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69 資持記序解并五例講義-宋-則安 (master)



No. 740-A



唐有大士諱道宣字法徧天縱神悟深入法華涅
槃骨髓決了戒律即是圓乘自撰戒疏羯磨疏行
事鈔諸書於是乎毗尼之學大傳于天下所謂自
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戒律者但此師一人而巳
其后吾門高僧名賢為之記者亡慮六十餘家雖
然祖師所製文法簡古義趣隱微以故諸家多失
祖意唯宋大智律師蚤以頴悟之恣銳意于律克
究文旨甚得祖意因著行宗濟緣資持諸記悉釋
彼文識者以為其超過六十餘家釋義之外矣元
祿壬午春三月梓氏某來出行事鈔資持記序解
并五例講義一本強請余挍讎之以流通本邦余
歡然諾焉疾披讀之乃大智之高第弟子則安律
師所撰也按僧傳未詳其姓氏鄉里曾述茲書及
隨機羯磨序解等徧行于世見其所明禦侮救弊
發揮宗旨不特究律學廣涉三藏九流之典其亦
有功於我宗甚大矣粵未一旬校讎既成因授梓
氏令其刻之。


南京唐招提寺沙門釋貫光戒月䖍書于應量坊
[001-0294b] No. 740
行事鈔資持記序解并五例講義
門人 則安 述


題中上六字標所解下三字標能解就能解中上二
字屬別古今異故下一字是通諸記同故又鈔題屬
通五十餘家總申釋故記題是別資持建號局今家
故且鈔題立名本乎行事返光九代方軌來蒙一宗
教門無出此意行事兩字徧在諸文鈔云顯行世事
銳懷行事等含注戒序云至於行事盛結遲疑業疏
序云至於行事未見其歸輕重儀云諸師行事識悟
者稀壇經序云律儀博要行事謀猷是知行事本設
化之根源正詮教之宗骨諸師著撰未始經懷今鈔
所詮總歸行事仲尼所謂託之空言不若載之行事
深切著明也記主深體教意故立嘉名序云仰承行
事之旨題曰資持資謂眾自共行持謂止作二持三
行二持開合異爾序云一部統歸三行三行無越二
持義鈔云森列二持統歸三行乃知記號資持是即
鈔題行事名雖有異義實無殊能所相應奄同函蓋
資以助發為義持即對犯彰名持相雖多要分為二
[001-0294c]
對彼善事故立作持對彼惡事故立止持由一切境
事不出善惡對此善惡以分二持是則無有一事而
非奉持之處持謂隨中所行護本所受鈔云止而無
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然諸部雖明二犯
意在成乎二持故知持行實曰教宗舍持行不足與
言律是則教逐機興持由教顯今資屬能詮教持則
所詮行以教助行故曰資持猶天台之有輔行賢首
之有助修下云科釋文言貴深明於法相銓量事用
使克奉於受隨是則教行雙弘自佗兼利首題一舉
部意全彰應知此題本出戒疏彼云五眾依資奉持
圓德又華嚴云清淨白法之所資持諸家立題俱迷
鈔旨或約解建名或就處標目名既不正餘復何言。


撰號中大宋莊釋文云今梁國睺陽縣是即閼伯之
啇丘也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微子封宋二十餘世今皇朝受
周之封由此龍飛故以為有天下之號圖經云餘杭
縣秦置屬會稽[厂@既-旡-日+口*頁]夾云餘杭者秦始皇來游會稽於
此舍舟航而登陸道故號餘杭漢因之王莾改曰進
陸後漢復舊即隷吳郡餘如所撰資道記中。


沙門梵語此云勤息謂勤行眾善息滅諸惡華首經
云如空無觸礙煙雲無所行我說沙門法無染亦如
是。


釋具云釋迦始懿摩王擯棄四子初至雪山北舍夷
林人民歸之鬱為強國又王往詔辭過不還遙遙嘆
曰我子釋迦華言能仁佛是彼之裔故姓釋迦五眾
[001-0295a]
出家是佛弟子故例稱焉晉魏以前皆隨師姓如支
公姓關師支法領故稱支遁生公姓魏師竺法汰故
稱竺道生也安公乃云剃髮染衣紹釋迦種即無殊
姓宜皆釋氏稱之雖有此說時或未然後增一阿含
至果云四河入海無復本名四姓出家同稱釋子又
彌沙塞律云汝等雜類出家皆捨本姓同稱釋子。


撰謂操觚染翰詮次成章序文大略歎宗體辨教源
敘弘傳伸著撰之所作也意觀序識其來致。


初段歎宗體中三初句標人稟下六句正歎又二上
二句敘宗行下明用誠下總結。


初中出家者業疏有二種一出餘家志求解脫永離
纏縛此為本也如五分說不為解脫出家不得名僧
次二有大利機心希拔俗雖形在俗性元恒堅不在
言限故淨名言汝但發心便是出家就分四句一既
出從道志求解脫心形俱出也二形雖附道而心沉
世形出心沒也謂厭在家營趂之苦求出家供給之
樂即涅槃云為衣食而出家者三如淨名說心出家
形沒也四躭滯五欲縛著居家俱不出也今云出家
即前一也士者即有道者之稱猶俗所謂衣冠之士
道義之士此土沙門本言道土經召菩薩為大士佛
為無上士孔子曰行巳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
謂士矣。


正歎中初文稟戒為體者稟為能領之心戒即所發
之業業疏云業即戒體以出家者無別有體攬法而
[001-0295b]
成故智論云剃髮染衣為相受持禁戒為性性即體
也聚法居身者法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就巳成為
言即聖法也然此諸法散在塵境今以一念徧緣攬
歸心識充一正報成善法聚鈔云出家僧尼真是善
法功德之聚位尊人天良由於此。


次明用中有二初敘克體而修因行身下敘稱法以
成果德又初對稟戒為體下對聚法居身據體修者
謂方便修治順本所受鈔云隨謂受後對境護戒之
心方便善成稱本清淨業疏明隨有四一專精不犯
隨二犯巳能悔隨三無心護持隨四能犯無悔隨今
所明者唯據前二望後法體故標因也稱法而動謂
行止威儀必修正軌論語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宜戰競不妄履踐然後三學八
正由此而生四智三身假斯而立故曰號法身薩遮
尼犍子經云如來功德莊嚴之身受戒為體本持戒
為始涅槃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
戒皆此意也法身即五分所成謂戒定慧三從因受
名解脫解脫知見二從果彰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
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佛地論中
三解一云前三有學法後二無學法二云皆是無學
位中緣勝解慧名解脫薀道諦智名解脫知見薀緣
餘三諦名慧薀三云皆通學與無學若爾云何分別
答學位分得無學圓滿也大教即以常樂我淨永離
一切老病死等以為法身然法身有二一者本性法
[001-0295c]
身二者修成法身亦名理事二身如上所明據修成
者修性雖殊所顯無別業疏具明三身所謂法報應
也今文略舉欲應上句故單標法身雖不顯化報理
必具之所謂隨舉一身三身具足也又法身能顯化
報之用今據本而言也或將四行配釋初句戒體次
句戒法行下戒行身下戒相上三可解言相有二一
法相二行相標宗云威儀行成隨所施造動必稱法
美德光顯約行明相也釋相云即此所明亘通篇聚
就法辨相也文云稱法而動正合標宗即行相也問
鈔中先法後體今文先體後法何耶答撰制隨時未
必一定況四行配釋出自後賢記主一期綸緒與教
冥符講者臨文無勞改異。


總結中非體無以成行非法無以修身行滿德圓必
由淨戒故曰誠由也發趣有宗發謂起行趣謂所期
宗即指戒鈔云發趣萬行戒為宗主依因得所依謂
依託禪智依止故因即因由定慧由生故所即處所
亦指戒也遺教云依因此戒得生禪定。


次科如來制律中初文上二句明心本一真從下示
迷成三道初中一識者祖師云不妄緣境但唯一識
又云還熏妄心於本藏識即指心體是大乘理其體
清淨玅用虗通也包褁十方含育萬有隨順物宜種
種異說法界涅槃中道實相圓覺般若真如真空法
性佛性唯心唯識佛藏佛母楞嚴總持等又號如來
藏祕密藏平等理清淨覺等經云般若是一法佛說
[001-0296a]
種種名今依楞伽起信唯識攝論以明藏識梵云阿
賴耶又云阿梨耶此云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因果
染淨種子起信云真如隨緣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即真妄和合識攝論云外塵
本無實唯有識是大菩提佛果證行此即全指真如
為真識解深密經則談九識謂第八識外別立第九
清淨真識又名清淨無染識真常淨識今準楞伽略
明三種經云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為
三謂真識即是真如現識亦名藏識分別事識亦名轉識此約真如
隨緣不變不與妄合故為真識不變隨緣和合現起
為現識譬如明鏡眾色像現餘之七識為分別事識
用此三種統收諸說彼經亦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而
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爾不絕又如來藏者
為無始妄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今明此識體本真
淨故曰元明楞嚴云則汝今者識精元明又云覺海
性澄圓圓澄覺元明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然此
一識自本來今生佛平等染淨二緣下不可得故曰
垢淨叵得也。


示迷中上二句即惑道由此一識不守自性感物而
動動即業相動之不巳熾然分塵顯變造世間眾生
國土凡聖因果生佛依正十界差別楞嚴云迷妄有
虗空依空立世界相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又云晦
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又
業疏云良由眾生無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又
[001-0296b]
云隨緣轉變有彼有此故云彼我熾然觸下明業道
動隨妄境曰觸物輙起妄識曰生情心為境轉故曰
隨妄心境相冥故曰興業業疏云隨妄興業動與妄
會等繫下即苦道諸有獄者三界迫迮猶如牢獄法
華經云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業疏云因之起染
纏縛有獄有即三有二十五有故曰諸有萬類即六
道四生輪迴互受種種差別不可勝數故云萬類然
此十界依正六道因果皆由一識之所變也應知諸
緣同一識體未有一法而非識變者經云三界無別
法但是一心作又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楞嚴云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又云色身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伹在
迷妄不知不覺故受輪迴未出生死又云佛告阿難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不能得成
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同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億下謂循環諸有時數久長善惡昇沉故
難休息劫是梵言具云劫波此云時分罔即訓無。


次科敘立教中既由惑業淪沒生死故佛興慈立教
極拔如來者成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真理平等
體絕虗妄故云如實即真身也乘履此法出現利生
故云來成即應身也大慈門者大即簡小之言慈乃
[001-0296c]
與樂之名門以通物為義十住毗婆沙論云依大慈
門說於毗尼戒疏云依大慈門曲授祕方又律云世
尊慈念眾生故而為說法闢猶開也將下申意煩惑
難清要由方便故先立戒撿䇿非違定慧由生煩惑
自遣乃知戒者正行之先容破惡之前陳盡苦源者
脫生死是苦煩惑為源破惑顯理故云盡也律云於
我法中快修梵行盡苦源除漏業者即七支三毒名
有漏業亦名動業身口事業動與理違若不先防妄
隨塵欲今立戒撿業惑無由故律云為調三毒令盡
故制增戒學譬下四句喻顯伐樹合上究盡苦源刊
枝合上先除漏業種果無依謂業不續現根株漸朽
謂三惑永亡刊削也毗下結示厥其也詩云聿修厥
德致謂由致茲即訓此。


次科敘作鈔中初文蘊結即目結集戒疏云蘊結西
土千有餘年譯傳東夏將四百載中天亦云中梵中
謂天地之中梵謂梵天之裔即五天竺國三千日月
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五宗即曇無德薩婆多彌沙
塞迦葉遺婆麤富羅此之五部同師毱多於根本僧
祇派出五見隨其樂欲各各不相承異執成宗杭行
於世故云競演上據中天並駕下明東土偏弘譯傳
者即翻梵成華譯易也言易梵成華周禮掌四方之
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
曰譯據佛教來自西方理稱狄鞮但漢世多以北方
交通譯人兼善西語是時佛法西來遂使譯人翻之
[001-0297a]
因是佛經咸稱譯也東夏即因此方亦稱華夏美服
彩章曰華大國曰夏四分偏弘上列五部前三部戒
本廣律此土巳翻根本僧祇亦流東夏然自漢明夜
夢之始迦竺傳法巳來艸創鎡基未遑具體跨及曹
魏將二百歲曇摩迦羅依四分羯磨方立十人受戒
仍出僧祇戒心令眾誦習至姚秦時十誦廣律初翻
人即依用其次四分僧祇五分三部廣文并傳此地
人謂僧祇與先戒本文理相合乃舍十誦多演僧祇
至元魏法聰律師方考受體始罷僧祇首傳四分高
僧傳云自初開律師號法聰口以傳授時所弘之沙
門道覆即紹聰緒撰疏六卷慧光律師再造文疏廣
分衢術後雲暉願等躡足傳燈各提聲教如後鈔中
廣列諸師傳演頗眾故曰偏弘或可諸部雖翻而四
分一受人不敢違業疏云神州一統約受并誦四分
之文偏弘之意又可見也又解聰師巳還雖有相承
然人情執舊多未伏從至于隋世尚有紛紜逮至唐
朝異端方靜今則混一唐統并行四分之宗是則偏
弘之言須推唐世思之雖下敘情見九代者自後漢
明帝佛法初傳至于大唐祖師出世凡歷九代即漢
魏晉宋齊梁陳隋唐鈔云震嶺傳教九代聞之又云
故即補闕反光九代相承者謂師資傳授六師者弘
演雖多不出六見鈔云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執
四分不用外宗二當部闕文取外引用三當部有義
文非明了四此部文義俱明而是異宗所廢五兼取
[001-0297b]
五藏通會律宗六終窮所歸大乘至極異轍者謂不
相祖述轍車迹也老子云善行無轍跡。


次科敘人中四依者凡有三種一人二行三法今因
人四依內凡為初依初果為二依二果三果為三依
四果為四依涅槃云有四種人能護正法為世所依
此並大權示聲聞像傳法化人眾生所賴四并名依
由祖師位隣極聖德冠上機迹現聲聞垂取三界故
云示也大聖懸記得其人乎一字涅槃云善解一字
名曰律師秉即秉持權即權握軫下敘弘教軫動也
扶顛顛即訓倒論語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安
用彼相矣如來使者語出法華彼云我滅度後能為
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
所遣行如來事又云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穆宗
甞用由此語以讚祖師經中竊為一人說一句號如
來使況乎輔教傳宗立言垂範百代無古千聖共遵
人天所依助佛揚化命斯佳疏不亦宜乎論語云遽
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問焉曰夫子何為對
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
乎垂下明化物曲施方便故曰垂慈摸範群生故曰
軌物導師者西域常法凡人登涉須立導師以為指
引今謂誘掖庶品事有同焉經中召佛菩薩以為導
師如云諸仙之導師第一之導師敘歎法中上二句
汎敘法未製諸文即事刪補故首著斯文斯文即指
鈔也論語云子畏於匡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001-0297c]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
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無機不收啟曰統被時眾
祖師甞讚部主曰結集茲藏通被時賓莫下正歎五
乘者人天聲聞辟支佛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諦
緣六度所乘法也此五齊運故曰并駕傳論亦曰五
乘方駕於戒道眾聖肩隨於行衢鈔云為五乘之軌
導今文附此通標七眾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
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由立五乘故群生咸受其
賜問上云統被時眾下云七眾俱霑文旨相重如何
簡辨答上據鈔主本懷下據當機獲益思之可解攝
僧如集僧足數受欲結界僧網師資等護法如受戒
說戒安居自恣等日用即二衣四藥等時須如主客
相待瞻病送終等大途如此非不相通儀謂法式務
謂事相橫提綱要綱即網上之繩由提綱則網自自
整今謂三藏羅列有同眾網今提大要即喻提綱要
謂機要也鈔云舉領提綱毛目自整尚書云舉其橫
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是也曲盡規猷規猷即
法則也鈔云心境相照動合規猷攝僧護法貴知大
要止可提綱日用時須法則微隱故須曲盡是下通
結尚書序云歷代寶之以為大訓由刪補成章古今
遵仰特標大訓以顯聖摸。


敘撰記中初科上四句敘古非理謂理趣淵奧皆訓
深也尚書序云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注云奧深也又
奧者室也班孟堅云究先聖之壺奧注云壺內奧室
[001-0298a]
也今謂理趣幽遠有同堂室之深造之者亦寡矣噫
古今學者尚不及藩籬況堂奧乎討下即應上句文
既淵奧故得其門者鮮矣討論者論語云為命裨諶
艸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
色之尚書序云討論墳典鮮得其門者子貢云孔子
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鮮者少也事類森羅者文中所辨
三行二持等事也義類不一如萬象森然羅列也鈔
云森然萬境何事非持羯磨序云昔巳在諸關輔撰
行事鈔具羅種類雜相畢陳是也駕說者楊子云亦
猶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注云駕者傳
也消釋文義得失互彰故云或容等。


次科示文體中觀前失旨方事操觚故云由是古今
章記五十餘家講授傳弘歷代尤眾并皆窮竅互見
是非今家所存在理為正故云研諍可否等或賢聖
所遺或先德文記或章記流行或口相傳授或聞或
見擇善而從包括成章形于翰墨故云罄所見聞罄
盡也。


立題分卷中上二句敘立題行事乃首題之別目一
鈔之所宗依之建名深符聖旨不下示分卷以鈔約
三行分三卷今記依之亦分三卷故云不違等良下
二句敘題初示學宗上下兩卷眾共兩行名作持中
卷自行名止持故云一部統歸等統會也謂會歸不
出三行也周易略例曰統之有宗會之有源科下四
[001-0298b]
句次示作用文言指今鈔也日月星辰天之文也詩
書禮樂人之文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今宗律以造鈔如易之有文言也法
相謂戒法戒相受隨即戒體戒行問此之戒相為屬
何相答法相也由科釋文言隨事顯相故也若論由
法成行美德外彰亦通行相詮謂評之權也由之以
知輕重量謂斗之衡也用此以知增減既科釋之又
稱量之則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也又上二句屬教即
自利資之一字也下二句屬行即利他持之一字也
是則下總結言教行則目足相資深池可到語自他
則彼我兼濟大行為心經云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是
也首題則記號資持部意即鈔詮行事智者觀乎記
題則一部鈔意皎在目前。


述巳申懷中通宏猶廣大也寡陋謂孤陋寡聞以下
喻顯上二句出東方朔答客難彼云以管窺天以蠡
測海以筯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
者哉蠡是蛑蛤也以蛑量海安測其深下二句出朱
浮與彰寵書彼云猶河濵之人捧土而塞孟津多見
其不知量也孟津即黃河流處居人以土塞之是不
知量也合意可知此記主揮[言*鹿]不自伐也觀今著述
前代未聞抗折百家超過眾說解義則氷釋泉涌在
文則金玉相振是可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苟南山
載出波離復生亦無以加矣式下伸懷式敬也用也
夙即訓早詩云夙興夜𥧌記主玅年聽律志欲伸明
[001-0298c]
善始令終功願斯滿亦猶祖師少仰玄風志隆清範
流通者淨名疏云從譬得名如洪源甘澤從上被下
名之為流無所壅隔名之為通裨補也萬一者謂作
記解文未能盡理伹於萬分之中可補一分耳楊雄
美新云雖未究萬分之一二亦臣之極思也者爾即
語辭王莽纂位曰新室子雲上書曰美新


大段第二初敘意中上四句標古然下明今章記雖
多未明要旨今家操染頗識指歸欲曉大途略提五
例莫不攬收文義披括古今顯斯文製作之揩摸學
者討論之路徑庶乎入文易見得意忘言前則通明
來到此乃括示大綱條領一披思過半矣盖準鈔文
卷首一序通敘撰述緣起後明十門統括諸篇大綱
其致一也春秋序云凡言例者皆經國之常制周公
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
體用出五例一微而顯二志而晦三婉而成章四盡
而不汙五懲惡而勸善後賢述作多本此意如天台
止觀七例所傳部別。所依正教。依正消釋。大意。總別。心境相疑。解行相資。吁疑顯正等例


通慧釋經四例審字不審音如諸呪審音不審字如卍是音字俱審如諸經音字俱不審
如梵夾等又如周易之有略例止觀之有統例今鈔十門

洎諸篇中出例尤多尋之可見歷觀謂周覽也易辨
位曰歷觀眾卦述作者樂記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
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謂之聖述者謂之明仲尼
云述而不作楊子曰其事則述其書則作五十餘家
自大慈至文博凡五十九家據皎然薦靈澈書曰有
[001-0299a]
律鈔引源記二十一卷諸家圖疏遺之則六十家矣
指南崔豹古今注云昔軒轅與蚩尤戰于𣵠鹿之野
蚩尤作大霧迷其四方黃帝作指南車一指於南則
餘方可辨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又晉書與服志曰司
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製或如樓三級四角
金龍御羽葆刻木為仙人立車上車雖四運而手常
指南大駕出為先啟之乘祖師亦甞敘古云並謂指
南俱呈至說諸師並喜於自見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俚語云家相獘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


別示中初科上二句示分宗宗即主義主必致一不
可濫故三藏即經律論能詮教也所詮即戒定慧三
學也三藏三學分對可明藏以含藏為義文能含理
理能含文即經律論各含一切文理大小二乘皆有
三藏如沙彌篇大小二乘皆有三學所詮既爾能詮
亦然若依法華智論三藏之名專在小乘法華云貪
著小乘三藏學者智論云迦旃延子於婆沙明三藏
義不讀衍經非大菩薩此指四含為經五部為律四
門為論別在小乘故也若約通論大小齊攝不復疑
矣下二句顯教局謂律詮事相經論明理有司存論
語云籩豆之事各有司存二中上二句標人并下顯
相律論糅雜宗旨混然故曰亂也仲尼云惡鄭聲之
亂雅樂注增輝即希覺律師所撰凡二十卷彼自序
云敢依集要之宗更助不判之義昔曹子建以螢燭
末光增輝日月輙符此喻遽目斯文隨文結釋者梵
[001-0299b]
語殺三摩莎此云六離合釋西天凡二字巳上為名
皆須六釋簡濫言離合者謂先離後合妙法是體當
體上有微妙義故云離妙是法名合一持業持謂任
持業謂業用如玅法是二依主依他主法得名曰依
主或依法或依人或屬能或屬所所依從能依得名
如言佛殿殿是所依佛能依人故曰依主能依從所
依得名如言藏經藏乃所依處經是能依經藏之經
故曰依主也三有財有分有全如言金剛即金如云
金剛神即是皆有財釋也四帶數如三寶四諦因釋
其寶與諦起三四之名故也五相違如名色四薀是
名色薀曰色色心相違故又如水火鹽醋天地等皆
相違釋六隣近如言念慧念與慧相近故曰隣近增
輝釋題云準集要具二釋一持業釋二依主釋云云
且祖師兩鈔二疏釋名辨相曾無此意何得輙用涅
槃者即解心□泥曰乃立四門一釋名二出體三辨
人四明大涅槃相攝四果者即解為求四果故廣明
斷證謂之涅槃章四果章等世有折立別行亦正為
此後人或復作記或出章門紊亂宗乘誇掠異學忘
本逐末一至於斯引論參律援有釋空攻乎異端為
害甚矣故云況復等俱舍此云藏藏以包藏為義此
論包藏諸勝義等婆沙即毗婆沙此云廣說義廣故
亦名勝記說義勝故亦名異說五百羅漢各異故并
與有部同見實宗即薩婆多假部即曇無德二宗異
執矢石相違西土分河此方競化混而為一良未可
[001-0299c]
焉可下結歎語出業疏彼云河北魏部正解四分徧
廣多宗江南晉師崇尚成實依論出體用通十誦斯
并宗骨顛倒等是則宗部不分其來尚矣後銳即因
來學銳利也枉費時功者謂徒移日晷妄損正功。


明今中初科上二句標示糺舉也故下正判上二句
標教行之局決下示所詮之要上句止持即自行謂
戒相也下句作持即眾行謂羯磨也共行攝在其中
此下結示正本即上戒律旁兼即目經論。


次科引證中上二句標舉論語云舉一隅不以三隅
反則不復也隅者角也戒下引證大妄語戒古師解
入聖智勝法等初四句牒非顯異他日即多日也意
所異者疏主自謂也舉下明其異相初指宗斥濫縱
下遮其舊習費下彰過自下結責未曉巳宗強知他
學劣識而欲博通蠡杯而酌大海故云不識分量。


結勸中斯文即戒疏文龜鏡龜鑑吉凶鏡分妍醜宜
須改迹令革故也事氷情貴適時也。


辨教中初科上三句通明功用詮表不出事理隨機
無越利鈍當知教者乃聖人之被下之言詮理化物
為義如小乘教詮真諦理化六凡法界大乘詮實相
理化十法界若非化物不名為教若非詮理不名為
經輪梵之典儒道之書不可同年共日語矣雖下別
示教宗上二句顯繁而不瀆廣開戶牗謂方便多門
軌度無差謂聖師一定戶者門也牖竪窓也孝經序
曰希昇堂者必自開戶牖下二句敘略而不壅尅定
[001-0300a]
揩摸謂大小不濫攝生斯盡謂利鈍齊收法華云為
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
緣法為求菩薩者說應六波羅密又華嚴云若有諸
眾生其心厭沒者為說聲聞道令離於眾苦復有眾
生其心少明利為說因緣法令得辟支佛若復有眾
生樂學慈悲心廣饒益眾生為說菩薩道若復有眾
生決定樂大乘轉無盡佛法為說第一道豈非隨機
設教理無虗授哉。


處判中初科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故名圓音起信云
圓音一演異類得解如來一代之教不離一音然有
二師一後魏菩提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
并陳二姚秦羅什法師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不
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淨名云佛以一
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意高深凡情叵測故
曰難求大約疏文略分衢術故曰且依等業疏云戒
體者何耶所謂納聖法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然
後依體起用防遏緣非今論此法三宗分別。


敘宗中體即戒體教即律藏律由戒生故戒為律本
疏云夫言戒者既是教源義當披演統括律計不出
四門所謂空有雙非雙亦雙非入空雙亦歸有故此
四門還即二計此土翻傳雖有四律十誦四分時所
盛弘故今但對兩宗辨異疏云此方盛弘假實二解
成論所辨正通四分曇無德宗雜心俱舍乃解十誦
薩婆多部一實法宗中彼明我人等法假名是空陰
[001-0300b]
界入等并是實有亦名一切有宗亦即毗曇部同歸
色聚者明受體也作無作戒一體無殊能造所造二
俱是色既不談心未窮業本故未圓也疏云薩婆多
二戒同色彼宗明法各有繫用戒體所起依身口成
隨具辨業通判為色業即戒體小機力劣不約心論
善惡二業皆由色造所發亦色故作無作并色為體
隨下明隨行上句標示形下釋成即多論動身口色
方名犯戒此下結名他宗所謂愚法小乘或曰三藏
教者即此部也二假名中彼明諸法緣生故空故名
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又深取大乘空義故名經
部師即下正示上二句標人四分一律是今學宗曇
無德者戒疏云梵音曇無德唐言法正明慧卓朗除
邪倒也又言法護興建正法不墜於時又言法鏡能
照達萬法也此下出法上句明受體強號二非即非
色非心教雖是小義乖小道雖通大乘非全大教比
前為勝望後還劣是故立體兩楹之間初明作色心
能造色是本教心即過分及論所發非色非心非色
過分非心本教疏云依成實當宗分作無作者由此
宗中分通大乘業由心起故勝前計分心成色色是
依報心是正因故明作戒色心為體是則兼緣顯正
相從明體由作初起必假色心無作後發異於前緣
故強目之非色心爾考其業體本由心生還熏本心
有能有用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約色心窮出體性
各以五義求之不得不知何目強號二非記中問兩
[001-0300c]
云強號是何教意答若據本宗翻作為名今取通意
以識達體貌即知二非附權而立故云強耳。


隨行中上句標示下二句釋成業疏云若據菩薩十
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即律制發心
作心念作并吉羅又一切時中常爾一心念除諸盖
違皆結犯此宗制教義同菩薩但瞥爾重緣以分大
小耳又戒疏云獨頭心念亦名為犯重緣向念可得
思覺而不制約故是犯科所以文云心念作也又業
疏云諸有結正并問何心不同彼宗身口七支皆色
中有損益故此下結名三圓教中前並小教此是大
乘以大決小不待受大即圓頓義也前二偏計空有
不均今悟教權名殊體一色與非色莫不皆然即圓
融義也前既從權一期赴物今此克實究竟顯示即
圓滿義也又三聚融攝非可思量即圓玅義也又三
誓三聚三脫三身彼彼互具即圓具義所謂圓誓圓
聚圓發圓修圓德圓證圓趣入解脫圓建立眾生諸
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與二乘共者皆此教也故法
華開示悟入華嚴發心便證維摩瞻蔔林中不嗅餘
香入此室者唯聞諸佛功德之香般若明最上乘涅
槃一心五行又經云有人入大海浴巳用一切諸河
之水又娑伽羅龍王澍車軸雨唯大海能受餘地不
堪又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又法華露
地白牛涅槃雪山肥艸如是等類并為圓教據云三
宗無理偏局然既別標不無其致由前兩計各有宗
[001-0301a]
黨今此直以大乘圓義以決前體故但標教今指教
宗即指圓教以為一宗非宗黨之謂也即下正示涅
槃開會彼有二意一為未熟者具談佛性令具真常
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
法身故重扶戒律會歸常住故涅槃云二乘之人未
來畢竟歸於涅槃如流歸海又法華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皆開會之意二經巳前權
實不同大小相隔如華嚴大不納小小雖在座如聾
若瘂攝機不盡不暢如來出世本懷來至法華會歸
一乘爾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為實施權也又云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開權顯實也正直捨方便但說
無上道廢權立實也乃知法華開聲聞而作佛涅槃
扶小律以談常捨此二經餘無此義季云通云法華
涅槃二部之教大意皆令二乘捨權入實成就法界
一實真門自餘諸教皆并方便是也問二經同是開
會今何獨舉涅槃答論其時味與法華同但扶律談
常於義親故舉後攝前理自足故決了權乘者法華
云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又祖師云涅槃即窮累
教本決了正義權謂權謀暫用還廢實謂實錄究竟
指歸二經巳前皆權說故故下正示上二句明體識
藏熏種者疏云熏本識藏成善種子又云不妄緣境
但唯一識隨緣轉變有彼有此欲了妄情須知妄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於本識藏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
[001-0301b]
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問熏有幾
種答初受作戒熏成無作次則無作熏成隨行三則
隨中作無作熏還資本受若論所熏通熏心識問如
起信說內外二熏此屬何收答彼以真如為內熏師
友教法為外熏今以一識本真為內熏作無作戒并
外熏耳即善根種子善以簡惡從喻得名如世糓果
皆有種子然種子之名通義須細簡初約十界四趣
為惡餘六是善次就善中人天有漏四聖無漏三就
聖中三乘是偏是權唯佛是圓是實今此戒種文唯
簡惡若望人天是無漏種若望偏權是圓實種行者
當知本所受體即是一體三佛之種法華云佛種從
緣起即斯義也隨下示行三聚即攝律儀攝善法攝
眾生隨舉一戒三聚具足隨舉一聚互具亦爾故知
初受圓發三誓隨中奉持圓修三行成因感果圓證
三身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
亦即三誓三聚心佛無差因果不二能如此者始名
圓戒是波羅密即究竟木叉也微縱即瞥爾疏云若
不勤䇿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成業行者即
大乘方便如梵網制不慳不嗔等又涅槃聞敘釧聲
分別男女相心染淨戒此下結名機有淺深教分終
始前雖是大未極化源來至涅槃方名了義故曰終
窮大乘教。


會宗中上二句標舉深下會統十誦色為戒體但防
七支既不談心故未圓也四分二非為戒體戒制重
[001-0301c]
緣高讓圓乘猶從權意退非是小進不成大密使行
人心希實道優柔教義成立巳宗俯修小乘潛通大
教教名過分其在茲乎戒疏云斯人博考三機殷監
兩典包括權實統收名理是也教蘊分通者謂四分
宗中時有大乘之義非即大乘如鈔所謂義當大乘
是也羯磨疏云五義分通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
施生成佛道知餘非向也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
捨財用非重知心虗通也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
略引成證全乖小道總結中對上可知偉矣南山律
師以二教三宗判釋東流一代時教與天台四教賢
首五教其旨同矣而世之學者各保巳宗謂南山正
明律相依之修習報在人天或證小果是豈知戒為
出世解脫之因無上菩提之本始虧發足終失歸途
且吾祖行位果證與智者賢首昆仲之間豈垂世立
教而困人於小道哉不入其門詎知美富非聖侮聖
招報不輕勉之勉之。


三引用中次科初文上二句標人或下顯相有四并
不觀文勢用與教義關涉伹隨所聞見即事鈔錄支
離[蓋-去+ㄇ@人]術不足披尋既下彰過乖鈔旨者鈔興意云鈔
者固令撮略正文包括諸意又云橫評不急之言於
鈔便成所諱穢真宗者鈔云猶恐後代加諸不急之
務增益其中使真宗蕪穢行者致迷記解云不急務
者即世現行諸家章記或廣張法相或多雜俗書顛
覆祖宗翳昏智眼。
[001-0302a]


顯今中初用三藏意上句標聖下敘意上二句明聖
文廣下二句顯鈔意略故下引證撮要包括是鈔所
宗橫評繁文即今所諱故云非鈔者之意今下示意
申明幽隱者謂鈔引三藏沉密難知因廣其相如解
毗尼四法具引善見䟦闍十事備寫律文讎挍差違
者謂鈔引律論與本文相反欲知同異即引文對明
如結界篇列五種解界與善見少異即引而申之又
如持犯篇解惡止善行與百論相反今委而辨之并
廣子注以顯其相。


二用祖教中初標謂下釋上四句廣明疏鈔即二疏
雨鈔傳即感通靈感等錄如賢聖三寶等儀如輕重
章服等集如弘明等圖即諸圖經誥即淨厨等卷帙
法傳非學不知其下示意以後廢前者撰鈔之時猶
同昔見至後兩疏方改前義或聖智獨明或人天顯
告下引一二以遣文如明二三人法中懺提問邊約
必與不必以分三十九十記云此猶循昔若準疏意
捨墮落前眾法中九十單提不必須問又僧鬘物鈔
云花果結鬘之義準戒疏僧鬘梵語唐言對面施乃
曰鈔引昔解謂花果隨字顯相乖事義也又如增坐
具夾大衣等并修古感通傳中天人委示乃廢前義
廣如彼者謂鈔略明餘義指疏即安居篇明重受日
今解指廣如疏記引疏明之修道務急何得制住等
又足數中簡淨穢指句法如疏記引業疏云一是足
非別二是別非足三兩亦四雙非等斥謬妄者如解
[001-0302b]
四果云古師於此廣辨斷證紊亂學宗諸記又云今
所學者正求四果以斯宗正屬聲聞故談至此極矣
會正今引受戒中上品發心沙彌篇出家學本篇聚引
勝鬘智論毗尼即摩訶衍業疏圓教出體即同三聚
等也又解略說戒云不略七滅者戒少言約復接後
文是可說故若準尼鈔八并通略無勞臆說仍引戒
疏以為明據和會異同者如羯磨篇對首中結數鈔
二十九疏二十八多少不同引疏料簡又如受日立
法中通標四家羯磨與諸文差異委出其相。


三用俗書中初標莊下申意上四句據經律顯過十
誦云莊嚴章句樂世法故如是能令正法疾滅故法
華云不親近外道及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又智論云
習外典如刀割泥泥無所成而刀自損又云示日光
令人眼暗涅槃經云如將人糞刻成栴檀縱經塵劫
終無香氣搜尋外典欲歒生死亦復如是今或潤色
教典防歒外宗佛亦開許如善戒經若為論義破於
邪見若二分經一分外書不犯薩婆多師十二時中
許一時學外故悉能區別外典籍曇無德部俗藝呪
術為防巳害兼以閉邪開學不犯智論顯結集羅漢
德云讀誦三藏知內外經書外道十八種大書等故
知佛許兼學但不可著耳下四句明依祖教誠規舉
俗況道如鈔云尚非俗節所許何有道儀得存記引論語
曲禮以況吾道又鈔云俗中恒人所耻況淨僧食之記云儒宗君子
尚違庖厨故舉以為況取義助文如鈔云致令新學困於盤石

[001-0302c]
記引易云困于盤石蒺䔧又鈔云諸師穿鑿記引盂子所惡於智者其為穿鑿
下斥非事浮華者言無實也同世論者輕聖典也今
下示意語勢相涉者鈔云喻於道記引曾子喻父母於道等借用
彼文者如鈔云不得雷同記引曲禮無雷同又鈔云
上達立法以濟器下達學法以隨懷記引論語君子
上達小人下達今借用彼語用目二機但下示略字
體從義訓者依字書則名正訓取義用則名義訓但
欲易明不必有據如云初猶都也即猶止也如是廣
知專據字書即諸記多引釋名說文篇韻等如會正
破古訓初為都云不出字書是也。


四破立中次科初文上二句敘古慈訓即因祖教下
二句顯非上句示迷宗要如戒體持犯三觀三宗等
歷代沉喪孰為提綱下句斥暗文相即隨文釋相互
有長短。


次明今中上二句示略古多謬妄備舉則繁苟下顯
理欲別是非義須略辨上二句生起多岐者楊朱見
岐路而泣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高誘曰憫其本同
末異又列子云楊子隣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
竪子追之楊子曰噫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隣人曰多
岐路既返問獲羊乎曰亡之矣奚亡之曰岐路之中
又多岐路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楊子戚然變容
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
非夫子之有而損之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
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曰大道
[001-0303a]
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云云至下示相大義
有妨者如辨戒體持犯等異計難革者如例解妨疑
坐知立秉等下四句示不盡義鋒即利刃世中兵闘
謂之爭鋒唇舌相攻以圖勝負事有同焉祖師云爭
鋒唇舌之間。


五敘疑闕中初牒章者謂疑則闕之弗敢臆說所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仲尼云吾猶及史
之闕文也又云多聞缺疑謂雖多聞疑則缺之如春
秋云吾非聖人不敢妄加慮開後生穿鑿也。


二正示中初科上二句敘鈔體律論雖廣撮要示之
下二句示難明淺識謂所見不深寡聞謂所學不贍
次科初文上四句顯相疑雖不一四意收盡下二句
示缺意論語云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二中正示其文相標曰未詳者如云未詳所以未詳
聖意或單曰未詳等爾雅多然存眾說者謂義在可
疑則數家兼列如下自見擬尋文據如云尋文未獲
等俟後講磨或期溫故知新或慮後生可畏如言請
試詳之等三中示有所憑聖論推本之懲多論云若
說法論義一切莫自稱為是常令推寄有本則無過
也不爾斧在口中懲誡也祖教廢前之列如上所列
三總結中藏否善惡也否補靡切詩曰於乎小子未
知藏否舉大端者即上五例所括一部文意若網目
之在綱如喪毛之依領觀序得解其在茲乎。
行事鈔資持記序解并五例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