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67 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後唐-景霄 (master)




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目次




* 卷第一

* 初立章料簡
* 卷第二

* 次判釋科條
* 釋鈔顯目一十一字
* 卷第三

* 釋鈔總序畢別序第一門
* 卷第四

* 釋別序第二門畢第十門
* 卷第五

* 從標宗篇畢受欲篇
* 卷第六

* 從羯磨篇畢結界篇
* 卷第七

* 從僧綱篇畢師資篇
* 卷第八

* 從說戒篇畢自恣篇
* 卷第九

* 從名報篇畢釋相篇六趣音
* 卷第十

* 從七眾發戒章畢二不定戒
[001-0001b]
* 卷第十一

* 從三十戒畢九十戒中三十戒
* 卷第十二

* 從九十戒中三十一戒畢隨戒篇
* 卷第十三

* 從持犯篇首至第六優劣畢
* 卷第十四

* 從第七雜料簡門畢持犯篇
* 卷第十五

* 從懺六聚篇畢二之篇
* 卷第十六

* 從四藥篇畢諸雜要行篇
* 卷第十七

* 從沙彌篇畢傳通分


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目次
[001-0001c] No. 737
四分律鈔簡正記卷第一
吳越國長講律臨壇賜紫清凉大師景肖纂


蓋聞。事鈔玄䆳。功用寔深。是律府之樞開。乃行持之
鉗鍵。爰自巨唐貞觀之後。製造章記。四十餘家。而條
貫極繁。篇軸兼盛。欲遍披討。難究源流。伹景肖夙飲
化緣功承稟訓。輙簡諸多正義。編集成之。庶後學徒。
俾其福用云爾。


將解一部鈔文。大分為二。初且立章料簡。略知教之
所歸。次乃判釋科條。廣辨教之文義兩段。就初四又
分四別。初明能說教主。依大小乘。以辨三身。二明所
說教藏。即經律論之差別。第三結集住持離分部別。
第四翻譯時代制作之由四段。


今初且能說教主者。謂我本師釋迦佛也。於中分二。
初釋總名。次解別名。兩文初也。具足梵語。釋迦牟尼
佛陀耶。此翻為能仁寂默覺。釋迦兩字是姓。此翻能
仁。起自尼樓因父王之三歎。從德立姓。下文廣述也。
悉達多是名。梵音訛也。具足應云。薩縛曷剌他悉陀。
唐言一切義成。謂成就有為無為之義故。亦可成就
三乘聖道。故曰義成也。牟尼或云文尼。是字此云寂
嘿。對暄爭以明。謂諸有情身中。各有根本十惑。所謂
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此十煩惱
[001-0002a]
體性乖違。故稱為爭。且如貪緣順情境起。嗔向違情
境生。痴謂不了因果。慢則高舉為性。疑則猶預不决。
身見執我我所。邊見執斷執常。邪見撥無因果。見取
執劣為勝。戒禁取非因計因。此十煩惱在有情身中。
觸動善品。惱害自他。閏業招生。常為喧諍。今佛不同
我輩有之後。於金剛座上。以三十四心。並皆斷盡。故
云寂嘿。又於三十四心中。前三十三心。未沾此號。至
第三十四心。方得此名。故俱舍論云。無學身語業即
意三牛尼云云。佛陀者號也。號有十種。今且論一。即
於十中。當其第九覺悟圓明號也。此翻為覺。故攝論
云。覺謂覺察。覺察煩惱彰。如睡夢覺。覺謂覺悟所知。
彰如蓮華開。又覺具三義。一自覺。覺心簡凡夫。凡夫
未能自覺故。二覺他。謂覺他異二乘。二乘但能自覺。
是覺心既不覺他。即未覺他。三覺滿。色心俱泯對菩
薩。次菩薩雖覺色覺心。然色心未能雙泯。唯佛三義
足故。猶彰於覺也。故多論云。覺了一切法相故。復次
一切眾生。長泯三界。道眼既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故名佛也上來解總名竟


次別名者。謂佛有三身。法報化別故。今且依小乘辨
者。即分三也云云。初言五分法身者。五者舉數。分者
分段。法者軌持。身者體依聚也。以五分之法蘊。積在
於無學身中。故云五分也。一戒蘊。防非止惡曰戒。故
婆沙云。無學身語律儀。及以正命。名為戒蘊。謂無學
身業為正業。無學口業為正語。無學乞求為正命。離
[001-0002b]
四邪五邪等。八支聖道中。此三名戒蘊。即道俱無表
戒。謂無漏淨慧。與同時思現行。有防發之功能。故名
戒也。二定蘊。息慮外緣名定。故婆沙云。無願三摩地
為定蘊。即三解脫中。有無願解脫。此依八地無漏定
上發生。即於定位。作無願行相。對治前境。名無願三
摩地。躰即是定。故取為定蘊。此亦無漏慧與同時思
現行。有防發之功能也。三慧蘊。觀達有無名慧也。故
婆沙云。正見正智名慧蘊。推求名見。決斷名智。見智
雖殊。體皆是別境中無漏慧故。取為慧蘊也。四解脫
蘊。累盡清淨。不滯有無。名為解脫。故婆沙云。盡智無
生智。相應勝解。名解脫蘊。即通大地中勝解。此之勝
解。能即持四真諦境。如苦我巳知。集我巳斷。滅我巳
證。道我巳修。於無學位中。即持得自在故。名為解脫
也。問解脫與勝解何別。答因中即境強。名勝解。果中
斷煩惱。名解脫准此因果有異也。五解脫知見蘊。謂於自他
解脫。並皆顯了。名解脫知見。故婆沙云。盡無生智相
應現前。名解脫知見蘊。即約金剛心後解脫道中慧
作是解。我巳知苦。不復更知。我巳斷集。不復更斷。我
巳證滅。不復更證。我巳修道。不復更修。此之二智。總
名解脫知見。問解脫與解脫知見何別。答勝劣有異。
解脫起勝解緣四諦。解脫知見緣涅槃也。巳上五分
之法蘊積在身。復有普熏之義。亦號五分法身香也
上解五分法身竟


第二報身者。果起酬因曰報也。身義如前。謂酬昔因
[001-0002c]
故招今果。感巍巍之相好紫磨金軀。住世方八十。廣
演三乘教法。釋此不同。略以六門分別。初明三阿僧
祇所逢佛。二明六波羅蜜修習圓滿時分。三於百劫
修妙相因。四生處人中成佛意。五㝡後身出家修有
漏道斷惑。六菩提樹下修無漏觀斷惑六段。今初也。
具足梵語阿僧企耶劫洛波。此翻為無數時分。今略
云阿僧祇。翻為無數。問既云無數。何故言三。答俱舍
云。此謂劫名。非是不知數量也。又問未審積何數量
為一無數劫。答准婆沙論云。時中極少莫越剎那。極
長即阿僧祇。謂一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六十怛剎
那為臈縛。三十臈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
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年。積此年至八萬四千
歲。後經百年減一秊。如是減到十歲巳。又百年增一
秊。還到八萬四千歲。此名一增減。如是二十增減名
一住劫。住既二十劫。成壞空各二十。共成八十劫。如
是八十劫。始為一大劫。從此至一十。一十為百。十百
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一度洛叉。十
度洛叉為一俱胝。十俱胝為一末陀。十末陀為阿庾
多。十阿庾多為一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一缽那
庾。乃至第五十二數。名阿僧祇。引云無數。如是至三。
故曰無數劫也。所逢佛者。謂明三僧祇劫中。未審值
遇多少佛。故俱舍頌曰。於三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
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所言各供養七萬者。第一二
三各是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如第一劫供
[001-0003a]
養七萬佛。又供養五千。第二劫中供養七萬了。又供
養七千。第三劫中供養七萬了。又供養七千。若計數
者。三七成二十一萬。又五六七千。復成一萬八千。并
上都二十二萬八千佛也。此亦且約小乘宗旨以言。
若據大乘四依。供養二十六恒河沙佛。如涅槃經說。
六度亂修是地前為初依。供養五恒河沙佛。初地至
七地。為第二依。供養六恒河沙佛。八九二地。為第三
依。供養七恒河沙佛。十地等覺巳去。為第四依。供養
八恒河沙佛。又准金剛經云。我於燃燈佛所。得值八
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無空過者。問三
祇劫內所逢諸佛供養數量巳知。然未審其間佛名
何。答佛數既多。不可具述。今依論文。但舉初後。故俱
舍頌曰。三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
迦牟尼。謂總舉三劫滿時㝡後佛。故云三無數劫滿。
逆次者。顯非順也。如第三無數劫供養七萬七千佛。
最劫末時佛名勝觀。第二無數劫供養七萬六千佛。
最劫末時佛名燃燈。第一無數劫供養七萬五千佛。
最劫末時佛名寶髻也。初釋迦牟尼者。謂第一劫初
所逢佛名釋迦牟尼。即古釋迦佛也。謂菩薩因中。曾
作窰師之子。遇此釋迦如來。遂發善心。要期弘願。願
我當來成佛。一似如今世尊。是以現在所度有情等。
皆同往聖云云上來明三僧祇劫所逢佛巳竟也


第二明六波羅蜜修習圓滿時分者。故俱舍云。但由
悲普施。披桁身無忿。讚歎底沙佛。次無上菩提巳上頌文
[001-0003b]


且第一布施波羅蜜者。謂佛因中常以金銀等外財
惠施。又復捨頭目髓腦等內財。如求偈捨身悲心飼
虎等。故婆沙云。若時菩薩。伹以悲心。能施一切身命。
乃至都無少許戀着之心。非謂怖求勝生差別。齊此
名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時分。第二時戒忍辱者。
謂菩薩因中。曾為仙人。獨處山間修道。時世有王。名
為哥利。新云羯利。唐言鬪爭。時王與嬪妃等。入山遊
戲。王少有疲倦。暫時憩息。時諸女等遂乃前行。偶到
仙人止住之處。仙人廣與說法。彼貪聞法遂乃忘歸。
王後覺時令推覓故。既知彼等在仙者龕中。王生忿
怒之心。謂是仙人誘引我之眷屬。即以利刀割截仙
者。支節分散。作斯事與乃却還宮。到中行逢。忽覩天
地黑闇走石飛沙。前進不得。王自念言。此必是仙人
所為。宜令懺悔。乃迴到彼。求哀悔過。忽聞空中告曰。
大王當知。我是求大菩提之人。王椎割截我身。我都
無一念怨恨。王又白言。誰當信汝此語。仙人告王曰。
王若不信我言。聽立誓願。我若有心嫌恨。我之故體。
永不完全。我必無怨恨之心。願此故身平復如本。言
訖其身仍舊。此名持戒忍辱二波羅蜜多。以無嗔忿
之心。又不思其加報也。故婆沙云。若時菩薩彼解支
節。乃至無少許。雖未離欲貪。然心無忿恚。齊此名持
戒忍辱二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時分。第三精進者。婆
沙云。若時菩薩勇猛精進時。底沙如來有二弟子。一
名釋迦。二名慈氏。謂此二弟子中。慈氏理合先成佛。
[001-0003c]
伹為釋迦。是悲增菩薩。樂修利他行。所化機先熟。慈
氏是智增菩薩。樂修自利行。所化機未熟。彼佛思惟。
釋迦雖成佛合在後。爭奈所化境巳熟。不可抑遏。令
向後耶。慈氏雖成佛合在先。然所化境未熟。縱成道
何益。今寧可迴。又就多人不可迴。多就一也。遂設方
便。告釋迦菩薩曰。吾欲入山。汝亦應去。爾時菩薩奉
命。乃持彼佛尼師壇安肩上。從隨而往。時佛既到山
中。忽然示現。遂隱其身。於吠瑠璃寶龕之中入定。跏
趺而坐。入火界三昧。其釋迦菩薩。忽失本師。處處求
覓。並皆不得。後忽見在寶龕之中入定。威光熾盛。更
異於常。遂翹足經七日七夜。起無怠之淨心。以妙伽
陀。讚彼佛曰。舊云。天上天下無如佛等。新俱舍頌云。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
門。尋地山林邊無等。解云。天地者天上地下。此界者
此三千也。北方毗沙門宮。此云多聞室。以信敬名聞。
滿彼十方故。逝宮即大梵王宮。外道執彼為常。佛為
破之為逝宮故逝由往也。天處。非但逝宮等無
似佛。十方世界。亦無似佛也。有智慧相好莊嚴。名為
丈夫。行步端祥有大力故。號曰牛王。息惡義邊名沙
門也。尋山林遍。無與佛齊等也。論中問曰近佛菩薩。
名句巧妙。何故七日七夜但念一偈。答思願勝故。若
假名句。恐心不專故。故唯一偈也。爾時菩薩。說此偈
巳。頓起九劫。先成佛道。齊此名為精進波羅蜜多修
習圓滿時分。第四位婆沙云。若時菩薩處金剛座住
[001-0004a]
金剛喻定。齊此名為定慧二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時
分。此六波羅蜜。四位修成。故俱舍云。六波羅蜜多於
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是修圓滿。又准諸經中。明此
六波羅蜜。為對治六相違障故。一多貪令修布施。二
毀禁令持戒。三多貪嗔令忍辱。四懈怠令精進。五多
思令禪定。六愚痴令修智慧。故六立也。又此六種所
以先後次第何耶。答准大乘論六由。於前前引發後
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前前麤後後細。易難修習次
第如是。廣解如是或有廣述大乘六度章門一非宗承二繁新覓


第三百劫修妙相因者。謂上三祇劫滿六度修圓。正
覺將登。須憑妙相。若斯之義。故次明之。所言百劫者。
一解云。是轆轤劫。二云是水火劫也。謂菩薩三僧祇
祇劫修行圓滿足。據理須臾經於百劫。修妙相因。但
為前來翹足。讚歎底沙如來。七日精勤。超於九劫。今
但九十一劫。相好即圓也。此亦且據小乘以言。若准
大乘說。超四十劫也。布髮掩泥。超八劫緣起如四分律中。翹
足讚佛。超九劫如俱舍論中述。薩埵王子捨身。超十一劫緣如
金光明述。雪山求半偈。超十二劫如涅槃經說也。巳上通大小乘。

都計四十劫也。問大乘說超四十劫。未審更用幾劫。
修妙相因。答有解云。若但約俱舍超九劫。即須九十
一劫修成。若通諸教文。既四十劫超。今但要六十劫
修相也。今謂不然。縱所說超四十劫者。亦須臾經九
十一劫。修妙相也。所以爾者。翹足讚佛九劫。大小二
乘同許。是百劫內。超餘之苦行三十一劫。大乘之中。
[001-0004b]
元約僧祇劫中。超水火劫。不合將他三祇劫外百劫
內數以共增添。引據慈恩基法師解思之。問其妙相
相狀云何。答俱舍云。佛思之所成。各百福莊嚴飾。所
言百福者。百人善思。號為百福。即身三口四意三十
業道也。今於身三口四。且約煞犮說者。便是五也。唯
如自行不殺思。不但自行。兼勸他人合行不殺。名勸
導思。見他不殺。發隨喜心。名隨喜思。見他不殺。發言
讚歎。名讚歎思。將此四種迴向菩提。名迴向思。一業
道上。既具五思。十業道上。合成五十也。如修眉間白
毫一相之時。先起五十思。淨治身器。次起一思。引彼
妙相。後起五十思。用以莊嚴。實而言之百一思也。一
相既爾。餘例可知。喻如農夫先治畦壠次下種子。後
以水溉灌。又經言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爾時菩
薩。既修相巳。次入修道位。名為住定。菩薩捨六劣事。
號得六勝事。號為六等至也。一捨諸惡趣。常生人天
善趣。若未修相。或生不善趣等云云。二捨下劣家。常
生貴族家。若未修相。或生下賤家。今修相巳。常生剎
利婆羅門家。三捨不具根。常得具足根。若未得修相
前。或六根有缺。今修相巳決定不缺也。四捨非男身。
常得男身。未修相前。或作女根及二根等。今修相巳。
決定常得男根。五捨忘失念。常得自性念。未修相前。
所作之事。容多忘失。今修相巳。決定無忘。六捨諸退
屈。常得堅固定。未修相前。凡修善事。容退屈故。今修
相巳決定堅固前四離四惡。後二得二功德也。故俱舍云。從修妙相
[001-0004c]
業菩薩得定。名生善趣貴家。具男念堅固此頌文反收前義
由茲六種之定故。得真實住定之名。若未修相好。與
定相違故。不得名為住定菩薩。問相是何義。菩薩所
修。答曰。相標熾義祥瑞義。問何故佛身須得相好。答
欲與無上菩提作所依器。殊勝功德決定依止殊勝
之身。故須三十二相。具足圓滿也上來第三門竟


第四生處人中成佛意者。謂菩薩既修相巳。應須示
現人天成等正覺。故有門來。婆沙云。爾時菩薩。當賢
劫初人壽二萬歲時。號曰護明菩薩。於波羅奈國鹿
野苑中。得迦葉如來受于記莂。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既授記巳。乃生覩史陀天。為一生補處
菩薩也。彼天具壽四千歲。將人間四百年。為彼天一
晝夜。計此州五十七億八萬歲。在彼天說法教化。後
於賢劫中。當第九減劫人壽百歲時。從彼天下降。現
白象瑞相。降生中印土境。迦維衛國迦毗羅城。淨飯
王宮。記質於摩耶夫人胎。即當此土周朝第四主招
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夜。既託胎巳。亦同我輩凡
夫。十月滿足而生。即當此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
月八日。於嵐毗園內無憂樹下。右脇而生。生巳梵釋
雨香。九龍吐水沐浴其身。地湧七莖蓮華乘足。以表
七覺支花。而於四方各行七步。為除外道自尊必墮
惡道。覺手現相指於天地。以表獨尊。父王愛之。群臣
皆敬。即為太子。以嗣東宮。游四門悟老病死。後覩沙
門儀相。忻仰情濃。即當此昭王四十二秊。太子時秊
[001-0005a]
十九。遂於二月八日夜半。踰城出家。往伽耶山中。精勤
苦行。誓求佛道巳上正門本意竟。次下問答除妨。問補處菩
薩。何故於欲界六天之中。准生覩史陀天。不生上二
菩薩下三天。答婆沙云。若上若下。俱亦生疑。然生彼
天。不違法相。所言若上若下。上謂樂變化及他化自
在也。下謂夜摩忉利及四天王天也。言俱亦生疑者。
謂若上生二天者。人生疑云。菩薩何不向下三天中
生。若生下三天者。人又疑云。菩薩何不生上二天耶。
如是上下並未免人生疑。然生覩史陀天。且不違諸
佛常法。以過去諸佛常法。為補處尊。皆生覩史陀天
也。又說彼天是小千界天趣之中。猶如臍法。以正處
中故。又上天根鈍。下三天放逸。唯覩史陀天。離二過
失故。又說彼天名為知足。晝夜時中。知欲樂足故。又
若生樂變化。具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具壽八
千歲。若待此天壽盡時。下生人間。眾生根熟之時巳
過。無人教化。却墮三途。若生下三天。天壽盡時。下降
人間。眾生根機未熟。空出無益。唯覩史陀天天。壽盡
時。下生人中。眾生根機正熟。猒苦心切。生死苦樂是
巳知故。具上多義。是以唯生覩史陀天。又問何故不
生色無色界。答無色無形。不得說法。色界雖有形。而
貪着禪味。不利益眾生。故不生上二界。問何故菩薩。
唯從天沒不從人來。婆沙云。於諸趣中。天趣勝故。又
從天而來人所重故。從天而來有神變故。從人趣來。
無如是事。是以菩薩從天而來。若爾何不便向天中
[001-0005b]
成道而來人間。答婆沙云。隨諸佛常法故。謂過去殑
伽沙數諸佛世尊。皆於人中而成正覺。現在亦然。又
復次天身。非無上菩提所依止器。人趣根性猛利。多
分堪受如來教法。又乃人趣有二事故。有佛出世。一
有猒離心。二有猛利心。諸天雖有猛利心。而無猒離
心。謂染着樂故。三途雖有猒離心。且無猛利心。唯人
趣有茲二事。所以有佛出世也。問人趣有四洲。何故
菩薩但生南洲。答以南洲人覺慧利故。餘洲不爾。問
人通四生。化生趣勝。何故菩薩唯受胎生。答以俱舍
云。見受胎生有大利益故。一為引導諸大釋種親屬
相因令入正法。二欲引諸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因
得捨邪而歸正法。三為令所化者。生增上心。彼既是
人能成大事。我曹亦爾。何不為之。因發正勤。專修正
法。若不爾者。族性難知。四為遮疑謗。恐疑幻化為天
為鬼。又外道謗曰。過百劫後當有大幻出現世間。故
受胎生息諸疑謗。或可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
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生
無外種故。身纔殞逝。無復遺餘。如滅燈光。即無所見
上來第四門竟


第五最後身出家修有漏道斷惑者。俱舍云。王宮所
生住最後有。又經云。我生胎分盡。名最末後身云云
有漏道者。簡無漏也。斷惑者。謂伏斷下八地惑也。爾
菩薩年登十九。當此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夜。
踰城出家。入伽耶山。苦行林中。而修佛道。淨居天子。
[001-0005c]
奉刀落髮。授與法衣。父王既知。深當不悅。遂召內族
三人。一阿濕婆。二摩訶並解飯王太子。三䟦提甘露飯王太子。又召
外族二人。一憍陳那。二十力迦葉並是佛〔兩〕姨阿舅。王告此
五人言。我子捨家修道。處在深山。今汝曹常相隨逐。
五人銜命不敢拒違。乃入山中。侍奉太子云云。與彼
五人同諸外道。日飡麻麥以近身命。於是五人自商
議曰。道為樂證。為由苦證。內族三人曰。我久處深山
宮。恒受快樂。若道由樂證。故知快樂用為真道。不須
執苦也。此依基法師解。若准後代製記諸家相承云。
內族執樂外族執苦者。悞也。謂此五人見解。自有參
差。所計不同。致生乖諍。爾時外族二人。既執樂是道。
見太子曰。飡麻麥計為非道。遂捨而去。往鹿苑中。是
時太子。初往阿藍伽藍處。習無所有處定。次往鬱頭
子藍處。學非非相處定。以有漏道斷下八地見修二
惑。既是凡夫。不分理事。伹一時合斷也。夫有漏道斷
惑者。作六行事觀也。六者數也。行諸行相。事謂麤淺。
觀謂觀察。即忻上淨妙離。猒下苦麤鄣。又忻猒時。每
一品下。有一無間一解脫。諸無間道。緣下地諸有漏
法。作麤苦鄣三行相也。麤者不寂靜故。苦者非妙美
故。鄣者非出離故。諸解脫道。緣上地諸有漏法。作淨
妙離三行相也。淨者以寂靜故。妙者以美妙故。離者
是出離故。作此行相時。必須上下相對。如猒下界作
麤行相時。解脫道忻上界。即作淨行相時忻上界。須
作妙行相。若猒下作障行相時。欣上界須作離行相。
[001-0006a]
劣不可雜亂。如是忻上猒下。次第橙梯。斷下八地煩
惱。乃至非非想處。唯有頂一地。有漏力劣。不能斷故。
是以論云。有頂唯無漏。不通有漏。至此地時。以無上
地可欣故。下地可猒也上來第五門巳竟


第六菩提樹下修無漏觀斷惑者。謂上明菩薩。雖以
世道斷下八地煩惱。猶是凡夫。未免輪迴。豈能證聖。
故須第六起無漏觀也。所言菩提樹下者。西域記云。
中印土境。摩竭陀國王舍城西二百餘里。有畢鉢羅
樹。一切諸佛。皆於此處證大菩提。故曰菩提樹也。無
漏觀者。簡有漏也。斷惑者。永斷一切煩惱也。婆沙論
云。爾時菩薩苦行巳滿。形貌燋悴。恐同自餓外道。招
彼謗詞。欲驗苦非真。遂受乳糜表非餓故。准大莊嚴
經說。淨居天子。報牧牛家姉妹二人。一名難陀。二名
䟦羅曰。悉達太子。將欲成道。汝何不熟香蜜乳糜。而
供養之。時女聞之。心生歡喜。遂熟香乳煑糜。以其金
鉢盛之。躬將往詣菩薩之所。跪而献之。菩薩受巳。持
往尼連河側軟艸處。結跏趺坐。思惟過去諸佛受食
常法。淨衣裙坐而食也。餘如彼說云云。爾時內族三
人。從前執苦為道。今見菩薩受乳糜飡。心生退屈。自
相謂曰。此乃失意猖狂。非真正道。遂捨太子去也。還
至鹿林。見外族二人。共談太子之失。乃相契約。悉達
今既販道虧志。後必此來。若見彼我五人。並不要迎
奉也。爾時菩薩。廣因既修。大果必祈。遂往尼連河中
洗浴。感得寶樹低枝。菩薩覺枝上岸。地乃傾搖。時淨
[001-0006b]
居天子。指亦菩薩成道之處。此去不遠。有一寶座。金
剛所成。周百餘步。上窮地際。下及金輪。世界初成。與
天地俱起。賢劫千佛。皆登此座成道。菩薩往彼。又及
思惟過去諸佛成道法。爾淨香茆。今何處得。時有吉
祥長者。施香茆草。有處說。淨居諸天。應菩薩念。化作
負草人。從菩薩前過。菩薩就彼求乞。彼以淨茆。躬送
上於菩薩。既受草巳。敷安坐下。以三十四心。成等正
覺。先斷見惑。有十六心。八忍八智。次起修道十八心。
九無間九解脫。通前三十四心也。且見惑十六者。心
據諦現觀中說。若約見位。但十五心。八忍七智。至第
十六剎那。屬修道故。今且辨見道諦現觀中。一十六
心。斷惑行者。俱舍頌云。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生
無漏法忍。次往法智。謂從加行第四善根位。離同類
因者。謂世第一善根是有漏。若有漏同類因。能感有
漏等流果。今既入無漏諦理。故須離前有漏剎那也。
作等無間緣者。謂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起也。等謂
齊等。間謂間隔。謂前六識等無間緣通三世。前念無
漏心心所齊等。與後念心心所為緣。若前念為過去。
後念為未來。中間為現在。前念不滅。現在不起。現在
不滅。未來不生。如是三世更無間隔。但離有漏因。入
於見道故云世第一無間也。即緣欲界苦者。謂起能緣。緣於欲
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法生。名苦法忍。所以頌云。生無
漏法忍。言苦法忍者。苦法即苦諦家法。三苦五苦等
是。忍謂忍許。謂無始時來被身見等諸煩惱。蓋覆此
[001-0006c]
四真諦理。不了是苦。妄計為樂。今既修行功成。引得
見道無漏智起現前。許斷此苦。計下十个煩惱此第一剎
那心。名無間道。斷煩惱故。忍次生法智者。謂從法忍後。還緣欲苦。

有無漏法生。名苦法智。謂起智緣於苦法。名苦法智。
證下真如之理此第二剎那心。名解脫道。證〔釋〕滅故也。次緣上界。有無
漏法生。名類第三剎那心也。頓斷上界苦諦下煩惱故也。次一剎那。名苦
類智第四剎那心。證苦下真如之理故。又却觀欲界集諦。有無漏法
生。名集法忍第五剎那心。斷此諦下煩惱故。次一剎那。名集法智第六
剎那心。證擇滅真如理也。次觀上界集諦。有無漏法生。名集類忍

第七剎那心。斷此諦下煩惱故。次一剎那。名集類智第八心也。證真如理故。又
却觀欲界滅諦。有無漏法生。名滅法忍第九剎那心。斷此諦下煩
惱也。次一剎那。名滅法第十心證此諦下真如理故。次觀上界滅諦

有無漏法。名滅法忍第十一剎那斷此諦下煩惱故。次一剎那。名滅
第十二心證真如理故。又却觀欲界道諦。有無漏法生。名道
法忍第十三剎那心斷此諦下煩惱。次一剎那。名道法智第十四諦真如理故
次觀上界道。有無漏法生。名道類忍第十五剎那心也。至此心時一
切分別迷理無不盡。次一剎那。名道類智第十六心。當此心時證第三果也。巳

上都十六心八忍名無間。皆斷惑故。八智名解脫。皆
證理故。廣在論中釋也。問菩薩至第十六心時。何故
不證初二果。直證第三果耶。答欲界迷事惑有九品。
前六品障第二果。七八九三品。能障三果。今緣菩薩。
於凡位時。起有漏道。今斷下八地。迷理迷事皆盡。於
二三果。不能為障。所以真證第三果故。又須知此十
六心八智。本不斷惑。一向證滅。伹八忍斷惑。又向八
[001-0007a]
忍中。四个法忍。亦無惑可斷。以凡位時。曾起世道以
斷故。今唯重起印證道。再遊歷過。唯四个類忍斷惑。
此四類忍。據理通斷八地煩惱。今剋體說。唯斷非非
想處一地見惑。下之七地。亦曾斷訖。今且通而言之。
八忍斷惑也上明見道斷證行相竟。次辨修惑十八心者。准薩
婆多云。至道類智時。既證第三果巳。不出觀門一坐。
又斷非非想處一地修惑有三。貪癡慢。將此三惑。分
之九品。即上上品。乃至下下等云云。每斷一品時。有
一無間一解脫。先起下下品心。斷無始時來上上品
惑。無間道斷。解脫道證。如是乃至第九起上上品心。
斷無始時來下下品惑。至無間道時。當第十七心。此
時與金剛喻定相應。一切微細煩惱。悉皆斷盡。是第
四果向。次一剎那解脫道時。與盡智相應。證佛果也。
即第十八心。并前十六。成三十三心。是有學心。第三
十四心。是佛無學初心也。巳上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即當此立周穆王即位二年二月八日矣。爾時地神
報空神。空神報天神。須臾三界悉知如來成道。世尊
是時。遂觀三界眾苦所逼難可久住。便擬涅槃。爾時
梵王下請佛轉法轉。而說偈曰。摩竭雜垢穢。而佛從
中生。願開甘露門。為眾生說法。如來嘿然許之。遂觀
一切有情。何者根熟可度。遂作念言。我昔曾於鬱頭
藍子處。學非想處定。彼既於我有恩。可先往度也。淨
居天子。空中報云。彼命終經來于七日。如來歎之。薄
福不遇。又念曰。阿藍迦藍。我曾於彼。學無有處定。今
[001-0007b]
可往度之。空天報曰。死經五日。佛又深歎也。又乃思
惟內族外族五人。昔曾侍於我。我今可往度之。遂從
覺樹而起。趣鹿苑中。威儀寂靜。神光晃耀。毫含玉彩。
身瑩金也。安祥前進。時彼五人遙見佛巳。互相謂曰。
一切義成彼來者。是歲月淹久。都無果證。心思屢及。
故尋我曹。宜共嘿然不須迎奉。如來漸近。威光所逼。
五人不覺趣迎世尊。世尊告曰。汝等痴人。自立其制。
不能堅守。還自破之。五人問云。悉達何處成道。佛答
云。我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等正覺。巳得甘露法
味。為度汝故。是以此來。五人心中。猶未生信。遂經一
夏調根。先為陳如。三轉四諦。十二行轉。言三轉者。謂
三周轉也。一示相轉。云此是苦。三界逼迫。為果義邊。
名之為苦。三苦五苦八苦。直至諸天快樂五衰相現。
亦是壞苦。此是集。招生死因。名之為集。此是滅。煩惱
盡處。所證涅槃名滅。此是道。聖智之因名道當此轉時陳如
入見道。第二勸修轉者。語云。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

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當此轉時陳如入修道。第
三引證轉者。語云。此是苦我巳知。引是集我巳斷。此
是滅我巳證。此是道我巳修當此轉時陳如入無學道故。如是三
周所轉。故云三轉四諦也。言十二行輪者。十二者數
也。每一轉時。皆具四法。即眼智明覺。故婆沙云。於見
道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類忍為明。類智為覺。々一
可觀見明眼。決斷名智。照了為明。警䇿名覺。又復苦
下。自有三轉。示相勸修引證。即是十二。餘集滅道亦
[001-0007c]
爾。理實言之三十八行。今約數同。且標十二。非謂三
轉四諦。都唯十二也。輪者。若准有宗所計。唯此四諦
教法。便是真輪。今依經部。四諦非真輪。但是家方便。
今取八支聖道。是真法輪也。言八聖道者。正語。正業。
正命。正見。正思惟。正念。正勤。正定。為八也。問何故將
此八支聖道為輪。答從喻立也。世間車輪。具糓輻輞
三。有摧轉義。初㝡裏軸為糓。次外十八條湊輪上者
名輻。㝡外遶輪轉者輞。六片能收十八輻。每片管三
條。三六十八。若無輞收糓輻。無由成輪糓有所依義。
輻有能依義。輞有收攝義。此三是全。方能轉載。今此
八支聖道亦復如然。語業命三為糓。是所依。尸羅不
清淨。三昧不現前。萬行皆依止戒故。見思勤念是慧
為輻。即能依。謂依戒生故。正定為輪。輞有收攝義。能
採亂婦真也。此八支聖道。陳如身中本有。猶似大乘
說真如。以不從外來。但被煩惱蓋覆不顯現故。今既
蒙如來宣四諦法。聞法巳後。自能起智。摧輾身中煩
惱。證得聖果。名轉法輪。輪有三義。一圓滿義。具糓輻
輞三。二不定義。從見道轉至修道。從修道轉至無學
道。自得此巳轉為他說。安布聖道於他身中此依經部也
若准有部所計法輪。唯局見道。彼云。寧知法輪。唯局
見道。答陳如等見道生時。地空天神唱云。如來巳轉
法輪。既云巳轉。明知唯約見道經部不然。三道皆通於他相續。見道生時。
巳至轉初。故名巳轉也。三摧輾義。如螗螂拒轍。輪能摧之。聖道

在懷。能摧煩惱等云云。轉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基
[001-0008a]
法師云。動宣言教。顯揚妙理。運聖道於前聲。起真智
於言後。圓摧障惱。名轉法輪若依大乘辨輪。自性輪。因輪。果輪。方便眷屬。如
彼說。爾時世尊。既為陳如。轉四諦法巳。乃問陳如解未。

陳如㝡初答解。於是地神。亦證陳如巳解。是以名曰
解憍陳如㝡先悟道。莫越此也。是時陳如。既證果巳。
求佛出家。佛以金口親名云。蓋來比丘。於我法中。快
修梵行。速盡苦原。於此言下。感戒在身。鬚髮自落。袈
裟擐體。猶如五夏比丘無別。既具僧儀。乃辭佛入城
乞食。餘之四人。其時由在四善根位。次為阿濕卑摩
訶男二人。說布施生天福樂等事。二人即證初果。後
為婆提婆敷二人。說法證初果。善來告召。各得戒品
在身。成其僧相。入城乞食。今銘此五人。為五俱輪。輪
者倫也。謂約五人倫次得道故。或俱隣以鄰者親也。
五人皆是王親故。爾時如來既轉正法輪巳。地神報
空神。空神報天神。乃至梵宮悉知如來法輪巳轉故。
上來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是佛寶之初。鹿苑輪四諦。
是法寶之首。度五比丘。僧寶之始。於是化相三寶巳
周圓。即當周第五主穆王即位二年八月八日轉法
輪矣。上來第六門竟。前來有六收科云云。是第二辨
報身竟。


第三化身者。化謂變化。轉換本質名變。無而欻有。有
巳還無曰化。唯此南洲王宮所生。三十四心成道。是
實身。十方諸立示形說法。至於六趣。或小皆變化故。
問今律藏。三身之中。是何身說。答是報身說也。
[001-0008b]


上來有三云云。總是依小乘宗。辨三身竟。從此依大
乘略辨者。若依唯識百法等。多以十二門分別。如彼
自明。今此非宗。但要知同異。粗分三別。一釋名。二出
體。三說法不說法。三門初也。言清淨法身毗盧遮那
佛者。清淨法身是唐言。毗盧舍那是梵語。清淨者。不
為二彰所染也。法身者。法謂軌持義。軌謂軌則。令物
生解。即法身是所緣之境。令根本智生證之解。持謂
任持。不捨自體。即當體能持。凝然不動。是寂靜義。身
者體依積聚義。用無垢真如為體。是體義。與塵沙萬
德。及報化二身為依止。故依義。具常樂我淨及名句
文。是聚義。雖非體積聚。還有義積聚也。言毗盧遮那
是梵語。此云遍一切寂。遍謂周遍。簡異有為諸法。自
相非如。地水火風等。各附本體。不名為遍。寂謂寂靜。
簡異有為諸法。共相非如。生住異滅。其相煩喧。法身
雖則昔周常住湛然寂靜。佛者覺也。如前廣釋云云
約釋分別。身是無垢。真如為體。法是軌生物解之用。
今言法身。無用後體。攝用歸體。法即身持業釋。二圓滿
報身盧舍那佛。圓滿報身是唐言。盧舍那是梵語。圓
者遍也。於一切法巳遍脩習故。為簡二業之人。未遍
修也。滿者足也巳修足故。為簡菩薩。雖則遍修未足
故。報者酬因之稱也。一自受報。即酬三無數劫。自利
利他。萬德俱圓。二障永盡有妙淨云。逈出世間。住止
其中。現大法樂。恒自受用也。身者亦是體依聚義。以
實無漏五蘊為體。是體義。以不共塵沙功德為依止。
[001-0008c]
是義依義。既具五蘊。是體聚義。約釋分別。自受用報
即身。或自受用報之身。通持業依主二釋。二他受用
者。應十地菩薩。故名他。為彼說法斷疑。名為受用也。
身如前解。既以化五蘊為體。是體聚義。約釋分別。他
受即身持業收。言盧舍那是梵語。此云光明遍照。遍照
有二。若自受用身上。起根本智時。內照真理。名內遍
照。苦後得智起三種化身。并十重他受用身。名外遍
照也。三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者。千百億化身是
唐言。釋迦牟尼是梵語。言百千億者。舉數也。即所化
之境也。佛即能化之身。應物之摧。本無今有。身者亦
體依聚義也。以化五蘊中。實五塵為體。義與資加二
乘為依止。故依義。假相好實五塵。是聚義。問前他受
用身。以化五蘊為體。今化身亦以化五蘊為體。若為
取別。答三義別故。一麤細別。化身麤。他受用身細。二
居立別。他受用身居純淨土。為登地菩薩。現大神通
示樂相說法。若化身居穢土。為化二乘異生等。示有
妻奴苦樂之事。三所變別。他受用第七識平等性智
上變。若化身前五識成所作智上變。由茲三義有異
也。然變化身有三種。一大化身。身長千丈示化身。釋
迦身長丈六。當來慈氏身長千尺。三隨類即不定。如
瞿師長者三尺以發心。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
無邊身菩薩。窮上界有餘。諸小位之凡夫。觀丈六而
無盡等。巳上三種雖別。並化身所收。約釋分別云。處
化即身。持業釋。釋迦牟尼是梵語。如前廣解云云。三
[001-0009a]
明三身說法不說法者。有兩宗不同。初依龍軍無性
三身但不說。彼云。佛身無為不墮三邊。非蘊界處所
攝。又云。久離戲論。曾不說法。從今間者。是佛利他本
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聚集之時。假名
佛說。又涅槃經云。我於金剛座上。乃至鶴林。於其中
間。不說一字。又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
為謗佛。又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
聞無得。二依護法光宗。三身俱說法。且法身說法者。
取生解義邊名說法。謂根本智。證真如時。作不生不
滅之解。即名身說法。其間心所。便為聽眾。又如四知
證涅槃理時。能令三智所管心所。會解之時。六十心
所。如同聽眾。約此道理。即法身說法也。若自受用身。
對諸佛說法。他受用身。對十地菩薩。說十波羅蜜法。
若論化身者。大化身為四。加行菩薩說大乘法。若小
化身說三乘法。隨類化身。說隨根法。故契經中。世尊
入身手林中。取少樹葉。問迦葉云。手中葉多林中多。
迦葉云。手中葉少。林中葉多。佛言我巳說法。如手中
葉。未說之法。如林中葉等。又經云。尋念過去佛所行
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雖應說三乘。問今此律藏。三
身之中。何身所說。答小化身說。大小二乘宗計雖別。
然皆取王宮丈六之身。為說律藏教主也。上來有二。
初依小乘。二依大乘。兩文總是第一能說教主竟。


第二所說教藏者。謂上既有能說之人降世。不可徒
然。必有所說教主。故次辨也。於中分二。初通舉三藏。
[001-0009b]
二就教別釋兩文。今初又分為二。初辨三藏名體。二
明三藏次第。初中又分二。初釋名。二出體。初分二。初
釋三種別名。二辨藏之通號兩文。今初且釋名者。原
佛出世雖物隨機。說八萬餘法門。對煩惱之障染。總
撮大趣。莫越三名。即毗尼等是。初言毗尼者。或云毗
奈耶。云毗那耶。並梵音不定。此總番之為律。戒疏云。
律者法也。詮量輕重處判是非。持犯皎然。必無疑濫
故。二筆義。凡言決斷。非筆不定。筆即法家之象也
。三分義。似於陰陽分其律呂等。今順違持犯亦然。

廣如疏述。第二素呾覽。舊云修多羅。或云修妬露。此
翻為線。線者貫串採持義。如線貫華使不散失。今以
佛聖教。貫所詮理。攝持不散。亦復如然。若舊翻為經。
經者經去呼也。如經緯之經。此亦取貫攝義也。或可逕
路之遙。能示人要道等。又是常義舌古共尊。百王不
易曰常。又雜心論。五義解經。即湧泉等如常可委
。若素呾覽是新語。此翻契經。語謂契合。即能詮教。

契可詮理。合有情機。故名為契。貫串攝持所應知義。
目之為逕也。第三阿毗達摩者。舊云毗曇。此云無比
法。謂慧中勝故。更無有法。勝此於法。故云比法。今新
云阿毗達磨。此云對法。對有二義。一者對向。謂無漏
慧對向涅槃。二者對觀。謂無漏慧對觀四諦。前言觀
向。以因對果。因即淨慧。果是涅槃。後言對觀。以心對
境。心謂淨慧。境即四諦。具茲二故。目之曰對也。軌持
義故。名之為法。軌謂軌則。令物生解。如色法可軌可
[001-0009c]
則。能生質礙之解。受想等例之也云云。二能持自性
故。如色法以變礙為性。能持此性。故名為法。餘亦例
之。然法有二種。一勝義法。二法相法。勝義法者。諸即
涅槃。是善是常。故名為勝。有實體故名義。勝義即法
持業釋也。二法相法。通四聖諦。相者性也。望自體說。即名
為性。望他緣邊。名之曰相。此四諦法是法相故。名法
相法。法相即法亦持業釋也。更有六種對。即自性等。廣如
別說。問既翻對法。今何標論。答隨方之號也。梵云奢
薩哩羅。此云論。梵語摩哩理迦。此云本母。母謂能生
妙慧。妙慧依論而生。故摩哩。理迦義。稱為論也。斯之
對法論藏。差別不同。依俱舍論。有於二種。一勝義。二
世俗。言勝義對法者。無漏名勝。實體稱義。有深遠殊
勝義故。名勝義也。即無漏淨慧。是勝義對法。離縛名
淨。簡擇名慧。更麤淨慧眷屬。即慧相應心。及受想等
諸心所法。乃至道共無表。此等是慧眷屬。如是淨慧
及眷屬。通攝五蘊名勝義對法。言世俗者。一則諸慧。
二則諸論。言諸慧者。即有漏四慧也。一生得慧。生便
得故。二聞慧。三思慧。四修慧。如常解也。言諸論者。六
足論也。一集異門足論。二法蘊足論。三施設足論此三
是佛在日諸大阿羅漢造。四品類足論。五界身足論。六發智論此三
論是佛涅槃後請羅漢所造。此之慧論是有漏法。其理麤淺易可

知故。名為世俗。前無漏淨慧。依此論諸諸慧而得也。
對法既爾。餘之兩藏亦然。謂無定能契實理是勝勝
義契經。有漏定及諸經教是世俗經。無漏律儀。真實
[001-0010a]
調伏藏。名勝義毗尼。諸律教并有漏尸羅。是世俗毗
尼也巳上惣解三種別名竟。次總釋藏號。梵云比摘迦惑吒迦。
此翻藏也。謂取包攝持業義故。猶如庫櫃等能包含
攝持及所依故。又攝論云。何緣名藏。猶能攝持一切
所應如義。不令散失尊對三藏攝持並依主釋上來右二收科
云云


第二出體者。上既釋名。以召體故次辨也。於中例上
釋名。亦分為二。一勝義。二世俗。初勝義出體者。分三。
初勝義毗尼。剋性而論。從苦忍初心巳去。齊金剛喻
定巳來。便有七支無漏色為體。八聖道中。語業命三
所標。五蘊中色蘊收。十二處中法處攝。十八界中法
界收。若兼眷屬一聚。善心心所。同時相應。亦通五蘊。
十二處中通法意。十八界中意識界收也。二勝義契
經。剋性是無漏定。即心所中。通大地中三摩地為體。
五蘊中行蘊收。十二入中法入攝。十八界中法界收。
若并眷屬。大同前說。三勝義阿毗達磨。尅性以無漏
慧為體。即心所法。通大地中慧。唯是行蘊法處法界
攝。若兼眷屬。與前無別巳上勝義出體竟。第二世俗出體。於
中分二。初約能詮。二就所詮。初中能詮之體。小乘二
十部不同。搜其大綱。莫越六般執計。今於六內。餘五
如別所明。今且依婆沙正義。有兩師所說。一語業師。
以聲為體。二名句師。以名句文為體。故婆沙問云。如
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句。答應作是說。
有以語業為體。語即聲也。論文既着有以二字。明知
[001-0010b]
未便歸取。二名句師難彼語業師云。若爾復說名句
文。長行偈頌。次第行列。乃至次第連合。當云何通。語
業師答云。後文為顯佛之作用。名句師不許此說。所
以爾者。聲是無說。無可詮表。如何為體。須假名句。義
理方顯。問上二師何者為正。答今按順正理論宗。兩
師並取。故正理抄云。今詳二釋。各有旨歸。諸論皆有
兩師。未聞決判。若望以詮求旨。非名句文。無以表彰。
若望以教合機。非聲無以表彰若望以教合機。非聲
無以可聽。兩天傳法。本有兩師。具乃亐虧。少則不足。
所以爾者。聲為業體。名句是用。體用雙存。教體方備。
如或闕一。詮表不成。是以此中。總以聲名文句四法
為體上辨能詮教體竟。次辨所詮理體有三云云。一別解脫
戒。有兩宗不同。有部。表無表。俱以色為體。若經部。作
戒色心為體。無作非心為體。若靜慮戒。以色為體也。
二有漏定。三摩地為體。三有漏慧。以四慧為體巳上所詮
理體竟。前來有二云云。總當解三藏名體巳竟


第二辨三藏次第分二。初正明次第。二釋所以。初中
有三云云。初約常途辨者。先經次律後論。所以爾者。
有四義故。一依說以明次第者。謂佛成道後。便往鹿
苑。為陳那宣四諦法。此則契經為初。既聞法巳。善來
召命鬚髮自落。納戒在身。順處中行。即毗尼為第二。
既越起行巳。廣為分別。五蘊無我。是阿毗達磨最居
後也。二約化辨次第者。婆沙云。未種善根者。令種善
根。是契經。巳種善根者令成就。即毗尼。巳成就令得
[001-0010c]
解脫。是阿毗達磨也。三據結集辨次第者。准教有兩
說。四分律。善見論。如別所明。今此且依大乘出耀經。
知論當初屈內。先經集素怛覽藏也。四約根本辨次
第者。經是本故先明。戒從此生。慧方起故。具茲四義。
是以契經藏最在初也。第二舉律以明者。先經後論
亦具四義。一約法住者。毗尼是佛法壽命。毗尼藏經
佛法方住。是以律最在初也。二約起行者。凡是起行
之源。戒最為首。依教起行。律藏在初。故經云。戒者行
根面首集眾善法等。三據制者。毗尼藏勝。佛親例之。
餘二無能。故在後也。又律云。毀毗犯提。毀餘二犯吉。
四約所被內眾。是以先明。餘二不然。故在後也。第三
就勝劣以辨次第者。謂先論次經後律。謂阿毗達磨。
詮於慧學。種智之原。定能澄心。因慧而起。戒伏身口。
由定能防。勝劣既殊。故在初也上來有三云云。惣當是第一明三藏次第
巳竟


次辨三藏所以。於中分二。初正明所以。二問答分別。
兩文初也。諸佛出皆說三藏。而不增減者。於此此中
便分三別。謂對所化生信起行。見法不同。故立三也。
謂未入法者。引令入法。不令於彼種法中。起猶預故。
為對治此。立契經藏。巳入法者。勸撥二邊。謂在家人
貪愛欲樂。外道徒自苦形。二邊乖中。不能起聖。為離
二邊。故立毗奈耶藏。道跡既現。諸見永士。即除邪人
六十二見。為除二見。為除二見。立阿毗達磨藏。故攝
論云。復由何緣。建立三藏。為對疑惑心。立契經藏。為
[001-0011a]
對治二邊。五毗尼。為對自見取執。立阿毗達磨巳上巳辨
所云云。次問答分別。問如此三藏有差別。答婆沙云。或

有差別。或無差別。且無差別者。謂佛觀機演教。教乃
極多。若以三藏收之不盡也。故彼論云。諸佛出世。皆
說三藏等無差別。所以然者。謂一切法從一切智海
之所生故。從一覺他之所流出十力四無畏攝故。同
從大悲起故。以斯文證。故無差別也。次有差別者。隨
義雖三。有四不同。一能詮名有差別。謂素咀覽等三
名不同。二所詮有差別。謂素呾覽。詮增上心學。毗奈
耶。詮增上戒學。阿毗達磨。詮增上慧學也。三所顯有
差別。素呾覽中。顯次第求故。謂此品無間宣說彼品。
彼品無間宣說此品等。毗尼中緣起所顯。謂佛於何
緣起制立學處等。阿毗達磨中性相所顯。謂求諸法
真實相故。四等流有差別。素咀覽。依力等流。毗尼依
大悲等流。阿毗達磨。依無畏等流也。問准此三藏。能
詮所詮既異。即三藏互不相攝。今諸律中。雜詮定慧。
豈非餘二藏故耶。又經中中一雜詮戒慧。論中中一
雜詮戒定。如何前言有差別耶。答約宗所詮。唯局於
戒。定慧二種相從故明。婆沙云。從增勝說。毗尼詮戒。
增勝。縱明定慧劣而非勝。經論二藏例此可知。又問
既云三攝義皆盡。云何諸文。說有雜藏。故分別功德
論云。或佛說。或弟子說。或非人說。或諸天贊頌。或說
宿世因緣。文義非一。說兼理事。故曰雜藏。又僧祇云。
或辟支佛說。或阿羅漢說。自說本行因緣。是名雜藏。
[001-0011b]
斯之雜藏。未審三藏攝不。若言即層三藏所攝。即不
合更有雜藏之名。若言藏此雜。不層前之三藏。何以
前言三藏義皆盡。答局約所詮。不得名藏。理實三藏。
不攝雜藏。若也通說。何得不收。伹為理事兼明得彰
為雜。據實以說。不離三藏。又問既不離三藏。未審何
藏收。答故婆沙云。種種雜說。名素呾覽。又律云。四含
并雜藏。是素呾覧攝。言四含者。長含增一中阿含雜
阿含。故云四含也。雜藏者。雜餘經等名為雜藏。故攝
入三中。伹明三藏而巳。或更汎論。依諸經論。亦說三
藏。一聲聞。二菩薩。又分別功德經說有四藏。一素呾
覽。二毗奈耶。三阿毗達磨。四雜藏。又成論有五藏。四
種如前。又加菩薩藏。又雜集論。有六藏。就前聲聞菩
薩二藏中。各經律論成六也。又胎藏經有八藏。亦就
聲聞菩薩藏中。有經律論。更各添雜藏成八也。又普
耀經有九藏。謂於三藏之中。各有經律論也。巳上通
約諸教。或少或多。究竟而論。並不出三藏。但開合有
異耳上來有二云云。惣當通舉三藏巳竟


第二就教別釋者。謂前來通舉。蓋一期佛法。今於上
三之中。除却餘二。唯就律教別釋。於此文中。文分二
別。初明藏攝。二辨乘收。兩文就初又分二。初明律本
興由。二約藏所攝。初律本興由者。謂佛成道巳後。十
二年前。未說深因。唯談略教。十二年後。方興廣教。言
略教者。戒經云。善護於口言等一偈是也。言廣教者。
四分律云。爾時世尊。在俱蘇摩國毗蘭若處時。舍利
[001-0011c]
弗。於靜處作念。何佛等正覺。修梵行法得久住。何佛
等正覺。修梵行法不久住。作是念巳。從靜處起。整衣
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如來靜處所思之事。乃
至願為開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式棄拘留孫。迦葉。
此四佛法得久住。毗葉羅。拘那含。此二佛法不久住。
舍利白言。何故佛言。此二佛外為弟子談廣教。但說
略教。彼佛在世。法乃留行。涅槃巳後。種種過起。疾滅
正法。喻如種種好華散置案上。風吹便散。以無線貫
串。上之四佛。反此可知。舍利尋請如來。便為諸比丘。
制於廣教。佛言且止。我自知時。謂諸比丘。未獲利養
名聞。未生漏過。若得利養名稱。即有漏過。既生漏過。
方為結戒。爾時世尊。在毗舍離國。須提那子歸本村。
與故二行不淨行。時有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白
佛。佛集諸比丘巳。種種呵責。何故最初犯等云云。乃
立十句義。制第一戒。次檀尼迦盜王材木。又制第二
戒。乃至隨犯隨制。滿足毗尼。喻如衣全未納。藥待病
施。漏過聿興。篇聚方著。輕重因茲而定位。持犯藉此
巳成科。故有大藏毗尼。教文興起也上明律本興由巳竟。次約
藏所攝者。藏有三別。如上巳明。更不重述。今此所宗。
是毗奈那藏攝。次辨乘收者。乘有三乘。今且通明。次
辨收攝。初中先解三種別名。次釋乘之總號。初言聲
聞者。聲謂音聲。聞謂聽聞。即所化有情。發識聽受。由
聞佛教。信受奉行。出離三有。即世尊初轉四諦法時。
陳如等。於四諦聲下。便證勝果。此謂因聲悟道。故號
[001-0012a]
聲聞。此約初緣立名。若對今時。但依聲教修行。證四
沙門果。亦號聲聞也。二緣覺者。梵云辟支迦。此云緣
覺。緣謂所緣。即所觀之境。謂十二因緣。覺即能觀之
智。此人能體緣悟道。故曰緣覺。今存略梵。但言辟支。
此有二種。一者獨覺辟支。出無佛世。但見世間草木
春生夏長秋彫冬落。自然悟道。不假於教。故瑜伽論
云。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但修加行滿足。無佛自悟。故
名獨覺。或名麟角。謂如麟一角。無二並生。依喻彰也。
今若呼為獨覺。即覺悟之覺。若呼麟角。即頭角之角
也。二者部行辟支。有多部黨。或三十五十。一時出現。
出有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行證得緣覺果。三菩
提者。具足梵云菩提薩埵。菩提云覺。薩埵云有情。故
攝論云。菩提是所緣境。即所求果。薩埵是能求人。其
人廣發誓願。求大菩提。故曰菩提薩埵。約釋分別。菩
提之薩埵依主釋也。又云菩提是所求果。薩埵是所化有
情。謂起大智故。上求菩提。起大悲故。下化有情。若如
此說。即全不聞修行人事。但是全取他名有財釋也。若約
行位。大乘五十二位。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初地。
至十地并等妙二覺。皆名菩薩。若小乘三祇劫滿。百
劫修妙相。名住定菩薩。得前佛授記。生覩史陀天。名
補處菩薩。從天下降於人間。未成佛前。名最後身菩
薩也。若約形相。身嚴瓔珞。頭載花冠等上釋三種別名竟。次
解乘之通號多解。一華嚴疏云。乘者教也。謂三種之
教。又青龍疏云性也。三性之人。又涅槃疏云。乘者運
[001-0012b]
載之義也。運三種之也。至三種果故。若論大小。唯有
二別。一大乘。二小乘。收前三乘皆盡。今之律藏。三乘
之內聲聞乘收。二乘之中小乘此旦通大毗尼教以論之。若唯約
四分別論。即分通大乘等上來辨乘〔收〕竟前竟所說教藏巳竟。二云云
總當。


第三結集任持離分部別者。謂上廣辨三藏名義等。
皆約世尊在日金口宣揚。既示滅提何掩歸圓寂。未
委巳後何人結集。詮上具業。得對今時。夜是何人弘
持嗣續。又因何事乖諍紛然。五部二部之殊。至于二
十部別。前未既委。故次明之。就此之中。便分三段。初
結集三藏。二五師任持。三離分部別。初中結集三藏
者。結謂撰結撰佛遺言。集謂聚集。謂隨事類。各聚一
處。故云結集。於中分二。初明結集意。二正明結集。初
明意者。謂如來成道巳後住世四十九年。所度有情。
皆巳度訖。遂受魔王所請入般涅槃。即當此周穆王
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滅。春秋七十有九。莫不世
間眼滅不善增長。聖凡嗟歎。愚惡餘言。迦葉思念。當
何報恩。應須結集如來法眼。總有三意。一為令正法
久住故。二為止惡比丘自度得脫。三為息外道如烟
之謗。所以興於結集上略明意也


二正明結集。於中分二。初明結集時處。二明結集軌
儀。兩文今初。又分為二。初明時。二明處。初言時者。准
付法藏傳云。世尊化緣將畢。欲入涅槃。受持正法。委
付迦葉。汝今當知。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為眾生故。勤
[001-0012c]
行苦行。一心專求無上菩提。如我昔願。今巳滿足。涅
槃時對。此深妙法。用囑累汝。汝當於後廣宣流布。莫
令斷絕。迦葉答云。善哉受持正法。唯願如來。不以為
慮。於是迦葉。即辭如來膝行百迊。往祇闍堀山賓鉢
羅窟。經行禪寂。宣揚妙法。度諸眾生。佛後垂涅槃時。
放大光明。大地振動。迦葉念言將知如來欲入涅槃。
故現斯相。即入三昧。天眼觀見。如來在尼連河娑羅
林間。全身捨壽。作是觀巳。慘然不悅。乃將徒眾。來至
佛所。欲詣佛所。行經道中。逢一外道。名憂波柯。手持
一枝天華中含云。天花者。曼陀羅花也。今多云蓮花。盖是錯悞。歌舞而行。迦葉
問云。汝從何來。彼云從𤘽尸那城來。又問汝見吾師
世尊在否。答滅度巳經七日。人天供養。欲擬闍維。我
所持花。從彼而得。迦葉聞之不悅。時諸比丘。皆大啼
泣。淚流如雨。律云。時䟦難陀惡釋子在眾中。語諸比
丘言。長老且止莫大啼泣。我於摩訶羅邊。巳得解脫。
彼人在日。戒法嚴峻。禁制我等。不得自由。今既涅槃。
並皆自在。此自慶之詞也。復有外道謗言。瞿量沙門
在日。教法如火。今既入滅。教法如煙。薪盡火滅。煗能
幾時。迦葉聞之。倍生不悅。遂諸徒眾。共住𤘽尸那城
雙林間。遶棺三迊。稽首作禮。是時如來。於金棺後。現
雙足輪。意令履踐如來所行之跡。爾時迦葉。爾以千
里白㲲萬片兜羅香木蘇油闍維供養。收其碎身舍
利。八斛四斗。國王大臣。各自收之。我今宜應結集教
法。作是念巳。乃告眾曰。我先在道行時。逢外道及惡
[001-0013a]
比丘。餘言自慶等。彼既懷於異術。今此可共論法毗
尼。勿令外道致餘言也。即涅槃後七日。而興結集。此
且據四分五百羅漢結集之文。或更通諸教文。即所
說不定。恐繁不述也上來正明結集時竟。次明時處者。准育王
經云。尊者將諸徒眾。往見闍王。而白王言。我今擬集
如來法眼。唯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尊者及諸比
丘。終身受我四事供養。爾時尊者。初往大竹林中。欲
興結集。後嫌妨閙。却往賓鉢羅窟結集。若准四分結
集文中。當於何處。論法毗尼。飲食無乏。後云准王舍
城。房舍眾具可得無乏。爾時大迦葉。便作單白。律云
大德僧聽。引處比丘為僧所差。若僧時到僧忍聽。僧
今往王舍城。論法毗尼。白如是。問上引育王經。在賓
鉢羅窟結集。下又引四分律。在王舍城。何故相違。答
城是總號。窟是別名。律據總以論。經據別以說。亦不
相違也。故西域記云。摩竭陀國正中。古先王所都之
處。地多泉濕。出勝上香茆。崇山四周以為外郭。西通
峽逕。北關山門。東西長而南北狹。外城周一百五十
里。內城周四十里餘。羯尼迦樹。處處成林。花[品/ㄘ]開榮。
四時不絕。山成北門。更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林。林
中有大石室。即迦葉結集處也引此證前不相違義。結集處竟。上來二收
科云云。惣當結集時處巳竟


次辨結集軌儀者。西域記云。爾時迦葉。即往須彌山
頂。鐹銅揵槌。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法事。諸證果
人。宜時速集。而說偈言。佛諸弟子。若念於佛恩。當報
[001-0013b]
佛恩。莫入涅槃。當得吉羅罪也。時楗槌聲。傳迦葉語
遍三千界。諸得神通。并未得者。並皆雲集。猶是四方
輪湊萬里星馳。莫賢必萃。督聖成集。諸來大眾。皆隨
教住。集王舍城中。此時迦葉。告大眾曰。如來入滅。世
界虗空。當集法藏用報恩也。既將集法。務從寂靜。豈
得群居。不成勝業。乃以三法簡之。第一簡去凡夫。唯
留聖眾。聖眾由多。第二於聖眾中。簡去有學三果四
向。唯留無學。無學尚多。第三度簡。須是三明六通。具
八解脫。內閑三藏。外達五明。如此之流。方堪集會。其
時選留五百人。阿難且在數內。又准南山戒壇經說。
迦葉臨欲結集。先於戒壇上集僧。白四羯磨。罸賓頭
盧。次又罸阿難。七顯有七吉。今懺悔之。言七事者。一
不食請佛度女人。二為佛作僧伽梨足躡而縫。三不
請佛住世。四不與佛水。五不問雜碎戒。六如來三請
汝作供養人不肯作。七不遮女人淚。令污佛足。阿難
言。此七非我故作。今且分疎。第一請佛度女人者。謂
姨母於佛有恩。又過去諸佛。皆有四眾故。又女人亦
有得果之分故。二足躡佛衣者。其時無人佐助我故。
三不請佛住者。魔蔽我心故。四不與水者。謂有五百
乘車。又大龍從恒河水中。度撓水濁故。恐損如來。所
以不與。五不問碎雜戒者。將涅槃我心憂悶故。六不
肯作供養者。謂供養者。謂供養人難作有名利故。恐
涉譏嫌也。七不遮女人淚令污佛足者。女人心軟發
狂泣淚。而禮手污佛足非我。不能遮故。如我意中。於
[001-0013c]
此七事。並不見犯。合依大德語。不散拒違。悉皆懺悔
也。又准智論云。迦葉定觀於大眾。誰未漏盡。唯見阿
難由居學地。迦葉語彼。汝可出去。汝未盡結。不應住
此。若得漏盡。然後入來。既駈出巳。爾時迦葉。將諸徒
眾。住賓鉢羅窟。阿難深生慚耻。自作念言。我二十五
年。侍佛左右。不曾受若此耻。非我懈怠。不耻果證。我
緣侍佛故。留殘結不取無學。遂乃精勤斷殘結。少有
疲倦。欲以亞臥。頭未至枕。廓然大悟。如日破闇。三明
六通具八解脫。今准大乘論說。阿難此時。起上品心。
頓斷三界俱生惑也却之。付法藏傳云。阿難得道巳。飛
至賓鉢羅窟。在門外立。而說偈言。多聞辨才。給侍正
覺。瞿曇阿難。今在門外。說偈巳良久未開。又再說偈
曰。多聞具辨才。給侍世尊者。巳捨諸重擔。今在門外
立。迦葉窟內聞巳。說偈答曰。汝若盡眾苦。弃捨煩惱
擔。宜應現神力。令眾咸證知。爾時阿難。即運神通。從
石壁中入。若准唐三藏別傳云。從戶鑰中入。入巳遍
禮僧足巳。隨次而坐。滿五百人。善見云。時大迦葉。問
諸大眾。今當先結集何藏。諸羅漢咸皆答言。先結集
毗尼。謂毗尼是佛法壽命。毗尼藏住故法方住。故須
先結。又准南山西明住法圖贊云。當初窟內立三高
座。一迦葉問。二波離阿難答。三抄上貝葉。准四分下
文云。時大迦葉。先秉單白和僧。然後令波離。結集律
藏。見論云。波離亦秉單白巳。整衣向大德僧。作禮巳。
登座坐巳。取象扇執之。迦葉問。第一戒何處制。如是
[001-0014a]
乃至調部增一毗尼。波離隨問一一而答。便抄上貝
葉巳。放扇下座。向大德比丘作禮。却復本位今時說法准此
軌儀。又四分云。迦葉次秉單白和僧巳。令阿難結集。餘

之兩藏。阿難亦秉單白竟禮僧巳。登座取象扇執之。
迦葉問。梵網經增一世界成敗。乃至法花維摩等。集
為一修多藏。次問諸論等。集為一阿毗達磨藏。若依
宗輪論疏。并長耳三藏傳所說。與上不同。恐繁不錄
也。又准唐三藏別傳云。王舍城西二十里大竹林中。
一千無學結集者。即是當初三遍簡退者。共在竹林
中。自相謂曰。佛在之日同一師學。佛纔入滅。簡弃我
曾。彼既結集教文。我曹不可拱手。亦須撰集報深恩。
莫不凡聖同會。結集教文次第詳論。以成五藏。一素
呾覧。二毗奈耶。三阿毗達磨。四雜藏。五禁呪藏。凡聖
同集。故名大眾。若窟內五百羅漢。結集三藏。是上座
部西天二部。至今俱盛上來結集軌儀竟。上來二收科云云。惣是第一段結集三
義巳竟


第二五師任持者。來意如常云云。於此五師。便分為
五。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四商那和修。五優波鞠
多。五段今初。言迦葉者。梵音略也。具足應云摩訶迦
葉。彼此翻為大飲光。准俱舍云。大者具二義。一種性
大。婆羅門種。二富大。其家巨富更無過彼也。飲光亦
具二義。一從祖立名。二從巳彰號。初從祖者。謂成劫
之初。有一仙人。在山修道。經無量時。不喫飲食。身真
金色。吞飲眾光。今尊者。是彼苗𧜟也。二從巳立名者。
[001-0014b]
准付法藏傳云。昔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滅之
後。四部弟子。咸生悲戀。各起塔供養。時代既久。形像
金色。多分剝落。時有一貧女遊行。乞得一顆金珠。見
像面懷。欲薄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請
令修造。金師聞福生歡喜心。遂作治之。用補像面。因
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世世之中。身真金色。恒
受快樂。常修梵行。從是巳來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
人天中。快樂無極。最後在生第七梵天。時中印土摩
竭陀國。有婆羅門。名尼俱律陀。過去修福。聰明多智。
巨富無量。金銀七寶出宅牛羊奴婢車乘。金犁有千
具。恐與萍沙王齊。復除一具。有六十篇金粟。每篅有
二百三十斛金。氎最下者。猶直百千兩金。以釘釘之
入地七尺。㲲不穿破。如本不異。以福德力財富如是。
且無子息。於其舍側。有一福神樹。夫婦遂往祈請祭
祀。求乞有子。兩年無應。嗔忿語曰。今更七日盡心奉
事。若後無驗。必當燒剪。神樹愁怖。乃告四王。王又為
轉告帝釋。帝釋遍觀閻浮提人無堪彼子。轉告梵王
如斯之事梵。王以天眼。觀見一梵王天子將欲命終。
歡往生梵彼。天王告曰。婆羅門法多惡邪見。我今不
敢為其作子。梵王語彼曰。此婆羅門。有大威德。南剡
部州之人薄福。無堪為彼子也。汝必須生彼。吾相擁
護。終不令汝生邪見也。梵天曰爾。敬承聖旨。不敢違
越。於是梵王語帝釋知。帝釋具向樹神說如斯事。樹
神歡喜。便往其家。語婆羅門。汝更莫復起恨於我。却
[001-0014c]
後七日當滿卿願。至七日外。婦覺有身。滿足十月生
一男兒。覩㒵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四十里。相師
占曰。此兒宿福深厚。必當出家。父母聞之。懇壞憂惱。
夫婦相語曰。當設何計斷絕其意。復自思惟。世所躭
著。唯有美色。當為娉其端正好女用斷其情。至年十
五。欲為娶妻。彼既知之。深生不悅。語父母言。我志淨
不須也。父母不聽。兒知難免。遂設方計。白父母曰。若
世有女身紫金色還如我者我須之。父母即置筵會。
廣召諸親婆羅門等。遍行求娉。諸婆羅門。共設方計。
鑄金神端正奇異。舉行聚落。高聲唱告。若有女子得
見金神禮拜之者。後出娉時。必獲好夫身金色者。諸
女聞之並奔出舍。唯有一女身體金色端正殊特。即
是因中貧女之身。以昔勝緣。感此身體。志樂清淨。獨
不肯出。諸女強將共見金神。其女既至。金色光明照
奪朗練。婆羅門即為娉之。既至夫家。夫婦相對。各皆
清潔。了無染心。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之。毀除
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夫語婦曰。我若睡時汝則
經行。汝若睡時。我便行道。後時妻臥。垂手床前。毒虵
入室。取螫其手。其夫見巳。將衣褁手。舉安床上。妻便
睡覺。而責夫曰。云何丈夫。無其志操。竊舉我臂。夫指
床前毒虵之事。妻始悟也。夫婦二人。各自厭世。遂求
出家。父母聽許。便作沙門。清真守素。無為無欲。在於
空閑。勤修苦行。於是迦葉作是誓言。世界所有。成阿
羅漢者。我悉歸依。作是語巳。出家威儀。所有諸戒。悉
[001-0015a]
皆具足准此自誓上法得戒。世尊即為說法。得三明六通具八
解脫。其妻金色女後時禮見如來。亦成聖果。又迦葉
常共如來對坐說法。未來成佛。號曰光明。法華經中。
佛為受記。佛欲涅槃之時。所有教法。悉付迦葉。佛涅
槃後。結集三藏竟。遂入願智三昧。觀無闕少。乃將徒
眾。往謝闍王。闍王告尊者曰。如來入滅。我不獲見。尊
者巳後若入涅槃。願垂相告。迦曰善哉。遂於王舍城。廣
宣流布化度有情。大作佛事。化緣將畢。乃自思惟。今
我年邁。身為老朽。誰樂是身。我今涅槃時至。便詣阿
難所。作是言。長老當知。昔佛世尊。以法付我。我今年
邁。將欲涅槃。世間勝眼。今將付汝。汝可精勤守護。又
恐阿難後無付法處。乃記之曰。王舍城中。有一長者。
名商那和修。汝可度之。付彼法眼。阿難言爾。迦葉遂
遍禮如來舍利乃塔。又如鴈王飛到大海。婆伽羅龍
宮。禮敬佛牙。又如壯士屈申臂頃。至忉利天。供養佛
髮。從彼天下。還至王城。阿難恒相隨逐。未曾捨離。恐
涅槃不見。復後於一朝。迦葉語阿難曰。汝先入城乞
食。我亦當往。阿難奉教先往。迦葉念云。闍王與我有
要。遂乃辭王至門下。守門人云。王今正睡。若驚王睡。
國法非輕。不敢啟白也。迦葉語守門人曰。王若睡覺。
為白王言。迦葉欲入涅槃時來辭王不見。爾時尊者
著佛聖衣。持自巳鉢。乞食食巳。入鷄足山。梵語屈吒
盤陀。唐言鷄足。謂其山有三峯。如仰鷄足。尊者入中。
結跏趺坐三誓願。一願我身并及衣鉢。久住不壞。直
[001-0015b]
至慈氏下生。大作佛事。二願此山三峯合一。掩蔽我
身。三願阿難共闍王若來。其山自開。令彼得入。去後
還合。發願既了。三峯合一。掩蔽尊者。大地振動。諸天
感戀。爾時闍王。於睡中夢屋梁折。表佛法梁棟折也。
王便驚竟。遍體汗流。深生怖懼。守門人云。迦葉涅槃
適來辭王不見。王聞語巳。悶絕良久乃蘇。遂到阿難
所。悲號涕泣。乃共阿難。同赴鷄足。王既到山。其山開
闢。王與阿難入中見迦葉。跏趺而坐。全身不散。又見
天華覆身。王禮拜巳。舉聲號哭。種種供養。却還本國。
山合如初。西域記云。其山在摩竭陀國。多論云。迦葉
非直入滅。但入滅盡定。定力任持於身。待慈氏下降。
若准婆沙餘師云。留骨璅或身。依俱舍宗。直入滅也。
但以願力持身耳。今詳教旨。前文既發誓願。後入寂
定。不妨應是定願二力。所共住持。待慈氏下生。從此
山過。見於迦葉說少欲結集滅法藏。時諸弟子念其
迦葉卑陋若是。釋迦如來。身量如何。彌勒言。迦葉僧
伽梨。是釋迦佛姨母織成。金縷袈裟。今付於我。今度
四部遺法弟子。彌勒即就彼取之。爾時迦葉。既付衣
巳。踊身空中。作十八變。悉除慢心。佛為說法。並成聖
果。迦葉其時。化分段身。示相火焚入無餘依界。見者
莫不咸生悲變也上來第一師竟


第二阿難。此云慶喜。智論云。佛成道夜生。爾時魔王。
見佛成道。心憎嫉來嬈惱之。皆被佛神用變化不如。
遂來王曰。悉達作夜。於金剛座上巳死。大王聞之。憂
[001-0015c]
愁不巳。須臾魔退。淨居天空中報曰。悉達太子於金
剛座上。成等正覺。大王聞之。頓生喜悅。慶慰無巳。又
王弟白飯。同於此朝。奉白王曰。臣於昨夜生一男兒。
王曰貴弟生子。我心歡喜。今日大吉。所生之子。應字
阿難即慶喜也。或名歡喜。謂其人世世修於忍辱。復生身
端正。父王歡喜。因此立字也。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
阿難。汝名歡喜。依不定實。又增一經云。阿難有四希
有。一嘿然至大眾中。人見歡喜。二若有所說聞者歡
喜。三者四眾之人。興敬仰心觀之無猒。四若有所說。
聽亦無厭。以是因緣。號為歡喜也。後年漸長大。隨佛
出家。而為侍者。其人聰慧多聞第一。總持法藏。誦八
萬四千。及諸羅漢所說。悉能受持。無忘失故。更有乞
食緣起。數數聞之。恐繁不敘。佛涅槃後。結集之時。戒
壇經云。迦葉作三千八百問。一一答之。與佛無異。又
付法藏傳云。受迦葉付囑巳。禮謝受法竟。往見闍王。
闍王告阿難曰。長老及迦葉入滅。我皆不覩。長老巳
後入若夷。願垂相告。阿難答云爾。於是宣揚妙法。化
度有情。為世間凡二十年。後於一日。林中見一比丘。
聞彼念法句曰。若人生百年。不見水老鸖。不如生一
日。而覩得見之搜玄云。不見水澇涸者。非也。今准住法圖贊。是鶴字。即水中老白鶴也。思
。阿難聞之不悅。喟然歎曰。世間眼滅。何其速哉。違

返聖言。無有智慧。乃語彼曰。汝所念者。非佛說也。不
可修行。又准付法藏傳云。阿難復告彼曰。有二惡人。
名為謗法。一雖多聞而生邪見。二不解深義顛倒妄
[001-0016a]
說。有此二法。為自毀傷。不能令他離三惡道。汝今當
聽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年。百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此比丘乃依而誦。後向本師說。本師言。
阿難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錯謬。不可信也。汝今仍舊
伹念前偈。阿難後聞林中比丘。還念前偈。乃問因由。
彼答阿難本師之語。阿難巳。乃自思念。彼輕我耶。遂
入三昧。推永聖德。未見更有一人。能迴彼比丘本師
之意。便作是念。異哉無常。甚大雄猛。邪見熾盛。不蓋
增長。誹謗如來。斷飽正法念。今此比丘。我為說法。反
納邪言。世間眾苦。難可久住。我於今日。宜速涅槃。又
准育王經說。阿難先往商那和修處。告之曰。佛以法
付迦葉。迦葉付我。我欲涅槃。今將付汝。汝可守護。又
恐和修巳後無人白法。遂告彼云。世尊昔遊摩突羅
國。說彼國中。有長者子。名優波鞠多。於禪法中。最為
第一。雖無相好。化度如我。可以度之。付於法藏。和修
言爾。又付法藏傳云。阿難欲入涅槃。自念闍王與我
有要。遂往辭王。守門人云。王今正睡。不敢驚覺。阿難
曰。若覺時為報曰。阿難入般涅槃。特來辭王不見。時
王於睡中夢。見傘蓋柄折。而爾不墜。遂乃驚覺守門
人。具陳上事。王聞巳悶絕良久乃蘇。而自歎曰。如來
入滅之後。上足弟子迦葉有大名稱。以補佛處。又乃
入滅。法漸衰弱。次有阿難。總持法藏。瞻仰尊重。猶如
日月。今又涅槃。更何恃怙。蓋法漸盡。諸惡熾盛。即問
守門人云。阿難今在何處。宗輪疏云。時有國神。白王
[001-0016b]
言。阿難巳往毗舍離國入滅。王遂嚴駕四兵。往恒河
側。見阿難乘船在恒河中流。王稽首白言。三界明燈。
巳棄我去。今相憑仗勿入涅槃。縱入涅槃。顛歸我國。
時毗舍離城。復有天神報王。阿難在恒河中流。而欲
涅槃。王復嚴駕四兵。往恒河側。復請阿難。向我國中。
入般涅槃。忉利諸天。又請歸於帝釋宮入城滅。娑伽
羅龍龍王。又請歸龍宮入滅。既四處皆請。不可偏向
一處。遂於恒河中流。而取滅度。是時大地振動。時雪
山中。有五百仙人。覩斯相巳。乃自思惟。如來出世。我
等貪著禪味。不求解脫。迦葉入滅。我又不知。今阿難
入滅。曹若更不求解脫。無有是處。遂相勸勵請求度
脫。既乃一時飛空。到阿難所。固請求哀出家。阿難默
許之。即化恒河水為金地。為仙人說法。准付藏傳云。
阿難為彼如應說法。鬢髮自落成羅漢。不言感戒。若
依育王經。阿難秉羯磨為受戒。單白時得初果。白二
得二果。白三得三果。白四時得第四果。既得果巳悉
欲涅槃。最後一人。名末田地。阿難獨不許入涅槃。令
持法藏。往罽賓國。流通教化。彼答云爾。阿難即踊身
虗空。作十八變。入奮迅三昧。分身作四分。一分與忉
利天。一分與大海娑伽羅龍王。一分與毗舍離王。一
分與阿闍世王。四處各起塔供養上來第二師竟


第三末田地。或云末田底迦。亦云金他。即是前來五
百仙人中最末後者。受阿難付法也。傳記云。其時阿
難告彼曰。昔佛遊烏長那國。降惡神迴。從彼國龍池
[001-0016c]
上過。迴顧語我云。我涅槃後。有末田底伽。於此池上。
建立伽藍。大作佛事。爾時末田聞佛懸記。心生歡喜。
遂往地印土罽賓國。雜云迦濕彌羅國。初往彼國。並
無人民。唯有一大龍池。西域記云。其池周迊七千餘
里。四境負山。山極消峻。末田到彼。初往大山頂上宴
坐。作大神變。振動龍池。龍王深信。化作人作鬚髮皓
首。容色慈悲。尊者亦知是龍。而為說法等。後感法味。
思報其恩。遂問末田。欲須何事。末田答曰。我唯要一
住持之處。龍王又問。未委住持要幾多地。末田曰。唯
悕須一坐具地。龍王言。多即不可。一坐具地阿難。大
德。見我此池否。是我所居住處。爾時龍王。遂以業通
之力。縮此池水。與末田地。龍王漸縮水。末田漸展坐
具。如是縮一千里。坐具未遍。直到七千里。縮水離盡。
坐具未周。自龍念言。我實許他一坐具地。豈得返悔。
於是龍屬皆上岸上。龍王返來就末田乞地。末田遂。
於西比角留一小池。周一百里。與彼居止。龍王又告
尊者言。今雖且施池。法滅還收也。爾時末田。既得地
巳。遂運神力。造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粥鬲賤人供
僧使從如是廣興化等導。流行教法。其末田之化緣
既畢。終於此國。不別付法。謂商那在世故。尊者滅巳。
諸多賤人。自立君長。隣國鄙其賤種。不與交通。梵云
乞栗多。此云置得。亦云賤人國。唐三藏貞觀中往彼。
見水多陸地少。將知教法衰劣不久也。問阿難先付
法與和修。後付末田地。今何以末田却在前。答准育
[001-0017a]
王經。和修在第三。末田居第四。今緣取和修傳法。與
鞠多故。抽末田居第三也。若據行化文。同時亦無先
後。以末田在滅度。不別傳法故也上來第三師竟


第四商那和修者。訓也。若正梵音商諾迦縛縒。此翻
草衣。或云胎衣。謂此尊者。往昔曾為商人。逢一辟支
迦佛。身著草衣。商人遂將一端白㲲奉施。以是因緣。
感五百生中。衣與俱生。冬為狐裘。夏為絺縒。最後出
家。變成法服。受阿難付囑巳。遂乃廣宣流布。化度有
情。為世間眼。後時化緣將畢。遂付法與鞠多。而告彼
曰。昔佛世尊以法付迦葉。迦葉付五師阿難。阿難以
法付我。我欲涅槃。世間聖眼。今將付汝。汝可精勤守
護。又恐鞠多巳後無人付法。遂告云。摩偷羅國。有人
當生。名絺徵柯。汝可度之。以法付彼。鞠多云爾。商那
既付法巳。遂入山中。不久入滅。一萬八千羅漢弟子。
收其舍利起塔供養上來第四師竟


第五優波鞠多。或云烏波堀多。此云近護。謂親近守
護法藏故。其時商那和修。雖受阿難付囑。令度鞠多。
此時但有鞠多之父。未有優波鞠多之身。遂顧往摩
突羅國。訪其父舍。初將百人十五人往。次將三十二
十人往。乃至最後單巳而往。長者恠問之曰。尊者初
來從弟絕多。今何單巳更無給侍。和修答云。僧家以
義聚也。所以多少有無不定。長者言。我若後時有子
必相捨與。尊者言爾。不經歲餘。果生一子。名阿失波
鞠多。時和修知巳。遂往求乞。長者云。我始有子。要紹
[001-0017b]
家業。不可捨之。後更有時。必能相奉。後經歲餘。又生
一子。名為難陀鞠多。和修又往教化。長者云。家有二
子。一紹內。一紹外。正處其中。後更有時。必定捨之。後
又產一子。即優波鞠多。智慧聰明。顏㒵端正。和修。觀
前二子。非其法器。亦不苦求。此之一子。真成法器。遂
往求乞。長者此云。此子聰利內外雙紹。前之二子。容
可捨之。若此一子決定不可。和修知根機未熟亦懇
求。後時鞠多年漸長大。遂令市肆之內經求。和修遂
往。漸漸化導。遂問鞠多云。汝在此何為。鞠多云。我經
紀。和修問曰。汝淨心不淨心。多云。我不解之。請為分
別。修云若利他損巳。名曰淨心。若損他益巳。即名不
淨心。多云。我經求覔利。本貴益身。皆是損他。有何淨
也。修曰從今日後。自調練心。立兩頞石子。一黑百。若
損他時。下一自里。若損巳時一白子。多依此教。初唯
黑。次半白。後純白。修知根熟。乃為說法。言下便證初
果。後於城中見女人犯王法被斷支體。因往看之。作
無常觀成。又證第三果。遂自求出家。不由父母。修為
剃髮受戒。白四竟時。證羅漢果。教化有情。度人無數。
醍醐山有一石室。高一丈六。縱廣亦爾此依付法藏傳辨若准
唐三藏別傳云。高二十餘尺。釋迦方誌云。高二丈廣
二丈三尺。或有說云。長十八肘。廣十二肘。所辨數量。
各不定也。發願凡所度人。若夫妻二人捨家入道。俱
證羅漢。當下一籌。籌長四寸。安其室內。此室籌滿。我
即涅槃。若一得一不得。并前三果。四向及童男童女。
[001-0017c]
出家證羅漢。並不在數。如斯立願。遂得石室籌盈。時
人號為先無相好佛。鞠多念曰。未委如來在日化度。
與今何殊。時有一老比丘尼。是波斯匿王姉。名蓮華
色。年百二十歲。在醍醐山間。唯有此尼。見佛在時化
度之事。當往問尼。遂先令人報尼。尼入定觀之。鞠多
此來。所為何事。乃見欲問佛行化之事。從定出巳。即
滿鉢盛油。安門扇後。尊者雖是羅漢。若不定觀察。散
心不知。遂即推門。不覺傾油數渧尼問訊請坐巳。問
云。佛在日教化有情。何似我之今日。尼曰大德曾聞。
佛在之日。有六群比丘不。多云此人最暴。何足為言。
尼曰修雖麤暴佛在之日。數入此房。不傾油一渧。明
知今日無學成儀。不及佛在日麤暴之輩。鞠多聞言。
深生慙恥。尼安慰何用感傷。世尊初日入滅。二日不
如。三日巳後。轉復卑劣。況乎今日百有餘年。去聖時
遙。何足為。鞠多於後度弟子。名絺徵柯亦名提多迦也。羯磨
言下。證羅漢果。多將入滅。遂往告云。佛以法付迦葉。
迦葉付阿難。阿難付吾師和修。和修以法付我。我今
付汝。汝當守護。彼答言爾。鞠多却後七日。踊身虗空。
作大神變。入般涅槃。以石室籌用為闍維。人天悲泣。
收其舍利。起塔供養巳上第五師竟


上來始從迦葉終至鞠多。名竪五師。通傳三藏。更無
替癈。一百年內。如水傳器。若准西明圖贊。更有一十
九師。并上都二十四。其第二十四師子比丘。往罽賓
國。國王不敬遂損師子之命。因絕付法也。即當一千
[001-0018a]
五百中。今但州前五師者。據未分部略明。從第五師
後分宗。即成異見。故不敘也上來第二明五師任持巳竟


第三橫論五師離分部別者。謂佛在同對機設教本
是一文。涅槃巳後。波離結集。名八十誦。與佛在時無
別。但以鞠多末化。僧壞異見。悟解不同。各為楷則。人
以情競。法逐時移。遂分散文。以為多別。毗尼母云。一
百年後分為五部。二白年後分十二部。文殊問經有
二十部。二舍利弗問經二十部。謂窟內外室。重添經
集時根本也。今總會之。莫過三別。初明分五部。二明
分二部。三明分二十部。故注戒本及羯磨序云。經分
夢㲲之殊。律有折金之明喻。初則五部二部之殊。中
則五百十八之異。所言經分夢㲲者。一即闍王夢見
白㲲從天降下。分為五段。王憂問佛佛言非闍王事。
此是我涅槃後。諸弟子分毗尼。為五部也。二即吉栗
枳王十夢經也。故婆沙云。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
名為迦葉。其佛父王。名吉栗枳或云訖利巳此翻作事也。其王夜
得十夢。謂是不祥。旦集群臣。共占十夢。言十夢者。俱
舍頌云。大象及井[麩-夫+少]。栴檀妙園林。小象
二獼猴七八廣𣻹衣鬪諍。是時無有一人能
以王解。王遂詣等問佛。具述上緣。佛言非關於王。此
是未來百歲之時。釋迦牟尼佛。出化於世。涅槃巳後
諸弟子所作事也。一夢見大象。被關在一室。更無門
戶。唯有一窓。其象方便。將身於牖內出。其尾被礙。却
不得出。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捨家出家。如象方
[001-0018b]
便將身於牖中出。出家之後。却被名利所拘。如尾出
不得也。二夢渴人并一口井。其中有水。具八功德。此
中遂渴人。是渴人終不飲之。人問其故。答云水是好
水。其井不堪所以不堪。所以不飲。言此表釋迦遺法
弟子。將其教法。與道俗說。令不信受。人問其故。答云
法是好法。說人惡弱。我不聽也。三夢見一人將真珠。
愽一升[麩-夫+少]。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將佛教法。為道
俗說。而博衣食故。四夢一人。將栴檀香木。博於瓦木。
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將佛真淨之教。博外道典
籍也。五夢一園林華果茂盛。而被杉風。忽然壞盡。佛
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廣滅如來正法園林。六夢諸
小象駈逐大象。殯令出群。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
結搆惡黨。殯棄有德比丘。七夢一獼猴身塗糞穢。衝
突眾人。眾人見來悉皆迴避。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
子。自無戒德。以諸惡事謗賢賢毀良良見之悉皆迴
避。八夢一獼猴身無威德。眾共狀捧。以海水灌頂。立
之為王。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結搆惡黨。舉破之
人。以為僧肯。九夢一張白㲲堅而又廣。有二十人。各
執少分劉挽。㲲終不破。佛言此表釋迦遺法弟子。分
佛教法為二十部。雖分多別。然皆佛法。終不破壞。十
夢多人共聚。而相殘害。死亡者多。佛言此表釋迦遺
法弟子。各有門徒。所執不同。牙相鬪諍。善法滅巳。前
云夢㲲者。當斷第九也。言杖金者。謂百載之後。雖分
五部。乃至四百年初。分二十部。猶若分於金杖。而作
[001-0018c]
五段二十段故。雖無杖相。段段皆是真金也。初則五
部二部之殊者。五部謂曇無德等。二部即上座大天
有云二部五部之殊。恐似例也。中則十八五百之異者。謂於二十
部內除根本二。餘枝條有十八也。五百者。智論云。佛
滅度後。五百異部王畢竟空。如刀傷心。故分初明。分
五部者。一曇無德云云。然就如來本一毗尼教中。元來
通含五部故。今五部輕重。持犯有別。未分之前。總含
在一藏內。故舍利弗問經。羅旬乞食不得。佛令以五
種律衣。更互著之。便大得飲食。明知聖制本有五意。
若爾佛在之日。何不便分。答謂能化主是。所被根器
未有五般見解。所以不分。故基法師。異部宗輪疏云。
佛有五德任持故。所以不分。一不可化者。皆能化之
故。人無異執。如那提三迦葉等云云。二能斷疑網有
疑皆決。故經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
斷。令盡無有餘。故法無異執。三人天崇敬。眾德所導。
寧生異執。四說法必益。伹便聞法盡出塵勞。故無別
執。五能伏邪論。天魔外道。悉能伏之。故人無異見。法
無異執。廣而彼說一百年內。諸聖弟子任持。故人無
異見。法無異執也。一百年後。有此五種根機故。於聖
教之中。有斯五見起也。今釋此五部有兩說。一依大
集經本有六。二派約諸傳記。但有五部。初中依大集
經六部者。一曇無德部。經云。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
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說法。以
倒說故。覆陰法藏。人名曇摩鞠多。此云法密。亦云法
[001-0019a]
言倒說者。取化儀次第。又說無第。皆先星後日。又欲說有名倒也。從法立名。即四分
律也。二薩婆多者。經云。雖復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
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能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
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婆帝婆言受有三世者謂執
三世皆有實體。即名一切有說。一切性者。善惡無記。皆許得戒故。餘文可委云云。從法立名。即十

誦律也。三彌沙塞者。經云。不作相地水火風相虗空
識相。是故名彌沙塞地水火風空識。此之六界。皆是空。故云不作地水等。此云不着
有無觀也。從法立名。即五分律也。四迦葉遺部者。經云。說

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由如死屍。是故名為迦
葉遺。或名迦葉毗也謂外道執有實我受用塵境。名為受者。今此師說無有我。并及
塵境。即簡〔也〕人所執非也。轉者捨也。捨煩惱如死屍故。此舉喻顯。此翻為重空觀也云云〔也〕。從法

立名。即解脫律也。五婆麤富羅部者。經云。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由如小兒。是故名婆麤富羅。亦云婆結富
此師說一切有情實体。與五蘊不一不異非斷非常也。若言蘊一。蘊若滅。我亦隨滅。便成斷見。若言蘊異。
蘊若滅我合在。即成常見。故知此我與五蘊法。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故曰皆說有我不說空相也。如小兒者。愚
痴之㒵也。此云犢子。古有外道染牛而生。部主是彼苗𧜟。律本未到。未知法名云云。巳上杖條

五部竟。六根本摩訶僧祇者。經云。廣博通覽五部經
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此云大眾巳上經也。次勸結云。善
男子如是五部雖異。而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問經文列六部。何故結勸。但云五部。首疏云。總別

有六。僧祇是總。以引部眾僧行解虗通。不生偏執。遍
照五見以通行故。明知前五是別。各壞異見。從彼流
出。若僧祇是根本部。人皆奉信。後五是別。恐人不信。
故偏勸之。故下別序中。鈔自注解云。僧祇是根本。餘
[001-0019b]
是五部。此正依大集分別也。又問僧祇既是根本。卷
軸今多。因何但四十卷耶。答五師捃拾情見之文。各
為一見。餘外事法。攢聚一處。不多故。伹四十卷也。雖
爾且是根本故。譬如一樹傍出五枝。中間雖小。猶名
身也。四面縱大。亦號枝條。又此四十卷僧祇。無歸應
序。證知是根本。又鈔主釋云。僧祇是根本。大眾所傳。
非是百載五家生也。斯為正義。或依狹言。將此四十
卷僧祇。為大天部者非也。廣如別破云云。次依佛本
行集僧及僧祇。後譯私記。但有五部。彼云。如來滅後
一百年滿。第五祖師鞠多之後。五人於上座部中。一
時頓起。但分五部。餘四如前。第五婆麤富羅是祇律。
今如何分。答非敢苟分。大集明異。若今婆麤經不應
言遍覽五部巳上疏文。今伹依大集分別。以為正義。今猶有人妄執。盖不究〔厚〕故也。巳
上分五部竟。


次明分二部者。即大眾上座也。問夫論分部。理合從
少至多。今何從多却少耶。答前雖分五部似多。猶是
聖人理和。同是上座一宗之內。今即對大天凡眾。人
法處三。一時分故。致有二焉。若前但有五部亦名。未
顯上座之號。至二部時。始有上座部也。問何因緣故
分其二部。答由其摩訶提婆。此云大天。未出家時。造
其三逆。出家巳後。又造五緣。有此乖張。故分二也。今
依宗輪論疏。略述緣起。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娉少
妻室。生一男子。顏容端正。字曰大天。不經多時。其父
廣將財物。經營他國。因緣阻礙。經久不還。於是大天
[001-0019c]
年漸長大。遂染其母。後聞父還。心生怖懼。與母設計。
遂煞其父。既造一無間業巳。事漸彰露。住止不安。乃
將其母展轉逃隱。至波吒釐城。到彼又忽遇見本所
供養無學苾芻。又恐事彰。遂設方計煞彼無學。既造
第二無間業巳。轉懷憂怖。後復見母共餘人有通。心
生嗔忿云。我為此故造二重罪。流移他國。跉[跳-兆+甹]不安。
今復我更共他人。如此椙穢。何堪容忍。於是方便復
煞其母。既造第三無間業巳。由不斷善根。深生憂悔。
即自思惟。作何方計。命滅此罪。我曾傳聞。沙門釋子
有滅罪法。遂詣鷄園。於其門外見一苾芻。徐步經行。
誦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
日出雪翳。時大天聞巳。歡喜踊躍。知歸佛教必當滅
罪。乃往一苾芻處。本是窟外僧。投彼出家。不審撿問。
遂便與度。受戒之後。還名大天。聰明未久之間。便能
誦持三藏文義。言辭清切。善能說法。波吒釐城無不
歸仰。時無憂王聞巳數請入宮供養。請令說法。乃誑
王曰。我是羅漢。入王宮。多見嬪妃。夜出僧坊。夢遺不
淨。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我聞羅漢諸漏巳
盡。師何更有斯事。大天答云。天魔所為。非我故作。汝
不應恠。然則漏失略有二也。一者煩惱漏失。二者不
淨漏失。若煩惱漏失。羅漢巳無。若不淨漏失。羅漢由
有。且如佛在日。諸羅漢等。煩惱雖盡。豈無便痢涕唾
耶。又諸天魔。常於佛法中。而生憎嫉。見修善者。便生
壞之。縱阿羅漢。亦為彼嬈。問如此說有何過。答漏失
[001-0020a]
實有二種。若煩惱漏失。即是五部。下煩惱貪愛等。不
淨漏失。與便痢一般。今大天夢失不淨。正見煩惱。弟
子本意問之。反將不淨漏失而答。斯成誑惑結第一妄語緣
。又彼大天欲命弟子歡喜附近。矯方計。次第授四

沙門果。後時弟子。看諸聖教說云。羅漢應自知。如何
我等都不自知。大天告曰。然所洪亦有無知。汝不應
恠。然諸無知。略有二種。一染污無知。二淨不染汙無
知。若染汙無知。羅漢即無。不淨染汙無知。羅漢猶有。
是以汝輩不自證知。問如此說有何過。答然則無知。
實有二種。染汙無知。即四諦不煩惱也。不淨染汙無
知。以劣慧為體。未成佛前。據理皆有。然今弟子所問
之者。正是染汙無知。反將不淨無知而答。斯謂誑也
結第二緣。後時弟子。於四諦中有懷疑惑。遂白師言。我聞
羅漢巳斷煩惱。疑由分別。入見即除。如何我等於四
諦中。甚懷疑惑。大天告曰。疑有二種。一隨眠疑。二處
疑。若隨眠疑。羅漢實無。處非處疑。羅漢由有也。問如
此說有何過。答然疑實有二。若於四諦中。不了知苦
集等。是隨眠疑。言不稱理名非處。稱理名非處。於此
二處不了名之為疑。今弟子意。正問隨眠疑。却反將
處非處疑而答。斯成誑也又結第三緣。後諸弟子。因披讀
聖教。說阿羅漢應自證知。如我等但由師語不自覺
悟。大天告曰。然有羅漢亦由他悟不自證知。汝豈不
見經中說。舍利弗目連等。佛若未授記。當來作佛等。
彼且不自知。由記莂後方自知也。汝今不應於此窮
[001-0020b]
詰問此說何過。答弟子正問無漏聖法都不自知。今
却反將他身上功能行解而答。斯為誑妄又結第四妄語緣
然彼大天。雖造諸惡。而且不斷善根。於中夜時忽自
思惟。我未出家時。曾造三逆。本授佛法貴在滅除。今
出家後又造妄緣。違於教網。不知死後何處受報。憂
惶所逼。數唱苦哉。時近弟子聞之深生驚諫晨起問
訊云。師夜來安樂否。大天云。吾甚安也。弟子白師云。
昨夜何故數唱於苦。大天告曰。我呼聖道。汝不應恠。
謂苦聖諦。若不殷勤喚召。終不生起。猶如孩子不號
母終不抱也。問此說何過。答凡言證聖諦。須自修行。
持戒修慧。入於加行。漸觀諦理。乃至見修斷惑證滅
方見諦故。今此大天。煩惱具足。都未斷除。豈可稱苦。
便得聖道生起。斯成誑妄又結第五妄語緣。後時大天。將斯
之習見成頌曰。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聖道。不起
假聲呼。此是如來真淨教文詞似異義意無殊。於鷄園寺中。上
座苾蒭。多皆滅度。半月念戒。次當大天。遂將自撰偈
詞。安七滅諍之後。時彼座下無學多聞修靜慮者。聞
此偈詞。無不驚恠。遂即呵止。咄哉愚人。寧作是說。此
於三藏。曾所未聞。或即對之。翻彼頌曰。前三句如上
云云。段最後句云。此言非佛教。於是竟夜鬪諍紛然。
乃至終朝朋黨轉盛。時王聞巳亦自生疑。尋白大天。
就是非。我今當據何朋。大天告王曰。教有明文。若欲
殄諍。依多人語此僻用律文。文中三種行籌。若和上老宿。在如法朋中。即顯露行。若和上
老宿。在非法朋中。即耳語行。若非法人多。即須作亂起之法。今既非法人多。合作亂起去。今令依多人語行籌。
[001-0020c]
豈非僻用律〔故〕。爾時無憂王。令僧兩朋別住行籌。於是聖眾

朋中。耆宿雖多。僧數稍少。大天朋內。耆年雖少。人數
猶多。執非法籌既多。王遂從多。依大天語。呵伏餘眾。
事訖還宮。爾時鷄園。諍由未息。後隨異見。便分二部。
一上座婆沙云是窟內五百結集者。取迦葉上座立部名。二大天部謂大天本師是
窟外僧人。留𧜟大林中結集。凡聖共集。名大眾。今取茲三部名故。其時雖分二部。亦

且同在鷄園。時諸聖眾。欲捨鷄園。趣於他國。時無憂
王聞巳。遂生嗔忿。載以破般。赴殑伽河。擬溺諸聖眾。
聖聚竊知。遽相告報。此是命難。宜各運通。攝未得通。
亦令自在。猶如鴈王凌空。西地而去。至迦濕彌羅國。
棲山隱谷。王聞巳深生慙恨。遣人召之。令歸本國。諸
聖眾𥗫不從命也。後於彼國。廣造五百所伽藍。種種
供養。王勅大天段經不復如本。而不離鷄寺。其大天
後遇一相師云。此釋子却後七日。必當命終。弟子告
師。師云。我知分矣。遂令遍告王臣。過七日後。入般涅
槃。聞者悲戀。過七日外。果遂命終。士庶備辨香油柴
薪。欲共闍維供養。以火爇隨至隨滅。又遇此相者到
來。語諸人曰。此不勝消此香油之類。宜用糞穢之物
涵之乃用其語當時炎熾焚燒並盡。暴風隨起。飄散
無餘。分部之由。因茲敘述。西天二部。至今俱盛上來明分
二部巳竟


第三分二十部者。謂就前二部中分也。大眾部中。曲
分九部。上座部內。分十一部。又於二十中。皆含五部
名。或偏執等不定。今欲分之。先勒成頌曰。佛滅百年
[001-0021a]
真部云一百一十年也。二部本初破謂上座大眾二部。奉經侵四百。
分二十部終大眾部二百年間。上座三百年。初分真侵到四百年。二十部皆竟。於中
初大眾於二部中大眾初分。四破從成八大眾部前後四度都分成八部枝條。初
後各三宗第一為初。第四度為後。如是初後。各分出三部三部也。二三皆唯一
第二度第三度。皆但分出一部故云。第本部成九謂根本大眾部。并八枝條。合成九也。分
從二百年謂二百年末。三百年初也上座時分七前後部七遍分。從
三四部分謂從第三犢子部中分中四部。一時頓分也。餘單五六宗除第
三犢子部。頓分四部外。前後六遍。破每遍伹分出一部。故云餘單也。本末成十一上座部是
根本。其餘枝條名末。都十一。如下云云。初分破巳。各擅一方行巳上略引偈文
。又宗輪疏云。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

餘年即真諦云。一百千年後分云也。去聖時淹如日久沒佛在日如太陽赫日
無幽不燭。既入般涅槃。如日隱西山。故云也。摩竭陀國拘蘇摩城王號無

憂。纔攝剡部。感一白蓋。化合人神亦有作治字也。是時佛法
大眾初破。謂佛滅後一百年中王號無憂。力䣫鐵輪。
雖無輪現。感一白蓋。常在於空。以表王之治化德也。
當此之時。最初分部。問何故大眾先分。答基法師云。
大眾部中。凡多聖少。上座部內。凡少聖多。所以二中
大眾先破也。論云。至二百年初。大眾部初破。流出三
部。一一說部此部主說一切法。皆無實體伹有假名。名即是說。亦不簡有漏等。皆無實体。唯
有能詮假名。於能詮。不無兩詮。實体既乖本有。故忘此名。二說出世部此部主說世間有漏
法。皆從顛倒起顛倒不實。但有假名。若出世法非顛起。則有實體。故云說出世部也。三鷄胤部

婆羅門姓也。梵語矯短胠。此云鷄胤。上祖是仙人。染鷄而生。部主是彼苗裔。唯弘論不傳經律也。前頌云。初後
各三宗。此是初三宿也。次二百年中。從大眾部中。復出一部。名

多聞部謂此部主廣閑三藏。深悟佛言。從德立稱。又佛在世時。直無學名。祀皮衣。未出家前。曾作
[001-0021b]
仙人。在山苦行。常披樹皮祭祀天神。故出家巳後聞佛所說深法記持不妄。乃於雪山入定。不覺佛入涅槃。從
定而出。巳是二百年。見大眾部中。唯弘淺法。此師乃誦出佛在日深法。中有同處。因乖諍故分也。次

二百年中。從大眾部中。分出一部。名說假部此部主所說世
出世法。皆遍假實。故三名也。次二百年滿有一外道。捨邪歸正。亦

字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名聞精進。住制多山。與彼
部師。重詳五事。因有乖諍。分出三部。一制多山部此云
靈廟處。此山多有靈跡塔廟。部主先住此處。便以為部名也。二西山住部在制多山西也

三北山住部制多山北。巳上是後三宗。如是四破成九部。
初分三宗。後分三宗。二三兩宗成八并根本九也上分大眾
部巳竟。其上座部。聖多凡小。二百年內。和合一味。至三

百年初。有小乖諍。分為二部。一說一切有部謂部主不簡有
漏無漏世出世過現未來三世皆有實體。至於龜毛兔角。亦是實有。此傍執前十誦宗。二上座

部轉名雪山部謂有部起時。多弘論藏。能伏上座。上座劣弱。移入雪山雜爾無是根本。不
可言分。今且據移入雪山義用分故。是以為二也。次三百二十年。從一切有

部。分出一部。名犢子部此云律主姓也。上古有仙染牛而生故。今是彼苗裔。因立
名也。次三百三十年後。從犢子部中。分出四部。一法上

即部主名也。有法可超眾法之上故也。二賢胄部賢謂賢和。胄者胄族苗裔之稱故也
三正量部謂權衛刊定名量。量無疑。謬名正。部主自言我法無邪謬。此明了論宗也。四蜜
林山部部主住近山林鬱密故。從居處立名。次三百八十年。從化地部
中。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云法蜜部謂生含容正法如藏之密。此師自
言。我襲採菽氏為師。謂日連也。採拾也。菽者眾苢也。上古有仙。拾眾苢而飡得道。目連是苗裔也。此傍執前四
分宗因有人云。四分從五分中流出也。謂前法藏部是四分元從化地部流來。以化地部。是五分律故。今詳斯
解。未究根由。前化地部。但是偏執五分之宗。非是五分律。法藏亦然。名同〔發〕別。四分一律始終不分。可以思之
。次三百年末。從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飲光部。或

[001-0021c]
名善歲言飲光。是迦葉波姓。上古〔有〕身真金色。部主是彼裔。言善歲者。部主小名歲。便有賢德故。
德以彰名故也。此傍執前解脫律宗。次四百年初。從一切有部。分出一

部。名經量部。亦云說轉部部主依經為量。自言我以慶喜為師。今小乘中經部
是此也。言說轉者。部主說一種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此成論宗。四分依此假名。許有種子義也。如是

上座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也。今四分律。五
部之內。曇無德部所收。二部之中。上座部攝。二十部
內。與法藏部名同。即非二十中律也。又准續高僧傳
云。上座大眾。剏分結集之場。五部十八。流宗百載之
後。僧祇是根本。大眾所傳。非是百載五宗生也。統敘
五部支分。此方巳獲其四。若據攝末從本。此方獲其
一。自餘群部。多是西土賢聖贊述行事。其中聚類。自
有區分辨扸。不可備述上來收科云云總是分部竟


第四譯翻時代製作之由者。謂前之三段。多約以明。
未審教傳此方。初是何人。翻其[肄-聿+余]字。譯彼梵音。初以
弘揚。是誰為首。製撰義疏。起自何時。造鈔興由。復為
何事。如斯道理全未論量。故作此門。略中解判。於中
分二。初明翻譯年代。次辨製作之由。兩段初也。若據
通論。自漢永平十一年佛法東傳。騰蘭初譯四十二
章經。佛本行經。十地斷經等。直至巨唐乾寧二載乙
卯。凡經八百五十四年。中間緇素。翻傳聖教二百九
十餘。或是西土賢聖傳至此方。或是土高人。往彼求
請。所譯教文五千四十餘卷。不可具敘。今且據四分
一律。以明翻譯者。若據飾宗及搜玄。並云。四分有兩
譯。廣引傳記。蓋是不究根原。覽即知非。不勞具錄云云
[001-0022a]
如彼。今依正解。准高僧傳并諸經目錄但云。覺明三藏

後秦弘始十二年歲在丁未。即當東晉義熈五年。時
有佛陀耶舍。此云覺明。是罽賓國人。婆羅門種也。來
到長安。先誦曇無德律。校尉姚爽聞秦請誦梵本。秦
主姚興親迎。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內。四事供養。悉皆
不受。至時分衛一食而巳。耶舍髭赤。善毗婆沙。時人
號為赤髭論主。口誦梵本。到於秦地。與凍明沙門竺
佛念。對譯秦言。沙門道含筆授。至弘始十五年壬戌。
畢軸三十五卷。後分成六十卷。秦主賜絹萬疋。悉皆
不受。道含佛念。各千疋。其三藏資具滿三間屋。並不
關心。秦主乃為貨之。於城南造寺一所即今草堂寺。後辭
還西國。至罽賓國。附得虗空藏經一卷。與凉明諸僧。
後不知所終。文只如此。並無兩譯之說從姚秦弘始十二年丁卯
歲。至今乾寧二年乙卯。凡四百八十八年矣


次製之由者。謂此律本雖巳翻譯。全未流行。時有元
魏法聰律師。本講僧祇。後自考身中得戒本。因四分
遂罷唱僧祇。剏弘四分。手披講解。未有文疏。後因北
齊道覆律師。即聰之門人。隨聽隨記乃纂疏六卷即四分律
疏之始也。乃至隋末唐初。近十八家。其間卷軸多小不定。

莫非並依律文次第消釋也云云。問前代既有疏抄
不小。南山何故更製鈔文。莫是政乎異端。強生穿鑿
否。答但為古來疏抄。文繁隱略。未可逗機。致使今師
斐然起意。貴臨機有用行事無疑。卷約行分。篇隨類
聚。言過二十餘萬。隨撿依行。廣在下文總序中述。時
[001-0022b]
即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六日起手。入十年正月一
日。改貞觀元年。處即終南山豐德精舍苧麻蘭若也。
再修時處者。大宗貞觀八年甲午歲。何中府隰州益
詞谷。因游虗跡。暫道幽巖。栖禪寂定。觀前述作。審定
文辭。遂乃重修。并出注戒本羯磨跡等。今所講解者。
是後修之本也。從貞觀八載。至今乾寧二年乙卯。凡
二百六十二年矣上來辨製作之由竟。上來二𠬧科云云。惣當三章料簡玄談竟。開平
五年辛未。凡二百七十四年矣

四分律鈔簡正記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