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47 物不遷正量證-明-道衡 (master)


No. 878
物不遷正量論證
慧日永明寺 道衡 述


理固有讚歎無足以揚其休。務加彈駁以發其奧者。
肇師物不遷論意淵詞麗。文短義周。非徒學者之指
南。實海藏之精華也。而數千百年未有知其解者。盡
將性空不遷之旨認作確定死常之執。故有月川澄
禪師者。愍其精義之淪沒。悲彼聾俗之難喻。知詮釋
之無補於頹靡。故彈駁以揚其休奧。所謂正言若反
以楔出楔者也。雖然。是豈無說乎。請試為論之。蓋澄
師駁論雖不下數萬言。約其要不過以其因非也。今
論其要則餘可忽矣。所謂因非者無他。脩多羅以諸
法性空故不遷。而肇師以物各性住為不遷。據澄師
之駁意。則性空性住似同水火。其實性空之於性住。
但異其名非異其體也。所謂性空者。以色性自空非
推之使空。故謂之性空。即般若云。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是也。所謂性住者。以諸法恒住於真空實性之中。
故謂之性住。即妙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
也。能如是見。則澄師能破之真因。即肇師能立之玅
[001-0909c]
趣。曷容有所異同其間哉。而澄師佯為不知。謬解性
住云。言性住者。即彼所謂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
住今不往於昔。乃至新故老少成壞因果等物各住
自位。故謂性住。嗚呼冤哉。性住之義若果如是。肇師
不遷之義且置。而玅華是法住法位實相常住之宗
豈亦同於外道死常之執。及勝宗六句定異之見耶。
是固近日人師之物不遷。非肇師之物不遷也。故澄
師曰。吾非駁肇公也。駁是肇公者也。良有以哉。雖然
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等云云。皆
肇師本論之文。是乃即以不遷之語。用釋性住之理。
是何容間然而非之耶。蓋其言實未甞異。而其所以
言恐未甞同耳。夫肇師云。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
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者。皆即相明空之玅
旨。而澄師悉誤作定異死常之偏執。又何怪夫所談
之不水火然也。又何怪夫性住之不違性空也。夫言
昔物自在昔。相有也。非從今以至昔。體寂也。體寂則
性空。相有則用妙用。妙故雖有而常寂。性空故雖寂
而恒照。斯皆會空有於同致。齊體用於一言。以是而
釋性住。則性住為不遷之真因也明矣。豈同澄師所
謂性住為定常而各住為定異哉。所以涅槃指化身
為即真。法華稱諸相而咸玅。本論亦云。言去不必去。
稱住不必住。可以神會。難以事求。則肇師明告之矣。
又安可滯於事跡而難性空不遷之理哉。澄師云。肇
公求向物。既曰於向未甞無。於今未甞有。是則此物
[001-0910a]
向有今無也。冤哉澄師。此豈肇師之意耶。夫肇師但
曰於向未甞無。而不曰決定是有。但曰於今未甞有。
而不云決定是無也。蓋言未甞無者。但遮空見.斷見
之無。非執有見.常見之有。言未甞有者。但遮有見.常
見之有。非執斷見.空見之無。豈如駁家以有為有之
有。以無為無之無。所以論云。所造未甞異。所見未甞
同。逆之謂之塞。順之謂之通。然則論所謂昔物未甞
有無者。本無通塞。而通塞自在人情之逆順而巳。本
論又云。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
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不遷之致明矣。而澄師
非之曰。若昔因不滅不化。則眾生永無成佛之理。是
皆澄師左會論意以咎肇師耳。夫肇師云。果不俱因
者。謂正當果時。因相巳滅也。因因而果者。謂果雖非
因。因用不忘也。故曰因因而果因不昔滅。即淨名所
謂性雖空寂所作不忘也。以果不俱因。故雖有不有。
以因因而果。故雖空不空。不有不空而不遷之致明
矣。豈凝然有物不滅不化方謂之不遷也耶。又豈昔
因必定斷滅而謂之性空也耶。若必曰因滅故然後
果生。是何異索死雞之再鳴而求焦芽以結果也。既
知昔因不滅不化眾生永無成佛之理。然則昔因巳
成斷滅者。眾生亦安有成佛之理耶。是皆澄師但知
錐頭利而不知鑿頭方也。又曰。既有因果即是無常。
無常則遷流轉變。何以謂之物不遷。蓋澄師不知常
與無常遷與不遷非犁然兩法。但昧者異之耳。苟能
[001-0910b]
的見無常之致。便可徹悟性空之理。既悟性空則恒
居性住而物不遷矣。如是則不遷.性住.無常.性空四
言一會。所以圓覺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也。故知肇
師每發一言。必忘空有於機先。而融真俗於言外。且
章必寄言以簡其過。又安從而求其疵焉。澄師固欲
指鹿為馬。肇師豈肯心伏哉。雖然。此皆澄師大權方
便佯為不知。以賊攻賊用謬闢謬而巳。豈其實然也
哉。或曰澄師駁論以來。海內尊宿大老駁其駁者亡
慮數十家。何以皆不能杜澄師之口。每一議發徒資
其電辨之風。以益肇師之過。是豈諸尊宿識果不逮
澄師。抑不遷之義果有墮而決不可救耶。是皆非然
也。蓋此數尊宿者皆忘名大士。為法通人。見澄師駁
義有所不周。而人師之見有所未盡。故一一拈出與
澄師發揮之。豈誠學不足而識不逮也。豈不遷之義
果有墮也。不然諸尊宿何以徒有是肇之婆心。並無
匡肇之手眼。且因明乃破立之綱維。推邪之良範。澄
師方挾此以為破肇之本。諸師皆忽而不論。是何異
欲救長平之百萬而將空拳以拒強秦。又何異公輸
方執櫽括以繩材而離婁恃巳明而橫諫。雖離婁之
明固無惑於材之美惡。要非公輸所心伏。亦非彼材
之知巳也。如是而救肇。非但數尊宿之所不能。正恐
將大千世界盡抹為塵。一塵一尊宿。每一尊宿復有
如塵之口。猶恐愈辯則愈增肇師之過而不足以伏
澄師之辯也。吾故知此皆非諸尊宿之本意。盡是裝
[001-0910c]
聾作啞。務欲互相發揮不遷之休奧而巳。夫澄師既
以因明破肇師之宗。吾今亦即借因明而立不遷之
義。是所謂借手行拳就路還家也。澄師破立之宗因
具在駁論。皆澄師佯為謬立。略引一條試為評之。其
一法自相相違。因云。求向物於向於向未甞無。責向
物於今於今未甞有。是則向有今無。此因向異品上
轉。故犯法自相相違也。此甚不然。蓋因明之法自許
寄言簡過。肇師不曰是有而曰未甞無。不曰是無而
曰未甞有。斯皆兩言一會空有雙融。言未甞無者但
釋人之斷見。豈執有而膠常。言未甞有者但閑彼之
常執。豈墮無以明斷。乃知未甞之為語。正寄言以簡
過也。如是則肇師之三支本圓。而破家之諸過徒顯。
其他違因一皆類此。故不繁引。雖然此且就澄師所
立而施辨。要之皆非肇師之本意。若准論立。應云。物
是有法。不遷為宗。因云。各住真空即寂之性故。同喻。
如江河競注即濕之靜流。異喻。如洶涌奔波隨風之
動浪。斯論有明文。乃真能立也。是則物乃性家之物。
性乃即物之性。舉一物而全體即性。語斯性而無物
不備矣。所以布毛拈起則豁悟本心。吹息紙燈而大
千照破。如是而言性住。法華有法住法位之真詮。如
是而語性空。則般若有即色即空之明訓。華嚴譚各
不相到。淨名演業因不忘。是皆澄師引以駁不遷者
也。吾皆藉以證不遷而巳。此非所謂所造未甞異。所
見未甞同耶。雖然亦豈澄師實有所不同耶。蓋有是
[001-0911a]
論而無是駁。雖予亦必草草同近日人師而讀過矣。
故吾曰。理固有讚歎不如彈駁者。第顧所駁何如耳。
故知澄師之駁論。非駁不遷也。乃善於解不遷者也。
讀不遷者其可忽乎。是則不遷之義決是大乘性空
之妙理。何以清涼國師亦云。濫同小乘有見之常情。
此亦清涼語自昭然。讀者昧之耳。夫既曰濫同。決非
真同也。如曰珷玞之濫玉。魚目之濫珠。豈珠與玉即
魚目與珷玞耶。清涼語其濫同者。正恐學者誤同近
日人師也。安可反因是以證其謬哉。嗚呼。據斯眾義
則知觀國師之唱於前。澄禪師之和於後。以至諸尊
宿之交攻於傍。皆其言似相胡越。其意實相表裏。務
欲互相發揮不遷之休奧者也。予故為之證云。

No. 878-A


正量論䟦


或曰肇公以物各住位立不遷。而澄僧駁之。何謂
也。曰據不遷義有五。曰剎那滅。曰性空。曰即真。曰
事理無礙。曰事事無礙。是五者各有聖經為據。即
為小.始.終.頓.圓之五教也。而物各住位之談。五教
不攝。是以駁之。香山子曰。咦唏。若果如是。則肇師
[001-0911b]
逩逸絕塵不可以見也。以其超然獨見於五教三
乘之外。故昔者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猶不能
於此敢措一辭。而況辯者乎。汝能於是體取少分
便得徹困。何用駁為。又曰。肇師因不昔滅而果得
生。澄僧引經曰。如食雖念念滅而能令饑得飽。藥
雖念念滅而能令病得瘥。乃至日月光明雖念念
滅而能生長草木。由是而知。一切有為生滅無性。
乃能轉變增長成辦眾事。若法不滅。其性常定。則
無因無果。世界不成安立矣。又如會楞伽金剛佛
舍利。非剎那之說可以破千古之疑。此等理趣甚
多。不能枚舉。使微澄公。吾恐終不得而釋耳。則正
量之作其大有功於聖教矣乎。香山子曰。不然。子
只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也。譬之長風所吹。若無
百竅則異響焉生。肇公略開孔竅以俟知音久矣。
二千年來風恬浪靜。更無一人正眼覷著。邇來塞
上出一多口阿師。忍俊不禁。憤底一吹。而異響俱
聞。然則是響也。於竅有之乎。於風有之乎。即二有
之乎。離二有之乎。法本常寂。因緣適會耳。澄僧何
有焉。雖然如是。二俱不了。一則不合師悟一。則不
合泥經。若無事道人門下。更須買草鞋始得。至是
舉筆云。還委息麼。自是鳥棲林麓易。從來人出是
非難。



皇明萬曆癸卯夏香醉山隱者無似道人書于獨寐
[001-0911c]
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