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99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唐-義忠 (master)



大乘百法明門論䟽序       法八二


西京大慈恩寺沙門 窺基 序


粵惟。至理杳冥。湛玄樞而含妙躅。權方孕道。凝覺
智以闢昏衢。靉慈雲而誘大千。霏法雨而津百億。
然以懷生莫感。殲我法雄。於是。息唱金河。韜光鶴
樹。佛圓寂後。百歲巳前。異人挺生。群聖間出。淳源
尚挹。真䡄猶同。雖眾聖住持。叶如在之化。自後。法
乖一味。水乳兩和。譬拆黃金。猶分白疊。邪途乱轍。
正法陵夷。色心假實異其宗。有無之說虧其實。爰
有大士。厥号天親。嗣至聖之玄風。紹法王之令䡄。
鬱造斯論。五法合成。啟有空之兩門。闢二邊之異
執。文邃理博。難可詳焉。首稱。大乘百法明門論者。
[001-0232a]
㹅宏綱之極唱。旌一部之通名。復云本事分中。略
錄名數者。纂義類之鴻猷。簡一分之別目。大。用遮
詮立号。乘。以運載得名。百法。以體用雙陳。明門。以
能所兼舉。循環研覈。究暢真宗。磨怛理迦。目之為
論。本事分者。即瑜珈本事分也。良[耜-耒]彼論。文廣義
豊。尋波討源。輙難曉悟。乃甄集宗要。成斯雅論。廣
文委囑他部。略論抑不繁詞。故云畧錄表詮呼召。
稱之曰名。有所度量。号之為數。故云。大乘百法明
門論。本事分中。畧錄名數。




[001-0232b]
大乘百法明門論䟽卷上



【將釋此論畧以兩門分別一釋論題目二釋論本
文初也。】


「論大乘百法乃至名數。」


【述曰大者簡小為義乘者運載得名百者數義法
者䡄持義明者惠義門者無擁義論者教誡學徒
義或云教授亦通謂諸菩薩以能緣惠緣此大乘
百法為境無有擁滯又能教誡諸學徒等令其断
惡復能教授諸有情等令其修善故言大乘百法
明門論雖以畧釋論之題目初言大乘義猶未盡
今且詳考無着般若及以對法第十一等兩論對
[001-0233a]
釋大乘有其七種名雖有殊義意無別無着云一
法大性彼名境大性緣於廣大教法而為境故二
心大性彼名行大性即由淨心行二利行故三信
解大性彼名智大性信解與智俱了無我故四淨
心大性彼名精進大性即由精進鍊磨令心淨故
五資粮大性彼名方便善巧大性由大悲般若而
為方便與無住涅槃而為資粮故六時大性彼名
業大性窮生死際盡未來時建立佛事名業大性
七果報大性彼名證得大性謂佛證得百四十種
不共功德名果報大性二論意說依教起行達甚
深理精進長時不滯二邊證大勝果窮生死際建
立佛事故名為大所言乘者運載為義如世舩筏
[001-0233b]
從於此岸而至彼岸故名為乘若尓法合二岸及
乘如何解釋生死大河名為此岸菩提涅槃名為
彼岸六度萬行稱之為乘或可真如亦名為乘若
萬行名乘即持業釋亦乘亦大名為大乘若真如
名乘即依士釋乘之性故名為大乘或真如之乘
依主亦得更有餘義恐厭文繁略而不述本事分
中略錄名數者有二解一云對法本事名為本事
良為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故畧錄名數令諸學者
省而易解此乃文畧非義畧也二云此百法論是
瑜伽五分中本事分內百法名數今畧錄之以示
方隅即瑜伽十支中略陳名數支也。】


「論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001-0234a]


【述曰第二釋論本文畧以三門分別一引經標宗
二尋經起問三依問為通此即是初上之四字即
引經也下之五字即標宗也如者指義即是揔指
能所二說世尊者即別指能說人也世出世間咸
尊重故即六德之中第六德也十號之中第十號
也舉終括始九號五德並皆揔指是此論意次言
言者即能說人言音差別能詮聲等依解深密經
如來言音略有三種所謂契經調伏本母今此論
中所言言者即是三中契經言音非餘二種或三
俱是一切法無我者即所詮法及無我法有人云
一切法中都無有我者乍觀可尓窮理三違一論
應但言何等一切法中無我無我別問此言虛設
[001-0234b]
別荅於法何事劬勞二論摽宗首巳言無我論末
更陳亦徒施設三天親降跡造論時代正顯第三
非空有教初陳百法明遣執空後荅我無為除有
執若但判文明法中無我者雖除有病空執仍存
是知文顯理彰之粹尚自猶迷况教隱宗含之精
焉能易悟冀諸智者幸為叅詳勿隨曲情強乖論
𣅀此中意說如佛世尊一世時中言音所詮莫過
二種一者一切法二者無我法天親論主標以為
宗生起一部論之大意。】


「論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述曰第二尋經起問即是五問之中利樂有情故
問非前四種巳達故問非是不解問及愚癡問以
[001-0235a]
自問故非是試驗問及輕觸問上句問前宗中一
切法三字下句問前宗中無我兩字。】


「論一切法者畧有五種。」


【述曰第三依問為通就此文中大門有二初明百
法荅前問後明二無我荅後問初明百法荅前問
中分為四段一惣摽舉數二隨摽別列三問荅前
後四別標重解此即初也上之四字即惣摽也下
之四字即舉數也一切法者無量法也法即䡄持
名之為法䡄謂䡄則令物生解持謂任持不捨自
體又法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又法有二一者
有二者無又法有二一者後說二者先陳䡄持兩
字如次應知然此法體雖復無量𢲻要而言畧有
[001-0235b]
五種即六釋中帶數釋也上下法字准此應知。】


「論一者心法至無為法。」


【述曰第二隨摽別列然此五法雖復義等塵沙略
以七門分別一釋名義二出體性三辯假實四三
性分別五界地有無六有漏無漏七問荅料簡初
釋名義有二初通後別初通名者五皆名法巳如
前釋後別名者謂初第一心即是法乃至第五無
為即法皆持業釋又初心法有六種義一集起名
心唯属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二積集名心属
前七轉能熏積集諸法種故或初集起属前七轉
現行共集熏起種故後積集名心属於第八含藏
積集諸法種故此上二解雖各有能集所集之義
[001-0236a]
今唯取能集名心如理應思三緣慮名心俱能緣
慮自分境故四或名為識了別義故五或名為意
等無間故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由
此入楞伽經云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
境相是說名為識此心一字全無六釋第二心所
有法亦有三義一恒依心起二與心相應三繫属
於心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家所有名心所有如
畫師資作模填彩心王心所緣惣別相如次應知
此心所言即通有財依主二釋第三色法亦有四
義一識所依色唯属五根二識所緣色唯属六境
三惣相而言質礙名色四又色有二一者有對若
准有宗極微所成大乘即用能造色成即十有色
[001-0236b]
是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即法處色是此色一字亦
無六釋第四不相應行亦有兩釋一言行者行即
行蘊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
即是得等今言不相應行簡相應行二云具足應
言非色不相應行即簡四聚如理應思行即不相
應持業釋也或簡四聚亦相違釋有本云心不相
應行不與心相應故非心法故從勝而說名心不
相應理實亦非心所相應第五無為畧有四釋一
不生不滅簡四相故二無去無來非三世故三無
彼無此離自他故四無得無失不增減故即顯無
為離此四種無造作故名曰無為或簡有為名曰
無為無為兩字亦無六釋上來惣是第一釋名義
[001-0237a]
巳竟第二出體性者畧有二種一者有為無為出
體二者三科出體初有為無為出體者前之四種
有為為體第五一種無為為體二三科出體者謂
蘊處界所言蘊者即是五蘊第一心法識蘊為體
第二心所及不相應除受想二行蘊為體受想二
種受想為體第三色法色蘊為體第五無為非是
蘊攝體非積聚義差別故或詮無為能詮名等亦
是積聚若依此解即是行蘊中名句文三及色蘊
中聲蘊所攝所言處者即十二處第一心法意處
為體第二心所及不相應第五無為並是法處少
分為體第三色法即分為二初十種色十處為體
後法處色亦用法處少分為體所言界者即十八
[001-0237b]
界第一心法七心界為體第二心所及不相應第
五無為各用法界一分為體第三色法亦分為二
初十種色十界為體後法處色亦用法界一分為
體雖此蘊等攝此百法未知三科其義云何所言
蘊者積聚為義具十一種名為積聚一過去二未
來三現在四內五外六近七遠八勝九劣十麄十
一細一一皆應置五蘊言或一一蘊有多細分共聚
名蘊此解雖無文說理亦應通雖處界等亦是積
聚生門種族增故偏說處界二名無相濫失所言
處者生長義處名之為處即六種識依內六根緣
外六境而得生長名之為處所言界者即是囙義
中間六識藉六根發六境牽生與識為囙識生諸
[001-0238a]
法故名為界問此三科中法既無別何故蘊開為
五處開十二界開十八荅有三解一云根有三品
謂上中下二云樂有三品謂即樂略及中廣故三
云迷有三類一迷心所不迷心王不迷色法故說
五蘊二迷色法不迷心王不迷心所說十二處三
迷色心不迷心所說十八界有此所囙故說三科
數各不同更有餘義如別處說上來第二出體性
門訖第三辯假實者此五法中從種生者名實依
他立者名假真如雖非從自種起亦名為實不依
他故第一心法唯是實有第二心所之中遍行別
境唯是實有善十一中前八是實後三是假行捨
不放逸四法分故不害一種無嗔分故六煩惱中
[001-0238b]
五是實有惡見是假染惠分故隨煩惱中初十小
隨唯是假有依他分故忿恨惱嫉害此之五種嗔
家一分覆誑及謟貪癡一分慳憍二種唯貪一分
理實亦有癡分所攝隨增說故且言貪分中隨二
數唯是實有有處亦說貪嗔癡分隨他相說非世
俗有大隨八中三是假有謂不正知失念放逸惡
惠及念四法分故不信懈怠定是實有掉舉惽沉
散乱三種有義是實有義是假實者為正不定四
中初二是實有義是假前解為勝後之二種定是
假有思惠合成聖所說故第三色法五根香味唯
是實有色聲觸三通於假實法處一種亦通假實
第四不相應行唯是假有三分位故第五無為中
[001-0239a]
非繫第四不相應行中滅定一種非界地攝無想
定報一界一地非上下故名句文三二界五地以
舌根識彼處無故餘遍界地除異生性無想定報
餘亦非繫第五無為非界地攝上來辯界地有無
門訖第六有漏無漏者第一心法通漏無漏第二
心所中初之三位通漏無漏又此上三位於因位
中八九十地及七地巳前二乘異生并地前位通
漏無漏及佛多少如理應思不定四數及不相應
無為六種亦准此釋根隨二惑唯是有漏又此二
惑若緣無漏起者亦得說為無漏煩惱不定四中
初二唯漏後二通二第三色法通漏無漏第四不
相應行中異生性無想事無想定唯是有漏滅定
[001-0239b]
一種唯是無漏餘通二種第五無為中擇滅真如
唯是無漏非擇滅不動想受滅通漏無漏虛空一
種非漏無漏或通無漏亦得上來辯漏無漏門訖
第七問荅分別者問何故此五不增減耶荅與諸
教中有為無為而為體性不過此五故無增減若
諸教中緣慮㝡勝即此心法與彼為體若諸教中
有法若具四二一切即心所初二位而為彼體若
諸教中有法順益即善十一而為彼體若諸教中
有法違損即此根隨而為彼體若諸教中三性不
定即不定四而為彼體若諸教中色根積聚即眼
等五而為彼體若可見有對即色而為彼體若不
可見有對即聲香味觸而為彼體若有見無見有
[001-0240a]
對無對即法處色而為彼體若諸教中依他建立
即不相應而為彼體若諸教中若法常住自性凝
然即六無為而為彼體故此五種攝有為無為盡
謂與諸法而為體性過無所立減有所增故唯五
種不說六四巳下更作關並問荅略陳一二。


問。
 忿等依他假
 百法別開數
 長等亦依他
 一種齊開數



初五唯假依真如故後之一種唯是實有不依他
故又上五種名義俱假真如一種名假體實離言
詮故上來辯假實門訖第四三性分別者第一心
法中前六轉識並通三性第七末那有四惑故有
覆無記第八頼耶無覆無記若至佛果此二唯善
第二心所中遍行別境俱通三性善十一法唯是
[001-0240b]
善性非無記染煩惱六中嗔唯不善餘通有覆又
此五中若俱生者助發惡行亦不善攝若分別者
唯是不善正發行故上二界中俱生分別皆是無
記定所伏故隨煩惱中小七中二唯是不善小三
大八亦通無記色無色界准理應知不定四數俱
通三性第三色中五根香味觸唯是無記內五塵
中色聲兩種據表言之亦通三性約体而言唯是
無記法處所攝通於三性若至佛果十一皆善第
四不相應行中命根名句文身因果合說通二性
攝非是不善二無心定唯是善性異生一種有覆
無記及通不善無想異熟無覆無記餘通三性第
五無為中虛空非擇滅性唯無記相通於善餘四
[001-0241a]
唯善上來辯三性門訖第五界地有無者第一心
法眼耳身三二界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六七
八識通遍界地若成無漏八非繫攝第二心所中
遍行別境通遍界地若成無漏亦非界繫善十一
中輕安一種欲界全無有義亦有微有調暢身心
義故餘遍界地此善十一亦通非繫教理極成六
煩惱中嗔唯欲界餘遍界地隨煩惱中小七中二
一界一地謟誑二種二界二地梵於釋子起謟誑
故憍及大八通遍界地不定四中睡眠惡作一界
一地尋伺二種二界二地若約無漏亦非界繫第
三色法根塵色中除香味二二界五地香味二種
一界一地法處所攝通遍界地此十一種色亦通。
[001-0241b]


荅。
 心所能緣慮
 能緣數別開
 色法慮義乖
 無能不開數



問。
 長等無能慮
 體同數不分
 得等能慮無
 寧說齊開數



荅。
 得等三分位
 所以別開數
 長等一處収
 無別不開數



問。
 長等一處収
 無別不開數
 忿等依一處
 何得開為數



荅。
 忿等依一處
 不合開為數
 忿等能緣慮
 所以開為數



間。
 忿等依一處
 能緣數別開
 五見能慮齊
 如何不分數



荅。
 忿等相乖殊
 所以別開數
 五見推求等
 相同不開數



問。
 五見唯惠假
 即說不開數
 不害無嗔假
 一法不開數



荅。
 五見行相同
 名數不別開
 不害勝悲因
 為顯開為數



問。
 不害類非一
 勝用數別開
 五見亦用差
 應許齊開數



荅。
 五見與不害
 勝劣兩成差
 顯勝不彰餘
 不應齊責例



問。
 𢙣見依惠假
 或五或無量
 不害無嗔假
 或一或無量


[001-0242a]


荅。
 順後句言
 謂名不害
 或名非不忍
 或名不憤發
 或名不違悷
 或名饒益
 或名利樂
 或名無量



更有問荅恐繁且止上來雖有七段不同惣當第
二隨標別列門訖。】


「論一切㝡勝故至四所顯示故。」


【述曰自下第三問荅前後復分為二初且別荅後
乃結荅此即是初問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乃至第
五明無為法荅一切㝡勝故等㝡勝之言目初心
法謂此八種造善造惡五趣輪迴乃至成佛皆由
心作故言㝡勝由此頌言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
蘊一切世間中無物皆不造有為法中此最勝故
所以先明與此相應言目前心所法謂此心所與
[001-0242b]
此心王常相應故望前心王此即是劣先勝後劣
所以次明二所現影言目前色法謂此色法不能
自起要藉前二所變現故變不親緣故置影言或
通本質前二能變此為所變先能後所所以次明
三分位言目前第四不相應行謂此得等不能自
起藉前三位差別假立前三是實此即是假先實
後假所以次明四所顯示言目前第五無為六種
謂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法以明無為無由得
顯故藉前四断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
無為先有後無所以後明。】


「論如是次第。」


【述曰第二結荅也由上如是勝劣能所實假有無
[001-0243a]
所以論言如是次第。】


「論第一心法略有八種。」


【述曰第四別標重解就此文中大門有五一最勝
能緣門二共勝同緣門三所緣境界門四分位建
立門五顯示實性門就初門中曲分為二一揔標
舉數二隨標別列此即是初上之四字即揔標也
略有八種是舉數也六釋之中帶數釋也。】


「論一眼識乃至阿頼耶識。」


【述曰第二隨標別列然此八識經論具彰義等塵
沙難以尋究外乃包羅萬像內即能所皆成雖復
義括千衢且以十門分別一釋名義二出體性三
緣境寬狹四諸名通𡱈五遍計有無六惑障增減
[001-0243b]
七四緣有異八心所多少九依緣辯釋十問荅料
簡此即是初有二初通後別初通名者巳如前釋
後別名者前六轉識隨六根境種類異故謂名眼
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属助
如根雖六識身皆依意轉然隨不共立意識名如
五識身無相濫失或唯依意故名意識辯識得名
心意非例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
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色等五識唯了色等法識
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別法獨得法識名故六識
名無相濫失此後隨境立六識名依五色根未自
在說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但
可隨根立名無相濫失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
[001-0244a]
皆依五境轉者且隨麄顯同類境說佛地經說如
來成所作智决擇有情心行差別起三業化作四
記等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第七末那具足應云訖
利瑟吒耶末那唐言染污意與四惑俱名為染汙
恒審思量名之為意思量即意持業釋也此名何
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
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然諸聖教恐此濫彼故
於第七但立意名又標意名為簡心識積集了別
劣餘識故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故但立
意名第八頼耶唐言藏識識能含藏諸法種故又
此頼耶具三藏義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
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由斯三義得藏識
[001-0244b]
名藏即是識持業釋也第二出體性者此之八種
有五重別一唯約自名而為體性二於三科內識
蘊意處及用七心而為體性三於五法中名及分
別而為體性四於三性中以依他圓成二而為體
性五於二諦中俗二真初而為體性更有餘義恐
繁不說下心所體隨此識說更不別陳第三緣境
寬狹者前五轉識五塵為境是現量故緣實非假
或假從實緣實之時雖不作長等解亦任運緣理
亦無失若尓緣實豈非作青等解由此但任運緣
即此返顯雖不作長等解亦任運緣此解為勝第
六意識遍緣一切通三量故假實俱緣第七末那
頼耶為境是非量故境假非實若約本質境亦是
[001-0245a]
實第八頼耶緣於三境種子根身噐世間別故又
種子根身緣而執受噐世間量但緣非執受是現
量故緣實非假若准五識亦得緣假豈現量心皆
唯緣實由此即顯亦任運緣假深契道理依未轉
依作如是說巳轉依位若事若理皆是現量遍緣
不遮第四諸名通𢩁者前六轉識名為了別第七
末那名為思量此上二名通因及果又第七意略
有三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三
平等性智相應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
地巳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頼耶識起補
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
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001-0245b]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
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補
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
法執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然第八識雖
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為心
或名阿陁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種子識此等四名
通一切位次𢩁名者或名阿頼耶此名唯在異生
有學非無學位及不退菩薩或名異熟識此名唯
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或名無垢識此名唯在如
來地有第五遍計有無者略以四句料簡一遍而
非計即第八識遍緣三境不計度故亦兼無漏二
計而非遍即第七識唯緣頼耶起計度故三亦遍
[001-0246a]
亦計即第六識遍緣一切起計度故四非遍非計
即前五轉識唯緣五塵無計度故第六惑障增減
者惑謂根本及隨煩惱且根本中六通俱生十分
別起若分別者見道初断若俱生者修道方除隨
惑二十亦通俱生及分別起隨根本惑勢力起故
由此亦通見修二断此八識中第八頼耶俱生分
別六十全無第七末那唯有俱生癡見慢愛無餘
二十俱生分別第六意識一切皆具前五轉識唯
有俱生貪嗔癡三無餘三十分別俱生其隨煩惱
如心所多少門中說障謂二障一煩𢙉障二所知
障初煩惱障與前惑不異更不別說其所知障望
前煩惱用雖有殊頭數多少約識分別與前惑同
[001-0246b]
或說四障初二如前第三業障第四報障若業現
行在前六識業障種子唯在頼耶第七末那全無
業障第四報障有二一㹅報唯属第八二別報在
前六識更將此四障與三習氣相攝約識分別如
理應思又有五障如薩遮尼乾子經說破塔壞寺
等即是此中業障所収無繁更說第七四緣有異
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一因
緣者謂有為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
行二等無間緣者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
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名等無間緣三所
緣緣者謂若有法是帶已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
此體有二一親二踈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
[001-0247a]
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
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踈所緣緣四
增上緣者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
違雖前三緣亦有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為顯
諸緣差別相故此順違用於四處轉謂生住成得
四事別故此八識體各從自種生具因緣義又前
七識望第八識亦互為因唯前七識展轉相望無
因緣義諸有情類自他展轉容作二緣除等無間
緣自八識聚展轉相望定有增上必無等無間緣
所緣緣義或有或無八於七有七於八無餘七非
八所仗質故第七於六五無一有餘六於彼一切
皆無第六於五無餘五於彼有五識唯託第八相
[001-0247b]
故自類前後第六容三餘除所緣取現境故許五
後見緣前相者五七前後亦有三緣前七於八所
緣容有能熏成彼相見種故又此八識各有四分
由此自類各具三緣問何故前說第六容三餘除
所緣荅前約後念緣前念故第六自類有所緣緣
餘識不能並緣前故無所緣義今約四分三分相
緣同剎那故故與前別亦無過失同聚異體展轉
相望唯有增上諸相應法所仗質同不相緣故或
依見分說不相緣依相分說有相緣義謂諸相分
互為質起如識中種為觸等相質不尓無色彼應
無境設許變色亦定緣種勿見分境不同質故第
八心所多少者阿頼耶識唯與觸等五數相應如
[001-0248a]
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互相違故謂欲希望
所樂事轉此識任運無所希望勝解印持决定事
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
昧劣不能明記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
那別緣惠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
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汗
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断故定非
異熟第七末那心所十八謂遍行五四根本惑八
隨煩惱并別境惠煩惱有十此何唯四有我見故
餘見不生無一心中有二惠故如何此識要有我
見二取邪見但分別生唯見所断此俱煩惱唯是
俱生修所断故我所邊見依我見生此相應見不
[001-0248b]
依彼起恒內執有我故要有我見由見審决疑無
容起愛着我故嗔不得生故此識俱煩惱唯四見
慢愛三如何俱起行相無違俱起何失瑜伽論說
貪令心下慢令心舉寧不相違分別俱生外境內
境所陵所恃麄細有殊故彼此文義無乖返無別
境四者謂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識任運緣遂合境
無所希望故無有欲勝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識無
始恒緣定境無所印持故無勝解念唯記憶曾所
習事此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故無有念定
唯繫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既不專注
故無有定惠即我見更不別說善是淨故非此識
俱忿等十數行相麄重此識審細故非彼俱無慚
[001-0249a]
無愧唯是不善此識無記非相應故惡作追悔先
所造業此識任運恒緣現境非悔先業故無惡作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有時始起此識無
始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彼非有尋伺俱依外門
而轉淺深推度麄細發言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
類執我非彼俱故第六意識與五十一心所相應
前五轉識與三十四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
善十一煩惱三中隨二大隨八然觸等五數教理
顯然唯餘心所稍有差別今應釋之有義五識雖
無增上希望審决明記專注及簡擇惠而有微細
欲等五數相應由此聖教說眼耳通是眼耳識相
應智性餘三有惠准此無失未自在位此五或無
[001-0249b]
得自在時此五定有樂觀諸境欲無減故印境勝
解常無減故憶昔曾受念無減故又佛五識緣三
世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五識皆有作事智故若
善十一亦五識俱然說輕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調
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云煩惱中唯有三
種謂貪嗔癡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故隨煩
惱中小十展轉五識中無中大相通五識容有不
定四數五識全無然此八識心所多少依未轉依
作如是說已轉依位各具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
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第九依緣辯釋者依謂所依
緣謂九緣即心心所託彼所依而藉九緣方能了
別作諸事業然所依法㹅有三種一因緣依謂自
[001-0250a]
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二
增上緣依謂內六處諸心心所皆託此依離俱有
根必不轉故三等無間緣依謂前滅意諸心心所
皆託此依離開導依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
依名有所依非所餘法雖復略標三所依法於中
義理猶隱難知今應廣辯配八種識及心所法巳
下第二心所門中更不別作依緣分別門以同識
故讀者應知初種子依者有作是說要種滅巳現
果方生無種巳生集論說故種與芽等不俱有故
有義彼說為證不成彼依引生後種說故種生芽
等非勝義故種滅芽生非極成故熖炷同時互為
因故然種自類因果不俱種現相生決定俱有瑜
[001-0250b]
伽論說無常法與他性為因亦與後念自性為因
是因緣義自性言顯種子自類前為後因他性言
顯種與現行互為因義攝大乘論亦作是說藏識
染法互為因緣猶如束蘆俱時而有又說種子與
果必俱故種子依定非前後設有處說種子前後
應知皆是隨轉理門如是八識及諸心所定各別
有種子所依次俱有依者依謂一切有生滅法仗
因託緣而得生住諸所仗託皆說為依如王與臣
互相依等若法决定有境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
緣乃是所依即內六處餘非有境定為主故此但
如王非如臣等故諸聖教唯心心所名有所依非
色等法無所緣故但說於心為心所依不說心所
[001-0251a]
為心所依彼非主故然有處說依為所依或所依
為依皆隨冝假說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
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
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聖教唯說依五色根者是
不共根又必同境近相順故第六意識俱有所依
唯有二種謂第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雖五
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聖教唯說依
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故第七末那
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
故如伽陁說阿頼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
意餘轉識得生阿頼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
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恒與末那
[001-0251b]
俱時轉故又說藏識恒依染汙此即末那而說三
位無末那者依有覆說如言四位無阿頼耶非無
第八此亦應尓雖有色界亦依五根而不定有非
所依攝識種不能現取自境可有依義而無所依
心所所依應隨識說復各加自相應之心若作是
說妙符教理後開導依者謂有緣法為主能作等
無間緣此於後生心心所法開避導引名開導依
此但属心非心所等若此與彼無俱起義說此於
彼有開導力一身八識既容俱起如何異類為開
導依若許為依應不俱起便同異部心不並生又
一身中諸識俱起多少不定若容互作等無間緣
者色亦應尓便違聖說等無間緣唯心心所攝大
[001-0252a]
乘論說色亦容有等無間緣者是縱奪言謂假縱
小乘色心前後有等無間緣奪因緣義不尓等言
應成無用各唯自類為開導依深契教理自類必
無俱起義故心所此依應隨識說雖心心所異類
並生而互相依和合似一定俱生滅事業必同一
開導時餘亦開導故展轉作等無間緣諸識不然
不應為例然諸心所非開導依於所引生無主義
故若心心所等無間緣各唯自類第七八識初轉
依時相應信等此緣便闕即違聖說諸心心所皆
四緣生無心睡眠悶絕等位意識雖断而後起時
彼開導依即前自類間断五識應知亦然無自類
心於中間隔名無間故彼先滅時巳於今識為開
[001-0252b]
導故何煩異類為開導依然聖教中說前六識互
相引起或第七八依六七生此依殊勝增上緣說
非等無間緣故不相違瑜伽論說若此識無間諸
識决定生說此為彼等無間緣又此六識為彼六
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意根者言揔意別亦不
相違故自類為依深契教理九緣者一空二明三
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淨八分別九種子然
八識中眼識一種藉九緣生耳識唯藉八緣而起
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藉七緣識方得轉八中除
空第六意識依五緣生七中除染淨分別第七四
緣生五中除染淨緣或三緣生以根與境並第八
故第八四緣生五中除染淨以第七識即所依根
[001-0253a]
故若加等無間緣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諸緣而
生如有頌言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
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於前各增一因論生
論問天眼具九緣否荅不具不藉空明而亦起故
又畜等中亦有肉眼不藉於明由此應作四句分
別如理應思又問前說種子增上開導三依與十
緣中種子緣根緣等無間緣分別緣染淨緣根本
緣有何差別荅體雖無二約用有殊分依緣別餘
四非依非常有故又問七八何故常恒眼等六識
寧非相續荅由七八生所藉緣少易辦常恒眼等
六識所藉緣多難辦非續由此頌言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
[001-0253b]
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更有餘
義如百法决說第十問荅料簡者問八識之中何
識能起我法二執荅依六七起非五八也問八識
之中三量各具幾種荅前五轉識唯是現量第六
意識遍通三量第七末那唯是非量第八頼耶同
五現量問八識之中幾是能熏幾是所熏荅前七
能熏第八所熏七能熏中前五轉識能熏頼耶相
分種子自相見種亦復熏成第六意識能熏第八
相見分種自相見種亦復熏成第七末那唯熏第
八見分種子自相見種亦兼熏成又能熏所熏各
具四義如唯識說問此八識中與彼四智如何相
攝荅六七二識從極喜地乃至佛位轉彼末那成
[001-0254a]
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若至佛位轉彼
頼耶成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所言轉
者轉彼心所中惠非轉識體以智依識說轉識得。】


「論第二心所有法略有六種。」


【述曰第二共勝同緣門就此文中分之為三初標
章舉數次隨數別陳後牒章重解此即是初文二
同前。】


「論遍行有五至不定有四。」


【述曰次隨數別陳然此六位略以六門分別第
一釋名二出體性三名數增減四具不具義五果
位闕具六問荅一異第一釋名者遍行五者遍四
一切為所行故若遍属所緣行属能緣或俱属能
[001-0254b]
緣依士持業二釋如次或有行非遍相違亦得非
此中義持業為勝別境五者緣別別境而得生故
別即是境或別謂欲等相望境即所緣持業有財
二釋俱得持業為勝或後解通隣近依主亦得善
十一者此世他世俱順益故性離𠎝穢勝過𢙣法
故名為善此無六釋根本煩惱者能生隨惑名為
根本煩者擾也惱者乱也擾乱有情恒處生死名
為煩惱根本即煩惱煩即是惱俱持業釋隨煩惱
者謂隨根本煩惱前後分位建立等流性故名之
為隨即忿等十放逸失念及不正知此十三數依
他根本煩惱而起名之為隨無慙無愧掉舉昏沉
不信懈怠及散乱七雖非依彼根本而起緣彼得
[001-0255a]
有亦名為隨所隨能隨依主持業二釋如次不定
四者三性不定名為不定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
如欲等定遍地故非如善染唯一性故名為不定
此無六釋此上六位心所法體各各帶數是帶數
釋如理應思有本云遍行有五等者但是寫人加
減不同亦無別義有字為勝非先巳有今以者牒
第二出體性者六位心所即用心王同時相應而
為體性有五重別如上應知第三名數增減者若
依此論唯五十一若依瑜伽本地分中有五十三
隨惑位中加邪欲邪勝解二數別故若依唯識雜
集論中有五十五不正見中開五見故又依五蘊
論開慢為七即五十七問何故諸論各說不同荅
[001-0255b]
且瑜伽論隨惑位中開二數者障義是重故開二
數唯識雜集開五見者約其行相所以別開此論
約體以明更不開數五蘊開慢而為七者如見應
思第四明此六位與四一切具不具義及以問荅
四一切者謂即三性及地時俱三性者一善二不
善三無記地即九地一欲界五趣地二離生喜樂
地三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捨念清淨地
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
非想非非想處地時者即同一剎那時也俱者遍
諸心等與八識俱也此六位中初遍行五具四一
切別境五數但具初二由闕後二非遍行攝善十
一數但遍九地除性時俱雖遍九地由闕三性非
[001-0256a]
別境攝根隨二惑雖𨵗二性由不遍地非善十一
攝不定四數雖𨵗後三由三性具非根隨攝又具
四一切緣四境別順益違損三性不定行相差別
不可一一為頭問餘五位有六重別如理應思第
五果位闕具者如是六位至成佛巳具初三位於
一切處常遍行故如來樂了所知境故印境勝解
常無減故於曾習境念無減故如來無有不定心
故於一切法常决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闕餘
位者無染汙故無睡眠故無追悔故現證一切無
尋伺故由此後三定不相應前三位中惠㝡勝故
與八識俱而成四智第六問荅一異者問如是六
位諸心所法為離心體有別自性為即是心分位
[001-0256b]
差別荅設尓何失二俱有過若離心體有別自性
如何聖教說唯有識又如何說心遠獨行染淨由
心士夫六界莊嚴論說復云何通如彼頌言許心
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若
即是心分位差別如何聖教說心相應他性相應
非自性故又如何說心與心所俱時而轉如日與
光瑜伽論說復云何通彼說心所非即心故如彼
頌言五種性不成分位差過失因緣無別故與聖
教相違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
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即心又識心
言亦攝心所恒相應故唯識等言及現似彼皆無
有失此依谷釋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即非離諸
[001-0257a]
識相望應知亦然更有餘義如百法決說。】


「論遍行五者。」


【述曰第三牒章重解文分為六初遍行五二別境
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煩惱六五隨煩惱二十六不
定四初中分二初㹅標舉數二隨標別列此即是
初遍行二字即是揔標五者是舉數。】


「論一作意至五思。」


【述曰第二隨標別列有五如文云何作意謂能警
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
引令趣境故名作意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
故但說引心作即是意持業釋也或作俱時意隣
近為勝云何為觸觸謂三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
[001-0257b]
觸境為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謂根境識更相隨
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為彼三和
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觸似彼起故
名分別根變異力引觸起時勝彼識境故集論等
但說分別根之變異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
境是觸自性既似順生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
為業起盡經說受想行蘊一切皆以觸為緣故由
斯故說識觸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瑜伽但說
與受想思為所依者思於行蘊為主勝故舉此攝
餘集論等說為受依者以觸生受近而勝故謂觸
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等相極相隣近引
發勝故云何為受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001-0258a]
起愛為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云何為想想謂於
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
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云何為思思謂令心造
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
駈役自心令造善等此後四種並無六釋。】


「論別境五者。」


【述曰第二文也於中分二此即是初文二同前。】


「論一欲至五惠。」


【述曰第二隨標別列分五如文云何為欲於所樂
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此欲所樂者謂可欣境非
可猒事及中容境又此欲所樂者謂所求境非中
容境又此欲所樂者謂於所觀境於一切事欲觀
[001-0258b]
察者有希望故此無六釋云何勝解於决定境印
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謂邪正等教理證力於所
取境審决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猶預境勝
解全無勝即是解持業釋也云何為念於曾習境
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
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云何三摩地三摩地者是
梵語此云等持舊云三昧翻為正定者訛也於所
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謂觀得失俱
非境中由定令心專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擇智生
心專注言顯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尓見
道歷觀諸諦前後境別應無等持云何為惠於所
觀境揀擇為性断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
[001-0259a]
惠推求得决定故此後三種並無六釋此別境五
於四境中俱不俱者有義不定瑜伽論說此四一
切中無後二故又說此五緣四境生所緣能緣非
定俱故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謂於所樂唯起希望
乃至或於所觀境唯起揀擇或時起二謂於所樂
决定境中起欲勝解或於所樂曾習境中起欲及
念如是乃至於所觀境中起定及惠合有十二或
時起三謂於所樂决定曾習境中起欲勝解及念
如是乃至於曾習所觀境中起念定惠合有十三
或時起四謂於所樂决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前四
種如是乃至於决定曾習所觀境中起後四種合
有五四或時起五謂於所樂决定曾習所觀境中
[001-0259b]
具起五種如是於四境起欲等五揔別合有三十
一句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尓墮心及
藏識俱此類非一。】
大乘百法明門論䟽卷上   法八末
[001-02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