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71 中邊分別論-陳-天親菩薩 (master)



《中邊分別論》卷下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對治修住品第四



修習對治者。三十七道品修習今當說。此論
中初說心者我執種類又云根塵識也


「 麁行貪因故
 種故不迷故
 為入四諦故
 修四念處觀」



由身故麁行得顯現。思擇麁行故得入苦諦。
此身者麁大諸行為相故。麁大者名行苦。因
此行苦一切有漏諸法。於中聖人觀苦諦。受
者貪愛依處。思擇諸受故得入集諦。心者我
執依處。為思擇此心得入滅諦。離我斷怖畏
故。法者不淨淨二品。為思擇此法離不淨淨
品無明故得入道諦。是故初行為令入四諦
中。修習四念處所安立。次修習正勤。


「 已知非助道
 一切種對治
[002-0458b]
 為上二種故
 修習四正勤」



為修習四念處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
品白法。一切種已明了所見故。為滅離非助
道法。為生起助道法。四種正勤得起。第一為
滅已生非善惡法。如經中廣說為滅為塞為生為長


「 隨事住於彼
 為成就所須
 捨離五失故
 修習八資糧」



為離為得黑白二種法。修習正勤已。心者無
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
隨教得成就。隨教得成就者。說名四如意足。
一切所求義成就因緣故。此中住者。心住名
三摩提應知。是故四正勤後次第說四如意
足。隨事隨教住者。為滅五種過失。為修習八
種資糧故應知。何者名失耶。


「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應知」



懈怠者。沒嬾惡處。忘尊教者。如師所立法名
句味等。不憶不持故。下劣掉起者。兩障合為
一憂喜為體故。沈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時。
不作意是第四過失。若無此二而作意。是第
五過失。為滅此五失安立八種禪定資糧。為
滅懈怠。何者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復
有四法次第應知。


「 依處及能依
 此因緣及果」



欲者正勤依處。能依者正勤。此依處名欲。有
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
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禪定故。
餘四種資糧。一念二智三作竟四捨滅。餘四
種失如次第對治。此念等四法次第應知。
[002-0458c]


「 緣境界不迷
 高下能覺知
 滅彼心功用
 寂靜時放捨」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時。覺知
沈浮兩事。覺知已為滅此作功用意。是名作
意。此沈浮二法寂滅已。起放捨心放流相續
名捨滅。四如意足後次第說修習五根。此五
根云何得立。


「 已下解脫種
 欲事增上故
 境界不迷沒
 不散及思擇」



此中增上次第五處流為修四勤故。心已隨
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脫分善根種子。一欲
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
故。四不散動增上故。五思擇法增上故。如次
第信等五根應知。


「 說力損惑故
 前因後是果」



信等五法如前所說。為有勝力故說名力。勝
力者何義。能損離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
諸對治惑不相障故。故說根力有次第。云何
信等五法前後次第說。五種法如前後為因
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為求得此果
故決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
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種住未說。若心得定
觀知如實境因此義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
已下種解脫分善根已。說五根是其位。若人
已下通達分善根者。為在五根位中。為當在
方位中。


「 二二通達分
 五根及五力」



煖位及頂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
行五力。若人下解脫善根種。此二二位決定
[002-0459a]
通達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說覺分。此云何安
立。


「 依分自體分
 第三出離分
 第四功德分
 三種滅惑分」



見道位中顯立覺分。覺者何義。無分別如如
智是名覺。分者何義。同事法朋是名分義。此
七法中覺依止分者是名念覺。自性分者是
名擇法覺。出離分者名正勤覺。功德分者名
喜覺。無染無障分。三法謂猗定捨。云何說三
法為無染障分。


「 因緣依處故
 自性故言說」



無障無染因者。猗惑障。為重行作因故。此猗
與麁重因對治故。依止者是禪定。自性者不
捨覺分。次說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 分決及令至
 令他信三種
 對治不助法
 說道有八分」



修習道位中顯立道分。見道分決分是正見。
此見世間正見。出世正見後得。因此智自所
得道及果決定分別。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
正言。因有發起語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
分者有三種。正言正業正命。此三法次第。


「 見戒及知足
 應知令他信」



令他信分者。三處依正言說言語。共相難正
義共思擇義時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
信。智依正業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
依正命者他得信。輕財知足如法如量行。見
衣服等四命緣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輕財知
足。煩惱對治分者三種。正勤正念正定。此三
法如次第。
[002-0459b]


「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對治」



非助道煩惱有三。一修習道所斷煩惱。是名
大惑。二心沈沒掉起煩惱。是名小惑。三自在
障者。能障礙顯出勝品功德。第一煩惱者正
勤是其對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
若道得成思惟煩惱滅。第二煩惱者正念是
其對治。寂靜相處。若正念正寂靜相處。沈沒
及掉起滅故。第三煩惱者正定是其對治。依
止禪定故。能顯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習對
治。若略說有三種應知。


「 隨不倒有倒
 隨顛倒不倒
 無倒無隨倒
 修對治三種」



修習對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隨應無倒法與
倒相雜。二者顛倒所隨逐無見倒。三者無顛
倒無倒法隨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學聖位
中。無學聖位中。菩薩修對治者有別異。何者
別。


「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別」



聲聞及辟支自相續身等念處諸法。是其境
界。若菩薩自他相續身等念處諸法。是其境
界。聲聞及辟支由無常等諸相。思惟身等諸
法。若諸菩薩無生得道理故思惟觀察。若聲
聞及緣覺修習四念處等諸法。為滅離身等
諸法。若菩薩修習此等法。不為滅離故修習
諸法。非不為滅離故修習諸法。但為至得無
住處涅槃。修習對治已說。修住者何者。


修住品第五



「 修住有四種
 因入行至得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無上
[002-0459c]
 願樂位入位
 出位受記位
 說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作事位已說」



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
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發心。三行位修
住。從發心後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時。五
有功用位修住。有學聖人。六無功用位修住。
無學聖人。七勝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
八有上位修住。過聲聞等位未入初地菩薩
人。九無上位修住。諸佛如來。此位後無別位
故。十願樂位修住。諸菩薩人。一切願樂行位
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薩地。十二出離位
修住。初地後六地。十三受記位修住。第八地。
十四能說師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頂位修
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諸佛法身。十七
功德位修住。諸佛應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諸
佛化身。一切諸住無量應知。今但略說。


「 法界復有三
 不淨不淨淨
 清淨如次第」



若略說此位有三。一不淨位住者。從因位乃
至行住。二不淨淨位住者。有學聖人。三清淨
位住。無學聖人。


「 此中安立人
 應知如道理」



因此住別異故。如道理應知。諸凡聖別異安
立。此人者自性中住。此人已入位。如是等修
住已說。何者得果。


得果品第六



「 器果及報果
 此是增上果
 愛樂及增長
 清淨果次第」


[002-0460a]


器果者。果報與善根相應。報果者。器果增上
故。善根最上品。愛樂果者。宿世數習故愛樂
善法。增長果者。現世數習功德善根故善根
圓滿。清淨果者。滅離諸障。此位果有五種次
第應知。一者報果。二者增上果。三者隨流
果。四功用果。五相離果。


「 上上及初果
 數習究竟果
 隨順及對治
 相離及勝位
 有上無上故
 略說果如是」



若略說果有十種。一者上上果。從自性發心
乃至修行。應知後後次第。二初果者。初得出
世諸法。數習果者。從初果後有學位中。究竟
果者。無學諸法。隨順果者。為因緣故應知。上
上果對治果者。是滅道因此得初果。此中初
道名對治果相離果數習果圓滿果。為遠離
惑障故。如次第有學無學諸聖人果。勝位果
者。神通等諸功德。有上果者。菩薩地為勝餘
乘故。無上果者諸如來地。如是四種果為分
別圓滿果故。為略說如是多。若廣說則無
量。此中修習對治合集眾義覺悟修習。令薄
修習。熟治修習。上事修習。密合修習。智到
境一家故。上品修。勝品得修初發修。中行修。
最後修。有上修無上修者。境界無勝思量無
集。至得無勝故修住。合集眾義應成修住。住
者此人住自性中。作事修住者。從發心乃至
修行位。名最淨住最淨位住有莊嚴位住。遍
滿十地故。無上位住果合集眾義。一攝持果。
二最勝果。三宿習果。四上上引出果。五略果。
六廣果。此中攝持果者五種果。餘果是五種
[002-0460b]
果別異。宿世所集故名果報果。上上引出故。
有四種餘果。若略說上上果有四種。若廣說
隨順果有六。是四種果分別廣說故。中邊分
別論中此處有四三品。一對治品。二修住品。
三得果品。已廣說究竟一器果二果報果三愛樂果四增長果五清淨果攝一切
果盡


無上乘品第七



無上乘今當說。


「 無上乘三處
 修行及境界
 亦說聚集起」



無上有三種。大乘中因此三義乘成無上。何
者三義。一修行無上。二境界無上。三集起得
無上。此中何者名修行無上。十波羅蜜修行
中應知。


「 修行復六種」



此十波羅蜜中隨一有六種。何者六。


「 無比及思擇
 隨法與離邊
 別及通六修」



如是六修。一無比修。二思擇修。三隨法修。四
離邊修。五別修。六通修。此中無比十二種。何
者為十二。


「 廣大及長時
 增上體無盡
 無間及無難
 自在及攝治
 極作至得流
 究竟無比知
 此處無比義
 知十波羅蜜」



如是十二種無比修行。一廣大無比。二長時
無比。三增上。四無盡。五無間。六無難。七自
在。八攝治。九極作。十至得。十一勝流。十二
究竟。何者廣大無比。不欲樂一切世間及出
[002-0460c]
世富樂故。是故廣大無比應知。何者長時無
比。一一處三阿僧祇劫修習得成故。何者增
上無比。一切眾生遍滿利益事故。何者無盡
無比。由迴向無上菩提故。最極無窮無盡
故。何者無間修無比。由得自他平等樂修故。
因一切眾生施等功德能圓滿。成就十波羅
蜜故。何者無難無比。隨喜他所行諸波羅蜜。
自波羅蜜得圓滿故。何者自在無比。由破虛
空等諸禪定力故。施等波羅蜜得滿足成就。
何者攝治無比。由一切波羅蜜無分別智所
攝治護故。何者極作無比。地前方便願樂行
地中。最上法忍及道品隨一所成故。何者至
得無比。於初地中得未曾見出世法故。何者
勝流無比。離初地應知餘八種上地中。何者
究竟無比。第十地及佛地中應知何以故。菩
薩道及佛果圓滿故。此處無比義。知十波羅
蜜者。如是十二無比義。於十法中皆悉具有。
是故十法通得名波羅蜜多。何者名十波羅
蜜。為顯此十法別名故。說偈言。


「 施戒忍精進
 定般若方便
 願力及闍那
 此十無比度」



此十波羅蜜別事云何。


「 財利不損害
 安受增功德
 除惡及令入
 解脫與無盡
 常起及決定
 樂法成熟事」



如是十波羅蜜次第事應知。由施故菩薩能
利益眾生。由持戒故不損害眾生壽命財物
及眷屬等。由忍辱故若他起損惱等事安心
忍受。由精進故生長他功德。損滅他罪障等。
[002-0461a]
由禪定故因神通等諸功德。令他眾生背惡
歸善得入正位。由般若故顯說正教令他解
脫。由方便故迴向善根趣大菩提。施等功德
令流無盡。由願力故能受住捨隨樂生處。於
彼生中能事諸佛及聞正法。於施等中恒行
不息利益眾生。由思擇修習力故。伏滅對治。
決定能行施等諸度利益眾生。由智故滅離
如言法無明。施等諸行及施等增上緣法得
共受用。此二菩薩能成熟眾生。無比修行已
說。何者思量修行。


「 如言說正法
 思量大乘義
 是菩薩常事
 依三種般若」



依十種施等波羅蜜。如諸佛所安立所說修
多羅等。諸法大乘中如理思惟數數聽聞思
量修習故。聞思修慧恒思惟行若因三慧修
行思惟生何功德。


「 為長養界入
 為得事究竟」



若人因聞慧修行思惟者。一切善根界性
得增長。若因思慧修行思惟者。如所聞名句
義。此理得入意得生顯現故。若因修慧修行
思惟者。如所求正事得成就。為入地為治淨
故。此修行思惟有伴應知。


「 十種正行法
 共相應應知」



此思惟修行者。十種正法行所攝持應知。何
者十種法行。


「 書寫供養施
 聽讀及受持
 廣說及讀誦
 思惟及修習」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書寫。二供養。三施與他
四若他讀誦一心聽聞。五自讀。六自如理取
[002-0461b]
名句味及義。七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八正
心聞誦。九空處如理思量。十已入意為不退
失故修習。


「 無量功德聚
 是十種正行」



此十種正行有三種功德。一無量功德道。二
行方便功德道。三清淨功德道。云何大乘中
佛說最極大果報。聲聞乘等法不如是說。云
何如此有二種因。


「 最勝無盡故
 利他不息故」



最勝者小乘經。但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
平等。是故最勝。第一為自利故。第二為利他
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說勝。大菩提者至無
餘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無息故。故說無
盡。無盡故勝小乘。思惟修行已說。何者隨
法修行。


「 隨法有二種
 不散動顛倒」



隨法修行者如是二種。一無散動修行。二無
顛倒變異修行。此中散動有六種。滅除此六
種散動故說無散動。何者六種散動。一自性
散動。二外緣散動。三內散動。四相散動。五麁
惑散動。六思惟散動。此六散動何者為相。應
知故說。


「 起觀行六塵
 貪味下掉起
 無決意於定
 思量處我慢
 下劣心散亂
 智者應當知」



如是為相。六種散動菩薩應知應離。何者六
相。一從禪定起散動。由五識故。是名性散動。
六塵中若心行動是名外散動。是禪定貪味
憂悔掉起。是名內散動。下地意未決未息。
[002-0461c]
是名相散動。因此相入定故。有我執思惟定
中所起。名麁散動。因此麁思惟生我慢起行
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動。下乘思惟起行
故。前兩散動未得令不得。次兩已得令退。第
五令不得解脫。第六令不得無上菩提應知。
此中無倒十種處應知。何者十。


「 言辭義思惟
 不動二相處
 不淨及淨客
 無畏及無高」



此中何法名無倒。無倒者。如理如量知見。此
無倒十種處。一者名句味無倒。如偈說。


「 聚集數習故
 有義及無義
 是言辭無倒」



若名句味若有相應。名言無間不相離說故。
此物是其名。數數習故。名句等有義。若翻此
三無義。若有如此知見名。名句味無倒。何者
義無倒。


「 顯現似二種
 如顯不實有
 是名義無倒
 遠離有無邊」



諸義顯現有二。一顯所執。二顯能執。由二相
生故。如是無所有。如所顯現義中。若生如此
知見。是名義無倒。云何如此義者遠離有相。
能執所執無有故。遠離無相似能似所散亂
有故。何者思惟無倒。


「 此言熏言思
 彼依思無倒
 為顯二種因」



所執能執言。所熏習言語思惟。是能執所執
虛妄分別依處。若起如此知見一切處。是名思
惟無倒。何者思惟為能執。所執虛妄作顯現。
因此思惟言語名句味兩法所生故。為二法作
[002-0462a]
依處。離此思惟無倒境故。何者不動無倒。


「 如幻等不有
 亦有義應知
 是不動無倒
 有無不散故」



是義亦有亦無。如前已說。此有無譬如幻化。
幻化者為象馬等實體故。無有非無唯似象
等。散亂有故義亦如是不有。如所顯現能執
所執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亂相有故。等者如
野馬夢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應知。已見幻
等譬義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動無倒。因此無
倒心。有無執中心不散動故。何者二相無倒。


「 一切唯有名
 為分別不起
 是別相無倒」



一切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
至心及法。如此知見。


一切虛妄分別。為對治故說名別相無倒。何
者名別相。為虛妄為真實。


此相名真實真實別相中是無倒。云何如此。
若為俗諦故。一切諸法不但有名。如是執故。
何者通相無倒。


「 出離於法界
 更無有一法
 故法界通相
 此智是無倒」



無有別法離無我真實有體。是故法界一切
通相。體平等故。如是知見是名通相無倒。何
者淨不淨無倒。


「 顛倒邪思惟
 未滅及已滅
 此不淨及淨
 是彼不顛倒」



顛倒不正思惟在及未盡。是名法界不清淨。
若不在及盡。是名法界清淨。若有此知見。是
名不淨及淨無倒。如次第。何者客無倒。
[002-0462b]


「 法界性淨故
 譬之如虛空
 此二種是客
 是彼不顛倒」



復有法界如真虛空自性淨故。是二種法非
舊法故名客。先不淨後及淨。若有此知見。
是名客相無倒。何者無怖及無高無倒。


「 染污及清淨
 法人二俱無
 無故無怖慢
 是二處無倒」



人者無染污無清淨法。亦如是。先無染污後
無清淨。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實有故。是故二
中無有一物。是淨品及不淨品。不淨品時無
有一法被損減。清淨品時無有一物被增益。
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見。是
名無怖畏無高慢無倒。如是十種無倒。十種
金剛足中。如次第應安立。何者名十種金剛
足。一有無無倒。二依處無倒。三幻化譬無倒。
四無分別無倒。五自性清淨無倒。六不淨無
倒。七淨無倒。八如真空譬無倒。九不減無倒。
十不增無倒。已說隨法修行。何者遠離二邊
修行。如寶頂經中佛為迦葉等說無相中道。
何者二邊為遠離此故。此中道應知。


「 別異邊一邊
 外道及聲聞
 增益與損減
 二種人及法
 非助對治邊
 斷常名有邊
 能取及所取
 染淨有二三
 分別二種邊
 應知有七種
 有無及應止
 能止可畏畏
 能取所取邊
 正邪事無事
 不生及俱時
 有無分別邊」



色等諸陰立我別異。一邊立我與色一。一邊
[002-0462c]
為離此二邊。佛說中道。不見我。不見人不見
眾生。及不見壽者。云何如此。若人執我見者
不離此二邊。壽者別異身亦別異。若不取執。
異即是壽。名即是身。此二見決定有為。此
中道此二執不得起。色等常住是外道邊。無
常是聲聞邊。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色等
諸法不觀常及無常故。是名中道。有我者增
益邊毀謗。無我者損減邊毀謗。有假名人故。
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有我無我二。彼中
間非二。所觸無分別故。心實有是增益法邊。
不實有損減法邊。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
此處無意無心無識無作意。一切不善法名
不淨品名非助道。一切善法等是淨品名對
治邊。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佛說此二種
邊不去不來無譬無言。有者名常邊人及法。
無者名斷邊人及法。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
是二種中間名中道如前說。無明者。所取一
邊能取第二邊。如無明明亦如是。一切有為
法所取一邊能取一邊。無為法亦如是。如無
明乃至老死所取能取。老死滅所取一邊。能
取第二邊。是滅道者所取能取。如是所取能
取二邊。由黑分白分別異故。為離此二邊故
佛說中道。佛說無明及明此二無二無。如經
廣說。云何如此。無明及明等所取能取體無
故。染污有三種。一煩惱。二業。三生染污。煩
惱染污復有三。一者諸見。二者欲瞋癡起相。
三更有生願。為對治此三佛說。知空解脫門。
知無相解脫門。知無願解脫門。業染污者。善
惡造作。為對治此業佛說。智慧無造作。生染
[002-0463a]
污者。更有中生已生意心及心法念念生有
生相續不斷。為對治此佛說。智慧無生。智慧
無起。智慧無自性。如是三種染污滅除名清
淨。知空等者。及染污空等。是名境界清淨。智
及一切對治。名行清淨因此行煩惱除不更
起。名果清淨。此三種清淨染污空等。如三種
清淨所作空等。諸法自性無故。法界自性無
別異故復有智慧空等諸法非染污所造及非
智所造作。云何如是空等諸法自性有故。法
界自性無染污故。若人思惟分別法界有時
染污有時清淨。是邊自性無染污。法自體無
染淨故。此執成邊。為遠離此邊故。佛說此中
道非二空作空。令諸法空諸法自體空。如是
等如寶頂經廣說。復有七種分別二邊。何者
七。一有中分別一邊。二無中分別一邊。有真
實人為滅此人。是故立空。有真實無我。為滅
此法。是故立不空。因此二分別起有執無執。
為離此二邊故佛說中道。空者不滅人等。何
所為無所為。一切諸法自然性故。如經廣說。
一切無明等諸惑應止令滅。明等諸法道應
生。能令止滅如此分別。應止及能止故。空中
生怖畏。為離此二種分別邊。佛說空譬。可
怖畏分別一邊。因此可畏起怖畏。復是一邊
分別所作色等諸塵。起怖畏及起苦怖畏。為
離此二種怖畏分別邊。佛說畫師譬。前譬者
依小乘人說。今譬依菩薩說。所取分別一邊。
能取分別一邊。為離此二邊佛說幻師譬。云
何如此。唯識智所作無塵智。無塵智者滅除
唯識智。塵無體故識亦不生。此中是相似正
[002-0463b]
位分別一邊。邪位分別一邊。分別真實見為
正位分別邪位。為離此二邊佛說兩木截火
譬。譬如兩木無火相從此起火。火起成還燒
兩木。如是不正位相及正位相。真實見正通
達為相。聖智根起成已。是真實見相正位。復
有了滅此中譬與其相似真實見。邪位相無
有邪位相。邪位亦無隨順真實位故。分別有
事一邊。分別無事一邊。有事者。智慧先分別
作意。復有分別無功用。為離此二種功德邊
佛說燈光譬。分別無生一邊。分別等時一邊。
若分別對治道無生。分別煩惱長時。為離此
二邊佛說第二燈光譬。離十四二邊修行已
說。云何勝有等修行。


「 勝有等修行
 應知於十地」



何者勝有等修行。十地中隨一此中波羅蜜
最勝無比。此波羅蜜名勝修行。若一切處同
無差別。是名有等修行。修行無上已說。何者
境界無上。


「 安立及性界
 所成能成就
 持決定依止
 通達及廣大
 品行及生界
 最勝等應知」



如是境界有十二。何者十二。一安立法名境
界。二法性境界。三所成就境界。四能成境界。
五持境界。六決持境界。七定依止境界。八通
達境界。九相續境界。十勝得境界。十一生
境界。十二最勝境界。此中第一者。波羅蜜等
諸法。如佛所安立。第二法如如。第三第四此
二如前次第。通達法界故。得行波羅蜜等諸
法故。第五聞慧境界。第六思慧境界。云何名
[002-0463c]
決持。已知此法能持故。第七修慧境界。依內
依體得持故。第八初地中見境界。第九修道
境界乃至七地中。第十是七種地中世及出
世道。如品類諸法得成故。第十一八地中。第
十二九地等三處是。第一第二境界如前說。
處處位中平等境界。所餘境界者。前二所顯
差別。境界已說何者習起。


「 具足及不毀
 避離令圓滿
 生起及堅固
 隨事無住處
 無障及不捨
 十習起應知」



如是習起有十種。此中因緣具足名性習起。
不毀謗大乘法是名願樂習起。避下乘法是
名發心習起。修行圓滿波羅蜜名修行習起。
生起聖道名入正位習起。堅固善根長時數
習故。名成熟眾生習起。心隨事得成名淨土
習起。不住生死涅槃中。得不退位授記。不
退墮生死涅槃故。滅盡諸障名佛地習起。不
捨此等事名顯菩薩習起。如是此論名中邊
分別了中道故。復有分別中道及二邊故。是
中兩邊能現故。離初後此中兩處不著。如理
分別顯現故。故名中邊分別論。


「 此論分別中
 甚深真實義
 大義一切義
 除諸不吉祥」



此中邊分別論名義如前說。甚深祕密義。非
覺觀等境界故。真實堅義諸說不可破故。無
上菩提果故。大義自他利益事為義故。一切
義因此論三乘義得顯現故。能除一切不吉
祥。不吉祥者。三品煩惱及三品生死。能離滅
此生死及煩惱不吉祥故。能滅四德障故。能
[002-0464a]
攝持四德故。故說除不吉祥。無上眾義者。略
說無上有三種。一正行。二正依持。三正行果。
此修行如品類無比。如方便。如佛所立諸法
大乘中思惟等。如前說。如道理無散動無倒
若修奢摩他無散動。若修毘婆舍那無顛倒
變異。如所為為出離隨中道故。如處十地中。
如勝有等行。無倒眾義者。名句無倒故。通達
禪定相義無倒故。通達智慧相思惟無倒故。
得遠離顛倒因緣故。無不散動顛倒故。是中
道相分明所得。令成就別相無倒故。依此起
對治得生死分別道通相無倒故。得通達淨
品自性不淨及淨無倒故。惑障未滅及滅。得
智各無倒故。不淨及淨如實見。無怖畏無高
慢無倒故。滅除諸障得出離故。


「 空涅槃一路
 佛日言光照
 聖眾行純熟
 盲者不能見
 已知佛正教
 壽命在喉邊
 諸惑力盛時
 求道莫放逸」



此中邊分別論。無上乘品究竟。婆藪槃豆釋
迦道人大乘學所造。


「 我今造此論
 為世福慧行
 普令一切眾
 如願得菩提」


《中邊分別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