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77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宋-允堪 (master)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卷第六
天台沙門釋 允堪 述


不見者即倒說四事法說非法犯言不犯等僧問何
不見犯答云不見僧即遮舉與作不見舉治之不懺
即不懺舉然罪無定性從緣而生理應悔除應本清
淨而今破戒見四法犯不肯懺妄陳濫說言不懺悔
故須舉弃言此二亦是邪見何不作擯名而此說欲
不障道獨名被擯沙彌耶況說欲不障在三舉數故。


與教不濫者以經中言婬欲即是道故今不思已身
地位妄生倚傍有斯之濫故須擯之使邪正分爾不
見不懺無此之濫又無僧作法諫違不諫惱僧之情
過又已之不見罪不懺罪無隨逐順情誘化他人之
義故但以法舉弃之反此者與教有濫復有諫法情
過是重又欲誘化於人說言無障具此三義故須擯
也律云佛令白四設諫不捨故滅擯。


伽下彼具云若
比丘安居中擯比丘得共住不答三月中得共住巳
上出第三卷中。


又下引第二卷中文彼具云擯沙彌
應捨不應捨答應捨若沙彌向僧懺悔布薩懺悔應
攝取此律指本律緣起䟦難陀二沙彌共行不淨也。


第二篇即作僧殘境界也非謂作婬事之重若巳犯
[006-0855a]
婬事者即應滅擯不成後受以今未犯故後得受所
以戒疏云然此沙彌既未具戒說欲非障違僧三諫
邪見心成於後受戒事容難剋故加重法作被擯名
怖以入道若已犯者何須先諫後擯令怖入道以犯
竟即行滅𢷤故。


祇疏等皆言犯婬為不淨曰重義非。


若下正斥。


又下若云擯者多說是重何以七羯磨中
第二擯出法輕於後三舉耶以此例知不可偏重。


說下此約說戒將竟一席不攝耳聽者攬眾吉以成
一提也。


尼下例上以問當分言從四月十六至五月
半日日皆是當位結之。


限分非是前後共成一限答
下隨對婬盜等事不起對治或緣而不了無知之罪
通上四篇若望止心於進趣學邊但得不學止犯之
吉今不攝耳正是無知提故律本云不一心兩耳聽
法無知波逸提此一問合在攝耳戒前屬毀毗尼中
問恐失修。


若往下牒犯緣問戒疏列五緣一是先起四諍二他
人屏處評量三作𩰖亂意四往聽五聞語便犯此則
何待說耶戒本云說此何相反兩舌以傳彼此言使
分離間隔故。


前戒即兩舌戒。


唯大白小者戒疏云十夏白九夏若小白大犯吉何
以立制之若是耶。


答下如三五同侶入村將入村際
當於村側復白故曰邊爾又大以白小者爾不自在
故大尚屬小豈小自在斯亦誡遊散之極爾。


本界即
本伽藍界此約初出本界時界內不論大小互白皆
[006-0855b]
得所以制界內須白者有二義故一為不障僧事恐
作羯磨餘緣須其共作不知所至則惱於僧二令不
自在入白衣家故了論疏云我為如是緣須至某處
白大德知答言聽者是名白法。


等取佛衣等量戒尼輕即吉僧重即提同犯俱提也。


醜相外彰戒疏作身染外露有本作障則與疏違。



三即加後佛衣也。


量下謂人有長短衣亦大小即度身而衣是也以人
身八尺佛則倍之今輒擬佛之量其猶小兒披大人
之服威儀軌物生善何在。


若下躡上衣是法衣若不
定今鉢亦法器何定量耶。


答下設人有大小食容少
多三品之量亦可收盡故限定之若下若云衣是法
衣不定者何以佛衣制定耶。


答下前言衣不定蓋對
弟子身無定限爾佛即是一故可說定望前一答故
言又也。


截用得截後用故容有憙數過作故。


制鉢則
反上故不制。


若云衣可截憙過鉢雖不可截亦憙過
與佛等量作今何全闕耶智論彼云諸佛法畜天鉢
人衣為二道福田也以天石細堪受持比丘不得者
人中石麤不堪熏治福德淺薄不感天鉢體重力劣
不可隨身必有勞苦悲愍比丘故不聽畜不同於佛
那羅延力阿難力大轉四十里石為佛持者不以為
重。


提舍尼此云向彼悔戒本云應向餘比丘悔過等是
也。
[006-0855c]


內眷即前二對尼犯。


外眷即後二對俗犯。


私屏即第
一戒村中取非親尼食及眾中即第二食尼指授食
起失失即過失。


黑服趣舉三如法色中之一色也所
謂黑者如諸果汁合一鐵器中作泥若池井泥亦可
染也非北方之正色私曲者私屬不公曲非正直聚
蘭即聚落蘭若。


竭盡招譏律中佛在羅閱城居士夫
婦具得見諦無所愛惜乃至身肉供養既多衣食之
盡居士譏嫌因制。


比丘下說第四戒。


而無別罪者下
釋不立罪名所以也。


違僧制者以律中佛令僧作白二羯磨制斷往故後
富更解方聽。


由下由僧有制不得受今違其制故犯。


隨下在僧作法施用故言僧制通而為言皆是佛制。


自下既無僧作法但從根本佛制受稱。


若尼下釋第二若見下敘第四名體別者止作不同
是名別又前就身業止不食為持體後約見過呵責
方食是身口作業邊為持體戒疏又一解云見尼指
授依法而呵不越教約語止持也呵而不止後食無
過身口作持也。


食食上屬食噉下屬食具罪體一者
攬身口以成一犯也不妨止作二名有異是則因業
名異果罪體一。


反前者食來咽之屬作犯反上號止持不語令知名
止犯反上曰作持餘下村中不從尼取食及學家取
食是止持反此成作反自分行者即中下根人自分
也。


勝進即止行人也以居蘭若德之勝也今若安坐
[006-0856a]
令彼不利豈進道之心乎。


見諦即見四諦理者證無
漏之分故是初果也。


乃至略二俱斯陀含既言學家
故除四果無學也。


家者僧祇云四姓家也。


答下如僧
祇用白四五分用白二十誦用白二結白四解四分
結解俱用白二彼章即諸律四提舍法中。


雜威儀中即諸篇之末法聚之中或通為因或自為
果如斯眾數其可舉乎故戒疏云威儀法聚四萬二
千或八萬種或周法界等縱指法門亦略收爾今撮
摘數十人之憙犯故復緝敘。


式叉下梵音有二初云
尸叉𦋺賴尼鼻奈耶亦同梵音訛濫也後云式叉迦
羅尼為正此云學應當迴文取就此土人意云應當
學此戒下謂此戒既曰難持易犯要須常時警慎內
心念學也所以不結吉羅罪名而但標應學爾。


突吉
羅者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聲論正音突膝
吉粟多既曰惡作則通收身口二業也望念學為能
治望惡業為所防故曰隱所就能也。


上四即夷殘提
提舍也既通為佛制俱須進學脫不就學無以知旨
何偏第五而得學名微細者大鈔引十誦證云天眼
見犯罪比丘如駃雨下豈非專翫在心是故胡僧目
為守戒也。


終下難持能持見學之功也又細尚無缺
麤豈容犯又麤為始細為終以終無失學行成就故
就持護最終極邊以彰學名矣非謂前篇全無學義
若下以心無壅隨念乃通但前後互生止作交起善
則二持惡則兩犯故約心用具雙持犯杖囊雜法中
[006-0856b]
云時有比丘羸老不能無絡囊盛鉢無杖而行乃至
白佛佛言聽與彼老比丘杖絡囊白二羯磨今望順
教乞法名作持止非法邊名止持反則成二犯餘九
十九戒若約事用依教止非名止持違教逐過名作
犯此下豈有教人為我不齊整著衣等耶。


吉重則對
首悔吉輕則責心悔又重罪重責心輕罪輕責心任
時量審。


趨下即搖身行入白衣舍戒律云左右戾身趨行也
及生草上大小便戒尼俱結提。


無下既無教人為已
則三性中無任運成犯義將戒本歷對可曉。


一體者
戒疏云體是心體本來無染妄覆迷倒故興邪正今
了法本理實無三隨相用分一方行化故照理邊即
為覺義體離名言即是法義至理無滯和合僧義非
法不知故須在初非佛不曉故後說也又云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故約一體法合在先別相亦名化相如
釋迦初證唯佛獨尊故為首也至於煩惑要假法除
故次演於聲教用滌心惱故法居次若但說無機則
無所利故拘隣會聖則僧最後也。


今下應先難云若
依一體法合在先若依別相佛須居首何以眾學列
戒先明敬僧次法後佛耶將鈔今下釋也謂今約住
持三寶以分故先僧次法後佛也何則由道假人弘
世途法爾故迦竺初達現僧儀也述五乘為善因明
三途為惡果現法儀也期法遠大非凡小之所開故
表𦘕像於涼臺推其所說現佛儀也是故今戒所列
[006-0856c]
倣此儀矣。


初下若據著衣但有兩戒今須通収下反
抄衣說法下四十九戒方成五十一文中合於齊整
下加說法二字方足。


問下此中問辭亦出多論彼論申十誦義以彼律云
諸比丘極高極下參差著泥洹僧佛見巳作是念我
當觀過去未來諸佛及淨居天云何著泥洹僧淨居
天言過去未來佛淨居天皆同齊著泥洹僧三衣亦
爾故申此問復引論答若本律著衣戒則無此緣答
中婆論有三解今伹引前後二義今為引中一解以
助見聞彼云復次此戒於餘篇是輕者將來弟子不
生重心是故如來以佛眼觀去來諸佛及淨居天而
後結也使來世眾生不生慢罪方接。


又云下一解一
切盡同上準論有三世諸佛字大師筆略。


義云下凡
有三義以制此戒一過未諸佛皆齊著二十誦云佛
觀齊著即現在佛也通上成三世三淨居天於空中
告佛言齊著故下結示。


如下示不齊之人也以多壞
威儀故多云釋種比丘本出豪族以先習故下著泥
洹僧諸婆羅門外道在佛法中出家高著泥洹僧諸
六群比丘參差著泥洹僧今鈔略後二類此皆是白
四羯磨受者非是五比丘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善
來度者以此人威儀無不齊故。


乃至下亦引多論後
文彼云高著內衣不過踝上四指極下不得過踝上
下過名高下論言四指約人則四寸佛則八寸鈔改
云一磔手約人則一尺佛則倍之良恐約人之一磔
[006-0857a]
會佛之四指可相近爾故鈔改言一磔抑又對下遠
行二磔故反證常時是一磔也故僧傳慧持納夜半
脛是也。


比丘尼下彼論云比丘尼式叉沙彌尼一切
時踝上二指正便行來不得高此謂尼等容生。彼染心故滅僧二指
鈔言踝上磔手依多論踝上合云二指準戒疏引云
尼三眾正使行者來在踝上一磔手今恐大師約常
時尼等應高二指或遠行時應取一磔論文不了齊
言二指故復改之。


長四下此說裙量五分從跟上一
磔手在掩其上兩邊兩葉當後兩葉不解不問而作
著者吉若解不依著者亦吉此謂著作之法也。


以無下若正滅時義屬於有滅竟之時體屬於無若
但言無無義體空如何得說七種異相今但就正滅
對病約緣以辨現前等義以立名爾初現前者佛在
舍衛六群與迦留陀夷在河池中浴迦留誤著彼衣
謂其犯盜乃不現前與作滅擯法白佛因制不應人
不現前也。


所以下似徵言所以得名現前毗尼者。



下似釋言義即如上體非過未等更無別理故曰義
無異故。


世[序-予+?/炯-火]受稱再示現前義若在下遮簡二世義
所以得名現前毗尼矣。


憶念佛在王舍城沓婆知事
六群得惡請乃以婬事誣謗佛問沓婆乃言我從生
來乃至夢中不婬況於覺悟佛言沓婆無著人不故
犯戒應白四羯磨與憶念法此之一法唯聖可行故
戒疏云無著羅漢方行此法自餘下凡不可依據情
息即加謗情息也。


能治即僧作法證彼也又犯者憶
[006-0857b]
念為能治謗者為所治。


不癡佛在王舍難提比丘得
顛狂病行來出入不順威儀多犯眾罪比丘詰問便
言癡時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佛言三種狂癡一
者常憶常來二者不憶不來三者或憶或來此人應
白四與不癡羯磨證知病時造過差後不為以癡造
罪非心所憶於教不制癡解不作未可徵治不無前
犯故作白四證癡不犯與癡狂法則行白二由諍是
非稍難除殄故此狂法便作白四也。


從境即癡狂是
所對境由不癡是犯癡則開之。


自言佛在瞻波國白
月半佛在眾坐默不說戒初夜巳過阿難請說佛言
欲令如來於不清淨眾中說者無此理也乃至目連
以天眼觀犯戒者去佛不遠內懷腐爛外現完淨即
手牽出來白佛言眾巳清淨應得說戒佛言自今巳
後取自言治戒疏云罪是自生還須目露對於人眾
面陳其失故曰自言因言其罪情無隱伏故從能悔
以立治名。


多人佛在舍衛國時諸比丘於十八事諍
不息僧斷不了以事白佛佛言應與多覓罪相謂兩
朋同處行籌面決取多人語以息其諍或非法者多
且令散去後當更斷此亦從能治人以立名。


罪處所
佛在釋翅瘦國象力釋子善能論義與外道不如人
問前後相違僧中亦爾以事白佛佛言僧應白四治
取本罪奪三十五事若首本罪白四為解亦名覓罪
相輕重亦爾者即前言重後言輕也約境望罪處為
境。


草覆佛在舍衛國比丘共諍經年難滅以事白佛
[006-0857c]
佛聽彼此二眾相對共滅應一眾中上座作白言我
等行來出入多犯諸罪除遮不至白衣家餘罪共長
老作草覆地滅彼一眾中上座亦爾彼此和合罪諍
俱滅更不相問如草覆地亦云如草掩泥其義一也
母論云如草敷泥上令人過不污共和合懺悔。


名種
即罪名種相也更互彰名即憶念與不癡不癡與憶
念為得不成。


增諍者若約俱淨故如互設其藥則反
增加於諍也。


然下釋所以。


所舉即被謗舉者如沓婆
夢中尚無犯豈以癡法而與之。


以他即傍人也以不
癡人癡時實犯今若如沓婆與憶念者則彼謂妄舉
清人也。


問下意謂律中憶念不癡二種設不舉及憶
念亦是如法罪處所中須舉憶念名如法不者名非
法何耶。


答下彼如沓婆從來不犯難提病差不為雖
能舉固執三根大眾觀情可了設不作舉憶念得名
如法。


此人即象力實犯而輕重互說邪正反談理須
作舉應念治取本罪不行乃成法非故不可同例也
五法者此約滅中品諍若下品諍但三法耳。


名人即
人現前謂各說諍意也。


僧者謂僧現前要須戒見利
及三業無乖也。


界者即界現前隨約限內有僧皆集
無得隱也。


法者法現前須僧作法詳評有軌儀也。



尼即第五毗尼現前須用羯磨有德同評無德貶退
又望諍息處是毗尼功。


別下人非僧僧非界此三名
義體性顯然自別。


軌下法與毗尼雖分前後體仍是
同故此二種名異體一也。


少異者片有不同也由上
[006-0858a]
四為滅因下一是滅果因果少異而果無別體籍因
以成如攬指成拳拳無別體即指為體調下謂調理
僧以法殄其諍如法可行名進反此名不此則滅諍
之前軌也正下及正用法滅彼諍處是毗尼功望此
是毗尼現前也問下意云法軌起時是成就毗尼及
毗尼起時前法巳息。


如何下言五法俱起同名現前
耶相續前法未謝毗尼早起非謂法軌落謝毗尼孤
起故約前後無間邊得名五現前也起諍者即人現
前并上四共成五法若無所現則能現不起故須相
對而起說名五法現也此約能所出體也。


伽論下彼云云何不現前羯磨十種不現前謂覆鉢
及捨學家及捨成四五作房六擯沙彌七狂八尼僧
遙與比丘作三法所謂不禮拜不共語不供養并前
七法共成十種但遙作法被也若當律乞作房人須
現前唯下顯無人現前也但具此四問此既無諍可
滅何須毗尼現前耶毗尼者下一句是釋意云此十
法現彼雖無諍容後被竟諍起故須毗尼滅之則防
遠有諍起之義也如下以作法界未起故律云云何
界現前在內羯磨作制限者是今既未成是以伹具
四僧并竪標唱相等法三種一人現前兩家同聚各
說教理也二法現前以三藏教判也三毗尼現前教
旨明白疑闇自遣也非假四人故除僧法自然兩界
通得不須盡集故除界也此亦約滅下品諍爾。


能斷即明觀正斷者通於僧人今不分僧人兩別通
[006-0858b]
名僧現前者又所為諍人亦通僧別何以獨名人現
前者其義何異耶答下五中僧現前者約能斷秉法
非別人成故就僧存號所下即所為人中雖有僧別
以此二位俱不秉法故局名人現前也三中即法現
前中亦有能斷所為兩別何以但立所為人名不說
能斷僧耶但下或三人或四人巳上但使不秉羯磨
皆名人也若立僧名濫五中羯磨僧也是故不立若
爾何不更立能斷人現前成四法耶答三中人含攝
能斷所滅人故。


瞻波即第四十三後半瞻波犍度文也何故下指律
滅諍法中前段文故曰上二人也彼云二比丘為一
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乃至僧為僧等是為
如法滅諍此用法滅中能所既通人僧用法舉中何
不通人舉人僧舉僧耶答下一人不可秉法能治人
非也四人不可輒治以彼成眾故若僧作舉法亦非
也此是滅諍故非擯治所以通得自言懺悔律云云
何自言說罪名罪種懺悔者是其下釋一同勿無也
故下謂五中毗尼與三中毗尼一同也為無者無即
滅義以毗尼名滅故獨能下謂言諍有三品五法能
滅中上二品故若下品言諍止用三法若下即配餘
憶念等六通滅言覔犯事四諍也如覔諍三品中以
五法現前并憶念藥滅下品又以五法現前及不癡
藥滅中品復用五法現前并罪處所藥滅上品此覔諍中
共用四藥又犯諍中以五法現前自言治滅中品以五法

[006-0858c]
現前草覆地滅上品又事諍通用七藥滅五法亦在
中并上言諍中上品用五法現前及多人語滅此則
五法寬矣又對六毗尼兼而有故三法不通者但通
言犯二諍中滅下品故望餘中上俱不通也別章即
律滅諍法及戒疏中。


明毗尼下以七皆名毗尼故非總不可以收上別名
也若論下如現前不可收憶念等則七種別名互不
相攝體通者不越三五法體也又言諍中五法與下
三諍能滅五法等體非別故用通者齊能滅四諍故
又通餘六毗尼故如似下引例釋通自下謂自言可
通餘六如憶念亦自言我夢中尚不作不癡言我病
差不違即各有言述應知自言可該餘六說名為通
今塞者何汎爾如餘六種自言是也攬短如云我實
犯某罪以自伏首故如憶下示無攬短歸已自言之
義後便解違者如前說重後使解違說言犯輕斯皆
非攬短歸已之理也是故下結別章即律滅諍中亦
廣其致後學可看皆有約義而論七藥皆合有現前
法以人等三不現前不成滅故。


如文即律文滅法中故戒疏亦於現前毗尼中具辨
三五法相至自言藥中指略云亦有三法自言五法
自言如上現前可以知也餘憶念等則無三法憶念
五法憶念如戒䟽憶念不癡多人罪處草覆五科俱
無三五之名看彼可了皆同者同一羯磨界故法滅
滅即毗尼也各別者隨彼諍情合用何法何毗尼以
[006-0859a]
斷也雖爾不出法與毗尼二位是通人亦通五者皆
是起諍人也即五中人通也唯多人語一種通能斷
所斷人也餘皆屬所斷人十德者一持戒具足二多
聞三誦二部毗尼極利四若廣解其義五若善巧言
語辭辨了了堪任問答令彼歡憙六若諍事起能滅
七不愛八不恚九不怖十不癡有此十德者應差共
斷餘人不具不在此例互作僧人者此述懺時屬人
彼屬僧彼人此僧亦爾等四等取恚怖癡三共成四
也律云不愛恚怖癡此人於彼人中最為尊貴殊勝
第一猶若乳出酪酪出蘇蘇出醍醐最勝無比是為
平當人既具此德必不妄治舉人也。


自言約下二種中可悔者說以自言既實即可懺故
俱滅者如兩朋各陳罪之名種求悔是罪滅作巳和
合是諍滅不滅罪者要治取本罪巳後隨篇懺諍雖
先滅而罪未滅餘四即現前憶念不癡多人語也六
種除罪處所與處所竟即與罪處所白四羯磨竟巳
然後奪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應白四羯磨如法
為解可悔伏首後更不諱罪依篇與懺不可悔者謂
巳答言我犯某罪尋復言不悔犯重向戲言耳僧應
與彼盡壽不可悔白四羯磨餘無指上六種不論解
者彼律但加不悔羯磨無解羯磨也此中故不論解
一句合在餘無句上義方連貫答下望揀集智慧人
作羯磨屬法戒疏云前用羯磨有德同評無德貶退
也又合施何教可殄是藥其猶對病先選良醫次投
[006-0859b]
藥石苟有醫而無藥厥疾弗瘳設有智而闕教其諍
難殄是以攬之共成一治不妨法藥體元是異不下
如憶念一種與法證明憶記無犯止此一法更無別
藥望用處是法望諍息名藥體實非二等取不癡罪
處所共成三也疏家順題應言鈔家或可本首疏中
義乃言疏家如戒疏引首疏義云疏家是也既說法
藥體異何以通途解釋而不定法藥二種實體者。


一下是立若下伸難此下釋難且如難意云若約不
究竟故不出者於法可爾藥是在後正殄應屬究竟
何不出體此下釋云若如上難自言毗尼可說諍滅
以言竟滅故可說藥體有究竟義若從多論自言門
中言竟未滅彼云有比丘犯波羅夷先言不犯後言
犯若僧與是人實覔毗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應
與滅擯故以此文證雖自言竟用法既非諍寧是滅
是亦未究竟也故不可定出其體覔即覔諍謂比丘
犯過三根五德舉來詣僧伺覔前罪因舉評犯遂生
其諍諍有大小故分三品用藥亦有不定以五法現
前憶念藥滅下品五法現前不癡藥滅中品五法現
前罪處所藥滅上品言下如言諍者謂評法相是非
須知邪正各執已見而生其諍亦有三品下品言諍
以三法現前滅中品用五法現前滅上品用五法現
前及多人語滅犯諍者有過在懷罪相難識各議紛
紜遂生其諍亦有三品用藥不定如下品用三法現
前自言治滅中品以五法現前自言治滅上品用五
[006-0859c]
法現前草覆地滅既評量議論執計轉變故又用藥
無准也以此推之不可定出其體也。


餘四離前憶念不癡罪處三種法藥同體外曰餘以
上三律實出羯磨法藥故若現前等不出實體如律
云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云何毗尼現前所
持毗尼滅諍者是故知但通舉法與毗尼及正用時
當須善解者擇法而用故不可定出也人有增減者
五法中能斷是僧故增三法中能斷通別是減如自
下一二三是對別人前自言露罪四是對眾故戒疏
云自言治者罪是自生還須自露對於人眾面陳其
失和白者律中對僧自言悔受懺者應作和白望和
白時罪諍未滅以僧若未和諍容起故三種者一顯
露二覆藏三耳語如眾中和上闍梨上座智人持法
毗尼持摩夷者皆如法語應顯露行反此作下二種
行五四不同者初顯露行有五餘二各四且初五者
一非法人多和尚闍梨如法應顯露行二非法人多
而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等應顯行三不知此如法
多非法多然和上等如法應顯行四不知法語多非
法語多然彼上座等持法持律者應顯行五此諍事
法語人多即應顯行二覆藏行有四一如法人多和
上等不如法應覆藏行二如法人多上座等不如法
應覆行三四不知句如上例作三耳語行亦四可如
上作但改覆藏為耳語字讀之可見差白羯磨者律
中差行舍羅人用白二法要具不愛恚怖癡知巳行
[006-0860a]
不行五法也又作二種舍羅一破二完作巳應作白
法云如是語者捉不破如是語者捉破舍羅行巳應
別處數若如法者多又應作白如是語者多諍事可
滅若如法者少應作亂巳起去其諍未滅故知雖作
上多法亦未究竟是以不可定出藥體草覆下若望
二朋各陳悔法是法定容後再起是不究竟故律云
云何草覆地不稱說罪名罪種悔懺者是若諍事滅
巳後更發起是不究竟是下一句通結。


如律即七毗尼中現前自言通於僧別邊滅憶念等
五唯局於僧不通於別何者如憶念不癡罪處所用
白四羯磨多人語差行籌用白二草覆兩朋作單白
懺故知局僧羅漢如沓婆是也以證無學必無故犯
業疏云四果位人但有悞犯三果之人亦有故犯阿
那含以此人斷欲界見修惑盡故俱舍云斷九不還
果然雖有犯終不犯性初果尚非犯性況三果乎業
疏云善來機勝以無四重過不無遮犯是也雖然初
果但斷八十八迷理惑全未斷修二果方斷欲修六
品是故論取那含以九品修惑俱斷故三眾以不合
聞羯磨但得遙作故曰不現內爛謂戒體內毀如物
之腐爛也僧犯吉不應之罪也不作憶念即不作憶
念法證明彼所犯僧亦犯吉不作白羯磨者即不作
法直爾擯也雖成治擯望僧不能加法故犯違教不
應之吉其猶對病有藥不能用也現前謂人不現前
或須用羯磨有德同評而輙不行是也八中前四奪
[006-0860b]
眷屬後四奪智能作使要具辨才復多智慧受命不
受辭方堪使乎差會既言次第即僧次之義也若為
解脫者方可預之今既有過理宜奪也都盡或眾盡
少得滿數往或一眾盡去亦容赴之。


凡下以諍事從微至著是故排列七藥亦從小至大
也以現前憶念不癡自言若殄諍者但是中下二品
藥若諍之大者用多人草覆滅又違語說罪惱僧復
重諍事難息故與罪處白四治取本罪仍奪三十五
事後又加白四解是則後三為上品藥爾答下現前
通滅下中上三品唯多人語獨滅上品言諍故但用
二藥刊削定除也若以下意云若用憶念等三定覔
諍清濁可爾若定言諍邪正如何可了反生其諍清
濁宜作邪正字應顯不諍下謂言諍本不諍罪事不
同又不諍犯有輕重何須自言草覆二種毗尼是知
但用上二不用餘五明矣。


答下一比丘及僧是能斷人為比丘是所斷人俱屬
人現前好下是法毗尼現前律文無好言教語一句
但云如法等大師足之作通標句又示能斷離非滅
法麤獷相故曰也如佛所說教總收法與毗尼言是
佛所說教也律云非佛所教諍事不得滅十法即十
德謂持戒多聞乃至不癡是也如上所引餘有下謂
斷事中有不誦戒不知毗尼不取正義反作非法語
者僧當作單白遣出單白云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
不誦戒不知戒毗尼便捨正義作非法語若僧時到
[006-0860c]
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白如是等者等取恚怖癡
知可行不可行舍羅即籌也若念即行舍羅者作念
謂眾中有如是人等應遣下謂非法者多當密遣使
往僧中召令如法人來捉籌共滅此事功德多等。


答下此中現前一種通滅三品要須五法也憶念滅
下品不癡滅中品罪處滅上品故須四藥何故是徵。


覔下是釋。


由人而起者一是犯人二是舉人因舉評
犯遂生其諍由覔而起也不諍下辨不用之藥。


答下謂比丘實不犯四重僧殘及偷蘭遮而諸比丘
謂言犯也既是清人但與現前憶念如沓婆非犯佛
令與憶念是也然下即律五不如法雖與憶念白四
而法不成反此名五如法二滅即現前不癡得心即
狂病差後復得元心也五事即上五如法也一切難
律文作切難切音竊猶言得親切逼切之難含注戒
亦云得外道切問是也此問不出律文大師意問頗
有合行草覆滅今但用現前一種得滅於諍不答下
如覔諍三品中或一二三人及眾僧一往易和滅者
故不須草覆也故下犯諍說草覆後復指此云亦有
犯諍唯現前滅義同覔諍是也問此覔諍中既非草
覆滅何以曲引問之答誠如來難但以大師約理有
而問如覔諍或用四藥可滅應如上也或容滋蔓勘
檢不了者應可加至草覆矣故下云流至上品作草
覆滅可以例諸現下以三法及自言滅下品五法及
自言滅中品五法并草覆滅上品故至三爾若不下
[006-0861a]
即以三五現前自言殄不止息者方流至上品作五
法現前及草覆滅既下辨不用所以等者等取即非
狂心犯何用不癡又言無違返何須罪處此二俱是
定巳犯收上濁字憶念定不犯收上清字然下結上
用三藥也文略現前摩夷此云本母即母論也。


二三四皆指所對懺者等取五人巳上懺主須作白
和故律云欲在僧中懺者應具儀合掌白言大德僧
聽我某甲犯某罪今從僧懺悔三說受懺者應作白白
文如律若二三人受懺須問邊人智慧下即彼一眾
中有智慧者作白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
今此諍事作草覆地懺悔白如是作白巳復白言諸
長老我今此諸諍事巳所犯罪除重罪遮不至白衣
家羯磨若諸長老聽者作草覆地悔第二眾亦作是
說亦有下大師義準也同前覔諍中一往和皆得滅
者是也。


首下謂律四諍離為十八言覔犯各三成九事諍一
種歷上三諍隨分九品共成十八諍謂前三諍各生
事諍也何者如言諍中若評教理是非犯相輕重是
名言諍若評羯磨是非迷悟不決此名言諍中事諍
若評三根清濁五德通塞是名覔諍若評用法治舉
徵覈虗實則名覓諍中事諍於五犯聚懺評有濫名
犯諍非法羯磨定罪重輕是名犯諍中事諍既隨前
三分三品異故得通該七種藥滅乃名一切滅滅也
恐下以律云事諍以一切滅滅隨所犯爾故此解之
[006-0861b]
云恐濫等如云言諍中事諍乃至犯諍中事諍則無
濫也。


問下巳前四諍下總別設問除大師一問外皆是阿
難所詢如來隨答今大師躡以問云何故前三諍下。


阿難初總問用藥後別問所減今事諍一種但有總
問闕別問者何耶即盡言更不假餘藥也以一二能
盡滅故所以別問推究令解也此事諍既通一切滅
復隨前諍而分故無遮簡盡不盡義是以阿難杜而
不問如來亦不垂答故曰闕而不解事作依律文爾
彼云言諍中事作乃至犯諍中事作是為事諍現前
下即以三法現前滅言諍中下品事諍五法滅中品
五法及多人滅上品憶念下即以五法現前憶念滅
覔諍中下品事諍五法不癡藥滅中品五法罪處藥
滅上品自言下即以三法現前并自言治滅犯諍中
下品事諍以五法現前自言治滅中品以五法現前
草覆滅上品事諍是知事諍更無別藥即依三品如
上用藥各隨同滅故言一切滅滅也十下言常所行
事或起諍者但用現前一藥滅不須兼帶別藥也。


將下前明七滅是能殄之藥藥不空施須有所應之
病故四諍以而明之若據戒疏先明四諍則是病起
之源後列七藥是除殄之法亦隨述作之意今既言
七滅諍故以藥居初病居後理亦無損。


理下由理既冲寂故不能自班列彰示要假詮言以
照顯也詳下因評其理為起諍之由也諍下結束三
[006-0861c]
根能舉見聞疑中隨以何根舉也前罪通收所舉五
七犯位及破戒見威儀也具緣通別二緣非闕也造
境四重遮性等境也違教不順制聽二教也作事即
淫盜等事百一大鈔云此乃總據非定如數亦可引
用十誦彼則定有百一有作一白一羯磨則汎舉白
羯為所評事也約類以分則一百三十四法矣如下
此母論是引第八卷文也彼標云滅鬪諍言訟毗尼
者二下是釋然論文不巧鈔有改作也如彼云相打
惡罵是名鬪今但云二人同競名鬪轍斷改轍評斷
也訟易云天與水違行訟孔頴達云天道西轉水注
東流即訟之象今曰各說理即相違義也彼曰各說
事助理是非名為訟今但云各說其理名訟約因者
如言諍定理邪正未有果決覔諍方伺覔前罪未知
有犯皆從因受稱從境者犯則對境巳犯但未分輕
重爾事則白羯磨被境事而起故犯與事諍約境立
號若爾何不云境諍因諍而却云言覔犯事者何故
總徵云何者境下是釋若云境諍境別塵沙知是何
境故不從境但立犯事二名也言下釋不云因諍所
以也以言則通攝邪正二計覔則通含清濁犯不犯
皆是得要而省約也若云因者知是何因故知言覔
二諍義推是因不可名因故曰不就因名。


問下向云言即通含而名言諍者且如所詮之理理
亦通含何不就理名為理諍耶答下以四諍各有理
故若但立一則餘無取別執情上應以無字貫之以
[006-0862a]
對下有執情故三品即上中下也謂理體均融隨成
一揆本無過患及以執計分為三品此為一義兼復
理通於四是二義二義既明是以不彰理諍之名也
言下雖具通四之一義然闕無過執之義既有過執
可說為諍故得從言以受稱餘下應先難云言既通
四下三何不名言諍將文答之蓋各隨前事而名若
更立言者復無區別。


論下應先難云若據覔諍覔亦從境何獨隱境從因
立名耶將論下釋意云若從境立境別清濁應開二
文開則煩碎是故但立覔名通含清之順濁之違也
若爾犯事二諍亦可名因以因收濁犯是濁故又事
通於言覔言覔既名因事亦可名因何偏在境耶將
犯下釋謂若以犯事從因受名則不異言覔二諍又
成淆混也。


疏下又應問云覔諍不可從境謂別清濁者言諍應
可從境即將疏下釋意云雖無清濁之別然有塵沙
之別言諍既無塵沙無量之別是亦不可從境彰目
若下是縱攝下是奪二諦即真俗也謂設從境立攝
此言諍不盡何也以言或諍俗諦理可得云境或諍
真諦理真豈境耶是故攝之不盡抑又真俗不必相
假故如諍俗諦境未必須假真既非相假是以約境
但可收俗不可收真明矣論下對上不相假不從境
名顯此相假故從境名此亦相翻以釋成也。


是非是二清濁是二覔諍既含清濁之別故不從境
[006-0862b]
受名事諍亦含是非之別何得從境得名。


巳作下謂
巳作者方名羯磨事既不通餘事則義唯是局以局
故境則局一其未作雖通是羯磨非羯磨然皆名事
故既皆名事亦是一也故犯與事皆從境得名不類
清濁始終分異故覔不得從境也。


問舉罪下如文就業即羯磨是僧之業務也就業言
諍就教行覔就治行犯就罪行也理下示廣今下結
略。


論義屬言情竟名諍雖有此諍然不假毗尼以滅故
不名言諍何故者徵所以也一下是釋謂僧尼二眾
位別又以尼從僧求解敵論頗希二下以尼是下眾
不得上僣大僧之法又非別眾之限設諍何須速殄
義無妨礙故三下除二受懺同法外餘無同者言下
若各就本眾說言諍反上三義即成餘三亦爾文略
覔犯故曰乃至有異下律中有四句比丘共比丘諍
比丘共比丘尼諍比丘尼共比丘諍比丘尼共比丘
尼諍因此故今約犯事二諍各有三異且初犯有三
異者比丘下是一二比丘下是二或下是三上言二
眾即比丘及尼也皆不在犯諍者以非諍本眾之犯
故不名犯諍不妨容在言諍中收或比丘下是覆釋
第二句在言諍所以也在言諍者雖犯起自尼眾而
諍在比丘見既不同發言成諍故曰言諍或比丘下
分事諍中三異比上可曉以得下恐此眾因諍彼事
而破即成破僧理須用上現前多人語滅得通多少
[006-0862c]
四人巳上名多三人巳下為少覔諍下反顯三人若
四人成眾不得舉故即成僧舉僧也。


三判即隨言覔
犯三判也。


根者取生發義也一下律云以何為根貪恚癡為根
無貪恚癡為根此約眾生根本煩惱體性中說根二
下律云僧為根界為根人為根若汎下釋上僧根四
種約數則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僧若涅槃中佛為
純陀說有四種一畢竟到謂無學斷煩惱盡故二示道三果人能以正
法示人令學故三受道初果向巳下欲受聖道在身故四污道犯戒人也界人准

此者如評作法自然等界或評一二三人而起諍故
就非情情事說根又下引論釋六諍也約為即所為
不恊情而起見取下於非真勝法中生心而取名見
取執邊之心名曰邊見邪心取理名為邪見此則就
業惑而起以說根廣下釋十八法所謂法非法律非
律犯非犯若輕若重有殘無殘麤惡非麤惡常所行
非常所行制非制說非說如是法上因評起諍也此
則就九正九邪法而說根也初二同前即一貪無貪
二僧界也同上言根中三舉律云覔罪以三舉事破
戒見威儀也故不同者不同上三舉為所犯事也貪
下釋初根也。


準此即三善心舉而生諍。


又下前約所評事此復通所犯事以僧不舉僧今反
輒舉因生諍也遠緣以覔諍正從罪起旁因界起罪
猶屬於遠緣餘者指人也即因人犯而覔以人為根
六犯所起者增六文云或有犯由身起非心口或有
[006-0863a]
犯起於口不以身心或有犯從身口起不以心或有
犯從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犯從身
口心起是為六也既言下以律中犯根內但說貪等
三為根不說無貪等三故此解之起諍即評前犯而
起諍人不妨有無貪等三為諍根初二即一貪無貪
等二僧界人也此約單事諍明若兼前三下事諍則
隨有不同。


餘三即下三諍義既不同故無十八事三舉在覔中
六犯在犯中下事諍中既無三舉六犯又不說也。



通者言諍中亦可有三舉六犯以言通故覔犯中亦
可有十八事以十八事中有犯不犯若輕若重等事
諍中亦可有十八三舉六犯以事諍通故即前三諍
中各生事諍是也。


三性即善惡無記三性也但隨起三性作於四諍其
理易明故曰準義可知欲知其相廣如滅諍法中所
配凡夫見道巳前皆名凡夫不越內外凡也廣略即
廣略二戒學人前三果也阿下以三界見思惑盡唯
無記性中犯無善惡二性犯也通善即無學亦似通
善性犯遮戒耳或善以律說四諍云或善或不善或
無記今何言是不善耶答下約言諍分示也望初評
時是善後心乖惱是諍諍屬不善今正滅後心之諍
故言是不善也非滅初時評理之善不定者隨上三
諍起事諍故致善惡無記亦不定也。


問下三性本異何言善無記不善無記若爾則三性
[006-0863b]
混矣答下諸論解十善十惡皆有三品但猛利心作
為上汎爾心作為下餘為中此善不善中皆取上品
為引業引生總報中下品業微劣不能為引但能為
滿今言善惡無記但取中下二品望不能引生善惡
總報說名無記若爾何不全名無記復言善惡者何
將望感下釋別報者對上總報得名以引業能牽總
滿業能嚴別俱舍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是也
今言感者以善無記業感善別報惡無起業感惡別
報也非下遮簡也非謂泛泛不帶善惡之無記故今
得言善無記等。


若爾下若約事諍從言覔犯下諍羯磨名事諍但如
受日等羯磨不從上三下生或有諍者名作何諍治
人即訶責擯出等法也舉罪即舉前人之罪須能舉
者與僧說證正其罪得伏方與應召來入眾當前為
舉舉巳為作憶念如不依實伏首者乃作不見不懺
等舉及惡馬驅出之法皆覔中事今評用起諍即覔
中事作惡心等此通於能所如能治僧欲令彼惡名
妄加法者及欲懺而不與法者是若所治人惡心不
捨覆隱不懺等是望過屬犯望羯磨名事故曰犯中
事作別章即首疏中。


或下律云若比丘諍言以十八事共聞彼此不和是
非言諍若父母共兒語兒共父母語乃至餘人共諍
語是即是言若比丘共比丘諍言以十八事共諍彼
此不和是言即是諍亦諍十八事等有言非諍兒共
[006-0863c]
父母語等是諍即是言即諍十八事是非言除言諍
外若餘三諍是如彼即律滅諍法中言單諍者即一
人對一人也以下躡上單義而立句法也或下上律
中云有言即是言諍今對上而立也謂彼此一人單
舉十八事共鬪不和即是言諍既無伴勢復是單諍
或下倣前有言非言諍句以立即父母乃至餘人彼
此一人單言是名言而非各競故名非言諍非單諍
是下釋上有言也但是彼此往復詶答之言爾故非
諍也或下上云有言諍即是言此亦擬之即以十八
事不和是名言諍即是言也如此皆屬單言諍也非
帶覔犯事之三諍對前一人無伴今彼此兩人復有
伴勢故曰重也或下亦同前作如初即初句十八事
以顯是也餘句比上可解但加伴為重與前異爾覔
等三諍準上亦合有單重等句類上言諍中取解法
皷有聲久而弗震聊一提桴警之後進同探秘藏咸
佩戒印垂之未來覬無煨燼。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