四答先結頌答四句
如次答前四問後解頌文全同上答九十九種華
文論攝意指馬鳴百部論中九十部論即向九種
華文論攝餘十部論攝義論收其猶此方所判論
藏乃有釋經集義論耳聖法記說九華文論一音
韻華文論二義林華文論三圖像華文論四一字
華文論五雜說華文論六阿說華文論七釋梵華
文論八釋釋華文論九內外具成華文論又云佛
滅度後一百餘年有一比丘厥號馬鳴當時造成
四部寶冊一起信論二玄理論三本源論四清淨
論故此本論是寶𠕋攝即此寶𠕋正當攝義。】


「十種攝義同一種焉。」


【釋曰後彰義論名相初伸二問一問名字二問同
異後述二答先結頌答前五句答名字後一句答
同異後解頌文亦同上答而建立相同一種者十
論立義皆同一相以彼俱立三十三故備標本數
可引作證。】
[001-0842b]


「巳說論差別次說藏差別。」


【釋曰二顯藏收有二初結前生後。】


「藏有幾數藏焉也。」


【釋曰後隨徵為釋初伸三問一問藏數多少二問
攝藏多少三問本論何收後述三答先結頌答初
二句答第一問第三句答第二問第四句答第三
問初句或字為對十億八千法藏頌中不彰故置
或字後長行中文多易解伹逐難指五十一者略
有三義如文可見法界法輪者眾音同性無非法
輪故華嚴云言音實相即法輪故實相既是法輪
語言寧非佛事又攝大乘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
不還歸此法界色相盡是真如音聲無非佛語補
特伽羅即數取趣正當人義謂頻造業往諸趣故
仁藏等者若隨世俗釋愍傷不殺曰仁清察不盜
曰義防害不婬曰禮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
信此之五種王者依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
用而無替故曰常矣若依勝義釋仁則不殺之慈
義乃不盜之行禮謂不染之德智謂不飲之操信
當不妄之約故知人之一藏列以五常若就世俗
但使一生撿束或依勝義則通多世防修故借俗
名以彰佛理不可言說清淨報空者謂不得撥無
天報是空清淨報言即指天趣欲色諸天悉有光
明皆清潔故故正列中伹云淨藏即屬天也捺落
迦者無愛味故無憙樂故有說捺落此翻為人迦
[001-0842c]
名為惡惡人生處故建是名如是諸藏至法藏者
十億八千并前頌指五十一藏唯是所攝根本三
藏唯是能攝增數十藏通能所攝根本三藏出體
釋名諸教多明此不繁引此論通別所攝可見三
藏通別如清涼云然此三藏約其所詮略有二門
一就尅性經詮三學律詮戒定論唯詮慧二約兼
正經正詮定律正詮戒論正詮慧兼各通三今此
中意雙具二門持其巳下別解藏義偏就行法以
彰含攝謂能顯理及證果故。】


「巳說藏差別次說經差別。」


【釋曰三辨經依有二初結前生後。】


「經有幾數是故無失。」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問答通所依初伸三問
一問經總多少二問攝經多少三問本論何依後
述三答先結頌答初一句答經總數次十句答攝
名數後一句答論所依後依頌釋通分三段初舉
數指攝次徵列總結列中以十二名就此方言一
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誦五自說六緣起七譬
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後
明依問答且明依中總則百洛叉經并十二分為
論總依別則一百部經或論議分為論別依又問
答中聖法釋云婆薩伊伽諾此云精[羽/王*隹]胡光甚極微
小猶如兔毛而能容受滿十方中明闇之色標多
羅咀提此云氣[糸*系]龍王舌上有一氣絲甚極微細
[001-0843a]
猶如頭髮而能出納滿十方中種種密雲此論亦
然含容出納皆無礙故。】


「別所依經開示顯說。」


【釋曰後問答別所依初伸三問後述二答亦先結
頌及後釋文答問配屬披文可見。】


「巳說經差別次論當造人。」


【釋曰四彰造人有二初結前生後。】


「契經異說何所攝耶。」


【釋曰後依文釋相有二初六經說應異又二初標
問先問幾經異說後問六時何攝。】


「頌曰無有相違失。」


【釋曰後述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
答後問雖引六經唯是一人出世隨根摧邪造論
今起信論聖法記說佛滅度後一百餘年馬鳴師
造賢首引經六百年造此論下說位地生處父母
等故論疏記文各取一故。】


「論曰云何為六。」


【釋曰後散釋有二初釋上二句有三初標徵。】


「一者徐自命終。」


【釋曰次釋相有六一將入滅頌中十句文有三節
初三句讚德益物次三句聞滅傷心後四句師去
資隨準聖法記說六時中造論名數指此馬鳴未
涅槃時造懺悔業障大海論等四十部華文論。】


「二者汝當不能自。」
[001-0843b]


【釋曰二三百年此師造六部論文一三昧論二合
一論三微妙論四中藏論五歸真論六徧滿論。】


「三者諸外道輩。」


【釋曰三六百年此師造對治邪智入道論等二十
部華文論。】


「四者建立佛法。」


【釋曰四八百年此師造大總地論等三十部華文
論。】


「五者安立佛幢。」


【釋曰五一百年此師造四部寶𠕋如前巳列。】


「六者入於寂室。」


【釋曰六始成佛耐也者耐謂堪忍良以改沙門相
現龍王身堪忍耐於劬勞忻利安於含識言雖涉
於傷憫意密讚於功能今重言耐也如再歎善哉
次三偈分為三段初四句慶聞決疑次五句陳佛
鑒迹後三句奉教遵依寂室之言涅槃異名。】


「是名為六。」


【釋曰後結數。】


「如是諸經無相違過。」


【釋曰後釋下二句解造人攝巳見上文。】


「馬鳴菩薩何因馬鳴。」


【釋曰後一人變現殊有二初伸三問初問地位次
問生處後問名因。】


「頌曰從過去立名。」
[001-0843c]


【釋曰後述三答有二初結頌初二句答地位第三
句答生處後一句答名因。】


「論曰名曰馬鳴。」


【釋曰後散釋初本高迹妙次處勝親崇後宿種名
因依此論中所陳事狀千馬現身名馬千鳥出聲
名鳴合此二物共立一名菩薩從彼以彰嘉名非
輪陀所致蓋菩薩能為復有三義名為馬鳴一菩
薩生時感馬嘶鳴二菩薩撫琴令馬悲鳴三菩薩
說法餓馬齊鳴由此多瑞故曰馬鳴。】


「巳說人別相次唱本作釋。」


【釋曰三唱本作釋分三初歸敬本趣分次發起正
陳分後結前迴向分初中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救世大悲者。」


【釋曰後依文釋相分二初二頌歸敬又二初一頌
佛寶復二初唱本此頌但取命盡十方為總攝門
却取歸字及後三句為歸向門此解體例別是規
程蓋聖智之特高非常情之可迨故也。】


「論曰大悲者故。」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略辨總攝門中十方九
有三界四生通取眾命悉無餘故歸向門中以前
所攝無量眾命傾依滿足大法王故將命歸者表
敬極故。】


「論師舉幾德其相云何。」


【釋曰後問答廣明有二初問先問聖德多少後問
[001-0844a]
請示德相。】


「頌曰終不出此數。」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初二句總答德數次四句
別答德相後二句釋此能包。】


「論曰總相讚歎。」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總指通妨馬鳴巳下總明德
數佛果巳下釋通外妨迎字為仰義乃昭然。】


「云何故成八種。」


【釋曰後別示行相有二初略明德數頌中八字備
包眾德。】


「云何十種第一。」


【釋曰後廣顯德相有二初辨明有六一問答十㝡
此顯諸佛不共功德無上第一故名為㝡四住地
者楞伽經云欲色有及見說是四住地此唯揀出
無明住地前四發潤重故偏說言頓斷者賢首大
師義分齊說賢位伏現初地斷種十地弃習此據
見道一時斷種故云頓斷至第三論更明此義若
依始教分別之障見道皆除俱生之惑金剛道斷
五教斷惑如義分齊。】


「云何十種殊勝。」


【釋曰二問答十勝力無畏等功德難思舉十表圓
皆殊勝故。】


「云何十種作用。」


【釋曰三問答十業功能自在利樂無方作用難窮
[001-0844b]
故名為業。】


「云何十種周徧。」


【釋曰四問答十徧功周法界量等虗空性德無涯
故名為徧。】


「云何四種圓滿智。」


【釋曰五問答四智如其次第以配始教妙觀平等
成所大圓名義相當更不繁引。】


「云何四種解脫智。」


【釋曰六問答四無礙法義詞說即所緣境無礙屬
目能緣之智法無礙者了知諸法真實相故洞照
一心真實性故義無礙者了知空等共相境故達
生滅等麁細相故詞無礙者常以假名談法性故
樂說無礙言音無斷演諸教故詞說二種而分異
者總說法義謂之為詞委細別說謂之為樂又詞
多說法樂多說義故二差別具辨義名如餘廣說。】


「自在之言故不別釋。」


【釋曰後會指分二初會通自在徧前六德皆無罣
礙謂十最自在十昧自在等。】


「色相名義廣顯說。」


【釋曰後指陳色相始教但說三十二相終教說相
八萬四千圓教說具十蓮華藏微塵數相但隨根
器差別故致經文異說今論終教故有若干欲知
名相指在總持。】


「巳說覺寶次說法僧。」
[001-0844c]


【釋曰後一頌法僧分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如實修行等。」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唱本此頌初句彼身體
相為體攝門頌初及字并下三句一十四字為總
達門末後等字通顯二頌歸敬之意故不別科。】


「論曰和南之意。」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科分略辨體攝門中十方世
界萬類有情各具依正之體益有流轉之相收彼
體相悉無餘故總達門中用前無量眾生體相總
達殊勝法僧寶故以身歸者顯仰重故總達二字
解頌及字等之一字等取多義謂攝圓滿命根同
歸勝妙寶故又令四相眾生獲得常住身故復為
明了自他唯一真如相故兼收佛喜僧讚法藏恒
流布故言和南者即歸仰也。】


「論師其相云何。」


【釋曰後問答廣明有二初問法僧多少請示行相。】


「頌曰有多類僧眾。」


【釋曰後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通
外妨。】


「論曰各差別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明前二句有三初依文略辨。】


「法謂教法無諍論故。」


【釋曰次舉本廣明解前本論頌法性真如海此一
句中含三種故法字收教軌物解故性真如者目
[001-0845a]
其理故論中如次解於三字謂顯圓成為諸法體
離虗妄依他絕執著徧計耳海字屬果德深廣故
第三句全即配行法攝持眾行故立藏名如實修
行取十地僧如字正是所證十如實修行言目十
正智理智契合故稱為僧後解僧義於文可見。】


「何故取命無邊際故。」


【釋曰後通前問答有三初徵釋身命義別分二初
命馬鳴菩薩謂順自宗發同體慈觀諸眾生同一
相續盡攝壽命為能歸敬故於命下標舉十方。】


「何故取身不動身故。」


【釋曰後身欲令無常四相之身轉易常住四德之
身故於身中復標其相。】


「何故八聖極甚深。」


【釋曰次徵釋取他身命此一科中有三段別初問
馬鳴造論唯合自巳身命歸敬為求冥加何須更
攝他人身命同歸敬耶次答由馬鳴師明了識知
自他無二凡聖無殊唯一真如平等一味豈可不
攝無量身命問明了一味何覩多身既見多身寧
知一味答相不礙性故見一味性不礙相故覩多
身事理無礙一多自在此上且依生滅門說若復
別就真如門說能歸所歸順順如如自身他身寂
寂湛湛一味一相無縛無生本性和南成歸敬相
後重義中真俗六門前重八門皆具投誠準此可
見後承文便乃釋等言義具多端故知甚深。】
[001-0845b]


「何故攝取不斷絕故。」


【釋曰後徵釋取他成相問中既知身命一味一相
何須存相攝他歸敬答中良由攝生順本願故諸
佛歡喜又由攝生順法侶故菩薩讚歡復由攝生
順受持故法藏流通。】


「馬鳴菩薩并上二地。」


【釋曰後解後二句有二初問答分三初徵釋下地
問中馬鳴現居八地住心七地巳前及八入心功
德滿足唯應歸向八地滿心并上二地何以頌中
如實修行通收十地前之七地及八入心何須敬
仰答中良由馬鳴同體大願通攝三聚為能歸人
其中既有八地巳前乃至邪定諸眾生類故合通
敬前七地僧及八入心若望自歸但歸八地滿心
菩薩并上善慧法雲二地。】


「若爾何故彰顯示故。」


【釋曰次徵釋地前若許前前下位通敬後後上位
爾者何故不取地前互為所歸人耶答非是地前
無所歸人以顯舉十地諸聖上位影兼三賢十信
下位故不別標蓋影顯爾。】


「法雲地影顯示故。」


【釋曰後徵釋地滿問以能歸上既取三聚法雲地
聖亦攝住中為復十地滿心菩薩若作能歸為歸
何僧答謂有佛地最勝僧寶為所歸僧問若法雲
地許歸妙覺何故前頌不別標耶答顯舉法雲下
[001-0845c]
位既爾兼彰妙覺上位亦然故不別陳亦影顯故。】


「是故有多類僧眾。」


【釋曰後合頌。】


「巳說法僧次說本趣。」


【釋曰後一頌本趣有二初結前生後。】


「本曰佛種不斷故。」


【釋曰後依文辨相有二初唱本前三句為斷絕門
後一句為連續門。】


「論曰解脫門。」


【釋曰後作釋有二初依頌總明文二初科分。】


「斷絕門中正信故。」


【釋曰後解釋有二初斷絕門標徵可知解釋有四
一除疑惑謂於大乘堅固淨信永離疑故當立義
分并解釋分顯示正義二除猒捨謂於大乘發起
精進永離捨故即當分別發趣道相兼修行分三
除邪論謂於大乘發生正見永離邪故此一通當
顯示正義對治邪執四除執著謂於大乘得七對
治永離執故此一偏當對治邪執或總配釋於理
亦通合頌可知。】


「連續門中不斷故故。」


【釋曰後連續門標徵可知解釋有三由造論故令
信修證致佛法僧永不斷絕僧中宮殿謂所證理
廣大寬愽周徧莊嚴依止居遊寂然悅樂從喻彰
名故云宮殿正後二僧者本後二智也合頌可知。】
[001-0846a]


「頌眾生言不斷耶。」


【釋曰後逐難別顯有二初伸二問初問此論所化
眾生寬狹後問擬治幾障三寶不斷。】


「頌曰建立三不斷。」


【釋曰後述二答有二初結頌上二句答初問下二
句答後問。】


「論曰圓滿果故。」


【釋曰後釋文有二初明上二句又二初依義總明。】


「然三聚門須彼初門。」


【釋曰後分門別顯標徵可知解釋有三一無信異
道不信業果名邪定聚入位賢聖名正定聚十信
雖修由未入位名不定聚二異生十信未有善根
名邪定聚圓滿果佛名正定聚三賢十聖皆未究
竟名不定聚三無求凡夫名為邪定證真十聖名
為正定十信三賢名為不定總結連前多不別科
蓋避文繁下皆倣此三種取初順教理故。】


「為欲對治不斷之義。」


【釋曰後解下二句有二初總顯二門為令四障斷
除故使三寶不絕。】


「云何為四是名為四斷。」


【釋曰後別示四斷。】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第一
[001-084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