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7 佛性論-陳-天親菩薩 (master)




《佛性論》卷第二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顯體分第三中三因品第一



復次佛性體有三種。三性所攝義應知。三種
者。所謂三因三種佛性。三因者。一應得因。二
加行因。三圓滿因。應得因者。二空所現真如。
由此空故。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
法身。故稱應得。加行因者。謂菩提心。由此心
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羅蜜。助道之法。
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圓滿因者。即是
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因圓滿
者。謂福慧行。果圓滿者。謂智斷恩德。此三因
前一則以無為如理為體。後二則以有為願
行為體。三種佛性者。應得因中具有三性。一
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記曰。住自性
者。謂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從發心以上。窮
有學聖位。至得性者。無學聖位。


佛性論顯體分第三中三性品第二



復次三性所攝者。所謂三無性。及三自性。三
無性者。一無相性。二無生性。三無真性。此三
性攝如來性盡。何以故。以此三性通為體故。
無相性者。一切諸法但名言所顯。自性無相
[002-0794b]
貌故。名無相性。無生性者。一切諸法由因緣
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並不成就故。名無生
性。無真性者。一切諸法離真相故。無更別有
實性可得故。名無真實性。復次三種性者。一
分別。二依他。三真實。別有十種義。應知。何
等為十。一分別名。二緣成。三攝持。四體相。
五應知。六因事說。七依境。八通達。九若無
等。十依止。一分別名者。為隨名言假說故。立
分別性。若無此名言。則分別性不成。故知。此
性但是名言所顯。實無體相。是名分別性。依
他性者。是十二因緣所顯道理。為分別性。作
依止故。故立依他性。真實性者。一切諸法真
如。聖人無分別智境。為清淨二性。為解脫三。
或為引出一切諸德故。立真實性。是名分別
名。二緣成者。


問曰。分別性。緣何因故。而得顯現。


答曰。由緣相名相應故得顯現。


問曰。依他性。緣何因故得成耶。


答曰。緣執分別性故得顯現。


問曰。真實性。緣何因得成。


答曰。由分別依他二性極無所有故得顯現。
故名緣成。三攝持者。性有三種。法有五分。言
三性者。所謂分別。依他。真實。五法者。一相。
二名。三分別思惟。四聖智。五如如。前三是世
間智。聖智是出世智。如如是無為境。為明此
五法攝前三性故。


問曰。於五法中。幾法攝第一性。答曰。五法並
不可攝。何以故。為無體故。問曰。第二性幾法
能攝。答曰。有四法攝。問曰。第三性幾法能
[002-0794c]
攝。答曰。唯如如一法能攝。問曰。若依他性為
聖智所攝者。云何說依他性緣分別性得成。
答曰。依他有二種。一染濁依他。二清淨依他。
染濁依他。緣分別得成清淨依他。緣如如得
成故。四體相者有二。一通二別。通者。由此三
性通能成就一切諸餘真諦。或二三四七諦等
法。故諸真諦不出三性。是以三性為諸真諦
通體。二別體者。於三性中。各有實義。何者實
義。一者分別性體。恒無所有。而此義於分別
性中。非不為實。何以故。名言無倒故。二者依
他性體。有而不實。由亂識根境故是有。以非
真如故不實。何以故。因緣義無倒故。是以對
分別性故名為有。對後真性故非實有。是名
有不真實。三者真實性體。有無皆真如如之
體。非有非無故。


問曰。是三性實相云何。


答曰。分別性實相者。人法增益及損減。由解
此性故。此執不生。是分別相人法者。是分別
所作。若依真諦觀。此人法為有名增益執。若
依俗諦觀。此人法是無名損減執。若通達此
分別性。則增益減損二執不生。是名分別實
性相。復次依他實性相者。能執所執增益及
損減。由解此性故。故此執不生。是名依他性
相。此能執所執。若見真為有。則是增益。名為
常見。若見俗定無。則是損減。名為斷見。若通
此二性。斷常二執並不得生。是名依他實性
相。唯有似塵識故。則無能所。無能所故。無增
益執。由有似塵識故。無損減執。復次真實性
相者。有無及增益損減執。由解此性故。執
[002-0795a]
不得生。所以者何。若執空為有。名增益謗。若
執空為無。名損減謗。若通達此性。則二執不
生是名真實性相。五應知等者。


問曰。是三性幾應知。幾不應知。


答曰。一切應知何以故。由知三性。能通達三
解脫門能除三障故。知分別性。能通達空解
脫門。能除肉煩惱。知依他性。通達無願解
脫門。能除皮煩惱。知真實性。能通達無相解
脫門。能除心煩惱。又初解脫障。次禪定障。
後一切智障故。問曰。三性中。幾性不可滅。幾
性可滅耶。答曰。二性不可滅。一性可得滅。何
以故。分別性本來是無故不可滅。真實性本
來是真故不可滅。依他性雖有不真實。是故
可滅。以是義故。說應知等。六因事說。諸佛說
法有二種。一了義經。二不了義經。不了義經
者。由此三性。是故佛說不了義經。如緣有燈
故。知物在暗中。後時因燈能得了現暗中之
物如來亦爾。由有著三性者故。說不了義經。
達三性者。自然顯了。名了義經。如經中說。若
人已得無生法忍。則不退墮。問曰。此言云何
成立。答曰。由有三性故。則得成立。如來約分
別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約依他性故。說自性
無生忍。約真實性故。說惑垢苦本性無生忍。


問曰。如來約何性。說如此義。言一切諸法無
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耶。答曰。約無相
性。說如是言。問曰。如來約何法。說一切諸法
譬如幻化耶。答曰。約無生性說。問曰。如來約
何法說如是言。一切諸法譬如虛空。答曰約
真實性說。是故佛因三性說故。有了不了義
[002-0795b]
經。七依境者。問曰。此三性為何智境。答曰。
分別性者。唯是凡惑境。非聖智境。何以故。無
體相故。依他性者。為聖凡俗智境。是俗有故。
真實性者。唯為無分別聖智境。如量如理故。
如量則攝一切。如理則無顛倒。是名依境。八
通達者。


問曰。修觀行人。若通達分別性者。為當可說
行執相中。為不可說行執相中耶。答曰。若由
世俗智分別。可說行執相中。若由出世無分
別智通達者。可說不行於執相中。是故依他
與分別同一無相。如分別依他。真實亦如是。
問曰。修觀行人。能如真實理。入分別性。照了
何性耶。答曰了真實性。


問曰。修觀行人如真實理。入真實性。照了何
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後得真實性。是名通
達。九若無等者。問曰。若分別性無。有何過
失。答曰。若無分別性。則名言不立。名言不立
故則依他性不得成就。乃至淨不淨品。並皆
不立。問曰。若無依他性。有何過失。答曰若
無依他性。一切煩惱不由功用。應自能滅。
若爾淨品亦不得成。問曰。若真實性無。有何
過失。答曰若無真實性。則一切一切種清淨
境不得成故。一切者。別攝真俗盡。一切種者。
通攝真俗故。問曰。是真實性者。為可立淨為
立不淨。答曰。不可得說定淨不淨。若定淨
者則一切眾生不勞修行。自得解脫故。若定
不淨者。一切眾生修道即無果報。若定淨者。
則無凡夫法。若定不淨者。則無聖人法。何以
故。淨不淨品皆以如為本故。若其定淨。不即
[002-0795c]
無明。若其不淨。不即般若。此兩處如性不異
故此真如非淨。非不淨何以故。欲顯真如異
眼等諸根。異禪定心等故。異眼等諸根者諸
根既不被染亦應得同如理清淨。而不然者。
以有漏業為因故。從本不淨。真如不爾。在於
佛地本性清淨。無有從本。是不淨義故異諸
根。異定心等者。定體本性自淨。可得同真。而
為四惑所噉故。轉成不淨。真如之理。本來清
淨則不如是。雖復在無明㲉中。終不為彼所
污問曰。此三性幾性無體。能生有體。答曰。
唯分別一性無體能生依他性體。問曰此幾
性有體。能生有體。答曰唯是依他一性有不
實體。還能生依他體。猶如無明生諸行等。問
曰。此三性幾性有體。能生無體。答曰真實一
性能滅依他。令其無體故。是名若無等。十依
止者。問曰分別性依何法得成。答曰。依三法
故成。何者三。一相。二名。三思惟。依此三故。
分別性立。問曰。依他性依何得成。答曰。依四
法成。四法者。謂相名分別聖智等。依此四法
故。依他性成。問曰。真實性依何法得成。答
曰。此性無住無著無有依處。境無分別。


佛性論顯體分第三中如來藏品第三



復次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
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一所攝名藏者。佛
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言如
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
如如。言來者。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是名
如來。故如來性雖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
不二。但由清濁有異。在因時為違二空故起
[002-0796a]
無明。而為煩惱所雜故名染濁。雖未即顯。必
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合。無復
惑累。煩惱不染。說名為清。果已顯現故名至
得。譬如水性。體非清濁。但由穢不穢故。有清
濁名。若泥滓濁亂故不澄清。雖不澄清。而水
清性不失。若方便澄渟。即得清淨。故知淨不
淨名。由有穢無穢故得。非關水性自有淨穢。
應得至是二種佛性亦復如是。同一真如。無
有異體。但違空理故起惑著。煩惱染亂故名
為濁。若不違二空。與如一相。則不起無明。煩
惑不染。所以假號為清。所言藏者。一切眾生
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
境故。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
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復次
藏有三種。一顯正境無比。離如如境。無別一
境出此境故。二顯正行無比。離此智外。無別
勝智過此智故。三為現正果無比。無別一果
過此果故。故曰無比。由此果能攝藏一切眾
生故。說眾生為如來藏。二隱覆為藏者。如來
自隱不現。故名為藏。言如來者。有二義。一者
現如不顛倒義。由妄想故。名為顛倒。不妄想
故。名之為如。二者現常住義。此如性從住自
性性來至至得。如體不變異故是常義。如來
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
藏。三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
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故。若至果時
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無常。何以故。非始
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宋】【元】【宮】中中自體相品第一


[002-0796b]


復次佛性一切種相有十義應知。言十相者。
一自體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總攝
相。六分別相。七階位相。八遍滿相。九無變異
相。十無差別相。一自體相者。有二種。一者別
相。二者通相。別相有三種。何者為三。一者如
意功德性。二者無異性。三者潤滑性。所言如
意功德相者。謂如來藏有五種。何等為五。
一如來藏。自性是其藏義。一切諸法不出如
來自性。無我為相故。故說一切諸法為如來
藏。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義。以一切聖人四
念處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
得滿。是故說名。為正法藏。三者法身藏。至得
是其藏義。此一切聖人信樂正性。信樂願聞。
由此信樂心故。令諸聖人得於四德。及過恒
沙數等一切如來功德。故說此性名法身藏。
四者出世藏。真實是其藏義。世有三失。一者
對治。可滅盡故名為世。此法則無對治故名
出世。二不靜住故名為世。由虛妄心果報。念
念滅不住故。此法不爾故名出世。三由有倒
見故。心在世間。則恒倒見。如人在三界。心中
決不得見苦法忍等。以其虛妄故名為世。此
法能出世間故名真實。為出世藏。五者自性
清淨藏。以祕密是其藏義。若一切法隨順此
性。則名為內。是正非邪。則為清淨。若諸法違
逆此理。則名為外。是邪非正。名為染濁。故言
自性清淨藏。故勝鬘經言。世尊佛性者。是如
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
清淨藏。由說此五藏義故。如意功德而得顯
現。佛為顯此義故。說如意寶。譬如人以宿業
[002-0796c]
故。感得如意寶珠。得此珠已。隨其意所樂事。
自然得成。佛性亦爾。由伏事善知識。修諸福
慧。感得此性。便隨修行者意。各各自得三乘
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別相。二無別異性者。
凡夫聖人。及諸佛無分別。心性過失。功德究
竟清淨。處平等遍滿。譬如虛空。又如土銀金
器。此三雖異。而其性等皆是空。空處不別故。
名無別異性。


釋曰。言過失者。謂凡夫。功德者。即有學聖
人。究竟清淨者。即諸佛。此三處雖殊。而其性
不異。此即以土喻凡夫。銀喻學者。金喻諸佛。
雖復三器有異。而其空性一種故。又是有清淨遍滿等三義。有者顯無為義。清淨顯無染
義。遍滿顯無礙義故。佛告舍利弗。眾生界不
異法身。法身不異眾生界。由此義故。無二無
別。唯有名字。如是佛性。於三位中。平等遍
滿。由淨不淨品。無變異故。故說如虛空性。三
潤滑性者。辯如來性。於眾生中。現因果義。由
大悲於眾生軟滑為相故。大悲者。有三義。一
體。二大。三別異。一體義者。以般若為體。般
若有二。一無分別真智。二有分別俗智。今
取有分別智。為大悲體。以大悲緣眾生起故。
二大義者。有五。一為資糧。二為相。三為行處。
四為平等。五為最極。一資糧者。能作大福德
智慧。二行資糧故。二為相者。能觀三苦眾生
悉濟拔故。三為行處者。通三界眾生為境界
故。四為平等者。為於一切眾生處。起平等心
故。五最極者。過此修外無更勝行故。三別異
義者。有八種。一為自性差別。悲無量者。以無
[002-0797a]
瞋為性。大悲者以無癡為性。二為相差別。悲
者以苦苦為相。大悲者以三苦為相。三為行
處差別。悲者以欲界為境界。大悲者通三界
為境界。四為地差別。悲者以第四禪為其地。
大悲者以無流如來果為其地。五境界差別。
悲者以凡夫及二乘為境界。大悲者唯菩薩
與佛為境界。六為德差別。悲者以離欲欲界
德。大悲者離欲三界德。七為救濟有差別。悲
者但有拔苦之心。無拔苦事。大悲者有心有
事。八為究竟不究竟差別。悲者能小暫救濟。
不能真實救。大悲者能永救濟。恒不捨離故。
潤滑者。潤以顯其能攝義。滑者顯其背失向
德義。譬如水界。亦有二能。一則能攝散物唯
滑不澁故。由潤故。能攝由滑故。不澁故。以
潤者為因。以滑者為果。故曰現因果義。復
次自性清淨是其通相義者。如前實空水界
等譬並自性清淨是其通相故。如來性在煩
惱中無所染污故。此四相為四惑障故。為非
四人所得故。為四德作本故。為離四倒故為
滅生死對治故。故說四相通一別三。一通相
者。唯有自性清淨相。三別相者一不可思惟。
二應得。三無量功德。是名自體相。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明因品第二



復次有四種因。能除四障。得如來性義應知。
四因者。一信樂大乘。二無分別般若。三破虛
空三昧。四菩薩大悲。四障者。一憎背大乘。二
身見計執。三怖畏生死。四不樂觀利益他事。
初障闡提。二障外道。三障聲聞。四障獨覺。由
此四惑。能令四人不能得見自性清淨法身。
[002-0797b]
若略說世間有三種眾生。一樂生死恒有。二
樂滅生死有。三兩俱不樂。有滅並忘。一樂生
死有者。復有二種。一憎背解脫道。無涅槃性。
決樂生死。不樂涅槃。二已墮定位。定位者
非聖非凡。進退無取。而是佛法內人。背大乘
法。因此人故。佛說是言。我非是其師。其非
我弟子。舍利弗。此人從輕暗入重暗。復從重
暗。入於盲暗。取暗為友。復取闡提為友。是故
我說此人如是二樂。滅生死有者。有二種。一
墮非方便。二墮方便中。就墮非方便。復有二。
一外道。謂九十六種。二是佛法內人。與外道
同執。約正法起邪執我見故。於正教義不能
了達。因此人故。佛說是言。若不信樂真空。則
與外道無異。復次有增上慢人。取空為見。是
真空實解脫門。約此空解脫門。起於空執。謂
一切有無。並皆是空。此空執者。即無所有。無
所有故。因果二諦道理並失。執此空過故即
墮邪無。是等執者。由空而起。故成邪執。一
切邪執。莫不由空。故能滅除。此執既依空起
故不可治。因此人故。故佛語迦葉。若人起我
見。執如須彌山大。我亦許之。何以故。以可滅
故。若此增上慢人所起空執。猶如髮端四分
之一。我急呵責。決定不許。二墮方便中有二。
一聲聞人。自利修行。但為自度。不為利他。二
獨覺人。於利他心。無樂無事。但起捨心。無樂
者。不樂利他。無事者。了無度人之事。唯為自
覺自利故。但起捨心者。捨是平等住心。不願
利人。亦無所損。獨自覺悟故言獨覺。墮方
便聲聞亦爾。如末田地及阿斯那二比丘。佛
[002-0797c]
涅槃時。其皆不往。後至迦葉集法藏時。被召
方出。迦葉呵責之言。汝為從佛得聖道不。答
云實爾。又呵責言。汝大過失。今去。當以佛
法付。汝任持。若不如法。罪失屬汝。其人甘失
懺悔。受旨奉行。三俱不樂者。謂修行大乘最
利根人。既不同闡提樂生死有。亦不墮非方
便中。同外道執。亦不墮方便中。如二乘人。
是故此人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無住
處。雖行生死而不染。雖行涅槃亦非淨。但
為大悲故。不捨生死。為般若故。不捨涅槃。
不離涅槃者。異聲聞執永住無為。不捨生死
者。異一闡提樂於生死。若樂著生死者。名
一闡提。佛法內人。墮定位者。亦同闡提。如
是二人。墮在邪定聚中。若樂滅生死有者。是
人墮非方便中。則在不定聚。若人樂滅生死
有。是人墮方便中。及俱不樂。得前二者。修
平等道。是人在正定聚中。離發行大乘修習
無障道人之外。所餘闡提外道聲聞獨覺等
四人有四種障故。不見佛性。何者四障。一
憎背大乘。是闡提障。為對治此故。佛說菩
薩修習信樂大乘之法。二於諸法中。起我見
執。是外道障。為對治此故。佛說菩薩修習
般若波羅蜜。三於生死中。定執苦想。及厭
怖心。是聲聞障。為對治此故。佛說菩薩修
習破空三昧。空三昧者。從初地以上能得此
三昧。則破虛空等執。入觀之時。不即有無。不
離有無。喻如八地真俗雙觀。而異八地者。
八地以上無出入觀。初地入時則同。出時則
異。四背眾生利益事。作捨眾生意。是獨覺障。
[002-0798a]
為對治此故。佛說修習菩薩大悲。菩薩大悲
利他為事。明獨覺人但自觀因緣。無度他意
故無大悲。聲聞亦爾為滅此四障故。以信樂
等四種為因。令諸菩薩修習此因。得至無上
法身清淨波羅蜜。是名佛性清淨因。如是之
人。得名佛子。是故佛子有於四義。一因。二
緣。三依止。四成就。初言因者。有二。一佛性。
二信樂。此兩法佛性。是無為信樂。是有為信
樂約性得佛性為了因。能顯了正因性故。信
樂約加行為生因。能生起眾行故。二緣者。謂
般若波羅蜜。能生菩薩身。是無為功德家緣
故。三依止者。破空定等。樂有之人執斷。無處
有樂淨等故。菩薩修破空三昧。能除彼執。由
此定力。是故菩薩法身堅固。則不羸弱。四成
就者。菩薩大悲利益他事無盡故。由真如不
盡。眾生無數故。利益事亦復無盡。是佛性為
應得家因故。一因如父身分。二緣如母。三依
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諸菩薩由此四
義。名為佛子。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顯果品第三



復次果相義應知。果相者。有二處。一者地前
凡聖二位。不得四德。二者十地諸位。地前有
如是信樂等四德。為清淨佛性因。為對治四
倒。如來法身四相功德波羅蜜是其果。應知。
四倒者。於色等五陰實是無常。起於常見。實
苦起樂見。實無我起我見。實不淨起淨見。是
名四倒。倒者有三義。一見所滅。二修所滅。三
非二所滅。見真諦時。能除見倒。定破思惑。能
除想倒。非二所滅。能除心倒。為對治此四。說
[002-0798b]
四無倒。何者為四。於色等五陰未有有已有
應滅故實無常。如實起無常解。苦時苦故樂滅時苦故捨三時苦故。故實是苦。於中生苦
解。無常為因。無常為果。由因果得成。以依他
執故。果不自在。因亦如是。未有有已有還無
既由前因。是故依他亦不自在。離因果外無
別餘法為我。是故無我為實。生無我解。不淨
有二種。一色。二非色。色不淨有三。謂初中
後。初者。始入胎和合。種子不淨。中者。出胎
已後。飲食資養。多諸不淨。後者。捨身已後。
身體壞時。種種不淨故。非色者。或喜。或憂。
或惡。或無記。或不離欲諸繫縛等故非色。由
此等法故不淨。是以聖人通觀三界。皆是不
淨。如是五陰。如實不淨。生不淨解。此四皆
實。是故非倒。若約佛性。常等四德。此四無
倒還成顛倒。為對此倒。是故安立如來法身
四德。四德者。一常波羅蜜。二樂波羅蜜。三我
波羅蜜。四淨波羅蜜。如勝鬘經說。世尊。是諸
眾生生顛倒心。於內五取陰。無常見常。苦中
見樂。無我見我。不淨見淨。世尊。一切聲聞獨
覺由空解未曾見一切智智境。如來法身應
修不修故。若大乘人。由信世尊故。於如來法
身。便作常樂我淨等解。是人則不名倒。名得
正見。云何如此世尊如來法身是常樂我淨
諸波羅蜜。若人作是見者。名為正見。是如來
胸子。胸子者。恒在佛心胸故。復次如來四德
波羅蜜。由因次第漸深。應知逆說。翻後為
前。謂淨我樂常。由一闡提憎背大乘。為翻彼
樂住生死不淨故。修習菩薩信樂大乘法。得
[002-0798c]
淨波羅蜜。是其果應知。由一切外道色等五
陰無我性類計執為我。而是色等法。與汝執
我相相違故。恒常無我。諸佛菩薩由真如智
至得一切法無我波羅蜜。是無我波羅蜜。與
汝所見無我相。不相違故。如來說是相恒常
無我。是一切法真體性故。故說無我波羅蜜
是我。如經偈說。


「 二空已清淨
 得無我勝我
 佛得淨性故
 無我轉成我」



諸外道等。於五取陰中。執見有我。為飜其我
執虛妄故。修習般若波羅蜜。至得最勝無我。
即我波羅蜜。是其果。應知。由諸聲聞人。怖畏
生死苦樂。住生死苦滅靜中。為飜此樂意故。
修習破虛空三昧。一切相世出世法。樂波羅
蜜。是其果。應知。由獨覺聖人者。不觀眾生利
益等事。但樂獨處靜住。為飜此意故。修習
菩薩大悲為利益眾生事。乃至窮於生死。常
所持護。常波羅蜜是其果。應知。如是信樂大
乘般若波羅蜜。破虛空三昧。菩薩大悲等四
因。能成就如來法身四功德波羅蜜。是故佛
說由此四德一切如來唯法界為勝。由如虛
空。取虛空為邊際極後際之後。如是四句現
何等義。由修習信樂大乘法故。諸佛至得最
極清淨波羅蜜故。佛說唯法界為勝為上。由
修習般若波羅蜜故。至得眾生世界器世界
極無我波羅蜜。五陰名眾生世間即人空。國
土四大名器世界。即是法空。是二空所顯故。
故說由如虛空。為修習破空三昧等故一切處
諸法自在如意應得故。取虛空為邊際。由修
[002-0799a]
習菩薩大悲故。於諸眾生。常起悲心。護持無
有邊際故。說極後際之後。後際之後者。假令
後際有後。菩薩大悲亦能過之。是故通辯地
前聖凡二位。不得四德。復次十地由四障故。
未得極果四德。金剛後心。方乃得之應知。何
以故。以出三界外有三種聖人。謂聲聞。獨覺。
大力菩薩。住無流界。有四種怨障。由此四怨
障故。不得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四怨
障者。一方便生死。二因緣生死。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一方便生死者。是無明住地。能
生新無漏業。譬如無明生行。或因煩惱方
便。生同類果。名為因緣。如無明生不善行。若
生不同類果。但名方便。如無明生善行。不動
行故今無明住地生新無漏業亦爾。或生同
類。或不同類生福行。名為同類。以同緣俗
故。生智慧行。名不同類。以智是真慧故。是
名方便生死。二因緣生死者。是無明住地所
生無漏業。是業名為因緣生死。譬如無明所
生行是業。但感同類不生不同類果。善行但
生樂果。不善但招苦報。故名因緣生死。方便
生死。譬凡夫位。因緣生死。譬須陀洹以上但
用故業不生新業。三有有生死者。是無明住
地為方便。無漏業為因。三種聖人是意所生
身。譬如四取為緣。有漏業為因三界內生身。
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名為有有。如上
流阿那含人於第二生中般涅槃者餘有一生
故。故名有有。四無有生死者。是三聖意生最
後身為緣。是不可思惟退墮。譬如生為緣。老
死等為過失。是故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所
[002-0799b]
依止處。而一切煩惱通名無明者。以無明為
眾惑根本。根本既未滅盡。由為一切煩惱垢
臭穢熏習故。阿羅漢。辟支佛。及自在菩薩。不
能至得無所染污大淨波羅蜜。復次依此緣。
此無明住地微細妄想相遊行未息。故極不
能至得無行無想大我波羅蜜。因此無明住
地為緣。及微細妄想所起無漏業為因。得起
三種意生身故。不能至得極離因果苦大樂
波羅蜜。若未證得業難生難滅盡無餘如來
甘露界。及未證得不可思惟退墮界。未滅謝
故。不能至得極無別異老死等大常波羅蜜。
復次應知。無明住地如煩惱難。無漏業如業
難。三種意生身如果報難。不可思惟退墮如
過失難。若在三種意生身中。則無常樂我淨
波羅蜜。故如來法身是常等四波羅蜜。以如
來法身一切煩惱習氣皆滅盡故。是名極淨。
一切我無我虛妄執滅息故。故名大我。意所
生身因果究竟盡故。故名大樂。生死涅槃
平等通達故。故名大常。復次四德各有二緣
義。應知。初有二因緣故。說如來法身有大淨
波羅蜜。一者本性清淨名為通相。二者無垢
清淨故名別相。本性清淨通聖凡有故名為
通。無垢清淨但佛果有。所以名別。復有二種
因緣。說如來法身有大我波羅蜜。一由遠離
外道邊見執故無有我執。二由遠離二乘所
執無我邊故。則無無我妄執兩執滅息故說
大我波羅蜜。復有二種因緣。說如來法身有
大樂波羅蜜。一由一切苦集相滅盡無餘故。
拔除習氣相續盡故。二由一切苦滅相證得
[002-0799c]
故。三種意生身滅不更生故。苦滅無餘是名
大樂波羅蜜。復有二種因緣。說如來法身有
大常波羅蜜。一無常生死不損減者。遠離斷
邊。二常住涅槃無增益者。遠離常邊。由離此
斷常二執故。名大常波羅蜜。故勝鬘經說。若
見諸行無常。是名斷見。不名正見。若見涅
槃常住。是名常見。非是正見。是故如來法身
離於二見。名為大常波羅蜜。由此如實法界
道理門故。即是涅槃。即是生死。不可分別。即
是得入不二法門。亦不一不二。住無住處故
由滅諸惑不住生死。由本願故。不住涅槃。由
般若故。諸惑得滅。由大悲故。本願得成。故不
可思量經偈中說。


「 諸惑成覺分
 生死成涅槃
 修習大方便
 諸佛叵思議」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事能品第四



復次事能相義應知。此清淨性事能有二。一
於生死苦中。能生厭離。二於涅槃。欲求樂願。
若無清淨之性。如是二事。則不得成。故經中
說。世尊。若無如來藏。於生死苦。無厭離意。
亦無欲求樂願之心。故不定聚眾生。起此二
事為用。一於生死苦。觀於過失。為依止處。生
不定聚眾生厭離心故。二於涅槃樂。觀於功
德。為依止處生不定聚。眾生欲求樂願。欲
求願樂。是四種心云何為異。初欲者名信。信
有四種。一信有。二信不可思議。三信應可得。
四信有無量功德。具是四義故名為欲。二求
者。為至得此法。心恒勤求。無有退悔。名之為
求。三樂者。思擇如不如方便。如方便者。謂涅
[002-0800a]
槃。不如方便。謂生死。思擇涅槃。不求速證。
思擇生死。不求捨離。故名為樂。四願者。從今
發願。窮未來際。恒以願攝一切眾生未曾捨
離。隨所行道。並入菩提願海所攝。以自利故。
不捨涅槃。為利他故。不捨生死。故有二觀。一
於生死觀苦過失。二於涅槃觀樂功德。故淨
分人。由清淨性。此觀得成。言淨分者。一福德
分。二解脫分。三通達分。福德分者。宿世善根
能感此身。具足諸根。為受法器。解脫分者。已
下功德種子。能感未來世中解脫果報。通達
分者。由聖道故。能通達真如。是名淨分。是人
由淨分為緣。淨性為因故成此觀。非無因緣。
若不由於此二事成觀無因緣。如闡提人無
涅槃性應得此觀。而一闡提既無此觀。故知
定須因緣觀。方可現是清淨性。不為客塵之
所染污。隨三乘中未起一乘信樂。又復未能
親事善知識等。乃至四種聖輪亦未相應。言
四輪者。一住如法國土。二依善知識。三調伏
自身。四宿植善根。輪有三義。一者未得令得。
得令不失。二者能度。從此至彼。從他相續至
自相續從自相續復至於他。三者能載。為能
從生死得至涅槃。一住善處者。即是能修正
行善人所住之處。若於中住恒見此人故得
覺意。覺者覺悟。意者善心。因此受持善法等
事。故佛說偈言。


「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轉成毒」



是名應住如法國土。二近善友善友者。有七
分。如偈言。
[002-0800b]


「 能施重可信
 能說能忍受
 說深為善友
 安弟子善處」



七分者。一能施。由能施故令地憐愛。愛故尊
重。重故可信。可信故能說。由能說故能忍
受外難。能忍受故能說深理。利於善友。由說
深法故。能安善友置於善處。若有能備此七
德者。可堪依止為善知識。若總論此七。不出
三義。一樂憐愍。二聰明。三堪忍。三義若少一
種。則非善友。若但憐愍不能聰明。譬如父母
雖念子病不能救治。若但聰明無慈愍者。如
怨家師不治他疾。若不能堪忍。則自行不足。
憐愍聰明亦不成就故。離雖七種合不出三。
能施尊重可信。此三屬憐愍攝。能說及說深
理。此二屬聰明攝。能忍屬堪忍攝。安善處並
通三種。其聰明者。表離愚癡。能堪忍者。表異
凡夫。三憐愍者。表異二乘。唯佛世尊備此三
德。故堪為眾生真善知識。三調伏自身心者。
如正教行。聞時無散亂心。思時無輕慢心。修
時無顛倒心。若不自調伏身心者。善處善友。
則無所用。四宿植善根者。以為解脫分故。修
善根。善根者。謂信戒聞捨智。信者不離三寶
正念。戒者為不離善道。聞者自聞令他聞。不
令他倒聞。不障他聞。因四聞故。今世得聞及
思修等。可為法器。三慧具足。捨者有二。一由
昔捨物施他。今則損於貪愛。二由昔捨法施
人。今則輕滅無明。由此捨故貪愛無明並稍
輕薄。以是因緣得解脫果。智者是人先世已
曾思擇三寶四諦故。於此生得世正見。乃至
盡智及無生智。如是之人。雖具三輪。若無宿
[002-0800c]
善。今生五根。則不具足。便是生於八難等處。
故知若無宿世善根。則前三輪無所復用。總
此四義。譬之為輪四若少一輪。則不成解脫
之名。無由得立。由此四法和合故能得解脫
道者。如輪能運能轉。至解脫時無復此能如
聖王輪。備有四物。所謂轂輞輻軸。若無此四
輪則不成。以是義故。若未與四輪相應者。是
時厭離生死觀及涅槃功德觀並不得成。故
經中說。一闡提人墮邪定聚。有二種身。一本
性法身。二隨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身
者。即真如理。隨意身者。即從如理起佛光
明為憐愍闡提二身者。一為令法身得生。二
為令加行得長修菩提行。故觀得成。復有經
說。闡提眾生決無般涅槃性。若爾二經便自
相違。會此二說。一了一不了。故不相違。言有
性者。是名了說。言無性者。是不了說。故佛說
若不信樂大乘名一闡提。欲令捨離一闡提
心故。說作闡提時決無解脫。若有眾生有自
性清淨淨永不得解脫者。無有是處。故佛觀
一切眾生有自性故。後時決得清淨法身。故
經偈言。


「 聰明人次第
 數數細細修
 除滅自身垢
 如金師鍊金」



聰明人次第者。明此人有解不倒修能如次
學。數數者。時無暫捨。恒自研求。細細者。從
微至著。如聞思修慧細細而習。除滅自垢者。
稍除無明重輕諸惑。令清淨本性。永得顯現
故。說猶如金師能鍊於金。除諸滓璞金。得
淨光明。
[002-0801a]
《佛性論》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