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46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唐-道宣 (master)


No. 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上之二



「【律】十二汙家擯謗違諫戒。


【疏】第十二汙家擯謗違僧諫戒。


【疏】四意如前。


【疏】初明制意有六。


【疏】初聽依聚者有二種利比丘出家有待須立若不
供給交闕正業故聽依聚乞食自資二令彼施主僧
田獲益故二不聽汙家行惡意今依聚落廣興過狀
身口非儀即名自損四種汙家壞彼淨信則非利他
三解擯意為過情深內外俱損若不治罸永無改過
入道之益又增俗人以非為是故須擯出使是非兩
異四解謗僧意由僧治擯迹涉愛憎似有不平致彼
言謗五解須諫意由前擯時六人同犯二人逃走身
不現前不得治擯相似有怖二人逆路改過伏從無
罪可治相似有愛二人現在非走非懺僧作法擯相
似有恚今反前意非僧有怖有愛有恚依法舉治何
癡之有若不諫喻無由自曉是故諫彼表內無瑕六
結罪意眾僧慈悲自理諫彼是非既分固執不捨違
法諫滿理與僧殘。」


【十二制意有六初中二利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二
[003-0001b]
中翻上二利即成兩損三中初總示內外即道俗
若下別釋初釋損道又下次釋損俗四中迹涉愛
憎緣見次意五中初敘𢷤謗二人逃走即三聞達
及摩醯沙走入王宮迴避二人改過即迦留陀夷
及闡陀逆迎也二人現在即阿濕卑與富那婆蹉
今下正彰須諫六中自理者明非憎愛諫彼者令
止謗僧也。】


「【疏】第二釋名坌汙淨士名曰汙家過與理違名為惡
行舉過顯眾名之為𢷤無罪橫加名謗以理喻彼名
諫此是所防戒是能治如上可知。」


【釋名中淨士謂有信俗人無罪謂僧非愛恚汙惡
謗三屬犯人擯諫在僧。】


「【疏】第三具緣有六一作汙家惡行二心無改悔三作
法治擯四非理謗僧五如法設諫六三法竟罪至。」


【具緣中汙家惡行乃是本緣第四謗僧正當所諫
罪至謂刑及於身也。】


「【疏】闕緣可知。」


【闕緣中闕初緣如以衣食與父母病人採華供三
寶等兩不成故闕第二如逆路求悔不須諫故闕
第三舉擯非法闕第四或不反謗第五諫不如法
六中間捨悔竝非正犯。】


「【註】佛在舍衛國阿濕婆等䩭連聚落行惡汙家比丘
舉過令舍利弗等往彼擯舉當作法時謗僧不受以
過白佛訶諫制戒。
[003-0001c]


【疏】就戒緣中分四初明汙家相二比丘舉過下明擯
出相三當作法時下明起謗緣此正戒之過非也四
以過白佛下明制戒也科約此四入於戒本須明識
之不爾誦持一亂也。」


【戒緣中初分節科下結告令用此四分節戒本則
持誦有序。】


「【律】若比丘也。


【疏】就戒本中三對一隻不分自別。


【疏】初對諫所諫人可解。


【律】依聚落村有四種如上若城邑住言屬王也汙他家。


【註】家者有男有女汙家者有四種一依家汙家一家
得物又與一家所得物處聞之不喜所與物處思當
報恩即作是言有與我者我當報之若不與我我何
故與二者依利養汙家如法得利及鉢中餘或與一
居士得者生念當報其恩若不與我我何故與三者
依親友汙家若比丘依王大臣或為一居士或不為
一居士便生念言其為我者我當供養不為我者我
不供養四者依僧伽藍汙家若比丘取僧華果與一
居士不與一居士彼有得者思當供養若不與者我
不供養也。


【律】行惡行。


【註】彼比丘作如是等非法行也自種華樹自溉灌自
摘華自作華鬘以線貫繫自持與人若復教人作如
上事村有婦女同牀坐同器飲食言語戲笑或自歌
[003-0002a]
舞倡伎或佗作巳唱和或作俳說或彈鼓簧吹貝作
眾鳥鳴或走或揚跛行或嘯或自作弄身或受雇戲
笑是也。


【律】汙他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


【註】時有比丘於彼止宿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法服齊
整行步庠序低目直前不左右顧視以次行乞居士
見巳自相謂言此是何人低目而行既不顧視亦不
言笑不相周接善言問訊我等不應與其飲食不如
阿濕婆等與人周接及上所言應與供養時彼乞食
困乃得之往至佛所問言住止樂不僧和合不不以
飲食為苦耶彼具白佛便遙訶責令往設擯。


【疏】二依聚落下諫所諫事也就中分三初明依聚落
造過二諸比丘語言下至不須住此正明牒過治擯
三是比丘下至不驅者明非理謗僧此正所為事也。


【疏】前明汙家後明惡行言聚城者所在汙家之處也
汙佗家下正顯過相多論云若作惡業破他信心名
為汙家作不清淨穢汙垢濁得惡果故名惡行也僧
祇云若依聚落得四事利或免諸難皆名依義作非
梵行飲酒非時食不名汙家若先有信心供養眾僧
造立寺舍令彼退減是名汙家當律相中四汙文顯
廣如鈔說。」


【第一雙所諫事牒釋中初科初二句分示言下別
釋初釋聚城汙下次釋二事多論僧祇並以壞俗
信名汙家破戒為惡行即失自他兩利僧祇先明
[003-0002b]
依聚而以得利避難顯示依義當律四汙廣在鈔
文顯注略引四中初是俗所惠物二即受供所獲
三謂假他勢力四即盜用僧物皆謂隨情厚薄令
失信心故也惡行注中初總標自下列示有三初
鄙賤行村有下二染汙行或自下輕逸行鼓簧謂
吹笙笛等經中亦見亦聞謂為過公顯道俗共知
也注引緣示初明比丘入聚居士下明俗士見輕
彼下明白佛設擯。】


「【律】諸比丘當語是比丘言大德汙他家行惡行汙他
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大德汝汙他家行惡
行今可遠此聚落去不須住此。


【註】時舍利弗為諸居士說法令得信樂食訖集僧為
彼比丘作舉作憶念便與罪如上作羯磨巳驅出聚
落當作法時便起謗言餘同犯者不驅而獨驅我便
作是言。


【疏】二諸比丘下過既彰顯愚俗昏心致令賢善無由
投造故須擯出白四作法注中具解不勞云云。」


【次科經文初牒過大德下加擯疏中初釋牒過意
見上緣故下次釋加擯注中先令俗士知非得信
次乃驅擯因之起謗。】


「【律】是比丘語彼比丘作如是語大德諸比丘有愛有
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


【註】時舍利弗還白世尊具陳謗事佛便遙訶令作訶
諫。
[003-0002c]


【疏】三是比丘下明此比丘不思巳過乃言事迹相似
愛怖非理謗僧。」


【三中相似愛怖義在制意。】


「【疏】三段雖別是所為事。


【律】諸比丘諫言大德莫作是語有愛有怖有恚有癡
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而諸比丘不愛
不恚不怖不癡大德汙他家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
聞行惡行亦見亦聞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
比丘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
伽婆尸沙。


【註】若未白前言僧有愛恚怖癡若不看書持往及為
白衣信使一切突吉羅尼同僧犯不犯者初語時捨
非法訶諫若得衣食與父母與病人與小兒與妊身
人與牢獄繫人與寺中客作者若種華果自取華乃
至教人貫華持供養佛法僧者一切不犯若人欲打
被賊虎狼恐怖難處若擔刺來於中走避者不犯若
渡河溝渠坑跳躑者不犯若同伴在後還顧不見而
嘯喚者不犯若為父母若為病人若繫閉牢獄若篤
信優婆塞有病若在獄看書持往若為塔僧病比丘
事持書往反如是不犯。


【疏】就第二對中初屏諫分四諸比丘諫言下至有不
驅者來一往牒其謗詞也二而諸比丘下至不癡正
明自理喻彼何者佛法治人為止憍逸今既逆悔義
無妄治是曰不愛身不現前作法不合非怖不治汝
[003-0003a]
既退非逃避進非逆悔如法治擯可是恚癡此正諫
詞也三大德下重敘前過見聞尤甚義當從擯如何
反謗四是比丘下拒屏諫。」


【第二對四段中逆悔即二人求懺者身不現前即
二人逃避者。】


「【疏】餘文句可知辨相開通文極委碎細讀分別之。」


【指略中餘文句即第三雙并後一隻辨相即注文
今略科分初明犯諫捨不捨同前不出但明輕罪
文略汙家惡行等相直舉最後持書而巳如下不
犯所列一一事相通結吉羅二不犯中三初開殘
罪若得衣食下次開汙家吉若種華果下後開惡
行吉。】


「【律】十三惡性拒僧違諫戒。


【疏】第十三惡性拒僧違諫戒。


【疏】制意有三。


【疏】所以惡性反戾拒諫須制者夫人性非生知義無
獨善要須善友互相匠導方能離過修善有出道之
益而今闡陀迷心造罪不自見過得他如法勸喻理
宜從順方復倚傍勝人尊處其巳望人師敬反欲匡
眾非分自處情過特深聖制得罪意在於此。」


【十三制拒諫意中初明須師友意生知謂天生自
然不待學而後知論語云生而知之者上矣則知
上智乃爾非凡有之至如孔子猶云我非生而知
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自餘何足道哉匠謂琢磨
[003-0003b]
導謂開誘而下正敘拒意倚傍勝人者即是如來
緣見次科律云闡陀告諸比丘我聖主得正覺故
此謂倚傍勝人譬如大水初來闡陀自喻即尊巳也漂諸草木積在
一處喻眾僧也諸大德亦爾種種性名出家集在一處
不應諫我我當教汝即望人師敬等處字上聲謂以尊自
處而實非尊故曰非分。】


「【疏】第二須諫意諫人四種一者年耆宿德二者久居眾
首三薄學淺識謂智能過人四共勝人參居陵傲世
表今此諫者正當此人然則法由人興人能通法德
人懷道明達取捨理宜憑仗請決進不所以聖教勸
依三藏開導愚迷以成資訓然今闡陀內實無德聞
諫不受反傍勝人恃巳陵物便言佛是我家佛因釋
種故法是我家法因佛說故汝今依我釋種佛法出
家我是佛法根本正應教諸大德何用大德教我言
說相似愚叢謂是須諫開示是非路分有德相誨為
除迷結是以須諫。」


【二中初通敘諫人謂此四種多不從諫初即恃老
二即恃長三恃少能四恃他勢用此自檢孰可逃
乎似此等人並須設諫今此闡陀即同第四故云
正當也然下正敘今意初通明依師學法聖教即
律文如受戒中選師須通達三藏勤教授者當須
依之資訓謂資稟教訓然今下正示須諫所以初
敘諫緣後闡陀即車匿本王宮侍人為佛控馬踰
城入山最先親侍故常以此自負故云我家也言
[003-0003c]
說下正明立諫迷結即上愚叢謂是。】


「【疏】三結罪意僧既詳心設諫救攝三藏明告義非沈
伏迷理開悟故違僧命情過尤重所以殘收。」


【三中初明能諫上二句示能諫人如下二句明所
持教顯詳心非麤暴故救攝非瞋怒故三藏者律
云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諫故沉伏即隱覆也迷下
明所諫故違迷理謂彼所執非理也開悟謂自知
非也。】


「【疏】釋名可解。」


【釋名不解見上制意初意即惡性次意即拒僧後
意即違諫。】


「【疏】五緣成犯一身自不能離惡二賢達以法勸喻三
拒勸反陵於人四眾僧以法曉誨五三諫不捨殘。」


【具緣五種還即戒名三意而巳對之可見。】


「【註】佛在拘睒彌國尊者闡陀惡性拒諫反言我應教
諸大德何以故我聖主得正覺故比丘舉過白佛便
訶責巳而制此戒。


【疏】就戒緣中從初至我聖主得正覺來過起所由二
比丘舉過明訶制戒初中所以云我聖主者本是佛
家使人也故見云佛是我家佛我將佛入山學道不
見諸長老一人侍佛者乃至得轉法輪故法是我家
法與僧競故不云僧也僧祇云我常隨佛佛唯教我
我當受持如是陵慢。」


【釋戒緣中初科分初下牒釋善見三寶中獨不云
[003-0004a]
僧者由與僧競顯非我家故僧祇我常隨佛恃其
最久也。】


「【律】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語不忍受人教誨也於戒法中。


【註】以戒律如法教授者有七犯聚波羅夷僧伽婆尸
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吉羅惡說。


【疏】就戒本中亦三對一隻。


【疏】若比丘所諫人也。


【疏】惡性不受下諫所為事自分為六初明惡性二明
彼犯三諸比丘下如法諫喻四自身不受下正是拒
諫五言諸下出拒勸之相六大德且止下明不受道
理。


【疏】初惡性者出其頑戾之本無始強我之緣也不受
人語下釋前恃巳愚魯聞諫若怨如注可分也。」


【戒本第一雙所諫事中初釋惡性頑謂頑愚戾謂
曲戾無始者言其習久也強我者言其猛盛由此
為緣致今兇惡也聞諫如怨不喜善言也。】


「【律】諸比丘如法諫巳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疏】三諸比丘如法諫者如上七聚將犯相中誨令不
犯也。」


【次科如上七聚即指次句注文。】


「【律】自身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若好若惡我
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


【疏】莫向我說若好惡者二種持戒順理益物名之為
好二種犯戒違理起非名之為惡也。」
[003-0004b]


【三中二種持犯即止作四行也。】


「【律】諸大德且止莫數諫我此正諫戒所為事也下二諫中條而誨喻


【疏】大德且止者出其理也由倚傍故一傍略教但自
觀身行不須見他過故言且止二者傍人如上四種
故言且止也三種姓謂同釋種故。」


【四中傍略教者即拘留孫偈傍人四種如上耆年
眾首等三傍種姓謂我家佛等準知闡陀亦釋族
耳。】


「【律】彼比丘諫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諫語大德
自身當受諫語大德如法諫諸比丘諸比丘亦當如
法諫大德。


【疏】就第二對屏諫中。


【疏】莫不受諫者牒前拒詞當受諫下順理重誨。」


【第二對釋中初科言順理者釋當義也經中如法
諫下前拒僧云莫向我說我亦不向汝說故此諫
令彼此相勸[石*豕]磨成益。】


「【律】如是佛弟子眾得增益展轉相諫展轉相教展轉
懺悔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捨
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疏】云如是佛弟子眾得增益者道根日進也。」


【勸益中初科道根即戒。】


「【疏】彼見我過諫令不起我見彼過勸令不作彼我迭
為故曰展轉相諫也此謂未起之非。」


【次文迭互也未起非對下巳起令悔也。】
[003-0004c]


「【疏】我教彼修巳未之善彼教我修曾當兩福彼我互
為故曰相教也。」


【三中巳未曾當辭之互耳。】


「【疏】我教彼悔彼教我懺彼我迭為故曰展轉懺悔對
前為言此除巳起之惡也對前修善即是作持止行
兩善所以成者功由善友相導故云大德當諫比丘
比丘亦諫大德也。」


【四中初正明對下對簡初對相諫是未起次對相
教是福業所以下推所由故下引前通結。】


「【疏】餘文相如上可解。」


【三指文中第三雙後一隻皆易了故。】


「【註】若未白前惡性不受人語一切吉羅尼同僧犯不
犯者若初諫便捨非法訶諫非法非律非佛所說者
若為無知人訶諫時應語彼言汝和尚阿闍梨所行
亦爾汝當更學問誦經若其事如是若錯說者皆不
犯。


【疏】就辨相中開不犯云若其事如是者謂同戒本道
德勝緣非可妄諫。」
[003-0005a]


【釋注中同戒本者謂無所犯或有妄諫拒之無過。】


「【律】諸大德我巳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四
至三諫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應強與波利婆
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巳
應與出罪應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滿
二十眾出是比丘罪不得除諸比丘亦可訶此是時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疏】就結十三章門中分三初巳說十三者結前也文
九初犯下至此是時除疑執也今問諸大德下將說
下篇前更簡眾也。


【疏】中明疑者時人意謂前九屏犯有覆須治後四犯
時要由僧諫過顯在眾無覆不治是故舉云九戒初
犯四至三諫隨一一犯皆須治覆以覆罪者過由心
生縱在僧露後便私覆還成藏罪何得不治。」


【結章釋疑中初科初敘疑是下釋疑以下申所以
治覆為除心垢不問他知不知。】


「【疏】問尼戒初篇亦是前七初犯第八三諫何為不問
答無悔永擯無疑不須。」


【次尼戒中初問以尼初篇第八隨舉亦制三諫後
無結釋故問通之答中無悔永擯不論覆藏故不
須也若爾尼開學悔豈得無悔答雖開悔夷止免
獄報不復本淨不同下篇故云無也。】


「【疏】若爾第二篇中有其悔法何為不問九初犯八三
[003-0005b]
諫邪解云僧治覆故有疑須問尼不治覆通與半月
何勞疑問。」


【次難謂尼殘篇結文不問然今尼戒同僧有之未
詳何意闕疑不釋以埃後賢。】


「【疏】問如律中不得強逼令悔而此云強者答此望別
人治令行淨故須強與彼不逼者眾法心淨即堪說
戒若就強問有所廢故待說戒竟依法治之。」


【次釋治罸初問中律因佛不說戒目連牽犯者出
佛言須彼自言因制自言毗尼今云強與則違彼
文答中初釋此文彼下次通彼意言心淨者開迷
想故若準鈔中二篇鄰重理宜早救故須強與不
容緩也。】


「【疏】問初二篇下安治罸法下三不安其義何邪答上
篇須者一則壞眾二則悔必待眾故須安之下三闕
此故不安也如律偈餘者不須救明非僧務也。」


【次問以八篇戒本唯初二兩篇後結治故答中犯
夷永不足犯殘少分不足不成僧務故云壞眾悔
必待眾別人不成故然重蘭捨墮亦制僧悔但正
出罪皆別法故如下引證即律序偈彼云四事不
可治可救有十三餘者不須救此謂下三從別人
悔不假僧法故下釋云明非僧務也。】


「【疏】問初篇下云後亦如是第二篇後何故無邪答如
解同上彼有不足疑有斷頭疑此非極罪理有重犯
無疑可釋。」
[003-0005c]


【三問答中彼有二疑此無疑故不足疑謂不足數。】


「【疏】文中應與波利婆沙者西梵天音東華人言名為
覆藏或云別住母論云何名別住別在一房不得與
僧同處雖入僧中不得談論亦不得答故曰也若欲
作法隨其覆日從僧三乞白四加法奪行奪能合三
十五事八緣失宿行法滿巳方名此法治覆情過二
犯覆藏罪謂吉羅也次對治懺有人立在前懺以後
證前不應爾也三治僧殘情過須與六夜摩那埵法
此亦西語論云意喜前雖自意歡喜亦生慚愧又使
眾僧歡喜與少日故作此法者前須三乞白四與法
奪行失宿大同於前六夜之中界中有僧不同覆藏
一人行法四治僧殘罪者即如戒本與出罪是也如
律本名阿浮訶那此名喚入眾或名拔除罪根也若
欲行悔廣如鈔中。」


【次通釋中初文三段初翻名釋義覆藏是約過別
住即從治若下次明作法隨覆日者審其久近與
別住也文中有四初乞懺二正加三奪行四失宿
奪行如不得授人大戒作依止等奪能如不得說
[003-0006a]
戒羯磨等三十五事在事鈔僧網中八緣見懺篇
須者尋之行法下結示二中初示罪相次下定次
第初句立定當在次懺有下斥非古謂先懺後治
以後證前謂比下僧殘先治後懺故三中初翻名
釋義論即母論前字即指犯者少日即六夜作此
下明作法四種亦如上分六夜下簡別制在僧中
與前為異四中初標示如下引律翻名若下指作
法亦須三乞白四出之。】


「【疏】文中具列三相不出悔覆由是別人所除非僧行故。」


【點闕中如上所列合具四法文無第二故須點之。】


「【疏】所以列二十僧中出罪者以二篇次死業障深重
故須多人強境方發犯者勝心息斷相續故云若少
一人巳下減眾輕法也。」


【次科釋眾滿中初徵問以下答釋倍受加十四位
僧中用極位也。】


「【疏】聞制多人謂言四僧秉法無法不行如何此悔獨
二十眾縱少一人亦應得出為除此執故舉減訶。」


【次科初出疑情為下示文意令僧呵者彰法不成
罪不出故。】


「【疏】今言少者非僧數少應作法者不堪用故如羯磨
中隨秉一法即以五十餘事簡之簡不可得方聽秉
法故言少也。」


【三中謂此中明少非止約數為簡應法耳如羯磨
者即鈔所引瞻波捨戒等文五十餘法並見足數
[003-0006b]
篇簡不可得謂解行兩備無可簡故。】


「【疏】所以言可訶者深可訶責前悔大重經搆極難覆
罪殘情並巳陳露唯一本殘須為拔出方名上起得
預僧儔輕罔教旨虧傾僧法致罪不出自陷陷他令
彼負罪終身謂淨故也。」


【釋可訶中初標示前下正明初明犯者事重大重
即殘經搆難者即見下句覆罪謂行覆懺罪殘情
即六夜上起即懺悔異名輕下明能秉非法自陷
陷他違制業道二俱有之。】


「【律】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屏處
不定戒。


【疏】次明第三不定相者。


【疏】五門分之一來意所由二釋名出體三最初同異
四通塞諸相五僧尼有異。


【疏】初不定來意聖禁從緣曲尋萬緒因人興犯制狀
塵沙必欲隨境攝修難備若不迭相鑒察容無自勵
之心故用屏露隨信舉發以存相利之道也。」


【第三二不定篇來意中初科初至塵沙明制教繁
廣上二句標示緒謂端緒下二句釋廣所以配上
二句義自可見必下示機難攝修上通敘機教若
下別敘此篇乃是託緣興制令道俗相檢耳隨信
舉發即優婆夷也。】


「【疏】所以置二篇下三篇上者若就通論五篇治行有
防非義悉名為戒各有法式故名威儀若就別判如
[003-0006c]
上分之。」


【次科示戒儀中有通別者通則名義不局別乃體
相重輕今就別論故指如上即前標分上下令以
戒儀別配也。】


「【疏】今以犯相難知生人疑似若犯初篇理宜永棄二
篇次死須用僧治若壞威儀坌僧是濫故須檢問清
淨行業因答差互事須治罰若置在初戒法未顯依
何等法以辨疑似若舉後說殊乘勢分。」


【次安立中初文又二初敘戒本生疑所由答差互
者謂比丘自言也下云交互明罪有無不定是也
若置下正明前後安著非便。】


「【疏】就壞僧論亦通篇聚今約過重汙染者就此明之
上收婬觸語歎義勢是便下攝屏露同坐文復相順
詞義合故於中列之。」


【次科初二句示犯本通謂生疑坌僧則通五篇義
應齊列今下顯今文局即彰安置在中所以過重
即上三篇汙染謂淫種類。】


「【疏】二釋名出體。
[003-0007a]


【疏】初名者昔云屏露兩殊名之為二四法無準故曰
不定謂犯舉言治各非定故。」


【釋名中昔解四法義鈔引云一犯不定以夷殘提
或單或竝犯不定故二舉不定俗女舉罪不識罪
名稱非法事一二三舉如犯不定故三自言不定
舉罪既多自言何一四治不定隨犯三罪三法治
故。】


「【疏】今言不定者本無三四之名浪立治舉伹於二中
未定實犯律云是中無定法故云不定故十誦云於
三篇中趣說一事可信女人不知犯不知起不知名
字但云我見女人來去坐立比丘亦爾不見作婬相
等不決定故名不定也。」


【今解中初斥非言本無者非典據也言浪立者任
𦙄臆也此但略斥餘如義鈔伹下顯正二字同前
故伹釋不定謂俗女心疑故云若波羅夷等犯未
定實故云不定次引律證無定法即目犯也次十
誦中彼云不知犯未定實也不知何處起謂起因也不知犯
名字昧篇聚也餘同所引若爾與古犯不定何別答彼
謂二三單並不定此乃事未審實不定所以異也。】


「【疏】言出體者亦有多師。


【疏】有人言如法自言能治行非法自言所防罪。」


【次出體中古解彼謂戒本中比丘言我犯是罪二
三不定即非法自言此即戒家所防過制令如法
自言即能治行。】
[003-0007b]


「【疏】有人云屏錄三罪露收兩罪此即是罪為不定體。」


【次師中準義鈔先難初師云若爾我亦七聚罪皆
有非法自言何獨此三餘四不彰又復尼亦有非
法自言何無不定次師乃以戒文所疑之罪即不
定體義鈔甚廣且直示耳。】


「【疏】今解不然二三罪體名種各別如何束之以為一
戒今云房室私禮俗所常行而比丘無侶獨一女人
同處麤語於三罪中令他疑怪犯相難分故言不定。」


【今解初科又二初斥非初師巳如次師所破今略
不引但斥次師耳今云下立義準義鈔即首解也。】


「【疏】何須禁者出家遊棲或入聚落因事交涉汙辱彼
此所損非輕故宜須制。」


【次科入聚交涉者則知此篇犯在俗舍如戒緣說。】


「【疏】所以須取三罪疑事者此之疑心由來未制故得
從疑以為戒本若取三罪諸篇巳結何假此中方言
最初。」


【三中三罪是所疑事俗女即能疑人由於屏露生
彼疑心故結為戒若下重點古非。】


「【疏】故毗䟦律云如何此戒作不定說答云此未來中
事容有無實犯故四分云坐既非處生不信心故知
疑定也。」


【四中初引毗䟦律未來中事恐犯預制故容無實
犯顯示不定故次四分中坐非處者謂屏露也不
信心即是疑也所疑雖不定而生疑是定即是戒
[003-0007c]
家所防體也。】


「【疏】問既無實犯何須制者答三戒染分外涉必多故
制生疑即是違戒令諸不犯用清道俗。」


【五中初問躡前所引以求制意答中初二句敘制
緣故下次明正制令下顯制意。】


「【疏】問不定不犯文何說治答文言治者自依篇聚此
戒罪體但取生疑。」


【次難以戒本云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一一治則
知有犯答中自依篇聚者義鈔云若實犯夷自言
犯者落在前戒中治是也。】


「【疏】問既生疑心犯何篇攝答犯吉羅也。」


【三問答中定出罪名即知不定約所疑事故列在
前若取所犯即歸下聚。】


「【疏】問七聚無不定名如何犯吉答七聚雖無然不應
爾如法治並吉羅攝故。」


【四問答中律中凡言不應爾如法治雖非聚名皆
目吉罪以戒本云如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故也。】


「【疏】三明最初同異者。
[003-0008a]


【疏】昔云二不定第二犯以戒本列治故雖列最初此
犯廣初以總制廣補別廣故。」


【三明最初昔解中初立義以下釋所以文既列治
非無犯故雖下遮難以律本中二戒並列最初不
犯故曲釋之彼謂前制五篇為別廣此二不定名
總廣以戒本中總諸戒故初制五篇即制廣補略
故最初不犯今制不定乃制總廣以補別廣望犯
別廣故律列最初然非不犯故判為第二準義鈔
總制字寫倒迴轉讀之。】


「【疏】今解有初五犯初者對犯得名此犯昔來未制舉
疑致有罪相故開不犯律制舉罪法有十利故見論
下文具有初開上言列治如捨墮也。」


【今解中初句立定五下申所以初引五篇為比由
五篇中最初不犯並謂對前犯相為言此戒亦爾
對犯言初由昔未制舉疑罪相故律開初不殊五
犯律下引證律文既列十利顯是別制必須有初
下引見論彼具云無罪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
等不犯上下釋疑古計戒本列治故無最初如三
十捨墮戒戒列治豈是無初故知不爾。】


「【疏】問如何二處各得有初答約處不同如二坐戒是
也。」


【釋疑中戒本二戒並列最初恐謂後戒不當有初
須問釋之答文可解。】


「【疏】四通塞不同有五。
[003-0008b]


【疏】初篇聚同異言緣通七聚犯唯在吉二犯處通局
論罪不離屏露故通論疑取於染謗結罪就處唯二
三犯處俱通者如十誦中趣說一事故犯不出二處
又云隨所一犯與覓羯磨故四對舉亦通諸篇五僧
別通塞此問別人以舉罪故下毗尼中舉藥問僧以
非別秉此中有三毗尼如比丘語治自言毗尼也如
可信語治罪處所也要三法五法現故即現前也此
無諍殄與下不同餘四毗尼無義不有。」


【四通塞中初科同異即是通塞緣即所疑事謂事
通犯局也二中初明通者以造作七聚不離二處
故論下明局疑取染謗如戒所列義鈔作染機結
罪就處唯得二吉三中十誦二段初趣說一事不
局篇聚故不出二處總歸屏露故二皆通又下次
段但示犯通義同上釋與覓羯磨即下罪處所毗
尼也四中舉通前云就壞僧論亦通篇聚且約過
重收淫觸等是也五中初明舉罪通塞此問別人
是塞下問眾僧是通此中下明用治同異三毗尼
如文次列此無下顯異餘下明無七毗尼中但有
上三不涉餘四。】


「【疏】五僧尼不同。


【疏】昔云僧屏犯三露則有二故有不定尼屏有二露
則犯一一則是定故無不定。」


【五中古解初釋尼觸同夷故屏處但有夷提露處
唯有提罪耳。】
[003-0008c]


「【疏】又云佛制舉罪要僧尼兩眾尼舉違敬故取信女
替尼舉罪不識名種故僧有之尼犯須舉二眾識相
不須俗男故舉是定所以無也今言尼舉如浣擗戒
言僧識犯亦有不識何得輒言尼無不定。」


【次釋初敘僧有尼犯下次明尼無二眾即僧中二
位今下躡破三十中使非親尼浣羊毛戒即愛道
尼舉過因制上云二眾識相然有末學或復不學
豈容皆識。】


「【疏】又云尼無獨行行必有伴故無屏露若爾亦應二
處不結坐戒。」


【三釋初引古若爾下難破。】


「【疏】今云尼所以無者由比丘與女生譏處坐夫主不
信或時驅出為患處深故制僧有尼雖與男獨坐生
譏夫無屬婦之義過微不結。」


【今解中亦即首師義初文初明僧有或驅出者謂
夫有驅婦之義尼雖下次明尼無反上可知。】


「【疏】問何故俗女所舉答舉罪之來通於七眾但女情
偽非實者多故以可信乃堪為證。」
[003-0009a]


【釋疑中徵釋可解私釋本緣在女不因餘眾故所
不列也。】


「【疏】對文解釋標釋結三一同上出。


【疏】今云解意多云所以制者一為止誹謗故二為除
鬬諍故三為增上佛法故出家之人理宜迹絕塵染
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與女人屏說非法上違聖
意下失人天宗敬心故四為斷惡業次第法故。」


【第一中制意有四即斷四過初人多嫌疑二夫多
見嫉三汙辱佛法四因成極重由成四益故聖制
之。】


「【疏】論犯四緣一是屏處二女人三無第三人四隨作
犯。」


【犯緣中第三人者比丘女外更有一人名為第三。】


「【註】佛在舍衛國迦留陀夷先俗友婦齋優婆私形並
端正各有繫意時到詣彼共屏覆坐說非法語毗舍
佉母闚見起過疾往白佛因訶制戒。


【疏】就戒緣中言毗舍佉母者多云此人聰明巳入道
迹常聞佛說聽法五利一得未聞法二清淨堅固三
除邪見四得正見五解深法故來屏聽不以嫌疑見
云毗舍佉母有十男十女各有二十兒孫合四百二
十人國中稱之婚法準則。」


【戒緣中初引多論明彼聽意論先問云毗舍佉母
聰明利根大德重人何故往聽也疏引答詞道跡
謂初果聽法五利一解二行三識非四達是五資
[003-0009b]
深彼持佛說故來聽法不謂惡語故也次引見論
示其族望一男一女各生二十子即有四百孫婚
法準則謂有家豐為人所法也。】


「【律】若比丘共女人人女有智未命終也一比丘一女人在屏處屏有二種
一者見屏若塵若霧若黑闇中不相見也聞屏者乃至常語不聞聲處覆處上物有作蓋也障處

若樹若牆若籬若衣及餘物障可作婬處坐得容行婬處也說非法語說婬欲法
有住信憂婆私謂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僧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闕善憶持事
不錯所說實而不妄於三法中以一一法說若波羅夷若僧伽

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
中應一一治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
住信憂婆私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疏】戒本十句。


【疏】一人可知二共者明近坐也如九十中三女人者
注解有智大者僧祇云母女姉妹親與非親老少道
俗同是一犯四言獨者注中易解僧祇云若眠若狂
嬰兒等不名為證五屏處注分為二初云見屏中無
隔障但為緣來兩不相見也二言聞屏目兩見在伹
不聞聲故如見論中約對第三人若無眼或聾或眠
或女人多者隨犯多墮覆障二處約緣相為言屏處
一種約見聞根辨六明坐處文注可知七說非法語
亦可知也八有信優婆私下明所舉人也注解中舉
三歸五戒者成上優婆私也善憶持下成有信也優
婆私尼夷等名雖少異傳梵訛僻如唐正翻鄔波私
迦此云清信女也多云此人終不為自身財命乃至
[003-0009c]
父母而作妄語以深樂佛法故是坐比丘自言下第
九句明自言相也如住信下第十明罪處所治相也。」


【戒本次句指九十者即屏坐戒彼云申手不及戶
坐便犯三中注文止簡小騃巳死而不明親非親
等故引僧祇決之文中大字誤古本作女四中僧
祇所列雖有此等亦名為獨五中初別釋屏處注
云三種寫誤初釋見屏緣來即塵霧等次釋聞屏
目見不聞明其遠也見論所列並非第三人無眼
即見屏聾即聞屏睡即兼二雖有多女還同屏處
準知第三必約有智男子矣覆下通簡三相八中
初點文二釋注初牒釋次優婆私下翻名私尼夷
者並謂下一字有三不同多下引示有信凡作妄
語多因四緣一身二財三命四親友等九十二句
即二種毗尼用此二法即兼現前也。】


「【註】是中自言所趣向處所到處若坐若臥若作若不
自言並如憂婆私所說治也。


【疏】就注解中言所趣向處者謂向彼女家道行也所
到處者至女家也若坐若臥犯殘提也若作者犯夷
罪也交互明罪有無不定罪犯隨篇疑須舉處故言
並如可信語治。」


【辨注中初釋自言相坐臥殘提由兼觸語故交下
釋治罪罪犯隨篇謂夷殘等疑須舉處即當篇吉
罪。】


「【律】露處不定戒。
[003-0010a]


【註】佛在舍衛國迦留陀夷初犯此戒緣如前戒伹以
露處二罪為異。


【律】若比丘共女人有露現處謂無牆壁及餘物障不可作婬處
不容行婬處也作麤惡語說婬欲不淨行讚歎二道好惡也有住信憂婆
私於二法中以一一法說若僧婆尸沙若波逸提是
坐比丘自言我犯是事於二法中應一一治若僧伽
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憂婆私所說應如法治是
比丘是名不定法。


【註】是中若自言所趣向處所到處若坐若臥或不自
言並如憂婆私所說治是中無定法故言不定也。


【疏】露處不定緣相同前唯處及事少有異耳。」


【第二但示同異不復釋也處異即露處事異謂兩
罪也。】


「【律】諸大德我巳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
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後結章門但分為二初結前文故云巳說二不定
巳下但問眾中無疑可出。」


【結章中巳下問眾即三問也無疑出者異上二篇。】


「【律】諸大德是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戒
經中來。


【疏】次解戒本第四篇義。


【疏】就此篇相對後九十三門料簡一釋名廢立二先
後所以三依位別解。


【疏】就初門中尼薩耆者西天梵言東華人譯名之為
[003-0010b]
捨如多論云有三種一捨財二捨相續貪心三捨罪
也波逸提者如上巳翻此名為墮故曰三十捨墮。」


【第四篇釋名中初科初釋尼薩耆約義翻名引論
釋相次釋波逸提指如上者即總義中故下合結。】


「【疏】問三十具三故悉名捨九十具二亦應名捨答不
同以對捨財罪猶未捨而得捨名當知此捨非捨罪
捨心如明了論解尼薩耆者名為盡捨如犯長等犯
捨懺時必無留財還成染犯故名盡也九十不爾或
因財事單悔本墮不可對財故知此名唯在三十。」


【次問中九十具二俱無捨財耳答中初正明凡懺
捨墮先須捨財後方捨罪明知捨名正因財事餘
二兼帶耳如下引論證知捨義對財不疑九十下
對簡故下結示。】


「【疏】二先後者據其罪體三悔義齊故合本墮入於篇
聚何以分者。」


【次先後中初問可解。】


「【疏】良由財事取納乖方生罪壞道欲洗心悔必須上
境方乃絕滅相續貪心心事既捨障業須遣故次明
罪作法是難故須前列九十因財捨懺在別但斷後
犯即成洗悔作法是易故次說之欲使先識於難後
及於易行之次第不足生疑。」


【釋中初明捨墮上境謂僧中心事事即是財兼下
障業是罪即三捨也九十下次明單提欲下合示
離分先後之意。】
[003-0010c]


「【疏】第三依位別解就初三十八門分之初明三十九
十俱因財犯有捨不捨別二同活及僧犯之多少三
自作教人四重犯有無五捨懺方法六持犯方軌七
僧尼不同八沙彌任運。


【疏】就初門中由具三義得入三十何者為三一屬巳
之財二財在生過三捨還用得故九十之中二十七
戒雖因財食不具三義何者是邪因食十四因財十
三。」


【別解八門初門初師通列中三義上二可見第三
謂捨懺巳僧作法還得受用故。】


「【疏】為舉其相如坐脫脚屏露敷高脚牀此之四戒闕
初緣非巳物也。」


【初七戒中前四雙闕可解。】


「【疏】又闕第三捨還非用又如輒用施過三鉢與外道
食此三亦闕初緣莫不巳入他手即是他物共他食
故。


【疏】問取過三鉢未食生罪何不制捨答財雖現在佛
制共分不專巳故。」
[003-0011a]


【次三戒問答中初問未食生罪顯是巳食故。】


「【疏】若爾販愽得食亦是味通何故制捨答屬巳物故
不合同食由有罪故既是偏局故得入捨。」


【次難中販愽食即三十中販賣得食亦制捨故答
中上三句明不開食下二句明須入捨。】


「【疏】又就食中有十二戒如尼歎食施一食展轉食別
眾食足食勸足食非時食殘宿不受索食索藥飲酒
未食無罪食巳方生體不現故闕第二緣。」


【次十二戒中索食即索美食索藥即四月過請。】


「【疏】財中有八闕第三緣如覆過三百衣兜羅牙筒尼
壇覆瘡雨衣等捨竟過在故。」


【次八戒中覆過三即覆屋戒雨衣等者等取佛衣。】


「【疏】又如強敷與衣作衣遺落藏他物等既非三緣亦
須分別。」


【後五戒中第四遺落即捉寶此五全是他物無有
停留還用之義故非三緣所攝也。】


「【疏】問真淨輒用局主闕初緣者三十戒中並不說淨
邪答然何以知之如浣打二離雨衣四戒是受持故
長月鉢藥由不說故五敷擔避乞縷等八未成無量
故不合說巳成造作故成過自餘領受過生即不應
淨。」


【釋疑中初科問中上二句牒前下二句正難若三
十戒許有說淨則皆他物並闕初緣答云然者承
來問也何下列示四戒受持不入淨故長衣月望
[003-0011b]
長鉢長藥四戒由不說犯蠶綿而黑白毛減六年
不揲坐具名為五敷擔毛擗毛乞縷線未成無量
巳成有過故並不入淨自餘下十四戒如取非親
尼衣乞衣過受勸增等舉體有過不應淨法此明
三十皆無說淨即顯屬巳也。】


「【疏】問白色三衣捨竟還主由生罪故染壞成悔不須
捨者白毛臥具類亦同然答由造作生過是故還主
不染得用故得入捨。」


【次問中初敘前白衣不入捨意白毛類同如何入
捨答中上二句明還主義同下二句示入捨義別。】


「【疏】高牀巳下捨竟還主受用有罪故不入捨。」


【三由高牀下者即兜羅覆瘡雨衣等。】


「【疏】邪筒打破相同綿衣然綿和泥主有受用針箇一
壞更不許畜由損功壞信妨道過多有人加云謂輕
可隨身簡屋子牀褥舉體有過除諸量外也。」


【四中牙筒蠶綿比校同異初示同然下顯別有下
引別解謂牙筩打破有二種義一以輕簡重即覆
屋綿褥二皆重故二以全簡分謂坐具雨衣量內
應法但除量外故。】


「【疏】有人言三義難具未可全依且如乞鉢一要還主
不許受用餘入僧庫如何具三七日三判何名復用
至十四日全是園人如奪衣者或持說淨捨則失法
四句為言兩是重攝不論淨法餘則不定不失淨法
如何而言捨與失法取過三鉢與他同味真實淨施
[003-0011c]
屬前施主若盜此物望誰結罪施主若死入僧巳不
又五敷具妨業中制使人非犯雖雜亦犯若體不如
故制雖捨不如何得還主言無犯也又浣衣二離雨
衣等四受持犯者戒本何不除不受持亦應餘衣是
不犯故以上討覈三義難成也。」


【次師亦即首解初二句通斥且下別破為六段初
明乞鉢不具第三還主入庫如下自釋二七日藥
闕亦如上三判者一正七日捨與餘比丘食過七
日捨與守園人減七日捨聽自用謂長藥相染乃
至十二日捨者猶通三判若至十四日一向捨與
園人如後廣明三奪衣闕初義準義鈔前問答後
即不應淨下續云奪衣一戒是受持衣或可說淨
捨與他時失其淨法故奪得入捨準此破文顯前
寫脫四句者一不定與決定取奪犯捨二不定與
不定取奪犯吉三決定與不定取四二俱決定此
二奪者犯重四取過下合明過受實淨反非他物
五又下明五敷闕第三緣初難非妨業五敷並自
作教人同犯又且舉黑毛戒純色方犯故今難云
若是妨業則應教人非犯雜色亦應犯若約體不
如制者則捨還亦不可用則闕第三矣六又下明
浣衣等四闕初義二離局受此則可知浣雨二衣
不必局受若謂須受則應餘長無浣畜耶故下總
結。】


「【疏】今用兩意以定前後三十中犯莫非貪心尤重取
[003-0012a]
物失方妨道招譏過重制捨違本貪心故也九十不
爾設因財犯皆由造作受用失方不為貪貯故不制
捨對於二離雖非貪畜輕慢聖教違宿失法制其捨
懺反淨令持也。」


【今定中初總標三下別釋初明捨墮有四一貪心
二取納三妨道四招譏次明九十無上二義妨道
招譏不必齊具對下別示二離以遮來難。】


「【疏】第二門犯人同異者。


【疏】一人並犯此何所疑四方僧者一向不犯由情無
主當通擬一化但得受用不得屬巳。」


【第二釋中初科初明別犯四下次明僧不犯以四
方僧用常住物無受畜義故無所犯。】


「【疏】問僧不犯者何故律云何等人犯尼薩耆答若僧
若眾多人若一人此明僧犯何言無耶答僧有四位
盜戒巳分此言僧者現前僧也。」


【次科初問答中四位指盜戒者即二種常住二種
現前今唯現前現前有同犯義。】


「【疏】若爾與同活人何異答同活則少多共同現前則
多同少別也。」


【次問答中以現前同活二種濫故答中少多共同
不別分故多同少別各有分故。】


「【疏】今解同活有五戒不共犯二離六年不揲雨衣並
是受持無共奉義豈有我離令彼得罪。」


【次科初師同活中五戒不共者由加受法無共義
[003-0012b]
故。】


「【疏】有七戒不定其犯如五長浣奪等同住現在何得
不犯必有他行先要令說不說者犯何干餘者奪浣
受持身現不犯長等共使亦得同犯。」


【次七戒中文分二初總示同下別釋初明五長同
別可解言五長者即十日月望急施并鉢藥也後
明奪浣受持無共長物同分共使共奪則有同犯。】


「【疏】現前僧者應犯有七如共作綿衣黑白臥具擔毛
畜寶貿寶奪衣也。」


【次現前中初七可解。】


「【疏】餘有十八若不同作為作不犯如行遇賊奪衣過
受在者不知何有同犯今言同者同行同失同計過
受且應增三。」


【十八中初明不同且舉失衣過受餘準說之今下
示同義同計謂同謀也應增三者如前所引若僧
若眾多若一人即增三中文今明同犯顯有僧犯
之義故云且應也。】


「【疏】有人言何須云云如許多述終未窮本今以一義
即定綱宗若不敘昔言則不欽後說何者三十之中
有受持者則不同犯餘非受持同心同犯異心異犯
如使尼浣有心使浣後浣便犯先本無心尼輒自浣
佛不制犯可以例諸。」


【次師初斥繁今下示要初標示一義即下約心同
異也若不敘等示前引古之意何下正明受持如
[003-0012c]
上五戒同心異心則應增三三位犯也如下引例
顯知判犯約心有無諸字語辭。】


「【疏】第三教人多少者。


【疏】三十之中教他不為巳能教之人但得吉羅無財
閏故。」


【第三門初科吉羅犯通三十。】


「【疏】就為巳中有十三戒教人為巳作事成時假彼身
業異緣無作成我口業三性之中任運成犯律有五
敷奪衣受寶七戒僧祇使人取尼衣浣故衣擗毛過
限索乞縷驅織五戒多云讚織一戒使人亦犯。」


【次科成重中十三戒本異合論如下自別本律七
戒可知僧祇過限索即急切索衣乞縷驅織即使
非親織師戒多論讚織即勸織師增價戒。】


「【疏】自餘十七戒教人為巳未必稱心伹得小罪。」


【犯輕中或無為巳義如二離等或有為巳如畜長
之類細尋諸戒有無可知。】


「【疏】第四重犯有無者。


【疏】三十之中四戒得重犯浣衣擔擗雨衣是也此物
[003-0013a]
現在數用重犯文云語使浣染打三尼薩耆。」


【第四門初明重中浣擗各有三事擔毛隨過限分
雨衣過前用隨用結犯文下引證且據浣染餘三
類通。】


「【疏】餘二十六戒無重犯義何以知無一奪無重奪二
離無重離五過六成謂五敷及乞縷並無過成十四
領受無重領受謂取尼乞衣過足一居二居過索受
寶貿寶販賣乞鉢讚織前受雨衣前受急施迴僧物
是也通前三十可以推之。」


【次無重中五過即五長六成即下五敷及乞縷並
無過成者合云五過無重過六成無再成總上共
十四戒十四領受下如文次列浴衣過前用落前
重犯中急施過後畜攝後五過中由此二戒各兼
二制故前標二十六而有二十八亦由此耳通下
總示有本作三十二者頗應上數。】


「【疏】問一奪入手更無重奪何故律文或藏諸處者答
此謂不面現前故有二奪之異立法須爾犯事不然。」


【問中以律云若自奪及教人奪而藏者犯墮又云
若著樹上等處離處犯墮文似重犯故問釋之答
中奪有二判若對面奪約藏論犯若不面奪約離
處犯文中不面即後判現前即初判律出犯相故
云立法須爾而非重犯故云犯事不然。】


「【疏】第五明捨懺方法者隨其名相乃有多種束而會
之伹有三捨一明捨財離罪緣也若無其財罪亦無
[003-0013b]
起故前明財二明捨心離罪因也由貪慢故致違聖
教三明捨罪除障道業也。」


【第五門標分中財是生犯之境故名罪緣心是造
業之本故名罪因罪即入道之障故云障業。】


「【疏】就前明財約就本律隨相五種約境不同。


【疏】初不對境捨如綿衣非法體是損生若不斬壞此
貪何竭二對境中道俗分別如畜貿二寶體貴長貪
殊非出家之所畜用令捨與俗顯非道習自餘諸捨
並在道位通別不同廣如鈔也。」


【捨財有五初科初不對境唯一蠶綿餘並對境二
對境中二寶對俗餘並對僧乞鉢一戒僧中行鉢
不通別人餘並通三故云通別不同也。】


「【疏】二就其財體全壞捨異如綿壞捨永息害故餘則
全捨有事益故。」


【二中唯對蠶綿斬壞和泥。】


「【疏】三就處論或自然作法本住異住大界戒場各對
戒引共成顯相也。」


【三中唯除乞鉢由須羯磨故局作法又罰鉢入厨
故局本住不許戒場餘戒並通。】


「【疏】四集眾不同三戒不集對俗自壞故。」


【四中三戒同上境中。】


「【疏】五還財不同有五一轉還二入俗變本還三入僧
還主不復本用如乞鉢是也四入僧入俗還主不用
如七日藥五並還主。」
[003-0013c]


【五中初轉還即蠶綿斬壞也義鈔作壞還恐此字
舊作展轉還非此開犯長屬後第五四中入僧入俗并還主即三
判也五中除上五種餘並還主其中長物或隔宿
還或展轉還餘並即座直還。】


「【疏】上論當律五相不同若依餘律諸捨入僧非主用
者今有犯者不思業重便欲捨懺作法而巳罪心不
捨何名清淨佛子邪今者不能廣出他部且據錢寶
世多獘之看他異律如何斷決。」


【他部中初科初二句結前文若下示他部又三初
標示今下斥妄行今者下示所出。】


「【疏】故十誦中畜貿賣寶少者永捨多者捨與同心淨
人淨人捨作四方僧臥具。」


【十誦次淨人字上脫無字彼云若不得淨人作四
方僧臥具。】


「【疏】五分中寶等永捨與僧僧差人永棄不爾令淨人
貿衣食與僧食用唯本主不合恐還遂本心故。」


【五分本主不合謂不同食用。】


「【疏】僧祇中寶捨入僧無盡財中生利作僧房中衣不
[003-0014a]
得分用為折伏本主貪心故。」


【僧祇無盡財即常住長生庫僧房衣謂幃帳等。】


「【疏】善見云金銀等若無淨人可擲去僧差一知五法
者使閉目擲之莫記處所。」


【善見五法即不愛恚等第五知可捨不可捨。】


「【疏】以此諸文故知諸部捨即全捨非是自欺四分亦
爾由全捨故但知悔罪僧自量宜審知行道外求妨
業故特作法和還服用事同新得情無枉負故律文
中若捨不還或作餘用但犯吉羅而無大重至文說
之。」


【三中初結示諸文四分下別示本部初明捨意既
任僧量明知全捨義同群部故云亦爾僧下示還
意恐求妨業是教本意枉曲負違也故下引證僧
不還彼違教犯吉而非重盜則知前捨決心明矣
私釋捨財悔罪為斷貪心他宗永棄反容不斷本
部制還反彰須斷且犯雖因物染本由心伹捨罪
心物還成淨所以四分高出餘宗良由於此至文
說者即指後釋也。】


「【疏】若立重犯還衣方法三十戒中綿衣二寶三不對
僧二十七戒對僧捨者四戒即歸謂二離二毛非相
染故七日雖染制身外用亦即日還四戒經宿以畜
續也餘十八戒別別捨者不須經宿非貪貯故。」


【次重犯還法者謂諸長捨巳容有相染再犯之義
故須簡之初科二離二毛慢教乖法非貪畜故七
[003-0014b]
日與下四戒即是五長藥唯外用故不經宿餘十
八戒別捨不宿即明共捨容有經宿如下辨也。】


「【疏】今以四戒歷就相染明其相者。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長衣月望急施過後合捨之時
六戒即還二離二毛藥鉢是也餘者經宿以取尼衣
前雖別犯及捨財巳通是長淨還財之時以長未宿
染心還起於新捨衣更復相染故令經宿共長同還
也。」


【次別配中初科二十七中除四長故有二十三此
為所染三種長衣即為能染六戒不染上四如前
藥即七日鉢謂乞鉢此二體別故不相染餘下明
十七戒懺淨入長容有相染據本即還止由隨長
故同隔宿。】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長鉢合捨唯乞鉢須宿餘皆即
還也。」


【次對長鉢唯一乞鉢染故經宿鉢不染衣故並即
還。】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長藥合捨一時並歸以其衣食
內外資別並不相染故。」


【三中上標四長對明相染經宿不宿長藥即在所
染之中今此所明不論經宿但藥通三捨二是與
他恐謂相染隨捨與他故須辨示藥須與人餘自
還主故云並歸以下顯示不染所以標中合云二
十二戒以長藥即在二十三中摘出為能染故思
[003-0014c]
之。】


「第二明捨心。


【疏】捨墮之中斷畜為本懺罪甚易清心者難既有明
文正義不得輒隱廣如刪補羯磨及行事鈔中恐不
見彼文故重疏出。」


【第二捨心生起中初二句示懺本次二句明捨心
難無始貪習非有智對治無由脫故既下示須出
之意疏字平呼理也。】


「【疏】就五長戒本由貪貯故犯令捨反彼貪心不得即
日還主必有他緣如文所開如多論中即日得受異
財不染長過以心斷故所以本財不得者曾經畜過
須以宿隔其心必若不斷多宿亦犯不同過藥當日
得還制不服用。」


【正明中初敘五長捨意他緣即難集遠行開展轉
還如下引示捨心初明得受異財即下第三句所
以下示不開本財不下簡長藥以同貪貯不隔宿
故。】


「【疏】故多論中六句分別。
[003-0015a]


【疏】初衣巳捨罪巳悔畜心未斷更受異衣為前衣所
染二衣捨罪悔求心不斷乃至一月得所求衣及意
外衣皆染犯捨心不斷故。」


【次引句數中前二中有二別一畜求心別二久近
時別。】


「【疏】下有四句由心斷故不染者前緣無罪後心吉羅
三衣巳捨罪巳悔畜心斷即日得衣無犯以心斷故
四衣巳捨罪巳悔畜心斷後日更求得衣不犯中間
心捨故五地了時衣捨罪悔畜心斷向暮更求得衣
犯吉羅六衣巳捨罪未悔畜心斷正使多日得衣犯
吉。」


【後四句中初總示三下別列二與六並約得衣而
悔罪巳未別四與五並約再求而後日即日別引
此句數則知捨心為悔本矣。】


「【疏】三明捨罪法。


【疏】有師立義三十捨罪並皆集僧以對眾心重故不
集不成。」


【三捨罪中古解初師三十並須對僧異單提故蠶
綿二寶捨雖非僧單悔本罪亦須盡集。】


「【疏】有師云捨財不得別眾故文云不得別眾捨若捨
不成罪則別人所除同墮別眾亦得。」


【次師捨財局僧文證甚顯捨罪同墮非別篇故。】


「【疏】有師云依律文好如律綿衣二寶捨不對僧故文
中不明僧悔自餘並制在僧或眾多或一人也。」
[003-0015b]


【後師依律餘並對僧綿寶對別以三十中獨蠶綿
二寶不出悔法故。】


「【疏】今解三十之戒緣財故犯故抽前者捨悔難故豈
可財難對僧除罪則別隨有所犯捨財如律捨罪必
僧縱是一人界非別眾一人僧也如律本中三戒不
列者伹由財是別捨乘不明悔非謂別除四分無文
十誦諸部云此罪必僧中悔故至文更出餘如鈔疏。」


【今解中初敘悔法故抽前者別九十故豈可等者
財罪兩難不可偏故隨下出今判初正示縱一人
者悔通三位以無僧處故開別人雖對一人界須
盡集無非僧法如律下釋妨綿衣二寶律不明悔
後師執此以立依文故須通決初示律意財是別
捨者綿則斬壞二寶與俗不對僧故乘猶因也四
分下引據僧祇云金銀錢一切不得捉捉得提應
僧中悔多論云一切重寶捨與同意淨人罪僧中
悔至下指後餘下示略。】


「【疏】第六持犯方軌者。


【疏】三十戒中九是作持止便成犯。


【疏】如長衣月望長鉢長藥急施過後此五長戒佛令
淨施如法受之依教奉說名作持不越佛制名止持
作謂䇿修奉行止謂如教非越此則名體各別故違
不說名止犯越於期限名作犯此亦名體各別翻對
自顯並如上卷持犯中說。」


【第六門五長中初別列諸戒此下總示雙持由有
[003-0015c]
淨施故行分兩別作謂下示名體初示二持止作
是名別修奉非越即體別故下明兩犯止作名別
不說越期即體別翻持成犯故云自顯以古師相
傳云二持名體各異兩犯名異體一上篇委斥此
復點示並下指廣或指初卷總義或指第二僧殘。】


「【疏】二離減六此之三戒得羯磨故名作持順教不違
名止持違教反止名作犯不肯依法名止犯如此易
顯甚矣。


【疏】畜寶一戒說付俗主名作持恐犯無違名止持。」


【下二科列戒顯教示行大同前也。】


「【疏】餘諸戒如取尼衣將衣來施自量量他見無法利
止心不受恐犯戒故名止持不但無心緣念便名止
也此止無記非隨戒也翻止受納名作犯也犯必依
記成於業也。」


【次單持中初句總示二十一戒如下別舉示相又
二初明止持自量等者謂先觀察即是智也然後
不受即是行也不伹下反古彼謂任運不作即是
止持如前巳破此下決破因臨此語不覺喟然嗟
[003-0016a]
往者之不聞喜來蒙之獲遇可謂毗尼教旨皎在
目前萬行修持坦然有據寄言學者熟而思之翻
下明作犯。】


「【疏】第七僧尼不同者。


【疏】三十戒中有十八戒僧尼同犯至尼律中單列戒
本有十二戒三種不同。」


【第七門總示中初指同戒尼律即尼犍度與僧同
戒不敘緣起廣解伹列戒相而巳有下標異戒然
此且就僧戒對明不同若尼三十前列十八與僧
並同後列十二與僧全異畜鉢雖同僧不開十日
亦為異戒尋彼戒本自可見也。】


「【疏】初有無不同如過前用雨衣蘭若六夜二戒僧有
尼所以無者浴衣常用尼為佛開既無時限非制所
及尼是女弱蘭若不行故無離犯。」


【別顯中初科初舉戒徵意浴下釋通所以初釋雨
衣尼是下次釋蘭若離衣。】


「【疏】二有一戒犯同緣異長鉢僧尼同墮名曰犯同僧
限十日尼制一夜名為緣異。」


【次科示相可解。】


「【疏】何者僧是多利故開十日擬於積散。」


【釋所以中初解擬積散者謂轉施與人。】


「【疏】又僧不制伴開日覓淨尼則反前故也。」


【次釋立義中覔淨謂擇淨境以作對首或可覓人
說淨故云覓淨尼制須伴故云反前。】
[003-0016b]


「【疏】若爾尼畜長衣有伴可說不應同僧答鉢不同衣
未成非鉢無長可犯若鉢巳成須對說淨衣營未成
皆有長過一日簪縫不得成辨故開十日。」


【釋難中以尼長衣同開十日若約有伴義則不成
答中鉢取如法熏治都竟乃有犯長衣取財體過
日成長所以不同。】


「【疏】若爾長衣未成有伴對說與鉢相似何為不得又
解衣開十日據但三衣者為言以十日內開成不須
淨施故若說淨者亦制一日。」


【後釋中初躡破前解上雖兩分未通伴義又下正
立伹三衣人由不說淨故開十日餘則不開。】


「【疏】若爾何以同開十日答一開巳後同至十日如病
開粥不病亦開類知。」


【釋妨中今畜長者則不應開答中如上所通據本
開耳開巳同開舉例可解。】


「【疏】三輕重不同謂五敷取尼衣浣故擔擗尼吉僧提
故也所以不同至文更敘。」


【三輕重中初列名總有九戒所以下指意至文敘
者準下亦多不釋今詳五敷尼得施薄希故俱輕
取尼衣者下云僧是上尊與希故輕浣擗則下無
使上之義擔毛則女弱多耻為之故與僧異也。】


「【疏】八沙彌任運者。」


【第八門沙彌有二一形同沙彌縱受五戒體猶同
俗非此所明二者法同沙彌即受十戒者前後所
[003-0016c]
論並據此耳。】


「【疏】未受具前先教人作十五戒。


【疏】謂長衣鉢月望急過後此四戒者沙彌時受財屬
巳受具後數過十日謂通受前三性之中任運犯提
藥法不爾沙彌時作手口二受竟進具後即失受法
故無任運也。」


【初科四長中準義鈔此有二義受後數過即初義
也謂通受前即是次義義鈔云亦可通前日數前
後滿十謂合作或又詳彼存二義此取後義釋上
數過十日故云謂通受前也然須更簡犯有二別
一正受日過二受竟限滿並三性犯下簡長藥雖
是長數由有受法故異上四受法失者以位別故
若爾沙彌時畜長進具巳後亦是位別何故通前
數耶請為通之。】


「【疏】更有十一戒沙彌時教人作五敷具持衣與尼浣
擗過索尼衣織衣奪衣作方便巳受後任運成犯。」


【次教人中文列十一戒持衣與尼浣即浣故衣擗
即擗手毛過索即急切索衣尼衣即取非親尼衣
[003-0017a]
餘可解。】


「【疏】自餘諸戒更須領受也。」


【次無任運中有十五戒若據二離則無犯義餘須
領受者則顯自作成犯故無任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上之三



「【律】初畜長衣過限戒。


【疏】第一畜長戒四意同前。


【疏】初制意者良由眾生根報不同強弱不等致令大
聖方便開遮始終將補有六種之別。」


【第一制意總敘中初科方便開遮遮即是制初是
本制望次名聽第二是制制必須開下四並開開
皆有制始終總下六種隨機開制故云將補將猶
助也。】


「【疏】上士面王報力殊異胎衣隨長未假資持及將入
法誓不服餘如來順機任聽但一便能自靜緣濟修
道。」


【次科糞衣中面王者賢愚經云面有王字若準分
別功德論云此人生下頂有天冠請梵士為作字
[003-0017b]
名為面王出家時披一白㲲至世尊所欲求為道
佛曰善來即成沙門直以所披白㲲染為袈裟不
用餘衣白佛弟子正欲終身披此一衣願佛聽之
佛即默可據此似非胎衣然準章服儀云面王釋
子報服隨身即知胎衣明矣若付法藏傳商那和
須亦是胎衣此乃佛滅後事引證制意殊不相合
資謂外資持即支持及下二句即上出家白佛也
如來下二句即默可也便下二句出聽意也自靜
無他求也緣濟一衣巳足也。】


「【疏】二者根報次強堪耐寒苦隨緣施造不以為難大
聖量機通堪行業故制三衣並須持奉如有缺少即
須具之。」


【二中初敘機緣望前為劣對下猶勝故云次強施
造即進修也大下次明制法即須具者不具缺衣
日別犯罪。】


「【疏】三者雖制畜三首足猶露力薄心羸寒苦所逼神
情亂涉無心存道是以如來又量機性故開百一記
識受持多論云百一物中三衣鉢具必應受持餘外
若受則可不受無過。」


【三中初敘機劣二明佛開下三分文並同初中力
薄故寒苦所逼心羸故神情亂涉次明開中記識
謂不加法記憶而巳受持即加法者以對三衣不
必加故如論可見。】


「【疏】第四人者形報微弱心用非利待時待處須暖須
[003-0017c]
好若得供給便能進業若制同上退道為惡故開畜
長隨施而受令彼獲福此得資道。」


【第四機中初二句色心俱劣須暖對待時謂不耐
寒苦須好對待處謂不堪卑陋若得供給能進業
者明開有益也若制同上便退道者示制有損也
故下明開即成二利。】


「【疏】第五人者根力最弱要假重物方能濟苦寧身進
道可有階漸故開被褥車轝重物依教而畜以事重
故不令淨施。」


【第五機中苦謂有身寧即安也故下顯制可解。】


「【疏】第六人者須得眾寶莊嚴房宇方得安心如分別
功德論天須菩提聞說麤衣不肯入道索諸寶舍佛
令借王一切供具比丘受用一宿得道佛言當知悟
道在心不拘形服自今巳去須者開之。」


【六中初科初敘機宜如下引示佛制彼云佛弟子
中有兩須菩提一王者種一長者種即空生也今此王
種故加天簡之以五百世中常生化應聲天下生
王家佛還本國時真淨王即淨飯也勸五百釋種出家
此比丘在數出家時佛勅諸比丘夫為道者皆當
約身守節麤衣惡食草耨為床便利為藥此比丘
聞巳心自思惟吾生豪貴衣食自然宮殿服飾極
妙莊嚴猶不盡意況當著五納衣耶且當還家適
我本意即往佛所辭退阿難語曰受佛教故若且止一
宿乃往王所借種種坐具幡蓋花香燈油事事嚴
[003-0018a]
飾令此比丘於中止宿至於後夜得羅漢果阿難
白佛佛答如疏。】


「【疏】上雖通開不為養報。


【疏】如來出世為除我本如持世佛藏經云若不為除
我故在我法中不得受用一杯之水一納之衣為解
脫煩惱者如涅槃云雖復十萬不以為多行者自量
據位何在如母論云若無戒行而受衣食不向地獄
者衣即離身食便破腹斯言甚矣何得自欺如多論
云有三意故便制此戒一因畜長故貪於俗利壞道
功德財故二失於俗人信敬之心比丘貯積與俗無
別三違佛四依非節儉行故。」


【次科又二初示開意如下引證又二初引佛藏明
非開意彼又云如析一髮為千億分破戒比丘尚
不能消一分供養何況四事為解脫下次引涅槃
顯正開意彼經云聽諸比丘畜衣食臥具其價各
直十萬兩金亦聽畜之前舉一髮以少況多此明
十萬以多況少既為解脫豈畜十萬耶或抑或揚
無非誘進行者下引誡自量者恐聞開許不體佛
意妄自矝持末世多然皆由不揣故也母論不向
地獄者幸免來果也衣離腹破者須遭現苦也次
三意中一既貪俗利必壞道財二既失俗信必生
譏毀三既違四依必務奢縱制成三利以翻三過。】


「【疏】二釋名者貯用屬巳名畜限分之餘名長越於期
限故曰畜長過限戒。」
[003-0018b]


【二釋名限分餘者或對三衣或望百一外也越期
限者出十日也。】


「【疏】所以在初者解有三義。」


【二列次中標云三者初師旁竪通染為二後師喜
犯共為三也。】


「【疏】初云長衣一罪能傍通諸戒皆染長過唯九戒不
汙謂二離二毛二寶二鉢及殘藥也。」


【旁通染中古解初科旁猶橫也準義鈔取尼衣等
過日犯長名旁通先犯長衣後取尼等為長所染
名旁染九戒不汙上四法持下五體異。】


「【疏】問何以知然答律云尼薩耆衣不捨更貿餘衣一
提一吉此豈非也謂財雖有捨畜心染犯。」


【次科問者發下證文答中彼謂犯捨衣[卯/貝]易新衣
後衣即染犯一提是長罪一吉即著用罪。】


「【疏】若存此釋尼衣販賣入手須說不說過限又犯長
罪今解不然販財體穢不合說淨作三衣故律云犯
捨墮衣不合淨受據此非淨何由有染又財無兩捨
罪不重結淨法簡境何得妄施。」


【今解中初科為二初指古非尼衣販賣且舉二戒
餘戒例然義鈔云販賣入手要說淨作三衣又云
既為長染明知理合說淨作三衣開又難云若爾
何故衣法云尼薩耆衣不應說淨作三衣答得小
罪故云不應非謂不成等準知古師許有說淨受
持之義今下次立理破又三初約淨法破財體既
[003-0018c]
穢何由入淨文證可知言淨受者淨即說淨受即
作三衣又下二約捨財破無兩捨故三據結罪破
無重結故淨下重舉初義以責非理。】


「【疏】若爾何故文云不捨更[卯/貝]得提吉者。」


【次難中即前所執須為釋通。】


「【疏】如昔解云自於五眾邊貿及遣人二眾邊[卯/貝]不犯
販博故有染犯若自俗交則犯販博體染非淨及著
二罪。」


【昔解中初明體淨染犯止有二罪若下次明體穢
染犯此有三罪販博一提體染一提及著一吉但
由販博自是別犯所以文中止明染著二罪合上
律文。】


「【疏】今解不然豈有財去後來新物而得有染引多論
中無如此義縱在俗交亦無有染。」


【今解中初科初釋淨者無染多論無此義者彼云
若先應量捨墮物更[卯/貝]得衣財即作二衣謂應量不應量
此衣不懺懺先提罪則知後衣無染明矣餘廣如
鈔縱下次釋穢亦非染由自有過故無所染。】
[003-0019a]


「【疏】若爾上文何得有通者。」


【次科立難中律文既結二罪則通染犯如何釋之。】


「【疏】答昔解非也今言不捨更[卯/貝]者以體不淨須捨須
悔如何不捨違制故一墮之罪財去罪也一吉之罪
違佛教也。」


【答中初科初句指破前解今下次伸正釋初敘違
制以犯捨衣制須懺淨可將餘用縱直施人亦制
與罪故下示罪相一墮即前衣本犯未悔之罪一
吉即違制則顯新衣都無過矣。】


「【疏】如此解時全無傍義今解得有如先犯長後博新
衣止犯減價之罪不為長染及捨還衣為長所染故
義通也。」


【次科初指上文既翻古解旁染不成今下示今別
立文中且明販博除前九戒自餘皆有染犯之義
舉一例諸自可解也。】


「【疏】故知先長後失三衣攬長加持得作三衣何以得
爾對三名長三失無長即斷續貪何得不作販博不
爾本不對三此是別犯故非持說。」


【三中初科以前古師謂販賣入手得說淨作三衣
為今所破今明有犯得作三衣唯據犯長販賣不
得初立義何下出得作所以販博下反古對前可
知。】


「【疏】問卿何以知又何以證答夫欲談吐必以文義相
包乃名憑據不爾則同多論斧在口中立義得作如
[003-0019b]
上可知若須文者如伽論云頗有十日衣即此經宿
有犯提邪答有即取犯長加法而離宿者豈非證也
販博不爾無文義故。」


【次科初問兩句上句問何義下句問何文卿者假
設來難相召之辭在古言通於今專制答中初通
敘談論斧在口中文在智論廣如鈔記具引謂發
言有過喻其自傷立下別釋二初二句答何以知
若須下答何以證販下點古生後難辭。】


「【疏】若爾非持何為過量衣房成持處分者答販財舉
體有過上過量外是犯量內無犯故得。」


【初難三衣過量成受造房過量成處分答文可解。】


「【疏】若爾我亦多條大衣條葉雙增通體俱過何有成
受答雖通有犯是佛制須故成受而不用販財不爾
本制全約故也。」


【次難三品九種大衣條數長短並須應法律云若
互增減成受持著用得罪故引為難答中佛制須
者不得缺故而不用者不合法故販財相反可知。】


「【疏】若爾白色三衣正制法服何故非持答色別道標
譏多故也。」


【後難中下九十中白色三衣亦是制須亦應成法
答中別簡也標謂外表。】


「【疏】上明長財雖通諸戒體有長過還能傍染如取尼
衣及以買財入手犯捨無由犯長後捨懺巳則是長
過不同昔人入手犯長一取尼衣一是長染今所不
[003-0019c]
然如上廣敘。」


【結示中初重示正解犯財無染懺淨有染竝如上
立不同下重明異古彼約犯財明傍染故。】


「【疏】既有傍通傍染必有竪通竪染。


【疏】何名竪通如初得淨財不說犯長捨懺巳後是名
竪通。」


【次竪通中謂捨懺巳又復畜過文中寫脫準義鈔
云捨懺巳後復過十日後犯長罪是也。】


「【疏】竪染者如初一日得衣二日又得乃至十一日初
日犯捨二日在限為初衣犯相從俱染故名竪染也。」


【竪染中初日得衣為能染二日至十日得者為所
染並隨能染判犯廣如鈔中。】


「【疏】此古師義相扶立之。」


【結示中扶猶助也。】


「【疏】有人言何須如此人之喜犯故在初明非不如斯
前義亦有伹為舊立通相少乖律文今改正之頗同
而別。」


【次喜犯中二初引他解喜犯前標諸篇皆爾非不
[003-0020a]
下示今斷初句取後義次句存前解伹下點失今
下顯正傍通則名同義別竪通則名義俱同故云
頗同而別也。】


「【疏】三具緣者有六初是長衣對受持故十誦云七種
衣不作淨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瘡衣及百一供身具
如善見云百一供身手巾得二條餘並受持以對長
故多論三衣過限無犯長過加說淨法失本受持故
餘廣如鈔二雖是長若有迷忘或未知屬巳亦無長
罪所以須知屬巳巳定三是應量財四不說淨五無
因緣謂迦提一月五月及起奪等四想留難等緣六
過限犯。」


【具緣中初緣十誦七種由不入淨故無長過善見
手巾二者一新一故餘並受持者彼云三衣雨衣
尼師壇等皆須受持不合說淨多論三衣過限謂
不加受法過十日一本受持二非長義加說等者
如先有受持衣今又別加餘衣前衣說淨縱不作
法捨受法自失伹違教耳指如鈔者即二衣中彼
云若本說淨今作三衣即失本淨等二迷忘者或
不憶物體或不記加說三應量者滿尺六也巳下
伹吉昔謂不犯如後所斥五中奪等四想或實奪
失而物尚存或非奪失伹起虗想留難者律云付
衣者遠行或水陸道斷不淨施不與人皆不犯。】


「【註】佛在舍衛國聽持三衣不得有長六群比丘畜多
長衣或旦起衣或中時衣或晡時衣彼常經營莊嚴
[003-0020b]
衣服積而藏舉比丘舉過佛便訶巳因開重制。


【疏】就戒緣中六群比丘者以本六人同共朋遊即以
為號如竹林七賢之類也多論云二人善解算數陰
陽說法論議而性多欲難途䟦難陀是也二人深通
射道善解毗曇而性多癡迦留陀夷闡陀是也二人
善於音樂種種戲笑說法論議而性多瞋馬師滿宿
是也五是王種迦留陀夷婆羅門種俱是豪族共相
影響宣通佛教。」


【戒緣中初科初總示六人朋遊由多作過畏僧舉
罰故常相追逐如下舉類竹林七賢者史記云皆
晉人也阮籍嵆康劉靈阮咸向秀山濤王戎多論
下別釋二人共一俗藝共一煩惱皆彼本習說法
論議六人竝能上乃示其性情藝業五下明其族
姓共下示其權化有說即六方佛耳。】


「【疏】所以隨時異色衣者由是貴姓多人識之兼復多
欲愛樂服飾雖復出家以本習故。」


【次科注明畜三時衣故示所以。】


「【律】若比丘衣巳竟三衣是也


【疏】戒本四句。


【疏】一犯人可知。


【疏】二衣竟者三衣具足竟巳外是長也注中通相未
足以分。」


【戒本第二句正釋中初釋文二點注文中但云三
衣故云通相而不辨三戒別故下問分之。】
[003-0020c]


「【疏】問次第三戒俱明衣竟如何以分答初言衣竟三
衣體足竟也二云衣竟三衣加持竟方有離過也三
云竟者三衣同體足竟如此可以分也。」


【三竟自異如文可了。】


「【律】迦絺那衣巳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開緣謝也此是梵語如明了論名
為堅實由受此衣令諸比丘雖行五過而無其犯又
得多利衣無速壞也世云功德衣者從所獲為名受
此衣巳竟冬四月開於五戒若不受衣但是一月略
於本言云迦提月廣如鈔也。」


【三中初翻名令比丘無犯者此望戒為名也又衣
無速壞此從衣得名也上出正翻次引世傳從所
獲者由受此衣獲得五利故受下示開限冬四月
者從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連前迦提通五
月也略本言者以前梵名是具是正則知迦提訛
略語耳指如鈔者見自恣篇更有多名自可尋也。】


「【疏】就此文中三種料簡初定緣前却二決餘有無三
開緣入戒不入戒相。」


【料簡標中前却却即是後。】


「【疏】初中問曰迦衣與長何者為先若迦先開不應云
為長等五事受功德衣若長先制不應此戒迦衣巳
出進退大難如何通者。」


【初科敘問中若因長開迦則迦不應先若迦出犯
長則長不應先五事即五利也一畜長二離衣三
[003-0021a]
背請四別眾五食前後至他家。】


「【疏】答義須博要不足生疑長戒實先如律可證但長
衣戒限日促近致文缺略非無斯惑。」


【答中初二句令通諸部長下正定先後如律證者
六群初犯制云若比丘畜長衣尼薩耆等未列迦
絺故知長在初矣又如後注引阿難緣次開十日
而迦絺緣開律文不顯但下示缺所以促近即十
日謂結集家但欲示其促限故致略耳。】


「【疏】如五分云因六群犯制畜一宿過則犯罪後因那
律得衣恐犯一日不成又因夏末持衣疲頓乃開五
事更開第二若衣巳竟捨迦絺那畜過一宿者犯又
因阿難非時得衣復開十日制第三戒今此戒中三
中少一是以迷也。」


【次科五分三緣第一因六群犯制畜一宿同上四
分後下第二緣復有二緣初因那律者彼云諸比
丘若須一一衣眾僧羯磨所應分物與之時阿那
律衣弊諸比丘語曰何不從僧取使一日成那律
言我不敢取恐一日不成犯捨以未開十日故其次又因
波利邑諸比丘於鞞陀邑安居訖十六日便進佛
所道經泥水三衣麤重極大疲極到禮佛足具陳
向事諸比丘以上二緣白佛佛言從今聽受迦絺
那衣聽畜長衣五事又因下第三緣開十日亦同
四分制第三戒者謂此一戒凡三番制耳今下點
缺今此戒即四分缺中間緣故惑先後。】
[003-0021b]


「【疏】二決餘戒者何故三戒獨列迦開餘則不列答有
兩義故此三皆是屬巳開益無罪二不惱施主自他
無惱餘則反前。」


【二中初科問中謂餘衣戒何意不開答中二義則
顯餘戒或非屬巳或復惱他故所不開。】


「【疏】若爾自作五敷過旬用雨豈非屬巳非惱施主何
不同開答彼由作用自損妨道故訶制之此雖長離
譏訶是少開則有益。」


【次釋難中過旬即擔羊毛旬或是前字連下雨衣
答中言作用者反前三故由是作用故有損妨故
訶制者謂俗譏也此下遮妨以畜長離衣亦招譏
呵故以多少通之。】


「【疏】三開緣入不者問此三戒得時利著迦衣竟餘三
食戒亦得利開何為不著迦衣巳出答此三專得迦
衣利故不假餘緣故戒本前著餘食反前更有餘開
故在戒末所以文言作衣時是也但為親疎不同故
有前後。」


【三問中三戒並衣長望合一即是二事并下三食
則為五事若望同開理須齊著答中初明此三前
著專得利者無別開故次明餘三後著有餘開者
背請不白更開病及施衣別眾更開六緣三戒竝
除作衣時即迦提也親故前安疎故後著。】


「【註】謂出功德衣外持也。


【疏】下注解引律出於限分之外方犯據此得衣在七
[003-0021c]
月十六日巳後無衣至八月十五日有衣至十二月
十五日即須說淨不作明相出俱犯捨也若非急施
衣者七月十五日受不得後開數滿十日便犯餘如
急施衣戒解之。」


【釋注中初點文據下明說淨又二初明持衣準此
但開時內得者時前急施則更開十日若下次簡
非時非急施者不為賞夏勞故數滿十日者時內
犯也。】


「【疏】又十誦中一月五月四句簡之一作衣月竟謂至八月
十六非迦絺月竟謂未至十二月十五日也二迦絺月竟非作衣月

如受功德衣十日五日便捨未至八月十五日也三俱竟者至八月十五日捨衣也
四俱不竟者即作衣月內具兼二緣也。」


【次十誦中初句作衣月即無衣一月中間二句但
望捨迦絺衣故云竟非月滿也後句開作衣月復
受迦衣故云具二緣也問第二句中先受迦絺十
日五日便捨餘日得本五利否答文云非作衣月
竟故知得也。】


「【律】畜長衣。


【疏】四畜長衣者正是戒家所防過境也。


【註】衣有十種長衣者長如來八指若廣四指是。


【疏】注中衣有十種律雖引出多是西域之衣此無所
顯故不列之今通出體但是布帛綿毛量可限約者
則為衣相自餘未成尺寸不定如毛束綿屯本非衣
故何得應量而有說也。」
[003-0022a]


【第四明畜長注中初科又二初點注文十種衣體
略知其名一憍施耶二劫貝三欽婆羅四蒭摩五
識摩六扇那七麻八翅夷羅九鳩夷十讖羅半尼
初是蚕口絲綿二即木綿七即是布餘多是獸毛
名相不可識也今下出體量綿屯徒渾反聚也。】


「【疏】如文中長如來八指廣四指者不可隨國尺寸以
定佛指長短也如多論云佛指面廣二寸者亦同前
姬周尺寸以定也然聞尺二寸為尺不審何尺尺是
姬周之尺從忽絲巳上率之則唐國無用也余遊韓
魏見俗用尺極長問其所由云一尺二寸為尺我今
用之習俗生常至今未改斯則迷於周唐道聽途說
也。」


【次衣量中初科初定尺量然下斥濫用從忽絲巳
上者明周尺有準也孫子算經云數之始起於忽
蚕口初絲十忽為絲十絲為毫十毫為𨤲十𨤲為分十
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四丈為疋
五丈為端皆應姬周度數也率亦音律唐國無用
言其無準不足用也韓魏皆古國名問其所由但
云我今用者明其無知也道聽途說出論語彼明
為學不能蘊籍此借喻隨俗無所曉耳。】


「【疏】然諸部制量不定十誦則佛四肘為限不云廣量
僧祇則長一肘廣一肘五分不出尺量唯四分母論
出其長廣則長周尺一尺六寸廣八寸比今唐尺長
一尺三寸二分廣六寸六分強也。」
[003-0022b]


【次科初引諸部唯下示本宗出長廣者即八指四
指比下校唐尺彼以一寸二分為寸數有不等恐
人妄用故兩出之。】


「【疏】若限內者文不出相如多論云不應量財得須說
之不說過限吉羅既言不應若大若小知何不該有
人不識恐犯長過取一疋絹裂為三片長雖應量闊
不入犯亦是懼罪終陷刑網有人對說無則心念大
有教開無宜魯塞也。」


【三中初引文示犯知何不該言該通大小也有人
下指非與之則是懼罪奪之則陷刑網謂犯吉也
有下勸依教。】


「【律】不淨施得畜。


【疏】文云不淨施者違佛開教也。」


【第二句點文可解。】


「【疏】多論問曰此施為實為假答九十六外道無淨施
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淨施是假名也令畜長
財不名犯戒問何故不開直令畜長而強與結戒設
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為本結戒不令畜長而眾生
根性不同或樂多積而後行道得證聖者是故先制
後方開之如昔一時開受寶舍故無咎也餘有施法
差殊失不等相廣如鈔中。」


【次科多論兩重問答並欲顯示開制之意初問答
中但定假實而未見須開所以故復問之答中初
示制而下明開受寶舍者即天須菩提餘下指略
[003-0022c]
即二衣篇六門分別。】


「【律】若過十日。


【疏】文言若過十日者限有在也。」


【第三句文中限有在者在猶定也。】


「【註】初制畜長因阿難得一貴糞掃衣欲奉迦葉恐犯
故以迦葉十日當還因聽畜長齊十日。


【疏】注解所由因迦葉故多云迦葉為營五大精舍時
治竹林身不在故問羅漢巳辦福業何為答有五義
一為報佛恩二為長養法三為滅少脩自高者四為
折伏弟子憍心五起來世福業故。」


【注中初科引論迦葉同名者多此即大迦葉也五
大精舍竹林即其一焉往營精舍不在佛所次問
答中五義一報佛恩者並是如來棲止處故二長
養法者法上脫佛字三少修謂不樂福業者四師
猶營福資不憍恣五起來世者為導未來令修福
故。】


「【疏】何以開於十日以佛知法相不緩不急止開十日
使籌量布施縫治作衣及說淨故毗尼母云若放逸
不說淨者以惡心故不滿十日皆犯捨墮。」


【次科初敘開限得所緩則心有縱慢急則事容廢
缺故下引證慢教無開。】


「【律】尼薩耆波逸提。


【疏】尼薩耆者制須捨也波逸提者所犯墮也。


【註】不犯有八若不得衣若淨施若遣與人若失衣若
[003-0023a]
故壞若作非衣若親友意若忘去反上並是尼薩耆
若捨墮衣不捨更貿餘衣一尼薩耆波逸提一突吉
羅此捨墮衣應捨與僧乃至一人不得別眾捨不捨
突吉羅比丘尼同犯下三眾乃至下戒並犯吉羅不
犯者十日內若轉淨施若遣與人若賊奪想若失想
若燒想漂想若奪衣失衣取著若他與作被若付衣
者遠行水陸道斷如是不淨施不與人皆不犯。


【疏】就辨相中初列八門明持犯相若捨墮衣明除疑
執此捨墮下正治罪也。


【疏】初中得衣不得衣以分相者如何得衣謂手領受
或心屬巳也。」


【第四辨注初明持犯有四初科正釋中但出得相
即身心二受異此則不得相也。】


「【疏】故伽論云若入手膝上肩上作想我物從是數十
日也。」


【引示中伽論四相上三是身下一即心。】


「【疏】四分開文邊方入手故數限滿若見比丘未須捉
也。」


【四分邊方開五事長衣入手方犯謂少僧處伹未
手捉容待人故餘四即五人受戒數數洗浴著重革屣敷皮臥具是為五事
見比丘者以開未捉本為待人今既有人即須說
淨不說即犯故云未須手捉。】


「【疏】了論云有物眼至得非身至得者如人施衣蘇至
比丘前目見不觸作巳意不說淨隨日算而取罪二
[003-0023b]
有身至非眼如暗中施者三二俱至得可解四有非
二至得入算者如暗中施者有即二至得不入算數
若不許受雖見觸而擬施三寶者。」


【了論四句初及第四竝心受二即身受三即兩兼
初句中蘇字合作酥即長藥也隨日算者算猶數
也第四云暗中施暗中非眼見又不手觸但作意
受也即二至不入筭者此即第四句相翻顯異也
不許受者如暫寄等或施三寶竝非屬巳故。】


「【疏】言作非衣者昔云如幡蓋等此是佛物有何長過
有云革屣鉢囊等此亦非也如律文中非衣者不許
餘用相傳云帽袜之類又云聽與尼非衣豈唯帽袜
邪。」


【二非衣中初出古解如下引文示律云時有將非
衣作鉢囊革屣囊佛言不應作此即不許餘用也
文既不許將作囊器應是首飾故以帽𧙕釋之𧙕
音末又下律中諸比丘畏慎不敢與尼非衣鉢囊
等佛言聽與據此文通不專帽𧙕則顯上解亦非
所取然文但斥非而不顯正鈔云今但通而述之
何妨彼此俱攝古記解云但非所著用皆名非衣
則通彼此兩眾矣。】


「【疏】言親友意者謂非巳物故不犯也。」


【三親友意謂作與彼想也。】


「【疏】言忘去者謂忘財體及忘不加法俱開十日唯當
律開忘僧祇善見都所不開。」
[003-0023c]


【四忘去初明二忘唯下簡部別十誦同開如後所
列。】


「【疏】若捨墮衣下明疑決上昔解云云如上巳判今先
張疑然後決之有人疑謂本犯由衣捨與他人貿易
何罪之有故非衣法乃至施人亦須捨之罪由心生
不在衣也故須捨巳然後遣貿新得之衣體如不犯
如多論云先應量捨墮物更[卯/貝]衣財即作應量不應
量衣此衣不捨懺先提罪上明捨財而有染犯畜心
不斷捨不成故此則不爾反上可知。」


【次除疑中初牒釋昔下指古解今下出正解初二
句標有下釋初敘疑故下次決破非衣法者佛制
犯衣捨懺後用今不捨輙貿故云非也罪由心生
者出制捨意上明前衣不合新下次明後衣無犯
初正判次引多論文證甚明上下揀濫恐謂前引
論云衣捨罪悔畜心不斷有相染犯此何不爾故
特分之前明捨財物在此說貿易物去不可混同
故云反上。】


「【疏】一尼薩耆一突吉羅如上巳判昔人以為著不捨
衣如見論云得吉羅罪若無比丘得著無罪若見比
丘不捨悔故亦一一吉三衣戒明不開餘者如僧祗
云受用不淨衣隨一一越。」


【釋二罪中初科初指前判昔下次示昔解見論無
人對懺故開暫著有人須懺不懺故犯三衣戒不
開餘者謂犯捨物不得作三衣著用有罪故僧祇
[003-0024a]
隨一一者謂著著犯也因循昔解乃引諸文然文
中吉羅自犯輙貿違教之罪新衣無過豈有著用
犯耶。】


「【疏】問何故衣中畜重著輕食中畜輕食重。」


【問中衣食二制相反故問通之如食內宿殘宿經
宿但吉食用方提。】


「【疏】答衣有淨法不施長貪故隨畜犯隨著非制故但
是輕食中非制無違畜輕制不許服故違得重。」


【釋中初解衣有淨法制不妄畜與食制不服同也
不施謂不淨施隨著非制者由是犯衣不應故吉
而非正制則與畜食同也。】


「【疏】又解衣有別屬畜則在巳是以罪重著用罪輕食
是味通體在不局故輕若食交盡無有所結故隨咽
結。」


【次解中衣則畜重用輕食則畜輕食重酌情以論
理自可見。】


「【疏】此捨墮衣下正明治罪捨懺相其儀法用具在羯
磨疏及鈔中此但依文句解耳不須復列非宗本故
不明也。」


【正治罪中初牒釋其下指廣鈔與羯磨並有懺篇
在彼合明今釋戒本識相持奉捨懺儀式不當廣
述故云非宗。】


「【疏】不犯中十日內者反前過限淨施遣人亦反不淨
施故所以有犯。」
[003-0024b]


【不犯中初科謂限內作淨與人故無犯。】


「【疏】言奪想者財在想去無畜心故不犯長罪如十誦
中後見本財更得十日餘失例爾。」


【次科此攝兩種一是實失二起虗想並約物在無
心故開十誦止明奪想餘三並同故云例爾。】


「【疏】言取著者由前受持三衣謂賊奪失既無三衣有
長衣在即而奉持故云取著。」


【三中取著謂取長物作受持用此即未捨懺者。】


「【疏】若作與作被者以財是重物不合加淨雖過日限
不入長犯。」


【四是重物本不開畜故不入淨。】


「【疏】若付衣者遠行以其緣差故不得會非心慢故不
名犯也。」


【五付衣遠行謂所寄人遠出外故此中更攝水陸
等緣對注可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一



「【律】二離衣宿戒。


【疏】第二離衣宿戒。
[003-0024c]


【疏】所以不許離衣宿者夫三衣蓋是三世諸佛應法
之衣資身長道最為要用理宜隨身如鳥二翼許無
暫離常願持奉今置衣在此身在異處寒暑卒起急
須難得又闕守護容有失奪廢資身用事惱不輕具
斯諸過故所以制。」


【第二制意中前敘法衣之功諸佛衣者示可尊也
資身長道示不可捨也如鳥二翼對鉢為言一喻
要用二喻常隨今下明離失之過急須難得是一
過奪失廢用是二過。】


「【疏】釋名者人衣異處名離經夜曰宿久慢促惱限期
一日故曰離衣宿戒。」


【釋名中久慢促惱言其開限一宿不失機故。】


「【疏】論犯六緣成若離餘衣但得小罪是以第一體是
三衣若元不持亦無離犯是以第二作法持竟人衣
同界本自無愆故以第三明身非衣所若當順教亦
不結愆故以第四明不捨會若是時中及餘緣開亦
不名犯故第五無因緣必未經宿聖未制罪故次第
六明相出犯此之生起言說之由如上巳論下更不
道。」


【列緣中六段次第生起初云餘衣得小罪即坐具
百一等四不捨會一不遙捨二不歸會第五時中
即一月五月餘緣謂羯磨諸難等開也此下結示
令通餘戒倣之述之。】


「【註】佛在舍衛國六群持衣囑親友往人間行彼為出
[003-0025a]
衣曬之比丘問言佛聽畜三衣不得有長此是誰衣
具答被訶白佛竟因制此戒。


【疏】就戒緣中文相可解。


【律】若比丘衣巳竟迦絺那衣巳出並是上解三衣中僧伽棃鬱
多羅僧安陀會衣者有十種也


【疏】戒本八句。


【疏】一是犯人二受持竟三開緣謝。


【疏】四所犯戒境注解但列三名衣有十種謂衣財也
羯磨疏鈔廣明衣法具有十例及受持相不可重出
可同彼也。」


【戒本第四句中十種衣名巳如前戒下指疏鈔彼
並列十門初制意二財體三色四量五單重六條
相多少七長短八作衣法九補治十敬護不下示
略可知。】


「【律】離一一衣異處宿。


【疏】五離一一衣異處宿者人衣異隔也。


【註】不失衣者僧伽藍裏有一界失衣者僧伽藍裏有
若子界如是樹場車船村舍堂庫倉界別亦爾此僧
伽藍四種如上樹者與人等量足蔭加坐場者治五
穀處車者若迴轉處船界亦爾村者四種堂者相多
敞露庫者積藏諸物倉者儲積米穀阿蘭若者無界
八樹中間間別七弓弓長中肘四肘量也伽藍界者
此伽藍界非彼伽藍界非彼樹界乃至庫藏倉界餘
者作句亦如是僧伽藍界者在伽藍邊中人用石若
[003-0025b]
磚擲所及處是名衣界乃至庫藏界亦爾比丘置衣
在伽藍中乃至在樹下宿明相未出若捨衣若手捉
衣若至擲石所及處若不捨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
擲石所及處明相出隨所離衣尼薩耆波逸提也。


【疏】就義分異乃有四礙謂情隔染界也文中但列界
礙餘三不明乃在開通就界礙注解中文相極顯然
遺法所重唯相及行相則剃染以分行則自他無著
然心行等級事等面焉未可諸說故非宗主染衣持
奉正是今論持則具二善因犯則雙標惡果教相不
昧何得不知此戒所緣正在人衣別界界名雖易界
體是難故今總敘令識持犯三意分之。」


【第五句約義中初科初通示四礙餘三在開通者
即下不犯中就下別釋界礙初略點然下敘意為
三初通示行相遺法通目滅後正指像末也相行
皆事彰顯可見住持之要故云所重剃染分者為
世異也自他無著者亡我我所也此戒兼二故特
敘焉然下別敘今戒初敘行相眾多言等級者謂
其多別故喻人面然釋離衣不可他述故云未可
等染下正示今戒由具雙持雙犯因果教相不可
不知故云持則具二善等也此戒下開章界名易
者謂作法自然名數易數也界體難者謂諸界體
相差別難分也。】


「【疏】初標列界名二明制意三就宗分別初列名者一
攝僧界二攝衣界三攝食界各有自然作法則有六
[003-0025c]
也。」


【次列名中三種各二者大約分也攝僧二者作法
有三大界戒揚小界自然有四聚蘭道水攝衣中
二如下廣辨攝食二者四種淨中白二淨是作法
處分不周檀越三種即自然也。】


「【疏】二制意者制攝僧界攝人以同處令無別眾罪必
有乖別不名為僧僧具六和也二制攝衣界攝衣以
屬人令無離宿罪三制攝食界攝食以障僧令免宿
煑罪所言界者彼此差別互不相通故曰界也如文
云此僧伽藍界非彼僧伽藍也。」


【制意中初別列三意所下總示界名。】


「【疏】三就宗分別者僧食二界作法分隔行用羯磨如
彼宗明。


【疏】此中明衣計須作法然衣離相自然界多故從多
論戒本須引若論作法攝衣界者羯磨疏中具之。」


【三就宗者謂三種界各有所宗若三界相望則衣
是今宗又就衣中二界相對則自然為今宗矣是
以先以三科簡之。】
[003-0026a]


「【疏】今論自然衣界相狀下諸義中特論僧界者以衣
須隨身身是僧界所屬若不並明則彼此相亂故須
合論大小敘其得不如斯識緣種者可謂如鳥知其
雌雄矣略為十門一列數定體二空聚自然攝僧不
同三空聚自然攝衣不同四單聚自然攝人衣不同
五單空自然攝人衣不同六自然攝衣強弱不同七
僧衣二界寬狹不同八多少不同九相可不同十勢
分不同。」


【三明自然敘意中初二句標示下下明僧衣二界
相參所以如鳥知雌雄者詩云具曰予聖誰知烏
之雌雄君臣俱自謂聖如鳥雌雄相似誰能別異之乎彼刺周幽王昏亂
君臣上下不辨尊卑今借彼意反而用之略下列
章科名難曉如下隨解。】


「【疏】初列自然界者若依當律自然衣界有十一種他
部相成道行水界空洲等相各有小大消文自顯。」


【列數中當律十一種如注所列他部有四洲無四
相故曰空洲等取井界共十五種。】


「【疏】二明空處聚落攝僧寬狹者有四種。」


【二中標云空處即蘭若。】


「【疏】聚落有二可分別者如十誦盡聚落集之不可分
者如僧祇七弓之量七樹中間則六十三步廣如羯
磨疏中。」


【聚落中可分別者處有分齊人有限量反此二種
名不可分別由無限齊故依樹量合數並如鈔記。】
[003-0026b]


「【疏】二者蘭若亦有兩種無難空地可用十誦面俱廬
舍五里集之有難蘭若則如善見七槃陀量五十八
步四尺八寸所以有難無難者僧法同遵義無乖競
必有見異多恐破僧故須局狹必若情通自然廣攝。」


【蘭若中初列示兩相十誦俱盧止是二里今言五
里依雜寶藏經也七槃陀槃陀梵語即彼量名所
下推釋分意言有難者即三小界不同意人作難
故開故云必有見異等情通廣攝即無難五里集
也。】


「【疏】所以引僧成衣界義有衣入此界中兩不相涉如
水之乳。」


【結示中初徵前所列有下示意有衣入此謂持衣
者入此界中知不相涉以衣界聚蘭與上全別故
也。】


「【疏】三者空聚自然攝衣不同者聚落多難男女染謗
情隔諸障譏過頻繁衣須近身蘭若少礙反前故遠。」


【三中攝衣聚落即是村界但齊四相故云近也多
難即是三礙如文所敘蘭若七十餘步故云反前
遠也。】


「【疏】上列二門各有教相僧衣不同今次第四單就村
落合辨人衣寬狹不同所以同處人寬衣狹者人為
同法事須通和少一不成前須濟益必約詳御用寬
為善三衣若離多諸過咎更無別辨義在隨身故制
須狹。」
[003-0026c]


【四中初結前二三兩門並約僧衣二界空聚對論
今下生後所以下徵釋初徵人寬即可不可分二
種聚落衣狹即下村界必有三礙制隨身故人為
下次釋初釋人寬三下釋衣狹。】


「【疏】五明蘭若人衣不同空逈少礙僧遊者希事須作
法遠攝方得處非諠雜過濫又希若欲攝衣同前空
難通其勢分七十步餘。」


【五中初標言不同者遠近異也攝人五里攝衣七
十餘步空下次釋又二初釋人界過濫稀者無乖
別也若下次釋衣界同空難者即有難蘭若。】


「【疏】六明自然攝衣強弱不同。


【疏】就於自然又分三等且依四分十一自然八界望
僧住人住八界是弱藍村是強八界自相望如樹車
等不論強弱蘭若空界不守自性全是其弱。」


【第六總論中初標示八界下別釋初八望藍村為
一等八界即樹場車船舍堂倉庫也八自相望為
一等蘭若自為一等。】


「【疏】僧村二界互兩相形則俗強僧弱何以知之俗人
[003-0027a]
入寺別生村界比丘入村無別藍界。」


【次僧村強弱中初科俗人入寺既別生村故知俗
強比丘入村既無別藍故知僧弱。】


「【疏】若準此說恐理不然若彼俗人將家男女入寺別
院有界亡言若在露地却施障幕是村以不若言是
村村則有相四種之中何相所攝若是有村約何分
齊非時入相結攝衣界除斯村不若不除此文云村
所及處如其不除應不失衣若即失衣成村義立。」


【次難破者以上文但云俗人入寺而不明成村相
故初二句通斥若彼下牒難又二初舉別院縱彼
所立將家男女者以單俗人則非村故亡言亡無
也謂不在致詰若在下次約施障正難非村初通
問若言下別難又三初以四相不成難若是下次
約非時入犯難結攝衣下三約結法牒除難。】


「【疏】若如此徵但是障礙二通不名村界以彼俗家未
來之時人衣往返二通無壅由其來故是為情隔不
許往還故是失衣。」


【三中二通謂人衣二種本通俗來故礙也。】


「【疏】今通論之無問道俗互入僧村有四相者僧村界
起此即相望何論強弱。」


【次無強弱中俗入僧中則有村界比丘入俗則成
僧界二種竝約別有院相為言兩相各立故無強
弱。】


「【疏】若爾何故多論王來入寺不得安衣解云須識四
[003-0027b]
礙方知攝護一者染礙明失如多論中所以除村為
護梵行為止譏嫌等五義比丘與女性非親好動即
相染譏過隨生故使戒中制約非少說法取衣同行
同坐無論屏露未約親疎但使與取皆制其犯若衣
在此往會是難故名染礙二者隔礙如僧祇中人在
門外須捉戶鑰等三情礙如僧祇中兄弟分齊等如
多論中王來入寺取水處大小便處近王左右盡非
衣界又有幻人戲樂人入來亦爾四就界礙如律十
一是今依四分具有此四。」


【次釋妨中多論王來不得安衣顯是俗強則違上
義解下釋通初總示一下別解染礙中初明染相
多論五義文略餘三即村界不定生疑除諍故使
下引類說法即與女說法取尼衣與尼女同行及
與同坐若衣下次示礙義隔礙中僧祇不立勢分
故須門外捉鑰及梯則不失衣反則成礙情礙中
兄弟分齊謂同居別食之家取水等處竝眾同處
恐往於彼遭隔絕故兄弟則恐生嫌忌王則畏其
勢力幻樂等人則慮誘調界礙可解今下會本宗
界礙出廣解三礙見不犯。】


「【疏】就餘樹車八界相望有師解云根本是強寄來者
弱如場上有車豈有別相今言無者據有垣相為言
如庫堂中有車轝等何有別界。」


【餘八中初出古解今下示今義若有垣相可有強
弱無垣各立則非所論。】
[003-0027c]


「【疏】第七第八兩門合論義應相對四句分別。」


【七八合論者七是寬狹八明多少各兼四句所以
合之。】


「【疏】初自然攝僧與自然攝衣寬狹一多各為四句互
顯其相。」


【初句標云寬狹一多各四句而下但列六者寬狹
中止出二互略二俱故。】


「【疏】初攝僧寬攝衣狹如蘭若中僧作法必方五里衣
若遠身止七十步故曰也二攝僧狹攝衣寬如不可
分別聚落中有一家方二百步內通攝衣外兼勢分
若論攝僧則六十三步三攝僧一攝衣多如一小村
眾多家住可村僧集家別攝衣四攝衣一攝僧多如
不可分聚方二百步為一家衣雖通攝僧則限約五
僧衣俱多即此家中更加三礙等是也六僧衣俱一
如一處伽藍正可五十步許衣界隨藍取其勢分與
僧界等。」


【列釋中初二句易會今義加二句言俱寬者如可
分聚唯一家也言俱狹如蘭若有難與衣界同也
從三巳下即一多四句三中可村語略即可分別
聚落四中僧限約者謂僧界各據六十三步故五
加三礙者來往不通彼此各攝則衣界多也六中
伽藍五十步藍外更取十三步則六十三步衣界
依藍外有十三步勢分故與集僧正等也。】


「【疏】第二作法攝僧界對自然攝衣界分相有六。
[003-0028a]


【疏】初明寬狹一僧寬衣狹者如結大界極大伽藍院
小出院不出界成夏失衣以依隨院相故二衣寬僧
狹者如齊伽藍結大界界外有勢分出界破夏不失
衣以界隨相故三僧衣二界俱等者如結大界可伽
藍衣勢分上是也四攝僧二攝衣一如大界有戒場
兩處集僧自然衣界通彼此故五攝僧一攝衣多結
僧界大中間多村村別攝衣也六僧衣一界兩俱多
者大界安諸小別住又有家村是。」


【第二句中前是二種自然此約作法僧界與自然
衣界相對為句此亦合有八句文中寬狹一多各
出三句並第四句不可立故初句以衣隨院者釋
失衣所以二中以界隨相者釋破夏意也三中可
即相等謂結大界出藍相外一十三步與衣勢分
正等第四句下即一多三句舉事可解。】


「【疏】三作法攝衣與自然攝僧相對據義則不可。」


【第三句作法攝衣依作法攝僧界起與自然攝僧
各不相涉故云義不可也。】


「【疏】四僧衣俱作法相對兩句不同。


【疏】一攝僧二攝衣一如大界安戒場二處攝僧衣界
隨大界戒場則無是也二僧衣兩界俱一者如大界
上結攝衣界無場不可別攝僧是也。」


【第四列釋初句僧二衣一次句即僧衣俱一。】


「【疏】此乃義盡有人更立多句前句有場大界戒場中
護衣可非僧衣俱多後句上多有俗家可非僧一衣
[003-0028b]
多邪答既言二俱作法相對故分一多今言有者伹
是自然耳非作法也此則事有義無不可復論也。」


【結斥中初句指前句數有下引古前句戒場後句
俗家竝是自然攝衣非作法句故須問破答文可
解非無此事故云事有不可交參故云義無。】


「【疏】第九相可不同者。


【疏】問自然攝衣自然攝僧寬狹內外何故非可答有
四義也一自然攝衣根本急制以寬為緩以狹為急
自然攝僧根本急制以近為緩以遠為急故一不相
可二自然攝衣當體隨相不假僧界而有二不相可
三自然攝衣隨界而作小大不定僧界不爾隨處一
定三不相可四衣有勢分僧無勢分四不相可。」


【第九門中問云僧衣非可者可猶等答中初義可
解二中既不相假故不相等三中衣界不定者如
樹場等隨處廣狹僧界一定如四處六相各有限
量四勢分可解。】


「【疏】有人不立僧界衣界各隨根本者遠集會夏共衣
齊等。」


【引他解中初句標異謂不立不相可義僧下牒難
前云衣界根本寬緩狹急僧界近緩遠急今望僧
界遠來奔集外歸會夏亦即界寬為緩界狹為急
故云共衣齊也。】


「【疏】若言衣不定僧界是定此亦有餘衣界蘭若是定
十界大小是不定若僧界蘭若及大聚落則定可分
[003-0028c]
別聚落是不定此則俱有定不定不可得言僧定衣
不定若言衣界蘭若至村即不定若爾僧界蘭若至
村亦不定豈不相似。」


【次難第三初牒斥此有餘者立義不盡也衣界下
列示初衣界十一種中蘭若是定那云不定次示
僧界六相之中可分別聚隨處寬狹那云一定此
下雙結若下遮轉計恐云蘭若至聚為聚所侵容
有不定故以僧界並之。】


「【疏】勢分有無者衣界定有僧界定無今準諸部十誦
隨聚落是僧房下文齊行來處此則是有不可言無。」


【難第四中本律僧界雖無勢分十誦則有那得云
無彼明隨聚落界文出第二十二卷齊行來處即
是勢分此出第四十七故云下文若然則僧衣自
然反是相可則前義不可立矣。】


「【疏】若論兩箇作法相可之義若就枝條開急就緩比
前四義故是相可。」


【作法相可中若就枝條者僧衣自然並是根本二
種作法從本開出竝是枝條此一相可兩界相假
[003-0029a]
此二相可二俱不定此三相可俱無勢分此四相
可故云比前等也。】


「【疏】十明勢分有無者。


【疏】問同是攝衣何為作法無勢分者。」


【十中初科問意可解。】


「【疏】一解云有法故無無法故有何可怪邪以無教法
隨相開有。」


【答中初解有法無者即作法也無法有者謂自然
也以下釋上無法有義可反上句有法不開。】


「【疏】又解自然攝衣界之內外都非作法故有勢分作
法攝衣內是作法外是無法何得攝衣故無勢分。」


【次解謂界體內外同不同故所以有無。】


「【疏】三自然攝衣是作法根本復是正制故開勢分作
法反前故無勢分又復開無重開作法限約何得有
也。」


【三中自然是作法根本者反顯作法是自然枝條
故復是正制者反顯作法是後開故作法中二釋
初反前釋比上二義可知又下約開制釋自然是
制故開勢分作法是開不容再開恐太緩故。】


「【疏】問僧衣二界同是自然何故衣中獨開勢分答衣
本隨身復開遠攝猶恐不會故開擲石所及自然攝
僧就急制內更開勢分與本不殊故不開也。」


【次僧衣中初科答文為二初明衣界慮失宜開次
示僧界恐別故閉與本不殊者謂同本統通無分
[003-0029b]
齊故。】


「【疏】若爾前門行來勢分者解云是制非界恐作法時
忽入妨事制遠攝取必知不入亦無所苦遠近既乖
故有無異。」


【釋難中上舉十誦齊行來處即是僧界勢分如何
通之答中是制謂恐有乖別制遠集之而非界體
恐下示制所以無所苦者苦猶患也遠下二句雙
結僧衣。】


「【疏】就注解中文分為五初明不失衣下至倉亦爾來
則十界名也二此僧伽四種下乃至蘭若四肘量來
明十界體別也三伽藍界者此非彼下至庫藏界亦
如是來明諸界體別不相攝相四僧伽藍界者中人
巳下至亦爾來明十界勢分義五比丘置衣在伽藍
下明人衣兩離結罪相也。


【疏】就初離相約界有十。」


【次牒釋分文中初段界名但列十者此明諸界同
別之相蘭若空處無別界義故所不列次云十界
體者據有十一種此段正明體相而舍界律不出
體故但有十耳。】


「【疏】前明藍中有失不失言不離衣藍裏一界者謂外
院相成內無四礙是使人衣雖異但不出界則非犯
位故言一界界是自然攝衣界不是僧等餘三界也。」


【初段明不失中初牒釋言一界者一即同也是自
然下揀濫恐謂伽藍將為作法人衣食三界故。】
[003-0029c]


「【疏】又言失衣多界者如昔解云藍院相缺樹車界生
故曰若干界今謂不然若缺非藍事同空野。」


【次釋失衣古解中藍攝相強故約相缺以釋多義
今下躡破。】


「【疏】今言藍裏若干界生明知院相不壞而有眾多界
起者樹車自然無由得生但為染隔情三障礙不會
致有失衣故曰若干。」


【今解中初科初反古解伹下申今義中有三礙隨
處護衣故有多界若干即數之通名。】


「【疏】或可作法攝衣局在有處不妨藍院自辦護衣彼
此諸礙通成失相何以知然僧祗五分中言同界者
僧羯磨作不失衣界於中得自在往返者是言異界
者不得自在往返也乃至屋舍車乘道行等例同準
此而明與四分不異。」


【次科初二句明一界謂同一作法攝衣局有處者
謂有法處則是衣界不妨下明多界謂別別藍院
各自辨護即是若干亦由諸礙不可通護故云彼
此等也何下引證同界即一界異界即若干界也
[003-0030a]
乃至下自然例同謂屋舍等一一皆有同界異界
準下會異。】


「【疏】餘有九界得失例同故云亦爾。」


【次例同中由列名中未出蘭若故但云餘九耳一
一皆有一界若干並以三礙有無釋之可見得失
即衣有失不失也。】


「【疏】上巳明其失相未知約何明失故次第二列於界
相就明得離。」


【第二界體生起中云就明得離謂限內無礙趣得
置衣皆無失故。】


「【疏】云僧伽藍四種如上者上來無文解藍何因妄指
律為繁文相同村聚故通例指曰如上也。」


【本宗中初科注指伽藍四相如上即前盜戒明村
聚相藍村不別故得指同。】


「【疏】二樹相者量文可知謂假樹為名大小通得人等
衣界減非所離也即此界中具有四礙餘三可解就
界礙中樹下生樹及車場等既無別院異界叢起故
曰若干界乃至倉庫例此明諸。」


【二中初釋樹界乃至下指餘八界初中有二初牒
文釋即下明四礙前明若干止用三礙故此復約
界礙明之倉庫例此者謂四礙相同又堂舍庫倉
據無垣者則有界礙如上明也注中不釋舍界鈔
云四分無相謂村外別舍或準僧祇樓閣梯登外
二十五肘或準庫倉明內為言隨用並得。】
[003-0030b]


「【疏】十一阿蘭若界者謂逈然空野無別樹車不知分
齊假用弓樹通計量數七十餘步如上計之。」


【三中假弓樹者一弓四肘一肘尺八七弓共五丈
四寸六尺為步得八步餘二尺四寸八樹有七間
共得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如十三步勢分故云七
十餘也如上指前義門。】


「【疏】自餘道行洲上水中并例及上藍樹十五自然諸
相行護其量非一既是行事廣如事鈔故不繁出臨
時引用如織綜也。」


【諸部中道行出十誦彼云四十九尋內一尋八尺計六十五
步餘二尺洲界出善見彼云十四肘內一肘尺八計四步餘尺二

及井界兩出僧祇竝據二十五肘內計七步半及下通
結諸下指廣臨下令引說綜子宋反線也謂引用
交互猶如織線使成紋耳。】


「【疏】上雖列體足明得離未顯兩界相接通成護不所
以第三明彼此不相收攝。」


【第三釋中此彼不攝即界義也。】


「【疏】文云此藍非彼藍乃至此樹非彼樹等例之故云
亦如是也。」


【初舉藍示相謂以藍為頭乃至非彼十一種也乃
至下例諸界謂樹車等互舉為顯歷餘十一竝同
藍界共有一百二十一句更通他部四種則有二
百二十五句思之。】


「【疏】上雖明相互不相攝未知自然相外攝衣以不是
[003-0030c]
故第四明勢分義。


【疏】諸部明相並無勢分唯此四分獨開外護。」


【第四示所出中初科上二句總示諸部下二句別
顯本宗。】


「【疏】故十誦云僧坊聚落齊墻壁塹柵來名不離衣若
作羯磨隨意遠近故知無勢分也。」


【次十誦中初是自然但齊墻壁則無勢分若下次
示作法。】


「【疏】僧祇寺門外手把戶鑰船上曬衣風吹墮水則明
失者亦無勢分。」


【僧祇引示中手把戶鉤有可入義船上曬衣墮水
失者界別故失今引彼文證無勢分未詳何意。】


「【疏】若爾無者何故彼律車樹四周二十五步答此是
界體若有勢分一切通給何故寺外須捉戶鉤。」


【釋難中初引難以彼樹車水井等並二十五肘故
步字寫錯答中初句釋通若下反質若是勢分不
應有開不開。】


「【疏】五分無文故知學者不可通用。」
[003-0031a]


【五分無文開許而彼宗學者濫用故特點之。】


「【疏】自古相傳中人擲石取其下處可有一十三步例
諸自然皆通故云亦爾。」


【定遠近中中人者善見云不健不羸人盡力擲至
落處不取轉處。】


「【疏】上明行護次明犯相。


【疏】文云比丘置衣在伽藍中乃至樹下宿者明身出
界持犯相狀準此為言人衣互出護會義一分文為
四上明離相也二明相未出下教其行護也三若不
捨下明違法也四明相出下結提重也。」


【第五釋中初科初牒文示意人衣互出者或衣在
人出或衣出人在離護並同故云義一分下約義
分文。】


「【疏】云捨衣者非謂捨衣全無罪也若不捨時則犯墮
故如僧祇中寧無衣起越以輕易重也廣相如鈔。」


【釋捨衣中不捨犯墮為免捨懺寧可但犯缺衣吉
耳下指鈔者彼云或借尼衣或借俗被無者乃至
當後夜疾還門屋下以手著門孔中等不然則須
捨之。】


「【疏】若手捉衣者人云同是不犯位故如婬戒開無婬
意也今解不然文非下開也。」


【次釋手捉古解初科為二初引古彼謂捨衣及至
勢分乃是急開若論手捉自是常持本非緣開以
同是不犯故此列之如婬開無意以本無犯列為
[003-0031b]
不犯義相類也今下斥非此乃廣解犯相中文故
云非下開也。】


「【疏】有人解我衣在勢分邊故須手捉此未了也衣在
藍內外有勢分若樹車有則分勢分多少不同或全
不立如何云衣在勢分頭也若衣出藍外有諸界隨
界立相自立勢分如衣樹下勢分四圍似月之暈如
斯例也。」


【次解中初牒斥衣在下委破又二初約衣在藍內
勢分不定故若樹車有者謂藍邊有樹車也則分
勢分謂二界各半分也或全不立謂兩界相逼也
若衣下次約衣在藍外別有諸界彼既自立勢分
亦不得言在勢分邊也月暈即月四傍氣也。】


「【疏】今言捉者兩界相接中分勢分一尺五寸故須手
捉或樹下車情染交隔必須捉取不爾不會故曰手
捉。」


【今解中初正釋有二初約兩界相近解或下次約
別界三礙解。】


「【疏】律文錯雜不足倫理若依義例須有次第前至擲
石次手捉衣後明不得捉故而便捨也如文從急以
至緩也通明會護何妨如律何以知邪如人衣遠隔
動經百里夜忽憶之何由往會但捨更加故理非犯
且休去餘任通之。」


【次會釋中初約義次第從緩至急如文下次顯律
文從急至緩下約會護以通律意則非錯雜也且
[003-0031c]
下示略不復委辨故云任之。】


「【疏】犯相之中明相出者律中華開鳥鳴此亦春冬不
定如多論云明相三種日照閻浮樹即有黑色若照
樹葉即有青色過樹上表照閻浮空界即是白色三
色之中白色為正。」


【次釋明相中初科初點律漫華開則春冬不定鳥
鳴則昏曉不常皆不可準次引論定閻浮樹者俱
舍云此洲南邊有無熱惱池樹在池畔日出先照
故用彼樹以分曉色。】


「【疏】諸部當律行護結罪多約明相用分犯法今須薄
識故為略引。」


【次科敘起中諸部即僧祇十誦然十誦與四分大
同故下伹出僧祇校異耳。】


「【疏】如僧祇律約夜分三食明內宿初夜成犯覆罪護
夏皆約明相離衣持犯通持在夜結犯約明何以知
邪四句分之一明去明來日光未沒去明相出竟來
諸律同犯二闇去明來僧祇不犯開夜暫會四分是
犯三闇去闇來四明去闇來諸部非犯。」
[003-0032a]


【次引僧祇初通示三位內宿約夜分罪夏據明相
離衣一戒持犯兩兼何下別釋離衣四句中唯第
二異耳。】


「【疏】就四分中衣食夏等必約明出人宿等戒日光沒
後準此定時看西明相一更巳後方始沒滅諸師行
事合瞑即犯意不同也與同室宿必夜分齊。」


【四分中初示異前引僧祇三位差別今此四分一
向約明文略覆罪故云夏等二同宿戒並據初夜
準下定夜分諸師下斥非合瞑即昏黃時未入夜
分乖彼制限今須據夜故云意不同等。】


「【疏】僧祇初夜明內宿者亦是其理謂夜與宿貪附情
多約同四分一夜與宿明相暫離名為不犯此約情
過則深有犯事同僧祇律據通緣且依明相餘且略
之。」


【三中但明內宿彼此不同初示僧祇出彼制意約
下次校四分初明情過則宜同僧祇明相暫離謂
天欲明時出外避之則不違制律下示律緩急食
非別屬故云通緣。】


「【疏】四明所離結罪相者律下注中除三餘者吉羅今
解如百一供具有持可離故結小罪餘說淨者既指
別主何有離罪如五分中應受持三衣襯身衣被衣
雨浴覆瘡蚊厨敷行障蝨單敷護䏶踝頭拭身手面
巾及諸囊若似衣皆受持之餘畜廣相亦如鈔說。」


【犯相中初牒注今下正釋古謂百一諸長離皆犯
[003-0032b]
吉此伹直伸正解以顯古非如下引證所列諸衣
皆是百一下指如鈔見二衣中。】


「【律】除僧羯磨。


【疏】文中第六除僧羯磨者明得法離也。


【註】時比丘得乾痟病糞掃僧伽棃極重有因緣事人
間遊行不堪持行以事白佛佛令三乞巳白二離。


【疏】注列病緣後明乞法總有五意。


【疏】一解開緣如文得痟病人間遊多論云所以爾者
四意一有緣眾生應受化故二宜遊病損故三求行
道處故四降伏信悟故是舍利弗病故何者亦四義
一先世惱人故二智深思法故三勤業不臥故四此
後邊身先業巳盡若以神力轉三千界大悲心中請
聖制故二法成不相者要須人病衣重者成餘人病
互有一向不成所言老者多論七十巳上名為老者
有前四益乃至三寶求覓亦得三離多少相此中唯
是大衣五分云留一並離非羯磨故皆犯離罪得留
中衣上下不得留有賊難處隨留好者十誦多論留
一義同四約日多少十誦夏分不開五分聽前安居
九月後安居八月見論云隨病未差若差即還遇難
不失不作還意失衣多云若得羯磨巳病重不行後
行即先羯磨若化未盡衣藥營求三寶未辨而月巳
盡以事難故緣訖無罪若死此衣得與看病人五得
重加不多論云本衣若施三寶更求得衣不問輕重
應加羯磨乃至九月亦如是。」
[003-0032c]


【第六釋注五意初意又二初牒文次引釋初釋遊
行初四利他初即可化四是難化故須降伏令生
信悟二三皆自利病損即減損也是下次釋得病
緣因身子故須顯意初後約往業中二據現修彼
論問曰舍利弗神通如意能以三千世界手中迴
轉何以言僧伽黎重耶大悲下即彼答辭為未來
老病而作發起故云大悲二中初示成不人病衣
重二緣具者方堪與法所下釋老相論中正作七
十有本作三十者誤也四益同前遊行乃下示別
緣此開營事不必老病也問年少有病為開離否
答老病兩緣自不相涉有云病而不老此猶可開
老而不病義必不許今意不然老據力衰不必在
病三中此中大衣即是本律如注緣起五分初示
數並離皆犯者彼云盡離三衣非羯磨者以非所
開而妄加法即是事非法不成故得下定體上即
大衣為入聚生善下即五條謂不許單著故二不
得留有下明難則無所拘下指二文同故不引四
中十誦五分同明不開時節前安居人除三月後
安居人除四月義準中安居隨滿即開除則不定
次引見論明開中病差未差遇難不失者彼云路
險不得還恒作還意雖差不失後引多論明餘雜
相有三初明後用前法不須再乞若化下次明事
難不犯化未盡者往彼教化或是人多或約處遠
故有未盡而月盡者九月八月滿也緣訖謂取事
[003-0033a]
辦出於月外以事緣故亦開夏限也若死下明亡
過所屬隨在外死有看病者索往賞之五中本衣
即先得法離者後衣不問輕重者以緣開衣重開
巳不簡故。】


「【律】尼薩耆波逸提。


【疏】七八二句捨罪兩相也。」


【七八二句尼薩耆是捨波逸提即罪。】


「【註】除三衣巳若離餘衣吉羅尼同僧犯。


【疏】注解云餘衣結輕如上所解。」


【釋注犯中餘衣如上即前釋注第四科也注云尼
同復加祇支覆肩五衣俱墮。】


「【註】不犯者僧作羯磨明相未出若手捉衣若捨衣若
至擲石所及處若奪想若水陸道斷急難若賊惡獸
強者所執或命梵難若不捨衣及不至擲石及處不
犯也。


【疏】不犯之中通明不犯有七一別人作法離或對首
及心念二對僧作法離有二初有緣乞法如上所明
二共作迦絺那法離三者對處作法離即不失衣界
廣如羯磨疏鈔中四蘭若恐怖離五王路隔塞命梵
等緣如下開說六迦提賞勞離七如五分僧塔勝緣
也。」


【次釋不犯七離中初文言通明者統括諸緣不專
此故第一即注中若捨衣也二對僧有二乞法即
注僧作羯磨迦絺即前開緣三對處離者即結攝
[003-0033b]
衣界也未結之前但依藍院加結巳後通藍內外
彼此無失故也今此不明故指如別疏在結界鈔
見二衣第四第七並出當篇第二十九戒如後委
釋第五如注第六出安居法。】


「【疏】就此七離有法無法者前三得法離後三無法離
中間蘭若六夜送村中無法離恐失遙捨者是有法
離。」


【料簡中初文前三有法須辨不同別人作法乃是
捨衣失法非是開離迦絺自為受衣對處自緣結
界唯乞法者是作法許離耳又七離名同自有三
別第一即捨為離第三以不失為離餘五並約異
處不失乃是開離學者細詳無宜一混。】


「【疏】得罪有無者第二四五六七一向無罪以有緣故
第五隔塞或忘斷故失不如文中解。」


【次科五種無罪若辨失法餘四定不失第五通失
否指如文中即見下科忘斷準鈔合作望字謂想
失也第一有罪失法可知第三對處或容三礙離
失得罪應分三等上五一向無第一一向有第三
有無不定。】


「【疏】僧作羯磨者此得法離開前無法也明相未出下
至擲石及處反解上開也若奪想者衣實現在忘起
奪想經宿失受約心無罪決心謂失即是捨心無情
過故不犯捨也若水陸道斷者乃至強執並隔礙也
或命梵難下此情染礙故不會非是慢情故令隔絕。」
[003-0033c]


【牒釋中初科五段初釋羯磨開前無法即上犯位
二釋奔護反解上開即前注中巳列三緣開通覆
示故云反解三釋奪想失法無罪亦同隔塞望斷
之義忘合作妄謂虗想也四五二段即約三礙配
之可見。】


「【疏】問此諸障礙同在開中失與犯者若為處斷答此
相極多今以情過行相急緩若恒謹攝無思離犯忽
遇難緣人衣乃異無心捨離但為事壅據此論心則
不名犯若情慢惰諸緣捨受隨衣所離有捨有犯如
上母論說淨無限之科。」


【問中失與犯者失謂失法犯即犯罪答中初通示
若下別釋初約行急通開壅即礙也若情下次約
行緩還制文中二捨字即是失也如下引類母論
不行說淨不開十日。】


「【疏】問如戒開緣何分勤惰答諸戒相開並為奉者必
有惰學隨犯根本非是通開。」


【轉難中文中不說何意強分答中因茲通決一切
開文非唯此也。】


「【疏】問長衣開忘此離開不答亦如兩望必勤奉持忘
非可學夜忽憶得取會無緣明即求取非捨非犯若
作失捨則心隔境異故失非犯犯隨情教本忘非違。」


【次問中欲以長忘例開離衣故申此問答中亦兩
望者準前勤墯也此復有二初明緣礙心不斷故
非失非犯若下次明想失即前望斷失法非犯準
[003-0034a]
知墮者亦失亦犯。】


「【疏】但衣食兩戒疏者偏懷末代相持唯斯二矣自餘
諸戒多或離之衣食之間無日不奉奉者如法蓋不
足言莫怪多及意所未盡如所撰事鈔及羯磨疏中
衣食二緣廣有誠教自餘約略僅知而巳。」


【結誥中二初明須廣之意衣食戒者提下諸篇多
由衣食一則貪情因發二乃日別常行凡此等戒
委曲辨之故云偏懷言最留意也相持謂隨事攝
護即前所謂遺法所重唯相及行是也自餘諸戒
即非衣食制者多或離之言其過境非數見故奉
者如法不足言者反明少能如法故須言也莫下
二顯略事鈔離長別眾等戒并下卷二衣四藥赴
請等疏即衣食二界并衣藥受淨等文皆繁廣巳
聽者可知未聽則自檢僅纔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二



「【律】三月望衣過限戒。


【疏】第三月望衣戒。」


【第三名見制意。】
[003-0034b]


「【疏】制意者凡為資身隨時受服雖有故者不堪著用
但止受持故聖開畜擬換故者少而不足為待滿故
重開一月足即成衣既同衣足理宜受替乃畜過限
違反聖教壞少欲法所以制也。」


【制意中初二句通敘衣資隨時謂寒暑也雖下別
明今戒又二初敘開意既下次明制意。】


「【疏】五緣成一本有故爛三衣若新好者畜犯前戒二
聽畜餘財擬替故者三同財巳足故不割截四無因
緣五過限犯。」


【具緣中初緣此戒本由衣壞替換故開一月衣若
新好則非所開又三衣中隨有一壞則開不必俱
壞第三同財謂體色同者言巳足者準下三位此
據初二兩位若第三位無問同不同足不足皆犯
也餘並如下。】


「【註】佛在舍衛國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棃故爛十日中
間便不能辨聽畜長衣為滿足故六群比丘取同衣
不足者浣染點淨寄人遊行比丘舉過佛訶制戒。


【疏】就緣起中木是但三衣人為衣破故縱得衣財十
日之內不足不成所以齊月來畜為滿足故六群聞
之因遂起過取同衣不足者如十誦云以色不同體
不相似故犯今制但令得作何待色體俱同也。」


【釋戒緣中初敘本開但三衣人不畜餘長故特開
之畜長比丘此教不被則無有犯如下引釋同衣
彼云若得青衣後得黃赤衣是色不同又初得麻
[003-0034c]
乃至後得欽婆羅劫貝即體不相似皆犯今下準
上十誦以決戒緣問前具緣中須同財足者答前
據初二兩位故取同足此戒緣中六群起過正據
後位而云同衣故須引決明知不簡也。】


「【律】若比丘衣巳竟。


【疏】戒本九句。


【疏】一犯人。


【疏】二三衣同體足竟若三衣俱壞則三種別望二月
雖滿即須作受下一不滿更待滿故。」


【戒本第二句三種別望謂各開一月二月滿者謂
上二衣月滿即作餘一可待不作過月例皆染犯。】


「【律】迦絺那衣巳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開緣謝也其人雖不受開而是開
故不犯。」


【第三云其人不受開者由是伹三衣人不受五利
故。】


「【律】若比丘得非時衣。


【註】時者無迦絺那衣自恣後一月有迦絺那衣自恣
後五月非時者謂過此限。


【疏】四非時衣者注解約時謂於時外故曰非時以時
內通開無論替故今非時中故限一月。」


【四中注約時者一月五月也時外曰非時無衣十
一月有衣七月也以下明簡時所以。】


「【律】欲須便受受巳疾成若足者善。
[003-0035a]


【註】若十日中同衣足者裁割如上不者至十一日隨
衣多少並犯捨墮。


【疏】欲須便受下顯成衣相也言疾成者以初日得衣
未足十日得足當日須成不爾明出便犯故云疾也
約分三位上解初位此是通開如注解者是也。」


【第五中初總示言下別釋恐過十日故令疾成約
下示位此即初位餘二位見次科此通開者謂同
長衣常開耳。】


「【律】若不足者得畜一月為滿足故。


【註】若同衣不足者至十一日同衣足者即十一日應
如上作違者至十二日隨衣並犯乃至二十九日亦
爾至三十日若足不足同衣不同即日並如上法。


【律】若過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十日內同衣足作乃至三
十日即日作衣餘有緣同長衣戒。


【疏】若不足者得畜一月此第二位中從十一日至二
十九日來得同相合當日即作不同更開明日望此
則約日持犯故又疾成如注解二十九日亦爾者是
也第三位者至三十日無論得不俱同說持明日巳
去更不開也。」


【第六中以不足故更開二十日共為一月初釋第
二位總十九日得同相合即同衣足也當日即作
不作明日犯不同謂得不同衣更開明日望即後
位三十日也約日持犯初位猶通十日內成從十
[003-0035b]
一日去止限一日故又疾也或恐不成則令麤行
急竟加受法巳更復細刺第三位者唯開一日得
不者得則加持不得則說淨不爾明日齊犯若爾
但三衣人亦有畜長耶答此既上行必無容慢縱
有說淨不同常開義亦無妨學者更詳。】


「【疏】此戒如前長衣相似為但衣故所以立之餘文可
解。」


【顯同異中上二句示同謂犯相與前無別下二句
顯別此被但三衣前開畜長者餘可解者即若過
下三句注文辨相皆易曉故。】


「【律】四取非親尼衣戒。


【疏】第四取尼衣戒。


【疏】制有三過凡為下敬上仰奉情殷有財思捨計無
匱惜大僧以非親故不量便受令他財物匱竭致有
貧苦之惱二者男女形別理無參染今財物既交恩
情偏親因交致染容壞梵行臨危事險可懼之甚三
跡涉世譏招致誹謗清白難分無由自拔具斯諸過
故所以制。」


【第四制意有三初是喜為二即防染三為遮譏又
初是損他二即損自三即自他兩損初中殷即是
重匱惜匱猶藏也匱竭匱即乏也具下二句總結。】


「【疏】五緣成犯。


【疏】一是比丘尼五分云取下二眾伹吉羅故斯約位
分若取染汙同尼無別故多論中浣衣擗毛一同犯
[003-0035c]
墮二非親里十誦以親里故量取五分雖親取亦犯
吉三應量衣四分如緣起說僧祇取鉢小物者不犯
何故衣重者以衣多喜與故重鉢唯有一稀故犯輕
四虗心送與乞得非犯五領受便犯十誦多論十僧
取尼一衣同墮十尼持一衣與一僧得十墮餘如鈔。」


【具緣中初引五分簡下二眾則同今宗斯下義決
初句點上文若下示別判準多論浣擗同犯足為
明例二中十誦親里量取謂必籌量有無義無妄
取故非犯也五分雖親亦吉終是招譏意在俱絕
三中四分緣起即貴價法衣僧祇鉢及小物謂不
犯提小物謂非應量者何下徵示衣鉢重輕之意
四虗心謂竭誠專意非謂心不實也五中十僧取
一同墮以情同故十尼與一十墮所對別故下指
如鈔隨相甚廣。】


「【註】佛在羅閱祇蓮華色尼持食往山與諸上座彼有
比丘著弊故納尼脫所著貴價換之後著弊衣為佛
怪問訶彼比丘因制此戒。


【疏】就緣起中明華色因緣律中母女同夫多云遠劫
以華覆食施辟支故願常端正為人敬重又得沙門
功德由不淨願今得同夫願得功德故今漏盡。」


【戒緣中初引本律明人道緣律云父母初嫁與鬱
禪國人後產一女其夫與母私通華色聞之自責
言云何母女同夫遂至波羅奈城嫁一長者後長
者往鬱禪國乃以百兩金聚得一女還波羅奈國
[003-0036a]
即華色之女華色問其由知是巳女又復自責遂
即捨去至羅閱城見佛聞法得果遂求出家次引
多論示往昔緣發願有二一願端正二願得沙門
功德即四沙門果由下感報亦二因果不差故。】


「【律】若比丘從非親里比丘尼。


【註】非親里者非父母親及非七世反上是親若非親
里亦不籌量可不若是親里則便籌量知有無可取
不可取若好若惡若新若故等也。


【律】取衣。


【註】衣有十種尼著弊衣具白世尊佛言不應如是聽
畜五衣完堅者餘衣隨意淨施若與人何以故婦人
著上衣服猶尚不好何況弊故也。


【律】除貿易。


【註】時二部僧得衣共分二部錯得佛言聽互貿衣言
貿易者以衣貿衣若非衣或以非衣[卯/貝]衣若鍼若筒
若刀若線若小段物乃至一丸藥貿衣者是。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吉羅不犯者從親尼邊取衣若貿易得若
為僧為佛圖取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犯人二非親里注中父母七世者如見論中巳
身巳上四世至高祖傍及從四姊妹等下及兒孫若
據母親亦類說也若非親下明籌度可不相也三取
衣者是戒犯境也注解中不應如是者女人形鄙假
[003-0036b]
飾通道若著弊衣為人說法如以穢器盛美食也四
除貿易者多論云有二益一尼得所宜衣無有馳求
因緣修道安樂故二既聽貿易離彼馳亂故五制捨
六結罪注中尼取僧衣但吉者僧是上尊與希故輕
若爾下九十中僧與尼衣義亦非數何以結墮答彼
由譏過不可故制。」


【戒本中第二句初釋親中先示父親巳身為一世
上取四世一父二禰祖禰始也三曾祖曾重也四高祖
高謂最在上也下取兒孫二世共為七世傍及從四即兄
弟姉妹從字去呼七世竪論從四橫說故云傍也
以上七世一一世中皆有此四母親類說竪七橫
四並同父也第三中初點文前是人境此即物境
釋注中通道通猶弘也此顯注中佛呵之意四中
貿即交貿論出開意一為修道二即離過注中初
引緣起次明佛開非衣如上解六中初釋尼輕若
爾下引後例難答中取據希數則僧數尼希與約
招譏則僧多尼少所以異也。】


「【律】五使非親尼浣故衣戒。


【疏】第五使尼浣故衣戒。


【疏】所以制者上尊使下事順而數下情敬上多不籌
量有庸無庸致惱廢業損處非輕喜生染習招世譏
過如前故制約相浣染打三戒合制因使尼同一衣
生故不別制。」


【第五制意有二初敘過有三一損惱過初明僧使
[003-0036c]
尼事數次則尼敬僧無簡庸猶能也有庸者則能
離過無庸則使不知時故令致惱生染即第二過
招譏則第三過同上取衣三意故指如前約下次
明離合約事須離據衣故合。】


「【疏】五緣成犯一是尼二非親里三是故衣四自使若
使人如鈔廣引僧祇四句等五浣染打竟犯。」


【具緣初科第四指鈔四句者一自與使人受二使
人與自受三自與自受四使與使受皆犯提罪。】


「【疏】問及鉢俱過鉢何不制答浣染多閑數故制之鉢
非故不結也。」


【釋疑中過字去呼答中閑謂尼多閑習鉢無此義
又復事有重輕所以兩別。】


「【註】佛在舍衛國迦留陀夷及偷蘭難陀尼貌各端正
俱有繫意坐失不淨汙安陀會令尼浣之比丘以過
白佛因訶而制。


【疏】就戒緣中不淨失汙故令浣之。」


【釋戒緣中出其過狀以彰須制。】


「【律】若比丘令非親里如上說比丘尼。


【註】若非親式叉尼沙彌尼浣染打故衣突吉羅。


【律】浣故衣。


【註】故衣者下至一經身著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羅。


【律】若染若打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若語使浣染打若俱為者三尼薩耆波逸提互不
為者隨有吉羅不犯者若病時使染浣打若為僧佛
[003-0037a]
圖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親三浣故衣戒之境也四染
打正明業相並如上解注解中三隨語作犯三不隨
但吉者唯有口業身不作故壅住方便也。」


【戒本四中釋文指上即上具緣釋注中隨語犯三
者此據併使具犯為言或前後使則前重後輕或
不併使則隨結不定不隨吉者此復有二如併使
作三彼作一二使二作一使一不作但依作犯提
不作則吉又如使浣為染使染為打等心境不稱
亦應得輕有口業者使他方便也。】


「【律】六從非親俗人乞衣戒。


【疏】第六從非親俗人乞衣戒。


【疏】凡出世之士須遵少欲為懷今三衣具足堪得資
身長道便止方廣乞求增長貪結惱亂施主招過非
輕故多論云制不聽乞四種益一令增尚佛法故二
為止諍訟故三為滅前人不善心故四為令眾生於
正法中生信樂故。」


【第六制意中初敘過長貪損巳惱亂損他故下引
示四意初以佛法尚少欲故二為俗舍有上下故
三從彼乞求必生輕慢故四由心輕慢不信正法
故此下二意即見戒緣今制此戒翻過成益。】


「【疏】六緣成犯一三衣具足二無因緣三非親居士。」


【具緣前三中二無緣者謂無奪失等緣三中多論
從親里乞好衣若貧匱若少與索多一切吉羅。】
[003-0037b]


「【疏】四為巳乞應量衣十誦中作寒暑相方便說法得
亦是犯。」


【四中應量者僧祇乞得四肘巳上者犯準巳下應
輕寒暑相寒現單薄暑現厚重。】


「【疏】準此為言今行道者實無道可行止存世福口雖
讀經說法身雖在座斂容心路規度常擬散席與我
何物如斯取者同律邪命何得不犯故制正命。」


【斥非中初科又三初標舉言行道而無道者謂有
名無實也無道可行者不省自心故止存世福但
事外儀口下二釋成初二句示存福次三句明無
道如下結過。】


「【疏】今世講師至此常不敢語以親行故羞不語他何
以不行而隱不道何妨有人行之則此戒或末法一
人持也慎之哉慎之哉。」


【次科初明覆隱所以親行謂自犯也羞不語者說
行相反故此指當時猶能知愧而今無耻身犯口
說何足議也何下正斥古本作可以巳雖不行講
須明示令他行之則末法或有一人不可期也此
言激勵之切末學聽尋當如何耶下誡講者不可
隱教再言慎之誡之極也。】


「【疏】十誦中伹不作相乞諸小小補衣物一條及拭手
面巾不犯若作念言但乞小者容施全者得亦是犯
先無心者不犯可非心邪。」


【三中十誦不作相乞即非邪心故得不犯若作念
[003-0037c]
下即是邪心故得皆犯。】


「【疏】五彼與六領受便犯。


【註】佛在舍衛國時䟦難陀為人說法從索所著衣俛
仰與巳單衣入城便云祇垣中被賊諸俗譏嫌比丘
舉過佛便制戒。


【疏】就緣起中因說法取衣致為過非今諸難免亦易
檢挍但是一貪既共俱生可共滅邪。」


【戒緣中注中俛仰與者事不得巳故單衣入城人
問其故云被賊者即刺䟦難陀也假法為由公索
他物不殊白盜宜與斯名疏中躡意以申誡勸難
免即指著世之流易檢則勉有道之士但一貪者
指出病根令自明識無始貪習既與俱生宜須抑
制如何反縱與之同死耶。】


「【律】若比丘從非親里居士若居士婦乞衣解文如上除餘
時尼薩耆波逸提比丘尼同犯


【疏】就戒本中六句一犯人二非親俗士女三乞衣四
開緣餘可解。」


【戒本分句中第三句下注指如上即非親義。】


「【律】餘時者若奪衣。


【註】時比丘被賊剝衣裸形而行佛言不爾得突吉羅
若有此者當以輭草樹葉覆形應往寺邊若取長若
知友邊取若無者僧中問取可分衣若無者問取僧
衣臥具若不與者自開庫看若褥敷氈被摘解取裁
作衣出外乞衣若得衣巳還浣染縫治安著本處若
[003-0038a]
不還本處如法治。


【律】失衣燒衣漂衣緣同上也是謂餘時。


【註】不犯者若奪失等緣從非親乞若從親乞若從出
家人乞或為他乞他為巳乞或不求而得並不名犯。


【疏】餘時者重解前開。


【疏】言奪衣者注解其相甚明了也見論云行路見賊
持衣鉢與年少令走因被賊剝得白衣五大色不截
及外道衣得著無犯十誦若奪著僧衣後還本處空
無人者近處有僧著之若先寺還有人住應取還著
本處據此屬處巳定無有轉改非作僧法無由輙出
二失衣者僧十祇種失衣王賊奪女人欲心奪父母
令罷道奪故奪有四失有三一自藏後忘二藏衣腐
壞三久朽故風火水三故有十也如五分衣壞開乞
言燒衣者家火野火鬼火天火十誦日炙壞者亦名
燒衣漂衣者風之與水也。」


【次釋開緣列釋有四奪衣中初指注釋注中初制
裸形若有下次教方便初取巳物次借別人物後
借僧物又二初明開取可分物是十方現前臥具
即常住常住若得下明還僧法次引文示有二初
引善見明遇賊法次引十誦明還僧物法由是常
住常住不可移易如文可見二釋失中僧祇十失
奪中分四開王賊為二失中三風水及火即漂燒
二緣與今四分奪等四緣離合異耳五分衣壞即
同僧祇三失後二也燒漂可解注云緣同上者即
[003-0038b]
取衣借衣等並同奪衣中。】


「【律】律伹明奪餘諸類解。」


【結顯中對注可見。】


「【律】七過分取衣戒。


【疏】第七過分取衣戒。


【疏】所以制不許過者出家比丘遇四因緣奪失三衣
無由進業篤信聞之竭貧而施宜應稱施而受彰巳
內有廉節之心外則不惱施主理數明然今三衣巳
足過分而取長貪壞信殊所不應故所以制所以不
定其犯犯在時緣但云過分自束其犯。」


【第七制意有二初制戒意又三初敘奪失闕衣篤
信下明理當減受今下顯過受之過長貪壞信即
失二利殊甚也所以下次結犯意文不定言幾衣
成犯在時緣者奪失多少不可定故云過分者即
文中若過者失一受一乃至失三受三皆為過也。】


「【疏】六緣成犯一比丘失奪三衣二非親居士三為失
奪故施若非隨受不犯四知為失奪故受。


【疏】五過知足謂失一受一之類是過限也。」


【具緣五中由失一衣即不得受所以受一即為過
分若爾三衣云何可具耶答但不為奪施別求皆
得也。】


「【疏】問衣制過限鉢不同者答衣則三一不定故失喜
過受鉢唯有一失一受二者希縱有輕也。」


【問答易解。】
[003-0038c]


「【疏】六領受便犯。


【註】佛在舍衛國多比丘遇賊失衣來到祇桓有信聞
之多送衣與比丘言止便為供養巳有三衣故不須
也六群令取持以與我遂更受之比丘舉過佛因制
戒。


【疏】就戒緣中六群令取者自既巳足因奪得多更行
人事以乖施意也。」


【釋戒緣中注明比丘三衣自足為六群受故云行
人事也。】


「【律】若比丘失衣奪衣燒衣漂衣。


【註】若失一衣不應取若失二衣餘一衣二重三重四
重者應摘作僧伽棃若鬱多羅僧若安陀會。


【疏】戒本八句。


【疏】一犯人。


【疏】二失奪等四注中若失一衣不應取者善見云都
失三衣但取上下餘一外求以失衣處施主厚心不
可全取故也注中止令摘解相兼作衣都不可者方
聽取耳。
[003-0039a]


【律】若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並如上解


【律】自恣請多與衣。


【註】若自恣多與衣者若細若薄若不牢應取作二重
三重四重當安緣作當肩上揲垢膩處應安鉤紐若
有餘殘語居士言此餘殘衣裁作何等若檀越言我
不以失衣故與我曹自與大德耳若欲受者便應受
之。


【律】是比丘當知足受衣。


【註】若三衣都失彼應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種在家人
知足者隨白衣所與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


【律】若過者謂失一受一都失受三之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減知足取若
多與衣若細薄不牢若二三重作有餘如上語知不
犯。


【疏】三非親四俗士女。


【疏】五自恣者明非為奪故施故云自恣也就注解中
進不相顯。」


【戒本第五句中初科若據此戒為奪施犯而言自
恣者今詳文意欲明非為奪施尚當知足況為奪
而施耶學者更詳。】


「【疏】是比丘當知足者謂失三受二也注明道俗知足
釋成兩相在家知足不可自量隨彼所施出家知足
止約三衣佛巳正制失二受一是也。」


【次科初釋文次釋注在家行施即是知足不可自
[003-0039b]
量出於他故此舉在家對顯出家知足異耳戒文
知足正約出家。】


「【疏】若過是業餘文相可知。


【疏】前戒開彼此為乞此自受衣為他故犯由情諂故
若直為他無情好者未必取衣。」


【對簡中前開巳為他乞此戒不開故特示之由情
諂者知不得過代為他受顯是有情好故。】


「【律】八勸居士增衣價戒。


【疏】第八勸居士增衣價戒。


【疏】篤信居士標心捨施價限巳定無思增續理宜隨
施而受不虧道法今乃嫌少勸增過分更受長巳貪
求壞彼信敬過中之甚故制。」


【第八制意中初敘合宣今下次顯過相。】


「【疏】論犯六緣一非親居士虗心辨價二情有期限三
知有期限四嫌少勸增五彼為增價縷六領受犯。


【疏】問衣中勸增鉢無增者答衣資身義寬喜增故制
鉢資食狹希故不制。


【疏】若爾乞鉢之罪不應同衣答鉢無多用全乞惱深
故制此勸增中非全一鉢縱犯伹輕。」


【犯緣中問答轉難對鉢辨異文皆可見。】


「【註】佛在舍衛國居士夫婦共議云䟦難陀是我知舊
持是衣價買衣與之乞食比丘聞巳告知後往彼家
勸令當須廣大新好堅緻俗人譏嫌比丘舉過佛便
制戒。
[003-0039c]


【疏】就戒緣中從初至堅緻來過起之由俗人譏下不
應之相。」


【戒緣中緻字音稚密也。】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婦如上說為比丘辨衣價。


【註】謂以若錢若金銀真珠琉璃若玉石若瓔珞生像
乃至十種衣。


【律】具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


【註】若自恣問須何等衣佛聽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
者。


【律】到居士家作如是說善哉居士為我買如是衣與
我為好故。


【註】求有二種言求價者檀越與作大價衣乃至求增
一錢十六分之一分言求衣者語居士言作廣長衣
乃至增一線者。


【律】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先受自恣請而往求索知足
於求中減少作從親里求從出家人求或為他求他
為巳求若不求自得者。
[003-0040a]


【疏】戒本七句。


【疏】一人。


【疏】二俗人非親文中不明親踈開緣不犯故知簡親
也。」


【戒本二中不明親踈者不同前戒標非親故準下
開緣決知文略。】


「【疏】三為辨衣價注中列諸金寶是本方所有此土但
錢帛耳餘則稀也。」


【三中注列眾寶生像即金銀異名十衣如前釋本
方即指西竺此土非無但多用錢帛故曰餘稀也。】


「【疏】四是比丘下增價相也。


【疏】注中聽索不如者謂少欲省功故也若多功勞俗
亦犯如僧祇有與細者云我是練若頭陀林中住須
不如者麤亦同犯。」


【四中釋注前段初牒釋多功亦犯雖索不如反有
所費故如下引證此證費功鈔云以自述德故犯。】


「【疏】注中求有二種者戒本雖無求字而有求義故文
列十六之一謂增價也如是廣長謂增線也今人亦
有犯者謂他俗人許與絹疋令買好者即同此戒十
誦有三色量價增皆犯墮也。」


【後段中初科為三初牒釋有求義者文云與我為
好即是求也文下初釋增價注云一錢即古大銅
錢一當十六十六之一即一小錢亦為增價如下
次釋增衣今下決持事同此戒者即增價也十下
[003-0040b]
示同異本宗但無增色文中二增即是價量。】


「【疏】此戒犯相要在本絹於上勸增若令買布屬前乞
戒。」


【次科以勸增論犯局在本物若易物體即非增故。】


「【疏】問勸增戒中一縷即犯乞衣戒中一條方犯與此
不同答乞本施主無心乞時任其多少惱義是微故
約一條方犯勸增之中虗心限約巳定不荷嫌少索
多貪惱之情最重故使不問多少同犯罪也。」


【問中與前乞衣少多異故言一條者謂袈娑一相
許也答中分示二戒情過不同故制限兩別。】


「【疏】諸餘可解耳。」


【結略中即若得衣下三句。】


「【律】九勸二家增衣價戒。


【疏】第九勸二居士增衣僧戒。


【疏】制意犯緣同前但合二家共作一衣為異耳。」


【第九通釋中初科犯緣同者唯加第一云二非親
居士耳。】


「【疏】問勸二居士共作一衣價本不增為有犯不答如
文云增不增非犯。」


【二中初問伹勸二家合而不增亦應犯勸答中犯
必約增不增非犯文云為好即是增故。】


「【疏】問勸二作一有增不增在何戒攝答後戒所攝雖
不增非犯增者合作故。」


【次問或一家不增兩戒何收答中既涉二家故非
[003-0040c]
前戒。】


「【疏】問但制合二不云三者答舉例可知。」


【三問答中伹舉二家三四皆爾但無緣起故所不
明。】


「【疏】問三家各欲作布今令合細可非損邪何戒所攝
答合三作細異於本體前戒所攝。」


【四問合布為細亦是增價須定所屬答中易體非
增義同前釋。】


「【疏】僧祇中為僧眾多若一人合作同犯墮罪如上僧
犯。」


【三中僧別三位勸增齊犯以長貪惱主義無異故
下指如上即前義門。】


「【註】佛在舍衛國有二居士夫婦共議欲與䟦難陀買
衣乞食比丘聞巳具告彼到 家語令共作居士譏
嫌比丘舉過佛因訶制戒。


【律】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婦與比丘辨衣價買如是衣
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到二居士家作
如是言善哉居士辨如是衣價與我共作一衣為好
[003-0041a]
故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戒相成犯開通並如前戒


【疏】戒本七句如前無異。


【律】十過限急索衣戒。


【疏】第十過限索衣價戒。


【疏】然寶璧精華世情所重長貪妨道生患處深特非
出道之所宜畜然施主奉施以為衣價恐犯畜寶無
宜自受故付俗掌令知淨物尋索忽切情無容豫迭
相催促逼惱前人故作制限三語六默必過索得是
輕禁網過重障深寧容不制。」


【第十制意中四初敘世寶生患然下次明淨施俗
人由是實淨物過主邊故與此戒尋下三明因索
惱他忽謂急速豫猶緩也故下四明過限制犯三
語六默如下自明。】


「【疏】五緣成犯一施主送金銀錢寶二為貿衣用三不
受付人擬知淨物四過法分齊五得入手犯。」


【犯緣中初二兩緣屬前施主下三並屬犯人過法
分齊即上語默也。】


「【疏】問衣價制過其限鉢價何為不制答鉢一便足更
無多用故無過索之咎若全無鉢極至百千無罪有
故更求即落乞鉢犯收故所不制。」


【問答中初對衣顯異若下約有無簡別無則多索
無過有則非此所收。】


「【註】佛在舍衛羅閱城大臣與䟦難陀親厚往來遣送
衣價彼將衣價付淨主巳因事急索致令被罰諸俗
[003-0041b]
譏嫌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疏】就戒緣中初明大臣所厚後明因索致罰起過之
緣諸俗譏下明訶制也僧祇多論云䟦難陀俗時知
射法兵法瓶沙王二大臣遣五百人從學得通多持
財寶來報其恩以寶付優婆塞家貧借用詣官言之
索時牽挽俗人共責。」


【戒緣中初點注大臣所厚厚猶重也因索致罰者
律明淨主為官罰五百錢故僧下次引緣射法即
善弓矢兵法即知軍旅鬪戰之事從學得通通猶
解也。】


「【疏】問忽切索衣為損王臣為損淨主答本雖王臣後
在淨主切惱故制唯在後人。」


【問答中切惱遭罰皆是淨主故損後人。】


「【疏】此戒應在畜寶戒後以制淨主故結集者不次或
傳受者失旨故在前列。」


【三中由畜寶中始聽說淨因聽說淨遂有過索結
集不次乃指部主之差傳受失旨即責翻譯之過。】


「【律】若比丘若王得自在無所屬若大臣在王左右若婆羅門有生婆羅
若居士除王大臣婆羅門諸在家者是居士婦在家婦人遣使為比丘

送衣價如上說持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彼使至比丘
所語比丘言大德今為汝故送是衣價受取是比丘
語彼使如是言我不應受此衣價我若須衣合時清
淨當受彼使語比丘言大德有執事人不比丘應語
言有若僧伽藍民若優婆塞此是比丘執事人常為
[003-0041c]
諸比丘執事時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巳還到比
丘所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執事人我巳與衣價大
德知時往彼當得衣須衣比丘當往執事人所若二
反三反為作憶念應語言我須衣。


【註】憶念者若執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肆若在作處應
至彼處一反二反三反語言我今須衣與我作者是
也。


【律】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
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註】彼執事人若在家在市作處到彼前默然立執事
人問何緣此立比丘報言汝自知之若彼人言今我
不知餘人知者比丘當語彼人知之是默然相也。


【律】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


【註】若作一反語破二反默然乃至三反語破六反默
然也。


【律】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比丘尼同僧犯
若不得衣從所得衣價處若自往若遣使往語言汝
先遣使持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還
取莫使失此是時。


【註】不犯者若遣使告知若彼言我今不須即相布施
是比丘以時輭語方便索衣若為作波利迦羅故與
以時輭語索若方便索得者。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若王以下明寶主緣由三若
過索成業結犯四捨五結罪六不得進不相。
[003-0042a]


【疏】就第二立法相中文有八句初有五位但是財主
遣使持寶將與比丘二彼使至比丘所下明使人受
寶付彼之相三是比丘語彼使下明懼犯畜寶不即
受相四彼使語比丘下明使亦知比丘非受寶者問
執事人五比丘應語言下明示執事人所在六時彼
使往下明與寶物付淨主相七還到比丘所下既付
寶竟還返告知世之信使可復如此八須衣比丘下
明立法度索之往返。」


【戒本釋第二中初科五位即王臣等五位人執事
者即掌寶者文云若僧伽藍民即守園人優婆塞
即在家俗士世信使等者言能往復為使當然。】


「【疏】就索法度中初明語索三反相二若不得衣四反
五反下默然相。


【疏】僧祇云一反語索淨主一月來即一月來乃至三
月不得過如是十日四三二一日乃至須臾不得過
三若一反默索例上可知。」


【索法中僧祇彼具云若比丘至檀越所索衣時語
言長壽與我衣直若彼答言尊者更一月來比丘
滿一月來往復索若彼言尊者更一月來比丘滿
一月復往索過三月不與不得復索若言半月來
十日乃至須臾伹使過三不得復索默索例上日
月但不語耳。】


「【疏】善見云默然者口不語喚坐不坐與食不受說法
呪願一切不得若言何因至此答言居士自知。」
[003-0042b]


【善見示默與注大同。】


「【疏】純語往索齊六不犯純默往索十二反語參默故
則九反律文四反五反者承前語勢接次四五若行
事時始心一二故成六默。」


【三分齊中初示三位但一番語當二番默律下點
戒文以戒本中正約三語六默相參明犯前二三
反即為語索後四五六反即借前一二三數接下
四五六以為六默故云承前語等若行事等者譯
文雖省至用默索即從一至六據義合云若一反
乃至若六反在前默然立文相方顯耳。】


「【疏】諸有畜受相如寶戒說。」


【三指畜受此不當明。】


「【疏】若不得衣下是戒本業也自下戒相易識耳。」


【點餘句中初點第三句自下指餘三句四捨五罪
若不得衣下至末文即第六句由索不得往告衣
主之詞注中明不犯即遣告衣主衣主不領自作
方便由非強索故開不犯。】


「【律】十一緜作臥具戒。


【疏】第十一乞綿作三衣戒。


【疏】制意者綿是生緣得在損命不懷慈道方廣乞求
外招譏醜內喪善本為過極深故聖特制餘雖緣財
捨懺物在此則斬壞永竭貪源而世同塵同惡相濟
身所服用無非損生口說行慈何人能奉故多論云
有四義故一止誹謗二長信敬三為行道得安樂故
[003-0042c]
四為不害眾生命故。」


【十一制意中初科為三初敘過明制生緣者有情
所成故餘下示制捨不同而下斥世服用同塵謂
混在塵俗不能超拔故同惡相濟謂彼此共行互
不知非故多論四意初二即反戒緣三無乞求四
成慈行。】


「【疏】毗尼教相三處以求少有乖者開為不犯今據戒
緣至養蠶家乞綿看煑俗人譏罵以為生過之極也
戒本列雜及以野蠶廣解開通俱令斬損。」


【次會通中戒緣廣解並見注中戒本列雜及野舉
微況重此明前後三處皆急則彰過重矣。】


「【疏】今人衣服皆犯通開斯何故邪迷名者也文言作
臥具故謂如被也今定其名方知我犯但以三衣總
號此土先無但聞以綿作僧伽棃此土本無不知何
物而廣張有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或云臥具或云
敷具。」


【三定名中初科為二初示犯皆犯通開者由是巳
成合斬壞故今下正名上標三衣即今所定但下
[003-0043a]
出本翻譯初敘此無正譯而下次明從相以翻張
字誤合作長。】


「【疏】故僧祇云敷具者三衣名也多論云六年臥具正
三衣也若非三衣如何乞法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氈
僧伽棃此云臥具豈不同也黑白臥具並同此耳。」


【引證中僧祇明文豈非誠據多論六年臥具豈是
被褥又引僧祇亦即六年乞法因緣論云臥具律
作伽棃顯非異也黑白二毛前後四戒並三衣耳。】


「【疏】如後坐具此方有之即物相翻體相明了三衣無
故所以有濫世並迷名都謂敷具自非見此何由辨
之。」


【推濫中尼師壇此翻坐具此方牀倚皆用藉坐故
有可翻三衣不爾故因有濫自非見此即指今文。】


「【疏】故多論云敷具者衣名也外國以綿作衣凡有二
種細擗如氈作縷織成故犯罪也五分十誦多論涅
槃並云憍奢耶也論云此是綿名養蠶所得如秦地
法。」


【引示中初引多論示名體細擗如氈似今衣絮作
縷織成如今細絹下引四文但明體耳憍奢耶此
翻蠶口初絲多論云綿翻名異耳如秦地者指此
方也。】


「【疏】五緣成犯一是蠶綿二自乞求三作法衣四為巳
五作便犯。」


【犯緣中作法衣者餘衣應輕。】
[003-0043b]


「【註】佛在曠野國六群比丘至養蠶家索未成緜及巳
成緜并雜野蠶緜以作臥具又看暴蠒居士譏嫌言
害生命無有正法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疏】戒緣如上解。」


【戒緣如上前三處中巳提示故。】


「【律】若比丘雜若毳若劫貝若衣及餘縷雜也野蠶緜作新臥具尼薩
是中捨者若斧若斤剉斬和泥以塗壁也波逸提。


【註】自作教他成者俱犯不成者吉羅為他作成者吉
羅尼突吉羅不犯者若得巳成者斧斬和泥以塗埵
也。


【疏】戒本五句。


【疏】一能犯人。


【疏】二雜野蠶綿此正戒家境也雜作尚犯何況純者
野蠶尚犯況復家蠶以踈制親也所言雜者如注具
解僧祇云經緯間穿羊毛亦犯見云雜憍奢耶一毛
亦犯憍奢耶者絲中極微者若準此方名為忽也。」


【戒本第二句初通示雜野為疎純家是親疎者尚
犯何況親耶野蠶天然生者依樹作蠒有取為綿
所下牒釋指如注者注中毳劫貝等與綿相雜也
僧祇經緯間穿者彼云若經是憍奢耶緯是羊毛
若經是羊毛緯是憍奢耶自作使人作成皆犯捨
墮次善見中一毛者謂如一毛許也下示梵名忽
即蠶口初出名為忽十忽為絲是也。】


「【疏】三作臥具是犯業也。」
[003-0043c]


【三中臥具即袈裟也。】


「【疏】四尼薩耆制捨也注中捨相文極明也。」


【四中捨相不同餘戒注中斤即是刀挫則臥反字
合作剉麤臥反。】


「【疏】五波逸提犯法也。


【疏】不犯中若得巳成亦須斧斬此言切人也如何可
通。」


【第五釋注中初文此言切人謂誡勒甚切如何可
通言必無開許也。】


「【疏】如五分云他施巳成亦犯捨墮十誦若得巳成者
受用不犯。」


【二中五分十誦二文不同致有他解。】


「【疏】有人解云四分同十誦不同五分而律文中若得
巳成者下無開文但道斬壞如何舍制而用他開所
不同也。」


【三中初科古謂四分文列不犯故云同十誦而下
斥非注中引律明云斧斬正符五分那云不同則
知十誦文緩不可依也。】
[003-0044a]


「【疏】余因參譯親見梵僧自唐國巳西巳南至于大海
百餘國僧現今所披並非綿帛非氈非布無成法衣
問何所以為斷殺故斯成現量何用謾言止可知披
而謂非不可迷非而謂是。」


【二中初敘親聞玄奘西歸於慈恩寺選十僧翻譯
祖師預焉故云參譯巳西巳南皆唐國外境氈是
獸毛亦即生分然是剪剃非害命故如下所明斯
下責謬解現行之事故云現量謾猶妄也披而謂
非此猶可恕迷非謂是豈免無知。】


「【疏】問既云非法受持成不答如律通制但云五大上
色不成受持至於財體無文得不若準央掘繒綿轉
來施持戒人不應受若受非悲不破戒據此斟酌也。」


【初問答中初據律無斷若下準經斟酌央掘摩羅
即大乘經轉來非蠶家者不應受者經中斷也若
受非悲者違化教也不破戒者不犯制教也大乘
菩薩悲行為先若著蠶衣沾殺生分故是非悲小
教聲聞離過為本但離殺手犯緣不具故不破戒
準此據律如法得成深取經意終非應法故令斟
酌也章服儀云旦自非悲之語終為永斷之言祖
師之意自可見矣。】


「【疏】問綿衣黑白同是犯緣如何入捨全壞不等答綿
本損命偏乖聖心故斬絕源永除後犯黑白不爾身
分餘毛過淺障微還聽服用。」


【次問綿令斬壞黑白二毛捨巳還主故問決之答
[003-0044b]
中毛不損命與綿不同故分兩捨。】


「【疏】若爾今有作綿待蟲飛出計非損命應無損也答
元緣有因通為害本縱綿不殺少故不論。」


【轉難答中初二句示佛本制意在永斷不問蟲之
有無但是蠶綿無非損害下二句明不簡所以。】


「【疏】問綿藥二寶四戒所開何以牒捨答捨竟復用下
不辨開此四反前故得牒也。」


【三問四戒不犯並牒捨法餘戒不爾故問通之答
中初二句答餘戒不辨下二句答四戒須牒言反
前者捨還差別如上具明開通所牒如下各辨且
就此戒如注所引得巳成者斧。】


「【律】十二黑毛臥具戒。


【疏】第十二黑毛臥具戒。」


【十二對後戒為名。】


「【疏】此毛體貴無宜服用虗損施物增長貪結又自營
造招譏障道深妨本業故所以制。」


【制意總括有六一虗費二長貪三經營四招譏五
障道六妨業對文可見言體貴者如下僧祇明之。】


「【疏】四緣成一純黑羊毛二作三衣除作氈被臥具罪
非此戒三為巳四自作成犯僧祇云諸比丘並作氈
三衣坐具唯除漉水囊乞毛眾多為人所厭又毛大
貴一兩須二三金錢毛細輭觸人眼睛不淚出為人
求故或還或死破人家業故捨入僧。」


【犯緣第二點古迷名故簡氈被非此戒者體是重
[003-0044c]
物理應得吉僧祇下引示制意有二初是自求令
俗生厭又下次倩他求令彼破業初明體貴顯其
難得為人求等者彼律估客婦告舍利弗言我夫
主及諸親屬為求是毛故或時還家或死不還等
此彰過重故佛制之。】


「【註】佛在毗舍離諸棃車子多行邪行作黑毛氈披體
夜行使人不見六群比丘見便故作之棃車譏嫌比
丘舉過佛因制戒。」


【緣起中棃車即外道名邪行即彼外道法棃車嫌
者濫同巳故。】


「【律】若比丘以新純黑若生黑或染黑羺羊毛作新臥具者尼
薩耆波逸提。


【註】自作教他為他犯相並如前戒尼突吉羅不犯者
若得巳成者若割裁壞若細薄疊作兩重若小坐具
若作褥若作帽作𧙕作攝熱巾或作裹革屣巾一切
不犯。


【疏】戒本五句。


【疏】一人。


【疏】二以新純黑羺羊毛者所制境也純則不雜雜作
非犯羺謂小羊羔也。」


【戒本中第二句羺字奴鈎反胡羊也文云小者毛
又細故。】


「【疏】三作臥具正犯境也即是法衣若作餘衣如上不
犯如戒緣中衣用上披擬夜行故比丘効之知非下
[003-0045a]
裳何況作褥是犯戒也故下開通褥非是犯。」


【第三句牒釋中初定名體如上即列緣中如下引
緣證既在外披顯是袈裟俗中釋名上者曰衣下
者曰裳今是上者故非下裳裳猶非犯褥非著用
故云何況。】


「【疏】昔以此等為五敷具故制戒云此毛貴物無宜下
用作無用之費此言是也今所不同竝上義中時為
敷具者欲改恐迷且存古耳讀者知非則無大過。」


【點古中初引示四臥具並不揲坐具總號五敷制
戒即古疏中敘制戒之意彼謂被褥故云下用今
下顯非初句標簡然下點前文準古本多上竝字
或是然字傳文之誤謂前義門多云五敷乃是循
古示須知之。】


「【疏】四五二句如上解之。」


【四五如上即捨與罪。】


「【疏】注釋云若得巳成者是開文也不同前戒若得巳
成即加斬壞此戒是開故無文斬又云若割截壞者
謂本作時擬後壞故本不壞心作成即犯下諸戒中
細薄重披例同兩解。」


【釋注中初釋巳成又下次解割壞約心有無以明
兩相下下探點後戒。】


「【律】十三白毛臥具戒。


【疏】第十三白毛作三衣戒。


【疏】制意同前五分十誦中以見前戒不得黑故便以
[003-0045b]
小小白尨參之遂制三毛參作。」


【十三制意中初句指同體雖非貴長貪營造妨業
不殊故須制約五下示異本宗緣於純白乃制相
參二律因彼微參故制分齊小小白尨謂不多也
尨莫江反若依字書則犬多毛有云合作牻訓雜
者此乃雜色牛名非訓雜也今準注中頭脚等處
即是麤毛倉黃色者謂之尨毛。】


「【疏】犯緣五成一三毛參作二為擬作三衣三為巳四
增好減惡下至一兩五成便犯。」


【犯緣第四增好即增黑毛減惡即白尨毛。】


「【疏】問黑白同犯何故前黑不制參邪答兩戒明參文
則繁複以後例前黑參非犯。」


【初問答中白既減好成開黑必參尨無過故云以
後例前也。】


「【疏】問三毛俱參何故黑多而尨少答就白制戒故黑
多耳約前黑戒白亦須多又云黑色雖貴順法衣相
白是俗服是以少也。」


【次問以戒文中黑毛二分白尨二毛各一分故文
中但云尨少義必兼白答中初約制戒相翻釋又
下次約毛色順違釋。】


「【註】佛在舍衛國六群比丘純以白毛作新臥具居士
譏嫌如王大臣比丘舉過佛因訶制。


【疏】就戒緣中由比丘著行致有譏訶故知上服。」


【戒緣中知上服者反古非也。】
[003-0045c]


「【律】若比丘作新臥具應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或生
白或染白四分尨。


【註】頭上毛耳上毛若脚上毛若餘尨色毛也欲作四
十鉢羅臥具者二十鉢羅黑十鉢羅白十鉢羅尨乃
至作二十鉢羅臥具準上可知也。


【律】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臥具者
尼薩耆波逸提。


【註】自作教他若為他作並同上也尼突吉羅不犯者
若應量作若得巳成者餘同前戒。


【疏】就戒本中分二立法有三句後制加二句。」


【戒本釋文中立法三句一能造人二作法衣三用
分齊注中生白謂天生者後制有五句多前二句
故云加也一犯人二違分齊三作法衣四捨五罪。】


「【疏】問約此文中黑者二分尨者四分所以尨多者答
此翻律者不達故爾如五分云第三分白第四分尨。」


【問中文實不爾假設問之一往觀文似如來問答
中初斥翻譯如下引證可解。】


「【疏】就注解中文相可了言鉢羅者多論云婆羅此云
[003-0046a]
四兩立世云是南秤一兩謂晉宋古秤此唐藥秤是
也。」


【釋注中初通示言下牒釋鉢羅波羅律論音互立
世即立世阿毗曇彼云鬱單越人劫波樹子衣長
二十肘廣十肘重一波羅注云南秤一兩則與上
多論不同有約秤有大小和會準似不然謂下定
秤如上房戒具辨。】


「【疏】餘文注可解。」


【後五句易解故無可釋。】


「【律】十四減六年臥具戒。


【疏】第十四減六年作三衣戒。


【疏】所以制者沙門出俗知足為先既有舊衣即堪長
道方復恣情廣畜多積長貪壞道勿過於此俗士尚
云積而能散安而能遷況復高世何迷至此必欲造
新不可任意制限六年方開更造而有重緣取僧進
止餘則依制以妨業故。」


【十四制意中初敘合行方下次明非法引俗況道
文出曲禮謂凡有所畜而能散施居安慮危而能
遷徙斯乃不滯於物不著其處故也必下示制限
而下明緣開取僧進止謂從僧乞法也。】


「【疏】六緣成犯一有故三衣減六年二不捨故者餘之
三律捨與不捨減六年與罪若依四分準文義意必
新造作若為除故應是不犯以緣中藏積求覓故也
三僧不聽四更作新五為巳六成便犯。」
[003-0046b]


【犯緣中第二餘三律者即五十祇縱捨亦犯若下
示本宗準文義意即戒本中不捨故者作新方犯
反明除故即是不犯此顯四分異上三律以下引
據即戒緣起如注所引三僧不聽即不得法也。】


「【疏】多論云六年臥具者正三衣也若得羯磨減六年
作其內更不得乞索作三衣反照前通奄如合契又
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氈僧伽棃未滿六年不得更作
故知臥具之目定是三衣總名不須惑也故開通中
如三衣戒若是臥物本無離罪何須僧法。」


【次定名中有二初引多論名相兩顯不容妄執其
內謂六年限內若非得法不許作故反下準決前
通即上三戒定名等文奄忽也如合契者謂如世
中合同契書喻其不差也次引僧祇中緣如前引
故下準後開通即不犯文如三衣戒謂同前離衣
並開僧聽顯是三衣審非被褥此由當時堅執不
從故此諸文重重點示耳。】


「【註】佛在舍衛國六群比丘嫌故臥具或重或輕或厚
或薄不捨故者而更作新常營求藏積眾多比丘舉
過佛訶制戒。


【疏】就戒緣中人情所同無問邊表故今見者藏覔非
一文相流世將三百年始於今日聞有戒約作三衣
者須過六載可謂雷霆震地自不聞耳或是往業迷
他或是教授傳闇故有茲耳。」


【戒緣中初示文意人情同者嫌故樂新營求藏積
[003-0046c]
無始貪習豈局中邊西土中國此屬邊表意誡此
方故云無問等文下重斥迷名自姚秦翻譯至於
唐朝近三百年巳前皆迷謂為臥物則前四戒有
犯不知今疏約義準文證定非謬始知有戒則斯
四戒有同初制故云今日始聞等可謂下傷歎教
文顯白如雷霆之響從古迷暗如聾者不聞霆爾
雅云疾雷為霆往業迷他推愚暗之因教授傳闇
究堅執所以。】


「【律】若比丘作新臥具持至六年若減六年不捨故而
更作新若自作教他為他並同前戒除僧羯磨。


【註】有比丘得乾痟病糞掃臥具重不堪持行佛言從
僧三乞更作新者當白二與之也。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尼犯吉羅不犯者僧聽及滿六年減六年捨故更
作新若得巳成者若無若他與作俱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作新臥具下立法也三不捨故
者犯本也。


【疏】四除僧羯磨者開緣也故注中以糞掃衣故有病
難持。」


【戒本四中初科可解。】


「【疏】僧祇云若身不羸顏色不惡筋力不減麤食能飽
白等不成若如法者先受故者疏記日月病差巳還
受持故者五分云六年者數日滿也十誦若餘人作
未成後人足成者吉隨何歲作二三五六歲作時未
[003-0047a]
成而且置至第七年便竟無罪但前者吉故者與人
若作淨也。」


【次引示中僧祇初示非法文列四句顯示病相非
此濫託故白不成若下次明如法謂得羯磨當記
故衣離捨時日受持新者至後病差復捨新衣還
持故者足滿六年方顯緣開無緣不許五分六年
數日滿者謂數實日不取年滿十誦餘人作未成
謂他人未滿六年而作新衣未成未犯後人成者
非先自作故成犯吉隨何歲等者謂未滿六年作
衣未成未至果本七年方竟此則有因無果故云
伹前吉也下明捨故不出斯二。】


「【疏】就開緣中言若聽者反解戒本僧不聽也滿六年
者制限外也減六年者捨而作新是無本衣得造新
也豈捨受持方復造衣本造擬捨故成不犯成而不
捨罪則自科若得巳成下既非本積故非負罪。」


【三釋不犯牒釋有四初釋僧聽戒本明犯由僧不
聽故云反解次釋年滿即順教也三釋年減初明
捨故不同諸部如上說也豈下次示捨時若先捨
後作即有缺衣故約豫擬即開不犯成而等者違
上擬心還歸本犯四釋巳成下三句巳成他與並
據外來中云若無先無故者此之三開通非本積。】


「【疏】由來長唱謂是臥氈故今重敘定是三衣不可疑
也。」


【重斥中三百年來講說相傳故云長唱故下勸依
[003-0047b]
猶恐執舊故誡勿疑。】


「【律】十五不揲坐具戒。


【疏】第十五不揲坐具作新戒者。」


【十五戒名中一是有故造新二即不揲合此二過
共為一戒。】


「【疏】先有坐具且得障身受用便足今輒嫌故更復造
新虗損信施作無用之費長貪妨業是以制揲欲制
貪情為長道法兼有受用資身之益今反造新不揲
違損教行故制。」


【制意中初敘造新過是下次明不揲過不順佛制
是違教長貪妨道是損行。】


「【疏】論犯五緣一先有故坐具二更作新者三為巳四
無心故者揲五作成便犯。」


【犯緣初科先有故者無故則開問嫌故造新依法
揲故為有犯否答正制不揲揲則無犯。】


「【疏】此戒人多喜犯但知造新務取青翠多以布作並
不加持長量則同彼䟦闍不揲則符於捨法知違猶
是可救迷犯未足談之故提舉指掌冀因斯一悟也。」


【次科青翠同於正間色不如也布體雖如伹由慢
易多用麤踈故此責之復不加持過量不揲皆非
法也同䟦闍者本律七百結集中䟦闍子比丘擅
行十事得畜不截坐具謂長五廣四統體而作不
須截後更增廣如鈔記所引知違猶可救者微有
智故迷犯不足談者一向愚故故提舉等即明此
[003-0047c]
科點示之意指掌出論語如指諸掌言其易見也。】


「【註】佛在舍衛遣人請食常法請後徧行諸房見故坐
具處處狼藉無人收攝由諸比丘嫌其厚薄輕重更
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違制比丘舉過佛制此
戒。


【疏】就犯緣中初明大聖行房見過二立制加揲三六
群起教四舉犯制約。


【疏】所以如來不受請者多論五意一為入寂室故二
為諸天說法故三看病比丘故四為結戒故五為看
房舍臥具故比丘行後知佛行房必自肅慎不令非
法又欲斷盜賊知佛行房不起惡故。」


【戒緣中佛不受請中多論五意且據大分為言然
經律中如來亦多受請寂室即坐禪處比丘俱出
宜入禪故二中比丘在寺諸天不下故三佛親看
病以福勝故四五二意即今戒緣五中復有兩意
初令弟子肅慎謂諸比丘知出行後佛必行房先
自摒淨故又下二令竊盜息念以佛在寺躬自巡
行故。】


「【疏】僧祇云佛以五利五日一行諸房一我諸弟子不
著有為事不二不著世俗言論不三不著睡眠妨行
道不四看諸病人不五為年少出家者見佛威儀庠
序起歡喜心故。」


【次科僧祇五利前四撿校徒眾並滅惡利也後一
令他歡喜生善利也初云有為事即世間俗事。】
[003-0048a]


「【疏】二明制揲者以新故狼藉受用致虧以故揲新息
貪受用俱有益故。」


【二制揲中初明因過狼性躁急食多遺籍故云狼
藉受用虧者不專持故以下次明立制息貪即清
心受用即資身故云俱有益也。】


「【疏】問此中明揲九十制量同是坐具何不合明答不
同有四故分二戒一作新如量不揲犯前作故過量
犯後作故如量俱持作新過量俱犯對此二戒明其
捨悔先悔量外然後捨悔。」


【初問中欲彰二戒不同之意故發斯問答中初立
句料簡對下示俱犯悔法不揲過量罪兼二悔初
悔過量截去量外單悔提罪次悔不揲須將入捨
然後悔罪。】


「【疏】問準下九十揲巳同截後何須捨答不揲則舉體
有過過在須捨故不勞揲過量則量內無過無則非
捨亦可過量捨巳主無用義故須截之。」


【次問意謂過量截巳單悔本罪不揲揲巳與截不
異何須復捨答中有二初答不揲須捨次明過量
不捨無則非捨謂內既無過無可捨故亦下次答
過量不截始終非法故主無用反明不揲還主有
用故須捨之。】


「【疏】若爾不揲捨巳還主猶好亦應須揲答不揲為好
今捨還我義同新得好非我過過量他與量非制故
猶是本業故不須捨但截即得。」
[003-0048b]


【轉難中過量不截過在無用不揲亦爾理應先揲
答中不揲他與無犯捨還事同外得故不須揲過
量他與亦非不截始終無用故須截去。】


「【律】若比丘作新坐具當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
上以壞色故。


【註】彼作新坐具時若故者未壞未有穿孔當取浣染
治之牽挽令舒裁取方一磔手揲著新者上若揲邊
中央以壞色故也。


【律】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新者上用
壞色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自作教他為他成犯如上尼犯吉羅不犯者裁取
故者揲新者上若彼自無更作新者若他為作若得
成者若純故者並不犯。


【疏】戒本立法有三違教有四若比丘者能造之人二
作新坐具是戒所緣境也三當取下明立法相言壞
色者即斷著故也就後犯相可以情求。」


【戒本點文中初總分若下別釋初釋立法縱廣一
磔即佛一搩謂四方二尺注中揲法文相極委言
斷著者著即貪愛就下次釋違教一作新者即犯
境二不取下即違法三捨四罪故有四句。】


「【疏】注中裁取故者謂本未作即有揲心故成不犯若
遂不揲亦隨結犯。」


【釋注初科由新者先成後方揲故故約作心釋不
犯相遂亦成也。】
[003-0048c]


「【疏】此是聖法所加常擬敷坐不言氈布隨常用者加
持今有多畜不持亦不知何者是犯意謂如彼三衣
一鉢性是本制可以多積無結罪邪隨初一者即是
本畜雖不受持亦無長罪若如法色則可加持或體
非法或色不如或財是販乞邪求得者雖加不成事
同三衣畜服相似至於受用犯持同鉢餘如鈔疏及
九十中。」


【次科初示須加法不言氈布謂不論其體之精麤
但取常所用者加法持之餘則說淨而畜今下斥
非意下顯正意謂即祖師所懷初責多畜如衣鉢
者以六物中坐具為一數故既同衣鉢豈容多畜
若如下次辨如非初示成否事下次明受用同三
衣畜服者謂制隨身也犯持同鉢者離宿亦吉而
不失法餘下指廣事鈔二衣業疏衣藥九十即過
量戒。】


「【律】十六持羊毛過限戒。


【疏】第十六持羊毛過限戒。


【疏】然出家之士躬自負毛順路而行跡同凡碎動越
威儀招譏自毀殊所不應故所以制所以開者資身
助道非不待之若全禁約有須無濟更別追求勞擾
又甚故開至三由旬過則違也。」


【十六制意中初敘制意凡碎謂經求小人所以下
明開意待猶須也凡立制須開有開必制故限由
旬過則制犯也。】
[003-0049a]


「【疏】論犯四緣一是貴羊毛文除賤者以開緣中頭脚
毛故今若生譏何論貴賤擔於毳等亦越威儀伹緣
在於毛故制開外耳僧祗云成器者不犯器謂衣相
也此是通名如今刀斧衣物通號二是巳物三自持
四至三由旬故僧祇云乃至羊毛著衣囊中經行繞
塔或持一由旬半巳忘物返來計過三由旬故犯墮
也。」


【犯緣中初緣簡賤據後開通今下義判初約譏同
判犯擔毳等者總牒開文越威儀者即吉罪也由
是小賤故不同重伹下次明文列不犯之意上敘
本犯具兼制開故指不犯在制開之外次引僧祇
初決文相此下次釋器名如刀斧等諸餘受用皆
得名器欲顯器名不局得目衣物也至三由旬下
即第四緣文脫標數下引僧祇顯示異相初明經
行繞塔雖非道行亦計里數或下次約在道一由
旬半忘物返來成三由旬再行即犯一由旬計四
十里。】


「【註】佛在舍衛國時䟦難陀得羊毛貫杖頭而行居士
譏言販賣羊毛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疏】就戒緣中起過者言販賣也。」


【釋戒緣中特舉訶詞欲明此戒為息譏故。】


「【律】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無人持得自持乃至三
由旬。


【註】若道行若住處得羊毛若須應取無人持自持至
[003-0049b]
三由旬若有人者語言我有此物助我持乃至彼處
比丘於此中間不得佐持者吉羅若令尼四眾持過
三由旬吉羅除羊毛若持餘衣若麻等吉羅若擔餘
物杖頭者吉羅。


【律】若無人持自持過三由旬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吉羅不犯者若持至三由旬若減三由旬
有人語持中間不助使尼四眾齊三由旬若擔毳[卄/裝]
毳繩若擔頭上毛作帽巾者得。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道路行下立法注解文相可
知三若無人下明戒業也下二可知。」


【戒本中初科第二句指注解者注中初明得取自
持限滿若有人下次明倩他續持若令下三明使
餘眾持除下四明諸輕物。】


「【疏】開中帽巾者本未擔前立意者耳。」


【次不犯中巳成帽巾本無有犯今此開者謂擔少
毛意欲作耳。】


「【律】十七使非親尼浣羊毛戒。


【疏】第十七使尼浣擗毛戒。


【疏】制戒意成犯緣同上浣衣戒彼制故者新是輕犯
此既勞功新故同犯。」


【十七名中擗合作擘分也擗本音闢字之誤也通
釋中初指同此亦三緣同制犯相離合並同上說
犯緣唯改第三是羊毛耳彼下簡異可知。】


「【註】佛在迦維羅衛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
[003-0049c]
時姨母尼為染毛故汙色在手往佛所禮足而立佛
知故問訶而制戒。


【疏】就戒緣中姨母為染至佛所禮足而立者多論云
所以制者與諸比丘增上法故若諸尼眾執作浣染
廢修正業則無威儀破增上法又止惡法次第因緣
各令清淨故所以不坐者女人敬難情多又佛不廣
為女眾說法又尼至佛所一切皆立為止外道誹謗
故又女人鄙陋多致譏疑所以不坐。」


【戒緣中初牒文徵意多論下引釋有二初釋制戒
有二意初意與比丘增上法者由尼執作廢業乖
儀則是比丘破增上法次意止惡法次第者禁輕
防重故所以下次明不坐四意釋之第二說聽非
久故不須坐餘三可解注中姨母即大愛道尼汙
手見佛發請制戒也。】


「【律】若比丘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者尼薩耆
波逸提。


【註】比丘尼吉羅成犯開通如浣故衣戒也。


【疏】餘文句可以尋知。」


【戒本同前故略不釋文有六句一人二非親三浣
染擗正業相四羊毛即戒境五捨六罪。】


「【律】十八畜錢寶戒。


【疏】第十八畜錢寶戒。


【疏】寶是八穢之一因明料簡一列數顯非二開制不
同三輕重結罪四互貿得罪。」
[003-0050a]


【十八料簡中分章云八穢或名不淨語別義同或
名八毒蛇從喻為名。】


「【疏】初列數者諸大小乘經皆云八不淨物涅槃經中
十餘處文盛陳毀過亦不列名故彼文言若優婆塞
知比丘破戒不淨受畜八法不應給施又不應以袈
裟因緣故恭敬禮拜若共僧事死墮地獄廣如彼說。」


【列數中初科初通示眾典次別引涅槃文中初斷
俗恭敬若共下次遮道同法。】


「【疏】古來相傳既有八名須知八相一田宅園林二種
植生種三貯積穀帛四畜養人僕五養繫禽獸六錢
寶貴物七氈褥重財八佛不開物如女人器仗之屬。」


【次科八中第六正當今戒。】


「【疏】所以云不淨者具有五意一由畜增貪名不淨心
二體有汙染名不淨戒三違聖明約名不淨教四過
譏俗情名不淨信五者為業沉下具縛三塗名不淨
業。」


【三中五意心戒教信業業即是行此五並為八物
所汙故皆名不淨又貪心是本任運能生下之四
種又復總上四種共成後業然教非不淨伹望貪
畜汙毀聖言故得名耳。】


「【疏】自餘三門具在隨戒釋相畜寶戒鈔中廣說。」


【次指略中第二開制鈔中極廣大略為言眾僧皆
得唯除女人若論別人有開不開如房開應量錢
帛說淨等第三輕重者鈔云六七金錢綿褥得墮
[003-0050b]
以違淨施故綿褥說淨據小者耳餘六吉羅畜者少故第四
互貿者鈔云若以此八貿衣犯捨以衣得寶緜毹
亦捨若得餘六並吉羅等。】


「【疏】所以上來連指鈔者彼具廣陳不勞費故也。」


【三總示中以前諸戒並多指鈔故特示之令知略
意。】


「【疏】正解制意者夫出家為道世財非意俗士高節顧
若遺塵況復情存出要義乖常習今輒貪畜殊壞法
儀即非少欲知足之本所以如來制戒不約俗人唯
斯一戒對俗而制欲使息滅貪競興道相師若不從
法自陷坑穽損喪道器何惡過此故所以制多論云
制有三益一為息誹謗故為滅鬪諍故為成四聖種
節儉行故。」


【正釋今戒制意中初敘非宜文舉俗士者如王衍
管寧視如瓦石崔洪口不言貿財手不執珠玉及
晉世諸賢皆少私寡欲高尚其事出家為道豈得
反之義乖常習言須異於塵俗也今下次顯過狀
所以下二引證初引本律對俗證即下戒緣所引
興道謂令僧成德相師即使俗歸心次引多論三
益證初順道行故二絕交貿故三成少欲故。】


「【疏】四緣成犯一是錢寶二為巳三無說付意四領納
便犯。」


【犯緣第三以受財時未容即說故約起意先受後
說。】
[003-0050c]


「【註】佛在羅閱城有一大臣為䟦難陀留其食分兒以
五錢取食䟦難陀來取錢寄市肆上居士共嫌比丘
訶責王共臣論佛廣說喻因訶制戒。


【疏】就戒緣中初明取錢肆上為過起所由二居士共
嫌巳下明王臣共論說喻訶制故律本云佛告大臣
若見沙門釋子以我為師而受金銀錢寶者則決定
知非釋子又雜含云若有沙門受畜金寶當知五欲
悉是功德清淨餘廣亦同鈔又涅槃云若能遠離八
毒蛇法是名清淨聖眾福田應為人天之所供養清
淨果報非肉眼見等。」


【戒緣中初分文故下引釋有三初舉本律佛世國王
大臣集會共作是言沙門釋子得捉金寶有一大
臣名曰珠髻語諸臣言莫作是言我從佛聞沙門
釋子不得捉金銀即往佛所白佛向我所說無有
違失耶佛告下即佛答詞彼又云大臣當知日月
有四患故不明淨謂修羅烟雲塵霧也沙門亦有
四故不明淨等謂不捨飲酒婬欲持金銀邪命也
次引雜含以沙門清淨五欲穢濁金寶是色即五
欲之一若許受畜是則五欲反為清淨耶三引涅
槃初勸遠離是下歎德上四句歎因下二句歎果
無漏果報故非凡夫肉眼所見。】


「【律】若比丘自手捉錢上有文像若金銀若教人捉若置地
受尼薩耆。


【註】是中捨者彼有信樂守園人若優婆塞當語言此
[003-0051a]
是我所不應汝當知之若彼取還與比丘者當為彼
人物故受勅淨人使掌之若得淨衣鉢應持貿易受
持之若彼優婆塞取巳與比丘淨衣鉢者應取持之。


【律】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若不語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羅不犯
者若語言知是看是如上捨法若彼人不肯與衣者
餘比丘當語言佛有教為淨故與汝應還他物若又
不與自往語言佛教比丘作淨與汝汝應與僧塔和
尚知識及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手捉者戒之業也三錢及金
寶戒防境也四教人受下同上業也下二可知。」


【戒本釋文中初科二是自作四即教他自他雖異
造作不殊故指同上下二即捨與罪也。】


「【疏】此是畜寶戒下九十是捉寶戒也今文中不明畜
者略也自手教人若可置地者列彼受畜之相受元
為畜者得捉畜兩罪捉依後科畜自依此若捉不畜
不犯此戒犯後九十故多論云捉金薄金像及他寶
者若自說淨寶俱得提罪僧祇亦爾金銀錢隨國所
用相成就者皆犯提罪。」


【簡濫中初分兩戒今下通文相以文言自手捉昔
人乃謂此制捉寶下是拾遺故特分示初釋文受
下判罪準此應作四句畜而不捉如文置地單犯
此戒二捉而不畜如下多論單犯後戒亦捉亦畜
如文手捉二戒俱犯四俱非句如指授捉金像等
[003-0051b]
故下引證九十多論金薄即貼塗之物僧祗錢寶
隨國所用金銀銅鐵但成錢相捉者皆犯。】


「【疏】注解文中是中捨者牒前制過也二彼有信樂下
明捨錢方便覔淨主付也三若彼取還與比丘者不
達施意佛為淨故令彼受之彼不解故不敢即受乖
淨施法故文云即作彼人物受後得衣鉢更轉淨貿
方可持之四若彼取下既悟解意即取迴淨故無轉
貿之文。」


【釋注捨法正釋有四三中不達施意由不先語不
曉說淨之意也作彼物受令淨人賞事同受寄也
後易衣鉢更轉貿者由前淨法不成後得之物還
非淨故四中即據解淨法為言。】


「【疏】問等同施人如何迷悟兩異答沙門達教須語彼
知故多論云先求一知法白衣令知比丘之法不畜
錢寶後若得者於檀越作淨也四分之中前由迷故
所以不成物既見在即作彼物後若得財更須貿易
方得加受文極顯然勿怪鄭重。」


【問中牒上兩段以申教意答中初正答由語不語
故有迷悟四分下重釋前迷文下二句恐謂文繁
故此誡之。】


「【疏】下結罪注解云若不語看是知是者看是謂看於
錢寶知是謂非我所作為淨與爾何得不道失法故
吉若彼下明索寶不得進不之相文極明據。」


【次釋結罪牒釋中注文若不下明不教淨語若語
[003-0051c]
下明作巳索相疏中初釋前段看是眼看知即心
知何得不道顯示不作結罪之義若彼下次釋後
段。】


「【疏】此亦人所常犯知犯即有息期也。」


【結誥中人雖常犯尠有知過故今勸知知則可息
犯而無知貪婪鄙恡何可窮也。】


「【律】十九貿錢寶戒。


【疏】第十九貿寶戒。


【疏】以其寶物更相貿易長貪妨道招世譏過故所以
制。」


【十九制意正明中初示業相長下略示三過總歸
兩損。】


「【疏】此戒對後貿衣戒五種不同初對人不同貿寶七
眾俱犯貿衣唯二俗犯二貿寶自作教人為巳同犯
除為三寶貿衣使人不犯三貿寶一制不開自為貿
衣則開蘇油相易四衣寶捨則道俗不同五還財本
非本別故。」


【次簡貿衣中五種別者一人二業三開四捨五還
總括二戒始終皆備尋下對之不復引也初云賞
衣唯俗者即在家二眾五云本非本者貿衣即還
本衣貿寶與俗易淨故非本也又作四句以簡二
戒一以衣易寶二以寶易衣三以寶易寶四以衣
易衣一三犯此戒二四犯後戒準此伹約所貿以
分兩戒不論能貿也。】
[003-0052a]


「【疏】又對畜寶四句分之一是畜非貿俗施錢寶也二
是貿非畜用衣易錢寶也三俱是者以錢買金畜之
四俱非者即衣物相易也。」


【次對畜寶四句初句犯前次句犯後第三兩犯第
四對俗即犯貿衣。】


「【疏】昔人不立以財無兩捨罪不雙結誦得此語不敢
漏失今不同之見今以錢買金而畜初貿後畜緣相
是異何不雙結。」


【斥古中初敘古意彼謂第三句但犯貿寶不犯前
畜誦下正斥財無兩捨等語乃謂犯過衣財無再
犯長彼但承言妄舉而不知用處自別故云誦得
語等今下顯正理如上判伹將一捨牒悔兩罪緣
相異者謂二戒犯緣前後各異故須別犯。】


「【疏】若爾販賣衣財亦合說淨答全不同也淨法簡境
罪不約境故也。」


【釋難中既立雙結則犯過之財容有犯長義須說
淨如上義門古義還立答文顯別以破來難。】


「【疏】論云此戒一往即犯不同販賣捨與白衣不得與
沙彌以彼畜寶亦須捨故。」


【三引證中論即多論對後貿衣略示二別初約犯
相別此戒即犯後販賣戒收時但輕出賣方犯故
次明捨財別貿衣不通俗貿寶不通道所以下眾
亦不與也。】


「【疏】論犯五緣成一是錢寶二互相貿三決價四為巳
[003-0052b]
五領取犯。


【註】佛在羅閱祗時䟦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居士
譏嫌言善能賣買比丘聞告佛訶制戒。


【疏】就戒緣中以錢易錢者且約緣起如此世中不許
惡錢比丘以好錢易之擬後用故即斯人也而有斯
疾矣。」


【戒緣中初牒釋即下傷歎文出論語伯牛有疾子
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
疾也意傷善人不宜有斯惡疾今借用彼語而喻意不同。】


「【律】若比丘種種賣買者。


【註】若巳成金未成金巳成未成金銀亦三種錢唯一
種交互相易錢者八種金銀銅鐵白鑞鈆錫木錢胡
膠八種錢也。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餘捨法開通索寶方便並如前戒不
犯者若以錢寶貿瓔珞具以錢易錢為佛法僧者是。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種種者謂以錢寶七互轉易正是犯相。」


【戒本第二句點文略示如下注顯。】


「【疏】戒本但云種種而未分明若不注解知是何物故
大要也就其相中金銀各三錢唯一品。」


【釋注總示中初敘注意就下列相。】


「【疏】如昔云未成金者謂雜石礦也安有塊石而明金
[003-0052c]
相如僧祇善見釋相彼轉成文以為作也言成者巳
成器也華釵莊嚴具是也未成者即金鋌也巳成未
成者鎔潟作器而未鋌治者銀例此三錢唯一種據
理亦三但未成就文像不具世所不行則非貴物故
唯一也互絡成句有四十九。」


【別釋中二初釋三相又三初釋金中先斥古非彼
迷成字謂是金礦未經烹鍊者故引僧祇善見質
之彼名巳作金未作金不同今文故云轉成為作
也既言未作顯是未成器者非石礦也言下次示
正解鋌冶鋌謂搥打冶即揩磨第二釋銀三種同
上第三釋錢唯是巳成故但有一如文可知互下
後示句數即上七種隨一為頭如云以巳成金易
巳成金乃至錢等則為七句又以未成金為頭乃
至以錢為頭作句亦爾則有七七句也注中胡膠
即此方蠟類。】


「【疏】餘之二句可知。


【疏】下開貿者捉屬後戒貿為佛僧非犯此戒。」


【餘二句釋注中下開即不犯文由非為巳在此為
開必貿時手捉非不犯後恐謂例開故特點示。】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二
[003-0053a]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三



「【律】二十販賣戒。


【疏】第二十販賣戒。


【疏】據此戒中須分三位即販賣買也為利故收為利
故出諍價而高為販也為利而取故減前價名買為
利故出強增其價曰賣也戒本中但明增減市易論
及餘律廣出販賣之相如鈔廣分也。」


【二十分位初中初總示為下列釋販賣並是出物
伹約先收不收以分兩異戒下指廣但明增減等
者如注止列賣買之相不言收販論律出者即多
論云此販賣墮一切墮中最重寧作屠兒止害一
生販賣一切俱害等又僧祇云儲藥草時作念此
後當貴乃至後賣犯捨鈔文甚廣不可具錄。】


「【疏】何以制者凡出家之人理須息務靜坐修道何得
躬自販博馳騁市肆動越威儀招世譏醜又錢財既
交事容犯重可懼之甚義須早制多論四義一為佛
法增上故二為止鬪諍故三為成四聖種故四為長
信敬不誹謗故。」


【制意中初約義明有二初約乖道意次約防盜意
多下二引文示論中四義初即住持二即滅惡三
生善四兩兼。】


「【疏】六緣成犯一在俗二眾二相貿三決價四為巳五
自貿易六受犯。」
[003-0053b]


【犯緣中但反上六即是闕緣故不勞出。】


「【註】佛在舍衛國時䟦難陀往無住處村以生薑易食
食巳持去舍利弗後至乞食檀越以䟦難陀事徵之
慚愧無言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比丘舉過佛因
制戒。


【疏】就戒緣起中分二初以衣食起過後舉過訶制前
又分二初至慚愧無言巳來明䟦難陀生薑易食緣
二又共外道即明此人貿衣過起前中由䟦難陀易
食致比丘法猥濫不行謂非乞食之士及舍利弗後
乞即以前事徵之致使尊者無言也。」


【戒緣中初分文前下牒釋注中初明貿食緣無住
處村即無伽藍也食巳持去謂持餘食去猥濫猥
即是雜時至乞食清淨活命是比丘法彼以物易
令法雜濫以前事徵者索物易也次明貿衣緣律
因外道將一好衣入祗桓求易䟦難陀以故衣修
治如新與彼博之外道尋悔陀遂不還呵罵而去。】


「【律】若比丘種種。


【註】以時藥易時非時七日盡形波利迦羅如是互易
乃至以衣易衣。


【律】販賣。


【註】謂價直一錢數數上下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三
錢重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五錢買亦如是犯也。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聽五眾出家人共易應自審
[003-0053c]
定不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與餘人貿易令淨人貿
若悔聽還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


【疏】初一可知。


【疏】二種種者文不顯也此與前戒言詞不分要須注
解方顯兩戒此初譯人之過也縱佛本言必不如此
結集傳之亦須從俗故佛言令人易解為要今多列
種種深叵知矣。」


【戒本第二釋文中初示翻文混漫言此初者謂當
本翻譯不詳也縱下推本不然一以佛語明顯二
則結集隨時必無混濫故下引證即如母論比丘
說法佛聽引要言妙詞直顯其義故知伹欲令人
易解今反難解故云深叵知等。】


「【疏】注中所列但以衣藥互易指緣起說若以錢買衣
屬此戒攝反則前戒。」


【釋注中初示注意若下約衣寶互易以分兩戒前
所謂但約所貿者此明證矣。】


「【疏】言販賣者上巳條理說其事相廣如鈔引。」


【次釋販賣點文中上條理者即前分三位也餘指
如鈔見隨相中。】


「【疏】注解之中初總明相故云一錢數上下者此是販
之異耳言增賣者本賤索貴也買亦如是者本貴買
賤也本實直五錢減買言直三錢重減買者本直五
錢言直一錢。」
[003-0054a]


【釋注中初釋一錢云總明相者該下三位故數下
次釋三位初釋販中言上下者或隨時貴賤加減
價直或對人交貿進退論量正是販易而言相不
同故云異也次賣後買示相甚明。】


「【疏】多論云此販賣物若無同心淨人應作四方僧臥
具若入佛者外道謗言瞿曇沙門多貪利故令弟子
捨物持用自入又除佛福田無過四方僧不問邪正
持戒破戒一切無遮。」


【釋第三中初文多論永捨入僧如上巳示復申不
入佛寶之意初明杜絕譏謗故不入佛瞿曇即召
如來過去師瞿曇仙因此為氏又下次顯僧福最
勝故捨入僧。】


「【疏】據此文相四分所明但有衣藥衣有同類可如常
捨藥則穀米治生收利如是不淨其相如鈔準論穀
米俗人為主若無同心可依論斷。」


【次科為二初明犯物四分衣藥即如注列衣對僧
捨故云同類藥有四種且論時藥治生收利有犯
販賣須明捨相指如鈔者彼引五百問治生道人
得物犯捨等準下二正判上約有淨主多論穀米
捨同錢寶若下次約無淨主依論斷者入四方僧
也。】


「【疏】又如開緣止餘同類五眾餘人則約如衣法中及
如他律並聽比丘身自交貿但不增減律據有人可
貿理必不得自為反上無人可依他部廣如鈔引。」
[003-0054b]


【第四中初文為三初開五眾即對貿人餘人約者
即俗人也如衣下次開自貿既不增減故無有過
衣法即本律衣犍度彼云有貴價衣令淨人貿無
淨人者乃至遣比丘貿他律者僧祇云若估客物
直五十而索百錢比丘以五十知之如是求者不
名為下十誦比丘三度語索不得覔淨人使買等
廣如鈔引律下三釋上制開之意。】


「【疏】若悔聽還者十誦七日者聽過則不應僧中買者
悔則不可。」


【次科若悔聽還四分文漫故引十誦決之一有日
限二簡僧別。】


「【疏】又云蘇油相易是不犯者外用也前言七日是犯
者據內資也。」


【三中前云四藥交貿是犯此中乃開故約內外會
通相違。】


「【律】二十一畜鉢過限戒。


【疏】第二十一畜長鉢過限戒。


【疏】然鉢為應供之器得一資身長道便罷今過畜盈
長而非少欲常又經營廢修正業招機自壞過是不
輕故所以制所以開十日者然物變無恒容有失奪
身資要用事不可廢施時不受後須難得所以開限
十日作法而畜過則致犯故也。」


【二十一制意中二初明制意敘過有三非少欲即
乖行廢業招譏翻此三過即成三益所以下次示
[003-0054c]
開意則知開畜用擬失壞非為貪積開十日者即
同長衣從容處置緩急得所。】


「【疏】六緣成犯。


【疏】一先有受持鉢二更得鉢若是如法可得其罪三
是如法鉢要具三如一體如唯泥鐵二種餘木等並
非法故二色如要須熏令堅固若油若掍磨等並非
佛教三量如諸部言雖有多準母論大鉢受三斗小
者斗半若過若減不成受說餘如鈔中四不作淨五
無因緣多云得鉢五日披擯顛狂心亂等雖經多日
無罪後得止取後五日續滿者犯六過十日便犯見
云若買他鉢未還直不成受若主言但受雖有此語
亦不成過日非長若度價竟為熏報知比丘不取過
日犯捨餘人知報非鉢主者不犯僧祇鉢知友邊作
淨若十日內捨故受新十日一易。」


【犯緣第二是如法者簡販搏得者則無長過第三
體如中木鉢同外道寶鉢同俗流石鉢僣如來皆
不應法色如中油字去呼謂以桐荏油塗巳燒之
掍合作璭謂揩磨出光也量如中諸部言多謂出
量不一而無分齊唯母論同今四分故引示之三
斗斗半並準姬周為定五中披擯即法隔顛狂心
亂即病緣準例長衣亦應同此六中善見約直明
犯初據未還由未屬巳縱語非長若下次據巳還
主報即犯餘報不犯未委實故僧祇知友邊者即
淨主也十日一易此據不畜長人一受一捨更互
[003-0055a]
加用今引此文伹取不得過十日耳。】


「【疏】多論問曰白色鉢過限犯白色鉢過非犯答衣染
必成壞色故貯義強鉢熏多壞乖畜非犯問衣若過
減皆成受持鉢反上者論答云衣可截續是以成受
鉢無此義成量成持。」


【次料簡中多論初問答中衣染必成色鉢熏不必
成次問答中衣過可截衣減可續鉢則不爾故成
不成別。】


「【註】佛在舍衛六群畜鉢惡者置之常覔好鉢畜之遂
多居士遊觀便譏似陶師瓦肆無異比丘舉過佛便
訶責而制此戒。


【疏】就戒緣中舉陶師者為譏過之本也。」


【戒緣中但釋譏詞注中前云惡者置之謂不好鉢
棄置不用陶師借音為姚範土工也。】


「【律】若比丘畜長鉢。


【註】有六種鐵鉢黑鉢赤鉢蘇摩國鉢烏伽羅國鉢憂
伽賖國鉢大要有二鐵鉢泥鉢大者三斗小者一斗
半此是鉢量如是應持應淨施。


【律】不淨施。


【註】淨施不淨施相對八門如長衣戒不異也。


【律】齊十日。


【註】時阿難得貴價鉢欲奉迦葉以常用故十日當還
恐犯捨墮以事白佛便開制至於十日。


【律】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003-0055b]


【【註】尼同犯辨相開通如長衣戒。】


「【疏】戒本七句。


【疏】一犯人。


【疏】二畜長鉢。


【疏】問長衣戒中有衣竟語鉢衣相似所以無者答衣
有三種不同對多以明長鉢則制一受持餘則是長
非惑故不明本制。」


【戒本第二問中衣鉢俱長開制合同故發諸問以
彰兩異答中對多明者以竟即是足多可論足一
不須論惑猶亂也。】


「【疏】問彼又開迦絺那衣鉢何不著者答內外資身別
過益不相及所以此戒無迦衣出也。」


【次問意亦同前答中內外資別者若據衣鉢並是
外資由鉢盛食相從為內過不相及謂長不相染
益不相及即迦絺不潤。】


「【疏】若爾何不受迦鉢答衣有三領為持重故開功德
衣得離衣宿鉢唯有一常須受用何得迦鉢以癊持
鉢事不可也。」


【轉難中意謂益既不及理宜各受答中持重故開
即本緣也一鉢非重理不開離故不相比。】


「【疏】問何故不開迦提一月答鉢未成無長過若巳成
者開限說淨何須一月。」


【三問衣開迦提鉢亦應爾答中開限說淨即十日
也。】
[003-0055c]


「【疏】若爾衣開十日亦同鉢者何須一月答衣限時節
四序循環既涉秋冬事須補洗鉢無時限何事相擬。」


【轉難答釋可解。】


「【疏】就注解鉢相中言六種者隨國隨處黑赤色也文
略不列國名何所益也大者三斗律是姚秦所翻從
國而用廣如房舍中說。」


【釋注中初釋鉢體六種中初是約體二三從色餘
三隨國黑赤二鉢不標國名故云文略等次釋鉢
量指如房戒謂姚秦時用姬周斗故。】


「【疏】三不淨施者如長衣無異四齊十日辨開緣也五
過者業也下二可知。」


【後五句配釋可見。】


「【律】二十二非分乞鉢戒。


【疏】第二十二乞鉢戒。


【疏】然鉢減五綴不漏堪可資身長道便罷今乃處處
隨非親乞長貪妨道惱亂施主於理不可故所以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示所宜今下出過狀。】


「【疏】論犯六緣一先有受持鉢二減五綴不漏三更隨
[003-0056a]
非親乞四為巳五乞如法鉢六領受犯十誦若二人
共乞一鉢吉羅量不如故。」


【犯緣第五須如法者具上三如下引十誦別示第
五。】


「【註】佛在舍衛國䟦難陀鉢破求多鉢畜居士計會乃
知多受便譏嫌言受取無厭比丘以過白佛因訶制
戒。


【疏】就戒緣中由破一乞多故致譏毀耳。」


【戒緣摘示譏毀之由意令識過以自誡耳。】


「【律】若比丘畜鉢減五綴不漏相去兩指間一綴也更求新鉢為
好故若滿五綴不漏更求新者吉羅尼薩耆。


【註】是中捨者於此住處僧中捨鉢巳單白受懺便說
罪名種相責心生厭離鉢若好者應奪留置取最下
不如者與之便作單白以鉢次第向上座易之持上
座鉢與次座若與彼比丘如是展轉乃至下座也。


【律】波逸提比丘尼同犯彼比丘應往僧中捨展轉取最下
鉢與之令持乃至破應持此是時。


【註】僧以下鉢白二與彼應守護不得著瓦石落處倚
杖刀下著懸物下道中石上果樹下及不平地不得
著戶牖內戶扉下若狀下狀角除暫著不得著兩牀
間及立蕩鉢乃至足令破彼不應故壞故失非鉢用
者吉羅不犯者若五綴漏若減漏求新者若從親索
若從出家人索若為他他為巳不求而得若施次得
若自有價買畜者皆不犯。
[003-0056b]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本鉢未滿五綴相五分云若本無綴乃至四綴
更乞如上鉢者亦墮若乞五綴得吉注中相去兩指
間一綴準此為量縱未綴而量過亦不名犯。」


【戒本第二五分中更乞如上即無綴乃至四綴此
謂本有後求皆不滿五故齊得墮若乞五綴吉者
本有不滿後求滿故本若滿五則無有過次釋注
中兩指若據佛指面二寸二指即四寸五綴即二
尺若取人指面闊一寸五綴止有一尺文中不明
然前後多用如來磔指以為揩定今言五綴但取
痕脉滿二尺許不必須綴故云準此為量等。】


「【疏】三更求新者是犯法也。


【疏】四制捨注解云於此住處僧中者以鉢無多用好
者奪留入僧庫中為益本寺故言此住處也。」


【第四住處中為益本寺由本多求損本寺故。】


「【疏】問乞衣惱多亦損寺舍何不同鉢答衣資用寬故
須還主不奪入僧鉢無多用得一便足餘奪入僧。」


【問中乞衣不罰入庫故問所以答中衣用寬者隨
時更易用非一故。】


「【疏】若爾長鉢無用何不入僧答或自貿得或虗心施
既無外惱故不同乞。」


【轉難中既無多用前戒長鉢不合還主答中鉢分
長乞不乞屬前違說淨犯故復還主乞則屬後惱
[003-0056c]
施主犯故罸入僧又長不損僧乞有損故。】


「【疏】僧祇若鉢大貴應賣取十鉢九者入僧厨下者還
主乃至乞鉢直入僧一直買鉢還此比丘。」


【引示中僧祇初約乞鉢賣易還言大貴者有所直
也由一貴鉢不可兩分故令易賤入僧還主言十
鉢者趣舉為言乃下次明乞直買鉢還直是錢寶
不可還故準此不行次第換法同下四分直爾和
還。】


「【疏】就此捨懺與餘不同初明單白受懺悔本罪巳二
明取最下者白二與之三明單白與鉢次第換四明
白二以此下鉢令持計有四法。」


【二作法中初受懺白云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鉢
破減五綴不漏更求新鉢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
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白如是次與鉢
白二初白與上大同但僧忍聽後改云與此某甲
比丘鉢白如是羯磨準白作之但第二句雙揲緣
本第四句略緣牒本耳此法亦出廣解注中不列意見下文三次第
換白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以此鉢次第
問上座白如是四令持白二初白云大德僧聽若
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以此最下鉢與某甲比丘受
持乃至破白如是羯磨準作此法見後注中前二法義該
諸捨後二法唯局此戒。】


「【疏】彼比丘應往僧捨取最下者令持是次第最下法
也為折伏彼貪故從上向下。」
[003-0057a]


【第五釋文中初科初點文相具含二法取最下者
單白次換也言令持者白二制持也為下示罰意
也。】


「【疏】就中立法隨僧量宜或和還彼或次第易律具二
意任時量據。」


【次科初明立法不定或和還者據情可愍同衣直
還或次易者據宜折伏依法須罰律下示其所據
律出還法復示罰法故云具二意也若伹和還止
用前二法若次第易則用三法除前白二戒文正
明次易所以注中但出三法疏文備列故有四耳
言量據者須視犯者持護謹慢貪情重輕也。】


「【疏】僧祇云行鉢人白二差訖唱言諸大德各持受鉢
來五分云五事不應與若無鉢太大太小穿缺若喎
偏也十誦云鉢滿盛水僧中行之取竟不得悔悔者
吉羅。」


【三中僧祇行鉢人要具五法即不愛至知可與不
可與也白二差者彼云大德僧聽某甲比丘五法
成就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作行鉢人
白如是羯磨準作差巳唱告如文所引據此通前
須行五法二單白三白二也五分五事不與即僧
中行時有非法者不應與易大小謂量非穿缺無
用喎謂偏斜十誦盛水示無穿漏僧中行者五德
應擎鉢至上座所問言須是鉢否若言須應與取
上座鉢行與次座亦如上座法若上座心悔還索
[003-0057b]
自鉢者佛言不應與得吉。】


「【疏】注中白二下鉢令其守護恐瞋破故多云前所受
持鉢如法受持後鉢不受常畜二鉢若食時當持二
鉢終身如是示多欲過又斷惡法因緣僧祇云以綴
鉢難洗一日乃了要當淨洗若辛苦者知識師僧言
此賢善比丘以洗鉢故妨坐禪誦經行道打破藏舉
者無罪。」


【釋注中初釋僧作法意瞋破謂懷瞋打破多下次
明罰持之相示多欲過露前犯也斷惡法者絕後
過也僧祇下三明開止之緣由本有僧法準須和
僧又須觀緣不可倚濫。】


「【疏】諸文相可解亦事多懺少末世稀見。」


【示略中初指注文注中前示護鉢制彼故損非鉢
用吉謂將盛物餘用不犯中自買畜者非乞得故
亦下顯略意。】


「【疏】此並止持戒行知則是其行本故為條敘頗識捨
懺今學語者尚云初地何心斷惑非巳分量云云不
少況此是巳分量何得不知不知由不學不學則有
罪豈如初地斷惑非制而強知邪故又誡也。」


【誡勸中初示行相今下舉疎況親又二初約非分
責言學語者無實行也初地斷惑非凡所知尚當
虗諍身所受戒出家行本豈 暗昧不知由不學
下次以非制責戒是制學故違有罪化教非制故
是強知然此非謂地位不許凡知伹世多好大輕
[003-0057c]
略戒科專逐語言尠求實行故此比斥令知分量
將使陟遐自邇因微知章戒慧相資言行兩副故
也。】


「【律】二十三乞縷使非親織師戒。


【疏】第二十三使非親織戒。


【疏】然三衣巳具且得資身今乃自乞縷線用憑織作
長貪損行殊乖知足既惱患他又招譏謗障道之甚
故須聖制多云三義故制一為除惡法故二為止誹
謗故三為成四聖種故。」


【二十三制意中初以義求長貪是惑損行是業此
三背道故乖知足即損自也惱他招謗即損他也
上並漏業故能障道次引論證文列三意證上可
知。】


「【疏】四緣成犯初自乞縷線二織師非親三不與價四
織成便犯。


【疏】問何以但有俗人織戒無使尼織邪答俗人屬官
喜恃勢織尼無此義故無使織故十誦中使五眾織
但犯吉羅又尼制不織使之義稀縱有犯罪非捨墮
故。」


【犯緣問答中初問以譏過是同制不制別故須通
之答中二初約恃勢則俗有尼無十誦明證理無
所疑又下次約制法則尼稀俗數。】


「【疏】若爾浣衣應制在俗何為在道者答教聽尼浣大
僧喜為妨尼修道所以須制俗則反此使浣不犯不
[003-0058a]
同織衣費損功業過深故重。」


【次難中以浣衣戒偏制尼故答中尼浣有二一僧
喜為二妨尼道業俗反此者反上二義不下遮難
難云使浣無過遣織何制耶以文通之。】


「【註】佛在舍衛國䟦難陀縫僧伽棃乞線遂多持線使
織自作繀看織居士譏嫌比丘舉過訶制此戒。


【疏】就戒緣中初為成衣乞縷遂多雇織作繀非出家
儀故為過始佛制比丘隨得而止今違聖教貪積故
制十誦中無衣乞縷作衣犯吉豈非織作妨道也。」


【戒緣初牒釋繀蘇內反謂著絲於筟草筟音孚謂織緯者
佛制隨得而止者即少欲知足四依行也十誦下
引文顯過。】


「【律】若比丘自乞縷線彼在處處乞縷線者十種衣縷使非親里織師
織作衣。


【註】若織師與線者俱親里不犯與線者非親吉羅看
織自織作繀吉羅也。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二俱親里若自織作鉢囊革
屣囊針氈禪帶腰帶帽𧙕攝熱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乞三縷線下三可知。


【疏】注中開親以離損謗之緣故也下開織中但為小
細過非深故至於妨道非不是損。」


【戒本釋注中初釋開親次釋開小若準妨道例應
結吉。】
[003-0058b]


「【律】二十四勸織師增縷戒。


【疏】第二十四勸織增縷戒。


【疏】居士辦線遣織成衣比丘隨受情無差貳彰於內
懷廉節外不惱人理數然矣今乃勸織增縷加工增
價自壞損他彼此無益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敘所應差貳即乖違也今下次
明不應自壞謂乖比丘行損他即生俗人譏失於
二利故云彼此無益。】


「【疏】犯緣有六一非親辦縷遣織緣起戒本雖無下開
親非犯故二本期有限三知有限四勸好增價五為
增縷六領受犯。」


【犯緣第一準下開通以決戒本一與二即屬施主
五屬織師餘並比丘。】


「【疏】多論前戒憑勢遣織作成即犯此戒自求領受便
結。」


【次對簡中前是巳物故約作成此由他施故須領
受。】


「【疏】問此戒損縷與前一二居士何異答前面對縷主
此屏勸織師故兩制也。」


【初問以一二居士亦是勸增故須顯異答中可解。】


「【疏】問前後兩戒皆由織師何以取分答不同有四一
前損織師自得縷故此損縷主二前損織師不與價
犯此損縷主與價便犯三前戒開親後戒俱犯損義
通也四前是巳物織成即犯此本屬他要受方犯。」
[003-0058c]


【次問二戒不同緣相可見欲生料簡故發此問答
中第三後戒親非親俱犯者謂織師也上列緣中
明簡親者據縷主也。】


「【註】佛在舍衛國居士出線與織師為䟦難陀作衣彼
後至家擇取好線與織師織又許與價居士譏嫌比
丘舉過佛因訶制。


【疏】就戒緣中擇取好線正是貪相為起過源。」


【戒緣兩過一擇好線二許與價業由斯起教因此
制。】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彼比
丘先不受自恣請。


【註】若居士與比丘貴價衣聽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隨
意也。


【律】便往織師所語言此衣為我作與我極好織令廣
大堅緻我當多少與汝價是比丘與價乃至一食直
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若求衣不得突吉羅尼同犯不犯者減少求從親
里索出家人索他為巳者是也。


【疏】戒本七句一犯人二衣主三令織四彼比丘下犯
相五若得衣者結犯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自別。】


「【疏】注解自恣請者謂許好取惡耳非長貪壞信而索
好也僧祇云若俗家兄弟令自往營疾成得好是自
恣相。」
[003-0059a]


【釋注中初牒釋言自恣者任比丘意也僧祗下引
示彼文約親本無所犯且欲顯示自恣相耳。】


「【律】二十五奪比丘衣戒。


【疏】第二十五奪比丘衣戒。


【疏】與衣規伴巳是邪源後既不行和取無犯今瞋心
強奪逼惱情深特乖儀節故聖制止光律師云先與
衣不分強奪戒。」


【二十五制意中初二句敘先與之由規求也次二
句明理須和取今下顯過興故制乖儀節者儀即
威儀節謂節行後引光師立名以合制意不分明
者與否未決故。】


「【疏】成犯五緣。


【疏】初是比丘簡下四眾本非伴類假奪但吉若爾輕
者不應隨擯同僧犯墮答僧法不殊同違故也二本
規同行三不定與決定取生諍故犯義加四句初如
向列二不定與不定取奪但犯吉三決定與不定取
四二俱決定與取若奪此二則犯重罪由初決捨屬
他巳定故文云施巳還取是重攝也四自奪使人祇
中自與使奪四句皆墮衣謂三衣若奪減量衣等伹
犯吉羅五得衣屬巳僧祇四句初合與別奪者一時
與三衣後隨衣奪犯三提罪餘句準知。」


【列緣第一唯局大僧若爾下例難下九十中隨順
被舉大小同墮故答中彼違僧法故不簡位三中
初示當戒犯緣義下立句簡辨次句取既不定奪
[003-0059b]
則惱微故罪輕降後二犯重屬前盜戒由下出犯
重所以由捨巳決非巳物故引證可知四中引僧
祇初明自他四句一自與使人奪二使人與自奪
三使人與使人奪四自與自奪衣下次簡體減量
吉者非三衣故五中僧祇與取離合亦作四句初
句如文二別與合奪三合與合奪此二並一罪四
別與別奪同上三罪。】


「【註】佛在舍衛國難陀弟子善能勸化䟦難陀意欲共
遊行便先與衣餘比丘言彼癡不知誦戒說戒布薩
羯磨後去不隨彼即奪衣比丘訶舉佛因制戒。


【疏】就戒緣中所列癡相有四位者初二防未起非後
二除巳起罪也就初中不知誦戒者自行未閑也不
知說戒者眾法儀則迷也就後中不知布薩者不識
念對治罪也不知羯磨者不識從僧乞滅也皆冥不
知故言癡矣。」


【戒緣中顯示癡相初總分就下別釋布薩翻淨住
故約懺罪釋之布薩對別人悔下諸聚羯磨對僧
悔上二篇皆下通結。】


「【律】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若自奪若教人奪還
我衣來不與汝。


【註】若瞋自奪及教人奪而藏者犯奪未藏者吉羅若
著樹上架上牀上及餘著處離處犯墮取不離處者
吉羅。


【律】彼若還衣若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003-0059c]


【註】尼同僧犯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與汝還我衣
來彼知心悔可即還衣若餘人言此比丘欲悔還他
衣若借他衣著無道理還奪不犯恐失恐壞若彼人
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滅擯應擯若為此事命梵
難一切奪取不藏舉者皆不犯。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所與衣三瞋恚下明奪相下
二可知。


【疏】注中奪而藏者謂對面奪也未藏情疑屬巳不顯
故約藏相結成墮罪又云若著樹上者謂非對面隨
舉離處則犯正罪以無人可諍故結也後時更藏伹
犯吉耳。」


【戒本牒釋中注明此戒成犯有二故須通之初釋
奪藏成犯又下次釋舉離成犯各出所以以彰兩
別後藏吉者前巳結提猶慮彼取更藏故吉。】


「【律】二十六畜七日藥過限戒。


【疏】第二十六畜七日藥過限戒。


【疏】夫宅生在世形命為重必假衣食莊嚴內外雖俱
開制藥重衣輕良以煩情所先故隨病約也今更廣
其戶牖欲使行人隨文見藥以徵舉故也。」


【二十六敘意中初通敘兩資宅居也形命重者保
養繁累故莊嚴即是資養食充其內衣飾其外皆
曰莊嚴俱開制者望本四依為開即今立戒是制
或可衣食戒中各有開制藥重衣輕謂殘觸宿煑
等制急於衣故良以等者出藥重所以煩情先者
[003-0060a]
貪愛重故隨病約者教隨宜故今下別示今戒戶
牖即下諸門欲下彰意隨文見藥者知治法也以
徵舉者自檢過也。】


「【疏】就此料簡總別為二別如下釋總有三門初列藥
相二明受法三服用違順。


【疏】就初為四一列數釋名二得名不同三立四所以
四定藥體狀。


【疏】初中列數可以情求。」


【初列藥相四章始列數者即時非時七日盡形攝
盡一切也。】


「【疏】言釋名者通別為二。


【疏】律中三名一蒱闍尼謂時藥也二佉闍尼謂非時
藥也三奢夜尼謂七日藥等皆號為藥者無非療患
故也。」


【釋名中通釋但有三名三中云等應攝盡形上出
別名皆下示通名人有二患飢渴為故患初二藥
療之四大違反為新患後二藥療之。】


「【疏】就別解中名雖有四約時往判正有二藥如豆穀
乳酪餅果飯菜從旦至中聖教開服事順法應名為
時藥過中巳去明未出來聖不聽服服則生過名為
非時餘三種藥並犯在時非時分中聽服無罪應名
為時由對前故名非時藥藥體非非時若從此解正
有二藥時及非時所以四者時藥當分唯一不分非
時離三故有四也。」
[003-0060b]


【次別解中初科古解又三初總標約時有二者謂
時與非時二種藥也如下二別釋初釋時藥過時
不得故獨名時餘下次釋三藥並犯在時彼謂時
內不得服故然此三藥非時中服正是其時故應
名時望前時藥故名非時若從下三結示開合。】


「【疏】若作此解恐非聖言何以然者時藥非時名體是
局可如上論餘之二藥一受巳後時及非時俱得噉
服豈約非時離分三也。」


【次科初二句略斥何下徵示初示前二可爾餘下
次明後二不然。】


「【疏】今重釋名時藥如上欲明諸清果漿明勢功能正
通時飲但以非時分中病起要須若不曲開道器不
立故約過午即以為名更無勝功故守非時之目蘇
油脂等加法藥勢唯在七日故從日限為名薑椒辛
苦非人恒噉療患力微要在久延方能治病故聽作
法隨形而受形有三種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
形所以可知。」


【今解中時藥指上古今同故欲下次明非時道器
即目色心無勝功者限外無用劣後二故蘇下三
明七日取藥勢者凡藥治病七日見功過則不療
薑下四明盡形辛苦即六味之二餘四即甘酸鹹
淡也下列三種正歸盡報所以了論名為一期或
曰終身或名盡壽等也。】


「【疏】二得名不同時與非時相待為名七日約勢如僧
[003-0060c]
祇說盡形約報亦可知之。」


【二得名中上二可知七日約勢如僧祇者彼因佛
問醫師比丘欲使畜藥幾日得安穩答曰藥勢相
接七日可知佛言聽七日畜盡形可知上巳明故。】


「【疏】三立四所以病有二種一者常病易治數發二稀
發難治常差對前常病故立二藥飢病既動一食飽
足通日兼夜病得消殄故立時藥渴病數發隨發隨
服未局時節故立非時對後希病故立二藥七日功
強盡形力劣故約功用長短不同時與非時位定各
一七日盡形通時非時二定兩通故立四藥。」


【三立四中初科為三初示二病常病即是飢渴稀
病即四百四病亦名新故亦曰主客常病非患故
易治日別常生故數發稀病違反故難治治巳永
無故常差對前下二明四藥初明立前二藥殄即
滅也對後下次明立後二藥七日功強故限短盡
形力劣故限長時與下三結示通局。】


「【疏】若依明了藥則有五一依時量二依更量即非時
之異名然彼論中日夜分五時隨時受藥約至七時
[003-0061a]
如平旦至二更等輪轉為時故曰更也三依七日量
四依一期量即盡形也五依大開量謂灰土水屎尿
也此五世人所棄不須受取故曰大開準四分律有
通塞也。」


【次科了論五並名量謂限齊也時量可知更量者
即以五更為分齊更改也日分五時者寅卯等時
乃是此方曆數不可對之但約一日分為五分以
對五更約至七時如平旦至二更日夜共七時日
高時受至三更日中時受至四更日斜時受至五
更日落時受至夜分盡若準本宗無論早晚皆盡
夜分五大開者無所制也四分灰土有人須受無
人別開故云有通塞也論結云此五攝一切皆盡。】


「【疏】四定藥體者鈔中廣敘臨時引用故不繁文今伹
約略以為三門初定藥體二轉變體三相和體。」


【四定藥體標分中初指廣鈔中更有六味體又轉
變相和文甚廣故今下標略。】


「【疏】就初分二前辨定體二出蕪濫。」


【初門通標分二三藥竝有二門盡形止有定體言
蕪濫者謂如穢草混於嘉苗以喻妄說雜亂正制
也。】


「【疏】就定體中言時藥者文有二種一蒲闍尼謂飯[麩-夫+少]
乾飯魚及肉也此之五種若食一口是正是足是背
是別也二佉闍尼謂枝葉華果細末磨食也此五反
上非足非正也。」
[003-0061b]


【定體中初明正食是正即顯體足背別即下篇三
戒局正食犯次明不正文令反上合云非正非足
非背非別。】


「【疏】即就此藥明蕪濫者如飯一種名體不變世所常
行和粥相同則非正矣。」


【次科簡濫中以飯和粥例從粥判。】


「【疏】世中有人用餻糜等非是飯攝如粥出釜畫成字
者則是足正準此以求可以例矣。」


【斥濫中初科初出濫餻糜謂以飯為餻蒸令糜爛
者如下準決粥分稠薄文出善見此同稠粥義歸
正收。】


「【疏】又用餻餅相同飯例此是細末磨不正所攝若爾
[麩-夫+少]漿細未應非正收答體本是正從緣非正如上粥
例義分兩別。」


【次科初示非餻餅即粉餻麵餅之類此下指破若
下釋難謂以乾[麩-夫+少]和水為漿答中準粥厚薄兩分。】


「【疏】魚肉二種小教曲開通明大小並嚴制矣廣如鈔
辨。」


【三中初引所廢言曲開者事不巳也又準涅槃前
聽食者非實眾生但化現耳通下次明能廢大如
稜伽涅槃小即僧祇四分僧祇云若為比丘殺者
一切七眾不應食四分持十善家得肉乃得食之
斯則小教非一向開也下指如鈔見四藥篇。】


「【疏】二明非時藥體律中八漿古昔無欲仙人所飲故
[003-0061c]
有渴病者開之若加口法隨何時受至於昧爽若不
加法隨受隨飲限在須臾律無定判僧祇如此。」


【第二非時定體中初科初示體八漿一棃二酸棗
三甘蔗四[卄/麩-夫+生]果五蒲萄六舍樓伽七閻浮果八波
樓伽果無欲仙謂無貪欲者若下明時限又二初
明有法限昧暗也爽明也謂夜分將盡欲明未明
之時次明無法限律下示所出鈔引僧祇云非時
受不得置地停謂時中受者則容停久非時中受
即須加法不可放地停過須臾準明非時即受即
服不須加法故云僧祇如此。】


「【疏】十誦諸果火淨中汁水淨不者非法不合飲。」


【次科中汁字倒準彼作汁中不以水淨不得飲鈔
云準此通四藥為壞味除貪故。】


「【疏】僧祇中一切豆穀麥頭不破者蘇油蜜生果汁得
作非時漿善見藕根擣破澄清得作諸葉得作除菜
不得諸果得作除瓜不合。」


【三中僧祇豆等頭不破者明須清澄破即時漿不
得飲也下酥油等例皆如之善見諸物並須清澄
[003-0062a]
菜瓜二物必不能清以所除之有云瓜菜並時藥故今云豆穀藕果
豈非時藥耶。】


「【疏】次明蕪濫者如棗汁梨漿稠濁未分此與時漿不
別何得非時而飲且諸果之中自有清汁此是淨漿
斤有滓濁即兼時藥故十誦云清漿無滓病者得飲
既無渴病輙飲清漿尚犯非時何況濁者病亦成犯。」


【次簡濫中初示濫稠濃也且下顯相故下引證。】


「【疏】京邑非時行杏人湯茯苓末諸美煎等謂是開者
此無正文四分律中杏人生用非是熟噉故律正制
不任食者聽為盡形今生用非食熟則是食何得因
本仍為盡形同生薑也。」


【斥濫中初科初指非京邑即京兆煎字去呼此下
決破四分下釋疑彼執律文通以杏人為盡形故
今約生熟兩別以彰彼過律正制者四分云一切
鹹苦辛甘不任為食名盡形藥體不同生薑生熟
皆盡形耳。】


「【疏】故善見中諸樹木草不任為食根莖華果得盡形
藥或俱是時藥或果心時藥餘者盡形。」


【次科善見中初通示彼云得盡形壽服文作藥字
寫錯或下別簡彼具云有樹草木舉體時藥有樹
果心時藥餘者盡形有樹舉體盡形此證盡形不
可一判也。】


「【疏】準此為例生熟不定或生熟俱是如米麥薑椒等
或生是時藥熟為盡形或生是盡形熟為時藥如杏
[003-0062b]
人署預芋子葛根故轉變隨時不可一定如甘蔗一
色轉通四藥豈成石蜜唯許時中斯濫極多略舉一
二。」


【三中初準上論以例生熟初句米麥俱時藥薑椒
俱盡形第二句如米麥甘蔗燒灰之類第三列相
可見文無俱非不可立故故轉變下顯示不定甘
蔗通四如下自引以本是時藥若取清汁得非時
服若作石蜜得七日服若燒作灰得終身服故云
豈成等斯下示略。】


「【疏】然口腹之累道俗同弊知教慎行世中稀耳故晉
慧遠至死不飲蜜漿非律不開以律文親須目見遂
討尋將及奄從物故斯人可敘餘固亡言乍可非時
噉飯知非其罪可滌不可無病飲漿迷教終難懺蕩
故涅槃明罪非有非無良由慚愧之倚仗也。」


【四中初示食過累患也知下次明多犯如教希者
多不學故慎行希者鮮奉行故故下引事證即廬
山遠法師義熙十二年疾重大德耆年勸飲鼓酒
不從復請飲米汁又不從後請以蜜和水為漿遠
令命律師請決律師曰可遠曰須親見律文律師
檢律纔及開卷遠巳遷化事出僧傳法師乃四依
示跡豈暗開遮直欲示其慎護為後世之軌範耳
今時宗師知何不啖尚未殊於流俗況排毀於嚴
科覩此明規寧不自省斯下指事申誡初句美遠
師次一句斥毀犯亡言謂不足稱也乍下舉況知
[003-0062c]
非噉飯以其知非故罪猶可滌無病飲漿以愚暗
故罪固難懺故下引證彼因闍王求佛懺罪佛即
告云有愧非有言知非則可懺無慚非無言無知者難懺良下出
經意。】


「【疏】三七日藥體四分五藥世人所識故開七日僧祇
五藥及脂清淨無食氣一時頓受七日服之了論中
因病故開隨差為量止於七日若本無病或限內差
又無飢渴非時得罪膏脂亦爾。」


【七日藥中初科四分五藥如戒所列僧祇五藥同
四分言及脂者因舍利弗風病醫教服五脂謂熊
羆猪驢魚也了論中初明開限若下示制約本無
病者加法不成同時藥判限內差等雖先加法無
故而食隨得吉罪膏脂亦屬七日例同上判故云
亦爾。】


「【疏】即明蕪濫者世中蜜煎蜜薑有病開服無病貪噉
與犯法同何況蜜藕諸湯為貪所使則來報鐵漿亦
是貪得如是例諸。」


【次科初指非濫蜜煎謂以藥和蜜煎成膏者蜜薑
謂以蜜煑薑況蜜藕是時藥愈不得故無病輒服
並是非時為下示因果為貪使者業由惑發故鐵
漿亦貪得者果如因故上且略舉餘並同此故云
如是例也。】


「【疏】四盡形藥者如律中鹹苦辛甘不任食者為盡形
也僧祇亦同無時食氣者病比丘終身服見云所以
[003-0063a]
受者有身必病佛許服藥護果報身病容暫止必有
起時故法不失。」


【四中初示藥體本律約味但不任食無所不該僧
祇亦約離時食氣故云同也見下次明開意即善
見文。】


「【疏】二明轉變門如十誦云甘蔗是時清汁非時石蜜
七日燒灰盡形如是例之廣如鈔說。」


【二轉變中十誦甘蔗轉成四藥且據時藥一物具
四為言自餘諸物或三或二轉變不定又復七日
可轉非時盡形如蜜為漿石蜜燒灰之類盡形可
轉為時如前杏人薯芋之類唯非時漿體無轉變
西土石蜜有二黑石蜜似此砂糖白石蜜如此米
糖。】


「【疏】三明相和門律中時藥含四作時服之盡形唯一
不許非時隨名而服此則義乖如多論云四藥相和
從強而服如蘇煑肉汁為七日藥蘇乳如葶藶子作
終身服亦如鈔說。」


【三相和中初引本律藥犍度中初約時藥用下三
藥相和作時藥受二非時藥用下二藥相和作非
時受三七日用下一藥相和作七日受四盡形用
盡形相和作盡形受盡形下無可兼故云唯一文
舉初後中二準知不下決文不了謂初時藥得兼
下三時中而服下之三藥不得兼時非時中服故
云不許等如下引證則明四藥並許相和隨名而
[003-0063b]
服酥煑肉汁則七日兼時酥乳和葶藶則七日與
時和盡形豈非互通耶下指四藥須者尋之。】


「【疏】第二手口兩受十門不同初制意二對藥三授人
四作法五淨穢六長短七強弱八通塞九淨不十單
複。


【疏】初二受意者手受五意如下戒說口受多意防護
手受過時不失又防不受殘宿惡觸內宿二提兩吉
罪不得生廣說其相不可誦也。」


【第二受法十門初門二初明手受五意如下即指
不受食戒下引多論云一斷盜竊因緣二為他證
明三為止誹謗四為成少欲知足五為生他信敬
心故次明口受有二意一防手受二防諸罪略分
四罪如後自明廣下二句囑令講者引下說之。】


「【疏】二對藥辨者手受通於四藥莫不為防盜相若明
口受時藥一種手口二受互不相通如諸律中加口
受者即此律云有時因緣置地而受廣如下戒餘之
三藥義加口法。」


【二中初科又二初明手受若下次明口受時藥不
為延時但有手受若有因緣口加三受為代手受
故云互不通也如下引示口受如諸律者僧祇邪
見人與食并俗人寶器盛食竝口加三受十誦不
相解人五分火燒馬屋送食置地竝口受即此律
者律因神足比丘往外道國乞食彼嫌比丘以食
置地捨去佛言離手巳成與竟下明三藥並須口
[003-0063c]
受必先手受則二受互通也。】


「【疏】如昔解云時非時藥不須口法時非近遠故也。」


【次科昔判時藥可爾非時不然故須點破近合作
延傳寫錯也彼謂非時不為延日故不須加。】


「【疏】今解無文不足依據今所明者時藥分局止在午
前無可加延不勞口法非時一藥若不加法過午須
臾時時失受故須立法加被方得久延故文云不應
今日受漿留置明日以受法有限既具非時不通時
也後之二藥患非卒除功由漸降故約藥勢遠近兩
緣加法被物服用無咎如十誦云是三種藥舉宿惡
捉不病不手受口受並不得服反上者得此良證也。」


【三中初斥妄今下正明初明時藥不須次明三藥
須加初明非時雖不延日而須延時故下引證初
引文以下出文意既具非時謂加非時法故不許
明日時中服也後下次明七日盡形功漸降者謂
治病有強弱也藥勢有遠近者七日勢強故近盡
形勢降故遠咎即是罪如下引文通明三藥有過
無過則知非時須加明矣舉宿即殘宿并惡捉並
有過故不病非所開故不手口受以無法故。】


「【疏】三論授人者手受五義除自同類餘有六眾三趣
皆成授也口法不爾必是同類先手受訖對法六和
方得加也。」


【三中初明手受七眾除同類三趣簡不解餘皆通
也次明口受唯局同類餘並不得彼此體同方可
[003-0064a]
對加故云六和等。】


「【疏】四作法中說藥雖四若作法時須相領當彼此錯
互皆不成受又如羯磨疏及鈔中廣引。」


【四中初明相解謂能授所受各辨藥體不差謬也
又下指廣。】


「【疏】五淨穢不同手受一法防盜證明淨穢四藥俱須
手受口法不爾聖教所被非淨不成如上十誦要淨
方得。」


【五正明中初明手受通淨穢防盜證明示所為別
故次明口受必須揀淨指十誦者即上舉宿等文。】


「【疏】問藥現不淨口法不成現有妨難何開處分答如
此亦遮處分。」


【問答中初問答云如此亦遮謂先有妨難亦處分
不成。】


「【疏】若爾何故文云僧處分有妨難一殘二吉者答此
是處分先成妨難後起。」


【轉難中若如上釋則違律文一殘即過量罪二吉
即妨難罪答中謂先處分巳妨難始生非先有也。】


「【疏】若爾口法簡境非淨不合過量三衣亦不成受答
衣制故開藥是聽也。」


【次三衣問中以過量衣得加受法故舉例難答中
衣制須開藥聽必制二教互立其致在茲。】


「【疏】若爾白衣亦制加法應成答體相同俗故非道服。」


【初難中以白色三衣加不成故答文可解。】
[003-0064b]


「【疏】若爾過量非法亦乖道服不在加受答過量得者
白色殊乖。」


【次難以色量俱非而成不成別在猶當也答中者
字誤古本作吉謂過量得著伹犯吉罪白色外彰
全不許服故曰殊乖。】


「【疏】六長短者手受約時故名為短口法加延各有其
遠號之為長。」


【六中手受約時謂止齊時中各有遠者三藥期限
各不同故。】


「【疏】七強弱不同若不手受口法不成故手強也又若
無口法加延手受隨失故口強也互說不定義也。」


【七中若望相假口必假手故手強若望相延口必
延手故口強各據一義故互不定。】


「【疏】八手口二受望餘比丘辨通塞者。


【疏】有人解云手受防盜一人受竟通諸比丘口法不
爾自稱名加若捨與人彼則無法故不合食。」


【八他解中初科立理稱名有無故分通局。】


「【疏】若爾作餘法竟何通餘僧答彼但作法不自稱名
成殘便止如病人殘故是通也藥法不爾自題名加
不得例也。」


【次釋難中以餘食法一人作巳得通多人違上義
故答中不稱名者餘食法但云大德我足食巳知
是看是又律云病人殘不作法一切得食不同藥
法牒名稱病專屬巳故。】
[003-0064c]


「【疏】又解藥味是通口法亦通以其口法加二通藥舍
與前人不失口法故律文藥至七日與諸比丘若不
合者佛不應勸僧祇律中亦同其意不復繁引。」


【今解中初立義藥昧通者人皆可噉故合云手法
亦通則與下文相貫謂雖稱名加法而本具二通
故聽他服事鈔釋二通云一藥味通二手受通可
驗字誤不復疑矣故下引證律文即下捨法至第
七日藥捨與餘比丘服用豈非通也佛教令捨即
是勸也僧祇同者彼云比丘有第七日石蜜語比
丘言欲飲不答言欲飲是比丘得石蜜不作淨而
受此又明證。】


「【疏】九淨法作不七日一藥作口法意偏心屬巳須說
淨畜以藥貴長貪味淳資重對病制捨伹手受者時
非久延亦不勞淨餘之三藥反上可知不須說淨。」


【九中初明七日須淨謂七日限滿即說淨畜以下
申所以一則體貴二則味重若但手受謂非時暫
服餘下次明三藥言反上者闕二義故若據時藥
亦有貴重伹由通雜復非延久故不同之。】
[003-0065a]


「【疏】十重加開不者謂手受者隨觸隨失隨受隨成雖
重無過論其口受多論兩斷五日巳還觸加七日不
加二日正從法論六日觸者不得重加藥將入淨從
勢力故僧祇云藥勢相接七日可知。」


【十正明中初明手受開重論下次明口受開制五
日觸失從法論者以無二日法故六日不得至第
七日即當說淨以從藥勢不須更服引證可知。】


「【疏】問服過七日不得重加病復未差現有新藥得加
法不答同藥不得異者應成如多論中六日觸失不
許重作僧祇中生熟二酥展轉加法易味故開。」


【問中以古師一向不得重加故問決之答中同藥
不得如先後俱蜜也異應成者如先蜜後酥等如
下引證初引多論證同不得次引僧祇證異得加
如初受生酥七日受巳煑為熟酥復加七日。】


「【疏】三明定罪差別者四位論之初明防罪二明生罪
三畜用輕重四服罪多少。


【疏】初中約時藥者手受防二罪不受惡觸縱開口受
亦防二罪也。」


【第三違順防罪中初科時藥本唯手受緣開口法
以當手處故所防不別下之三藥手防並同口防
各異。】


「【疏】二非時漿手防二罪一防一往不受二防不受而
捉惡觸同時食也口防亦二一防過時失受不受二
防過時失受惡觸也。」
[003-0065b]


【非時中口防二者若不加法過時失受則有不受
惡觸二罪。】


「【疏】三七日藥中手受防二同前二藥口法防四一防
過時失受不受二防失受惡觸三防經夜無殘宿罪
四防經夜無內宿罪也據律文中內宿一罪盡形藥
開七日不明故知閉也則口法防三不防內宿故僧
祇中比丘七日藥與僧食同處者是知淨地攝也。」


【七日中口法防四且依昔判彼謂七日得同內宿
初二同上非時下二越宿由加口法而無殘內據
下次明今判律中非時七日限內伹開殘宿惡觸
非時等罪唯盡形藥開內宿內煑自煑等準此照
前不開七日則知口法不防內宿故但三罪故下
引證既安淨地決知不開。】


「【疏】四盡形藥者手防同上口防五罪謂惡觸不受殘
宿內煑自煑也。」


【盡形中口防五罪合云六罪殘宿下脫內宿字上
三通前下三局此。】


「【疏】二生罪者本無二受不生其罪由加兩受故罪隨
生。


【疏】配藥而論時藥手受過午生惡觸夜盡生殘宿也
口受生罪相亦同之。」


【次明生罪時藥中過午失受故生惡觸由曾手受
故有殘宿此二罪亦通三藥下更不釋。】


「【疏】非時手受過午須臾生惡觸夜盡生殘宿也口生
[003-0065c]
三罪皆明相出非時殘宿惡觸也與手受少異。」


【非時中口三罪者明出限外故犯非時此即時中
犯非時也由曾加受故有殘宿由失受法即有惡
觸伹加非時故云與手少異若據手受過午合有
非時那不明者思之可解。】


「【疏】七日手受生罪同前口生四罪皆過限生一非時
二殘宿三犯墮四惡觸也。」


【七日口受三罪同上唯加一墮是本犯耳。】


「【疏】有人立五謂服此藥今解不然服則有罪不服無
過不同上四不服罪生有人復立生於不受今解不
受非是罪攝。」


【次科有二初斥五罪彼謂服尼薩耆不捨藥更加
一吉今下顯非若爾上之四罪不服亦犯耶答本
犯捨墮此不待服餘之三罪茲因受生未服先有
其過待服方結其犯服犯過藥本非因受縱服得
罪乃是別犯不得云生有下次斥六罪彼謂更有
不受一提今下彰非謂過限法失藥體任運自是
不受不同非時殘宿當體是過故云非罪攝也縱
不受服亦非因受而生此明生罪故不可立。】


「【疏】盡形藥者手生二罪同上可知口不生罪由聖開
加法不失故。」


【盡形中口法不生罪者由加口法為防諸過法無
限齊故不生罪若據鈔中言生六罪五同七日更
加不病而服猶循古義今此所明乃為盡理。】
[003-0066a]


「【疏】若爾被觸何不須受答作法加持雖觸不失如僧
祇中石蜜與俗又施比丘本法不失誠知盡形無由
失法如善見中病雖暫止本法不失故律中無病因
緣服但吉羅以有法也若不加法還同墮矣。」


【問中疑有觸失生惡觸故答中初義判如下引證
僧祇彼因比丘以第七日石蜜與優婆塞彼乃持
與餘比丘即日得石蜜不作淨而取罪一日中服更不說淨畜
此準七日以例盡形則知僧祇七日限內例無

觸失與上多論部計不同次引善見病止法存何
由生過故下後準本律無病服輕則知盡形口法
一加終身不失問律中無病輒服得吉豈非因受
生罪耶答此由服犯非是受生如後第四服用所
明。】


「【疏】三畜用輕重者。


【疏】四藥之中七日畜重餘三並輕所以然者蘇油資
重體存貪貯垢心重故又由常存說淨離著反違聖
教過期不說所以制重時藥一種雖資用強體現交
盡多無久延不制說淨無應說不說之過故輕非時
漿者時狹體微情無久畜盡形壽藥雖得久延療患
義微畜心皆薄既無貪貯不制說淨故輕。」


【三明畜用初明畜中初科為二初總示重謂犯提
輕即結吉所以下別釋又二初明七日畜重有四
義一資重二貪畜三常存四違教時下次明三藥
輕時藥但有初義非時四義俱無盡形止有第三
[003-0066b]
一義然非時一種義無久畜計非所論所以文中
不云輕也或容暫畜故例明之。】


「【疏】問畜長衣藥同犯提者乞於衣藥亦應同犯答藥
味體通不同衣也又解齊等如乞美食制重不應量
衣亦輕。」


【釋難中以畜則衣藥同重乞則衣重藥輕故引並
之答中二釋初約異釋不同衣者是別屬故又下
次約同釋乞常食雖輕而索美食則犯提罪前乞
衣雖重而乞不應量則犯吉羅則知重輕不別故
云齊等。】


「【疏】次明用有輕重者義則不定或衣重藥輕如白衣
殘藥等或藥重衣輕如殘宿食著犯捨衣或俱重輕
比上例解。」


【次明用中對衣作句而正顯於藥初句白色三衣
著則犯提犯竟殘藥服則犯吉次句重輕可解俱
重如著白衣食殘宿食俱輕如著犯捨衣食犯竟
藥故云比上解也。】


「【疏】四明服藥得罪多少。


【疏】時藥一咽得七罪非時殘宿不受內宿內煑自煑
惡觸三提四吉此對有者言之不可通爾。」


【四明服罪初科時藥中初列罪數此下示有無不
定。】


「【疏】非時漿者若是生漿但有五罪無內煑自煑轉變
為熟具七如上此據加法至明相出而輒𣊟者言之
[003-0066c]
則非時殘宿惡觸定有餘宿煑等約緣不定。」


【非時中初約生熟以示罪數此下示定不定。】


「【疏】七日過限同上可知加二犯捨用者則四提五吉
也。」


【七日中加二犯捨是提輒用即吉加上成九罪也。】


「【疏】問上生罪中不生不受今此服中何以有邪答生
防兩緣約口法而有今據服者為言如七日藥加法
有限若不服者但犯過限一提一吉若又噉者則非
時殘宿觸等如上有也。」


【次問答中生防約口法者謂口法能防不受不能
生不受故防中具列生中不論此明服用義門自
別不可濫通如下且舉七日以明服與不服結犯
不同不服一提即本長罪一吉即輒用罪此即上
文後加二罪如上有者即前七罪也。】


「【疏】盡形壽藥若加法者無過形義受法不失無病而
服但犯吉羅不作法者具足七罪三提四吉餘如戒
本中更廣其相。」


【盡形中初約有法無過由期盡形必無過形失法
之義故無諸罪但有一吉不下次明無法有罪下
指戒本即非時不受殘宿等戒也。】


「【疏】又如乞四種美食和五正殘宿藥一咽九罪若悔
罪時九墮一時提名則滅。」


【次科四種美食乳酪魚肉並從他索五正食並經
殘宿九物別犯而用相和一咽九墮若下明合懺
[003-0067a]
以同篇故別別提名一法悔滅。】


「【疏】如上所列是曰繁碎於中遠離末代全希豈非貪
著患重良方之所不救又嫌法藥非妙心希漿丸兩
治故耳。」


【結誥中初示文繁於下次明持少豈下推不持所
以初明惑重方雖甚良而患不可救又下次斥慢
教藥雖甚妙弃而不服而不畏來苦即是心希漿
丸謂地獄中鎔銅漿熱鐵丸兩種治罰也。】


「【疏】次約文相開制意者凡夫宅世四大為身夏末秋
初節氣交競地風水火體用不同一大不調諸病俱
起便廢進修無任繫業聖愍開服用療形苦因開廣
畜長貪壞行外違內負情過特深故制罪也。」


【第二約文別釋制意中初總標凡下別釋初釋開
意夏末秋初冷熱不調故云交競然病生四序而
二時偏多又附戒緣故舉秋夏始終二時地水火
風徧該萬有故並名大地水沉重風火輕浮是體
不同地是所依風以鼓動水以滋潤火即任持是
用不同繫業謂繫心正業因下次明制意即畢陵
伽也外違謂損他內負謂損自。】


「【疏】五緣成犯一是七日藥體若不口受亦無長罪二
明作二受竟三不說淨四過限或緣盡五無遮難故
犯。」


【犯緣中四過限是正犯緣盡即病差輒服準應犯
吉五無遮難鈔作無緣謂若失若壞作非藥等同
[003-0067b]
上長衣八緣不犯。】


「【註】佛在舍衛比丘秋月風病動形枯生瘡佛言有酥
油生酥蜜脂聽有病緣時非時服佛在羅閱祇畢陵
伽徒眾大畜流漫道俗譏責白佛訶制。


【疏】就戒緣中從初至非時來聽服藥緣二佛在羅閱
下明過制結就前藥中有人解云脂是時藥不同蘇
油今解是七日分僧祇五分同說脂也。」


【戒緣中因開致濫招譏故制畢陵伽婆蹉即佛上
首弟子人所知識致令徒眾多得多畜故知信施
生過之本存心向道慎勿近之有下斥妄判今解
引據如前具引言同說者謂彼二律同今四分。】


「【律】若比丘有病謂醫教服爾所種藥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
七日得服八門句義如前衣戒若過七日服者尼薩耆。


【註】此應捨藥與僧巳白治罪竟還彼藥法至第七日
捨與比丘彼應取食若過七日酥油塗戶嚮蜜石蜜
與守園人減七日者白二還之比丘當取塗脚然燈
用。


【律】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如上捨用等差別也。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病緣僧祇云病有四百四也水
火風雜各有百一風病用油熱病用蘇水病用蜜雜
病用三故云醫教服也三殘藥者列名相也四齊七
日服給其限也五過七日服明乖法也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中第二引僧祇初示病雜病即三種互
[003-0067c]
發風病下明對治醫教即醫師知病教令須服四
中給猶與也。】


「【疏】問長衣明迦絺那此戒何以無者答用內外別損
益不相及也。」


【初問答中損不相染益不相潤。】


「【疏】問本受絺那益長衣藥中何故不聽受邪答衣本
制持不許離開受絺那得離宿兼益於長衣藥無制
離又資狹豈開絺藥離藥宿。」


【次問意謂何不受迦絺藥答中上三句明衣須受
下二句明藥不開止能治疾故言資狹。】


「【疏】問何故迦提不通答衣用四時有常度秋涼補洗
開迦提藥必待病而後營來不難期故不用所以文
無迦提藥月也。」


【三問不開迦提藥月答中上二句明衣開下二句
明藥不開。】


「【疏】問衣戒本云畜長衣此何不言畜長藥答三衣制
畜非長限故對非長明長衣藥唯開畜無可對所以
文中不明長又解云雖無長字有殘藥故知義一而
文異。」


【四問答中二義初約不同釋謂衣可有長藥不名
長又下次約義同釋殘即長義故。】


「【疏】若爾七日不食八日犯長可名殘邪答以四依望
俱名殘也故文云若得長利蘇油等。」


【轉難中以食可名殘不食非殘故問通之答中四
[003-0068a]
依上行根本作持四竝從開通是餘長則知長名
不獨衣矣故下引證即受戒說相中文。】


「【疏】問衣戒云畜此言服者答畜者元為於服不服則
不畜故取畜意列於戒中然得罪時未待於服若論
貪衣多為積貯未待於著故不列也。」


【五問衣藥畜服互彰答中初示藥戒言服所以若
下次明衣戒標畜之意。】


「【疏】問藥戒過服衣不言過著答衣無著之齊限藥唯
七日所以著過。」


【六問此戒文云若過七日服準衣合云過十日著
答中衣無著限藥有服限不可一例。】


「【疏】問比於衣戒應有淨施所以無者答衣無濫故藥
有外用故著不著異也或可略無如注中八門句義
淨施差別等。」


【七問衣戒云不淨施畜過十日藥亦應同答中初
約異答衣無濫者唯一用故藥兼兩用內用可說
外用不須故衣著藥不著也或下次約同答注中
八門即是廣解淨施不犯八中之一戒本不著結
集略耳。】


「【疏】此應捨下明治罪相就分為三初至彼應取食者
謂第二日藥至初日藥家第八日時正滿七日故云
至七日既無宿觸口法尚存聽與僧食二若過七日
者即初日限過具兼諸失主不合食故與俗人三減
七日者謂第三日藥限法不過明日還主理合說淨
[003-0068b]
巳越七日無更服義制身外用此中展轉至十四日
捨者皆入園人十二日捨猶兼三用可以思之勿誦
語也。」


【釋注中初科二初點總意注云白治罪者懺主作
白和僧犯者三說悔罪就下釋三位此約初日受
藥乃至七日日日受之至第人日初日限過二日
巳下並相染犯捨巳俱還故分三判文中且據八
日捨者為言初位二日得者體非過限由相染犯
故聽僧食二中初日過限即是本犯由具宿觸等
過不聽僧服故與守園入即監護僧寺者三中三
日得者亦即染犯至第八日始得六日故聽還主
言明日還者前云長藥不必隔宿今以意詳或是
兩通或且循古若據藥體正滿七日故云理合說
淨但隨能染越過七日故令外用不得入淨乃至
第七日受者雖經一宿亦同此判此中展轉者即
約七日日日受藥至第八日並相染犯或即日捨
懺或至十四日捨還三判具缺不定是故受捨並
約七日明之古記錯解後學難曉略為圖示。
[003-0068c]




言展轉者即上七日受者至下七日捨時三用展
轉不定如第三日受者八日捨時得還主用若九
日捨即捨與僧若十日捨即與守園人伹過七日
與園人即無展轉矣言十二日兼三謂從第八日
巳來五日內捨並兼三用十三日但二用十四日
唯一用如圖可見問何以但至十四日耶答巳後
捨者並同一判皆入園人故不明餘日可思之者
令屬意也勿誦語者誡隨言也。】


「【疏】問長衣還得服本著長藥所以非本服者答衣唯
防長過捨則其過滅藥長乃同衣別有宿觸過故不
得服用。」


【廣問答中初問引衣例藥亦合得服何不同者上
服字古本作復音誤答中初明長衣次釋長藥言
同衣者捨巳過滅故猶兼宿觸故不同衣。】


「【疏】問染下六日藥有失口法不答不失何者說淨為
[003-0069a]
防長不說故染餘口法防宿觸本不防長過故知不
失受所以通僧食良由無過故。」


【次問以七日中日日受藥八日染犯能染過限所
染未過然既被染即應失法答中初句判定何下
徵釋所以為三初明被染若第七日都將說淨則
無染犯不說故染則知淨法本防長也口下次明
不失受所防既別故法自存所下三引證即第七
日藥捨與僧服由有口法無宿觸過故聽僧服。】


「【疏】若爾不失法本主應合食亦如上解。」


【轉難中指如上者即上文云巳越七日無更服義
等。】


「【疏】問藥受過期限不食是亦失受日不出界過限亦
應失答藥服為於病病轉有期限受日本為事事在
故法在所以上明隨病一二日乃至七日轉故也。」


【三問謂夏中受日未用但使緣在縱經多日受法
不失藥法不同故引比難答中因病加藥病限即
時為事受日事容延緩所下指前為證即重受中
多論僧祇文也。】


「【疏】問藥既說淨過限失受淨法在不。」


【四問謂至七日說淨八日失受疑謂淨法亦應隨
失。】


「【疏】答有人言受法雖失淨法在故。」


【初師中初文可解。】


「【疏】若爾淨依手口受本失末猶存亦可約界結攝衣
[003-0069b]
解却大界衣界在。」


【次科淨法是能依故為末受法是所依故為本本
既巳失末不應存故比結界義則相反。】


「【疏】有人解云不同解界一僧約有心解二衣必假大
界淨法不爾受法任運失故非作意捨二淨法不假
於受法是故受失而淨在。」


【三中初明解界二義故失次明淨法反界二義不
可比同衣界非大界不成淨法無受法自立故云
不假等。】


「【疏】有人云若第八日相與俱失既不任用加淨免過。」


【次師立理中謂第七日說淨至第八日淨法與受
同失既下釋所以上句明後失淨下句顯前說淨
止免長過非為久畜。】


「【疏】若爾如犯捨戒猶須懺比此口亡淨法在答受過
俱無二法謝此障猶存故須悔又不同衣淨法存所
防在故法不失也。」


【釋難中謂如犯殘下諸罪捨戒還家後復重受須
懺先罪彼既戒失而罪尚在今口法失淨法合存
如何隨失耶比謂相並答中初二句釋通上句釋
淨隨受失受過文誤古本作彼過對下此障由加
淨法俱無長過所以受淨二法俱謝下句釋捨戒
罪在罪是業障障不可亡不隨戒失故須後悔又
下次遮妨以前長衣淨法不失恐引為難先此通
之所防即長過。】
[003-0069c]


「【疏】問淨財加受淨法謝藥加淨法不失受者答衣患
無故淨法亡藥患服故二法在。」


【五問謂說淨財將作三衣加受持法即失本淨反
例藥說淨巳受亦合失答中患謂病患衣無藥有
此則可知。】


「【疏】亦不欲廣於問答以費紙墨欲開神慧知持犯相
讀者思之慎莫誦語大悞人也。」


【結告中三初敘非意欲下示廣意讀下誡封著。】


「【律】二十七過前求雨衣過前用戒。


【疏】第二十七過前求雨衣過前用戒。


【疏】此中兩戒合制意者本制雨衣用有時限預乞先
用違反聖教故制。」


【二十七通釋中初科制用有時限者三月十六日
後求四月初一日後用預乞先用兩並違制。】


「【疏】過前求五緣成一是雨衣二過前求三自為巳四
彼與五領受。


【疏】問與彼乞衣有何異邪答三異一衣體不同二開
緣別此有時限彼無時限唯除四緣三親非親別上
[003-0070a]
則開親此二俱犯。」


【初過求緣問答中三異初體異者彼是三衣此是
雨衣餘二可解。】


「【疏】過前用四緣成一是巳雨衣二時中得三過前持
四過前用。」


【過用緣中二時中得者準此不犯前求方犯後用
準多論犯過求者過用但吉前總義云雨衣重犯
者謂過用中隨用隨犯。】


「【註】佛在舍衛毗舍佉母請佛及僧婢白時到見諸比
丘裸浴因發八願為佛所讚六群常求比丘舉過佛
因制戒。


【疏】就戒緣中因發八願是開緣也。」


【戒緣中八願者一與客比丘食二與遠行比丘食
三與病比丘食四與隨病藥五與看病食六食粥
七給比丘雨衣八給尼雨衣。】


「【律】若比丘春殘一月在當求雨浴衣。


【註】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種彼應三月十六
日求也。


【律】半月應用浴四月一日應用若比丘過一月前求雨浴衣
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過半月前用浴謂四月一日前用也尼薩耆波逸
提。


【註】比丘尼吉羅不犯者若捨作餘用若着而浴若浣
若舉者是不犯。


【疏】戒本分二。
[003-0070b]


【疏】立法中四句一人二春殘月求衣分齊三浴衣制
名相也諸師解者多途皆不可用今西土來者親自
對之還同三衣可披著也故僧祇云雨時披浴餘如
鈔中四半月下制用時節多論云雨熱時障身浴無
雨時裹三衣若閏三月者後三月十六日求閏四月
者前四月十六日用同安居也此土僧用全希故略
言也。」


【戒本立法中三中初點文雨浴衣是名注釋其義
十種衣體同上所明諸師下次顯相初斥非鈔云
古謂如傀儡戲圍之類今下示相即親問梵僧則
彰得實故下引證指如鈔者彼云常須大雨時披
不得當三衣則其相可知矣四中初點文多論下
引釋初明畜用若下示求用時限此下示略。】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前求三前用下二可知餘文
相可解。」


【戒本第二前求犯前第三前用犯後下二句即捨
墮餘文即後注不犯中雨衣不得餘用捨巳故得
又不用犯吉著故不犯浣藏舉有緣開不用吉也。】


「【律】二十八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


【疏】第二十八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


【疏】此亦兩戒共制非是一衣不同雨衣一事生二也
制安居竟開受夏衣今為急緣無暇待竟逆前而施
故開受之又恐濫逸限前十日與夏衣接還同本施
今過前而受後不說淨違反二教故制犯捨。」
[003-0070c]


【二十八通釋中初科初對前戒明同異非一衣者
前犯急施後犯畜長不同雨衣者以過求過用同
是雨衣故一事生二制下正敘開制初明開受本
須夏竟緣開前受逆猶預也緣如後引又下次明
制意前十日者七月初六巳後至十五日滿十日
明日入時故云與夏衣接同本施者還賞夏勞故
過前而受是違急施限後不說淨即違畜長限故
違二教也。】


「【疏】五緣成犯初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前四無緣
五受犯過後畜者亦具五緣一是急施二知三七月
六日後十日內四不作淨五過限犯。」


【列緣中初過受五緣次過畜中第三須限內者準
知前後不重犯也。】


「【註】佛在毗蘭若聽受夏衣六群常乞衣常受衣䟦難
陀異處安居異處受衣佛在舍衛安居中大臣為安
居施佛因開而制戒。


【疏】就戒緣中非時乞夏衣僧祇五分安居未竟受乞
衣者吉羅此唯為夏後是急施衣今日不取明日即
無者開。」


【戒緣注文二段初明聽受夏衣六群非時常乞䟦
難陀非分而受因開過起此敘興制之由二因舍
衛大臣施緣方立斯教即斷非時先受夏衣除急
施緣又須限內無緣乖限並非時施不得時利也
注中大臣者律因波斯匿王下臣一名利師達多
[003-0071a]
二名富羅那王勅使征時二大臣作是念言我今
當征未知還否我常夏竟為僧設食施衣今者未
竟欲施即往白佛佛言若是急施應受僧祇五分
時前犯吉簡無緣不開此下明有緣開受唯為夏
後者明本施緣不取即無出其開意。】


「【律】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註】謂七月六日巳後十五日巳前是也。


【律】諸比丘得急施衣。


【註】若受便得不受便失故名急也衣者有十種。


【律】比丘知是急施衣當受受巳乃至衣時應畜。


【註】衣時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衣五月若
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受巳至一月五月畜乃至明
日自恣應受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律】若過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謂急施衣若過前若過後並犯墮比丘尼同犯不
犯者不過前不過後不犯若奪衣失衣過前取不犯
若寄衣比丘遠行水陸道斷過後不犯。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十日下明其時分七月六日受
去十六日自恣滿十日此是受時若在先受是名過
前犯也若十日內受與時分相接至臘月十五日應
說不說此但有過後犯前是領受故生後違說淨故
結古德云舉前以明非舉後以釋疑無重犯也三明
財體四比丘知下立法也互若過下明業餘可知。」


【戒本第二句中初明前受時分若十日下次明後
[003-0071b]
畜時分臘月即八日且據不受迦絺為言上是別
列前下總簡初正簡古下引證舉前明非正制領
受故舉後釋疑重決畜長故二不並有故無重犯
三財體中注文先示急施名義後示衣體十種同
前四立法中注文初釋衣時若下二明次第增自
恣十日在即七月初六受前滿十日後不更增乃
至者謂初七受前得九日後增一日初八巳去前
次第減後次第增明日自恣即七月十五日受止
得一日故後加九日續滿十日開也五中過畜即
所造業餘可知即捨墮二句。】


「【疏】注解衣時下明非時時相。


【疏】問何以非時受衣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時中受
衣所以不增者答此本是時衣急故非時受所以時
外開餘本無時限隨受隨時說。」


【釋注問答中初問以十日常開據須齊給時中受
者何意不增答中初明急施須增餘下次明餘受
不增言無時限者謂非急施緣所開者若非時受
則限十日若入時中則一月五月故云隨受隨說
也。】


「【疏】問長衣七月六日受十五日前是開位十六日接
是時分何為不同急施衣答受長無時節隨受名非
時急施必接時所以前後開準此為言七月十五受
長衣時內九日須說淨。」


【次問非時受者入時不開答中初明餘長通餘時
[003-0071c]
次明急施局時準下重決長衣時內九日說者準
知迦提開長須約時內受者應作句料簡初約時
非時受為四句一非時受時衣即今急施時外加十日二時
內受非時衣夏竟不為安居施此限時內畜二三時內受時衣正為當夏
勞同上齊時內四非時受非時衣但齊十日又有犯作四句

一時衣非時犯急施過前受或過後畜二非時衣時中犯即上
七月十五受長衣三非時衣非時犯十日月望過限四時衣時中

如時內捨迦絺不說淨。】


「【疏】問為夏而施是時衣可得一月五月開餘非為夏
而施者應是時中判十日答衣利寬多故通開也。」


【三問時衣可開非時不應開答中以五利中食利
有時故狹衣利常須故寬如十日月望急施時非
時等並開一月五月是也。】


「【疏】有人準此謂七月十五日離界不破夏非離衣以
明未出是不犯明出開時復非制故。」


【次異解中他解為二初立義以下出所以明未出
不犯者在夏限故明出無過入開限故。】


「【疏】今解不然明未出時夏未竟須在界內守地了明
出方名一期竟方開外行及離衣不同急施前後開
此但後開無前開越於昧爽故是犯。」


【今解中初斥古非謂十六日明相未現猶在夏限
出則破夏故須在界地了即明相一期即三月夏
限不下簡濫古師準此故須分之急施時前開十
日後入時中開一月前後皆開故可相接坐夏護
[003-0072a]
衣開後迦提時前不開故非相例越昧爽者未明
出界破夏離衣故云是犯。】


「【疏】問月望與長衣同為一月衣絺那與迦提同為五
月衣何故迦提月不攝十日衣答各有其類兩不相
攝所以然者一時非時別二利有寬狹三本末不相
收不同絺那攝迦提月同是時位同得五利一月初
制五月後開以長收短故得相攝月望十日例此可
知。」


【四問初舉類月望前十日即本長衣開後加二十
日通為一月望又迦提本一月迦絺但增四相通
為五月此二皆相攝十日與迦提如何兩各立不
從十日加與上不同者答中初二句總答上句通
示三種下句別顯迦提所下別釋為二初釋迦提
不攝十日初義可解二迦提五利故寬十日唯長
故狹三以迦提十日緣據各別兩不相因則無本
末相收之義不同下次釋前二相攝絺那攝迦提
反上三義一是時同二得五利即寬同三從本開
末故兩相收月望例此者一非時同二即狹同三
十日不足故加二十以長收短故通一月私釋準
前五分先開迦絺後開十日則有迦提時未有十
日那得相收。】


「【疏】下開通中具列兩開文相極顯。」


【開通中具列兩開者注文初二句兩並順教若奪
下開過前若寄依下開過後同長衣緣也。】
[003-0072b]


「【律】二十九蘭若有疑離衣過限戒。


【疏】第二十九蘭若離衣戒。


【疏】此戒與前離衣有二不同故須更制一前在聚中
一宿犯此在蘭若六宿犯二前無賊難德衣開此則
有難不成受。」


【二十九對簡中初標示一下列釋初義自含二別
一聚蘭處別二一六時別二中亦二一有難無難
二德衣開不開以德衣有王賊等難不成受故更
加一義前通三時此局冬分。】


「【疏】論犯六緣一是受持三衣二冬分非時三有疑怖
畏四置衣村中五無因緣六過七夜犯。」


【犯緣中二冬分者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五
無緣謂有奪失等想水陸道斷等緣則開不犯。】


「【註】佛在舍衛比丘蘭若處為賊所打并奪什物佛令
留一一衣置村舍內六群寄衣遊行同徒舉過佛因
制戒。


【疏】就戒緣中置衣村內開緣也下明犯相初明打奪
什物者有人數衣鉢滿十非也什謂物之總號不局
衣裳文彰人物多者積聚一處並名為什。」


【戒緣中初分文下明犯相即六群起過等初下牒
釋注中留衣村舍者謂蘭若遭賊故聽寄衣村聚
身在蘭若文釋什物初引古非六物之外未詳加
何等物數為十也什謂下今解又二初釋名物總
號者數該多少豈唯在十不局衣裳者體通一切
[003-0072c]
文下點示文意。】


「【律】若比丘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謂八月半後在阿蘭
若。


【註】去村五百弓遮摩羅國弓長四肘用中肘量。


【律】若有疑疑有賊盜恐懼處中有恐怖賊盜比丘在如是處住三
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內村者聚也諸比丘有因緣離
衣宿乃至六夜。


【註】若彼有緣離衣宿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捨若捉
衣若至擲石所及處反上成犯。


【律】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開緣如前離衣戒


【疏】就戒本中約文十句。


【疏】一人。


【疏】二時列非時分。」


【戒本第二初科初云時者總標第二句也列非時
者點文注也。】


「【疏】問戒本何為無德衣開。」


【次科問意可解。】


「【疏】答上士翹勤不受寬利。」
[003-0073a]


【初答中以德衣五利隨人受之今是蘭若比丘修
頭陀者故云上士翹勤謂翹企望上而進行功唯
務少欲豈受寬利耶。】


「【疏】若爾應無迦提月答德衣作法有迦提任運受亦
可文列迦提月謂是夏竟時非受於五利。」


【轉難中以文云迦提月滿既有迦提亦受五利那
云無者答中初約同開釋迦提一月夏竟常開上
士同霑文中故列雖教所開自不受利亦下次約
標時釋謂文標時限非是開利。】


「【疏】又解異界比丘不成受德衣律云有難無大衣今
既賊難故知不合受無難亦應成。」


【次答文二初約異界釋以蘭若坐夏往他寺受衣
即非同界德衣簡故律下次約難緣釋即王賊等
八難不聽受德衣文舉兩緣正用有難因引無衣。】


「【疏】三蘭若者注云去村五百弓弓長四肘肘長一尺
八以此為率通計六尺為步則二里也此謂頭陀蘭
若閑靜處如盜戒說離衣僧界難事總有五。」


【三中釋注初示分齊每一百弓成一百二十步五
百弓共成六百步三百步為里故有二里此下簡
濫如盜戒者彼云若閑靜處即蘭若也三離衣四
僧界又二即有難無難五難事即提舍蘭若受食
也。】


「【疏】四有疑者如注可解十誦乃至惡比丘畏。」


【四中初指注十下引示惡比丘畏謂恐相侵損亦
[003-0073b]
開留寄。】


「【疏】五比丘下明既有難即離衣宿不作日限如五分
上二衣隨所重者寄一下衣隨身禮拜入寺乞食不
得單著。」


【五中初明無日限以文中伹云留衣不言日數故
此即暗指古非下文顯斥如下示所離多少一唯
開一衣二不開五條。】


「【疏】六置村舍內僧祇云還寄可疑俗人家開留一衣
不作日限五分前後安居未滿無怖不得離衣彼國
八月賊發殺人取肉祀天諸人至期不出遂至蘭若
害諸比丘故開寄衣不作日限唯須十日一度往看
無有濕壞免賊難故。」


【六中僧祇可疑家即反委盜者則無所慮五分初
明夏分不開彼下次示本開緣祀即祭祀十日往
看欲知濕壞非是會衣。】


「【疏】七諸比丘下明有別緣至於七夜此律文略其緣
古來諸師尋文不了謂是恐怖故開六夜今約戒本
文相自分前是難緣如上巳解今是別緣故須引證
如僧祇云何故唯開六宿因往斷事為衣重故時須
六宿故即捨衣六夜為戒五分有僧塔事和尚闍棃
及他事者皆聽六夜留衣俗家若一二三乃至五夜
亦爾餘如鈔。」


【七中初點文別緣如下引示古下斥非初敘古解
今下示今判文相自分以前明疑怖不云時限後
[003-0073c]
云因緣乃云六夜僧祇斷諍五分三寶等即是別
緣一二三等謂極至六夜巳內隨開四分闕此諸
緣故令古來妄解問若云有難無日限者前列緣
云有疑怖處過七夜犯如何通耶餘如鈔者彼云
事若未竟中間常許等。】


「【疏】八若過者是業成故。


【疏】下二可知餘同離衣戒。」


【後二句中餘同離衣點注不犯等文。】


「【律】三十迴僧物戒。


【疏】第三十迴僧物入巳戒。


【疏】所以制者出家高士知足為懷聞他施僧方便迴
入長巳貪求外惱施主於僧失利殊所不應故制。」


【三十制意初示合行聞下次敘過惡有三長貪一
也惱施主二也失僧利三也。】


「【疏】論犯四緣一是許僧物二知作許想三迴入巳四
領受犯許僧物者於巳有濫迴容稱心喜為制重佛
法之物無濫義稀雖迴制輕。」


【犯緣中初列示許下對三寶辨異巳在僧數故云
有濫。】


「【註】佛在舍衛居士飯僧施衣䟦難陀聞語言施僧者
多今可施我居士後見長老比丘威儀具足便即悔
歎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疏】就戒緣中文相易耳。」


【戒緣中注文初敘比丘迴施二明居士悔歎。】
[003-0074a]


「【律】若比丘知不知非犯是僧物。


【註】有三種僧物者巳許僧為僧者為僧故作未許僧
巳與僧者巳許僧巳捨與僧物者下至飲水器也。


【律】自求入巳者。


【註】若許僧轉與塔若許四方僧轉與現在僧若僧尼
若異處若反上交互若疑想並突吉羅。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不犯者若不知若作不許想若許少勸令多許少
人勸與多人勸與好物若言戲若錯說者並不犯。


【律】諸大德我巳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
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律】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知。


【疏】三物巳許僧者決非屬巳定為僧作眾多別少心
未決故迴犯墮二為僧作未許僧者雖非屬巳眾別
未分若迴犯吉三巳許僧者定屬有主迴犯重罪。」


【戒本第三中初句決非屬巳捨心決也眾多別少
謂欲與眾則恐人多欲與別則復慮人少即猶預
未決之意次句由未決許迴則伹輕上二句並屬
當戒重輕異耳第三落前盜戒。】


「【疏】四自求入巳論業相也注中四對初僧塔二現前
四方三僧尼四同類故曰異處也。」
[003-0074b]


【四中初點文次釋注中四對合注可分注中說字
誤合作許字反上交互如許塔轉與僧等三僧尼
者施尼迴與僧也四同類異處即許彼寺迴入此
寺。】


「【疏】下二可知餘文相引鈔取釋。」


【五六即捨與罪餘下指略注不犯中初二開心差
若許下開不入巳若言下開非意。】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三