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50 略授三歸五八戒並菩薩戒-唐-澄照 (master)


No. 1087
略授三歸五八戒并菩薩戒
安國寺沙門 澄照 讚


夫戒法者乃是成佛之源證聖之本七支若不清淨
三昧無由現前故和四果因此而生十地假茲方尅
斯則萬行之根本也千佛之𨊲轍也既善從戒起果
籍同成授者必須令合法式或稱說相為羯磨或目
翻邪為得戒或文增罔據或句減無𠗦此乃徒設劬
勞不發戒品故梵網經云則為自欺誑亦誑他人能
授者既獲輕垢之𠎝所受者何緣得清淨之戒今依
聖教略集軌儀總作八門以成次第。



* 第一說受由序
* 第二請聖證明
* 第三翻邪歸依
* 第四懺除往業
* 第五說法開悟
* 第六正發律儀
* 第七示相護持
* 第八發願回向


第一由序者



惟我釋迦慈父垂本願而現娑婆以大
悲心演尸羅而濟惡趣戒者是成佛之本受者須有
信心若也不起信心戒品無由得發然信不同有其
兩種一者正信二者邪信邪信者何如信無想天處
[001-0357c]
非非想處是真涅槃方尼揵陀若提子等可歸依境
如此見者名為邪信正信者可知三乘菩提是真解
脫三寶勝境是可歸依無上福田真能拔濟如此見
者名為正信然此信心如水精珠能清濁水信心若
發疑惑塵垢應念消除內心澄徹堪受如來清淨戒
品故賢愚經云我觀諸眾生喻若坑中狗我欲將手
拔還來咬我手巳上經文如來以教為手眾生以信為手狗墜深坈之內
欲反起毒心斯則自喪已身無由得出如來悲願力
垂教拔濟有情不能發起信心反乃生其毀謗此則
長淪生死無有解脫之期是故勸汝諸人令於三寶
生信汝等盡能發心不如為一人應云是故我今勸汝令於三寶生信汝今能發
淨信心否能者答言能次語云汝等既能發淨信心是則堪受如來

淨戒所以要須受佛戒者薩遮尼揵子經云若不受
佛戒野干之身尚不可得何況人身以是義故諸修
行人要先受戒籍此為本眾行方生近感人天遠獲
是果故遺教經云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可得生以
是當知戒為第一戒有多種淺深不同今將授者是
近事五戒梵云鄔婆素迦唐言近事男梵云鄔婆斯迦唐云近事女親近承事佛法僧故舊云
優婆塞此云清信男等謂能起清淨信心故也然此五戒是人身戒若能持

者不失人身乃至修行得成佛果故華嚴經云戒是
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人能持是淨戒是
則如來所讚歎又薩婆多論第七云我於無量劫中
修菩薩行今得成佛心能解波羅提木叉以授眾生
波羅提木叉者非世間法是背離世俗向涅槃門斯
[001-0358a]
即戒如脚是能涉長衢又若浮囊能超苦海亦如關
鍵不失內財譬若垣墻防其外賊戒之功德其大矣
哉隨分讚揚相乃如是。


第二請證明者



夫欲受戒者先須稽首請三寶以作
證明各各䠒合掌自稱已名隨貧道請云弟子某
甲稽首奉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羅漢聖僧天龍八
部護法善神業道冥宦罪福童子有天眼耳他心通
者見聞知請起大慈悲降臨道場證明弟子廻邪入
正歸佛法僧懺洗罪𠎝受佛禁戒惟願三寶慈悲證
明敬禮常住三寶如是三說復語云汝善男子善女人等或唯
男唯女隨稱若一人須除等字如是至誠三請諸佛菩薩不捨本願

必降道場我輩肉眼凡夫不能得見各各起慇重心
普禮諸佛聖眾三拜。


第三翻邪



應語彼云賢聖巳集為汝證明汝等應當對三
寶前立誓要期永捨邪魔及諸外道歸依三寶發正
信心為佛弟子更不退轉能持不能者答能復語云汝等當
知夫欲絕妄求真標心累外必須仗託三寶以作津
梁則能越生死之愛河登涅槃之彼岸故多論第七
云譬如有人有罪畏故投向異國以求救護彼王語
云汝求無畏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
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患歸向三寶以求護若能誠
心反無異向則魔邪惡無如之何巳上論文魔則他化天主統攝欲界
五趣入欲捨邪須歸三寶仗三寶力出魔境界若起一念邪心即出三寶境界若〔起〕一支戒即違三寶言教三
寶雖悲則不救護以是義故勸汝歸依各各䠒合掌自稱

[001-0358b]
已名隨貧道說云我某甲歸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
於法離欲中尊歸依於僧諸眾中尊如來至真等正
覺是我大師我今歸依更不歸餘邪魔外道惟願三
寶慈悲攝受如是三說敬禮三寶禮巳語云此是三歸更有三竟汝一心受我某甲
歸依於佛兩足尊竟歸依於法離欲尊竟歸依於僧
眾中尊竟從今巳後稱佛為師更不歸餘邪魔外道
惟願三寶慈悲攝受如是三說巳敬禮常住三寶此三歸詞句依最勝無比經如來
巳下古來准十戒三歸義加此語既是翻邪理應語云更不歸餘邪魔外道等次應語云也汝等

向所受者是翻邪三歸未發戒品所以名翻邪者為
諸有情怖畏所逼意欲求脫不知正路妄歸山林樹
神於制多園菀星辰日月外道天魔此等非勝福田
不能拔濟故俱舍論云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
由此歸依能解脫眾苦今以殷重淨心歸依三寶顯
歸究竟是勝福田能拔有情令離生死故俱舍論云
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由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以是捨邪歸正故翻邪三歸劫劫生生永離邪魔為
佛弟子是不示彼答云是復應語云汝等若是佛弟子者我今
問汝隨我答自下問答依優婆塞經應云若歸依佛巳寧捨身命
終不歸於自在天等能持不彼答言能以外道執自在天為佛立像供養
若歸依法巳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能持不
彼答云能若歸僧巳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能持
答云能復應讚云善哉善哉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
生得佛法分大須慶幸各各生歡喜心普禮三寶三
准最勝無比經若人供養三千世界滿中諸佛如稻麻等滿三萬歲所獲福德比前歸依百千萬分不及
[001-0358c]
一又准經說三歸各有三善神守護也


第四懺除



應語彼云汝等當知凡欲受佛戒者必須懺惡
業悔謝往𠎝洗滌身心皎然無累方堪納受清淨尸
羅所以然者譬如世間上饌不可置於弊器之中出
世尸羅豈得授於有過身內故經云凡夫之人舉足
動步無非是罪然所造罪雖謝於往為因成就必招
苦果今須於惡生厭深責前𠎝於善生欣求永斷後
犯志誠慇禱是罪皆除率爾輕浮業終難滅然罪無
定性從緣而生從緣而滅從緣生者即是昔日遇惡
知識染心造罪從緣滅者即是今日遇善知識洗心
懺悔然罪累眾多率陳難盡舉要而言不出十惡謂
身有三非語有四過意有三惡合成十業此是根本
餘是枝條但伐根本枝條自謝各各䠒虔誠合掌
自稱已名隨貧道說弟子某甲自從無始曠大劫來
至于今生始從今生至于今日於其中間隨逐惡緣
縱身語意廣造諸罪身業不善行殺盜婬語業不善
綺言妄語惡口兩舌意業不善貪瞋邪見或飲酒食
肉飡噉葷辛毀戒破齋無慚無愧不孝父母不敬師
長或作五逆犯四重禁謗方等經破塔壞寺侵損常
住汙穢伽藍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
邊種類眾多率陳難盡若不懺悔由此惡業於當來
世必墮三塗弟子今日生慚愧心生恐怖心對三寶
前發露懺悔永斷相續不更敢犯所有諸罪願皆消
如是三說敬禮常住三寶復語云願罪消滅菩提牙生復更語云如是
[001-0359a]
志誠三遍懺悔所有諸罪悉皆滅盡身心清淨堪受
如來清淨戒品知不知彼答云知歡喜不歡喜彼答云歡喜師應語
汝等若歡喜者禮謝三寶。


第五說法



師應語云汝既身心清淨堪受近事五種學處
然此五戒是在家戒若出家巳則須受沙彌十戒年
滿廿則須受比丘具戒若是女語云若出家巳則須受沙彌尼十戒年至十八則
須受式叉六法滿廿則須受尼大戒所以然者如人入海從淺至深入

佛法海亦復如是若不爾者則失入法次第不合軌
儀又以眾生得道時異故設三品漸次而受故優婆
塞戒經云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
乃至阿耨菩提而作根本志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
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
無量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巳上經文既知損益理殊
浮沉事別若欲棄損就益必須專意受持汝等盡能
志心受不彼答云能復語云汝等當知戒是有為不能自起
假因緣力方乃發生其緣者何則三歸教法能授戒
師要師秉法方得戒故其因者何即是汝等求受戒
心要有方便乃得戒然求戒心有其九品必須發起
上上品心若上上品心者總有七種我今問汝隨我
問答問云第一於戒起慇重心能持不被答云能第二誓斷
一切惡能持不答能第三誓修一切善能不答能第四誓
求無上菩提能不答能第五誓度一切眾生能不答能
六專心護持求不毀犯能持不答能第七一心承受更
不異緣能不答能巳上五問廣略隨時也
[001-0359b]


第六正發律儀



師應語云汝等既能發此上上品心必當
受得上上品戒發在三歸言下三歸三竟六遍滿足
便得律儀向前三歸但是翻邪不發戒品遍通五道
與授皆成今三歸親能發戒唯局人中不霑餘趣就
就人趣內除北俱盧洲唯三天下人得受此戒就三
洲人身須具足若男若女皆得律儀或盲聾喑啞黃
門二形諸根不具亦不得戒既知此戒得緣難遇必
假從師無容自受吾雖崇德濫為師範責法重人事
須禮請敬禮三拜䠒請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
五戒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五戒阿闍梨我依大德
故得受近事戒慈愍故如是三說准佛阿毗曇十戒又例彼請也師應答云可爾
復應語彼云〔也〕汝等既知五戒發在三歸言下我今為汝秉

此教汝等各稱已名䠒合掌隨我語說分明領受
勿前勿俱儻若錯亂戒品不發如是語巳方與受云我某甲歸
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於法離欲中尊歸依於僧諸
眾中尊我受五戒盡形律儀願尊憶持慈悲護念如是
三說遍遍皆須分折告示又應語云此三歸三遍了更三竟三遍在汝可一心須受語巳教云我某

甲歸依於佛兩足尊竟歸依於法離欲尊竟歸依於
僧眾中尊竟我受五戒盡形律儀願尊憶持慈悲護
如是三說亦須遍遍警䇿分折告示說兩遍了語云更一遍在正是得戒時汝等一心承受說第三遍了
語云汝巳得戒此三歸詞句亦依最勝無比經我受巳下依俱舍論云自稱我是鄔婆素迦願尊憶持慈悲護
念爾時便發五戒律儀巳上論文要加此語方乃得戒陳翻邪故師復語云如是三歸三

竟六法滿足近事五戒巳注汝身知不知彼答云知師復問云
歡喜不歡喜彼答云歡喜師應語云汝於過去曾種善根今生
[001-0359c]
方得佛戒霑身若無宿善不可值遇汝等各須深自
慶幸禮謝三寶准最無比經受五戒功德比前受三歸次十善次八戒所獲功德百分千
分萬分億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不及其一又准經五戒各有五神護


第七示相護持



師應語云汝雖得戒未識戒相若不識相
恐汝遇緣毀犯佛戒我當為汝說五戒問汝能持不
則須答言能語巳說云善男子諦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
近事五戒法此總標勑聽准律中具戒文若善女人或眾同受離合隨時自下別列及結准
律中受十戒文盡形壽不殺生是近事戒能持不答能盡形壽

不偷盜是近事戒能持不答能盡形壽不邪婬是近事
戒能持不答言能言邪者總有五義一非境是他妻妾二非道設是巳妻口及餘道三非時乳
兒時受齋時懷胎時四非處佛像殿塔伽藍及露處五非量一夜不過五度復須避三明六暗三明者日月灯
火暗者即六齋夜也盡形壽不妄語是近事戒能持不答能盡形

壽不飲酒是近事戒能持不答言能總結云此是近事五戒
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能


發願回向第八



師應語云汝等戒體巳得戒相巳識必須
精持勿令毀缺然此戒前四是性後一是遮若於前
四性重戒中隨犯一事必邊罪人內教不收弃之法
外設縱發心再受五戒唐勞設法戒必不發或若出
家求受十戒及具足戒普皆不發必彰戒難既知如
此努力堅持汝當供養三寶勤修福業孝順父母善
事師長承受教法不得違此結勸詞句梵網經及四分律隨義安立也
跪合掌回向發願弟子某甲等所有聽聞正法生淨
信心稽請聖賢歸依三寶懺除罪垢受佛尸羅功德
無邊塵沙難筭總將回施法界眾生願皆離苦得安
[001-0360a]
穩樂捨邪歸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求不退轉於當
來世一時成佛故維摩經云富有七財寶教授以資自加行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次明授八戒法法事次第八門准前



說受由序第一



若夫繩墨是匠人之宏規斤斧由茲
運作淨戒是行者之根本定慧從茲發生則知三乘
聖道籍此為因八輩真僧由斯證果故遺教經云依
因此故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巳上經文既知戒是眾
行之本受者須有信心若也不起信心戒品無由得
發故智度論云如經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
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
寶山中自在所取如無手人入寶山中不能有所取
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中都無所得又云信是道
源功德母出生一切諸善法長養無上菩提樹巳上論文
由此五根五力以信為初七聖財中用信為首汝等
今於三世因果三寶福田深生淨信能持不能者答言能〔師〕
汝等既能發淨信心是則堪受如來淨戒戒是何義
今汝受持梵曰尸羅唐言淨戒戒則能防身語不造
七非淨則洗滌塵勞不起三毒故阿難言世尊為欲
調伏貪嗔恚愚令盡故與諸弟子制戒是知心猿蕩
逸意馬[言*寅]踈要假銜鏁方能控御故五分戒云心馬
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忉戒行亦如利轡勒繫心
莫放逸由如猿猴著鏁又智度論云惡病之中戒為
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三惡
道中戒為橋樑五怖海中戒為船筏如大乘律作如
[001-0360b]
是言持戒淨身口攝心正憶念多聞生實智斯由戒
為本戒為清涼池澡浴諸熱惱戒為究竟伴能過險
惡道戒為妙樓閣聖者之所遊戒為法城壍能遮煩
惱賊戒為勇猛將能破魔軍眾戒為如意珠能與商
人寶持戒為平地坐禪為窟宅說法得成佛斯由戒
為本巳上論文是知德廣難思功深叵測我今以此殊勝
戒法授與汝等好不好彼答云好又應問云願受不願受答云欲受
師應間云若願受者敬禮常住三寶。


第二請聖證明



軌則如前五戒中說但末後結云弟子今日捨邪歸正懺洗罪𠎝求受
如來八關齋戒惟願三寶等。

第三



師應語云汝等當知凡
欲受戒者必須歸依三寶淨治三業所以然者緣身
是凡夫流浪日久煩惱病重生死海仗三寶威神除
三毒重病託三寶之勢力出三有苦海斯則佛號良
醫法稱妙藥僧為看病者能除眾生煩惱病故又佛
喻船師法如舟檝僧為棹者能運眾生出苦海故以
有是益令汝歸依䠒合掌隨貧道說詞句問答等如前五戒文


第四懺除往業



詞句亦如前說


第五說法開導



師應語云汝等垢累巳除身器清淨堪受
如來清淨戒品或有多種不可具除今將受者是八
關齋戒如世間人開閇門戶不令賊入今以齋戒開
閇諸根不令入亦復如是然此八戒名近住戒梵曰鄔〔波
婆娑〕唐云近住以一日一夜全修梵行親近出家人住故名

近住又以時促亦名近住復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
[001-0360c]
人故佛知彼人善根淺薄不能長時淨修梵行且令
一日一夜隨佛出家使其善根漸漸增長故俱舍論
引經頌云由此能長養自他善淨心是故薄伽梵說
此名長養巳上論文所以八戒唯一晝夜以受戒時分唯
有二種一約晝夜以明暗更迭易了知故二約盡形
以壽命限齊易了知故由此俱舍業品頌云近住於
晨旦下座從師受隨教說具支離嚴飾晝夜又無量
壽觀經云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以此證知唯一晝夜
此八關齋或是人中出家功德戒若能持者不失人
身童子出家紹三寶種乃至修學得三菩提故俱舍
論云然此八戒雖一晝夜所獲功德無量無邊受之
不易假使閻浮提王所有珍寶欲以其價十六分中
不及其一百分千分乃至鄔波煞曇分亦不及一又
婆娑論云帝釋聞說近住功德殊勝便以伽陀而讚
曰六齋神足日奉持八戒齋彼功德殊勝則為與我
等佛便訶云告苾蒭眾此天帝釋所說伽陀違於道
理若阿羅漢可作此說所以者何天帝具縛未得解
脫如何說言受持此戒所獲功德而與我等天帝功
德唯感天帝受八戒證三菩提故不應言伹與我等
巳上於文若一一廣說持破果報恐此文繁復當別說則知功深若海德重如
山我今以此勝妙功德授與汝等歡喜不歡喜彼答歡喜
師語復云至心受能持不彼應答能師應語云能者敬禮常住三寶

第五明了


正發律儀第六



師應語云汝等當知此八關齋戒發在三
[001-0361a]
歸言下三歸三竟六遍滿足便即得戒各各䠒合
掌自稱已名隨貧道語一心承受慎勿散亂誡巳授云
某甲歸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於法離中尊歸依於
僧諸眾中尊我受八戒日夜律儀願尊憶持慈悲護
如是三說遍遍皆須警䇿師應語云此是三歸更有三竟即便得戒汝一心受也我某甲
歸依於佛兩足尊竟歸依於法離欲中尊竟歸依於
僧眾中尊竟我受八戒日夜律儀願尊憶持慈悲護
如是三說亦遍遍警䇿說兩遍巳語云此第三遍正發戒時汝一心領受說巳語云汝巳得戒了復應語
如是三歸三竟六遍滿足八關齋戒巳注汝身知

不知答云知又問云歡喜不歡喜答云歡喜復師語云由汝宿善深厚
得遇佛法感此八關齋戒注汝身中汝等各各合掌
敬禮常住三寶。


第七示相護持



師應語云汝戒體巳得戒相未知若不識
相恐遇緣毀犯我今為汝說八戒相汝一心聽受問
汝能不答我言能告巳語云一日一夜不殺生是近住戒
能持不答云能一日一夜不偷盜是近住戒能持不
答云能一日一夜不婬欲是近住戒能持不答能象牙玳琩帖鏤
等牀九尺一丈高廣之者此皆長慢增憍判之不許上師僧父母所居之床座縱使狹小亦不得上以是尊人
所不合〔陛〕座故也一日一夜不得過中食是近住戒能持不

答云能若依有宗前塗佩哥觀合為第六高床第七過中第八此一是齋亦是齋支餘七是支而非齋依法密
部六七不合都有九事則前八是戒後一是齋今依法密以同十戒故次結云此之八事前

六是戒後一是齋此是近住八關齋戒始從今晨至
明清旦一日一夜不得犯能持不答云能


第八發願回向



法式同前上來八戒了
[001-0361b]


別出廣陳損益善惡因果義數而立也言八關者斯則關八惡
門開八善戶得八自在遊八正路八惡者何煞生有
斬身之病偷盜有貧苦之殃婬欲有銅柱鐵牀之憂
妄語有拔苦耕犁之患飲酒感愚癡之果食肉為病
患之因花鬘莊飾塗瑩香油增長欲心障生淨土歌
儛倡妓故往聽觀縱蕩身心喪失善利高牀廣座益
我慢心過中噉食生餓鬼道大師慈愍施設戒關關
彼八門不令惡入由斯義故標以關名若與受五戒者借此語用
亦得應云關五惡門關五善戶得五神通永超五趣五惡者何當次第為說八善者何不

殺有長命之果當證金剛不壞之身不盜為富樂之
因必得財盈寶滿不婬有清淨之報永離胞胎實語
不誑有情果位成諦遠酒感有智之果斷肉得無病
之因若能不塗飾脂粉不戴佩花瓔當得相好嚴容
塵水不著見者恭敬聞者發心若捨離歌舞不住觀
聽當得殊勝威儀梵音深妙若不處高牀廣座謙下
卑恭當感師子之牀金剛寶座過中不食知足行成
後世餘粮常飡法喜既知惡招苦果善是樂因汝等
必須斷惡修善發殷重心求受如來八關齋戒能不
能。


別出廣示戒相依長爪梵志經



善男子等諦聽女人隨稱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
於其中間常行慈悲種種方便救護眾生終不起心
而行殺害由不殺故今得成佛遂感金剛不壞堅固
法身常住慧命無有窮盡汝等凡夫若一人云汝是凡夫具足
[001-0361c]
煩惱未能如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
我如來八戒弟子從今清旦受持如來第一淨戒不
殺生能持不答云能善男子等諦聽諸佛世尊初發心
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行饒益種種財寶惠施眾生
終不起心而盜竊由不盜故今得成佛遂感手指纖
長網縵之相七聖財寶受用無窮汝等凡夫具足煩
惱未能如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我
如來八戒弟子從今清朝至明清朝受持如來第二
淨戒不偷盜能持不答云能善男子等諦聽諸佛世尊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梵行男女色相
尚不眼觀何況起心而行婬欲我佛世尊由不婬欲
故今得成佛遂感諸根圓滿色力具足馬王藏相莊
嚴法身汝等凡夫具足煩惱未能如佛長劫修行且
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我如來八戒弟子從今清朝
至明清朝受持如來第三淨戒不婬欲能持不答云能
善男子等諦聽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
中間常修實語終不虗妄誑惑眾生由不妄語今得
成佛遂感廣長舌相自覆面輪乃至展轉上至梵世
傍亘大千為真語者為實語者為如語者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所言誠諦聞皆信受汝等凡夫具足煩惱
未能如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我如
來八戒弟子從今清朝至明清朝受持如來第四淨
戒不妄語能持不答云能善男子等諦聽諸佛世尊從
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正慧終不飲酒故
[001-0362a]
行放逸我佛世尊由不飲酒今得成佛遂感遊行無
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汝等凡夫具足煩
惱未能如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我
如來八戒弟子從今清朝至明清朝受持我如來第
五淨戒不飲酒能持不答云能善男子等諦聽諸佛世
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質素終不塗
營香油花瓔莊飾歌儛倡伎故往視聽我佛世尊由
持是戒今得成佛遂感卅二相八十種好身如紫金
色圓光一尋足蹈千輪胸題萬字舉體香潔塵水不
著威儀殊勝梵音深妙汝等凡夫具足煩惱未能如
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我如來八戒
弟子從今清朝至明清朝受持如來第六淨戒不塗
飾香油戴佩花瓔歌儛觀聽能持不答云能善男子等
諦聽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
謙下卑恭終不貢高憍慢牀廣座曾未輙昇尊長所
居不敢輙坐由持是戒今得成佛遂感金剛寶座周
百餘步上窮地際下據金輪身登此座降魔成道汝
等凡夫具足煩惱未能如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
隨佛出家為我如來八戒弟子從今清朝至明清朝
受持如來第七淨戒不發高牀廣坐能持不答云能
男子等諦聽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
間修一食一座一團少欲知足終不貪嗜眾味破齋
夜食我佛世尊由持此戒今得成佛遂感齒白四十
齊密白如珂雪取飡眾味皆成甘露法喜為食禪悅
[001-0362b]
為漿以自充之無飢渴想汝等凡夫具足煩惱未能
如佛長劫修行且一日一夜隨佛出家為我如來八
戒弟子從今清朝至明清朝受持如來第八淨戒不
過中食能持不答云能


略授菩薩戒



夫法體常凝假修而方有報身圓滿必藉因而尅成
是以三僧企耶行菩薩道一百大劫修妙相因超十
地而二障雙除坐千花而四智齊證故得十方諸佛
放光灌頂一念之頃成盧舍那應十地報身隨二乘
而現化質斯則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處金剛花王座
號曰釋迦牟尼於是初結木又心地標品創宣戒法
梵網題經開菩提之正因涅槃之真路過去恒沙諸
佛皆因此戒得成汝等若能受者當來悉得成佛故
經云汝是當成佛我是巳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巳
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
佛位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又經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
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又下文云若不受
佛戒者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異名為外道邪見
人輩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巳上經文以是義故我今勸汝
受菩薩戒汝等當知此菩薩戒於諸律儀㝡為殊勝
無上第一不同二乘別解脫律儀且如八戒唯一晝
夜明日清旦任運即捨豈得多時五戒十戒及具足
戒但一形命終即捨後身寧有此菩薩戒一得在身
[001-0362c]
直至菩提中間無捨既知此戒是成佛之因汝等必
須發起慇重信心生難遇之想凡入佛法先須起信
信是道源功德母汝等今須深信自身及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深信自身及一切有情悉得菩提如是深
信汝能發不答云能復語云汝等既能發此真淨信心我當
與汝受菩薩真淨戒品夫欲受佛戒者先須啟請三
寶證明次受四不壞信法然後洗身心三聚淨戒䠒
跪合掌隨吾說詞句可知啟請巳准佛藏經次〔信〕應受四不壞信應云賢聖既
集為汝證明汝當至心皈佛法僧及清淨戒虔誠合
掌隨吾語說授云弟子某甲皈依佛不可壞皈依法不
可壞皈依僧不可壞皈依正法戒不可壞三說巳復云
今既能皈依三寶及清淨戒是真佛子佛境中乃至
失命因緣誓不壞此信能持不彼答云能次復語云我巳與汝
授四不壞信竟次當與汝授三聚淨戒凡受戒者先
須悔除已業懺往𠎝身器晈然方堪進受譬如世間
上饌不可置於弊器之中出世尸羅豈得授於有過
身內悔詞可知次復語云汝今既能懺洗罪𠎝身心清淨堪受
如來清淨禁戒此名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
法戒三攝眾生戒此三聚淨戒所緣亦三第一緣一
切惡以未受戒前不斷諸惡遍一切境皆是罪緣今
將受戒亦云心猒惡翻前罪處律儀俻生然境雖多
總束為二一者有情二者非情周遍十方無不得戒
故俱舍論十五云無有不遍於諸有得律儀者以一
切諸有情所住善意樂方得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
[001-0363a]
樂不全息故又云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
解脫律儀言五定者謂有情戒處時緣定巳上經文言有
情定者若念言於此有情我斷諸惡於彼有情我不
能斷作此心者戒則不發言戒定者若作念言煞盜
等戒我即能斷妄語等戒我不能斷作此心者戒亦
不發言處定者若作念言於此國土多人識知我即
能斷於彼國土无人識知我不能斷作此心者亦不
得戒言時定者若作念言我三五年中即能斷惡過
是巳後我不能斷作此心者亦不得戒言緣定者若
作念言我不遇緣即斷惡若也遇緣逢惡入陣我即
不能斷作此心者亦不得戒是名五定汝等既知心
有定限戒法不生今須將心普緣盡十方界情非情
境誓斷一切惡能持不彼應答云能又應語云汝等當知此斷
惡心即是攝律儀戒故瑜伽論第四十云律儀戒者
謂菩薩所受七眾別解脫律儀乃至廣說准此先次
第受七眾律儀後方得受菩薩淨戒又菩薩善戒經
云菩薩摩訶薩成就善戒攝律儀戒成就善戒攝善法戒成就
利益眾生戒攝眾生戒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沙彌戒比丘
戒若言不具優婆塞戒得沙彌戒無有是處不具沙
彌戒得比丘戒亦無是處女人亦說不具如是三種戒者
得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
至第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於三級不由三
級至四級者亦無有是處若准梵網經文解語皆得
故經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
[001-0363b]
百官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畜生乃至
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又
菩薩瓔珞經云攝律儀戒者所謂十波羅蜜謂布施等六方
便力回頤第二緣一切境修一切善謂三業勤修一切菩

提資糧令使圓滿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火洞然於
中若有微少善根菩薩發心當於此劫火之中修少
善根汝等今時於佛所說三藏教法戒定慧等一切
行門不惜身命盡當修學能持不被答云能又應語云汝若少
分善作限定心不擬修者戒亦不發汝等當知此修
善心不是攝善法戒因故瑜伽論云攝善法戒者謂
諸菩薩受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
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乃至廣說又菩薩瓔珞經
云攝善法戒者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第三緣一切有
情起度脫心以慈悲喜捨誓救群品於怨親境平等
普濟以佛世尊昔因地時發弘誓願今得成佛廣度
有情汝等盡能發是心不彼答云能次復語云汝若下至於一
有情作限定心不擬度者戒亦不發汝等當知此度
眾生心即是饒益有情戒故瑜伽論云饒益有情戒
者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謂諸菩薩於諸
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
生起病等苦時瞻侍病者等亦作助伴乃至廣說又
菩薩瓔珞經云攝眾生戒者所謂慈悲喜捨次總結云
是三聚淨戒所緣境想汝等當知欲受戒者先須請
師故梵網經云請二師和尚阿闍梨准此即是出家菩薩有德行者
[001-0363c]
不簡凡聖先請和上次請闍梨闍梨牒和上名入羯磨中受與彼戒若准普賢觀經令請本師釋迦牟尼佛為
和上文殊菩薩為羯磨阿闍梨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梨十方諸佛為證戒師十方菩薩為同學伴侶時人共
行詞句可知今不依之所以者何以彼普賢觀經是自誓受戒此是從師授與彼有異故梵網經云若千里內
無能受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次復應語云又彌勒菩薩所說受戒

羯磨云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
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願巳當訪求同法菩
薩巳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
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
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於大德所
乞受一切菩薩淨戒唯願須臾不辭勞倦慈愍聽受
如是三說應持者等教請請法如上唯此教又准請一師此即親發戒師亦不言請佛請師語
可爾次云汝等當知若欲受菩薩戒者必須身無遮

難若也身有遮難設受戒亦不生梵網經二師應問
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師不應與受我今
問汝汝隨我問答若有言有若無言無問云汝不曾出
佛血不汝不殺父不汝不殺母不汝不殺和上不汝
不殺阿闍梨不汝不破羯磨轉法輪僧不汝不殺聖
人不若言無有次應語云汝等既能無遮難堪受菩薩戒凡欲
受菩薩戒者先發菩提心次行菩薩行後方得受菩
薩淨戒若不爾戒品不生汝等盡能發菩提心不若一
人除等盡二字彼應答云能次復語云〔也〕菩提心者四弘誓願准前聖教

先自發願後方請師汝未知我今教汝䠒合掌隨
吾語說教云我某甲俗人稱弟子若出家稱比丘等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無上菩提誓願
[001-0364a]
三說巳次語云汝巳發菩提心次須行菩薩行者即六波
羅蜜第一布施波羅蜜多然菩薩行施異於二乘見
來乞者衣服飯食頭目髓腦身肉手足國城妻子象
馬七珍奴俾㒒從隨所須不生慳恡盡將施與若復
有人從已求法以無染心隨解為說雖行布施不求
人天富樂果報普為法界有情回向無上菩提故金
剛般若經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如此布施汝
能行不第二持戒亦異二乘聲聞緣覺但禁身語不
制心𠍴菩薩持戒起心故即犯涅槃經云若見男子
女相隨之時便起欲想雖不親近是名破戒汙辱梵
行汝等盡不起心不第三忍辱假使有人以刀杖等
解其支節不起一念瞋恚之心故般若經云如我昔
為哥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受者相應生瞋恨巳上經文汝等當知若起瞋心不
名忍辱汝等盡能如是忍不第四精進謂晝夜六時
䇿勵三業勤修速進直至菩提於其中間不生疲倦
如佛世尊於因地時日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
入火界定光明赫奕特異於常遂以無怠淨心至誠
瞻仰忘下一足經七晝夜以妙伽陀而讚彼佛由斯
精進便超彌勒九劫於先證大菩提如是精進汝等
能行不第五禪定攝心不亂湛然安靜妄想不生汝
能行不第六智慧了智一乘不起二相永除疑惑深
達本源汝能行不彼皆應答云能次復語云汝等既能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即是菩薩我今問汝隨我問答問云汝是菩
[001-0364b]
薩不彼答云是發菩薩心未答巳發次語云汝等今欲求無上等
覺欲度一切無邊苦者當於此戒作難遭心生希有
想如病得醫如飢思食等所以爾者為此戒是趣菩
提之根本故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
持淨戒等既知如此我今為汝授諸菩薩一切淨戒
有三翻羯磨第三滿足戒品即生汝須領受若不領
受戒終不發汝須專思不得餘思餘想如是心心相
次念念相續一心承受能不彼答云能次依彌勒羯磨正與授戒應云
男子諦聽汝今欲於我所求受諸菩薩一切學處求
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巳具未來一切
菩薩當具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巳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
菩薩今學汝能受不如是至三每遍皆須令彼諦聽次依彌勒羯磨啟告佛菩薩與
作證明云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

此間現有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所乃至三說受
菩薩戒我為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
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
現學者於此某甲受菩薩戒亦為作證如是至三次應示相云
善男子諦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菩薩十重波羅夷
法若佛子犯一一波羅夷法非菩薩非佛弟子即失
四十二賢聖法巳上勑聽總舉准義加也下即依瓔珞經下卷云佛告汝經無汝字義加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殺生准梵網經
應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也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

[001-0364c]
法不得犯能持不彼答云能餘亦爾第二不得偷盜第三不
得婬欲第四不得妄語第五不得沽酒第六不得說
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第七不得自
讚毀他第八不得慳貪恡財第九不得嗔情非情第
十不得毀謗三寶一一如初次結云此是菩薩十重波羅夷
法乃至成佛不得犯能持不彼答云能次復語云四十八輕廣
如經說乃至成佛盡持不得犯能不彼答云能次勸修云汝巳
得戒竟法事成就眾行滿足汝當善受教法勸化作
福治塔供養眾僧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和上阿闍梨
如法教勑不應違逆汝應誦十重四十八輕戒依之
修行得無上果此三聚淨戒能修行者感佛三身成
佛三德謂律儀戒感佛法身成就斷德攝善法戒感
佛報身成就智德饒益有情戒感佛化身成就恩德
既知利益廣大必須精勤護持乃不得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
國王位亦失轉輪王位亦失百官位亦失比丘比丘
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
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
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餘未知者當問和上闍梨及
同學戒者各各虔誠迴向發願如常可知問受菩薩戒巳
若人來從乞頭目手等若不與者即是犯戒若當與
者未辨此心如何可得答若遇此緣應說偈向出像法決
疑經我今初發心善根未成熟願我即成熟後必當相

與。
[001-0365a]


菩薩戒一卷



此受戒儀者是青龍寺法全大師分付珍傳日本
仍令抄出充流通本比丘深智寫書比丘忍勢勘
比丘三惠裝。


元慶五年九月廿八日 比丘□[王* ]記



延久五年正月十七日書持校勘了


康治元年六月一日以實相房御本寫之良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