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03 慈悲道場水懺法科註-清-西宗 (master)


水懺科註卷中
龍住釋 成簡西宗 集註


讚文


「 四八端嚴微妙相
 僧祇三大劫修來
 面如滿月目如蓮
 天上人間咸恭敬」



「慈悲水懺法卷中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今當歸命
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
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
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
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
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从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
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徧滿百千萬
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
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巳。次復懺悔。」


【此下承上文而起觀行。以作滅罪之方。然而禮懺。
雖在一日一時。入道功程。必當隨力漸次而能成
就。】


「某等即今身心寂靜。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
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002-0752b]


【即今等者。指初卷後折憍竭愛等。以至禮佛巳畢
之時。斯時至誠虔懇。即今道場之內。身口意三業。
了無過失。故得身心寂靜。無諂誑。無私曲。趂此心
靜之時。復加觀行而進之。觀行如下觀察思惟等。
文中自明。】


「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
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上總標。下別釋。】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
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
險逕。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
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觀因緣。者之一字。疊上標下而釋之也。藉。托也。因
緣者。要自知起罪之因。習罪之緣。皆由無明。遂至
不能自出○無正觀力。即所謂無正知見力也。天
台止觀云。正觀者。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
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正
之心。自然不起。無正觀之力。所以不識其過。自然
有許多纏縛貪著。要知十惡五逆。乃至無窮之罪
業。皆由不識其過而生。不識即不知。不知即不明。
不明即無明。無明即不善也。以是因緣。失於正智。
故云無正觀力○梵語魔羅。此云奪命。乃至奪智
慧命。故又名殺者。又梵語波卑夜。亦名波旬。此云
惡。釋迦出世。魔王之名。亦翻殺者。又惡中之惡。常
[002-0752c]
欲斷人慧命故。即今毀宗誘法邪見等流。亦同此
類也。依隨此等。即當墮三惡道。故云險徑云云○
魚伹知有香餌。不知有喪身之患。重看不知二字。
蠶求堅固。蛾貪色見而自害。無非自取。重看自字。
三者皆貪著因縛。作是觀者。當永斷無明以求正
知見○若以法合魚。合我人及一切眾生。鈎合無
明不善。并五欲等之鈎餌也。蠶及飛蛾皆合我等
之言。繭合愛纏之患。火合貪欲之殃。若能如是觀
察。即名正智。即名善思惟。修懺行人。喫緊於斯。慎
毋忽之。而不自知也。】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
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
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
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
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
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


【二果報觀行○果報者。既有惡業。必招惡果。不修
出世。縱有福如聖王。如四空天。福盡還應墮落。所
以必勤懺悔。作是觀者。定修出世。不求福報○三
世無窮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
遇時。果報還自受。故云耳○沉溺大海。謂受苦無
量。如在黑暗大海。亦喻言也○以羅剎為喻。非真
羅剎也。諸煩惱似之。為煩惱之羅剎耳。非真為羅
剎所食也。為煩惱汩沒之盡耳○王四天下。王者
[002-0753a]
治也。晉本華嚴云。金輪寶名。勝自在。象寶名青山
紺。馬寶名勇疾風神。珠寶名光藏雲。主藏臣寶名
大財玉。女寶名淨妙德。主兵臣寶名離垢眼。謂之
七種王寶。得此七寶作轉輪王。飛行自在。王四天
下者也。如此福德尚墮苦報。未知何日出離。況無
福而不求懺悔乎○四空者。即無色界四空天也。
一空無邊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
非想處天。證四空果報。為三界之極尊。三界即欲
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共二十八天也。】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
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
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虗偽苦因。顯發
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三自身觀行○自身雖凡夫。實可以超凡而入聖。
惟在發起勝心耳。作是觀者。當知我身即如來身
○自身亦有三身。慧身。妙法身。應一切身也○黑
闇叢林。就是煩惱發揮。充滿處覆蔽本性。猶如黑
暗叢林。非煩惱之外。更有黑暗叢林也○大乘法
界論云。眾生法身。既與功德相應。何故無有如來
德用。應知此如蓮華未開。諸惡見葉共包裹故。亦
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著故。亦如虗空被愚癡雲
之所蔽故○有三種因。玄妙云。有心者皆得作佛。
即法身種。謂之正因。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
種。謂之了因。一切低頭舉手。即解脫種。謂之緣因
[002-0753b]
○亦可以說師教外熏等緣。謂之緣因。有緣因故。始
得了因可知○勝心即今虔懇至誠。乃至止觀之
心。可為勝心也○因無明。遂有許多顛倒重障。故
須破裂○覺慧。是無上之因也。因即果。果即因。因
果雙忘。不可思議。故云無上妙果○涅槃有三。一
性淨。為外道妄計涅槃。一方便淨。為二乘取證涅
槃。皆非無上。一圓淨。如來究竟涅槃。是謂無上涅
槃。是出世第一義故為妙果○又涅槃有四。一本
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眾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
也。二有餘涅槃。二乘煩惱雖斷。餘習未除。故云有
餘。三無餘涅槃。謂煩惱既盡。餘習亦減。故云無餘。
四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
樂有情。故云無住。此指無依無住。即是出世第一
義諦。故云無上。】


「第四觀如來身。」


【四如來觀行○以此觀如來身。直須常如佛學。常
如佛心。能作是觀者。當知吾身亦同如來。豈獨如
來為如來身哉。】


「無為寂照。」


【無有少法。故曰無為。永嘉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
是也。寂照者。譬如明鏡照物。恒自無心。心體本來
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辨。皆是實性自
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為眾生不了自心常寂。
妄計有心。心便成境。所以有四句百非。妄生許多
[002-0753c]
見解。無為寂照。自然離絕百非。不動心相故也。所
以者何。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
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
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
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
法界性也。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


「離四句絕百非。」


【離四句絕百非者。大明覺慧之中。念念清淨。一切
邪妄知見不生。此即如來清淨法身也。本無四句
百非之想。又安有所謂離之絕之耶。特世人視之。
見為如來離之絕之耳○四句者。伹舉一對。或舉
一字。便成四句。即如有無對作四句者。如云有。無。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成四句也。一異二字。或斷
常二字。俱可成四句○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寂
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百非者。法
教數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巳起未起。積成四
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即就上有無對作四句
者言之。若云有。是增益謗。若云無。是損減謗。若云
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
是本四句也。復此四句。每句有四句。有中四句者。
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又無中四句
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又亦有亦
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
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又非有非無中四
[002-0754a]
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
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如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
則成四四十六句。此是末四句也。三世皆有此十
六句。則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皆有巳起未起。
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餘法四句
皆倣此。】


「眾德具足湛然常住。」


【眾德。即萬行感報。百福莊嚴。具足圓滿。故曰具足。
湛然常住者。即如來萬億圓滿之報身也。湛然即
湛寂。常住者。即常住不動之謂也○又湛然常住
者。如宗門統要云。佛光如滿禪師。因唐順宗問。佛
从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在世。佛今在何處。
師云。佛从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虗空。常在
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
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帝又問曰。佛
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
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師曰。佛體本無為。迷
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
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
心處。自然無法說。】


「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


【方便入滅而不捨救接。所謂他方此土。分身無數。
[002-0754b]
皆如來化身也。別有示現而人不識耳。非真入滅。
故曰未曾暫捨。】


「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
求哀懺悔。」


【生如心三句。總收繳上與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
前方便等語相應。以此四心。總申懺悔。則無罪不
滅。無福不生也○上明四種觀行懺悔巳竟。下復
重舉煩惱障道因緣。重求懺悔。蓋因煩惱深厚。慧
眼即盲。障道因緣。从茲而起。煩惱一起。種種善法。
悉為障蔽不生。故云起障等云云。文在後面。】


「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
日茂。覆葢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


【業力覆蔽。縱善法在前。而心境俱違。自然斷除眾
善。一切善法俱障。如下文所云皆是耳。】


「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
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出離煩惱。障受人天尊貴
之煩惱。」


【人天尊貴。以異三塗微賤之比。人天之天。欲界諸
天也。】


「障生色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


【色為色界天。無色為無色界天。色界禪見下四禪
定內。無色界禪。具見後八解脫九空定中○禪定
福樂。禪法要解云。得初禪相云何。答曰。離生喜樂。
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深入一心。有覺有觀。離不善
[002-0754c]
法。得未到地。身心快樂。證初禪相。轉復增勝。身心
輕安。嗔處不嗔。喜處不喜。世間八法。所不能動。至
于衣服飲食等。心不貪著。但以諸善功德為貴。得
初禪巳。進求二禪○二禪厭患覺觀。何以故。如欲
界五欲五葢。令心散亂。初禪覺觀。[女*巢-果+离-禸]亂定心。亦復
如是。即用無漏初禪呵責覺觀。內得清淨定生喜
樂。入于二禪。問云何是二禪相。答曰。以無覺觀動
故。內心清淨。如水澄清。無有風波。星月諸像。悉皆
照見。定生喜樂妙勝。初禪喜樂。从離欲生。此中喜
樂从初禪定生○得二禪大喜。然心變著喜生諸
結使。以是喜故為煩惱本。況喜為麤樂。今欲捨麤
而求細樂。故言離喜。更入深定以求妙樂。問云何
是第三禪樂。答世間最樂。無有過者。麤者為喜根。
細者為樂根。譬如極熱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
為喜。入清凉地。舉身沐浴。是名受樂。既得三禪之
樂。一心守護。常恐退失。則為是惱。是故樂復為患。當
求離樂。譬如人求富貴之樂。求時既苦。得之無厭。
則復為苦。得巳守護。亦復為苦。行者患樂亦復如
是。葢初禪樂。以覺觀[女*巢-果+离-禸]亂故捨。二禪大喜動故捨。
三禪知樂無常難守故捨。以是故當捨此樂。進求
四禪安隱地○前依禪定樂捨于欲樂。今依何等
而捨禪樂。且捨禪樂。得何利益。答曰。依涅槃樂。能
捨禪樂而得三利。所謂羅漢辟支佛佛道。以三乘
道。隨意而入清淨涅槃。問云何是第四禪相。答曰。
[002-0755a]
斷樂斷苦。無喜無憂。故念清淨。初禪覺觀未定。二
禪喜大發動。三禪樂心多亂。並皆念不真清淨。雖
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難攝。四禪純清淨故。無出
入息故。心則易攝。是為真禪。譬如善御良馬。隨意
所至。欲行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隨意皆得。欲得
六通。求之亦易。前三禪麤相清淨心。第四禪細相
清淨心。】


「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徧至十方諸佛淨土聽
法之煩惱。」


【或隱或顯。迅速無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
來。猶如飛鳥。地中出沒。如出沒水。可以徧至十方。
即此神境通也。】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


【安那云出息。般那云入息。習坐禪者。有止觀法門。
天台小止觀云數息觀。對治游思之病。先數入息。
後數出息。从一至十。終而復始。不令散亂。亦有數
入不宜數出。數出不必數入。雙數反恐有病故耳
○不淨觀者。對治貪欲。謂觀身不淨也。如上卷三
十六等所明○盡此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共四
十一清淨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四種妙行。此即
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也。】


「障學煖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


【所諸煖頂忍第一法者。謂以佛覺用為巳因地心。
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水。名為煖地。又以巳
[002-0755b]
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
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
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義○七方便者。小乘七賢。一五停心位。
二別相念位。三總相念位。四煖位。五頂位。六忍位。
七世第一義位也○五停心者。數息停散心。不淨
停貪心。慈悲停瞋心。因緣停癡心。念佛停障心。謂
之圓五品。停五心○別教云。忍位有五。一伏忍證
十信。二柔順忍證十行十向。三信忍證十住。四無
生忍證十地。五寂滅法忍證妙覺。】


「障學慈悲喜捨聞思修等諸煩惱。」


【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發菩提心論云。聞思修
為三慧。一聞慧。如所聞法。心常愛樂。無有厭足。二
思慧。思念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實相。謂無常苦空。
無我不淨。念念生滅。不久敗壞。即生厭離。趨佛智
慧。三修慧。謂離欲不善法。漸次修入。】


「障學空平等中道解三觀義諸煩惱。」


【空者一念無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平等者。
無法不備。亦名為假。中道者。不一不異。亦名為中。
空與平等中道。是為三觀。習觀者。要解此三觀義。
此出中輪。】


「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


【助道品者。即上卷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四正念
處。四正勤。五根。五力。四如意足是也○四念處者。
[002-0755c]
一觀身不淨。謂染緣有故。二觀受是苦。謂執取增
縛。三觀心無常。謂念念遷滅。四觀法無我。謂無有
定相○四正勤者。巳生惡時勤令斷。未生惡時勤
令不生。未生善時勤令生。巳生善時勤令增長○
五根者。一信根。能入法海信于業報。消除疑網。二
念根。住持不忘。三精進根。念茲在茲。四定根。湛寂
虗通。修心不亂。五慧根。明辯實諦。以慧照了○五
力者。一信力。一念萬年。魔不能壞。二念力。純清絕
點。煩惱不能壞。三進力。塵劫無怠。天人不能壞。四
定力。須彌堅固。無有能動。五慧力。摧邪顯正。知世
間出世間法。無一法能壞○四如意足者。即四神
足也。一定根如意足。謂深固幽遠。此得也。二定覺
如意足。謂寂而常照。此念也。三定力如意足。謂魔
不能動。此進也。四正定如意足。謂入佛三昧。此慧
也。】


「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


【八正道者。無盡意經云。一正見道。謂不起斷常見。
二正思惟道。謂思不起于貪等。而思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也。三正語道。凡所演說。除口邪命故。四
正業道。順理而修清淨業故。五正命道。以無漏智。
除三業五種邪命。無諸奸諂故。六正精進道。勤修
涅槃。善入正諦。七正念道。進向涅槃。繫心不忘故。
八正定道。決定不亂故○八正道。即八聖道。總是
依法而修為有法可得義。故曰示相。】
[002-0756a]


「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


【七覺支者。無盡意經云。支者分也。一念覺分。謂觀
一切法。自性皆空故。二擇法覺分。謂能分別了義
不了義故。三進覺分。謂勤修不退故。四喜覺分。謂
所修法喜故。五除覺分。謂除諸煩惱故。六定覺分。
謂如所入定。覺了諸法故。七捨覺分。謂不為世法
所牽。無著無礙故。七覺支。即七菩提分。總是觀一
切法空為無法可得義。故曰不示相。】


「障學八解脫九空定煩惱。」


【八解脫者。大集云。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背棄色
愛心。此謂初禪。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背棄色愛
心。此謂二禪。三淨勝解心作證具足住。背棄不淨
心。此為三禪。四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
種想。入無邊空處定具足住。棄下地法。此為四禪。
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定具足住。非棄
下地法。亦為四禪。六超一切處識無邊處。入無所
有處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此為四空。七超一切
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
亦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
具足住。背棄一切有緣心。此為過三界解脫者。離
縛之義也○九空定者。初門云。一次第定初禪喜
樂。二次第定二禪妙喜生。三次第定三禪妙樂。四
次第定四禪浮盡。五次第空處定。空能普入。六次
第識處定。識能明了。七次第無所有處定。無有即
[002-0756b]
有。八次第非非想定。無想即想。九次第滅受想定。
心滅無滅。】


「障學於十智三三昧煩惱。」


【十智者。華嚴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無智
智。四法界無邊智。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六普一切
世界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八知一切眾生智。九
知一切法智。十知無邊諸佛智○三三昧者。有覺
有觀為空三昧。無覺無觀為無相三昧。無覺有觀
為無作三昧。三昧者。此云正受。不受諸受。乃為正
受。又云正覺即具自在神通之意也。又圓覺註云。
言佛入于神通三昧之謂也。】


「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


【三明者。一天眼智明。謂聲聞。辟支。菩薩。三乘諸佛。
于天勝妙。得彼天眼。二宿命智明。佛于三世境界。
無有不知。不同二乘。三漏盡智明。證見道時。遠離
四漏。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二乘所證。又
大經云。一菩薩般若明。二諸佛天眼明。三無明畢
竟空○六通者。般若云。一神境通。能起種種神變。
震動十方。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隱或顯。迅速無
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來。猶如飛鳥。地中
出沒。如出沒水。身出煙焰。如燎高原。體注眾流。如
消雪嶺。日月神德。威勢難當。以手𢪛摩。光明隱蔽。
轉身自在。此即身如意通。二天耳通。過人天耳。能
如實聞。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類。種種音聲。三
[002-0756c]
他心通。能知十沙界諸有情類。一切心心所法。謂
貪嗔癡等心。或著或離。乃至聚散。小心大心。寂靜
否心。解脫否心。皆如實知。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
情。一心十心百千心。若一日二日至百千年劫。如
是時處。如是姓名。死此生彼。若自若他。若廣若略
等事。五天眼通。能見十方情非情種種色像。或粗
或妙。死時生時。善趣惡趣。復知彼隨善業惡業。受
生勝劣等報。六漏盡通。能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
漏盡不盡。此通斷諸障習。方得圓滿。菩薩得漏盡
通。得不退轉。不墮聲聞獨覺之地○四無礙者。四
無礙智。一義無礙智。知諸法義了了通達。二法無
礙智。諸法名字。分別無滯。三詞無礙智。辯說無礙。
令各得解。四者樂說無礙智。十二部經。隨其根性
為說也。】


「障學六度四等煩惱。」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
智慧也○四等者。楞伽經。字語身法。四者與我同
等。字等者。一切如來佛名字無別。語等者。六十四
種梵音無差。身等者。諸佛法身相好是同。法等者。
我彼同得菩提分法。四者等無差別。故云四等。】


「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


【四攝法者。妙玄云。一布施攝法。謂樂財者以財施。
樂法者以法施。二愛語攝法。謂以軟語隨順安慰
一切眾生。三利行攝法。謂隨起身口意行令各沾
[002-0757a]
利益。四同事攝法。謂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故
得廣化。】


「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之煩惱。」


【大乘四弘誓者。行願品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
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誓願弘深。故為大乘。】


「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


【十明者。華嚴云。一知一切眾至業報。二知一切眾
生寂滅。三知一切惟是實相。四能以無量聲壞染
著。五能以方便受生。六捨離一切想受。七知一切
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無想。九知一切有法本無
有生。十濟度一切眾生○十行者。一歡喜行。謂始
入法界不為邪動。二饒益行。謂常化眾生使得法
利。三無嗔恨。謂常修善法。謙下恭敬。四無屈撓。謂
行大精進。令一切至究竟涅槃。五無礙亂。謂不為
無明之所失亂。六善現。謂生生常在佛國中生。七
無著。謂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謂成就難
得善根。九善法行。謂說法授人成佛軌則。十真實
行。謂二諦非如亦非非相。】


「障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


【十迴向者。別教云。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謂
以無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二不壞
迴向。謂觀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
諸佛迴向。謂三世佛法一切時行。四至一切處迴
[002-0757b]
向。謂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無盡功
德藏迴向。謂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六入一切平等
善根迴向。謂行無漏善。善而不二。七等觀隨順一
切眾生迴向。謂觀善惡無二一相。八真如相迴向。
謂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九無縛無著解
脫迴向。謂以般若照三世諸佛。是一合相。十入法
界無盡迴向。謂覺一切法中道無相○十願者。行
願品云。一者禮敬諸佛。無限善根願。二者稱讚如
來。愛法增上願。三者廣修供養。親近增上願。四者
懺悔業障。護法神通願。五者隨喜功德。自證正智
願。六者請轉法輪。令他解了願。七者請佛住世。攝
受正法願。八者常隨佛學。廣利羣生願。九者恒順
眾生。荷負眾生正法願。十者普皆迴向。如說修行
願。】


「障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學五地六
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
惱。」


【初地菩薩。見自身真如佛性。名見道位。從二地至
七地。是修道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
地名究竟位。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行方終。十二
地。是妙覺佛果。別教云。一歡喜地。達佛境界。二
離垢地。身心清淨。三發光地。淨極明生。四焰慧地。
明極覺滿。五難勝地。功行超越。六現前地。性淨明
露。七遠行地。隨方應化。八不動地。一真如心。忍智
[002-0757c]
自如。九善慧地。發真如用。道力自在。十法雲地。慈
陰妙雲。大智圓明也○又由證聖位故歡喜。身心
清淨名離垢。智巳生明名發光。妙解廓然名焰慧。
功行超越名難勝。通達真俗名現前。隨方應化名
遠行。忍智同如名不動。道力自在名善慧。大智圓
明名法雲。巳履佛境。種種功德。从此發生。故名地
○雙照者。永嘉集云。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
照妙悟蕭然。又有真俗二諦註云。空智照真為實。
假智照俗為權。此真俗二諦。空假二智雙照。權實
雙顯。故名雙照。地者。蘊積前法。至于成實。一切佛
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


「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


【阿此云無。僧祇此云數。合言無數。如釋迦歷三祇。
又九十一劫。方成佛果。若障學諸行。未免煩惱。一
切業障。懺悔俱完。又伸發願。】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致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
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


【發願總懺巳竟。下承前申願。】


「願藉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
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集業行之所迴轉。以如意通。
於一念頃。徧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
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
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復相續。無漏聖
[002-0758a]
道朗然如日。」


【身如意通。見前六通內。攝化眾生。即說法廣化也。
以下直至方便自在等。俱是具足神通力○修諸
小乘善法。人天小果。是為有漏之因。于聖道尚有
滲漏故也。若為了生死而行菩薩道。修無餘涅槃
妙果。是為無漏聖道。無漏者。于大乘法。更無遺漏
之謂○朗然者。開悟無漏之義也○又無漏聖道。
正指上文見佛聞法。值賢聖僧。乃至于十地等妙
阿僧祇等。悉皆名為無漏聖道。以懺悔故。煩惱既
盡。聖道朗然。如杲日麗于中天。無幽不燭者也。】


「發願巳。歸命禮諸佛禮佛結願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
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
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
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
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
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巳。次復懺悔。某等略懺煩惱障竟。今當次第
懺悔業障。」


【上文三障。總分三大段。一曰煩惱。二名為業。三是
果報。今懺煩惱巳畢。故云云○此處懺悔業障。】


「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復思惟。求離世解
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
力所作。」
[002-0758b]


【能莊飾者。伹能莊嚴光飾于六道。所以在在處處
○莊者莊嚴。飾者修飾。此句言凡夫作業繁多。勤
勤無怠。似有莊嚴修飾之象也。世者。如造三毒十
惡等之罪業。莊嚴地獄三塗之世趣也。縱行五戒
十善等之善業。生于天上人間。猶為世趣。未能出
世而超三界故也○不復思惟者。不修戒定慧。乃
至不求無上菩提故云○業力所作。即莊飾世趣
之所感也。力造惡業故云○業力者。眾生之業力
也。與下文業力甚深不同。業力甚深。乃佛之業智
力也。】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
惑。」


【佛十力者。謂佛應正等覺。有十種實智見力也。詳
見後十力無畏處○業力甚深一句。引例凡夫業
力之甚深也。六道眾生。自家業力不同。諸佛無上
菩提。莫非善業。功德智力之所成就。故云甚深。當
知凡夫不得聖道。皆是惡業惑力之所障蔽故。亦
是甚深可知之也。所以若好若歹。無不于此善惡
業力之所惑。眾生不知。故起疑惑也。下先舉疑惑
之由。】


「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轗軻。」


【何以者。征起何以起惑。下釋成○坎。險也。坎險。多
迍之貌。觸向轗軻所為之事。多不如意也。】


「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
[002-0758c]


【肉眼凡夫。不能了知三世事故。所以便言善惡無
分云云。】


「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即下三世善惡因緣果報等。謂之業理。】


「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
現生之報二者生報來生之報。三者後報多生後不定之報。下出意。現報業
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現受苦樂等報。生報業者。此生
作善作惡。來生受報來生受苦樂等。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
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
受。」


【引經言三種業。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正見過去
有業。所以有後報。總歸重下文云過去既有如此
惡業一句。觀上文。當知皆是業力所作一句可見
○經言至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止。】


「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
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
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
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
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若今者。詳明上文。若如也。若今云云。行惡之人。行
善之人。二段正發明經中現報生報後報義意而
釋之○此段文理甚妙。世人正當此處著眼。此全
重在業字看。不必重在報上看。當知有二義。若就
前生善業巳熟。今受樂果。是過去生報。若或多生
[002-0759a]
巳前善業巳熟。現得受樂。必非現作惡因而反得
善果也。下行善一節例上可知。此釋上行善行惡
等二種之疑也○現在善根力弱。不能勝過去極
重惡業。苦報豈能除滅。故曰不能排遣。】


「所以然者。現見世間為善之者。人所讚歎。人所尊重。
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
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見善知識。於得道中
則為全利。是故今日至誠。歸依於佛。」


【此正釋前意○過去既有如此惡業一句。正與上
文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
所作等語照應。所以此處。只重在業。不重在報。報
特帶言之耳。且此處。原是懺悔業障。後面另有懺
悔報障。文理顯然可見矣。】


「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
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


【此下廣舉業相而求懺悔。與上七種方便之心。反
觀照應。細翫可知○梵語殑伽。此云天堂來。又云
恒河。从高處流下故。廣一由旬。長不知其數。沙細
如麵。如佛說法有多數者。即以恒河為喻云耳○
捨身受身者。謂生生死死。捨此一身。又受一身也。
身世間隔。不啻醉夢。即此所捨所受之身。且不自
覺其來因。又安知過去所作惡業。故曰不覺亦不
知。前文云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是一句總話。下文
正一一說出人身中過去諸惡業。如作五逆造闡
[002-0759b]
提等皆是也。】


「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
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


【深厚濁纏。極重莫解之意。闡提者。一向修證。因疑
惑而生惡相惡法。除去善心。故名闡提○梵語一
闡提。此云信不具。撥無因果之人。所以謗佛謗法
也。】


「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
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無義之業。
或作四重八重障聖道業。」


【不信直至下文。俱是斷善根之罪業也○十惡者。
身三口四意三惡業是也。迷真反正。謂之迷真心。
反正道也○四重者。殺盜婬妄。波羅夷根本罪有
四也。波羅夷。此云極重罪。比丘有四波羅夷。比丘
尼有八羅夷。前四重與比丘同。第五男身觸。六于
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話共行。身相依
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隨所舉大僧供給衣食○波
羅夷。又云棄。若犯此四重八重者。永棄佛邊地外。
猶如大海。不受死屍。故云棄。是之謂波羅夷。】


「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


【五戒有在家出家二種○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
偷盜。三不犯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破此五禁。謂
之毀犯○八齋者。每月有八齋日○五篇七聚者。
戒律之篇目也。僧祇云。五篇者。一夷二殘三提四
[002-0759c]
尼五言。為五篇。夷者。四波羅夷重罪。比丘四條。比
丘尼八條。殘者。十三僧殘。比丘十三條。比丘尼十
七條。提者。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
條。比丘尼一百八條。尼者。四提舍尼。比丘四條。比
丘尼八條。吉者。突吉羅。即一百眾學。比丘一百條。
比丘尼一百條。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七聚者。
一棄。二眾殘。三醜惡。四墮。五可呵。六惡作。七惡說。
破此等戒。則為多缺犯業。】


「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
前後方便汙梵行業。」


【優婆塞。此云近事男。謂在俗親近三寶。盡壽持五
戒者也。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
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又報恩經云。優婆塞有五
戒。一不得販賣畜生。二不得販賣弓箭刀杖。三不
得沽酒。四不得壓油。天竺麻有蠱故。五不得大色
染業。外國染皮傷蟲○四分云。前四波羅夷法。十
三僧伽婆尸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羅提提舍尼法。一百眾學
法。七滅諍法。比丘所受。此皆屬比丘戒。若菩薩十
重。四十八輕戒。出梵網經○前後方便。即大小便
利。或不依律規所行故也○梵行淨行也。汙穢清
淨之行。安得無業。】


「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齋不常修業。」


【每月六齋日。初八二十三日。天王使者巡案善惡。
[002-0760a]
十四二十九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天王親
巡○年三齋月。正五九月是也。天以大寶鏡。照四
大部洲。正五九此三月。正照南贍部洲故。宜持齋
修福。】


「三千威儀不如法業。八萬律儀微細罪業。不修身戒
心慧之業。」


【纂要云。三千者。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
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一百眾學。七滅諍。共成
二百五十戒。各有行住坐臥四威儀。合為一千。循
三世為三千○八萬律儀。首楞云。四威儀中。各有
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對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
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貪嗔癡等分。為八萬
四千。細行亦即此。但言其八萬者。舉大數耳。】


「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諸眾生
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憐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
心懷嫉妒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


【八王日。提謂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
冬冬至。此八日。天地鬼神陰陽交代。故言八王。四
天王案行。以比諸天民𨽻。有福增壽。有罪減算。若
冐冥無知。不預作善。収付地獄。如來拔苦。勸修齋
戒。令其得樂○十六種惡律儀業者。一屠兒。二魁
儈。三養猪羊。四捕魚。五獵師。六網鳥。七捕蛇。八養
鷄狗。九呪龍。十作賊。十一捕賊。十二獄吏。十三婬
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壓油家○嘉
[002-0760b]
善而矜不能。即愛老憐貧之事也。乃至拔濟救護
等事。一總不為者。此皆不善業力之深故也。】


「耽荒五欲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
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作有漏善迴向三
有障出世業。」


【五欲者。財色名食睡也。不厭離。正是耽荒。所以為
業○作善而迴向三有。是修人天福報。福盡還應
墮落。便非大乘因果。故曰障出世業。故曰有漏善。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故
名有。既謂之有。安得無漏。有者。謂因屬有漏果。係
有為有生有死故。】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
皆悉懺悔。」


【如上廣舉業相懺悔巳竟。下文發願。誓不更犯。而
求成福慧等如文。】


「願某等承是懺悔無明等罪諸不善業。盡皆消滅。所
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惑。如是輕重
諸罪惡業。從今巳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


【闡提業。从惑而起。故曰闡提惑。】


「常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
愛惜浮囊。」


【浮囊。即今涉海者繫葫蘆。帶于腰。以渡海者相類
也。浮囊本非我身。然為愛我身故。不得不愛惜浮
囊。如修涅槃者。我身亦非我有。然必借身以修性。
[002-0760c]
則不得不為性以檢束身心。故須精持律行。守護
威儀。愛惜浮囊者似之。育王譬喻經云。昔行人見
彼路傍有一死人。天神下來散華屍上。以手摩之。
行人問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之日。孝順
父母。忠信事君。奉敬三寶。受師父教。令我生天。良
由其恩。故來報耳。前行又見一死人。惡鬼鞭之。亦
問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之日。不忠不孝。種種
非為。令我惡報。故來鞭耳。觀此故身為浮囊。詎可
不慎。】


「六度四等常標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


【六度四等。為萬行之首。故云常標行首。戒生定。定
生慧。故曰轉得增明。又戒定慧。謂之三學。修惑戒。
如去捉賊。定如去縛賊。慧如殺賊也。】


「速成如來。」


【四字直管至八自在我句。】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安。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
足指長勝餘人。四手足柔軟。五手足指合縵網。六
足踉滿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九立手
摩膝。十陰藏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身毛上
生青色柔軟。十三毛向上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
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不停塵水。十七兩
足下兩手肩七滿處。十八腋下滿。十九身如師子
王。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
[002-0761a]
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根深。二十四牙大而白。二
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
薄覆面至髮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頻伽鳥。二十
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
毫如兜羅綿。三十二頂上肉髻成。】


「八十種好。」


【如來身有八十種好。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孔不現。
三眉如初月。四耳輪輻相理成。五身堅固如那羅
延。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
去地四寸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十膝骨堅著圓
好。十一身清淨。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
長懺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現。十七踝不
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
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
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撓色。二十八
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
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
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
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眾生見者
和悅。三十九面廣殊好。四十面淨如滿月。四十一
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孔出香氣。四十三
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威儀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
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鵞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
[002-0761b]
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
香赤色。五十一舌薄廣。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
軟淨。五十四廣長眼。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
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
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
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滑。六十五
四邊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
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音聲不增
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語言說法。七
十二發音報眾聲。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
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
六髮長好。七十七髮不亂。七十八髮旋好。七十九
髮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力無畏。大悲三念。」


【佛十力者。寶雲謂。一是處非處如實力。知善惡因
緣果報定相。二業智力。知一切眾生過現未來諸
業諸受果報。三定力。知一切諸禪解脫三昧。四根
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五欲力。知他眾生種種欲
樂。六性力。知世間種種性。七至處力。知一切道至
處相。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世中。姓名苦樂。
壽命長短等。九天眼力。知眾生生時死時善惡道
等。十漏盡力。自知我生巳盡。不受後有○四無畏
者。智論云。一總持一切智無畏。二知根漏盡無畏。
三決疑說障道無畏。四答報說苦盡道無畏。于大
[002-0761c]
眾中。廣說自他智。斷既決定。無所失。則無恐懼之
相○三念者。寶藏云。一得供不高。無妄失法。二逢
毀不下。永拔習氣。三不供不毀。不生慚感。一切種
妙智。】


「常樂妙智。八自在我。歸依諸佛。願垂護念。」


【即此十力無畏大悲三念。便是常樂妙智。八自在
我。涅槃經云。一能示一身多身。數如微塵。二以塵
身滿大千界。三以大身輕舉遠到。四觀無量常居
一國。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想。七說一偈
經無量劫。八身如虗空存沒隨宜不窮。】


「某等前巳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今當次第更復一一
別相懺悔。」


【此承前啟後。前文總懺諸業。後復別相懺悔。身三
口四六根業。以至佛法僧間餘障。】


「若總若別。若麤若細。若輕若重。若說不說。品類相從。
願皆消滅。」


【此又別中總舉。】


「別相懺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稽顙。」


【此懺身三業。殺盜婬。是為身三業也。】


「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巳可為喻。勿殺勿
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
生。無始以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
輪迴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
食噉其肉。傷慈之甚。」
[002-0762a]


【第一殺害者。即就身中。第一殺業為重。故先言之
○梵網經云。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
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
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菩薩應起慈悲心救護。而
恣意殺者。是波羅夷罪○恕巳可喻者。人多自恕。
既知恕巳。便知恕他。故曰可為喻。即將心比心之
謂也。】


「是故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饑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
此魚肉耶。」


【饑世易子而食。極為不得巳。正見饑世之苦。今得
食有餘時。便當念饑饉之苦。勿使過度可也。餘食
尚不敢過分多用。況食眾生肉而不痛念哉。且眾
生往世。安知非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而乃食之
耶。究極于此。大可流涕。】


「又言。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號
呌獄。」


【此文出楞伽經。為利殺者。屠兒販賣。或宰夫之流。
殺以求利。財網肉者。不敢自殺。而恃財廣買。逞口
腹貪饕無厭者也。二意互參。】


「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嶽。」


【故知下。先明殺業之果報。而後懺悔殺業之罪。】


「然我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言。殺
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
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常懷惡
[002-0762b]
心。或受麞鹿熊羆等身。常懷恐怖。」


【經言至多病短命。出華嚴經○殺害食噉。本因惡
心而然。故感狠毒身報。而常懷惡心○熊獸其形
似豕。古云大秦之國。出玄熊赤熊類黃白者是也
○好殺者令眾生恐怖。故受恐怖報。上畜生報。下
人中苦報。】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害食
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


【多病者。殺害眾生痛苦之報。短命者。殺害眾生未
盡天年之報。】


「是故至誠。求哀懺悔。」


【上略明殺業果報懺悔巳竟。下廣舉殺業之罪。而
重求懺悔。有四章云云。】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有此心識。常懷𢡖毒。
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
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


【此種種殺之殺因也。】


「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
放犬。[女*巢-果+离-禸]害一切。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決者。行流也。破也。破決湖池。令其乾竭。焚燒山野。
令其光淨。可以畋獵漁捕。無藏躲處。因風放火。即
焚燒之意。飛鷹放犬。即畋獵之意。或以禽獸略知
逃死。故又言之也。】


「或以檻弶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
[002-0762c]
罟網罾釣撩漉水性。魚鱉黿鼉鰕蜆蠃蚌溼居之屬。
使水陸空行。藏竄無地。」


【籠閉為檻。露置為弶○坑者上陷。撥者機械。扠戟
者。鐵黏戈矛之屬○罟者網之總名。撩者撩理。漉
者竭也。水性撩理使竭。黿。鱉之大者。鼉長一丈。其
聲如鼓。蜆小蛤。蚌長蛤。水陸空行者。魚族水行。走
獸陸行。飛鳥空行。一切各有斂藏。使之逃竄無地
者。由乎掩取百計殺害多方。使之恐怖而然也。所
以云網于山。罟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鈎。直而矢。百
計搜羅。誠為苦切也。】


「或畜養鷄猪牛羊犬豕鵞鴨之屬。自供庖厨。或賃他
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
骨肉銷碎。剝裂屠割。炮燒煑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


【上舉傷殘水陸空行罪業巳竟。下舉故畜家豢。自
供等業而懺悔之○自供庖廚。即烹庖之所也。賃
借也。剖割之謂宰。】


「但使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巳。然
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得味寡而受報多。可為猛省○古云。吾食眾生肉。
形殊體不殊。一般同性命。只是別形軀。苦楚令他
受。肥甘為我需。不須閻老判。自揣道如何。義亦在
斯矣○古云。飲食于人日月長。精麤隨分塞饑瘡。
纔過三寸成何物。勿用將心細較量。修道之人。宜
以此為警戒。】
[002-0763a]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復興師相伐。疆場交爭。
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
儈賃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暴怒。揮戈舞
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川水沉溺。或塞穴壞巢。
或土石磓磹。或以車馬𨎿轢。踐踏一切眾生。如是等
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疆場。疆界之謂也。屠儈。殺人儈手之謂○上言傷
殺物命。固為不忍。此則傷殺人類。猶為𢡖惡。故曰
行于不忍○坑塹。陷阱也。巢。鳥獸所居。有意壞之。
磓磹。聚石塞之。又云。以石投之之謂。𨎿轢。即輘轢。
車陵踐也。此下俱是傷殺微細諸蟲罪業。】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
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煑繭。傷殺滋甚。」


【墮胎者。用藥墮人胞胎。及殺母羊而取羔之類○
破卵者。今人食鷄鴨之卵。及毀巢墮卵皆是○毒
藥。用藥毒人。及藥蟲魚狗鼠鳥獸皆是○蠱道者。
如川廣中下蠱傷人。此皆名蠱道。又蠱者惑也。又
穀久積。變為飛蠱○墾掘種植。螻蟈蚯蚓之類。繭。
煑熟抽絲。】


「或打撲蚊蚋。掐嚙蚤蝨。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
一切。」


【蚋。小飛蟲。即蠛蠓。糞掃。乃腐爛之物。皆有蟲螘。決。
通也。開決必有戕害故。枉。屈也。冤。抑也。】


「或噉菓實。或用穀米。或用菜茹。橫殺眾生。或然樵薪。
[002-0763b]
或露燈燭。燒諸蟲類。或取醬醋。不先搖動。或瀉湯水。
澆殺蟲蟻。」


【菓實穀米菜茹。皆生蟲故。然樵薪。即是燒然一切
柴艸。露燈燭。暑天時。夜見燈飛集。又云。憐蛾不點
燈。】


「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
微細眾生。凡夫識闇不覺不知。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四威儀。即指行住坐臥而言○佛觀一鉢水。八萬
四千蟲。又空中充滿微細諸蟲。惟天眼能見。凡夫
肉眼。茫無所見。故不覺不知。】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壓拉
拷掠打擲。手脚蹴踏。拘縛籠繫。斷絕水穀。如是種種
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
皆悉懺悔。」


【即今囹圄中柙。牀等刑之類是也。掠者笞也。打擊
也。擲拋也。蹴。蹴踘。踏。踐踏。此俱傷殘害物之象也
○用方法機智。巧便而行惡。謂之惡方便。即鞭杖
枷鎖。以至斷絕水穀。皆是苦毒陷害之方法故○
如上披陳發露懺悔巳竟。下發願成德云云。】


「願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
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
地。若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脫。然後為
說微妙正法。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
聲。恐怖悉除。」
[002-0763c]


【此發願總懺。拔苦與樂○殺害之罪。當得多病短
命等報。所以懺悔之後。願得金剛身。願無怨憎殺
害之想。金剛身。堅固之謂。故云壽命無窮。非真得
金剛神之身也。當知得而無得。是真得也○得一
子地者。如佛視眾生等。同一子故。地字即作位字
解說○方便者。智術權巧以救之。謂之方便救脫
○為說微妙正法。即今放生時。對生說三歸五戒。
稱佛為師。不墮三惡道。不墮邪見之類是也○眾
生常懼殺害。以故覩形見影。不得安樂。聞名聽聲。
悉皆恐怖。今願救護一切。且為說微妙正法。令知
佛道。皆蒙安樂。恐怖悉除。此真慈悲發願之致也。】


「我今稽顙歸依於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
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
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
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
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
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巳。次復懺悔。」


【上懺殺業巳竟。下文次懺盜業。】


「劫盜之業。經中說言。若物屬他。他所守護。於他物中。
一艸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竊盜。但自眾生。惟見現利。
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呪盜。盜因
[002-0764a]
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劫。一針一
艸。不得故盜。而菩薩以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
生樂。而反盜人物。波羅夷罪○屬字。當訓實字頗
通。此物實是他人之所有。故云屬他。詳之可見○
不與不取者。言雖一艸一葉之微。人不與。我不得
取。況竊盜乎。竊取之物。決不止一艸一葉之間。其
過極重于前。故況而比之也○眾生泛舉一切。兼
之于巳。意云我及眾生。有如是業○不道者。非理
強取。】


「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
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力
血肉。償他宿債。」


【先明劫盜之果報。而後懺悔劫盜之業○畜生償
宿債。不止于牛馬等。看等形二字。可見凡人間豢
養之畜。如猪羊犬豕之類。取而販賣殺食。皆是身
力血肉償他宿債之故也。如細分更有二意。如文
可見。】


「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貧窮困苦。
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


【縱不墮于三塗。以貪盜故。生在人中。其苦如此。可
不慎哉。】


「是故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
奪。或自奮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
[002-0764b]
械。枉壓良善。吞納姦貨。拷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罹憲
網。」


【上文總懺盜業罪報巳竟。下六節別懺盜業。廣明
罪相之文○興刃一句。似明火劫盜等事。自恃等
者。倚頑奪取人物。公威。有司貪酷之徒。勢力。豪宦
圖謀之類云云○倚官托勢。豪貴自強之類。或自
製刑具枉害于人也○或吞估而納之。或奸欺而
售之。乃至屈打成招。無所不至者也○罹。遭也。憲。
即險也。】


「或任邪治。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
損此利彼。割他自饒。口與心悋。竊沒租估。偷渡關津。
私匿公課藏隱使役。如是等罪。皆悉懺悔。」


【任邪治者。不行正事。妄取之徒。侵益者。或因巳在
私故侵公。或巳在公故便侵私。割即損也。饒即益
也。如云何知割他肉。不念他貧。只念巳富者是也。
悋。鄙也。慳也。租。田賦。估。市稅。偷渡者。于關津渡口。
公漏輸稅。私匿渡錢也○亦可以偷渡即是私匿。
關津便是公課○公課者。朝廷之官稅國課。侵匿
而私用也○藏隱使役者。民間而躲避差徭軍中
而走背調戍是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是佛法僧物。不與而取。
或經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
僧物。或盜取誤用。恃勢不還。或自借。或貸人。或復換
貸漏忘。或三寶物。混亂雜用。」
[002-0764c]


【要集問云。何故盜僧物罪偏重耶。答曰。施主本捨
一毫一粒。擬十方鼓鐘一響。遐邇同聞。聖凡受用。
俱成道業。冥資施主。得福無邊。今見愚癡眾生。或
食噉僧食。或受用華果。或將僧奴隨逐。或以僧畜
乘騎。或私借貸僧物不還。或以官勢伺求僧過等。
具列難盡。有道高僧。守護不與者。豈惟愍白衣後
受苦報。亦及知事未來生處同受其殃○莊樁錄
云。盜常住一文錢。一日一夜長三分七𨤲利。第二
日夜。利上又長利。來世作牛馬償之。所以云作一
生之容易。為萬劫之艱難。若捨一文錢入常住。一
日一夜長福亦爾○梵語招鬪提奢。唐言四方僧
物。譌云招提。即十方常住之所也。古云住常一根
艸。勸君休要討。佛地有伽藍。陰司有閻老。慎諸○
混亂雜用者。如施栴檀塑像。混而焚燒。或放生錢
混而齋僧。齋僧錢混而造寺。皆犯罪業。而況私自
利巳乎○罪福決疑經。或施主本作釋迦。改作彌
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造僧房。改供僧食。本施
二眾。改入一眾。本擬十方。迴入現前。皆違反施主。
又許此處。乃與彼處。皆犯罪也。準此文檢校。佛像
有餘彩色。不得作菩薩聖賢等形。以師徒位別故。
不得互用○五百問事律云。用佛彩色作鳥獸形。
得罪。除在佛前供養不犯矣。】


「或以眾物。穀米樵薪。鹽豉醬醋。菜茹果實。錢帛竹木。
繒綵幡蓋。香華油燭。隨情逐意。或自用。或與人。或摘
[002-0765a]
佛華果。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物私自利巳。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或以眾物句。直貫下香華等六句。皆指眾物而言。
隨情。隨人之聲。逐意。逐巳之意。鬘。華鬘纓絡也。看
因字。自他俱不可亂用○如造像造經。造塔造寺。
及僧家諷經。拜懺錢糧。以至檀越齋僧布施放生
錢。皆三寶財物也。倘不能酬三寶。因而藏匿取用。
謂之私自利巳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
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更相欺誷。」


【同志曰朋。遞相恭敬曰友。和尚曰師。清眾曰僧。姑
姨伯叔等曰六親。如斯等類。或共一處。得有周給。
即百分之一。所須之物。而或彼此互相欺詐誣誷
而私用之。】


「或於鄉鄰比近。移籬拓墻。侵他地宅。改標易相。虜掠
資財。包占田園。因公託私。奪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
等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


【拓。推也。移拓即侵之意。標。記也。改易。即移拓之意。
虜掠者明火持杖。劫奪之謂。因公者。藉公事而狥
巳私。邸。舍也。至也。言所歸至也。店。肆也。所以置貨
鬻物也。屯者。聚也。或山野屯聚之所也。】


「又復無始以來。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柵。偷賣良民。誘
他奴婢。或復枉壓無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
鎖。家緣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如是等
[002-0765b]
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


【枉即屈也。殂。殞也。死也。緣。因也。亦可作園。異域。他
鄉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商估博貨。邸店市易。輕
秤小斗。減割尺寸。盜竊分銖。欺誷圭合。以麤易好。以
短換長。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商行商。估論價。博貨。兌換貿易也。市易。以其所有。
易其所無。尺寸。丈尺之數。分銖者。秤與𨤲等之星。
斤兩之數。二十四銖為一兩四分一兩七毫為一
銖。六粟為圭。十圭為撮。十撮為抄。十抄為勺。十勺
為合。十合為升。言其少極之微物。亦不可欺誷而
取之○此處皆言市井貿易。一涉欺誷。便類偷盜。】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穿窬墻壁。斷道抄掠。抵捍
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取。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畜四
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
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
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穿窬墻壁。窺竊也。斷道抄掠。即今攔路要截。劫掠
之類也。抵捍債息。負情違要者。抵借不還。而乃欺
負實情。違背舊約也。要。約也。面欺者。覿面相欺。心
取者。私心謀取。皆偷盜之類○鬼神享際血肉。故
有禽畜四生之物。當知鬼神等。亦俱各有所得之
物。人見之。即欺凌而奪之也○以利求利。即利上
加利也。惡求多求。恃勢逼迫也。】
[002-0765c]


「願承是懺懺。」


【上廣懺悔盜業巳竟。下發願求成功德。】


「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
上妙衣服。百味甘饌。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即至。
一切眾生無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
惠施。行給濟道。捨頭目髓腦。如棄涕唾。迴向滿足檀
波羅蜜。」


【七珍八寶。金銀琉璃等。妙寶珍服美味湯藥。應念
即至者。即如佛國自然化現在前○偷奪之業。多
起于貧窮。或不知足而然。今願種種所須如意。自
然無偷奪想。且能少欲知足。布施滿足。發願宜然。
檀波羅蜜。正布施到彼岸也○上懺盜業巳竟。】


「某等次復懺悔貪愛之罪。」


【此下懺悔身婬欲業。】


「經中說言。伹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
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一切眾生。
歷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
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
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說言。有愛則生。
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婬。教人婬。婬因。婬緣。婬法。婬
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菩薩應
淨法與人。而反起一切人婬。波羅夷罪○欲即色
欲。癡獄者。耽滯愚癡而不省。如繫牢獄而無所逃。
[002-0766a]
恩愛生死深如河海云○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此
處正言婬欲。五欲特帶言之耳○歷劫生中。身骨
乳血目淚。如此之多。正見歷劫生死之多。其苦亦
多。流轉生死。無窮無盡。無非以貪愛為本。故婬心
一滅。則生死亦滅耳。】


「所以經言。婬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
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貞良。
得不隨意眷屬。婬欲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誠。
求哀懺悔。」


【此處先明婬欲之果報。以下方懺悔婬欲之罪○
貞。真潔也。不隨意眷屬。一切不廉不潔。愚蒙難化。
暴悍難馴之類皆是。】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偷人妻妾。奪他婦女。侵
凌貞潔。汙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
語嘲調。或復恥他門戶。汙賢善名。」


【上先懺婬欲罪報竟。下廣舉婬欲罪相而復懺悔
之○梵行此云淨行。即淨戒也○心多婬穢。故曰
濁心。色目行淫。名同慾火。故曰邪視○因懷淫穢
之心。故云濁心。常觀不正之色。故云邪視。正修行
之人目不觀邪色。可知之也。嘲。戲謔之謂也。】


「或於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男子者。疑是梨園子弟。及歌僮之類。法華云。不樂
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是也。又彈考唱令家。作音
[002-0766b]
樂人也。西方謂之尋香人○五種人者。生劇妒變
半。五種不男之人○上懺悔巳竟。下發願成德云
云。】


「願承是懺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
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明。六情開朗。聰利明
達。了悟恩愛。猶如桎梏。觀彼六塵。如幻如化。於五欲
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內外因緣永不能
動。懺悔發願巳。歸命禮三寶。」


【或生西方。或生十方淨土。常得蓮華化生。不同五
濁惡世胞胎受生也○六情開朗。六根通利也。在
足曰桎。在手曰梏。如脚鐐手肘之類故云耳。】


「前巳懺悔身三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口四惡業。」


【上懺身三。下懺口四。科文自明○此懺口四業。惡
口妄言綺語兩舌是也。】


「經中說言。口業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
若在畜生。則受鵂鶹鴝[名*鳥]鳥形。聞其聲者。無不憎惡。
若生人中。口氣常臭。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眷屬不和。
常好鬪諍。」


【先明口業之惡果。以下次第懺悔口四惡業。梵網
經云。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
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菩薩常生一切眾生正語
正見。而反起一切人邪語邪見等者。波羅夷罪○
鵂鶹怪鳥。所云怪鴟是也。鴟之名多。一名鵂鶹。一
名鵋䳢。一名鵅鵅。晝無所見。夜出飛噉蚊蝱。鴝鵅
[002-0766c]
或即是鵅鵅。亦未可知。若云鴝鵒。今之八哥。非怪
非惡。何為憎惡。又云惡聲多婬之烏也○若生人
中。若字。縱不至墮畜生云云。】


「口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誠歸依三寶。皆悉
懺悔。」


【此結上罪報懺悔。】


「其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惡口業。於四生六
道造種種罪。出言麤獷。發語暴橫。不問尊卑親疎貴
賤。稍不如意。便懷瞋怒。罵詈毀辱。猥褻穢惡。無所不
至。使彼銜恨。終身不忘。連禍結讎。無有窮巳。」


【上總懺口業惡報竟。此廣舉口四惡業而次第懺
之。其文有四可見○惡口者。怨恨罵詈。呪咀惡毒
皆是○犬不可附曰獷。即醜惡粗強之語。不堪聽
聞者是也。猥褻者。亦即醜惡不堪之謂。故云無所
不至。連禍結讎者。即殃累永劫之謂。故云無有窮
巳。】


「又或怨黷天地。訶責鬼神。貶斥聖賢。誣污良善。如是
惡口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怨黷訶責。今有瞋天罵地。呪雨呵風等類是也。貶
斥者。抑也。擯也。誣污者。以惡言醜語。虗誣污其清
名。故云誣污良善云。】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妄語業作種種罪。意中
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詐。昧心厚顏。指有言空。指空
言有。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知言
[002-0767a]
不知。不知言知。作言不作。不作言作。欺誷賢聖。誑惑
世人。至於父子君臣親戚朋舊。有所談說。未嘗誠實。
致使他人誤加聽信。亡家敗國。咸此之由。」


【妄語者。全無影嚮。設為欺誑。故曰匿情。指有言空
直至如是妄語。俱是匿情變詐。昧心厚顏處。瞞昧
巳心。面目可羞。故曰昧心厚顏。】


「成假妖幻。每自稱讚。謂得四禪。四無色定。安那般那。」


【妖幻者。假借外道邪術以惑人也○每自稱讚。直
管下旋風土鬼皆至我所句。皆是自稱讚處。得四
禪。謂得二字。直管下十六觀故得須陀洹等○得
四禪者。謂得四禪天定也。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
禪三天。四禪九天。色界共十八天也。宗敬錄云。一
作異計。忻上厭下而修。是外道禪。二正信因果。亦
以忻厭而修。是凡夫禪。三了生空理。證偏真道而
修。是小乘禪。四達人法二空而修。是大乘禪○四
無色定者。謂得四空天之禪定也。一空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
定。此四無色界空天。故云四無色定。安那般那見
前。】


「十六行觀得須陀洹。至阿羅漢。得辟支佛。不退菩薩。」


【十六行觀者。論曰。初根處名為煖法。是總緣共相
法。念住差別。如是所修能燒煩惱薪。聖道火前相。
如鑽火位。初煖相生。能具觀察四聖諦境。由此具
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非常。若有還
[002-0767b]
無。故謂非常。二苦。隨逐相惱故謂之苦。三空。觀空
本無故謂之空。四非我。不自在故。謂之非我。次觀
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生相似果故謂之因。二集。
能生流轉故謂之集。三生。能牽生死故謂之生。四
緣。能相和合故謂之緣。次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
滅。生死相違故謂之滅。二靜。除煩惱火故謂之靜。
三妙。勝一切法故謂之妙。四離。能捨生死故謂之
離。又次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能至非品故謂
之道。二如。不顛不倒故謂之如。三行。聖足所履故
謂之行。四出。永超生死故謂之出。總上觀四聖諦。
修四行相。名為十六行觀○行者。修此煖巳。次起
頂法。猶如山頂。人不久住。若無諸難。必過此山至
于彼山。若遇諸難。即便退還。若無諸難。必到于忍。
既入忍位。于四諦境極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
中絕勝故。如是觀四諦境。總修十六行相。漸近見
諦善根。無即緣欲界。若聖諦境而生無漏法忍。此
之忍故名為法智○得四禪。四無色。安般那。十六
行觀。是謂得行向。得須陀洹。中間該括斯陀含阿
那含。以至阿羅漢。得辟支佛不退菩薩。是謂得果
○以學入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無學入者。阿
羅漢辟支佛。有學者。謂學意未滿故學。無學者。謂
阿羅漢辟支佛。諸自利行修學以成。惟應作他利
益事故○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斯陀含名
一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阿羅漢有三義。謂應
[002-0767c]
供殺賊無生。辟支佛謂獨覺。出無佛世。菩薩具云
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天來。龍來。神來。鬼來。旋風土鬼。皆至我所。顯異惑眾。
求其恭敬。四事供養。如是妄語所起罪業無量無邊。
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天龍神鬼。不能常見。旋風。即今所謂鬼陣風。土鬼
者。鄉土中鬼也○求其恭敬二句。正照應上希求
名譽利養之意○四事供養。即飲食衣服臥具醫
藥。涅槃名為四愛。】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綺語業作種種罪。言辭
華靡。翰墨艶麗。文過飾非。巧作歌曲。形容妖冶。摸寫
婬態。使中下之流。動心失性。耽荒酒色。不能自返。或
恣任私讐。忘其公議。彼雖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強作
篇章。文致其惡。後世披覽。遂以為然。令其抱恨重泉。
無所明白。如是綺語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
皆悉懺悔。」


【綺語者。文飾裝點。即巧言善謔翰華文藻婬詞艶
曲皆是○華靡。美而文秀。艶麗。新而光明。所以能
飾其非。令人信伏。看巧作形容摸寫。無非好作聰
明。小奸小詐。矯現聲色。至于歌曲小說。令人好樂。
致使耽荒迷戀而不能自返也。恣任私讐者。恣意
任性。不念正人君子。移是掇非。設陷防而必染污
之。無處伸解。致使重泉抱恨無所明白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兩舌業作種種罪。面譽
[002-0768a]
背毀。巧語百端。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惟知利已。不顧
害他。讒閒君臣。誣毀良善。使君臣猜忌。父子不和。夫
妻生離。親戚疎曠。師資恩喪。朋友道絕。至於交扇二
國。渝盟失歡。結怨連兵。傷殺百姓。如是兩舌所起罪
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發露求
哀。皆悉懺悔。」


【兩舌者。面是背非。彼此搆釁者也○猜忌疑惑。懼
恨之辭也。此只因其讒毀。故五倫之道。二國之好。
使之各各疑惑不明。乃至于懷冤結恨。無由解釋
者。皆在于斯。如惟知利巳。不顧害他云云。】


「願承是懺悔口四惡業。」


【上來披誠懺悔巳竟。下發願而求口四善業之功
德。】


「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八音聲。得四辯才。常說和合
利益之語。其聲清雅。一切樂聞。善解眾生方俗言語。
若有所說。應時應根。令彼聽者即得解悟。超凡入聖。
開發慧眼。懺悔發願巳。歸命禮三寶。」


【佛有八音。顯揚論云。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適
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誤音。七深遠音。八不
竭音○四辯才者。一義辯。顯了諸法之義。二法辯。
稱說法之名字。三詞辯。能說名之語言。四樂說。必
須樂說。前三出光明大辯○往昔所有口業。由于
無智慧。無辯才故。今求常說和合利益等語。發願
宜爾○方俗言語。四方風俗。華夷土音鄉語。各各
[002-0768b]
不同。善解眾生者。如九天禽語。九地獸言亦在其
內○前云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披
陳。故下六根。次第披陳之文也。】


「前巳懺悔身三口四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六根所作
罪障。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


【此下先舉六根罪相而懺悔也。】


「或眼為色惑。愛染玄黃。紅綠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
女長短黑白之相。姿態妖艶。起非法想。」


【此列眼根相。】


「或耳貪好聲。宮商絃管。伎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語
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


【列耳根相。宮商絃管之聲。不出五音宮商角徵羽
也。】


「或鼻藉名香沉檀龍麝鬱金蘇合。起非法想。」


【列鼻根相。麝香狸也。】


「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眾生血肉資養四大。更增苦
本。起非法想。」


【列舌根相。四大者。一地大。謂堅凝質礙。二水大。謂
潤下滋愛。三火大。謂炎上生瞋。四風大。謂鼓籥操
動。又六大。云五空大。謂不見邊表。六識大。謂萬法
本源。殺食眾生血肉而資養四大。來生益多苦報。
故曰更增苦本。】


「或身樂華綺錦繡繒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
想。」
[002-0768c]


【列身根相。】


「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


【列意根相。】


「由此六根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
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巳懺六種罪相竟。下發願求成六種功德。】


「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
清淨法身。不以二相。」


【不二相者。無眼色二相也。淨名云。有佛世尊。得真
天眼。常在三昧。見諸不以二相。什曰。不為色作精
麤二相。肇曰。真天眼。謂法身無相之目。萬色彌目。
有若目前。未嘗不定。未嘗不見。故無眼色之二相
也。】


「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
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
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


【維摩經云。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
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香氣。比于十方人天之香。
最為第一。香積如來。無文字說法。但令菩薩。各各
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故願聞
香積入法位香。又香積如來。一切菩薩身諸毛孔
皆香。】


「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飡法喜禪悅之食。
不貪眾生血肉之味。」
[002-0769a]


【泥洹經云。佛問福罽。得何法喜。對曰。比丘力藍。坐
于樹下。時五百乘車過。人問曰。見羣車否。答曰不
見。又問。聞車聲否。答曰不聞。曰時臥耶。言我不臥。
時在道耶。其人歎曰。車聲[漓-禸][漓-禸]。覺而不聞。用心何
專。難有乃爾。深嘉其志。遂得法喜○參禪入悟。則
妙法自怡。禪理悅心。是為法味飽滿。故齋儀云。當
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者以此。葢曰以法喜
禪悅為食也。維摩云。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增
一云。出世五食。一禪悅食。二願食。三念食。四解脫
食。五法喜食也○孟子云。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
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空門以法喜禪悅
為食。不以飲食為味。當與此參看。】


「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鎧。
臥無畏牀。坐法空座。」


【法華經法師品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
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修如來寂滅法。有佩服義。故云衣。
忍辱為堅固義。故云鎧。鎧者。金甲也。處眾無畏。為
安樂義。故云牀。四空禪。為靜定義。故云座。】


「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力。洞達五明。
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
顯發如來大無生忍。」


【五明者。大論云。一聲明謂釋詁訓字。銓目流別。二
[002-0769b]
工巧明。技藝機關。陰陽歷數。三醫方明。禁呪。閑邪。
藥石針灸。四因明。考定邪正。研覈真偽。五內明。究
暢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必願洞達○二諦者。一
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也。世俗諦者。佛事門中不捨
一法。如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
弘善示天堂之樂。治惡顯地獄之苦。皆依俗諦。第
一義者。彰本寂之理。一性渾然。實際理地不受一
塵。指萬有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此依第一義諦
也。此二諦。及空平等理。俱願深觀○具足十力。五
明二諦。空平等理。則為方便慧。而非乾慧矣。由此
方便慧而起十妙行云云○十妙行者。一色心不
二境妙行。二內外不二智妙行。三修性不二行妙
行。四因果不二位妙行。五染淨不二法妙行。六依
正不二感應妙行。七自他不二神通妙行。八三業
不二說法妙行。九權實不二說法妙行。十受潤不
二利益眷屬妙行。此十妙行也。因不二。故為妙行
○十妙行總是方便慧處而生起○入法流水者。
楞嚴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純是智慧。乾有其慧。
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
心流入圓妙。妄想滅盡。中道純真。名信心住。便能
起十妙行。便是與如來法流水接境界。即所謂流
入圓妙是也○大無生忍。無生者。即不生不滅之
法。而曰忍者。此法將證未證。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故名為忍。大無生忍者。此如來一乘無上之法也。
[002-0769c]
故曰大。】


「發願巳。歸命禮常住三寶。」


【發願總懺之結懺也。】



「慈悲水懺法卷中」



【西蜀九隴有泌。其泉厥名三昧。滌冤愆。迦諾啟真源。
清淨通玄。其法廣流傳。】



音釋



復應後文




於京切。音英。後凡應當之應。俱平聲
觀行


上古玩切。音貫。下胡孟切。
去聲

遠離


上於怨切。音淵遠之也。去聲。下力地切。音利。漸相遠也。凡遠之離之。皆去聲

四王


于放切。音旺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長養


上止兩切。音掌。下以兩切。陽上


障學文




北末切音鉢
數息數


所主切上聲
樂說樂


魚教切去聲


觸向文


轗軻


上苦感切。音坎下口我切。音可


于平切音營


步皆切音牌


一闡提文




齒善切音憚


呼對切。去聲。忌其人而毀之。則去聲


力濟切。音

八王


去聲


倉胡切音粗


殺害文


已字巳


書正體不釋


徐心切


于貴切音位
蝮蠍


上方
六切。音福。下許竭切。音歇。[?*一/巾]虎螫人



止兩切。音張。麋大于鹿有角。麞小于鹿無角
熊羆


上胡容切。音雄下布眉切。音𢍉


其亮切強去聲


北末切般入聲
彈射射


常亦切。音
石。若射物而言。則入聲



公土切。音古。網之總名


呼典切音顯


步頃切音棒。又
去聲亦同



七亂切


夷益切音亦


古外切音膾


通回切退平聲


直略

坑塹


上丘更切。同阬。下七艷切。籤去聲


古外切。音怪。凡物不自敗而毀之。則音怪
[002-0770a]


磓磹


上都回切。音堆。下徒念切。甜去聲
𨎿轢


上查無此字。或是輘。下郎狄切。音歷。轣車
陵踐也。亦未可知



公土切音古


儒稅切音芮
掐嚙


上苦洽切。嵌入聲。下五考
切。音咬

桁械


上胡剛切。音杭。下胡戒切。音懈。桎梏也


落合切音蠟


力灼切。音



字義當音。都領切。音頂。从手从丁。不知因何轉為丁雅切。然俱解擊也。二音俱可从


子六切音足


達合切談入聲


劫盜文


不道之道


杜到切。去聲。治也。言也。與道德之道。音杜稿切者。不同


力之切音離


公土切音古


時吏切。音示。六書从叔


慈陵切音情


側格
切。音窄。取也



文紡切。音網。誣也


他各切。音托。推開也


叢租切音徂


尚朱
切。音殊



古沓切音閤


徒管切團上聲
常雨之雨


羊遇切。去聲自上下曰雨


婬欲文




陟交切爪平聲
桎梏


上職日切。音質。足械也。下百祿切。音谷。手械也


口四文


鴝鵅


上居侯切。音鈎。下各𪃭切。音格
僧惡之惡


烏故切去聲


古勇切公上聲


力地切。音利。正斥曰罵。旁及曰詈


胡嵓切音鹹


杜谷切音讀




昌石切。音尺。擯也
文過文致二文


無悶切。去聲。飾也


莫胡切音模




丘兩切。羌上聲。抑人使从我也


篇夷切音批


容朱切。音俞。變也


六根文




皮意切。音避。今讀入聲者非


神夜切音射


胡谷切音斛


註音釋



觀因緣文註




如至切。去聲釣啗魚者


吉典切堅上聲


觀果報註




古忽切。音骨。沒也


古暗切甘去聲


除障註




眉庚切音萌


以智切音異


思晉切。音信。疾也


渠京切。音



盧登切。音冷。平聲


初加切音嗏


乃交切音鐃


聖道註




所禁切。森去聲。漏也


古老切。高上聲。日出也


業力甚深註




多改切。戴上聲。好之反也


與屯同迍邅


力正切音令




莫見切音面


方諫切。翻去聲賤買貴賣耳


三十二相註




方六切音福


謨官切滿平聲


古痕切音根


上演
[002-0770b]
切。善上聲。足肚也



夷益切音亦


古協切。音劫。面旁


即涉切音接


八十好註




思亷切。音暹。細微也


戶瓦切。華上聲足兩旁內外曰踝
逶迤


上烏魁切。音威下延知切。音夷


前西切音齊


殺業註




丑郢切。稱上聲。矜而自呈也


也刀切音滔


丁可切多上聲


魚占切音嚴


七亂切


胡慣切音宦


楚委切吹上聲


疾正切音淨


語綺切音疑
囹圄


上離呈切。音陵。下偶許切。音語


抽知切。音鴟。鞭笞也


居六切。音


盜業註




枯谷切音哭


除留切音酬


色豫切音恕


五禾切音囮。傳
謬也



余六切。音欲。賣也


羽敏切。音允。歿也


婬業註




侯幹切。音翰。強狠也


詳均切音巡


連條切音聊


止酉切。周
上聲


口四註


鵋䳢


上忌寄切。音忌。下去其切。音欺


再呂切睢上聲


許慎切欣去聲


六根註




弋灼切音藥


吉器切音記
[漓-禸]


許容切音胷


公土切音古。通
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丑緣切。音詮。衡也。量也。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